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陵墓建筑艺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陵墓表现艺术手法越来越多元化
⊙ 秦始皇陵墓平地造陵,尺度之大,可谓空前绝后, 以此达到了宏伟壮丽的效果; ⊙唐代一改前代方法,因山造陵,强调选址,陵借山 势,气势磅礴,可谓异曲同工; ⊙宋陵尺度虽比唐陵远逊,但兆域较唐集中,手法扬 长避短,各陵通过重复再现,气势不减;
⊙ 明陵沿袭唐宋兆域的优势,强化选址,因山为陵, 陵区集中,注重视觉效果,神道深远,通过序列空间,欲 扬先抑,突出开阔宏伟主题。
①原始社会的殉葬:原始社会早期,墓中随葬品主要是 死者生前喜欢和使用过的物品,包括陶器皿、石制和骨 制的工具、装饰品等。这种行为的出发点大概有两个: 一是作为纪念,表示对死者的怀念;二是灵魂观念所引 起的,认为人死后仍然需要生产工具和日用品。这一时 期,在同一个墓地中,各墓随葬品的数量和质量差不多。
②奴隶社会的殉葬:进 入阶级社会以后,贫富 分化进一步明显,王和 贵族墓的随葬品极其丰 富精美,有青铜器、玉 石器、漆木器、骨角器 等。商代还流行人殉制 度,即用活人来为死去 的氏族首领、家长、奴 隶主或封建主殉葬。除 了人殉之外,还有“人 祭”。一直延续了1000 多年。
③封建社会的殉葬 从战国开始,出现了用木俑和陶俑随葬的风俗,这 可以看作是人殉的替代。 西汉中期以后,随葬品中增添了各种专为随葬而作 的陶制明器,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模仿的“俑”,一 是实际的用品。 东汉,明器的种类和数量更多。 宋至明代,随葬品以实用物品和珍宝为主,包括陶 瓷器、金银器和玉器等。
定陵出土的皇帝金冠
定陵出土的皇后凤冠
• 4.墓志 • 魏晋以后,陵墓普遍使用墓志。墓志 的性质和作用与墓碑相似,是记载死者姓名、 家世和生平事迹的石刻,文末缀有称做“铭” 的韵语颂词,故名“墓志铭”,所不同的是, 墓碑立于墓前,墓志则埋入墓中。 •
第三节
陵墓发展规律
(一)陵墓规模越来越小 (二)陵墓地上部分越来越强化 (三)陵墓规制越来越程式化 (四)陵墓表现手法由注重单体向强化整体发展 (五)陵墓表现的艺术手法越来越多元化
• (一)葬制的演化 •
• 1.单葬制 • 单葬制指一个 皇帝占据一个完 整的陵墓区。 • 著名的陵墓有 位于陕西临潼的 秦始皇陵。

• •
2.陪葬制 即帝王陵园外围有生前爱将、功臣及贵戚 的陵墓陪伴,形成以帝王陵墓为中心的陵墓区。 • 著名的陵墓有陕西茂陵,它是西汉汉武帝 的陵墓,是西汉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 唐乾陵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合葬墓,在唐 代十八陵中保存得最为完好。 • 乾陵的东南面分布有陪葬的墓群,占地广 阔,方圆40公里,都是皇亲贵戚、朝廷重臣的 墓葬。
秦始皇兵马俑
马王堆汉墓:木俑
茂陵博物馆展出的西汉铜鎏金马
金缕玉衣
金缕玉衣 玉衣也称"玉匣"、"玉柙",是汉代(公元前206年 ~公元220年)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殓服,外 观与人体形状相同。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级的象 征,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线缕结,称为"金 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 银缕玉衣"、"铜缕玉衣"。 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 现在西汉文景时期。据《西京杂志》记载,汉代 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 这种玉匣就是人们日常说的金缕玉衣。当时人们 十分迷信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 更把玉作为一种 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
因山为陵——唐乾陵
• 3.明清帝王陵墓的“宝城宝顶” •
• 明清时,帝王陵墓的封土形式有了较大的变化, 即在地宫之上砌筑高大的、圆形的砖城,砖城内 大量填土,高出砖城,形成“宝顶”。宝顶四周 的砖城上设有垛口和女墙,宛如一座小城,即为 “宝城”。宝城之前建有方形城台,称为“方城”, 方城之上建有“明楼”,内置刻有皇帝庙号、谥号 的巨型石碑,它是帝王陵墓陵号的标志。
木椁墓:“椁”是盛放棺木的“宫室”,即 棺外的套棺,是用砍伐整齐的大木枋子或厚板, 用榫卯构成一个方体形的大套箱,下有底盘,上 有大盖。在套箱内分成数格,正中是放置棺材的 地方,两旁和上下围绕着几个方格,称之为厢, 分别安放随葬品。大型木椁墓室是春秋、战国、 西汉时期奴隶主和帝王陵墓的特点。 周朝规定:天子之椁四重,诸公三重,诸侯 两重,百度文库夫一重,士不重。 如:1972年长沙马王堆轶候利苍妻墓。

护陵监
(四)地宫结构的发展
地宫又称“玄宫”、“幽宫”,因其结构宏大, 装饰丰富,甚至可以和人间宫殿相媲美,所以俗 称地下宫殿。 主要有以下3种:土穴墓、木椁墓、砖石墓。

土穴墓:在原始社会早期,墓葬的形式很 简单,只是在地下挖一个小而浅的墓坑,仅能 容纳尸体,既无棺椁,也无墓室,尸体也无特 殊东西加以包裹。到了父系氏族公社后期,贫 富开始分化,埋葬方式有了发展,墓坑除了土 壁之外,又加用了木板围护。 如山东泰安大汶口氏族墓葬的坑内四壁用 天然木料垒砌,上面用天然木材铺盖。与后来 春秋、战国、西汉时期的木椁还有很大的距离, 但已经开始向墓室建筑迈进了。
• 2.器物随葬
古人认为坟墓是灵魂的归宿,所以盛行“厚葬”制 度。历代统治阶级把大量搜刮来的财富埋进坟墓之中,这 些埋藏物品之所以珍贵,在于它们都是当时盛行的东西, 如衣冠服饰、丝麻织品、铜器、玉器、陶瓷、金银器等, 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当时的生产能力、生活习俗、艺术风 格和科学技术水平等。可以说它们是我国一笔不可估量的 历史文化财富,其中尤以帝王陵墓中的殉葬品最丰富、最 贵重。
覆斗方上——秦始皇陵
• 2.唐代帝王封土“以山为陵” •
• 唐十八陵中,唐太宗的昭陵最大。“昭陵六骏” 是享誉中外的雕塑作品,可惜陵中许多文物和雕 塑作品被列强掳掠,至今不曾归还。 • 唐十八陵中保存最完善、最具代表性的是唐高 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乾陵位于陕 西乾县的梁山上,以山为陵,神道上石人石兽众 多,代表了当时雕塑水平的最高技艺。一块立于 陵前的“无字碑”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的遐想。 •
宝城宝顶
(三)陵园布局的变化
• • •
1.神道 神道又称“御路”、“甬路”,是通向祭殿和 宝城的导引大道,是陵园的前导部分。唐乾陵的 神道全长约4公里,两侧排列着对称整齐的精美石 刻,由南向北依次是华表、翼兽、鸵鸟、牵马人、 无字碑、述圣记碑和数十尊蕃酋像等,共计100余 件,异常壮观。 • 明清时期,帝王陵墓的神道发展到了顶峰。 明十三陵的神道全长约7公里,清东陵的神道长达 5公里,神道两侧均置有体积庞大、形象生动、艺 术水平高超的石雕像。 •
第四节
陵墓建筑艺术鉴赏
(一)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在陕西临 潼骊山北麓,总面积约 2平方公里,周围有两 道陵墙环绕。陵台由三 级方截椎体组成,最下 一级为350米X345米, 三级总高为46米,是中 国古代最大的一座人工 坟丘,由于风雨侵蚀, 轮廓已不堪明显。
筑,肃穆氛围主要
依靠长青绿化。
(三)陵墓规制越来越程式化
唐陵以前,各陵相 异,自宋陵始,各陵 容程式化,以清陵最 具代表,各陵设置内
容一样,区别所在,
唯选材做工差异。
隆恩殿
慈禧陵
(四)陵墓表现手法由注 重单体向强化整体发展 秦汉陵墓,强调单体 的完整性和表现力,自
唐陵始采用兆域制度,
众陵相对集中分布,宋 以后演戏,以明十三陵 最具代表性。
• 黄肠题凑 • 商周至西汉,墓室多为用木材制作的 椁室。椁是盛放棺木的“宫室”,即棺外 的套棺。 • 木椁室发展到西汉时期,成为结构复 杂、规格较高的木构地宫——“黄肠题 凑”。“黄肠题凑”是木椁室发展顶峰.
• 2.砖石地宫 • 中国古代墓室制度的一次划时代的大变化。西 汉中期流行空心砖墓,西汉晚期开始出现石室墓, 墓室中雕刻着画像,故称“画像石”或“画像 砖”。墓室的结构和布局,也是仿照现实生活中 的住宅。从东汉到隋、唐、宋、元、明、清各代, 砖石发券或砌筑的墓,一直在不断发展,逐渐达 到完善地步。 • 帝王墓穴被称之为地宫、玄宫、幽宫,因其结 构豪华富丽,堪与帝王的人间宫殿媲美,俗称之 为地下宫殿。最著名的是明代万历皇帝的定陵。
• 3.群葬制 • • 即同一朝代的帝王及其后妃、子女的陵墓集 中建于一个陵园内的葬制。 • 我国群葬制的陵墓群共有六个,它们分别是: • 位于河南巩县的北宋帝王陵墓; • 位于浙江绍兴的南宋帝王陵墓区; • 位于宁夏银川贺兰山下的西夏王陵; • 位于北京的明十三陵; • 位于河北遵化的清东陵和位于河北易县的清西陵。
定陵 汉画像石图
• • •
(五)殉葬制度的演变 随死者一起被埋葬的人或物品称为殉葬品, 我国殉葬制度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 • 1.人殉 • 商周时期盛行活人殉葬,即用活人为死去的氏 族首领、家长、奴隶主或封建帝王殉葬。战国后 期,为了保证充足的劳动力,大多改人殉为俑殉, 但是活人殉葬的制度并没有完全消失,秦始皇、 明成祖,包括清太祖努尔哈赤死后,都有为数不等 的活人殉葬。 •
• (二)封土形制的沿革 •
• 1.秦汉时期“方上”的封土形式 • 秦汉时期,帝王的陵墓是在地宫之上用黄土 层层夯筑而成一个上小下大的锥体,上部方形平 顶,呈覆斗状,故名“方上”。 • 其典型代表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墓—— 秦始皇陵.宋朝虽然曾一度恢复了“方上”式陵墓, 但规模远不如秦汉时期的帝王陵墓。
• 2.祭祀区 • • 祭祀区是陵园的主体部分,供祭祀之用。 其中,祭殿是祭祀区的主要建筑。秦始皇 在陵园的北部设寝殿,首开帝王陵墓设寝 之先河。清代称祭殿为隆恩殿。明朝以后, 陵园祭祀区大致由隆恩殿(棱恩殿)、配 殿、廊庑、祭坛等建筑组成。
祭祀区
• •
3.护陵监
护陵监是专门保护和管理陵园的机构。为防 止陵墓被盗和破坏,每个帝王陵墓都设有护陵监。 护陵监外有城墙围绕,内有衙署、市街、住宅等 建筑。
• (三)陵墓景观的构成 • 陵墓景观包括地上和地下两部分: • 地下部分包括:墓室结构、墓道及墓室 的绘画及其随葬品; • 地上部分包括:封土和陵园建筑。 • 陵墓主人生前的地位越高,生活的内 容越充实,陵墓景观,包括地下部分和地 上的祭祀部分,其内容和价值就越丰富。
第二节 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制度的演化
(一)陵墓规模越来越小
秦始皇陵墓的主题
在今陕西省幢骊山 主峰的北麓,外观 上为一方锥形的土 台,陵台由三级方
截椎体组成。
汉朝王陵 仍沿承秦制, 一是在帝王 登位的第二 年即开始兴 建自己的陵 墓,二是墓 室仍深埋地 下,上起土 丘以为群陵。
(三)陵墓地上部分越来越强化 西汉以前,陵墓 以强调地下墓室、 棺椁、陪葬品为主 导,地上设有陵园, 墙垣及少量祭祀建


• (二)陵墓的主要类型 • 陵墓是指:安放故人尸体和祭奠故人的 场所.一般来讲,陵是指地上建筑部分,墓 是指地下安葬故人的部分。 • 1.无陵无墓 • 无陵无墓指有天葬、水葬和悬棺葬习 俗的少数民族等。四川三峡等地的巴人悬 棺,引起了中外游人的极大兴趣。
• 2.有陵无墓 • 即地面上有祭奠用的建筑或墓碑,而 地下并没有墓穴.有陵无墓主要分两种情况: • 一种情况如我国的黄帝陵、炎帝陵。 • 还有一种情况,如成吉思汗陵。 • • 3.有陵有墓 • 即地下有灵柩,地上有祭祀性建筑。 •
第八章
第一节 第二节
陵墓建筑艺术
中国古代丧葬文化概述
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制度的演化
第三节
陵墓建筑发展规律
第四节
陵墓建筑艺术鉴赏
第一节
中国古代丧葬文化概述
• 一、中国古代主要的丧葬方式
• •
土葬,是中原地区汉族习惯的葬法。由土葬所 形成的陵墓建筑是我国历史人文旅游资源重要的 组成部分。 • 火葬,一向被汉族看作异端,汉代以前火葬 是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习俗。贮藏骨灰的塔式建 筑是佛教建筑的组成部分。

水葬,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实行的 一种葬法,即将死者投入水中,任其漂流沉浮。实 行水葬的民族多生活在江河之畔,以水为生,以 鱼为食,故视江河为生命的源泉和最好的归宿。

天葬,又称鸟葬。将死者尸体被送到天葬场, 若尸体全被鹰鹫吃光,说明死者已升入天堂。 悬棺葬,是我国南方、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在 悬崖上或崖穴中安葬死者遗体的一种葬俗。悬棺 葬以四川珙县、福建武夷山等地区最为集中,最 具代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