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阅读:冯骥才专题
中考冯骥才《老夫老妻》阅读练习及答案

》》》》》》》》》积一时之跬步臻千里之遥程《《《《《《《《《《《《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老夫老妻冯骥才“离婚!马上离婚!”这是年轻时每次吵架吵到高潮,她必喊出来的一句话。
六十岁后她就不再喊这句话了。
今天又喊出来,可见她已到了怒不可遏的地步。
同样的怒火也在老头儿的心里撞着,他急速而无目的地在屋子中间转着圈。
转了两圈,站住,转过身又反方向地转了两圈,然后冲到门口,猛拉开门跑出去,还使劲“啪” 的一声带上门。
老婆儿火气未消,面对空空的屋子不住地出声骂他。
墙上的挂钟当当响起来,已经八点钟了。
他们这场架正好打过了两个小时。
不知为什么,他们每次打架过后两小时,心情就非常准时地发生变化。
她耳边又响起刚才打架时自己喊的话:“离婚!马上离婚!”她忽然觉得这话又荒唐又可笑。
她开始感到屋里空荡荡的,悔意悄悄浸进心中。
她想,两人一辈子什么危险急难的事都经受过来了,像刚才那么点儿小事还值得吵闹吗?——她每次吵过架冷静下来时都会想到这句话。
可是老头儿总该回来了,以前吵架,他也跑出去过,但总是一个小时左右就悄悄回来了。
但现在已两个小时了却仍没回来。
外边正下着大雪,老头儿没戴帽子、没围围巾就跑了。
瞧他出门时气冲冲的样子,别是不留神滑倒摔坏了吧?想到这儿,她在屋里待不住了,起身穿上外衣,从挂衣钩儿上摘下老头儿的围巾、棉帽,走出房子去了。
夜色并不太暗,在路灯的辉映下,繁密的大片大片的雪花纷纷而落。
她一看这雪景,突然想到她和老头儿的一件遥远的往事。
那是五十年前的一天,也是下着大雪。
两人踩着雪走,也是晚上八点来钟,她从多少天对他的种种感觉中,已经又担心又期待地预感到他这天要表示些什么了。
在河边的那段路上,他突然仿佛抑制不住似的把她拉到怀里。
她猛地推开他,气得大把大把抓起地上的雪朝他扔去。
他呢?竟然像傻子一样一动不动,任她用雪打在身上,直打得他像一个雪人。
她打着打着,忽然停住了,呆呆看了他片刻,忽然扑到他身上。
她感到,他有种火烫般的激情透过身上厚厚的雪传到她身上。
冯骥才:原来是这么一个人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试题答案

冯骥才:原来是这么一个人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试题答案冯骥才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家、画家、社会活动家。
其所著的《俗世奇人》几乎人尽皆知,我们了解的他就是这样一个文采横溢的人。
下面是作者整理的冯骥才:原来是这么一个人阅读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1995年前后,冯骥才在大众心目中还是一个传统作家、艺术家。
他写的“俗世奇人都是些天津卫的奇人奇事。
恰在那时,天津这座他常年居住的城市面临一场旧城改造的风波。
为了“抢救”这座600年老城的文化遗产,他邀请了诸多摄影师和专家进行文化采风和地毯式考察,编成《旧城遣韵》一书,还建议副市长建一座城市文化博物馆。
就在强调天津城市文化的时候,他看到了一本介绍法国著名作家马尔罗的书。
马尔罗在任文化部长期间提出“大到教堂,小到羹勺”的口号,在全法国做了一次文化普查,这大大增强了法国人的文化自豪感。
上世纪八十年代,法国进一步设立了文化遗产日,呼吁社会各界都参与进来。
这对他触动不小。
他模仿法国人,当时提出了“大到教堂,小到荷包”的口号。
他关于设立中国文化遗产日的提案在两会上获得通过,国务院确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遗产日。
2003年,他受邀去巴黎,大量研究了法国大量的文化资料。
回国后,随即着手做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以十年为期。
在这个规模浩大的“抢救”工程里,民间艺术文化的分类、使用方式、传承谱系、传播方式、绝活传奇都被以文字、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并梳理清楚。
他把这叫做“摸家底”。
十多年过去,“家底摸清楚了”——“国家级的‘非遗’是1372项,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加起来超过1万项。
”他对这些数据记得很牢,脱口而出。
但他担心,日韩等其他国家“非遗”虽少,每项却有学者团队支持,而中国却并非如此,非得国家拨款建项目才行。
80%的“非遗”项目都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因此他希望中国的知识界能“到田野里去”。
2013年,他又去了一次巴黎,给法国人演讲十年来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的工作。
中考热点作家最新作品读赏练之冯骥才

叶
。
半成 了 黑 影
,
一
,
半被 照 透
,
,
的 绿 蔓里 边 发 出
嫩 的呜叫
。
一
种尖细
。
又
娇
那 些 大 文 豪的 名 字 :
绳 撞 得 来回 摇 动
.
会儿把灯
如 同碧 玉
斑 斑 驳驳
生意葱茏
。
我猜到 是 它 们 有 了
跟 着跳 到 画 框
46
30
上去 了
.
位 当代 最流 行 的 作 家
90
篇最新作
北 不 远 的 牙 医 华 大 夫请 来 凑 上
院
。
钻 出后 门 绕 到 前 街 远 远 把
,
。
说 了句
“
:
这 药我送 了
”
。
便 回 到
桌
。
玩
得 正 来神 儿
.
,
忽然三 轮
一
靠在
门边 的张 四 悄悄招 呼过
来
.张 四 闯进 来
右 手托 汗
。
往 门上
.
靠
。
打 怀 里 摸 出七 块 银 元 给 了他
对 白鸟 上 下翻 飞 疾如 闪 电
,
贬 的 绰 号 叫做
苏七 块
当面称
,
样 响 要 是 当 年 入 班 学戏 保
.
只
听
.
“
咔嚓 咔嚓
”
.
不
。
等病 人 觉
,
他 苏大 夫
.
背后 叫 他 苏七 块 谁
。
准是 金 少
下动
山 的 冤
“
热点作家03冯骥才-2022年中考考前现代文阅读热点作家预测(原卷版)

热点作家03 冯骥才一、人物简介冯骥才,1942年3月25日出生于天津市,中国当代作家、画家、社会活动家。
二、代表作品1961年,毕业于塘沽第一中学。
1962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画作和美术评论文章。
1974年,与李定兴合著长篇小说《义和拳》。
1979年,发表小说《铺花的歧路》《啊!》《雕花烟斗》。
1980年,凭借《雕花烟斗》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81年,发表散文《挑山工》。
1982年,任天津作家协会副主席;同年,发表小说《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1984年,发表小说《雪夜来客》《神鞭》。
986年,中篇小说《神鞭》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7年,任第七届政协委员;同年,出版散文集《珍珠鸟》。
1988年,当选为中国文联执行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天津文联主席。
1995年,当选国际民间艺术组织东亚副主席;同年,出版小说《石头说话》。
1998年,凭借小说《石头说话》获第六届十月文学奖。
2000年出版小说集《俗世奇人》。
003年,出版散文随笔集《倾听俄罗斯》、画集《名家·名品》。
2006年,完成艺术理论专著《文人画辩》。
2007年,出版散文集《灵魂不能下跪》《爱犬的天堂》。
2009年,出版文集《绵山神佛造像上品》、小说散文集《散花》、学术著作《消逝的花样》。
2011年2月,出版《冯骥才画集》。
2012年9月,出版文集《冯骥才课文》。
2016年出版小说集《俗世奇人》(足本)。
2018年,出版长篇小说《单筒望远镜》。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献你一束花冯骥才①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
难道献给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②她一直垂着头。
前四天,她从平衡木上打着旋儿跌在垫子上时,就把这美丽而神气的头垂下来。
现在她回国了,走入首都机场的大厅,简直要把脑袋藏进领口里去。
她怕见前来欢迎的人们,怕记者问什么,怕姐姐和姐夫来迎接她,甚至怕见到机场那个热情的女服务员——她的崇拜者,每次出国经过这里时,都跑来帮着她提包儿……有什么脸见人,大败而归!③这次世界性比赛,她完全有把握登上平衡木和高低杠“女王”的宝座,国内外的行家都这么估计,但她的表演把这些希望的灯全都关上了。
灵魂的巢冯骥才的阅读理解答案(精选9篇)

灵魂的巢冯骥才的阅读理解答案(精选9篇)篇1:灵魂的巢冯骥才的阅读理解答案灵魂的巢阅读材料①对于一些作家,故乡只属于自己的童年;它是自己生命的巢,生命在那里诞生;一旦长大后羽毛丰满,它就远走高飞。
但我却不然,我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家乡。
我太熟悉一次次从天南海北、甚至远涉重洋旅行归来而返回故土的那种感觉了。
只要在高速路上看到“天津”的路牌,或者听到航空小姐说出它的名子。
心中便充溢着一种踏实,一种温情,一种彻底的放松。
②我喜欢在夜间回家,远远看到家中亮着灯的窗子,一点点愈来愈近。
一次一位生活杂志的记者要我为“家庭”下一个定义。
我马上想到这个亮灯的窗子,柔和的光从纱帘中透出,静谧而安详。
我不禁说:“家庭是世界上惟一可以不设防的地方。
”③我的故乡给了我的一切。
④父母、家庭、孩子、知己和人间不能忘怀的种种情谊。
我的一切都是从这里开始。
无论是咿咿呀呀地学话还是一部部十数万字或数十万字的作品的写作;无论是梦幻般的初恋还是步入茫茫如大海的社会。
当然,它也给我人生的另一面。
那便是挫折、穷困、冷遇与折磨,以及意外的灾难。
比如抄家和大地震,都像利斧一样,至今在我心底留下了永难平复的伤痕。
我在这个城市里搬过至少十次家。
有时真的像老鼠那样被人一边喊打一边轰赶。
我还有过一次非常短暂的神经错乱,但若有神助一般地被不可思议地纠正回来。
在很多年的生活中,我都把多一角钱肉馅的晚饭当做美餐,把那些帮我说几句好话的人认做贵人。
然而,就是在这样困境中,我触到了人生的真谛。
从中掂出种种情义的分量,也看透了某些脸后边的另一张脸。
我们总说生活不会亏待人。
那是说当生活把无边的严寒铺盖在你身上时,一定还会给你一根火柴。
就看你识不识货,是否能够把它擦着,烘暖和照亮自己的心。
⑤我的许多温情的故事是裹在海河的风里的;我挨批挨斗就在五大道上。
一处街角,一个桥头,一株弯曲的老树,都会唤醒我的记忆。
使我陡然“看见”昨日的影像。
它常常叫我骄傲地感觉到自己拥有那么丰富又深厚的人生。
(完整word版)中考阅读:冯骥才专题

冯骥才作品专题散文部分猫婆冯骥才①我那小阁楼的后墙外,居高临下是条又长又深的胡同,我称它为猫胡同。
每日夜半,这里是猫儿们无法无天的世界。
它们戏耍、求偶、追逐、打架,吵得人无法入睡。
为了逃避这群讨厌的家伙,我真想换房子。
奇怪,哪来这么多猫,为什么偏偏都跑到这儿来聚会闹事?②一天,我到一位朋友家去。
他视猫如命.③我说:“我挺讨厌猫的。
”他将一个白色的东西放在我手上:一只毛绒球大小雪白的小猫缩成团儿,小耳朵紧紧贴在脑袋上,一双纯蓝色亮亮的圆眼睛柔和又胆怯地望着我.我情不自禁地对朋友说:“太可爱了,把它送给我吧!"④蓝眼睛一入我家,便成了全家人的情感中心。
每当它闯祸,只要一瞅它那纯净光澈的蓝眼睛,火气顿时全消,反而把它拥在怀里……我也是视猫如命了.⑤入秋,天一黑,不断有大野猫从猫胡同爬上我家的房顶来。
我关紧通向晾台的门,蓝眼睛便发疯似的抓门.我知道它在发狂地爱,便打开门不再阻拦。
一天夜里,它再没回来.⑥家中每个人全空了.我房前房后去找.一个孩子告诉我,猫胡同顶里边一座楼的后门里住着一个老婆子,养了一二十只猫,人称猫婆,蓝眼睛多半是叫她的猫勾去的。
⑦当夜,我钻进猫胡同,在黑暗里寻到猫婆家的门。
我冒冒失失地拍门,非要进去看个究竟不可.门打开,一个高高的老婆子出现-—这就是猫婆了。
⑧我说我找猫,她立刻请我进屋去,是间阴冷的地下室。
一股噎人的猫味扑鼻而来。
屋顶很低,正中吊下一个很脏的灯泡,把屋内照得昏黄。
一个柜子,一座生铁炉子,一张大床,地上几只放猫食的破瓷碗,再没别的。
⑨猫婆问我猫的样儿,我描述一遍,她立即叫道:“见过见过,常找我们玩,多疼人的宝贝!丢几天了?”我盯住她脸看,只有焦急,却无半点装假的神气.我说:“五六天了。
”她的脸顿时阴沉下来:“您甭找了,回不来了!”我很疑心她骗我,目光搜寻可能藏匿蓝眼睛的地方。
猫婆的手忽向横着的铁烟囱上一指:“这都是叫人打残、摔坏的猫!我把它们拾回来养活的。
您瞧那只小黄猫,孩子们想要烧死它,我一把抢出来的!您那宝贝丢了这么多天,哪还有好?现在乡下常来一伙人,下笼子逮猫吃,造孽呀!"她说得脸抖,手也抖,点烟时,烟卷抖落在地。
中考热点作家专题阅读——冯骥才

B.“一身黑”的穿着打扮,是刷子李显示自己刷墙技术的主要道具,也是作者表现人物形象的巧妙设计,看着可能缺乏美感,读着却能让人感受到人物的内在之美。
C.小说以“刷子李”为题,既表明小说所写的主人公的身份,也含蓄地表达了“人要有两把刷子,才好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主题(道理)。
④一年的一天,刷子李收了个徒弟叫曹小三。当徒弟的开头都是端茶,点烟,跟在屁股后边提东西。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这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眼瞧瞧。
⑤那天,曹小三头一次跟师傅出去干活,到镇南道给李善人新造的洋房刷浆,到了那儿,刷子李跟管事的人一谈,曹小三才知道师傅派头十足。照师傅的规矩,一天只刷一间屋子,这洋楼大小九间屋,得刷九天。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⑥一间屋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顶子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好似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似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的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可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1)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拿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
(2)但他怕师傅难堪,不敢说,也不敢看,可防不住还要扫一眼。
3.刷子李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中考热点作家最新作品读赏练之冯骥才

中考热点作家最新作品读赏练之冯骥才作家档案冯骥才,浙江宁波人,祖籍浙江慈溪,1942年生于天津。
著名当代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
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运动。
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
曾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
1995年亲自出任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之艺术顾问。
冯骥才是以小说名世的,至今,各种版本和各种文字的作品,已经出了一百五十多种,其中《啊》、《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俗世奇人》等均获过全国文学奖《感谢生活》获法国“女巫奖”和“青,年读物奖”,并获瑞士“蓝眼镜蛇奖”。
由他的作品《炮打双灯》改编的同名电影获“夏威夷电影节”和“西班牙电影节”奖,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日、俄、荷、西等十余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各种译本四十种。
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在作家笔下,无论怀人记事,还是山水寄情或者谈文说艺,都显得情真词美,意趣清雅,以内容哲1理、知识、激情于一炉之魅力,撩人心情。
作品的技巧娴熟,笔法潇洒,且注重从民族精神气质中挖掘情绪,因此,读来更觉得味道隽永而意味深长。
近年来,冯骥才致力于城市保护和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完成从文艺家向“社会活动家”的角色转换。
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等职。
2008年当选北京奥运会天津地区火炬手。
链接中考献你一束花》(2006年辽宁省沈阳市);《苏七块》(2007年山东省淄博市);《歪儿》(2008年广东省汕头市);《失去了的书桌》(2008年吉林省长春市);《夕照透入书房》(2008年内蒙古赤峰市);《拒绝句号》(2009年包头市)。
新作直播?停电那一瞬时光冯骥才一岁将尽,便进入一种此间特有的情氛中。
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名家散文阅读(冯骥才)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名家散文阅读(冯骥才)练习题汇编读写资料:冯骥才散文【作家档案】冯骥才,浙江宁波人,祖籍浙江慈溪,1942年生千天津。
著名当代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
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运动。
1960年窝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
曾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
2019年亲自出任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之艺术顾问。
冯骥才是以小说名世的,至今,各种版本和各种文字的作品,已经出了一百五十多种,其中《啊》、《雕花烟斗》、《窃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俗世奇人》等均获过全国文学奖,《感谢生活》获法国“女巫奖”和“青年读物奖”,并获瑞士“蓝眼镜蛇奖”。
由他的作品《炮打双灯》改编的同名电影获“夏威夷电影节”和“西班牙电影节”奖,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日、俄、荷、西等十余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各种译本四十种。
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在作家笔下,无论怀人记事,还是山水寄情或者谈文说艺,都显得情真词美,意趣清雅,以内容哲理、知识、激情千一炉之魅力,撩人心情。
作品的技巧娴熟,笔法潇洒,且注重从民族精神气质中挖掘情绪,因此,读来更觉得味道隽永而意味深长。
近年来,冯骥才致力千城市保护和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完成从文艺家向“社会活动家”的角色转换。
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等职。
【链接中考】《献你一束花》(2019年辽宁省沈阳市),《苏七块》(2019年山东省淄博市),《歪儿》(2019年广东省汕头市),《失去了的书桌》(2019年吉林省长春市),《夕照透入书房》(2019年内蒙古赤峰市)。
【练习一】人物篇(一)记韦君宜冯骥才@我不知道力什么,对一个人深入的回忆,非要到他逝去之后。
中考现代文阅读——冯骥才《老夫老妻》

老夫老妻冯骥才他俩又吵架了。
可是今天的架吵得空前厉害,起因却很平常——就像大多数夫妻日常吵架那样,往往是从不值一提的小事上开始的——不过是老婆子把晚饭烧好了,老头儿还趴在桌上通烟嘴,弄得纸片呀,碎布条呀,粘着烟油子的纸捻子呀,满桌子都是。
老婆子催他收拾桌子,老头儿偏偏不肯动。
老婆子便像一般老太太们那样叨叨起来。
老婆子们的唠唠叨叨是通向老头儿们肝脏里的导火线,不一会儿就把老头儿的肝火引着了。
两人互相顶嘴,翻起许多陈年老账,话愈说愈狠。
老婆子气得上来一把夺去烟嘴塞在自己的衣兜里,惹得老头儿一怒之下,把烟盒扔在地上,还嫌不解气,手一撩,又将烟灰缸打落地上。
还抓起桌上沏满热茶的大瓷壶,用力“叭”地摔在地上,看着满地碎瓷片和溅在四处的水渍,老婆子直气得冲着老头大叫:“离婚!马上离婚!”同样的怒火也在老头儿的心里翻腾着。
只见他嘴里一边像火车喷气那样不断发出声音,一边冲到门口,猛拉开门跑出去,还使劲带上门,好似从此一去就再不回来。
老婆子火气未消,站在原处,面对空空的屋子,一种伤心和委屈爬上心头。
她想.要不是自己年轻时得了那场病,她会有孩子的。
有了孩子,她可以同孩子住去,何必跟这愈老愈混账的老东西生气?……不知为什么,他们每次吵架过后两小时,她的心情就非常准时地发生变化,好像节气一进“七九”,封冻河面的冰片就要化开那样。
像刚才那么点儿小事还值得吵闹么?——她每次吵过架冷静下来时都要想到这句话。
可是……老头儿也总该回来了。
他们以前吵架,他也跑出去过,但总是一个小时左右就悄悄回来了。
但现在已经两个小时了仍没回来。
外边正下大雪,老头儿没吃晚饭,没戴帽子、没围围巾就跑出去了,地又滑,瞧他临出门时气冲冲的样子,不会一不留神滑倒摔坏了吧?想到这儿,她竞在屋里待不住了,起身穿上外衣,走出房子去了。
雪正下得紧。
雪是夜的对比色,好像有人用一支大笔蘸足了白颜色,把所有树枝都复勾一遍,使婆娑的树影在夜幕上白茸茸、远远近近、重重叠叠地显现出来。
热点作家3 冯骥才-2020年中考考前现代文阅读热点作家预测系列一(解析版)

1 热点作家3 冯骥才一、人物简介冯骥才,祖籍浙江宁波,1942年生于天津。
青年时代师从北京画院画师恵孝同研习宋元绘画,并问道于吴玉如先生,学习古典文学。
曾在天津书画社专事摹古。
“文革”中饱受磨难,得以深谙社会人生。
“文革”后登上文坛,为新时期文学重要作家。
后重拾丹青,开创中西兼容、清新精雅、意境隽永的画风,海内外有“现代文人画”之称。
冯骥才兼为文化学者,二十世纪末以来投身文化遗产抢救,影响深远。
现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以及开明画院院长,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二、代表作品 作品有:《雕花烟斗》《逆光的风景》《摸书》《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炮打双灯》《神鞭》《三寸金莲》等。
作品集子主要有:《冯骥才散文自选集》《冯骥才卷》《秋日的絮语》《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俗世奇人》《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等。
三、荣誉金榜1.《珍珠鸟》(被选入义务教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16课,苏教版四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材21课,文字略有改动)2. 《维也纳生活圆舞曲》(被选入义务教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3. 《挑山工》(被选入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4. 《献你一束花》(被选入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本)5. 《日历》(被选入八年级第二单元课文)6. 《花脸》(被选九年义务教育试用本六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第一课语文教材)7.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被选入义教版六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教材)8.《神鞭》(2003年被拍摄成电影、电视剧)2四、社会评价 作家在作品中用“冯氏幽默”记录并保存了关于旧时代的鲜活材料,这些材料具有异乎寻常的公民性和人文价值。
——索罗金冯骥才的重点不是在描写大量的镇压和灾难的场景。
他展示了众多单个“小人物”的为例的民族悲剧。
这一点是他创作的一个特点。
——科罗博娃冯骥才是一位极有天赋和人气的小说家。
——李福清(一)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2020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俗世奇人类记叙文阅读专项练习题5套(含答案)

2020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俗世奇人类记叙文阅读专项练习题5套姓名:得分:专题一:俗世奇人《俗世奇人》本指冯骥才创作的短篇小说集。
书中所讲之事,多以清末民国初天津卫的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在津门的民间传说、奇人异事。
在中考阅读中,常常也会出现一些凡世俗人的“不凡”事迹。
同学们,接下来你将用40分钟的时间完成下面两篇关于“俗世奇人”的阅读,总分值为26分。
练习一:(2019年湖南岳阳中考)12分一汤陈①裕后街有一句口头禅:吃遍整条街,不如喝口汤。
这一口汤还得上“一汤陈”去喝。
②“一汤陈”是一间馆子的店名。
店子原来叫''陈八碗”,老板姓陈。
俗称陈八碗,还是源于祖上传承下来的“八碗菜”。
因花了心思,俗莱也做出了几分特色。
陈八碗接手馆子时,裕后街吃饭的地方越来越多,他的店子被逼得不死不活了。
陈八碗只得把几个小工辞了。
③一个月后,一天没两桌客,掌勺师傅也走了。
陈八碗只得自己掌勺洗碗了。
④这天傍晚,有个瓜脸女子上门,问:“老板,要小工吗?"刚好整个一天没半个客人来吃饭,陈八碗便脱口即说:“你是老板,你要小工吧。
”瓜脸女子一噎,露齿道:“老板开玩笑呐。
”“开啥玩笑?我这个狗屁老板今天都没饭吃了。
”⑤瓜脸女子知道怎么一回事后,便往店门走去。
她走了几步,又转过身子,跟陈八碗说:"老板,点菜!”"你,你吃饭"陈八碗有点意外。
瓜脸女子点点头。
陈八碗说:“看见了吧,你才是我的老板。
”“我第一次上馆子,好让你老板今天开个张吧。
”⑥原来瓜脸女子想帮自己!陈八碗心里不由一热。
瓜脸女子点了一份青椒炒肉,他多抓了一把五花肉扔进锅里。
炒好后,瓜脸女子说打包,拿回去给儿子吃。
原来,瓜脸女子进城陪儿子读书,家底又不厚实,便想来裕后街找份小工做一做。
陈八碗一吁:“都不容易呵。
”就在此时,八九个吃饭的客人嚷嚷闹闹走了进来。
瓜脸女子马上跟陈八碗进了厨房,帮他洗菜,切菜,端菜上桌。
师生共用:2024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冯骥才散文阅读(10篇)(有答案)docx

学生版2024年中考语文现代文—冯骥才10篇散文阅读班级姓名(一)乡魂冯骥才倘若你生长在故乡,那份乡情乡恋牵肠挂肚自不必说;倘若你出生在异地他乡,你对它的印象与情感都是从长辈那里间接获得的,对故乡,你又是怎样一种感觉?数年前,我应邀与几位作家南下访游,依主人安排,途经宁波一日。
车子一入宁波,大家还在嘻哈交谈,我却默然不语,脸贴车窗,使劲向外张望着,好像急于想抓住什么,好跟心里的故乡勾挂一起。
此时我才发现心里的故乡原是空空的。
我对自己产生了怀疑,面对祖父与父亲的出生地,为何毫无感应?啊,故乡原本只是我的一个符号——籍贯!我不是“回”故乡,而是“来”故乡,第一次。
我渴望与故乡拥抱和共鸣,但我不知道与故乡的情感怎样接通。
好似一张琴闲在那儿,谁来弹响?怎么弹响?下车在街上走走,来往行人的宁波话一入耳,意外地有种亲切感,透入心怀,驱散了令我茫然的陌生感。
我很笨,一直没从祖父和父亲那里学会宁波话。
但这特有的乡音仿佛是经常挂在人们嘴边的家乡的民歌,伴着我的童年、少年。
那时,来串门看望祖父的爷爷奶奶们,大都用这种话与祖父交谈。
父亲平时讲普通话,逢到此时便也用这种怪腔怪调插言谈话,好像故意不叫我听懂,气得我噘起小嘴抗议。
那些老爷爷老奶奶们便逗我,哄我,依然还说那种难懂的宁波话……这曾经让我又气又恨的宁波话,为什么此刻有如施魔法时的咒语,一下子把依稀的往事、把不曾泯灭的旧情、把对祖父与父亲那些活生生的感觉,全都召唤回来,逼真地如画一般地复活了?在天童寺,一位老法师为我们讲述这座古寺的经历。
他地道的宁波口音,使我如听外语,全然不懂。
我便仔细去端详这法师的仪容,竟然发现他与祖父模样很像:布衣布袜,清瘦身躯,慈眉善眼,尤其是光光的头顶中央有个微微隆起的尖儿。
北方大汉剃了光头,见棱见角,或圆或平;宁波人歇顶后,头顶正中央便显露出这个尖儿来,青亮青亮,仿佛透着此地山水那种聪秀灵气。
我觑起眼睛再感觉一下,简直就是祖父坐在那里说话!祖父喜欢用薄胎细瓷的小碟小碗吃饭。
《俗世奇人:弹弓杨》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题)

《俗世奇人:弹弓杨》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题)(五)文学文本阅读(16分)俗世奇人:弹弓杨冯骥才杨匡汉是一条中年大汉,身高八尺,长胳膊长腿,腰粗如树,人称大杨。
他有蛮力,好吃生肉,一身上下全是肉疙瘩,冒着热气,立秋后还光膀子,不穿褂子,顶多一个布坎肩。
他本人不弄刀枪,只玩一把弹弓子,平时掖在后腰带上,撂地演艺时,才拿出来亮一亮真本事。
这位大杨是河北沧州人,在天津谋生。
天津这地方有它的厉害,要想到这儿找口饭吃,不问南北,不懂江湖,就叫人抓起两条腿扔进白河里。
一天撂地卖艺时,大杨上身光着膀子,斜挎一个黄布袋,里边是弹丸。
这弹丸是黑胶泥团的,不知掺了嘛东西,乌黑梆硬像铁蛋儿。
他手里的弹弓更是少见,一尺半大柳树杈子,拴着两根双股二尺长的粗牛筋。
当大杨把弹丸捏在牛筋中间的皮兜里,好比枪弹上了膛,周围看热闹的人都纷纷躲开,一个弹丸过来,脑袋瓜不就开了瓢?大杨坐如钟,立如松,一根桩子似地立在场子中央,瓮声瓮气地说:“诸位放心,我的泥弹只往天上射!”说着举弓向上,一扯牛筋,把弹丸射上天。
只见大杨把胳膊一伸,手一张,手心向上,一忽儿“嗒”的一声,射出的弹丸落下来,不偏不斜,正好落在手心中央。
多准的劲,多高的功夫,一手见神功。
不等众人叫好,大杨又从挎袋里拿出弹丸,这次是两个。
他先是脑袋向后一仰,眼望天空,来个“犀牛望月”,一弹射上去。
跟着飞速转身,一回头,又来个“回头望月”,一弹又射上去。
看得出来,后边一下比前边一下劲大,弹丸飞得更疾更快。
跟着,只听天空极高极远之处,传来清脆的“啪”的一声,原来后边的弹丸追上前边的弹丸,击中击碎,众人应声叫好。
这时人群走出一人,黑衣黑裤黑鞋黑脸,一脸恶气,横着身子走上来。
这人天津无人不知,绰号“一身皂”。
一身皂二话没说,叫一旁摆茶摊的老汉把一张桌子搬上来,中间放一把青花茶壶。
然后他打衣兜里拿出一个玻璃球,稳稳搁在壶嘴上,扭头对大杨说:“你看好了,这把壶是乾隆青花,值一根金条。
冯骥才专题阅读

冯骥才专题阅读(一)【作者简介】1942年出生于天津,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现任中国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
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家文艺家协会主席。
其作品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回味。
2010年4月27日当选全国文联主席。
代表作品《啊》《俗世奇人》《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等均获全国文学奖思小说“,并对文坛产生了深远影响。
2010年入围”免网杯“中国文艺网络奖(中国网络代表最高荣誉)最佳作家候选人。
【中考试题】山东日照卷——《雕花烟斗》雕花烟斗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
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儿,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一道瀑布——静止、无声、散着浓香的瀑布。
不知不觉间,他掏出一个挺大的核桃木雕花烟斗,插在嘴角,突然意识到花房里不准吸烟,他慌忙四下窥探,忽见身旁几片肥大浓绿的美人蕉叶子中间,有一张黑黑的老汉的脸直对着他。
一双灰色的小眼睛牢牢盯着他嘴上的烟斗,他刚要承认过错,那老汉却和气地说:“没关系,到这边来抽吧!”这里便是花房的一角,这老汉是花农老范。
老范坐在他对面,“唐先生,您还画画不?”他怔住了。
“您怎么知道我姓唐?还知道我画画?”“先前,您带学生到这儿来画过花儿,您画得美,美呀……”老范赞美的语气是由衷的,他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和温暖的感动。
(A)像他这样一位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好比高高悬挂的闪烁辉煌的大吊灯,如今被一棒打落下来,曾经光彩照人的玻璃片片,被人踩在脚下,甚至无人顾惜。
难道在这奇花异卉中间,在这五彩缤纷的花的天地里,隐藏着一个知音吗?谁能从这老范身上找到聪慧、美和知识的影子呢?老范身子矮墩墩,微微驼背,穿一身皱巴巴的黑裤褂,沾满污痕;面色黧黑,眼睛小,眸子发灰,动作迟缓而不灵便。
发现老范仍不时瞅他嘴上的烟斗。
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之记叙文阅读14:理解文章主旨

14 理解文章主旨【阅读点拨】一、考题形式1.散文主旨理解。
①文末涂干西说,“爹,孩子错了!”读者对这句话有不同的理解。
第一种看法:这表明涂干西意识到自己之前对父亲的认识有误。
第二种看法:这表明涂干西认识到自己离家出走的行为不对。
第三种看法:这表明涂干西明白了自己原先对生活的理解有偏差。
你更认同哪一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021陕西)②联结【批注5】。
冯骥才的散文集《世间生活》有下面四个专题,本文归入哪个专题最适合?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022浙江宁波)(1)人生感怀(2)生活雅趣(3)人间生灵(4)旅行印象2.小说主旨理解。
①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结合课文的相关描写,谈谈你的看法。
(九上《范进中举》)②结合全文,探究小说主旨。
(2021江苏宿迁)③文中的“人旗”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小说的内容和主旨加以探究。
(分层赋分)(2021河南)二、答题方法。
1.散文主旨理解。
(1)仔细审题,明确答题要求。
(2)阅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3)重点分析。
标题:文章标题不仅表明文章的主要内容,也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人物:文章中的主要人物身上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有助于把握文章主旨。
关键句:①抒情句:突出文章中心、深化主题。
②议论句: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表明文章的主旨。
③描写句:人物描写表现人物的情感变化;景物描写往往具有象征意义,能够烘托人物心理情感。
(4)分点梳理概括,根据题干要求作答(注意语言表述的简洁性)。
2.小说主旨理解。
①抓标题。
分析标题表明的主要内容和传达出的作者情感。
②抓情节、人物。
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性格、命运的变化能够揭示主旨。
③抓首尾段。
分析开篇的语句,把握文章中心;篇末点明主题或深化中心。
④抓议论、抒情句。
文中的议论、抒情句能够揭示作者的情感、观点。
⑤抓段落大意。
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文章各部分,要综合归纳。
⑥抓时代背景。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附答案:感觉 冯骥才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附答案:感觉冯骥才本文是关于中考语文阅读理解附答案:感觉冯骥才,感谢您的阅读!中考语文阅读理解附答案:感觉冯骥才感觉冯骥才①黄昏时听音乐是一种特殊享受。
那当儿,暮色浓深,屋里的一切都迷蒙模糊,没有什么具体清晰的形象映入眼帘,搅乱心脑,心灵才能让听觉牵着梦游一般地飘入音乐的境界中去。
哎,你是不是也有此同感?②我这感觉既强烈又奇妙,以至我怀疑自己有点神经质。
记得那次绝对是个黄昏,大概听舒曼的《梦幻曲》吧!家里只我自己,静静的空间灌满了那深沉而醉心的琴音。
屋子的四角都黑了,窗前的东西变成一堆分不清的影子,只有窗玻璃上还依稀映着一点淡淡的橘色的夕照。
③我的心像被这音乐洗过一样圣洁。
不知是心沉浸在琴音里,还是琴音充满我的心里,一股潜流似的婉转回旋。
于是我被感动起来,随之而来,便是动心的感觉渐渐加强,心里的潜流形成一个疾转的漩涡,到了感动的潮头卷起,我忽然不能自已。
好像有根无形的搅棒,把沉淀心底的乱七八糟的东西全都翻腾起来。
说不出是什么难忘的事或感受过的情绪,也说不出是什么滋味,甜蜜?忧伤?思念?委屈?已经落空的企盼?留不住的甜美……一下子,大滴大滴的泪珠子竟然自个儿夺眶而出,衣襟很快就湿了一片。
我完全不能自制,也不想自制,因为这绝不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异常的、令人颤栗的幸福的感觉。
平日里,偶然给什么意外的事物触发,也会生出这样一种感觉,却总是一掠而过,从来没有凝聚起来,这样有力地撞击我的心扉。
④然而我不明白,这感觉是怎样来的,是那琴音引来的?到底是哪个旋律、哪个和声打动?奇怪的是,以后,多少次,黄昏时,我设法支开家里的人,依旧在这光线晦暗、阴影重重的安寂的小屋里,独自倚门倾听这支曲子,但再也不曾出现那种忍俊不禁、苦乐交加的感觉了。
琴音像一阵微弱的风,难得再在我心中吹起浪头。
怎么回事?⑤感觉是找不到的,只有它来找你。
⑥两年后,我早已忘掉寻觅这感觉的念头,却意外碰到了它。
⑦那是个深秋时节,刚刚下过一场蒙蒙小雨,天色将暮,人在户外,脸颊和双手都感到微微凉意。
2024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语文真题

2024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语文真题一、基础知识综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学问是精神的食粮,它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
肚皮装得饱饱的,是一件乐事,心灵装得饱饱的,是一件更大的乐事。
一个人在学问上有浓厚的兴趣,精深的造诣,他会发现万事万物各有一个妙理在内,他会发现自己的心涵蕴万象,澄.()明通达,时时有jì()托,时时在生展,这种人的生活决不会干枯,他也决不会做出卑污下贱的事。
《论语》记“颜子在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孔子赞他“贤”,并不仅因为他能安贫,尤其因为他能乐道,换句话说,他有极丰富的精神生活。
(节选自《朱光潜人生九论》)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1)澄.明( )(2)jì( )托2.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A.不仅B.尽管C.如果D.虽然3.“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如“孔子”“颜子”;也用以尊称对方。
下列词语同样可以用来尊称对方的一项是()A.君B.仆C.愚D.汝4.“学问是精神的食粮”,这个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是。
二、名句名篇默写5.名篇名句默写。
毕业在即,骊歌响起,我们将各奔前程。
亲爱的同学,距离不能阻隔我们的情谊,因为(1)“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更何况我们在同一个城市。
未来的人生之路,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无论如何,一定要相信:(2)“ ,。
”(李白《行路难》)让我们互相激励,积极进取,就像杜甫在《望岳》中写的那样:(3)“ ,。
”祝福你!亲爱的同学!最后,我们一起向老师告别,他们(4)“ ,”(李商隐《无题》)的奉献精神会时刻提醒我们度过永不怠惰的青春时光。
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中考首轮复习分类强化训练试题(现代文阅读5)

中考首轮复习分类强化训练试题(现代文阅读5)I卷(一) 阅读《捅马蜂窝》,完成第15—17题。
(14分)捅马蜂窝冯骥才①爷爷的后院虽小,却是鸟儿、蝶儿、虫儿们生存和嬉戏的一片乐土,也是我儿时的乐园。
我喜欢从那爬满青苔的湿漉漉的大树干上,取下一只又轻又薄的蝉衣,从土里挖出筷子粗细的蚯蚓,把团团飞舞的小蜢虫赶到蜘蛛网上去。
这里,最壮观的要数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好像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无数金黄色的马蜂爬进爬出,飞来飞去,不知忙些什么,大概总有百十只之多,以致爷爷不敢开窗子,怕它们中间哪个冒失鬼一头闯进屋来。
②“真该死,屋子连透透气儿也不能,哪天请人来把这马蜂窝捅下来!”奶奶总为这个马蜂窝生气。
爷爷说:“不行,要蜇死人的!”③“怎么不行?头上蒙块布,拿竹竿一捅就下来。
”奶奶反驳道。
爷爷连连摇手,“捅不得,捅不得。
”④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欲望。
那多有趣!当我给这个淘气的欲望鼓动得难以抑制时,就找来妹妹,乘着爷爷午睡的当儿,悄悄溜到从走廊通往后院的小门口。
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扣上衣扣儿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
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作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
我和妹妹约定好,她躲在门里,把住关口,待我捅下马蜂窝,赶紧开门放我进来,然后把门关住。
⑤妹妹躲在门缝后边,眼瞧我这非凡而冒险的行动。
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
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好像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但我已经顾不得别的,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地摇撼两下,只听“通”,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谁料到妹妹害怕,把门在里边插上,她跑了,将我关在门外。
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
这复仇者不顾一死而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
我抬手想挡住脸,只觉眉心像被针扎似的剧烈地一疼,挨蜇了!我捂着脸大叫,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到屋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骥才作品专题散文部分猫婆冯骥才①我那小阁楼的后墙外,居高临下是条又长又深的胡同,我称它为猫胡同。
每日夜半,这里是猫儿们无法无天的世界。
它们戏耍、求偶、追逐、打架,吵得人无法入睡。
为了逃避这群讨厌的家伙,我真想换房子。
奇怪,哪来这么多猫,为什么偏偏都跑到这儿来聚会闹事?②一天,我到一位朋友家去。
他视猫如命。
③我说:“我挺讨厌猫的。
”他将一个白色的东西放在我手上:一只毛绒球大小雪白的小猫缩成团儿,小耳朵紧紧贴在脑袋上,一双纯蓝色亮亮的圆眼睛柔和又胆怯地望着我。
我情不自禁地对朋友说:“太可爱了,把它送给我吧!”④蓝眼睛一入我家,便成了全家人的情感中心。
每当它闯祸,只要一瞅它那纯净光澈的蓝眼睛,火气顿时全消,反而把它拥在怀里……我也是视猫如命了。
⑤入秋,天一黑,不断有大野猫从猫胡同爬上我家的房顶来。
我关紧通向晾台的门,蓝眼睛便发疯似的抓门。
我知道它在发狂地爱,便打开门不再阻拦。
一天夜里,它再没回来。
⑥家中每个人全空了。
我房前房后去找。
一个孩子告诉我,猫胡同顶里边一座楼的后门里住着一个老婆子,养了一二十只猫,人称猫婆,蓝眼睛多半是叫她的猫勾去的。
⑦当夜,我钻进猫胡同,在黑暗里寻到猫婆家的门。
我冒冒失失地拍门,非要进去看个究竟不可。
门打开,一个高高的老婆子出现——这就是猫婆了。
⑧我说我找猫,她立刻请我进屋去,是间阴冷的地下室。
一股噎人的猫味扑鼻而来。
屋顶很低,正中吊下一个很脏的灯泡,把屋内照得昏黄。
一个柜子,一座生铁炉子,一张大床,地上几只放猫食的破瓷碗,再没别的。
⑨猫婆问我猫的样儿,我描述一遍,她立即叫道:“见过见过,常找我们玩,多疼人的宝贝!丢几天了?”我盯住她脸看,只有焦急,却无半点装假的神气。
我说:“五六天了。
”她的脸顿时阴沉下来:“您甭找了,回不来了!”我很疑心她骗我,目光搜寻可能藏匿蓝眼睛的地方。
猫婆的手忽向横着的铁烟囱上一指:“这都是叫人打残、摔坏的猫!我把它们拾回来养活的。
您瞧那只小黄猫,孩子们想要烧死它,我一把抢出来的!您那宝贝丢了这么多天,哪还有好?现在乡下常来一伙人,下笼子逮猫吃,造孽呀!”她说得脸抖,手也抖,点烟时,烟卷抖落在地。
烟囱上那小黄猫跳下来,叼起烟,仰起嘴递给她。
猫婆笑脸开花:“瞧,这小东西多懂事!”⑩面对这受难猫儿们的救护神,告别出来时,不觉带着点惭愧和狼狈的感觉。
⑾从此不知不觉我竟开始关切所有猫儿的命运。
猫胡同再吵再闹也不再打扰我的睡眠,猫叫成了我的安眠曲……⑿转过一年,到了猫儿们求偶时节,猫胡同却忽然安静下来。
⒀我妻子无意间听到一个不幸的消息:猫婆死了。
同时才知道关于她的一点经历。
⒁她本是先前一个开米铺老板的小婆,被大婆赶出家门,住在那座楼第一层的两间房子里,后又被当做资本家老婆轰到地下室。
她孑然一身,拾纸为生,以猫为伴。
⒂曾有人为她找了个卖肉的老汉作伴儿。
老汉受不了猫闹、猫叫、猫味儿,就搬出去住。
而她坚持与这些猫共享着无人能解的快乐。
⒃前两个月,猫婆急病猝死,老汉搬回来,第一件事便是把这些猫统统轰走。
被赶跑的猫儿每每回来,必遭老汉一顿死打。
⒄一种伤感与忧虑从我心里漫无边际地散开,散出去,随后留下的是一片沉重的空茫。
⒅入冬后,我听到一个令人战栗的故事——⒆我家对面一座破楼修瓦顶。
白天换瓦时活没干完,留下个洞,一只猫钻进去御寒;第二天瓦盖上,这只猫无法出来,急得在里边叫。
住在这楼顶层的五六户人家谁也不肯将自家的顶棚捅坏,放它出来。
这猫叫了三整天,直至声音消失!⒇听到这故事,我彻夜难眠。
更深夜半,天降大雪,猫胡同里一片死寂。
忽然,后墙下传来一声猫叫,在胡同深处,猫婆故居墙头上,孤零零趴着一只猫影,蜷缩一团,凄婉哀叫。
不是那只小黄猫吗?忙叫声:“咪咪!”谁知将它惊动,起身慌张跑掉。
(21)猫胡同里便空无一物。
只剩下一片夜的漆黑和雪的惨白,还有奇冷的风在这又长又深的空间里呼啸。
1.请具体说明第三段在文中的作用。
(4分)2.请简要概括文中猫婆的形象。
(4分)3.文中两处写到小黄猫,有何用意?(6分4.4.请探究“听到这故事,我彻夜难眠”这句话中蕴含着作者哪些情感。
(6分)答案:11.①发现猫的可爱而改变先前讨厌的态度;②为下文丢猫、找猫的情节提供依据。
(一点2 分)12.命途多舛;孤苦贫困,与猫相依为命;爱猫救猫,仁慈善良;疾恶如仇。
(每点1分)13.①猫婆的仁慈善良;②小黄猫念旧感恩;③和有些人的冷酷形成对比,批判人性冷漠。
(6分,每点2分)14.①对猫被困在瓦内至死遭际的痛心;②对原来猫胡同内的猫寒冬雪天无处御寒的忧虑;③对人们为了自家利益而罔顾其他生命的自私行为的失望;④对猫婆收养受难猫儿的崇敬和追思。
(6分,每点2分,答满三点得满分)公德冯骥才①在汉堡定居的一个中国人,对我讲了他的一次亲身感受。
②他刚到汉堡时,随着几个德国青年驾车到郊外游玩。
他在车里吃香蕉,看车窗外没人,就顺手把香蕉皮扔了出去。
驾车的德国青年马上“吱”地来了个急刹车,下车拾起香蕉皮塞到一个废纸兜里,放进车中,对他说:“这样别人会滑倒的。
”这件事给他印象很深,从此再不敢随便乱丢废物。
③在欧美国家的快餐店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吃完东西要把用过的纸盘纸杯吸管扔进店内设置的大塑料箱内,以保持环境的整洁。
为了使别人舒适,不妨害别人,这叫公德。
④在美国碰到过两件小事,我记得非常深。
⑤一次是在华盛顿艺术博物馆前的开阔地上,一个身穿大衣的男人猫腰在地上拾废纸。
当风吹起一块废纸时,他就像捉蝴蝶一样跟着跑,抓住后放在垃圾筒内,直到把地上的乱纸拾净,拍拍手上的土,走了。
这人是谁,不知道。
大概他看不惯这些废纸满地,就这样做了。
⑥另一次在芝加哥的音乐厅。
休息室的一角是可以抽烟的,摆着几个脸盆大小坐地的烟缸,里边全是银色的细砂,为了不叫里边的烟灰显出来难看。
但大烟缸里没有一个烟蒂。
柔和的银沙很柔美。
我用手一拂,几个烟蒂被指尖勾起来。
原来人们都把烟蒂埋在下面,为了怕看上去杂乱。
值得深思的是,没有一个人不这样做。
⑦有人说,美国人的文化很浅,但教育很好。
我十分赞同这见解。
教育好,可以使文化浅的国家的人很文明;教育不好,却能使文化古老国家的人文明程度很低,素质很差。
教育申的“德”,一个重要成分是公德。
公德的根本是重视他人的存在。
⑧我坐在布鲁塞尔一家旅店的大厅内等候一个朋友。
我点着烟,看到对面一个人面前放个烟碟,就伸手拉过来。
不一会儿那人起身伸长胳膊往我面前的烟碟里磕烟灰,我才知道他也正在抽烟,赶紧把烟碟推过去。
他很高兴,马上谢谢我,并和我极友好地谈起天来。
我想当我把烟碟拉过来时,他为什么不粗声粗气地说;“哎,你没看见我正在抽烟!”⑨美好的环境培养着人们的公德,比如清洁的新加坡,有随地吐痰恶习的人也不会张口把一口痰唾在光洁如洗的地面上。
相反,混乱肮脏的环境败坏人们的公德,比如纽约地铁,墙壁和车厢内外到处胡涂乱抹,污秽不堪,人们的烟头乱纸也就随手抛了。
⑩好的招致好的,坏的传染坏的。
善的感染善的,恶的刺激恶的,世上万事皆同此理。
1.填空。
(2分)(1)选文第⑨段将新加坡和纽约地铁对比,意在揭示_________(限制在10字以内)的道理。
(2)第⑩段画线句不禁让我们联想到一句古语:______________。
2.说说下列甸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分)(1)驾车的德国青年马上“吱”地来了个急刹车,下车拾.起香蕉皮塞到一个废纸兜里,放.进车里,对他说:“这样别人会滑倒的。
”(2)当风吹起一块废纸时,他就像捉蝴蝶一样跟着跑.........,抓住后放在垃圾筒内,直到把地上的乱纸拾净,拍拍手上的土,走了。
3.你认为选文第⑧段中的“我”是有公德的吗?为什么?(3分)4.根据选文内容回答;何为公德?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公德?(请提出两个建议)(4分)答案:12.(1)环境影响(人们的)公德(1分,答“环境对公德形成有作用”“环境培养或败坏公德”等相同意思亦可,但答“美好的环境培养公德”“环境培养人们的公德”“环境败坏人们的公德”等不给分)(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1分)13.(1)“拾”“塞”“放”这一连串动作(这一组动词),表现了德国青年捡拾香蕉皮的行为是自然的(主动的、娴熟的、习惯性的),(1分)说明他具有不妨害别人的公德。
(1分)(2)这里将风中废纸比喻成上下翻飞的蝴蝶,(1分)写出了“他”紧追不舍的情状,体现了“他”的公德心。
(1分)14.“我”是有公德的。
(1分)因为“我”知道他正在抽烟,便赶紧把烟碟推过去,(1分)说明“我”是重视他人存在的(关心他人的)有公德的人。
(1分)(答“没有公德”该题不给分)15.公德是使别人舒适,不妨害别人,(1分)重视他人的存在。
(1分)如: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重视公德教育;在公共场合应顾及他人的感受;改善人居环境,培养公民良好的道德习惯等等。
(依据原文,答出任意两个角度,言之成理即可给2分)怀念老陆(冯骥才)①近些天常常想起老陆来。
想起往日往事的那些难忘的片断,还有他那张始终是温和与宁静的脸,一如江南的水乡。
②我和老陆一南一北很少往来,偶然在京因会议而邂逅,大家聚餐一处,老陆身坐其中,话不多,但有了他便多一份亲切。
他是那种人-----多年不见也不会感到半点陌生和隔膜。
他不声不响坐在那里,看着从维熙逞强好胜地教导我,或是张贤亮吹嘘他的西部影城如何举世无双,不插话,只是面含微笑地旁听。
③这不能被简单地解释为“与世无争”,没有一个作家会在思想原则上做和事佬。
凡是读过他的《围墙》乃至《美食家》,都会感受到他的笔尖里的针芒。
只不过他常常是绵里藏针。
我想这既源自他的天性,也来自他的小说观。
他属于那种艺术性的作家,他把小说当做一种文本的和文字的艺术。
高晓声和汪曾棋都是这样。
他们非常讲究技巧,但不是技术的,而是艺术的和审美的。
④一次我到无锡开会,就近去苏州拜访他。
他陪我游拙政、网师诸园。
一边在园中游赏,一边听他讲苏州的园林。
他说,苏州园林的最高妙之处,不是玲珑剔透,极尽精美,而是曲曲折折,没有穷尽。
每条曲径与回廊都不会走到头。
有时你以为走到了头,但那里准有一扇小门或小窗。
推开望去,又一番风景。
说到此处,他目光一闪说:“就像短篇小说,一层包着一层。
“我接着说:“还像吃桃子,吃去桃肉,里边有个核儿,敲开核儿,又一个又白又亮又香的桃仁。
”老陆听了很高兴,禁不住说:“大冯,你算懂小说的。
⑤记得那天傍晚,老陆在得月楼设宴招待我。
入席时我心中暗想,今儿要领略一下这位美食家的真本领究竟在哪里了。
席间每一道菜都是精品,色香味俱佳,却看不出美食家有何超人的讲究。
饭菜用罢,最后上来一道汤,看上去并非琼汁玉液,入口却是又清夹又鲜美,直喝得胃肠舒畅,口舌愉悦,顿时把这顿美席提升到一个至高境界。
大家连连呼好。
老陆微笑着说:“一桌好餐关键是最后的汤。
汤不好,把前边的菜味全遮了;汤好,余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