帝王陵墓的把关者:自来石与顶门器

合集下载

明十三陵导游词

明十三陵导游词

明十三陵导游词(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明十三陵导游词明十三陵导游词7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导游,时常需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由引言、主体和结语三部分构成。

明十三陵导游词_2

明十三陵导游词_2

明十三陵导游词明十三陵导游词1(历史沿革)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部天寿山下,因明代迁都北京后,有十三位皇帝埋葬于此,故称十三陵。

自明永乐七年(1409)开始建长陵,到清朝顺治初年建思陵,在方圆80平方公里的陵区范围内,共埋葬了明朝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此外还有众多的嫔妃,太子,公主,丛葬宫女等。

营建时间前后达200余年,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也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较多的墓葬群。

明成祖朱棣选定在北京营造皇陵,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政治方面。

北京是朱棣经营多年的根据地,所以自从他登基起,就计划者迁都北京,故而皇陵随之建在北京,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其次,战略方面。

明朝初年,蒙古等的残余势力逃到漠北,成为明朝北方的一个长期威胁。

若身处南京,未免有些鞭长莫及,难以达到控制北方局势的目的。

所以,朱棣迁都北京的同时在北京卜选陵址,是极具战略意图的举措,这对明朝疆域的巩固也的确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朱棣的决策影响可谓深远。

永乐五年(公元l07年),永乐皇帝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礼部,,工部及术士风水先生等人前往北京一带开始选择万年吉壤”。

先后曾指定潭柘寺,燕家台,屠家营等处,朱棣都不满意。

后来在江西术士廖均卿的推荐下,选中了昌平这块风水吉壤。

整个陵区东,西,北三面群山如拱似屏,南面龙山,虎山分列左右,构成天然门户。

陵区大宫门正好建在两山之间,门里是一片开阔的盆地。

整个陵区以长陵位关键,以大宫门一一长陵一线为中轴线。

北面以天寿山为镇山,东面有蟒山,西面有虎峪,正和风水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

再加陵区内温榆河从西北蜿蜒流向东南,形成陵区的抱水,的确是一块风水宝地”。

自永乐七年(公元l409年)正式在此建长陵,到1644年明王朝灭亡,明十三陵的营造工程,历经了二百多年,从没间断。

十三陵以时间先后,依次为: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

除以上十三位皇帝外,陵内还葬有皇后23人,皇贵妃1人,及殉葬宫人数十人。

历史趣谈揭秘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的三大神级防盗措施

历史趣谈揭秘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的三大神级防盗措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的三大神级防盗措施
导语:古代帝王墓葬防盗措施一:虚墓疑冢有一个考古名词,叫“虚冢”。

虚冢,只是秘葬方式的一种,又称假坟、虚墓、虚葬、潜葬、潜埋,说白了,
古代帝王墓葬防盗措施一:虚墓疑冢
有一个考古名词,叫“虚冢”。

虚冢,只是秘葬方式的一种,又称假坟、虚墓、虚葬、潜葬、潜埋,说白了,就是造若干假墓穴,而将真尸葬地隐匿起来。

传说中最著名的虚冢,当数孔仲尼的弟子为其设的五座虚墓,当年孔子坟西侧有五座假坟,都是石头砌成的。

这些坟都是他的弟子为他造的,目的是防止后人盗掘。

从中可以看出,盗墓掘坟,在孔子那个时代已是一种社会现象了。

为了防止盗墓者盗墓掘坟,反盗墓成了必须考虑的事情。

石勒是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创立者,在他母亲王氏去世后,为了防止墓穴被盗,石勒将母亲秘密安葬,随后又大张旗鼓地用虚葬疑冢来掩人耳目。

二十年后的公元333年,石勒逝世,同样也采用了虚墓疑冢的反盗墓方式,和他的母亲一样,同样也是隐匿于山谷,然后用“高平陵”的名义,设置虚墓,以混淆盗墓者的视线。

高陵位于襄国城西南三十里处,不筑墙,不种树。

后来,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十三城门出棺”,是否是受到了石勒秘葬方式的影响,现在不能肯定,但其反盗墓的灵感,应该是一致的。

古代帝王墓葬防盗措施二:构筑崖墓
将墓穴挖在山崖上的岩石中,是另一种反盗墓招式。

依山为陵,显然比平地起穴那种封土式陵墓防盗效果要理想得多。

但这种莽法一般
生活常识分享。

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

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

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1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北京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__x。

1992年,在“北京旅游世界之最”的评定中,专家学者对十三陵的判定语为“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7月,明十三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

《世界遗产名录》对它的评价如下:“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的安置于地下。

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了500余年的世界观和权力观。

”(明成祖朱棣)十三陵的第一个陵是长陵,从永乐七年(公元1409)动工兴建,到永乐十一年(公元l413)玄宫告成。

长陵位于天寿山丰峰南面,它是永乐帝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

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生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明洪武三年(130)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就藩北平。

建文元年(1399)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20)继承皇位,第二年改元永乐。

其较突出的历史功绩有:主持编撰《永乐大典》和派遣郑和下西洋。

中国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古迹中,有4项是朱棣开创奠基的,他们是北京故宫,北京天坛,北京明十三陵,湖北武当山道教古建筑群。

皇后徐氏,是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的长女。

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七月四日病逝,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首先被葬入长陵,她是葬入十三陵的第一人。

长陵是明十三陵中规模宏大,营建时间最长,保存的最好的一座陵。

(长陵布局:长陵祾恩殿)长陵陵园平面布局为“前方后圆”形制。

“前方”,是三进深院落:第一深进院落大门为陵门,单檐歇山顶宫门式建筑,门内明朝时东建有神厨,西建有神库,神厨前有碑亭一座,神厨,神库均毁于清朝中期,碑亭尚存;第二进深院落大门为祾恩门,单檐歇山顶。

门内即祾恩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

祾恩殿是供奉帝后神位和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

“祾”是“祭而受福”,“恩”是“罔极之恩”的意思。

自来石:古代陵墓的防盗机关

自来石:古代陵墓的防盗机关

自来石:古代陵墓的防盗机关北京明十三陵定陵的考古发掘使人们看到了明代皇帝陵墓地宫内的结构和陪葬的众多珍宝。

而打开定陵地宫大门时采用的独特方法更是通过彩色电影纪录片而广为人知。

2007年流行文学中掀起了盗墓类小说的热潮。

在这类小说中,作者大多根据北京十三陵定陵地宫的建筑形制等特点设计了一些墓葬,作为故事情节的背景。

而这些墓葬的墓门大都是按定陵地宫的墓门形式设置了顶门器,大都要用“拐钉钥匙”才能打开。

但根据考古资料,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等级的墓葬的墓门采用的防盗措施都有所不同。

即使使用顶门器的墓葬,在顶门器的设计上也有所不同。

我们挑选了其中几个具有时代特色的墓葬顶门器为大家介绍:图1: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后室石门及顶门器石槽目前已知的汉代使用顶门器的墓葬是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其陵墓为在山体上开凿的洞穴。

洞穴内有左右耳室、前室和后室。

因后室存放棺椁和墓主人尸体是整个墓葬的核心,所以有一道石门。

在后室的门道东端、门槛(门限)内中部的石板地面上有一长方形的小槽(图1),在这槽中原放置一个依靠重力的装置(图2):铜质顶门器。

顶门器作长方形,器的后端实铅加重,中部横贯一圆轴,轴的两端安插在槽内两侧,由于前轻后重的关系,后端下垂,前端翘出地面。

当门扉自内向外关合时,压下顶门器的前端而过,关合后,顶门器的前端又自然翘起,顶住双扉,自外向内不能推开,其设计相当科学。

在门道顶部靠近门楣处,左右也各凿一长方形小槽,原当安有木榫之类的装置,以顶住两门扉的上部,但木榫已腐朽不存。

这些都是防止盗墓者进入墓室的最后一道防护设施。

图2:刘胜墓后室顶门器工作原理示意图广为人们熟知的明代十三陵定陵地宫,采用的顶门器是一种被称作“自来石”的装置。

自来石上下两端略宽,中间稍窄。

通高1.6米。

制作石门时,在内侧中部预置一个凸起的石坎,再在门洞中部的地面上凿出凹槽。

自来石的长度,是比照门内石坎与地面凹槽之间的斜向距离计算的。

当石门关闭之后,自来石下端嵌入凹槽,上端恰好倾斜地顶住石坎,将石门顶死,使石门无法推开。

明十三陵导游词_1

明十三陵导游词_1

明十三陵导游词明十三陵导游词1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因明代迁都北京后有十三位皇帝埋葬于此,故称十三陵。

明十三陵自永乐年间建长陵至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它用一条总神道、一座石牌坊、一组石像生,把整个陵区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较多的帝王陵墓群。

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礼部尚书和一名江西术士前往北京一代卜选陵址。

大概两年后,选中了今昌平区康家庄楼子营一带。

这一带青山环抱,绿水长流。

北面的“龙脉”奔腾而来,气势磅礴。

至此三峰并峙,山前一马平川,蟒山绕其左,虎峪踞其右。

外围重峦叠嶂,如“万骑簇拥,千官侍从”。

正是风水理论中的“山川大聚”之势,真正只有帝王才配享用的宝地。

朱棣亲临阅视后十分满意,封其山为“万寿山”,选择吉日,动工兴建。

永乐十一年玄宫建成后,从南京迎皇后徐氏的棺椁北上,择吉入藏,并将陵寝命名为“长陵”。

此后长陵的附属建筑仍在逐步营建,直至宣德二年,长陵工程在大体完工,历时18年,加之陆续建成的神道等设施,到长陵最终建成,共历时130余年。

朱棣在北京建造皇陵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政治原因。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推翻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政权,朱允炆在宫内大火中不知所终。

朱棣登基后一直心有不安,除了派人寻找朱允炆的下落外,又制造的“壬午殉难”,大杀朱允炆朝臣,但人心终究不服。

北京是朱棣经营多年的根据地,所以自他登基之初便计划迁都北京。

皇陵随之建在北京,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其次是战略原因。

明朝初年,元朝的残余势力逃到漠北,成为明朝北方的长期威胁。

而南京鞭长莫及,难以控制北方的局势。

所以朱棣迁都北京的同时在北京卜选陵址是极具战略意义的,而这一举措也确实对明朝疆域的巩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明正统年间,发生了“土木之变”,英宗被俘。

这是就有人建议迁都南京,反对者就说“怎么能弃祖坟于不顾,丢给敌人呢?”这一道理保住了大明江山。

清朝时对明陵进行了管理、修葺,并找到了明皇室的直系后裔朱之琏,封他及其后代为一等延恩侯,世代负责明陵的祭祀及管理。

历史趣谈防盗设施最好的帝王陵墓 让盗墓者失望而归

历史趣谈防盗设施最好的帝王陵墓 让盗墓者失望而归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防盗设施最好的帝王陵墓让盗墓者失望而归
导语:古代帝王的陵墓吸引了众多盗墓者的关注目光,随着帝王们的陵墓被一一发掘,人们会惊奇的发现,很多帝王陵墓都已经被盗,所以大部分陵墓已经...
古代帝王的陵墓吸引了众多盗墓者的关注目光,随着帝王们的陵墓被一一发掘,人们会惊奇的发现,很多帝王陵墓都已经被盗,所以大部分陵墓已经破败不堪,陵墓中的陪葬物品更是所剩无几,可是后来科考人员发现了第一座帝王陵墓,这座陵墓几乎没有被盗过的痕迹,也是中国历史上防盗设施最好的帝王陵墓之一。

这座陵墓是第二代南越王赵眜墓,根据史料记载查看这位帝王的功绩和作为并没有发现有什么突出的表现,可是他的陵墓却让众人惊叹。

这座陵墓位于广州市,陵墓的发掘完全出于巧合。

发现这座陵墓的是建筑工人,人们在按照事先的计划安排动工期间,不小心发现了这座陵墓,随后马上通知考古人员前来查看,最终考古专家确定这座陵墓就是第二代南越王赵眜的陵墓。

这座陵墓距离现今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而陵墓的外观和内部居然都保存完好。

在陵墓外部发现了很多花岗岩石,选用这样的材料可以提升陵墓的稳固性,也可以避免盗墓者的挖掘,花岗岩石坚硬无比,相信很多盗墓者在找到陵墓位置之后因为这些岩石难以挖掘所以最终放弃。

这座帝王陵墓在建造的过程中一共挖出了三千多立方米的土,所以陵墓的规模非常庞大。

帝王陵墓是盗墓者最感兴趣的,而这座陵墓却几乎没有被盗过的痕迹,当然这和陵墓选用的制作材料有直接的关系,另外这座陵墓的位置也比较难以查找,根据考古鉴定后发现,陵墓的形状并不是方方正正的,整个陵墓的形状很像一个甲字,而这样的陵墓构造非常的复杂,
生活常识分享。

为什么考古界不允许发掘帝陵?这其实是有教训的。

为什么考古界不允许发掘帝陵?这其实是有教训的。

为什么考古界不允许发掘帝陵?这其实是有教训的。

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是考古这⼀⾏业的基本常识,凡是学过考古专业或受过培训者,⼏乎⼈⼈都知道这⾥⾯的⾏规。

然⽽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的⽂物保护理念也并⾮从来就有,⽽是经历过1950年代明定陵挖掘的惨痛教训之后才逐步形成的。

为了更好地保护我国的古代墓葬遗产,尤其是承载着丰厚历史信息的帝王陵墓,1997年,国务院于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善⽂物⼯作的通知》,⾸次明确“由于⽂物保护⽅⾯的科学技术、⼿段等条件尚不具备,对⼤型帝王陵寝,暂不进⾏主动发掘”。

据复旦⼤学⽂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蒙河介绍,按照我国现⾏⽂物⼯作的基本⽅针,对于帝王陵墓的考古规定通俗来讲就是“能不动⼟就不动⼟,能推后挖掘就推后挖掘”,所以尽管秦始皇陵在国⼈⼼中存在巨⼤的好奇,但⾼教授说在他有⽣之年是看不到主动发掘的。

海昏侯墓的盗洞那么考古上挖掘过的帝王陵墓有多少呢?⾼蒙河说,基本上是屈指可数,考古⼯作者带着学术⽬的主动发掘的帝王陵墓迄今为⽌就两处,⼀处是殷墟商王陵墓,⼀处是明定陵。

⽽像海昏侯墓、隋炀帝墓的发掘主要因为陵墓被盗了或者在基建中偶然被发现了,国家⽂物局出于保护的⽬的不得不批准发掘,考古上把这种做法叫做“抢救性考古发掘”,应该另当别论。

房地产建筑⼯地上的隋炀帝陵,墓室上部券顶已被破坏发掘明定陵的得失之别和前车之鉴不主动发掘古代帝王陵墓,是考古这⼀⾏业的基本常识,凡是学过考古专业或受过培训者,⼏乎⼈⼈都晓得这⾥⾯的⾏规。

然⽽这⼀规定也并不是从来就有,究竟是从何时开始沿⽤⾄今?为何考古⾏业会有这样⼀项规定呢?定陵地宫中殿“考古⾏业之所以不挖帝王陵,是有前车之鉴的。

”复旦⼤学⽂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蒙河介绍说,“1950年代对明朝万历皇帝的定陵的主动发掘,造成⼤量⽂物难以保护,正是汲取了这次惨痛教训,我国才有了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的⽂物保护理念。

”发掘过程中的定陵地宫中殿定陵是共和国历史上第⼀座也是⽬前唯⼀⼀座经国务院授权,有计划、有组织、主动发掘的帝王陵墓。

历史趣谈帝王陵墓机关之谜 古代皇帝如何防止陵墓被盗?

历史趣谈帝王陵墓机关之谜 古代皇帝如何防止陵墓被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帝王陵墓机关之谜古代皇帝如何防止陵墓被盗?
导语:揭秘古代陵墓之谜:帝王们往陵墓中大塞金银珠宝等随葬品,目的是为了自己死后仍能享受奢侈的生活,但他们却想不到,正是这些金银珠宝使他们
揭秘古代陵墓之谜:帝王们往陵墓中大塞金银珠宝等随葬品,目的是为了自己死后仍能享受奢侈的生活,但他们却想不到,正是这些金银珠宝使他们死后不得安宁,有的帝王的尸骸竟被盗墓者扯得七零八落,甚至暴骨于荒野,景象十分凄惨。

那古代的皇帝们是如何避免自己的陵墓被盗的呢?
防止陵墓被盗方式之一:利用流沙和乱石防盗
流沙和乱石是古代帝王防止陵墓被盗的最毒的绝招,其中的“流沙墓”又被称为最让盗墓者疼痛的墓冢类型之一。

建造流沙墓非常的困难,造墓者首先开挖十几米深、面积达几十甚至几百平方米的地下空间,然后定好棺椁的朝向、方位。

棺木定好以后把炒干的细沙把棺木掩埋,并将四周夯实筑牢。

干燥的细沙如水,流动性极强,盗墓者根本无法挖掘盗洞,因为挖的时候,沙子会流淌,根本就形不成盗洞。

就是挖成了,也极容易造成塌方,让盗墓者成为殉葬者。

防止陵墓被盗方式之二:利用超级大的巨石堵住门口
这个办法可以说是最原始的防盗手段,也是最费力气的防盗方式之一。

帝王墓一般都设置七八道关卡才能到达棺木,没一道关卡都有巨石拦路设卡。

设置巨石关卡的办法:棺椁摆定,人员退出,里面不留一人,这自来石是怎么梅门顶住的?原来,秘密在石门和门轴的设计,两门的对接边缘扣榴,门轴上下端打磨成球状,打凿时,叉在两扇石门中间齐门缝的相同部位,多留出一个凸起的槽口。

关闭石门前,工匠将自来
生活常识分享。

高中历史明十三陵简介

高中历史明十三陵简介

明十三陵简介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因埋藏了明代13位皇帝而得名,随葬的还有23位皇后和众多的嫔妃、太子、公主以及从葬宫女等。

1992年,明十三陵被专家评定为“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2003年,明十三陵作为南京明孝陵的补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都知道明代有16位皇帝,为什么只有13位葬在这里,那么其他三位是谁,葬于何处呢?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都城定在今日的南京,死后葬在南京钟山南,称明孝陵。

(我们知道南京别称是“金陵”,在战国时期,楚威王时建此城。

魏蜀吴三国鼎立时,诸葛亮建议联东吴抗曹,来到金陵,见此处“虎距龙蟠”,建议孙权建都于此,历史上“草船借箭”、“舌战群儒”、“巧借东风”等故事就发生在此时期。

朱元璋就是因为喜欢南京的风水所以建都的,死后自然葬在都城附近的钟山旁)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孙子,在其叔朱棣发动政变夺取皇位后下落不明,有人说葬身火海,有人说他出家做了和尚,没有定论。

明朝第七代皇帝朱祁钰,被其兄朱祁镇以亲王的身份礼葬在北京西郊金山口。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族瓦剌部分兵四路进犯,明英宗朱祁镇受太监王振的怂恿,率50万大军亲征,结果部队在河北怀来城西20里的土木堡遭瓦剌大军围歼,英宗也成了俘虏,史称“土木之变”。

这时明朝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新的天子,年号景泰,尊英宗为太上皇。

景泰元年(1450年)七月,瓦剌首领也先将英宗送回,景泰帝就将他软禁在南宫(今南池子一带)。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泰帝病重。

十七日深夜,朝臣徐有贞、石享等人带一千名军士从南宫救出英宗,直奔大内,英宗一行来到东华门,以太上皇身份大声喝退门卫。

最后闯进奉天殿(今太和殿),宣布重新登基,史称“夺门之变”。

英宗复辟后,将朱祁钰降为郕王,不久朱祁钰死于西宫,以亲王礼制葬于金山。

成化年间,宪宗朱见深为朱祁钰平反,复称景泰帝,并以皇陵规格改、扩建了金山陵。

(说起这个明英宗朱祁镇,不得不提一下中国的宦官制度;起源、宦官来源、宦官弄权和王振其人)明十三陵建造还要从明永乐皇帝登基说起,燕王朱棣夺取了王位后,在南京称帝,为政权的巩固一心想迁都北京。

历史趣谈探密历史谜案--乾隆棺椁“鬼顶门”事件

历史趣谈探密历史谜案--乾隆棺椁“鬼顶门”事件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探密历史谜案--乾隆棺椁“鬼顶门”事件导语:根据记载,1928年,孙殿英率领众人盗掘乾隆裕陵时,碰上了地宫的第一道石门。

由于没有经验,孙殿英命令士兵抱起一根大木桩,硬生生将第一道根据记载,1928年,孙殿英率领众人盗掘乾隆裕陵时,碰上了地宫的第一道石门。

由于没有经验,孙殿英命令士兵抱起一根大木桩,硬生生将第一道石门撞开了。

撞开门后,士兵们看到门后的抵门柱,一下子明白了石门的原理。

这根石柱,名叫自来石。

所谓自来石,与自来火,自来水可不一样,它多半指的是一根人工凿成的石条,坚固无比。

古时建造大型陵墓,先将石门上凿下一个缺口槽,在门后面挖个坑,把石条竖那里,斜靠着门,当门逐步关上之后,石条靠不住门了,就一点点划下来,最终横在门后面,卡在石门槽子中,一下把门堵住。

这样的石门一关闭,从门外就很难打开,所以,自来石也被称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石条。

明白了这个机关的原理,再去破解它就没有那么困难。

所以,第二道和第三道石门,孙殿英打开得很容易,并没有使用蛮力破坏石门,所以我们今天仍然可以看到乾隆裕陵中的二三两道石门依旧保存得相当完好。

然而,事情永远不可能那么顺利。

在这看似没有差别的第四道石门面前,孙殿英伙同士兵却怎么也打不开了,之前的方法在这里好像并不适用。

之后,孙殿英开始使用蛮力,木头桩子依旧怎么撞不开这第四道石门。

所幸当时的军阀,手中除了有枪械,还有炸药。

孙殿英命人拿来炸药,埋在第四道石门下,最后将石门硬生生给炸开了。

一伙人进入地宫,才发现原来抵在这最后一道石门后面的不是一根自来石,而是一个巨大的棺椁。

众所周知,乾隆裕陵内共葬有六人,即乾隆本人和他生活常识分享。

孙殿英盗墓 孙殿英盗乾隆陵墓时发生的奇异事件

孙殿英盗墓 孙殿英盗乾隆陵墓时发生的奇异事件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孙殿英盗墓孙殿英盗乾隆陵墓时发生的奇异事件导语:机弩是什么东西?实际就是暗设在陵墓死穴(盗墓者必经之地)处,可以自动发射利箭的一种反盗机械装置,其原理与现代步兵使用的自动步枪相似机弩是什么东西?实际就是暗设在陵墓死穴(盗墓者必经之地)处,可以自动发射利箭的一种反盗机械装置,其原理与现代步兵使用的自动步枪相似,足可见古人在反盗方面的智慧。

在古人来看,这也是一种高科技了。

这种技术在秦汉时期已相当成熟。

机弩的实战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卷6),徐市带数千童男童女去东海求“不老药”时,因在蓬莱遇到了大鲛鲁鱼,便请嬴政派神箭手与他同往,“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

”嬴政“乃令入海者赍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

”自然嬴政在营造自己的陵墓不会不使用这种装置。

史载,太子胡亥袭位后,“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

”其实在机弩发挥作用,自动射杀入侵进墓道者之前,还有一个“拦路虎”,也是反盗手法,就是用自来石顶死墓道。

在帝王陵中,反盗设计严密,在专供棺椁运行的长长墓道上,由入口到地宫一般至少设有三道,多者七道,重达数吨至数十吨的石门把守,此门固若金汤,最外面一层俗称“金刚墙”。

而金刚墙的位置也相当隐蔽,没有知情者很难找到。

1949后官方发掘的第一座帝王陵寑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定陵”,这也是迄今为止惟一一座主动发掘的帝王陵寑。

1956年5月19日考古人员挖了第一铲土,但直到当年的9月2日这天,才找到传说中的、写有“此石到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指路石”,找到了金刚墙。

而在金刚墙的石门后,一般都顶有一根同样神秘的“自来石”。

这块石头,其实是一根长方形的石柱,起抵门棍的作用,有“一石当关,万夫莫开”生活常识分享。

明十三陵历史介绍

明十三陵历史介绍

明十三陵历史简介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总称,位于北京市西北约44公里处昌平区天寿山南麓,陵区面积达40多平方公里。

从1409年营建长陵到清顺治初年营建思陵,长达200多年间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陵。

陵内计葬有皇帝13人、皇后23人、皇贵妃1人以及数十名殉葬皇妃。

十三陵是我国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古墓葬群,建筑雄伟,体系完整,历史悠久,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明朝崇尚“事死如事生”的礼制,认为人死后,灵魂犹在,还有饮食起居的需求。

因此,这十三座皇帝的陵寝建筑比拟皇宫,显示了帝王的尊宠地位和君临天下的浩大气势。

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指导下,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区域的设置,早在战国中期就已出现。

到了唐宋时期,出现了相对集中又各自独立的皇家陵园群落。

而明十三陵的特点在于它第一次体现了中国皇家陵寝建筑群的整体性。

每一位皇帝的陵墓虽有各自的享殿、明楼、宝城,但陵区之内,长陵神道成为一条贯穿各陵的“总神道”。

共用的石牌坊、石刻群,加上各陵尊卑有序的布葬方式,使陵区的建筑紧密相联,形成了一个整体。

明十三陵自然环境具有青山环抱、明堂开阔、水流屈曲横过的特点,而各陵所在位置又都背山面水,处于左右护山的环抱之中。

这一陵址位置的经营方式与建在平原之上的陵墓相比,其自然景观显得更为赏心悦目,更能显示皇帝陵寝肃穆庄严和恢宏的气势。

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评价说:“明十三陵建筑价值极高,长陵的楠木殿其规模是全国唯一的,石雕精湛,明十三陵无论是从建筑形式,还是建筑结构,或建筑艺术上看,是明代建筑的实物历史。

帝王陵寝的真正盗墓者是皇室自己

帝王陵寝的真正盗墓者是皇室自己

守卫严格:不准动一草一木如果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从我国第一次对帝王陵寝的科学考古说起。

上世纪50年代,文化部文物局、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文物调查组共同组成考古工作队,对定陵进行了考古发掘,定陵是明朝万历皇帝及其皇后的陵寝。

考古队进入陵寝后,抽出城砖的那一刻,有黑色浓雾从洞中喷射出来,闻起来是一股霉烂味道,不过这不是毒气,而是地宫里的腐烂物质气体。

考古队员进入后,脚底下的地板是实的,不是传说中的翻板。

在手电筒照射下,看上去像暗箭的东西,其实是汉白玉石门上的门钉,看上去像飞刀的东西,其实是钟乳石。

明定陵是万历十二年动工,花了800万两银子用了6年时间才建成,彼时大明王朝尚未衰败,还有余力,所以帝王陵寝的真正盗墓者是皇室自己现实中的帝王陵寝里,真的有那么多防盗墓的机关设施吗?如果真有的话,在千年之后,这些设施还能发挥作用吗?由南派三叔小说改编的电影《盗墓笔记》热映,影片中“蛇母陵”内各种防盗设施令人眼花缭乱,不论是暗藏玄机的大门,还是机关密布的人俑,令观众大呼过瘾。

不过,现实中的帝王陵寝里,真的有那么多防盗墓的机关设施吗?如果真有的话,在千年之后,这些设施还能发挥作用吗?. All Rights Reserved.该陵也是明十三陵中规模最大的三个陵寝之一。

修建水平较好的定陵尚且如此,其他陵寝有无影视剧中的复杂机关,就不言而喻了。

事实上,对于帝王来说,与其在地宫中设置所谓机关来防盗,不如在地面上多建点营房驻扎兵马。

因为,在古代,皇家陵寝周边都属于禁地,有官员和兵丁严密把守,一般人无法靠近,胆敢动陵寝地面一草一木者,轻则免职,重则……(你懂的)。

唐高宗时,左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砍了唐太宗昭陵的柏树,被一个守陵侍卫告发到皇帝那里,唐高宗原本“特命杀之”。

后来在小说和影视剧中屡屡以“神探”示人的狄仁杰,当时还是从六品的大理丞,负责刑狱案件审理。

狄仁杰上奏为二人辩护,两人才改判为“开除公职”,流放到岭南。

秦始皇陵八大谜团七个被解开,不禁敬佩我国古人聪明智慧!

秦始皇陵八大谜团七个被解开,不禁敬佩我国古人聪明智慧!

秦始皇陵八大谜团七个被解开,不禁敬佩我国古人聪明智慧!秦始皇陵是中国最大的一座帝王墓穴,至今没有被挖掘,围绕秦始皇陵秘密的猜测更是令人痴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虽然暂时不能挖掘皇陵,但陵墓里的秘密逐一被探测出来,秦皇陵的八大谜团逐一得到了证实,今天向大家介绍已经解开七大大谜团。

大图模式秦始皇陵谜团之一:地宫的深度。

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说:“穿三泉”,在《汉旧仪》记载说:“已深已极”至于到底有多深,我们来看一看探测专家给的数据,当时有三位科学界的专家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于是用了现代高科技手段,探测了并且推测出了地宫的深度,应该为500-1500米左右。

想象一下,这个数据非常的恐怖!根据最新的考古资料显示,秦始皇地宫的广度,往东西方向延伸的实际长度为260米左右,南北方向的实际长度在160米左右,覆盖面积高达1.46万平方米,相当于五个国际足球场那么大。

大图模式秦始皇陵谜团之二:天文陵墓。

天宫是以壁画的形式绘制的,而下面的川流是以沟槽灌入水银来表示。

因为在近些年汉代的大墓中,有这样的情况。

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曾推断:“‘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应当是在墓室顶绘画或线刻日、月、星象图,可能仍保存在今日临潼始皇陵中。

”大图模式秦始皇陵谜团之三:墓中的水银海。

秦始皇陵在被发现以后,皇陵里面的大量的水银让很多的人引起了非常浓厚的兴趣,研究人员的研究深度有30米,穿过的地下水有三层,地宫的高度也被勘探出来有15米,这个高度相当于是四层的楼房的高度了。

在勘探的过程中,专家惊讶的发现,在地宫的封土堆上面存在着非常严重的汞现象,也就是说,地宫里面有着大量的水银。

大图模式半斤只要168元秦始皇陵谜团之四:机关之巧。

《史记》中记载,秦陵地宫“令匠作机弩失,有所穿进者辄射之。

”所以说,始皇陵真不是那么好进的。

在对秦兵马俑一号坑进行考古发掘过程中,在靠近坑壁北沿的过洞中清理发现了这种弓弩,弓弦清晰可见,整体保存较完整,秦朝军队威名也与强弓硬弩的普吉与应用有很大的关系,这在当时是很先进的武器。

明十三陵景点讲解题三定陵

明十三陵景点讲解题三定陵

明十三陵景点讲解题三定陵明十三陵景点讲解题三:定陵定陵位于昭陵东北大峪山下,建筑资产规模取法其祖父明世宗的永陵,规模稍次,是十三陵中第三大陵。

其中埋葬着明代第十三代帝王帝朱翊钧和孝瑞,孝敬两位皇后。

陵主万历帝朱翊钧,庙号神宗,谥号显皇帝。

1572年至l620年在位,lO岁登基,在位48年,享年58岁。

以万历十一年为界,神宗明孝宗的一生可分为两个阶段。

前一段在内有皇太后李氏和大太监冯保管束,在外有张居正首辅大臣明孝宗的主导,欧洲联盟的各方面转型都有很大的发展。

但自从这几位对朱翊钧有约束力的人先后去世,统治阶级就几乎停摆。

也是在这个时候,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明朝从此开始走向灭亡的道路。

从隆庆二十年至二十七年(1592—1599),在万历帝朱翊钧的决断下,“靡费数百万”,损失了众多兵将,把企图吞并朝鲜的,由拉入丰臣秀吉率领的侵朝日军赶出了朝鲜,从而巩固了中越的关系。

孝端皇后王氏,浙江余姚人,永年伯王位的女儿。

万历6年入宫,正坤宁宫42年,一生恬淡清和。

万历48年(1620年)4月6日去世。

谥号孝端皇后。

孝靖皇后王氏,河北宣府人,父亲锦衣卫百户。

万历年6年入宫,侍奉慈圣皇太后。

被嘉靖皇帝私幸生下皇子朱常洛。

万历39年病势,以贵妃礼葬在东井平冈底,光宗(朱常洛)继位追谥母亲为皇太后,礼仪未行,光宗去世。

熹宗(朱由校)继位追谥奶奶为孝靖太上皇,迁葬定陵地宫。

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年仅 ;2l岁的万历皇帝,借祭陵之际,开始可以选择自己的陵址。

定陵始建于万历十二年(公元 ;590年)。

耗银800万两。

如今定陵地面建筑大部分被毁,宝城,明楼,宝顶保存尚好。

定陵前的神宫圣德碑照例没有字,所以被称为“无字碑”。

碑顶雕有云龙交盘,碑下端雕有海水纹图案,碑座是遥望一个昂首远眺石璧玺,传说是龙属的九子之一。

十三陵中,除长陵外,陵碑都没有碑文,历史学家认为,十三陵的无子碑存在与明嘉靖帝有很大的关系。

明初皇陵碑记都由嗣皇帝撰写。

十三陵景点导游词

十三陵景点导游词

十三陵景点导游词十三陵北京昌平县境内,有一处明代帝王陵墓群,即中外闻名的十三陵。

在周围40公里的范围内,埋葬着明代13位帝王,23位皇后和众多的嫔妃、太子、公主、从葬宫女等。

概况明永乐五年(1407)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

朱棣命礼部、工部及术士风鉴先生等人,在北京郊区寻找"吉壤"。

先后曾指定潭柘寺、燕家台、屠家营等处,朱棣均不满意。

后来江西术士廖均卿说,昌平北有吉壤,可做万年寿域,名黄土山,山前有龙、虎二山,形成一个小平原。

朱棣视察后很满意,决定在此建造皇陵,改黄土山为天寿山。

永乐七年(1409)正式建陵,到永乐十一年竣工,即长陵。

明代历朝(除景泰帝外)皇帝陆续在此建陵。

明制规定,陵墓每年大祭三次(清明、中元、冬至),小祭四次(正旦、孟冬、生辰、逝日)。

每次谒陵耗费巨大。

十三陵地面上建筑曾几度遭到破坏,最严重的一次是清兵入关。

明末清太祖崛起于东北,威胁明朝安全。

有人说清兵之所以强盛与他的祖坟风水有关。

他们(金人)的祖坟在房山,如捣毁,清兵即灭。

天启皇帝于天启二年(1622)派人毁房山金陵,并建关帝庙镇之。

清兵入关后,采取同样的报复手段,破坏了明陵。

清乾隆五十年,为了拢络汉人,曾下令修缮明陵。

民国时期,1914年左右,当地豪绅争夺产权,明陵又遭破坏。

陵墓区范围墓区原有一道40公里长的围墙。

红色围墙自南边的大宫门起,依山而筑,设有中山口、东山口、老君堂口、贤庄口、灰岭口、锥子口、雁子口、德胜口、西山口、榨子口等十个关口,各口驻兵把守。

现在红墙已无,但从地名上看还能了解到当年的墓区范围。

陵墓中轴线石牌坊石牌坊是陵区最南端的建筑。

该坊五门六柱十一楼,高14米,宽28 86米,建于嘉靖十九年(1540),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大、最早的石坊。

夹杆石四面有浮雕,刻有八对狮子滚绣球、十六条生龙,造型生动。

大宫门大宫门是陵墓区的正门。

门分三洞,旁连40公里围墙。

门前竖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碑。

《秦始皇陵记》理解性默写

《秦始皇陵记》理解性默写

《秦始皇陵记》理解性默写秦始皇陵记理解性默写一、秦始皇陵的概述秦始皇陵,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皇帝陵墓之一。

它是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陵墓,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

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3世纪,兴建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历时近40年才初建完成,占地面积庞大。

整座陵墓依据九宫数理原理布局,由陵城、外环、内环和祭坛组成。

二、秦始皇陵的重要性秦始皇陵的建造标志着中国的统一,也代表了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的典范。

陵墓内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艺术瑰宝,如兵马俑、青铜器、壁画等。

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是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朝统一六国后,由秦始皇下令制作的巨型陪葬品。

它们以栩栩如生的形象,根据军队编制排列有序。

兵马俑的发现对于了解秦代军事、人民生活等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三、秦始皇陵的保护与研究秦始皇陵的保护与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自那时以来,中国政府对陵墓进行了严格的保护和修复。

同时,也对其进行了大量的考古研究,不断深化人们对秦始皇陵的认识。

然而,陵墓保护与研究工作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陵墓的复杂性导致对其的保护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其次,由于陵墓内的文物众多且珍贵,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保护和展示也是一个难题。

四、秦始皇陵的历史意义秦始皇陵的存在,让人们深刻体会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伟大成就,也将其治国理政的思想传承了下来。

同时,陵墓内的文物和兵马俑等珍贵遗迹,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

秦始皇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一环。

它不仅证明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卓越,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结语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我们应该加强对陵墓的保护和研究工作,以便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以上是对秦始皇陵的一些理解与思考,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有益的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帝王陵墓的把关者:自来石与顶门器
地宫自来石图示
墓门,连接两个世界的通道。

开启墓门,就是打开了另一个世界。

对于大型墓葬,尤其是凿山为陵和崖墓而言,墓门是进入墓室惟一的入口。

盗墓者若要潜入墓中盗取随葬品,墓门便是他们的必经之路。

因此,自古以来,墓葬防盗便从墓门开始。

为了加强墓门的防盗功能,人们设计了各种巧夺天工的机关,其中最为巧妙的是“自来石”和“顶门器”。

玄宫门神自来石
自来石是一种原理简单但构思巧妙的防盗设施,设在墓门内侧,顶住墓门。

对于墓门而言,自来石无疑就是锁住墓门的门闩。

使用自来石最成功的墓葬,当属明神宗朱翊钧,也就是万历皇帝的定陵。

发掘定陵时,考古工作者沿着墓道寻找地宫入口便大费了一番周章。

最终找到墓门时,墓门却如拦路虎一般横亘在人们面前。

定陵地宫的墓门为两扇石门,高大厚重,打磨光滑,高3.3米,宽1.7米。

参加发掘的考古工作者兴奋地要开启墓门,却发现这两扇门似乎生了根一样,任人们如何推,它都纹丝不动。

好奇的考古工作者从门缝向门内望去,原来,一根长1.6米的自来石抵在墓门之内,如门神般把守着墓门。

自来石是一根在墓内顶住墓门的石柱,由于角度的稳定,使得在墓门之外用人力将墓门推开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但是,这根自来石是如何在墓室内抵住墓门的呢?难道是有人在修陵的工匠离开后留在墓室内,待外边的人将门关好,他再将自来石顶在墓门上,然后留在墓室内给皇帝陪葬?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早在战国晚期,中原地区就基本结束了人殉制度,虽然帝王陵墓中仍旧时常有殉葬现象发生,但殉葬的人都会埋在玄宫之外。

那么,这根门神般的自来石究竟是如何自动立起并撑在墓门内的呢?
自来石的机关是这样的。

首先将与之相抵配合的墓门的门轴上下端做成球形,两扇墓门中间对缝的部位各凿出一个突起。

在墓门内的地面与墓门中轴线相对的地方,凿出一个近门处浅而另一端深的槽,石槽的宽度与自来石相同。

关闭墓门之前,将自来石放在石槽内,并使之一端与墓门接触。

当撤出到墓门外的工匠们关闭墓门时,自来石借助本身的重量和门轴两端石球的力量,缓缓落下,慢慢降低,直到顶端与墓门上留出的槽口对接,最后墓门严丝合缝关闭。

巨大的自来石就是这样神奇地自动顶在墓门内的。

为了破解自来石以打开定陵地宫的墓门,考古工作者们群策群力,最后联想到文献中记载的古代盗墓者开启自来石所用的拐钉,才恍然大悟。

所谓的拐钉,是一种一端有长柄,另一端为半圈形的金属器。

开启墓门时,将拐钉从门缝伸入,再将半圈形部分套在自来石上,握住拐钉的柄部,将自来石缓缓抬起,与此同时推动墓门,直到自来石竖立在地面上,墓门就可以完全打开。

发掘定陵的考古工作者就是用这个方法打开了封闭500余年的明定陵地宫。

考古工作者们打量着这根令他们耗费心力的自来石,其上竟有11个字——“玄宫七座门自来石俱未验”,原来明定陵中的每一道石门都有自来石守门。

然而,并不是所有希冀打开墓门的人都会这样绞尽脑汁地想办法破解自来石机关。

1928年,震惊中外的清东陵被盗案中,军阀孙殿英和他率领的匪兵在盗掘慈禧的普陀峪定东陵和乾隆帝的裕陵时,也碰到了拦路的自来石,孙殿英采用了野蛮的决绝方式。

盗掘裕陵时,匪兵们用尽一切办法都打不开墓门,最后只得用炸药将墓门炸开。

其后果是石门轰然倒塌,正好砸在因地下水上涨而漂移到墓门处的装载乾隆遗体的石棺上。

而在发掘慈禧陵时,匪兵们担心使用炸药会毁坏墓室中的宝物,于是动用了四十多人,用粗壮的大圆木将墓门硬生生撞开。

墓门打开后,发现门内的自来石竟然被撞断为数节。

自来石是明清两代大型墓葬中常用的防盗方式,大型墓葬往往有多个墓门,就算盗墓者勉强突破一道墓门的阻挡,也会被接二连三的防盗设施阻挡。

构思精巧的顶门器
顶门器流行于秦汉时期,时代比流行于明清的自来石早了1000多年,但顶门器的精巧程度却丝毫不逊色于自来石。

顶门器的防盗原理与自来石基本相同,即在墓门内的墓室地面上设置顶门器,当修墓工匠离开墓室时,从外侧将墓门关闭,就在墓门关闭的一瞬间,顶门器
自动启动,从里边顶住墓门,形成一个坚固的门闩,使盗墓者不能从外侧将墓门推开。

顶门器的质地有石质和铜质两种,体积不大,最长的也不会超过1米。

其自动升降是依靠杠杆原理,即通过穿轴形成一个跷跷板形。

一方坠一个重物,当另一端没有力作用其上时,顶门器的跷跷板就会因两端重量不等而一端上翘一端下沉,上翘的一方正好顶在墓门底部,在墓门之内将墓门牢牢封死。

广州象岗山的西汉南越王墓墓门处便使用了顶门器防盗。

南越王墓是一空多室石室墓,其设在墓门内的顶门器为石质,由五块近“Z”形的石板组成。

五快石板叠放在一起,中间部分用一根直径为2厘米的铜质横轴穿缀,两端的两块石板略大,长86厘米,宽22厘米,厚3厘米,铜质横轴固定在这两块石板上,因此这两块石板是固定的。

中间夹着的三块石板略小,长78厘米,宽19厘米,厚3厘米,由于穿缀在中间,所以这三块石板是可活动的。

换言之,它们就是这个顶门器的“跷跷板”。

修墓的工匠在最后离开墓室前,在墓门内侧的地面上靠近门砧处挖一个坑槽,将顶门器两侧固定的石板卡在坑槽里,而中间的三块可活动的石板保持可翘动状态。

工匠们关闭墓门时,顶门器中间的三块可翘动的石板被压在门下,墓门关闭后,三块石板翘起,卡住墓门。

著名的满城汉墓也采用了顶门器防盗。

这座墓的墓主人就是鼎鼎大名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即蜀先主刘备的祖先。

满城汉墓位于河北省满城县南约1.5千米的陵山上,墓中各种质地的珍贵随葬品琳琅满目,尤其是墓主人身上那件由数千件玉片穿缀而成的完整的金缕玉衣,堪称美轮美奂。

因随葬着众多价值连城的随葬品,这座墓葬的防盗设施也相当完备。

刘胜和其妻子窦绾墓葬的后室,也就是陈放棺椁的墓室,都设置了顶门器。

刘胜墓的顶门器为铜质,形状近长方形,长19.3厘米,中间部分横穿一个圆轴,顶门器的后端实铅加重。

同样在墓门内
凿一个凹槽,将顶门器的横轴插在凹槽两壁。

由于顶门器的一端是实铅,比另一端重,因此顶门器的一端翘起,突出地面。

当墓门由内向外关闭时,墓门经过顶门器时,顶门器翘起的一端被压平。

墓门关闭后,顶门器再次翘起,正好顶在墓门内侧,如同门闩一般紧紧锁住墓门。

可以说,顶门器是自来石的前身,两者都是利用物理学原理设置一个自动机关,在修建墓葬的工匠离开墓室后,在墓门内自动锁门,使墓门外的盗墓者束手无策,望门兴叹。

(摘自《盗墓传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