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取穴要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疗法,虽不同药物治疗,但取穴处方和决定手法的操作同样的不能离开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就是根据中医的理论、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学说、通过望诊(观查病人的气色、形态、舌苔等)、闻诊(听病者的声音、闻气味等)、问诊(询问病史和现状)、切诊(诊脉及腹诊)等四诊,来辨别疾病属阴、属阳,属寒、属热、属表、属里、属虚、属寔,这就是中医的四诊八纲。经过这样的分析,确定病的性质,辨明症候,然后立法取穴处方,当针当灸当补当泻进行治疗。
但是针灸疗法毕竟不是用药而是用穴,十四经穴位计有三百六十多个,再加经外奇穴二百多个,合计数百之多,要在短时间内能比较熟练的掌握和运用,这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作一专题讨论,以便对学者有所帮助。
我们在临床上要将穴取好,首先应了解腧穴的特点,每一个腧穴所在部位都可以治疗所在局部的表面和内脏疾患。除此以外每一个腧穴还有他的不同属性和特性,即是腧穴属于那一经的在主治上都有他的共同点,属那经的穴都可治他本经的病。另外每一个腧穴在治疗上除共同点外还有他的特殊作用,下面分两部份介绍一下:
(一)十四经腧穴共同的主治特点
属于那一经的腧穴在主治方面都有他的共同点,属于那一经的穴就治那一经的病,特别是肘膝以下的腧穴。现将各经主治特点简介如下:
(1)手之阴经:
①手太阴肺经腧穴主治喉、胸、肺部疾患。
②手厥阴心包经腧穴主治胸、心、胃部疾患及神志病。
③手少阴心经腧穴主治胸、心部疾病及神志病。
(2)手之阳经:
①手太阳小肠经腧穴主治头、项、眼、耳、鼻、喉病,神志病,发热病、(治头以背面为主)。
②手少阳三焦经腧穴主治头、耳、目、喉、胸胁疾患及发热病、(治头以侧面为主)。
③手阳明大肠经腧穴主治头、面、眼、耳、鼻、喉、齿部疾患及发热病(治头以正面为主)。
(3)足之阳经:
①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主治眼、鼻、头、项、腰、背、后阴部疾患,神志病及热病(治头身以背面为主)。
②足少阳胆经腧穴主治目、耳、鼻、喉、胸胁部疾病及热病(治头身以侧面为主)。
③足阳明胃经腧穴主治头、面、鼻、口齿、喉部疾患,神志病,胃肠病,热病(治头身以正面为主)。
(4)足之阴经:
①足太阴脾经腧穴主治胃肠疾患及生育、小便疾患(以肠胃疾患为主)。
②足厥阴肝经腧穴主治生育、小溲及胸胁、目疾(以生育、小溲为主)。
③足少阴肾经腧主治生育、小溲病,又主肠部及咽喉部疾患。
(5)任督二脉:除了某些穴如关元、气海、人中、百会等穴,具有全身性作用以外,一般穴皆以治疗局部病为主。
(二)腧穴的特性,(包括经外奇穴)
每一经的腧穴在临床主治方面还有他的特殊作用,如合谷为汗穴,内关为吐穴,丰隆为痰穴,气海、关元为补元气之穴,足三里为保健穴,人中能开窍,廉泉治不语等等。他如经外奇穴印堂治惊风,太阳治头痛,气喘治喘症等,除此外还有以下几种腧穴的特殊性。
(1)络穴:人体的脏腑互为表里,络穴绕表里而有联系作用,如因本经疾患而影响其相互
表里的经脉脏腑时、取用络穴治疗最为恰当。
(2)五腧穴:五腧(井、荥、俞、经、合)穴,是以五行学说来表示每条经脉中数个腧穴的特性,以应用于临床,根据虚则补其母、寔则泻其子的原理在治疗中应用。
(3)原穴:原穴是脏腑真气输注于经络的穴位,故“五脏六腑之病,皆取其原”。十二经的原穴在六腑(阳经)系单独存在,五脏(阴经)则与五腧穴中的“俞土”穴并用。在临床上对脏腑疾患取用原穴有很好的效果。
(4)郄穴:郄穴指人体的间郄,为气血汇集之处,如病情较重的针刺郄穴有疏通气血的显著效果。
(5)募穴:募穴是在本脏的经气聚集部位,凡属内脏疾患经久不愈的,募穴有显著的疗效。
(6)俞穴:俞穴是内脏之气所输注的孔穴,故亦为治疗脏腑疾患的重要穴位。俞穴与募穴有阴阳之别,募为阴,俞为阳,更适用于与内脏有关的其他各部疾患。
(7)八会穴:人体的气、血、脏、腑、筋、脉、骨、髓之气均各有所会,凡属某一种组织或脏器的病变,均可采用其有关的会穴。
(8)交会穴:十二经与奇经八脉的循行,常是相互交错,并不是孤立的,因此有许多腧穴,是两经以上的经气交会的穴位。这些穴位,不仅能治本经的疾病,还能兼治其所交会经脉的疾病。
(三)取穴配方的具体运用
腧穴的特点已在前面介绍,掌握这些特点在临床上即可灵活运用,在取穴配方具体运用综合起来可分以下两大类型,即局部取穴与按经取穴,这两大类型几乎可以包括各种取穴方法、特别是按经取穴最为重要。
(1)局部取穴:
这一类型取穴方法的特点,即不按经络循行取穴,每个腧穴在什么地方就治什么地方的病,换言之即是那个区域有病就在那个区域来取穴。这种取穴方法不仅能治疗局部体表的疾病,并且能够治疗局部体内脏器疾患(胸、腹、背部)。这一方法的应用,甚为广泛,并且易于掌握,也可以单独使用。但遇到较复杂的疾病,则不及循经取穴,二者可以配合使用,具体方法概括的可分以下两点:
①痛腧取穴法:这一取穴方法与局部直接患处为主(除重要器官及较大血管外),即是那里疼痛,就在疼痛处针灸,这就是古人“以痛为腧”的规律,这种方法在临床上只适用于痛症。
②邻近取穴:这一取穴的方法可分为局部较近区域或较远区域取穴如眼病取攒竹、睛明,鼻病取巨髎、迎香、耳病取听官、听会……等,这些都是在患部的局部附近取穴。如鼻病取上星,通天,头痛取风池、风府,胃病取章门、天枢……等,这些都是在患部的局部较远的区域取穴。但是头部仍不离头部、腹部仍不离腹部,还是不能脱离局部的范围。
③募俞取穴法(腹背取穴法):这一取穴的方法,是以脏腑特定穴位为基础。虽然“募”“俞”一在腹,一在背,但是这些穴位,亦不离乎脏器所在的局部,如胃募中脘,胃的俞穴胃俞,肺募中府,肺的俞穴肺俞……等等。
在临床上治疗胃病取中脘或取胃俞,仍然是以脏器局部为主,如果中脘、胃俞同时并用,即是“俞募取穴”,符合古人“从阳引阴,从阴引阳”的规律,后世在这一规律基础上演变为“腹背取穴法”、即是不专以脏腑特定穴位为基础,如胃病腹部取梁门、背部取胃仓等等,尤为灵活。
以上三种取穴方法,虽各有不同,总之皆属于局部取穴的范畴。
(2)按经取穴:
这一类型的取穴方法,较为复杂,也是非常重要的取穴方法,要掌握这种方法必须充分了解脏腑生理、病理、经络循行路线、阴阳五行表里关系、腧穴的特性等等,才能掌握灵活运用,故较局部取穴为困难,临床上使用,治疗复杂的疾病效果较局部取穴为高,可以单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