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对口升学课程标准
3+2对口升学班《数学》课程标准
3+2对口升学班《数学》课程标准1前言1.1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春季高考文化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必不可少的基础课和基本工具,既要与专业相衔接,为专业课服务,又能面向对口升学考试的要求。
1.2设计思路课程设置依据2015年春季高考数学考试大纲。
本课程共336学时,其中第一、二学期每周4课时,共144学时,第三、四、五、六学期每周3课时,共192学时。
2课程目标基本技能:掌握计算机能,掌握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
基本方法:掌握待定系数法、配方法、坐标法。
运算能力:理解算理,会根据概念、定义、定理、法则、公式进行正确计算和变形,能分析条件,寻求合理、简捷的运算方法。
逻辑思维能力:能依据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类比、归纳、综合等方法,对数学及其应用问题进行思考、判断、推理和求解,并能够准确、清晰、有条理地进行表述;针对不同问题(需求),会选择合适的模型(模式)。
空间想象能力:能依据文字、语言描述或较简单的几何体及其组合,想象对应的空间图形,能够在基本图形中找出基本元素及其位置关系,或根据条件画出正确图形,并能对图形进行分解、组合、变形。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阅读、理解对问题进行陈述的材料,能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解决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加以表述。
3课程内容和要求4实施建议4.1教学方法1.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等,形象客观地展现本课程的内容精华;2.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与保持,学习信心的坚持与增强,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包括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4.2教学评价1.指导思想以教学全过程评价为基础,以职业能力测试为重点,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机制,将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相结合,目标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
中等职业教育对口升学考试
中等职业教育对口升学考试
中等职业教育对口升学考试,通常简称为“对口升学考试”,是一种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包括职业高中、中专、技工学校等)毕业生的高等教育入学考试。
该考试旨在为对口专业的学生提供升入高等职业学校或普通高等院校的机会,使他们能够继续深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学历水平。
对口升学考试一般分为文化课考试和专业考试两部分,满分一般为750分。
文化课考试科目通常包括语文、数学和英语,每科满分一般为120分,与普通高考的文化课考试形式和内容相似。
专业考试则是对口专业相关的理论和技能测试,满分一般为240分(专业理论)和150分(专业技能),考察的内容涉及到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实际操作能力。
对口升学考试的报名条件通常为中等职业学校(或以上)的应往届毕业生,且所报专业必须与所学专业相同或相近。
通过该考试后,考生可以获得高等职业学校或普通高等院校的入学资格,进而开始更高层次的学习。
对口升学考试是一种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提供升入高等教育机会的途径,有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和吸引力,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中职对口升学教师的教学目标
中职对口升学教师的教学目标
中职对口升学教师的教学目标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知识传授:帮助学生掌握与升学考试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以及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2. 考试准备: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和练习,提高其应试能力和技巧,包括答题技巧、时间管理、心态调整等方面。
3. 综合素质培养:除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教师还需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如思维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以适应未来学习和工作的需要。
4. 激发学习动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其学习动力和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5. 职业规划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指导其进行职业规划和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总的来说,中职对口升学教师的教学目标应该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职业规划为主线,注重知识传授、考试准备、综合素质培养等多方面的目标,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标准2024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标准2024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标准2024一、引言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标准是指中等职业学校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要求,结合培养目标,制定的用于规范和指导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
本标准将为中等职业学校提供新的课程设计思路和教学指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基本原则1.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为核心。
2.以课程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确保学生毕业后能顺利就业。
3.以课程资源适应教学需求,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4.以课程评价为导向,传统的分数评定方式,注重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估。
三、课程设置1.通识教育类课程: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等,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
2.职业素养类课程:包括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职业安全与环境保护、职业技能与实训、职业生涯规划等,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3.专业技术类课程: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求,设置与就业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专业课程,如机械制造技术、电子信息技术、酒店管理、护理技术等。
4.实践教学类课程:包括实验实训课程和实习实训课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技能为目标。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1.通识教育类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分析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强化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2.职业素养类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注重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学生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并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3.专业技术类课程:根据专业需求设置相应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4.实践教学类课程:提供实验实训和实习实训机会,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评价1.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实验、实训、案例分析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评价方式:取消传统的分数评定方式,采用多元评价方法,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评价,包括考试成绩、实践表现、综合能力考核等。
中职《语文》课程标准
中职《语文》课程标准表1课程基本信息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语文》是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本科)“3+4”分段培养中职段必修的一门文化基础课程,其作用在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思想道德修养,为学生顺利进行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语言文化基础。
本课程的任务是在遵循语文课程固有特点,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础上,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专业特点以及培养目标,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理解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等应用能力。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着重对学生进行人文滋养和情感渗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最终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幸福打好精神的底子。
二、课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帮助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和文字功底,掌握一定数量的字词;(2)背诵一定量的名言警句和诗词名篇;(3)掌握必要的文学常识,了解一定程度的传统文化知识;(4)较好地掌握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一般应用文的写作技能。
2.能力目标(1)提升学生工作和生活所需要的语言能力,如有逻辑地、得体地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等,能掌握讲演和辩论的技能要求,能进行简短的即席发言和有准备的口头发言;(2)能基本读懂各类常见文章并分辨文章的优劣,并能准确把握其要旨,在搜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评论,掌握一定的文学欣赏规律,分析评价文章的思想性、艺术性,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并能做到中心突出、联想丰富、文句通畅、表达清楚、结构完整;(3)能用文字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掌握基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写作方法,熟练掌握常用应用文的写作。
3.素质目标(1)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强烈感情;(2)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和人格品质,能够胜任并愉快地从事社会各项工作并能适应进一步升学的需要;(3)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中职生对口升学课程
中职生对口升学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中职教育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中职生对口升学课程是指为中职学生提供的升学准备课程,帮助他们顺利进入高等院校或提升就业竞争力。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课程效果等方面探讨中职生对口升学课程的重要性和实施情况。
一、课程设置中职生对口升学课程的设置旨在弥补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之间的差距,提高中职生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这些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等学科,涵盖了普通高中的主要科目。
在课程设置方面,中职生对口升学课程需要兼顾普通高中的要求和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
课程内容应紧密结合中职教育的特点,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教学方法中职生对口升学课程的教学方法需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灵活调整。
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探究、项目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教学、网络学习平台等,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课程效果中职生对口升学课程的实施对学生的升学和就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口升学课程的学习,中职生可以扩大升学范围,增加高校录取的机会。
同时,通过对口升学课程的学习,中职生可以提高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提高就业质量。
课程效果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上。
通过对口升学课程的学习,中职生的学业成绩可以明显提高,达到高校录取标准。
同时,中职生的综合素质也会得到提升,表现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
对口升学大纲教案模板(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让学生掌握对口升学考试大纲中的基本知识点。
- 帮助学生了解考试大纲的结构和内容,为复习备考提供方向。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应试技巧。
- 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考试大纲概述- 考试大纲的组成结构- 考试大纲的主要内容- 考试大纲的适用范围2. 文化基础课程- 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的大纲要求- 各科目知识点梳理- 考试题型及解题技巧3. 专业基础课程- 对口升学专业课程的大纲要求- 专业课程知识点梳理- 专业课程考试题型及解题技巧4. 考试策略与技巧- 考试时间分配- 应试心态调整- 考试技巧总结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结合对口升学考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简要介绍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
2. 讲授新课- 依据考试大纲,详细讲解各科目知识点。
- 结合例题,分析考试题型和解题技巧。
3. 课堂练习- 设计针对性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解答学生疑问。
4. 课堂讨论- 针对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学习心得。
5. 总结回顾-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 关注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参与度、学习态度等。
2. 作业完成情况- 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考试成绩- 定期组织模拟考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 使用对口升学考试大纲指定的教材。
2. 教学课件- 制作教学课件,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3. 网络资源- 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资料。
六、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 定期反思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
2. 学生反馈- 收集学生反馈意见,改进教学方法。
中职英语新课标2024新版
中职英语新课标2024新版中职英语新课标2024版是针对中等职业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旨在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
2. 增强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使其能够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进行有效沟通。
3.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方式。
4.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课程内容:1. 基础语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句型结构等基础英语知识。
2. 语言技能训练:听力理解、口语表达、阅读理解、写作能力等。
3. 文化知识: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增强文化理解。
4. 职业英语:针对不同专业领域的英语应用,如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
5. 信息技术应用: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辅助英语学习。
教学方法:1. 任务型教学:通过完成具体的语言任务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 情景教学:模拟真实交际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和使用英语。
3.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 反思学习: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以促进自我提升。
评价方式:1. 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持续评价。
2. 终结性评价:通过期中、期末考试等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课程资源:1. 教材:选用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材,注重实用性和时代性。
2. 多媒体资源:包括音频、视频、在线课程等,丰富教学内容。
3. 网络平台: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资源共享和在线学习。
教师发展:1. 教师培训: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
2. 教学研究:鼓励教师参与教学研究,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
学生发展:1. 个性化学习: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
中专对口升学考试科目范围
中专对口升学考试科目范围
1.语文:要求考生掌握文字阅读、理解和运用能力,包括基础语法、字词语义、修辞手法等。
2. 数学:主要考查考生的数学思维和运算能力,涉及基本代数、几何、概率等内容。
3. 英语: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包括基础语法、词汇、阅读理解等。
4. 专业课:根据不同中专专业的要求,考查考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机械制造、电气工程、财会等。
5. 综合素质: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如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化素养、体育健康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的中专对口升学考试科目范围可能有所不同,考生应根据当地的要求来备考。
同时也要注重平时的积累和练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 1 -。
中职对口升学《机械制图》
中职对口升学《机械制图》机械制图》课程是中职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机械制图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本课程通过系统地讲解机械制图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巧,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学时安排本课程共设置{number of class hours}学时,安排在{time and n of classes}。
每周通过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
主要知识点课程主要围绕以下知识点展开:机械制图基础知识:包括制图概念、制图方法和制图规范等方面的内容。
机械工程图纸的绘制:研究各种机械工程图纸的绘制方法和要求,如零件图、装配图、工艺图等。
机械CAD软件的应用:掌握使用机械CAD软件进行图纸设计和编辑的基本操作技巧。
标准零件的识别和应用:研究标准零件的命名规则和使用方法,能够正确选择和应用标准零件。
工程制图实践:通过实践项目,锻炼学生的图纸设计和创新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研究《机械制图》对中职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升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这门课程,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机械制图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操作,还能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些能力在未来的工作和研究中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为学生的个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中职对口升学《机械制图》课程是一门内容丰富、实践性强的课程,通过研究这门课程,学生将获得丰富的机械制图知识和实践技能,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研究目标明确学生在研究《机械制图》课程中应达到的目标。
包括以下内容:掌握绘制机械图形的基本技能理解图纸符号和标注能够应用机械制图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职对口升学《机械制图》3.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基础几何图形构造:学生将研究如何使用尺规和传统绘图工具构造基本几何图形,例如线段、直角、平行线等。
这将为后续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础。
图纸视图绘制方法:学生将逐步研究如何绘制各种图纸视图,包括主视图、剖视图、细节和放大视图等。
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与核心课程标准
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与核心课程标准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与核心课程标准在职业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中高职衔接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从专业教学标准和核心课程标准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至关重要。
专业教学标准是指在特定专业领域中,对职业能力、知识结构和技能要求的规定。
通过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可以确保高职和中职之间的衔接更加顺畅。
在中职阶段,学生可以依据专业教学标准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
而在高职阶段,专业教学标准可以作为教学的依据,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因此,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对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中高职衔接的核心课程标准也是不可忽视的。
核心课程标准是指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广泛性和必修性的课程标准。
这些课程涵盖了职业素养、核心知识和职业技能等方面的要求。
通过制定核心课程标准,可以确保中高职之间的教育内容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学生在中职阶段就可以接触到与高职相关的核心课程,为进入高职阶段奠定坚实的基础。
而在高职阶段,核心课程标准可以作为参考,帮助学生更好地选择专业和课程,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
因此,中高职衔接的核心课程标准的制定对于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与核心课程标准在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制定准确、生动、简洁的专业教学标准和核心课程标准,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果,为未来就业做好准备。
同时,也能够帮助中高职之间的教育相互衔接,促进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中职对口考试自然科学知识课程标准
中职对口考试自然科学知识课程标准
答:中职对口考试自然科学知识课程标准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几个方面:
1. 课程性质:自然科学知识是中职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提高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自然科学的最新进展和前沿动态,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3. 课程内容:本课程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球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4. 课程实施: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5. 课程评价:本课程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平时表现和实践能力的考核。
同时,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互评,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总之,中职对口考试自然科学知识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提高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职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中职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职语文课程标准是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基本依据,它是规范中职语文课程教学活动的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接下来将从课程标准的理解、阐释和实践三个方面,详细解析中职语文课程标准。
一、课程标准的理解中职语文课程标准是按照新课改要求,结合中职学生实际情况,对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的规范性文本,是中职语文教学的基本指南,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语文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份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与现代化素质教育的要求相一致,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其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迅速发展。
二、课程标准的阐释1. 目标课程标准要求中职教育要从培养职业素质出发,加强对于各职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指导,强调对学生品德和个性的塑造,朝着先进开放的教育发展方向努力。
这样有利于学生个人全面发展,为学生的职业和生活奠定良好基础。
2. 内容中职语文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专业文化、文艺鉴赏、古代文化和文学、现代文学、交际技能等。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掌握语言文字基础知识基础上,增加专业文化知识,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文艺鉴赏能力,增强与人沟通交流技巧。
3. 方法中职语文教学的方法主要包括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及灵活的教学方式,其中探究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的应用尤为重要。
使用学生感兴趣的教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 评价该课程标准要求中职语文教学的评价方式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各种类型的考试形式并将其与教学的目标联系起来。
学生的评价不仅注重学生的成绩,还要注重学生的素质评价,尤其是与学生的计划和发展相匹配。
三、实践实践是检验教学成果的关键,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真正的贯彻标准,在实践中体现标准。
教师首先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思路和教学设计进行调整和创新,做到理论结合实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中职课程标准实施方案
中职课程标准实施方案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中职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制定中职课程标准实施方案,是当前中职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方案旨在明确中职课程标准的实施路径和具体措施,促进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一、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原则。
中职课程标准的实施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突出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紧密结合职业岗位的需求,确保课程设置符合社会需求,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课程标准的实施路径。
1. 课程标准的解读和宣传。
中职学校要组织相关教师对课程标准进行深入学习和解读,确保全体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要求有清晰的认识。
同时,要积极开展课程标准宣传工作,引导学生和家长了解课程标准的重要性,增强对中职教育的认同感和信心。
2. 课程设置和教学资源整合。
中职学校要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优化课程设置,合理配置教学资源,确保教学内容与课程标准相匹配。
同时,要积极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3. 教师队伍建设。
中职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要注重教师的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和行业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4. 课程评价和质量监控。
中职学校要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考核和评价。
要加强对课程实施过程的监控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确保课程实施效果的达到预期目标。
三、课程标准的具体措施。
1. 加强实践教学。
中职学校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注重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实践课程的设置,确保学生能够在校内和校外获得充分的实践机会。
2. 强化专业素养培养。
中职学校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加强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
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相关职业岗位。
中职对口升学课程标准
中职对口升学数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和设计1.性质与作用课程的性质: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对口升学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课程的作用: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又注重培养考生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所必需的基本能力;中等数学既是一门重要的文化课,又是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必不可少的基础课和基本工具,数学课既要与专业相衔接,为专业课服务,又能面向对口升学考试的要求;前导课程:初等数学;后续课程:高等数学2.基本理念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提倡积极主动,用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与时俱进的认识双基;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注意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3.课程设计思路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知识储备,教师的教学要具有知识性、启迪性、趣味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心理;教师教学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由于数学概念是抽象的,因此在教学时要研究引入概念的途径和方法;一定要坚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通过一定数量的日常生活或生产实际的感性材料来引入,或由学生已有的知识来引入,力求做到从感知到理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设计一系列问题或提供相关资料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初步形成概念,通过小组讨论理解概念;再由学生应用概念去尝试练习,变式训练,强化巩固,小组内同学互批互查,进一步巩固概念,教师适时给予点拨、提炼、升华;教学设计流程⑴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注重数学素养的培养,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采用教师讲授、师生谈话、学生讨论、学生活动、学生独立的教学模式;二、课程总体目标使学生在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高技能人才所必须具备的数学素养,以满足未来职业岗位和个人发展的需要;3. 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第一部分1.课程内容代数一集合与逻辑用语1.理解集合的概念及其表示,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及集合间的关系,并能正确应用有关的符号和术语;掌握交集、并集、补集的含义,并能进行简单的运算.2.了解命题的概念及逻辑联结词,会判定由联结词“且”、“或”、“非”、“如果…那么…”连接成的四种复合命题的真值.3.理解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及等价的概念.二不等式1.了解不等式的性质.2.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线性分式不等式及含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在此基础上,会解其它的一些简单的不等式.三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1.理解函数的概念;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以及分段函数的含义.2.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能利用函数的奇偶性与图象的对称性的关系描绘函数图象.3.了解反函数的定义及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掌握简单函数的反函数的求法.4.掌握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能解决一些相应的简单的实际问题.5.了解根式的概念;理解分数指数幂和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6.了解幂函数 ,其中的取值仅限于集合.7.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两个恒等式、及积、商、幂的对数的运算法则.8.理解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概念,掌握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并会解简单的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9.了解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简单应用.四数列1.了解数列及数列通项公式的概念,了解递推公式也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简单的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2.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等差中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等比中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五三角函数1.理解角的概念的推广,理解象限角、轴线角和终边相同的角的概念,掌握弧度制,能正确进行弧度和角度的换算.2.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其中了解余切、正割和余割的定义;掌握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包括;能判断任意角三角函数值的符号.3.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4.掌握诱导公式:的简化公式;的简化公式;的简化公式;的简化公式及的简化公式;能运用上述简化公式化简三角函数式、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与证明简单的三角恒等式.5.掌握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了解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能运用这些公式化简三角函数式,证明较简单的三角恒等式.6.理解二倍角公式并能进行简单应用.7.掌握正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掌握正弦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会用“五点法”画出简图;了解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了解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8.掌握已知三角函数值求指定区间内的角度一般指定区间为.9.理解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其推导过程,并能运用定理解斜三角形.六解析几何向量1.理解向量的定义,理解单位向量、相等向量、零向量、负向量、共线向量的含义.2.掌握向量的加法、减法的几何运算;掌握向量的数乘运算;会应用法则进行化简运算.3.理解与一个非零向量共线的向量的含义;理解平面向量的分解定理,会在简单平面图形中应用.4.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的概念及运算法则,理解并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与点的坐标的关系.5.掌握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和定比分点公式;掌握平移公式.6.理解向量的内积概念和基本性质,会用直角坐标计算向量的内积.7.掌握两个向量共线的条件,掌握两个向量垂直的条件,并会应用.解析几何1.理解直线的方向向量的概念,会根据条件写出直线的点向式方程和两点式方程;理解直线的倾斜角、斜率、截距等概念的含义;掌握求直线斜率的方法;掌握直线的斜截式方程、点斜式方程和一般式方程,能够根据条件求出直线的方程.2.掌握求两条相交直线的交点和夹角的方法;理解两条直线垂直和平行的条件,能够根据直线的方程判定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3.会求点到直线的距离及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4.了解直角坐标系中曲线与方程的关系.5.掌握圆的标准方程,理解确定圆的条件,能够根据条件求出圆的标准方程;了解圆的一般方程的特点,会从一般方程中求出圆心坐标和半径长;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理解直线与圆相切的含义.6.理解椭圆的定义和椭圆的标准方程,能够根据条件写出椭圆的标准方程;了解椭圆的性质:范围、对称性、顶点、长轴和短轴、离心率.7.理解双曲线的定义和双曲线的标准方程,能够根据条件写出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了解双曲线的性质:范围、对称性、顶点、实轴和虚轴、渐近线方程、离心率;了解等轴双曲线的概念和特点.8.理解抛物线的定义和标准方程,能够根据条件写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了解抛物线的性质:范围、对称性、顶点、离心率.9.了解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在由向量决定的平移下的方程形式.立体几何1.了解平面的概念和平面的表示方法;理解平面的基本性质.2.理解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了解两条异面直线及其所成的角的概念;理解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不重合的直线互相平行;对于异面直线间的距离,只要求会计算已给出公垂线时的距离.3.理解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了解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了解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含义;理解三垂线定理;能运用这些概念、定理论证和解决相关简单的问题.4.了解两平面的位置关系,了解两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了解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理解两平面相互垂直的判定和性质;能运用这些概念、定理论证和解决相关简单的问题.七概率与统计初步排列与组合1.理解分步计数原理和分类计数原理,并能用这两个原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了解排列、组合的意义,理解排列数、组合数计算公式,并能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了解组合数的性质.概率与统计初步1.了解随机现象和概率的统计定义.2.理解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的意义;了解基本事件和离散样本空间的概念;理解随机事件的概率的性质.3.了解古典概率模型的含义,理解古典概率公式,并能运用它求出简单随机事件的概率.4.了解互不相容事件概率的加法定理和相互独立事件概率的乘法定理,并能利用这些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5.了解n次独立重复试验模型,了解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公式,并能进行简单实际应用.2.学习目的和教学基本要求1认知要求分为三个层次了解:初步知道知识的含义及其简单应用;理解:懂得知识的概念和规律定义、定理、法则等以及与其他相关知识的联系;掌握:能够应用知识的概念、定义、定理、法则去解决一些问题;2技能与能力培养要求分为三项技能与四项能力计算技能:根据法则、公式,或按照一定的操作步骤,正确地进行运算求解;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正确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及常用的数学工具软件;数据处理技能:按要求对数据数据表格进行处理并提取有关信息;观察能力:根据数据趋势,数量关系或图形、图示,描述其规律;空间想象能力:依据文字、语言描述,或较简单的几何体及其组合,想象相应的空间图形;能够在基本图形中找出基本元素及其位置关系,或根据条件画出图形;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能对工作和生活中的简单数学相关问题,作出分析并运用适当的数学方法予以解决;数学思维能力:依据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类比、归纳、综合等方法,对数学及其应用问题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判断、推理和求解;针对不同的问题或需求,会选择合适的模型模式;第二部分教学要求及课时分配1. 基础模块四、课程实施1.教学条件采用多媒体教室,课件授课,每周6学时,每学期为100学时不含复习考试环节;2.教学方法建议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与保持,学习信心的坚持与增强,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包括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要学习职业教育理论,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了解一些相关专业的知识,熟悉数学在相关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提升教学能力;要根据不同的数学知识内容,结合实际地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进行多种教学方法探索和试验;3.考核方式及课程的成绩评定考核与评价对数学的教与学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其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教学结果的完成情况,更重要的是可以及时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更有效地改进和完善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评价要注重诊断和指导,突出导向、激励的功能;考核与评价要充分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知识、技能与能力、态度三个方面;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原则,注重考核与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针对性;过程性评价包括上课、完成作业、数学活动、平时考评等内容,终结性评价主要指期末数学考试;学期总成绩由过程性评价成绩、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考核与评价应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进行;根据本大纲教学要求、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并制定数学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和实施方案;4.推荐教材对口升学考试教材选用的是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审定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数学,李广全主编,基础模块上、下和拓展模块共3册,计划前两学年学完该三册,第三学年以对口升学复习指导,原子能出版社和河北省对口升学复习指南考试命题中心出版,进行复习;五、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职数学学习与训练基础模块上册、下册李广全高教社中职数学学习与训练拓展模块李广全高教社数学教学参考书-上、下册-基础模块李广全高教社数学教学参考书拓展模块李广全高教社河北省对口升学复习指导原子能出版社程爱梅河北省对口升学复习指南河北人民出版社本书编写组。
中职课程标准
中职课程标准中职课程标准(精选3篇)中职课程标准1公共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养等的基本途径,对于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深化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特制定本方案。
一、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三年制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设置,其他学制参照执行。
二、课程设置(一)课程类别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限定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由国家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设置,所有学生必须全部修习。
包括思想政治、语文、历史、数学、外语、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物理、化学为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
限定选修课程,由国家根据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安排内容,各学校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选择具体课程、安排教学,所有学生必须修满规定学分。
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劳动教育、职业素养等相关课程。
任意选修课程包括两部分,一部分由国家根据学生继续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安排内容,另一部分由各学校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办学特色、学生多样化需求以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置。
包括各种校本课程等。
(二)学时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的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1/3,不低于1000学时。
原则上每学时按45分钟计,18学时为1学分。
各学校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在规定的范围内适当调整,但须保证学生修满规定学分。
(三)课程结构与学分公共基础课程内容一般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构成。
它们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
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
职业模块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限定性选修内容。
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继续学习与个性发展等方面需要的限定性或任意选修内容。
各专业学生须修完必修内容和限定性选修内容,修满规定学分。
各地与各学校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地方资源、学校特色、教师特长以及学生实际等,自主开发拓展模块中的任意选修内容。
中职对口升学数学大纲与标准
《数学》教学大纲(对口升学)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与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对口高考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1. 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
2. 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满足对口升学考试的能力要求。
三、教学内容结构及课时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部分构成。
1. 基础模块上下两册是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为一学年(每周六学时)。
2. 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参加对口升学考试所使用的教材。
教学时数为一学年(每周六学时)。
3.第三学年教学内容为综合复习,备战对口升学。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实践探索能力培养教学模式课前的教学设计---课中的组织与实施----课后的创新评价2.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制定课程标准。
制定课程标准时必须领会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与特点,考虑未来参加多口升学考试的需求。
3.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五、教材选用1、《数学》(基础模块上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5月2、《数学》(基础模块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5月3、《数学》(拓展模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5月主编:李广全本套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经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与要求(一)本大纲教学要求用语的表述1. 认知要求(分为三个层次)了解:初步知道知识的含义及其简单应用。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人类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
数学的思想、内容、方法和语言,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有作极其广泛运用;而且已经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在训练学生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使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继续受到必要的数学教育,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能做到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并且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对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程性质中等职业教育数学课程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具体而言,中等职业教育数学课程具有实用性——帮助个人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公民性——使公民能够明智地参加公民事务;职业性——为学生就业、学业务作准备;文化性——传递人类文化的主要要素)。
二、基本理念1、构建共同基础,关注不同需求中等职业教育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使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之后,为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供必需的数学基础,获得更高的数学素养。
中等职业教育数学的基础知识是学习各门数学理论课程,学习相邻学科和参加实际工作所必需的知识,是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最基本的知识。
中等职业教育数学课程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必修课程是由现代生活及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所组成,便于满足所有学生的共同数学需求;选修系列课程是为了满足有关专业和学生的不同数学需求,它仍然是学生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性数学课程。
2、注重多维衔接,整合教学内容注重与初中数学课程的衔接,按照“加强基础、注重能力、突出应用,增强弹性、适度更新,兼顾体系”的原则,确定教学内容。
注重与专业课程的衔接,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依据专业课学习的需求,职业岗位的需求及学生发展的需求,选择教学内容。
教育部中职数学课程标准
教育部中职数学课程标准
根据教育部的中职数学课程标准,学生需要掌握以下内容:
1. 数的认识和数的四则运算:包括整数、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认识、比较大小、相互转化以及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
2. 代数与函数:学习代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理解函数的概念,学习线性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等的性质和应用。
3. 几何与变换:学习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分类,了解平面几何图形的相似、全等、对称等变换以及相关的计算和应用。
4. 数据与统计:学习数据的收集、整理、处理和分析的基本方法,掌握统计量的计算和解释,学习简单的概率计算。
5. 数学建模与应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和运算,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中职数学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和计算机运用能力。
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职业教育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
中职英语对口班课程设计
中职英语对口班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并熟练运用中职英语对口班课本中的重点词汇和基础语法结构;2.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英语进行基本的日常交流,包括自我介绍、询问时间、描述物品等;3. 学生能够阅读并理解中职专业相关的简单英语文章,获取关键信息。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听力训练,提高英语听力水平,抓住对话或短文的主要信息;2. 学生能够通过口语练习,增强英语口头表达能力,流畅地与他人进行简单对话;3. 学生能够运用写作技巧,完成中职专业相关的简单英语短文或报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自信心,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2. 增进学生对中职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跨文化沟通意识,提高职业素养;3.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增强团队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中职英语对口班的示范课,注重英语基础知识与中职专业知识的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
学生特点:学生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对中职专业知识有一定了解,但需要进一步加强。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采用任务型教学法,注重实践操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程中取得具体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结合中职英语对口班课本,组织以下教学内容:1. 词汇与语法:选取课本Chapter 1至Chapter 3的重点词汇和基础语法,包括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和一般将来时等,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英语基础。
- Chapter 1:职业与自我介绍- Chapter 2:日常生活交流- Chapter 3:描述物品与人物2. 听力训练:以课本中相关的对话和短文为基础,进行听力训练,提高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3. 口语练习:围绕自我介绍、日常交流等主题,组织口语练习,让学生在实际场景中运用所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职对口升学课程标准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中职对口升学数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和设计1.性质与作用课程的性质: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对口升学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课程的作用: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又注重培养考生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所必需的基本能力。
中等数学既是一门重要的文化课,又是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必不可少的基础课和基本工具,数学课既要与专业相衔接,为专业课服务,又能面向对口升学考试的要求。
前导课程:初等数学;后续课程:高等数学2.基本理念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提倡积极主动,用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与时俱进的认识双基;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注意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3.课程设计思路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知识储备,教师的教学要具有知识性、启迪性、趣味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心理。
教师教学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
由于数学概念是抽象的,因此在教学时要研究引入概念的途径和方法。
一定要坚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通过一定数量的日常生活或生产实际的感性材料来引入,或由学生已有的知识来引入,力求做到从感知到理解。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设计一系列问题或提供相关资料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初步形成概念,通过小组讨论理解概念。
再由学生应用概念去尝试练习,变式训练,强化巩固,小组内同学互批互查,进一步巩固概念,教师适时给予点拨、提炼、升华。
教学设计流程⑴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注重数学素养的培养,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采用教师讲授、师生谈话、学生讨论、学生活动、学生独立的教学模式。
二、课程总体目标使学生在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高技能人才所必须具备的数学素养,以满足未来职业岗位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3. 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第一部分1.课程内容代数(一)集合与逻辑用语1.理解集合的概念及其表示,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及集合间的关系,并能正确应用有关的符号和术语;掌握交集、并集、补集的含义,并能进行简单的运算.2.了解命题的概念及逻辑联结词,会判定由联结词“且”、“或”、“非”、“如果…那么…”连接成的四种复合命题的真值.3.理解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及等价的概念.(二)不等式1.了解不等式的性质.2.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线性分式不等式及含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在此基础上,会解其它的一些简单的不等式.(三)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1.理解函数的概念;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以及分段函数的含义.2.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能利用函数的奇偶性与图象的对称性的关系描绘函数图象.3.了解反函数的定义及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掌握简单函数的反函数的求法.4.掌握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能解决一些相应的简单的实际问题.5.了解根式的概念;理解分数指数幂和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6.了解幂函数,其中的取值仅限于集合.7.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两个恒等式、及积、商、幂的对数的运算法则.8.理解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概念,掌握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并会解简单的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9.了解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简单应用.(四)数列1.了解数列及数列通项公式的概念,了解递推公式也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简单的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2.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等差中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等比中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五)三角函数1.理解角的概念的推广,理解象限角、轴线角和终边相同的角的概念,掌握弧度制,能正确进行弧度和角度的换算.2.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其中了解余切、正割和余割的定义);掌握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包括);能判断任意角三角函数值的符号.3.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4.掌握诱导公式:的简化公式;的简化公式;的简化公式;的简化公式及的简化公式。
能运用上述简化公式化简三角函数式、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与证明简单的三角恒等式.5.掌握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了解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能运用这些公式化简三角函数式,证明较简单的三角恒等式.6.理解二倍角公式并能进行简单应用.7.掌握正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掌握正弦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会用“五点法”画出简图;了解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了解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8.掌握已知三角函数值求指定区间内的角度(一般指定区间为).9.理解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其推导过程,并能运用定理解斜三角形.(六)解析几何向量1.理解向量的定义,理解单位向量、相等向量、零向量、负向量、共线向量的含义.2.掌握向量的加法、减法的几何运算;掌握向量的数乘运算;会应用法则进行化简运算.3.理解与一个非零向量共线的向量的含义;理解平面向量的分解定理,会在简单平面图形中应用.4.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的概念及运算法则,理解并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与点的坐标的关系.5.掌握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和定比分点公式;掌握平移公式.6.理解向量的内积概念和基本性质,会用直角坐标计算向量的内积.7.掌握两个向量共线的条件,掌握两个向量垂直的条件,并会应用.解析几何1.理解直线的方向向量的概念,会根据条件写出直线的点向式方程和两点式方程;理解直线的倾斜角、斜率、截距等概念的含义;掌握求直线斜率的方法;掌握直线的斜截式方程、点斜式方程和一般式方程,能够根据条件求出直线的方程. 2.掌握求两条相交直线的交点和夹角的方法;理解两条直线垂直和平行的条件,能够根据直线的方程判定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3.会求点到直线的距离及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4.了解直角坐标系中曲线与方程的关系.5.掌握圆的标准方程,理解确定圆的条件,能够根据条件求出圆的标准方程;了解圆的一般方程的特点,会从一般方程中求出圆心坐标和半径长;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理解直线与圆相切的含义.6.理解椭圆的定义和椭圆的标准方程,能够根据条件写出椭圆的标准方程;了解椭圆的性质:范围、对称性、顶点、长轴和短轴、离心率.7.理解双曲线的定义和双曲线的标准方程,能够根据条件写出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了解双曲线的性质:范围、对称性、顶点、实轴和虚轴、渐近线方程、离心率;了解等轴双曲线的概念和特点.8.理解抛物线的定义和标准方程,能够根据条件写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了解抛物线的性质:范围、对称性、顶点、离心率.9.了解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在由向量决定的平移下的方程形式.立体几何1.了解平面的概念和平面的表示方法;理解平面的基本性质.2.理解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了解两条异面直线及其所成的角的概念;理解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不重合的直线互相平行;对于异面直线间的距离,只要求会计算已给出公垂线时的距离.3.理解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了解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了解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含义;理解三垂线定理;能运用这些概念、定理论证和解决相关简单的问题.4.了解两平面的位置关系,了解两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了解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理解两平面相互垂直的判定和性质;能运用这些概念、定理论证和解决相关简单的问题.(七)概率与统计初步排列与组合1.理解分步计数原理和分类计数原理,并能用这两个原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了解排列、组合的意义,理解排列数、组合数计算公式,并能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了解组合数的性质.概率与统计初步1.了解随机现象和概率的统计定义.2.理解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的意义;了解基本事件和离散样本空间的概念;理解随机事件的概率的性质.3.了解古典概率模型的含义,理解古典概率公式,并能运用它求出简单随机事件的概率.4.了解互不相容事件概率的加法定理和相互独立事件概率的乘法定理,并能利用这些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5.了解n次独立重复试验模型,了解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公式,并能进行简单实际应用.2.学习目的和教学基本要求(1)认知要求(分为三个层次)了解:初步知道知识的含义及其简单应用。
理解:懂得知识的概念和规律(定义、定理、法则等)以及与其他相关知识的联系。
掌握:能够应用知识的概念、定义、定理、法则去解决一些问题。
(2)技能与能力培养要求(分为三项技能与四项能力)计算技能:根据法则、公式,或按照一定的操作步骤,正确地进行运算求解。
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正确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及常用的数学工具软件。
数据处理技能:按要求对数据(数据表格)进行处理并提取有关信息。
观察能力:根据数据趋势,数量关系或图形、图示,描述其规律。
空间想象能力:依据文字、语言描述,或较简单的几何体及其组合,想象相应的空间图形;能够在基本图形中找出基本元素及其位置关系,或根据条件画出图形。
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能对工作和生活中的简单数学相关问题,作出分析并运用适当的数学方法予以解决。
数学思维能力:依据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类比、归纳、综合等方法,对数学及其应用问题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判断、推理和求解;针对不同的问题(或需求),会选择合适的模型(模式)。
第二部分教学要求及课时分配1. 基础模块第0单元数与式的运算(4学时)第1单元集合(10学时)第2单元不等式(8学时)第3单元函数(12学时)第4单元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12学时)第5单元三角函数(18学时)第6单元数列(10学时)第7单元平面向量(矢量)(10学时)第8单元直线和圆的方程(18学时)第9单元立体几何(14学时)第10单元概率与统计初步(16学时)2. 拓展模块第1单元三角公式及应用(18学时)第2单元椭圆、双曲线、抛物线(14学时)第3单元概率与统计(18学时)四、课程实施1.教学条件采用多媒体教室,课件授课,每周6学时,每学期为100学时(不含复习考试环节)。
2.教学方法建议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与保持,学习信心的坚持与增强,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包括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