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报告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报告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报告一、案例背景本文将针对一起财务造假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该案件发生在某上市公司,涉及数亿元资金,严重影响了公司的声誉和财务状况。

通过对案例的细致调查和分析,我们将揭示造成财务造假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二、案例发生经过该公司在过去几年中迅速发展,并连续多年实现了较高的业绩增长。

然而,近期财务数据却引起了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怀疑。

进一步的审计工作发现了多处违规行为和财务数据造假的证据。

首先,公司将一些资金流入银行账户的时间延后,使其出现在下一个财务年度中,从而掩盖了本年度的亏损。

其次,公司虚构了一些销售收入,并将这些虚假数据计入财务报表,以增加利润和经营业绩。

再次,公司为了掩盖亏损,通过虚构的资本支出来减少纳税额。

最后,公司虚增了一些资产和存货的价值,以提高净资产的数额。

三、造成财务造假的原因1. 考核指标压力公司高层对业绩的持续增长设定了非常高的目标,员工的薪酬和奖金与业绩挂钩。

这种以业绩考核为导向的管理制度,给予了员工强大的激励,但同时也增加了财务造假的动机。

2. 内部控制不完善公司内部控制体系薄弱,缺乏有效监督和审查机制。

许多关键岗位缺乏独立性和相互监督,使得一些员工有机会操纵财务数据和制定虚假交易。

3. 盈利压力和市场竞争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公司为了保持持续的盈利能力,不得不采取各种手段来提高财务报表的指标。

这种盈利压力和市场竞争的影响,使公司高层产生了让步和纵容财务造假的想法。

四、影响和教训1. 对公司的影响财务造假给公司带来了严重的声誉损害和财务损失。

公司的股价暴跌,股东的权益受到了巨大的损害。

此外,公司还面临着监管机构的罚款和诉讼风险,以及投资者的集体诉讼请求。

回复公众信任将是公司未来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2. 从中吸取的教训该案例揭示了以下几个教训:•公司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明确的职责和权限划分,有效的审计监督机制等,以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可靠。

财务造假的反例分析报告(3篇)

财务造假的反例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财务造假是指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通过虚构交易、隐瞒事实、虚报利润等手段,对财务报表进行不正当的修改和操纵,以误导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的行为。

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财务造假事件频发,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破坏了资本市场的公平、公正。

本报告将对一起典型的财务造假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相关企业和监管机构提供警示。

二、案例背景(一)公司简介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成立于2000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公司自上市以来,业绩持续增长,一度被誉为“房地产界的黑马”。

然而,在2016年,公司被爆出财务造假,涉及金额高达数十亿元。

(二)造假手段1. 虚构交易:公司通过虚构土地购置、工程项目等交易,虚增收入和利润。

2. 虚报资产:公司通过隐瞒资产减值、虚报资产评估等手段,虚增资产价值。

3. 虚假投资:公司通过虚构投资、隐瞒投资亏损等手段,虚增投资收益。

4. 虚假关联交易:公司通过虚构关联交易,将利润转移至关联方,虚增公司利润。

三、案例分析(一)虚构交易公司通过虚构土地购置、工程项目等交易,虚增收入和利润。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虚构土地购置:公司虚构了大量土地购置交易,将土地购置成本计入费用,虚增当期利润。

2. 虚构工程项目:公司虚构了大量工程项目,将工程项目成本计入费用,虚增当期利润。

(二)虚报资产公司通过隐瞒资产减值、虚报资产评估等手段,虚增资产价值。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隐瞒资产减值:公司隐瞒了部分资产的减值情况,虚增了资产价值。

2. 虚报资产评估:公司虚报了部分资产的评估价值,虚增了资产价值。

(三)虚假投资公司通过虚构投资、隐瞒投资亏损等手段,虚增投资收益。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虚构投资:公司虚构了大量投资项目,虚增了投资收益。

2. 隐瞒投资亏损:公司隐瞒了部分投资项目的亏损情况,虚增了投资收益。

(四)虚假关联交易公司通过虚构关联交易,将利润转移至关联方,虚增公司利润。

财务造假事件分析报告(3篇)

财务造假事件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财务造假事件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市场秩序和投资者利益。

财务造假不仅损害了企业的声誉,还可能导致企业面临法律诉讼、市场禁入等严重后果。

本报告针对一起典型的财务造假事件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财务造假的原因、手段和危害,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二、事件背景2019年,某知名上市公司被爆出财务造假,涉及金额高达数十亿元。

该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相关部门迅速介入调查。

经查,该公司在2016年至2018年期间,通过虚构交易、隐瞒费用、虚增收入等手段,虚增利润数十亿元。

三、事件分析1. 财务造假原因(1)业绩压力:在市场竞争激烈、业绩增长放缓的背景下,部分企业为了满足投资者和市场预期,不惜采取财务造假手段虚增业绩。

(2)监管缺失:我国资本市场监管体系尚不完善,部分企业利用监管漏洞进行财务造假。

(3)内部控制不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为财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4)道德风险:部分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人员道德素质低下,为追求个人利益而铤而走险。

2. 财务造假手段(1)虚构交易:通过虚构销售合同、采购订单等,虚增收入和利润。

(2)隐瞒费用:将实际发生的费用归入其他科目,减少当期利润。

(3)虚增资产:通过购买低价值资产、虚增存货等手段,虚增资产规模。

(4)操纵利润:通过调整收入、费用等科目,操纵利润。

3. 财务造假危害(1)损害投资者利益:财务造假误导投资者,导致其投资决策失误,造成经济损失。

(2)扰乱市场秩序:财务造假行为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环境,损害了市场信誉。

(3)加剧金融风险:财务造假企业可能引发金融风险,甚至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四、防范措施1. 完善监管体系:加强资本市场监管,严厉打击财务造假行为。

2.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监督和审计。

3. 提高企业道德素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人员的道德素质。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以索菱股份为例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以索菱股份为例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以索菱股份为例索菱股份(以下简称“索菱”)是一家在中国A股市场上市的汽车配件制造商。

然而,近年来,索菱卷入了一系列财务舞弊的案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以索菱股份为例,分析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并探讨背后的原因和教训。

一、案例背景索菱股份成立于2005年,业务涵盖了汽车轴承、离合器、传动系统等汽车配件制造。

在上市前,公司外部声誉良好,投资者对其前景充满期待。

然而,在2016年,索菱被曝出存在大规模的财务舞弊行为。

二、财务舞弊行为据调查,索菱的财务舞弊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虚增收入:索菱通过与关联方进行虚假交易等手段,虚增了一定期间内的营业收入。

这导致公司财务数据的失真,使得投资者对公司的真实状况产生了误判。

2. 资产负债表造假:索菱在财务报表中虚构和隐瞒了大量的资产和负债项目,从而掩盖了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

他们通过虚报资产、虚减负债等手段,使得公司资产看起来更加庞大,而负债看起来更小,给投资者提供了误导。

3. 利润管理:索菱通过调整会计政策、虚增费用等手段来操纵利润数字。

这些做法使得公司的净利润看起来更高,增加了投资者对公司的投资信心,但实际上并未反映真实的经营状况。

以上行为都违反了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准则,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打击了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那么,为什么索菱会出现财务舞弊行为呢?三、原因分析1. 利益驱动:财务舞弊行为通常是由公司高管为了获取私利而进行的。

索菱的高管可能因为个人利益驱动,通过虚增财务数据来提高公司的市值,获取更高的报酬。

2. 监管不力: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往往与监管不力密切相关。

索菱在财务舞弊期间,相关监管机构并未及时发现问题,也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导致财务舞弊得以持续进行。

3. 内部控制薄弱:索菱在财务舞弊期间,公司内部的风险管控机制明显不足。

缺乏有效的内部审计、内部监督和风险防控机制使得财务舞弊行为得以长期发生。

四、教训和反思1. 强化监管责任:监管机构需要加大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加强对财务报表的审查和核实,及时发现和防范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

财务造假事件分析报告(3篇)

财务造假事件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财务造假事件频发,严重扰乱了资本市场秩序,损害了投资者利益,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本报告将对一起典型的财务造假事件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揭示其背后的原因、影响及防范措施。

二、事件背景1. 事件概述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在2015年至2017年期间,通过虚构业务、夸大收入、隐瞒费用等手段,虚增公司利润。

经监管部门调查,该公司涉嫌财务造假,被责令改正,并处以巨额罚款。

2. 事件影响(1)投资者利益受损:财务造假导致投资者对公司业绩产生误判,投资决策失误,造成巨额损失。

(2)资本市场信誉受损:事件曝光后,市场对上市公司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3)监管机构公信力下降:事件暴露出监管机构在监管过程中存在漏洞,导致财务造假事件频发。

三、事件原因分析1. 内部因素(1)公司治理缺陷:公司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人员职责不清,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2)内部控制失效: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无法有效防范和发现财务造假行为。

(3)道德风险:部分管理人员和员工为追求个人利益,不惜铤而走险,进行财务造假。

2. 外部因素(1)市场竞争激烈:公司面临较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为提高业绩,不惜采取不正当手段。

(2)监管力度不足:监管部门对财务造假行为的查处力度不够,导致部分企业存在侥幸心理。

(3)会计准则不完善:部分会计准则存在模糊地带,为企业进行财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四、事件影响分析1. 对投资者的影响(1)投资决策失误:财务造假导致投资者对公司业绩产生误判,投资决策失误,造成巨额损失。

(2)信心受损:事件曝光后,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导致市场恐慌。

2. 对资本市场的影响(1)市场秩序混乱:财务造假扰乱了资本市场秩序,影响了市场的公平、公正、公开。

(2)监管公信力下降:事件暴露出监管机构在监管过程中存在漏洞,导致监管公信力下降。

3. 对社会的影响(1)诚信缺失:事件暴露出我国部分企业诚信缺失,损害了社会道德风尚。

康美财务报告造假分析(3篇)

康美财务报告造假分析(3篇)

第1篇摘要:康美药业作为一家知名的中药企业,其财务报告造假事件震惊了整个资本市场。

本文通过对康美药业财务报告造假事件的深入分析,揭示了造假的原因、手段、影响及防范措施,以期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引言2018年12月,康美药业因涉嫌财务造假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2019年4月,证监会发布了对康美药业的处罚决定,认定其存在虚增收入、虚增货币资金等违法行为。

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财务报告造假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从康美药业财务报告造假的原因、手段、影响及防范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康美药业财务报告造假原因分析1. 盈利压力康美药业在上市初期,面临较大的市场竞争和盈利压力。

为了满足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对业绩的期望,公司管理层可能存在虚增收入的动机。

2. 会计政策选择康美药业在会计政策选择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为财务报告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3. 内部控制缺陷康美药业内部控制存在严重缺陷,导致财务报告造假行为难以被发现和制止。

4. 会计人员素质问题部分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和业务素养,为财务报告造假提供了条件。

三、康美药业财务报告造假手段分析1. 虚增收入康美药业通过虚构销售合同、提前确认收入等手段,虚增销售收入。

2. 虚增货币资金康美药业通过虚构银行存款、虚构资金往来等手段,虚增货币资金。

3. 虚增固定资产康美药业通过虚构购建固定资产、虚构折旧政策等手段,虚增固定资产。

4. 虚增存货康美药业通过虚构购进存货、虚构销售成本等手段,虚增存货。

四、康美药业财务报告造假影响分析1. 市场风险康美药业财务报告造假事件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降低了市场信心,加剧了市场风险。

2. 监管风险康美药业财务报告造假事件暴露了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的不足,增加了监管风险。

3. 企业信誉风险康美药业财务报告造假事件损害了企业信誉,降低了企业竞争力。

4. 社会道德风险康美药业财务报告造假事件引发了对企业道德风险的担忧,加剧了社会道德风险。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某公司是一家在A市上市的大型创造业企业,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的研发、创造和销售。

该公司在市场上享有良好的声誉,并且其财务状况向来被认为是稳定和可靠的。

然而,最近有关该公司存在财务造假的指控开始浮出水面,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调查。

二、财务造假的手段和目的1. 虚增收入:该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夸大销售额度等手段,将本应计入下一期的收入提前计入当期,以增加当期的营业收入,从而使公司的财务状况看起来更加健康。

2. 隐藏负债:为了掩盖公司的真实债务状况,该公司通过将一部份负债转移至关联公司或者虚构交易等方式,使得负债规模得到减少,从而提高了公司的资产负债表的健康度。

3. 虚增利润:为了使公司的盈利能力看起来更好,该公司通过夸大资产价值、低估费用支出等手段,虚增了利润数额,以吸引投资者和提高公司的股价。

4. 资金挪用:该公司通过虚构项目、虚构供应商等方式,将公司的资金挪用至个人账户或者他用,以满足个人或者他用的资金需求。

三、造成财务造假的原因1. 利益驱动: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为了追求个人利益,通过财务造假手段来提高公司的业绩和股价,以获得更多的奖金和股权激励。

2. 市场压力:公司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为了保持市场地位和吸引投资者,不得不采取财务造假手段来掩盖真正的业绩状况。

3. 内部控制不完善:公司的内部控制机制存在漏洞和缺陷,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审计机制,为财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四、以某公司虚增收入为例,该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和夸大销售额度的方式,将本应计入下一期的收入提前计入当期,以增加当期的营业收入。

虚增收入的目的是为了使公司的财务状况看起来更加健康,吸引投资者和提高公司的股价。

为了实施虚增收入的财务造假,该公司采取了以下措施:1. 虚构销售合同:该公司与关联公司签订了一批虚假的销售合同,合同金额巨大,使得公司的销售额度大幅度增加。

然而,这些销售合同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销售行为和交易,仅仅是为了虚增收入。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案例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案例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案例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扩大开放的进程,上市公司在我国资本市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上市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些公司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采取了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财务舞弊。

本文将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案例进行分析。

首先,嘉实证券的财务舞弊案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典型案例之一。

2016年,嘉实证券发布了涉嫌虚假陈述的《关于与库蓝新技术交易》的公告,公告中称其已与库蓝新技术签订合作协议。

然而,事后发现该公告内容存在虚假陈述,实际上该交易并未达成。

这一案例揭示了公司为了营造良好的业绩而发布虚假信息的行为。

其次,中弘股份的财务造假案也是一个典型案例。

2016年,中弘股份发布的年报显示,公司实现了巨额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长。

然而,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公司的销售收入和利润都是虚构的。

这一案例揭示了公司为了符合投资者的期望和吸引更多的投资,故意夸大公司的业绩。

此外,云南白药的财务造假案也是非常典型的案例。

2018年,云南白药因涉嫌虚增利润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调查发现,云南白药虚增了大量的销售和利润数据,以吸引投资者的关注。

这一案例揭示了公司为了保持高增长、提高股价和扩大公司规模,故意歪曲财务数据的行为。

以上这些案例只是冰山一角,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问题长期存在,且涉及众多行业。

财务造假不仅影响了公司的声誉和信誉,也对投资者和整个资本市场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那么,财务舞弊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上市公司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需要向投资者展示出良好的业绩和前景。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一些公司选择通过虚增销售收入、利润或资产来误导市场。

其次,一些上市公司管理层为了个人利益,往往会主导财务造假,以便获得更高的薪酬或激励措施。

此外,财务舞弊的发生还与监管不力、内部控制不完善等因素有关。

对于如何防范和打击财务舞弊,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违法成本,从根本上遏制财务舞弊行为。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案例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案例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案例分析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案例层出不穷,造假手法也越
来越高明。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案例分析:
1. 东方日升
东方日升是一家从事光伏产业的上市公司,在2012年至2016
年期间,其高管为了完成目标,采用了多种手段突破当光伏行业市
场的瓶颈,其中一个手段就是会计造假。

这些公司在财务报表中将
销售收入、利润等虚高,使公司操纵了市场价格,误导了公众和投
资者,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和投资损失。

最终,东方日升因为涉
嫌财务造假而被证监会暂停上市并被罚款。

2. 聚龙股份
聚龙股份是一家从事电子电器行业的上市公司,在2016年,该
公司的内部控制出现严重漏洞,很快就发现了大量的财务造假行为,影响了公司的财务状况、业绩,将多年的财务真相隐藏起来。

最终
证监会对该公司实施了退市、罚款的处罚措施。

3. 安正时
安正时是一家从事电子电器行业的上市公司,在公司业务和财
务数据逐步步入发展趋势的过程中,该公司高层客串制造出大量虚
假业绩和虚假财务信息,使公司的利益集团获得了获利。

最终,证
监会对公司实施了退市、罚款等措施,公司实际控制人也被判处刑期。

以上几个案例不仅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让大家看到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严重性。

这些公司通过造假方式来掩盖真
实财务状况,导致投资者对企业发展前景的认识出现偏差,对企业形象和信誉形成了不能弥补的损害。

因此,加强对上市公司的财务审核、监管和问责,对保护投资者权益和维护市场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库迪财务造假案例分析报告(3篇)

库迪财务造假案例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企业竞争的加剧,财务造假事件频发,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本报告以库迪公司财务造假事件为例,分析其造假手段、动机、影响及应对措施,旨在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和监管提供借鉴。

二、案例背景库迪公司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酒店经营等业务。

经过多年的发展,库迪公司已成为我国房地产行业的领军企业。

然而,在2017年,库迪公司因涉嫌财务造假被证监会调查,最终被责令改正。

三、财务造假手段及动机1. 虚构收入库迪公司通过虚构销售收入、提前确认收入等手段虚增收入。

具体表现为:在销售合同签订后,立即确认收入,而实际交付房产的时间却延后;虚构工程项目,虚增工程收入。

2. 虚增资产库迪公司通过虚构资产、虚增投资收益等手段虚增资产。

具体表现为:虚构投资项目,虚增投资收益;虚构应收账款,虚增资产。

3. 隐瞒费用库迪公司通过隐瞒费用、延迟确认费用等手段虚减费用。

具体表现为:将应由本期确认的费用推迟至下期确认;虚构支出,虚减费用。

动机分析:(1)市场竞争激烈:房地产行业竞争激烈,库迪公司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虚增业绩以提升市场地位。

(2)融资需求:为了满足公司扩张的需要,库迪公司需要不断融资,虚增业绩有利于提高融资能力。

(3)管理层利益驱动:部分管理层为了追求个人利益,采取财务造假手段。

四、财务造假的影响1. 损害投资者利益:财务造假导致投资者对库迪公司的投资价值产生质疑,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2. 扰乱市场秩序:财务造假行为误导了市场,加剧了市场波动,损害了市场秩序。

3. 损害公司声誉:财务造假事件导致库迪公司声誉受损,影响了公司的长远发展。

五、应对措施1. 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财务报表的审核,防止财务造假。

2. 完善监管机制: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严厉打击财务造假行为。

3. 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在现代商业环境中,财务造假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指企业故意篡改财务报表以欺骗投资者、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方。

本文将以某公司财务造假案例为例,详细分析其案发背景、造假手法、影响和应对措施。

二、案发背景某公司是一家知名的上市公司,主要从事电子产品创造和销售业务。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公司高层为了维持股价稳定和吸引更多投资者,开始采取财务造假手段。

三、造假手法1. 销售收入虚增:公司高层通过与合作火伴签订虚假销售合同,虚增销售收入。

这些合同实际上并没有真实交易,仅仅是为了虚增公司的销售额。

2. 资产负债表篡改:公司高层通过虚增资产和减少负债的方式,人为地提高公司的净资产和偿债能力,以吸引更多投资者。

3. 利润控制:公司高层通过虚增收入和减少费用的方式,人为地提高公司的净利润,以增加股东的收益和股价。

四、影响1. 投资者损失:由于财务报表的虚假内容,投资者在购买公司股票时被误导,导致投资损失。

2. 公司信誉受损:一旦财务造假被揭露,公司信誉将受到严重影响,投资者和客户对公司的信任度降低。

3. 法律风险增加:财务造假属于违法行为,一旦被发现,公司将面临法律追究和严厉处罚。

五、应对措施1. 强化内部控制:公司应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确保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 加强审计监督:公司应定期邀请独立审计机构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确保财务数据的可靠性。

3. 提高员工诚信意识:公司应加强员工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对财务造假的识别能力和诚信意识。

4. 加强监管力度: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加强对财务造假的查处和处罚。

六、结论财务造假对企业和社会造成严重伤害,伤害了投资者的利益,破坏了市场秩序。

公司应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和打击财务造假行为,以维护企业的声誉和投资者的权益。

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加强监管力度,加大对财务造假的打击力度,维护市场的公平和透明。

惟独通过共同努力,才干净化商业环境,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是指公司在财务报表中故意虚增收入、减少成本、隐藏负债
或者其他财务数据,以达到误导投资者、股东和监管机构的目的。

财务舞弊不仅损害了公司的声誉和利益,也对整个市场秩序和投资者利益造成了严重伤害。

下面将介绍一些典型的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

2001年,美国能源巨头安然公司因为涉嫌虚报收入、隐藏负债等财务舞弊行为而破产。

这一案例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企业破产案之一,也是财务舞弊的典型案例之一。

安然公司在财务报表中虚报了数十亿美元的收入,同时通过各种手段掩盖了巨额的负债,从而误导了投资者和监管机构,最终导致了公司的破产和数千亿美元的损失。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中国的康得新。

2011年,康得新因为涉嫌财务造假而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康得新在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两年虚报利润数亿元,同时隐瞒了大量的负债和坏账准备,从而误导了投资者和监管机构。

最终,康得新被证监会处以重罚,并在2014年被终止在深交所上市。

除了上述两例,还有很多其他的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这些案例给投资者和
监管机构敲响了警钟。

财务舞弊不仅损害了公司的利益,也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和市场的秩序。

因此,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加强内部控制,规范财务报表,增强信息透明度,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投资者而言,加强尽职调查,提高风险意识,选择合规的上市公司进行投资,也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它不仅损害了公司的利益,
也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和市场的秩序。

因此,各方都应该加强监管,加强内部控制,提高风险意识,共同维护市场的健康发展。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解析与核查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解析与核查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解析与核查一、长生生物狂犬疫苗事件长生生物公司在生产狂犬疫苗过程中存在多项质量违规行为,如使用过期原料、调整生产数据等,导致其生产的疫苗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此案例属于财务造假的一种,因为公司在销售疫苗时做出虚假宣传,掩盖了质量问题,从而获得更高的销售收入。

二、欣泰电气虚假销售案欣泰电气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将未实际发生的销售额计入财务报表,虚增公司业绩。

该公司高管在内部控制不严的情况下,通过与合作伙伴的串通,编造虚假销售业务,并通过资金循环的方式为公司提供资金支持。

这种行为违反了会计准则,属于财务造假案例。

三、ST康得涉嫌虚增利润ST康得公司在2016年及之前的财务报表中虚增利润,通过虚构销售收入、虚增应收账款等手段,欺骗投资者和监管机构。

该公司高管通过虚构交易和资金循环等方式,掩盖了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误导了投资者和市场,属于财务造假案例。

四、中弘股份虚增土地储备案中弘股份公司在土地储备方面存在虚增的情况。

该公司通过虚构土地储备项目,将未实际取得的土地计入财务报表,虚增公司资产规模和利润水平。

这种行为既违反了会计准则,也误导了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属于财务造假案例。

五、金亚科技财务数据造假案金亚科技公司在2017年的财务报表中,通过虚构销售收入等手段,虚增了公司的业绩。

该公司高管通过虚构交易和资金循环等方式,掩盖了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误导了投资者和市场,属于财务造假案例。

六、东方日升财务造假案东方日升公司在2016年的财务报表中存在财务造假行为。

该公司通过虚构销售收入和虚增应收账款等手段,虚增了公司的业绩。

此案例是一个典型的财务造假案例,违反了会计准则,误导了投资者和监管机构。

七、中天金融虚增业绩案中天金融公司通过虚构交易和虚增应收账款等手段,虚增了公司的业绩。

该公司高管通过与合作伙伴的串通,编造虚假交易和应收账款,掩盖了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属于财务造假案例。

八、*ST中葡财务数据造假案*ST中葡公司在2016年的财务报表中存在财务造假行为。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案例)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案例)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一)一、现金(一)常见的舞弊手段或陷阱1.虚假现金陷阱(1)隐瞒巨额的银行贷款;(2)高现金与高负债并存。

“双高公司”坐拥大量现金并且资本开支不大,派息极低或者根本不派,但资产负债率却居高不下。

2.受限现金陷阱(1)隐瞒定期存单质押事实;(2)隐瞒保证金等货币资金受限事实;(3)隐瞒外埠存款的真实用途。

3.现金流水陷阱(1)通过“倒贷”方式掩盖大股东占用资金或帮助关联方偿还贷款1)大股东平时占用资金,期末通过倒贷方式偿还(即大股东贷款偿还上市公司欠款,上市公司过账之后立即替大股东偿还贷款),这样期末报表不体现大股东占用余额;2)关联方无力偿还期末到期贷款,由上市公司通过倒贷方式垫付,之后由各关联方及时偿还,这样期末报表不体现借款余额。

(2)通过“封闭贷款”制造上市公司虚假现金流或隐瞒大股东占用资金1)通过银行提供回购业务,即由A公司开出银行承兑汇票,该汇票经过质押贷出款项在银行内部封闭运行,款项的流程为A-B,B-C,C-D,D-A,并由A将汇票贴现归还贷款,同时支付贴现利息;2)上市公司向A、B公司分别开具银行本票,A、B公司再将本票直接背书给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大股东用此款归还资金被占用的上市公司。

(3)通过制造现金流避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虚增利润总额上市公司委托关联方A贷款,A再将款项汇给与上市公司形式上无关联关系的B,由B购买上市公司已存在减值的资产,待上市公司收妥款项后再归还关联方A。

这样上市公司既达到避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目的,虚增利润,又回避了关联交易。

4.募集资金使用陷阱将募股资金转移至账外买卖股票,为隐瞒事情真相,伪造或变造银行对账单。

(二)具体案例案例一:金花股份(600080)2005年10月14日公告,近期,公司在应上交所要求进行自查的过程中,发现存在控股股东金花投资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占用公司资金问题,合计60,200万元。

公告称,公司自2004年11月起,将28,500万元以存单质押的方式为金花投资及其关联公司提供全额银行承兑保证。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以航天通信为例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以航天通信为例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以航天通信为例1. 引言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是当今社会经济中的一大问题。

它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会对整个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在众多财务造假的案例中,航天通信公司备受关注。

本文将以航天通信为例,分析其财务造假案例。

2. 航天通信公司简介航天通信公司成立于1998年,是一家专业从事通信设备生产和销售的上市公司。

公司在成立初期声誉良好,业务逐渐扩大,并于2005年成功在A股上市。

然而,随后发生的一系列财务造假事件,大大动摇了投资者对该公司的信任。

3. 财务造假手法(1)虚构收入:航天通信公司通过虚构合同、操纵销售数据等手段,夸大公司的实际收入。

这种手法在短期内能够提升公司的业绩和市值,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然而,这种虚假收入是不可持续的,最终导致公司业绩下滑,股价暴跌。

(2)隐瞒负债:为了掩盖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航天通信公司采取了隐瞒负债的手法。

通过不向外界公开公司的实际债务,虚假陈述财务报告,公司的财务健康状况被严重扭曲。

(3)利用会计漏洞:航天通信公司还利用会计漏洞进行财务造假。

例如,采取不当的会计政策,操纵账面价值,使公司的财务数据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

4. 财务造假的后果财务造假给航天通信公司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1)投资者损失:由于虚假的企业数据,投资者根据这些数据做出投资决策。

而事实上,公司的实际情况远不如其所宣称的那样好。

投资者由此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很多人面临巨额亏损。

(2)企业形象受损:航天通信公司在造假事件曝光后,其企业形象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投资者对公司失去信任,消费者对公司产品感到怀疑,这给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监管机构介入:财务造假事件往往引起监管机构的关注和调查。

航天通信公司也不例外。

监管机构对公司的内外部审计进行了深入调查,最终揭露了航天通信公司的财务造假行为。

5. 启示与反思航天通信公司的财务造假事件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和反思。

造假案例财务分析报告(3篇)

造假案例财务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财务造假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投资者利益。

本报告将以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财务造假行为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揭示财务造假的手段、原因及影响,为我国资本市场监管提供参考。

二、案例简介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该公司”)成立于1998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2018年,该公司因涉嫌财务造假被证监会调查。

经调查,该公司自2015年至2017年,通过虚构收入、隐瞒成本、虚构资产等方式,虚增营业收入约50亿元,虚增净利润约15亿元。

此案震惊了资本市场,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三、财务造假手段分析1. 虚构收入该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虚开发票等方式,虚增营业收入。

具体手段包括:(1)虚构销售合同:与客户签订虚假的销售合同,虚增销售收入。

(2)虚开发票:与供应商串通,虚开发票,虚增成本,进而虚增收入。

2. 隐瞒成本该公司通过隐瞒成本、虚构费用等方式,虚增净利润。

具体手段包括:(1)隐瞒成本:将实际发生的成本计入“待摊费用”或“递延资产”,待未来期间摊销,以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

(2)虚构费用:虚构业务招待费、差旅费等费用,减少当期利润。

3. 虚构资产该公司通过虚构投资、虚构资产等方式,虚增资产。

具体手段包括:(1)虚构投资:将未实际发生的投资计入“长期股权投资”,虚增资产。

(2)虚构资产:将未实际发生的资产计入“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虚增资产。

四、财务造假原因分析1. 公司管理层利益驱动公司管理层为了达到业绩目标,获取高额薪酬、股权激励等利益,不惜采取财务造假手段。

2. 监管环境不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监管体系尚不完善,对财务造假的查处力度不够,导致部分公司敢于铤而走险。

3. 会计准则执行不严格部分公司为了达到财务造假目的,滥用会计政策,扭曲会计信息。

4. 市场环境压力部分公司面临市场竞争压力,为了保持市场份额,不惜采取财务造假手段。

五、财务造假影响分析1. 损害投资者利益财务造假导致投资者无法准确了解公司真实经营状况,误导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损害投资者利益。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另外,在 营业 收入 方面 ,绿大地 采用与 发 点,而外 部漏 洞为其 造 假 提供 了可乘 之 计 开 了绿灯 。天澄门律师 事 务 所和深 圳鹏
上 市 前相 似的手法 虚增 营业 收入 ,操纵 利 机 ,内外部因素在时间和空间的配 合让 绿大 城 会 计师 事 务所 根 据 云南 绿大 地 公司提
件的情 况下,绿大 地 在上 市前的2004年至 土 地款 、灌 溉 改良工 程款 的名义将 资 金按 公司控 制权的控 股股 东带来的利益是空前
2007年6月间,通过 使用虚假 的合 同、财 务资 账 面 金额 转 给关 联公 司,大于 实际成本 的 的。在这 样的巨额 利益面前 ,缺 乏企 业家 精 料,虚增 马龙县旧县村委会960亩 荒山使 用 金 额由关联公司购买绿大地 的苗木转会 至 神的公司高管难免 为了一己之私,走上犯罪
为29610.29万 元 。
司,在与绿大地 销售合同中使 用的公 章与其 总经 理,权利 集中在她 手 上,在公 司里拥有
(2)上 市后的造假 行动
年检 资 料中的公 章 不一 致。生态 技 术公 司 绝对 发言 权。这 些,都 为何学 葵的造假行 为
一 个谎 言需要编织出千百个谎 言来弥 负责人 称,该公司没有使 用过 购销 合同中的 提供 了很大方便。
披露 2004年至2007年6月累计营 业收入 为
(2)以真 实客 户的名义 虚构 合同,如生 其 他全 部更 换;监事 会已经是形同虚设 ,被
62629.51万元 ,经 查实属 于虚增,虚增 金额 态技术 的公司和昆明汇丰花 卉园艺有限公 彻底 更换。2009年之前,董 事长何 学葵兼任
入 。绿 大 地 展 示的良好 盈 利性 来自于 几个 财 务数 据,完 成“使 命”后便 先后 从人 们视 上,没有 得到有 效制衡 。据 了解,绿大地 成立

财务打假事件分析报告(3篇)

财务打假事件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财务信息真实性的问题日益凸显。

近年来,财务打假事件频发,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

本报告将对一起典型的财务打假事件进行分析,旨在揭示事件背后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为我国财务信息真实性建设提供参考。

二、事件背景(一)企业概况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成立于1998年,主要从事某行业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公司曾一度在业内享有较高声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业绩逐年下滑,股价持续下跌。

(二)事件起因2019年,一位名叫李某某的投资者在研究公司财务报表时,发现公司存在虚增收入、隐瞒费用等财务造假行为。

随后,李某某向有关部门举报,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三、事件经过(一)举报阶段李某某在发现公司财务造假后,向证监会、审计署等部门举报。

在举报过程中,李某某提供了大量证据,包括公司内部文件、财务报表等。

(二)调查阶段有关部门在接到举报后,迅速开展调查。

经过对公司的财务报表、内部控制制度、关联交易等方面进行核查,确认公司存在财务造假行为。

(三)处罚阶段在调查结果公布后,证监会依法对公司及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

公司被责令改正财务造假行为,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罚款、市场禁入等处罚。

四、事件分析(一)财务造假的原因1. 盈利压力:公司面临业绩下滑、股价下跌的压力,为了维持股价和业绩,公司选择了财务造假。

2. 内部控制薄弱: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存在漏洞,为财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3. 监管不力:监管部门对公司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公司敢于铤而走险。

(二)财务造假的影响1. 损害投资者利益:财务造假使投资者对公司的投资决策产生误判,导致投资者利益受损。

2. 损害市场秩序:财务造假扰乱了市场秩序,影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

3. 降低社会信任度:财务造假事件的发生,降低了社会对上市公司的信任度。

五、防范措施(一)加强内部控制1.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财务造假是指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通过虚构交易、虚报收入、隐瞒负债等手段,对财务报表进行虚假陈述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也严重损害了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典型的财务造假案例,揭示其背后的动机、手段以及对企业和社会的影响。

案例一:安然公司财务造假案安然公司曾是美国能源行业的巨头,但在2001年,该公司因财务造假丑闻而崩溃。

安然公司通过设立复杂的特殊目的实体(SPEs),将负债隐藏在资产负债表之外,同时虚报收入,使得公司财务状况看起来比实际要好得多。

当真相被揭露后,安然公司股价暴跌,最终宣告破产,其高管和会计师事务所也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案例二:世界通信公司财务造假案世界通信公司是一家提供长途电话服务的公司,2002年,该公司被揭露通过虚增收入和隐瞒费用的方式,夸大了公司的财务表现。

世界通信公司通过将运营费用资本化,将其作为资产记录,从而减少了当期的费用,虚增了利润。

这一行为最终导致了公司破产,并引发了美国证券市场的信任危机。

案例三:中国银广夏财务造假案中国银广夏是一家上市公司,2001年,该公司被揭露存在严重的财务造假行为。

银广夏通过虚构销售合同、虚报收入和利润,以及隐瞒负债等手段,虚增了公司的财务业绩。

当造假行为被揭露后,银广夏的股价暴跌,投资者损失惨重,公司也受到了监管部门的严厉处罚。

财务造假的动机通常包括:1. 提高股价:通过虚增利润,使投资者对公司的未来盈利能力产生过高的预期,从而推高股价。

2. 满足融资需求: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融资,可能会通过财务造假来美化财务报表,以满足银行和投资者的贷款条件。

3. 满足业绩考核:管理层为了达到业绩考核目标,可能会通过财务造假来实现短期的业绩目标。

财务造假的手段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1. 虚构交易:通过虚构不存在的交易来虚增收入和利润。

2. 资产评估不实:对公司的资产进行过高的评估,从而虚增资产价值。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本案例分析的是一家名为ABC公司的上市公司,该公司在财务报表中存在严重的造假行为。

ABC公司是一家制造业公司,主要生产电子产品。

在过去几年里,该公司一直保持着良好的财务状况,股价也一直稳定增长。

然而,近期有投资者发现了一些异常情况,并向监管机构举报了ABC公司存在财务造假的可能性。

二、财务造假手段1. 销售收入虚增:ABC公司通过与供应商合谋,虚增销售收入。

合谋的供应商会虚构销售订单,并将货物以低价卖给ABC公司,ABC公司再以高价卖给其他客户,从而虚增销售收入。

2. 资产减值准备不足:ABC公司在财务报表中低估了资产减值准备。

他们故意不计提足够的资产减值准备,以提高公司的净利润和资产负债表上的净资产。

3. 虚增利润:ABC公司通过虚增其他收入和减少费用的方式来增加利润。

他们虚构了一些其他收入项目,并减少了一些实际存在的费用,以提高公司的净利润。

三、造假案例分析1. 销售收入虚增案例:ABC公司与供应商合谋,虚构了一批销售订单。

这些订单实际上并没有真实的交易发生,但是在财务报表中被认定为真实销售收入。

通过这种方式,ABC公司成功地虚增了销售收入,给投资者传递了一个公司销售状况良好的假象。

然而,投资者后来发现这些销售订单是虚构的,并向监管机构举报了ABC公司的财务造假行为。

2. 资产减值准备不足案例:ABC公司在财务报表中低估了资产减值准备。

他们故意不计提足够的资产减值准备,以提高公司的净利润和资产负债表上的净资产。

这种行为违反了会计准则,也给投资者提供了一个虚假的财务状况。

当公司遇到经营困难时,由于资产减值准备不足,可能无法及时反映实际情况,给公司和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3. 虚增利润案例:ABC公司通过虚增其他收入和减少费用的方式来增加利润。

他们虚构了一些其他收入项目,并减少了一些实际存在的费用,以提高公司的净利润。

这种做法违反了会计准则,给投资者提供了虚假的利润状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造假是需要成本的,要多交税,要封口费,配合造假的公司要给好处费。

大家为何还拼命造假?事实上,财务造假都是目的性很强的造假,上市公司绝不会一味的把利润做高而造假。

IPO要包装,上市前三年利润要递增,否则保荐机构无法交待,后续融资会受到影响。

增发有指标,股权激励有指标,不能连续三年亏损等等。

审核者之所以没有发现企业粉饰业绩及财务造假,其根原归纳为二:一是无知(即缺乏知识),二是无能(即有知识而不为),无知之错可以补救原谅,无能之错绝不姑息。

这其中的要害是态度问题,审核者要明白自己是干什么的,干这项工作的要求标准是什么,唯有端正态度,才能谈得上杜绝上市公司财务造假。

上市公司通过财务造假可以得到巨大的利益,现列举如下:1.通过财务造假,可以让一些不符合上市标准的企业获得上市“圈钱”资格;2.通过财务造假,可以让一些获得了上市资格的公司能够以更高的发行价格来发行新股;3.通过财务造假,可以让上市公司顺利地取得再融资的资格并以更高的价格进行再“圈钱”;4.通过财务造假,可以推高上市公司股价,可以让大小非顺利高价套现,远走高飞。

因此,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力非常大,那是犹如“力比多”失调般的冲动。

另外,目前的现实环境对造假者处罚都非常轻,其造假成本之低已到难以想象的地步:比如,对于通过财务造假的上市者,法律只是对其予以罚款了事,而且罚款金额不超过募资金额的5%,这可比银行的贷款利率还低得多。

比如,对于帮助财务造假的事务所和CPA,几乎没什么处罚,事情败露后,很多时候是这些造假所主动被合并到更大一点的事务所去了,人还是那些人。

比如,对于保荐人出具有虚假记载、误导性述或者重大遗漏的保荐书,《证券法》规定可以没收业务收入,并处以业务收入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暂停或者撤销相关业务许可。

但这样的法律规定从未得到贯彻执行。

正因为处罚如此之轻,中国股市造假盛行也就不足为怪了。

只有不包庇造假者,进而对造假者实施严刑峻法,中国的股市才有希望,才不会彻底沦落为让老百姓痛恨的“圈钱市”。

以下是常见的造假方式和审查重点:1、虚增中介费用。

很多公司要补很多税,这还好说,在账面会体现,更多的公关费是在账面没法体现的,这个钱一般是老板自已掏。

等上市后,公司是大家的了,这笔钱老板还得要回来,怎么办。

一是保荐机构把发票开大,把多出来的部分返回给老板,反正募集资金是要把中介费用去掉的。

二是上市后想办法把这笔钱要回来。

2、虚增收入。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有的是将收入提前确认,有的是将收入推后确认,有的根本就是无中生有的收入,很多公司的前五大客户不注明客户的名字,这样的公司问题最大,所以去年证监会专门就这个问题出了一个文件。

典型公司如紫鑫药业(002118,股吧),绿等。

在A股诸多财务陷阱之中,虚增利润是最常见的手法。

通过虚构交易业务、虚增资产、虚增收入精心打造了一个骗局。

比如绿的具体操作手法为:一、将公司的名称加入生物科技的字样,以迎合市场和投资人的喜好;二、注册了一批由绿实际控制的公司,利用其掌控的银行账户,操纵资金运作;三、伪造合同、发票和工商登记资料,虚构交易量。

通过造假,绿上市前后虚增资产3.37亿元,虚增收入5.47亿元,个别的资产竟然被虚增了18倍之多。

3、费用不入账,坏账少计提。

有的公司预付账款一挂就是很多年,其实发票早就来了,因为利润的考虑,一直不入账。

坏账更容易,本来三年四年的坏账的,找一笔钱,做一个进账单,入一账,再转出去,账面余额还是那么多,但坏账准备少要计提很多。

4、虚构存货库存。

收入虚增,得有物流在账面体现。

很好办,正常结的成本少结一点,把多出来的那一些作为虚增收入的成本。

要不就直接就他虚增在账面上,审计盘点时去借点货或直接借个仓库,开个假仓单就行了。

5、虚降成本结转。

结原材料时,采用适当手法,比如改变商品名称,将价格低的原材料先结转,这样销售成本就可以降低。

6、虚构现金流。

很多业人士说,什么都可以调,现金流不能调。

其实是错的,现金流最好调,而且完全符合准则。

采用承兑汇票的方式支付货款,这样本来负的现金流就变成正的了。

7、虚增资产价格。

老是十个坛子九个盖,最后肯定盖不住,怎么办。

资本性支出时,让对方把发票开大,然后多出来的钱转一圈,用于购买材料来补账面虚增的材料。

8、虚假重组。

公司资产肯定有优质资产及亏损资产之分。

假账做多了,很多窟窿要补,怎么办?首先将亏损尽可能集中到一个公司,然后打包出售这个子公司。

当然,接盘的要付出代价。

如何补偿,收购一家公司。

评估价反正只要遵循了评估方法,评到天上去都说得过去。

9、虚假重组之二。

在公司做IPO时,很多公司就有相关的设计,首先,将部分股份转移到自然人。

因为大股东解禁要三年,其他的只要一年。

然后,公司减持和自然人减持税率是不一样的。

然后,部分盈利不好的资产先不会装到上市公司里面。

待公司上市后,大力培育这部分未上市的资产,将利润想办法做高,将资产做大,然后再由上市公司进行收购。

现在很多重组证监会要求利润承诺。

其实这完全没任何意义。

因为一是有承诺利润的要求,公司会想办法将利润做上来,很多该由重组资产承担的费用由其他公司承担,其次,就算未达到承诺,补就补啊,相对于重组所获得的收益,这一点血真不算什么。

10、自炒自股。

证监会会将每月28号的股东名册发给公司。

我跟踪过好久,说实在话,上市公司有时也根本不知道是谁在炒作股票。

但重大消息公布前,还是看得出哪些获得幕消息的人在进票。

知道幕消息的都不会用自已的名字炒股票。

但从地址,股东有时可以猜出是谁的亲属在玩。

还有一种情况是上市公司大股东自已在玩。

在限售解禁时,上市公司一定会释放利润和利好,有时甚至于会虚造利好来协助其他发起人股东出逃。

这种情况很明显,如果某一个公司,平时一两个亿的合同都不公告,有时几千万的合同都会公告,在互动平台上表示形式大好等情况的公司最可疑。

11、是否造假需重点关注的科目:1)研发支出。

这是一个利润调节池。

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需要利润时就将其资本化。

2)预付账款。

不入账的费用通常用这个科目来调。

3)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

不合理的往来一般在这个里面。

4)商誉。

不要摊销,所以很多重组的公司看上去有利润,但你如果把当时收购时的商誉一摊,就变成亏的了。

这是新会计准则最不合理的地方。

减值测试是忽悠人的。

5)运费。

运费的增长如果与销售的增长不一致,一般说明这个公司就造假了,当然公司解释为销售方式变化的原因。

11、自买自卖关联交易紫鑫药业则是通过一套完整的部交易链条,在人参交易的上中下各个环节均被董事长郭春生家族及其关联方所牢牢把控,上市公司以及大股东可以自由调节紫鑫药业的营收规模以及利润分成情况,支撑其业绩高增长的背后是巨大的自买自卖和虚假交易。

其实紫鑫药业当时的第一大客户平大生物、第三大客户正德药业和第四大客户立发人参贸易和第五大客户文博人参贸易公司,都与紫鑫药业存在着关联关系。

12、劣质资产注入资产重组是A股上演麻雀变凤凰神话的又一阵地,同时也是造假的重灾区,注入资产的盈利情况直接关系到上市公司未来的发展,如果是优质资产以合理价格注入,原本垂死的公司可能因此起死回生。

如果是将劣质资产高价注入,结果则是恰恰相反当上了冤大头,而真正为此买单的无疑是广大股民。

比如制药就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2008年7月15日,公司公布了一份重组预案:拟以8.30元/股的价格发行不超过90000万A股,拟购买的资产为滨地钾肥100%股权,及冷湖滨地持有的大盐滩钾矿采矿权、土地使用权。

而这个价值72亿的大盐滩矿区其实其真实价值还不值800万,无法量产钾肥。

附:如何识别上市公司账目造假上市公司账目造假的先兆主要是:推迟公布业绩;会计师事务所被更换或主动辞去业务;财务总监更换频繁;独立董事全部辞任;大股东减持;收购与核心业务无关的业务;以发新股支付代价进行并购,利润表中的利息数额远高于现金流表中实际支付的利息;企业的分销商、客户或供应商的独立性、真实性存在问题。

有时候一个简单的测试毛利率的方法就可以识别上市公司造没造假,比如一家公司的毛利率大大超过同行业水平并且波动较大,就有可能存在造假的情况。

因为正常发展的公司其毛利率一般会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

一个公司如果存在虚构的收入,往往会留下毛利率高得惊人的迹象。

13、最大的假账来源:“应收账款”与“其他应收款”。

每一家现代工业企业都会有大量的“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应收账款主要是指货款,而其他应收款是指其他往来款项,这是做假账最方便快捷的途径。

为了抬高当年利润,上市公司可以与关联企业或关系企业进行赊账交易(所谓关联企业是指与上市公司有股权关系的企业,如母公司、子公司等;关系企业是指虽然没有股权关系,但关系非常亲密的企业)。

顾名思义,既然是赊账交易,就绝不会产生现金流,它只会影响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决不会体现在现金流量表上。

因此,当我们看到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出现大量“应收账款”,损益表上出现巨额利润增加,但现金流量表却没有出现大量现金净流入时,就应该开始警觉:这家公司是不是在利用赊账交易操纵利润?赊账交易的生命周期不会很长,一般工业企业回收货款的周期都在一年以下,时间太长的账款会被列入坏账行列,影响公司利润,因此上市公司一般都会在下一个年度把赊账交易解决掉。

解决的方法很简单——让关联企业或关系企业把货物退回来,填写一个退货单据,这笔交易就相当于没有发生,上一年度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都要重新修正,但是这对于投资者来说已经太晚了。

打个比方说,某家汽车公司声称自己在某年度卖出了1万台汽车,赚取了1000万美圆利润(当然,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会注明是赊账销售),这使得它的股价一路攀升;到了第二年年底,这家汽车公司突然又声称上一年度销售的1万辆汽车都被退货了,此前宣布的1000万美圆利润都要取消,股价肯定会一落千丈,缺乏警惕的投资者必然损失惨重。

在西方,投资者的经验都比较丰富,这种小把戏骗不过市场;但是在中国,不但普通投资者缺乏经验,机构投资者、分析机构和证券媒体都缺乏相应的水平,类似的假账陷阱还真的骗过了不少人。

更严重的违规操作则是虚构应收账款,伪造根本不存在的销售记录,这已经超出了普通的“操纵利润”畴,是彻头彻尾的造假。

当年的“银广夏”和“百文”就曾经因为虚构应收账款被处以重罚。

在“达尔曼”重大假账事件中,“虚构应收账款”同样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应收账款主要是指货款,而其他应收款是指其他往来款项,可以是委托理财,可以是某种短期借款,也可以是使用某种无形资产的款项等等。

让我们站在做假账的企业的角度来看问题,“其他应收款”的操纵难度显然比“应收账款”要低,因为“应收账款”毕竟是货款,需要实物,实物销售单据被发现造假的可能性比较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