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IPO财务造假分析研究
《2024年胜景山河IPO财务造假案例分析研究》范文
《胜景山河IPO财务造假案例分析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成熟,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通过IPO(首次公开发行)来融资扩张。
然而,一些企业为了追求上市融资,不惜进行财务造假,以粉饰业绩,从而达到蒙蔽投资者、提高股价的目的。
胜景山河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本文将通过详细分析胜景山河IPO财务造假事件,探究其背后的成因、影响以及如何预防和治理类似事件。
二、胜景山河公司简介及IPO背景胜景山河公司是一家以山水画为主题的旅游公司,近年来在旅游行业表现突出。
为了进一步扩大业务规模,胜景山河决定通过IPO融资。
在准备过程中,公司向公众展示了其靓丽的财务数据和盈利模式,成功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关注。
三、财务造假手段及手法分析1. 虚增收入:胜景山河通过与关联公司之间的虚假交易,虚增了大量的营业收入。
这些虚假交易在财务报表上表现为大量的合同和销售订单,但实际上并未产生真实的现金流。
2. 虚减成本:公司在成本方面也进行了造假,通过低估成本、减少费用支出的方式来提高净利润率。
这主要体现在部分费用的推迟入账、某些支出项目的削减或省略等方面。
3. 虚构资产:为了增强财务报表的可信度,公司虚构了一些不存在的资产或项目,如虚构了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等。
四、财务造假的影响及后果1. 投资者损失:投资者因信任公司的财务报表而进行投资,由于财务造假导致投资决策失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 股价崩盘:一旦财务造假被揭露,公司股价将面临崩盘式下跌,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损失。
3. 法律责任: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将面临法律追责,包括罚款、刑事责任等。
4. 信誉受损:公司的信誉和形象将受到严重损害,影响其未来的业务发展和融资能力。
五、案例分析的启示与建议1. 加强监管:政府和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违法成本,以遏制财务造假行为。
2. 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企业应加强信息披露的透明度,确保投资者能够获取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
财务造假事件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财务造假事件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市场秩序和投资者利益。
财务造假不仅损害了企业的声誉,还可能导致企业面临法律诉讼、市场禁入等严重后果。
本报告针对一起典型的财务造假事件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财务造假的原因、手段和危害,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二、事件背景2019年,某知名上市公司被爆出财务造假,涉及金额高达数十亿元。
该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相关部门迅速介入调查。
经查,该公司在2016年至2018年期间,通过虚构交易、隐瞒费用、虚增收入等手段,虚增利润数十亿元。
三、事件分析1. 财务造假原因(1)业绩压力:在市场竞争激烈、业绩增长放缓的背景下,部分企业为了满足投资者和市场预期,不惜采取财务造假手段虚增业绩。
(2)监管缺失:我国资本市场监管体系尚不完善,部分企业利用监管漏洞进行财务造假。
(3)内部控制不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为财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4)道德风险:部分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人员道德素质低下,为追求个人利益而铤而走险。
2. 财务造假手段(1)虚构交易:通过虚构销售合同、采购订单等,虚增收入和利润。
(2)隐瞒费用:将实际发生的费用归入其他科目,减少当期利润。
(3)虚增资产:通过购买低价值资产、虚增存货等手段,虚增资产规模。
(4)操纵利润:通过调整收入、费用等科目,操纵利润。
3. 财务造假危害(1)损害投资者利益:财务造假误导投资者,导致其投资决策失误,造成经济损失。
(2)扰乱市场秩序:财务造假行为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环境,损害了市场信誉。
(3)加剧金融风险:财务造假企业可能引发金融风险,甚至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四、防范措施1. 完善监管体系:加强资本市场监管,严厉打击财务造假行为。
2.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监督和审计。
3. 提高企业道德素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人员的道德素质。
财务造假的原因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财务造假是指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财务报表中虚构或者隐瞒真实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的违法行为。
近年来,我国财务造假事件频发,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为了揭示财务造假的原因,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财务造假的原因分析1. 监管环境因素(1)监管力度不足。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时间较短,监管体系尚不完善,监管力度有待加强。
部分监管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存在失职、渎职现象,导致财务造假行为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2)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存在一定缺陷,如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全面、不准确等,为财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2. 企业内部因素(1)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部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之间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为财务造假提供了条件。
(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内部审计、财务审批等环节存在漏洞,为财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3. 利益驱动因素(1)企业为了上市、再融资等目的,通过财务造假美化财务报表,提高公司估值。
(2)企业为了逃避税收、处罚等,通过财务造假隐瞒真实经营状况。
(3)企业为了获得信贷、担保等金融支持,通过财务造假虚增资产、利润等指标。
4. 人员素质因素(1)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
部分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低下,为了个人利益或迎合企业领导要求,参与财务造假。
(2)企业管理层素质不高。
企业管理层缺乏财务知识,对财务造假行为认识不足,难以发现和防范财务造假。
5. 社会文化因素(1)利益驱动观念。
部分企业将利益最大化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目标,忽视了社会责任和道德规范。
(2)监管宽容文化。
部分企业认为监管力度不足,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财务造假难以被发现。
三、对策建议1. 加强监管环境建设(1)提高监管力度。
加大对财务造假行为的打击力度,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2)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研究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在金融市场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由于各种原因,一些上市公司在财务报表中存在不真实的情况,甚至涉及财务造假。
财务造假不仅会严重损害上市公司的信誉和市场价值,还会对投资者、经济社会等方面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采取相应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就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进行研究,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解决途径。
一、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表现形式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虚假会计记录:包括虚增收入、虚增资产、虚假报销等行为。
通过这些方法,上市公司可以掩饰真实的经营状况,使其在投资者和监管机构面前呈现出良好的财务状况。
2. 虚假财务报表:包括虚假损益表、虚假资产负债表等。
通过虚假的财务报表,上市公司可以夸大经营业绩,隐瞒亏损情况,从而吸引投资者的眼球。
二、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非常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营状况不佳:一些上市公司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产品陈旧、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经营状况不佳,为了掩盖这一点就会选择进行财务造假。
2. 股价操纵:一些上市公司为了提高股价,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就会选择进行财务造假,使公司呈现出良好的财务状况,从而增加投资者的信心。
3. 管理层贪污腐败:一些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就会选择进行财务造假,隐瞒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
4. 财务监管不力:一些上市公司由于财务监管部门的监管不力,就会选择进行财务造假,因为他们知道即使财务造假被发现,也不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三、解决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的建议为了解决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财务监管:财务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的审核监督,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财务造假行为。
2. 完善法律法规:相关部门应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财务造假行为的打击力度,增加违法成本,提高违法成本,降低财务造假的风险。
财务造假事件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财务造假事件频发,严重扰乱了资本市场秩序,损害了投资者利益,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本报告将对一起典型的财务造假事件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揭示其背后的原因、影响及防范措施。
二、事件背景1. 事件概述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在2015年至2017年期间,通过虚构业务、夸大收入、隐瞒费用等手段,虚增公司利润。
经监管部门调查,该公司涉嫌财务造假,被责令改正,并处以巨额罚款。
2. 事件影响(1)投资者利益受损:财务造假导致投资者对公司业绩产生误判,投资决策失误,造成巨额损失。
(2)资本市场信誉受损:事件曝光后,市场对上市公司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3)监管机构公信力下降:事件暴露出监管机构在监管过程中存在漏洞,导致财务造假事件频发。
三、事件原因分析1. 内部因素(1)公司治理缺陷:公司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人员职责不清,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2)内部控制失效: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无法有效防范和发现财务造假行为。
(3)道德风险:部分管理人员和员工为追求个人利益,不惜铤而走险,进行财务造假。
2. 外部因素(1)市场竞争激烈:公司面临较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为提高业绩,不惜采取不正当手段。
(2)监管力度不足:监管部门对财务造假行为的查处力度不够,导致部分企业存在侥幸心理。
(3)会计准则不完善:部分会计准则存在模糊地带,为企业进行财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四、事件影响分析1. 对投资者的影响(1)投资决策失误:财务造假导致投资者对公司业绩产生误判,投资决策失误,造成巨额损失。
(2)信心受损:事件曝光后,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导致市场恐慌。
2. 对资本市场的影响(1)市场秩序混乱:财务造假扰乱了资本市场秩序,影响了市场的公平、公正、公开。
(2)监管公信力下降:事件暴露出监管机构在监管过程中存在漏洞,导致监管公信力下降。
3. 对社会的影响(1)诚信缺失:事件暴露出我国部分企业诚信缺失,损害了社会道德风尚。
《2024年胜景山河IPO财务造假案例分析研究》范文
《胜景山河IPO财务造假案例分析研究》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通过IPO(首次公开发行)进入资本市场。
然而,在IPO过程中,部分企业为了达到上市标准或吸引投资者,会采取一些不正当手段,其中财务造假是最为常见的一种。
本文将针对胜景山河IPO财务造假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投资者和监管部门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胜景山河公司背景及IPO过程胜景山河公司是一家在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主要从事XX业务。
为了实现更快的发展和扩大市场份额,公司决定通过IPO进入资本市场。
在IPO过程中,胜景山河公司积极配合中介机构进行财务审计、信息披露等工作,最终成功在A股市场上市。
三、财务造假手段及影响1. 财务造假手段胜景山河公司在IPO过程中,通过虚构收入、夸大利润、操纵成本等手段进行财务造假。
具体来说,公司通过与关联方进行虚假交易、伪造合同、虚构应收账款等方式,虚增了公司的收入和利润。
此外,公司还通过操纵成本、调整会计政策等手段,使得公司的财务报表看起来更加优秀。
2. 影响胜景山河公司的财务造假行为严重误导了投资者,使得投资者对公司的真实经营状况产生了误判。
同时,该行为也损害了资本市场的公平性和信誉度,给其他企业带来了不良影响。
此外,胜景山河公司还面临了监管机构的处罚和投资者的索赔,给公司的声誉和形象带来了极大的损害。
四、案例分析1. 造假动机胜景山河公司进行财务造假的主要动机是为了达到上市标准、吸引投资者和提高股价。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公司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采取一些不正当手段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此外,一些公司高管和中介机构也可能存在利益输送和合作共赢的心理,从而助长了财务造假的风气。
2. 造假手段的漏洞胜景山河公司的财务造假手段存在诸多漏洞。
首先,公司在进行虚假交易和伪造合同时,往往缺乏有效的内部监控和审计机制,使得这些行为得以顺利实施。
其次,公司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可能存在会计政策不当、成本操纵等问题,导致财务报表失真。
《2024年胜景山河IPO财务造假案例分析研究》范文
《胜景山河IPO财务造假案例分析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通过IPO(首次公开发行)进入资本市场融资。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企业为了达到上市标准或提高股价,可能采取不正当手段,其中财务造假尤为突出。
胜景山河公司就是一起典型的IPO财务造假案例,其事件的发生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本文将对胜景山河IPO财务造假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成因、影响及防范措施。
二、胜景山河公司简介及IPO背景胜景山河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XXX的公司,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该公司为了扩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选择了IPO上市融资的路径。
在IPO筹备过程中,为了达到监管机构的发行要求,提高股价,公司出现了财务造假行为。
三、财务造假手法分析1. 虚增收入:胜景山河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伪造发货单据等方式,虚增公司的营业收入。
2. 成本操纵:公司通过调整成本计算方法、降低成本费用等方式,降低公司的成本,从而提高利润。
3. 关联方交易:公司与关联方进行大量交易,通过非公允的交易价格和交易条件,实现利润的转移。
四、财务造假的影响1. 投资者损失:投资者因受到虚假财务信息的误导,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导致损失。
2. 资本市场信誉受损:财务造假事件严重损害了资本市场的信誉,降低了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
3. 相关责任人受罚:涉事公司的相关责任人受到法律制裁,对个人职业生涯造成严重影响。
五、案例成因分析1. 利益驱动:为了达到上市标准和提高股价,公司和管理层受到利益驱动,铤而走险进行财务造假。
2. 监管漏洞:监管机构在审核过程中存在漏洞,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公司的财务造假行为。
3. 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失效,为财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六、防范措施与建议1. 加强监管: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力度,完善审核制度,提高审核标准,对财务造假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2024年胜景山河IPO财务造假案例分析研究》范文
《胜景山河IPO财务造假案例分析研究》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企业IPO(首次公开发行)已成为众多企业融资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追求上市的过程中,一些企业却因财务造假而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质疑。
胜景山河公司便是其中一例。
本文将通过对胜景山河IPO财务造假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以期为投资者、监管部门及企业提供借鉴。
二、胜景山河公司背景及IPO过程胜景山河公司是一家以制造业为主的综合性企业,曾计划在A股市场进行IPO。
在筹备过程中,公司通过美化财务报表、虚构业务等方式,试图达到上市标准。
然而,这些行为最终被监管部门发现,导致公司IPO进程受阻。
三、财务造假手段及分析1. 虚构业务收入:胜景山河公司通过虚构合同、伪造发票等手段,虚增业务收入。
这些虚增的收入往往没有实际业务背景,仅为了达到财务报表的预期目标。
2. 资产评估失真:公司在资产评估过程中,可能存在低估负债、高估资产的情况。
这导致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失真,给投资者带来误导。
3. 关联方交易:胜景山河公司与关联方进行大量交易,通过这些交易来调整财务报表。
这些交易往往缺乏透明度,难以被外界察觉。
四、财务造假的影响1. 损害投资者利益:财务造假使投资者无法获取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导致投资决策失误,损害投资者利益。
2. 破坏市场秩序:财务造假行为破坏了资本市场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扰乱了市场秩序。
3. 影响企业声誉:胜景山河公司的财务造假行为严重损害了公司的声誉,使公司形象受损。
五、应对措施及建议1. 加强监管力度: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力度,严格审查企业的财务报表及披露信息,对涉嫌财务造假的企业进行严惩。
2. 提高信息透明度:企业应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及时、准确地披露重要信息,让投资者充分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
3. 强化内部控制:企业应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完善内部审计制度,防止财务造假行为的发生。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是一个严重影响资本市场秩序和投资者利益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当前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现状及其原因的分析,提出了防范财务造假的对策和监管部门对财务造假的惩罚措施。
探讨了企业自身应该采取的措施,包括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和加强监督管理。
在文章展望了财务造假问题解决的可能性,并总结了研究得出的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为监管部门、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参考和指导,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财务造假、上市公司、分析、原因、对策、监管、惩罚、展望、研究结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一直备受关注,造假行为不仅损害了投资者利益,也影响了市场的正常运作。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监管力度的加大,财务造假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正确认识和研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对于保护投资者权益、维护市场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上市公司为了追求更高的盈利和规模扩张,往往会采取一些不正当手段来虚增财务数据,从而误导投资者和市场。
监管部门的监管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也为财务造假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和机会。
研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深入分析其现状和原因,探讨防范和解决的对策势在必行。
本文将从研究背景、问题意义、现状分析、原因分析、防范对策、监管部门惩罚措施和企业自身措施等方面展开讨论,旨在探索如何有效应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提升市场透明度和投资者信心。
1.2 问题意义财务造假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上市公司的声誉和信誉,也会对投资者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
研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问题及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对于投资者来说,财务造假的存在会导致投资决策的失误,有可能让投资者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投资者的利益需要得到有效保护,因此探讨如何防范和解决财务造假问题十分必要。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问题及对策。
在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接着,通过分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现象、探讨造假的成因、总结常见的财务造假手段,以及探讨防范和监测财务造假的对策和应对财务造假的措施。
在结论部分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帮助更好地了解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对策,从而维护市场秩序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现象分析,成因,财务造假手段,防范,监测,对策,措施,总结,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是财务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现象也逐渐凸显出来。
财务造假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还对整个经济体系造成了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引发金融风险。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本质是公司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通过篡改财务信息、虚构业绩等手段,以达到欺骗投资者、挤占资金等目的。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利益驱动的加剧,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也呈现出愈发严重的态势。
造假行为不仅损害了公司的信誉和形象,还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给投资者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的研究和预防至关重要。
只有深入了解财务造假的成因和手段,提出有效的对策和措施,才能有效地遏制财务造假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投资者权益。
本文旨在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探讨其成因和常见手段,提出防范和监测财务造假的对策,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是一个严重影响金融市场秩序和投资者利益的问题,对于维护市场健康发展和保障投资者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的意义在于揭示财务造假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有助于提高投资者的风险识别能力和决策水平,防范财务风险和保护投资者利益。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研究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在中国的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增加。
随之而来的是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的频繁出现,这不仅损害了股民的利益,也对整个资本市场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寻找解决之道,已成为当下的急迫课题。
一、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表现形式1. 虚假销售收入部分上市公司利用虚假销售合同等手段夸大公司的销售收入,以此来提高公司的业绩表现,吸引投资者的关注。
这种行为往往会使公司的财务报表呈现出一种虚假的繁荣景象,实际上公司的经营状况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善。
2. 虚增利润为了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一些上市公司会采取虚增收入、减少费用等手段来夸大公司的盈利状况。
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会计准则,也严重扭曲了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给投资者和股东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3. 资产减值不当为了掩盖公司实际经营状况的恶化,一些上市公司会通过不当减值、资产转移等方式来掩盖公司的亏损状况,从而误导投资者对公司的价值形成错误的认知。
二、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分析1. 利益驱动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再根本原因在于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为了实现自身利益,公司可能会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来夸大业绩表现,从而满足股东和投资者的预期,获取更多的投资和融资机会。
2. 管理层诚信缺失一些上市公司的管理层缺乏诚信意识,追求短期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了长期良好的公司发展和稳健的财务状况,从而导致了财务造假问题的频繁出现。
3. 监管不力监管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对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行为存在监管不力的情况。
一方面是因为监管部门的监管手段和技术手段的滞后,另一方面是因为监管部门在对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进行监管时存在盲点和漏洞。
三、解决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的对策1. 健全监管体系加强对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进行监管,严格规范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编制,及时发现和纠正虚假信息,提高监管的透明度和有效性。
2. 完善内部控制上市公司需要加强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增强公司对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并建立有效的风险识别和控制机制,提高公司内部诚信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研究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研究引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上市公司在中国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成为了市场经济的中流砥柱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动力。
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随之增加,其中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
财务造假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还损害了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整体经济的稳定。
针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其原因和应对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现状目前,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已经成为了我国资本市场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随着中国股市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情况层出不穷。
财务造假使得投资者无法获得真实的信息,导致市场信任降低,投资风险增加。
财务造假不仅危害股东、投资者的利益,同时也影响了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已成为阻碍我国股市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
二、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1. 利益驱使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根本原因是公司管理层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采取了不正当手段,在财务报表上做手脚。
公司管理层可能利用虚假销售、夸大利润等手段来掩盖实际业绩,从而获得更高的股价和获利。
利益驱使是导致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主要原因之一。
2. 管理层的道德风险一些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为了追求短期利益,放弃了对公司的长期健康发展的考虑,将公司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导致财务造假问题的发生。
管理层缺乏道德约束和责任意识,对股东、投资者和整个市场不负责任,是造成财务造假的重要原因。
3. 监管不力监管部门在监管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过程中存在疏漏或监管不力也是导致财务造假问题的重要原因。
一些上市公司可能会通过对监管部门的欺骗和操纵,规避监管,从而达到财务造假的目的。
三、应对措施1. 完善监管机制强化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监管力度,加大对上市公司的监督检查频率和力度,严厉打击财务造假行为,防范和遏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发生。
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提升违规成本。
2. 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加强对上市公司管理层的监督,规范公司治理行为,加强内部控制,提高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真实度,提高公司对外部监管的适从性和合规性。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动因分析及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动因分析及对策【摘要】本文主要针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这一问题展开研究,通过分析造假的动因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旨在深入探讨造假行为背后的原因,并提出应对之策。
文章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引出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接着,针对财务造假的动因进行了深入剖析,从管理层动机、市场压力、监管不力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
随后,根据动因分析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包括加强内部控制、完善监管机制、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等。
通过总结反思,强调了预防和打击财务造假的重要性,呼吁各方共同努力维护市场秩序和投资者利益。
本研究对于促进上市公司健康发展和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动因分析、对策建议、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总结反思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因为这种行为不仅影响到公司的稳定发展,也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尽管监管部门加大了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但是一些不法分子仍然找到了各种方式进行财务造假,导致公司经营发展面临巨大风险。
研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并提出对策建议,对于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市场秩序,营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加,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导致一些公司为了达到业绩目标,融资需求或者股价稳定等目的,采取了不正当手段进行财务造假。
在这种背景下,研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有助于深入了解造成财务造假的深层次原因,为监管部门和投资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1.2 研究意义财务造假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会给公司、投资者和整个市场带来巨大的损失。
研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和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分析财务造假的动因,可以帮助监管部门更好地了解造假的根源,有针对性地加强监管措施,防范未来的风险。
对于投资者来说,了解财务造假的动因能够帮助他们更加谨慎地投资,减少投资风险。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研究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研究【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通过对研究背景、对象、方法、结果和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
在研究背景部分,探讨了财务造假的定义和原因;研究对象包括受影响的上市公司和相关监管部门;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案例分析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揭示了财务造假对公司、股东和市场的影响;结论部分总结了财务造假问题的严重性,并提出了预防和应对措施。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为投资者和监管机构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研究、引言、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研究影响、结论1. 引言1.1 引言财务造假是指公司在财务报表中故意误导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相关方的行为。
上市公司作为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财务状况的真实性和透明度对投资者和整个市场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近年来,一些上市公司因为财务造假问题导致股价暴跌、公司倒闭甚至引发金融风暴,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原因和影响,对于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的研究,分析其背景、对象、方法、结果和影响,从而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建议,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市场监管提供参考。
通过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的本质,为提升企业诚信意识、加强财务监管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 正文2.1 研究背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愈发突出。
财务造假是指公司为了谋取私利,利用虚假信息误导投资者和社会公众,达到欺诈目的的行为。
财务造假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损害了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严重影响了金融市场的稳定运作。
研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揭示其成因和影响,对于维护金融市场秩序,保障投资者权益,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频频曝光,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一些公司利用虚假交易、资产减值、利润调度等手段,粉饰财务报表,掩盖企业真实经营状况,误导投资者,造成不良后果。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市场竞争的激烈,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日益严重且引人关注的问题。
财务造假不仅损害了公司的声誉和利益,也对投资者和整个市场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的研究和防范对策,对于维护市场秩序和投资者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表现形式及影响1. 财务数据的伪造财务造假的主要形式之一就是对公司财务数据进行伪造。
它可以表现为虚增营业收入、虚增资产价值、隐瞒负债或财务成本,以此来夸大公司的经营业绩和价值。
通过这种方式,公司能够掩饰真实的财务状况,误导投资者和监管机构,获得不正当的利益。
2. 资产负债表的“美化”为了掩盖企业实际的财务困难,一些上市公司往往借助资产负债表的“美化”手段,通过对资产价值的夸大和负债的隐匿,来掩盖财务风险和问题。
这种行为不仅误导投资者对公司的真实价值进行判断,更是对投资者和市场的一种欺骗。
3. 利润的过度夸大为了使自己的业绩看起来更加优秀,一些上市公司常常利用各种手段来夸大自己的利润。
通过财务工程来对业绩进行调整,虚增非经营性收入等手段来夸大利润。
这种行为不仅误导了投资者对公司的真实盈利能力的认知,也对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财务造假不仅对公司自身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对整个市场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危害。
财务造假导致的信息失真使投资者无法真实地了解公司的经营情况,从而无法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公司财务造假还会破坏市场秩序,增加市场的投机性和不确定性,影响市场的稳定运行。
一旦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被曝光,公司声誉受损,投资者信心受到打击,市场信任度降低,对公司和整个市场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1. 利益驱动财务造假往往是为了企业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进行的。
企业为了应对经营风险、追求高额的财务指标或者为了通过财务造假来获得更多的融资,往往会使用各种手段来夸大业绩,造成财务造假。
2. 管理层激励机制一些企业管理层通过财务造假以追求自身的奖励和激励。
《欣泰电气IPO财务造假案例研究》
《欣泰电气IPO财务造假案例研究》一、引言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加,然而伴随着的却是财务造假事件的频繁发生。
欣泰电气作为一家在电力设备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其IPO(首次公开发行)过程中出现的财务造假事件,不仅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真实性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通过欣泰电气IPO财务造假案例的研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并探讨预防和治理财务造假的措施。
二、欣泰电气IPO财务造假事件概述欣泰电气在IPO过程中,为了达到更高的市场估值和融资规模,通过虚构合同、夸大收入、隐瞒费用等方式进行财务造假。
其财务报表存在严重的水分,严重误导了投资者和监管机构。
经过调查,欣泰电气IPO财务造假事件被揭露,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三、财务造假手段分析1. 虚构合同:欣泰电气通过虚构合同,虚增收入和利润。
这些合同往往没有真实的交易背景,只是通过内部操作进行“自产自销”。
2. 夸大收入:公司通过夸大销售收入、虚增应收账款等方式,提高公司的利润水平。
3. 隐瞒费用:公司隐瞒了部分费用支出,如研发费用、营销费用等,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四、财务造假的影响1. 投资者利益受损:投资者因受到误导而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导致损失惨重。
2. 资本市场信誉受损:财务造假事件严重损害了资本市场的信誉,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3. 法律责任追究: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受到法律的制裁,对公司的声誉和业务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五、财务造假的原因分析1. 利益驱动:为了达到更高的市场估值和融资规模,公司通过财务造假来虚增业绩,吸引投资者。
2. 内控失效: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导致财务造假得以实施。
3. 监管不严: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不够严格,使得一些公司有机会进行财务造假。
六、预防和治理财务造假的措施1. 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研究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研究1. 引言1.1 背景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一直是财务领域的热点和难点之一。
背景中,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公司的经营和市场信誉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这些造假行为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对整个资本市场的正常运作产生了不良影响。
造假涉及的范围广泛,手段多样,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
对于这一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研究,找出造假的原因和常见手段,探讨造假对经济的影响,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政府、监管机构和投资者都在积极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的研究,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有效的监管建议,减少造假行为的发生,维护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000字】。
1.2 研究意义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对于投资者而言,财务报表的真实性直接影响其投资决策,因此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可能导致投资者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而对于监管部门来说,财务造假不仅损害了市场的公平和透明性,也影响了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研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的意义在于加深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探究其根本原因,寻找有效的防范措施,从而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展开研究,旨在为相关监管部门、投资者和上市公司提供参考,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规范化和健康发展。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分析其原因、常见手段以及对经济的影响,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总结当前研究的现状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的研究,旨在揭示造假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机制,为监管部门和投资者提供参考,提高市场透明度和投资者保护水平,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通过分析财务造假的影响及其防范措施,可以为上市公司和相关利益相关方提供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防范和应对潜在的财务风险,维护经济秩序和市场稳定。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是指公司通过虚报收入、隐瞒负债、虚构资产等手段,篡改财务报表,以达到误导投资者、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目的。
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公众投资者的权益,也破坏了市场的信心和稳定。
研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及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的成因有多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公司内部的管理体制和控制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措施,容易产生漏洞和弊病。
公司的治理结构和监管机制存在缺陷,监管不到位,监管部门缺乏有效的手段和工具,无法及时发现和处置财务造假行为。
投资者的理性性和风险意识不强,容易被虚假财务信息所骗。
针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一是完善公司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有效防范和控制财务造假行为。
二是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提高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完善监管手段和工具,加强对公司的审核和审计,及时发现和处置财务造假行为。
三是强化投资者的教育和风险提示,提高投资者的理性性和风险意识,减少被虚假财务信息所骗。
四是加强对财务报表的审计和审查,建立健全财务报表的编制、审计和公开制度,提高财务报表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在具体操作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定期和不定期审计,对有财务造假嫌疑的公司进行深入审核和核查。
二是建立健全财务信息披露制度和信息披露平台,加强对财务信息的监管和管理,提高财务信息的披露透明度和质量。
三是加大对财务造假行为的惩罚力度,加大对财务造假行为的追责力度,形成强大的震慑力。
四是加强中介机构的监管,提高中介机构的专业水平和诚信度,减少中介机构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利益冲突。
五是加强投资者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投资者的知识水平和风险意识,增强投资者对财务信息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在研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及对策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分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和动机,深入了解公司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研究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研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是指上市公司通过虚假记载、隐瞒事实、误导性陈述等手段,在财务报告中虚增收入、掩盖亏损、夸大资产等,以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
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诚信原则,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在金融市场中,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全是造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外部投资者决策和金融市场稳定至关重要,因此研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当前国内外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完善监管机制、提高金融市场透明度、保障投资者权益,有必要深入探讨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的根源、特征、影响因素及防范措施。
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的深入研究,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和稳定运行。
1.2 研究意义【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研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其对经济市场秩序和社会诚信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从而揭示其背后的原因和机制,为相关监管部门和投资者提供参考和建议。
研究意义首先在于强调了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对经济稳定和市场信心的危害。
由于上市公司在市场中地位特殊、影响力巨大,一旦发生财务造假,不仅会导致公司自身的财务风险增加,还会对整个市场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引发市场恐慌。
深入研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对于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投资者权益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研究通过分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行为特征和类型,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加谨慎地进行投资,提高他们辨别财务造假行为的能力,从而减少投资风险,维护自身的财产安全。
研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还可以促进公司自身的合规管理和监管制度的建设,提升市场的透明度和规范化水平,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市公司IPO财务造假分析研究
摘要:中国证券市场已有二十多年的历程,而财务造假的问题一直贯彻始终。
上市公司为了好的业绩,在证券市场上募集更多的资金;拟上市公司为了成功上市,也有着相同目的的财务造假问题。
本文通过对IPO财务造假的分析,通过为投资者提供IPO造假的渠道来让投资者拥有识别IPO 财务造假的能力,也使证券市场朝健康高效的道路发展。
关键词:IPO财务造假;海联讯;动因
一、IPO财务造假相关概述
所谓IPO就是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或者说新股上市,就一个募资的过程。
一般来说,一旦首次公开上市完成后,公司就可以申请到证券交易所或报价系统挂牌交易。
当创业板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促进自主创新企业及其他成长型创业企业的发展,是落实自主创新国家战略及支持处于成长期的创业企业的重要平台。
IPO财务造假是指公司为达到上市目的,利用会计准则的灵活性及其存在的漏洞,通过种种财务造假的手段,掩饰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并向公众呈现利好的会计信息的行为。
二、海联讯IPO财务造假案例回顾
(一)公司概况。
公司前身为海联讯信息网络科技(深
圳)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1月,位于深圳市南山区深南大道市高新技术园。
2008年5月30日公司整体变更为深圳海联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09年12月22日,拟登陆创业板,但受限于核心竞争力不够突出,上会被否。
2011年7月,再次启动上市进程,详细披露了红筹架构形成和解体过程。
2011年7月22日,由于主营业务突出,业绩连续五年持续增长,顺利通过证监会审核。
(二)造假过程与结果。
海联讯的这场“危机”,曝露于2013年3月21日的一则简单公告。
2013年4月27日,海联讯一口气发布了32份公告。
其中,两份“会计差错”公告掀起海联讯涉嫌财务造假的冰山一角。
经过历时一年零八个月的立案调查,2014年10月21日,深交所发布公告,宣布对公司给予公开谴责的处分。
公告中称,公司2010-2012年财务报告存在重大会计差错,存在虚假冲减应收账款以及营业收入确认和费用分摊不符合准则规定的情形。
调整后,公司累计调减营业收入5222万元,调减净利润5946.9079万元,调增负债14700.5856万元。
(三)后续追踪。
证监会对海联讯给予警告,并处以822万元的罚款;对控股股东章锋处以1,203万元的罚款。
对保荐人平安证券给予警告,没收保荐业务收入400万元及承销股票违法所得2,867万元,并处以440万元罚款。
海联讯将出资设立专项补偿基金,补偿适格投资者损失,补偿
金额8882.77万元。
所有罚款及补偿投资者损失约1.14亿元,可谓史上最重处罚。
海联讯开创了A股公司由大股东主动出资运用市场机制补偿投资者的首个案例。
三、海联讯IPO造假手段
2013年3月21日,海联讯因涉嫌违反证券法律法规被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立案调查。
同年4月27日,海联讯发布了《关于对以前年度重大会计差错更正及追溯调整的公告》对其存在的外包成本、年终奖金、应收账款、营业收入等四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说明。
(一)虚增利润。
海联讯自爆2011年上市当年虚增净利润2278.88万元,从6273.23万元调减至3994.35万元,虚增部分为实际利润的57.05%。
从公司发布的《关于对以前年度重大会计差错更正及追溯调整的公告》中2011年收入调减1592万,净利润调减2279万;2010年收入调减1051万,净利润调减889万。
(二)虚假冲减应收账款。
为实现发行上市目的,解决公司应收账款余额过大的问题,海联讯采用由股东垫资或向他人借款方式,在会计期末冲抵应收账款,并在下一会计期初冲回。
在2009-2011年间,海联讯分别虚构收回应收账款1,429万元、11,320万元、11,456万元。
公司调整2010年虚假冲减应收账款及其他应付款113,201,995.25元;调整2011年虚假冲减应收账款,调增应收账款及其他应付款
133,067,772.08元,总计调整虚假应收账款总额2.46亿元。
(三)年终奖金和外包成本推迟确认。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对企业当期发生的业务或者经济活动采用权责发生制予以确认,也就是说,海联讯的年终奖金正常应年末计提,实际次年发放时才确认成本费用,这种做法违背了会计准则的要求。
海联讯应调整2011年跨期确认的年终奖金,即调减2011年度销售费用145,468.90元,调增管理费用1,825,775.88元,故调增应付职工薪酬4,887,239.68元。
(四)虚增营业收入。
2011年上半年,海联讯虚构6份合同,虚增营业收入1,335万元,其中虚构与当期前十大客户签订合同4份,即:虚构与当期第二大客户山西省电力公司签订合同1份,金额为288万元;虚构与当期第五大客户广东电网公司签订合同2份,金额分别为193万元、196万元;虚构与当期第六大客户河南省电力公司签订合同1份,金额为265万元。
在上述虚构的6份合同中,有4份合同收入确认时间发生在“三年一期”期末的2011年6月29日、30日。
四、海联讯IPO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
(一)由企业和中介机构之间的某种不正当联系造成。
平安证券作为海联讯当时上市时候的保荐机构在这次造假
案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由于平安证券的不尽职,导致没有看出其中的端倪所在,没有严格认真进行前期调查,没有
核查海联讯招股说明书和其他有关宣传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致使海联讯使用虚假或者模糊语言成功获得了平安证券的保荐。
在本案的证据中显示出,在三年中,在海联讯涉及的不合规的勾当里,平安证券都有迹象主动参与其中。
(二)处罚力度不够。
仔细分析我国当前的证券市场,IPO不断出现虚假行为,难以抑制并逐渐蔓延成整个行业行为的原因,主要还是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太轻,以及违法成本太低。
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对资本市场的规范性不强,对于违反法规的行为处罚成本不高,这就造成了行业间存在很强的侥幸心理,由于处罚力度不够,也让财务虚假、内幕交易等不法行为很难得到遏制。
(三)缺少完善健全的制度来对证券市场进行规范。
海联讯的成功上市展现出的是证?恢贫饶诘母?败和其体制的不规范。
发行新的股票会遭到很多限制,这时企业一般会提升股票发行时的价格来提升自身的资金拥有量。
上市之前的利润会影响上市企业发行股票的价格。
在我们国家,由于有很多制度的限制,企业一般都会用非整体的方式上市,企业制定价格时,通常会制定一个虚拟的主体,然后对该主体模拟,经过对分理处会计主体的利润进行计算定价。
这样的定价模式不符合相关规定,也违背了会计主体与会计期间的一般假设,很多公司因为这个原因在上市之前拥有了投机的方
式,对财务包装找到了机会。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郑贤龙.浅析IPO财务造假动因、手段及防范对策[J].商业会计,2013.
[2]梁箫. IPO过程中报表粉饰动因、手段及防范措施探析[J]. 现代商贸工业,2012.
[3]吴兰.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探讨[J].财会研究,2010.
[4]张君,邹晶晶.基于创业板IPO的盈余管理研究――以“万福生科”为例[J].商业会计,2014.
[5]杨超,刘倩.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方式选择――基于A 股IPO公司的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