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学案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课标要求】
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2.概述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措施;
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做出的努力。
【学习重难点】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意义;
2、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措施;
3、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与经济措施。
预习学案
【知识梳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时间与地点:年9月21日北平中南海怀仁堂
(2)与会人员: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少数民族、国外华侨以及特邀代表等662人
(3)内容:
①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
②通过了《》等几个重要文件;
③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探究一】
材料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并选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的六个副主席中有三个是民主党派(或无党派):宋庆龄(无党派)、李济深(民革)、张澜(民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56人中有16个民主党派,8个无党派……
材料2 政务院副总理黄炎培是民建成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沈钧儒是民盟党派。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
调动了民主人士的政治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鲜明的中国特色)。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成立:
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会议,决议接受《》为施政方针。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职,任命周恩来为兼外交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开国大典:
下午3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向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土地改革
(1)背景: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尚有约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2)过程:
①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
②到年春,全国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都已完成。
(3)影响:
①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土地,农民从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
②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扫除了障碍。
2.稳定物价
(1)原因:
①国家财政困难。
②投机商人的不法行为导致物价上涨,市场混乱。
(2)措施:
①采取有力的措施和必要的、等手段,同投机资本进行“”和“”。
②通过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3)结果:
①到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
②到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3.抗美援朝:
(1)背景:
①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
②操纵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越过“三八线”,侵略朝鲜。
③美国第七舰队侵入中国,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严重威胁到中国国家安全。
(2)过程:
①1950年10月,应朝鲜政府要求,党中央决定入朝作战,毛泽东派遣以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
②经过五次战役,中朝军队把战线稳定在“”附近,美国被迫同意进行谈判。
③志愿军入朝后,国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有力地支持了抗美援朝战争。
④经过边谈边打,反复较量,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3)影响:
①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志愿军涌现出30多万英雄模范和功臣,他们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外交方针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包括“”“”“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同时,中国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2.参加日内瓦会议:
(1)时间:1954年4月
(2)特点:新中国首次以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3)结果:因美国的阻挠,会议并未解决。由于中国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4)作用:显示了新中国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1953年12月,时,周恩来首次提出。
(2)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同两国确认将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4.参加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1)时间:1955年4月
(2)特点:战后第一次的国际会议。
(3)成果:中国提出并坚持“”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
(4)影响: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的进展。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经济领域:
(1)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①提出:1953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而提出。
②内容: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工业化——一五计划(1953-1957)
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3)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
①概况:年底,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②意义:标志着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2.政治领域——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召开: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
(2)内容:
①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原则和原则。
②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3)意义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3.思想领域——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探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