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高等教育中的学生管理和培养问题浅析

合集下载

内地高校港澳台新生教育管理工作研究

内地高校港澳台新生教育管理工作研究

内地高校港澳台新生教育管理工作研究随着内地高校对外开放的力度日益加大,越来越多的港澳台学生选择到内地高校深造。

为了更好地融入内地高校的学习和生活,港澳台新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对内地高校港澳台新生教育管理工作进行研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促进港澳台新生的良好学习和生活体验。

1. 语言沟通问题港澳台新生在内地高校学习,往往需要面临语言沟通问题。

主要表现为对普通话不够流利,无法与老师和同学有效交流。

一些课程可能涉及到专业术语或文化习惯的差异,也会给港澳台新生造成困扰。

2. 生活适应问题港澳台新生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家庭环境,到内地高校后,需要适应内地的饮食、气候、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变化。

一些港澳台新生可能会感到孤独和失落,需要更多的关爱和关注。

3. 教育制度差异问题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体系和内地有较大的差异,港澳台新生需要适应内地高校的教学方式、考试制度等方面的变化,面临一定的适应压力。

4. 社会融合问题由于港澳台地区与内地在政治、文化和社会制度上存在差异,港澳台新生在内地高校的社会融合面临一定的困难,需要更多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1. 语言沟通问题的解决针对港澳台新生语言沟通问题,内地高校可以开设普通话课程、提供学习辅导等服务,帮助港澳台新生提高汉语水平。

可以加强与港澳台地区学校的交流合作,建立语言交流平台,促进语言学习和交流。

2. 生活适应问题的解决内地高校可以建立港澳台学生生活关怀小组,提供心理咨询、文化交流、社交活动等服务,帮助港澳台新生适应内地的生活。

也可以鼓励内地学生和港澳台新生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促进相互理解和融合。

3. 教育制度差异问题的解决内地高校可以针对港澳台新生的特点,开设适应性课程,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内地高校的教学方式和考试制度。

内地高校也可以与港澳台学校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探讨教育制度差异问题,为学生的转接提供更多的支持。

4. 社会融合问题的解决内地高校可以通过开展跨文化交流活动、组织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等方式,促进港澳台新生与内地学生的融合。

浅谈台湾教育的历史性弊病

浅谈台湾教育的历史性弊病

浅谈台湾教育的历史性弊病【摘要】台湾教育系统存在着许多历史性弊病,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发展和质量。

政治干预导致教育变成政治的工具,考试制度过重让学生丧失了创造力和综合能力,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使得城乡教育差距加大,教育体制僵化导致教育难以适应社会变革,师资水平不均更加恶化了教育质量。

历史性弊病仍然存在,需要改革教育体制,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才能真正解决这些问题。

只有通过全面的改革,台湾教育才能迈向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关键词:台湾教育、历史性弊病、政治干预、考试制度、教育资源、教育体制、师资水平、改革、质量、公平性。

1. 引言1.1 介绍台湾教育概况台湾教育概况可以说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等各个层次。

整体来看,台湾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受到重视的领域,投入的资金和资源也相对充足。

在法律法规层面,台湾政府先后制定了多项关于教育体系的法规,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

在台湾,教育的普及率相对较高,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够接受到基础教育。

学校的建设和设施也比较完善,教学条件相对较好。

台湾还有许多优秀的教育专家和教师,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台湾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比较发达和完善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台湾教育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尤其是一些历史性的弊病依然存在,影响着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接下来我们将具体分析这些历史性的弊病对台湾教育的影响。

1.2 历史性弊病对教育的影响历史性弊病对台湾教育的影响是深远而严重的。

这些问题长期存在并且根深蒂固,影响着整个教育体系的正常运作和发展。

政治干预导致了教育的失去独立性和专业性,教育目标和内容受到了严重扭曲和干扰。

政治干预还使得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普遍缺乏自主性和创新性,无法有效地推动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

考试制度过重导致了教育资源的过度集中和浪费,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而教育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

这种应试教育模式严重削弱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影响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

台湾地区高校学分制管理的特点解析

台湾地区高校学分制管理的特点解析
意义。首先 , 台湾地 区高等教 育发 展相对 成熟 ,0 9世界大 20 学网络排名榜 上台湾大 学名列亚 洲第二 , 是大陆高校借鉴学 习的有利资源 ; 其次 , 台湾 高校实行 的学年学分制 , 不但吸收 了 西 方地 区 的 先进 文化 , 且融 入 了 中华 传 统 文化 的 内涵 , 而 与 大陆有很强的共同性 。尤其在经历社 会转型时期 以后 , 两岸 共同肩负着振 兴中华文化的使命 , 因此 , 相互间经济文化的借 鉴 和 学 习 显得 愈发 重要 。 由于台湾某 些高中也采取学分制 , 为了明确研 究对象 , 本 文所 称“ 学分制” 是 以大学 ( nvrt) , U i sy 与独立学院 ( oee ei Clg) l 为主。台湾高等教 育以《 大学法 》 为法律依据 , 按该法 第 2条 规定 ,大 学法 》 《 所称 的“ 大学” 指 “ 立并授予学士以上学 位 , 设 之高等教育机构 ” 。 台湾高校的学分计算方法, 根据《 大学法实施细则》 2 条 第 2 规定 ,学士学位毕业应修学分数, “ 于学士学位修业期限为四年 者 , 少于一百二十八学分 ; 不得 修业期限非四年者 , 应依修业期限 酌予增减” 大学法实施细则》 2 。《 第 3条规定 ,原则以授课满十 “ 八 小时为 以 学分 。实 习或实 验 学分 之 计算 , 由各大 学 定之 ” 。以 台湾《 政治大学学则》 2 第 3条为例 , 各科 目每学期每周授课一 “ 小时计一学分 ; 目另设实习课者, 科 得不计学分; 计学分之实习或 实验科目, 每学分每周应授课二至三小时” 。本文通过对台湾地 区若干高校的学分制的实施情况的研究 , 总结其特点如下: 尊 重 学 生 意 愿 的 自主 规 划 课 程
关键词 : 台湾 ; 学分 制 ; 程 课

台湾高等教育中的学生管理和培养问题浅析

台湾高等教育中的学生管理和培养问题浅析

台 湾高 校 学 生 的个 人 生 活 相 对 自 由 。 住 宿 可 以选 择 在 学 校 住 宿 和 租 2 % 。 共 同课 程 多包 括 : 5 国文 、 文 、 史 和 宪 法 四 科 。 而 通识 课 程 主 要 有 英 历 住 民房 , 校 外 学 生 的 出入 和 作 息 没 有 专 人 管 理 。 相 对 而 言 。 宿 在 学 以 下领 域 选 择 几 门课 : 然科 学 , 学 艺 术 与 人 文 , 会 与 行 为 科 学 。 作 为 除军 住 自 文 社 校 的宿 舍 价 格 比 较 便 宜 , 其 是 公 立 大 学 , 学 期 的 住 宿 费 用 为 新 台 币 专 业 教 育之 外 的补 充 性 教 育 , 湾 的 通 识 课 程 近 年 来 得 到 了 很 大 的 发 展 。 尤 每 台 60 7 0 00~ 1 0元 ( 合 人 民 币 10 3 约 50元 ) 而住 宿在 外 的 费 用 至少 是 1 以上 。 但是课程 门类 、 , 倍 内容和学 时的设置上 与专业 课程还 存在 矛盾 , 目前各校都 但 由于 台湾 的 大 学 近 来 也存 在 扩 大 招 生 的 问 题 , 以 学校 的 宿 舍 不 能 满 足 在 与 专 业 课 程 的资 源 进 一 步 协 调 。 所 以取 得 更 好 的 发 是 否 可 以住 宿 学 校 宿 舍 。 需 内地 高 校 , 其 是 理 工 科 院 校 近 年 来 在 通 识 平 台 中 也 加 入 语 文 和 人 文 尤 助 学 贷 款 是 台 湾 学 生解 决 学 费 的 ~ 个 主 要 途 径 。 生 活 辅 导 组 主 要 负 修 养 课 程 , 以提 高 大 学 生 的人 文 素 质 。 但 是 还 处 于 试 点 阶 段 , 果 的 优 劣 效 责 帮 助 学 生 向 银行 申请 助 学 贷 款 。 由于 台 湾 银 行 的联 网 系 统 和 信 用 记 录 还 需 要 进 一 步 通过 教 学效 果 评价 。

台湾的教育制度

台湾的教育制度

台湾的教育制度台湾的教育制度台湾是一个高度重视教育的地区,其教育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备受瞩目。

台湾的教育制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技能培养。

首先,台湾的教育制度通过九年义务教育,确保每个儿童都能接受基础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主要分为小学(六年制)和初中(三年制)两个阶段。

小学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等基础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

中学则继续深入学习这些学科,并加强学科间的综合性教育,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其次,台湾的高中教育被普遍认为是全球最优秀的教育体系之一。

高中的课程分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两种类型。

普通高中注重学术教育,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学科选择,并为他们的大学升学做准备。

职业高中则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做准备。

不论是普通高中还是职业高中,台湾的高中教育都非常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

此外,台湾的教育体系还非常注重教师的培养和发展。

在教师的选拔上,台湾实行竞争性的招聘考试,确保只有优秀的人才才能成为教师。

教师被普遍认为是社会的灵魂和国家的未来,台湾的教育制度非常重视教师的角色和价值。

因此,教师的培训和发展被视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政府投入大量资源和资金来支持教师培训和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最后,台湾的教育制度还非常注重与国际接轨。

台湾政府鼓励学生参加国际教育交流项目,如交换学生计划和国际课程认证。

通过与国外学校和教育资源的互动,台湾的学生能够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全球化的教育体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竞争力。

总而言之,台湾的教育制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技能培养。

通过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教师的培训和发展,台湾的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学术和实践机会。

与此同时,台湾的教育制度也倡导国际化教育,为学生提供与国际接轨的教育机会。

台湾的教育制度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台籍学生管理情况汇报

台籍学生管理情况汇报

台籍学生管理情况汇报近年来,我校台籍学生数量逐渐增加,台籍学生管理工作也日益显得重要。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台籍学生的情况,我校对台籍学生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和分析,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一、台籍学生数量及分布情况。

截至目前,我校共有台籍学生XXX名,分布在不同年级和专业。

其中,本科生XX名,研究生XX名。

台籍学生主要集中在文学、管理、工程等专业,占比较高。

二、台籍学生学习和生活情况。

台籍学生在学习上表现积极,大部分学生成绩优秀,参与学校各类活动积极性高。

在生活方面,学生们逐渐融入校园生活,与中国学生和其他留学生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生活逐渐步入正轨。

三、台籍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尽管台籍学生整体表现良好,但在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存在适应不足的情况,需要加强相关指导和帮助。

其次,台籍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相对较低,需要加强安全教育和法律法规宣传。

最后,学校对于台籍学生的文化交流和心理疏导工作还有待加强。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学校将进一步加强对台籍学生的管理工作。

首先,加强对台籍学生的入学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

其次,建立台籍学生文化交流平台,促进台籍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最后,加强心理疏导工作,为台籍学生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服务。

综上所述,我校台籍学生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学校将进一步加强台籍学生管理工作,为台籍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包容的校园氛围。

相信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台籍学生管理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新时代高校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和实施路径

新时代高校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和实施路径

新时代高校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和实施路径目录一、内容简述 (2)(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3)(二)相关概念界定 (4)(三)文献综述 (5)二、新时代高校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的价值意蕴 (7)(一)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8)(二)增强港澳台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9)(三)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港澳台人才 (11)(四)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国家统一 (12)三、新时代高校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的现实困境 (13)(一)教育内容与时代发展脱节 (14)(二)教育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性 (15)(三)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15)(四)社会实践环节不足,实践能力培养有待加强 (16)(五)国际交流与合作不够深入 (18)四、新时代高校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的实施路径 (20)(一)优化教育内容,紧跟时代步伐 (21)(二)创新教育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22)(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23)(四)强化社会实践环节,培养实践能力 (24)(五)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 (25)(六)完善政策保障体系,提供有力支持 (27)五、结论与展望 (28)(一)主要结论 (28)(二)未来展望 (29)一、内容简述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高校港澳台学生的教育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国情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增强国家认同感的关键环节,其价值意蕴深远而重大。

从价值意蕴的角度来看,国情教育有助于港澳台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状况,从而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这种认同感的建立,不仅有助于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还能为港澳台学生提供一个更加稳定、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国情教育在培养港澳台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方针以及历史文化知识,港澳台学生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文化修养和综合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奠定坚实基础。

台湾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启示——赴台湾学习之感想

台湾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启示——赴台湾学习之感想

【 关键词 】 事务管理模 式;启示



引 言 此次到 台湾学习和培训 的 日子 里,我重 新认识 了台湾职业院校的学生事务管理模式 , 它不仅很好 地迎合 了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对 职业 院校发 展提出的严峻要求和挑 战,同时 也有很 多值得 我校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尤其 是 台湾 职业 院校重点推行的 “ 以生为本” 的 培养 、管理理念 和 “ 劳作教 育”更 是值 得我 们 深入 研 究 和学 习。 二 、 台湾 技 职 院 校 学 生 事务 管 理模 式 对 我 校 的 启 示 ( 一 )以学生为本 的管理和培养理念 在 台 湾 学 习 的 日子 里 ,走 访 了 多所 台 湾 技职院校 ,并听取 了学校相关人员 的介绍 之 后,觉得 在台湾众多技职院校 的学生事务 管 理模式中切实做到了以学生为本。具体来说 , 主要体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这些也是特别值 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 第 一 ,台 湾 技 职 院 校 的 学 生 事 务 管 理 机 构设 置。与大 陆高职院校的学生事务管理机 构相 比,台湾技 能院校的学生事务管理机构 更为专业化。这就为真正做好 “ 以学生为本 ” 提供了坚实 、有力的基础 。 第二 ,台湾技职 院校 的事 务管理机构在 职能方 面具有 自身的特殊性 ,也充分体现 出 了 “ 以学生为本 ”的理念。具 体来说 ,台湾 技职院校事务管理机构 的职能重点表现在以 下 几 个 方 面 : 台湾 的技 职 院校 非 常 重 视 学 生 的职业生涯辅导 ,从学生们进 入学 校的第 一 天开始 ,就 由教师根据学生 的实际情况 ,尤 其是根据学生 的特长 和兴趣 ,做 出适合学 生 发展的职业规划 ,并 由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 的引导和帮助 ,尤其是对学生 的心理辅导 和 就业 辅 导 。 第三 , 招生营销体制下的 “ 以学生为本” 。 目前,台湾技 职院校在招生的过程 中也全 面 贯彻 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他们在招生 的过 程 中就 特别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把 学生视为高等院校 的消费者 , 就好 比 “ 顾客”, 而 学 校 则 是需 要 为 “ 顾 客 ” 提 供 满 意 服 务 和 ( 四 )台湾 技 职 院校 的 “ 社 会 化 ”教 育 高质量服务 的卖 方,这样学 生的需求就成为 第一 ,技职院校重视义工制度 的建设 , 学校办学 的关键 所在,不仅有 助于全面提升 培养学生 的社会服务 意识 。在 台湾做义工不 生源 的数量和质 量,同时也有 助于学校办学 仅是大学里必修 的课程 ,也逐渐形成 了校 园 质量和效果的全面提升。 中的一种社会风气 ,绝大多数学生 以做义工

台湾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特点及其启示

台湾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特点及其启示

台湾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特点及其启示作者:曾念强来源:《学园》2013年第20期【摘要】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台湾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在借鉴西方高校做法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特点。

本文以台湾致理技术学院为例,剖析了该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做法和经验,并提出它对中国大陆高校学生工作的借鉴之处。

【关键词】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台湾高校特点启示【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0-0005-03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成为一个与“学术事务”相对应的概念。

在中国大陆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被称为学生工作,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个由学校党委集中领导,团委(学生处)、院(系)、年级、班级的纵向管理运作模式。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形势、高等教育格局的不断变化,高校传统的学生管理理念、制度、模式和手段日益显现出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需要用新的思路加以改革和创新。

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一衣带水,同宗同源,学生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有很大的相似性,其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在借鉴西方高校做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完善,形成了一些自身独特的特点。

因此,介绍和探讨台湾致理技术学院学生事务管理的做法和经验,可以对大陆高校学生工作提供良好的借鉴。

一台湾致理技术学院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台湾致理技术学院成立于1965年,原名为台湾致理商业专科学校。

2000年8月,升格为台湾致理技术学院。

现有学生近万人,共有1个整合性研究所及14个系(科),分属于商业管理学群、资讯学群、人文与生活应用学群。

目前该校在台湾私立大学中口碑较好,有“三高学府”之称——证照总张数高、毕业生就业率高、雇主满意度高。

台湾致理技术学院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成效显著,多次获得台湾“教育部”的表彰。

如在2006年、2007年和2008年三年中,连续被台湾“教育部”授予“推动品德教育成效卓越绩优学校”、“推动生命教育与自我伤害三级预防绩优学校”、“大专院校办理志愿服务、服务学习绩优学校”和“推动服务学习课程绩优学校”等荣誉称号。

两岸教育交流现状分析及提升路径

两岸教育交流现状分析及提升路径

公关探索理论版189两岸教育交流现状分析及提升路径文/吴萱烨(福建江夏学院..福建福州..350108)摘要:由于两岸教育资源的互补性,两岸教育交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由于两岸教育环境存在显著差异,导致两岸交流存在一定的瓶颈。

基于此,可以针对两岸教育在制度设计、语言环境、课程设置、培养模式、评价制度方面的差异,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并加强立法保障,以期未来能实现教育交流的体系化和可持续性。

关键词:两岸 教育交流 台生 陆生近年来,随着大陆与台湾地区各方面交流进一步加强,两岸教育交流也不断深入,其中以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尤甚。

随着交流队伍的不断扩大,一方面,推动了两岸教育交流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两岸教育环境的差异,给交流学生造成一定程度上适应困难的问题也逐渐凸显。

一、两岸教育交流现状目前两岸的教育交流主要的形式为“分段对接”“校企合作”等。

但就目前相关立法,尤其是校企合作方面的立法而言,不够完善,导致校企合作难以形成完备体系和长效机制,现有的制度也不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笼统问题,对于教育交流的有效实施保障不足,难以取得实效。

(一)陆生赴台数量逐年增多受近年来“少子化”现象的影响,台湾地区高校生源短缺,教育资源逐渐供大于求。

因此,急需通过教育交流补充生源,进而达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台湾地区自2011年起开放大陆学生赴台攻读学位。

赴台陆生大部分来自福建省、浙江省、广东省,尤其是与台湾地区语言文化相通的福建省,这其中又以闽南地区的人数为最。

就读地不仅限于岛内,也有陆生赴离岛金门岛就读。

但由于台湾地区南北经济发展存在一定差异,导致了北部地区的教育水平高于南部地区,且南部的省籍情结较为明显,因此较少有陆生选择到台湾地区中南部就读。

(二)台生来陆数量逐年增多目前,两岸合作交流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福建省。

其次是教育资源较为丰富的北京、上海等城市,中西部地区与台湾地区的交流极少。

由此可以看出,台生在就读地区的选择上,一方面会受到地理文化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当地的发展状况、教育资源水平的影响。

台湾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发展历程、现状及特征

台湾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发展历程、现状及特征
总结词
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利益,以提供个性化、多 元化的服务为目标,提高学生事务管理的针 对性和有效性。
详细描述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个性 化需求和多元化发展。通过了解学生的背景 、兴趣、特长和学业需求等信息,为学生提 供定制化的服务,如心理咨询、职业规划、 文化交流等,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
案例分析
• *某大学的学生事务管理改革:这所大学在政治环境变化和高 等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积极推进学生事务管理的改革,通 过专业化、多元化的发展,提高了学生事务管理的效率和质 量。
03
近期阶段
背景介绍
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高等 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也为学 生事务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
*高校开始逐渐重视学生事务管 理的发展,将其作为高等教育
传统的学生事务管理方式通常 采用一刀切的模式,不能满足 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而个性化 服务模式则注重学生的个体差 异,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更好 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个性化服务能够更好地满足学 生的需求,提高学生对学校服 务的满意度,进而提高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和生活幸福感。
信息化平台
数字化管理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注重利用信息化平台,实现学生事务的数字 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校地合作
*高校与当地政府和社区合作,共同开展社会服 务项目,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
国际合作
*高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国外高校和机构开 展交流与合作,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 交流能力。
07
管理目标的多元化
教育目标
学术导向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在早期以学术表现和学术成就为重点,强调学术能力和学术成果的评价和提升。
随着*政治环境的改变,高等教育也面临着改革和发展的挑战 。

内地高校港澳台学生教育管理的探究

内地高校港澳台学生教育管理的探究

内地高校港澳台学生教育管理的探究摘要: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高校统战工作的需要,国家鼓励港澳台学生到内地高校就读,港澳台学生到内地高校求学深造规模日益增大,如何提高港澳台学生教育管理质量是内地高校可能会面临的难题。

本文通过分析港澳台学生群体特征,以S大学为例分析内地高校港澳台教育管理的普遍现状,针对教育管理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思考。

关键词:高校;港澳台学生;教育管理1 港澳台学生的群体特征分析1.1港澳台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目前,港澳台学生前来内地高校求学的主要途径是在教育部联合招收港澳台学生办公室的统一组织下,参加联考选拔录取。

根据入学条件,不难发现,各高校联考录取分数线明显低于内地普通高考录取线,对比之下,考试内容与难度也存在一定差别,由此可以得出港澳台学生进入内地高校的门槛与内地学生相比相对较低,这种现状直接导致大部分港澳台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

同时由于两岸三地的教育体制存在差异性,港澳台学生在校学习生活需要一定的适应周期,在此期间承担的压力也远大于内地学生。

1.2教育环境和思想观念存在一定差异由于港澳台地区的生活文化环境和教育体制不同,这些地区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相对于内地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个体意识较强,不注重集体观念,对国家政治缺乏关注,国家意识较为淡薄;注重个性的发展,习惯于突破常规意识,敢于反对与批评;思维活跃,具备创新意识,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突出。

港澳台学生在其区别于内地学生的教育环境中形成的思想观念特质,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出发点。

1.3 港澳台学生内部也存在群体差异性香港、澳门学生与台湾学生由于历史问题和政治环境不同,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内地高校在教育管理工作中不能忽视这种群体内部的差异,一概而论往往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

通过对S大学30位港澳台学生的访谈调查,发现这种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对大陆政治制度认同度不同,港澳学生比较认同大陆的政治制度,而台湾学生在在政治问题上表现的较为谨慎,一般不会表现出自己的政治倾向;在家庭经济条件和个人学习态度上有一定差异,首先港澳台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普遍都是相对优越的,但其中部分的台湾同学在经济条件上相对差一些,而这部分同学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往往较强,成绩也较为理想;此外,台湾学生一般都是服过兵役,或者在校读书期间利用假期或者休学回台服兵役,他们的社会阅历较为丰富,思想相对成熟,独立性较高。

台湾高等教育发展的困境与两岸教育发展的空间

台湾高等教育发展的困境与两岸教育发展的空间

台湾高等教育发展的困境与两岸教育发展的空间作者:李雁玲王晖来源:《对外经贸实务》 2013年第1期■李雁玲王晖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当前,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高等院校都瞄准了中国大陆市场,台湾也于2011年公布了“高等教育输出计划”,但要摆脱台湾高等教育发展的困境,仍需进一步拓展两岸教育发展的空间。

这一问题值得探讨。

一、台湾高等教育发展的困境(一)台湾岛内高等教育需求相对于供给接近饱和20 世纪80年代伴随台湾经济的快速发展,台湾的高等教育规模也急剧扩大。

1981 年台湾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6.7%,经过1995年的教改,2009年已达到82.17%。

2008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核定大专院校招生人数是35万,而按年龄推算20年前的出生人口,1988年的出生人口数仅有34万人,而实际新生的注册人数却只有29万人。

台湾高等教育机构的快速扩张已使台湾高中的升学率已达95%,高职的升学率也以高于高中的速度增长,达到了80%。

因此,继续招收岛内生源压力增大。

台湾高等教育机构包括大学、独立学院和专科学校,共计162所。

其中大学117所(公立有46所、私立有71所),独立学院31所(公立有3所、私立有28所)。

大学和独立学院以研究学术、培养专门人才为宗旨。

现有专科学校14所(公立有2所、私立有12所),其教育则以教授应用科学、培养技术人才为宗旨。

另外,台湾还有2所研修宗教的私立学院。

未来这些高等教育机构的生存也将面临挑战。

(二)台湾大学毕业生就业日益困难台湾大学生已成为高失业人群。

根据台湾行政院主计处就业、失业统计,自2004年起至2011年,大学及以上学生的失业率明显高于大专学历的学生。

2006年至2011年期间,除2009年外,其它年份大学及以上学生的失业率甚至高于高中学历的学生。

造成台湾大学生高失业的最大根源是人才市场的供需矛盾,企业需要的是实际操作应用能力强的学生,而原来许多两年制、三年制的大专学校纷纷升格为大学,造成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大大减弱。

台湾高等教育之管见

台湾高等教育之管见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8年第5期(总第59期)台湾高等教育之管见杨德广1998年5月中下旬,我随上海市大学校长访问团,到台湾参观、访问了两周,先后走访了台湾大学、清华大学、东吴大学、中原大学、中山大学、台湾师大,台北科技大学等14所大学,及1所职校,并举行了三次学术交流会。

所到之处,受到热情欢迎和接待。

我们在访问中,深深感受到台湾的教育十分重视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重视德育和通识教育,重视高等职业教育,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我们还感受到在台湾教育和教师的社会地位比较高,教育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下面分四方面作一简要介绍。

一、大学的理念和德育每到一所大学访问时,校院长们首先给我们介绍的是办学理念,学校概况和简介里也都写了办学理念。

各校虽然不尽相同,但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注重德育方面是一致的。

私立中原大学的张校长在学校介绍和学术报告中,大部分时间讲的是办学理念和 全人教育。

中原大学位于桃园县内,该校的教育理念是: 寻求天人物我间的和谐,以智慧慎用科技与人文的专业知识,造福人群; 教育不仅是探索知识与技能的途径,也是塑造人格,追寻自我生命意义的过程。

中原大学的教育宗旨是: 追求真知力行,以传启文化,服务人类;中原大学的传统校风是: 挚爱国家,敬业乐群,崇尚简朴。

在访问中,我们了解到各个学院还有自己的办学理念,作为该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和追求的目标。

如理学院的理念: 穷理致知,锲而不舍。

院长解释道: 我们深深了解科学研究领域的寂寞,我们羡慕在孤寂的研究中,骤然发现真理的快乐。

我们耽于苦思冥想,启发创意,我们努力培植师生的原创思考力。

为了寻求真理,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是我们今生不悔永远的追求。

中原大学商学院的理念是: 运筹帷幄,追求卓越。

院长向我们介绍说,本院学生毕业后要从商经商,因此,在千变万化的瞬间演变中,我们学习沉稳的掌握时机,我们要求严苛的锤炼自己,并且坦然迎接竞争的压力,精心筹划超越另一个顶峰,我们不仅倾力培养 赚取的能力,我们更加重视 给予的快乐,我们勤奋追求卓越,在人生的舞台上,不眠不休。

海峡两岸高校学生交流合作的反思与路径

海峡两岸高校学生交流合作的反思与路径

海峡两岸高校学生交流合作的反思与路径随着两岸关系的不断发展,海峡两岸高校学生交流合作也成为了两岸之间一项重要的交流合作内容。

这样的交流合作,不仅有利于增进两岸学生之间的友好交流,更有助于推动两岸教育的发展。

当前的两岸高校学生交流合作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反思,并寻求更好的合作路径。

一、反思1. 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在当前两岸高校学生交流合作中,很多学生参与者对对方地域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了解还处于浅层次状态,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

这种情况容易造成学生在交流中的误解和不适应,影响交流效果。

2. 缺乏双向沟通的机制目前,很多两岸高校学生交流合作的机制依然是单向沟通,缺乏在交流合作中建立双方平等的沟通机制。

这种机制的缺陷容易导致在交流中出现信息不对称,造成合作障碍。

3. 缺乏长期稳定的交流合作机制由于历史、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当前海峡两岸高校学生交流合作机制还不够长期稳定,很多合作项目的实施周期较短,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

这种情况不利于双方学生之间的持续交流和合作。

4. 缺乏合作项目的多样性当前的两岸高校学生交流合作项目还存在着缺乏多样性的问题,合作内容大多停留在基础学术交流、文化交流等领域,缺乏更广泛和深入的合作内容和形式。

二、路径1. 增进两岸学生相互了解要解决缺乏全面深入了解的问题,可以通过举办海峡两岸学生相互了解活动来增进双方学生对对方地域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了解。

这些活动可以包括参观交流、文化体验、座谈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交流中更全面地了解对方。

要解决缺乏双向沟通的机制问题,可以建立更加灵活和平等的交流合作机制,鼓励双方学生和学校在交流合作中进行平等的双向沟通,促进信息的及时共享和交流。

为了解决缺乏长期稳定的交流合作机制问题,需要建立更加长期稳定的合作项目,鼓励学校和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建立长久的合作伙伴关系,从而推动两岸学生之间的持续交流合作。

要解决缺乏合作项目的多样性问题,可以拓展合作项目的多样性,包括学术科研合作、文化艺术交流、实践实习合作等多种形式,促进两岸学生在不同领域的深入合作。

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作者:唐嘉彦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13年第16期摘要:文章回顾了我国台湾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深入分析了台湾地区高等教育目前存在的三个重大问题——高等教育质量下降、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定位日趋模糊、少子化引发高校生存危机。

今后,台湾各高校应进一步提高质量,拓大招生范围。

关键词:台湾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现状一、发展历史自1945年脱离日本殖民统治算起,台湾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至今已有68年的历史。

根据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背景、规模及特点,本文将台湾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停滞期、计划性成长期、严格管制期、逐步开放期、高速扩充期、二度停滞期(见表1)。

总体而言,台湾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受不同时期的政策、环境影响台湾地区的高等教育规模并非成直线式的稳定成长,而是受到不同时期的政策或环境影响。

由表1可发现,60多年来,台湾地区的高等教育经历了两个停滞期和两个较快发展期,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很大的关系。

在第一次停滞期(1946~1953年),因二战刚刚结束,台湾社会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

第二次停滞期(2008年迄今)却是因为高等教育严重饱和、供过于求,许多高校出现了生源危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趋严重。

因此,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再度管控高等教育的学校数和学生数,并将政策重心转移到如何提升教育的质量方面,努力推动大专校院的评鉴及高校间的资源整合。

第一次扩充期,即计划性成长期(1954~1972年)与台湾地区当时的经济建设密切相关,高校数量的扩充是为了满足社会的人力资源需求。

20世纪50、60年代,台湾地区的发展仍以第一、第二产业为主,当时高校数量的增长主要集中在专科院校。

第二次扩充期,即高速扩充期(1996~2007年)则源于社会、政治和经济等多方面因素。

教育主管部门一方面为了推动教育改革、回应民间教育改革团体“广设大学”的诉求,另一方面为了兑现“县县有大学”的承诺,促进各地区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积极推动了高等教育发展。

台湾高等学校学生事务工作的现状与特点——以台湾大学、成功大学、东吴大学为例

台湾高等学校学生事务工作的现状与特点——以台湾大学、成功大学、东吴大学为例
学生事 务 处 , 简称 学 务处 。这一 更名 表 明 , 现在 的学
务工作 部 门 已 不 再 是 以 “ 管” 、 “ 教” 学 生 为 主 的单 位, 而是 兼 具辅 导 、 教 育 与 服务 学 生 , 训、 辅、 教 三合

等 9个 单 位 。各 单位 设 主任 1 人, 有辅 导 员 、 组员 、
组, 共 同负 责学生 事务 工作 。
随着 社会 变迁 、 产业 转型 和观 念更新 , 台湾高 等
教育 受到 了前 所未 有 的强烈 冲击 。台 湾高等 教育 正
台湾大 学 始 终 秉 承 并 宏 扬 “ 敦 品励 学 、 爱 国爱 人” 的校 训精 神 , 将 学 务处 定 位 为 “ 全 校 学生 的心 灵 捕手、 安 全 守 护 神及 职 业 咨 询 的 领 航 者 ” , 以“ 保 障 学生 受 教 育 权, 培养学 生具有 团队合作 ( T e a m Wo r k ) 、 责任( A c c o u n t a b i l i t y ) 、 诚信正直 ( I n t e g r i t y ) 、 勤勉 ( D i l i g e n c e ) 、 抱 负与远 见 ( A m b i t i o n&V i s i o n ) 等 价值 观与 能力 , 形成 学 习 型组 织 , 达到全人教育 、 全
院, 3 0多个学 术 领 域 的研 究 中 心 , 共约 5 4个 学 系 、 1 0 3个研 究 所 , 学生总人数达 3 3 , 0 0 0多人 , 其 中 大 学部 近 1 8 , 0 0 0人 , 研究生 1 5, 0 0 0余 人 。大 学共 设 立l 3个一 级行 政 单 位 , 学 务 处 是 其 中之 一 , 主要 负 责学 生事 务 。该处 现 有 正 副 学 务 长各 1名 , 下设 生

台湾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浅析

台湾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浅析

在人才培育方面 : 台湾高校灵活化入学管 道. 营造弹性学习体系 . 放宽修业年 限. 强化高 等教育体系终身学习功能: 持续检讨大学多元
人学方 案.扩大学校招生选 才及学生选 校空 间. 改进弱势学生升学优待措施 ; 扩大办理“ 繁
( 2 ) 混合式导师制 。( 3 ) 业界导师制 ;
关键词: 大学生 基 本能力 素养 台湾
高校 总 论
职业生涯辅导 .作为将来就业或升学时 自 我行 销的依据. 以提升未来就业及升学的竞争力。
对 于教师来说 . 学 习历程档案平 台可以让 他们有 机会影 响学生 的成就动机 . 调整教师 的

议决议。主要有这三个方面 : ( 1 ) 班级导师制。
协助住宿生融人大学生活。 在台湾高校看来. 当 学生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时 .心里必定是惴惴 不安的. 这时候只有帮助他们迅速地安顿下来 . 培养他们对新环境的认知度 .让他们与新环境 迅速进行“ 交流 ” . 才有助于安定新生的情绪. 同
时也可以防止不必要的突发情况 的发生
并培育 优秀人才 . 强化 大学创新研发 品质 . 追 求世界级的研究与教学 . 提升我 国高等教育 国 际竞争力 : 推动奖励大学的“ 教学卓越计划 ” 发
己的生涯 目 标. 增进 自己的生涯发展思考. 提升 自己在职场中的自我行销与求职的能力.结合
1 . 导师制度多元化 : 实施多元化导师制度 . 除每班设班级导师外 结合业界导师进行双轨 辅 导. 协助学生生活学 习适应与提升就业 资讯
及产学互 动: 导 师制度之编组方式 由各系务会
2 . 导师透过 “ F a c e b  ̄k ” ‘ ' T w i t t e r ” 等 与学生

海峡两岸高校学生交流合作的反思与路径

海峡两岸高校学生交流合作的反思与路径

海峡两岸高校学生交流合作的反思与路径海峡两岸高校学生交流合作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需要进行反思和探讨。

本文从交流合作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路径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交流合作的意义1.促进两岸青年间的互了解和友谊,增强互信感和认同感。

2.拓宽大学生们的眼界和思维,提高他们的包容性、开放性和创新精神。

3.提高两岸大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为未来的就业和发展打下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1.交流规模不大:虽然两岸高校间的交流合作已经有了不小的发展,但相对于两岸总体的人口和大学生规模来说,还远远不够。

2.学科交叉性不强:两岸大学间的交流合作普遍采用学科专业相对应的方式,而缺乏跨学科、跨领域的交流合作,影响了交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3.管理机制不完善:在交流合作方面,两岸高校的管理和监管机制还需要加强和规范,有些项目没有明确的申请流程和实施程序,容易引起纠纷和问题。

4.教育理念不同:两岸高校在教育模式、教学方法以及理念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影响了交流合作的效果和成果。

三、解决路径1.加强宣传和推广,提高交流合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鼓励更多的学生和高校参与其中。

2.促进学科交叉,扩大交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特别是要注重跨学科、跨领域的交流合作,追求更加深入和广泛的合作。

4.进行教育理念的交流和分享,不断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交流能力,探索符合两岸学校发展需求的教育模式,为交流合作的推动提供更好的基础和保障。

总之,海峡两岸高校学生交流合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我们不断反思和探索,尝试各种方式和方法,以增进两岸青年间的感情和友谊,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闽台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特点、问题与对策

闽台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特点、问题与对策
多 的高校 。
与此 同 时 , 台湾 方 面也 积 极 推 进 面 向大 陆 招 生 的工 作 。20 08年 l 2月 台 湾 教育 部 门表示 , 开 放 将 大 陆生 赴 台求 学 , 认 大 陆 学历 , 快 20 承 最 09年 开 始 实 慈 。20 09年 9月 , 台湾教 育 主管 部 门负 责人 宣 布 , 先开 放 大 陆 学 生 赴 台就 读 技 术 职 业 教 育 。 拟 2 1 台湾 高等 学校首 次 向大 陆招 生 , 建 省进 入 0 1年 福 了台湾高校 首 批指 定招 生 的大陆 省份 名单 。据 海峡 都 市 报 报 道 ,0 1年 台湾 有 14所 院 校 面 向 福 建 、 21 3
人 才项 目” 有 2 院 校 12个 专业 获 批 ,0 1年 共 7所 4 21 此 项 目的招 生 规模达 60 0人 。 0 ( 闽台高 校教 师参 与 交流 的机会 明显 增 多 3 l
教 育 的交 流 与 合 作 。2 0 08年 福 建 省 教 育厅 颁 布 了 《 于实施 闽 台教育 交 流 与合作 工 程 的意 见》, 提 关 并
2 .闽 台高等 教 育交流 与 合作 的形 式 日趋 多样 闽 台高等 教育 交 流 与合 作 初 期 , 流 的形 式 单 交

以来 闽 台高 等 教 育 的 交 流 与 合 作 呈 现 出鲜 明 的 特
点 , 主要 表 现在两 个 方 面 。 这
1 闽 台高 等 教 育 交流 与 合 作 的 频 率越 来 越 高 , .

与 合作 已经 十分 频 繁 。

闽 台高等教 育交流 与合作的特点
闽台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在频 率增加 的同时,
重 心 出现 了下 移 的趋势 。原 来 闽 台高 等 教育 交流 与 合 作 主要 限于厦 门大 学 、 侨 大 学 、 华 福州 大学 、 建 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高等教育中的学生管理和培养问题浅析
[关键词]台湾高等教育学生管理
专业培养台湾的高等教育是在1945年台湾光复后,基于日本人建立的4所大专学校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截止2021年,公立和私立大学已增加到168所。

与内地的1396所高等学校相比,台湾高等院校的数目和在校人数量都比较少,但是由于台湾的高等教育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教育理念的共同影响,存在着其特殊的教育方式和体制。

关于两岸高等教育宏观体制、教育改革、教学评鉴等方面的比较,已有学者进行一定的研究。

笔者在此以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从高等教育的重心——学生的管理和培养方式着手谈谈台湾的高等教育。

对于高等学校的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培养和教育主要包括个人生活,思想道德及专业知识的发展三个领域。

在内地的高校中,主要由学生工作的专职工作人员,辅助工作人员和专业教师共同完成。

而在台湾的高等学校中,这些工作主要由教官,辅导人员和专职教师完成。

之间既存在相似之处,也存在不同点。

在两岸“三通”开始实施的初期,了解台湾高等教育中学生的管理和培养,从中得出借鉴和互补,有助于对内地高等教育的现状进行思考和改革。

一、台湾与大陆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模式上的比较
台湾高等学校中学生的管理主要由学生事务处负责,由学务长统管。

相对内地的学生管理比较自主、自由、灵活。

学生事务处下面分设生活辅导组,咨询辅导组,毕业辅导组等。

其基本功能与内地的学生工作处及下设的学生管理科,学生思想教育科,招生就业科等相似,但功能和职责上还是有比较明确的区别。

(一)生活辅导
台湾高等学校中学生的生活辅导包含学生的住宿管理,助学贷款申请和兵役申请等事宜。

台湾高校学生的个人生活相对自由。

住宿可以选择在学校住宿和
租住民房,除军校外学生的出入和作息没有专人管理。

相对而言,住宿在学校的宿舍价格比较便宜,尤其是公立大学,每学期的住宿费用为新台币6000~7000元(约合人民币1500元),而住宿在外的费用至少是1倍以上。

但由于台湾的大学近来也存在扩大招生的问题,所以学校的宿舍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需要通过抽签方式来决定是否可以住宿学校宿舍。

助学贷款是台湾学生解决学费的一个主要途径。

生活辅导组主要负责帮助学生向银行申请助学贷款。

由于台湾银行的联网系统和信用记录非常健全,所以学生在毕业后基本都能及时还清贷款,已确保自己的信用记录。

使得助学贷款的运作比较顺畅。

生活辅导组的事物主要由教官负责。

教官是台湾教学体系中保留的传统部分,早期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

与早期内地大学中的舍监和现代大学中辅导员的职责有相似之处。

但目前教官的职责已逐步由管制学生的角色转变为协助学生顺利进行大学生活的角色。

除负责学生的军训外,主要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事物进行指导。

(二)心理辅导
与内地的高校相同,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健康在台湾高等教育中也占有重要的角色。

这些任务由咨询辅导组完成。

咨询辅导组的成员包括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兼职的各院系心理辅导老师和专门的精神科医生。

咨询辅导内容包括:家庭关系,人际关系,感情关系,情绪管理,学习生涯发展,自我探索等方面。

相对国内大学的心理辅导专线和日常辅导员及班主任式的管理方式,台湾大学的咨询辅导团体更大,咨询辅导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

其从学校到院系,以及宿舍区,都能找到心理咨询辅导人员的身影。

所以,虽然台湾高等学校中的学生宿舍和生活管理相对松散,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较少。

这一点是内地高校值得借鉴的地方。

(三)毕业辅导
台湾高等学校的毕业辅导涵盖较广,除各类毕业生需求信息外,还包括暑假的培训,公读机会,以及为求职所办的各种讲座和准备。

其功
能和内地高校的就业科有些类似。

毕业辅导组的固定教职员很少,多由校友组成。

职业生涯的讲座也是邀请在相关行业从业的校友回校进行,并提供面试和求职简历准备等的指导。

内地高校的就业指导多在为学生提供招聘的信息,而关于简历和面试都是学生自己摸索。

现在有些高校将这些内容作为一门选修课进行,是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

相对于内地高校毕业生找工作难的问题,台湾高校的毕业生所面临的压力要小一些。

应届毕业生中约有20~30%会继续升学,20%左右会进行相关的商业活动。

所以相对于就业机会而言,一般的毕业生都能找到工作。

但起薪较低,一般为2~2.5万新台币/月。

二、台湾与大陆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模式上的比较
台湾高等教育的课程结构受美国影响较大,课程大致分为两类: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其中又分别涵盖选修和必修。

台湾高校的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的比例为4:6,学生除可以学习本专业的必修课程外,还可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课程。

(一)通识教育
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与内地高校培养方案中的通识平台相近,课程包含共同课程和通识课程两种,在各校所占比重不同,大约占全部学分的25%。

共同课程多包括:国文、英文、历史和宪法四科。

而通识课程主要有以下领域选择几门课:自然科学,文学艺术与人文,社会与行为科学。

作为专业教育之外的补充性教育,台湾的通识课程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课程门类、内容和学时的设置上与专业课程还存在矛盾,目前各校都在与专业课程的资源进一步协调,以取得更好的发展。

内地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近年来在通识平台中也加入语文和人文修养课程,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但是还处于试点阶段,效果的优劣还需要进一步通过教学效果评价。

(二)专业教育
台湾高校专业教育课程中设置的必修课程门数相对较少,学生有较多的选择权利。

中山大学化学系学生专业必修课程只有57学分,必
选课程6学分,选修课程大于12学分。

中山大学化学系学生化学基础的四大课程所占比例较重,而与专业方向相关的课程都放在选修课程中,更体现出“厚基础,宽专业”的特色;同时四年级没有必修课程,便于学生自由安排考研究生和找工作的时间。

台湾高等教育中专业课程教学的另一个典型特色是全部使用原版教材,所以学生从一年级起就开始训练专业英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而不需要单设专业英文课程和双语教学。

(三)专题研究
台湾高等教育中与内地高校有较大差别的方面是专题研究。

台湾的专题研究与内地大学中的综合训练和毕业论文有相近的功能,目的是针对本学科领域中某一研究课题,运用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学到的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

与内地高校的综合训练和毕业论文相比,专题研究具有以下的特点:
1.入门早
专题研究在台湾的高校中是一门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选课的情况选择专题研究的时间,大部分学生在大学二年级暑假就进入专题研究。

目的是在大学三年级结束时已给导师有较强的印象,便于推荐成为本校或其他学校的研究生。

2.时间灵活
台湾高校的专题研究与内地本科教育中的综合训练或毕业论文最大区别在于没有将固定整块的时间用于单一课程的学习,而是每周学生利用课堂学习以外的时间到实验室安排实验和研究工作。

这样可以促进实验室资源的最大利用,也能让学生将课堂学习的知识及时进行巩固和消化。

3.考核方式多样
台湾的专题研究考核方式由教师决定。

通常是通过对问题调研,解决和实验全过程的综合评价,并无像内地高校那样要求采用论文和答辩结合的形式完成。

学生在专题研究中主要锻炼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的能力,同时了解学科前沿的发展情况,对学生撰写论文的能力没有统一的要求。

带来的问题是部分高校培养的本科毕业生文字综合能力较差的问题。

三、启示与展望
(一)启示
台湾高等教育对学生的管理存在“制定制度规则,学生主动执行,学校辅助指导”的情况。

与内地的专职辅导员管理相比,节省人力资源,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对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台湾教育与美国教育相似,注重通才教育。

但是对于内地需求技能和专业知识较细的大学毕业生的情况,台湾的高等教育并不是非常适合,可能需要从专业选修课程的角度给予加强和指导;随着两岸交流的日益加强,及台湾、内地高等教育的改革,两岸高等教育会朝着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方向更好地前进。

(二)展望
台湾与祖国内地同一文化根基,同一教育传统,双方的高等教育(包括面临的问题)具有更多的相似性甚至相同性,“内地是台湾教育的文化母体,也是台湾教育发展最大的腹地”。

两岸的一些知名公立大学有共同的历史渊源,如两岸都有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等。

这些大学秉承共同的校训,甚至在系所设置上也大同小异而互相借鉴,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体现出国家尚未统一时的特征。

内地与台湾的某些过去的差异正在缩小,这与两岸相同的传统文化与近20年来的社会和经济互动有关。

展望未来,两岸的合作交流必然越来越密切,这是因为台湾的教育市场必然向世界放开,而最便捷的开放是对内地的开放;高等教育国际化,加速了高等教育国际间的合作交流,两岸同属一个国家,合作交流顺乎人情民意;汉语世界要争得发言权,特别是台湾要避免成为“文化殖民地”,必须与内地合作交流,使两岸共兴共荣;内地改革开放成就令世人瞩目,对台湾有巨大的吸引力;内地已经开放了对台湾高等教育的绿灯,台湾赴内地读书的学生日渐增多。

我们既要和国际接轨,就必然有其超越民族、国界的通用性;同时,我们需要的是中国特
色与国际惯例的统一、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