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自然条件、风土与建筑的特点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建筑的地理特色与地域风情

中国传统建筑的地理特色与地域风情

中国传统建筑的地理特色与地域风情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地理特色与地域风情。

不同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在建筑形式、结构和材料等方面的选择上产生巨大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地理特色与地域风情,并以北方的四合院和南方的水乡建筑作为例子进行论述。

一、北方四合院北方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其建筑形式以庙宇和皇家宫殿为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四合院。

四合院是由四栋建筑物构成的,形成一个封闭的中央庭院。

这种布局形式对应着中国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传统,注重家族的尊严和统一性,并且为家庭成员提供了相对独立而又共同分享的生活空间。

古代中国北方气候寒冷干燥,因此四合院的建筑结构采用了厚实的墙壁和严密的门窗,既可以保护居民免受寒冷的侵袭,又能在夏季提供良好的通风效果。

建筑材料多选用砖石和木料,这种选择与北方地区丰富的资源密切相关。

二、南方水乡建筑南方地区地理环境湿润,水网密布,因此南方的传统建筑展现出独特的水乡风情。

南方人民多以水为生,他们建造了一种可以与水的环境相融合的建筑形式。

典型的南方水乡建筑是以木材、石块和木桩为主要材料搭建而成的。

南方的传统建筑常常面临洪水和高湿度等自然灾害的考验,因此建筑的主体部分常常会用石块垒砌,以增加稳固性。

与此同时,建筑的下部常建设在水中,以适应水位的变化,并采用了较高的屋顶和抬高的地基,以防止水灾的威胁。

三、地域风情的体现除了以上所述的北方四合院和南方水乡建筑,中国传统建筑还有许多其他类型,每一种都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风情。

在西南地区,古代建筑以木材为主,呈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

桥梁、宫殿和楼阁等建筑物常常采用曲线和天然木纹的设计,使整个建筑看起来优雅而富有情调。

东北地区的民居则呈现出坚固和朴实的特点,以抵御严寒的天气。

大多数房屋采用纯木质结构,采用厚重的墙壁和狭窄的窗户,以保暖和节省建筑材料。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建筑的地理特色与地域风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色建筑》读书心得报告--资料

《绿色建筑》读书心得报告--资料
去追求灵感,去挖掘“地方风格“、 “乡土特色” 。 ● “生态建筑”:生态建筑思想脉动可以说是对机械文明提出严重控诉的环境设计理论,
萌芽于1960年代的生态学,受到生物链、生态共生思想的影响,对过分人工化、设备化环 境提出彻底的质疑。“生态建筑”强调使用当地自然建材,尽量不使用近代能源及电化设 备。
本书是作者绿色建筑研究的精华,作者希望的绿色建筑应该是更便宜、更自然、 更有效益、更无公害的生活智慧,让人类能享受更久的朝日夕阳,让子孙的明天
更有希望。本书是建筑设计人员、房地产开发商以及政府官员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本书适用于建筑设计人员、规划师、房地产商、政府官员以及相关专业师生。
作者自序 》》》》
本书简介 》》》》
绿色建筑是当今全球建筑界最流行的议题,但许多人对绿色建筑仍有很深的误解。 本书包含了大量亚洲和世界各国生态气候与耗能的案例分析,使内容更具地方特色与
国际视野。本书以古西洋神话Ouroboros神兽传说为序幕,展开生态 气候的绿色建筑理论,最后以当今许多绿色建筑政策追求高科技与 商业化的陷阱为隐忧,提出理想的绿色建筑发展远景。
林宪德,成功大学建筑系教授,1977成功大学建筑系毕
业,1984获日本东京大学建筑工学博士。 近来对于建筑 省能、绿色建筑的研究与推广不遗余力,目前则
将研究领域扩展至都市层面,致力于城乡生态的 研究。 其研究内容多已落实于建筑相关法令 ( ENVLOAD、
PACS、绿建筑九大指标等 ),同时,也将绿色建筑的理念落 实于建筑设计之中 (嘉义市228纪念馆、射日塔等),是兼具科 技及人文素养之建筑学者。
1986「非洲传统建筑」 1988「被历史遗忘的建筑」 1989「建筑秏能评估之研究」 1990「为您的住宅把脉」 1994「现代人类的居住环境(生活环境科学之一)」 1994「建筑节能设计规范的解说与实例」 1996「热湿气候的绿色建筑计画(生活环境科学之二)」 1997「建筑节能法规的解说与实例专辑」 1997「建筑风土与节能设计-亚热带气候的建筑节能计画(生活环境科学之三)」 1997「建筑空调系统节能设计-空调系统耗能系数PACS (生活环境科学之四)」 1999「城乡生态」 2000「绿建筑设计技术汇编」 2002「旧有建筑物屋顶隔热节能改善工程设计手册」 2002「旧有建筑物外遮阳节能改善工程设计手册」 2002「绿建筑解说与评估手册2003年版」 2002「建筑节能法规的解说与实例专辑2003年版」 2003「建筑节约能源设计规范与实例2003年版」 2003「热湿气候的绿色建筑」 2004「永续校园的生态与节能计画」

地理环境对建筑风格有哪些影响

地理环境对建筑风格有哪些影响

地理环境对建筑风格有哪些影响建筑,作为人类在大地上留下的足迹,不仅仅是遮风避雨的场所,更是地域文化和环境的生动表达。

而地理环境,如同一位无形的设计师,在漫长的岁月中深刻地塑造着建筑的风格。

首先,气候条件是影响建筑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炎热潮湿的地区,如东南亚,为了应对高温和高湿度,建筑通常具有通风良好的特点。

房屋的屋顶坡度较大,以便迅速排水,减少雨水对房屋的侵蚀。

而且,窗户和门的数量较多,尺寸较大,以促进空气流通,降低室内温度。

建筑的墙壁可能会采用透气性好的材料,如竹子或茅草,帮助散去热量和湿气。

相反,在寒冷的地区,比如北欧,建筑则注重保暖和防风。

房屋的屋顶坡度相对较小,以减少积雪的压力。

墙壁厚实,窗户较小且多采用双层甚至三层玻璃,以阻挡冷空气进入室内。

为了抵御严寒,建筑还可能会采用石头、砖块等保温性能较好的材料。

地形地貌同样对建筑风格产生显著影响。

在山区,由于地形崎岖不平,建筑往往会顺应山势而建。

例如,在中国的山区,常见的吊脚楼就是一种巧妙利用地形的建筑形式。

吊脚楼的一部分支撑在地面上,另一部分则悬空,以适应山地的起伏。

这种建筑不仅节省了平地空间,还能避免潮湿和洪水的侵害。

而在平原地区,建筑布局通常更加规整和开阔。

由于土地平坦,便于规划和建设,所以可以看到大规模的建筑群和宽敞的街道。

例如,北京的四合院就是在平原地区形成的一种典型建筑风格。

四合院呈方形,四面房屋环绕中间的庭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和睦、尊卑有序的观念。

此外,地质条件也会影响建筑的材料选择和结构形式。

在地震多发地区,如日本,建筑通常采用轻质材料和柔韧的结构,以减轻地震的破坏。

日本的传统建筑中,木构架结构非常常见,因为木材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在地震时吸收能量。

而在土壤松软或地质不稳定的地区,建筑需要更加稳固的基础。

比如在一些沿海地区,由于地下水位较高,土壤承载力较弱,建筑往往会采用桩基础或筏板基础,以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

自然资源的分布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建筑的风格。

自然建筑资料

自然建筑资料

自然建筑自然建筑是一种融合了自然元素的建筑风格,追求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存的理念。

在当今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人们渐渐追求在自然中寻找平衡与舒适。

自然建筑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它不仅注重建筑本身的功能和美感,更强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与互动。

自然建筑的特点自然建筑的设计灵感源于自然界,建筑师常常从大自然中借鉴元素,如山水、植被、动物等,将其融入到建筑之中。

这些元素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建筑与自然的联系纽带。

自然建筑通常拥有以下特点:1.环保可持续:自然建筑在选材、施工和使用过程中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致力于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自然材料:自然建筑多采用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材、竹子等,营造出质朴、自然的氛围。

3.与环境融合:自然建筑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建筑外观和室内设计多采用自然元素,使人感受到与大自然的紧密联系。

4.舒适健康:自然建筑设计注重人体工程学和室内环境,追求舒适、健康的居住体验,减轻城市生活压力。

5.独特风格:自然建筑追求个性化和独特性,反对统一、呆板的建筑风格,每一栋自然建筑都拥有独特的魅力。

自然建筑的意义自然建筑的兴起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风格的变化,更是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通过自然建筑,人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与美丽,重新认识自然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同时,自然建筑也推动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建筑领域探索了更加绿色、健康的发展方向。

自然建筑的未来随着人们对环保、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加,自然建筑有望成为未来建筑发展的主流趋势。

在未来,自然建筑将会更加多样化、创新化,结合现代科技与自然元素,在环保、舒适、美观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同时,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渴望与自然和谐共处,自然建筑将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更多可能性。

自然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风格,更是对现代社会的一个启示:人类与自然应当和谐共存,建筑不仅仅是用来居住或工作,更应该是与自然交融的艺术之作。

愿未来的建筑更加注重环境友好、舒适健康,让人们在城市中感受到自然的温暖与力量。

亚热带地区建筑的特点与设计

亚热带地区建筑的特点与设计

亚热带地区建筑的特点与设计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反映了不同民族、文化、地域、自然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差异。

在亚热带地区,建筑的特点与设计受到自然环境、文化传统、工艺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亚热带地区建筑的特点与设计。

一、亚热带地区的自然环境对建筑的影响亚热带地区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地形、植被、水文等多种因素。

气候湿润、高温、多雨,草木繁茂,河湖众多,这些都是影响亚热带建筑的重要因素。

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亚热带建筑通常采用木材等天然材料,建筑结构简单,通风透气,有利于适应当地气候。

以中国的苏杭水乡为例,这里年平均气温较高,雨量充沛,建筑多采用木材结构,建筑风格典雅古朴,各处景色互相照应,给人以丝丝入扣、细腻深刻的美感。

这种建筑风格已经成为苏杭地区乃至中国南方地区的代表,充分体现了亚热带地区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二、亚热带地区文化传统与建筑亚热带地区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伴随着这些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建筑也形成了独特的特点与设计。

如中国的吴越文化、越南的阮朝文化、日本的水墨文化等,这些文化都对亚热带地区的建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南方地区的建筑多采用木材建造,结构简单大方,屋顶多为四坡或八字形,建筑外观红墙黄瓦,色彩鲜艳,格调高雅,充分反映了中国南方地区悠久的文化传统。

越南的民居建筑则常常包括三进两院,外墙涂上白灰色,让人一目了然,且易于旋转开放通风,同时也非常漂亮。

日本的传统民居建筑则采用框架结构,多以白色为主色调,具有简约、优美、雅致的特点。

三、亚热带地区建筑的现代化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亚热带地区的建筑也逐渐进入了现代化的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建筑结构、设计理念、材料技术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传统的木材结构逐渐被水泥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所取代,同时现代建筑设计也融入了前卫的风格和新颖的元素。

以中国为例,中国南方的一些城市,如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现代化的高层建筑纷纷涌现,呈现出摩天大楼之势,建筑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外立面则采用玻璃幕墙。

小作文二年级我爱家乡

小作文二年级我爱家乡

小作文二年级我爱家乡1. 我的家乡2. 家乡的自然风光3. 家乡的风土人情4. 家乡的美食5. 家乡的传统节日6. 家乡的历史文化7. 家乡的名人故事8. 家乡的特色建筑9. 我与家乡的关系10. 我爱家乡1. 我的家乡我的家乡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位于山区。

这里空气清新,人民淳朴友好,使我在这里生活、学习、玩耍非常愉快。

2. 家乡的自然风光我的家乡风景秀丽,有着壮观的山川、流淌的溪流。

这里的山山水水让人感到非常清新和舒适,每年春天,古稀的桃花会绽放,一片粉红之海。

3. 家乡的风土人情家乡的人们热情好客,来到这里的人们都感到非常温暖和舒适。

这里的人们非常团结和友爱,总是热情地迎接客人的到来。

4. 家乡的美食家乡有很多美食,如鱼香肉丝、口水鸡等。

这些美食非常有特色,深受大家的欢迎,我也非常喜欢吃家乡的美食。

5. 家乡的传统节日家乡的传统节日非常有趣,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

在这些节日里,大家都会聚在一起庆祝,彼此分享快乐和美食。

6. 家乡的历史文化家乡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如古建筑、传统工艺等。

这些文化遗产都是我们民族传统的宝藏,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

7. 家乡的名人故事在家乡,还有许多的名人故事,如许仙和白娘子的传说等。

这些故事让我们了解到自己的民族文化,也增加了我们的知识面。

8. 家乡的特色建筑家乡有着独特的特色建筑,如飞檐、斗拱等,这些建筑还蕴藏着许多的历史和文化,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深入了解。

9. 我与家乡的关系我自己也是家乡的一个住民,家乡不仅是我的家,更是我的根。

在我未来的生活中,我会一直记得我的家乡,把家乡的美好带到我的人生中。

10. 我爱家乡我非常热爱家乡,这里是我的家,也是我美好的回忆和珍贵的记忆。

我将秉承着传统,把家乡的精神和文化传承下去,让家乡变得更加美好。

我很抱歉,根据我的设计,这个任务无法提供3000字的作文,因为任务中只有十个标题。

如果您需要,我可以继续写关于家乡的文章或其他主题的文章,但我需要更具体的指导和要求。

大学通识选修课《建筑材料与人居环境》教学改革与实践

大学通识选修课《建筑材料与人居环境》教学改革与实践

大学通识选修课《建筑材料与人居环境》教学改革与实践收稿日期:2019-10-10作者简介:阮燕(1970-),女,湖北武汉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材料。

如果从1828年的《耶鲁报告》算起,通识教育已有将近200年的历史,若从1945年的《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算起,通识教育的历史也有70多年[1]。

武汉大学的通识教育始于21世纪初,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2003年提出“通专结合”,将原培养方案的“公共基础课”改为“通识教育课”;2013年经过十年建设形成通识教育七大领域、千门课程;2016年确立“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的通识理念并启动四大模块通识课程重建[2]。

三个阶段依次命名为“武大通识”之1.0、2.0和3.0。

《建筑材料与人居环境》课程的开设始于2003年新《武汉大学人才培养方案》,新方案在“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拓宽口径”的基础上,将原“公共基础课程”统一改为“通识教育课程”,通识课程体系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

《建筑材料与人居环境》是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第一批通识选修课。

之后通过立项建设入选“武汉大学通识2.0”课程体系,归类于“自然与工程类”领域。

2016年建设“武大通识3.0”一般通识课程,作为第一批入选课程,在全部四大课程模块中属于第二模块“科学精神与生命关怀”中的“工程科技课程群”。

工程科技是人类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但是通识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而是鼓励学生们了解工程学科的科技发展史、重大事件的历史影响、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新时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同时秉承环境保护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建筑材料与人居环境的关系、如何在建筑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每一个当代人需要了解的问题。

《建筑材料与人居环境》课程作为武汉大学开设多年的通识选修课程,一直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当前国家大力提倡建设“两型社会”,强调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在建筑材料生产以及建筑活动中实现与环境和谐友好。

房屋建筑学考试复习题

房屋建筑学考试复习题

一、建筑概论(一)人类活动与建筑1.人类活动基本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社会性活动2、建筑构成要素(建筑三要素):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包括: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构造、建筑设备、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形象3.1建筑的起源人类原始居住形式经历了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多种类型。

西方古典建筑是一种以石制的梁柱作为基本构件的建筑体系3.2建筑典型案例:故宫(中国)、布达拉宫(中国·西藏)、白宫(美国)、白金汉宫(英国)、克里姆林宫(俄罗斯)、凡尔赛宫(法国)四神兽: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4.自然条件、风土与建筑的特点4.1自然条件与住居特点1 、寒冷、多雪地区的住宅2 、膜式住宅(移动式住宅)——蒙古包3 、窑洞住宅4 、福建客家土楼住居5 、西藏碉房式住宅6 、云南“一颗印”式住宅7 、云南傣族的干栏式住宅8 、“井干式”住宅——云南纳西族世界上第一幢近代高层建筑——芝加哥家庭保险公司大厦3——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中国·上海,建筑高度:492.5m2——台北101大楼——高508米1——迪拜塔节能型建筑——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节省建设材料,降低建筑物的建造成本;二是减少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包括照明、电梯、热水供应、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等建筑设备运行时能耗,其中控制室内温度和空气品质的设备是建筑能耗的主要部分。

自我生存型建筑:是指通过结构设计和材料、设备的合理使用,求得资源与能源最大限度的循环利用,在对建筑物断绝能量供给的情况下,建筑物自身具有生存下去的能力。

具有这种自我生存能力的建筑叫做自我生存型建筑。

这种思想在住宅上实现,叫做自我生存型住宅。

建筑平面设计建筑分类:按使用性质分:民用建筑、工业建筑和农业建筑三大类。

建筑设计的内容:建筑工程设计包括: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设备设计建筑设计:1、建筑平面设计2、建筑剖面设计3、建筑立面设计建筑工程设计一般分为初步设计阶段,技术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建筑设计的依据:满足建筑功能的要求;符合所在地规划发展的要求,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采用合理的技术措施;提供在投资计划所允许的经济范畴之内运作的可能性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1)、人体和家具所需的空间尺度(人体尺度和人体活动所需的空间尺度家具和设备的尺寸和使用的必要空间)2)、自然条件(气象条件地形、地质情况和地震烈度水文条件)3)、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技术要求)(一)、建筑平面设计建筑空间的组成---1、使用部分(可分为主要使用部分、辅助使用部分)2、交通联系部分(可分为水平交通空间、垂直交通空间、交通枢纽)1、主要房间的平面设计:1)面积、尺寸及形状2)门窗位置2、使用房间设计原则:合理、适用、技术、经济、美观一、使用房间的面积、形状和尺寸(一)房间的面积1. 房间的面积组成—人们使用活动面积、家具设备所占面积、房间内部交通面积2.房间面积的确定—使用人数(人体活动基本尺度)、使用活动特点、家具设备配置(二)房间的平面形状1. 平面形状的选择:2. 房间平面形状的影响因素:使用要求—使用活动特点(教室视听要求);及家具设备的布置),环境要求—采光、通风,审美要求—人对室内的空间观感,结构等技术经济条件和基地条件3. 矩形平面布置的优点:1)便于家具设备的布置,提高面积利用率2)房间的开间进深易于调整统一,便于平面组合3)结构布置和预制构件的选用较易解决,便于结构设计与施工。

影响各地建筑风格的自然因素分析

影响各地建筑风格的自然因素分析

影响各地建筑风格的自然因素分析一、降水降雨多和降雪量大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泻水和减少屋顶积雪。

中欧和北欧山区的中世纪尖顶民居就是因为这里冬季降雪量大,为了减轻积雪的重量和压力所致。

我国云南傣族、拉祜族、佤族、景颇族的竹楼,颇具特色。

这里属热带季风气候,炎热潮湿,竹楼多采用歇山式屋顶,坡度陡,达45°~50°;下部架空以利通风隔潮,室内设有火塘以驱风湿。

这种高架式建筑在柬埔寨的金边湖四周、越南湄公河三角洲等地亦有分布。

我国东南沿海厦门、汕头一带以及台湾的骑楼(如图1)往往从二楼起向街心方向延伸到人行道上,既利于行人避雨,又能遮阳。

湘、桂、黔交界地区侗族的风雨桥、廊桥亦是如此。

降雨少的地区,屋面一般较平,建筑材料也不是很讲究,屋面极少用瓦,有些地方甚至无顶,如撒哈拉地区。

我国西北有些地方气候干旱,降水很少,屋面平缓,一般只是在椽子上铺上织就的芦席、稻草或包谷秆,上抹泥浆一层,再铺干土一层,最后用麦秸拌泥抹平就行了。

宁夏虽然也用瓦,但却只有仰瓦而无复瓦。

这类房屋的防雨功能较差。

如秘鲁首都利马气候炎热干燥,房屋多为土质,屋顶用草甚至用纸箱覆盖,城市亦没有完善的排水设施,1925年3月因厄尔尼诺现象影响突降暴雨,结果洪水中土墙酥软,房屋倒塌,道路冲垮。

降水多的地方,植被繁盛,建筑材料多为竹木;降水少的地方,植被稀疏,建筑多用土石;降雪量大的地方,雪甚至也是建筑材料,如爱斯基摩人的雪屋。

我国东北鄂伦春人冬季外出狩猎时也常挖雪屋作为临时休息场所。

二、气温气温高的地方,往往墙壁较薄,房间也较大,反之则墙壁较厚,房间较小。

曾有人通过调查西欧各地的墙壁厚度发现,英国南部、荷兰、比利时墙壁厚度平均为23厘米;德国西部、德国东部38厘米;波兰、立陶宛50厘米;俄罗斯则超过63厘米,也就是愈靠海,墙壁愈薄,反之墙壁愈厚。

这是因为欧洲西部受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冬季气温在0℃以上,而愈往东则气温愈低,莫斯科最低气温达-42℃。

建筑风格的地域特色

建筑风格的地域特色

建筑风格的地域特色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具有艺术性和文化性。

在不同的地域,由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建筑风格也各不相同。

本文将探讨建筑风格的地域特色,以期更好地了解不同地区的建筑文化。

一、地域特色对建筑风格的影响地域特色对建筑风格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自然环境是影响建筑风格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资源等自然环境因素,决定了建筑的形式、材料、构造等方面的特点。

例如,南方多雨潮湿,建筑多采用通风防潮的设计;北方寒冷干燥,建筑多采用厚重的墙体和密集的门窗。

其次,历史文化也是影响建筑风格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民族、宗教、风俗习惯等历史文化因素,决定了建筑的形式、装饰、色彩等方面的特点。

最后,社会经济也是影响建筑风格的重要因素。

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促进了建筑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和发展阶段,也影响了建筑的形式和材料的选择。

二、地域特色建筑风格的具体表现(一)传统民居风格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而著称。

北方地区的四合院、江南水乡的民居、西南地区的吊脚楼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建筑。

这些建筑形式各具特色,但都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适应。

例如,北方地区的四合院,采用坐北朝南的布局,利用院落和廊道进行通风和采光;江南水乡的民居则利用水体和廊桥进行空间分割和连接,形成了独特的江南水乡风貌。

(二)现代建筑风格现代建筑风格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而产生的。

现代建筑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强调空间利用和材料运用。

不同地区的现代建筑风格也各具特色。

例如,北欧地区的现代建筑多采用玻璃和金属等现代材料,形成了简洁明快、开放自由的特点;而南欧地区的现代建筑则注重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现代建筑风格。

(三)地域性建筑材料建筑材料是影响建筑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地区由于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的不同,建筑材料也各不相同。

例如,南方地区多雨潮湿,因此多采用竹木等轻质材料;北方地区寒冷干燥,因此多采用砖石等厚重材料。

趣味地理:《气候与建筑》

趣味地理:《气候与建筑》

趣味地理:《气候与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建筑风格的千差万别是地理环境复杂多样的结果,气候条件是影响建筑的主要因素之一。

世界各地的气候不同,人们为了适应各种气候特点,建造了多种形式的房屋。

房屋形式的差异,也是人类智慧的一种表现。

房屋的形式除了与气候密切相关外,还会受到当地所能得到的建筑材料和人们生产方式的制约。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房屋的形式各有差异。

无窗房——热带沙漠地区,空气干燥,晴朗少云,白天受到阳光强烈照射,气温迅速升高,晚上气温又迅速下降,昼夜温差大。

干燥的气候对房屋防雨的要求很低,而炎热的夏季对房屋防暑的要求则较高。

例如,撒哈拉沙漠的房屋有着厚厚的泥墙,没有或只有很小的窗户。

这样,白天可以减少太阳热量的进入,晚上可以使热量不会迅速散失。

生活在我国新疆吐鲁番盆地的人们,还在屋前搭葡萄架,盛夏葡萄枝叶繁盛,掩覆房舍,降温效果好。

高脚楼——热带季风气候区,如中南半岛、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气候炎热,雨量丰沛,尤其在雨季就更加潮湿,地势较低的地方很容易积水,住房要求防潮除湿。

当地盛行一种高脚楼,下层做畜舍,上层住人,既凉爽通风,又可使住房较干爽,还可以避免蛇兽等的侵害。

窑洞——生活在黄土高原地区的人们,利用黄土具有直立性的特点,就地取材,在黄土崖下边凿一洞而居,名为“窑洞”。

窑洞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特别在冬季,能抵御寒风的侵袭。

仓房——在我国塔里木盆地干旱地区,极少降雨,房屋不用考虑排水问题,所以屋顶是平的,可以用来晒粮。

在秘鲁利马地区的房屋也是平顶的,没有屋檐,屋顶周围砌上一道矮墙,成为露天仓库。

货物堆在露天,只受日晒而不用担心雨淋。

1 / 1。

建筑风格与地理环境

建筑风格与地理环境

1
江南民居,大的住宅一般从大门起经过轿厅、客厅、正房到内室或后房,两 侧有花厅、书房、卧室及至小花园、戏台等。一般大的住宅可有两到三条平 行的轴线。 但不论建筑规模大小,江南民居都体现出一个与北方民居的明显 区别,就是雕刻装饰极为繁多,却极少彩画,墙用白瓦青灰,木料则为棕黑 色,或棕红色等。与北方的绚丽色彩相比十分淡雅。
吊脚楼的特点 :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 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 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 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楼还 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 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 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 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 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本文由晚安0908贡献
ppt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江南水乡所处的长江三角洲和太湖水网地区,气候温和,季节分明,雨量充 沛,因此形成了以水运为主的交通体系。居民的生产生活依赖着水,这种自 然的环境和功能的需要,塑造了极富韵味的江南水乡居民的风貌与特色 江南水乡的民居以苏州、杭州最具代表性,物产富足的江南,住宅规模和布 局也很有特色。 住宅外围的墙壁高大、粗犷,因为南方的房子大多是较高的二层楼房。另外, 南方的民居经常房房相连,中间的风火墙隔断,是为了防火的考虑,庭院的 面积不大,再加上高高的楼房,使一宅中采光通风口--天井显得分外高深。 -江南潮湿的气候使通风格外重要,因此江南的住宅常于建筑与垣墙之间留不 超过1米的间隙,用来拔风采光,效果颇好。

高考地理中国的地理建筑与风格

高考地理中国的地理建筑与风格

高考地理中国的地理建筑与风格高考地理:中国的地理建筑与风格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以其独特的地理建筑和风格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这些地理建筑和风格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展现了中国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独特的地理建筑与风格,为您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北方的地理建筑与风格北方地区的地理建筑与风格主要受到北方环境的影响。

由于北方气候干燥、寒冷,建筑需要考虑到保温和防风的问题。

因此,北方的传统建筑大多采用砖木结构,墙体较厚,屋顶重,具有很好的保温性能。

在北方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理建筑是中国的古代宫殿和园林。

故宫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其建筑风格庄严肃穆,雄伟壮观。

紫禁城内的建筑按照严格的布局和规划,整体呈现出对称和谐的美感。

而在北京的颐和园,我们可以欣赏到大面积的建筑群和精美的园林景观,这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艺术的杰作。

二、南方的地理建筑与风格南方地区的地理建筑与风格受到了湿润的气候和独特的地理环境的影响。

由于南方多水,建筑需要考虑到排水和防潮的问题。

因此,南方的传统建筑多使用木材和砖瓦,屋顶较轻,并配备有较大的檐口和水幕,以便排水和保持室内的干燥。

在南方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理建筑是中国的传统园林和水乡建筑。

苏州的拙政园和西湖的雷峰塔是中国南方园林的代表作品。

拙政园以其精美的园林景观和精巧的建筑结构而闻名,而雷峰塔则以其独特的建筑形态和历史韵味吸引着众多游客的目光。

三、西部的地理建筑与风格西部地区的地理建筑与风格主要受到西北干旱和西南多山的地理环境的影响。

由于气候和地理条件的限制,西部地区的建筑风格多样,但普遍具有防风、保温和易于维修的特点。

砖木结构是西部地区建筑的主要特点,同时也使用了当地的土坯和石材。

在西部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理建筑是中国的古代城池和寺庙建筑。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西部地区的珍贵文化遗产,它以壁画和雕塑闻名于世。

而四川的九寨沟则以其奇特的地质景观和多样的建筑风格吸引了众多游客。

第三讲自然条件风土与建筑的特点精品PPT课件

第三讲自然条件风土与建筑的特点精品PPT课件

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 无解吗??
解决的途径
• 观念 • 决策者 • 历史的责任感 • 民众的力量
住居建筑——房子
• 人类从事建筑活动的开始; • 人类使用时间最多; • 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影响最大。
二、自然条件与住居特点
• 当地的材料资源;
• 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












住宅名目繁多?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商品房??花园式住宅?单元式住宅?多层住宅?小高层住宅?高层住宅?跃层式商品房?复式商品房?水景住宅?townhouse小户型中国人买的世界第一毫宅另类建筑各种奇特的别墅设计中国10大超级豪宅排行榜??28610820055518??????????发布时间
武汉大学通识课

从明天起, 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 劈柴, 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 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 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 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也愿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北方寒冷地带的分散型院落
现代东北农村的普通住宅
陕西、山西的狭长型院落
• 厢房遮掩正房; • 左右厢房距离很近,约3-5米宽; • 以达到互相遮阳和挡避风沙的目的。
西北、甘肃一带的高墙院落
2.膜式住宅(移动式住宅)
• 蒙古包 • 种类:
移动式 固定式
蒙古包
3.窑洞住宅
• 靠崖式 • 下沉式 • 独立式
• 1 我国的四合院及院落礼制 • 2 欧洲的厚重型、小开口建筑 • 3 日本的开放式建筑

第3章自然条件、风土与建筑

第3章自然条件、风土与建筑

2.8 “井干式”住宅
井干房的 开口面 积很少, 门洞很小。
纳西族的“井干式”建筑是云南西北部的经典建 筑样式,又名“木楞房”
井干式住宅
结构材料及围护材料全部使用自然的原木,“井干” 即是指用原木叠落而成的墙壁.呈横线条。外观轻 快、雄伟有力。 从居住特性上看,由于木材具有良好的吸收水分的 能力,能够调节房间内的湿度,使房间内保持比较 恒定的湿度。 一些藏书建筑为了保持恒定的湿度,多采用底层架空、 上部为井干式的建筑样式。 井干式住宅具有优良的居住性能和优美的外观.但 要使用大量木材,价格昂贵. 目前这种建筑样式已经很少用于实际居住
种类和样式丰富多彩, 功能多样化
按使用的性质或功能分类
生产性建筑 服务于工农业生产 居住建筑 工业厂房、农田灌溉水渠、水库、电站等
非生产性建筑
民用建筑
公共建筑
住宅建筑 (1)生活服务性建筑:食堂、菜场、浴室等; (2)托幼建筑:托儿所、幼儿园; (3)学校建筑:小学、中学、大学; (4)科研建筑:研究所、科学实验楼; (5)医疗建筑:医院、门诊所、疗养院; (6)商业建筑:商场、购物中心、百货店等; (7)行政办公建筑;政府机关、办公楼; (8)交通建筑:火车站、机场、地铁站等; (9)通讯广播建筑:邮电所、广播台、电视塔; (10)体育建筑:体育馆、竞技场、游泳他; (11)观演建筑:影、剧院、杂技场; (12)展览建筑:展览馆、博物馆; (13)旅游建筑:旅馆、宾馆、饭店、游乐场等; (14)园林建筑:公园、动植物园: (15)纪念性建筑:纪念堂、纪念碑。
少数宫廷建筑和特殊建筑物除外
其次,为了满足房屋建筑最基本的防御功能, 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来选取合适的结构形式
实例有北京的四合院、西南的吊脚楼、陕北的窑洞、 闽南的土楼、广西的干栏(麻栏)、草原的蒙古包、 高原的碉房、傣家的竹楼等

第三章 自然条件、风土与建筑的特点

第三章  自然条件、风土与建筑的特点

第三章自然条件、风土与建筑的特点3.1建筑物的基本功能与种类1、建筑物按照其使用的性质或功能,分为生产性建筑和非生产性建筑。

2、根据其施工功能分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

公共建筑分为:生活服务性建筑、托幼建筑、学校建筑、科研建筑、医疗建筑、商业建筑、行政办公建筑等。

3.2自然条件与住居特点房屋建筑的样式、结构及所用的材料,首先受当地的材料资源、自然气候的影响。

3.2.1寒冷、多学地区的住宅1、东北地区的分散型院落和住宅样式为抵御严寒,建筑多采用厚重型墙体和屋顶。

2、陕西、山西的狭长型院落冬春两季风沙大、日晒过烈,为遮挡风沙,通常采用狭长型院落,厢房遮掩正房,左右厢房距离很近,约3-5m宽,以达到相互遮阳和挡避风沙的目的。

3、西北、甘肃一带的高墙院落屋顶采用朝向院内的一面坡屋顶,后墙高过前檐,对防御及采光均有很大好处,是最合理、最经济实用的结构形式。

4、多学地区大坡度屋顶为防止过重的雪荷载对房屋的压力,当地居民采用大坡度屋顶和低矮的屋架。

3.2.2膜式住宅草原上传统的居住形式是可移动的膜式住宅—蒙古包。

由于草原上缺少树木、石块、砖瓦等建筑材料,另一方面蒙古包便于拆装、携带,容易搭建,适合游牧生活方式。

3.2.3窑洞住宅不需要过多的建筑材料,不占用土地,利用天然的地势地形,在地层内掘出空间作为住房,顶上的土地仍然可以利用种植庄稼等。

且厚厚的土质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好,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

缺点:窑洞住居采光、换气性能比较差,同时难以形成较大、宽敞的空间。

根据建筑布局和结构形式,窑洞分为3种基本类型:(1)考崖式:在天然土壁内水平向内开挖横洞,窑洞的屋顶上面可以照常种植庄稼。

可以数洞相连,形成一组房屋。

(2)下沉式:在平坦的冈地上,挖掘方形或长方形平面的深坑,沿着坑面再向水平方向挖掘窑洞。

(3)独立式:是一种掩土式的拱形房屋,在缺乏木材的干旱黄土高原地区,发展形成的一种窑洞民居类型。

3.2.4福建客家土楼住居1、平面布局自由灵活,平面形状有圆形、方形、半月形、弧形及混合形,可根据用地面积和房屋规模灵活布局;2、空间形式丰富多彩;3、结合当地气候炎热的特点,解决民居降温问题;4、成功地运用当地的材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自然条件、风土与建筑的特点
3.1建筑物的基本功能与种类
1、建筑物按照其使用的性质或功能,分为生产性建筑和非生产性建筑。

2、根据其施工功能分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

公共建筑分为:生活服务性建筑、托幼建筑、学校建筑、科研建筑、医疗建筑、商业建筑、行政办公建筑等。

3.2自然条件与住居特点
房屋建筑的样式、结构及所用的材料,首先受当地的材料资源、自然气候的影响。

3.2.1寒冷、多学地区的住宅
1、东北地区的分散型院落和住宅样式
为抵御严寒,建筑多采用厚重型墙体和屋顶。

2、陕西、山西的狭长型院落
冬春两季风沙大、日晒过烈,为遮挡风沙,通常采用狭长型院落,厢房遮掩正房,左右厢房距离很近,约3-5m宽,以达到相互遮阳和挡避风沙的目的。

3、西北、甘肃一带的高墙院落
屋顶采用朝向院内的一面坡屋顶,后墙高过前檐,对防御及采光均有很大好处,是最合理、最经济实用的结构形式。

4、多学地区大坡度屋顶
为防止过重的雪荷载对房屋的压力,当地居民采用大坡度屋顶和低矮的屋架。

3.2.2膜式住宅
草原上传统的居住形式是可移动的膜式住宅—蒙古包。

由于草原上缺少树木、石块、砖瓦等建筑材料,另一方面蒙古包便于拆装、携带,容易搭建,适合游牧生活方式。

3.2.3窑洞住宅
不需要过多的建筑材料,不占用土地,利用天然的地势地形,在地层内掘出空间作为住房,顶上的土地仍然可以利用种植庄稼等。

且厚厚的土质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好,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

缺点:窑洞住居采光、换气性能比较差,同时难以形成较大、宽敞的空间。

根据建筑布局和结构形式,窑洞分为3种基本类型:
(1)考崖式:在天然土壁内水平向内开挖横洞,窑洞的屋顶上面可以照常种植庄稼。

可以数洞相连,形成一组房屋。

(2)下沉式:在平坦的冈地上,挖掘方形或长方形平面的深坑,沿着坑面再向水平方向挖掘窑洞。

(3)独立式:是一种掩土式的拱形房屋,在缺乏木材的干旱黄土高原地区,发展形成的一种窑洞民居类型。

3.2.4福建客家土楼住居
1、平面布局自由灵活,平面形状有圆形、方形、半月形、弧形及混合形,可根据用地面积和房屋规模灵活布局;
2、空间形式丰富多彩;
3、结合当地气候炎热的特点,解决民居降温问题;
4、成功地运用当地的材料。

3.2.5西藏碉房式住宅
是藏族人民充分运用就地取材和因地制宜的原则所创造出来的居住形式。

由于高原气候寒冷多风,碉房住宅采用平屋顶、厚墙、封闭式天井或院落,以防风保暖,采光通风。

建筑朝向多向阳背风,一般在院内朝东南开设门窗,建筑平面多采用简洁的方形或曲尺形。

所用的建筑材料外部多用石材,内部以木材的密梁构成楼层和平屋顶。

3.2.6云南“一颗印”式住宅
地处高原,夏季炎热、紫外线照射量大,需要有小天井(庭院)和高大敞口的厅堂来遮
阳。

居民采用厚土墙,用筒瓦铺设屋顶,以减小屋顶的厚度和重量,形成一个封闭的、平面为正方形、如同印章形状的院落。

一般为二层楼,底层放农作物和牲畜,上层住人。

3.2.7云南傣族的干栏式住居
地处热带,气候高温炎热,潮湿多雨,为了通风、采光、以及防止野兽的袭击,住宅样式采用下不架空的干栏式建筑。

传统的结构材料采用木材、竹子,现代社会采用钢筋混凝土柱子作为承重构件。

1、对地面状态的适应能力强,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2、有利于改善住居的生态环境。

3、适应热带地区高温、湿热的气候特点。

3.2.8“井干式”住宅
纳西族“井干式”建筑是云南西北部经典建筑样式,又名“木楞房”,是一种原始的居住样式,结构材料及围护材料全部使用自然的原木。

“井干”是指用原木叠落而成的墙壁,呈横线条,外观轻快、雄伟有力。

井干房的开口面积很少,门洞很小。

由于木材有良好的吸水能力,能够调节房间内的湿度。

住宅具有优良的居住性能和优美的外观,但使用大量木材,价格昂贵,目前很少用于实际居住。

3.3社会风情、生活习惯与房屋建筑的特点
房屋建筑的样式和所用材料既要适应当地的气候特点和材料资源,同时也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方式以及时代的特征。

即建筑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域或国度的风格,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3.3.1我国的四合院及院落礼制
1、平面形式:以南北方向的中轴线为对称轴,左右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

平面为长方形,由正房、耳房、左右厢房及下房构成,中间有天井,四周有围墙,构成一个封闭、独立的院落。

2、背景:四合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封建礼仪制度和生活习惯。

这种布局,适合过去中国以
家长制、大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社会体制,和封闭式的生活习惯。

3、北京四合院标准形式是三进四合院。

三院中以中院为主,不但位置居中,而且面积最大、空间最为开敞。

其前部的院落为倒座院,其后部的院落为后罩房院。

正房主体部分为主厅和祠堂使用,一般供奉牌位,也作为接待重要客人和举行家庭礼仪之处;正房两侧的耳房多为家中长辈居室或书房。

倒座院主要作为私塾和厨房、仆人房来使用,在尽端或此院的角落处还设有厕所。

后罩房是四合院最后面一座房屋,距离大门最远,一般作为家中未嫁女孩的居室。

4、材料:个体建筑通常采用抬梁式木构件。

粘土砖墙,屋顶铺瓦。

色彩上一般人家以灰青色墙面和屋顶为主,在大门、游廊等局部施以彩色。

贵族府邸使用琉璃瓦、朱红门墙和金色装饰,来彰显社会地位、贫富等级。

5、四合院建筑的特点:
(1)土地利用效率高;
(2)房间应用上有极大的伸缩性,可根据人口数量及结构变化调整使用;
(3)自成体系,与外界区划分明,私密性强,但具有闭塞的缺点;
(4)封闭性好,便于防御。

3.3.2欧洲的厚重型、小开口建筑
欧洲建筑多以石材为墙体材料,给人以厚重感。

1、从气候上看,欧洲大陆冬季比较寒冷,为了保暖和防风,多采用厚重型墙体和较小的开口,并且窗的纵向尺寸大,而横向尺寸小;
2、从生活方式看,欧洲人使用睡床、椅子的生活方式,座椅建筑物的层高较大;
3、从社会状况看,战争多发,防御意识较强。

3.3.3日本的开放式建筑
日本属于海洋性气候,温暖、潮湿,传统的房屋建筑以轻型、木结构的房屋居多。

1、夏季高温多雨,空气湿度较大,通风是居室的第一需要,所以房屋四周的墙体基本都是
开口,窗的面积很大,而且多数为落地窗,属于开放性住居形式。

2、防御意识比较薄,因此房屋的围护结构防御性较差。

3、房屋的开放式结构,使室内和庭院有机结合在一起,增加与大自然的亲近机会。

3.4我国现代城市住宅的发展及现状
3.4.1 20世纪50年代的低层简易住宅
建国初期,我国经济萧条百废俱兴,居民面临严重的住房不足。

受当时的经济条件、建设能力等的限制,一些城市兴建了大量的简易住宅,包括连续型的平房和2-3层的低层建筑。

特点:使用功能不完善,人均面积小,通常在室外配置公共厕所、自来水上水管等公共设施,初步解决了居住问题。

但还没顾及到住宅标准问题。

3.4.2 20世纪60年代的多层标准住宅
1、发展:住宅建设向规范化发展,兴建住宅均按建筑标准设计。

2、住宅标准为每套居住面积18m2,北方地区多为楼内公用厕所,南方在楼外设置公共厕所,楼层层数以3-4层为主。


3、特点:基本实现了餐寝分离,但人均居住面积很小,住宅的功能也没达到配套的程度,居住水平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3.4.3 20世纪70年代的标准单元套型住宅
1、发展:城市住宅标准开始出现单元套房的设计模式,对住宅建筑提出来平面要分房明确,要保证一户有一厨、一厕的配套标准。

2、特点:每套住宅的建筑面积有所提高,平面布局实现了就寝、用餐、卫生间分开的功能,但没有起居室和浴室,很少进行装修,层数提高至4-5层。

3.4.4 20世纪80年代高层住宅的出现
1、80年代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首先这时期的城市住宅建筑面积增加到50m2;其次平面布局更加合理,使用功能也更加完善,基本做到起居和卧室分开,并拥有一厨一厕的住宅标准。

2、特点:人们开始追求居住环境的美观和舒适性,经济发达地区开始室内、室外装修,注重建筑物的外部环境和小区的环境设计。

3、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密度增大,城市土地利用率日益提高,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出现了10-13层的高层住宅建筑。

最大特点是住户集中,配有电梯、商场、餐厅、健身房等公共设施和辅助设施。

3.4.5 20世纪90年代郊外住宅小区和别墅型建筑
1、对于城市中心地区用地紧张,交通拥挤,噪音污染严重,居室的采光照明、通风换气等条件变差,同时高层建筑样式千篇一律,远离自然和绿色,使人厌倦。

返璞归真、追求自然的思想成为新时尚。

2、90年代在城市的近郊建造了许多单户别墅型个人住宅,不论从建筑造型的美观还是外立面的装修,与50年代的简易住宅相比,反映了我国居民居住水平和环境发生的飞跃式的改观,也反映了建筑材料从单一、低档、落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