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滇中城市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规划

合集下载

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昆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昆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昆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昆明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6.03.08•【字号】昆政发〔2016〕17号•【施行日期】2016.03.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综合规定正文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昆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昆政发〔2016〕17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国家级、省级开发(度假)园区管委会:现将《昆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昆明市人民政府2016年3月8日昆明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关于昆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2016年1月18日昆明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通过)昆明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经过认真审查,决定批准《昆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会议认为,规划纲要科学分析了我市“十三五”时期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提出的今后五年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充分反映了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顺应时代要求,符合昆明实际,是引领今后五年昆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行动指南。

会议强调,“十三五”是我市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期、优布局提品质的调整期、促改革增活力的攻坚期、补短板建小康的决胜期、新优势新动力的形成期。

市人民政府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二次、市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开创发展新境界,为实现昆明发展更科学、社会更和谐、文化更繁荣、生态更文明、人民更幸福,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会议号召,全市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昆明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凝心聚力、埋头苦干,开拓创新、奋力拼搏,为实现昆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夺取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而努力奋斗!目录序言第一章发展基础一、过去五年主要成就二、主要问题三、面临形势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发展理念三、发展目标第三章空间布局一、优化空间布局二、突出区域开发重点第四章完善功能提升品质,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一、强化规划统筹引领作用二、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三、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四、聚力建设宜居宜业的呈贡新区第五章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昆明经济升级版一、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二、做大做强工业三、加快发展服务业四、全面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五、协同推进滇中新区开发建设第六章推进创新驱动,建设充满活力的创新城市一、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二、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三、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第七章加快重点领域改革攻坚,增强跨越发展动力一、创新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二、稳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四、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第八章构建开放合作共赢新格局,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核心区一、推动开放经济走廊建设二、搭建开放合作平台三、全面提升外经外贸发展水平四、深化国际国内合作交流第九章推动文化繁荣创新,提升城市人文品质一、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二、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三、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四、推动文化交流与合作第十章坚持绿色发展,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一、加大以滇池为重点的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二、提高大气、土壤等环境污染防治水平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第十一章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一、打赢脱贫攻坚战二、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三、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第十二章提升共享发展水平,建设安居乐业的幸福昆明一、优先发展教育二、加快卫生事业发展三、推动人口均衡发展四、千方百计稳定就业五、提升社会保障服务能力第十三章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建设平安和谐昆明一、全面推进民主建设和依法治市二、创新社会治理三、提升公共安全水平四、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第十四章规划实施保障一、加强规划的衔接协调二、落实规划实施责任三、加强政策统筹四、强化项目支撑五、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考核评估序言“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关键阶段,是昆明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全面深化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的攻坚时期,也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战略机遇期。

剖析滇中产业聚集区产业格局规划

剖析滇中产业聚集区产业格局规划

剖析滇中产业聚集区产业格局规划第一篇:剖析滇中产业聚集区产业格局规划剖析滇中产业聚集区产业格局规划:8大组团有的早已出发有的从零开始根据《云南桥头堡滇中产业聚集区发展规划》,干细胞运用、纳米技术新材料、3D打印等高精技术研发和运用将落户滇中产业聚集区。

和滇中各地之前的产业格局相比,这个规划中的产业规划尽显“高大上”。

滇中产业聚集区由嵩明、安宁、碧城、楚雄、禄丰、易门、寻甸、马龙等8大组团构成,这些区域作为桥头堡建设的核心区域,近年来也遭遇一些制约因素,从产业上看主要表现为产业层次相对较低。

然而,滇中产业聚集区要“引领和带动全省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在这样的定位下,针对8组团的产业布局有的再续前路并显著拔高,有的推倒过去重新开辟,有的则干脆从零开始。

安宁石油化工跻身三大支柱产业钢铁、磷盐化工、石油炼化安宁八街食用鲜花种植基地。

文化旅游是安宁的新兴产业之一。

工业经济一直是安宁区域经济发展的“牛鼻子”。

2012年,安宁市的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4.8 :59.3 :35.9。

而今,工业经济依旧占据着其半壁以上的江山。

工业发展始自1939年距离昆明33公里的安宁市凭借丰富的盐、铁、磷等矿产资源优势和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自古就有“连然金方、盐铁名城”之美誉。

早在1939年,出于抗战需要,安宁就建立了一零五钢铁厂、桥头村钢铁厂、二十一兵工厂等3家小企业,安宁工业发展的序幕就此揭开。

新中国建立以来,安宁建成了以昆钢、安化、云化、大黄磷、大盐矿为主的冶金、盐磷化工、国防工业、新型建材等工业体系,成为云南重要的冶金矿产、盐磷化工现代工业基地。

特别是从1986年至上世纪末,国家投资力度加大,在安宁累计投资140多亿元。

这期间新建了大黄磷、昆明盐矿等一批国家和省重点投资项目;实施了以昆钢集团公司为代表的重点技改项目,引进了昆明正大有限公司、云南金盛新型材料有限公司等一批外资企业。

光阴荏苒,安宁成了全省工业门类最齐全、体系最健全的县级市,重点培育钢铁、磷盐化工、建材三大支柱产业和城市配套(房地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特色绿色食品加工、饲料等新兴产业。

滇中城市群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协调研究

滇中城市群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协调研究

第29卷第2期2022年4月水土保持研究R e s e a r c ho f S o i l a n d 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V o l .29,N o .2A pr .,2022收稿日期:2021-01-28 修回日期:2021-03-01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云南山地资源梯度开发与贫困农户生计耦合发展机理研究 (41761037) 第一作者:李琛(1998 ),男,云南昆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开发与管理㊂E -m a i l :l i c h e n 5112@q q .c o m 通信作者:吴映梅(1968 ),女,云南昆明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地方发展研究㊂E -m a i l :w u y i n gm e i @h o t m a i l .c o m 滇中城市群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协调研究李琛,吴映梅,高彬嫔(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昆明650500)摘 要:为揭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发展的内在规律,对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以滇中城市群为例,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空间自相关等分析方法,对2000年㊁2010年㊁2018年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协调空间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㊂结果表明:(1)2000 2018年城镇化水平指数均值由0.149升至0.359,在空间上由 单核心 发展转变为 一主四副 的发展格局㊂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先下降后上升,各年均值为0.406,0.402,0.442,其空间分布的内部差异较大㊂(2)研究区耦合协调度均值由0.482上升至0.621,在空间上呈 西北低㊁东南高 的分布格局;其M o r a n 's I 大于0.42,表现出较强的空间集聚性㊂(3)研究期内,耦合协调度与城镇化水平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相关程度较强,但呈现下降趋势㊂城镇化在协调发展中占主导作用㊂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空间负相关关系,二者双变量M o r a n 's I 由-0.069降至-0.211,空间差异增大㊂通过有针对性的提高在空间关系中较弱的一方,进而实现滇中城市群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协调发展㊂关键词:城镇化;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协调;演变特征;滇中城市群中图分类号:F 291.1;F 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09(2022)02-0389-09R e s e a r c ho nC o u p l i n g an dC o o r d i n a t i o no fU r b a n i z a t i o na n dR e s o u r c e s 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C a r r y i n g C a p a c i t y i nC i t y A g gl o m e r a t i o no fC e n t r a lY u n n a n L IC h e n ,WU Y i n g m e i ,G A OB i n pi n (F a c u l t y o f G e o g r a p h y ,Y u n n a n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K u n m i n g 65050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I no r d e r t o r e v e a l t h e p a t t e r n o f c o o r d i n a t e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a n d r e s o u r c e s 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c a r r y i n g c a p a c i t y a n d p r o v i d e s u p p o r t t o t h e h i g h -q u a l i t y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u r b a n 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 s ,t a k i n gt h e c e n t r a lY u n n a nu r b a n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a s a ne x a m p l e ,w eu s e d t h e c o u p l e dc o o r d i n a t i o nd e g r e em o d e l a n d s p a t i a l a u t o c o r r e l a t i o na n do t h e r a n a l y s i sm e t h o d s t oa n a l y z e t h e s p a t i a l e v o l u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c o u pl e d c o o r d i n a t i o nb e t w e e nu r b a n i z a t i o n a n d r e s o u r c e s 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c a r r y i n g c a p a c i t yi n 2000,2010a n d 2018.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t h a t :(1)t h e a v e r a g e v a l u e o f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l e v e l i n d e x i n c r e a s e d f r o m0.149i n 2000t o 0.359i n2018,a n d t h e s p a t i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p a t t e r n c h a n g e d f r o ma s i n g l e -c o r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K u n m i n g 's j u r i s d i c -t i o n t o ad e v e l o p m e n t p a t t e r no f o n em a i n c e n t e r a n d f o u r s e c o n d a r y c e n t e r s ;t h e a v e r a g ev a l u eo f r e s o u r c e s 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c a r r y i n g c a p a c i t y l e v e l d e c r e a s e d a n d t h e n i n c r e a s e d ,a n d t h e a v e r a g e v a l u e o f e a c h y e a rw a s 0.406,0.402a n d 0.442,a n d t h e i n t e r n a l d i f f e r e n c e s o f i t s s p a t i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w e r e l a r g e ;(2)t h em e a n v a l u e o f c o u p l i n g c o o r d i n a t i o nd e g r e e i nt h es t u d y a r e a i n c r e a s e d f r o m0.482t o0.621,w i t has pa t i a l d i s t r ib u t i o n p a t t e r no f l o wi nt h en o r t h w e s t a n dh i g hi nt h es o u t h e a s t ;i t s M o r a n 's I w a s g r e a t e r t h a n0.42,s h o w i n gs t r o n g s p a t i a l 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 ;(3)d u r i n g t h e s t u d yp e r i o d ,t h e s p a t i a l c o r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 t h e c o u p l i n g c o o r -d i n a t i o nd e g r e e ,u r b a n i z a t i o nl e v e l ,a n dr e s o u r c e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c a r r y i n g c a p a c i t y w a ss t r o n g ,b u t s h o w e dad e c r e a s i n g t r e n d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p l a y e d t h e d o m i n a n t r o l e i n t h e c o o r d i n a t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 r ew a s an e g a t i v e s p a t i a l c o r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u r b a n i z a t i o n a n d r e s o u r c e s 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c a r r y i n g c a p a c i t y,a n d t h e b i v a r i a t eM o r a n 's I o f t h e t w od e c r e a s e d f r o m -0.069t o-0.211,t h e s p a t i a l d i f f e r e n c e i n c r e a s e d .B y t a r ge -t i n g t o i m p r o v e t h ew e a k e r s i d e i n t h e s p a t i a l r e l a t i o n s h i p,t h e c o o r d i n a t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u r b a n i z a t i o na n d r e s o u r c e s 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c a r r y i n g c a p a c i t y o f t h e c e n t r a lY u n n a nu r b a n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 c a nb e r e a l i z e d. K e y w o r d s:u r b a n i z a t i o n;r e s o u r c e s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c a r r y i n g c a p a c i t y;c o u p l i n g a n dc o o r d i n a t i o n;e v o l u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c e n t r a lY u n n a nu r b a n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21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化进入城市群和都市圈时代,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群格局基本形成㊂2019年中国城镇化水平首次超过60%,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改革和创新中走出了一条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的新型城镇化道路[1]㊂城市群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的空间主体,在我国社会生产力空间布局中承担着增长极和战略支撑点的重要作用,但快速发展过程中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㊁空间拓展无序等问题,对资源环境承载力造成了极大的挑战[2-3]㊂因此,揭示遵循自然规律的资源环境演变过程和遵循人文规律的城镇化发展过程的耦合机理,提出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的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优化方案,对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打造集约高效㊁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群具有重要意义[4]㊂在研究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关系问题上,学者们逐渐从城镇化与单一环境要素的关系探讨向综合环境要素与城镇化的关系研究转变,由静态机理分析转向时间序列的动态特征分析㊂1995年学者G r o s s-m a n等[5]基于研究人均收入与环境指标的关系提出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环境库兹涅次假设(E K C),即二者的发展关系呈倒 U 字型;O n a f o w o r a等[6]则利用A R D L边界测试方法对环境库兹涅次假设在巴西㊁中国㊁日本等国家进行实证分析,以此探索城镇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R a s o o l i m a n e s h等[7]梳理了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概念并提出发展中城镇的协调发展策略;A l m e i d a等[8]则在驱动力 压力 状况 暴露 效应 干预的框架下(D P S E A)综合选取指标分析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影响㊂国内对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耦合协调研究主要集中于城镇化与资源环境耦合理论的构建[9]㊁相互作用机制[10]以及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演变等[11]方面;并利用双曲线模型[12]㊁灰色关联模型[13]㊁耦合协调度模型[14]㊁脱钩分析模型[15]㊁结合M C R与电路理论方法[16]对生态环境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的发展规律㊁空间布局等进行研究㊂但总体上看,已有的研究存在两点不足,一是以国内城市群尺度的相关研究较少,且研究成果多集中于东部㊁中部等发展较好的城市群,对欠发达地区或者发展相对滞后的城市群的研究较少,亟需对边疆㊁高原山地地区城市群城镇化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问题开展研究㊂二是鲜有对耦合协调度与城镇化㊁资源环境承载力三者之间空间相关性的研究,三者间的空间相关性是探索城市群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㊂中国现有的19个城市群中城镇化发展水平都存在较大差异,资源环境条件和所面临的发展问题更是复杂多样,导致二者出现不同的耦合协调特征,因此更加需要对每一个城市群结合自身特点进行研究[17]㊂滇中城市群位于 一带一路 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区域,是全国 两横三纵 城镇化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也是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㊁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核心区,在国家开发开放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㊂2009年云南省政府编制‘云南省滇中城市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规划(2009 2020年)“和2020年8月云南省政府印发‘滇中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 构建适应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空间格局,发挥区位优势,构建改革开放新格局,开启边疆繁荣稳定新征程,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门户城市群 ㊂目前,滇中城市群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是云南省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然而快速城镇化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带来巨大压力,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㊂本文以滇中城市群为例,研究2000 2018年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其耦合协调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揭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发展的内在规律,以期对滇中城市群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为其他同类城市群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提供借鉴,推动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丰富城市群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㊂1研究区概况滇中城市群位于我国西南部(22ʎ59'34'' 27ʎ3' 19''N,100ʎ43'7'' 104ʎ49'40''E),是全国19个城市群中集边疆㊁民族㊁高原山区于一体的特色城市群㊂根据2020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印发的‘滇中城市群发展规划“,范围包括昆明市㊁曲靖市㊁玉溪市㊁楚雄州全境及红河州北部7个县区(蒙自市㊁个旧市㊁建水县㊁开远市㊁弥勒市㊁泸西县㊁石屏县),共49个县市区㊂093水土保持研究第29卷国土面积11.14万k m2,2018年末常住人口2127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02ˑ104亿元,一二三产业分别占全省的28.3%,44.1%,61.6%,是云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区域㊂2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2.1数据来源本文社会经济数据及年降水量来源于2000 2018年‘云南省统计年鉴“㊁‘中国县域统计年鉴“及‘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土地利用数据主要来源于G l o b e l a n d30全球地表覆被数据库(h t t p:ʊw w w.g l o b a l l a n d c o v e r.c o m),植被指数㊁净第一生产力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h t t p:ʊw w w.r e s d c.c n),D E M数据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h t t p:ʊw w w.g s c l o u d.c n),P M2.5数据来源于达尔豪斯大学大气成分分析组(h t t p:ʊf i z z.p h y s.d a l.c a/~a t m o s/m a r t i n/?p a g e_i d=140#V4.C H.03),部分数据参考‘滇中城市群规划“及各州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告“㊂2.2指标体系构建及研究方法2.2.1指标体系城镇化是人口㊁经济㊁社会㊁空间等各个方面的结构性的变化,特别是高质量的城镇化更是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㊂借鉴前人的研究结果[18-20],结合地区实际情况,从人口㊁经济㊁社会㊁空间和资源㊁环境承载力6个方面构建滇中城市群城镇化及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表1)㊂为便于数据分析,使不同的数据之间具有可比性和参考性,利用极差标准化法对所有变量数据进行处理,并利用客观赋权评价法 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计算城镇化综合指数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计算公式如下[21]:U I=ðn i=1w i u i(1) R I=ðn j=1w j u j(2)式中:U I为城镇化综合指数;R I为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w i,u i分别为城镇化指标权重和标准化值;w j, u j分别为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权重和标准化值;n= 49,为本文所研究的49个县市区㊂表1滇中城市群城镇化及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准则层评价指标指标性质权重人口城镇化城镇人口规模(万人)+0.1058城镇人口比重(%)+0.1312人均G D P(万元/人)+0.0950经济城镇化地区生产总值(万元)+0.0634二㊁三产业比重(%)+0.1075城镇化人均财政收入(元/人)+0.0670单位建设面积固定资产投资(元/m2)+0.0964社会城镇化中小学生人数(人)+0.0745消费品零售额(万元)+0.0669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床)+0.0661空间城镇化人均建设用地面积(m2)+0.0835建设用地人口密度(人/m2)-0.0427耕地占比(%)+0.1296建设用地占比(%)+0.0500森林覆盖率(%)+0.1127资源承载力水资源占地比例(%)+0.1021人均耕地面积(h m2/人)+0.0898人均粮食产量(k g/人)+0.0605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均发电量(k W㊃h/人)+0.0237平均海拔(m)-0.0938平均坡度(ʎ)-0.0725地形起伏度-0.0540环境承载力年降水量(mm)+0.0442净第一性生产力(k g C/m2)+0.0488植被覆盖指数+0.0611P M2.5(m g/m3)-0.0573193第2期李琛等:滇中城市群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协调研究2.2.2 研究方法(1)耦合协调度模型㊂耦合是在物理学中常用来描述各系统相互影响的程度,再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测度滇中城市群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协调程度,公式如下[22]:C =U I ˑR I (U I +R I 2)2éëêêêùûúúú12(3)D =(C ˑT ),T =αU I +βR I (4)式中:C 为滇中城市群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耦合度;D 为耦合协调度;T 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综合协调指数;α,β分别为城镇化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贡献程度,考虑到二者贡献度不分彼此,此处取α=β=0.5㊂将耦合协调度值划分为6个协调类型(表2)㊂表2 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协调度分类标准D 值类型0ɤD ɤ0.2严重失调衰退型0.2<D ɤ0.4中度失调衰退型0.4<D ɤ0.5濒临失调衰退型0.5<D ɤ0.6勉强协调发展型0.6<D ɤ0.7中度协调发展型0.7<D ɤ1高度协调发展型(2)空间自相关模型㊂空间自相关是对空间单元属性值聚集程度的一种度量,目的是在空间上测度某区域属性值是否与其邻近区域存在相关性,包括全局空间自相关与局部空间自相关㊂本文利用G e o D a 软件以49个县市区为分析空间单元,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模型(公式5)描述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协调度的整体分布状况,判断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是否存在集聚性[23];运用局域G e t i s -O r d G *指数法(公式6 7)描述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协调度高值聚集及低值聚集的空间集聚特征,运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公式8),分析耦合协调度㊁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空间相关性程度[24]㊂M o r a n 's I =n ðni =1ðnj =1W i j (x i -x )(x j -x )(ðn i =1ðn j =1W i j )ðni =1(x i -x )2(i ʂj )(5)G *i =ðnj =1W i jx j ðnj =1x j(6)Z (G *i)=G *i -E (G *i)v a r (G *i)(7)M o r a n 's I az y=X a y -X y d y ðn c =1W a cX c z -X zd z(a ʂc )(8)式中:n 为研究单元数量县市区数量;x i 和x j 分别为城市i 和j 的耦合协调度水平;x 为耦合协调度的均值;W i j 为Qu e e n 邻接的空间权重矩阵;E (G *i ),v a r (G *i )分别为G *i 的期望与方差,当Z 值显著大于0时,表示第i 个研究单元周围都是高值,为热点区,反之则为冷点区㊂M o r a n 's I a z y 为评价指标z 和y 的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指数;X a y 是空间单元a 的评价指标y 的值;X c z 是空间单元c 的评价指标z 的值;X y 和X z 分别是评价指标y 和z 的平均值;d y 和dz 分别是评价指标y 和z 的方差;W a c 为空间单元a 和c 之间的空间连接矩阵㊂3 结果与分析3.1 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演变分析根据滇中城市群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公式(1) (2),通过A r c G I S10.8制作滇中城市群2000年㊁2010年和2018年49个县市区城镇化综合指数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分布图(图1 2)㊂整体来看,滇中城市群2000年㊁2010年㊁2018年城镇化指数均值分别为0.149,0.197,0.359,整体呈现上升趋势㊂分阶段看,2000年滇中城市群城镇化综合指数偏低,18个县市区的城镇化综合指数处于0~0.1,21个县市区的城镇化综合指数处于0.1~0.2,在空间上形成了以昆明市老城区(五华区㊁西山区㊁官渡区和盘龙区)为中心的单核发展格局㊂2010年滇中城市群城镇化水平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总体发展缓慢;33个县市区城镇化综合指数处于0.1~0.2,15个县市区城镇化综合指数大于0.2,大部分区域的城镇化指数仍处于较低水平,在空间上逐渐形成了以昆明市老城区为中心,各州市市辖区为次中心的发展格局;2018年滇中城市群城镇化水平迅速发展,与2010年相比均有大幅增长㊂无县市区城镇化综合指数低于0.2,22个县市区的城镇化综合指数处于0.2~0.3,12个县市区城镇化综合指数高于0.4,各县区均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大部分区域的城镇化综合指数发展为中高水平㊂在空间上形成了以 一主四副 的发展格局,构建成昆明主中心和曲靖㊁玉溪㊁楚雄㊁蒙自4个副中心,总体形成 中心引领㊁协同支撑 的空间格局㊂滇中城市群城镇化水平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是由于2011年云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同意‘滇中城市群规划(2009 2030年)“,城市之间经济联系进一步得到加强,促使各城市协同发展;另一方面,随着2013年国家 一带一路 实施,滇中城市群面向南亚㊁东南亚开放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㊂293 水土保持研究 第29卷图1滇中城市群城镇化时空格局演变图2滇中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格局演变滇中城市群2000年㊁2010年㊁2018年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均值分别为0.406,0.402,0.442,整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 U 型发展,这与大多数学者研究结果一致[25-26]㊂由图2可知,滇中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分布的内部差异巨大,呈现出以 宣威市 新平县 东北 西南走向为分界的明显差异(以下简称宣新线)㊂在宣新线以南,资源环境承载力普遍较高,主要包括昆明市东南部㊁玉溪市大部分地区㊁曲靖市大部份地区以及红河州9个县市区;宣新线以北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较低,主要包括昆明市中部和西部㊁楚雄州大部分地区,其中昆明市中部的老城区及其周围县区承载力明显低于其他区域;这是由于宣新线以南的地区海拔相对较低,坡度较缓,气候条件较好,形成良好生态环境,加之南盘江㊁红河以及滇池㊁抚仙湖㊁杞麓湖㊁异龙湖㊁星云湖㊁阳宗海等众多河流及高原湖泊分布,而海拔㊁坡度㊁水资源㊁森林覆被等都是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自然地理要素,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使宣新线以南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宣新线以北相比明显较高㊂3.2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协调时空演变分析3.2.1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格局演变为进一步研究滇中城市群城镇化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度水平随时间发展态势及空间演变特征,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2000年㊁2010年㊁2018年滇中城市群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协调度,按照标准进行耦合协调类型分类后,借助A r c G I S软件将其进行空间可视化,得出二者的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图(图3)㊂从耦合协调水平发展特征看,2000年㊁2010年㊁2018年滇中城市群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耦合协调度分别为0.482,0.519,0.621,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耦合协调关系类型逐渐由失调衰退型改善为协调发展型㊂从耦合协调的空间分布来看,2000年,滇中城市群耦合协类型主要为濒临失调衰退型,共33个县市区,占滇中城市群的67%,主要分布于宣新线北部的楚雄㊁玉溪㊁曲靖和部分昆明县区;其次为勉强发展协调型,共15个县市区,主要分布于昆明市老城区及红河州大部分区域;中度失调衰退型县区有1个,为东川区;此时东川区因矿产资源枯竭㊁经济发展停滞而导致城市降级,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明显失调㊂2010年,各县市区的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协调度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高,大部分县市区都进入了协调发展型;其中新增2个中度协调发展393第2期李琛等:滇中城市群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协调研究型的县市区,分别为官渡区和麒麟区;勉强协调发展型的县市区数量最多,达到29个,占比59%;楚雄市和昆明市北部区域尽管耦合协调水平有一定上升,但仍保持濒临失调衰退型㊂2018年,滇中城市群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耦合协调度得到了迅速提高,所有县市区均进入了协调发展型,昆明市西山区㊁官渡区及曲靖市耦合协调度依然保持在首位,属于高度协调型;29个县市区迅速进入中度协调发展型;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各区在城镇化发展的同时更注重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协调发展,积极进行区域生态环境修复治理,产业转型和发展绿色经济,使滇中城市群各县区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向好㊂图3滇中城市群耦合协调类型时空格局演变从空间演变格局看,滇中城市群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呈现 西北低㊁东南高的分布格局,与 宣新线 所划分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分布格局相符,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㊂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滇中城市群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协调空间结构正逐渐优化,各县市区协调状态显著提升㊂2000 2018年,昆明市老城区始终处于耦合协调类别中较高的类型,其周围县市区以及各州市的市辖区耦合协调水平在昆明市老城区发展的带动下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整体耦合协调结构都在不断优化㊂3.2.2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模式运用G e o d a软件对2000年㊁2010年㊁2018年的滇中城市群耦合协调度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和高/低聚类模型分析,通过M o r a n's I判断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的集散程度(表3),通过局域G e t i s-O r d G*指数法,在pɤ0.05时确定高值聚集区和低值聚集区,具体识别出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图4)㊂表3滇中城市群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协调度M o r a n's I时间M o r a n's I Z值显著性水平/% 20000.4325.0371 20100.4385.0931 20180.4295.0341图4滇中城市群耦合协调度高低值聚类分布从各年份的M o r a n's I来看,滇中城市群耦合协调度的M o r a n's I均大于0.42,并通过1%显著性检验,表明滇中城市群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呈显著正相关,在空间上表现为聚集分布,且相互存在影响㊂从M o r a n's I变化来看,滇中城市群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耦合协调度的M o r a n's I在不断的下降,表493水土保持研究第29卷明空间自相关程度有所减弱,空间趋同性逐渐降低,城市群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影响着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格局,并导致其空间分布由集聚向均匀过渡,使城市群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向区域协调发展,空间格局得到一定的优化㊂从高低值聚类分布图来看,滇中城市群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存在两个高值聚集区和一个低值聚集区㊂其中,高值聚集区主要分布在滇中城市群中部和东南部,包括昆明市老城区㊁嵩明县和晋宁区㊁个旧市㊁开远市和蒙自市㊂低值聚集区主要分布在滇中城市群西北部的姚安县㊁牟定县㊁禄劝县㊁大姚县㊁永仁县㊁元谋县和东川区等县区㊂从高低值聚类空间演变来看,滇中城市群耦合协调度高低值聚集区空间分布稳定,各年变化较小,武定县的耦合协调度由2000年的不显著变为2018年的低值聚集区,个旧市的耦合协调度由2000年的不显著区逐渐变化为高值聚集区,嵩明县和官渡区的耦合协调度由2000年的高值集聚区变化为不显著区,其余县市区未发生改变㊂3.2.3耦合协调度的空间相关性为更清楚地了解滇中城市群各县市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协调度与其城镇化水平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相关情况,利用G e o d a软件计算2000年㊁2010年㊁2018年耦合协调度与城镇化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双变量M o r a n's I,利用双变量M o r a n's I判断两者的空间相关程度(表4)㊂耦合协调度的提高需要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相互协调发展,利用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识别出其空间相关关系(图5)㊂表4耦合协调度、城镇化及资源环境承载力双变量M o r a n's I 空间相关性2000年2010年2018年耦合协调度-城镇化0.3450.3260.310耦合协调度-资源环境承载力0.1700.1510.102城镇化-资源环境承载力-0.069-0.132-0.211图5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从耦合协调度与城镇化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来看,2000 2018年耦合协调度-城镇化双变量M o r a n's I持续下降,从2000年的0.345下降至2018年的0.310;2000 2018年耦合协调度-资源环境承载力双变量M o r a n's I也呈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0.170下降至2018年的0.102㊂表明耦合协调度与城镇化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相关程度在不断降低,但是耦合协调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相关程度始终低于耦合协调度-城镇化的空间相关程度,并随着时间的变化,两者的差距逐渐拉大,反映出资源环境承载力与耦合协调度间的空间依赖性较差,因此更需要重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高;在耦合协调度与城镇化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相关程度中,耦合协调度-城镇化的空间相关程度一直处于主导地位㊂从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来看,2000 2018年城镇化-资源环境承载力双变量M o r a n's I小于0,说明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存在空间负相关关系,且二者的空间负相关性不断增强,由2000年的-0.069下降为2018年的-0.211,表明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明显较低,滇中城市群快速城镇化不断消耗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导致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差异增大,二者存在明显空间异质性㊂滇中城市群的协调发展需要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不断提高,通过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识别出差异显著的区域(图6)㊂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分为4种关系,分别为高城镇化-高承载力型㊁高城镇化-低承载力型㊁低城镇化-高承载力型和低城镇化-低承载力型㊂其中,高城镇化-高承载力型区域较为稳定,主要分布在个旧市㊁开远市和弥勒市,个旧市和开远市是云南593第2期李琛等:滇中城市群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协调研究。

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1.05.06•【文号】国发[2011]11号•【施行日期】2011.05.06•【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国发〔2011〕1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云南省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和南亚的重要陆上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为促进云南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完善国家对外开放格局,现就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提出以下意见:一、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总体要求(一)基础条件。

云南省是我国重要的边疆省份和多民族聚居区,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与东南亚、南亚多国邻近,具有向西南开放的独特优势;多民族和谐共处,与周边国家关系和睦,长期保持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良好局面;拥有丰富的矿产、水能、生物等自然资源以及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发展潜力巨大;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云南省改革开放不断迈出新步伐,滇中城市群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区域自主发展能力明显提高,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基础条件。

但是,云南省也面临着对外通道不畅、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产业层次不高、贫困面较大等困难和问题,必须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着力做好云南桥头堡建设的各项工作。

(二)重大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和国家进一步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新形势下,紧紧把握重大历史机遇,加快把云南省建设成为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有利于构建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陆路国际大通道;有利于提升我国沿边开放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增进睦邻友好;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边远地区脱贫致富,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各族群众共同富裕和边疆和谐稳定。

云南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及步骤

云南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及步骤
城乡居 民基本公共服务均 等化 等方面 实现一体化建设 ; 二是边境一线和民族 “ 直过区” 等 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地区,以全面解决 温饱 、 摆脱贫困、 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为 目 标, 以整合各级政府投入为重点 , 继续争 取国家支持, 加大工作和投入力量 , 不断 改善各族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础 ,积极探索不同类型区域统筹城乡
的路 径 。

三是其他地 区 ,从解决 当地统筹 城 乡发 展 中存 在 的突出 问题 人手 , 突 是滇中城市经 济圈 ,以全面推 出地域 特点 , 明确重点 , 套推进 , 配 各 进 城乡一体化 为 出发点 和落脚点 , 率 个击破。 先在 基础设施 、 生态建 设 、 产业互 动 、 本刊资料整理
盖 、重要地段和节点修建性详细规划 全覆 盖 , 以及 交通 、 务 、 水 园林绿 化等 各专项规划全覆盖。 在“ 规划全覆 盖” 思路 的引领 下 , 昆明市逐步 形成 以 中心 城 区为 核心 、
以特 色城镇 为节点 、其他建制镇 和中 心村 为基础 的新型城乡空 间布局 。这 样 的布局 ,对于缩小城乡差距起着举 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 , 城区所辖的 自然


让城乡同发展共繁荣
近年来 , 明市通过规划全覆 昆 盖 、 进城镇化 、 推 促进 农 民进 城等 举措 , 着力破解难题 、 统筹城 乡 , 一 幅城乡同发展 、 繁荣的现代新 昆 共 明画 卷正 徐 徐展 开 。
规 划实 现 全 覆盖
长期以来 , 规划似乎只是城市 的事情 , 乡村无关 。 与 但是 , 随着城 市 的不 断 发 展 , 处 城 市 版 图 中的 地 “ 中村 ” 为 城 市 规 划 中不 得 不 正 视 城 成 的问 题 。 2 1年 ,昆明市提 出 “ 00 规划全覆 盖” 。其主要思路是 : 坚持 以城市 总体 规划 为统领 , 构建 以城镇体 系规划 、 城 市总体规划 、 近期建设规划 和乡镇 、 村 庄 规划为 主要 内容 的综合 规划 体系 , 实现城乡空 间布局规划全覆盖 、城市 建设 用地范 围内控制性详 细规划 全覆 市云县作 为试点 ,尽快制定 和完 善试 点方案 , 加强指 导 、 协调 和服务 , 得 取 经验 , 逐步推广 。 第 二阶段 (0 3 2 2 年 )分类 2 1年~ 0 0 : 指导 , 全面推进 。这是推进统筹城乡发 展的加速阶段 ,逐 步形成 全省统筹城 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根据全省各地 不 同的 自然 、 经济 、 社会条件和发展基

滇中城市群规划修改(2009-2030年)公示稿

滇中城市群规划修改(2009-2030年)公示稿

滇中城市群规划修改(2009-2030年)公示稿《滇中城市群规划修改(2009-2030年)》(公示稿)总负责单位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总报告编制单位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云南省城乡规划评估中心瑞士联邦理工大学分报告及编制单位:《滇中城市群经济和产业发展研究》,云南大学;《滇中城市群产业空间布局研究》,云南大学;《滇中城市群环境保护研究》,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滇中城市群环境承载力及空间管制研究》,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滇中城市群区域交通体系研究》,昆明市城市交通研究所;《滇中城市群规划执行机制和政策研究》,云南大学;《GIS在滇中城市群规划中应用研究》,瑞士联邦理工大学;《滇中城市群规划----昆明篇》,昆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滇中城市群规划----曲靖篇》,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滇中城市群规划----玉溪篇》,玉溪市规划院;《滇中城市群规划----楚雄篇》,昆明理工大学。

《滇中城市群规划修改(2009-2030年)》(公示稿)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发展目标与发展规模第一节发展目标第二节发展规模第三章发展战略第四章滇中城市群发展布局规划第一节发展结构体系第二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指引第三节主要产业聚集区第四节城镇中心体系第五节交通设施规划第六节给水设施规划第七节排水设施规划第八节电力设施规划第九节通信设施规划第十节垃圾处理设施规划第十一节其它设施规划第十二节空间管制规划第五章次区域和重点空间规划指引第一节五湖次区域发展指引第二节都市区发展指引第三节城市间协调与互动第四节跨行政区重点协调发展指引第五节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空间发指引第六节景观资源区空间发展规划指引第六章近期建设规划第一节产业特色化、重型化发展第二节城镇体系重在外围培育与扩张第三节建设交通一体化体系格局第七章机制与政策保障第八章附则前言一、工作背景和工作过程滇中城市群是云南省最重要、最具发展活力的区域,也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增长最快,竞争力影响力较强的地区之一。

滇中城市圈:四城变一城

滇中城市圈:四城变一城
“ 型 社 会 ” ( 源 节 约 型 、环 境 友 好 型 )国 家 综 合 改 革 试 验 两 资
区 ,其城 市 群发 展模 式 探索 被 列 为国 家战 略 ;东 北 的 “ 吉 长
面 向 两 南桥 头 堡建 设 目标 中 ,要 成 为 云 南发 展 的 “ 车 头 ” 。 火 “ 改 变 目 前 滇 中地 区 一 产 比 例 高 的状 况 ,长 三 角 、珠 三 要
经 可 以 和 一 些 发 达 国 家 的 重 要 城 市 相 提 并 论 ;西 部 的 包 头 、呼
和 浩特 已跻身2 0 — 0 5 0 1 2 0 年全球经济增长最快 的城 市2 强 ,正比 0
城市 圈积聚发展
党 的十七大 明确提 出 ,要 “ 突破行 政区划 界限 ,形成若 干 带动 力强 、联 系紧密 的经济圈和 经济带 ” , “ 以增强综 合承 载 能力 为重点 ,以特 大城 市为依托 ,形成 辐射作 用大 的城 市群 ,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
6 6 城 市 以不到 1 5个 %的 国 土 面 积 创 造 了 7 %以 上 的 国 内 生 产 总 0
预计 ̄ 2 1年 ,滇中城市群G 总量将达到约5 0{ 元 ,人 ]o 5 DP 3 0Z  ̄
均G 将 达3 5 美元 , ̄ 2 3 年 ,这 两个数字将分别 达1 O Og DP 80 ] E0 0 O{ l 元 ̄1 0 美元 。 E50 7

滇 中城市 圈
“o 2 g后 ,昆明、玉溪 、曲靖 、楚雄滇中四城市的人们将同住在—个 ‘ 大家庭 ’里 , 握手走向一体化 ,共享交通环城 、产业共促互补 、资源同用 、设施同建 、生态共护 、 环境 同治 ,构建滇 中城市 一小 时经济 圈的同城效应 。”

滇中城市群规划修编(2007-2025)

滇中城市群规划修编(2007-2025)


空间管制规划

防灾体系规划
第四部分 次区域和重点空间规划导引 一 产业密集区空间发展导引 二 环湖次区域空间发展规划导引 三 重点城市空间发展规划导引 四 历史文化名城、镇、村空间发展规划导引 五 景观资源区空间发展规划导引 六 跨行政区重点协调发展规划
第五部分 近期建设规划 一 近期规划总则 二 近期建设目标 三 近期产业发展重点 四 近期城镇体系规划 五 交通设施近期建设规划 六 市政设施近期建设规划 七 社会设施近期建设规划 八 近期建设主要项目一览
国际性旅游目的地 面向东南亚国家的 区域性服务中心
一、展望2025的滇中城市群
经济发展目标
GDP总量 预计滇中2010年GDP将达到约3400亿元;2015将达到约5300亿元,2025年将达到约11000亿元。 人均GDP指标 2000年滇中人均GDP为8370元;预计滇中201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达到2560美元;2015年将 达到3850美元;2025年将达到7500美元。 三次产业比重 2025年,滇中城市群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2.53:48.09:39.38大致调整为8:52:40;GDP占全省的比 重将由现在的59.4%增加到70%以上,综合经济实力比较强劲,明显呈现现代化经济的特征。
二、滇中城市群发展趋势
资源环境发展态势
资源及能源供给条件提升滇中城市发展竞争力,但自给率逐渐下降 水资源丰富,但有效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拥有云南省最优势的土地资源,但土地资源依然紧缺
依托丰富资源得以快速发展 滇中城市群腹地辽阔,自然资源类型多样,矿产、生物、水能、旅 游和气候等资源都十分丰富。丰富的资源也造就了滇中经济发展的 辉煌,以资源及能源开发为主的工业体系逐步建立完善。

国务院关于《云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国务院关于《云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国务院关于《云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24.01.19•【文号】国函〔2024〕10号•【施行日期】2024.01.19•【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国务院关于《云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国函〔2024〕10号云南省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你们关于报请批准《云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自然资源部审查通过的《云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云南省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云南省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的重要通道和前沿,承担着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重大责任。

《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努力将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云南篇章。

二、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

到2035年,云南省耕地保有量不低于7857.00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5709.00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1.32万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3倍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用水总量不超过国家下达指标,其中2025年不超过177.0亿立方米。

明确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划定洪涝、地震等风险控制线,落实战略性矿产资源、历史文化保护等安全保障空间,全面锚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

三、构建支撑新发展格局的国土空间体系。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摘要: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是现代文明的标志。

城市规划主要是对城市各项资源优化配置,使其更加适应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好还程度将直接影响城市规划进程的整体实施进程。

本文以马龙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探讨解决城市规划管理中的问题,促使城市规划建设事业健康协调发展。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规划一、马龙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现状近年来,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城市经济建设,强基础补短板,城市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城区麒马大道、龙东路等骨干项目的建设,滨河南路、龙溪路、龙翔西路等断头路的打通,老旧小区改造,龙泉路污水管道改造,城区街头绿地口袋公园,城市公厕,衡水试验中学,曲靖医专马龙校区,马龙职校,马龙三幼等项目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面貌得到较大改善,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市民的舒适度、满意度日益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1、城市规划滞后,起点低。

马龙虽已撤县设区,但当前所执行的城市总体规划,还在是2016年组织编制的《马龙县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城市规划仅以县城的角度来定位和考虑,没有从融入麒沾马一体化,滇中城市圈,和“一带一路”的高度来谋划,其发展战略定位高度不够。

各部门编制的规划,缺乏统筹对接,数据范围冲突,部分园林绿化、道路交通,公共服务设施等专项规划脱离实际、不接地气,难于指导项目实施。

2、城市空间结构功能确立,但特点不突出。

一是马龙区城市建设发展速度加快,初步形成了“一轴一带三片区”的空间结构,一轴:就是昆曲发展轴;一带:就是通过马龙河、横山河水系改造和沿河公园绿化建设,形成一条贯穿城区的生态景观带;三片区:即龙泉、龙翔、龙湖三片区的空间结构,但在片区功能性定位,产业植入方面,特点不突出,导致片区项目建设系统性与针对性不强,城市特色不明显、城市设计细化不够。

滇中城市群

滇中城市群
点阵联动:依托公路、轨道、航空三位一体交通网络,在山水格局中有序强化滇中城市群各级城镇点阵联动 发展,促进综合交通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一体化进程。
昆明
范围界定 发展定位
职能定位 人口与用地
范围界定
以昆明城区为中心约50公里的区域,பைடு நூலகம்括昆明城区、滇中新区、宜良城区、富民城区。(注:设区城市的中 心城区称为城区,设县城市的中心城区称为县城。)
发展定位
发挥滇中新区产业发展与创新引领作用,推动昆明城区非核心功能疏解,推进与曲靖、玉溪、楚雄、蒙自等 周边城市协同发展,提升服务“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能力。加快提升昆明都市区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服务功能, 建设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经济贸易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人文交流中心。
中国西南经济增长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绿色经济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滇中城 市群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国家级现代产业聚集地,国家现代服务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打造长江经济带 发展重要支撑,把滇中城市群建设成为我国西南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区域性国际综合枢纽: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交通发展战略,发挥国家对外开发开放战略支点作用和“带路转 换”功能,全面提升滇中面向国际国内两个扇面的交通、能源、物流、信息的服务能力以及航空、公路、铁路等 交通设施的门户枢纽地位,以现代化立体客货运枢纽体系和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建设为重点,构建具有对内对外桥 梁和纽带作用、拥有现代化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高效服务与衔接南亚东南亚国家及国内地区的区域性国际综合 枢纽。
滇中城市群是国家重点培育的19个城市群之一,是全国“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 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带,是我国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的重要增长极。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实施,滇中 城市群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昆明都市农业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基于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视角

昆明都市农业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基于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视角

加快经济圈的一体化进程 、保持圈 内经济社会 的和谐 发展 ,将产生重 要作用 。分析 了在 经济 圈一体化发 展格 局下 ,昆明都市农业 的地 位和功能 ,以及都市农业发展 的内涵拓延 ,并提 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
关 键 词 :都 市农 业 ;经 济 圈 ;地 位 ;功 能
中 图 分 类 号 :S 一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04— 9 X (0 0 4— 0 5— 4 10 3 0 2 1 )0 0 1 0
第 4卷 第 4期
21 0 0年 0 8月
云 南农 业大 学学 报
Ju n l f n a r utrlUnv ri o ra o Yu n n Agi l a iest c u y
VoJ No 4 l4 . Au . 2 0 g 01
昆 明 都 市 农 业 的 地 位 和 作 用 研 究
Abta t src :Wi eR go a C odn t ee p n ln igo inh n ie o u n nP 0一 t t ei l oria d D v omet a nn D azog c i fY n a r hh n e l P f ts
i c nr du e n e i to c d,Ku mi g a h o e o he e o o c cr l n n s t e c r f t c n mi ice,t e d v lp n fi g iul r lwil h e eo me to t a rc t a l s u pa ni ly a mpo tn oe t c e e ae e o o c i e r t n p o e s a d ma na n t e h r n o sd v lp ra tr l o a c lr t c n mi ntg ai r c s n i ti h a mo i u e eo — o

将昆明打造成为区域性特大中心城市

将昆明打造成为区域性特大中心城市

将昆明打造成为区域性特⼤中⼼城市2019-03-05【摘要】云南省为解决⼈地⽭盾和城镇化化问题,必须按照区域⾮平衡的发展规律,实施特⼤中⼼城市引领带动战略,将昆明打造成为“⼈⼝1000万、城镇⼈⼝800万”的区域性特⼤中⼼城。

本⽂提出云南“⼀主两副”的城市发展格局和昆明“⼀体两翼”的城市空间构想,并⽤平均增长率法,预测昆明市未来GDP的发展态势,按综合增长法和总⼈⼝⽐重法推测昆明市未来⼈⼝规模,从⽽论证了昆明市建设区域特⼤中⼼城市的可⾏性。

【关键词】区域性特⼤中⼼城市⾮均衡城市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和集聚效应。

100多年前,恩格斯就曾说过,250万⼈集中于伦敦,使每个⼈的⼒量增加了100倍,指的就是城市的规模效应。

马克思也深刻指出:“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乡村城市化”。

特⼤中⼼城市在规模经济效应上和⼈⼝聚集效应上具有⽆可⽐拟的优势,市场调节下的特⼤城市合理发展有利于提⾼经济效益和资源合理利⽤,尤其是节约⼟地资源。

基于云南系⼈⼝⼤省,⼭地多、平地少,为解决⼈地⽭盾和城镇化问题,必须⾛特⼤城市集约⽤地、集聚发展之路,把昆明打造成为西部地区继重庆、成都之⼜⼀个区域性特⼤中⼼城市。

⼀、区域性特⼤城市缘起和内涵(⼀)建设区域性特⼤城市的理论依据在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中,弗郎索·⽡佩鲁的增长极理论认为,区域要实现⼯业化和经济发展,必须建⽴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发展及对其他地区和部门的影响,拉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阿瑟·刘易斯也认为,在⼯业化阶段,最好集中⼒量建设少数⼀体化程度很⾼的⼯业中⼼。

改⾰开放之初,邓⼩平同志提出“让⼀部分⼈、⼀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部分地区发展快⼀点,带动⼤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

这是全世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结合中国国情的理论概括。

改⾰开放30余年的经验证明,共同富裕理论是正确的。

沿海发达地区的发展虽然各有特⾊,但都经历了从增长极的极化发展向越来越⼤区域辐射发展的转化过程。

滇中经济圈

滇中经济圈

滇中经济圈滇中城市经济圈,是指云南中部以昆明为核心,半径约150-200公里左右,包括曲靖市、玉溪市和楚雄彝族自治州四个州市组成的行政辖区,总面积94558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4%,2008年该区域人口1698.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7.4%。

一、基本信息1、滇中经济圈概述将实现区域内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支撑体系的共建共享、互联互通能力的巩固和提升,以综合交通运输支撑体系建设为核心,构建交通、生态环保、城镇化、高新技术、能源和公共服务等支撑滇中城市经济圈协调发展的六大体系。

总体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生态文明型社会为根本,以有效配置城市群资源为手段,以区域协调、跨越发展为总目标,立足大西南,承接珠三角、长三角,面向东南亚和南亚,将滇中城市经济圈建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资源共享、整体效益最大化的新型城市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排头兵。

使滇中城市经济圈在实现国家“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战略中成为能更有力带动中国西部沿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为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枢纽以及国际化经济开放示范区。

2、建设步伐启动期启动期为:2009至2010年。

这段时期,滇中城市经济圈建设全面启动,城市之间的行政区划约束得到化解,统筹、共建、共享的综合基础设施框架体系开始形成,经济圈对周边区域经济影响和带动作用开始显现。

推动期推动期为:2011至2015年。

届时,连接滇中各主要城市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及城际轨道交通网基本建成,滇中城市经济圈建设向纵深推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业优化等体制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资源节约、生态文明和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初步形成。

经济圈内人口达到2090万人,GDP超过8680亿元,人均GDP接近4.2万元,各项生态环境指标开始好转。

深化期深化期为:2016至2020年。

到这一阶段时,滇中城市经济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业优化等综合配套建设主要任务基本完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文明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模式基本建立,作为国家生态屏障的云贵高原生态保护压力将得到极大缓解,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三、战略定位建设以昆明为中心,包括曲靖、玉溪和楚雄的滇中城市经济圈,使之成为重要的区域性国际交通枢纽,全国重要的旅游、文化、能源和商贸物流基地,以化工、有色冶炼加工、生物为重点的区域性资源深加工基地,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和出口加工基地,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滇中城市经济圈可持续发展探讨——基于P-E-R区域匹配模型

滇中城市经济圈可持续发展探讨——基于P-E-R区域匹配模型
— —
基 于 P— — 区域 匹配 模 型 E R
杨丽芳 , 骆华松
( 云南师 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 00 ) 50 0
摘 要 :承载 力分析是 对社会可持续 发展能力评价 的有效指标 ,朱 宝树教授 提 出的 P— E—R区域 匹配模 型通过相 对经 济承载力和相对 资源承载力 的分析 可具体考察各 区域 内人 口与经济 、资源承载力 3者的关系 ,进 而阐释区域 社会 可持续发展 的能力 。滇 中城市经济 圈各地相对经济承载力和相对资源承载力各有不 同,因而所存在的可持续 发展 问题各异 。影响滇 中城市经济 圈可持续 发展 的 问题 主要 是人 口压力 大 、资源 环境承 载力脆弱 、经 济发 展滞
资 源 共 享 、优 势 互 补 、一 体 化 发 展 ” 的 战 略 ,同 时 加快 实 现 区域 内人 口、资 源 环境 与经 济 社 会 的全 面 、协 调 和可 持 续发展 。作 为 云南 省 主体 功 能 区划 中 的重 点开 发 区 、西部 大开 发 的重 要 战略 支 撑 和 国
后 滇 中城市经济圈可持续 发展的问题 ,制定一些合 理的相关 人 口政策 和经济 政策对滇 中城市经济圈 的可 持续 发展是有必要 的。 关键 词 :承载力 ;P—E—R区域匹配模型 ;滇 中城市经 济圈 ;可持续发 展
中图分 类号 :F 2 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75 ( 02 0 0 4 0 0 1 8 2 2 1 ) 1— 0 9— 5
家 沿边 开放 战 略 的主 阵地 ,滇 中城 市 圈 的可 持 续发 展对 云南 省 甚 至 于 中国西部 沿边 地 区 的整 体 可持 续 发 展起 着 至关 重要 的 引导作用 。
1 P— E— 区域 匹 配模 型框 架 R

深入学习桥头堡战略

深入学习桥头堡战略

深入学习桥头堡战略“桥头堡战略”是推进我国向西南开放、实现睦邻友好的战略需要,也是云南推进“兴边富民”工程、实现边疆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现实需要,对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009年7月,国家主席胡锦涛考察云南后提出把云南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

此后,加快桥头堡建设,把云南建成中国沿边开放经济区已成为云南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发改委启动编制指导意见,意味着这一战略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随着“桥头堡”战略的深入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当时规划的背景、条件已发生了重大转变,滇中4兄弟州市迫切需要找到更为紧密的合作模式。

2009年,《云南省滇中城市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规划(2009年-2020年)》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10年,《滇中城市群规划修改(2009-2030)》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毫无疑问,从“滇中城市群”到“滇中城市经济圈”,意味着滇中4兄弟州市已不再仅仅是一种地缘上的贴近,而是走向了运用经济手段融合和调整市场要素,构建有机互动的联系体,从而使真正实现“同城效应”成为可能。

云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滇中城市经济圈打造成为全省跨越发展的引擎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进而打造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核心区域、西部区域性经济中心、支撑全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滇中4兄弟州市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都明显传递着加速推进滇中城市经济圈建设的迫切心情。

昆明市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推进泛亚合作,深度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和孟中印缅合作,推动滇中经济区建设,加强与泛珠三角地区及川滇黔10地州市间的区域合作;玉溪市提出要推进区域合作,加快昆玉一体化进程,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楚雄州提出要把楚雄建设成为滇中城市经济圈新的增长极,坚持以加快融入滇中城市经济圈发展为取向;曲靖市提出要主动融入国家和云南发展大局,在滇中城市经济群建设中谋求新的更大的发展,依托内力、借用外力,构建珠江源经济圈。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2.08•【字号】云政发〔2021〕4号•【施行日期】2021.02.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其他规定正文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查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云南省人民政府2021年2月8日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明确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推动全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市场主体行为的导向,是全省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奋勇前进,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云南贡献。

滇中地区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

滇中地区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

http://www.renminzhujiang.cnDOI:10 3969/j issn 1001 9235 2024 04 011第45卷第4期人民珠江 2024年4月 PEARLRIVER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469009)收稿日期:2023-09-28作者简介:何桂琳(1997—),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水文学水资源。

E-mail:2033157062@qq.com通信作者:张代青(1974—),男,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水资源系统规划与管理。

E-mail:dqzhang10@126.com何桂琳,张代青,程乖梅,等.滇中地区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J].人民珠江,2024,45(4):87-97.滇中地区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何桂琳,张代青 ,程乖梅,耿艺巧,李皓坤(昆明理工大学电力工程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摘要:探讨滇中地区社会、生态与水资源三者的耦合协调关系,对滇中地区及云南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能值分析与二元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区域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能值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2006—2020年滇中地区系统发展指数及耦合协调度。

结果表明:近15a来,滇中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较快,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发展相对较慢,复合系统耦合度高于协调度,且耦合协调度呈整体正向发展态势,多数地区为IV级以上。

2006年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呈北高南低趋势,北边六州市、南边红河分别处于初级、勉强耦合协调发展阶段;2015年呈西高东低走势,均达到初级协调发展阶段及以上,丽江变化较大,为中级耦合协调发展阶段;2020年呈四周高中间低分布,丽江仍处于中级耦合协调发展阶段领先位置,其余州市均处于初级耦合协调发展阶段。

关键词: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耦合协调模型;能值分析;滇中地区中图分类号:TV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9235(2024)04 0087 11CouplingandCoordinatedDevelopmentEvaluationofSociety Ecology WaterResourcesSysteminCentralYunnanHEGuilin牞ZHANGDaiqing牞CHENGGuaimei牞GENGYiqiao牞LIHaokun牗FacultyofElectricPowerEngineering牞Kunm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牞Kunming650500牞China牘Abstract牶Exploringthecouplingandcoordinationrelationshipamongsociety牞ecology牞andwaterresourcesincentralYunnanisofsignificanceto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centralYunnanandYunnan.Basedonemergyanalysisanddualwaterresourcessustainabledevelopmenttheory牞thispaperconstructstheemergyevaluationindexsystemoftheregionalsocial ecological waterresourcessystemandemploysthecouplingcoordinationdegreemodeltoexplorethesystemdevelopmentindexandcouplingcoordinationdegreeofcentralYunnanfrom2006to2020.Theresultsshowthatinthepast15years牞thesocio economicdevelopmentofcentralYunnanhasdevelopedrapidly牞thedevelopmentofwaterresourcesandecologicalenvironmenthaslagged牞andthecouplingdegreeishigherthanthecoordinationdegree.Additionally牞thecouplingcoordinationdegreeshowsanoverallpositivedevelopmenttrend牞andmostareasareabovegradeIV.In2006牞thespatialdistributionofcouplingcoordinationdegreeshowedatrendofahighdegreeinthenorthandalowdegreeinthesouth.LiuzhouCityinthenorthandHongheRiverinthesouthwereintheprimaryandbarelycoupledandcoordinateddevelopmentstagerespectively.In2015牞therewasatrendofhighdegreeinthewestandlowdegreeintheeast牞whichallreachedtheprimarycoordinateddevelopmentstageandabove牞andLijiangchangedgreatlytotheintermediate人民珠江2024年couplingcoordinateddevelopmentstage.In2020牞thetendencypresentedahighdegreeinthemiddleandalowdegreeintheareasaround.Lijiangwasstillintheleadingpositionintheintermediatecouplingandcoordinateddevelopmentstage牞andtherestofthecitieswereintheprimarycouplingandcoordinateddevelopmentstage.Keywords牶society ecology waterresourcessystem牷couplingcoordinationmodel牷emergyanalysis牷centralYunnanregion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资源开发的加剧,区域面临着环境退化、生态系统破坏和水资源紧缺等巨大挑战[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滇中城市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规划》(2009年—2020年)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00九年十月前言滇中城市经济圈是指云南中部以昆明为核心,半径约150~200公里左右包括曲靖市、玉溪市和楚雄彝族自治州四个州市组成的行政辖区,总面积94558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4%,2008年该区域人口1698.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7.4%。

该经济圈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包昆通道纵轴的南端,是在滇中城市群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城市间功能不断聚集、运作不断协同、点-轴-圈式空间结构布局日益突出所形成的城市集群,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带,是中国连接太平洋、印度洋的陆上枢纽,也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核心区域,对促进我国东西互动、海陆并进的完整开放格局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为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2009年7月视察云南的重要讲话精神,有效落实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国家和我省“十一五”规划纲要,结合国内和国际环境的新变化,充分发挥滇中城市经济圈的特色和优势,形成和强化滇中城市经济圈的主导功能,明确滇中城市经济圈协调发展的方向和工作重点,进一步推进滇中区域一体化,使滇中城市经济圈在实现国家“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战略中发挥带动西部沿边地区对外开放的功能,不断巩固提升云南在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战略地位和辐射作用,引领云南不断向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经济发展、环境优美和社会和谐的科学发展道路,特制定《云南省滇中城市经济圈区域协调协调发展规划》。

本规划是指导云南省滇中地区“十二五”及未来一段时期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和编制相关规划的重要依据。

规划期为2009~2020年,其中:启动期:2009年~2010年;推动期:2011年~2015年;深化期:2016年~2020年。

2一、发展基础和重大意义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快速发展,滇中四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城镇区域不断扩展,城镇集聚正在显现,正在从城市经济圈萌芽阶段向快速发展阶段过渡,成为全省发展基础最好、发展水平最高、发展前景最广阔的区域。

面对国内外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主动适应国家区域发展的新格局,加快推进滇中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滇中地区在我国提升沿边开放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构建功能定位准确、空间结构优良、发展环境良好、引领作用显著的滇中城市经济圈,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云南加快发展的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丰富多样的资源禀赋,为滇中城市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奠定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滇中四州市地势相对平坦,气候宜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且各具特色,互补性强,是我省最适宜聚集人口、休闲度假、建设城市和发展产业的区域。

滇中地区矿产资源储量大、经济价值高,集中了全省绝大多数磷、铜、铁、铅、煤等矿产。

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是我省粮食、烤烟、蔬菜、花卉、畜牧等主要农作物的主产区。

生态环境总体水平保持良好,森林覆盖率超过50%。

旅游文化资源仅次于滇西地区,滇中地区不仅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古滇文化和彝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二)不断增强的综合实力,为滇中城市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增添了强劲活力滇中是我省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

2008年,滇中四州市共实现GDP3295.1亿元,占全省的57.8%,人均GDP约为19400元,是全省人均GDP的1.55倍;财政收入占全省财政收入的49.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68%;投资和商品零售额分别占全省的42.4%和60.6%;城镇化率超过42.6%,高于全省33%的平均水平。

区域交通、通讯、供电等设施较好,已基本建成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在烟草、冶金、化工、机械、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休闲旅游、商贸物流和生物资源开发创新等产业方面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有全国最大的烟草基地、磷化工基地和国家生物产业基地。

滇中城市自身实力的增强,不仅为滇中城市经济圈吸引外资和承接产业梯度转移赢得了契机,也为滇中城市经济圈的合作共建创造了良好基础条件。

(三)加快发展的现代新昆明,为滇中城市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核心辐射力、影响力和带动力2008年,根据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对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289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系列排序显示,昆明城市整体竞争力在全国排名第16位、居西部1位,在中国城市诚信政府排行榜中排名第9位;在中国国际化城市排行榜中排名第16位,在国家环境保护部《2007年全国城市环境管理与综合整治年度报告》中昆明环境空气质量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2位,仅次于海口市。

无论从经济总量,发展速度还是发展势头看、昆明的综合竞争力十分突出。

随着现代新昆明建设步伐的加快和泛亚铁路、泛亚高速公路、昆明国家门户机场的建设,城市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昆明的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力将进一步提升。

(四)不断加强的合作愿望,为滇中城市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我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把滇中列为全省的重点开发区,随着省政府对滇中各州市发展定位的明确,为滇中地区差别化发展和协作分工的广泛开展奠定了基础。

滇中各州市也把统筹区域发展,“加强滇中城市合作、构筑区域共同体,推进整体竞争力提升”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共识,签署了相互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了各方积极推动合作,加强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增强区域整体实力,以统筹发展为主旨的区域竞争新格局正在初步形成。

(五)制约和挑战滇中城市经济圈的协调发展仍然面临许多制约和挑战,主要表现为四州市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雷同,未形成匹配、关联的格局,重复建设、各自为政现象仍然普遍,人力资源条件亟待改善,基础设施有待完善提升,区域间协调机制不完善,资源环境承载力脆弱,尤其是水资源量极少且时空分布不均,环境保护与建设任务艰巨。

(六)重大意义滇中城市经济圈位于我国内陆地区和东南亚、南亚的结合部,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撑和国家沿边开放战略的主阵地。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加快,其在国家对外开放中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历史使命更加紧迫。

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云南时明确指出,“尤其要充分发挥云南作为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重要陆上通道的优势,深化同东南亚、南亚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沿边开放质量和水平,使云南成为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

”因此,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划要求,调整滇中城市经济圈空间开发结构,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加快实现滇中城市经济圈协调发展,将更有力地推动滇中乃至全省发展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省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之间相协调,巩固全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族团结、边境安宁、生态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局面,加快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的进程,把滇中城市经济圈打造成我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环境优良、设施完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最重要支撑平台,是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提升我国沿边开放战略的新要求,是深入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新任务,是适应国家城市群战略的新举措,也是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手段。

二、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为突破;依靠科技,转变方式,调整结构,科学发展;统一规划、统筹协调、扩大开放;突出重点、优化布局、互利共赢;充分发挥滇中城市经济圈的整体经济实力、综合承载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努力改善民生,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不断调整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创新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政府优化发展环境、制定发展规划、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集约开发,空间管治。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引导人口集中居住,产业相对聚集,空间集约利用。

突出空间管治的公益性,提高政府空间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重点突破,全面推进。

做大做强核心区,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加快培育新的增长极,促进所有市区县共同加快发展。

——优势补充,良性互动。

发挥各地特色,突破行政区划,促进产业相联、市场一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保护环境,协调发展。

保护并合理利用各类资源,改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的整体可持续发展。

(三)功能定位——立足西部,接轨国际,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重要枢纽。

——空间优化,分工有序,实力雄厚的强势增长极。

——人地和谐,城乡一体,富裕文明的现代城市群落。

(四)发展战略1、以中国向西南开放为主要方向的经济国际化战略以滇中城市经济圈为核心,以第三亚欧大陆桥西南通道为主轴,以泛亚铁路东、中、西三线为支撑,以“八入省”、“四出境”综合交通体系为枢纽,实施面向东南亚、南亚和“印度洋”开放为主要方向的经济国际化战略,推进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建设。

2、以强化区域优势为目的的经济协同化战略以现代新昆明作为滇中城市经济圈的龙头带动;大力拓展培育曲靖、玉溪、楚雄和武定〈禄劝〉四个城市增长极;积极引导滇中城镇空间向主要经济联系方向和发展走廊聚集,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

3、以空间集聚为导向的城市群战略以资源承载为前提,努力协调人口城乡结构,不断促进圈内人口由乡村向城镇转移;积极引导外圈人口向滇中城市经济圈集聚,不断优化人口空间格局;大力加强城乡统筹,不断推进滇中城市经济圈城乡一体化进程。

(五)主要目标1、总体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生态文明型社会为根本,以有效配置城市群资源为手段,以区域协调、跨越发展为总目标,立足大西南,承接珠三角、长三角,面向东南亚和南亚,将滇中城市经济圈建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资源共享、整体效益最大化的新型城市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排头兵。

使滇中城市经济圈在实现国家“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战略中成为能更有力带动中国西部沿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为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枢纽以及国际化经济开放示范区。

2、阶段目标启动期(2009—2010年)。

滇中城市经济圈建设全面启动,城市之间的行政区划约束得到化解,统筹、共建、共享的综合基础设施框架体系开始形成,经济圈对周边区域经济影响和带动作用开始显现。

推动期(2011~2015年)。

连接滇中各主要城市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及城际轨道交通网基本建成,滇中城市经济圈建设向纵深推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业优化等体制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资源节约、生态文明和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初步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