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生物安全讲(一)
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一)
![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一)](https://img.taocdn.com/s3/m/f31a1744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7e.png)
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一)引言概述: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实验室工作者的生物安全意识和技能,保护他们的健康和实验室环境的安全。
本文将分为五个大点来探讨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的相关内容。
正文:一、生物安全基础知识的培训1. 定义生物安全2. 辨别生物危险等级3. 了解生物危险标志4. 掌握实验室生物安全规范5. 学习常见生物危险物质的处理方法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培训1. 学习实验室规章制度2. 掌握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性3. 学习实验室内的生物安全操作规程4. 了解实验室布局与生物安全防护设施的设置5. 掌握实验室灾害事故应急处理方法三、个人生物安全措施的培训1. 学习正确佩戴个人防护装备2. 掌握手部和全身消毒的方法3. 学习正确使用生物安全柜4. 掌握样本采集、处理和储存的规范5. 学习生物废物的处置方法四、生物实验中的生物安全培训1. 学习合理设计生物实验操作步骤2. 掌握实验样本分离与处理的技巧3. 了解实验样本的保存和运输要求4. 学习生物实验中的污染控制方法5. 掌握实验材料的安全使用和废弃处理五、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的培训1. 强调安全文化的重要性2. 学习构建实验室生物安全文化的方法3. 推广生物安全信息的宣传教育4. 鼓励实验室成员的生物安全行为5. 加强实验室安全责任与监督机制总结: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的意义重大,可以提高实验室工作者的生物安全意识和技能,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他们的健康和实验室环境的安全。
通过生物安全基础知识的培训、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培训、个人生物安全措施的培训、生物实验中的生物安全培训以及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的培训,可以全面提升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水平,确保实验室工作的顺利进行。
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演讲稿范文
![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演讲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2e94326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39.png)
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演讲稿范文亲爱的朋友们:嘿!大家好!今天咱们聚在这儿,就是要好好聊聊实验室生物安全这档子事儿。
咱先来说说,啥是实验室生物安全?这不就是在实验室里,保证咱们自己、周围的环境还有那些实验材料都平平安安的嘛!这可太重要啦!你想想,要是不小心出了岔子,那后果能轻吗?比如说,那些微生物、病毒啥的,要是没控制好,跑出来了,那不就像一群调皮的孩子跑出了学校,到处捣乱嘛!说不定就会引发一场大麻烦,危害到咱们的健康,甚至整个社会的安定。
咱们在实验室里,可不能马虎。
就像做饭的时候,得小心别切到手一样,做实验也得小心翼翼,每一个步骤都得认真对待。
从进实验室穿上防护服,到操作各种仪器设备,再到处理实验废弃物,每一个环节都像是链条上的一环,缺了哪一环都不行。
有人可能会觉得,哎呀,不就是个实验嘛,能有啥危险?这想法可太危险啦!就好比开车不系安全带,总觉得没事儿,可真出了事,后悔都来不及!在实验室里,遵守规则可不是为了应付检查,那是为了保护咱们自己的生命安全呐!你看那些严格的操作流程,细致的防护措施,都是前人经验的积累,是用血和泪换来的教训。
咱们可不能当儿戏,得把这些规定刻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上。
还有啊,团队合作在实验室里也超级重要!一个人再厉害,也有照顾不到的地方。
大家互相提醒,互相帮助,就像一群大雁一起飞翔,才能飞得又高又稳。
朋友们,咱们可不能只把实验室生物安全挂在嘴边,得真正重视起来。
这不仅关乎咱们自己,还关乎咱们的家人、朋友,甚至是整个社会。
咱们做好了,就是为科学研究保驾护航,就是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所以,让咱们行动起来,从每一个小细节做起,把实验室生物安全当成头等大事来对待!让咱们的实验室成为安全的堡垒,为科学探索提供坚实的保障!大家说,好不好?咱们一起加油!。
实验动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要求(讲义)
![实验动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要求(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23206451ad02de80d4d8406e.png)
最适宜温度:20-25℃,温差:3℃或4℃ 适宜的相对湿度:40-70%
换气次数:10-20次/小时,洁净程度越高,要求换气次 数越多。
气流速度:0.1-0.2m/s。 压强梯度:洁净区高于污染区,每级压差20-50Pa。合 理组织气流和风速可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又可降低室 内粉尘和有害气体污染,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按微生物控制程度分类
1 、 普通环境 实验动物的生存环境直接与 外界大气相通。 2 、屏障环境 进入实验动物生存环境的空气 须经净化处理,其洁净度相当于10000级。 进入屏障内的人、动物和物品等均须严格的 微生物控制,是饲养清洁级SPF级实验动物 的场所。 3 、 隔离环境 洁净度相当于100级。人不能 直接接触动物。进入隔离系统内的动物和物 品都要经过严格的 净化和灭菌处理。是饲养 SPF级悉生动物及无菌动物的场所。
一、实验动物及实验动物设施:
以科学研究为目的而进行科学饲养、
繁殖的动物称之为实验动物。
它包括严格意义上的实验动物即在一定的环境条件 控制下,经过科学的育种、繁殖生产,遗传背景清 楚,携带的微生物状况明确,并对其生态学、生物 学、生物化学、形态结构了解的特殊动物如大鼠、 小鼠、金黄地鼠、豚鼠、家兔、犬和小型猪等。 也包括一部分家畜、家禽和一些未经过人工驯化的 野生动物,如猫、羊、非人灵长类、鸡、鸭、鸽、 蛇、蛙和鱼类等等。
表2 动物实验设施(设备3)环境指标(静态)
指标 项目 小鼠、大鼠、豚鼠、地鼠 普通环境 温度,℃ 19~26 屏障环境 20~25 隔离环境 普通环境 16~26 犬、猴、猫、小型猪 屏障环境 18~22 隔离环境 鸡 屏障环境 16~26
日温差,℃ ≤ 相对湿度,%
4
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1
![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1](https://img.taocdn.com/s3/m/1d1ec3c94028915f804dc235.png)
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1)第一节概述 (1)第二节生物安全实验室分级 (7)一、基础实验室—生物安全1级实验室 (8)二、基础实验室—生物安全2级实验室 (9)三、防护实验室—生物安全3级实验室 (10)四、最高防护实验室—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 (15)第三节与动物试验有关的生物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 (18)一、人畜共患病的危害因素 (18)二、动物实验室内病原体感染的发生因素 (24)三、动物设施与管理 (32)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第一节概述生命科学的许多研究领域都依赖于实验动物,借助于实验动物,可以开展有关生命现象及其本质的研究。
动物实验,可以对化学药物和生物制品进行安全和效果评价;可以用作人类和动物疾病的模型,研究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结构和机能上的变化,探索和评估诊疗方法;实验动物还可作为人类的替身,在军事医学和航天科学中发挥作用,提供实验数据;实验动物也是器官移植研究领域中不可代替的模型,甚至可能是异种器官移植的组织或器官提供者。
因此,若没有优质的动物实验,虽有优秀的科研人员,精密的仪器,也根本无法准确、全面、多方位、多层次地了解和回答生命科学,特别是生物医学的许多基本问题。
动物实验也存在生物安全的危险,这种生物安全的危险来自于实验动物本身所携带的人畜共患病感染和实验室获得性疾病感染。
动物实验实验室是一个独特的工作环境,可能造成室内或周围人员感染传染病的危险。
在微生物学发展史中有大量实验室内感染传染病的报道。
根据最近苏格兰爱丁堡大学的研究人员马克、伍尔豪斯报道,目前有1407种病原体,能使人受到感染,其中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原生动物以及真菌。
在这些病原体中,有58%来自动物。
科学家认为有177种病原体是“新出现的”或“再次出现的”。
其中,大多数病原体不会导致传染病的爆发。
专家担心禽流感可能是一个例外。
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近来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扩散,已重新激起人们对禽流感爆发的恐惧。
演讲稿生物安全(3篇)
![演讲稿生物安全(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fc10317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1c.png)
第1篇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生物安全这一重要话题。
生物安全,关乎人类健康、生态平衡、社会稳定和国家利益,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在此,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生物安全的重要性1. 保障人类健康生物安全是保障人类健康的重要防线。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因素的影响,生物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如禽流感、埃博拉病毒、新冠病毒等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
加强生物安全,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传播和流行。
2. 维护生态平衡生物安全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入侵、生物污染等生物安全问题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影响生物多样性。
加强生物安全,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3. 促进社会稳定生物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
生物恐怖主义、生物武器等威胁着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加强生物安全,可以有效预防和打击生物恐怖主义,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4. 推动科技创新生物安全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
在生物技术、生物制药等领域,生物安全对于保障科研人员的生命安全和科研成果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生物安全,有助于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二、我国生物安全现状及挑战1. 我国生物安全现状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生物安全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建立了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取得了一定成效。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物安全仍存在一定差距。
2. 我国生物安全面临的挑战(1)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
部分领域法律法规滞后,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2)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有待加强。
生物安全监管、监测、预警等方面能力不足。
(3)生物安全意识有待提高。
公众对生物安全的认知和防范意识不足。
(4)生物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生物安全实验室、应急物资储备等方面存在不足。
三、加强我国生物安全工作的建议1. 完善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快修订和完善生物安全法律法规,确保法律法规的适用性和前瞻性。
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演练 (1)
![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演练 (1)](https://img.taocdn.com/s3/m/6400c481783e0912a3162a0b.png)
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演练为强化实验室安全防护意识,进一步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素养和生物安全防护水平,有效地防止“生物泄漏”事故造成人员和环境的危害,今日我院检验科举行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演练,模拟标本溢洒后的处理流程。
演练从一起“意外事故”开始:实验室操作人员不慎将一患者阳性标本溢洒在实验室地面上,造成一个具放射状的约10×15cm的污染面,但未造成人体本身直接污染。
此时实验操作人员立即停止工作,启动《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预案》,在标本洒溢区域铺上清洁毛巾,将0.5%次氯酸钠由外向内在区域内洒上,电话告诉科室负责人。
填写生物安全意外事件登记表脱下个人防护用品放入医用垃圾桶内,停止作业,打开紫外线灯。
关闭实验室门窗,离开实验室30分钟后,工作人员穿好个人防护用品,携带镊子、桶、无菌纱布进入实验室,关闭紫外线灯,将毛巾及洒落物仔细钳入桶内,用无菌纱布擦干、处理好垃圾,填写生物安全意外事件登记表,脱下防护用品,离开实验室。
随后,工作人员穿好防护用品,携带灭菌效果监测用品进入实验室,采集洒落区域地面、柜门、凳脚等部位细菌培养标本放入培养箱,填写生物安全意外事件登记表,脱下防护用品离开实验室,将事件发生及处理经过上报医院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
48小时后报告灭菌效果监测结果,解除生物安全危险警示,实验室恢复作业。
整个过程按照预先制定的演练方案有序完成后,检验科主任尹忠对本次应急演练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此次演练锻炼了检验科工作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实际操作能力,明确了实验室在发生生物安全事件时的处置原则和流程。
并告诫每一位实验室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要严格执行标准操作规程,遵守实验室生物安全制度,防止生物安全事件的发生,保障医院环境、医务人员及患者的安全。
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演练。
实验室生物安全
![实验室生物安全](https://img.taocdn.com/s3/m/5c038acb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8b.png)
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室生物安全涉及对实验室内从事的实验活动进行安全管理,以确保实验人员和周围环境的安全。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在病毒、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研究和实验中。
因此,维护实验室生物安全对于保障公众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性1、保护实验人员:实验室内的生物因子可能对实验人员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如感染、过敏等。
通过实施实验室生物安全措施,可以降低这些风险。
2、防止污染环境:实验室内的生物因子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如细菌、病毒的泄漏等。
通过实验室生物安全措施,可以防止这些问题的发生。
3、维护公共卫生:实验室生物安全对于防止疾病传播、保护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对于从事危险性实验活动的实验室,保障其生物安全也是对社会负责的表现。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挑战1、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实验室涉及的生物因子越来越多,其危害性也越来越大。
如何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面临着不断增大的挑战。
2、实验室管理难度加大:实验室数量的增加和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复杂性使得实验室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
如何确保实验室操作的规范性、保障实验人员的安全和健康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3、缺乏专业人才:实验室生物安全需要专业的人才来进行管理和操作。
然而,目前许多实验室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这使得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风险加大。
三、如何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1、加强实验室管理:建立健全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包括实验室操作规范、实验室人员管理、实验室物资管理等,以确保实验室运行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2、加强人员培训:对实验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使其掌握正确的实验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以降低人为因素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影响。
3、配备安全设施:根据实验室的等级和实验活动的性质,配备相应的安全设施,如个人防护装备、通风系统等,以确保实验人员和周围环境的安全。
4、进行风险评估:对实验室涉及的生物因子进行风险评估,以确定其对实验人员和环境造成的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实验室生物安全讲(一)ppt课件
![实验室生物安全讲(一)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5139aa5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9b.png)
监督检查与持续改进
定期进行监督检查
持续改进
定期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和操 作规范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 现问题及时整改。
根据监督检查结果和实验室生物安全 工作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和改进实 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
建立奖惩机制
对遵守生物安全规定、表现优秀的人 员进行奖励,对违反规定的人员进行 惩罚。
制定风险控制措施
针对识别出的风险来源和等级, 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如加 强个人防护、改进实验操作规范 等。
提出改进建议
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结 果,提出改进实验室生物安全管 理的建议,如完善管理制度、加 强培训等。
03
CHAPTER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措施
实验室设计与建设要求
实验室选址 应远离居民区、学校、医院等公共场 所,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重要性
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与安 全,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泄露和传播,维 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
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
根据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程度,将实验室生物安全分为四个级别:BSL-1、BSL-2、BSL-3和 BSL-4。
BSL-1代表生物安全水平为一级的实验室,适用于操作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 疾病的微生物。
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生物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其生
物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操作规范制定与遵守
制定详细的实验室操作规范
包括实验前准备、实验过程操作、实验后处理等方面的规范。
遵守实验室生物安全规定
实验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生物安全规定,如穿戴防护服、戴手 套、口罩等。
废弃物处理
实验产生的废弃物必须按照生物安全要求进行分类、包装和标识, 然后交由专业机构进行处理。
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完整)PPT课件
![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完整)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fc6a3e025c52cc58ad6be41.png)
2020/4/21
.
39
Class I 生物安全柜
可开启前窗在负压下操作 表面风速在0.36m/s,排
出的气体经HEPA 过滤 保护操作人员和环境 适用于要求生物安全等级
1、2、3的工作 适用于样品不需保护的实
验工作
2020/4/21
.
40
Class II 生物安全柜
2020/4/21
2020/4/21
.
24
BSL-3实验室
在建筑物中自成隔离区或为独立建筑物。 由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组成。污染区和半污
染区之间应设缓冲间。 污染区与半污染区之间、半污染区和清洁区之间应
设置传递窗。 我国的第一个P3实验室建于1987年,当时主要用
于艾滋病研究。
2020/4/21
.
25
某 BSL3 实验室设计图
ü 国务院424号令: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ü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4) ü 卫生部文件: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2006.01.11) ü 《危险品航空安全运输细则》
.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
2020/4/21
.
12
感染性微生物的危险度等级分类
2020/4/21
.
35
三、生物安全设备
1.超净台 2.通风橱 3.生物安全柜
2020/4/21
.
36
超净台
正压柜
气流从顶部或底部经过 过滤器后从操作区正面 流向工作台面,被样品 污染的气流排出柜外, 没有循环气流。
超净台保护样品不受污 染,适用于普通实验室 或1级生物安全水平中对 人员和环境无保护要求 的实验。
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规范要点讲解材料
![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规范要点讲解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6d9cd859b52acfc789ebc9b0.png)
应按照实验室职业暴露处理流程紧急处理
九、标本采集、处理
• 采集 • 运输 • 处理 • 保存 • 销毁
尖锐器具安全使用制度
• 除特殊情况外,禁止在实验室使用针、注射器及 其他利器。尽可能使用塑料器材代替玻璃器材。
• 尽可能应用一次性注射器,用过的针头禁止折弯 、剪断、折断、重新盖帽、从注射器取下,禁止 用手直接操作。用过的针头必须直接放入防穿透 的容器中。非一次性利器必须放入厚壁容器中并 运送到特定区域消毒,最好进行高压消毒。
检验科主任
七、 实 验 室 安 全 管 理 流 程 图
检验科副主任 检验科安全管理员 检验科各专业组组长
检验操作者
检
安全 采样
样本为 潜在传染源
避免 针刺
运输、储存与检 验过程中应安 全处理
避免溢洒污染实验环境
适宜温湿度
检
避免噪音
验
避免传染源扩散
环
境
避免物表污染
避免仪器电脑辐射
验过程中安全操作
使用生物安全柜 紫外线消毒 配制消毒液消毒
菌器的使用) • 离心机的使用 • 化学危险物品的使用 • 仪器设备的安全操作及维护
移液器的安全使用
• 应用移液辅助器,严禁用口吸取。 • 所有移液管应带有棉塞以减少移液器具的污染。 • 不能向含有感染性物质的溶液中吹入气体。 • 感染性物质不能使用移液管反复吹吸混合。 • 不能将液体从移液管内用力吹出。 • 污染的移液管应完全浸入适当的消毒液中,并在消
五、建立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 实验室安全管理手册 • 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 • 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 • 培训相关人员熟知
六、造成实验室危害的常见因素
• 危险生物因子 • 气溶胶 • 水、电、火、化学危险品 • 噪声 • 仪器设备辐射
实验室生物安全
![实验室生物安全](https://img.taocdn.com/s3/m/1b504257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06.png)
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室生物安全是指为了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公共安全以及环境安全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管理方法。
在实验室中进行生物实验时,为了防止生物材料对人体、环境以及其他生物体造成潜在的危害,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实验室生物安全规定。
首先,实验室生物安全需要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
这包括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政策、标准和程序,明确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责任和义务,培训和教育实验室工作人员,建立相关的文件和记录,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和管理等。
管理体系的建立可以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对生物安全的意识和理解,降低生物实验操作中的风险。
其次,实验室生物安全需要进行合理的实验室设计和设备选购。
实验室应具备适当的防护设施,如生物安全柜、通风设备、防爆设施等。
合理的实验室设计可以确保生物材料的安全处理和贮存,有效减少生物材料泄漏的风险。
同时,选择符合标准要求的设备也是确保生物实验安全的重要环节。
另外,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也是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方面。
实验室工作人员应该具备必要的生物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了解并掌握实验室中使用的生物材料的性质、危险性以及操作规程。
培训包括实验室安全操作培训、个体防护培训、应急处理培训等。
定期的培训可以增强实验室工作人员对生物安全的意识和能力。
此外,实验室生物安全还需要制定合理的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和流程。
实验室工作人员在使用生物材料时应按照规定的操作步骤进行,并采取相应的个体防护措施,如佩戴呼吸防护设备、穿戴实验服、戴手套等。
实验后需要对实验器材和实验区域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防止交叉污染和传播。
最后,实验室生物安全需要建立科学、严谨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实验室内应禁止饮食、吸烟等行为,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和无菌状态。
生物材料的贮存和处理应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避免潜在的危险。
实验过程中需要有专人进行监督和指导,及时解决实验中的问题,并及时汇报和记录实验过程。
综上所述,实验室生物安全是实验室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只有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合理设计实验室和设备,加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建立科学、严谨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才能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减少生物实验操作中的风险,保护工作人员、公共安全以及环境安全。
实验室生物安全1
![实验室生物安全1](https://img.taocdn.com/s3/m/cfda0f7201f69e31433294e4.png)
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日常工作要点
8、所有废弃物在运出实验室之前必须进行消毒,所有培养物 应先灭活,如高压灭活。特殊情况下需运出实验室灭 活的物品必须放在专用密闭防漏的容器内储存、运输 及消毒灭菌; 9、有条件时工作人员应接受必要的免疫接种 (如卡介苗等) 10、必要时收集从事高危性工作人员的基本血清本底,并 根据需要定期收集血清样本检测报告,如有问题及时 处理; 11.工作人员要接受有关的潜在危险知识的培训,掌握预防 暴露以及暴露后的处理程序。每年接受一次最新的培 训;工作人员在实验室应按照规范要求操作; 12、实验设备在运出修理或维护前必须进行消毒; 13、人员暴露于病菌时,及时处理并向实验室负责人汇报 和记录。
7
三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
( 高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
实验室结构和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 全设备适用于主要通过呼吸途径使人传 染上严重的甚至是致死疾病的致病微生 物及其毒素,通常已有预防传染的疫苗 或感染后可以治愈。 艾滋病毒的研究(血清学实验室 除外)应在三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中 进行。
8
四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
BSL-1实验室(摘自《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通建筑物即可,但应有防止节肢动物和啮齿动物进 入的设计。 2、每个实验室应设洗手池,宜设置在靠近出口处。 3、在实验室门口处应设挂衣装置,个人便装与实验室工作服分开设置。 4、实验室的墙壁、天花板和地面应平整、易清洁、不渗水、耐化学品和 消毒剂的腐蚀。地面应防滑,不得铺设地毯。 5、实验台面应防水,耐腐蚀、耐热。 6、实验室中的橱柜和实验台应牢固。橱柜、实验台彼此之间应保持一定 距离,以便于清洁。 7、实验室如有可开启的窗户,应设置纱窗。 8、实验室内应保证工作照明,避免不必要的反光和强光。 9、应有适当的消毒设备。
实验室生物安全
![实验室生物安全](https://img.taocdn.com/s3/m/d8564839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e8.png)
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室生物安全是指防止实验室内的生物物质对人类、动物和环境造成潜在危害的一系列措施。
生物安全是实验室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不仅关系到人类和环境的安全,也关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生物安全管理上,实验室需要采取多层次的措施。
第一层次是实验室空间设计层次。
实验室的空间设计应是完善的,包括分区,层次分明。
不同实验拥有自己的分区,防止实验之间交叉感染。
为实验室空气流通设计便于正常的空气流通,同时在转移防护的需要时,便于隔离。
如何避免实验室内病原菌在实验室内扩散也需要注意。
第二层次是实验室管理层次。
对实验材料和试剂的管理是生物安全的核心。
实验室应该对实验材料进行分类存储和标识,并且建立相应的档案。
对于有毒有害和高毒性试剂,应有专门仓储设施,特殊实验材料要统一归口处理。
对于进入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应进行专门的培训,明确生物安全的危害和措施,要求工作人员遵守各项安全制度、工作规范。
此外,实验室还应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包括管理人员、应急预案、危险废物处理等等,要求实验室成员必须遵守。
第三层次是实验人员保护层次。
在实验室工作中,工作人员需要进行有效的保护措施。
对于实验室工作人员,要求佩戴适当的防护设施,穿戴实验室专用的防护服、手套、口罩、护目镜等。
对于不同风险级别的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保护措施也需不同。
同时,实验室还要建立医疗救护制度,对工作人员进行体检和疫苗接种,要及时进行预防和治疗,防止疾病的传播和蔓延。
第四层次是实验室实验操作层次。
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时,实验人员需要制定合理的实验计划和操作流程,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
特别是对于操作中可能产生生物碎片、液体等危害性物质时,要及时采取措施清理和消毒,防止实验过程的交叉污染和传播。
总之, 实验室生物安全是生物技术应用的前提,同时也是生物技术迅速发展的要求。
只有在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上下足了功夫,才能充分发挥生物技术的应用优势,保证实验室工作的顺利开展,达到健康、安全、高效的目的。
实验室生物安全(PPT课件)
![实验室生物安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522907bc281e53a5802ffdf.png)
4、危险 :伤害发生的概率及其严重性的综合。 5、危险废弃物 :有潜在生物危险、可燃、易
燃、腐蚀、有毒、放射和起破坏作用的对人、 环境有害的一切废弃物。
6、气溶胶: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的固态或液态微 小粒子(粒径一般为 0.001-100μm)形成的 相对稳定的分散体系。
实验室生物安全(PPT课件)
4
实验室生物安全概述
• 实验室感染可控性:
严格执行生物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和重视实验室安全 监督管理,是可以防止和控制实验室感染事故的发生。
具体:
领导重视:生物安全意识、态度和责任。
科学管理:条例、预案、完善、可行。 可靠硬件:设备齐全、设施过硬、完善验证。 高素质队伍:培养、提高、坚持。 标准和程序:不断完善、SOP。
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
实验室生物安全(PPT课件)
10
实验室生物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
9、2003年,农业部第302号令《兽医实验室生物安 全管理规范》
10、2005年,农业部第52号令《高致病性动物病原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审批办法。
11、2005年,农业部第53号令《动物病原微生物分 类名录》
实验室生物安全(PPT课件)
9
实验室生物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
5、2005年,卫生部第45号令《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 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
6、2006年,卫生部第50号令《人间传染的高致病性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和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审批管理办 法》。
7、2006年,卫生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8、2002年,卫生部WS233-2002《微生物见术语
1、实验室生物安全:是指以实验室为科研和 工作场所时,避免危险生物因子造成实验室 人员暴露、向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危害的综 合措施。
丙肝实验室生物安全教学讲义
![丙肝实验室生物安全教学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563d5d40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e7.png)
丙肝病毒特 性
丙肝病毒(HCV)是一种 RNA病毒,属于黄病毒科, 是引起丙型肝炎的病原体。
HCV具有高度的变异性,目 前已知有6种基因型和若干 亚型。
HCV感染人体后,可引起慢 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
实验室生物安 全的重要性
保护实验人员免受感染和传播 疾病的风险。
防止病毒的意外泄漏和扩散, 保障公众健康。
案例一:实验室感染事故分析
某实验室在处理丙肝样本时,由于操 作不慎,导致样本溅出,实验人员未 及时采取防护措施,最终造成感染。 事故描述 实验操作不规范,缺乏安全意识,未 佩戴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 原因分析 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提高实验 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确保实 验过程中的个人防护措施到位。 教训总结
单击添加标题
丙肝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措施
个人防护装备
防护眼镜 实验服 一次性手套 口罩 防止实验过程中产生的飞溅物或液体溅入眼睛。 实验前后均需穿戴,避免直接接触污染物。 选用长袖、长裤,避免皮肤暴露,减少与污染物 的接触。 实验过程中需佩戴N95或更高级别口罩,减少吸 入风险。
实验室通风与环境控制
汇报人姓名
丙肝实验 室生物安 全教学讲
ANUANL WORK SUMMARY REPORT
汇报时间:xx月xx日
LET'S MAKE A SUMMARY TOGETHER!
2022
目录
CATALOGUE
丙肝实验室生物安全概述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 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丙肝实验室操作规范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 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高效过滤器
确保实验室空气洁净,减少空气中的微生物 含量。
温湿度控制
保持实验室恒定的温度和湿度,确保实验结 果的准确性。
实验室生物安全—生物安全概述(微生物检验课件)
![实验室生物安全—生物安全概述(微生物检验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6081b6b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5a.png)
实验室生物安全概述 二、微生物危害评估
进行微生物危害度评估最有用的工具之一就是列出微生物的危险度等级。 适当时还应考虑以下因素: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和感染量; ♦暴露的潜在后果; ♦自然传播途径; ♦实验室操作所致的其他感染途径; ♦病原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稳定性;
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
物非常严重的疾病,
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一般不能治愈,容易
直接或间接或因偶然
接触在人与人,人与
动物,动物与动物间
传播的病原微生物。
(个体和群体的危险 均高) 病原微生物通常能引 起人或动物的严重疾 病,并且很容易发生 个体之间的直接或间 接传播,对感染一般 没有有效的预防和治 疗措施。
实验室生物安全概述
♦所操作病原微生物的浓度; ♦病原微生物的宿主; ♦从动物研究和实验室感染报告或临床报告中得到的信息; ♦拟进行的实验操作(如超声处理、离心等); ♦可能会扩大微生物的宿主范围或改变病原微生物对于已知有效 治疗方案敏感性的所有基因技术; ♦当地是否能进行有效的预防或治疗。
实验室生物安全概述
人或动物发病,但一
境不构成严重危害,
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
传播风险有限,实验
者、群体、家畜或环
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
境不会引起严重危害
重疾病,并且具备有
的病原微生物。实验
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
室感染不导致严重疾
微生物。
病,具备有效治疗和
预防措施,并且传播
风险有限。
(个体危险中等, 群体危险低)病原 微生物能够对人或 动物致病,但对实 验室工作人员、社 区、牲畜或环境不 易导致严重危害。 实验室暴露也许会 引起严重感染,但 对感染有有效的预 防和治疗措施,并 且疾病传播的危险 有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
第四节 生物安全法规
29
一、国际组织和国外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 安全相关法规和指南
1.《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WHO)
1988年第一版,1993第二版,2004年第三版 2.《微生物危险等级的分类》(欧洲经济共同体 EEC) 指令93/88 3.《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 (美国) 1983年第一版,1993年第三版,1999年第四版; 4.《生物危害主要防护:生物安全柜的选择、安装和使用》 (美国)2000年第二版;
接种于实验动物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可通过呼吸、粪 便等途径排出体外。污染室内环境。试验人员防护或操 作不当可造成感染。
20
21
22
23
第三节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
24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 为了避免实验室中有害的或有潜在危害的生物因子对 人、环境和社会造成危害和潜在危害而采取防护措施 和管理措施。 硬件:实验室设计建造、设备的配置和使用个人防护 装备。 软件:标准化的操作规程和严格的管理规程。 生物安全防护的目的:
1.离心机:可能造成实验室感染的有气溶胶、飞溅物和 离心管泄漏等。 2.组织匀浆器、粉碎器及研磨器:可能造成实验室感染的 有气溶胶、漏和容器破碎等。 3.超声波器具:气溶胶。
16
4.真空冷冻干燥机及离心浓缩机:
气溶胶;直接接触污染。 5.培养搅拌器、振荡器和混匀器: 气溶胶;飞溅物;溢出物。 6.恒温水浴器和恒温震荡水浴器:微生物生成;气溶胶 7.厌氧罐: 爆裂,散布传染性物质。
装置;紧急冲洗装置;鞋套等。 (二) 二级屏障( secondary barrier ) 是生物安全实验室和外部环境的隔离,也称二级隔离。是 一级屏障的外围设施。以防止实验室以外的人员被感染为目 的。 如:实验室的建筑、结构和装修、电气和自控、通风和净 化、给水排水和气体供应、消防和灭菌等。
26
27
12
4. 缓冲间( buffer room )
设置在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相临两区之间的缓冲密 闭室,具有通风系统,其两个门具有互锁功能,且不能同时 处于开启状态。 5. 生物安全柜(biological safety cabinet, BSC) 是生物安全实验室中极为重要的设备,其主要原理是使安 全柜内保持负压,气流只能从外部进入安全柜,使柜内的病 原微生物不能溢出,从而保护工作人员;同时其循环风和排 风经过高效过滤器过滤,又能保护环境。
1886年郭霍第一次报告了一例霍乱病的实验室感染事件。 1951年美国统计的1342个实验室感染病例,涉及69种不同 的微生物。 1967德国马尔堡病毒实验室感染事件,37人感染,1/4死亡。 1979年4月,前苏联一实验室发生泄露事故,泄露出的炭疽 芽胞粉剂和爆炸释放出的大量毒雾,造成附近1000多人发 病,数百人死亡。 1993年美国CDC报告了17名实验室人员因职业接触感染 HIV。 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实验室感染事件:2003年台湾一研究 人员在BSL-4实验室被感染;2003年新加坡一名博士后研究 生在实验室被感染;2004年北京一个国家级病毒病研究机 构,一名安徽医科大学研究生被感染。
全,实验室生物安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5
第一章 实验室生物安全概述
6
第一节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概念al harm)
(一)概念
广义的生物危害
是指各种生物因子对人、环境和社会造成的危害或
潜在危害。
狭义的生物危害 是指在实验室进行感染性致病因子的科学研究过程 中对实验室人员造成的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
31
卫生部颁布的配套文件
1.《人间传染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和实验活 动生物安全审批管理办法》
卫生部第50号令,2006年7月10日发布施行
2.《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 本运输管理规定》
卫生部第45号令,2005年11月24日发布 2006年2月1日起施行
3.《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实验室安全管理应根据各种实验室的专业特点及接触的有害因子进行 分类管理,采取不同的安全防护措施,但其与防火、防盗、防水等工 作是一个共性的任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的安全防护主要有: 放射(辐射)安全防护 化学物品安全防护 生物安全防护 动物安全防护
2
历史上的实验室感染事件
据统计,从事病原微生物研究的工作人员发生实 验室感染的概率较普通人群高5~7倍。实验室感
染事件将不仅损害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健康,给所
在单位和部门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可造成疾病的 流行,危及广大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乃至妨 碍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造成严 重的后果。
为此,防止实验室生物危害,保障公众健康和安
10
(二)生物安全的相关术语
1. 有害生物因子( biohazardous agents ) : 是指那些能够对人、环境和社会造成危害作用 的生物因子,如病原微生物、来自高等动植物 的毒素和过敏原、来自微生物代谢产物的毒素 和过敏原、基因结构生物体等。 2. 危害废弃物( hazardous waste ) : 具有潜在生物危险、可燃、易燃、腐蚀、有毒、 放射和起破坏作用的对人、环境有害的一切废 弃物。
6. 个人防护装备(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PPE)
人们在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过程中,为防御各种有害因子而 穿戴和配备的各种用品的总称。
13
第二节 实验室感染的类型和来源
14
一、实验室感染的类型
有三种类型:
1.气溶胶导致的实验室感染-------由于实验室中的病原微 生物可以以气溶胶的形式飘散在空气中,工作人员 吸入了这种污染的空气而造成感染。
5.《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南》(加拿大) 1990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4年第三版
30
二、我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法规和标准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2004年8月28日通过修订版, 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 ) 2.《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国务院424号令(2004年11月5日通过,2004年11月12日实施) 3.《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2003年6月4日国务院第十次常务会议通过,2003年6月16日公布实行) 4.《中国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办法》 (1985年3月23日卫生部) 5. GB 19489-2004《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2004年10月1日施行。 6. WS 233-2002《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 2002年12月03日发布 2003年08月01日实施 7. GB 50346-2004《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技术规范》 2004年08月03日发布 2004年09月01日实施
二、规范化实验室管理-----软件
生物安全实验室相关制度及标准化的操作规程的 建立。
(一) 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包括培训制度、准入制
度、健康监测报告制度、个人良好行为制度、 意外事故报告制度等。 (二) 标准操作程序:包括实验废弃物处置标准操 作程序、进出实验室标准程序、菌毒种使用
标准操作程序、实验室消毒标准操作程序、
卫科教发[2006]15号卫生部
32
国务院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条例》共7章,依次为:1、总则;2、病原微生物的 分类和管理;3、实验室的设立与管理;4、实验室感 染控制;5、监督管理;6、法律责任;7、附则。共 72条。 目的: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保护实验室工作人
员和公众的健康。
适用范围:境内的实验室及其从事的实验活动的生物安
2.事故性感染------因为实验室人员操作过程中的疏忽, 使本来接触不到的病原微生物污染环境,直接或间 接感染实验室人员甚至危及周围环境。 3.人为破坏------有意播散生物制剂。
15
二、实验室感染的来源
(一)标本
1. 检测标本:实验室标本;临床标本。
2. 菌毒种:一类;二类;三类;四类。
(二)仪器设备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污染
全。实验活动:指实验室从事与病原微生物菌
(毒)种、样本有关的研究、教学、检测、诊断 等活动。
取,吹出时要轻缓,不要全部吹净,以免产生气
泡,形成气溶胶。 5. 开封:溢出。 要避免压力和气流的急剧变化。
19
6. 离心:离心管套底垫要完好,使用匹配的管、套、离心
头,加盖。 7. 注射:做好个人防护,正确使用注射器。 8. 搬运:室内移动要避免滑落,移出室外要有坚实密闭的 外包装。
(四)实验动物
当研究各种对人或动物有致病或生命危险的病原微生 物或有害生物因子时,将可能产生的危险降到最低, 最大限度的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
25
一、实验室防护-----硬件 (一) 一级屏障( primary barrier ) 是操作者和被操作对象之间的隔离,以防止操作人员被感 染为目的,也称一级隔离 。 如: 安全设备---生物安全柜 个体防护装备---防护服;手套;安全眼镜;呼吸防护
3
与致病微生物接触就存在安全问题
1974年丹麦某医院临床生化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体检
时发现肝炎发病率比普通人群高出7倍。
1976年英国某医学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体检时发现结
核菌感染者比其他人群高5倍。 1978年英国报告一个商业洗衣房因清洗来自一Q热 实验室的衣裤时发生6例雇员和1例参观者感染。
4
9
二、生物安全(biosafety)
(一)概念
1. 生物安全:是指防范、处理微生物及其毒素对人体危害的综合措施。
2. 实验室生物安全(Laboratory biosafety):
是指以实验室为科研和工作场所时,避免危险生物因子 造成实验室人员暴露、向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危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