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取穴要点
正确快速取穴方法(图文并茂)
正确快速取穴方法(图文并茂)人体穴位可以分为十四经穴、奇穴和阿是穴三大类。
十四经穴是位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上的穴位,简称“经穴”。
十四经穴与经脉的关系密切,它不仅可以反映本经络和脏腑的病症,也可以反映与本经脉所联系的其它经脉和脏腑的病症。
奇穴又称“经外奇穴”,它有固定的穴名,也有明确的位置,但它们不属于十四经脉,这些穴位对某些病症具有特殊的疗效。
阿是穴又称“压痛点”,多位于病变部位及其周边,这一类穴位的特点是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
快速取穴方法掌握正确的取穴方法是准确取穴的基础。
常用的取穴方法有简易取穴法、体表标志法、手指比量法、骨度分寸度四种。
简易取穴方法此法分为触摸法、抓捏法、按压法三种。
是通过食指、拇指指腹按压皮肤,观察和感觉皮肤及指腹的反应来找穴的一种简单方法。
体表标志法快速取穴方法:体表标志法图此法又称“自然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
它可以分为固定标志取穴法和活动标志取穴法。
固定的标志,是指在人体上不受活动影响、固定不移的标志,如乳头、肚脐等。
找到这些标志就可以确定腧穴的位置,如脐中旁开2寸处“天枢穴”等,活动标志是指人体在做某些动作时才会出现的标志,如在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微张口呈凹陷处取听宫穴等。
手指比量法简易取穴方法图:手指比量法这是一种以患者手指为标准来量到穴位的方法。
由于选取的手指不同,节段亦不同,所以此法又可分为以下几种穴:中指同身寸法:是以患者中指屈曲时中节内侧两端纹头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可用于四肢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拇指同身寸法:是以患者拇指第一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横指同身寸法:又名“一夫指”,患者将除拇指以外的其余四指并拢,以中指第2横纹处为准,4指横宽作为3寸。
注:手指比量法只能在骨度法的基础上运用,不能以指寸悉量全身各部,否则长短失度。
故明代张介宾《类经图翼》说:“同身寸者,谓同于人身之尺寸也。
学霸笔记针灸口诀
学霸笔记针灸口诀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疗法之一,能够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来调整身体的功能和平衡气血。
学习针灸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关键的口诀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相关理论和操作技巧。
以下是一些学霸笔记针灸口诀,供大家参考:1. 穴位定位口诀:上不过头,下不过膝,左右对称,就是穴位。
这句口诀强调了穴位的定位原则。
在寻找穴位时,应当注意参照身体的特定标志来确定位置,如头部的发际线、四肢的关节等。
此外,左右对称也是寻找穴位的重要原则之一。
2. 针刺方法口诀:三进三出,快进慢出,以气为导,以气为尽。
这句口诀强调了针刺方法的基本原则。
在刺入针时,应当采用三次快速刺入的方式,而拔出针时则应该缓慢均匀,以避免伤到患者。
此外,针刺时应当以气为导引,即在刺入和拔出针时要注意顺气流的方向。
3. 针灸调理口诀:病在经脉,治以经脉,经有所通,脉有所缓。
这句口诀强调了针灸调理的关键原则。
中医理论认为,疾病与经脉有关,因此在针灸治疗时应当注重经脉的选择和调理。
通过对经脉的刺激,可以促进气血的流通,达到调理身体的效果。
4. 针灸禁忌口诀:刺头不刺尾,刺心不刺腹,刺背不刺腰,刺肩膝关节少刺。
这句口诀强调了针灸治疗时的禁忌原则。
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应当避免刺激头部、尾部、心脏、腹部等重要器官和敏感部位。
此外,背部和腰部的穴位也需要谨慎选择,以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肩膝关节的穴位也应当少刺,以免引发关节损伤。
以上是一些学霸笔记针灸口诀,希望对学习者在学习和实践中有所帮助。
针灸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掌握好相关的理论和技巧对于将来的临床实践非常重要。
因此,学习者可以通过制定自己的学习笔记口诀,加深对针灸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升学习效果。
针灸取穴原则
针灸取穴原则
针灸取穴是中医针灸治疗的基本方法之一,它的效果与针灸方法和技巧密切相关,而取穴的准确性则是决定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针灸取穴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依据病情选穴:不同的疾病对应不同的穴位,应根据病情进行选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遵循经脉走向:针灸取穴应遵循经脉走向、穴位分布的规律。
在取穴时要注意穴位的深浅、位置的准确性。
3.注意望诊、闻诊、问诊:在选定穴位之前,应进行望诊、闻诊、问诊等各项综合诊查,以确定病情和病位,从而进一步确定取穴的方向和部位。
4.强调个体差异:针灸取穴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调整,包括年龄、性别、体质、生活环境、工作习惯等方面,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5.注意安全卫生:在针灸取穴的过程中,应注意卫生和安全,避免交叉感染和误伤患者的情况发生。
总之,针灸取穴原则是中医针灸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严格遵循,才能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 1 -。
针灸的操作技巧与注意事项
针灸的操作技巧与注意事项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它以针刺皮肤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然而,在进行针灸治疗之前,医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以确保疗效的安全和有效。
本文将介绍针灸的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一、操作技巧1. 穴位寻找:在进行针灸时,准确定位穴位是至关重要的。
医生需要准确地找到穴位的位置。
一般来说,寻找穴位主要依靠经络、骨骼突起和肌肉的特征。
医生需要通过仔细触摸和观察来寻找穴位。
2. 针刺深度:针刺深度是针灸治疗的关键之一。
针灸师需要根据病情来确定针刺的深度。
一般来说,治疗浅表疾病时,针刺深度较浅,不宜过深;治疗深部疾病时,可以适当增加针刺深度。
3. 针刺角度:针灸师在进行针刺时,需要注意针刺的角度。
不同穴位有不同的针刺角度。
一般来说,针刺角度以与皮肤平行或与经络方向平行为主。
但在一些特殊穴位的处理上,可能需要有不同的角度。
4. 插针技巧:插针时需有稳定的手法,医生需要掌握正确的插针技巧。
一般来说,插针时要用力均匀,避免过快或过慢。
另外,要确保插针的深浅适中,并注意观察病人的反应。
5. 操纵与疏通:针刺后,医生可以通过操纵来调节气血的流动。
操纵的手法多样,如旋转、提插、弹压等。
医生需要根据疾病和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操纵手法。
二、注意事项1. 消毒与无菌:在进行针灸操作时,必须注意消毒与无菌。
创口消毒是防止感染的重要一环,医生需要使用消毒酒精对皮肤进行擦拭。
此外,针具的使用也需要注意无菌,一次性使用针具可以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2. 针具选择:医生在进行针灸操作时,需要根据病情和穴位特点选择合适的针具。
一般来说,常用的针具有银针、不锈针等。
医生需要选择质量可靠的针具,以确保治疗效果的稳定和可靠。
3. 针灸禁忌:针灸虽然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并不是适用于所有人群。
有些情况下,针灸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或加重疾病。
一些针灸禁忌包括孕妇、病情严重或恶化、出血倾向、感染性疾病等。
常用穴位取穴法
常用穴位取穴法中风先兆上星、百会、印堂、肩髃、曲池、足三里、阳陵泉、完骨、天柱。
眩晕加头维、风池。
夜眠不安加神聪、神门。
烦躁者加合谷、太冲上星穴:为督脉经穴, 该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平刺0.5~0.8寸;可灸。
百会穴:督脉穴。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平刺0.5~0.8寸;可灸。
印堂穴:印堂穴是经外奇穴之一,位于人体的面部,两眉头连线中点。
向下平刺0.3-0.5寸,或三棱针放血,可灸。
肩髃穴: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肩周炎宜向肩关节直刺,上肢不遂宜向三角肌方向斜刺。
曲池穴: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直刺 1~1.5寸。
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穴。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1 直刺法:稍偏向胫骨方法,直刺1—2寸。
2 斜刺法:向下刺法:向下刺入,进针2-3寸。
阳陵泉穴:小腿外侧之腓骨小头稍前凹陷中。
直刺或斜向下刺1~1.5寸;可灸。
完骨穴:乳突下方沿后缘,触摸上方的骨头,有一浅凹。
一压,即有震动感,这就是此穴。
直刺或斜刺0.5~1寸。
不灸。
天柱穴:天柱穴位于后头骨正下方凹处,也就是颈脖子处有一块突起的肌肉(斜方肌),此肌肉外侧凹处,后发际正中旁开约2厘米左右即是此穴。
眩晕加头维、风池头维穴: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距神庭4.5寸。
平刺0.5~1寸。
风池穴:在头额后面大筋的两旁与耳垂平行处。
针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5~0.8寸,或平刺透风府穴;可灸。
夜眠不安加神聪、神门四神聪穴:在百会前、后、左、右各开1寸处,因共有四穴,故又名四神聪。
平刺0.5~0.8寸。
神门穴: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直刺0.3~0.5寸。
烦躁者加合谷、太冲合谷穴: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董氏奇穴】针灸大全:口诀、取穴,配穴,五腧穴!
【董氏奇穴】针灸大全:口诀、取穴,配穴,五腧穴!珍藏岐黄名家经方大全一、针灸口诀头面颈项部病症面口针合谷,眩晕配太冲;风池清头目,颞痛太阳攻。
鼻塞迎香穴,印堂眉额中;目疾睛明取,承泣球后同。
牙关面颊症,下关与翳风;口眼歪斜疾,颊车地仓从。
阳白羽四白,面痛治亦同;牙痛咽喉痛,合谷透劳宫。
落枕成斜颈,外关或悬钟;急性项背强,均可取人中。
耳聋取耳穴,耳门透听宫;中渚外关配,哑门与翳风。
廉泉主喉舌,治哑先治聋;新穴供选用,听会及聋中。
胸腹部病症心胸内关取,肚腹三里求;胃痛刺中脘,天枢治脐周。
下腹三阴交,关元气海由;中极阴陵伍,能导尿潴留。
泌尿生殖症,上穴一般优;胁痛刺夹脊,阳陵与支沟。
腹痛背俞穴,夹脊相应投;若遇阑尾炎,阑尾穴针留。
腰背四肢部病症急性腰脊痛,下可取殷门;夹脊按部取,腰穴适当深。
下腰大肠俞,上腰腎俞存;胸背须谨慎,胁肋不可深。
上肢取曲池,肩髃合谷分;下肢阳陵泉,环跳绝骨扪。
痛取局部穴,阿是亦可针。
注:阿是穴哪里疼痛哪里是其他病症昏迷人中主,足心取涌泉;有热刺出血,十宣十指端。
曲池降血压,退热亦可兼;疟疾取大椎,至阳间使连。
三里调肠胃,内关利胸间;宁心止呕吐,并可治失眠。
神门三阴交,安神疗效传;哑门治癔病,人中内关捻。
癫痫长强穴,百会大椎延;风池及太冲,头昏眩晕旋。
喘发定喘穴,胸闷配膻中;天突能止咳,痰多加丰隆。
肝炎肝胆俞,至阳及太冲;阳陵足三里,大椎作用洪。
天枢足三里,止泻有奇功;脱肛承山穴,长强百会中。
三里三里在膝下,三寸两筋间。
能除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积聚,肿满膝胫酸,劳伤形瘦损,气蛊病诸般。
人过三旬后,针灸眼能宽。
取穴当举足,得法不为难。
内庭内庭足两间,胃脉是阳明。
针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遍身风瘾疹。
伸欠及牙疼,疟病不思食,针著便惺惺。
曲池曲池曲肘里,曲著陷中求。
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挽弓开未得,筋缓怎梳头,喉闭促欲绝,发热竟无休,遍身风瘾疹,针灸必能瘳。
合谷合谷名虎口,两指歧骨间。
针灸临床取穴图解
怎样取穴在人体上分布着几百个穴,每个穴各有一定的位置,所以叫做穴位。
要想正确地取穴,首先要把位置定下来。
定位置的方法,就叫定位法。
定位法有分寸折最法(也叫骨度法)、指寸法1体表标志和根据特殊动作和姿势取穴等四种。
(一).分寸折量法:分寸折最取穴,并不是使用一定的度量工具,而是将人体不同的部位,规定出一定的长度或宽度,折成若干等分,简称为一寸。
不论成人、儿童,或者身量高矮,都是折成同样的长度或宽度。
譬如后面提到的,由肘弯横纹到腕横纹折成12寸,成人的胳膊长,是1 2寸;儿童的胳膊短,也是12寸。
这个方法,多用作量取头、胸,腹,上肢、下肢等穴位的标准口现分部介绍于下:(1)头部直寸——由前头发边正巾到后头发边正中,折作12寸;由两眉头中间到前头发边,折作3寸;由脖子后面正中直下的一块突起椎骨(第七颈椎)下(即督脉大椎穴)到后头发边,折作3寸。
如果前头发边不明显的,可从两眉头中间到后头发边,折作l5寸;后头发边不明显的,可从大椎穴到前头发边,折作15寸;前、后头发边都不明显的,可从大椎穴到两眉中间,折作18寸。
横寸——耳朵后面有一突起而圆的高骨,叫乳突;两乳突最高点之间,折作9寸。
凡是头部的穴位,都根据以上方法折量定位。
(2)面部直寸——由前头发边正中到下巴(下颌骨)正巾,折作10寸。
横寸——两颧骨最高点之间,折作7寸。
凡是面部的穴位,都根据以上方法折量定位。
(3)胸部直寸——胸部以肋骨间隙为取穴根据。
侧胸部,山腋窝横纹到十一肋,折作12寸。
上腹部;由心口窝上边(胸骨体下缘到肚脐正中,折作8寸。
下腹部:由肚脐正中到耻骨(就是下腹部长阴毛的地方横着的一块骨头,俗名拦门骨) 上缘,折作5寸。
横寸——两乳头之间,折作8寸。
凡是胸腹部的穴位,都根据以上方法折量定位。
(4)背部直寸——以脊椎骨间隙为取穴根据。
横寸一——曲-乒抱肘,肘胛骨内两侧张开时,由眉胛骨内缘(脊柱缘到脊椎正中线,折作3寸。
(5)上肢部上臂:山腋窝横纹头到肘弯横纹,折作9寸。
80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
常用针灸穴位得掌握与操作技能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3、足阳明胃经(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4、足太阴脾经(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5、手少阴心经(通里、神门)6、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天宗、听宫)7、足太阳膀胱经(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9、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大陵、中冲)10、手少阳三焦经(外关、支沟、翳风)11、足少阳胆经(肩井、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12、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期门)13、督脉(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14、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15、经外奇穴(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附录1:常用得取穴体表标志脊柱椎体定位时常用得几个标志:1、第7颈椎棘突:头俯下时,平肩处可摸到得显著突起。
(对应“大椎”)2、肩胛冈得内侧端:平第3胸椎棘突。
(对应“肺俞”)3、肩胛骨得下角:对第7肋或平第7肋间隙、(对应“膈俞”)4、髂嵴:位于皮下,其最高点约平第4腰椎棘突、(对应“大肠俞”、“腰阳关”)5、髂后上棘:在皮下脂肪较多得人身上,为一皮肤凹陷,瘦得人则为一骨性突起,此棘平对第2骶椎棘突。
((对应“次髎”)6、胸骨角:为胸骨柄与体交界处,略为隆起,其两侧接第2肋软骨,可依次查找其她肋与肋间隙、胸骨角相当于第4胸椎体下缘水平。
(对应“膻中”)附录2:十四经脉得主治规律下面得图表就是十四经脉主治规律列表,每一条经脉得功能与它得气血阴阳以及循行、脏腑等都就是密切相关联得,这个表可以与具体得穴位功能来对应着比较与记忆,这样效果最好。
后面分经脉介绍穴位时还会再有所提及。
同时,需要说明得就是,这些规律同样也就是笔试得考试内容。
眼病腧穴得主治就是第三站得一种主要题型,而这部分得背诵难度最大,所以有必要掌握其中得规律、腧穴得治疗规律按照传统得描述就是“经络所通,腧穴所在,脏腑所属,主治所及、”“经络所通”就是指穴位主治会涉及到所在经脉循行得不同部位,也就就是归经作用;“腧穴所在”就是指其能治疗穴位所在位置附近得病症,也就就是局部作用;“脏腑所属”就是指穴位治疗所在经脉对应得脏腑得病症,比如肺经得穴位治疗肺系病症,也就就是脏腑作用。
168个针灸穴位定位主治精要
手太阴肺经、穴《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肺系疾患,如咳、喘、咯血、咽喉痛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中府(LUl)肺之募穴【定位】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l肋间隙处。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等肺部病证;肩背痛。
2.尺泽(LU5)合穴【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3.孔最(LU6)郄穴【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肘臂挛痛。
4.列缺(LU7)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食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头痛、牙痛、项部强痛、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5.太渊(LU9)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主治】咳嗽、气喘等肺系疾患;无脉症;腕臂痛。
6.鱼际(LUl0)荥穴【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小儿疳积。
7.少商(LUll)井穴【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咽喉肿痛、鼻衄、热病、昏迷等肺系实热证;癫狂。
手阳明大肠经、穴《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
针灸治疗选取穴规律
针灸治疗选取穴规律我们都知道针灸是可以治疗很多疾病的,我们身体上面的穴位有很多,每个穴位都在不同的地方,他们也有不一样的作用,可以治疗很多的病痛。
就像我们小时候看电视,哪些武侠剧里针灸能治疗很多的疾病,都能让人复活。
其实针灸确实能治疗一些疾病,但是针灸是为什么可以治病,是怎么治病的,很多人就不知道;针灸治疗,主要是通过选取穴位,然后针刺和艾灸穴位,来达到治疗的效果;但是穴位的选取是很重要的,根据病人的病情来选取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那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关于针灸治疗选取穴位的方法和规律。
1针灸选取穴位的作用1.每个人身上的穴位很多,除了不常见的经脉以外,光经穴就有三百多个。
一般不会出现只需要针灸一个穴位就可以治好病的患者。
都是要通过多个穴位的针灸治疗,才能达到治愈的效果。
2.身体的头是比较重要的器官,有很多的穴位。
交会穴很密集的地方,身体有一百多个交会穴,光头就有近一半的交会穴,这一个小小的头就相当于是穴位主病的范围。
头部能治病的穴位很多,现在用的比较多的有耳针、头针、面针等能治腰腿病及各种疾病。
3.我们身体的脖子连接身体的很多部位。
所以颈部的穴位也是很重要的,像天窗、天柱、天鼎、大椎等这类比较大一些的穴位都在脖子,通过这些穴位针灸可以治疗很多的大疾病。
像天柱穴能治疗腰背肩膀疼痛;天突穴可以治疗哮喘、咳嗽这些疾病。
4.针灸就是针法和灸法的并称,针法就是把毫针按照穴位刺入病人的身体,使用提插和捻转来治疗疾病;灸法就是把燃烧的艾绒放到穴位熏灼,通过热来治疗疾病,现在生活中经常使用这个治疗疾病,针灸就是针和灸的结合。
5.现在我们技术比较发达了使用的针具都是不锈钢做成的,有很多类型比如电针、光针、磁针等这些针具,通过这些针具能很好的达到治疗的效果。
2针灸选择穴位的规律2.1根据病的位置选取穴位1.如果病的位置在肝胆的地方,可以选择手少阳胆经的风池、环跳、日月、光明、阳陵泉、悬钟、肩井、足临泣、支沟和内关、外关、干俞、四渎、阳池、胆俞、以及足阙阴肝经的太冲、行间、期门等这些相关的穴位对肝胆进行针灸治疗。
针灸取穴歌诀汇总!
针灸取穴歌诀汇总!一、治感冒病歌诀感冒风池补合谷,太阳大椎泻复溜,鼻塞迎香上星加,尺泽咳嗽二商喉。
大椎、风池对外感风寒具有较强的发散作用。
补合谷泻复溜可以发汗。
鼻塞不通,前额疼痛可加迎香、上星。
咳嗽加尺泽。
喉痛加少商、商阳(此即二商)。
二、治咳喘歌诀治咳肺俞加中府,内关尺泽三里伍,哮喘天突膻中刺,痰多丰隆与合谷。
肺俞、中府为肺的俞穴与募穴,内关为治疗胸胁部病症要穴。
加尺泽、足三里,补土而又生金清肺热。
哮喘时取上穴再加天突,膻中,若是痰多可刺丰隆、合谷。
三、治胃肠病歌诀胃肠之病俞募全,三里巨虚加内关,腹泻隔奏灸神阙,酸多公孙并行间。
肠胃病,如肠胃炎、消化不良、胃肠神经官能症等,可用“俞募配穴”治疗,一般用胃俞、中脘即可,也可同用大肠俞与天枢,或小肠俞与关元,再配以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以及内关等。
腹泄可隔姜灸神阙穴。
反酸可加公孙、行间。
四、治肿胀歌诀肿胀肾俞膀胱俞,京门中极不可漏,三里地机多有用,三阴交穴并复溜。
肾为水脏,开窍于二阴。
膀胱为津液之府,职司小便,脾主运化水湿,脾肾阳虚肿胀,可以用肾与膀胱的俞募穴,脾经的三阴交、地机,还可加足三里。
五、治小儿遗尿歌诀遗尿神门并关元,三阴交穴和兑端,膀胱俞募配三里,调整习惯愈不难。
用膀胱经俞募穴膀胱俞、中极,加关元、三阴交,再加神门、足三里、兑端,治疗遗尿病效果较好,在治疗期间,嘱患儿调整习惯,白天注意不要过度疲劳,傍晚后尽量少饮水。
六、治妇女病歌诀妇科关元三阴交,肾俞血海要记牢,更年石门三里穴,归来太冲痛经消,经少气海并带脉,经多隐白大敦妙。
妇科病书主要涉及冲脉、任脉以及肝,脾两条经络,可用关元、三阴交、肾俞、血海通治,如为更年期病症加石门、足三里,同时还可以配合对症加一些其它穴,如失眠加印堂,头晕加百会等。
痛经针归来、太冲。
月经过少不畅取气海、带脉,月经过多取隐白、大敦。
如属虚证,可灸隐白。
七、治心神病歌诀心神三里三阴交,神门关元合谷捎,头痛太阳列缺好,失眠涌泉印堂要,眩晕内庭百会刺,内关中脘呕吐消,心悸内关合心俞,肾俞太冲可通调。
常见病针灸穴位及取穴方法
常见病针灸穴位及取穴方法一、中风(一)、中经络:半身不遂:肩髃、曲池、合谷、环跳、足三里,口眼歪斜:地仓、烦车、攒组、攒竹、合谷。
肩髃:定位:在锁骨肩峰端下缘当上臂向前外方抬举时呈现凹陷处取穴。
直刺1-1.5寸.艾炷灸3-7壮,艾条灸10-20分钟。
曲池:定位:屈肘成正角在肘窝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之中点处取穴。
直刺1-1.5寸。
艾炷灸3-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合谷:定位:在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堂骨中央的桡侧取穴。
直刺0.6-1寸。
艾灶灸1-3壮,艾条灸5-10分钟。
环跳:定位: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的后上方。
侧卧屈股,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骨裂孔连线上,外1/3与内2/3交界处取穴。
直刺2-3寸。
艾炷灸5-10壮,艾条灸10-30分钟。
足三里:定位:在犊鼻(髌骨下沿,髌韧带外侧凹陷中)下三寸,距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取穴。
直刺1-3寸。
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地仓:定位:在巨髎(目正视,瞳孔直下,平鼻翼下沿处)直下方,口角外侧旁开0.4寸。
向颊车横刺1-2寸。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颊车:定位: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凹陷中,当咬紧牙齿时,在咬肌的隆起最高点处取穴。
直刺0.3-0.5寸。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攒竹:定位:在眉毛内侧端,当内眦的直上方取穴。
向下斜刺0.3-0.5寸。
艾条灸1-3分钟。
(二)中脏腑: 闭证:人中、太冲、丰隆、劳宫脱证:关元、神阙、三阴交、命门人中:定位:在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界处取穴,针尖稍向上斜刺0.3-0.5寸。
禁灸。
太冲:定位:在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处取穴。
直刺0.5-1寸。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丰隆:定位:条口穴(足三里下5寸)外上方1寸,胫骨与腓骨之间取穴。
(即在外踝上8寸处)直刺1-1.5寸。
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劳宫:定位:仰掌,在掌心横纹中,第三、四掌骨之间,靠第三掌骨处取穴。
针灸临证选穴要诀
胃脘痛,其病位在胃,主 穴选取中脘、足三里,肝 气犯胃者加太冲,饮食伤 胃者加梁门,脾胃气虚者 加气海等。
脏腑辩证
心悸,其病位在心,主穴选 取心俞、内关,心阳不振者 加关元、足三里,心虚胆怯 者加百会、胆俞等。
二、辨证选配穴
1. 古代典籍中的“辨证选配穴”
《针灸甲乙经•妇人杂病第十》
“女子胞中痛,月水不以时休 止,天枢主之……小腹胀满痛 引阴中,月水至则腰脊痛,胞 中瘕,子门有寒,引髌髀,水 道主之。……妇人少腹的主要症状表现选取主穴 根据疾病的证候特征选取配穴 根据患者病情的演变和其它伴随症状加减穴位 在选穴的整个过程中,根据古现代临床经验选取效验穴
选穴要诀
壹
主症选主穴
贰
辨证选配穴
叁
随症加减穴
肆
善用效验穴
壹
主症选主穴
一、主症选主穴
含
主症选主穴,即是抓住疾病的主要症状和
义 体征,针对性选取治疗这类主症的腧穴作为针
主症:胃痛
主症:入睡困难、早醒、醒后难以入睡
一、主症选主穴
主穴是指针灸处方中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腧穴,与配穴共同构成 针灸处方,主穴对于治疗疾病具有较强的靶向性,因此医者必须熟 练掌握腧穴主治范围,以求迅速明确治疗主症的腧穴。
一、主症选主穴
1.古代典籍中的“主症选主穴” 《针灸资生经》卷四:“凡有喘与哮者,为按肺俞,无不酸痛,
灸处方中的主穴。
一、主症选主穴
主症是指病证的主要症状与体征,反映了疾病的主要矛盾, 与疾病的本质有着十分密切和直接的联系,能够表达病变的主要 方面。抓主症的根本目的,就是识别病证本质,进行针对性治疗, 以求提高临床疗效。
抓主症的意义
实用性强
治病求本
针灸治疗腰痛的辨证取穴要点
针灸治疗腰痛的辨证取穴要点现代人常患的疾病中,腰部疼痛是其中的一種。
而针灸治疗腰部疼痛能达到明显的治疗效果,并且价格也不昂贵,操作方法简单方便,效果作用明显。
我们这里所说的是指在排除由结核、骨头损伤、妇科疾病等等而引发的腰部疼痛的其他类型的腰痛,而针灸的这一治疗手段也深受各大医院的青睐和推举。
研究表明,通过针灸治疗腰痛的取穴方式多种多样,而且这几种取穴方式也都达到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这些取穴方式也在临床中取得的实际效果也被更多人看到,让我们看到针灸治疗的巨大医学价值。
所以通过研究和探索针灸对更多人类疾病的治疗效果和作用,让我们更加相信在未来随着科学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针灸配合其他医学手段的治疗会有更优异的临床成就,这也将推动人类医学往更进一步地发展和实现突破。
一、采用针灸治疗腰痛的取穴原则是什么通过采用针灸治疗腰部疼痛的方式,需要注意采取远近结合的方法,也就是采用局部选取穴位和远端循经相互结合的方式。
我们所说的局部取穴的方式主要是以腰背部穴位为主。
对于不同类型的腰部疾病,局部穴位选取的位置也不同。
而在局部取穴具有镇压腰部疼痛的作用,还能活血化瘀,消炎止痛。
远端循经取穴的针灸方式可以疏通经络,不但能治疗腰部的局部病症,还能治疗远隔部位的疾病,调和气息,祛除邪气,镇压疼痛。
还可采取左右、前后穴位相配合的方式来进行治疗,如果是左部产生疼痛感,就从右侧经穴,腰背疼痛就选取腹部的穴位进行针灸。
二、针灸的一般操作方法针灸的原则是采取“先背后腹,先上后下,先头身后四肢”。
在针灸前应该做好这些准备工作;先要检查针灸所需要的工具,一旦有弯曲、生锈现象的针都不能进行使用;要让病患保持放松的心态,卧床姿势以舒适为主;要找准穴位再施针,还可使用按压的方式再询问病患是否有酸胀的感觉;所有用来针灸的用具都要提前使用75%的酒精进行消毒后再施针;一般有直接针刺、斜向针刺、横向针刺这三种针刺方法。
在背部、四肢都采用直接针刺的方法,胸颈部就采用斜向针刺,额头的部位一般就适宜横向针刺的方式。
中医治疗取穴原则
中医治疗取穴原则
中医治疗取穴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种:
1.近部取穴:也叫局部取穴,是指根据“腧穴所在,主治所能”的
规律,在患者病变局部或邻近部位取其经络穴位。
如面瘫取颊车穴,胃痛取中脘穴等。
阿是穴实际上也属于近取方法。
临床上,一般躯体器官病证多选用病变局部腧穴,如鼻病取迎香穴等;而五脏六腑病证多选用患病脏腑邻近部位的腧穴,如胃病取胃俞穴等。
2.远部取穴:根据穴位主治功能,选取离病变部位较远的穴位进行
针灸治疗。
3.随证取穴:即根据病症选取穴位进行治疗。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咨询专业医生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针灸重点穴位定位
针灸学经络腧穴重点穴位定位第一节任脉督脉一、任脉1、中极: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
2、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3、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4、神阙:在腹中部,脐中央。
5、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6、膻中: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7、廉泉: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结喉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
二、督脉1、腰阳关: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约与髂嵴相平。
2、命门: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3、大椎:在项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4、哑门: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1颈椎下。
5、风府: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
6、百会: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
约当两耳尖直上与头部正中线之交点处。
7、水沟: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
第二节手三阴经一、手太阴肺经1、尺泽: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2、列缺: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取法:两手虎口垂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为穴。
3、太渊: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4、少商: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约0.1寸。
二、手少阴心经1、少海:屈肘,当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2、通里: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3、神门: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
三、手厥阴心包经1、曲泽: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尺侧缘。
2、内关: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3、劳宫: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三掌骨,握拳时中指尖下是穴。
第三节手三阳经一、手阳明大肠经1、合谷:手背第1、2掌骨之间,约平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法:将一手拇指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屈指当拇指尖处为穴。
针灸取穴的五大要点
针灸取穴的五大要点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针灸快速入门的不二法门针灸取穴的五大要点秘诀针灸取穴的五大要点秘诀学习中医我们虽然不提倡快速入门的诀窍方法等,但学习以下方法,对一个针灸的初学者来说,起码可以起到拨开云雾见天明的效果:针灸的要点:一是辩证,一是取穴,第三则是必要的手法。
做到如上三者针灸的效果我想不会差到哪里去。
但是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辩证需要深厚的积累,手法也不是一两天可以练成。
那在取穴上我们不难发现一定的规律,从此入手,则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现归纳针灸取穴的五大要点如下:第一,八总穴;第二,八会穴;第三,局部取穴;第四,背部督脉寻找阿是穴;第五,病位交叉对应取穴。
”首先是第一“八种穴”古书有歌诀: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现总结增加歌诀如下:头面合谷,颈项列缺,胸脘内关,脘腹(足)三里,腰背委中,胸胁阳陵,少腹(三)阴交,颅脑太冲例如:眼睛红肿。
眼睛所在的部位和头面与颅脑有关,于是就在太冲与合谷穴位上扎针;胸闷心烦失眠,胸闷心烦所在的部位和胸部有关,与颅脑有关。
于是就在内关与太冲穴位上扎针;呕吐胃痛,呕吐胃痛所在的部位和胃脘有关,于是就在内关与足三里穴位上扎针;颈项强痛,颈项强痛所在的部位和颈项与肩背有关,于是就在列缺与委中穴位上扎针等第二八会穴“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
它们分别是一、腑会中脘;二、脏会章门;三、筋会阳陵泉;四、髓会绝骨;五、骨会大杼;六、血会膈俞;七、脉会太渊;八、气会膻中。
八会穴的使用一般‘男左女右’,初学者用寸的毫针,切记勿忘。
”另外有三个部位初学者先不要针刺:“一是枕骨下面的区域,如风府、痖门、风池等穴位,它们与延髓靠得很近,一不小心就会出大事故。
深刺风府治精神病,但是初学者不容易操作。
古语云:‘刺胸腹者,必避五脏’,‘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一个就是眼睛以及它的周围的区域;一个就是肚脐眼。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针灸穴位与操作要点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针灸穴位与操作要点针灸作为中医学中的重要分支,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中医行业工作中,掌握针灸穴位与操作要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针灸穴位以及操作要点,帮助从事中医行业的人员更好地开展工作。
穴位一:曲池曲池是手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位于前臂肱骨外侧上部凹陷中,属于阳经之首。
经络学说认为,曲池穴具有收敛扬阳、疏风清热、利咽消肿的功效。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使用针刺或温针灸的方式进行治疗。
操作要点包括:1. 选择合适的针具,一般推荐使用细针或三棱针;2. 消毒穴位及针具,确保操作前的卫生;3. 轻握针具,以稳定手势将针头准确地刺入穴位;4. 控制针灸刺激的力度和时间,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做出调整。
穴位二:太渊太渊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位于下巴下缘的中央凹陷处。
太渊具有疏散风热、利喉止咳、解毒的作用。
常用的操作方法包括:1. 清洗患者的面部,确保操作区域的清洁;2. 用酒精棉球擦拭太渊穴位,做好消毒准备工作;3. 使用细针轻握针刺入太渊穴位,注意角度和深度的控制;4. 在刺激时应注意力度和频率的适度,以避免过度刺激。
穴位三:足三里足三里属于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位于小腿前外侧,距胫骨前缘三横指的距离。
足三里具有健胃消食、利水利尿的作用。
操作要点如下:1. 清洗患者小腿前外侧的皮肤,保持穴位区域干净;2. 使用细针或针刺连接仪轻握针具,稳定手势刺入穴位;3. 控制好刺激的时间和深度,根据患者的舒适感做出相应调整;4. 针刺后保持穴位清洁,避免引发感染。
总结起来,中医行业中的针灸穴位与操作要点非常重要。
通过掌握曲池、太渊和足三里等常用穴位的操作方法,可以更好地发挥针灸治疗的效果。
在实际工作中,医务人员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个体差异,灵活运用针刺、温针灸等不同疗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时,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卫生防护,确保穴位和针具的消毒,避免引发感染风险。
总之,中医行业工作中的针灸穴位与操作要点涉及多方面的知识与技巧。
针灸学 72个常考穴位总结(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
针灸学 72个常考穴位总结(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1、鱼际在手外侧,第1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处。
2、手三里在前臂,肘横纹下2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3、曲池在肘区,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4、迎香在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5、承泣在面部,眼球与眶下缘之间,瞳孔直下。
6、地仓在面部,口角旁开0.4寸(指寸)。
7、颊车在面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中一指)。
8、下关在面部,颧弓下缘中央与下领切迹之间凹陷中。
9、梁门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10、天枢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并2寸。
11、归来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12、条口在小腿外侧,犊鼻下8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13、厉兑在足趾,第2趾未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
14、大包在胸外侧区,第6肋间隙,在腋中线上。
15、隐白在足趾,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
16、公孙在跖区,第1跖骨底的前下缘赤白内际处。
17、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18、极泉在腋区,腋窝中央,腋动脉搏动处。
19、天宗在肩胛区,肩胛冈中点与肩肝骨下角连线的上1/3与下2/3交点凹陷。
20、听宫在面部,耳屏正中与下颌骨髁状突之间的凹陷中。
21、睛明在面部,目内眦内上方眶内侧壁凹陷中。
22、攒竹在面部,眉头凹陷中,额切迹处。
23、大杼在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24、脾俞在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25、肾俞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26、承扶在股后区,臀沟的中点。
27、委中在膝后区,胭横纹中点。
28、承山在小腿后区,腓肠肌两肌腹与肌腱交角处。
29、涌泉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
30、太溪在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31、劳宫在掌区,横平第3掌指关节近端,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
简便取穴:握拳,中指尖下是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疗法,虽不同药物治疗,但取穴处方和决定手法的操作同样的不能离开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就是根据中医的理论、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学说、通过望诊(观查病人的气色、形态、舌苔等)、闻诊(听病者的声音、闻气味等)、问诊(询问病史和现状)、切诊(诊脉及腹诊)等四诊,来辨别疾病属阴、属阳,属寒、属热、属表、属里、属虚、属寔,这就是中医的四诊八纲。
经过这样的分析,确定病的性质,辨明症候,然后立法取穴处方,当针当灸当补当泻进行治疗。
但是针灸疗法毕竟不是用药而是用穴,十四经穴位计有三百六十多个,再加经外奇穴二百多个,合计数百之多,要在短时间内能比较熟练的掌握和运用,这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作一专题讨论,以便对学者有所帮助。
我们在临床上要将穴取好,首先应了解腧穴的特点,每一个腧穴所在部位都可以治疗所在局部的表面和内脏疾患。
除此以外每一个腧穴还有他的不同属性和特性,即是腧穴属于那一经的在主治上都有他的共同点,属那经的穴都可治他本经的病。
另外每一个腧穴在治疗上除共同点外还有他的特殊作用,下面分两部份介绍一下:(一)十四经腧穴共同的主治特点属于那一经的腧穴在主治方面都有他的共同点,属于那一经的穴就治那一经的病,特别是肘膝以下的腧穴。
现将各经主治特点简介如下:(1)手之阴经:①手太阴肺经腧穴主治喉、胸、肺部疾患。
②手厥阴心包经腧穴主治胸、心、胃部疾患及神志病。
③手少阴心经腧穴主治胸、心部疾病及神志病。
(2)手之阳经:①手太阳小肠经腧穴主治头、项、眼、耳、鼻、喉病,神志病,发热病、(治头以背面为主)。
②手少阳三焦经腧穴主治头、耳、目、喉、胸胁疾患及发热病、(治头以侧面为主)。
③手阳明大肠经腧穴主治头、面、眼、耳、鼻、喉、齿部疾患及发热病(治头以正面为主)。
(3)足之阳经:①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主治眼、鼻、头、项、腰、背、后阴部疾患,神志病及热病(治头身以背面为主)。
②足少阳胆经腧穴主治目、耳、鼻、喉、胸胁部疾病及热病(治头身以侧面为主)。
③足阳明胃经腧穴主治头、面、鼻、口齿、喉部疾患,神志病,胃肠病,热病(治头身以正面为主)。
(4)足之阴经:①足太阴脾经腧穴主治胃肠疾患及生育、小便疾患(以肠胃疾患为主)。
②足厥阴肝经腧穴主治生育、小溲及胸胁、目疾(以生育、小溲为主)。
③足少阴肾经腧主治生育、小溲病,又主肠部及咽喉部疾患。
(5)任督二脉:除了某些穴如关元、气海、人中、百会等穴,具有全身性作用以外,一般穴皆以治疗局部病为主。
(二)腧穴的特性,(包括经外奇穴)每一经的腧穴在临床主治方面还有他的特殊作用,如合谷为汗穴,内关为吐穴,丰隆为痰穴,气海、关元为补元气之穴,足三里为保健穴,人中能开窍,廉泉治不语等等。
他如经外奇穴印堂治惊风,太阳治头痛,气喘治喘症等,除此外还有以下几种腧穴的特殊性。
(1)络穴:人体的脏腑互为表里,络穴绕表里而有联系作用,如因本经疾患而影响其相互表里的经脉脏腑时、取用络穴治疗最为恰当。
(2)五腧穴:五腧(井、荥、俞、经、合)穴,是以五行学说来表示每条经脉中数个腧穴的特性,以应用于临床,根据虚则补其母、寔则泻其子的原理在治疗中应用。
(3)原穴:原穴是脏腑真气输注于经络的穴位,故“五脏六腑之病,皆取其原”。
十二经的原穴在六腑(阳经)系单独存在,五脏(阴经)则与五腧穴中的“俞土”穴并用。
在临床上对脏腑疾患取用原穴有很好的效果。
(4)郄穴:郄穴指人体的间郄,为气血汇集之处,如病情较重的针刺郄穴有疏通气血的显著效果。
(5)募穴:募穴是在本脏的经气聚集部位,凡属内脏疾患经久不愈的,募穴有显著的疗效。
(6)俞穴:俞穴是内脏之气所输注的孔穴,故亦为治疗脏腑疾患的重要穴位。
俞穴与募穴有阴阳之别,募为阴,俞为阳,更适用于与内脏有关的其他各部疾患。
(7)八会穴:人体的气、血、脏、腑、筋、脉、骨、髓之气均各有所会,凡属某一种组织或脏器的病变,均可采用其有关的会穴。
(8)交会穴:十二经与奇经八脉的循行,常是相互交错,并不是孤立的,因此有许多腧穴,是两经以上的经气交会的穴位。
这些穴位,不仅能治本经的疾病,还能兼治其所交会经脉的疾病。
(三)取穴配方的具体运用腧穴的特点已在前面介绍,掌握这些特点在临床上即可灵活运用,在取穴配方具体运用综合起来可分以下两大类型,即局部取穴与按经取穴,这两大类型几乎可以包括各种取穴方法、特别是按经取穴最为重要。
(1)局部取穴:这一类型取穴方法的特点,即不按经络循行取穴,每个腧穴在什么地方就治什么地方的病,换言之即是那个区域有病就在那个区域来取穴。
这种取穴方法不仅能治疗局部体表的疾病,并且能够治疗局部体内脏器疾患(胸、腹、背部)。
这一方法的应用,甚为广泛,并且易于掌握,也可以单独使用。
但遇到较复杂的疾病,则不及循经取穴,二者可以配合使用,具体方法概括的可分以下两点:①痛腧取穴法:这一取穴方法与局部直接患处为主(除重要器官及较大血管外),即是那里疼痛,就在疼痛处针灸,这就是古人“以痛为腧”的规律,这种方法在临床上只适用于痛症。
②邻近取穴:这一取穴的方法可分为局部较近区域或较远区域取穴如眼病取攒竹、睛明,鼻病取巨髎、迎香、耳病取听官、听会……等,这些都是在患部的局部附近取穴。
如鼻病取上星,通天,头痛取风池、风府,胃病取章门、天枢……等,这些都是在患部的局部较远的区域取穴。
但是头部仍不离头部、腹部仍不离腹部,还是不能脱离局部的范围。
③募俞取穴法(腹背取穴法):这一取穴的方法,是以脏腑特定穴位为基础。
虽然“募”“俞”一在腹,一在背,但是这些穴位,亦不离乎脏器所在的局部,如胃募中脘,胃的俞穴胃俞,肺募中府,肺的俞穴肺俞……等等。
在临床上治疗胃病取中脘或取胃俞,仍然是以脏器局部为主,如果中脘、胃俞同时并用,即是“俞募取穴”,符合古人“从阳引阴,从阴引阳”的规律,后世在这一规律基础上演变为“腹背取穴法”、即是不专以脏腑特定穴位为基础,如胃病腹部取梁门、背部取胃仓等等,尤为灵活。
以上三种取穴方法,虽各有不同,总之皆属于局部取穴的范畴。
(2)按经取穴:这一类型的取穴方法,较为复杂,也是非常重要的取穴方法,要掌握这种方法必须充分了解脏腑生理、病理、经络循行路线、阴阳五行表里关系、腧穴的特性等等,才能掌握灵活运用,故较局部取穴为困难,临床上使用,治疗复杂的疾病效果较局部取穴为高,可以单独使用,也可配合使用。
①本经取穴法:这一取穴方法是根据本经腧穴治疗的共同特点而制订的(特别是肘膝以下的穴位),如肺经疾病,则取肺经的太渊、经渠、列缺、尺泽、孔最等;如胃经疾病则取胃经的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等。
取本经其中任何一穴二穴都可,不受限制,收效亦宏,故应用广泛,多与局部取穴配合使用。
为初学者易于掌握的一种规律。
②异经取穴法:这一取穴方法,是或按脏腑阴阳表里关系,或按脏腑五行属性关系而制订的,如肺经疾患可取阴阳表里关系的大肠经穴治疗,亦可取脏腑五行属性的关系脾、胃(属土、土能生金)经穴或肾和膀胱(属水、金能生水)经穴,临床运用更较灵活,但是仍根据腧穴共同治疗特点的规律的。
③五腧(五行穴)取穴法(母子补泻法):这一取穴方法,是以每经特定五行穴位(井、荥、腧、经、合)为基础,使用这种方法首先必须辨清症候属虚,属实,然后再根据“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原则来取穴治疗。
补泻方法具体又分为本经补泻与异经补泻二种:1)本经补泻法:如肺经疾病属虚的补本经俞土穴太渊(因肺属金,土能生金,土为肺之母),属实的泻本经合水穴尺泽穴(肺属金、金能生水、水为肺之子),即是符合“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规律。
2)异经补泻法:这一方法是结合脏腑五行关系而制订的。
如肺(属金)经疾患属虚的可补异经脾(属土,土能生金)经的俞土穴太白,属实的可泻肾(属水,金能生水)的合水穴阴谷等是。
以上的取穴都较精,但是有一定的局限性,运用时非熟练不可。
④多经取穴法:这一取穴方法可分为两种:1)数经并用取穴法:临床上遇到一些疾病属于多经病变,不能完全根据本经及异经的关系治疗,可酌用此法,如昏厥病人(中风、中暑等)刺十二井,中风瘫痪病人手足三阴三阳经穴都可酌量选用等是。
2)交会穴取穴法:有的病经诊断后确属多经病变,但尽量求取穴少而效宏,则以十四经脉交会的穴位为好。
如诊得属于肝、脾、肾三经并病,采用一个三阴交穴即可,如诊得肝、脾、肾、任脉四经病变,则取一个中极穴即可。
(请参阅附表三、四)⑤郄穴取穴法:这一取穴方法主要是根据腧穴的特性,适宜于急性病症,如胃痛急性发作,可取胃经郄穴梁丘,疔疮可取心包经郄穴郄门等是。
⑥原络配穴法:这一取穴方法是根据脏腑表里关系及腧穴特性而制订的,主要是以取发病本经的原穴为主,再取相表里之经的络穴为客,例如肺经与大肠经合病,以肺经为主,则先取本经的原穴太渊,再取大肠经的络穴偏历为客治疗之;以大肠经为主,则先取大肠经原穴合谷,再取肺经络穴列缺治疗之……,这种方法适应相表里两经合病,同时有两经症状表现者。
⑦会穴取穴法:这一取穴的方法是根据脏腑生理为主,结合了腧穴的特性,如一切气病(如气喘息、气满、气短等)皆可取气会膻中穴,如一切血症(如吐血、便血、血崩等)皆可取血会膈俞穴等是。
⑧八脉交会取穴法:这一取穴的方法,是属于奇经八脉的八个交会穴位,分四组合用,例如心、胸、胃部疾患,则取公孙、内关。
肺系、咽喉、胸膈部疾患,则取列缺、照海、配合使用。
取穴虽简,收效亦宏,确是古人临床经验的总结。
⑨左右取穴法(交叉取穴法):这一取穴方法是“左取右,右取左”,即取病处对侧经穴的方法。
例如左侧牙痛用右合谷、右侧牙痛用左合谷……等类方法,是根据经脉交叉而制订的。
⑩按时取穴法:本法包括子午流注、灵龟八法……子午流注的取穴方法,是以五腧结合干支配穴的,灵龟八法的取穴方法,是以八脉交会穴结合干支配穴的。
这类方法皆以脏腑气血流注为主。
(另有专书,不详介绍)上列取穴方法种类虽多,但是皆属于按经取穴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