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教学设计窦桂梅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ace67fc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31.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一、了解注释的作用,培养学生借助注释阅读的能力。
养成良好的默读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热爱新中国,进一步体会准确的词语对文章表情达意的作用。
确立任务1.齐读单元教学要求,教师简要讲析。
第二单元是默读单元。
课文大多有注释,注释分题解、生字难词注音、释义和专有名词(人名、地名、事物和组织名称)解释三种。
读注释可以帮助读懂文章。
本单元要求我们培养借助注释默读的习惯。
对照注释,读准字音,领会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掌握注释中的有关知识,理解课文内容。
正确清楚地朗读课文,学习与继承革命传统。
2.明确默读要求,齐读课后训练题二。
默读要求:不动唇、不指读。
学习文章1.什么叫“开国大典”?本文课题是什么意思?学习注①题解,明确本文记叙的是新中国诞生的情况。
了解词语“开国”、“大典”的含义。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
大典:隆重的规模巨大的仪式。
2.本文题为《开国大典》,为什么不从“下午3点正”典礼开始写起?而要写典礼前与典礼后?(1)引导学生将全文划分成“典礼前”、“典礼时”、“典礼后”三部分。
典礼前:一写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者;二写会场的布置;三写群众入场。
典礼时(从“下午三时正”到“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一写典礼(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的情景;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二写阅兵式(交代了检阅司令员及阅兵总指挥;受检阅部队入场次序及情况;领袖和群众的热烈反响)。
典礼后:一写天安门广场群众游行情景;二写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2)对照注①中对“大典”的解释:隆重和规模巨大的仪式。
请学生找出典礼前反映庆典这方面特点的句子,进行交流,加深体会。
“人们手里擎着红旗------地点排列。
”“到了正午------像海上的波浪。
”“他们擎着灯------同志们万岁。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窦桂梅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窦桂梅](https://img.taocdn.com/s3/m/58365109680203d8cf2f2454.png)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窦桂梅6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生字词,理解词意。
理清课文脉络,学习典礼主体部分,重点解读第七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结合工具书,自由识记,同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无比激动、自豪的心情。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本课生字词,理解词意教学难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无比激动、自豪的心情 3.教学用具 4.标签教学过程一、导课1.谈话,引入课题。
2.板书课题,解读课题。
二、新授(一)学习生字结合工具书,自由识记,小组交流。
(二)检查预习,理清脉络1.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说说课文都写了哪几个场面?是怎么知道的?2.引导学生读出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正音。
3.引导学生说说读了这些句子的感受。
(三)抓住“一齐”,品读“典礼”1.品读“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指名读,指导朗读。
让学生说说从“一齐”中体会到了什么。
齐读第五自然段。
2.品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齐欢跃起来。
”(1)指名读段落,说说为什么这样读?(2)引导学生说说声音都传到了哪?你眼前会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3)教师范读,故意把后一句的“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读成“它”,把“长城内外”和“大江南北”读成“全国各地”,引导学生区别表达效果。
理解“宣告”与“声音”指什么。
出示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成立的视频,体会“庄严”和“雄伟”(4)看画面,体会新中国成立时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原因。
多媒体出示:圆明园大火熊熊、南京大屠杀、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等画面老师解说(5)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
3.品读“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指名读引导学生用“一齐??一齐”这样的句式说说学校的升旗仪式的场面。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二单元7《开国大典》 人教(部编版)开国大典教学设计窦桂梅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二单元7《开国大典》 人教(部编版)开国大典教学设计窦桂梅](https://img.taocdn.com/s3/m/c469f188ba0d4a7303763a00.png)
7《开国大典》教学设计一、课文内容分析《开国大典》是统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的第三课精读课文,本组教材以“重温革命岁月”为专题。
《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的开国大典的盛况,按照盛典进行的顺序,通过对盛典一个个场面的描写,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
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在记叙大会开会前这一部分,课文先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人员和人数,然后描述了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
虽然典礼还没开始,但我们从参加会议的人员、人数,主席台的布置,会场上群众队伍的场面,分明感受到了这个典礼的盛大和隆重,也感受到了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三学段,学生经过前五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理解词语的方法,在读中能够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资料搜集能力。
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对学生已经提出了“注意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的要求。
这些为本课的学习方法指导和感情的升华奠定了基础。
但开国大典的写作背景距今70多年,当时的时代背景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那么理解课文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场面描写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自然就成了教学难点。
三、教学目标1.会写“政、宾”等14个字,会写“政府、外宾”等20个词语。
2.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3.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词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开国大典》优秀语文教案
![《开国大典》优秀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e02ef4e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c6.png)
《开国大典》优秀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我国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感受伟人的风采。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3)树立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词语的含义。
2. 分析课文的结构,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3. 深入品味课文,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感悟作者的情感。
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将课文内容运用到实际情景中,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内容。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3. 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开国大典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作品氛围。
(2)教师讲解生字词,解析课文内容。
(3)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作者情感。
3. 分析讨论:(1)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课文结构。
(2)教师引导思考,总结作者表达手法。
(3)学生分享心得,交流学习体会。
4. 欣赏与实践:(1)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美句,品味作品艺术。
(2)教师布置写作任务,将课文内容运用到实际。
(3)学生展示成果,互相评价、学习。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课堂所学,强调重点知识。
(2)学生分享学习感受,反思自身不足。
(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以及小组合作的表现。
小学语文教案《开国大典》
![小学语文教案《开国大典》](https://img.taocdn.com/s3/m/759bc82b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29.png)
小学语文教案《开国大典》一、教学目标1.会读会认文章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通过品读文章及重点词语,理清文章事情发展顺序、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感受中国人民对于新中国诞生的激动自豪之情,以及对主席的崇敬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清文章叙述顺序及内容,感受当时群众心情。
【难点】深刻理解当时人们的心情。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审题导入: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齐读标题,“开国”就是建立新的国家,“大典”就是隆重的典礼。
1949年10月1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是意义非凡的,我们还把10月1日这一天设立成国庆日。
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让我们一起来观看一下当时的盛况。
(板书课题)(二)初读感知1.指名学习朗读,检查生字预习。
2.教师向学生介绍相关历史背景。
3.开火车分段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的。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写了会前、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四个动人场面。
)(三)深入研读1.自读第一个场面,找出群众的反应,并说说你的感受。
(典礼下午三点开始,但是早上六点钟就有群众队伍入场了;工人有的从老远的地方赶来;郊区的农民更是摸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赶来。
人们充满着期待、激动及兴奋。
)2.有感情地朗读第二个场面,互相讨论,理清典礼过程,通过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如何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
(典礼过程即领导就位——奏国歌——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毛主席宣读公告。
文章用夸张如一阵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雷鸣般的掌声,两个“庄严、雄伟、传到”富有气势,写出了人们观礼时激动、兴奋、自豪的心情,以及对主席的期盼热爱。
)3.自读第三个场面,用一两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找出人们观看阅兵心情的句子并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威武雄壮、军容整齐。
群众把手里的东西扔上天,欢呼声盖过了飞机隆隆声,几乎把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人们激动、欢喜、自豪。
《开国大典》教案设计
![《开国大典》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752c445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b9.png)
《开国大典》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开国大典》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3)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评价;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新中国的成立和国家领导人的伟大风貌;(2)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感受课文氛围。
2.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句型和语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历史背景介绍:介绍《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新中国的成立过程和意义。
4. 分析与评价: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朗读和理解;(2)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的掌握;(3)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长句和复杂句型的理解;(2)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3)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查找相关资料。
2.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3.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探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句型和语法。
5. 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阅读与写作: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包括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
5. 期中期末考试:通过考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为教学提供反馈。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窦桂梅1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窦桂梅1](https://img.taocdn.com/s3/m/2474f9a1524de518964b7df7.png)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窦桂梅教材解读:《〈开国大典〉教学设计》一文为转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潘东辉老师作品,仅供教学参考之用,在此谨向潘老师致以谢意。
如本文有版权保护,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响应并立即下线。
更多本课作品,请查看:开国大典目录【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发解文章的记叙顺序,学习文中的排比句。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引导学生背诵6~8自然段。
【课前准备】1、看有关开国大典的录像片。
2、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中国历史状况。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出示课题,读题。
《开国大典》课堂实录二则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开国大典”: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
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
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二、自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要求:1、通读课文2~3遍,利用字典自己学会字词:生字:檐、江、擎、泽、钮、瞻。
开国大典课文指导新词:典礼、协商、汇集、擎着、诞生、瞻仰、迎风招展、排山倒海、徐徐上升。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自主提出课文中不懂的问题,能自己找到答案的先努力自行解决。
三、交流1、读课文第一句话,解释课题意思。
2、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部分。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
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开国大典盛况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自由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来得早:早上六点钟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次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开国大典》教案
![开国大典》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e43e6b2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51.png)
开国大典》教案本课主要讲述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开国大典。
通过研究本课,我们应该能够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我们要学会本课生字,例如“协商”、“诞生”等词语,以便正确地读写。
其次,我们要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能够写出课文的梗概。
接着,我们要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
最后,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可以了解开国大典的情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在研究本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其次,要理解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同时研究场面描写,以便更好地感受文章中所描述的情景。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来辅助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文章的内容。
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启发式谈话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回顾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
同时,我们还可以出示研究要求,让学生自主研究,然后汇报、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
总之,通过对本课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XXX的伟人风采,同时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记叙的,分为五个部分: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典礼开始、阅兵式盛况、群众游行的情况以及开国大典结束后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
)2.通过朗读课文,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开国大典的庄严气氛和人民群众的自豪感和激动情绪。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理清课文脉络,回忆课文中的重点部分。
课文的重点部分是典礼进行时的部分,包括XXX宣布XXX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以及阅兵式和群众游行。
)2.回忆课文中的场景,思考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会场上人们的热烈气氛、XXX宣布XXX成立时的欢呼声、升旗鸣炮的庄严气氛、阅兵式的壮观场景以及群众游行中人民群众的自豪感和激动情绪,这些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学语文教案《开国大典》
![小学语文教案《开国大典》](https://img.taocdn.com/s3/m/5c6c127d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55.png)
小学语文教案《开国大典》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开国大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了解开国大典的背景及意义。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情怀,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开国大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掌握生字词。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理解开国大典的背景及意义。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开国大典的背景及意义。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开国大典》,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请教同学,自主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4. 朗读与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分组朗读,相互交流感受。
(3)教师组织学生背诵课文,检查背诵效果。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开国大典》。
2. 运用本节课学到的生字词,写一篇关于开国大典的小练笔。
3. 调查家庭成员对新中国成立的了解,分享调查成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流利程度。
2. 学生对课文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程度。
3. 学生运用生字词的能力。
4. 学生对开国大典历史意义的认知和爱国情怀的体现。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开国大典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开国大典》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开国大典》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6ceec381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18.png)
《开国大典》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通过分析课文,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通过讨论、演讲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敬革命先烈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和平、勇于担当的责任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开国大典》(节选)2.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内容,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
3.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的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
(2)提问:什么是开国大典?它有什么意义?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结构。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课文主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表达技巧。
(2)重点讲解开国大典的仪式和意义。
4. 小组合作:(2)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 课堂练习:(2)挑选学生代表进行朗读练习,提高表达能力。
四、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1)是否全面达成教学目标?(2)学生对《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是否有了深刻理解?2. 反思教学过程:(1)教学方法是否得当?(2)学生参与度如何?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3. 反思教学内容:(1)课文内容是否讲透?(2)学生对开国大典的认识是否全面?4. 针对反思结果,提出改进措施:(1)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补充相关资料,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
五、课后作业2. 让学生收集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了解开国大典的更多细节。
3. 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了解祖国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窦桂梅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窦桂梅](https://img.taocdn.com/s3/m/a53d815d6bd97f192279e97e.png)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窦桂梅一、创设情境,乐曲激趣1、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激发学习兴趣。
2、启发渲染:这是一首战斗的乐曲,它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
那么,新中国诞生时是怎样的盛况呢?大家想知道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开国大典》这篇课文。
3、如果把“开国大典”改成“开国典礼”可以吗?为什么?(学生一时答不上来,教师旨在制造悬念,吸引学生读文。
)二、自主学习,提出问题1、用你喜欢的读书习惯快速阅读课文。
如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读,可以默读等等。
2、运用工具书学习生字。
想一想,你用什么方法记忆字形。
3、联系语境或查阅资料理解新词。
4、这篇课文记叙了哪几个场景?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5、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意。
6、你最喜欢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为什么?7、找出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你能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如果不能,在书上做上记号。
8、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激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
三、合作讨论,释疑解难1、以疑难问题为类别,让学生自由组合若干小组。
2、推荐各讨论小组讨论问题:如,第一小组:学习6个生字的音、形、义,结合语境理解新词;第二小组:理清段落结构,归纳段意;第三小组: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第四小组:讨论记叙的顺序。
3、各个讨论小组在主持人的主持下,展开讨论:学生先汇报学习成果,然后就疑难问题展开讨论。
讨论时,可以自由发言,相互提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最后,主持人记下已解决的问题和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好咨询的准备。
4、各个小组在全班交流讨论成果。
5、问题咨询与小结。
四、探究领悟,升华情感1、出示句子: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2、引导学生围绕这句话提出探究的问题,如:⑴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⑵如果把“流去”的“流”字换成“走”字,表达的效果一样吗?为什么?⑶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⑷你读了这句话,内心充满着怎样的激情。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探究,领悟新中国的成立的确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窦桂梅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窦桂梅](https://img.taocdn.com/s3/m/c1ab67fd27284b73f3425007.png)
1.这节课,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开国大典的这些程序部分,也就是课文的5至10自然段。【板书;(5至10)】(教师拿去“阅兵仪式”、“群众游行”、典礼前、典礼后的卡片)
2. 课件显示:
快速浏览课文5—10自然段:
从什么句子或段落感受到开国大典的隆重?在书上用横线划出来。找完之后出声读,试着用朗读来展现开国大典的隆重。
2.抓重点段研读盛大。
(1)刚才大家划了很多句子,有许多同学都划出了第7自然段。
课件显示,指名学生读,读出盛大的感受: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2)三十万
第一个句子中的哪些词让你们感受到了典礼的隆重、盛大?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
播放《今天是你的生日》——这首歌唱出了我们共同的心声,那就பைடு நூலகம்。
课件显示,学生齐读:
我们祝福你的生日 我的中国
祝你永远没有忧患 永远宁静
我们祝福你的生日 我的中国
愿你月儿常圆 儿女永远快乐
课中:
一、开门见山,揭题解题。
1.今天,就让时间回到65年前,回到我们的祖国诞生那神圣而庄严的时刻。我们来学习(课前板书:开国大典 生齐读)。
(学生交流)(教师在白板上板书:少 多
近 远
小 广
欢呼 欢跃)
③师:作者虽然用了相同的句式,但是语言的描写是有顺序,有层次的,作者在写的时候按照人数的由少到多,距离的由近及远,范围的由小到广,由欢呼到心的欢跃这样的层次来写,层层递进,写出了大典的隆重、盛大。
四、总结升华
7《开国大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7《开国大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10b0562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71.png)
7《开国大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开国大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词语。
- 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 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 培养学生珍惜和平、热爱生活的情感态度。
重难点:1. 课文的理解:课文详细描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学生需要理解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如大典的举行、毛泽东的宣读、阅兵式等。
2. 情感的体验:课文充满了对新中国的热爱和自豪,学生需要通过学习课文,体验这种情感,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一、导入步骤1. 引入话题: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与新中国成立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如五星红旗、天安门广场、毛泽东主席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片或视频背后的历史意义。
2. 提问: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怎么成立的吗?你们知道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吗?"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 引入课文:教师可以简要介绍《开国大典》这篇课文的内容,如课文记录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大会的盛况,毛泽东主席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公告》等。
4. 激发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历史故事或趣闻,如开国大典的筹备过程、天安门广场的布置、阅兵式的盛况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词语解释1. 政府(zhèngfǔ):政府是指执掌国家行政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的机关。
学生需要了解政府的职能和作用。
2. 外宾(wàibīn):外宾是指来自其他国家的宾客。
学生需要知道外宾的中文意思和英文表达。
3. 宣读(xuāndú):宣读是指公开地朗读或宣布。
学生需要理解宣读的含义和在课文中的运用。
4. 阅兵(yuèbīng):阅兵是指军队列队接受检阅。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开国大典》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开国大典》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ff31746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0d.png)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开国大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1.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会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主题。
2.2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课文中所表达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3.2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激发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1.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教学难点2.1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主题。
2.2欣赏课文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1.2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预读感受。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
2.2学生圈出生字词,查找字典,理解词义。
3.课堂讨论3.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2学生分享对课文结构的认识,讨论课文主题。
4.分析课文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梳理课文脉络。
4.2学生讨论课文中的精彩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5.课堂活动5.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5.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6.课堂小结6.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开国大典”的短文。
2.深入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为下周的课堂分享做准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较为深入,能够把握课文的结构和主题。
2.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
3.课堂活动中,学生的朗读和小组讨论效果较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作业布置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学设计(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学设计(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6e7ff38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5f.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学设计第【1】篇〗《开国大典》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认识“擎”、“诞”等8个生字,会写“盏”、“栏”等13个生字,会读“协商、汇集、预定”等25个词语。
2.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课文的脉络,体会课文场面描写的方法。
3. 感受新中国诞生的激动、自豪之情,并培养学生热爱党、珍惜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2.难点:关注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1.关于开国大典的一段视频。
2.阅兵过程中的影像资料。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开国大典”的一段视频。
2.导入题目,板书:7.开国大典3. 解释题意。
“开国”就是一个新的国家诞生,“开国大典”指为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而举行的隆重、盛大的典礼。
4.这开国大典究竟写了哪些内容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通顺。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政委( zhèng )宾客(bīn )擎着(qíng)诞生(dàn) 电钮(niǔ) 瞻仰(zhān) 聂(nie)荣臻(zhēn)(2)指导易混淆的字。
“爆”与“暴”不同,与“火”密切关联。
“帜”是左右结构,左面是“巾”,与布有关,右面是“只”表示读音。
“距”是左右结构,左面是“足”,右面是“巨”,不是“臣”,要注意比较。
(3)检查字或词语的理解情况。
擎:举。
五更天:大约早晨四五点钟。
就位:到自己应到的位置上。
肃立:恭敬、庄严地立着。
瞻仰:恭敬地看。
排山倒海:形容力量强盛,声势浩大。
3.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并概括出主要意思。
(1)朗读要大声、不添字、不少字、不停顿、要流利。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二单元《开国大典》教案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二单元《开国大典》教案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a17e6d4f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82.png)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开国大典》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道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吗?”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开国大典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在教学内容方面,我注意到学生对开国大典的意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传承非常关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强化这一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精神力量,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另外,教学过程中的时间安排也需要注意。在讲授新课和实践活动环节,我应更加合理地分配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展开,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知识。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修辞手法。对于难点部分,如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我会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开国大典相关的问题,如“开国大典的意义是什么?”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模仿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创作一段描述性文字。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开国大典的基本概念。开国大典是新中国成立后举行的首次重大庆典活动,它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新纪元。它是展示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要方式,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开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典》的具体内容。这个案例展示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和意义,以及它如何激发人民的爱国情感。
(4)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文章核心内容的能力,并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举例:开国大典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师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窦桂梅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窦桂梅](https://img.taocdn.com/s3/m/493c9a81de80d4d8d15a4fea.png)
《开国大典》教案设计窦桂梅教学要求知识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进行“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的初步训练。
能力目标:能做到阅读要有一定速度,学会自读自悟,学习如何与小组成员合作学习。
情感目标: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1、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找出并理解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体会当时人物的情感。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视频2、学生准备:自主预习课文,收集“开国大典”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请生回顾六十年大庆的场面,欣赏视频,引入课题。
(相机板书课题,并理解:开国、典)2、师:好,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历史的长河逆流而上,走进新中国的开国大典。
二、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做到如眼记得快,入脑想得快,想想课文没我们描述了大典的那些场面?。
2、学生交流归纳。
(板书)三、重点研读。
1、师:请同学们选择你最难忘的场面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勾画出让你难忘的句子。
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来源:学.科.网Z.X.X.K]2、学生自读自悟后进行汇报。
3、教师结合学生交流情况引导深入研读:(根据学生感悟灵活切入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语段一: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引导学生抓住“排山倒海”、“一齐”等词语体会群众的热情及对毛主席的热爱之情。
)师请生介绍为什么大家如此热爱毛泽东主席?师补充介绍,加深学生情感,便于诵读。
语段二: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引出重点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2)你觉得可能会传到了哪些地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分组讨论)(3)引导学生抓住“一齐欢呼”、“一起欢跃”等词语体会人民的激动之情,体会反复手法的表达效果。
2024年北师大版秋季五年级上册语文《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2024年北师大版秋季五年级上册语文《开国大典》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d9fc750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78.png)
十三、教学拓展与长期规划
1.拓展阅读
1.1教师推荐与《开国大典》相关的书籍、文章和视频资料,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1.2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和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2.长期规划
2.1教师根据学生的年级和认知水平,制定长期的教学规划,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历史意识。
2024年北师大版秋季五年级上册语文《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教师板书课题《开国大典》,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开国大典’是什么吗?它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主题。
3.教师简要介绍《开国大典》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1了解《开国大典》的背景和作者。
1.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
1.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和成语。
2.过程与方法:
2.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2.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本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1感受作者对开国大典的敬仰之情,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2.2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安全、有效地使用网络资源,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
十五、教学评估与成果展示
1.定期评估
1.1教师通过定期的测试、作业和小测验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1.2教师根据评估结果,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
2.成果展示
2.1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如历史小论文、手抄报、多媒体报告等,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1.2鼓励学生收集关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资料,进行分享交流。
2024年北师大版秋季五年级上册语文《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2024年北师大版秋季五年级上册语文《开国大典》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09f9c89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41.png)
2.1教师简要介绍开国大典的背景和意义。
2.2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辅助材料,展示开国大典的盛况。
2.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3.小组讨论
3.1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3.1.1你认为课文中最让你感动的句子是什么?
3.1.2你觉得新中国成立对中国人民的意义是什么?
4.分析课文
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4.2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小组讨论
5.1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问题。
5.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6.课堂小结
6.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
6.2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悟,激发爱国情怀。
3.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4.课堂小结
4.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
4.2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悟,激发爱国情怀。
五、课后作业
1.家庭作业:
1.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1.2撰写一篇关于开国大典的读后感。
2.课堂作业:
2.1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读后感,互相学习、交流。
3.在小组讨论和分享环节,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4.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历史观念。
十七、教学反馈与改进
1.教学结束后,教师通过问卷调查或口头询问的方式,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
2.根据学生的反馈,教师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和改进,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6.教学评价: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除了传统的书面考试外,还可以引入项目式学习、同行评价、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能力。
2024年北师大版秋季五年级上册语文《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2024年北师大版秋季五年级上册语文《开国大典》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c11fc03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f5.png)
一、导入
1.教师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国旗叫什么名字吗?它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们的国旗叫五星红旗,它见证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开国大典的文章,感受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2.补充与课文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如《开国大典》的原文、相关历史书籍、人物传记等,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如AR、VR等,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直观的学习体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十七、长期教学规划
1.将《开国大典》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部分,纳入长期的教学规划中,与其它相关课文和活动相结合,形成系统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
3.1感受新中国成立时人们的激动心情,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3.2增强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体会课文中的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
四、教学过程
1.课文导入
1.1教师简要介绍开国大典的背景。
1.2学生分享对开国大典的初步了解。
十五、教学评估与反馈
1.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练笔质量等多方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2.定期进行教学满意度调查,收集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意见,不断调整教学策略。
3.在学期末进行总结性评估,全面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文的理解程度和情感态度,为下一学期的教学提供参考。
十六、教学资源更新与补充
1.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资源,如利用互联网资源寻找更丰富的开国大典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窦桂梅第一课时一、“走近圆明园”1.我住在清华园,在离我家50米的地方,有一片废墟,叫(板书“圆明园”)。
打开书,看这两幅废墟图,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这些感受源于一个词──毁灭(板书,指导学生注意笔顺)。
从题目看,重点写的是“毁灭”。
2.让我们走近圆明园。
二、“走进圆明园”(一)体会圆明园“不可估量”的价值1.同学们知道圆明园的面积有多大吗?据老师了解占地面积有458.9公顷。
(1)抓“三园”,理解“众星拱月”(看图,不愧是万园之园!)(2)有??也有??(看图,金碧辉煌。
(3)有??也有??(看图,理解象征。
(4)不仅有??还有??(看图,西洋景观。
(5)上自??下至??(看图,珍宝字画。
6.那好,读课文,让我们感到,通过你的介绍,它的的确确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第二课时2.回味“众星拱月”的万园之园──3.回味金碧辉煌的殿堂和玲珑剔透的楼阁──4.回味“象征”城市风光和山乡村野──5.不仅仅这些,圆明园还有著名的四十个景点呢。
(2)先游览看看仿造风景名胜建造的景观。
(3)再游览根据诗人建造的景观。
6.法国大作家雨果眼中的圆明园是怎样的呢?(课件)10.朗读,陶醉在这瑰宝和精华之中!(读略)11.面对这人间奇迹,你心中一定升腾起一种情感。
(二)体会圆明园的“不可估量的损失”1.然而(引读课文):1860年10月6日──2.“统统”掠走,是怎么“掠”?3.有没有查到资料的,举个例子说说?出示一段真实的资料,请读一读。
4.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毁坏,是怎么“毁”的?5.根据学生所说,再次出示资料。
6.这还没完,敌人为了销毁罪证,放火把圆明园烧了,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圆明园只剩一片灰烬!(课件:抢劫)7.至此,圆明园“没有了”──(把黑板上的连接词前面加“没”、“了”。
8.出示书中的句子,用变化了的连接词再说话。
13.集体朗诵或背诵三四自然段。
14.越是回味,越是不住感慨。
三、“走出圆明园”2.这痛苦的耻辱一直刻在我们心里整整一百四十多年了。
5.谢谢同学们。
课下我们还可以再次收集图片和资料,了解旧中国的贫穷和今天的强大,并开一个交流会。
篇二:6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本课生字词,理解词意教学难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无比激动、自豪的心情3.教学用具4.标签教学过程一、导课二、新授(一)学习生字(二)检查预习,理清脉络1.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说说课文都写了哪几个场面?是怎么知道的?(三)抓住“一齐”,品读“典礼”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1)指名读段落,说说为什么这样读?(2)引导学生说说声音都传到了哪?你眼前会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3)教师范读,故意把后一句的“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读成“它”,出示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成立的视频,体会“庄严”和“雄伟”多媒体出示:圆明园大火熊熊、南京大屠杀、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等画面老师解说(1)指名读品读“站”(1)出示句子: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三、练习1.用所给的字组词;防()耸()旗()擎()渠()钮()课堂小结课后习题《开国大典》习题——第一课时一、基础题diǎn lǐ xié shānghuì jíxuān bùdiàn niǔzhān yǎng()()()()()() xuǎn jǔlǐng xiùxú xú shàngshēng qí zhì()()()()二、综合题1.选词填空汇集聚集诞生出生三、提高题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伍入场了。
委员就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在这个句子中,如果把加点的词语换成“走向”行不行,为什么?2.“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3.从这段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人民群众怎样的心情?参考答案一、基础题典礼协商汇集宣布电钮瞻仰旗帜选举领袖徐徐上升篇三:窦桂梅教学设计幸福天堂——窦桂梅《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一、引出“幸福”生:(一位同学配乐有感情的朗诵)——寒冷的夜晚,最冷,不是呼啸的北风。
饥饿的小女孩,怎能承受生命的沉重。
生:谁的爸爸不爱自己女儿?为什么,爸爸要打她?生:为什么?连大年夜,她竟然连烤鹅也吃不上?生:为什么?那个小男孩要欺负她?生:为什么偌大的世界容不下小女孩小小的身体?这是为什么?!(掌声)师:这是课文的最后一段——师:读罢此句,你一定也要问个为什么——生:刚才我们感受到小女孩是那么的不幸,可文中为什么又说她是幸福的呢?生:在我们看来,明明是悲惨地死去,为什么嘴角还带着幸福的微笑呢?师:所以,一个最大的“为什么”需要我们好好的来梳理、来回答。
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里去,再细细地品读。
正像刚才那位同学所说,小女孩获得的幸福是因为她曾经看到过这么多美丽的东西,哪一个给你印象最深,你就找出来,读给我们听。
二、解读“幸福”(一)满足(第二次憧憬)生:“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
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
”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
师:瞧瞧安徒生,是太有意思了。
把这烤鹅写得就仿佛走到了我们面前,我们仿佛闻到了香气。
师:是啊,烤鹅明明是不会动的,可它却从盘子里跳下来,摇摇摆摆走来,多么富有童话趣味!它要带给小女孩什么呢?(直接问刚才朗读的学生。
生:有了食物,小女孩就不必再忍受饥饿了,而是获得了满足。
师:小女孩尽管不再饥饿,也是烤鹅主动奉献自己的身体呀。
谢谢你们,让我们分享了小女孩此时的幸福一刻。
她好满足哦。
(二)温暖(第一次憧憬)生:“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
师:谢谢你让我们分享了小女孩这一刻的温暖。
生:开头一个温暖对应后面的“暖烘烘的”;明亮对应后面的“旺旺的”。
师:多美的对称语言。
你看,阅读批注的时候,不仅注意句子的对立的一面,还要注意句子照应的一面,体会得会更丰富。
(三)安宁(第三次憧憬)生:“这棵圣诞树,比她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要大,还要美。
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跟挂在商店橱窗里的一个样,在向她眨眼睛。
小女孩向画片伸出手去。
师:谢谢你让我们看到了这么大、这么美的圣诞树。
生:比她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要大!(朗读得很美。
)生: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跟挂在商店橱窗里的一个样,在向她眨眼睛。
生:小女孩,现实太残酷了,愿我们的祝福能给你送去一些温暖。
师:(采访刚才的“小女孩”)小女孩,听了他们的祝福,你的感受如何呢?生:我很感动。
我不仅感到了温暖和满足,而且更感受到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此刻我觉得这个世界是多么的温馨、美好。
(四)疼爱(第四次憧憬)师:小女孩不仅要获得这些物质上的满足,她还要追求更大的精神上的满足。
所以,她第四次、第五次点燃火柴就看到了奶奶。
(出示句子,生读)生:“她在墙上又擦着了一根火柴。
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
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
师:有了温和慈爱的奶奶,小女孩就不再孤独,她多么高兴啊,可以想象当她见到奶奶的时候,该怎么呼喊——师:小女孩得到了温暖,不再寒冷,该怎样的呼喊?(指导朗读。
师:为了和奶奶一起走,小女孩该怎样请求——师:就这样,她向奶奶慢慢地诉说着把她带走的原因——生:“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师:此刻,想象看到了奶奶的小女孩的泪,还是伤心的泪吗?师:如果说原来的“啊”是一种抽泣,那么这里的“啊”应该是怎样的语气?生:应该是高兴地感叹,或者是舒了一口气。
生:(这里指导出了学生朗读“啊”的不同感叹,体会不同的语境下,不同的语气,就是不同的感情。
创造性的朗读,引起听课老师们的掌声。
生:奶奶,在这个世界上,我充满了寒冷、饥饿,只要我卖不出火柴,爸爸就会打我。
生:奶奶,请您把我带走吧。
师:亲爱的同学们,其实我们怎么想象、怎么朗读也无法完全再现小女孩当时幸福快乐的时刻,那就让我们把双手放在胸口,静静倾听这心灵的呼唤吧!生:(配乐静听,课件显示这段文字)“奶奶!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五)快乐(第五次憧憬)生:“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
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
三、梳理“幸福”师:故事又结束了。
生:大大的火炉、大大的圣诞树、大大的烤鹅,还有高大的奶奶。
师:瞧,透过这些看得见的“大”的阅读中,批注出了这么多看不见的“大”——生:无限的温暖,无比的满足,永久的安宁,永远的慈爱和永恒的快乐。
四、“幸福”来源师:那么是什么让女孩从黑暗与痛苦的世界,获得了这些光明与快乐?生:是火柴。
(出示课文描写的五次擦燃的句子——“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她又擦了一根??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她在墙上又擦着了一根火柴??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
生:这样都罗列起来写也没有意思,读起来没有感情,不能引人入胜。
生:还有中间三次的“又”,再加上最后一次的“赶紧”,这正是火柴一次次的擦燃,才实现了她一个又一个的梦想,才可以看出女孩对梦想的不放弃。
生:她一次又一次擦燃火柴看到幻想,然而火柴又一次一次的熄灭,可她又一次一次的擦燃,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四而五,说明她在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可见小女孩内心的渴望多么强烈。
(指导学生批注,并板书“渴望”。
生:也就是说,越是因为寒冷,她就越是渴望温暖;越是饥饿,她就越是渴望获得温饱,得到满足;越是恐惧,她就越是渴望获得一份安宁??师:原来小女孩不仅从物质上追求,更是从精神上追求——生:小女孩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的美好的景象,我们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随意聊的,作者却是有意的安排呢!生:越是因为孤独,她就越是渴望慈爱;越是因为痛苦,就越是渴望得到快乐。
师:(对比左右概括总结)弱小与强大,黑暗与光明,寂灭与狂欢,痛苦与欢乐——感谢同学们发现了课文的内在结构,让我们懂得了小女孩的渴望源于内心,并获得一次次升华。
就在这样的阅读对比的批注中,我们竟然发现了文章的结构。
师:你也许会批注这样的问题:这份幸福的获得,难道仅仅是因为小女孩对梦想的渴望吗?生:我觉得小女孩跟别人不一样,别人没有经历过小女孩寒冷、饥饿、恐惧、孤独的痛苦,也就没有强烈的渴望去追求那些美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