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治理理论

合集下载

公共治理知识点总结

公共治理知识点总结

公共治理知识点总结一、公共治理的概念公共治理是指政府与社会各界共同协作,合作解决公共事务的过程和实践。

它不仅仅指政府及其机构的行为,还包括社会组织、市民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行为。

公共治理是一个基于协作、合作和共享的过程,旨在通过多元化参与来解决公共问题。

二、公共治理的特点1. 多元化参与:公共治理强调政府、社会组织、市民等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参与和协作,实现共同解决问题的目标。

2. 复杂性:现代社会面临着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是政府可以独立解决的,需要各方共同合作来解决。

3. 透明度:公共治理注重信息的公开和透明,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和评价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行为。

4. 自下而上的决策过程:公共治理追求更为灵活和适应性的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更加注重基层的实际情况和民意。

5. 治理目标多元化:公共治理旨在实现社会公正、思想多元、社区和谐、环境可持续等多种目标。

三、公共治理的模式1. 政府主导模式:政府在公共事务的解决中起主导作用,社会各界会参与其中,但具体实施还是由政府来完成。

这种模式一般适用于政治体制相对集中的国家。

2. 社区自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社区居民自己来管理社区事务,政府只是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这种模式有助于增强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3. 合作治理模式:政府、市民、社会团体等各种利益相关者共同协作解决公共问题,政府在其中起到组织者和协调者的作用。

这种模式更能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实现问题的综合解决。

四、公共治理的理论基础1. 政府公共管理理论:政府公共管理理论由原先强调政府职能的管理理论发展而来,其核心思想是政府应该以公共利益为导向,高效地管理公共事务。

2. 社会资本理论:社会资本理论认为,社会组织和市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度和程度决定了公共事务的治理效果。

社会资本主要包括社会关系、社区合作、社区规范等。

3. 合作理论:合作理论认为,为了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市民、社会组织等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协调。

公共治理理论

公共治理理论

公共治理理论公共治理理论指的是政府和其他相关机构运用管理方法、实践、理念和政策等手段,有序地维护和实施社会共同利益的理论,它的核心宗旨是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

公共治理是指社会成员形成整体利益时,政府及其相关机构所采用的体系性政策、管理方法和实践,旨在发挥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建立有序的社会公共管理机构。

公共治理理论专注于构建公众参与和共同管理机制,提高政府办事效率,促进政府治理和公众参与,最终实现民主治理、公平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和政治目标。

首先,公共治理理论的核心是社会的有效全局性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的有效性。

它特别强调政府要在全局水平实现有效管理,通过参与、联合和协调等方式,调动社会力量,形成一种互助互惠、团结共享的全局治理。

它重要的内容包括政府参与、公众参与、民主性、科学性、安全性、合作性和协调性。

其次,政府是公众治理的主体,它要设计、实施、检查和监督公共政策,有效地开展整体治理。

政府应利用市场机制,引导社会经济行为的生产力和创新力,提高公共治理的效率。

最后,公共治理理论的实践可追溯到从政府到普罗大众的两大领域。

首先,全面政府改革成为当今治理的热门话题,政府改革可以在政府运营和管理流程以及组织内部构建等方面得到充分实施。

改革旨在多部门协同,改进政府实施情况,提升政府工作效率,实现事务公开、参与式政府和效率政府等政府改革目标,实现社会有序管理和共享经济社会利益。

另外,将公众作为主体把握治理准则,把以敏锐的眼光看到公共问题,以及用积极的态度处理问题的进程,有效地发挥政府治理和公众参与的动力,逐步建立公共治理体制,使政府更好地实现公平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公共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公共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公共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公共治理理论是指在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中,通过协调、合作和竞争的方式,共同解决公共事务和公共利益的理论体系。

它包括了公共决策、公共管理、公共参与和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是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理论基础。

公共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首先,公共治理理论强调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

传统上,政府是解决公共事务的主要机构,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社会则是政府和市场的补充和监督。

而在公共治理理论中,政府、市场和社会被视为一个整体,彼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政府不再是唯一的决策者和执行者,市场也不再是唯一的资源配置机制,社会也不再是唯一的监督力量。

三者之间的互动和协调成为公共治理的核心。

其次,公共治理理论强调多元参与和民主决策。

在公共治理中,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各种主体都应当参与到公共事务的决策和执行中来,形成多元共治的局面。

这就要求政府应当主动开放决策空间,市场应当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社会应当广泛参与公共事务。

在这种多元参与的基础上,公共决策才能更加民主、科学和有效,公共事务才能更好地得到解决。

再次,公共治理理论强调公共服务和社会责任。

公共服务是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共同责任,是公共治理的重要内容。

政府应当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应当提供优质公共产品,社会应当积极参与公共服务。

而在公共服务中,社会责任是非常重要的,它要求每个公民都应当为公共利益负责,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最后,公共治理理论强调制度建设和创新。

在公共治理中,制度是保障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的重要保障。

而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制度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

公共治理理论提出,要不断完善公共决策机制、公共管理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治理体系的创新和发展。

综上所述,公共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政府、市场和社会的互动、多元参与和民主决策、公共服务和社会责任、制度建设和创新等多个方面。

这些内容构成了现代社会治理的理论基础,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公共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公共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公共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在公共管理理论的研究发展中,“公共治理”一词广受关注,它一直被视为是衡量一个政府的管理质量的核心概念。

然而,公共治理理论是什么?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本文旨在解释公共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首先,公共治理理论是一种研究公共行政机构如何运作的社会学理论。

它提供了一种概念来理解和分析公共机构如何实现其职能和目标,评估公共机构的效率和有效性,推动公共政策的变革,处理公共事务的决策和问题,以及其他相关主题。

它还提供了一种框架,用于比较不同国家的公共政策和行政实践,以及这些国家的公共政策的同质性和发展趋势。

其次,公共治理理论的本质是以政府为中心的、政府-社会关系的重新定位,它将政府视为一个最优化管理的组织,承认政府必须善于利用有限的资源,有效地实施公共政策,并通过对社会参与者的合作来实现其目标。

同时,它也承认政府需要更大规模、更细致的协商,以弥补内部失衡管理的缺陷,并确保公共政策的公正和可持续。

此外,公共治理理论还强调公共行政的再构建,它推进了公共机构从一种被动的、垂直管理模式向更具透明性、对政府行为负责的融合式管理的发展,它侧重关注社会组织的参与、政策协议和利益平衡,以及有效的信息传播和决策机制改善。

最后,公共治理理论还考虑到全球环境变化带来的公共政策集成的挑战,它致力于提高公共机构融合全球性治理的能力,使其能够对全球变化的影响作出及时的响应,从而在展现更高效的公共治理机制。

综上所述,公共治理理论是一种研究公共行政机构如何实现其职能和目标的社会学理论,它以政府为中心,重新定位政府-社会关系,推进公共行政的再构建,改善公共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并考虑到全球环境变化对公共政策集成带来的挑战。

它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理论,具有理解和实施公共政策的重要意义,必将在未来持续受到关注和推动。

2023年中南大学考研真题参考:公共治理理论主要内容

2023年中南大学考研真题参考:公共治理理论主要内容

2023年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考研真题参考
业务课名称:公共管理专业
考生须知:1.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其他纸上无效。

2.答题时必须使用蓝、黑色墨水笔或圆珠笔做答,用其他答题不给分,不得使用涂改液。

公共治理理论主要内容
所谓公共治理理论,是指伴随着西方福利国家出现的管理危机和市场与等级制的调解机制发生的危机,以及公民社会的不断发育和众多社会组织集团的迅速成长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公共管理理论。

它是对作为传统公共管理理论的公共行政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并且对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之合理内核进行整合的结果,其核心观点是主张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定共同的目标等途径,实现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其主要内容包括:
(1)公共治理是由多元的公共管理主体组成的公共行动体系。

这些公共管理主体不仅包括几乎长期垄断公共管理主体地位的政府部门,而且还包括诸如私营
部门和第三部门等非政府部门的参与者。

(2)公共管理的责任边界具有相当的模糊性。

传统上法律和制度规定由政府承担的公共管理责任呈现出交由非政府组织和个人来承担的趋势。

(3)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和互动的伙伴关系。

(4)公共管理语境下的公共治理是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基于伙伴关系进行合作的一种自主自治的网络管理。

(5)公共治理语境下的政府在社会公共网络管理中扮演着“元治理”角色。

公共治理理论范文

公共治理理论范文

公共治理理论范文市场的失效:仅仅运用市场的手段,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垄断和极端个人自私行为,导致社会资源的闲置。

政府的失效是仅仅运用领先的计划和命令等行政手段,无法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集权的手段最终会带来无效,不能促进和保障公民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

西方发达国家以治理理论为指导,重新调整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关注国家的竞争力、政府的合法性和公共部门对公众的回应力,掀起行政的浪潮。

治理:官方的或社会的公共管理组织在一个既定的方位内运用公共权威维持秩序和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满足公众需要,治理的目的是要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去增进公共利益。

内容:1公共治理是由多元的公共管理的主体组成的公共行动体系2公共管理的责任边界具有相当的模糊性3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之间存在权力依赖和互动的伙伴关系4是一种自主自治的网络管理5治理语境下的政府在社会公共网络管理中扮演着“元治理”角色国家治理体系是规范社会权利运行和维护公共秩序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

衡量一个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标准:1公共权力运行的制度化和规范化2民主化3法制宪法成为公共治理的最高权威4效率,提升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率5协调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有机制度体系。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能力: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的事务能力包括1政府的选举,监督、更替过程2政府有效制定和实施合理政策的能力,3公民和政府对社会互动制度的遵守。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内在运作逻辑:治理理念的现代化、治理制度的重构、治理主体的协作、治理过程的科学化和治理绩效的优化。

具体目标:国家层面增强政府的治理能力和自主性,实现行政管理的高质高效和有效治理,社会层面:社会自治增强社会活力维护社会秩序,个人层面: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管理能力,扩大人民民主权利,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

(完整版)公共治理理论

(完整版)公共治理理论

公共治理理论一、公共治理理论产生背景1、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生的社会、经济和管理危机,推动了公共管理和公共行政理论研究的范式变革。

2、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政府公共管理的范围日趋扩展,规模不断扩大,公共行政获得了相对独立于政治之外的地位。

3、公民社会发展的需要。

4、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5、西方学者的努力和众多社会组织集团的迅速成长。

二、治理的含义1、治理的基本含义:“治理”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

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

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治理是指政治管理的过程,它包括政治权威的规范基础、处理政治事务的方式和对公共资源的管理。

它特别地关注在一个限定的领域内维持社会秩序所需要的政治权威的作用和对行政权力的运用。

2、罗茨(R.Rhodes)关于治理的六种不同定义:a.作为最小国家的管理活动的治理,它指的是国家削减公共开支,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效益;b.作为公司管理的治理,它指的是指导、控制和监督企业运行的组织体制;c.作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它指的是将市场的激励机制和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引入政府的公共服务;d.作为善治的治理,它指的是强调效率、法治、责任的公共服务体系;e.作为社会控制体系的治理,它指的是政府与民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互动;f.作为自组织网络的治理,它指的是建立在信任与互利基础上的社会协调网络。

3、格里·斯托克(Gerry Stoker)关于治理的五种观点a.治理意味着一系列来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

b.治理意味着在为社会和经济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存在着界限和责任方面的模糊性。

c.治理明确肯定了在涉及集体行为的各个社会公共机构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

d.治理意味着参与者最终将形成一个自主的网络。

e.治理意味着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不限于政府的发号施令或运用权威。

公共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公共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公共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公共治理理论是以公共政策理论、管理理论、行政协调理论为基础,融入社会经济学、行政管理学、法律学等学科和研究领域,形成了一个新的、多学科的、系统的公共管理学科。

它不仅要解释、分析和衡量政府政策和行为,而且还要探讨在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监督等领域中,行政机构、市场机制、民间社会组织、公民组织等形式之间的协调关系。

公共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政策过程的分析。

政策的制定、执行、终止和变更过程都影响政府的决策效果,因此,公共治理理论要求分析政策的各个阶段,研究其影响因素,探索政策的决策过程,实现政策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政策实施的分析。

政策的实施与实施者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公共治理理论要研究实施者和政策实施组织之间的关系,探索政策实施机制,研究政策实施过程中行政机构、公民社会组织和市场机制之间的关系,以提高政策实施的效率。

三是政策评估的分析。

通过对实施的政策进行评估,可以检验政策的有效性,以及政策的影响以及相应的调整措施,公共治理理论研究如何定义、衡量政策评估标准,研究政策评估机制和技术,以期实现政策评估的效果并持续完善政策。

四是协调机制的分析。

行政机构、市场机制、民间组织、公民组织等具有双重性质的组织形式,在政策制定、实施、监督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两者之间的协调矛盾,公共治理理论要研究协调机制,探讨如何建立协调机制来克服这种矛盾。

五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公共治理理论要研究各种可能会影响政府政策的社会发展趋势,包括自然环境、经济条件、政治情况、民众偏好等,以便更好地分析、评估政策的可行性。

以上就是公共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公共治理的研究要求全面而系统的分析,既要从政策的客体(如行政机构、市场机制、民间组织和公民组织)出发,也要从政策制定、实施、监督等过程出发,探索政策实施中,行政机构、市场机制、民间社会组织、公民组织等形式之间的关系和协调机制,以实现政策制定、实施、监督等活动的协调,实现政策的可持续发展。

公共治理理论

公共治理理论

公共治理公共治理是由开放的公共管理与广泛的公众参与二者整合而成的公域之治模式,具有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依据多样化、治理方式多样化等典型特征。

就治理主体而言,该模式主张不仅包括国家,还包括其他公权力主体如行业协会、自治团体等,各种治理主体在公域之治中应各展其长、各得其所;就治理依据而言,该模式主张不仅包括国家立法,还包括社会共同体形成的规则甚至不同主体之间的协议等;在治理方式上,该模式主张依照公域之治的实际需要,在进行综合性成本-收益分析的基础上,能使用非强制方式的就不用强制方式,能用双方协商解决的方式就不用单方强制的方式,能用自治的方式就不用他治,遵照先市场后社会、再政府的选择标准,实现治理方式的多元化、民主化和市场化;这种模式主张,在宪政框架下,所有公共治理主体都应当权责一致,确保没有权力不受监督,没有权利不受救济,所有公共治理主体都要依法承担违法责任,尤其要确保过罚相当、罚当其责。

我国当下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这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体现为公域之治模式的转换。

世界范围内的公域之治模式的变革,应当对我国公共治理模式的确立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生的社会、经济和管理危机,推动了公共管理和公共行政理论研究的范式变革。

以“治理”为代表的新理论范式提出了多元的、自组织的、合作的和祛意识形态式的公共治理模式,打出了“良好治理”的旗帜。

一种新型的行政概念应运而生,即抛弃传统公共管理的垄断和强制性质,强调政府、企业、团体和个人的共同作用;不再单单指望政府去做什么和提供什么,而是希望政府能充分挖掘各种管理和统治工具的潜力;不要求政府整天疲于应付,而希望政府有自知之明,做自己应做和能做的事;不强求自上而下、等级分明的社会秩序,而重视网络社会各种组织之间的平等对话的系统合作关系。

综合起来就叫公共治理,这是一种多元的,民主的,合作的,祛意识形态的公共行政。

这种新型的行政就是“治理”式的行政。

治理理论就是这种新型行政在理论上的新发展。

(完整版)公共治理理论

(完整版)公共治理理论

公共治理理论公共治理理论产生背景1、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生的社会、经济和管理危机,推动了公共管理和公共行政理论研究的范式变革。

2、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政府公共管理的范围日趋扩展规模不断扩大,公共行政获得了相对独立于政治之外的地位。

3、公民社会发展的需要。

4、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5、西方学者的努力和众多社会组织集团的迅速成长。

治理的含义1、治理的基本含义:“治理”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

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

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治理是指政治管理的过程,它包括政治权威的规范基础、处理政治事务的方式和对公共资源的管理。

它特别地关注在一个限定的领域内维持社会秩序所需要的政治权威的作用和对行政权力的运用。

2、罗茨(R.Rhodes)关于治理的六种不同定义:a.作为最小国家的管理活动的治理,它指的是国家削减公共开支,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效益;b.作为公司管理的治理,它指的是指导、控制和监督企业运行的组织体制;c.作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它指的是将市场的激励机制和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引入政府的公共服务;d.作为善治的治理,它指的是强调效率、法治、责任的公共服务体系;e.作为社会控制体系的治理,它指的是政府与民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互动;f.作为自组织网络的治理,它指的是建立在信任与互利基础上的社会协调网络。

3、格里•斯托克(GerryStoker)关于治理的五种观点a.治理意味着一系列来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

b.治理意味着在为社会和经济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存在着界限和责任方面的模糊性。

c.治理明确肯定了在涉及集体行为的各个社会公共机构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

d.治理意味着参与者最终将形成一个自主的网络。

e.治理意味着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不限于政府的发号施令或运用权威。

公共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公共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公共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公共治理理论是一种有关政府的理论,它试图指出政府在履行其职责方面的不同途径,以改善公共事务的有效性和效率。

公共治理理论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政府管理方式,它强调形成公共事务以及政府对其实施改革的重要性。

有关公共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公共治理理论强调了社会的动态性和多样性。

它建立在依赖政府但远离政府的概念之上,强调政府与公众社会之间的关系,以确保政府职能的有效实施。

公共治理理论认为,政府不应该沉迷于制定法律,而应该担负起在政治、社会和经济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

其次,公共治理理论将政府管理视为一种更完善的模式。

它改变了传统政府管理模式,强调政府的多样性,重视公共事务的公平性和效率,以及公众的参与权利。

此外,公共治理理论认为,政府应该创建完善的机制,以便更好地提高公共政策的有效性和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这意味着政府应该努力避免行政程序上的不透明,应该给予公众更多参与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的机会。

公共治理理论认为,公众参与有助于提高公共政策的效率,并促进公共事务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公共治理理论认为,政府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公众需求,对公共政策和行政程序进行有效实施和跟踪,以提高公共政策的有效性和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这意味着,政府应该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实施政府精细化服务,建立透明的信息共享机制,并以科技支持政府行政管理,以提高政府效率。

总之,公共治理理论是一种政府管理理论,旨在改善政府职能实施的有效性和效率。

公共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强调社会的动态性和多样性;改变传统政府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机制,鼓励公众参与;和实施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这些原则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实现公共政策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

公共治理理论与公共管理实践的对接

公共治理理论与公共管理实践的对接

公共治理理论与公共管理实践的对接公共治理理论是指研究公共问题引起的社会冲突,以及如何解决这些冲突的一系列理论体系。

公共管理实践是指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运用公共治理理论,解决社会问题并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行动方式。

公共治理理论与公共管理实践的对接,旨在实现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良好互动,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一、公共治理理论的核心观点公共治理理论主要包括多元利益平衡、社会参与、协商妥协等核心观点。

多元利益平衡是指在决策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方利益,以达到最大公约数。

社会参与强调公众参与决策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回应公众需求,增强政府的合法性。

协商妥协则是指在利益分歧较大的情况下,政府与公众通过协商达成共识,找到最终的解决方案。

二、公共管理实践的主要问题公共管理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信息不对称、决策过程不透明、权力滥用等。

信息不对称指政府掌握了大量资源和信息,却不愿意共享给公众。

决策过程不透明是指政府在制定政策时,缺乏对公众的全面沟通和解释,导致公众对政府失去信任。

权力滥用则是指公共管理者在处理事务时,滥用职权,违背公平正义。

三、公共治理理论与公共管理实践的对接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公共治理理论需要与公共管理实践相结合。

首先,政府应该建立信息公开制度,主动向公众提供有关政策和决策的信息,使公众能够参与决策过程。

其次,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需要广泛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开展多种形式的参与,如公众听证会、问卷调查等,确保公众的参与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此外,政府应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公共管理者行为的监督,以防止权力滥用。

四、公共治理理论与公共管理实践的案例分析以中国的城市环境治理为例,可以看到公共治理理论与公共管理实践的对接。

中国的城市环境治理长期以来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决策不透明等问题。

然而,近年来,中国各级政府开始注重公众参与,鼓励公众通过互联网等途径向政府反映环境问题。

政府也建立了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向公众公开环境数据和治理计划。

公共管理中的治理理论与实践研究

公共管理中的治理理论与实践研究

公共管理中的治理理论与实践研究公共管理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旨在研究和提升政府机构运作和公共事务管理的能力。

治理理论与实践是公共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政府的各种管理和决策过程,以及与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公共管理中的治理理论与实践,并分析其重要性和挑战。

一、治理理论的发展与重要性治理理论最早起源于公共行政学和政治学领域,通过对政府机构的運作和公共事务管理的研究,逐渐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

治理理论以在公共部门中建立合作、参与和协商的机制为核心,是一种促进公共决策透明度、效率和参与度的方法。

治理理论对公共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能够提供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使政府机构能够更好地与市民、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各界进行协同合作,共同解决社会问题。

治理理论的应用可以促进政府机构的效率和透明度,提高决策的质量和公正性,从而为社会带来更好的发展。

二、治理实践的案例研究治理理论在实践中的案例研究可以更好地揭示其应用效果和局限性。

以下是两个具体的案例研究。

第一个案例是以公共参与为核心的治理实践。

在某个地区,政府面临着一个重大的环境污染问题。

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往往会面临着信息不对称和决策困难等问题。

基于治理理论,政府决定通过开展公共参与来解决这一问题。

他们组织了相关的专家咨询会议,邀请利益相关方参与环境治理决策。

通过公众意见收集和协商等方式,政府最终制定了一个可行的治理方案,实现了公众的参与和决策的民主化。

第二个案例是以多层次治理为核心的治理实践。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政府面临着跨国问题的管理挑战。

在某个国家,政府决定以多边机制为基础,在国际组织的支持下,与周边国家共同开展跨国问题的协调与治理。

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制定协商机制和签署相关协议等方式,政府成功地解决了一系列跨国问题,提升了国际合作的水平。

三、治理理论与实践面临的挑战尽管治理理论与实践在公共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公共治理理论的发展及其中国定位主要内容

公共治理理论的发展及其中国定位主要内容

公共治理理论的发展及其中国定位主要内容近几十年来,随着政治、社会、经济的变迁,公共治理理论发展越来越迅速,它也在评价政府及其他非政府机构的活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公共治理理论的发展让经济和政治工具的使用更加普遍,让公民可以更有效地参与政府决策、改革和政策实施,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因此,研究公共治理理论的发展及其中国定位显得尤为重要。

一、公共治理理论的发展公共治理理论是指政府所采取的政策与方法,基于社会、经济水平的变化,反映政府的政策走向。

公共治理理论的发展在西方已有相当发展,有可能改变国家政策的定位。

在公共治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各大理论框架涌现,如公共政策理论、公共行政学理论、法治理论、社会理论等等。

其中,公共政策理论是当今公共管理理论发展的基石,它主要关注如何判断政府的政策是否经济高效、社会公正、环境可持续等,以及如何让政府的执政更加科学、充分地体现公民的利益。

此外,公共行政学是公共治理理论的重要分支,它主要探讨如何让政府行政特质达到最佳效率,以及如何在政策决策和执行过程中减少官僚主义等。

此外,法治理论把法治的思想融入公共治理理论中,强调公共政策的监督和实施力度。

最后,社会理论也是公共治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强调公共政策的社会公正,以及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二、中国定位随着最近几年公共治理理论的发展,中国也在不断加强相关改革和实践。

政府将公共治理理论作为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以更客观、深入的视角来推动改革,实现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建设。

此外,政府还在加强公民参与政策决策和实施,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

同时,政府还在努力实施“法治政府”建设,坚持法治原则,通过法律、立法等途径,确保政策的公平性、公正性和法治性。

政府还在推进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的制度建设,让社会及公共组织参与政策的决策和监督,从而营造更加健康的公共管理环境。

总之,公共治理理论的发展促进了政府的改革,让政策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让政府更客观、深入地反映公民的利益。

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公共管理是协调各种资源和力量来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种综合性管理行为。

它作为一门学科,包括公共决策、公共政策执行、公共服务提供等应用领域。

本文将从公共管理的概念、理论研究、实践案例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公共管理的概念公共管理可以理解为国家为了提供公共服务而进行的组织、指挥和推进的一种管理行为。

公共管理包括政府公共管理和非政府公共管理两个领域,政府公共管理包括行政管理、立法管理等;非政府公共管理包括公共组织组织管理、社会服务管理等。

二、公共管理的理论研究1. 公共治理理论公共治理理论是公共管理理论的一种重要分支。

它认为,公共事务不仅仅是政府的事务,更是多方参与的事务,应该倡导多元参与、自治与共治共生,而不是传统政府集中的掌控与管理。

其主要观点是将政府力量和市场机制与社会组织、公民等力量相结合,以达成社会效益和多方利益协调。

2. 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公共领域的管理需要运用先进的商业管理方法,以提高效率、优化管理。

其核心思想是市场化导向、竞争性管理、结果为导向和公众参与,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有效性和效率。

3. 公共价值理论公共价值理论认为,公共管理是实现公众利益和社会正义的重要途径。

通过公共管理的方式,可以实现政府行政管理的规范化、合法化和效率化,进而实现公共管理的目标与效果。

三、公共管理的实践案例1. 美国国立公园管理局美国国立公园管理局作为公共管理领域的佼佼者之一,负责各国公园以及州立公园的管理和运营。

其管理方式包括资源整合协调、公民参与与关怀、自然保护和环境教育等。

2. 中国城市污染治理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城市污染治理力度,推出了一系列城市环保政策,以促进城市绿化和清洁。

这些政策的实施需上下联动,涉及到行政管理、市场机制、公民意识等多个方面,全社会共同参与,以实现城市环境质量的提升。

3. 香港战“疫”2020年全球疫情流行,香港以其快速而有效的应对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公共治理理论

公共治理理论

公共治理理论在公共行政领域中,治理体现为公共治理。

公共治理是指政府及其他组织组成自组织网络,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管理,谋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并共同承担责任的治理形式。

公共治理不同于政府治理。

公共治理的意义显然远远超出政府治道变革的范围,在尝试理解“公共”一词的时候,人们想当然地认为,政府与公共是同一个概念。

实际上我们知道,这两者不仅不是一回事,而且还有本质的区别,公共事务的治理所牵涉的已不再是传统的政府事务的领域了,需要更多社会主体的共同参与。

一、公共治理的兴起治理理论的发端及其在全球范围的流行有着深刻的政治社会、经济、历史背景和时代内涵。

伴随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和公民社会的勃兴,各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变迁,政府财政危机与政府失灵成为治理思想萌发和兴起的直接原因。

(一)全球化为治理理论产生推波助澜全球化一词起源于经济领域,是指当经济发展到一定胆段,资源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与配置,市场机制成二世界经济运行的主导规律,全球经济紧密合作、相互依存的一种必然趋势。

经济全球化使人们活动的疆域超越了国家界线,跨国公司成为经济领域最为活跃的要素,催生了权力主体多中心多元化的趋势。

跨国公司的成长以及全球资本主义的扩张,使国家变得力不从心。

为了对全球经济进行调控,依赖任何一个单一国家的力量都是行不通的,多个国家,乃至全世界各国共同参与通力合作的治理模式呼之欲出。

由此,政府主导一国社会、政治、经济的传统能力在全球化背景下受到广泛而巨大的冲击。

全球化首先打破了传统的权力中心统治格局,即打破政府对公共事务管理的垄断,为治理的兴起提供权力合法性的可能。

自国家产生以来,代表并行使公共权力的政府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全球化直接导致公共事务管理的部分权限由政府转向非政府组织,如国际非政府组织、大型跨国公司、全球公民络等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

非政府组织同政府分享公共权力政治权威,是全球化对国家和政府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绝对导地位提出的挑战。

论全球公共治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论全球公共治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论全球公共治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全球公共治理是指在全球范围内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问题进行治理的过程。

其主要任务是保障全球公共利益、促进全球公正与公平,同时尊重各国主权和文化多样性。

全球公共治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全球公共治理的理论问题全球公共治理的理论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治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公共治理的原则和理念等。

当前,全球治理体系中存在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代表性和参与度不平衡,缺乏有效的制衡和纠错机制等问题。

因此,需要建立多元化、平衡发展的全球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各国的作用和贡献。

在公共治理的原则和理念方面,全球公共治理需要彰显以人为本、公正、平等、民主的价值观,加强国际合作,避免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影响。

同时,摒弃过度的市场化、赢家通吃的零和竞争思维,建立以人类全面发展为中心的全球治理范式。

二、全球公共治理的实践问题全球公共治理的实践问题主要包括全球安全、全球经济、全球环境等方面。

在全球安全方面,需要加强国际反恐合作,打击跨国犯罪,推动国际社会形成共同的安全认知和应对手段。

在全球经济方面,需要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均衡与可持续性,建立公正合理的贸易体系,打造开放型世界经济,加强国际税收合作,实现全球共同繁荣。

在全球环境方面,需要控制全球温度上升,推动各国共同实现低碳经济和碳中和,遏制环境污染,保护全球生态环境。

这些都需要各国加强合作,有效推动跨国治理。

三、发展中国家与全球公共治理的问题在全球公共治理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言权不足、影响力不仅、既得利益受损等多种问题。

因此,需要加强国际社会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和帮助,推动国际治理体系更加平等、合理地反映各国利益。

同时,发展中国家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全球公共治理,争取更多代表权和发言权。

加强南南合作和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结论全球公共治理是国际社会面对越来越复杂的问题所必须采取的治理模式。

全球公共治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不断涌现,需要广泛凝聚国际社会共识,实现全球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公共治理理论

公共治理理论

公共治理理论
公共治理理论是一种可以用来指导和改善公共管理的理论,它旨在提高政府效率,提高服务质量,改善公共政策的实施和管理,帮助政府更好地满足公众需求。

公共治理理论主要分为三大部分:政府管理、市场管理和社会管理。

政府管理强调政府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控制措施。

市场管理强调政府如何利用市场机制来实现公共管理目标,以及政府在市场管理过程中的作用。

社会管理强调通过公民参与、政府协同、社会伙伴关系等措施来推动公共政策的实施和管理。

公共治理理论在不同的公共管理中都有应用,如社会福利、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教育改革、健康改善等。

它指导着政府如何有效地实施公共政策,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效率,改善公共管理,满足公众的需求。

此外,公共治理理论还强调利用公共政策实现公共利益,政府应采取政策和行动来改善公共利益,并要求政府和公众尊重社会公平和公正。

总之,公共治理理论是一种可以有效指导公共管理的理论,它强调政府如何有效实施公共政策,提高服务质量,改善公共管理,以及
如何利用公共政策实现公共利益。

它是政府实现公共政策有效实施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政府更好地满足公众需求的重要途径。

公共治理理论研究的难题

公共治理理论研究的难题

公共治理理论研究的难题“治理”术语有着悠久的语源学渊源,如拉丁文中的“gubernare”、希腊文中的“kybern?n”、“kubernetes”,它们指代的是“古代的船长或舵手”。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则把“kubernetes”一词解释为“掌舵或操纵的艺术”。

一、公共治理理论研究的现实背景Rhodes在对英国政府的分析中认为,“空洞国家”概括了当前英国政府已经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变化:“私有化以及公共干预范围的缩小、中央与地方政府部门(相对于其它可选择的服务系统,如中介)功能的缺失、英国政府(相对于欧盟)功能的缺失等。

”[1]661国家空洞化实质上是指公共部门变得碎片化,而这种碎片化使得政府执行中的控制力减弱。

“公共服务,如社区照顾,是由包括中央部门、地方当局、卫生部门、中介、私营企业以及志愿性组织在内的组织网络来提供的……实际上,在20世纪80年代,英国政府增加了提供主要公共服务的组织网络的数量。

”[1]662不过,当网络增加的时候,诸多复杂组织的调控变得困难,政府的调控能力也受到质疑。

Kettl指出,“因为合同外包,政府发现他们自己正处于复杂的公私关系的风口浪尖上,而对这种公私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却非常模糊。

政府仅仅保留松散的影响力,不过却要为一个他们缺少真正控制力的体制负责。

[2]”Rhodes也认为“英国已经通过重新唤起政府对资源的掌控来弥补介入控制的缺损,分散的服务供给与集中的财政控制并肩同行。

那些不介入的控制不可能给予政府充足的影响力以调控网络,国家空洞化侵蚀了政府的协调与计划能力。

”[1]662无独有偶,Fre-derickson在对公共管理发展的描述中提到,“公共管理正在稳步向前发展……趋向于协调理论、网络理论、治理理论以及制度构建和维持理论。

公共管理在理论和实践上,正重新定位自己以应对分散国家所带来的各种麻烦问题。

简言之,重新定位的公共管理是一门力图使碎片化和不完整的国家运转起来的政治科学。

公共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公共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公共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公共治理理论,也称管理学理论,是指对社会各类组织的有效管理方法的研究。

这一理论着重于研究组织的功能和角色,探索解决有效管理问题的方法,并最终影响组织的运作。

最近几十年来,公共治理理论在政治经济学、管理学和行政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首先,公共治理理论指出,社会组织的运作受到不同的制度、法律和社会环境的制约。

社会组织要有效地实施管理活动,就要把握这些制约因素,并且以正确的态度有效地应对它们。

其次,公共治理理论强调,企业的成功取决于它的管理者如何处理和管理员工。

管理者首先要了解员工的知识、技能和个性,才能更好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实现企业的有效发展和运行。

最后,公共治理理论提出,企业应该积极拥抱社会变革,把握变革带来的机遇,以更有效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另外,公共治理理论强调了战略管理的重要性,特别是组织发展规划、经营决策和管理系统的重要性。

在这些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中,组织可以以合理的方式实现其发展目标。

此外,社会组织的文化和组织行为在公共治理理论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文化的研究中,管理者可以探索组织的价值观、信念和价值体系,以有效地调节组织的行为。

在组织行为的研究中,管理者要调查组织内部人事之间的关系,包括领导、管理者、员工之间的关系,并尝试制定更有效的组织管理策略。

总而言之,公共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1、社会组织的运作受制度、法律和社会环境的制约;2、企业的成功取决于它的管理者如何处理和管理员工;3、社会组织应积极拥抱社会变革,以获得更大的机遇;4、重视战略管理;5、关注组织文化和组织行为,制定更有效的组织管理策略。

因此,公共治理理论在组织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用来指导组织的发展,实现组织的运营效率和社会价值最大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治理理论一、公共治理理论产生背景1、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生的社会、经济和管理危机,推动了公共管理和公共行政理论研究的范式变革。

2、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政府公共管理的范围日趋扩展,规模不断扩大,公共行政获得了相对独立于政治之外的地位。

3、公民社会发展的需要。

4、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5、西方学者的努力和众多社会组织集团的迅速成长。

二、治理的含义1、治理的基本含义:治理”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

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

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治理是指政治管理的过程,它包括政治权威的规范基础、处理政治事务的方式和对公共资源的管理。

它特别地关注在一个限定的领域内维持社会秩序所需要的政治权威的作用和对行政权力的运用。

2、罗茨(R.RhodeS)关于治理的六种不同定义:a.作为最小国家的管理活动的治理,它指的是国家削减公共开支,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效益;b.作为公司管理的治理,它指的是指导、控制和监督企业运行的组织体制;c.作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它指的是将市场的激励机制和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引入政府的公共服务;d.作为善治的治理,它指的是强调效率、法治、责任的公共服务体系;e.作为社会控制体系的治理,它指的是政府与民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互动;f.作为自组织网络的治理,它指的是建立在信任与互利基础上的社会协调网络。

3、格里斯托克(Gerry Stoker)关于治理的五种观点a.治理意味着一系列来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

b.治理意味着在为社会和经济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存在着界限和责任方面的模糊性。

c.治理明确肯定了在涉及集体行为的各个社会公共机构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

d.治理意味着参与者最终将形成一个自主的网络。

e.治理意味着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不限于政府的发号施令或运用权威。

4、治理与统治的区别a.本质性区别:治理虽然需要权威,但这个权威并非一定是政府机关;而统治的权威则必定是政府。

b.主体的区别:统治的主体一定是社会的公共机构,而治理的主体既可以是公共机构,也可以是私人机构,还可以是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的合作。

c.权力向度的区别:治理的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统治的权力向度是单一的、自上而下的。

三、公共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1、治理的主体多元化公共治理是由多元的公共管理主体组成的公共行动体系,包括有:a.政府部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其他公共权威)现实中的政府具有复杂的结构,地方、中央和国际层面的政府及不同部门构成了多层级、多中心的决策体制,众多权威交叠共存是这一体制的主要特征。

b.非政府部门(私营部门、第三部门)治理的主体包括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

只要各种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行使的权力得到公众的认可,这些部门就可能成为不同层面上的权力中心,即可成为社会治理的主体。

2、主体间责任界限的模糊性治理主体间的责任界限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这与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有密切联系。

原因:(1)人们对政府全面履行公共管理责任的能力抱有的期望大大降低。

(2)在“社会经济”领域中涌现大量非政府组织,这些非政府组织具有满足多方面需要、解决社会问题而无须让政府干预的优势,所以部分公共责任转移到在公共管理领域表现杰出和勇于承担义务的非政府组织和个人身上。

表现:(1)许多民营组织向传统公共领域进军。

(2)政府对传统意义上的社会领域干预。

(3)公共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区分不像以前那样明显。

3、主体间权利的互相依赖性和互动性a.权力依赖的含义:是指参与公共活动的各个组织,无论其为公营还是私营,都不拥有充足的能力和资源来独自解决一切问题所需的充足知识和充足资源;他们必须相互依赖,进行谈判和交易,在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中实现各自的目的。

b.依赖性与互动性:正是因为存在权力依赖关系,治理过程便成为一个互动的过程,于是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在这种过程中便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合作伙伴关系。

c.三种伙伴关系(1)主导者与职能单位之间的关系,即主导者雇佣职能单位或以发包方式使之承担某一项目。

(2)组织之间的谈判协商关系,即多个平等的组织通过谈判对话,利用各自的资源在某一项目上进行合作以达各自的目的。

(3)系统的协作关系,即各个组织之间相互了解,结合为一,树立共同的目标,通力合作,从而建立一种自我管理的网络。

4、自主自治网络体系的建立a.治理理论与传统公共管理理论:传统公共管理理论采用单一等级制下的协调方式,依靠“看不见的手”来进行操纵的市场机制。

公共治理理论拥有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相互间的权力依赖和合作伙伴关系以及其中的协商谈判和交易机制。

最终必然会推动公共管理朝着一种自主自治的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b.在该体系中各方主体为获得支持而放弃部分权力。

组织和个人放弃部分经济权,政府放弃部分强制权。

c.各主体实现管理目的的途径:(1)依靠自己的优势和资源,通过对话以增进理解,树立共同目标并相互信任。

(2)建立短期中期长期的合作以减少机会主义,相互鼓励并共同承担风险。

d.网络化公共管理的特征:(1)不再是监督,而是自主合作。

(2)不再是集权,而是权力在纵向上和横向上的同时分散。

(3)不再是追求一致性和普遍性,而是追求多元化合多样性基础上的共同利益。

5、政府在社会公共网络管理中扮演“元治理”的角色a.元治理的含义:就是作为“治理的治理”,旨在对市场、国家、公民社会等治理形式、力量或机制进行一种宏观安排,重新组合治理机制。

它其实是强调政府在社会公共管理中的重要功能。

b.在社会公共管理网络中,政府虽不具有最高的绝对权威,但它却承担者建立指导社会组织行为大方向的行为准则的重任。

c.在“元治理”理论中政府应发挥的制度作用:(1)社会治理规则的主导者和制定者。

(2)与其他社会力量合作,通过对话、协作,共同实现社会的良好治理。

(3)要促进社会信息透明,使政府和其他社会力量在充分的信息交换中了解彼此的利益、立场,从而达成共同的治理目标。

(4)做社会利益博弈的“平衡器”,避免社会各阶层因利益冲突而损害治理协作。

四、拓展---在公共治理理念下我国公共危机治理主体体系的构建我国目前正处在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阶段,经济、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社会生活呈现纷繁复杂的多面性,因而也是各种类型公共危机的易发期。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在中国转型期的关键阶段,公共危机正成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常态事件。

但是,目前我们国家的公共危机治理中却基本沿袭着以政府为唯一治理主体的传统管理体制,因政府无力做一个全能政府,某些危机治理实践中的政府能力不足已经在多次危机中显现。

在公共危机面前,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很难做到危机应对的高效、快速、协调、灵活。

各类非政府组织、企业以及公众自身的危机意识、危机协防能力和危机应对水平就成为决定政府危机治理质量的重要因素。

因此,必须强调政府危机治理系统中参与主体的多元性最大可能地吸纳各种社会力量,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共同应对危机,形成社会整体的危机应对网络从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能够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社会力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非营利组织随着小政府、大社会”模式的建立,非营利组织承担了大量的社会职能,在社会转型的稳定和发展之间起到了良好的缓冲作用。

政府失灵”和政府职能有限使我们在公共危机治理中不能单一地依靠政府,应该积极吸纳非营利组织加入,发挥非营利组织与民众的优势。

非营利组织在公共危机处理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第一,非营利组织可以接受社会捐赠,动员和整合社会力量;第二,非营利组织可以充分发挥中介作用与专业优势,为政府危机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第三,非政府组织是社会动员的主要力量。

营利组织营利组织以盈利为目的,在现代社会中以企业为主。

正因为营利组织以盈利为目的,所以,许多学者将其排除在公共危机应对网络之外。

其实,每次公共危机中,营利组织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大部分特大事故都与营利组织有关,危机事件以外的营利组织作为社会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受灾者提供资金、物资、技术设备、乃至人员等各方面的援助,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舆论媒体媒体具有强烈的社会公共色彩,使得它承担着社会舆论导向和稳定社会的重要责任。

特别是在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和应对过程中,由于报道内容的特殊性和信息传播带来的巨大社会扩散效果以及媒体在公共危机治理中有着正负两极作用,更需要危机管理者注重媒体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如2008年在湖南抗击雪灾的斗争中,湖南卫视就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出了积极导向社会舆论、引导各方力量参与抗灾优势作用;相反,同样在2008年,西方媒体在中国西藏问题的报道中违背新闻公正性精神,歪曲事实,负面报道,则使西方公众对中国在这场危机处理产生误解。

媒体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首要前提应该是媒体要拥有足够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社会公众与志愿者很多时候,公众是社会危机预警的发出者,如在地震、洪涝灾害发生时,公众一般是危机事件现场的目击者。

公众是否及时向政府职能部门发出危机预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危机处理的效果和成败。

另外,公众还是很多危机事件处理的直接参与者,特别是在自然灾害危机发生时,许多社会公众志愿加入到处理危机的过程中去,并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再者,当危机处理结束后,公众可以以危机处理反馈的形式向政府反映此次危机处理的效果。

基层自治组织社区、村民自治委员会等作为公民自治组织,主要是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等自治功能。

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基层自治组织对于消除隐患、稳定社会秩序、安抚公民心理、减少危机所带来的损失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社区、村民自治委员会等基层应急管理机构和队伍的建设应予以足够的关注。

国际组织与华人团体在世界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影响下,一国的公共危机已经不只是关系一国的安危,它会影响到世界各国,因此很多国际组织积极参与到公共危机的处理中。

就我国而言,除了寻求国际组织之外,我们还应该将海外华人纳入到我们的公共危机治理的主体体系中来,海外华人群体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中国历次公共危机中都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华侨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样在2008 年在火炬传递中,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企图干扰祥云火炬的全球传递,海外华人团体面对这场危机,再次主动、积极的参与火炬传递保护的行动中。

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将海外华人团体纳入到我国的公共危机治理主体体系中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