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分析08金融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题目(中)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分析

小组成员:梁东平、张哲明

年级:0 8级

班级:金融(4)班

2011年5月7日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分析

(08金融4班梁东平 0801010426 ;张哲明)

内容摘要:财务造假是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个人们非常熟悉、在当今非常流行的话题。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外的财务造假丑闻频频发生,给各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当前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会计诚信危机等可以说都是财务造假的结果。财务造假广泛存在,手段多种多样,给国家和广大投资者带来的危害、损失不可估量。该文是在分析财务造假的背景的基础上,对当前我国财务造假形成的主要手段进行总结和提炼,针对这些造假的手段,笔者尝试提出财务造假治理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财务造假成因手段防治

一、财务造假概念

根据全美反财务舞弊委员会的定义,财务造假就是“公司在对外财务报告的过程中,由于故意的或轻率的行为,无论是虚报或漏列,结果导致重大的误导性财务报告,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产生实质性的影响”。通俗的说来,只要你没有按照“会计准则”做账,都叫作假。但是,实际过程中,由于准则的规定,如果全部按照准则中去做,由于很多的发票回单都是非正规性的,税前是不许抵扣的,将给企业利润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采取首发是,控制成本,降低利润,本质也就是造假。总的来说,造假就是做假证,假账,假表等等。

二、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成因分析

(一)缺乏真正的审计需求者。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中,数量占5%的大股东控制了70-85%的股权,这些股权多数是不

能流通的国有股和法人股,并且国有股东还存在缺位的情况,所以不少大股东对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并不十分关心。而对于数量占95%,却只拥有15-30%股权的中小投资者来说,不少人觉得股票收益是最重要的,只要有炒作机会,能给他们带来收益就行,对虚假的会计信息他们也往往采取姑息的态度。而若连上市公司的股东都不关心会计信息的真实情况,那么审计在很大程度上将只是应付政府有关部门的检查,即缺乏真正的审计需求者,这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二)“自己查自己”。

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是众所周知的问题,来自于发起人或控股股东的经营者事实上集公司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于一身,一些股东大会形同虚设(大股东一言堂),经营者由被审计人变成了审计委托人,并决定审计人的聘用、续聘、收费等事项。受托审计变成由管理层(或董事会)聘请注册会计师来审计和监督自己的行为。这样便存在很大的作假

空间,为管理者(或董事会)大开作假的方便之门。

(三)信息不对称为造假提供了条件。

在一般情况下,公司的经营者比股东及监管部门掌握更多与公司经营相关的信息,信息的不对称为经营者进行财务造假创造了客观条件。在涉及财务造假的上市公司中、相当多的经营者采用虚增资产、虚构经济业务或利用关联方关系、资产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手段任意调节会计数据,人为操纵利润。

(四)上市公司财务作假的成本太低

上海新望闻达律师事务所宋一欣律师认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处罚力度还不够,违法成本实际很低。相关的民事索赔也能让其感觉到痛,但痛的不够狠,好了伤疤又会忘了痛”。在上市公司这些大财主眼中,财务作假这种低成本、高收入的“产品”应该尽量“生产”,从而达到利益最大化。

(五)外部监督制度的缺陷。

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造成高层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削弱了公司自我约束能力。目前会计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等监督标准不统一,各部门在管理上各自为政,功能上相互交叉,造成各种监督不能有机结合,不能从整体上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国家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代表着国家利益,通过经济活动的监督和控制,保证国家财经法规的贯彻执行。但内部审计无论在隶属关系上还是在利益关系上,都始终未能解决其真正的独立性问题,因而这种审计监督无法从根本上遏制会计造假现象。

三、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常见形式

一般分为两类,一是人为编造财务报表数据,二是利用会计方法的选择调整财务报表的有关数据。

人为编造的财务报表,往往是根据所报送对象的要求,人为编造有利于企业本身的财务数据形成报表。这种形式手段较为低级,或虚减、虚增资产,或虚减、虚增费用,或虚减、虚增利润等,但往往报表不平衡(子项之和不等于总数)、帐表不相符、报表与报表之间勾稽关系不符、前后期报表数据不衔接等。

四、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常见手段

(一)收入的调整

上市公司的收入调整是其财务造假的一种最重要的手段。收入造假主要有以下方式:

1、虚构收入。有几种方法,一是产品不出库,但作销售入账;二是对开发票,确认收入;三是虚开发票,确认收入。

2、提前确认收入。这种情况如:一是存有重大不确定性时确定收入;二是完工百分比法的不适当运用;三是在仍需提供未来服务时确认收入;四是提前开具销售发票,以美化业绩。

3、推迟确认收入。延后确认收入,也称递延收入,是将应由本期确认的收入递延到未来

期间确认。与提前确认收入一样,延后确认收入也是企业盈利管理的一种手法。

(二)利用利息资本化调节利润

根据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为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而支付的利息费用,在这些长期资产投入使用前,可予以资本化,计入这些长期资产的成本。投入使用后则必须将利息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但有些企业在长期资产投入使用后仍将利息费用予以资本化,明显滥用配比原则和区分资本性支出与经营性支出原则,虚增了利润。

(四)对于重大事项隐瞒或不及时披露。

对于重大事项的及时披露是保证财务信息有用性的前提,从2001被处罚或公开谴责的上市公司的违规事实来看,被隐瞒或不及时披露的重大事项主要是以下几类:委托理财,关联方交易(尤其是大股东占用资金),担保,诉讼。上市公司对这些重大事项秘而不宣,使投资者对公司缺乏足够的认识而面临投资风险。

(五)利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

资产重组是企业为了优化资本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完成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现的资产置换和股权置换。但目前资产重组被利用来做假帐,典型做法有:

1、借助关联交易,由非上市的企业以优质资产置换上市公司的劣质资产;

2、由非上市的企业将盈利能力较高的下属企业廉价出售给上市公司;

3、由上市公司将一些闲置资产高价出售给非上市公司的企业。

这些做法的特点一是利用时间差,如在会计年度即将结束前进行重大资产买卖,确认暴利;一是不等价交换,即借助关联交易,在上市公司和非上市母公司之间进行“以垃圾换黄金”的利润转移。

(六)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

1、虚构经济业务,人为抬高上市公司业务和效益;

2、利用远高于或低于市场价格的方式,进行购销活动、资产置换和股权置换;

3、以旱涝保收的方式委托经营或受托经营,抬高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

4、以低息或高息发生资金往来,调节财务费用。

5、以收取或支付管理费、或分摊共同费用调节利润。

四、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识别方法

(一)、应交税金余额巨大,且逐年增加,或突然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