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孟: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的变迁
从赤脚医生的心酸,到乡医的出路在何方?重视村医已刻不容缓!
从赤脚医生的心酸,到乡医的出路在何方?重视村医已刻不容缓!我认为,以前的赤脚医生是真正中医的基石,有的在村卫生所工作,有的自由为人医病,深受人民敬仰(农村人),为发挥真正有真材实学的真医生,发挥中医业,方便人(农村人,穷人)病医治,建议在七八十年代经县考试合格领有赤脚医生证,社会医生行医证的真医生由主管部门审核重新发证给他们。
让他们好好地为人民服务,发挥积极作用,国家切勿以理论而取代实力一刀切,要以事实为依据,以实践经验为知识,让有真正有实力的人发挥作用。
不感慨:从赤脚医生的心酸,到乡医的出路在何方?重视村医已刻不容缓!赤脚医生是历史时期特定产生在农村的一种职业,在当时的艰苦岁月里,为农村卫生事业做过很多贡献,他们同当时的民师一样,辛勤工作。
后来多数民师都转为正式教师了,而赤脚医生转为乡医,大多数已六七十岁了,自然离岗了,无人问津。
过去在农村当过点啥的人,国家给予定的补助,而我们当过赤脚医生的却什么也没有。
这样对待我们赤脚医,太不公平了。
最苦的还是我们这些行医四五十年的老乡村医师!是我们开拓和建设了农村卫生事业!不讲功劳也不说苦劳!我们就不明白了?我们昨天还在行医而今天因年龄的关系被退出了,就没行医资质了!最难的是乡里乡亲有个疑难杂病来上门求诊,却不敢再给看了!否则就是非法行医!不仅要处罚,还要停发那点赖以活命的老乡医补助!我们这些行医一生的老乡村医师,哪一个没有医师资质!如没有真才实学是不可能行医至今的!建议为建设健康中国!给退出有医师职称老乡医,重新颁发新的医师证!让他们在退出公卫后再发挥其热!为百姓健康再立新功!使百姓有更多的医疗资源和更多的医疗选择!大浪淘沙,方显英雄本色!乡村医生不如个兽医,和我同龄同时一个同学当时他选择了曾医,我选择了赤脚医生,他60岁就退休了,每月三千多元钱,我现在已经69岁还在村卫生室工作,养老退休无人管,日落西山了……乡村医生确实不错,属于全科医生,很辛苦,方便了当地百姓,特别是老年人,行动不便的人,但是,收入不高,还要担当风险,社会应该提高他们的待遇和社会地位!中国的医药资源应该向社区医院倾斜,大医院确诊的常见病手术能在社区医院治疗,这才是最好的全民医疗,而不是让大医院垄断医疗资源,应该将好的医疗资源下放致社区。
中国民间故事-赤脚医生
中国民间故事-赤脚医生赤脚医生是六七十年代的乡村医生。
为什么要叫赤脚医生呢?那时候都是泥路,遇上下雨天,农村人一般不穿雨鞋都是光着脚走路,乡村医生也不例外,于是农村人叫乡村医生不叫乡村医生叫赤脚医生。
也正是因为路道不好,农村人生病一般都找赤脚医生,小到感冒发烧拉肚子,大到毒疮扭伤婆娘生孩子。
可见当时的赤脚医生是不折不扣的全科大夫。
苏小妹就是这样一位赤脚医生。
苏小妹十三岁就辍学了,也不是笨,就是没心思读书。
姑姑说,不读书你干啥?苏小妹说,我要跟你学医,我想和你一样当赤脚医生。
就跟姑姑学起了医。
姑姑给人看病,苏小妹忽闪着大眼睛在边上看。
一天,姑姑出诊去了,留下苏小妹照看诊所。
一位母亲拉扯着一个脏不拉叽的孩子进来,孩子哭叫着死拗,不肯进屋。
苏小妹赶紧迎出去,原来孩子脑袋上长了一个毒疮,鸡蛋大,鼓鼓的,里面已经化脓了,必须马上开掉。
孩子怕疼死活不肯找医生。
苏小妹笑着对孩子说,不一定要开刀的,你过来,我帮你看看,我只要用手一摸,你的毒疮就好了。
孩子看着这个比自己大不了多少的小医生,将信将疑就走进去了。
苏小妹说我用酒精帮你消消毒,一点都不疼,凉凉的很舒服。
说着就拿一团酒精棉在毒疮上擦,噗,一股浓水就泚了出来,孩子还没感觉什么,苏小妹已经将伤口上好药包扎完毕了。
嘿嘿,没事了,几天就好了。
孩子的母亲也傻眼了,背着孩子问苏小妹,你怎么弄的?苏小妹调皮地一笑,翻过掌心,原来食指和中指间夹着一片锋利的刀片。
后来小孩子长毒疮都指名道姓要苏小妹给治。
姑姑笑着说,想不到你这丫头还真是行医的料。
一次,姑姑带她去给一个农妇接生。
产妇躺在床上疼得汗珠子噼里啪啦地掉,孩子就是生不下来。
好不容易有动静了,一看,不得了,孩子脐带先出来了。
这种情况有可能会导致孩子窒息死亡。
最好的办法是剖腹产,可是剖腹手术要大医院才能做,现在送大医院肯定来不及了,姑姑也急得汗珠子噼里啪啦掉。
苏小妹说,姑姑让我试试吧。
你?虽然姑姑满腹狐疑,但是事不宜迟,死马当活马医吧。
不应忘却的历史:赤脚医生始末
不应忘却的历史:赤脚医生始末上个世纪60年代末“赤脚医生'享誉全国。
'赤脚医生'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产物,是农村社员对'半农半医'卫生员的亲切称呼。
其特点一是仍持农业户口、拿公分不拿工资;二是'半农半医';三是赤脚医生通常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医学世家,二是高、初中毕业生中略懂医术常识者,其中有一些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
挑选出来后,到县一级的卫生机构接受短期培训,结业后即为赤脚医生。
赤脚医生既治病,又赤脚荷锄扶犁耕地种田,赤脚医生名称由此而来。
一个大队卫生点,一般两间房子,门诊、住院、药房、消毒、器具均挤在一起。
卫生点往往只有1--2个赤脚医生,服务对象在2000——3000人左右,他们内外科、男女科、五官耳鼻喉科兼治,防疫接种,发放治疗蛔虫和血吸虫病的药品等,是地地道道的'全科医生',是所有卫生医疗机构的落脚点。
赤脚医生主要是坐诊,也常常拎着一个装有普通药品、一支针筒、几块纱布和一个听诊器的药箱,走村串户给人看病。
尽管他们无法治疗大病,但通过一些简单的科学治疗和中医治疗,一些简单的毛病一般都能痊愈,所以在那个时候农村人心目中他们是懂科学有知识的人,被认为是农村人生命的守护者,因而很受敬重。
家族中如果有人当上赤脚医生,那是全家族的光荣。
文革中一些被打倒的'地、富、反、坏、右'城里医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时,一般也充实在赤脚医生队伍中,他们应是农村大知识分子了。
在我的印象里,赤脚医生不仅很辛苦,白天上班,晚上上门夜诊,没有假期,无论逢年过节、白天黑夜,始终对患者有求必应、随叫随到;而且还要传播医学常识,与封建迷信思想作斗争;外出就诊经常爬山涉水,特别是夜行,如果没有患者家属来接应,那是很危险的。
另外,赤脚医生还要承担很大的'医疗事故'风险,轻者受乡里乡亲们责难,重者发生口角、纠纷、殴打等。
到1977年底,全国有85%的生产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赤脚医生数量一度达到150多万名。
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
从“赤脚医生”到“村落医生”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期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依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感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进修资料、教室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进修、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 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从“赤脚医生”到“村落医生”从“赤脚医生”到“村落医生”自古以来,医疗事业一直是国家和民众关注的焦点。
40年前的乡村医生
龙源期刊网 40年前的乡村医生作者:李百军来源:《齐鲁周刊》2019年第26期上世纪70年代,人们形象地把“不拿工资,在家种地”的农村卫生员称作“赤脚医生”。
他们和社员一样,采用的是不拿工资拿工分的计酬办法。
那时候每个生产大队都要配备赤脚医生。
他们一般经过公社医院的短期培训,长期服务于农村,不管中医还是西医,无论内外科、妇产还是小儿科,多少都通点,但又并不那么专业。
大队卫生室是最基层的农村医疗单位,几乎所有病人都要先到这里,所以就要求赤脚医生必须样样都会一点。
治疗原则是不误诊,不耽误病人,自己拿不准的,赶快送公社医院。
我的一个远房大哥,高中毕业后回村当了赤脚医生。
由于他爱学习,尤其喜欢研究中医,经常用简单的草药和偏方治好一些疑难杂症,成了远近闻名的乡间名医。
好多外地的病人也慕名前来求医。
他所在的大队卫生室,常常人满为患,最后连大队办公室也腾出来做了临时病房。
那时候,上级对农村合作医疗非常重视,从70年代开始,卫生部门对赤脚医生进行统一培训,都是请地区医院和县医院的专家或名医讲课。
学习内容也非常系统,从人体解剖到医学病理,从门诊到病房,从中医到西医,从诊断到治疗,几乎全都接触到了。
经过不断的培训和实践,赤脚医生们可以很熟练地诊断和治疗农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还可以做一些简单的手术,也能对一些农村常见的触电、溺水和农药中毒等进行急救。
为了减少社员的医疗费用,他们普遍学会了针灸和拔火罐等中医疗法。
赤脚医生给病人看病是不戴口罩的,为的是避免和病人拉开距离。
急救时对休克病人要进行嘴对嘴人工呼吸,有的甚至用嘴给病人吸痰。
这是考验你对贫下中农有没有感情,也是实践毛主席“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具体表现。
虽然干赤脚医生看起来活很轻,挣的工分和下地劳动的壮劳力一样高,其实他们也确实很辛苦。
除了看病,他们还担负着农村的灭蚊灭蝇和环境卫生等工作。
还有一项最重要的任务是防治各种传染病,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比如预防疟疾、清查血丝虫、防治小儿麻痹症和接种各种疫苗等工作。
乡村医生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中的地位和作用
乡村医生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中的地位和作用张婷;何克春;王恩才;袁红梅;魏清明;李明;杨燕;袁维福;黄翔宇【摘要】通过研究乡村医生的历史演变过程,发现乡村医生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十分突出,乡村医生是农村医疗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是农民健康的主要维护者,为农村卫生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但近年来村卫生室的基础作用正在削弱,农村三级医疗网已经或正在裂变、乡村医生在队伍建设、医技水平和工作积极性等方面都难以适应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应探索多渠道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多形式提升乡村医生服务能力、多投入加强乡村医生保障,切实提高乡村医生在农村医疗服务供给中的能力和作用.【期刊名称】《卫生软科学》【年(卷),期】2018(032)004【总页数】5页(P17-21)【关键词】乡村医生;医疗服务供给;地位;作用【作者】张婷;何克春;王恩才;袁红梅;魏清明;李明;杨燕;袁维福;黄翔宇【作者单位】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宜昌443000;三峡大学人民医院,湖北宜昌443000;三峡大学人民医院,湖北宜昌443000;三峡大学卫生经济研究所,湖北宜昌443000;三峡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宜昌443000;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宜昌443000;三峡大学人民医院,湖北宜昌443000;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宜昌443000;三峡大学人民医院,湖北宜昌443000;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宜昌443000;三峡大学人民医院,湖北宜昌443000;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宜昌443000;三峡大学人民医院,湖北宜昌443000;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宜昌443000;三峡大学人民医院,湖北宜昌443000;三峡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宜昌44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27;R197;R192.3乡村医生是我国农村地区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供给的主要承担者。
广义上的乡村医生不仅包括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并注册在村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乡村医生,也包括虽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但仍注册在村级医疗卫生机构从事预防、保健和一般医疗服务的医生[1]。
中国近现代以来赤脚医生的变迁1
中国近现代以来赤脚医生的变迁(周兰花中华女子学院视觉传达4班,学号:111101104)起初集体经济时靠看病挣工分,家庭联产承包制后以集体名义搞个体经营,这些一边荷锄扶犁一边治病救人的赤脚医生,无偿地承载着中国农村最基础的防疫保健工作。
随着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进行,奉献一生的赤脚医生们却因年龄、健康等因素,正逐步淡出历史的舞台……1968年,《人民日报》发表了《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第一次把农村半医半农的卫生员正式称为“赤脚医生”,毛泽东批示:“赤脚医生就是好”。
从此,“赤脚医生”的名称走向了全国。
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赤脚医生”是个光荣而崇高的职业。
当时,赤脚医生们并没有固定的行医场所,按照当时的规定,赤脚医生必须每天到各村进行巡回问诊医疗,哪里有病人,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平日里,这些半工半农的赤脚医生们就在既定的辖区范围内行走,跋山涉水,走村串寨,方便群众就近就医,户里户外,田间地头甚至沟边路垴都是他们的行医场所。
在当时,赤脚医生除了给广大山区群众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外,还肩负着当地农民的卫生防疫保健工作。
在当时传染病肆虐的情况下,为村民免费注射麻疹疫苗、小儿麻痹疫苗等工作,成为赤脚医生最主要的工作。
但由于当时的宣传不到位,很多村民对注射疫苗的认识程度不够,这给传染病的预防带来了很多障碍。
为此,赤脚医生利用生产间隙,他们不但走家串户发药,还得讲解预防知识;他们有的时候还要扮演接生员的角色。
通常一天吃不上一顿饭,睡不上一次安稳觉。
当时赤脚医生出诊行医送药收费极低,这让居住在山区农村的群众着实受益不少,也让赤脚医生方有光收获了不少的光荣和尊重,走到哪,山区群众那种发自内心的尊敬与笑容就在哪开花,遇上谁家有个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的,当地的赤脚医生定是当仁不让的座上宾。
吃的是百家饭,穿的是相对干净的衣服,抽的是“金沙江”香烟,干的是治病救人的技术活,那时候,虽然工资不高,虽然辛苦,但贫富差距不大,干起活来干劲十足,意气风发,步履轻快,优越感十足。
被需要的乡村医生需要什么?
被需要的乡村医生需要什么?│文本刊全媒体记者熊力周良伦成为四川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一村落的乡村医生已经26年了,每天坐诊时间还没到,他的卫生站里已经坐满了等待看诊的老人,看病之余,每周他还要抽几天时间进行入户随访,给行动不便的老人们测血压、血糖。
从赤脚医生手中有“两件宝”,银针与药;到乡村医生的“三件套”,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再到如今窗明几净、基础设备应有尽有的卫生站,周良伦是乡村医生变迁的见证者,更是亲历者。
乡村医生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贴近亿万农村居民的健康“守护人”,是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保障农村居民健康的重要力量。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多个文件,要求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
“我们卫生站也来过实习医生,但很难留住,我仍然是这里坚持得最久的乡村医生。
”周良伦告诉廉政瞭望·官察室记者。
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1965年6月26日,“六二六指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发布后,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的“医学速成培训班”开办,类似培训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三年后,上海《文汇报》刊载的《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一文,介绍了经过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短期培训,平时赤着脚在水田里插秧锄草的普通农民,如今忙完农活便背起药箱走村串户。
“赤脚医生”成为“半农半医”的乡村医生的特定称谓。
周良伦的父亲最初便是一名赤脚医生,他从小便跟着父亲上山下乡,入户给乡亲们看病。
耳濡目染之下,周良伦心中埋下了一枚成为医生的种子,“当时诊费不贵,就是分分钱、角角钱,太困难的村民,我父亲还会免费送医送药。
乡亲们很感谢他,会给我们家送鸡蛋之类的。
”田易也曾是四川的一名赤脚医生,“当时有句顺口溜,说赤脚医生‘治疗靠银针,药物山里寻’,但大家都很尊重这个职业。
而且当时计工分,赤脚医生是最高的,又体面收入又高,以前的要求又相对低一些。
我很心动,就去找人学。
”1985年1月24日,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正式提出停止使用“赤脚医生”这个名称,规定达到医士水平的称乡村医生,达不到医士水平的称卫生员。
赤脚医生中的优秀典型
赤脚医生中的优秀典型在农村行医54年以来,马文芳还是习惯被乡亲们喊为“赤脚医生”,尽管这个称呼从1985年起就被官方取消了。
“赤脚医生”的叫法最早出现于上世纪人民公社时期。
1968年夏天,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办的《红旗》杂志刊发了《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上海市的调查报告》。
文章一开头就写道,“‘赤脚医生’是上海郊区贫下中农对半医半农卫生员的亲热的称呼。
”这篇文章随后经毛泽东批示,于同年9月14日在《人民日报》刊载,“赤脚医生”很快成为当时的舆论热点。
各地的赤脚医生自然也成为媒体竞相报道的“典型”——“旧社会的放牛娃”凭借“对伟大领袖的一颗红心”而刻苦学医、为贫下中农治疗疑难杂症。
赤脚医生的形象被画进宣传画、连环画,甚至印在邮票、粮票和挂历上,成为那个时代形象鲜明的符号。
对于河南省通许县大岗李乡苏刘庄村村医马文芳而言,抛开这一群体在特殊时代的光环,赤脚医生最大的贡献是为农民提供了最基本的卫生健康保障。
当时的赤脚医生头顶草帽,身背药箱,走在田间地头,给缺医少药的农民防病治病。
在疟疾盛行时,也是这些赤脚医生挨家挨户问诊,“送药到手、看服到口、不咽不走”,最终消除了疟疾。
2013年1月16日,行医中的马文芳。
图/中新联合国妇女儿童基金会在1980年~1981年年报中总结:中国的“赤脚医生”模式为落后的农村地区提供了初级护理,为不发达国家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提供了样板。
1980年代以后,人民公社制度瓦解,以此为基础建立的赤脚医生制度也随之消失。
《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一书记录,尽管之后农村地区的医疗服务形式不断变化,但乡村医生的主体人员仍是当年的赤脚医生。
他们中间的不少人,一直工作到了21世纪的今天。
乡村政治明星的诞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村就没有医生。
”马文芳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说,当时规模大的公社有卫生院,规模小的公社连卫生室都没有,个别小公社可能有老中医。
那时老百姓普遍没钱买药,农民如有发烧感冒,就吃一把谷子,喝一碗热水,回家被窝一蒙,出一身汗,就好了;如果得了重病,没钱去城里医院看,只能回家等死。
壮丽70年卫生所的变迁
中国实用医刊 20丨9 年 8 月第 46 卷第16 期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Medicine, Aug. 2019,VoL 46,No. 16.卫生健康事业发展70年巡礼.壮丽70年卫生所的变迁我很幸运成为乡村医生□梁文权河南省长垣县苗寨镇梁寨村卫生室1998年,我从原河南医科大学(现为郑州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回到家乡,子承母业,成为村卫生所里的一位 医生。
我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位基层医生,最根本的原因是听从了母亲的话。
怎能忘,母亲(是一位“赤脚医生”)风里来雨里去,频繁出诊,曾经为十里八村的群众诊治疾病,为数百名产 妇接生。
母亲治病效果好、服务态度好,很多村民对她赞不绝口。
那时的母亲,在我的眼里,是那么的神圣,所以 我很崇拜我的母亲。
当年我还小。
当时的医疗卫生条件差、环境简陋,卫生所里只有十几种中草药和不多的西药,以及进行简单包 扎的敷料和胶布。
深夜,母亲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为患者治疗疾病。
母亲作为卫生员,肩负着全村的卫生防疫工作, 工作任务繁重,但她从没有一句怨言。
她每天人户给患者发药,看着他们服下药后,才放心离开。
当时,卫生管理部 门为了控制传染病,号召基层医生开展消除苍绳、蚊子、老鼠、蟑螂、臭虫的活动。
比如对井里的水、坑里的水消毒,虽 然方法原始,但是很管用。
如今,我们能够远离疟疾等传染病,应该和老一辈基层医生的辛勤付出有很大关系。
当然,我母亲在工作中也付出了“代价”:她患了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做过右膝关节置换术。
但是,她不在乎,工作起 来仍然很投入。
时间过得飞快,当我从河南医科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后,村里的医疗卫生条件已经得到了明显改善。
当时,村 卫生所共有3位医生。
我跟着母亲为群众检查身体、诊治疾病,还协助她为产妇接生。
我由于受过正规的医学教 育,且眼明手快,成了母亲的好帮手。
行医之路的艰难困苦,你不亲身经历,就不知道其中的滋味。
每一次化险为夷,每一次惊魂未定,都令我记忆 犹新:暴风雨中的我,浑身湿透,又狠狠地摔了一跤;深夜出诊,被狗追着跑。
政策环境对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转变的作用研究--基于北京市怀柔区的调研
・
卫 生政 策伦 理 ・
政策环境对赤脚医生 到乡村 医生转变 的作用研究
— —
基于北京 市怀柔 区的调研
董 屹 ,吕兆丰
1 0 0 0 6 9 ,1 3 1 5 8 1 7 6 7 3 @q q . c o m)
( 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 与教育学院 , 北京
[ 摘要 ] 政策环境对赤脚 医生到 乡村 医生的转 变有 着重要 作 用。人 民公 社 时期“ 政社 合 一” 管理 体制 的资 源 支持 , “ 三级所有 , 队为基础” 集体经济体制下工分制的运作为赤脚 医生兴起与发展 奠定 了政策环境基 础。而 以家 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 为基础 的“ 村 民 自治” 政策环境改 变了人 民公社时期管理 、 经济体制和政治文化 , 推 动 了赤脚 医
Ef fe c t o f Po l i c y Ci r c um s t a nc e o n t he Ch a ng e f r o m Ba r e f o o t Do c t or t o Vi l l a ge Do c t o r
A C a s e S t u d y i n H u a i r o u Co u n t y o f B e i j i n g DO NG Y i , L Y U Z h a o f e n g ( S c h o o l o f H e a l t h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a n d E d u c a t i o n , C a p i t a l M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B e n g 1 0 0 0 6 9 , C h i n a ,
网 址 与 投稿 : h t t p f } y x l l x . x j t u . e d u . a n
敢问路在何方——乡村医生究竟该何去何从?
敢问路在何方——乡村医生究竟该何去何从?敢问路在何方蒋大为 - 北国之春作者:文/梁文权:河南省长垣县苗寨镇梁寨村卫生室盼望着,盼望着,春天来了,村医的春天也来了。
近日,随着新医改政策的颁布与推行,汝州市6名村医纳入乡镇卫生院编制一度成为新闻热点,其轰动效应不亚于一枚医疗界的原子弹。
其中之一的村医武兵强,是我比较熟识的一个同行朋友,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惊喜,都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了。
新医改进行到这里,就很有必要探索出一条乡村医生之路来。
一、赤脚医生话说很多年前,那时候我还小,母亲段美英身为一名赤脚医生,就肩负着村里医疗和预防的双重任务,这一干就是三十多年,直到我子承母业,在河南医科大学教育中心学成归来,成为一名村医,她才因为身体状况原因退休在家。
多年来,我耳闻目睹了母亲的行医过程,可以说,那时的老合作医疗是纯粹的,什么都是公家的,医生挣的是工分,而且,听母亲自豪地说,她那时领工分比一般老百姓都要高,说明那时赤脚医生的待遇还算不错。
风风雨雨多少年过去了,风里来雨里去,积劳成疾,母亲落下了一身病,尤其是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双膝关节肿胀变形,行走困难,去年在北京做了右膝膝关节置换术。
可以说,母亲就是老一代赤脚医生的缩影。
但令人遗憾的是,新医改发文给干够十年以上的退休赤脚医生填表申请发养老补助金每月300元,记得2014年3月份就填表登记上报了,时至今日仍不见养老金下发,究不知到底是何原因?母亲每每提及此事,都心寒得想掉泪。
二、乡村医生可以说,我也是一名名副其实的乡村医生。
因为,在我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之前,我也参加了市里统一的乡村医生考试,并顺利领了证。
因为紧接着,2003年考取了执业助理医师,乡村医生证就被局里收回了。
问为什么,说是不能同时注册。
几年以后,2010年我又通过了执业医师考试并领了证,所有这一切,都没能改变我的乡村医生身份,虽然乡村医生也不能明确地说就是一种身份。
执业的范围反而局限于临床内科,反倒没有之前的乡村医生证全科医疗科范围大,有些想不通,但也只能无可奈何,摇头兴叹。
赤脚医生
• 赤脚医生的历史作用 • 赤脚医生制度,是在当时国情下的农村医 疗卫生工作的一个创举,在我国医疗卫生 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1 解决了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受 到世界好评 • 由合作医疗制度、三级卫生网和赤脚医 生构成的大卫生体系曾被国际上誉为 ‚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收益‛的 ‚中国模式‛。
材料四: CCTV历史频道《赤脚医生》
• 解说:上个世纪60年代的中国,国家百 业待兴,有限的医疗资源大都集中在了 城市,广大农村普遍缺医少药,即便是 上海的郊区,也不例外。 • 农村医药匮乏的现状渐渐引起国家的重 视。1965年1月,毛泽东和中央批转了 卫生部《关于组织巡回医疗队下农村问 题的报告》后,很多医疗专家开始下农 村进行巡回医疗。
• 解说:“农忙要参 加农业集体生产劳 动,还要经常买药, 出差,开会,逢年 过节,别人放假, 我们还要坚持看 病,”这是1974 年2 月17日,云南省华 宁县一位普通赤脚 医生郑培忠的日记, 郑医生用朴素的笔 触描绘了生活的繁 忙。
郑培忠日记
• 解说:‚早上坐队上汽车到华宁买药, 晚上做马车回来,到家天也黑了,才到 华英家门前,我听到 说要我给他家 看 病,说是肚子疼,我说我吃过饭再来, 因为一方面没有煮针,一方面怕如果不 吃过饭就去看,人家知道我没吃饭又要 整饭吃,不好推却,我总认为,自己给 病人医病是应该做的,但乱吃人家的饭 是不应该的,如果说是混饭吃的话,差 不多家家户户都吃过了。‛郑培忠曾认 真的纪录了那个年代一个普通赤脚医生 关于吃饭问题的困惑。
• 1965年上半年,全国城市共组织了 28000多人到农村巡诊;随后,毛泽东 接到卫生部的关于农村医疗现状的报告, 他生气地把卫生部称为‚城市老爷卫生 部‛,应当‚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 到农村去‛,培养一批医疗水平不是很 高,但可以扎根农村,解决农村医疗问 题的乡村医生。 • 毛泽东在1965年6月26日的这番话成为 此后几十年中国农村卫生工作的依据, 后来人们习惯的称之为 ‚六。二六‛指 示。
怀宁高考语文试卷真题
一、现代文阅读(3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李刚①1966年3月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毛泽东同志的《关于医疗卫生工作的决定》,号召“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一时间,全国医疗卫生战线的青年响应号召,纷纷奔赴农村,担当起改变农村医疗卫生面貌的重任。
②“赤脚医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他们出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响应党的号召,义无反顾地扎根农村,为农民服务。
他们大多数是经过短期培训的初中毕业生,走村串户,为农民提供医疗服务。
他们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在农民心中享有极高的威望。
③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村村有了卫生室,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为了适应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国家开始选拔一批优秀卫生技术人员到农村担任村医,以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④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施“农村卫生三项建设”工程,旨在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
在这一背景下,乡村医生应运而生。
他们既要有医学知识,又要有实践经验,还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
乡村医生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农村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以及农村公共卫生服务。
⑤21世纪初,随着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乡村医生队伍不断壮大。
为了提高乡村医生的整体素质,国家实施了“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计划,选拔一批优秀青年到医学院校免费学习,毕业后到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
⑥近年来,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然而,农村医疗卫生人才短缺问题仍然存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实施了“乡村医生定向培养”计划,选拔一批优秀青年到医学院校免费学习,毕业后到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首先介绍了“赤脚医生”的诞生背景,接着讲述了乡村医生的发展历程。
乡村医生的演变与基层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研究
乡村医生的演变与基层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研究
黄莹;张开宁
【期刊名称】《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年(卷),期】2002(010)0z1
【摘要】@@ 研究背景rn乡村医生是一支具有中国特色的、数量庞大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队伍.这支队伍20世纪50年代与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同时产生,文化大革命前称"半农半医",60年代称为"赤脚医生".有学者认为乡村医生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称为"赤脚医生",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经济基础是农业合作化运动.
【总页数】14页(P189-202)
【作者】黄莹;张开宁
【作者单位】云南生育健康研究会,昆明,650031;云南生育健康研究会,昆
明,65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69
【相关文献】
1.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研究r——以甘肃省A县为例 [J], 缑红霞;周晓涛
2.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状况研究——基于贵州省紫云县宗地乡村卫生室的调查 [J], 刘春蕾
3.河北省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建设研究 [J], 本课题组
4.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以贵州省为例 [J], 何孟芹
5.中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现状与激励措施研究 [J], 陆海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中历史第课新航路的开辟
高中历史第14课新航路的开辟(考试总分:210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一、单选题(本题共计 40 小题,共计 160 分)1、(4分)有学者认为,国际关系中的基准时间被视为临界点,用于判定更为长期宏观历史变革的出现。
一等基准时间是指那些可以代表宏观历史变革中主要进程的事件集中期。
二等基准时间是指一些次等的重要变革集中期,其影响力较为局部。
按此可知,下列可作为“一等基准时间”的是A.1500年B.1777年C.1871年D.1931年2、(4分)黄邦和在《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书中这样描述:“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的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没有把世界连成整体的地理革命,也不可能出现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
”下列关于新航路的评论明显不符合材料意图的是A.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与融合B.给亚非拉地区带去了灾难C.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D.推动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3、(4分)(题文)一些西方史学家把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称作“勘察的时代”。
推动这一时代到来的最基本因素是A.《马可·波罗游记》的广泛流传B.世界各大洲联系日益加强C.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西欧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4、(4分)多数学者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
对“分水岭”的含义,正确的理解是A.从专制走向民主B.从封闭走向开放C.从分散走向整体D.从分裂走向统一5、(4分)新航路开辟后,各种新的商业组织在欧洲纷纷出现,如股份公司、期货贸易、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等。
这表明A.商业资产阶级的地位逐渐上升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C.促成西欧商业经营方式的转变D.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新变化6、(4分)美国经济学家费雪提出了著名的货币数量方程式,即“PT=MV”(分别代表价格、交易的商品总量、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在T和V比较稳定时,该方程式能够用以解释A.新航路开辟后的价格革命B.英国成为世界市场的中心C.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衰落D.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7、(4分)托马斯·莫尔在其作品《乌托邦》(1516年出版)中虚构了一位航海家的美洲见闻:在那里,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官吏由公共选举产生。
传承赤脚医生精神 服务村民初心不改
传承赤脚医生精神服务村民初心不改
张实思
【期刊名称】《中国农村卫生》
【年(卷),期】2022(14)12
【摘要】张树贵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坚定职业信仰,坚守在本村卫生站,为村民治病从不懈怠。
他在平凡岗位上展现出了高尚的赤脚医生精神。
我们倡导和传承赤脚医生精神,对引导县及县以上优质资源下沉和稳定乡村医生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页数】2页(P68-69)
【作者】张实思
【作者单位】四川汉源县唐家镇苟云村卫生室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
【相关文献】
1.沈丘县审计局举办“初心不改、使命传承”新中国审计70年巡展
2.初心不改·使命传承——新中国审计70年巡展
3.初心不改·使命传承——新中国审计70年巡展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
4.传承桃李三千,不改杏林初心
5.春风不改初心可待小米12系列揭幕传承之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村医:体制外的彷徨
村医:体制外的彷徨
谢意
【期刊名称】《医院领导决策参考》
【年(卷),期】2012(000)007
【摘要】这是一群网长。
确切来讲,是防疫网的网长。
实际上,就是没有工资、没有编制、不知归属的乡村医生,早先被称作“赤脚医生”。
前些日子,他们尤其关注两会。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陈仲强关于“村医不如兽医”的言论,让他们自感出了胸中一口闷气。
年前,位于(山东)济宁微山的这群网长集体抵制一项消毒检测费,不惜与卫生局长当面对簿,不惜上告纪委核查。
他们,一直与“体制”若断若连,他们在寻求自身利益和自尊、存在感的同时,对于体制,仍有一份内心的渴望。
【总页数】4页(P12-15)
【作者】谢意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97.62
【相关文献】
1.试论体制外经济与体制外金融的协调改革
2.彷徨悲歌里蕴含的希冀——浅析《海滨故人》彷徨里不曾泯灭的抗争
3.彷徨之刃r——评电影《彷徨之刃》
4.《彷
徨的娜拉》:“彷徨”便是在孤独中,一字一字救出自己5.为谁呐喊,为何彷徨——《呐喊》《彷徨》阅读与研讨设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的变迁■田孟村级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并非历来就是一个全国性的公共议题。
在漫长的传统时期,它仅仅是乡村社会内部乃至私人家庭内部的事务;只有到了现代社会,它才变为一项带有普遍性的社会公共事务,对政府责任及其行为边界提出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改革开放作为节点,我国的村级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经历了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的变迁。
一、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村级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变迁赤脚医生的出现有一个历史过程。
1951年中央政府提出建立和发展基层卫生组织,培养大量基层卫生人员,即卫生员、妇幼保健员(助产助理员)和护士助理员。
1952年年底全国90%的地区已经建立了县级卫生机构。
1956年农业生产合作社开始兴办保健站,培养保健员。
1957年开始规范和整合乡村各类卫生组织,将其纳入政府管理。
1958年国家在人民公社设卫生院,生产大队设卫生所,生产小队设不脱产卫生员(保健员)。
自此,农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的框架基本搭成。
然而,只有框架是不够的,村级601卫生人力资源的供给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需求,且城乡之间的医疗卫生资源,尤其是卫生人力资源的配置存在严重的不均衡。
于是,基于现实需要,国家启动了新的村级卫生人力资源培养教育体制。
其中,最著名的是毛泽东于1965年做出的“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六·二六”指示。
这个指示要求缩短学制、降低招生学历要求和改变培养方法,旨在短期内为农村培养出大批半农半医也即不脱产的卫生人才。
这些农村卫生人员凭借集体筹资的合作医疗制度,依靠“记工分”的方式获得劳动报酬,被农民亲切地称为“赤脚医生”。
赤脚医生在快速发展中不断被规范和管理。
赤脚医生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并充实了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络体系,有效地回应了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基本现实和迫切需要,从而极大地改善了我国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创造了举世无双的医疗卫生事业奇迹,获得了全世界的赞誉。
1979年卫生部等部委发布《农村合作医疗章程(试行草案)》,加强对赤脚医生的管理和培训,并于当年进行赤脚医生考核,颁发“赤脚医生证”,同时清退考核不合格者。
1980年卫生部提出赤脚医生要达到相当于中专的水平的要求。
1981年国务院首次提出用“乡村医生”代替“赤脚医生”问题。
1985年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正式提出停止使用“赤脚医生”这个名称。
第二天,《人民日报》发表《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一文,标志着赤脚医生向乡村医生的转变。
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表面上看仅仅是对村级卫生人员称呼上的变化,但其背后却具有性质上的根本差异。
1985年卫生部规定,所有农村卫生人员一律进行考试,考试合格后授予“乡村医生证书”,属中级职称;考试不合格的或未参加考试的统称为“卫生员”,属初级职称。
当年有125万名赤脚医生参加考试,仅有一半的通过率;第二年有129万名卫生员参加考试,也仅有64万人被授予乡村医生证书。
农村卫生人力资源开始大幅度减少。
国家对村级医疗卫生机构政策进行了相应改革。
1985年国务院提出,允许多种形式行医,可以实行看病收费制度。
与此同时,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遭到重挫,合作医疗快速萎缩和衰败,其覆盖率从1982年的52.8%猛然下降到1983年的11%,农民普遍开始自费看病。
自此,赤脚医生体制彻底瓦解,乡村医生被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之中。
改革后的村级卫生人力资源配置面临艰难转型。
村级卫生人力资源主要依靠市场配置的体制,虽然调动了一部分村级医疗卫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但也同时带来愈加严重的农村医疗卫生问题:从农民的角度来说,表现为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突出;而从村级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角度看,表现为村医弃医改行,乡村医生、卫生员、保健员的数量急剧减少,村级卫生人员的年龄和知识结构普遍老化且后续补充不足;与此同时,合作医疗制度快速萎缩,村卫生室关门,空白村增多,医疗卫生资源的分布严重不均衡。
二、乡村治理转型与村级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变迁实际上,村级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及其变迁与乡村治理体制及其变革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乃至因果性。
这是因为,就村级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来说,它不仅与农村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密切相关,而且也与国家的农村医疗卫生管理体制紧密相连;而就乡村治理模式而言,它不仅会对农村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深刻作用,而且也会影响到国家的农村医疗卫生制度和政策的落实和效果。
将村级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变迁放置在我国乡村治理转型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和分析,往往就会有很多新的发现,形成很多新的结论。
乡村治理的核心是农村集体与乡镇政府之间的关系及其互动模式。
以下分别从这两个层面分析村级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变迁。
8011.农村集体:经济模式与组织方式。
(1)农村经济模式变迁深刻影响了村级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变迁。
传统时期,农村是高度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在这样微薄的经济基础及相应社会基础之上,不可能为广大农村提供稳定的普遍可得的医疗卫生服务。
只有到了新中国成立后,依托强有力的集体经济,村级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才逐步在农村具备可能性和现实性,并且在中央和国家领导人将“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定位为一项“政治任务”的高位推动背景下获得大发展。
后来,随着国家层面高位推动力度的减弱,以及改革开放后农村集体经济的瓦解,使得原来建立在集体经济基础之上的村级卫生人力资源配置面临极大困境。
在国家迫于财政压力将医疗卫生事业“甩包袱”式地推向村庄和社会时,以市场为主导的村级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却出现了资源配置结果与社会普遍期待较大错位的现实困境。
村庄经济转型使村级卫生人力资源的配置面临巨大挑战。
以人才培养为例,目前,绝大多数村集体经济是空壳,难以支持和培养所需的村级医疗卫生人才;而以家庭经济为基础培养起来的医疗卫生人力资源,自然要以家庭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为根本指向;当村级范围内的医疗卫生收入不足以满足其利益期待时,必然留不住这些新的医疗卫生人力资源。
再以卫生人力资源的配置为例,农民支付能力较差的地区,往往出现缺医少药的局面;而在某些经济条件比较充裕的地区,则出现了医疗卫生机构的重叠和医疗卫生人员的扎堆。
(2)农民组织模式变迁也深刻影响了村级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变迁。
在集体时期,村级成立了生产大队,下设生产小队。
通过“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基层农村三级政权组织,国家政权力量的触角得以延伸到千家万户,对乡村社会进行全面渗透和全面控制,因此具有很强的资源动员能力和社会控制能力。
依靠村社传统资源和这种全能主义的环境,村级组织具备了回应广大农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能力,使赤脚医生和合作医疗制度得以快速而又广泛地兴起和发展。
到了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政权力量退出村庄,国家政权以乡镇作为基层政权组织,而在村一级实行村民自治制度。
没有了国家政权力量和权威的支撑,建立在村民自治制度基础上的村民委员会普遍出现“治理资源减少”和“治理能力弱化”的问题,表现为村庄公共事务难以决策、决策之后难以落实等问题,农民难以在村委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
2.乡镇政府:财政体制和条块关系。
(1)财政体制变迁对村级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产生巨大影响。
村级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因此理应获得国家财政支持。
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政府都回避了进行财政供给的责任。
即使在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取得大发展时期,国家也仅仅是在政治动员和组织推动上发挥了不可缺少的作用,从财政角度看,对于这一重大民生事项,国家公共财政供给确实严重缺乏。
不过,从广义的财政角度看,也即从资源动员和调配能力来看,人民公社时期和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取消农业税以后,乡镇政府在资源配置能力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从而影响了村级卫生人力资源的配置。
在人民公社时期,虽然没有来自上面的公共财政供给,但是凭借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优势,通过强有力的组织机制和政治动员,乡镇政府整合和调动了虽然稀薄却巨量的村庄内部资源,克服了村级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资源瓶颈,在高位推动的背景下,迅猛地推进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进程和发展。
而在改革开放后实行的政社分离、财税包干体制下,虽然一方面调动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但在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基层政府的行为逻辑和面向:乡镇政府普遍“重经济发展而轻民生事业”,并将民生责任向社会转嫁,加大了农民的医疗卫生支出压力。
取消农业税后,乡镇政府的收入与农业脱钩,使得乡镇政府与农民的关系“悬浮”,且由于缺乏充足和稳定的收入来源,多数基层政府愈益“空壳化”,连维持基本运011转都缺乏保障,更何谈有资源和能力进行农村医疗卫生方面的民生投入。
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来,通过农民个人缴费与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财政按标准进行补助的形式,国家重构了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资体制。
农村卫生投资体制尤其是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深入影响了村级卫生人力资源配置。
虽然国家也鼓励乡镇政府、村集体等积极配套资金,但绝大多数乡镇政府和村集体没有能力,而部分乡镇政府和村委会没有意愿为此进行投入。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县为单位”进行统筹,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收缴新农合的个人筹资部分,对新农合政策的宣传及动员等配合性工作。
乡镇政府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上的事权越来越小,从而与村级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也越来越脱钩。
(2)条块关系变迁对村级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村级卫生人力资源配置采取什么样的政府组织方式,对该项事业的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从新中国成立后到搞人民公社以前,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基本上以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等“条条”为主,虽然在县级医疗卫生工作中取得了巨大进展,却也面临着难以深入到乡村内部的困境。
医疗卫生资源在城乡之间的不均衡配置引起了两个方面的行动:一是促使乡村社会的自力更生,以创办医疗互助组织等方式进行了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自我配置;二是引起高层的极端不满,促使其采取高位推动的方式强制性地对城乡医疗卫生资源进行再配置,其标志就是著名的“六·二六”指示。
人民公社体制将上述农村和高层的意图相对接,从而强化了这两种行动的效果。
具体来说,一方面人民公社体制将农村自发出现的医疗卫生资源自我配置纳入了政府体系之内,增强了对医疗卫生资源的统筹能力;另一方面人民公社体制有力地贯彻和落实了“将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精神,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变为以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为主的发展模式,突破了“条条”主导下繁琐的科层规则和部门单兵作战的局限性,从而使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得以快速发展起来。
然而,快速发展中也出现了技术能力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不高和医疗卫生资源有限导致医疗卫生制度的保障能力低下等问题。
改革开放后,农村医疗卫生重新回到了以“条条”为主、进行“垂直管理”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