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分析08金融四

合集下载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是一种违规行为,指的是公司在财务报表中故意提供虚假信息,以误导投资者和金融机构,获取不当利益。

财务造假行为具有很大的风险和危害,对投资者信任、市场秩序和经济发展都会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将从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两个角度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进行探讨。

动因分析1. 企业经营困境:企业面临经营困境时,可能会通过财务造假来掩盖真实的经营状况,以维持投资者的信心。

常见的经营困境包括亏损、债务问题、市场竞争压力等。

2. 股价管理:一些上市公司可能出于提高股价的目的,通过财务造假来制造虚假的业绩增长,吸引投资者的关注和投资,推动股价上涨。

这种行为主要出现在股权激励计划实施时,管理层为了获得更多的股权回报而进行财务造假。

3. 获取融资机会:一些上市公司有意通过财务造假来获取更多的融资机会。

虚假的财务报表往往会给金融机构带来误导,使其对公司的信用评级产生误判,提高了公司获得融资的成功率。

4. 避税逃税:一些上市公司可能通过财务造假来减少纳税义务,以获取更多的税收优惠。

这种行为主要通过虚增费用、虚增资本支出等方式实现,降低纳税基数,从而减少纳税额。

5. 个人利益诱因:上市公司管理层、财务人员等可能因为个人利益诱因而进行财务造假。

管理层为了获取更多报酬,可能会通过虚增业绩来实现,财务人员可能为了获取操纵股票交易等利益而进行财务造假。

防范对策1.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明确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编制和披露要求,并对财务造假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加强监管部门的执法力度,及时发现和处理财务造假行为,增加违规成本。

2. 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督促其按照规定要求及时披露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

完善财务审计制度,推动独立审计机构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提高信息披露的可信度和透明度。

3. 加强内部控制:上市公司应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明确职责分工,加强风险防范和控制。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近年来,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频发,给投资者和市场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财务造假不仅损害了上市公司自身的信誉和利益,也损害了投资者的权益和市场的稳定。

对于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保护投资者的权益,维护市场的秩序。

一、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问题1. 审计失职审计是保障财务报表真实性和准确性的重要手段,而一些上市公司却通过与审计师勾结,进行财务造假,掩盖公司真实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

审计失职导致了财务造假问题的不断出现。

2. 内部控制不严上市公司内部的财务管理和监管体系不健全,内部控制不严。

一些管理层和内部人员利用职权和资源进行财务造假,以虚增利润、掩盖亏损,误导投资者和监管机构。

3. 法律监管不足我国的证券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对于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监管力度不够,监管措施不够严厉,使得一些上市公司得以逍遥法外,频繁发生财务造假事件。

4. 信息透明度不足一些上市公司在财务报表和信息披露上存在不真实、不完整的情况,信息披露透明度不够,投资者无法及时获取真实的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容易受到财务造假的欺骗。

二、对策研究建立健全的审计监管制度,提高审计师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加强对于审计工作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审计工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减少审计失职导致的财务造假问题。

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强化内部监管和管理,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机制,提高内部人员的道德水平和职业操守,减少内部人员参与财务造假的可能性。

完善我国的证券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对于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强化对于财务造假的监管机制和处罚力度,确保上市公司如实披露财务信息,维护市场的秩序。

4. 加强信息披露三、结语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的存在对我国的金融市场和证券市场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为了维护市场的秩序,保护投资者的权益,需要加大对于财务造假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和管理,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公平性,确保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财务造假事件分析报告(3篇)

财务造假事件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财务造假事件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市场秩序和投资者利益。

财务造假不仅损害了企业的声誉,还可能导致企业面临法律诉讼、市场禁入等严重后果。

本报告针对一起典型的财务造假事件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财务造假的原因、手段和危害,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二、事件背景2019年,某知名上市公司被爆出财务造假,涉及金额高达数十亿元。

该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相关部门迅速介入调查。

经查,该公司在2016年至2018年期间,通过虚构交易、隐瞒费用、虚增收入等手段,虚增利润数十亿元。

三、事件分析1. 财务造假原因(1)业绩压力:在市场竞争激烈、业绩增长放缓的背景下,部分企业为了满足投资者和市场预期,不惜采取财务造假手段虚增业绩。

(2)监管缺失:我国资本市场监管体系尚不完善,部分企业利用监管漏洞进行财务造假。

(3)内部控制不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为财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4)道德风险:部分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人员道德素质低下,为追求个人利益而铤而走险。

2. 财务造假手段(1)虚构交易:通过虚构销售合同、采购订单等,虚增收入和利润。

(2)隐瞒费用:将实际发生的费用归入其他科目,减少当期利润。

(3)虚增资产:通过购买低价值资产、虚增存货等手段,虚增资产规模。

(4)操纵利润:通过调整收入、费用等科目,操纵利润。

3. 财务造假危害(1)损害投资者利益:财务造假误导投资者,导致其投资决策失误,造成经济损失。

(2)扰乱市场秩序:财务造假行为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环境,损害了市场信誉。

(3)加剧金融风险:财务造假企业可能引发金融风险,甚至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四、防范措施1. 完善监管体系:加强资本市场监管,严厉打击财务造假行为。

2.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监督和审计。

3. 提高企业道德素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人员的道德素质。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与内部控制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与内部控制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与内部控制分析近年来,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频频见诸报端,引起了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关注。

财务造假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对上市公司的声誉和稳定性造成了重大影响。

而财务造假往往与内部控制不严密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于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问题与内部控制不足问题,我们需要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其根本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1. 利益驱动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诱因之一是利益驱动。

公司管理层为了达到业绩目标、获得更多的激励报酬,往往采取了不正当的手段来进行业绩的“美化”,甚至直接伪造公司的财务数据。

2. 经营困难存在经营困难的上市公司为了掩饰自身的经营问题,通常会采取财务数据的“修饰”手段,企图以假象骗过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继续融资或维持公司的市值。

3. 盈利压力市场竞争激烈,部分上市公司可能面临盈利压力,为了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可能会通过虚报收入、隐藏成本等方式来进行财务数据的“美化”。

4. 监管不力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审计和监督不力,也会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提供机会,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和有效的处罚措施,导致了财务造假问题的屡禁不止。

二、内部控制不严密的原因1. 管理层失职部分上市公司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了内部控制的建立和落实,导致了内部控制不严密的问题。

2. 系统设计不完善一些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设计不完善,导致了内部控制的漏洞和不足,造成了财务造假问题。

3. 人为因素公司内部人员存在违规违纪行为,有意或无意地绕过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财务造假。

内部监督管理部门执行不力,对内部控制的建设和执行不做到位,也容易造成内部控制不严密的问题。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和内部控制不严密的问题往往共生共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方合力,包括公司治理、监管机制、内部控制等方面的改革和优化。

三、解决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与内部控制不严密问题的对策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上市公司应加强公司治理建设,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对于公司治理各环节的监督和管理。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分析在经济活动中,财务报表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投资者了解其财务状况、经营状况以及盈利能力的重要依据。

然而,由于利益的驱使和市场的压力,有些上市公司可能会利用各种手段对财务报表进行造假,以达到虚增利润、隐瞒亏损、掩盖风险等目的。

本文将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的原因、手段以及影响进行细致分析。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的原因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追求利润最大化:上市公司为了满足股东、投资者的期望,常常需要呈现正向的财务数据。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一些公司会采取手段来虚增收入、减少成本,从而使财务报表呈现出良好的财务状况。

2.应对市场压力:上市公司可能会因为市场环境的变化或者业绩下滑而受到投资者的质疑。

为了回应市场的压力,一些公司会进行财务数据的美化,以掩饰实际的经营困境,维持投资者的信心。

3.扩大融资渠道:一些上市公司可能需要进行新的融资活动来满足业务扩张的需要,然而,投资者对于公司的财务状况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为了获得更好的融资条件,某些公司可能会通过财务报表造假来提升自身的信用度。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的手段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的手段多种多样,其目的是为了让报表呈现出良好的财务状况,以欺骗投资者、利益相关方。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财务报表造假手段:1.虚增收入:上市公司可能通过虚构交易、虚增销售额、利用关联方进行虚假销售等手段来提升收入。

这种手段通常会在合同、发票等文件上进行篡改,以制造虚假交易的假象。

2.隐瞒负债:为了掩盖公司的风险,上市公司可能会隐瞒或延后披露一些负债信息,以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

这种手段可能包括虚增资产、转移债务、迟滞应付款项等。

3.资本化费用:上市公司有时会将本应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资本化,比如研发费用、广告费用等,从而在报表中呈现出较好的盈利能力。

4.虚增资产:上市公司可能通过夸大资产价值、虚构资产存在等手段来虚增资产规模,以提高自身的信用度。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原因及对策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原因及对策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原因及对策分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原因及对策分析1、引言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是指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人为地虚构或者伪造财务数据,以欺骗投资者、市场和监管机构。

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市场的公平性、透明度和投资者的信心。

本文将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原因分析2.1、利润管理上市公司可能会通过调整财务数据来管理和操控利润。

他们可能会合理或者不合理地调整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时间,以人为地控制当期利润的大小,从而影响公司的股价和业绩。

2.2、资产和负债伪造为了强化公司的实力和信誉,上市公司可能会夸大其资产价值,减少负债的记录。

他们可能会虚构收入,使公司的资产看起来更加高大上。

同时,他们也可能会隐藏负债,降低公司债务的风险。

2.3、隐藏关联交易上市公司可能会通过虚构或者掩盖关联交易来进行财务造假。

他们可能会和关联方进行虚假交易,将利润转移到关联公司,以掩盖真正的盈利能力和企业实际状况。

2.4、虚构现金流量现金流量是衡量公司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上市公司可能会虚构或者误导性地报告现金流量数据,使公司的经营状况看起来更好。

他们可能会通过虚构交易或者误导性的现金记录来欺骗投资者和监管机构。

3、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对策3.1、强化内部控制上市公司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审计、会计报告和公司治理机制等。

通过内部控制,可以有效监督和管理财务数据,减少财务造假的可能性。

3.2、加强监管和审计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加大对财务报告和审计工作的检查力度。

同时,应建立独立的审计机构,提高审计的质量和独立性。

3.3、加强投资者教育和保护投资者应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分析和研究能力,增强风险意识。

同时,监管机构应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和保护,提供更加全面和透明的信息。

3.4、提高行业诚信意识行业协会和专业组织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诚信教育和监督,提高行业整体的诚信意识。

通过构建良好的行业风气,可以减少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可能性。

《2024年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研究》范文

《2024年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研究》范文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数量逐渐增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然而,部分上市公司为追求利益最大化,采取了不正当手段,其中包括财务造假。

财务造假不仅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公正和透明原则。

本文将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防范和打击财务造假行为提供参考。

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现状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现象屡见不鲜。

这些公司通过虚增收入、虚减成本、虚构利润等手段,掩盖了真实的财务状况,误导了投资者和监管机构。

这些行为严重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损害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三、案例分析(一)案例一:某科技公司财务造假案某科技公司通过虚增收入、虚减成本等手段,制造出虚假的财务报表。

该公司为了维持股价高位,不断进行再融资,以获取更多的资金。

然而,随着监管机构的深入调查,该公司的财务造假行为逐渐浮出水面。

最终,该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二)案例二:某制造业公司财务造假案某制造业公司通过虚构采购、虚增库存等手段,虚增利润。

同时,该公司还通过关联交易将资金转移至关联方,以逃避监管。

然而,这些行为最终被监管机构发现,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受到了严厉的处罚。

四、财务造假的原因及危害(一)原因1. 利益驱动:部分上市公司为追求更高的利润、维持股价或进行再融资,不惜采取财务造假手段。

2. 内部控制不健全:部分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为财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3. 外部监管不足:部分地区监管力度不够,对上市公司的监督检查不够严格,为财务造假提供了空间。

(二)危害1. 损害投资者利益:财务造假导致投资者无法获取真实的财务信息,误导投资决策,损害投资者利益。

2. 破坏市场秩序:财务造假破坏了市场的公平、公正和透明原则,扰乱了市场秩序。

3. 降低市场信心:财务造假事件频繁发生,降低了投资者和市场对资本市场的信心。

财务报告舞弊现象分析(3篇)

财务报告舞弊现象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财务报告舞弊现象日益凸显。

财务报告舞弊不仅损害了企业的利益,还影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甚至对国家金融安全构成威胁。

本文旨在分析财务报告舞弊现象的原因、表现形式及危害,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二、财务报告舞弊现象的原因1. 企业利益驱动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为了美化财务报表,提高股价,可能会采取财务报告舞弊手段。

这种现象在上市公司尤为突出,因为上市公司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需要通过良好的业绩表现来吸引投资者。

2. 内部控制薄弱内部控制是防止财务报告舞弊的重要手段。

然而,部分企业内部控制薄弱,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为舞弊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3. 监管不力监管机构在监管过程中存在漏洞,导致部分企业得以逍遥法外。

此外,监管机构在执法过程中存在不严、不公等问题,也助长了舞弊现象。

4. 会计准则不完善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舞弊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间。

部分会计准则过于复杂,难以理解,导致企业会计人员对准则的理解出现偏差,从而引发舞弊行为。

5. 社会风气影响社会风气对财务报告舞弊现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惜采取舞弊手段,这种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舞弊现象。

三、财务报告舞弊现象的表现形式1. 收入确认舞弊企业通过提前确认收入、虚构收入等方式,人为提高利润,美化财务报表。

2. 成本费用舞弊企业通过虚列成本、少计费用等手段,降低成本费用,提高利润。

3. 资产负债舞弊企业通过虚增资产、虚减负债等方式,美化财务报表,误导投资者。

4. 投资收益舞弊企业通过虚构投资收益、隐瞒投资损失等手段,美化财务报表。

5. 财务报告披露舞弊企业故意隐瞒重要信息,误导投资者。

四、财务报告舞弊现象的危害1. 损害企业利益财务报告舞弊导致企业财务状况失真,损害了企业利益。

2. 损害投资者利益投资者根据虚假的财务报告做出投资决策,导致投资损失。

3. 影响市场公平竞争财务报告舞弊企业通过虚假的财务报表获得竞争优势,损害了市场公平竞争。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是指企业为了达到虚增或掩盖业绩等目的,通过不正当手段对财务报表进行人为操作,以获得虚假或误导性的财务信息。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破坏了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还对整个经济体系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以下是两个典型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案例一:长生生物疫苗案长生生物是一家在香港上市的生物制药公司,2024年曝出因疫苗质量问题而引发全国范围的关注。

经调查发现,该公司在疫苗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违法违规行为,以及财务造假。

具体表现为:1.虚构销售收入:长生生物通过虚构销售合同、开具虚假发票等手段,虚增销售收入,使公司营收看上去更高。

2.虚增利润:公司通过过度计提收入,减少费用等操作,虚增利润,使公司的盈利水平看上去更好。

3.虚构货款:公司虚构借款,以提高公司的经营负债水平,从而获得更多可操作的空间。

4.资金占用:长生生物通过将公司资金占用于其他非公司经营的项目中,使得财务状况看上去更好。

5.财务报表披露不准确:公司在财务报表中对财务数据进行了不正当的编制和披露,严重误导了投资者。

这些财务造假行为使得长生生物在投资者和监管机构面前具有虚假的财务状况,误导了投资者的决策,最终导致公司及相关人员受到法律制裁。

案例二:瑞幸咖啡财务造假案瑞幸咖啡是中国一家知名的咖啡连锁企业,自2024年上市以来,凭借高速扩张和市场份额的增长,在资本市场上备受瞩目。

然而,2024年,瑞幸咖啡曝出财务造假案,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调查。

具体表现为:1.虚构销售额:瑞幸咖啡通过虚构交易,伪造销售额,让公司在市场上呈现出强劲增长的势头。

2.虚增费用:公司将实际未发生的费用进行计入,以减少利润,使公司财务状况看上去更差。

3.虚构资产和收入:瑞幸咖啡将部分自有资产变相出售给关联方公司,虚构营业利润和非经常性损益收入,以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

4.虚构财务数据:公司在财务报表中对财务数据进行了不正当的修改和操纵,对投资者、监管机构等隐瞒了真实情况。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分析毕业论文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分析毕业论文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分析毕业论文标题: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造假的原因、影响以及如何预防造假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结合国内外真实案例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以帮助投资者识别潜在的财务造假风险,并提高市场对上市公司信任度,提高市场运行的效率。

一、引言财务造假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一直受到学术界和实践界的关注。

经过多次大规模财务丑闻和国际金融危机,人们对于财务造假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本文旨在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进行分析,提供一些对于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财务造假的原因财务造假的原因主要包括市场竞争压力、公司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监管不力等。

本节通过对这些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论述,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造假的动因。

三、财务造假的影响财务造假对于公司和投资者都有着极为严重的影响。

本节通过对影响方面的分析,帮助投资者更好的识别潜在的财务造假风险,提高投资决策的准确性和效率。

四、财务造假的预防措施在防范财务造假方面,本文提出了一些预防措施,包括加强内部控制、完善监管制度、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等。

这些措施如果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和落实,将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透明度。

五、总结与展望通过分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影响以及预防措施,可以看出解决财务造假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加强监管、提升企业内部控制以及提高投资者的警惕性等。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讨财务造假的特点以及如何更加准确地识别潜在的财务造假行为。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分析、原因、影响、预防措施。

(财务分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治理对策

(财务分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治理对策

在当今社会财务造假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了国家宏观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

深入探讨导致财务造假的真正原因,寻觅管理财务造假的对策,确立正常有序的会计工作秩序已迫在眉睫。

目前许多上市公司利用财务进行造假,财务造假对社会在成为了严重的危害。

首先,中小投资者的权益受到危害,使投资者的维权之路走的很艰难而又艰辛;财务造假还会造成诚信的缺失及其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不信任。

如果上市公司在监督下都在造假,更不用说非上市公司了,投资者都对它们失去了信任,于是真正想对企业的上市公司将难以融资,对社会的危害是十分巨大的!尽管我国上市公司管理结构逐步完善, 但财务报告造假问题依然没有根本改变。

究其原因, 一是上市公司管理当局由于受利益驱动而采用一系列会计手段对财务报告进行造假, 如利用关联方交易,虚构经济事项, 虚增经营业绩等屡见不鲜, 随心所欲地任意调节会计事项对财务报告进行粉饰。

目的是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 在证券市场这个重要舞台展示企业的良好形象, 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因此, 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就千方百计地提高公司业绩。

二是上市公司内部业绩评价制度作为内部管理重要环节, 是评价各个部门、各级管理人员的标准。

没有业绩评价标准, 就没有争优创先, 奖勤罚懒, 激励和约束机制就得不到实现,而这种业绩评价制度的缺陷正好为财务报告造假提供了土壤, 会计数据通常是上市公司各级管理人员奖金、工资和职务提升的依据。

如果本年度不能实现公司下达的各项指标, 奖金就会减少, 工作岗位也可能丢掉, 所以, 这种短期目标行为为财务报告造假提供了动机。

科龙电器的高管舞弊具有手段隐秘、危害巨犬、监守自盗、难以发现的特点。

更为严重的是,近年来频发的造假事件更暴露出令人不安的现象是高管舞弊向第三方公信机构蔓延,个别银行、券商参预到公司的财务造假事件中,使得造假案件越来越复杂。

该类案件令人防不胜防,不仅受蒙蔽的审计师无从发现,普通民众更无从分辩真伪,投资者的投资信心遭受严重打击。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市公司承载着巨大的社会责任和财富创造使命。

然而,由于市场竞争压力、股票市场波动、公司治理不善以及管理层个人利益等原因,在一些上市公司中出现了财务造假的现象。

财务造假不仅可导致股市异常波动、投资人利益损失,还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严重损害市场信誉,影响国家经济发展。

因此,对于财务造假,必须进行深入的动因分析,采取防范对策。

1. 动因分析1.1 利益冲突公司治理结构薄弱或者管理层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存在冲突,很容易引发财务造假的问题。

例如,管理层迫于上市标的、任务或股票期权等而制造虚假利润,或利用便利条件套利而掩盖真实财务情况。

1.2 经营风险公司经营面临各种潜在风险,如市场波动、技术变革、政策调整等,当经营业绩低迷时很容易产生经济压力,降低处罚塑造形象,隐藏产生利润,或大量核销账款、虚构收入等。

1.3 股市压力股票市场是上市公司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管理层希望通过股市表现、股票价格的反映来提升公司市场、业务和政策影响力,强化公司生存能力。

于是,很多上市公司会刻意操纵股市,虚构公司业绩,使股票价格正常波动。

2. 防范对策2.1 加强公司治理体系建设公司治理结构薄弱是导致公司财务造假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防范财务造假现象,应倡导公司逐步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体系,严格控制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权力、责任和义务。

2.2 改进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为了提高公司信息的透明度,防止财务造假,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监督和执行力度,强制要求公司更规范、透明和真实地披露财务信息。

2.3 加强资产质量监管财务造假的另一个原因是资产净值和质量不能充分得到证实。

为了预防“资产质量不确信”这一症结问题,必须实行严格的审核、监管和内部控制。

2.4 针对利益冲突实施强有力的管制管理层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的冲突也是导致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之一。

政府应该加强对上市公司管理层的监管,通过加大对人员参与的监督力度,检查公司管理层制定的各种决策是否符合公司运营规程等。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是指公司故意通过编造虚假的财务报表或者其他手段来欺骗投资者和市场,违背了诚信原则和信息透明的基本要求。

造假行为严重损害了市场的秩序和投资者的利益,对于保障市场的良性发展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分析造假的动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对于减少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造假的动因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利益驱动:上市公司为了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可能借助财务造假来虚增盈利、掩盖亏损、提高财务指标等,以提高股价、增加市值,进而获得更多的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等好处。

2. 政策压力:政府对于上市公司的一些政策要求,如上市、融资、职称晋升等,可能会造成上市公司为了达到政策要求而进行财务造假,以获得政策的优惠或者避免政策的制约。

3. 绩效考核:上市公司管理层为了获得高额的奖金、股票期权等激励机制,可能会通过财务造假来提高公司的财务业绩,以表现出色的业绩来获得激励。

4. 市场需求:市场对于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有一定的期望,如果公司的财务指标与市场的预期不一致,可能会导致股价下跌,投资者流失等,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上市公司可能会选择财务造假来达到一致性。

防范对策如下:1. 强化监管:加强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的审查力度,提高财务审计的质量和独立性,增加违法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形成有效的威慑。

2. 完善制度:健全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和风险控制机制,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的重视,严格实施会计准则和财务报表披露要求,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

3. 增加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加强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及时公布财务信息,提高公众对上市公司的监督和信任。

4. 强化社会责任意识:上市公司应当加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坚持诚实守信、正当经营,将社会责任纳入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

5. 加强投资者教育: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和辨别能力,使投资者能够更好地判断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减少受骗的可能性。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是指企业在披露财务报告时故意歪曲财务数据、隐瞒重要信息或虚构交易事实,违背了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以欺骗投资者、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的行为。

造假行为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和透明性,对整个经济体系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和防范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1. 利益驱动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为了追求业绩目标、股价提升及公司价值的提升,或者为了获得更多银行贷款等利益,往往会通过财务造假手段来夸大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资产规模,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2. 经营压力在面临市场竞争激烈、业绩不佳、资金链紧张等压力下,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为了掩盖企业经营困难,往往会选择通过虚增收入、隐瞒损失等方式来美化财务状况,以便获取更多的融资和支持。

3. 管理层个人动机有些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为了提升自身地位和薪酬,或者为了避免控制权的流失,会以其个人利益为出发点,通过操纵财务报告等手段来欺骗投资者和监管部门,从而达到控制和操纵企业的目的。

4. 管理弊端企业内部管理缺失、内部控制不完善、监管机构监管不力等问题,也容易造成财务造假行为的滋生和蔓延。

管理层和会计人员以此为背景,往往能够找到可乘之机,从而实施财务造假行为。

二、防范对策1. 完善内部控制上市公司应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审计制度和风险管理体系,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财务造假行为。

2. 强化公司治理加强公司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董事会和监事会,明确和规范各级管理人员的权责和业绩考核机制,提高企业经营的透明度和公正性,防范管理层利用职权进行财务造假的行为。

3. 加强外部监管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加大公司财务报告的审核和抽查力度,提高审计公司的审计质量和独立性,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建立健全的违法成本高压态势,对于财务造假行为及时予以惩处。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是指上市公司通过对财务报表的数据和信息进行篡改、伪造以及隐瞒,使其在财务业绩方面呈现出高于实际水平的假象,从而误导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牟取非法利益的行为。

财务造假行为不仅严重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也损害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破坏了市场的公平和透明性。

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对于维护市场秩序和保护投资者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动因分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利益驱动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最主要动因是基于企业的经营目标与利益诉求。

为了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和提高经营业绩,有些企业会采取财务造假手段,如虚增营业额、利润等,以达到短期内股价上涨、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2. 忽视风险有些上市公司为了规避市场风险、回避投资者质疑,选择通过财务造假手段来掩盖财务困难、业绩下滑等问题,以维护市场形象和股价稳定,隐藏真实的企业风险,造成投资者丧失对市场的信心。

3. 绩效考核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为了达到内部绩效考核指标,也会出现利用财务数据作假的情况。

为了实现薪酬激励或者股票期权激励,公司管理人员会采取一些不正当手段,进行财务造假,以达到绩效目标。

4. 资本市场压力企业在资本市场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包括股东回报压力、融资压力等。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迎合投资者和股东的期望,有些企业可能会利用财务造假手段来营造企业经营成果,以满足市场需求。

二、防范对策针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进行预防和遏制:1. 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公司应当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完善会计核算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流程和程序。

加强内部审计和监控,密切关注公司内部经营、财务活动,及时发现和纠正财务造假行为。

2. 加强外部监管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外部监管,严格审慎监管公司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可能出现的财务造假行为进行风险预警和监控。

建立健全的监管制度和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报告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报告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报告报告题目: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摘要: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是近年来经济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它对投资者、市场和整个金融体系都造成了重大的损失。

本文将以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为例,分析该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后果以及相关监管和法律措施,旨在提供对类似情况的认识和启示。

第一部分:案例分析本部分将简要介绍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案例及其具体细节,包括如何做假、隐藏负面信息以及欺骗投资者等。

同时还将分析造成该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如盲目追求短期利润、高管个人动机等。

第二部分:影响与后果财务造假对于公司、投资者和市场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本部分将详细分析该公司财务造假对各个方面的影响,如股价暴跌、投资者信心受损、市场不公平竞争等。

同时还将探讨造假行为对该公司自身的影响,如公司声誉受损、业务受限等。

第三部分:监管与法律措施为了防止和打击财务造假行为,监管机构和法律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部分将分析该案例中监管机构和法律系统的作用,如何监督、查处财务造假行为。

同时还将探讨现有监管和法律体系的不足之处,如对事前预防、处罚力度不足等,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四部分:启示与建议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本部分将总结财务造假的警示和启示,并提出一些针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建议,包括加强内部控制、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加大监管力度等。

结论: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的分析,阐述了财务造假行为的原因、影响以及监管与法律措施,同时提出了一些针对这一问题的建议。

希望能够引起广大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重视,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保护市场的公平和投资者的权益。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上市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

这些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同时也受到投资者的关注和监督。

然而,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追求短期的利润和股价,不择手段进行财务造假,从而欺骗投资者和市场。

这种行为的危害性非常严重,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对整个资本市场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动因分析和防范对策两方面,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进行探讨。

动因分析:1. 短期经济利益诱惑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所涉及的利益诱惑很多,其中短期经济利益是最为显著的动因之一。

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追求短期的利润和股价,会采取虚假陈述、隐瞒财务信息等手段来夸大自己的利润和财务状况。

由此造成的财务造假不仅可使公司获得更多的融资,还可以提高公司的股价,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2. 企业信贷压力上市公司需要通过多种手段筹集资金来支持自身的业务发展,其中银行贷款是企业资金筹集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一些上市公司为了满足银行的信用额度,也会采取财务造假的方式来掩盖真实的财务情况,从而得到银行的信贷资金支持。

这种行为既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多融资,也可以减轻企业的融资成本,但会使银行资产的风险更高。

3. 管理层的激励机制很多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是通过公司的股票、股票期权等形式获取股东回报的。

为了使公司股价上涨,管理层可能会采取虚假陈述、假冒伪劣、挪用资金等操作,从而让公司的财务状况看起来更加优秀,以满足自己固有的激励机制。

防范对策:1. 完善监管机制,提高监管部门的执法力度监管机构是保护投资者权益、维护市场稳定的重要角色。

针对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行为,监管机构应完善制度,提升执法力度,对违法上市公司进行惩戒,以维护市场的公正和透明。

2. 加强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和投资者保护投资者应当提高风险意识,关注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和股票的实际报酬,在投资过程中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

同时,政府应加强对投资可持续性的教育,促使投资者更具有理性和负责任的投资决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研究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研究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研究1. 引言1.1 背景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一直是财务领域的热点和难点之一。

背景中,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公司的经营和市场信誉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这些造假行为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对整个资本市场的正常运作产生了不良影响。

造假涉及的范围广泛,手段多样,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

对于这一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研究,找出造假的原因和常见手段,探讨造假对经济的影响,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政府、监管机构和投资者都在积极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的研究,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有效的监管建议,减少造假行为的发生,维护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000字】。

1.2 研究意义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对于投资者而言,财务报表的真实性直接影响其投资决策,因此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可能导致投资者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而对于监管部门来说,财务造假不仅损害了市场的公平和透明性,也影响了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研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的意义在于加深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探究其根本原因,寻找有效的防范措施,从而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展开研究,旨在为相关监管部门、投资者和上市公司提供参考,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规范化和健康发展。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分析其原因、常见手段以及对经济的影响,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总结当前研究的现状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的研究,旨在揭示造假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机制,为监管部门和投资者提供参考,提高市场透明度和投资者保护水平,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通过分析财务造假的影响及其防范措施,可以为上市公司和相关利益相关方提供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防范和应对潜在的财务风险,维护经济秩序和市场稳定。

影响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因素分析

影响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因素分析

影响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因素分析财务造假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涉及到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不仅会对公司的声誉和形象造成严重影响,还会对投资者的利益造成损害,甚至导致整个市场的动荡不安。

因此,必须重视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分析和掌握,以便有效地预防和打击此类不法行为。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影响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主要因素。

一、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公司中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权利分配情况。

公司治理是否规范、运营是否透明、各类决策是否公正是影响公司财务造假的重要因素。

一些上市公司高管常常通过掌握核心岗位的管理权力扰乱公司治理结构,从而构造财务造假。

如果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就会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使部分股东可能知情不明。

这种情况下,少数主导人士也就更容易在公司内部获得掌控权、扭曲金融数据。

要避免公司财务造假,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控制度和监管,增加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防止公司决策中的人为失误等,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公司的健康发展。

二、免责制和问责制不健全免责制是指对于某些职业,由于特殊性质,其从业者就会被授予某种免责权利。

例如,律师在辩护时可以为其客户捍卫利益,即使被证明受到压迫和迫害,他们仍然可以继续发挥职业角色。

可是,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若是过分放任其中公司管理人员的行动,那种免责权利可能引发其他严重问题。

在免责制与问责制缺失的情况下,公司管理人员就可能有一系列动机,例如提高股票价格、增加个人利益等等,通过造假行为带来获取收益的机会。

整个事件中,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都可能被破坏,加之管理人员行为不受法律监管,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

三、失信经济周期失信经济周期是指一系列围绕于商业经济生态建立的、面向大众投资者的、由一部分商业经纪人员构成的一种失信行为模式。

在失信行为周期中,商业经济生态极度不健全,行为层出不穷,经纪人员甚至可能联合起来理性合作来设计某些造假行为,带来不同形式的财务造假行为,让公司进一步陷入危机之中。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介绍财务造假是指企业或者个人在财务报表中故意隐瞒、篡改或者虚构财务数据,以达到误导投资者、欺骗金融机构或者规避税收等目的的行为。

本文将以某公司财务造假案例为例,进行详细分析。

二、案例分析1. 公司概况该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在过去几年中,公司向来保持着良好的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其财务报表显示了稳定的增长趋势,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关注。

2. 财务造假手段该公司的财务造假主要通过以下手段进行:(1) 收入虚增:公司通过与供应商合谋,虚构销售合同和定单,将未实际发生的销售额计入财务报表,从而虚增收入。

(2) 费用虚减:公司通过将实际发生的费用计入其他项目或者资本化,或者将费用减少至最低限度,以减少财务报表中的费用支出,提高利润水平。

(3) 资产虚增:公司将无形资产或者固定资产的价值虚增,通过虚构购买合同或者资产评估报告等手段,增加公司的资产规模,提高财务指标。

(4) 利润转移:公司通过虚构关联交易或者与关联方签订不公平的合同,将利润转移到其他公司或者个人名下,以掩盖自身的真实盈利能力。

3. 财务报表分析通过对该公司财务报表的详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异常情况:(1) 销售额与现金流量不匹配:尽管公司的销售额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但现金流量却没有相应增长,这提示了销售额的虚增可能性。

(2) 费用比例异常:公司的费用比例相对较低,远低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这可能是因为公司通过虚减费用来提高利润水平。

(3) 资产负债表异常:公司的资产规模与同行业相比较大,而且资产负债表中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的价值较高,这可能是由于资产虚增的原因。

4. 造假手段的影响财务造假对公司和投资者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1) 公司信誉受损:一旦财务造假被揭露,公司的声誉将受到极大的伤害,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将对公司失去信任。

(2) 投资者利益受损:财务造假会误导投资者,使其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导致投资者的利益受到损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题目(中)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分析小组成员:梁东平、张哲明年级:0 8级班级:金融(4)班2011年5月7日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分析(08金融4班梁东平 0801010426 ;张哲明)内容摘要:财务造假是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个人们非常熟悉、在当今非常流行的话题。

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外的财务造假丑闻频频发生,给各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当前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会计诚信危机等可以说都是财务造假的结果。

财务造假广泛存在,手段多种多样,给国家和广大投资者带来的危害、损失不可估量。

该文是在分析财务造假的背景的基础上,对当前我国财务造假形成的主要手段进行总结和提炼,针对这些造假的手段,笔者尝试提出财务造假治理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财务造假成因手段防治一、财务造假概念根据全美反财务舞弊委员会的定义,财务造假就是“公司在对外财务报告的过程中,由于故意的或轻率的行为,无论是虚报或漏列,结果导致重大的误导性财务报告,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通俗的说来,只要你没有按照“会计准则”做账,都叫作假。

但是,实际过程中,由于准则的规定,如果全部按照准则中去做,由于很多的发票回单都是非正规性的,税前是不许抵扣的,将给企业利润造成很大的影响。

所以采取首发是,控制成本,降低利润,本质也就是造假。

总的来说,造假就是做假证,假账,假表等等。

二、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成因分析(一)缺乏真正的审计需求者。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中,数量占5%的大股东控制了70-85%的股权,这些股权多数是不能流通的国有股和法人股,并且国有股东还存在缺位的情况,所以不少大股东对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并不十分关心。

而对于数量占95%,却只拥有15-30%股权的中小投资者来说,不少人觉得股票收益是最重要的,只要有炒作机会,能给他们带来收益就行,对虚假的会计信息他们也往往采取姑息的态度。

而若连上市公司的股东都不关心会计信息的真实情况,那么审计在很大程度上将只是应付政府有关部门的检查,即缺乏真正的审计需求者,这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二)“自己查自己”。

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是众所周知的问题,来自于发起人或控股股东的经营者事实上集公司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于一身,一些股东大会形同虚设(大股东一言堂),经营者由被审计人变成了审计委托人,并决定审计人的聘用、续聘、收费等事项。

受托审计变成由管理层(或董事会)聘请注册会计师来审计和监督自己的行为。

这样便存在很大的作假空间,为管理者(或董事会)大开作假的方便之门。

(三)信息不对称为造假提供了条件。

在一般情况下,公司的经营者比股东及监管部门掌握更多与公司经营相关的信息,信息的不对称为经营者进行财务造假创造了客观条件。

在涉及财务造假的上市公司中、相当多的经营者采用虚增资产、虚构经济业务或利用关联方关系、资产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手段任意调节会计数据,人为操纵利润。

(四)上市公司财务作假的成本太低上海新望闻达律师事务所宋一欣律师认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处罚力度还不够,违法成本实际很低。

相关的民事索赔也能让其感觉到痛,但痛的不够狠,好了伤疤又会忘了痛”。

在上市公司这些大财主眼中,财务作假这种低成本、高收入的“产品”应该尽量“生产”,从而达到利益最大化。

(五)外部监督制度的缺陷。

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造成高层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削弱了公司自我约束能力。

目前会计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等监督标准不统一,各部门在管理上各自为政,功能上相互交叉,造成各种监督不能有机结合,不能从整体上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

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国家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代表着国家利益,通过经济活动的监督和控制,保证国家财经法规的贯彻执行。

但内部审计无论在隶属关系上还是在利益关系上,都始终未能解决其真正的独立性问题,因而这种审计监督无法从根本上遏制会计造假现象。

三、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常见形式一般分为两类,一是人为编造财务报表数据,二是利用会计方法的选择调整财务报表的有关数据。

人为编造的财务报表,往往是根据所报送对象的要求,人为编造有利于企业本身的财务数据形成报表。

这种形式手段较为低级,或虚减、虚增资产,或虚减、虚增费用,或虚减、虚增利润等,但往往报表不平衡(子项之和不等于总数)、帐表不相符、报表与报表之间勾稽关系不符、前后期报表数据不衔接等。

四、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常见手段(一)收入的调整上市公司的收入调整是其财务造假的一种最重要的手段。

收入造假主要有以下方式:1、虚构收入。

有几种方法,一是产品不出库,但作销售入账;二是对开发票,确认收入;三是虚开发票,确认收入。

2、提前确认收入。

这种情况如:一是存有重大不确定性时确定收入;二是完工百分比法的不适当运用;三是在仍需提供未来服务时确认收入;四是提前开具销售发票,以美化业绩。

3、推迟确认收入。

延后确认收入,也称递延收入,是将应由本期确认的收入递延到未来期间确认。

与提前确认收入一样,延后确认收入也是企业盈利管理的一种手法。

(二)利用利息资本化调节利润根据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为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而支付的利息费用,在这些长期资产投入使用前,可予以资本化,计入这些长期资产的成本。

投入使用后则必须将利息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但有些企业在长期资产投入使用后仍将利息费用予以资本化,明显滥用配比原则和区分资本性支出与经营性支出原则,虚增了利润。

(四)对于重大事项隐瞒或不及时披露。

对于重大事项的及时披露是保证财务信息有用性的前提,从2001被处罚或公开谴责的上市公司的违规事实来看,被隐瞒或不及时披露的重大事项主要是以下几类:委托理财,关联方交易(尤其是大股东占用资金),担保,诉讼。

上市公司对这些重大事项秘而不宣,使投资者对公司缺乏足够的认识而面临投资风险。

(五)利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

资产重组是企业为了优化资本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完成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现的资产置换和股权置换。

但目前资产重组被利用来做假帐,典型做法有:1、借助关联交易,由非上市的企业以优质资产置换上市公司的劣质资产;2、由非上市的企业将盈利能力较高的下属企业廉价出售给上市公司;3、由上市公司将一些闲置资产高价出售给非上市公司的企业。

这些做法的特点一是利用时间差,如在会计年度即将结束前进行重大资产买卖,确认暴利;一是不等价交换,即借助关联交易,在上市公司和非上市母公司之间进行“以垃圾换黄金”的利润转移。

(六)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

1、虚构经济业务,人为抬高上市公司业务和效益;2、利用远高于或低于市场价格的方式,进行购销活动、资产置换和股权置换;3、以旱涝保收的方式委托经营或受托经营,抬高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4、以低息或高息发生资金往来,调节财务费用。

5、以收取或支付管理费、或分摊共同费用调节利润。

四、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识别方法(一)、应交税金余额巨大,且逐年增加,或突然减少。

按照税法规定,企业纳税是有一定的时间限制的。

一般来说,企业欠税时间不应超过三个月,换句话说,企业会计报表的应交税金余额顶多是近三个月的,因此其余额不应太大,。

表一该公司05 年支付税费只有24 万元,但其所得税费用高达228 万元;05 年度支付税费276 万元,但所得税费用是538 万元,应交税金05 年末761 万元,06 年末增加至1228 万元,05、06 年两年所得税费用766 万元,但这两年支付税费总额只有300 万元,很显然,05、06 年及以前年度存在重大偷税行为。

假设06 年末应交税费中有1000 万元是企业所得税,按照15%税率计算,该公司06 年度及以前隐瞒利润高达6667 万元,这还是保守估计(二)现金流异常1.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异常。

将企业的盈利状况同现金流状况对比,可以看出企业的收益质量,如果企业通过虚增收入来包装利润,则虚增的收入很可能无法收回,导致企业的利润很高,而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却长期低于净利润,甚至为负。

案例:2009年11月16日晚间,时隔两年后,证监会正式发布了对于夏新电子的处罚决定,对其罚款60万元,对时任董事长苏振明、时任总裁李晓忠、时任副总裁黄智辉3人警告,并分别罚款10万元。

证监会处罚的原因是夏新电子2006年虚增利润4077万、将银行承兑汇票擅自披露为商业承兑汇票等多项违规。

具体的手法是将2006年度销售,2007年1-3月份退回的产品,冲减2006年度的主营业务收入3142.4万元和成本1821.2万元,虚增利润1321.1万元。

同时,夏新电子除2006年年报已预提的返利价保金额外,还与客户确认、应归属于2006年度的部分返利价保2756.1万元,未以计提,再虚增利润2756.19万元。

两项合计虚增利润4077万元。

而对此,夏新电子只认为是在会计上的收入确定方法的差异所致。

(三)毛利率畸高一般而言,同样的产品的毛利率不应差别太大,尤其是竞争较为充分的行业,或经营所在地邻近的企业。

毛利率高无非是由于企业产品的价格较高或成本较低,因此其手法无非是虚增收入或虚减成本。

如ST银广夏(7.00,0.00,0.00%)、蓝田股份、东方电子(5.10,0.07,1.39%),其从事的业务一般(如银广夏、蓝田股份主要从事种植、养殖业,东方电子在电网自动控制领域并不是最一流的公司),但它们税后的利润率却曾连续多年达到20%、30%,甚至40%,这样的利润率世界上恐怕只有微软等几家公司才能达到。

(四)频繁变化对子公司的持股数量企业如频繁变化对子公司的持股数量,有可能说明企业想通过变化合并报表范围或权益法核算长期投资的范围,增加盈利额或使报表好看。

当子公司亏损时,则减少持股数量,以减少亏损额。

企业也有可能利用子公司造假,以便达到在融资标准或其他盈利目标。

六、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防治对策(一)实行诚信工程,加强诚信教育强化诚信教育。

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诚信不仅仅是道德要求,而且是市场经济下的基本游戏规则。

因此,当前应配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落实,对全体会计从业人员进行诚信教育,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

所有会计人员要用性命担保,“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

这要求会计人员应提高会计诚信,把信用作为会计工作的生命线,净化社会环境。

(二)加大处罚力度,提高造假成本企业作为经济主体,其一切行为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

企业财务造假本质上是一种违约行为,企业是否会选择违约,主要还是看违约成本的高低。

当财务造假的预期成本大大低于造假的预期收益时,企业很难不产生造假的冲动。

因此,加大对财务造假的惩罚力度,提高财务造假成本,无疑是遏制财务造假屡禁不止的重要措施。

(三)完善会计规则,减少操纵空间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我国先后制订和修订了一系列相关的会计法规和制度,如《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披露细则》等,这些法规和制度的执行,基本保证了会计信息的质量,抑制了会计蓄意造假的现象,但会计规则自身的漏洞给财务造假者提供了充分施展的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