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鉴赏

第一章(纲领)

程子提示: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在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译文:

夫子程颐先生说:不偏于一方叫做“中”,不改变常规叫“庸”。“中”的意思是天下的正道,“庸”的意思是天下的定理。这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得的方法,子思恐怕年代久了传授会有差错,所以把它写录成书,传授给孟子。这本书开始只说一个道理,中间分开为各种事体,最后又综合起来归结到一个道理上来。这个道理,放开来可以充塞天地四方,收拢来可以深藏于隐秘的内心。它的意味是无穷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学问。善于读书的人如果反复领会探求,心里必然会有所收获,那就一辈子也受用不完了。

鉴赏:

这一段文字程子评述《中庸》的价值。

不偏于一方叫做“中”,不改变常规叫做“庸”。“中”的意思是天下之正道,“庸”的意思是天下之正理。

“中”不是折中主义,“中”是事物质与量的统一,是做人做事必须把握的尺度,是审时度势的行为准则。

“庸”不是平庸无能,无所作为,拘泥而不知变通,“虽万千人吾往矣”,是将法度规则一以贯之的精神风范。

“中庸”的学问在于认真领会,贯彻执行,如果这样,将必然有所收获,终生受用无穷。

“中”为立定法度,“庸”为执行法度。

经验证明,做人做事成功是因为执行了“中庸”之理,失败是因为背弃了“中庸”之理。

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

上天把天理赋予人形成品德就是“性”,遵循本性自然发展的原则而行动就是“道”,圣人把道加以修明并推广于民众就是“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能片刻离开,那就不是“道”了。因此,有德性的人就是在别人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也是谨慎检点,就是在别人耳朵听不到的地方,也是怀着恐惧心理而加以注意。没有比处在幽暗之中更为显著的,没有比置于细微之处更为显明的。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要十分谨慎。

鉴赏:

这一段文字有两重含义,第一层含义讲“性”、“道”“教”。

第二层含义讲道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条件下都要贯彻“道”。

上天把天理赋予人形成品德就是“性”,遵循本性自然发展的原则而行动就是“道”,圣人把“道”加以修明并推广于民众就是“教”。

什么是“性”?儒家认为“性”即是人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标准,也就是人性中的高贵方面。

什么是“道”?按照天命决定的人性,事物运动变化所应遵循的普遍规律,去身体力行,

矢志不移的贯彻执行。

什么是“教”?教即是教化、教育,通过精神感化的方法实行统治,将“道”宣扬成为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成为几千年来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潮,就在于儒家有一套完整系统、适合统治阶级意志需要的伦理教育体系,这不是如其它法家、道家等诸子百家所具备的优势。

怎样贯彻“道”呢?就是要发扬“慎独”精神,有德行的人对自己的言行极为检点,在别人的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也要谨慎的对待自己,严格的要求自己,而不是放纵自己。

原文: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

人们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露出来的时候(这时人的内心处于虚静淡然、不偏不倚的境界)称为“中”。表露出来以后符合自然常理、社会法度(做到这一点,情感中正和谐)称为“和”。“中”是天下人们的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人们的普遍原则。达到了“中和”的境地,天地便各在其位而运行不息,万物便各得其所生长发育了。

鉴赏:

这一段文字讲什么是“中‘、“和”。

什么是“中”呢?过犹不及,不偏不倚,内心处于虚静状态。在没有接触外界事物,自身的喜怒哀乐感情未能表露的境界,称之为“中”。

什么是“和”呢?喜怒哀乐已经表露出来,但表露出来的情感符合常理,合乎社会法度而中正和谐,称之为“和’。

也就是说,要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感,不可使其泛滥。

“中”是一种标准,而“和”即是达到标准,符合标准。

控制自己的欲望,去除外界的诱惑,反求诸身,存养省察,这样才能符合中和之道。

第二章(知人)

原文: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的言行做到符合中庸的道德标准,小人的言行违背了中庸的道德标准。君子之所以能够达到中庸的标准,是因为君子的言行时时处处符合中庸之道,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的标准,是因为小人所作所为肆无忌惮。”

鉴赏:如何来评定君子与小人呢?

符合中庸之道的便是君子,不符合中庸之道的便是小人,君子的言行中规中矩,合乎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小人的言行肆无忌惮,不讲规则,任意妄为。

从此我们可以知人。

第三章(正心)

原文:子曰:“中庸其至亦乎!民鲜能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庸可以说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了,可人们却很少有人能长久地实行它。“

鉴赏:

“中庸”可以说是最高发道德标准,可是却很少有人能够长久的实行它。为什么呢?

第一、认识中庸之道难,如何来把握中庸之道的尺寸更难。

第二、在行动上贯彻中庸之道,需要付出毕生的努力难。

第四章(正心)

原文: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