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基础练)(解析版)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和文化交流+课时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和文化交流1.埃及出土的纸草文书表明,公元2世纪时,埃及与印度次大陆的海上贸易较为频繁,往来商人已学会利用北印度洋季风来安排航线。
这()A.推动了“地圆说”的广泛传播B.源于亚欧陆上贸易通道受阻C.有利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扩展D.得益于阿拉伯人的中介作用2.南宋时期,中原以茶叶换取青藏高原的良马,形成茶马互市,这与哪条商路有关() A.陆上丝绸之路B.海上丝绸之路C.草原丝绸之路D.西南丝绸之路3.17世纪初,原产于中国的茶叶由荷兰人带入欧洲。
起初,饮茶的只限于来往东方的荷兰商人、水手和达官贵人。
进入18世纪后,饮茶风在欧洲逐渐盛行,很多欧洲人尤其是荷兰人、英国人养成了饮茶的习惯。
这可以用来论证()A.商品贸易促进文化传播B.物种交流冲击等级秩序C.文化在互鉴中实现融合D.人口流动影响社会习俗4.唐朝诗人张籍在《凉州词》中写道:“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关于这首诗所描述的历史背景的说法正确的是()A.班超出使西域被称为“凿空”,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发展B.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日趋下降C.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在敦煌分为北线、中线、南线D.从嘉峪关到玉门关,前往印度和中亚、西亚的路线被称为“草原丝绸之路”5.在16世纪,奥斯曼帝国控制着欧亚之间主要的贸易路线,如大不里士一巴士拉丝绸之路,阿克曼一里沃夫商路,控制了黑海的商品和原料到达伊斯坦布尔的路线,控制了也门和亚丁至印度的贸易,奥斯曼帝国对这些商路上的过往商品征收重税。
据此可推知,当时奥斯曼帝国()A.已成为世界头号强国B.通过商路进行军事扩张C.维护东西方贸易安全D.阻碍了亚欧间贸易往来6.张骞通西域后,从汉至隋,中国与西域各国的乐舞交流频繁,中国乐舞融汇了大量西域因素。
唐宋以后,中国与西域乐舞交流大为减少,却与东亚的日本、朝鲜等国交流日益频繁。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作业-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班级:姓名:使用时间: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一、单选题1.下图反映了中国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地位的变化趋势。
图中变化趋势可以反映()A.国家政策的变化主导了两条丝绸之路地位的变迁B.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阻碍了陆上丝绸之路C.朝代更替是明末清初海、陆丝绸之路下降的主要原因D.魏晋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使海上丝绸之路地位上升2.张骞通西域后,从汉至隋,中国与西域各国的乐舞交流频繁,中国乐舞融汇了大量西域因素。
唐宋以后,中国与西域乐舞交流大为减少,却与东亚的日本、朝鲜等国交流日益频繁。
这一变化()A.说明唐宋与西域国家交往中断B.反映了东亚文化圈正式形成C.推动了中华文化自西向东的传播D.得益于海上丝路地位的上升3.茶马古道是中国古代用川、滇茶叶交易西藏马匹、药材的一条商贸之路。
宋代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和买马司;元代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
据此可知,茶马交易()A.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垂直管理B.政府发挥主导与管理作用C.对重农抑商政策产生重大冲击D.促进中原与边疆经济交流4.古代商路不仅是商贸路线,而且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下列有关唐代商路及其文化交流成果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辟通往印度洋的商路B.玻璃从东罗马帝国传入中国C.瓷器成为大宗出口商品D.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地区5.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一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
丝绸之路成功申遗说明()①有利于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交流①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①展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①有利于促进中亚地区乃至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①6.对海洋的重视和利用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也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兴衰。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3册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重难斩
【解析】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意义。根据材料“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 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 济、文化交流,故选D项;丝绸之路不仅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周边地区,且材料中没 有具体体现出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排除A项;材料未将丝绸之路与其他东西方通道比较,未体 现丝绸之路是中西方的主要通道,排除B项;材料未将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比较,无法得出中国成为世 界经贸中心,排除C项。
【解析】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 国各地也是广泛种植”主要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说明丝绸之路促使欧洲和亚洲人民生活更加 丰富,A正确。
巩固练
4.[广东珠海2021期中]《旧唐书·乐志》称:“大抵《散乐》杂戏多幻术,幻术皆出西域, 天竺尤甚。”据此可知,唐朝时( ) A.流行西方古典主义音乐 B.丝绸之路促进文化交流 C.强化对新疆地区的管理 D.中印文化交流空前繁荣
题型诀
例1 [河北张家口宣化一中2021高二开学考]丝绸之路开通后,丝路上的商队从西方运来稀有动物、植 物、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再从中国运出丝绸、茶叶、瓷器等货物,中国的四大发明、丝织 技术、漆器工艺等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向世界。这表明丝绸之路开通( B ) A.促进了中西直接交流 B.丰富了世界人民的物质生活 C.扩大了汉朝统治区域 D.体现了汉朝的世界中心地位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 与文化交流
模块 导航
知识绘
01
丝绸之路、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详见教材划重点 P63-P64)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和文化交流 课时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和文化交流1.康熙帝曾向法国传教士张诚、白晋等人学习数学知识,并把学到的部分内容编入《数理精蕴》一书,同时却宣称,这些西学“询所自,皆云本中土所流传”。
这反映了()A.“西学中源”彰显科学发展领先地位B.统治者高度重视“西学东渐”的冲击C.传统科技与西方科学实现了高度融合D.中国社会转型面临着潜在的严重阻碍2.据史料记载,汉武帝时汉使已率领官方船队,携带黄金、丝绸等物品,从番禺(今广州)出发到达了东南亚等地。
公元前1世纪,外国的香料、金银器、奇珍异宝等亦从海路运抵番禺。
据此可知,当时的广州()A.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B.航海技术相当高超C.发展成南方的经济中心D.引领汉朝对外贸易3.公元前3世纪,崛起于伊朗高原的帕提亚帝国,曾多次与罗马帝国发生战争,并击败罗马。
经济上,帕提亚从事居间贸易;文化上,帕提亚文化深受希腊文化影响。
东汉的班超派遣使臣甘英出使罗马帝国时,曾到达帕提亚。
据此可知()A.汉朝通过帕提亚与罗马建立了官方的联系B.在帕提亚的军事打击下罗马帝国走向衰亡C.帕提亚成为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要中介D.亚历山大曾率领马其顿征服过帕提亚帝国4.把中国儒学传播西方的动力来自()A.法国君主B.启蒙思想家C.传教士D.资产阶级商人5.明代,中外科技交流是由民间推动的,是自下而上并得到朝廷鼓励的。
而清初,与西方传教士的科技交往仅限于朝廷,拥有技艺的西方传教土成为天朝大国太平盛世的装饰品,甚至认为西学源于中学。
这一现象表明()A.清朝统治者盲目自大的态度B.皇权不断加强的总体趋势C.政府对科技发展的决定作用D.明清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6.某壮举目的主要是为了“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而非单纯的商业贸易。
该壮举是()A.新航路的开辟B.玄奘取经C.鉴真东渡D.郑和下西洋7.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以来,大批华人移居南洋,同时也带去了汉字文化。
虽然由官方派出的“遣唐使”时断时续,但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与中国之间的人口迁移从未间断。
高中历史选修三 第四单元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限时训练答案
统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三第四单元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限时训练1.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材料中“亚里士多德就曾提到希腊有妇女穿丝织衣服”、“ 塞内卡批评妇女穿丝绸衣服”“ 老普林尼批评男人穿丝绸衣服‘丧失男性气概’” ,这些都说明丝绸在古罗马有市场。
由此选A。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工业经济·“丝绸之路”2.B根据材料“埃及开罗附近”“叙利亚沙玛拉遗址”“印度勃拉名纳巴特遗址”发现唐宋大量瓷器,可以表明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辐射范围较广,故答案选B项。
A项以偏概全,且不符合本题主旨,排除;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3.D东晋时期,僧尼与帝王、权臣的交往增多,甚至有名门大族成员出家为僧等,说明僧人与统治阶层的交往扩大了佛教对世俗政治的影响力,D项正确;东晋时期儒学依然占据正统地位,A项错误;东晋僧人与统治阶层的交往不能说明佛教中国化进程基本完成,B项错误;“外佛内儒的士族意识形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
4.C张骞通西域并未能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而是促进了西域和中原地区的交流,C推论错误,符合题意;A、B、D所列史实和推论匹配,不符合题意,排除。
5.A根据材料“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可知,明代后期我国科技重实用的特点,材料“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赘述”体现轻视理论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王徵和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编译《奇器图说》的个例,无法体现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普及”,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外技术差距缩小,排除C;材料信息不能体现中西科技的目标,排除D。
6.D材料“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表明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也提倡忠君爱国,体现佛教主动融合儒学精神,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故D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出佛教成为统治工具,故B项排除。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任务
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击匈奴
出发时间 结果 意义
公元前138年
没达到目的,但是有一定成果的, 了解西域的风土人情,为丝绸之路 开通莫基
汉朝丝绸之路开通的前提条件: 中国丝织业的发展;秦汉时期与匈奴关系的 变化;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使西汉实力进 入鼎盛时期。
第二次出使西域 发展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 公元前119年
思考
1.比较汉唐丝绸之路路线图,指出唐朝丝绸之 路的变化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 期“丝绸之路”达到鼎盛的原因。
十丝绸之路发展与衰落
变化: 海路、陆路连接为一体;新疆形成 交通网;西南丝绸之路开通;海上丝绸之 路发达;陆上丝绸之路连通印度和地中海
沿岸等。
原因:国家统一,疆域广阔;政治稳定,
国力强盛,交通发达;经济繁荣,手工业 发达;政策开明;文化繁荣,制度先进。
漠北草原 (南西伯利亚)
咸海
里海
● 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 元朝时期最为兴盛,明清衰落。 ●作用: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多沿此路西迁。
欧洲 或小亚细亚
2. “西南丝绸之路” (茶马古道)
关中平原入蜀至 成都平原
横断山麓
澜沧江、怒 江
向面进入缅甸、 印度,再通往中
亚、西亚
●形成于汉 代 ,是中印两个文明古国最早的联系纽带。 ●发展:唐宋时期,中原与青藏高原形成茶马互市。
●袄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
● 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 ● 中医药知识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袄 (xiān) 教 :又称琐罗亚斯德
教,拜 教,是在基督教诞 之 前在中东最有影响的宗 教,是古代波斯帝国的国 教,也是中亚等地的宗 教。是摩尼教之源,在中 国称为“袄教”。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导学案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一、课程标准(一)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任务一:根据教材P48页【单元概述】与【课程标准】,围绕“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拟定本单元的“核心观点”。
1、【单元课程标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商路,深入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2、【单元核心观点】:________________推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促进了______________。
(二)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任务二:根据单元核心观点的叙述与本课的标题,围绕“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拟定本课的核心观点。
________________推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促进了______________。
二、重点探究任务三:欧亚大陆有哪些重要的商路?根据教材P49页子目“丝绸之路”与P51-52页子目“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的内容,在P51页《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上标记出来。
任务四:关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学界说法不一。
第一种观点认为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第二种观点认为早在汉代以前就已经有了丝绸之路。
史料一:图1反映的是制成于公元前5世纪的绘有身着丝绸妇女形象的古希腊陶壶。
——选自选必二教材P50页史料二:图2为东罗马金币,发现于西安何家村唐代陶罐。
——2015年上海历史高考第39题图1 图2 (1)根据两则史料,能否论证第二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2)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第二种观点还可以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任务五:唐宋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在东西方交流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根据教材P50页最后一段与P52页中间一段,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上丝绸之路”地位日渐突出的原因。
(提示:先找材料+该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时代背景)任务六:历史上,“丝绸之路”既是商贸之路,更是文化之路;它交换的是商品,交流的却是文化。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课时作业9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课时作业9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一、选择题1.亚历山大东征后,在希腊化世界及其周边地区实际上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以地中海和中亚、印度为两端的新交通体系,在X骞到达中亚之前的公元前2世纪中后期,后来的丝绸之路西段(自帕米尔以西)实际上已经开通。
这表明( )A.X骞对丝绸之路开辟做出决定性贡献B.丝绸之路的开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C.希腊文明的传播对丝绸之路的开通做出贡献D.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自古以来就很频繁2.下图为某某居延出土的西汉晚期丝织墨书“某某都尉棨信”。
“某某”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镇。
“都尉”为汉朝官名,“棨信”为古代传信的一种符证。
从这件文物中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有( )①汉朝疆域西至陇某某区②汉朝用丝绸作为书写材料③汉朝丝绸之路存在军事保障④汉朝公文用隶书书写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③④3.不同历史时期,丝绸之路的线路有所不同。
下图反映的是哪一个朝代的路线( )A.汉代B.唐代C.宋代D.元代4.根据国外陶瓷考古发现,宋代瓷器在亚洲的日本、朝鲜、印度、叙利亚、沙特阿拉伯、也门等地,非洲的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甚至远到津巴布韦都有不等数量出土,其中尤以日本、菲律宾发现最多。
考古发现能够证明( )A.宋代的瓷器制造技术高超B.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X围C.亚、非各地人民喜爱宋瓷D.日本、菲律宾已开始仿制5.《旧唐书·音乐志》称:“大抵散乐杂献多幻术,幻术皆出西域,天竺尤甚。
”据此可知,唐朝时( )A.流行西方古典主义音乐B.丝绸之路促进文化交流C.强化对某某地区的管理D.中印文化交流空前繁荣6.有学者认为,古代丝绸之路的意义不仅使中国的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世界,更大的贡献还在于沟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下列选项中能反映东西方交流的有( )①中国造纸术经丝路传到欧洲②美洲马铃薯、玉米传到欧洲③中国印刷术沿海上丝路传到日本④中国瓷器经丝路远销欧洲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二、非选择题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9课 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 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word版含答案)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一、单选题1.《旧唐书•乐志》称:“大抵散乐杂献多幻术,幻术皆出西域,天竺尤甚。
”据此可知,唐朝时( )A.流行西方古典主义音乐B.丝绸之路促进文化交流C.强化对西域地区的管理D.中印文化交流空前繁荣2.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丝绸之路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B.丝绸之路的产生主要体现古代中国的棉纺织业成就C.明清政府的对外政策促进了丝路商贸繁荣D.汉朝的丝绸之路也被称为“瓷路”3.2017年4月20日,国家文物局正式确定广州为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牵头城市,联合南京、宁波、江门、阳江、北海、福州、漳州、莆田、丽水等城市进行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申遗工作。
海上丝绸之路的巅峰形成于( )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4.在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遗迹中,出土了很多大秦(古罗马)银币。
这些银币可以佐证( )A.汉与大秦直接往来B.唐与大秦交往频繁C.基督教传播到中国D.丝绸之路远抵大秦5.下图是14世纪欧洲画家根据《马可•波罗游记》而创作的中国杭州市景图。
对此画的评论较为合理的是( )A.反映14世纪杭州市景的一手史料B.是反映当时欧洲人中国观的一手史料C.是反映当时欧洲城市景观的一手史料D.就史料意义而言,无任何可利用价值6.战国时期,转运贸易已具有相当突出的发展。
在湖南等地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了一种被称为“蜻蜓眼”的琉璃珠,与古代西亚同类产品如出一辙。
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人称我国为“赛里斯”(丝国)。
由此可知当时( )A.转运贸易占据主导地位B.中西贸易已经开始C.古代丝绸之路已经开通D.商品经济高度发达7.司马迁在《史记》中把张骞的事迹称为“凿空”。
这里对“凿空”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将佛教文化介绍到中原地区B.开辟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要道C.代表中央政府管辖西域地区D.解除匈奴对西汉王朝的威胁8.《后汉书西域传》载:其(大秦)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欲遮阂不得自达。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测试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1.《汉书》载:“……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历史上第一位“博望侯”是( )A.司马迁B.张骞C.张角D.班超解析:据题干信息“《汉书》”“凿空”并结合所学可知,历史上第一位“博望侯”是西汉的张骞,因此答案选B项。
答案:B2.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地区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许多来自古代中原地区的丝织品,请判断新疆地区使用中原丝织品,最早可能是在( )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使得丝绸之路得以开通,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的往来,中原的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运往西域(包括今天的新疆在内),故选B项。
答案:B3.“草原丝绸之路”是蒙古草原地带沟通欧亚大陆的商贸大通道,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沿此通道向西迁徙的两个民族有( )A.匈奴、突厥B.匈奴、大月氏C.印欧、赫梯D.贵霜、日耳曼解析:沿着“草原丝绸之路”向西迁徙的民族有匈奴和突厥,因此答案为A项。
答案:A4.宋元时期,中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大幅提升,全面提升了商船远航能力。
当时中国海船采用了哪些新技术( )A.帆索和磁罗盘B.地球仪、航海图C.星盘、地动仪D.天文定位、星盘解析:宋元时期,人们采用了先进的帆索和磁罗盘,使中国海船能够横渡大洋,持续航行,因此答案为A项。
答案:A5.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过陆路或海路传到西方,中亚的葡萄、苜蓿、胡萝卜也传入中国。
这说明( )A.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欧的重要贸易通道B.丝绸之路深刻影响了中国的饮食习惯C.丝绸之路是一条物质文化的交流之路D.丝绸之路推动了西方向近代社会的转型解析:通过题干信息可知,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传到西方,中亚的葡萄、苜蓿、胡萝卜也传入中国,说明丝绸之路是一条物质文化的交流之路,因此答案为C项。
A、D 两项在题干中未体现;B项是对题干的片面解读。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课时练习卷高二下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3·青岛高二检测]15世纪中期,朝鲜王朝组织本国医官用朝鲜文翻译或注释中国医书,收集了中朝两国医书153种,尤其是收集了在中国已失传的医书40余种。
他们还模仿中国的医方著作,组织本国的医师编撰医方著作。
1445年,朝鲜医官金蒙礼等人仿照中国宋朝的《太平圣惠方》,编纂成《医方类聚》365卷。
这反映出( ) A.“西学东渐”的局面已出现B.明代医学成就已领先于世界C.中医学引起了东方国家关注D.中朝交流利于保留医学文化2.19世纪末,德国学者李希霍芬首次将中国西域至希腊、罗马的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
现在也有学者根据研究试图将这条交通路线称为“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佛教之路”等。
这些从根本上说明在古代丝绸之路上( )A.交通十分发达B.商业贸易繁荣C.各种文明相互交流D.中国丝绸出口地位不断下降3.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对抗匈奴的侵扰。
这些举措( )A.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B.是汉朝抑商政策的延伸C.有利于丝路的繁荣有序D.将西域纳入了郡国体制4.[2023·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重点中学期中]茶马古道是宋朝与西南各族进行贸易的重要通道。
宋朝设置茶马司负责茶叶和马匹买卖等相关事宜,贸易范围主要包括今四川、重庆、云南、西藏,辐射到广西、贵州、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区,并延伸至印度、尼泊尔等国家。
由此可知,茶马古道( )A.扩大了宋王朝的统治区域B.加强了少数民族和内地的联系C.巩固了传统“宗藩”秩序D.实现了对西南地区的直接管辖5.拜占庭帝国的金币在中国出土数量很多。
如图是在中国北魏墓葬中出土的拜占庭帝国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时期(491~518年)的金币。
该金币可以用于佐证的历史现象是( ) A.南北朝时期欧亚丝绸之路发展B.拜占庭帝国与北魏有官方贸易C.南北朝时期民间商贸往来频繁D.丝和茶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6.季羡林在《佛教的倒流》中指出,佛教是经过中亚和西域——间接传入中国的,但玄宗时宣扬中国禅宗的《证道歌》传回了印度,在印度广为流传;另一方面,唐代织锦采用纬线显花,在纹样上盛行西方式的植物纹(忍冬纹、葡萄纹等)。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3同步讲练测课件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丝绸之路 1.概念: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 欧亚 大陆的商路,后人在这条商路上 发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因此将它命名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 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2.演进
(1)张骞通西域
出发时间 任务 结果
意义
公元前138年 联合大月氏等政权共击 匈奴
直接的外交目的并未实现,但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张骞出使西域被称为“ 凿空 ”,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和贸易的繁荣
3.“海上丝绸之路”
西汉 中国就已经开辟了通往 印度洋 的海路
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私人商贾出洋航海都十分频繁 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 东非 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 广州、 泉州 、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 易枢纽
明初
郑和下西洋 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重难归纳
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的三个层面
层面
物质 文化
技术 文化
表现
丝绸之路最初以民间的物品交换为主,之后逐渐发展为官方的贸易 通道,物质文化交流一直是丝绸之路上最主要的文化交流形式。如 汉朝通过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漆器、铁器等传入西方,良种马、 苜蓿、胡桃、胡萝卜、葡萄等基本都是通过西域传入的;唐宋时期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的茶叶、瓷器大量输往国外 技术文化交流多包含于物质文化交流中,但又高于物质文化交流,如 中国的冶铁技术、丝织技术、四大发明、水利灌溉、医学等当时世
——摘编自葛承雍《天马与骆驼:汉代丝绸之路标识符号的新释》
【材料二】 在敦煌石窟壁画上,绘画大师们以他们具有的审美理想绘制飞 天,蕴含着深厚的汉魏时代汉民族审美情思。北魏的飞天虽然还带有浓重 的西域及外国歌舞的风姿,但飞天的腾飞姿态已带有了明显中原汉民族褒 衣博带、舞袖挥巾的舞蹈审美色彩。到了隋唐时代以后,西来的翼人、飞 天已与中原乐舞很好地融合,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乐舞形象姿态。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时练习题 第9,10课 含解析
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9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 1 -10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 6 -9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建议用时:40分钟)1.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意义在于()A.完成了联合大月氏攻打匈奴的任务B.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及贸易繁荣C.获得了大量前所未有的西域资料D.他的这次出使被司马迁称为“凿空”B[A项与实际不符,排除;C、D两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张骞出使西域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及贸易繁荣,故选B项。
]2.以下数个地方,是西汉丝绸之路必经之处,如果你带着一批丝绸从中原到大秦去,正确的走法是()①葱岭②长安③于阗④安息⑤楼兰⑥阳关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①→③→⑥→⑤→④C.②→⑥→⑤→③→①→④D.①→⑤→⑥→③→②→④C[由所学知识可知,C项才是西汉丝绸之路的正确路线。
]3.丝绸之路的南线自葱岭向正南通向()A.阿富汗B.印度C.大食D.波斯B[由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从长安向西进入南线后,到葱岭再向南折,就到了天竺,即印度。
]4.丝绸之路的北道开辟于()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北道开辟于隋唐时期。
]5.草原丝绸之路因其商品特点而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
它形成的主要条件是()A.中原地区与草原地区在经济上互有需求、相依相生B.中原地区比草原地区经济发达C.草原丝绸之路的形成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D.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A[“皮毛路”“茶马路”说明当时在草原丝绸之路上交易的主要是皮毛和茶马等物品,反映了草原丝绸之路所连接的中原地区与草原地区在经济上互有需求、相依相生,故A项正确;B、C两项不是条件,排除;D项是草原丝绸之路的地位,排除。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课后习题 第4单元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司马迁在《史记》中把张骞的事迹称为“凿空”。
这里对“凿空”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将佛教文化介绍到中原地区B.开辟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要道C.代表中央政府管辖西域地区D.解除匈奴对西汉王朝的威胁,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与“凿空”无关,排除。
2.考古学家在今中国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不但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而且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
这表明当时( )A.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B.中西交流主要依赖海上交通C.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D.中国与东罗马帝国建立了外交关系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不但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而且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可知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故选C项;题干材料“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无法体现出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排除A项;题干材料体现不出中西交流主要依赖海上交通,排除B项;题干材料“俑的形象不但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不能说明中国与东罗马帝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排除D项。
3.宋高宗曾说:“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
”材料主要反映了( )A.五铢钱的统一铸造B.江南地区的开发C.政府重视海外贸易D.闭关自守的危害,可知宋高宗重视主管海外贸易的提举官的选任问题,反映了南宋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重视,故C项正确。
4.宋朝提举两浙路市舶司签发的公凭(官方文书)上记载,泉州客商李充状“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以及大量瓷器。
该材料反映了宋朝( )A.私人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督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可知“市舶司”体现了官府对海外贸易的监管,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泉州客商李充状”并不能反映出官民互惠贸易,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未涉及朝贡贸易,且宋朝之前就有朝贡贸易,故C项错误;宋朝“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其交往对象包括日本,故D项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基础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4分)1.在秦始皇陵西侧一座古墓里面出土了大量文物,通过研究发现,这些文物全部都是秦时期的器物。
其中金骆驼(如下图)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单体骆驼。
金骆驼属于“双峰驼”造型,工艺精致,在当时的中原地区很少见。
下列对金骆驼的历史研究价值最准确的理解是()A.是研究秦代经济、科技、文化最重要的实物史料B.为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前的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依据C.证明了古代中国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最早交往D.证明张骞出使西域前就已存在多条中西交通道路【答案】B【解析】骆驼属于西北地区的物种,在秦始皇陵中出土,体现出中原地区与西部地区的来往交流,故能够印证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之前,中国已经有了与西部和西方国家的交流往来,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出土的金骆驼,属于手工制品,对于了解秦朝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有一定作用,但是“是最重要的实物史料”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秦朝出土的金骆驼能证明农耕文明与游牧民族的交往,但是最早交往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材料只能证明在秦朝时期存在中西方交往的现象,并不足以说明当时具有了多条中西交通道路,排除D项。
2.商人往来于丝绸之路上,他们有时遇贼被杀,有时遇热风。
名贵的丝绸要历经千辛万苦才能运到西方,他们也传播语言、艺术、技艺和宗教。
材料表明商人发挥的主要作用是()A.为国家积累了物质财富B.传播东西方文化与文明C.了解了沿途的民风民俗D.主要将丝绸运抵到西方【答案】B【解析】“名贵的丝绸要历经千辛万苦才能运到西方,他们也传播语言、艺术、技艺和宗教”说明商人是东西方交往的使者,在贸易交往中传播了东西方文化与文明,故选B项;商人可以为国家积累物质财富,但A项并非材料主旨,排除A项;商人以盈利为目的,了解民风民俗并非其主要目的,排除C项;中外商人还会将他国物品运抵中国进行贩卖,D项说法较为片面,排除D项。
3.下列是创作于7世纪的“武则天泛龙舟”与“唐高宗猎豹”的线描图,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大使厅北墙壁上。
据此推知()A.古代中国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发展B.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利于文化交流C.艺术创作受宗教政治因素的影响D.唐朝君主积极开拓海陆丝绸之路【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两幅线描图出现于乌兹别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内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故选B项;根据地理位置,乌兹别克斯坦与海外贸易无关,排除A项;两幅线描图均为君主的日常生活,与宗教无关,排除C项;材料仅可知当时中国与中亚国家有文化交流,无法得知唐朝君主对丝绸之路的政策及态度,排除D项。
4.1976年,在河南安阳市殷墟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墓中,出土了755件玉器和468件青铜器。
其中玉器以礼器、兵器和装饰器为主,原料多为新疆和田玉;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
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妇好墓出土玉璧A.商朝确立了礼乐制度,迷信鬼神和崇尚天命B.商朝的军事实力强大,确立了对西域的统治C.商朝手工业技艺高超,产品远销至河西走廊D.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前,中原与西域已有往来【答案】D【解析】通过题干内容可知,在商王武丁王后妇好墓中所出土的玉器中,其“原料多为新疆和田玉”,据此可以推断,在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之前,中原地区与西域已经有来往,故选D项;题干内容仅是涉及商王武丁王后妇好墓中所出土玉器和青铜器的相关信息,并没有涉及商朝确立礼乐制度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妇好墓中所出土玉器的原料“多为新疆和田玉”,至于这些原料是通过何种方式运送到中原地区的,在题干中并没有涉及,并且在商朝内外服制度之下,商王并不能很好地控制外服地区,排除B项;题干内容涉及的是商王武丁王后妇好墓中所出土的玉器,其“原料多为新疆和田玉”,并没有说明这些玉器已经“远销至河西走廊”,排除C项。
5.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西方的物品以及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和宗教信仰也由此输入中国。
这反映了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A.世界领先求同存异B.高度繁荣多元一体C.官府主导朝贡贸易D.对外开放互通有无【答案】D【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在唐朝时期,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西方”,与此同时,“西方的物品以及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和宗教信仰也由此输入中国”这些现象充分证明其对外交往的特点是互通有无,故选D项;题干仅是述及唐朝时期,“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西方”但没有提及中国商品在世界的地位如何,排除A项;“高度繁荣”一般用来形容某一社会的经济发展情况,用于“对外交往”不合适,排除B项;“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说明中国商品经过丝绸之路运送到西方,但没有提及这种贸易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朝贡贸易”,排除C项。
6.《旧唐书》记载,“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舳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
”这说明唐朝()A.全国各地的商业往来频繁B.海上丝绸之路往来频繁C.商业性城镇已经大量出现D.政府严格控制商业发展【答案】A【解析】由材料“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舳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可知唐朝的贸易范围广、内河运输忙,国内商业繁荣,故选A项;材料中只有内河运输,并为提及海外联系,排除B项;材料强调商业繁荣的表现,没有提及商业城镇,排除C项;材料中只有商业发展情况介绍,没有政府控制约束的信息,排除D项。
7.下图是日本奈良东大寺所藏的唐代“醉胡王”面具(头戴唐式帽),为日本遣唐使从中国带回。
古希腊戏剧中的“酒神”面具经丝绸之路东传后,逐渐演化成为此类面具,唐代百戏饰演者往往戴此类面具。
这表明当时()A.日本积极吸收古希腊文化B.中外戏剧文化互相借鉴C.丝绸之路中心东移至日本D.艺术已有中西合璧色彩【答案】D【解析】题干中面具面部高鼻体现胡人特征、帽子是中原形式,体现了中西合璧,故选D项;该面具无从体现是希腊文明特征,排除A项;面具体现了东方戏剧对西方的吸收,体现不了“互相”,排除B项;该面具经由丝绸之路传播,并不能体现中心东移,排除C项。
8.20世纪末,“黑石号”沉船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周围被发现并打捞出水,遗物中瓷器数多,约有67000件,年代主要集中于9世纪左右,多数是长沙窑、越窑、邢窑及广东各窑口的产品。
这些瓷器()A.以青花瓷和粉彩瓷为主B.代表制瓷业的最高水平C.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出D.完全出自官营工匠之手【答案】C【解析】题干中的“9世纪左右”中国正处于唐朝时期,“黑石号”的发现,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最可靠证据,故选C项;青花瓷在元代成熟,清代以粉彩瓷为代表,材料是唐朝,排除A项;中国古代制瓷业的最高水平的代表在明朝前期以前是官营手工业,明代中期以后是私营手工业,材料的主旨不是这一方面,排除B项;从材料中看不出是否完全出自官营工匠之手,排除D项。
9.考古学家在今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
这表明当时()A.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B.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C.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D.中国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答案】C【解析】“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古代这些西方的人只有通过丝绸之路才能到达,故选C项;“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无法体现风俗文化,排除A项;“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这些地方可能通过陆上来进行,排除B项;“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不能说明中国与罗马的关系,排除D项。
10.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后从西域、中亚诸国传入唐朝,经凉州(甘肃武威)都督杨敬述改制、加工,传入长安后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更名“霓裳羽衣舞”,风靡一时。
这反映了()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趋同B.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C.丝绸之路成就盛唐气象D.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答案】D【解析】婆罗门曲在中国的流传属于中外文化交融,而杨敬述的改制、加工以及唐玄宗的更名则带有创新的色彩,因此体现了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故选D项;材料叙述的是一首佛教歌曲在中国的流传,并未体现民族交融,排除A项;三教合一指的是隋朝儒学家提出的“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通道,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C项。
11.德国人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首次用“丝绸之路”这一名词。
古代丝绸之路也被称为“进步之路”“友谊之路”“文化之路”。
以上材料说明当时这条东西方要道()A.交通非常发达B.商品贸易极其繁荣C.各种文明相互交流D.名胜古迹众多【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频繁交往,相互交流,故C 项正确。
交通非常发达的说法片面,故A项排除;商品贸易极其繁荣属于表象,不是本质,故B项排除;名胜古迹众多的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故D项排除。
12.西汉丝绸之路初通时,丝绸之路咽喉要地河西地区还是“习俗颇殊,地广民稀”,到东汉初年,河西地区已是“兵马精强,仓库有蓄,民庶殷富”。
据此可得出()A.古代中国对外贸易以经济目的为主B.经贸活动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显著C.丝绸之路兴起之时是以河西为中心D.河西地区的民族交融得到明显发展【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处于丝绸之路咽喉要地的河西地区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说明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影响显著,故B项正确。
题干强调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河西地区的影响,与对外贸易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强调河西地区地处咽喉要地,不能得出其是丝绸之路的中心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民族交融的信息,故D项错误。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6分)13.(16分)阅读材料,完成干列要求。
材料一在中国历史上,万国梯航来贡之事充斥二十四史,而中国官方主动航行到海外的记录却是凤毛麟角。
有之,则主要是地方性的民间的航海活动……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说:“然市船之与商舶,其说稍异,市舶者诸夷船泊吾近地,与内地民互为市,若广之濠镜澳然。
商舶则土著民醵钱造舟装土产,径往东西洋而去,与海岛诸夷相贸易。
”——摘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材料二(14~15世纪)建立通往亚洲的商路是比寻找新土地和资源更为诱惑的事。
欧洲商人从陆路上穿越蒙古帝国的领土进行丝绸、香科、瓷器以及其他亚洲特产的贸易,最远可至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