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分析

合集下载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与内部控制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与内部控制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与内部控制分析近年来,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频频发生,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关注和监管部门的重视。

财务造假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损害了市场的公平与透明。

而内部控制的缺失往往是导致财务造假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从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表现和内部控制的作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找出财务造假现象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表现1. 收入和成本的虚增上市公司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和投资者的预期,往往会虚增收入和减少成本,以达到增加扭亏为盈的目的。

虚增收入通常采用虚假销售和虚假服务等方法,而减少成本则主要体现在减值准备和资产减值损失等方面。

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会扭曲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误导投资者的决策,同时也损害了市场的公平和透明。

2. 资产负债表的伪造上市公司为了美化自己的资产负债表,往往会采用各种手段来伪造资产和负债的情况。

以虚假交易金额或虚假合同将无形资产、账面净值等进行夸大或缩减,以求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

这种行为会对公司的经营和投资者的利益造成严重的损害,也会对市场的正常运作产生不良影响。

3. 现金流量表的造假上市公司往往会通过调整现金流量表来达到虚增现金流量的目的。

通过虚构现金流入或现金流出的金额、虚增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等手段来欺骗投资者,掩盖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

这种行为不仅会误导投资者的决策,也会对公司的经营和市场的公平产生不良影响。

二、内部控制的作用内部控制是指管理层为实现公司目标而建立的、通过预防和纠正错误来保证公司资产和信息的完整性和可靠性的一系列措施。

内部控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防范财务造假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防范财务造假。

通过制定合理的会计政策和程序,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和风险控制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当的会计处理和错误报告,保障公司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 保护公司资产内部控制还可以有效保护公司的资产。

通过建立健全的资产管理和保护制度,规范公司的资金使用和资产流转,提高资产利用效率,降低资产损失和风险。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原因及对策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原因及对策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原因及对策分析在我国,财务造假普遍存在,财务造假的手法也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了国家宏观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

深入探讨导致财务造假的真正原因,寻找治理财务造假的对策,确立正常有序的会计工作秩序已迫在眉睫。

一、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案例描述(一)基本情况科龙电器全称为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0921,于1992年12月16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成立。

1996年7月23日,公司的459589800股境外公众股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交易;1998年度,公司获准发行110000000股人民币普通股,1999年7月13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

科龙主要开发、制造电冰箱等家用电器,产品内、外销售和提供售后服务,运输自营产品。

公司有关高管情况为:刘从梦为现任代理董事长兼总裁,原董事长为顾雏军。

顾雏军同时有一家全资所有的顺德市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并且是扬州亚星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及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

2001年10月底,科龙电器同时在深港两地公告,广东科龙(容声)集团有限公司将所持有的20447。

5755万股法人股份转让给顾雏军全资所有的顺德市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转让价为5。

6亿元人民币,2002年4月,格林柯尔公司占科龙股份数为20。

64%,到2004年10月增至26.4%。

2001年11月2日,公告显示,科龙电器现有董事会将有变动。

同时,顾雏军提早入主科龙董事会。

2002年4月18日,股权转让完成.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负责科龙2002、2003、2004年度报表的审计,2002年和2004年出具了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其出具的保留意见均与科龙现金流无关,2003年出具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2005年11月出具了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后辞去了审计师职务。

科龙现任审计机构为深圳大华天诚会计师事务所、德豪嘉信会计师事务所。

(二)舞弊手法顾雏军从注册成立顺德格林柯尔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瞄准了科龙.他先是利用从科龙电器划拨的1。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是一种违规行为,指的是公司在财务报表中故意提供虚假信息,以误导投资者和金融机构,获取不当利益。

财务造假行为具有很大的风险和危害,对投资者信任、市场秩序和经济发展都会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将从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两个角度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进行探讨。

动因分析1. 企业经营困境:企业面临经营困境时,可能会通过财务造假来掩盖真实的经营状况,以维持投资者的信心。

常见的经营困境包括亏损、债务问题、市场竞争压力等。

2. 股价管理:一些上市公司可能出于提高股价的目的,通过财务造假来制造虚假的业绩增长,吸引投资者的关注和投资,推动股价上涨。

这种行为主要出现在股权激励计划实施时,管理层为了获得更多的股权回报而进行财务造假。

3. 获取融资机会:一些上市公司有意通过财务造假来获取更多的融资机会。

虚假的财务报表往往会给金融机构带来误导,使其对公司的信用评级产生误判,提高了公司获得融资的成功率。

4. 避税逃税:一些上市公司可能通过财务造假来减少纳税义务,以获取更多的税收优惠。

这种行为主要通过虚增费用、虚增资本支出等方式实现,降低纳税基数,从而减少纳税额。

5. 个人利益诱因:上市公司管理层、财务人员等可能因为个人利益诱因而进行财务造假。

管理层为了获取更多报酬,可能会通过虚增业绩来实现,财务人员可能为了获取操纵股票交易等利益而进行财务造假。

防范对策1.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明确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编制和披露要求,并对财务造假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加强监管部门的执法力度,及时发现和处理财务造假行为,增加违规成本。

2. 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督促其按照规定要求及时披露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

完善财务审计制度,推动独立审计机构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提高信息披露的可信度和透明度。

3. 加强内部控制:上市公司应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明确职责分工,加强风险防范和控制。

财务造假的反例分析报告(3篇)

财务造假的反例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财务造假是指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通过虚构交易、隐瞒事实、虚报利润等手段,对财务报表进行不正当的修改和操纵,以误导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的行为。

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财务造假事件频发,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破坏了资本市场的公平、公正。

本报告将对一起典型的财务造假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相关企业和监管机构提供警示。

二、案例背景(一)公司简介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成立于2000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公司自上市以来,业绩持续增长,一度被誉为“房地产界的黑马”。

然而,在2016年,公司被爆出财务造假,涉及金额高达数十亿元。

(二)造假手段1. 虚构交易:公司通过虚构土地购置、工程项目等交易,虚增收入和利润。

2. 虚报资产:公司通过隐瞒资产减值、虚报资产评估等手段,虚增资产价值。

3. 虚假投资:公司通过虚构投资、隐瞒投资亏损等手段,虚增投资收益。

4. 虚假关联交易:公司通过虚构关联交易,将利润转移至关联方,虚增公司利润。

三、案例分析(一)虚构交易公司通过虚构土地购置、工程项目等交易,虚增收入和利润。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虚构土地购置:公司虚构了大量土地购置交易,将土地购置成本计入费用,虚增当期利润。

2. 虚构工程项目:公司虚构了大量工程项目,将工程项目成本计入费用,虚增当期利润。

(二)虚报资产公司通过隐瞒资产减值、虚报资产评估等手段,虚增资产价值。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隐瞒资产减值:公司隐瞒了部分资产的减值情况,虚增了资产价值。

2. 虚报资产评估:公司虚报了部分资产的评估价值,虚增了资产价值。

(三)虚假投资公司通过虚构投资、隐瞒投资亏损等手段,虚增投资收益。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虚构投资:公司虚构了大量投资项目,虚增了投资收益。

2. 隐瞒投资亏损:公司隐瞒了部分投资项目的亏损情况,虚增了投资收益。

(四)虚假关联交易公司通过虚构关联交易,将利润转移至关联方,虚增公司利润。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近年来,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频发,给投资者和市场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财务造假不仅损害了上市公司自身的信誉和利益,也损害了投资者的权益和市场的稳定。

对于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保护投资者的权益,维护市场的秩序。

一、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问题1. 审计失职审计是保障财务报表真实性和准确性的重要手段,而一些上市公司却通过与审计师勾结,进行财务造假,掩盖公司真实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

审计失职导致了财务造假问题的不断出现。

2. 内部控制不严上市公司内部的财务管理和监管体系不健全,内部控制不严。

一些管理层和内部人员利用职权和资源进行财务造假,以虚增利润、掩盖亏损,误导投资者和监管机构。

3. 法律监管不足我国的证券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对于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监管力度不够,监管措施不够严厉,使得一些上市公司得以逍遥法外,频繁发生财务造假事件。

4. 信息透明度不足一些上市公司在财务报表和信息披露上存在不真实、不完整的情况,信息披露透明度不够,投资者无法及时获取真实的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容易受到财务造假的欺骗。

二、对策研究建立健全的审计监管制度,提高审计师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加强对于审计工作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审计工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减少审计失职导致的财务造假问题。

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强化内部监管和管理,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机制,提高内部人员的道德水平和职业操守,减少内部人员参与财务造假的可能性。

完善我国的证券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对于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强化对于财务造假的监管机制和处罚力度,确保上市公司如实披露财务信息,维护市场的秩序。

4. 加强信息披露三、结语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的存在对我国的金融市场和证券市场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为了维护市场的秩序,保护投资者的权益,需要加大对于财务造假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和管理,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公平性,确保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财务造假事件分析报告(3篇)

财务造假事件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财务造假事件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市场秩序和投资者利益。

财务造假不仅损害了企业的声誉,还可能导致企业面临法律诉讼、市场禁入等严重后果。

本报告针对一起典型的财务造假事件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财务造假的原因、手段和危害,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二、事件背景2019年,某知名上市公司被爆出财务造假,涉及金额高达数十亿元。

该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相关部门迅速介入调查。

经查,该公司在2016年至2018年期间,通过虚构交易、隐瞒费用、虚增收入等手段,虚增利润数十亿元。

三、事件分析1. 财务造假原因(1)业绩压力:在市场竞争激烈、业绩增长放缓的背景下,部分企业为了满足投资者和市场预期,不惜采取财务造假手段虚增业绩。

(2)监管缺失:我国资本市场监管体系尚不完善,部分企业利用监管漏洞进行财务造假。

(3)内部控制不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为财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4)道德风险:部分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人员道德素质低下,为追求个人利益而铤而走险。

2. 财务造假手段(1)虚构交易:通过虚构销售合同、采购订单等,虚增收入和利润。

(2)隐瞒费用:将实际发生的费用归入其他科目,减少当期利润。

(3)虚增资产:通过购买低价值资产、虚增存货等手段,虚增资产规模。

(4)操纵利润:通过调整收入、费用等科目,操纵利润。

3. 财务造假危害(1)损害投资者利益:财务造假误导投资者,导致其投资决策失误,造成经济损失。

(2)扰乱市场秩序:财务造假行为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环境,损害了市场信誉。

(3)加剧金融风险:财务造假企业可能引发金融风险,甚至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四、防范措施1. 完善监管体系:加强资本市场监管,严厉打击财务造假行为。

2.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监督和审计。

3. 提高企业道德素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人员的道德素质。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与内部控制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与内部控制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与内部控制分析近年来,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频频见诸报端,引起了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关注。

财务造假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对上市公司的声誉和稳定性造成了重大影响。

而财务造假往往与内部控制不严密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于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问题与内部控制不足问题,我们需要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其根本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1. 利益驱动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诱因之一是利益驱动。

公司管理层为了达到业绩目标、获得更多的激励报酬,往往采取了不正当的手段来进行业绩的“美化”,甚至直接伪造公司的财务数据。

2. 经营困难存在经营困难的上市公司为了掩饰自身的经营问题,通常会采取财务数据的“修饰”手段,企图以假象骗过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继续融资或维持公司的市值。

3. 盈利压力市场竞争激烈,部分上市公司可能面临盈利压力,为了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可能会通过虚报收入、隐藏成本等方式来进行财务数据的“美化”。

4. 监管不力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审计和监督不力,也会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提供机会,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和有效的处罚措施,导致了财务造假问题的屡禁不止。

二、内部控制不严密的原因1. 管理层失职部分上市公司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了内部控制的建立和落实,导致了内部控制不严密的问题。

2. 系统设计不完善一些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设计不完善,导致了内部控制的漏洞和不足,造成了财务造假问题。

3. 人为因素公司内部人员存在违规违纪行为,有意或无意地绕过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财务造假。

内部监督管理部门执行不力,对内部控制的建设和执行不做到位,也容易造成内部控制不严密的问题。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和内部控制不严密的问题往往共生共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方合力,包括公司治理、监管机制、内部控制等方面的改革和优化。

三、解决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与内部控制不严密问题的对策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上市公司应加强公司治理建设,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对于公司治理各环节的监督和管理。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分析在经济活动中,财务报表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投资者了解其财务状况、经营状况以及盈利能力的重要依据。

然而,由于利益的驱使和市场的压力,有些上市公司可能会利用各种手段对财务报表进行造假,以达到虚增利润、隐瞒亏损、掩盖风险等目的。

本文将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的原因、手段以及影响进行细致分析。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的原因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追求利润最大化:上市公司为了满足股东、投资者的期望,常常需要呈现正向的财务数据。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一些公司会采取手段来虚增收入、减少成本,从而使财务报表呈现出良好的财务状况。

2.应对市场压力:上市公司可能会因为市场环境的变化或者业绩下滑而受到投资者的质疑。

为了回应市场的压力,一些公司会进行财务数据的美化,以掩饰实际的经营困境,维持投资者的信心。

3.扩大融资渠道:一些上市公司可能需要进行新的融资活动来满足业务扩张的需要,然而,投资者对于公司的财务状况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为了获得更好的融资条件,某些公司可能会通过财务报表造假来提升自身的信用度。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的手段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的手段多种多样,其目的是为了让报表呈现出良好的财务状况,以欺骗投资者、利益相关方。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财务报表造假手段:1.虚增收入:上市公司可能通过虚构交易、虚增销售额、利用关联方进行虚假销售等手段来提升收入。

这种手段通常会在合同、发票等文件上进行篡改,以制造虚假交易的假象。

2.隐瞒负债:为了掩盖公司的风险,上市公司可能会隐瞒或延后披露一些负债信息,以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

这种手段可能包括虚增资产、转移债务、迟滞应付款项等。

3.资本化费用:上市公司有时会将本应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资本化,比如研发费用、广告费用等,从而在报表中呈现出较好的盈利能力。

4.虚增资产:上市公司可能通过夸大资产价值、虚构资产存在等手段来虚增资产规模,以提高自身的信用度。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原因及对策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原因及对策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原因及对策分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原因及对策分析1、引言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是指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人为地虚构或者伪造财务数据,以欺骗投资者、市场和监管机构。

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市场的公平性、透明度和投资者的信心。

本文将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原因分析2.1、利润管理上市公司可能会通过调整财务数据来管理和操控利润。

他们可能会合理或者不合理地调整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时间,以人为地控制当期利润的大小,从而影响公司的股价和业绩。

2.2、资产和负债伪造为了强化公司的实力和信誉,上市公司可能会夸大其资产价值,减少负债的记录。

他们可能会虚构收入,使公司的资产看起来更加高大上。

同时,他们也可能会隐藏负债,降低公司债务的风险。

2.3、隐藏关联交易上市公司可能会通过虚构或者掩盖关联交易来进行财务造假。

他们可能会和关联方进行虚假交易,将利润转移到关联公司,以掩盖真正的盈利能力和企业实际状况。

2.4、虚构现金流量现金流量是衡量公司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上市公司可能会虚构或者误导性地报告现金流量数据,使公司的经营状况看起来更好。

他们可能会通过虚构交易或者误导性的现金记录来欺骗投资者和监管机构。

3、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对策3.1、强化内部控制上市公司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审计、会计报告和公司治理机制等。

通过内部控制,可以有效监督和管理财务数据,减少财务造假的可能性。

3.2、加强监管和审计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加大对财务报告和审计工作的检查力度。

同时,应建立独立的审计机构,提高审计的质量和独立性。

3.3、加强投资者教育和保护投资者应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分析和研究能力,增强风险意识。

同时,监管机构应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和保护,提供更加全面和透明的信息。

3.4、提高行业诚信意识行业协会和专业组织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诚信教育和监督,提高行业整体的诚信意识。

通过构建良好的行业风气,可以减少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可能性。

财务造假事件分析报告(3篇)

财务造假事件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财务造假事件频发,严重扰乱了资本市场秩序,损害了投资者利益,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本报告将对一起典型的财务造假事件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揭示其背后的原因、影响及防范措施。

二、事件背景1. 事件概述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在2015年至2017年期间,通过虚构业务、夸大收入、隐瞒费用等手段,虚增公司利润。

经监管部门调查,该公司涉嫌财务造假,被责令改正,并处以巨额罚款。

2. 事件影响(1)投资者利益受损:财务造假导致投资者对公司业绩产生误判,投资决策失误,造成巨额损失。

(2)资本市场信誉受损:事件曝光后,市场对上市公司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3)监管机构公信力下降:事件暴露出监管机构在监管过程中存在漏洞,导致财务造假事件频发。

三、事件原因分析1. 内部因素(1)公司治理缺陷:公司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人员职责不清,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2)内部控制失效: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无法有效防范和发现财务造假行为。

(3)道德风险:部分管理人员和员工为追求个人利益,不惜铤而走险,进行财务造假。

2. 外部因素(1)市场竞争激烈:公司面临较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为提高业绩,不惜采取不正当手段。

(2)监管力度不足:监管部门对财务造假行为的查处力度不够,导致部分企业存在侥幸心理。

(3)会计准则不完善:部分会计准则存在模糊地带,为企业进行财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四、事件影响分析1. 对投资者的影响(1)投资决策失误:财务造假导致投资者对公司业绩产生误判,投资决策失误,造成巨额损失。

(2)信心受损:事件曝光后,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导致市场恐慌。

2. 对资本市场的影响(1)市场秩序混乱:财务造假扰乱了资本市场秩序,影响了市场的公平、公正、公开。

(2)监管公信力下降:事件暴露出监管机构在监管过程中存在漏洞,导致监管公信力下降。

3. 对社会的影响(1)诚信缺失:事件暴露出我国部分企业诚信缺失,损害了社会道德风尚。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对社会经济秩序和资本市场的稳定性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分析造假的动因并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从动因分析和防范对策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动因分析1. 利益驱动: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最主要的动因就是利益驱动。

由于上市公司需要满足投资者的预期,保持股价稳定并吸引投资者投资,一些公司会通过虚增收入、减少成本或吸收其他公司的负债等手段来提高业绩,从而推高股价和市值。

一旦公司业绩受到市场的高度关注,公司高层管理者往往会面临巨大的压力,导致他们选择采取不正当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2. 高层腐败:另一个常见的动因是高层管理者的腐败行为。

通过财务造假,高层管理者可以获取非法个人利益,提高个人地位和社会地位。

这种腐败行为常常与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缺失等问题相关。

3. 经营压力:一些上市公司由于市场竞争激烈,经营不善、盈利压力等原因,往往处于困境之中。

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他们可能选择采取财务造假的手段来掩盖真实的经营状况,以迷惑投资者。

4. 目标考核:上市公司高层管理者的目标考核也可能成为造假的动因。

为了达到公司目标,并实现薪酬和晋升的目标,一些员工可能会选择以欺骗投资者的方式来完成公司考核要求。

二、防范对策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防范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重要措施。

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监管部门和信息披露机制,加强对公司高层管理者和内部控制的监督和约束,提高公司的透明度和信息披露质量。

2. 强化内部控制:上市公司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增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公司应加强对财务部门的监督和管理,建立严格的核算制度和财务业务流程,避免财务人员的违规行为。

3. 加强审计监督:审计是发现财务造假行为的重要手段之一。

监管机构和审计师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审计监督,提高审计质量和独立性,发现和防范财务造假行为。

4. 提升投资者教育意识:加强投资者的教育意识,提高他们对财务信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可以降低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风险。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与内部控制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与内部控制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与内部控制分析财务造假是指公司故意篡改或虚构财务报告,以获利或掩盖真实经营状态的行为。

在上市公司中,财务造假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有可能影响整个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如何有效地防范和治理财务造假,成为上市公司和相关监管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1. 利益驱动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利益驱动。

为了获取更高的股价和利润,一些上市公司可能会通过虚构财务数据来美化自身业绩,轻易获取资本市场的资金支持。

一些公司的高管和员工可能出于个人私利而故意篡改会计数据。

2. 监管不力监管问题也是导致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审核不力,导致一些公司能够逃避监管。

监管机构监管手段不足、监管措施不严也会降低上市公司的违法成本,增加财务造假的风险。

3. 内部控制不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不完善也是导致财务造假的原因之一。

一些公司内部控制流程不够严密,审计程序不严谨,内部管理混乱,导致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容易被篡改,从而为财务造假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危害1. 损害投资者利益财务造假可能会导致投资者误判公司价值,从而使得投资者蒙受交易损失。

一旦财务造假被揭露,上市公司股价可能会暴跌,造成投资者财产的巨大损失。

2. 侵害市场秩序财务造假不仅伤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有可能侵害市场秩序。

虚假财务数据容易对市场预期产生误导,引发市场恐慌和连锁反应,从而影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3. 形成不良示范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现象容易形成不良示范,引导其他公司效仿,导致市场环境的恶化。

一旦形成恶性循环,将对整个市场的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防范与治理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对策1. 强化监管相关监管机构应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加大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审核力度和审核频度,提高对上市公司的违法成本,阻止财务造假行为的发生。

2. 完善内部控制上市公司应该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健全内部控制管理机制,规范公司内部管理流程,提高公司内部审计程序的严谨性,加强对各项财务数据的审核,使财务造假无处遁形。

企业财务造假案分析报告(3篇)

企业财务造假案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企业财务造假事件频发,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损害了投资者利益,影响了社会稳定。

本报告以某知名企业财务造假案为例,深入分析其造假手段、动机、影响及防范措施,以期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借鉴。

一、案件背景某知名企业(以下简称“该公司”)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行业领军企业。

然而,在2019年,该公司被曝出财务造假,涉及金额巨大。

经调查,该公司在2016年至2018年期间,通过虚构销售、虚增资产、隐瞒负债等手段,虚增利润,误导投资者。

二、造假手段及动机1. 虚构销售该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虚开发票等方式,将应收账款虚增,从而虚增销售收入。

具体操作如下:(1)虚构销售合同:与关联方签订虚假销售合同,将销售收入计入当期,但实际上并未发生实际交易。

(2)虚开发票:与关联方合作,虚开发票,将销售收入计入当期,但实际交易并未发生。

2. 虚增资产该公司通过虚增存货、固定资产等手段,虚增资产总额。

具体操作如下:(1)虚增存货:将已售出的产品计入存货,虚增存货价值。

(2)虚增固定资产:将已报废或处置的固定资产计入固定资产,虚增固定资产价值。

3. 隐瞒负债该公司通过隐瞒应付账款、短期借款等手段,隐瞒负债。

具体操作如下:(1)隐瞒应付账款:将应付款项推迟支付,将应付账款计入下期。

(2)隐瞒短期借款:将短期借款计入长期借款,隐瞒负债。

动机分析:(1)业绩压力:该公司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面临业绩压力,为了达到业绩目标,不惜采取财务造假手段。

(2)高管利益:部分高管为了获得高额奖金,推动公司财务造假。

三、案件影响1. 投资者利益受损:该公司财务造假,误导投资者,导致投资者损失惨重。

2. 市场秩序混乱:该公司财务造假,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影响了其他企业的正常经营。

3. 社会信任度下降:该公司财务造假,损害了社会信任度,对整个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

四、防范措施1. 加强内部审计: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加强对财务报表的审核,防止财务造假。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是指公司故意通过编造虚假的财务报表或者其他手段来欺骗投资者和市场,违背了诚信原则和信息透明的基本要求。

造假行为严重损害了市场的秩序和投资者的利益,对于保障市场的良性发展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分析造假的动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对于减少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造假的动因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利益驱动:上市公司为了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可能借助财务造假来虚增盈利、掩盖亏损、提高财务指标等,以提高股价、增加市值,进而获得更多的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等好处。

2. 政策压力:政府对于上市公司的一些政策要求,如上市、融资、职称晋升等,可能会造成上市公司为了达到政策要求而进行财务造假,以获得政策的优惠或者避免政策的制约。

3. 绩效考核:上市公司管理层为了获得高额的奖金、股票期权等激励机制,可能会通过财务造假来提高公司的财务业绩,以表现出色的业绩来获得激励。

4. 市场需求:市场对于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有一定的期望,如果公司的财务指标与市场的预期不一致,可能会导致股价下跌,投资者流失等,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上市公司可能会选择财务造假来达到一致性。

防范对策如下:1. 强化监管:加强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的审查力度,提高财务审计的质量和独立性,增加违法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形成有效的威慑。

2. 完善制度:健全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和风险控制机制,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的重视,严格实施会计准则和财务报表披露要求,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

3. 增加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加强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及时公布财务信息,提高公众对上市公司的监督和信任。

4. 强化社会责任意识:上市公司应当加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坚持诚实守信、正当经营,将社会责任纳入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

5. 加强投资者教育: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和辨别能力,使投资者能够更好地判断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减少受骗的可能性。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是指企业在披露财务报告时故意歪曲财务数据、隐瞒重要信息或虚构交易事实,违背了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以欺骗投资者、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的行为。

造假行为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和透明性,对整个经济体系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和防范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1. 利益驱动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为了追求业绩目标、股价提升及公司价值的提升,或者为了获得更多银行贷款等利益,往往会通过财务造假手段来夸大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资产规模,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2. 经营压力在面临市场竞争激烈、业绩不佳、资金链紧张等压力下,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为了掩盖企业经营困难,往往会选择通过虚增收入、隐瞒损失等方式来美化财务状况,以便获取更多的融资和支持。

3. 管理层个人动机有些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为了提升自身地位和薪酬,或者为了避免控制权的流失,会以其个人利益为出发点,通过操纵财务报告等手段来欺骗投资者和监管部门,从而达到控制和操纵企业的目的。

4. 管理弊端企业内部管理缺失、内部控制不完善、监管机构监管不力等问题,也容易造成财务造假行为的滋生和蔓延。

管理层和会计人员以此为背景,往往能够找到可乘之机,从而实施财务造假行为。

二、防范对策1. 完善内部控制上市公司应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审计制度和风险管理体系,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财务造假行为。

2. 强化公司治理加强公司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董事会和监事会,明确和规范各级管理人员的权责和业绩考核机制,提高企业经营的透明度和公正性,防范管理层利用职权进行财务造假的行为。

3. 加强外部监管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加大公司财务报告的审核和抽查力度,提高审计公司的审计质量和独立性,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建立健全的违法成本高压态势,对于财务造假行为及时予以惩处。

造假案例财务分析报告(3篇)

造假案例财务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财务造假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投资者利益。

本报告将以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财务造假行为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揭示财务造假的手段、原因及影响,为我国资本市场监管提供参考。

二、案例简介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该公司”)成立于1998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2018年,该公司因涉嫌财务造假被证监会调查。

经调查,该公司自2015年至2017年,通过虚构收入、隐瞒成本、虚构资产等方式,虚增营业收入约50亿元,虚增净利润约15亿元。

此案震惊了资本市场,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三、财务造假手段分析1. 虚构收入该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虚开发票等方式,虚增营业收入。

具体手段包括:(1)虚构销售合同:与客户签订虚假的销售合同,虚增销售收入。

(2)虚开发票:与供应商串通,虚开发票,虚增成本,进而虚增收入。

2. 隐瞒成本该公司通过隐瞒成本、虚构费用等方式,虚增净利润。

具体手段包括:(1)隐瞒成本:将实际发生的成本计入“待摊费用”或“递延资产”,待未来期间摊销,以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

(2)虚构费用:虚构业务招待费、差旅费等费用,减少当期利润。

3. 虚构资产该公司通过虚构投资、虚构资产等方式,虚增资产。

具体手段包括:(1)虚构投资:将未实际发生的投资计入“长期股权投资”,虚增资产。

(2)虚构资产:将未实际发生的资产计入“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虚增资产。

四、财务造假原因分析1. 公司管理层利益驱动公司管理层为了达到业绩目标,获取高额薪酬、股权激励等利益,不惜采取财务造假手段。

2. 监管环境不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监管体系尚不完善,对财务造假的查处力度不够,导致部分公司敢于铤而走险。

3. 会计准则执行不严格部分公司为了达到财务造假目的,滥用会计政策,扭曲会计信息。

4. 市场环境压力部分公司面临市场竞争压力,为了保持市场份额,不惜采取财务造假手段。

五、财务造假影响分析1. 损害投资者利益财务造假导致投资者无法准确了解公司真实经营状况,误导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损害投资者利益。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是指上市公司通过对财务报表的数据和信息进行篡改、伪造以及隐瞒,使其在财务业绩方面呈现出高于实际水平的假象,从而误导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牟取非法利益的行为。

财务造假行为不仅严重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也损害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破坏了市场的公平和透明性。

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对于维护市场秩序和保护投资者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动因分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利益驱动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最主要动因是基于企业的经营目标与利益诉求。

为了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和提高经营业绩,有些企业会采取财务造假手段,如虚增营业额、利润等,以达到短期内股价上涨、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2. 忽视风险有些上市公司为了规避市场风险、回避投资者质疑,选择通过财务造假手段来掩盖财务困难、业绩下滑等问题,以维护市场形象和股价稳定,隐藏真实的企业风险,造成投资者丧失对市场的信心。

3. 绩效考核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为了达到内部绩效考核指标,也会出现利用财务数据作假的情况。

为了实现薪酬激励或者股票期权激励,公司管理人员会采取一些不正当手段,进行财务造假,以达到绩效目标。

4. 资本市场压力企业在资本市场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包括股东回报压力、融资压力等。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迎合投资者和股东的期望,有些企业可能会利用财务造假手段来营造企业经营成果,以满足市场需求。

二、防范对策针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进行预防和遏制:1. 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公司应当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完善会计核算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流程和程序。

加强内部审计和监控,密切关注公司内部经营、财务活动,及时发现和纠正财务造假行为。

2. 加强外部监管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外部监管,严格审慎监管公司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可能出现的财务造假行为进行风险预警和监控。

建立健全的监管制度和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上市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

这些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同时也受到投资者的关注和监督。

然而,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追求短期的利润和股价,不择手段进行财务造假,从而欺骗投资者和市场。

这种行为的危害性非常严重,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对整个资本市场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动因分析和防范对策两方面,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进行探讨。

动因分析:1. 短期经济利益诱惑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所涉及的利益诱惑很多,其中短期经济利益是最为显著的动因之一。

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追求短期的利润和股价,会采取虚假陈述、隐瞒财务信息等手段来夸大自己的利润和财务状况。

由此造成的财务造假不仅可使公司获得更多的融资,还可以提高公司的股价,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2. 企业信贷压力上市公司需要通过多种手段筹集资金来支持自身的业务发展,其中银行贷款是企业资金筹集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一些上市公司为了满足银行的信用额度,也会采取财务造假的方式来掩盖真实的财务情况,从而得到银行的信贷资金支持。

这种行为既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多融资,也可以减轻企业的融资成本,但会使银行资产的风险更高。

3. 管理层的激励机制很多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是通过公司的股票、股票期权等形式获取股东回报的。

为了使公司股价上涨,管理层可能会采取虚假陈述、假冒伪劣、挪用资金等操作,从而让公司的财务状况看起来更加优秀,以满足自己固有的激励机制。

防范对策:1. 完善监管机制,提高监管部门的执法力度监管机构是保护投资者权益、维护市场稳定的重要角色。

针对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行为,监管机构应完善制度,提升执法力度,对违法上市公司进行惩戒,以维护市场的公正和透明。

2. 加强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和投资者保护投资者应当提高风险意识,关注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和股票的实际报酬,在投资过程中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

同时,政府应加强对投资可持续性的教育,促使投资者更具有理性和负责任的投资决策。

财务打假事件分析报告(3篇)

财务打假事件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财务信息真实性的问题日益凸显。

近年来,财务打假事件频发,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

本报告将对一起典型的财务打假事件进行分析,旨在揭示事件背后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为我国财务信息真实性建设提供参考。

二、事件背景(一)企业概况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成立于1998年,主要从事某行业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公司曾一度在业内享有较高声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业绩逐年下滑,股价持续下跌。

(二)事件起因2019年,一位名叫李某某的投资者在研究公司财务报表时,发现公司存在虚增收入、隐瞒费用等财务造假行为。

随后,李某某向有关部门举报,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三、事件经过(一)举报阶段李某某在发现公司财务造假后,向证监会、审计署等部门举报。

在举报过程中,李某某提供了大量证据,包括公司内部文件、财务报表等。

(二)调查阶段有关部门在接到举报后,迅速开展调查。

经过对公司的财务报表、内部控制制度、关联交易等方面进行核查,确认公司存在财务造假行为。

(三)处罚阶段在调查结果公布后,证监会依法对公司及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

公司被责令改正财务造假行为,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罚款、市场禁入等处罚。

四、事件分析(一)财务造假的原因1. 盈利压力:公司面临业绩下滑、股价下跌的压力,为了维持股价和业绩,公司选择了财务造假。

2. 内部控制薄弱: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存在漏洞,为财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3. 监管不力:监管部门对公司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公司敢于铤而走险。

(二)财务造假的影响1. 损害投资者利益:财务造假使投资者对公司的投资决策产生误判,导致投资者利益受损。

2. 损害市场秩序:财务造假扰乱了市场秩序,影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

3. 降低社会信任度:财务造假事件的发生,降低了社会对上市公司的信任度。

五、防范措施(一)加强内部控制1.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分析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上市公司逐渐增多,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财务造假的形式也呈现出多样性和隐蔽性。

财务造假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引起会计诚信危机,给国家和广大的投资者带来巨大的危害和损失,一方面对相关部门也发起了挑战。

自2002年底世界上最大的能源交易商安然公司轰然倒塌后,一直称为世界上最为发达最为成熟的美国资本市场沉陷于上市公司作假丑闻的漩涡之中。

美国财务造假好像一颗定时炸弹,引爆了广大投资者心理的不满,由此也引起了全球各界的重视和关注。

本文选取国内12家上市公司为例,通过案例分析了解到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主要通过虚增利润、关联交易和资产重组等手段,其造假原因主要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进一步针对常用手段以及原因提出规避和治理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治理建议The listed company financial fraud analyseAbstract: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the listed company the listed company ,the listed company financial fraud phenomenon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e form of financial fraud also presents diversity and concealment.the financial fraud will lead to distortion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accounting credit crisis ,great harm to the state and the vast majority of investors and losses ,on the one hand,also launched a challenge to relvevant departments ,since the end of 2002 the words largest energy trader eworn collapsed.has been called the worlds most advanced the most mature of us capital markets the mealstrom of subsidance in the listed companys fraud scandal .Americas financial fraud like a time bomb,detonateded the investor psychology,which has caused global attention and concern from all walks of life.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resent situation and reason of financial fraud of listed company ,on the basis of further analyze the common ways of financial fraud of listed companies to adopt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key words:the listed company; financial fraud; management advice目录1 绪论 (1)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2.1 研究内容 (1)1.2.2 研究方法 (1)2 文献综述 (2)2.1 相关概念 (2)2.1.1 上市公司 (2)2.1.2 财务造假 (2)2.2 相关文献 (2)3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分析 (3)3.1 财务造假样本分析 (3)3.2 财务造假手段分析 (4)3.2.1 虚增利润 (4)3.2.2 不按照规定确认成本费用 (5)3.2.3 利用关联交易和资产重组 (6)3.2.4 披露会计信息未按规定 (7)3.2.5 利用政府和银行的“扶持” (7)3.3 财务造假原因分析 (8)3.3.1 内部原因 (8)3.3.2 外部原因 (9)4 研究结论与建议 (10)4.1 研究结论 (10)4.2 研究建议 (10)4.2.1 完善公司的治理机制 (10)4.2.2 完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 (10)4.2.3 加强财务管理,客观公正的披露财务信息 (10)4.2.4 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 (11)4.2.5 加强外部监管 (11)4.3 本章小结 (11)致谢 (12)参考文献 (13)1 绪论1.1 研究背景与意义近几年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上市公司违规现象频繁发生,且违规的形式和花样不断推陈出新,而这些违规行为大多数与财务造假有关,日益猖狂的上市财务造假已经超越了会计范畴,而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切身利益,极大的挫伤了广大股民的积极性。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自身本来具有其隐蔽性和复杂性,使得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对其所出具的财务报告真假难以准确辨认,对进行提前预警、进行规避财务造假问题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本文以近10年以来13家上市公司为案例,总结其原因和手段,并提出几点治理建议和对策。

希望能够对遏制财务造假现象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并且对广大投资者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这是本文的意义所在。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1.2.1 研究内容本文通过分析总结国内相关研究文献并结合目前特殊制度背景,以近10年以来我国13家上市公司为样本。

分析原因和手段,并提出对策。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研究背景与意义还有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介绍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相关概念,并且结合相关参考,了解国内学者的主要研究观点。

第三章以13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揭露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种种手段,解析动因。

第四章最后针对上述的造假手段和原因,提出治理建议和对策。

1.2.2 研究方法本文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主要是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相关资料的查阅分析,根据研究目的,从中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

其中有运用因果分析法,本文通过财务造假的成因着手,基于成因,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2 文献综述2.1 相关概念2.1.1 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是指所发行的股票经过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证券管理部门批准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

所谓非上市公司是指其股票没有上市和没有在证券交易所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

上市公司是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种,这种公司到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除了必须经过批准外,还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

2.1.2 财务造假广义上讲,只要没有按照“会计准则”做账,都叫作假。

但是,实际过程中,由于准则的规定,如果全部按照准则中去做,由于很多的发票回单都是非正规性的,税前是不许抵扣的,将给企业利润造成很大的影响。

所以采取首发是,控制成本,降低利润,本质也就是造假。

造假是违背真实性核算原则的行为,其行为的目标和结果均使真实性原则受到损害。

2.2 相关文献为了更好的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行为进行分析,需要结合国内主要学者的研究观点。

如下:财务报表分析研究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要求报表数据的真实可靠,高红静认为虚假的财务报表,无论是采用什么先进的财务分析技术也是枉然,分析得出的结论也不可能正确,不可能提供出财务决策的依据[1]一方面,利益驱动是上市公司提供是上市公司提供虚假信息最直接的原因,经济利益驱动主要表现在一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为了筹措资金,杨忠红认为当今有部分上市公司已经将可能多的拉拢投资者和融资作为自己的主业和主要的业绩增长点,严重影响了公司主营业务的发展[2],二是为了偷逃税款,周青认为有些公司尤其是私营企业为了达到偷税逃税的目的,会采取隐瞒销售收入、虚增销售成本多计提待摊费用等舞弊手段[3]。

王伟欣认为一些上市公司还会利用部分会计政策的疏漏,对财务报表进行粉饰,如通过对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不同选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企业某些费用粉饰[4]。

3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分析3.1 财务造假样本分析表3.1 财务造假样本序号公司名称行业上市时间上市板块1 海南民源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业1993年9月深圳证券交易所2 银河科技电子生产与销售、电子系统自动化软件与开发等1998年4月深圳证券交易所3 科龙电器开发、制造家用电器等1999年7月深圳证券交易所4 长虹电器家电、电子产品以及零配件等1994年3月上海证券交易所5 沈阳黎明服装、原材料开发设计1998年12月上海证劵交易所6 亨达皮业皮鞋、拖鞋、包、服装等加工2005年8月深圳证券交易所7 美的集团家电制造业2013年9月深圳证券交易所8 夏新电子主营数字硬牌、相机2001年7月上海证券交易所9 云南绿大地研发、生产、以及销售移动通信高端产品为主1997年5月上海证券交易所10 新亚药业研发与制造医药为主2010年4月上海证券交易所11 攀钢系钛原料、钛加工2007年5月上海证券交易所12 万福生科稻米深加工2011年12日深圳证券交易所13 勤上光电经营光电产品2011年1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而以下是12家上市公司进行财务造假最终的处罚和结果:(1)海南民源。

在2002年,琼民源财务造假行为受到相关机构的查处,最终该公司暂且停止上市,该公司董事长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

(2)银河科技。

银河科技在2004年出具重大会计差错更正以后,公司账面价值出现了5.33亿元的巨额窟窿。

针对银河科技的财务造假行为,证监会对该公司进行警告处分,并处以50万罚款,并对法定代表人、财务负责人等处以5万元罚款,同时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3)科龙电器。

2005年5月11日,中国证监会对科龙电器进行查处,并处罚款60万元,并实行永远性禁入市场,并且对股皱军处以30万元的罚款,对严支忪处以20万元的罚款,其他责任人员处以不同罚款额,并且追究其刑事责任。

(4)长虹电器。

四川长虹的造假行为遭到举报,引起中国证监会和相关部门的广泛关注,范德军因涉嫌在长虹电器任职期间虚开增值税发票被公安机关拘留。

(5)沈阳黎明。

在ST黎明造假行为表现在编造虚假会计资料、虚增利润,最终被财政部辽宁特派办查处,沈阳市国家税务局稽查分局于2001年1月11日开始对该公司1998年1月1日至2000年12月31日期间税法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