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练习题(含详细答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练习题(含详细答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苏联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

如阿塞拜疆发达的石油业、旅游业和棉花生产业的主要收入都归国家所有,且失业率很高。

以上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苏联工业化建设()A.部门失衡,未形成完整体系B.区域分工与经济专业化C.强调国家利益忽视地方利益D.高度集权漠视民生改善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道:“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可以说是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总统的新政很相似的。

”两者的相似之处有( )①在经济、社会危机的背景下实施②把计划指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③提高了工人的经济、政治地位④采用一系列法规调整经济政策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3.在俄国十月革命后的国内战争时期,一位市民拿着100卢布到粮店购买了100斤粮食,这是真的吗?其依据是什么?()A.真的,新经济政策B.假的,余粮收集制C.假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一切自由贸易D.真的,余粮收集制4.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A.余粮收集制B.企业国有政策C.粮食税D.义务劳动制5.20世纪30年代苏联和美国都进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和美国也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

对这两个不同时期的改革评述不正确的是()A. 20世纪30年代苏联和美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或干预B.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和美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都强调市场与计划相结合C.两个不同时期的改革都体现了国家选择经济发展模式时必须依据时代和国情的需要D.美国不断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说明其民主政治使其政府决策出现多变性6.“虽然苏联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一直令人非常失望”,造成苏联农业落后的主要原因是()A.苏联气候不利于农业生产B.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牺牲农业的政策导向D.赫鲁晓夫大规模垦荒不切实际7.下表是苏联1933年农业方面的有关数据。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7小题,每题3分,共计51分)1.20世纪80年代苏联人为了抢购牛奶、面包等食品,常常要排很长的队伍。

这种现象折射出苏联()①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②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④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答案】D【解析】2.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苏联经济始终存在的问题是()A. 对外扩张包袱过重B. 国民经济军事化问题严重,经济结构严重失调C. 个人崇拜严重D. 高科技产业毫无进展【答案】B【解析】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苏联经济始终存在的问题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没有消除,主要是国民经济军事化问题严重,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B正确;对外扩张包袱过重、个人崇拜不是主要问题,A和C错误;勃列日涅夫时期高科技有所发展,D错误。

故选B。

3.1961年10月,苏共二十二大提出了扩大企业权限,加强经济刺激,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以及各种经济杠杆和加强经济核算等新的改革方向。

这一举措()A. 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制约B. 冲击了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C. 加速了苏联工业化的实现D. 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基本国情【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利用商品货币关系以及各种经济杠杆和加强经济核算”可知,这些改革方向必然冲击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故B正确;AD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已经实现了工业化,排除C;4.1927年苏联第聂伯河水电站开始动工建设。

它借鉴了加拿大阿达姆伯克水电站和拉加贝尔水电站的建设经验,由苏联水利建设专家设计、美国水电专家小组指导。

历时5年,先期5个发电机组建成投产。

据此可知当时()A. 美苏两国由对手变成盟友B. 苏联推崇市场经济体制C. 新经济政策影响并未消失D. 苏联工业位居世界第二【答案】C【解析】题干中提及第聂伯河水电站“借鉴了加拿大阿达姆伯克水电站和拉加贝尔水电站的建设经验,由苏联水利建设专家设计、美国水电专家小组指导”,可知第聂伯河水电站受到国外技术专家的支援,有新经济政策的影子,故选C项;美苏两国由对手变成盟友是在二战期间,排除A项;1927年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奉行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苏联工业位居世界第二是在苏联完成二五计划后,即1937年,排除D项。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1920年底,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逐渐平息。

但是,工厂停工,农业产量急剧下降,饥荒严重。

面对严重的危机,苏俄政府实行()A. 工业化政策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 新经济政策D. 农业集体化政策【答案】C【解析】2.有学者认为,对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言,如果说计划的目标是“政权生存”,那时的经济也许可以说是计划经济;但如果说计划的目标是“经济发展”,那时的所谓计划则极为缺乏经济发展的成分。

该学者意在强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 围绕保卫和巩固政权展开B. 具有计划经济的典型特征C. 为新经济政策奠定了基础D. 推动了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如果说计划的目标是‘政权生存’,那时的经济也许可以说是计划经济”“极为缺乏经济发展的成分”可知,该学者意在强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围绕保卫和巩固政权展开,不是为了促进经济本身的发展,故A正确;根据材料“所谓计划极为缺乏经济发展的成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具有计划经济的典型特征,故B错误;材料没有提及新经济政策,无法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新经济政策奠定了基础,故C错误;根据材料“极为缺乏经济发展的成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没有推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故D错误。

故选A。

3.1981—1985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5.1%、3.1%、2.2%、1.8%。

因此,戈尔巴乔夫一上任就惊呼,“国内形势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

据此,戈尔巴乔夫()A. 优先发展军事工业B. 制定“加速发展战略”C. 加强执政党地位D.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B【解析】20世纪70年代由于苏联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导致苏联经济萧条,材料中显示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经济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为改变这种局面,戈尔巴乔夫制定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故B项正确。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1923—1925年期间苏联粮食产量基本能够养活本国居民但从1928年起苏联就已经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了这一变化()A. 反映出苏联主动加入世界市场体系B. 说明新经济政策尚未取得成效C. 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推进关系密切D. 体现出列宁对粮食安全的关注【答案】C【解析】从材料看到 1928年起苏联开始从国外进口粮食这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推进关系密切因此C项说法正确A项“主动”说法与材料说法不符排除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新经济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因此B项说法错误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此时列宁已经去世因此D项说法错误故选C2.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在评价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时说“五年计划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这说明()A. 计划经济可以缓解经济危机B. 斯大林模式适用于世界各国C. 资本主义国家借鉴了计划经济模式D. 作者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未来充满希望【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引起关注”、“社会主义不再是…梦”、“发展中的事业”等信息可知作者赞赏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在经济危机下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借鉴计划经济模式故C正确而A、B两项说法错误排除从题干的意思可以看出 D项未涉及到排除3.1921—1927年苏联本国生产的拖拉机(按功率计算)只占供应农业的全部拖拉机中的8.3% 从1933年起苏联不再进口拖拉机全部国产 1940年机械动力已占农业动力的77.7% 苏联粮食年平均产量在1925—1927年期间为7527万吨“一五”期间为7360万吨“二五”期间为7290万吨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A. “斯大林模式”不利于技术转化B. 农业生产严重制约了工业化C. 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进行经济封锁D. 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答案】D【解析】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条件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而不是经济管理模式故A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苏联的工业化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苏联1921—1940年农业生产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却下降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因素是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故选D4.下表是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情况简表(年均增长率%)由此可知这一时期苏联()A. 重工业总产值追平美国B. 改革成效大且持久C. 国民经济获得一定发展D. 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答案】C【解析】依据图片信息可知题干涉及的相比增长率呈增长的趋势说明国民经济获得一定发展故C正确A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勃列日涅夫改革效果并不明显故排除B题干没有体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相关知识故排除D故选C5.1918年列宁认为“大量分散的小商品生产者、小私有者(农民)是垄断破坏者” 但到1921年后却认识到“在一个小农占多数的国家里要向社会主义过渡农民已成了决定性的因素” 列宁这一认识的变化()A. 强调了工农联盟的重要性B. 顺应了工业化建设需要C. 推动了苏俄经济政策转变D. 促进了农业集体化运动【答案】C【解析】列宁的观点从1918年的“大量分散的小商品生产者、小私有者(农民)是垄断破坏者” 到1921年的“在一个小农占多数的国家里要向社会主义过渡农民已成了决定性的因素” 说明列宁认识到俄国是落后的小农国家需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而这一认识的转变有利于推动苏俄经济政策的转变故C正确材料未体现工农联盟排除A此时苏俄还没有进行工业化建设排除B此时还未进行农业集体化建设排除D故选C6.二战后苏联驻东欧的常备军超过60万人当南斯拉夫提出改革目标是建立不同于苏联的模式时苏联军队推进到南斯拉夫边界斯大林在1948年致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的信中说“低估苏联经验在政治上是极其危险的而且对马克思主义者来说这是不允许的”材料表明苏联()A. 推行大国沙文主义B. 加强“华约”国家团结对抗西方C. 在东欧推行社会主义制度D. 协调经互会成员关系抵制美国【答案】A【解析】”苏联驻东欧的常备军超过60万人““低估苏联经验在政治上是极其危险的而且对马克思主义者来说这是不允许的”表明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故A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7.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的解体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对该改革内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B. 政治领域改革失败后被迫转向经济领域改革C. 以“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代替原先的苏联D. 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了“科学社会主义”【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主要措施有(1)指导思想搞多元化否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用别的思想或主义作指导即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了“科学社会主义” (2)政治上搞多党制和议会政治以所谓多党制取代共产党的领导以议会制度取代苏维埃制度(3)经济上搞私有化要从根本上改变当时苏联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4)军队建设上搞非党化、非政治化此为俄罗斯民主和反政变奠定了基础由此可知 AC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 B8.1962年哈尔科夫工程经济学院教授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上发表题为《计划、利润、奖金》的文章提出了要以“经济手段” 即利润、奖金、价格、货币等手段代替“行政手段”来刺激企业的生产这观点()A. 彻底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B. 反映了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愿望C. 推动了赫鲁晓夫改革取得成功D. 将苏联经济纳入了市场经济轨道【答案】B【解析】二战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叶·利别尔曼的观点以“经济手段”代替“行政手段” 意在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改变权力高度集中的体制局限故选B项“彻底摆脱”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告终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利用市场经济手段促进生产发展并没有将苏联经济纳入市场经济轨道排除D项故选B9.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许多优秀的布尔什维克对此不理解甚至为此痛哭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为了继续前进的“有限的退却” 列宁所指的“退却”是()A. 实行余粮收集制缓解饥荒B. 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C.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D. 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发展商品经济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了资本主义这相对于没有私有制、商业和市场的社会主义来说是一种“退却” 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实行余粮收集制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新经济政策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转让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并非全部实行国有化D选项错误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的是斯大林模式不是新经济政策故选C10.下列苏俄、苏联历史上的农业政策或举措超越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①余粮收集制②固定的粮食税③农业全盘集体化④大规模垦荒和种植玉米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②④【答案】C【解析】②固定的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排除④不是超越当时生产力而是不符合客观的经济规律排除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③过急过快故①③正确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据材料一罗斯福说这句话的背景是什么?为此罗斯福提出了哪些解决的措施?11.(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济体制的弊端有哪些?11.(3)材料三中的“经营方式”是指什么?与以前的经营方式相比有哪些优点?【答案】(1)背景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胡佛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无法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措施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农业政策复兴工业社会救济与兴办公共工程社会立法【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胡佛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无法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农业政策复兴工业社会救济与兴办公共工程社会立法【答案】(2)弊端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长期执行计划指令(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的重要性)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为了给工业化提供资金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造成农业的长期停滞不前这种体制后来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解析】(2)结合所学知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为了给工业化提供资金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造成农业的长期停滞不前这种体制后来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答案】(3)经营方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优点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全国农业的快速发展【解析】(3)第一小问由“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可知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全国农业的快速发展12.(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12.(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进行评价【答案】(1)特征一定程度上恢复国家资本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和自由贸易政策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所有制形式充分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解析】(1)从材料一的“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 结合所学从本质“国家资本主义”到表现“按劳分配”、“自由贸易” 从内容“多种所有制”到目的“恢复发展经济”等方面分析【答案】(2)评价打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垄断” 发展多种形式的所有制通过立法的形式使国营企业成为独立的生产者把企业推向市场这都是必要的但实行完全私有化建立所谓“真正的市场经济” 破坏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解析】(2)评价要结合所学辩证评价其认为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经济垄断”的想法有助于发展多种形式的所有制但实行私有化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放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却是错误的通过《国营企业法》等立法手段是可行的国营企业成为“独立的生产者” 面向市场是必要的但放弃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却是致命的错误13.(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革命的第一阶段”具体指什么历史事件?指出这一事件的性质?在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时列宁主张采取什么方式最终何种方式夺取政权?13.(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提及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二指出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意义13.(3)根据材料三归纳“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特点二战后苏联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什么?【答案】(1)“革命的第一阶段” 二月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方式“和平过渡”的方式方式城市武装起义【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性和组织性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革命的第一阶段”具体指二月革命根据所学知识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时列宁主张采取的方式和最终夺取政权的方式考生主要根据所学知识来回答在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时列宁主张采取“和平过渡”的方式但最终是通过城市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答案】(2)内容实施粮食税允许商品买卖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发展经济意义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解析】(2)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二提及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实施粮食税、允许商品买卖特点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发展经济意义是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答案】(3)特点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共同原因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解析】(3)根据材料三中的“实行工商业企业的国有化和集体农庄的准国有化把一切不受国家直接控制的经济成分统统消灭掉”“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等信息即可归纳出“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二战后苏联的经济体制失败的共同原因是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14.(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图一至图四农业生产工具最早出现的时代这些农具发展变化对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有什么积极影响?14.(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汤申家族拥有的牧场较多可能与当时英国什么经济运动有关?这一运动对英国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由哪些?14.(3)材料三反映了美国历史上哪一重大事件?根据材料三概括美国政府制定的具体的农业调整政策是什么?其主要目的是什么?(3)材料四的讲话中涉及的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它有何重大意义?【答案】时代图一农具出现在原始社会时期图二、图三农具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图四农具出现在唐代影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回答“精耕细作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形成与发展”也可得分)【解析】耒耜是在原始社会时期出现的铁农具、牛耕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翔曲辕犁是唐代发明的影响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和发展是农业精耕细作的表现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答案】运动圈地运动影响形成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推动农业技术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和资金(回答“加速资本的原始积累有利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也可得分)【解析】结合所学知识 15世纪末叶、16世纪初叶欧洲直通印度新航线的开通和美洲大陆的发现以及环球航行的成功使英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增长进一步刺激了英国羊毛出口业和毛织业的发展地主贵族最初圈占公有地后来圈占小佃农的租地和公簿持有农的份地所以汤申家族拥有的牧场较多可能与当时英国圈地运动有关积极影响英国的圈地运动牺牲了农民的利益积累了原始资本为资本主义提供了廉价的雇佣劳动力和国内市场为英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奠定了基础形成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推动农业技术革命【答案】事件罗斯福新政政策农业减耕减产政府提供补贴目的稳定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民收入摆脱经济危机(1)措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意义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推动农村生产力的解放【解析】根据材料时间和法案内容可知这是罗斯福新政农业调整政策根据材料“通过同生产者签订和对参与播种面积控制计划的农场主付以直接补贴的方法使农场主自愿减少农产品的播种面积” “通过给土地休耕的农场主休耕补贴换得他们放弃种植削减粮食生产”可知国家干预农业经济控制农业播种面积农业减耕减产政府提供补贴目的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以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农产品过剩摆脱经济危机(1)根据材料“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可知这是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意义根据课本知识作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农民有了生产、分配、土地承包经营权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推动农村生产力的解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有学者认为俄国的某项政策“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

为应对问题,后来政府实施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体制D.农业集体化2.“改革不是某种心血来潮,不是恍然大悟……改革的实质恰恰在于:它把社会主义和民主结合起来,从理论上实践上完全恢复列宁的社会主义构想。

”材料中所说的改革的情况是指 ( )A.斯大林改革B.赫鲁晓夫改革C.勃列日涅夫改革D.戈尔巴乔夫改革3.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下列选项能表明其“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的是()A.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扩大地方权力B.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摆脱个人崇拜泥淖C.推行“新经济体制”,企业获得独立自主地位D.推行“加速发展战略”,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4.列宁说:“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

”下列引言与“尝试”相符的是()A.“应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B.“列车上的乘客必须参加一天义务劳动”C.“不关心个人利益,是不会得到什么结果的”D.“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5.“仅在实施的头一年,就有一万家企业租了出去,其中大部分都转到了私人手上。

按规模说,这都是些工人不超过5人的小作坊;它们通常利用本地的原料,生产日用必需品。

……和以前相较,对照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在苏维埃政权的初年私人贸易是被禁止的,而对工人的剥削是绝对不允许的。

”材料所反映的经济变革有()A.全面恢复私有制B.实行商品贸易C.用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D.禁止私人贸易6.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是阳光灿烂。

高一历史必修Ⅱ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含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Ⅱ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含答案)

第七单元1922年后这个群体就逐渐消失了。

造成1921年春天我们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B.是不符合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D.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的妥协B.苏俄、中国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D.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518亿千克。

这表明苏联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60%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

193793%,集体农庄拥有的耕地占全国耕B.打开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D.调动人民群众生产建设积极性—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趋势的是9.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

这一措施旨在A.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B.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C.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D.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10.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

这是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

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

——摘编自《列宁全集》材料二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

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贷款给苏联。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苏联农业领域的机关管理人员约300万人超过美国全部农业人口的数量国有粮仓保管不善每年有大量粮食霉烂变质全国一半的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没有盈利苏联把国家投资的27%(美国为5%)、劳动力的20%(美国为3%)用于农业但农业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的七分之一苏联集体农庄的农用拖拉机报废率为美国的三倍材料表明苏联()A.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纲领偏离了轨道B. 僵化的体制阻碍了科技成果转化C.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丧失活力D. 农业集体化的经济政策因循守旧【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苏联农业管理机构庞大官僚主义严重是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的一个缩影浪费严重管理不善 C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改革开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科技成果的内容 B项错误农业集体化属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组成部分机关管理队伍的庞大属于经济体制的问题同时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和农民的内容 D项的概括不够全面和准确排除2.1920年瞿秋白到苏俄考察其后在《新俄国游记》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俄罗斯现在是‘共产主义实验室’……在‘苏维埃的玻璃管里’颠之倒之实验两下就即刻可以显出‘社会主义的化合物’ ”这则材料是()A. 否定了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对新经济政策的客观认识C. 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客观描述D. 反映出作者渴望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 1920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B项错误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错误瞿秋白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社会主义化合物” 这只是一种客观描述没有否定意味故C正确 A错误故选C3.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 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 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 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 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B. 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 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 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答案】A【解析】1930~1931年苏联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仍然扩大出口其目的是换取外汇支持工业化建设说明人民为工业化建设作出了奉献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在题干材料中都没有涉及故选A4.列宁提出“让小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发展起来吧让国家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吧这对于苏维埃政权并不可怕苏维埃政权应该正视现实直言不讳但它必须对此加以控制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最大的退却”这一退却()A. 缘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B. 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原则C. 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D. 为苏联模式奠定了基础【答案】C【解析】列宁主张在国家可控范围内发展小工业和国家资本主义并认为这是一种“退却”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退却”指的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私有制这是新经济政策实行的背景是列宁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 C正确新经济政策实行的原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排除A新经济政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排除B苏联模式下是单一的公有制新经济政策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排除D故选C5.斯大林在1928年《论工业化和粮食问题》的演说中说“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为了保持并加快工业发展的现有速度保证工业满足全国的需要我们不得不暂时征收这种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强调农业集体化是工业化的基础B. 斯大林准备放弃计划经济体制C. 农民对斯大林模式产生严重不满D. 斯大林为其经济发展模式辩解【答案】D【解析】6.复旦大学历史学家姜义华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旧俄国长期统治下形成的政权万能论以及宗法式的情绪对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头脑侵袭的结果”其意在说明()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专制特色B. 旧俄国宗法传统在苏联得到推崇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合社会主义D. 无产阶级革命结果的彻底失败【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旧俄国长期统治下形成的政权万能论以及宗法式的情绪对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头脑侵袭的结果”可以看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留了俄国长期统治的专制色彩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只能体现旧俄国宗法传统对苏联的影响但不能看出苏联的推崇故B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满足了战争时期巩固政权的需要不适合社会主义故C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时代的需要和产物但不能表明无产阶级革命结果的彻底失败故D 项错误故选A7.苏联最后一任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90周岁生日之际俄罗斯总统普京称其为杰出的当代政治家美国总统拜登则感谢戈尔巴乔夫“对自由的忠诚” 称“世界已经变得更安全” 戈尔巴乔夫的政策导致()A. 以美为首的盟国向心力加强B. 美俄共同主宰了世界局势C. 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D. 世界变得更加自由和安全【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倡导“思想自由化” 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故C正确A说法不合史实排除B说法绝对排除D项说法与美苏两级格局解体后的国际局势并不吻合故排除D8.在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有一位苏联人向政府有关部门申请经营个体经济这可能是真的吗()A. 真的当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B. 假的当时不允许个体经济存在C. 真的当时正实行新经济政策D. 假的当时大中小企业均归国有【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允许私有制存在据此依据材料“有一位苏联人向政府有关部门申请经营个体经济”可知A 正确排除B此时新经济政策早已经废除排除CD不合史实排除9.布哈林所钟爱的原则是“我们的经济是为消费者存在而不是消费者为经济存在” 下列政策符合上述原则的是()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苏联新经济政策C. “斯大林模式”D. 新中国计划经济【答案】B【解析】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允许自由贸易存在经济为消费者服务故B正确其他三项均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不允许商品经济和自由贸易存在不存在“消费者至上”的市场经济故ACD排除故选B10.1928年斯大林提出“我们推翻了资本主义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正在加速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工业并使农民经济和我们的社会主义工业结合起来但是我们还没有挖掉资本主义的根蒂这些根蒂到底藏在什么地方呢?它们深藏在商品生产里深藏在城市小生产和特别是农村小生产里”据此可知斯大林要求()A. 在农村实行粮食收购制B. 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C. 集中力量进行农村建设D. 发展工业促进农业的现代化【答案】B【解析】A项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它们藏在商品生产里藏在城市小生产和特别是农村小生产里”说明原来的小农经济不利于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结合所学可知斯大林为此实行了集体农庄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故B项正确当时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故C项错误斯大林是牺牲农业以发展工业故D项错误故选B11.苏俄的一项政策具有如下特征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实行国有化强行征用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该政策的实行有利于苏俄()A. 巩固十月革命的成果B. 基本实现工业化C. 缓和政治和经济危机D. 实现二战后经济复苏【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选A项BD两项是斯大林模式的积极作用排除C项是新经济政策的目的之一均排除故选A12.如图是苏联1926年至1927年间工业品价格指数与农产品价格指数(以1913年价格指数为100计算)的对比情况这表明当时苏联()A. 工农业经济比重失调B. 工业经济的发展迅速C. 农民利益受到了损害D. 工业化建设严重受阻【答案】C【解析】题干图片信息显示当时农产品价格偏低工业品价格偏高说明苏联是牺牲农民利益发展工业故C正确A材料不能体现排除题干不能体现工业发展速度排除当时苏联工业化还未大规模的展开排除D13.1919年莫斯科—喀山铁路段有两列军车因机车故障停在车站车上的红军都盼着尽早到前线去 13名共产党员和2名工人利用星期六休假的时间经过整夜的义务劳动修复了3辆机车这种“星期六义务劳动”引起了苏俄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并以星火燎原之势相继开展由此可知当时苏俄()A. 经济政策亟需改变B. 力图摆脱生产力不足的严峻形势C. 支援前线是普遍的义务D. 采用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3名共产党员和2名工人利用星期六休假的时间经过整夜的义务劳动修复了3辆机车这种‘星期六义务劳动’引起了苏俄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并以星火燎原之势相继开展”可以看出当时苏俄想通过高强度的劳动加快生产力图摆脱生产力不足的严峻形势 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经济政策的弊端排除A材料与普遍义务无关排除C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实施的排除D故选B14.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暴动席卷西西伯利亚、坦波夫省和沃罗涅日省、伏尔加河中游地区、顿河流域、库班、乌克兰和中亚等地到1921年有50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几乎没有一个省份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所谓的“盗匪” 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是()A. 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B. 苏俄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C. 不明真相的群众受到反动派蛊惑D. 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答案】D【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国内农民的暴动不是敌对分子的进攻B.1920年到1921年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导致暴动的主要原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C.农民主要是在经济上受到了损害所以才会出现暴动不是受到蛊惑的结果D.材料的背景主要就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打击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故而在1921年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故选D15.1933年苏联社会消费基金占国家财政支出的22.1% 1937年占29.1%.居民享受着免费的教育、低价的住房水电交通和文娱活动、带工资的休假、免费医疗、养老退休金、贫困救济等这表明当时苏联()A. 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B. 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C. 把提升社会福利作为国家核心任务D. 从美国罗斯福新政中获得借鉴【答案】A【解析】从材料可知苏联社会消费基金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居民享受着免费的教育、低价的住房水电交通和文娱活动、带工资的休假、免费医疗、养老退休金、贫困救济表明当时苏联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故A正确发展战略材料未涉及故B错误C错在“核心” 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16.据俄罗斯《权力》杂志记者报道俄国政府在2007年版《<1945﹣2006年俄国现代史>教师手册》中下达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指示“斯大林﹣﹣好(建立了垂直的政权但是没有私有制)赫鲁晓夫﹣﹣坏(削弱了政权的垂直的性)戈尔巴乔夫﹣﹣坏(毁灭了国家)”下列与之相对应的说法是()A. 斯大林的好是指实行了单一的公有制B. 赫鲁晓夫的坏是指大量种植了玉米C. 赫鲁晓夫的坏是指废弃部门管理体制D. 戈尔巴乔夫的坏是指承认市场作用【答案】C【解析】赫鲁晓夫的坏是指废弃部门管理体制故C正确斯大林的好是指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故A错误B是农业方面排除戈尔巴乔夫的坏是指使苏联解体故D错误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17.(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所涉及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据材料一苏俄继续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意图是什么?17.(2)据材料二概括列宁对合作社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新经济政策是如何向农民“让步”的?17.(3)据材料三归纳苏联发展国家工业化的办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实行的消极影响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你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得出的基本认识)【答案】(1)措施实行余粮收集制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主要意图直接向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过渡【解析】(1)第一小问”下达给乡的征集额就是余粮额“”严惩劳动中的逃跑现象直至关进集中营“实行余粮收集制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直接向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过渡【答案】(2)看法合作社的意义在于运用市场机制(商品货币关系)合作社是新经济政策发展的归宿合作社等同于社会主义让步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解析】(2)第一小问”我们向作为商人的农民作了让步即向私人买卖的原则作了让步正是从这一点产生了合作社的巨大意义”“在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条件下使俄国居民充分广泛而深入地合作化””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合作社的意义在于运用市场机制(商品货币关系)合作社是新经济政策发展的归宿合作社等同于社会主义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答案】(3)办法由农业为工业的发展积累资金消极影响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基本认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视农业、保护农民的利益产关系的调整要符合生产力实际水平【解析】(3)第一小问”使农民一半的收入交给国家”由农业为工业的发展积累资金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视农业、保护农民的利益产关系的调整要符合生产力实际水平18.(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的话表明了什么?列宁在实践中实行了哪些政策?18.(2)根据材料二归纳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18.(3)根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观点有什么特点?这种观点与上述两则材料有何联系?【答案】(1)列宁的话表明社会主义没有现实的模式可以借鉴需要不断地的探索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解析】(1)从材料中的“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来看说明社会主义没有现实的模式可以借鉴需要不断地探索联系所学可知列宁在实践中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答案】(2)特点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充满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社会主义一党专政【解析】(2)从材料中“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等信息可以分析概括得出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包括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充满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社会主义一党专政【答案】(3)特点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联系吸取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解析】(3)从材料中的“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等信息可以看出邓小平认为可以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这种观点与上述两则材料的联系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苏联搞了许多年也未完全弄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后来苏联僵化了”等信息分析得出19.(1)依据材料一概括“自由放任”学说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工业家们由于‘政治经济学’的出现而增强了对未来的信念”?19.(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凯恩斯主义获得了主流地位统治了经济世界几十年”的原因19.(3)依据材料三指出英国对欧洲联合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9.(4)综上你认为影响国家经济政策的因素有哪些?【答案】(1)观点经济发展遵循“自然法则” 独立于政府或政治新经济学说有利于资产阶级摆脱封建束缚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和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解析】(1)第一小问“存在着一个自主的经济关系世界独立于政府或政治这就是自由市场的世界”“它本身受着一定的“自然法则” 如供求规律的制约”经济发展遵循“自然法则” 独立于政府或政治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学说有利于资产阶级摆脱封建束缚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和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答案】(2)原因经济大危机时期罗斯福新政取得实效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干预经济成效显著【解析】(2)“凯恩斯主义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依据需求不足市场失灵解决的办法就是政府去介入市场增加需求从而使经济从萧条中走出来”经济大危机时期罗斯福新政取得实效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干预经济成效显著【答案】(3)变化由初期的拒绝转变为申请加入原因英国经济实力下降欧共体发展迅速美国对欧共体重点投资的刺激担忧法国势力增强均势政策已不适应时代发展【解析】(3)第一小问“它们邀请英国参加进来但却被英国拒绝了”“1961年9月英国正式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由初期的拒绝转变为申请加入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经济实力下降欧共体发展迅速美国对欧共体重点投资的刺激担忧法国势力增强均势政策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答案】(4)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内经济发展需要外部国际环境等【解析】(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内经济发展需要外部国际环境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试题(含答案)
11.在1926年以前,苏联只从西方得到数量不大的短期公司贷款,而且利率高达15%~20%。1935年,苏联从德国获得它历史上得到的第一笔财政贷款,期限5年,利率仅6%。1936年英国给予苏联的一笔贷款利率又下调为5.5%。西方国家在30年代主动降低对苏贷款利率的背景是
A.斯大林模式具有优越性B.英德试图争取苏联加盟
C.农业技术薄弱,发展动力不足D.建设经验缺乏,经济体制落后
19.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仍处于危急中,于是政府发出了“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的号召,为此苏维埃政权实行了
A.新经济政策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D.斯大林模式
20.1964年,苏联政府做出决定:对重工业企业国家只下达产量计划和盈利计划,其他经济指标由企业自行制定;轻工业企业的产量和计划由企业自行制定。当企业完成计划时,企业可以从利润中提取奖励基金。由此可知,此时的苏联政府
A.帝国主义干涉俄国十月革命
B.苏联要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
C.德军入侵导致苏联国土沦丧
D.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对峙
7.1966年苏联正式推行“新经济体制”,其中包括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增强国家计划在编制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减少下达给企业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扩大企业支配利润的权限。由此可以看出“新经济体制”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1990年4月,美国国务卿詹姆斯·贝克说:“在遏制之后等待着的是民主”。此话并不意味着
A.美国强力推行“美式”民主B.美国长期对苏联、东欧实行“冷战”政策
C.苏联、东欧实行政治多元化D.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2.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这一措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及答案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斯大林时期经济体制的特点是()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B.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C.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D.多种所有制并存2.斯大林说:“我们之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

〃苏联取消新经济政策是因为该政策()A.恢复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经济B.不能使苏联过渡到社会主义C.扶植和发展了小农经济形式D.不能迅速为工业化积累资金3.1964年10月,赫鲁晓夫辞职下台后曾自豪地说:“也许我做过的最重要的事情是这一件一一那就是,他们只需要投票就能让我下台,而斯大林则会把他们全部抓起来。

〃但舆论却认为其在位期间并未真正解决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

这实际上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A.并未冲破原有模式B.无从改善政治环境C.疏于解除思想禁锢D.鲜有触及经济领域4.粮食税实施初期,农民对政府并不信任,农村中有一种被称为,背口袋〃的人,他们从农村背着口袋贩运粮食到城市销售……由于城市粮食缺口严重且供给很不平衡,“黑市〃粮价不断抬高,为此苏维埃政府()A.实施余粮收集制B.实行实物配给制C.恢复自由贸易D.推行农业集体化5.俄国实现了从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向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的质的转变,是源于A.赫鲁晓夫推广种植玉米B.列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斯大林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D.勃列日涅夫优先发展重工业6.一位苏联老农民在第九届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就某一经济措施发言时谈至r一个人有两只手,一只为国家干活,一只为自己干活’。

这一措施应是()A.余粮征集制B.推行农业集体化C.征收粮食税D.补贴减耕减产农民7.斯大林在《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中说:“你们愿意让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被人打垮而丧失独立吗?如果你们不愿意,那么你们就应当在最短期间消灭它的落后状况,并且在它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展开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班级:姓名: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某学者把苏联(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

其中“追随理想的实验”应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斯大林模式2.如图是前苏联画家弗·赛罗夫于1921年创作的油画《列宁会见上访农民》。

它描绘的是十月革命后,列宁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上访的农民的情景。

这一情景出现的直接背景是()A.农民拥护苏维埃的土地法令B.余粮收集制引发农民的反对C.新经济政策允许粮食自由买卖D.农民强烈要求加入集体农庄3.(2017·海南卷)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间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

这一时期是()A.二月革命时期B.国内战争时期C.农业集体化时期D.德军入侵时期4.“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

”当时俄国得以“复苏”主要是因为()A.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推行了新经济政策C.开展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D.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5.(2017·河北张家口一中高一月考)1925年,是苏俄政权发展历史上值得记住的一年。

这一年,粮食产量比1921年提高了一倍,农业基本恢复到战前的水平;工业指标也恢复到了战前的水平。

苏俄政权在经济战场上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这一成果主要得益于()A.苏联成立调动了民众生产积极性B.推动了农业集体化运动C.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D.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6.在《大国崛起》的解说词中有这样一段: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________”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20世纪20年代,列宁表示:“我们应当大胆承认,在这方面(发展经济)还有很多东西可以而且应当向资本家学习”,只有“跟他们(资本家)学会做经济工作……才能够建成共产主义共和国”。

这说明他()A. 承认苏俄经济政策失误B. 主张苏俄走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C. 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 看到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答案】D【解析】材料主旨是列宁主张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借鉴,利用市场规律发展经济,D项正确。

根据材料可知,列宁不是政策失误,也不是反对国家干预经济,更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因此ABC三项错误。

故选D。

2.1928年斯大林提出:“我们推翻了资本主义,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正在加速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工业,并使农民经济和我们的社会主义工业结合起来。

但是,我们还没有挖掉资本主义的根蒂。

这些根蒂到底藏在什么地方呢?它们深藏在商品生产里,深藏在城市小生产和特别是农村小生产里。

”据此可知,斯大林要求()A. 在农村实行粮食收购制B. 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C. 集中力量进行农村建设D. 发展工业促进农业的现代化【答案】B【解析】A项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它们藏在商品生产里,藏在城市小生产和特别是农村小生产里”说明原来的小农经济不利于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结合所学可知斯大林为此实行了集体农庄,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故B项正确;当时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故C项错误;斯大林是牺牲农业以发展工业,故D项错误。

故选B。

3.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批评了由于对斯大林的个崇拜而造成的错误。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2小题,每题3分,共计36分)1.1940年上映的美国电影《愤怒的葡萄》在苏联没有通过审查,原因是苏联的审查官无法理解为什么电影中最贫穷的一家人会拥有一辆卡车,他们认为这是对资本主义的美化。

这反映当时()A. 美国综合国力远超苏联B. 苏联工业化的结构性局限C. 美国电影缺乏现实基础D. 苏联遭到西方全方位封锁【答案】B【解析】苏联工业化在1937年已基本实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大国,1940年时第三个五年计划正在大力推进。

苏联的工业、军事、政治等方面应该拥有相当实力,美国综合国力并非远超苏联,故A错误。

苏联工业化结构中,重工业突出,消费品生产滞后,所以苏联的审查官无法理解电影中美国普通家庭的生活方式,故选B。

当时的美国,汽车消费已经进入普通家庭,所以C错误。

D项缺乏相关历史依托,事实上在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对苏政策已经调整,材料也不能说明西方与苏联对立关系的存在,故D错误。

故选B。

2.苏联的第九个五年计划(1971~1975年)期间,首次将“采用科学劳动组织”写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强调要使劳动的分工与协作更加趋向合理化。

这表明当时苏联的经济改革()A. 重视科技贡献率的提高B. 仍以斯大林模式为指导C. 强调科学管理的重要性D. 突破了对公有制的迷信【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采用科学劳动组织”“强调要使劳动的分工与协作更加趋向合理化”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表明当时苏联的经济改革强调科学管理的重要性,故C 正确;“重视科技贡献率的提高”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A;“仍以斯大林模式为指导”说法片面,故排除B;题干没有涉及对公有制进行改革,故排除D。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 《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 《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题一、选择题1.1991年12月25日,红白蓝三色旗取代了镰刀锤子红旗,以此为标志而结束的苏联在历史上存在了()A. 67年 B. 69年 C. 73年 D. 74年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

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

”这表明他( )A.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B.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充满了失望和忧虑C.赞赏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D.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3.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苏联农业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灾害的影响B.斯大林体制的弊端C.长期战争的破坏D.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4.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回答“您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引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原因是苏联( ) A.片面发展重工业B.忽视民主与法制C.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D.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造成经济困难5.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直接目的是( )A.打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B.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C.解决国内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D.取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6.与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相比,人们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时期称为“缓和与妥协”的时期。

这里的“缓和与妥协”是指苏俄()A.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B.允许一些资本主义因素存在C.与美国冷战D.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7.《俄国史》载,20世纪20年代,“社会主义商店”虽然享有政府的优惠待遇和较低价格,但常被人认为“不如私人商店”。

因为私人商店一般能提供更快捷、更舒适的服务和较好的质量、较多的品种。

这表明( )A.新经济政策削弱了无产阶级专政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市场竞争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弊端日益显现D.经济状况的恶化催生了新经济政策8.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试卷及答案_高中历史必修2_人教版_2024-2025学年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试卷及答案_高中历史必修2_人教版_2024-2025学年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题干:《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得苏联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 加快工业化进程B. 稳定国内政治局势C.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D. 削弱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2、题干:在斯大林模式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以下关于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描述,不正确的是:A.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迅速B. 创立了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 政治上出现了大清洗运动D. 强化了国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3、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实施的“第一颗原子弹”计划,其最终目的是:A. 提高国际地位B. 加快工业化进程C. 发展军事力量D. 防止核战争威胁4、下列关于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农业集体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 农业集体化提高了农业生产力B. 农业集体化导致农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C. 农业集体化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D. 农业集体化是为了应对国内外反苏势力的压力5、苏联在1928年开始大规模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目的是()A、迅速实现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B、大力发展轻工业,提升民生C、优先发展农业,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D、增加商品出口,促进国际贸易6、赫鲁晓夫上台后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他最突出的改革成果是()A、经济体制改革,使苏联经济进入黄金发展期B、农业改革,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C、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D、通过改革改变了斯大林模式,废除了斯大林格勒这座城市的名称7、下列关于苏联1936年宪法的说法正确的是()A. 确立了无产阶级专政B. 确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C. 删除了关于国家政体的规定D. 规定了党的最高权力8、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强国的历史性转变,但这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教训。

以下关于这一时期的描述错误的是()A. 大力发展重工业,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B. 对农业和轻工业的过度集中投资,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 重视科学技术,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D. 推行农业集体化,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很大挫伤9、题干:苏联在斯大林时期推行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是 ______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题(解析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题(解析版)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二战结束之后,首先在苏联进行改革的领导人是( )A.列宁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2.列宁说:“内战时一切陷入停顿,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

……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给外国人工商业承租权的制度,来加速我们的经济发展。

”材料中制度实施的主要目的是()A.满足战争的需要 B.恢复发展经济 C.巩固工农联盟 D.实现工业化3.在《大国崛起》的解说词中有这样一段: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

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

一时之间“ ”成为最时髦的名词。

这里“ ”应填写的是()A.计划 B.法治 C.集体化 D.工业化4.据说,1931年美国的工人很羡慕苏联工人。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苏联工人自由快活,美国工人没有民主自由B.苏联工人工资高,美国工人工资低C.苏联工人不用担心失业,美国工人大量失业D.苏联工人剥削农民,美国工人被资本家剥削5.斯大林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是不能靠采取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

苏联筹措工业化资金的主要途径是( )A.借外债 B.调整农业生产关系 C.降低工人工资 D.吸引外国资本家投资6.1934年,一个叫维尔斯的美国作家第二次来到苏联。

他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

现在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

”维尔斯的看法发生转变的原因不包括 ( )A.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B.西方世界正经历着严重的经济危机C.从苏联建设中看到了“计划”的力量D.斯大林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7.下列不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的是( )A.把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B.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C.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D.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8.下图为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变化示意图。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7小题,每题3分,共计51分)1.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提出,把工人和职员的实际月工资提高30%,把集体农庄庄员的收入至少提高40%,特别要提高工资低的那部分工人的工资。

这表明赫鲁晓夫()A. 注重提高民众的消费水平B. 借助市场发展经济C. 倡导放缓工业发展的速度D. 主张变革集权体制【答案】A【解析】提高工人、职员和集体农庄庄员的收入,能够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民众的消费水平,故A项正确;材料未直接涉及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放缓工业发展的速度”,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并未变革集权制,故D项错误。

故选A。

2.在1985年4月的苏共中央全会上,苏共提出了“加速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主要目的是集中财力和物力,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购买西方技术,实现工业部门的快速增长。

据此可知,该战略()A. 重视国民消费行业的发展B. 旨在改变苏联传统经济模式C. 忽视了对经济结构的调整D. 缩小了苏联同西方国家的差距【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购买西方技术,实现工业部门的快速增长”可知,当时苏联仍然重视工业,并没有重视对经济结构的调整,故C正确;题干没有体现“重视国民消费行业”的相关知识,故排除A;到苏联解体前,苏联传统经济模式仍未改变,故排除B;“缩小了苏联同西方国家的差距”题干不能体现,故排除D。

故选C。

3.苏联的粮食收购率1927-1928年是14.7\% ,到1938-1940年达到41.2\% .对这一变化解读正确的是()A. 农民的全部余粮收归国家所有B. 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农业发展C. 苏联牺牲农民利益推进工业化D.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38-1940年达到41.2\% ”结合斯大林模式内容可知,苏联牺牲农民利益推进工业化,故C正确;A项指的是1919年实行的余粮收集制,排除;新经济政策于1928年废除,故B错误;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1921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于()A. 苏俄的社会性质B. 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C. 苏俄生产力水平D. 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答案】C【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是国家控制经济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运用商品、货币的作用发展社会经济故A项错误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农民的态度都不能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他们只能是国家政策调整的其中一方面因素而不是全部故BD错误联系教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合和平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苏俄才进行政策调整故C项正确故选C2.1921年列宁认为“小商品生产者合作社必然产生出小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1923年列宁认为“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文明的合作社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 这表明()A. 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任务完成B. 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变化C. 新经济政策内容不断调整完善D. 合作社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答案】B【解析】“小商品生产者合作社必然产生出小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文明的合作社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表明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变化故B正确向社会主义过渡、新经济政策内容材料未体现故AC错误合作社的性质未发生变化依然是公有制故D错误3.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A. 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B. 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C. 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 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答案】A【解析】“送上工业化大道”“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说明材料强调了斯大林模式在达到工业化道路的作用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故A正确材料评述的是斯大林模式工业化不是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赫鲁晓夫改革故BCD错误故选A4.1920年12月列宁在俄共(布)莫斯科组织积极分子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如果我们把一个矿租让给外国资本家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就有可能开发自己的矿至于租让哪些地区我们是有选择的”这说明苏俄()A. 准备实施新经济政策B. 集中全国力量发展工业C.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D. 基本完成经济恢复工作【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列宁察觉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带来的危机准备适时调整经济政策 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并非集中全国力量发展工业 B项未区别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列宁对苏俄工业模式的思考与农民积极性提高无关排除C项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本完成是1925年题干的时间为1920年排除D项故选A5.美国学者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根据冷战结束后对未来国际关系的描绘与预测画出如示意图据此可知他意在说明()A. 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完全形成B. 世界多极与多文明关系取代两极对抗C. 美国已经不再是唯一的超级大国D. 世界始终处于矛盾冲突的动态发展中【答案】B【解析】6.如表为1913~1928年苏(俄)联西伯利亚粮食生产情况表(单位万吨)表中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新经济政策的实行B. 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C.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D. 国家工业化建设的促进【答案】A【解析】7.“在苏联社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局面只要最高领导一停止施加压力使社会实现非斯大林主义化的种种努力整个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机制几乎无需下达新的补充指示就会自动恢复原状就像被按倒的不倒翁一样只要手一松开它马上便直立起来所以正如有人指出的‘断言我们似乎告别了斯大林主义此话说早了太早了’”这说明()A. 斯大林主义仍然充满活力B. 苏联的改革没有触及深层次问题C. 斯大林主义得到广泛拥护D. 改革成败取决于最高领导的态度【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这种现象是在苏联改革的过程当中出现的直接而言说明斯大林模式根深蒂固但根深蒂固并不等于没法撼动主要是改革不深入、不彻底从而使得斯大林模式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与社会机制中得不到彻底消除致使一有机会就出现反弹并最终使苏联的改革失败故选B8.苏俄国内革命战争基本结束后苏俄并没有立即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观原因是()A. 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B. 严重的经济困难C. 余粮收集制减轻了经济困难D. 苏俄一些领导人曾希望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答案】D【解析】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是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原因故A错误严重的经济危机是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原因故B错误余粮收集制加剧了农民的经济困难故C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是苏维埃政权迫于战争和经济严重困难而实行的政策它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必经阶段而苏俄领导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故D正确故选D9.粮票、布票、肉票、油票、豆腐票等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票证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这主要归结于()A. 新中国推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B. 改革开放伟大决策提出与实施C.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与发展D.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提出【答案】B【解析】“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表现的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根本原因是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B正确故选B10.经济学家吴敬琏这样评价苏联某次改革这次改革的结果没有实质性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不仅如此还打破了原有的经济秩序加剧了地方割据地方主义和本位主义泛滥从而使经济出现混乱他评价了()A. 斯大林改革B. 赫鲁晓夫改革C. 勃列日涅夫改革D. 戈尔巴乔夫改革【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严重失误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据此依据材料“还打破了原有的经济秩序加剧了地方割据地方主义和本位主义泛滥从而使经济出现混乱”等可知D正确ABC项均没有导致经济出现混乱排除故选D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俄(联)、美国、中国改革调整机遇的表现及特点11.(2)依据材料一、二并运用所学知识论述材料二的观点【答案】机遇的表现及特点苏俄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经济巩固工农联盟美国罗斯福新政国家全面干预经济中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与完善【解析】所谓“机遇” 应该指非常好的机会对于苏、美、中三国而言材料中提到的非常好的机会指的是利用市场和货币来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苏俄新经济政策、开始开创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模式的罗斯福新政或者探索坚持干预与自由相结合的混合经济的出现、坚持社会主义自我调整和完善的中国改革开放【答案】观点经济理论对经济政策的设计有指导意义或违背经济学常识的政策设计必然会遭到经济规律的无情惩罚论述从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等经济理论对经济政策的制定的影响加以论证从苏俄(苏联)及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述等【解析】材料二的观点是要重视经济理论经济政策如果违背经济常识就会早到惩罚因此要运用所学知识去论证经济理论指导下的优秀经济政策也要去找违背经济常识的经济政策给国家社会带来巨大灾难论证时要坚持史论结合!12.(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12.(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实施对美国的主要影响12.(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列宁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共同点【答案】(1)退却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准许农民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都能雇佣劳力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社会主义在俄国的存在是指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经济的“制高点”【解析】(1)根据材料“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农民们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答案【答案】(2)影响使美国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改善了公众的生活状况缓解了经济危机引起的社会危机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开创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等【解析】(2)根据材料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答案【答案】(3)共同点背景都是经济面临严重困难局面都是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内容都在工业、农业、商业等各个方面采取措施都是对传统做法的创新影响都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政权的巩固【解析】(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内容、影响三个方面来分析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共同点13.(1)图一苏联的工业化方针是在哪一年确定的?前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的工业化取得哪些成就?13.(2)根据所学知识和图二分析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原因及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3.(3)图三反映苏联经济出现了什么新气象?分析导致这一新气象的主要原因【答案】(1)1925年成就一五计划完成后苏联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大增加苏联宣布成为工业国二五计划完成时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的工业化方针是在1925年确定的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在1928年至1932年苏联共产党和政府为摆脱苏联落后的农业国面貌而实行的大规模有计划的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一五计划完成后苏联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大增加苏联宣布成为工业国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是指自1933年至1937年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领导核心的联共布的领导下进行的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二五计划完成时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答案】(2)原因工业发展使苏联粮食紧张为改变粮食供应困难状况苏联开始实行农业集体化落后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适应工业迅速发展需要问题全盘集体化超越当时生产力的水平遭到一部分农民的抵制集体化过程中一些富农和新经济政策中富裕起来的农民被镇压【解析】(2)苏联农业集体化是通过合作社把个体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程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工业发展使苏联粮食紧张为改变粮食供应困难状况1929~1933年间苏联大规模开展了将个体小农私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大集体经济的运动为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要求 1928年11月联共(布)中央全会决定加快农业集体化步伐到1937年超过百分之九十的农户参加了集体农庄农业集体化消灭了富农阶级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道路但也出现了以下的问题全盘集体化超越当时生产力的水平遭到一部分农民的抵制集体化过程中一些富农和新经济政策中富裕起来的农民被镇压【答案】(3)新气象外国公司进入苏联市场原因戈尔巴乔夫推行改革调整所有制结构出现了与外国合资的企业实行美苏缓和的外交战略等【解析】(3)如图可知苏联士兵吃上了美国食品体现了外国公司进入苏联市场这来自于戈尔巴乔夫改革措施的实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这一新气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戈尔巴乔夫推行改革调整所有制结构出现了与外国合资的企业实行美苏缓和的外交战略等14.(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指什么?“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政策指什么?该政策有什么特点?14.(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发生的“改变”14.(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苏联在经济建设方面实行“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的结果【答案】(1)办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政策新经济政策特点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解析】(1)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21年”可知“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政策指与市场相结合的新经济政策其特点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答案】(2)改变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解析】(2)根据材料二“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可知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答案】(3)评价通过农业集体化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等措施苏联快速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并为二战中击败法西斯德国积蓄了力量但农业和轻工业发展滞后社会日益失去生机与活力日益僵化的体制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解析】(3)根据材料三“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者是要挨打的”“那么你们就应当在最短期间消灭它的落后状况并且在它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展开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可知实行“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的结果是通过农业集体化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等措施苏联快速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并为二战中击败法西斯德国积蓄了力量但农业和轻工业发展滞后社会日益失去生机与活力日益僵化的体制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班级:姓名: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某学者把苏联(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

其中“追随理想的实验”应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斯大林模式2.如图是前苏联画家弗·赛罗夫于1921年创作的油画《列宁会见上访农民》。

它描绘的是十月革命后,列宁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上访的农民的情景。

这一情景出现的直接背景是()A.农民拥护苏维埃的土地法令B.余粮收集制引发农民的反对C.新经济政策允许粮食自由买卖D.农民强烈要求加入集体农庄3.(2017·海南卷)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间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

这一时期是()A.二月革命时期B.国内战争时期C.农业集体化时期D.德军入侵时期4.“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

”当时俄国得以“复苏”主要是因为()A.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推行了新经济政策C.开展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D.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5.(2017·河北张家口一中高一月考)1925年,是苏俄政权发展历史上值得记住的一年。

这一年,粮食产量比1921年提高了一倍,农业基本恢复到战前的水平;工业指标也恢复到了战前的水平。

苏俄政权在经济战场上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这一成果主要得益于()A.苏联成立调动了民众生产积极性B.推动了农业集体化运动C.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D.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6.在《大国崛起》的解说词中有这样一段: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________”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班级: 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某学者把苏联(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

其中“追随理想的实验”应指()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斯大林模式2•如图是前苏联画家弗赛罗夫于1921年创作的油画《列宁会见上访农民》。

它描绘的是十月革命后,列宁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上访的农民的情景。

这一情景出现的直接背景是()A .农民拥护苏维埃的土地法令B. 余粮收集制引发农民的反对C. 新经济政策允许粮食自由买卖D. 农民强烈要求加入集体农庄3. (2017海南卷)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间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

这一时期是()A. 二月革命时期 B .国内战争时期C.农业集体化时期D.德军入侵时期4•“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

”当时俄国得以“复苏”主要是因为()A .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推行了新经济政策C. 开展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D. 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5. (2017河北张家口一中高一月考)1925年,是苏俄政权发展历史上值得记住的一年。

这一年,粮食产量比1921年提高了一倍,农业基本恢复到战前的水平;工业指标也恢复到了战前的水平。

苏俄政权在经济战场上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这一成果主要得益于()A •苏联成立调动了民众生产积极性 B. 推动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C. 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D.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6•在《大国崛起》的解说词中有这样一段: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

美国&叶书宗在《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中认为,“斯大林的国 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 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这里的“改变”主要表现为( )①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的改变 ②所有制结构的改变③经济管理体制的改变④分配制度的改变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9.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 《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 .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 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 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 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10. 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 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 标。

”据此可知该学者()A .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 最时髦的名词。

这里 “ _________ 应填写的是A .计划 C .集体化7. 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 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

这主要表明A .苏联对德国的侵略有充分准备 B. 苏联人民万众一心抗击侵略C. 斯大林模式具有很高的动员能力和组织效率D. 斯大林模式产生于战争环境中它行得通”。

一时之间“ __________ 成为 ( ) B .法治 D. 工业化8天时间就征集了 530万人入伍,仅用4 ( )C. 分析了苏联迅速工业化的弊端D. 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11. (2017河•北省广平一中高一月考)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

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

”这表明他()A •赞赏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B. 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充满失望和忧虑C. 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D. 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12. (2017河北大名高一期中)有学者评论说:“ 20世纪中叶,俄罗斯的农村成了国家农奴制农村,而且国家从农民那里夺去了除空气以外的所有东西。

”导致这些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 •农奴制改革的不彻底B. 斯大林时期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C. 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D. 勃列日涅夫改革只注重发展重工业13. 据《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1938年出版,斯大林亲自撰写、修订)记载:“(1935 年)建筑新粮仓和仓库已成为集体农庄农户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因为原有的储藏室的设计只考虑到每年分到少量产品,对于现在集体农庄庄员的新的需要是十分之一也不能满足的”。

由此可知()A .苏联的农业政策符合国情B. 苏共极力为农业集体化政策辩护C. 苏联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D. 苏联农业生产缺乏宏观计划指导14. 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占50%, 而且是择优、低价购买。

1931年苏联购买美国机器设备约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

这表明()A •计划经济体制优于市场经济体制B. 苏联迅速实现了全面工业化C. 危机迫使美国调整对苏联政策D. 经济危机给苏联带来发展机会15. 戈尔巴乔夫曾指出:“在斯大林时期,工业化是靠利用集中营的囚犯,同时也是靠农业的破产来实现的。

对农业来说,集体化实际上成了新的农奴制。

”下列对材料中戈尔巴乔夫的评价,理解正确的是()A .农业集体化限制了农民的人身自由B. 苏联工业化导致国民经济发展失衡C. 对外争霸影响农业发展与民生改善D. 高度集权破坏民主制,法律被践踏16 •下面两图是苏联和新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如果图中 C = G,那么,下列式子成立的是(A •B = FC. D = H17.20世纪20年代以来,苏俄率先实现了突破,开创了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F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殊的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的措施,所以是完全错误的B. 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所有农产品的权利C.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以失败而告终,他们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仍然没有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的束缚,仍属于修补性的变革D.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因为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18. 从1953年到1964年,苏联的钢产量从3 810万吨增加到8 500万吨,煤产量从3.2亿吨增加为5.5亿吨,石油产量从5 280万吨增加为2.23亿吨,工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平均月工资从1955年的76.2卢布上升到1965年的104.2卢布。

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改革()A .把农业作为经济改革的重点B. 以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为主C. 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D.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19. 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 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有()①赫鲁晓夫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②在经济建设上急于冒进③提出的目标不切实际④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A .①②③④B .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20. 到1959年,苏联几乎每个农户都养了奶牛。

此外,城镇居民还养了350万头奶牛。

全国牛奶产量明显增加。

几年内,羊的头数增长了一倍,猪和家禽的数量也大大增加,果园又兴旺起来。

私人农产品的销售价格从1954年起开始下降,农贸市场日趋繁荣。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B . A = ED. B = H苏联国恆生严总價挤意图新中国国風生产总値术息图因是()A .集体农庄规模迅速扩大B. 副业义务交售制取消C. 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和生产经营权D.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确立21. 历史学家黄安年曾经评价道:“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

它基本上是纠正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

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是异端,也不能视为划时代的创举。

”材料中的“他” 应是()A .罗斯福B .斯大林C.赫鲁晓夫D.戈尔巴乔夫22. 1973年,勃列日涅夫在全国范围内改组工业管理机构,实行2〜3级管理制,成立各种联合公司,如生产联合公司、科研生产联合公司等。

这些联合公司兼有行政管理与生产经营两种职能。

这些联合公司的成立()A .旨在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B.反映出苏联推行集约化经营的发展战略C. 凸显工业为经济改革的重点领域D. 服务于发展工业与美国争霸的外交战略23. 周尚文在《苏联兴亡史》中曾这样描述苏联:“放慢改革步伐,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国内政局稳定,保守气息浓厚;国家实力加强。

在国际社会中争夺霸权,气势汹汹。

”这种情况出现在()A. 1925〜1953 年B. 1954〜1964 年C. 1965〜1982 年D. 1982〜1991 年24. 戈尔巴乔夫于20世纪80年代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如图)。

封面主题词是“Starting Over重新开始)。

此图透露的信息是()A .试图说明战后美苏争霸结束B. 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质疑C. 借用媒体宣传图谋思想渗透D. 旨在消除意识形态的矛盾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18分,第26题16分,第27题18分,共52分)25. (18分)苏联解体以来,出现了一些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03年3月4日,亚历山大季诺维耶夫(俄罗斯哲学家、社会学家和作家)发文说:“考虑到具体历史条件,考虑到人员等情况,斯大林为首的领导是按最佳方案行动的。

环境本身迫使他们采取那样的行动。

”他称斯大林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材料二: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写道:“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了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等)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材料三:1957年7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又通过决议,从1958年1月起取消农庄庄员和其他个人副业的各种农产品的义务交售,代之以支持较高价格的国家收购,在政府的扶植下,家庭副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1958年同1953年相比,个人副业生产的肉增加33%, 奶增加27%,蛋增加44%,羊毛增加91%。

(1)材料一、二主张是从哪些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的政策的?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角度分析斯大林“放弃”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