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发展战略三次大调整

合集下载

试论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

试论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

试论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1.我国体育体制发展的历程1.1 1978-1980年三年调整,形成举国体制由于“”的影响,七十年代末期,中国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一度瘫痪,濒临崩溃,在这百废待兴之际,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成为了中国新时期的一个转折点,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把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于是全国上下各级体委重新建立起来,中国体育总会、中国奥委会等体育行政机关开始重新运作。

1978年下旬,召开了全国体育工作会议,拨乱反正,清除了“_”在体育事业的流毒和影响。

1979年2月的全国体育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了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体育业务工作上来,并确定了“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前提下,侧重抓提高”的方针政策,初步形成了奥运战略。

1980年的全国体工会议则进一步完善了这一战略,更加确定了以竞技体育为工作的中心。

但总体来说,由于国家“侧重抓提高”方针的引导,群众体育与学校体育明显滞后于竞技体育,从而形成了竞技体育一头热的局面。

1.2 1981-1984年,中国体育体制改革的准备阶段经过三年的调整,中国的体育事业已基本步入正轨,在举国体制的前提下开始对体育体制各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改革试点,1981年,开始进行以提高体育总会、单项体育协会和行业体协的地位及作用为内容的改革试点,1983年,开始对训练体制和竞赛体制进行多方面改革,1984年开始对体育科研体制进行改革。

这一切为1986年的体育体制改革在理论上、实践上都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同时,在80年代中期,国家体委逐步形成了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健身战略和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战略协调发展的思路1.3 1984——1992年中国体育体制的初步改革这次改革虽然解决了当时的一些难题,但总的来说,改革的性质、方向尚不明确,它只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原有体育体制的修补、完善,而未触及到根本,因而,旧体制中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经费不足、责权不分、管办合一等弊病依然存在。

体育史第七讲当代中国体育的曲折发展(1977-2008)(推荐完整)

体育史第七讲当代中国体育的曲折发展(1977-2008)(推荐完整)
第七讲
当代中国体育的曲折发展 (1977--2008)
一、体育体制的调整与改革
(一)我国体育的调整与初步改革 1. 中国体育的三年调整(1977-1980)
拨乱反正:1978年2月的全国体工会 奥运战略初步形成:1979年的体工会,工作重点转移到体
育业务上来;“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前提下,侧重抓提高”; 1980年体工会,进一步完善该战略,确定了以竞技体育为 工作的中心 举国体制正式形成:以竞技体育为中心,“思想一盘棋, 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对举国体制的形成与发展进行 全面、客观的分析)
(二)体育体制的全面改革
2. 体育体制改革的深入(1995-2008)
◆ 体育管理体制的初步改革
1993年,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 见》,确立了20世纪90年代体育体制改革的基本思 路。
1995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确立 了以法治体的基本方针。
1998年,国家体委改组为国家体育总局,提高 了体育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
三.新时期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
(一)20世纪80-90年代的学校体育改革 著名的扬州会议; 一系列关于体育卫生、体质健康、教学改革等制度的出台;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颁布; 关于体育课程体系改革的一系列方案的出台
掌握这个时期学校体育改革的特点 (二)学校体育面临的新挑战
(三)新的开端 1996年亚特兰大:更上一层楼 2000悉尼:历史性的突破 2004雅典:再现辉煌 2008北京: 让世界了解中国 让中国走向世界
思考题
1.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经历了哪几个发展时期?每个时期的主要 改革措施是什么?
2.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成 就是什么?

中国体育产业的现状与发展策略

中国体育产业的现状与发展策略

中国体育产业的现状与发展策略李大圣【摘要】中国体育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研究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结合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通过对中国体育产业特点的分析,阐述了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策略,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对策.【期刊名称】《价值工程》【年(卷),期】2010(029)031【总页数】2页(P320-321)【关键词】体育产业;现状;发展策略【作者】李大圣【作者单位】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五金建材检测部,深圳,51805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0中国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体育产业化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作为第三产业的组成部分,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也符合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

因此,研究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如何进一步发展中国体育产业,首先应弄清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现存问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并制定适宜的产业规划。

本文分析了中国体育产业现存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发展好体育产业对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必然起到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的社会化和产业化为体育事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效运行找到了切实可行的方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中国体育产业尽管在整体上还处于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已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产业,并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全社会的消费投资热点。

总体而言,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各种体育产业并举,共同发展的产业新格局,体育产业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显著。

目前中国体育产业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中国体育产业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经历了产业形成、规模扩大、全面发展、市场成熟和市场领域扩大等5个发展时期;到20世纪90年代迎来了体育产业的第二次发展高峰,跨度约140年。

体育史第七讲当代中国体育的曲折发展ppt课件

体育史第七讲当代中国体育的曲折发展ppt课件
6
二.社会体育的新发展
(一)1995年以前的群众体育 了解这个时期群众体育取得的主要成就: 职工体育---行业体协、职工体育组织、各种运动队; 农村体育---中国农民体协、各种农村体育活动、各级农民
体育组织; 1993年,“国家领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企业参与
体育); 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 民族传统体育与特殊人群体育
第七讲
当代中国体育的曲折发展 (1977--2008)
1
一、体育体制的调整与改革
(一)我国体育的调整与初步改革 1. 中国体育的三年调整(1977-1980)
拨乱反正:1978年2月的全国体工会 奥运战略初步形成:1979年的体工会,工作重点转移到体
育业务上来;“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前提下,侧重抓提高”; 1980年体工会,进一步完善该战略,确定了以竞技体育为 工作的中心 举国体制正式形成:以竞技体育为中心,“思想一盘棋, 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对举国体制的形成与发展进行 全面、客观的分析)
体质下降;体育课时不足;体育师资缺乏;运动场地不足 (三) 21世纪的体育课程改革9四. Nhomakorabea技体育的崛起
(一)重返奥林匹克运动 1958年中断与国际奥委会的联系; 1979年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中的合法席位
(二)初试锋芒 1984年洛杉矶:零的突破 1988年奥运会:遭遇挫折 1992年巴塞罗那:卷土重来
2
(一)我国体育的调整与初步改革 2. 体育体制改革的初步尝试(1981-1985):
1981年,对体育总会、单项体育协会和行业体协的改革: 地位和作用;
1983年,训练体制和竞赛体制改革:制度化、多样化、社 会化;
1984年,体育科研体制改革; 以竞技体育为中心,形成了“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

中国的体育发展从传统体育到国际竞技的崛起

中国的体育发展从传统体育到国际竞技的崛起

中国的体育发展从传统体育到国际竞技的崛起体育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中国的体育事业真正迈入现代化的步伐则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政策的调整和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体育事业逐渐从传统体育转向国际竞技,实现了长足的发展和崛起。

一、传统体育的基础奠定中国的体育发展始于传统体育,例如武术、太极拳、打毽子等。

这些传统体育项目不仅是一种体育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健康生活方式的代表。

通过长期的传承与发展,中国的传统体育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并深受国内外的青睐。

二、政策的调整与推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开始重视体育的发展,并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以促进国内体育事业的发展和提升。

例如1984年中国政府发布的《关于加强体育工作的决定》,提出了“全民健身、全民参与”的理念,鼓励全民参与体育运动。

同时,政府还大力支持体育产业的发展,为体育事业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保障。

三、体育设施和训练条件的改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开始加大对体育设施和训练条件的投入。

越来越多的体育场馆、健身中心和训练基地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为运动员提供了更好的训练环境和条件。

这不仅提高了中国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也为国际赛事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基础保障。

四、体育人才的培养与选拔中国重视体育人才的培养与选拔,并加强了对体育教育的投入。

各级体育学校和体育训练机构广泛设立,为青少年体育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平台。

同时,中国还大力引进国外体育专家和教练,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升中国运动员的竞技实力。

五、国际竞技的崛起与辉煌表现中国在国际竞技舞台上崭露头角,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和竞争力。

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世界锦标赛和亚洲运动会等重要赛事中多次斩获奖牌,并在一些项目上实现了霸主地位。

中国乒乓球、羽毛球、体操等项目成为国际公认的强项,中国体育代表团的整体实力也得到了全球的认可。

六、体育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中国的体育发展不仅仅是竞技成绩的考量,更是体育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中国的体育事业注重培养群众的体育意识和健康生活方式,强调体育精神的价值和社会意义。

我国体育的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

我国体育的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

24《拳击与格斗》(下半月)2019年07月体育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近现代体育文化传入中国,我国根据国情发展适应自身社会的体育,我国本身有传统的体育项目,传统的体育和西方近现代体育的结合构成了中国近现代体育。

我国的体育事业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部分,是中国社会发展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因此,研究中国体育的战略发展,就必须把它置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宏观战略系统之中,弄清它在整体战略中的地位、作用,弄清党和国家在战略阶段赋予它的任务,从而确定我国体育的发展方向、趋势和路数,这应当是比较正确的研究思路。

1我国体育的发展历程1.1“中华民国”时期体育民国时期体育发展与体育文化恰好见证了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下的社会发展形态。

当时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让体育快速进入到现代化领域,主要表现在军国民体育教育、近西方现代化体育教育、军事化体育教育。

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军国主义体育和兵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被大众淘汰。

在北洋政府统治期间,中国参加了远东运动会;国民党时期,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关于体育的律法,举办了四次运动会,为中国近现代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1.2中国革命根据地体育延安时期,毛泽东、朱德、贺龙等皆有意义非凡的体育思想与体育行为。

1937年8月,在全苏区“八一”抗战动员运动大会开幕式上,毛泽东说:“我们这个运动大会,不仅是运动竞赛,而且要为抗战动员起来。

”1942年9月9日,毛泽东又为中国首届“体育节”题词:“锻炼身体,好打日本。

”这成为延安时期体育工作的总方针。

虽然抗日战争时期较为艰苦,建设政治、文化、经济的同时也在建设体育文化。

抗战时期也在进行体育运动,开展了新民主主义体育。

1.3新中国之后的体育1952年毛泽东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明确地界定了新中国体育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文革”时期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均停滞,体育的发展也停滞,“文革”之后我国体育建立管理系统。

体育强国的指标评价体系研究

体育强国的指标评价体系研究

体育强国的指标评价体系研究1. 本文概述本文主要研究体育强国的指标评价体系。

体育强国作为一个战略目标,其实现和判断需要一套切实可行的指标体系。

目前,学术界对于体育强国指标体系的探讨仍在进行中,但相较于20世纪80年代,指标体系设计所涉及的方面和因素已经较为明确。

体育强国的内涵包括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促进人类和社会发展,以及实现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的协调发展。

本文将构建体育强国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横向指标体系和纵向指标体系。

横向指标体系主要包含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三个一级指标,用以衡量体育发展的广度。

纵向指标体系则包含体育资源、体育科技、体育传媒、体育产业、体育法规和体育管理等六个一级指标,用以评估体育发展的深度。

通过建立科学、全面的体育强国指标评价体系,旨在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实现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

同时,本文也认识到体育强国指标体系的动态性,将持续关注和探索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2. 体育强国的概念界定体育强国是指以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为主的体育事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在世界上处于一流和前列的国家。

这一概念不仅包括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的发展,还涵盖了体育科技、体育文化、体育场地、体育产业等多个领域。

体育强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需要在全球视野下比较一个国家的体育发展水平,包括体育的构成要素(如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和核心竞争力(如国际大赛竞技成绩、国际体育组织的影响力、国际知名度)。

同时,体育强国的发展也应全面促进该国的社会发展,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 体育强国指标评价体系构建原则系统性原则:评价体系应当全面覆盖体育强国建设的各个方面,包括体育竞技、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确保评价结果能够全面反映体育强国建设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

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的选择和权重的分配应当基于科学研究和实证分析,确保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新中国民族政策发展60年

新中国民族政策发展60年

新中国民族政策发展60年一、本文概述《新中国民族政策发展60年》旨在全面回顾和深入剖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民族政策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及其经验教训。

文章通过对60年来中国民族政策的系统梳理,展示了中国政府在处理民族问题、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发展方面的坚定决心和有效实践。

文章将从民族政策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主要特点、成就与挑战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客观、深入的了解中国民族政策发展脉络的窗口。

文章还将结合当前中国民族政策的实际情况,探讨未来民族政策的发展趋势和前景,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族政策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各种历史遗留问题,民族工作也面临严峻挑战。

然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在这一时期,新中国制定并实施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为基本内容的民族政策。

新中国强调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歧视。

政府积极推动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平等参与和发展,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

新中国注重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

政府倡导各民族相互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新中国致力于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政府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族政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的长期稳定和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民族政策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继续坚持和完善民族政策,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这一时期的民族政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强调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政府积极推动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努力消除民族间的不平等和歧视,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体育基本理论

体育基本理论

1. 体育基本理论:是指体育宏观性、全局性的知识体系,或者说,它是关于体育整体性、综合性的基础理论,也是整个体育事业的基本理论。

2. 体育的基本规律:是指体育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包括四个方面。

3. 体育:是人类为适应自然和社会,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而自觉地改善自我身心和开发自身潜能的社会实践活动。

4. 体育活动:举凡各种体育的实践形式、实施方式,以及体育过程中的各种相关活动,均为体育活动。

(与体育运动内涵相近,但外延更广泛)5. 体育事业:指一个国家或一定地域内各种体育实践、体育工作和体育资源总和。

6. 体育文化:大而言之,只体育运动本身所蕴含的、围绕体育运动所形成的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小而言之,又可指体育运动某一方面的文明因素。

7. 体育的本体概念:关乎体育全局,从整体或某一方面反映体育自身的属性。

(如体育、体育运动、体育形态、体育精神…)8. 体育的相关概念:关于体育全局,却反映体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的属性。

(如体育体制、体育法制、体育经济…)9. 矩阵组织/规则-目标结构/规则-矩阵结构:它是借用数学矩阵的概念,把按照职能划分的垂直领导和按照任务分配划分的横向领导两个系统结合起来组成的一个纵横交叉的矩阵管理形式。

10. 矩阵分析法/矩阵决策法:即将随机性决策的各种要素按其内在联系通过矩阵表达出来,并通过运算而进行决策。

11. 体育价值观:体育的价值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或者说是关于体育价值的基本观点、基本看法,是指导人们对体育问题作价值判断、价值取向的基本原则。

12. 体育价值目标:人在特定条件下所追求和期望实现的体育价值理想。

13. 体育价值实现手段:指实现特定体育价值目标的方式、途径和方法。

14. 体育价值评价标准:是对体育价值的质和量进行评价的依据和尺度。

15. 体育理念:在体育价值观的基础上,对体育理论化、系统化、综合化的认识或观念。

16. 奥运精神: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

中国体育发展方式改革的原因探析与政策建议

中国体育发展方式改革的原因探析与政策建议

参考内容
一、引言
在当今社会,保障性住房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议题。它不仅关系到广大中低收 入人群的居住权益,还对社会公平、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然而,现 实中保障性住房供给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这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其原因,并寻求 有效的政策解决方案。
二、保障性住房供给不足的原因
1、资金投入不足:保障性住房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土地购置、 房屋建设、配套设施等。然而,由于政府财政压力大,资金投入往往不足,导致 无法满足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需求。
中国体育发展方式改革的原因探析 与政策建议
01 引言
03 研究方法 05 参考内容
目录
02 文献综述 04 结果与讨论
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体育事业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为了推动体育 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体育发展方式改革政策。本次演示 旨在深入探讨中国体育发展方式改革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进一步 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进行研究。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 梳理出现有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其次,通过专家访谈,深入了解体育发展方式 改革的实际情况和未来趋势。
结果与讨论
中国体育发展方式改革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体育消费 的需求不断增加,体育产业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体育 需求,必须对现有的体育发展方式进行改革。
通过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优化医疗服务流程等措施可 以有效地促进新医疗改革的顺利实施提高人民群众的医疗保障水平和医疗服务质 量。
谢谢观看
8、建立动态监测机制:政府应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动态监测机制,及时掌 握项目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同时,通过数据分析和评估,为政策制 定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发展社会学研究

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发展社会学研究

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发展社会学研究作者:秦军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第2期秦军(安徽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从发展社会学的理论与战略思想考察“二战”以来的我国社会变迁,体育在我国三次社会转型中,特别是近年来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为我国体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表现在人们的体育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体育价值取向等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体育体制和体育市场运行机制在社会转型改革发展中渐显活力;文章还以美国体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比美国体育体制特点,探寻中国体育改革和发展的道路.关键词:社会转型;发展社会学;中国体育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1)02-0190-03纵观整个近现代史,中国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社会转型:第一次发生在晚清到民国之际;第二次发生在1949到1978年;第三次则是从1978年一直延续至今.第三次社会转型尤其是我们党近年来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为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关于“社会转型”一词的含义,在我国社会学学者的论述中,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一是指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专家学者关于“社会转型”含义的论述,对于正确把握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体育未来的改革发展趋势,无疑有着有益的启示.1 当前社会转型期中国体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1 中国体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新中国成立60年来,体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中国一举获得51金牌,力压美国列金牌榜第一位,奠定了体育强国的地位;大众体育广泛开展,国民体质普遍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学校体育教育日趋完善,学生自主学习,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学校体育功能进一步放大.我国体育特别是竞技体育发展快速,在世界体坛已经拥有一批优势项目,总体实力处在国际体坛的前列地位.体育设施显著改善,部分场馆达到国际标准.体育产业发展逐步加快,体育市场正在形成.体育国际交往日益扩大,我国在国际体育事务中的作用不断提升.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改革中渐显活力,体育发展势头渐趋强劲.从另一个方面看,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众多,人均收入不高,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文化差异等仍然是制约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国体育发展仍然存在着:体育锻炼意识淡薄;重竞技体育而轻大众体育;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相脱节;社区体育开展薄弱;竞技体育重体轻育;体育消费不足等诸多问题.1.2 社会转型期中国体育的机遇与挑战在未来50年里,中国社会现代化需要完成两次社会转型,一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二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从城市社会向城乡动态平衡社会转型.目前,我国社会正以较快速度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半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化社会转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结构的转型是体育发展的契机,体育工作方式的变革和相应体育服务体系的建立是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产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到2010年预计可达到35%以上.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应尽快着手制定科学的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应的政策法规,加速培育体育市场.全国居民消费10年左右预计可达到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消费水平.体育消费比重将逐步上升,消费需求向多样化、多层次发展.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收入差距仍将存在.在努力适应不同人群体育需求的同时,要保障低收入人群享有最基本的体育服务和区域体育共同发展.国家对体育事业的管理方式,正从直接、微观管理向间接、宏观管理转变.市场对体育资源配置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基础性作用.2 发展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国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发展社会学的核心是以现代社会变迁特别是“二战”以来的社会变迁为研究对象,研究现代化在全球或某一国家内发生的背景、方式、过程与目标.它立足于当今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实践,在总结和借鉴发达国家现代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近代至今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过程的理论、途径、模式和经验等的综合性研究.社会转型过程是一个更为复杂的社会变迁过程.回顾一下过去30多年时间我国社会发生的大规模社会变迁,我们就可以更深切地领会到这个转型过程所包含的极为复杂与独特的内容.当我们这个社会踏上“改革”的路程之后,我们会发现,所谓经济体制改革是不可能单独进行的,结果就是整个社会的全面转型,而体育的改革与发展也必然成为这汇入长河中的一条不可或缺的支流.笔者下面将在发展社会学的视野下,借鉴美国体育发展的成功经验,探寻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未来之路.2.1 美国体育体制的特点2.1.1 管理体制社会化美国体育大体可分成三部分:职业(商业)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美国没有“国家体委”,各州、行政特区不设州体委,也没有独立的体育院校和业余体校,不搞全运会.由于美国实行的是联邦制,各个州、城市的制度都不太一样,有的城市政府有涉及体育的部门,比如纽约市政府就有纽约体育委员会,但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城市经济、给市民提供参与体育的途径、刺激旅游业的发展,所以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吸引各种体育比赛和体育活动到纽约举行,而不是花钱培养运动员出去打比赛为城市争光.2.1.2 人才培养的学校化体育人才的培养主要由学校来完成,政府只是给你充分的政策和税收上的优惠.在学校里,体育被赋予了和其他重要学科同样的地位,可以得到与文化课相等或者更高的学分,体育生不受歧视,反而会受到崇拜.美国的“教育体育体系”不但为各职业队输送最杰出的运动员,同时也培养和储存了大量优秀的教练员、训练员、体育科研人员、管理者、市场开发人才和熟知并热爱体育的忠实观众,形成“全民皆体育”时尚和生活习惯,成为未来职业体育市场的主要消费人群.2.1.3 人才选拔的市场化美国运动员的选拔和流动不受“原属单位或者培养单位”的限制,学生运动员毕业后可以自由进入职业队或者上一级的学校运动队,无需支付培养费和转会费,这样就保证了高水平的运动员可以自由的向更高水平的体育联盟或者是学校流动,保证了选拔机制的自由和科学性,人才配置的合理性.职业球员的超高收入和职业体育相关的教练、医务、市场、管理、媒体、法律等行业的高收入吸引了大批青少年从事体育训练和教育.NBA职业篮球、NHL职业冰球和MLB职业棒球的通过选秀还吸引了全世界的该项目最优秀人才,保证了美国体育的全面领先地位.2.1.4 体育全面产业化八十年代,美国与体育相关的产值略超过全国国民生产总值(GDP)的1%,全国体育产业的产值在各大行业排名榜中居第22位.而据美国著名的商业咨询公司凯尔尼公司的统计,美国体育产业的市场价值在90年代中期已经达到了1520亿美元,成为美国的第11大产业,占其GDP的2%.在美国一些州的各行业产值排行榜上,体育产业的产值已跻身前三位.美国体育发展业已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体育产业链条.美国的教育系统完成对体育人才的培养和初级开发,职业队将大学毕业或肄业的体育天才汇集到各职业联盟进行市场开发,每个职业联盟,都是一个大型企业,每个球队都是一个经营实体,2003-2004年NBA29支球队的平均年收入为1亿零3百万美元.“以学校体育为基础,以职业体育为市场”的格局分工明确,渠道流畅,市场调控合理,美国的职业体育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市场化竞争和提高之后,目前又开始进行全球化的发展.根据2003年的统计,全球体育市场的份额已经达到4000亿美元,而美国占了其中的50%以上.体育产业已经成为21世纪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2.2 社会转型期中国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实现“三个转型”2.2.1 体育工作重点由竞技体育向全民体育转型“当前体育发展的机遇来自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要抓住体育发展机遇就要强调体育是对人的健康的投资,对人的未来的高劳动生产率的投资.”由竞技体育向全民体育的转型,重点是全民健身、全民健康,提高人口预期寿命,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体育工作的立足点与归宿.通过“青少年体育以学校为重点,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的具体实施方案,进行制度创新,将分散的、粗放的群众体育凝聚起来,上档次、上水平,发挥辐射作用,加大全民健身的覆盖面,达到全面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目的.2.2.2 体育人才培养由国家培养向学校培养转型我国体育人才的国家培养模式是在计划经济背景下形成的,它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体育人才,为中国在世界体育赛场摘金夺银.但是这种模式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已经不适应中国体育未来发展的要求,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矛盾问题,运动员以后的出路问题等等.而在今后体育人才的培养方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这样既有利于减轻国家的负担,也有利于体育人才的连续性培养.政府可以给予学校充分的政策和税收优惠,鼓励学校发展和研究体育科学,减少专业体校的开办,将其并入地方学校.学校可以针对不同学生年龄和身体特点举办训练营、校队与联赛.培养体育人才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为校争光”,“为国争光”,更重要的是提倡体育精神,弘扬体育文化,培养体育习惯,从而形成了规模巨大的体育产业.2.2.3 体育管理模式由政府直接管理向社会管理转型中国的体育管理体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改革探索,但是在整体上依然没有改变“强政府弱社会”的格局,政府过多的介入了体育管理事务,限制了社团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造成了在经费上对政府的依赖.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社会转型的加速,改变这种模式已经势在必行,政府应该尽快从具体的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转而进行政策支持和法律规范,把不应由政府行使的只能逐步移交给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社会中介组织.逐步弱化国家体委的影响,充分发挥体育总会和中国奥委会的作用.积极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办体育,发展各类体育俱乐部.政府应该由原来的大包大揽转变为集中提供公共产品,包括全民健身、体育健身设施建设、体育技术标准、体育知识和传播等.中国体育的改革和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如何在社会转型期正确把握中国体育改革和发展的历史机遇,借鉴西方体育强国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结合中国国情实际,不失为一个稳妥而有效的办法.参考文献:〔1〕胡鞍钢.我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J].体育科学,2000(3):1.〔2〕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3〕张瑞林.秦椿林.体育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8.〔4〕肖丰.金力.唐画琴.我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8):21-24.。

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

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

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法规类别】体育综合规定【发布部门】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已变更)【发布日期】1993.05.24【实施日期】1993.05.24【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1993年5月24日国家体委发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体育工作必须适应这一重大变革。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进程和体育事业发展,体育战线以社会化为突破口,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体育事业进入了较快的发展时期。

但是,体育工作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体育经费紧张,高水平体育人才缺乏,全社会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不够,体育工作效率、效益不高,体育事业发展的活力和后劲不足等问题,仍不同程度的存在,深化体育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

当前,体育战线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机遇,真抓实干,紧紧围绕体制和运行机制中的关键问题,加大体育改革力度,推动我国体育事业不断登上新台阶。

深化体育改革要有利于调动社会各方面办体育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改革的总目标是,改变原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单纯依赖国家和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办体育的高度集中的体育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国家调控,依托社会,有自我发展活力的体育体制和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形成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格局。

力争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新体制。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体育改革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改革体育行政管理体制,加强宏观调控能力体育行政部门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转变职能,调整内设机构,实行政事分开,将大量事务性工作交给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把工作重点真正转移到宏观调控上来,加强调查研究、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充分运用行政、法律、经济和竞赛等手段,建立灵活多样的调控机制,切实发挥对体育事业的领导、协调、监督作用。

浅谈我国新时期体育强国战略

浅谈我国新时期体育强国战略

体育风尚SPORT & STYLE浅谈我国新时期体育强国战略牛建华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商学院摘要: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体育成绩也随之突飞猛进,结合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和体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在1983年,原国家体委首次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一流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研究法对“体育强国”战略提出的背景及评价体系进行深入探究,旨在为体育强国发展提供更好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体育强国”;体制改革;发展方向一、“体育强国”战略提出的背景(一)“六五计划”的顺利完成加快了体育强国战略的制定“六五计划”这五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迅速,国民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社会文化、科技创新、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国民整体生活质量的提高给体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锲机。

同时,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也打开了新局面。

纵观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饱受西方霸权主义国家的欺凌,因此,在能力尚可的情况下,我们选择在体育平台上摘取金牌,来实现体育强国梦想。

(二)竞技体育取得的成就是制定“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主要原因八十年代初,中国的奥运健儿频繁出现在国际体坛上,并取得骄人成绩:1981年在南斯拉夫诺维萨德市举行的第36届世乒赛中,中国参赛选手一共包揽了七项冠军,创造了乒乓球史上的先例;1981 年到 1984年间,中国女排连夺世界杯、世锦赛、奥运会三次冠军;1984 年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选手许海峰在射击项目上,以 566 环的成绩赢得首金,实现了中国在奥运会金牌榜上零的突破。

如此种种,都加速着“体育强国”战略的出台。

二、“体育强国”战略评价体系和体制改革(一)体育强国的具体内容和特征1.体育强国的具体内容所谓“体育强国”,即指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教育、体育文化等方面协调发展,共同促进,总体实力较强的国家。

2.体育强国的具体特征体育强国的表现特征是:竞技体育布局规划合理,综合实力强;国民体质高,体育参与度高;体育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高;体育科技创新能力强,科技创新成果处于世界顶尖水平;体育产业高速发达,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体育文化国际影响力大,具有较强的国际话语能力。

体育蓝皮书: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_笔记

体育蓝皮书: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_笔记

《体育蓝皮书: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阅读记录目录一、内容综述 (2)二、报告概览 (3)三、体育产业现状分析 (4)1. 体育产业总体规模与增长 (5)2. 体育产业结构与优化 (6)3. 体育产业区域发展差异 (7)四、体育产业发展趋势预测 (9)1. 体育产业技术创新趋势 (10)2. 体育产业服务创新趋势 (11)3. 体育产业市场扩张趋势 (12)五、案例研究与分析 (13)1. 成功企业案例分析 (14)2. 重点项目研究 (15)3. 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探讨 (16)六、政策环境分析 (18)1. 体育产业相关政策法规概述 (19)2. 政策执行效果评估 (20)3. 未来政策走向预测及建议 (22)七、体育产业挑战与机遇 (23)1. 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24)2. 潜在的发展机遇 (25)3. 应对策略与建议 (27)八、结语 (28)1. 研究总结 (29)2. 研究展望与建议 (31)一、内容综述《体育蓝皮书: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是对中国体育产业进行深入研究和全面分析的重要著作。

书中详细概述了中国体育产业近年来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包括产业规模、结构分布、市场活力、政策环境等方面。

在内容综述部分,首先对中国体育产业的总体现状进行了介绍,包括总产值、增加值以及从业人员等关键指标的增长情况,展示了中国体育产业的巨大潜力和蓬勃发展态势。

报告深入剖析了体育产业的各个细分市场,如体育竞赛表演业、健身休闲业、体育场馆服务业等,分析了它们的市场规模、竞争格局以及发展趋势。

报告还关注了中国体育产业的政策环境,特别是国家层面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如《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等,这些政策对于推动体育产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报告也提到了国内外环境和国际体育发展趋势对中国体育产业的影响,揭示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体育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体育蓝皮书: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的内容综述部分全面而系统地展现了中国体育产业的整体状况和发展趋势,为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体育产业的窗口和参考。

中国大众体育政策的历史变迁与特征

中国大众体育政策的历史变迁与特征

中国大众体育政策的历史变迁与特征【摘要】中国大众体育政策的历史变迁与特征是一项至关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首先介绍中国大众体育政策的重要性以及基本概念,然后详细探讨自1919年至今的历史变迁,包括1919年至1949年、1949年至1978年和1978年至今不同时期的政策调整。

本文还将分析中国大众体育政策的特征,包括政府支持、民众参与和社会影响等方面。

结合当前形势,探讨中国大众体育政策未来的发展趋势,并评估政策对社会的影响。

通过对中国大众体育政策的历史回顾与特征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政策的制定背景和目的,为未来的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大众体育政策、历史变迁、1919年至1949年、1949年至1978年、1978年至今、特征、未来发展、影响、重要性、基本概念。

1. 引言1.1 中国大众体育政策的重要性中国大众体育政策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大众体育政策是国家推动全民健身、增强国民体质的重要手段。

通过大众体育政策的实施,可以激发人民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和发展,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减少慢性病发病率,从而为建设健康中国做出贡献。

大众体育政策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效途径。

体育活动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缓解社会矛盾,建设和谐社会。

大众体育政策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体育是一种文化形式,可以传承和弘扬民族体育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自信,提升国家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大众体育政策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对于国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1.2 中国大众体育政策的基本概念中国大众体育政策的基本概念包括对全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指导原则和政策框架。

中国政府将体育视为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动全民健身运动,提倡人民积极参与各类体育活动,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和身体健康的增强。

大众体育政策的基本概念还包括加强对体育产业的支持和规范,鼓励体育产业的发展,推动健康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互动发展。

我国为体育发展而制定的政策与法则

我国为体育发展而制定的政策与法则

我国为体育发展而制定的政策与法则建国以来我国制定的体育政策建国初期我国的体育方针基本上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侧重普及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中规定,国家提倡国民体育同年9 月,朱德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一届代表大会上说:现在我国的体育事业,一定要为人民服务,要为国防和国民健康服务,表明了新生的人民政府对国民体育的重视特别是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二届代表大会上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u体质,为新中国体育方针确定了理论基调1954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报告中,又一次特别指出: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这充分表明了党对群众体育的关心和支持当时劳卫利就具体体现了政府对国民在体育锻炼上的要求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原因,我国体育事业遭到极其严重的破坏,直到1976年,体育领域在邓小平体育思想的指导下,开始全面的拨乱反正,随着改革的发展我国体育事业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1980 年在困境中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以积极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以开明的政治手段和灵活的经济手段使奥林匹克运动进入了一个兴旺发达的新阶段,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扩大了奥运会的影响并推动了各国群众性奥林匹克运动这对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方针的制定也起了推动的开展作用1984 年,党中央在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体育工作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中发ulchaH 号),提出了加快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表明了党中央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1985年我国体育工作者提出了以革命化为灵魂,以社会化和科学化为两翼,实现体育腾飞的改革指导思想1987年又提出了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健身战略在实践中协调发展的观点1992 年,中国体育工作者又提出了结合中国特色发展奥林匹克运动的问题,这更加坚定了实施奥运战略和全民健身战略协调发展方针的决心中国体育在这一阶段的发展是符合历史和实际的,也正是改革开放的中国所追求的这一阶段中国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参与,尤其是在1984 年洛杉矶奥运会上杰出的表现,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在国际上地位的提高影响的增大以及全民精神的振作,而这与中国体育方针的正确制定是密切相关的1993 年6月,国际奥委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签署了一项基本目的应该是到2000 年人人享有体育与健康的协议1994年3 月,国际奥委会又在乌拉圭召开了专门研究体育和健康的会议,要求各国积极发展群众体育以增强身体健康正是在这种国际背景下,我国于1993年推出了深化体育改革的目标,提出了群众体育改革方案和训练体制改革方案,重新思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体育的发展道路和基本方针问题,a直接促成了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出台这两项计划标志着我国体育方针的重新调整,从偏重竞技体育转向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1996 年国家体委又制定全民健身计划科技工程和奥运争光计划科技工程,强调科技对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支持保证作用6 建国以来体育法规为了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体育运动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一直不断地完善各种法制法规来保障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行政法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件;中央文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国家体委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县级体育事业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其中还包括部门规章37件,规范性文件51 件,劳动人事15件,科技文化外事信访5 件,其他文件27 件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1995年月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这是我国首次把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法律责任等八个方面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立它标志着我国体育事业的管理进入了法制化管理阶段,体育法的颁布成为我国体育法制的一个里程碑1998 年,当时的国家体委副主任袁伟民在全国训练工作会议上的报告全国加强训练工作,为实现本世纪的奥运争光计划而努力奋斗中明确指出:我们必须坚持以训练为中心,围绕着奥运会的任务,把主要精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训练工作中去可见,我们在抓全民健身的同时,仍然是坚持竞技体育优先的原则,再一次表明对竞技体育的偏重在这期间,我国群众体育也得到较大发展,据统计,我国体育人口高于发展中国家水平但距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尚有显著差距群众体育的发展相对于竞技体育的发展,还显得不够200 年12月15日,国家体育总局下发了关于印发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通知,通知明确提出: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努力探索群众体育的发展规律和竞技体育发展规律,全面提高我国体育的整体水平在1995 年到2004 年之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提高,一方面不断注重竞技体育的投入,另一方面也不断加大对群众体育的投入,两方面均取得一定的效果总之,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体育方针经历了从偏重于群众体育到后来偏重于竞技体育再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发展过程中国奥运会前后体育事业发展的得与失新中国成立以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竞技体育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举国体制的建立与计划经济体制高度相关,在这种体制下,政府对竞技体育的宏观调控作用得到极大的发展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通过行政力量调动全社会资源,以政治任务的形式强力推动,新中国的体育事业从无到有,并在北京奥运会一些项目上取得了称霸世界的成就,这对于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的信任,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是非常必要的奥运金牌不断跃升的势头,也正是中国体育事业不断发展的缩影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模式的特点是政府以行政手段管理体育事务,以计划手段配置体育资源,在管理训练竞赛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一个由各级体育局为中心的管理体制,以专业运动队为中心的训练体制,以全运会为中心的国内竞赛体制三足鼎立的刚性结构然而由于这一模式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即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这一模式所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也日益暴露出来了奥运会后中国体育如何发展,实质上是从政策和措施上解决竞技体育与全民体育发展不协调的问题随着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其政府管理体制也必须发生相应的转变在我国竞技体育这个高度计划经济的领域,如何转变政府管理方式,使政府职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是中国政府职能转变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政府竞技体育的管理方式如何为适应客观条件的变化而转变则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形成的历史必须性和发挥的巨大历史功效已毋庸赘述但金牌只反映了一个国家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和追求,是我们综合国力的体现在北京奥运会上所获得的近50 枚金牌,相当一部分属奥运边缘项目,含金量不够高在奥运核心项目田径游泳球类等比赛中,我们的实力差距有目共睹;在那些职业化程度高在全球开展广泛具有巨大商业价值的项目中,我们还无法与美国等体育列强抗衡这些都是我们忧虑的另外虽然我们已连续届奥运取得大捷,跻身金牌大国行列,但群众体育全民健康水平还很低,中国人体质状况令人担忧,我们的体育基础设施还十分薄弱,健身场地严重短缺诚如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后开始转型,奥运会后的中国体育也应在登上金牌榜后开始转型:从举国体制转为全民体制,从精英体育转为全民体育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是胜利的欢呼,更是理性的交流和冷静的思考,当国民身体素质提高了,中国的体育强国梦也就不远了国家体育运动的发展要以国民健康为本,健康长寿是人类共同的理想和目标结语虽然后奥运时代的问题早就被不断提起,但也只有经历了一届真实的奥运之后,才真的有点感觉,知道了奥运会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遗产,也才真正开始思考,面对那么多的遗产,我国要多长时间,才能全部消化继承完毕金牌总数第一,这不过是竞技场上的胜利,我们还不是一个真正的体育强国中国体育即便有了举国体制,有了职业体育,对中国体育来说,也还远远不够全面我们必须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全民体育上而在全民体育里,学校体育,又是重中之重素质教育身体健康期待民族能够拥有强烈的竞争意识这些都离不开体育只有把根扎在学校扎在社区扎在农村,中国体育事业才算是找到了真正的出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政策演进与价值嬗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政策演进与价值嬗变

2013年1月体育与科学Jam2013第34卷第1期(总第201期)Jo ur na l of S por ts a n d Sc ie n ce v01.34 N o.1(T o t al No.201)·特邀论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政策演进与价值嬗变Policy Evolution and Value Change of Chi ne se Sports since Reform and O-_ penlng--up金世斌1JIN Shi bin l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大致经历了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深化体育改革、备战北京奥运会、和谐体育全面发展四个阶段。

政策演进呈现四个特征:从竞技体育优先发展向群众体育竞体全面发展转变;从政府办体育向政府和社会共同办体育转变;从注重政治价值向注重经济和人文价值转变;从社会本位“工具论”向以人为本的“本体论”转变。

关键词:体育政策;竞技体育;群众体育;行政;市场;以人为本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3)01—0036一06 Abstract:Since t h e reforill and op en in g--u p。

th e p ol i cy0f Chinese sports h as ex perie nced f our periods:competitive sports prior it y s tage,ref ormin g stage,prepar ing fo r t h e Beijing Ol y m p i cs,a ndco mp re he ns iv e develo pm ent stage.Th e evolution s h ow s four characteristics.They a r e fr o mcompetitive sports pri or it y to th e de ve lo p me nt o f p u bl i c sports and competitive sports,from o nlyt h e go v e rn m en t un der tak es sports to both t h e govern men t and t h e community unde rta ke sports,fr o m p a y a t te n t i o n to political v al u e t o p a y at t en t i o n t o ec on om ic va lue an d humanist ic va lue,andfr o m t he so ci al standa rd to ol--t heory t O t h e people--oriented ont olo gy.Key words:sports policy;competitive sports;public sports;administration;market people--ori—ented下,调整运动项目布局,举重、射击、羽毛球等13个项目被列为1我国体育政策的演进过程和主要内容全国重点项目。

社会体育发展史

社会体育发展史

波浪前进阶段(1958-1965)
1958 年~ 1965 年, 是我国进入全面的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打下了坚实 的物质基础。但1958年“左”倾思想“大跃进”“反右倾”等全国性 运动,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从而导致了1960-1962的三年困难时 期。这一时期也是在曲折道路上发展的时期,在开基创业阶段取得较 大成绩的群众体育也象国家建设事业一样, 进入了波浪前进的阶段。
调整和改革阶段1984年在国家体委拟定的贯彻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的意见中提出了克服体育过分集中于国家办的弊端放手发动全社会体育的改革思路形成了在体育行政部门领导协调监督下群众体育实行国家办和社会办相结合并以社会化为突破口调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办体育的积极性方针
社会体育发展史探究
了解相关定义 社会体育的分类及产生与发展 群众体育发展阶段的历史回顾
具 体 成 就
第一,1959年,我国举行了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有 不少学生、职工群众参加,对我国群众体育的开 展起到了动员、带动和促进作用。1965年,围绕 第二届全运会的举行,全国出现了群众体育活动 的高潮,近亿人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使中国群众 体育迈向了新的高度。 第二,体育宣传出版工作有了较大发展,创办了 《体育报》,体育科研工作也有了加强,成立了 我国第一个体育科学研究所。
10年挫折,停滞阶段(1966-1976)
经济基础社会状况:
当我国国民经济经过几年的调整恢复时期正重新走上健康 发展轨道之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文革”的10年浩 劫,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灾难性后果,使国民经济造成了5000 亿元以上的巨大损失,国民生产总值在128个国家中位于倒 数第20位,其严重程度超过“大跃进”所造成的破坏,使中 国群众体育的发展又一次遭受到了极大的挫折。 在“文化大革命”的10年中,体育战线收到了严重的摧毁 和破坏,大量体育设施荒废被捣毁,群众体育的组织管理体 系已消失,自发、自强的群众活动被迫停止。职工体育协会 等体育组织网络和业余训练队被解散,农村开展的民间传统 体育活动也被“破四旧”的狂潮淹没,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 流域形式,妨碍了农业生产。

“八五”计划中体育规划演变及动因分析

“八五”计划中体育规划演变及动因分析

1“八五”计划与深化体育改革1991-1995年是中国第八个五年计划时期.1991年3月第七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总的要求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把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第八个五年计划时期要求是:要着眼于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提高效益,完善和深化改革,努力促进经济良性循环,为“九五”时期的发展打好基础.“八五”计划是在20世纪80年代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和治理整顿经济环境的背景下制定的.1990年开始编制“八五”计划时,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历时三年的经济全面治理整顿,西方几个主要国家也正对我国实行经济制裁.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邹家华说,“要把困难想得严重一些,以立于不败之地.在订计划时要留有充分的余地,把计划编得小一点”.所以最初要求保持6%左右的中速增长,设想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但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之后,人们的观念和经济发展态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事实上“八五”期间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推进最快的时期,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形成了总体开放的格局.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达到12%,是同期世界各国中经济增长最快的,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增长速度最快、波动最小的时期.其中第九章文化建设对体育的规划是:继续发展体育事业.进一步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全民体育运动意识.努力提高人民的身体素质和我国的竞技运动水平.体育设施的建设,以中小型为主,重点放在优秀运动队和后备力量训练设施的完善配套上.充分调动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努力增加群众体育运动的场所和设施.[1]第290页(第一句话讲体育发展的思路,第二句讲发展体育的任务.这两句话又是递进关系,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方针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只有提高国民参与体育的意识,扩大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才能使国民体质及竞技运动水平的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世界体育强国的目标.第三句讲竞技体育设施建设重点;第四句鼓励社会投资群众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这正说明了我国体育发展的思路,竞技体育发展靠投入,群众体育发展靠改革,扩大社会办体育的经营权,来争取社会和企业的赞助,解决经费不足的瓶颈问题.)在1991年3月国家发布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后,5月全国体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期间,与会者对《中国体育发展与改革纲要》、《体育事业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草案)进行了讨论和修改.《体育事业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草案)中提出,“本世纪最后十年,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要求,努力建设世界体育强国,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服务.”1992年春,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在中国大地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市场经济的确立使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变;1993年中国以极大的热情申办2000年奥运会却以失败告终,虽然不排除东西阵营的政治因素,但中国在与其它申奥国家的对比中也看到了自己的差距;这两件事的发生使得体育体制的改革终于被提到了议事日程.1993年的全国体委主任会议制定下达了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提出了90年代到2l 世纪初我国体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任务:改变计划经济条件下依靠国家和行政手段高度集中的体育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符合现代体育发展规律,国家调控、依托社会、有自我发展活力的Vol.31No.8Aug.2015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 cience Edition )第31卷第8期(上)2015年8月“八五”计划中体育规划演变及动因分析杜天华,焦素花(皖南医学院体育教研室,安徽芜湖241002)摘要: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八五”计划中体育规划的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分析,认为:我国五年计划中体育规划的制定经历了体育工作重点转移、体育的全面复苏与发展、体育快速发展和深化体育体制改革四个发展阶段;中国人的实用理性传统和国家的经济、政治制度是我国五年计划体育规划制定的内在动因,而国际上体育交流大环境则对我国五年计划政策中体育规划的制定起外部动力作用.关键词:“八五”计划;体育规划;演变;动因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 (2015)08-0195-03基金项目:2013年安徽省省级人文科学一般课题阶段性成果(SK2013B553)195--. All Rights Reserved.体育体制和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形成国家办与社会办、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格局,力争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新体制.根据深化体育改革的总体设想,1993年以足球为突破口试行俱乐部制和职业化改革.重点是推行足协的实体化和球队组织的俱乐部制,原有的专业化体制基本被打破,初步形成了以足球俱乐部为主体的职业化管理体制,这种体制通过《中国足球协会章程》、《中国足球协会俱乐部章程》、《中国足球协会会员制章程》等法规性文件和对各级足协和各类俱乐部的注册登记制度固定下来;体制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足球运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据中国足协资料显示,1992年全国常设的足球队不过20来个,全国的足球运动员不过1000多人,而1995年全国注册的足球运动员已达6700人,业余参加系统足球训练的青少年达到数万人,足球已成了社会各界十分关心的事[2].足球改革的初步成功为篮球界摆脱困境带来了希望和启示,竞赛制度被作为篮球改革的突破口;1994年底,中国篮协宣布:从1995年开始,全国男篮甲级联赛将采用主客场和跨年度的新赛季制,开始了中国篮球的职业化进程,当年全国男篮参赛最多的队可达50场,远远超过过去每年每队参赛十来场甚至不到10场的数字,对运动员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吸引观众都产生了积极作用.除了足篮/球运动项目外,网球、围棋、自行车、拳击等也先后组建了职业俱乐部,开始了职业化改革.国家每年给中国足协和国家足球队的拨款,从1992年300多万元降到1998年200多万元,这经费只是足协家底儿的1/20,足协目前每年已能从社会上赚回6000万元;中国篮球协会一年有3000万元入账.国家体育总局20个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有11个中心一年可营利1000万元.国家体育总局一年从社会上拿到4亿元,已不亚于国家的财政拨款[3].随着体育体制改革和体育职业化的深入,我国体育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按照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1995年6月国务院批准发布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关心,使我国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出现一个新局面;7月国家体委发布实施了《奥运争光计划纲要》(1994年~2000年),对我国体育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全过程的系统管理与控制,促进我国竞技体育更上一层楼,在2000年前的众多国际大赛中再创佳绩;8月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体育全面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具有非常重要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贯彻实施《体育法》,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育体制指明了方向.2五年计划政策体系中体育规划制定的动因2.1中国人的实用理性传统延续体现在我国五年计划体育规划内容的思想意识中实用理性传统是我们认识中国特性的重要依据,通过细致分析五年计划政策体育规划文本可以看出,中国体育政策制定的基本特征是以实用理性价值观来操纵体育的基本发展过程.实用理性在中国由来已久,它的核心思想就是事事强调“实用”“实际”“实行”,具体表现在,一是“不作纯粹抽象的思辨”,二是“不让非理性的情欲横行”.这其中,“非理性的情欲”就与体育其实直接相关.[4]从我国体育发展历程可以清楚看出,我国的体育与“非理性的情欲”完全无关,体育作为一项社会文化活动,体育现象古已有之,但中国人对体育的现代理解和“体育”这个概念本身,则是近代中国人为了求强求富从国外引进的.中国文弱之病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时代,中国就明确提出了“劳心”与“劳力”的社会分工,这以后更形成了重文轻武的社会风尚.19世纪中期以来,为改变“重文轻武”的传统文化观念,纠正忽视体育锻炼的倾向,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推行和普及体育教育进行了不懈的努力.19世纪60年代,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中,我们开始从国外引进了部分现代体育内容,但主要局限于练兵.19世纪末,维新派在寻求救亡图强的方策中认识到国家富强的基础在于国民的基本素质.他们认为国民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养和公民意识三个方面,身体素质是基础. 1903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设“体操科”,初步改革了传统的学校教育.辛亥革命后, 1912年7月在北京召开“临时教育会议”,确定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宗旨.一战后,不少人认为“公理”战胜了“强权”.动摇了国人对军国民主义的信赖,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与自然主义体育原理的流行,更冲击了体育-尚武-军国民教育的观念.1922年11月教育部颁布“学校系统改革命令”,废除了军国民教育的内容,规定了七项新的教育方针,对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也做出了相应的改革.这一学制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体育完成了由以军国民主义为思想基础的德日体育体制,向以自然主义思想基础的英美体育体制过渡,确立了后来体育发展的基本模式.民族危难之际,体育的强国强种作用被特别看重并成为培养军国民的重要手段,“体育救国”就成为了中国体育的历史使命.和平发展时期,竞技体育独有的宣传效应又被国家所特别重视,中国体育又被赋予了“为国争光”的新任务.[5]从70年代,一只小小的银球推动了世界,举世闻名的“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关系发展的大门;80年代,伴随着中国女排获得世界冠军,“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声震云霄;90年代,第11届亚洲运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亚运成功,众盼奥运”成为了大家共同的话题.于是在我国,很长时间里体育的政治功效和精神激励作用的实用性体征被当做了我国决策者制定体育规划价值观念的主线.2.2国家经济、政治制度是我国五年计划政策中体育规划196--. All Rights Reserved.的出发点从经济制度的角度看,新中国建立以后到1978年底的十一届叁中全会,这一阶段,我国的体育体制是20世纪50年代初借鉴苏联的的体育体制模式,按照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而形成的行政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体育的管理,以指令性垂直控制为主,以国家拨款分配为主,以文件计划等行政手段为主,这样的体育体制被称为“举国体制”.[6]从政治制度的角度看,中国的政治制度是指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大陆实行的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政权、政府制度、国家与社会关系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法律、体制、规则和惯例.中国共产党是唯一的执政党,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其中,中国的行政制度对于中国的体育制度具有更直接的制约作用.所谓的中国的行政制度是指有关国家行政机关的组成、体制、权限、活动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规范和惯例,具体就是全国人民大会体制下的中央行政机关、中央行政机关对地方各级行政机关的领导关系,国务院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负责统一领导全国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负责国家体育事务的国家体育总局接受国务院的直接领导,因此,政治制度直接决定了我国五年计划政策中体育规划的方向、方式和进程.[7]从“五五”计划到“八五”计划期间,“奥运争光”都是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目标,但是自从1976年“文革”结束后,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1979年11月26日,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又恢复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合法席位,而且在“七五”“八五”计划期间,我国分别处于经济、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我国的体制特征又分别处于强化与完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奥运战略发展阶段和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这两个不同的演进阶段.2.3国际上体育交流大环境是我国五年计划政策中体育规划制定的外部动力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更加快了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中国以往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的体育制度已与国际上与市场取向的体育制度不相适应,从“五五”到“八五”体育规划的演变发展可以看出,为了我国体育的深入发展,并与国际上体育价值取向接轨,建立和不断变革现有中国的体育规划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现代体育运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国际文化现象,现代体育的发展和竞争是开放的发展和竞争.1979年,在我国体育界和国际友好国家与人士的共同努力和推动下,我国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权利,重新回到了国际体育大家庭,中国体育从此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在全面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国体育以包容、开放的心态,努力学习国际先进的体育发展经验,在体制、机制上全面与国际接轨,与时俱进,与世俱进,在开放中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实现健康快速发展.[8]3结论随着社会进程的阶段性变化,五年计划政策体系的内容也随之不断修订与完善,并反过来指导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体育规划作为政策体系的一部分,亦随着体育实践的发展,在体育与我国的国计民生越来越融为一体的过程中,严密而合理的我国体育规划体系也将渐次形成.从“八五”计划中体育规划的演进过程也反映了秩序规则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形成到发展再到逐步完善,尽管我国目前的体育政策和法律还存在诸多的不完善,但随着体育实践的开展、国际化环境的影响和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我国体育政策也将逐步走向完善.———————————————————参考文献:〔1〕〔2〕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建国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重要文件汇编[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8.431,367,290.〔3〕伍绍祖.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1949~1998)综合卷[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368-371.〔4〕许立群.年轻的事业宽广的道路———喜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产业化发展[N].人民日报,1998-11-25(8).〔5〕金光辉.从实用理性传统看中国人的体育价值观[J].体育与科学,2013(5):69-71.〔6〕周西宽.体育基本理论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279.〔7〕王庆伟,等.中西方职业体育制度变迁的比较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6(1):42.〔8〕国家体育总局.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19.197--. All Rights Reserve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笔者以历史分析的方法,总结和分析了中国体育发展战略三次大调整发生的动力机制等问题。

研究认为,中国体育发展战略发生的三次调整是在国际体育运动发展趋势、中国社会经济体制变革以及中国体育改革等因素作用下的结果,中国体育积极谋求自身可持续发展是中国体育发展战略调整的内在动力。

【摘要题】体育研究
【关键词】中国体育/发展战略/调整/动
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的系统研究源自于20世纪80年代。

自1983年以来,原国家体委多次就中国体育发展战略问题举行学术研讨会,国务院和原国家体委相继在80年代和90年代制定了《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体育产业发展纲要》、《2001-2010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等一系列重要的战略决策方针。

中国体育在发展战略选择上先后发生了三次重大的战略调整与转移过程。

笔者试图通过研究中国体育发展战略发生以及调整的动力机制,以期对我国体育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完善提供借鉴与参考。

1从“优先发展”战略到“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国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战略(有学者又称其为“赶超战略”)初步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这一战略的形成主要以一系列会议决策、方针政策等为标志。

如1984年在全国体育发展战略、体育改革会议上正式提出把在奥运会上名列前茅作为发展目标,要求“各级体委都立足本地区,面向全世界,为奥运会作贡献”,把运动技术水平作为体育强国的主要标志[1];中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战略是在“普及与提高”的政策方针基础上形成的。

根据国际竞技体育发展的大局势和中国体育发展的现状,1987年全国第2届体育发展战略讨论会上,提出“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健身战略和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战略协调发展”的指导方针。

1989年全国体委主任会议提出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战略要求,并把它作为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指导方针。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战略的内涵更为丰富,原国家体委正式提出“各类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制定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体育产业发展纲要》等战略发展规划,并首次以法律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确立了“各类体育协调发展”的战略方针[2]: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国际上广为传播,我国于1993年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了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并于1994年3月正式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

体育理论界就体育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了较为广泛的讨论,我国体育界明确提出“三个协调发展”的方针,即体育与经济协调发展;体育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的协调发展;体育内部的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

“三个协调发展”的方针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一致的[3]。

袁伟民在2001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的讲话中,多次谈到实现体育事业特别是竞技体育持续发展的有关对策问题。

以上这些方针决策标志着中国体育已经开始启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序幕。

2中国体育发展战略调整的动力机制
2.1国际体育运动发展趋势
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的大调整也是适应世界体育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应变之举。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广泛开展促进了世界范围内体育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广泛参与世界竞技体育的竞争成为世界体育发展的主流。

20世纪的竞技体育以惊人的冲击力向国际化、科学化和高水平化推进,以奥林匹克为核心的世界竞技体育主宰了体育运动发展的命运,成为当代体育运动的主体。

它创造了20世纪灿烂的竞技文化,也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经济生活[4]。

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更加重视奥运成绩和排名,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国家对竞技体育的管理和支持,包括强化政府和体育管理部门对竞技体育的管理,从战略高度发展和调整项目布局等措施[5]。

在这种时局下,中国体育紧跟国际体
育发展潮流,积极制定发展战略,完成了发展战略的大规模调整与转变。

中国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战略提出的重要背景,是谋求中国竞技体育在国际体坛上的地位,并以取得优异参赛成绩作为辐射力,从而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精神动力;由于在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上没能得到实际贯彻,造成中国竞技体育的社会基础异常薄弱,在此基础上,提出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便也成为顺乎自然的选择;而20世纪后期世界范围内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广泛渗透,各国都在积极制定对策实施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固守传统体育发展模式,依靠体育资源存量增加的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因此,中国体育义无反顾地举起了可持续发展的大旗。

2.2中国社会经济体制变革
中国当代体育运动与政治、社会有着广泛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社会的变革必然要实现包含体育事业在内的同步改革,即体育必须参与社会的改革[6]。

发生在20世纪后半叶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的几次大调整,都直接与中国社会经济体制的变动有关。

中国体育三次重大发展战略的提出及调整,是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实现的。

改革开放国策确立之初,一方面,国家急需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献身的精神动力支持;另一方面,国家经济实力不强,不可能支持所有体育事业的发展,只能选择竞技体育优先发展,于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举国体制”。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战略是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与转变而形成的,中国社会逐步进入“小康”,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恩格尔系数大大下降,对体育的需求不断增加,而长期以来困扰中国体育发展投入不足的状况将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改善。

体育的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在促进《奥运争光计划》实施的同时,大力推动全面健身计划,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对群众体育的促进、协调与指导,提高国民素质成为时代所趋。

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步步深化,而“可持续发展特别适合中国的现实国情和发展需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以说是当代中国现代化的唯一正确选择”[7]。

于是,中国体育选择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3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内在动力
中国体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是体育发展战略发生调整的内因和根据。

建国50多年来,中国体育一直在顽强的躁动中谋求自身的发展。

20世纪后期的中国体育,是在两股时代潮流的汇合点上求生存、求发展的:第一股潮流是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相应的经济体制不可遏止的变革。

第二股潮流是世界体育运动的发展和它自身躁动着的改革倾向。

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的调整与迁移,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中国体育自身改革发展需要而为的。

20世纪的中国体育在致力于改革的20多年中,大约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81年开始为体育改革的酝酿阶段;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标志着改革第二阶段的开始,是体育改革的摸索阶段;1993年《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的意见》标志着中国体育改革进入第三阶段,是体育改
革的深化阶段[7]。

1998年原国家体委改名为国家体育总局,标志着中国体育改革已进入深化发展的快行道。

进入21世纪,中国体育事业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面临着新的更加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如何出色地办好北京2008年奥运会,并抓住机遇,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全面发展。

2002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的发布,从体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到新时期发展体育事业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总体要求,提出了一系列高瞻远瞩的战略部署,这标志着中国体育在新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