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简介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重要语段赏析
“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 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 碧血横飞 风云因而变色” 风云因而变色”
用对偶、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 用对偶、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 写出了烈土们战斗之激烈,牺牲之豪壮, 写出了烈土们战斗之激烈,牺牲之豪壮, 精神之威武!正是由于这壮烈的战斗 正是由于这壮烈的战斗, 精神之威武 正是由于这壮烈的战斗,鼓 舞了人心,激励了士气, 舞了人心,激励了士气,积累了宝贵的 经验,吸取了沉痛的教训, 经验,吸取了沉痛的教训,才在不长的 时间里,赢得了武昌起义的成功。 时间里,赢得了武昌起义的成功。
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8 月10日,国会非常会议通过出师北伐的决议, 并咨请孙中山宣布军阀徐世昌罪状,明令出师 讨伐,以谋国家之统一。 1921年12月应邹鲁 的请求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一书写的 序言。 书序一般是说明写书的意图、经过,或介 绍、评价书的内容。这篇序却不是就书论书, 而是就书以评史论世,借序以“勖国人”。本 文写于作者督师桂林准备北上讨伐北洋军阀之 际,可以说是一篇弘扬先烈革命精神,进行战 斗动员的出征誓言。
“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 余为斯序,既痛逝者, 余为斯序 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以简洁的文字点明了“ 以简洁的文字点明了“为斯 的目的:痛逝者,勖国人。 序”的目的:痛逝者,勖国人。 这一“ 寄情无限, 这一“痛”一“勖”,寄情无限, 正是序文的主旨。 正是序文的主旨。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
孙中山
黄花岗烈士墓位于广州市先烈路, 1911年4月27日孙中山领导下的同盟会为 推翻清政府在广州举行武装起义失败, 骨干会员牺牲百余人。同盟会会员潘达 微冒死收殓烈士遗骸72具,丛葬于黄花 岗。1918年,爱国人士和海外华侨为了 纪念这次起义的死难烈士,捐资修建了 这座烈士陵园。这座陵园布局庄严雄伟, 既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又具埃及和西 方古典建筑风格。这在中国是罕见的。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英烈不朽,红花依旧——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事略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群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
们在南京秦淮河畔的中山船厂、上海肇嘉浜路的法租界谷神庙、广州
黄花岗公园以及其他各地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和民主革命斗争,不畏
强暴,勇往直前,最终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英勇就义。
据史料记载,1925年12月28日,黄花岗烈士群体在广州发动抗
国爱民运动,为了效忠革命的旗帜,不惜代价,磨砺坚毅,最终决定
投奔香港,向国际声援团体呈现积极又敬业的人民革命力量,更好地
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精神。
经过鏖战,他们被警察部队逼至岳窖军工厂,面临敌人重重围攻,但是他们并未被敌人所吓倒,纵使面对两架飞机的轰炸和随时可能的
毒气袭击,烈士们依然坚守岗位,英勇抗击,直到最后一个子弹打光,他们都毫不犹豫地以饱满的热忱、坚韧的意志,甚至用鲜血和生命去
诠释了革命的信仰和真谛。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迹铭刻在国史文化长河中,不仅传达了一
种民族精神和思想,更是成为激励国民前行、创造美好未来的力量源泉。
我们应该铭记他们的奋斗历程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新的时代
要发扬光大他们的精神,用自己的行动与热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
兴做出不懈努力!。
方声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方声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方声洞(1886~1911年),字子明,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东渡日本,入东京成城陆军学校读书。
翌年,参加“拒俄义勇队”。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加入孙中山在东京成立的中国同盟会,成为首批会员。
不久,返回福州,创办书报阅览所,宣传革命思想。
翌年,再次赴日,进千叶医专学校,志在研究化学,制造炸弹。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回国与王颖结婚。
婚后夫妻同到日本学医,并介绍妻子参加同盟会。
声洞联络党人,秘密运送军火,工作出色,当选中国留学生总代表、“福建同乡会”议事部长等。
宣统三年(1911年)春,孙中山拟再次举行广州起义,同盟会十四支部支部长林文先往参与筹划,声洞留日继任支部长。
同年二月,声洞运军火回国接济。
三月二十八日到广州。
起义前夕,给父母写下两封绝命书,表示:“夫男儿在世,当建功立业以强祖国,使同胞享幸福,虽奋斗而死,亦大乐也。
”在给妻子的信里说:“为四万万同胞求幸福,以尽国民之责任,……刻吾为大义而死,死得其所,亦可以无憾矣。
”次日下午五时三十分,声洞在黄兴率领下向两广总督署发起总攻,后突围转战至双门底与防营相遇,因无臂号,被误认为敌人,在防营还击中,声洞中弹牺牲。
为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中“福建十杰”之一。
[以上内容由网友"笑傲汉江"上传分享。
]。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8 月10日,国会非常会议通过出师北伐的决议, 并咨请孙中山宣布军阀徐世昌罪状,明令出师 讨伐,以谋国家之统一。 1921年12月应邹鲁 的请求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一书写的 序言。 书序一般是说明写书的意图、经过,或介 绍、评价书的内容。这篇序却不是就书论书, 而是就书以评史论世,借序以“勖国人”。本 文写于作者督师桂林准备北上讨伐北洋军阀之 际,可以说是一篇弘扬先烈革命精神,进行战 斗动员的出征誓言。
作者连用两个时间短语,意味着时间之漫 长,也表明修墓编史进程之缓慢。七十二烈士的 事迹有的虽有记载而不详尽,有的仅有姓名而无 事迹,更有甚者,有的连姓名也无法知道!与上 一段评说黄花岗之役“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 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形成对照,强烈地表达了 “滋可痛已”的深沉情感。
“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过奋 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 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 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否则不能继 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 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从正面阐明发扬先烈牲精神的 重要,从反面指出空发感慨的无济 于事,正反说理,论述透彻,具有 极强的号召力量。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孙中山
黄花岗烈士墓位于广州市先烈路, 1911年4月27日孙中山领导下的同盟会为 推翻清政府在广州举行武装起义失败, 骨干会员牺牲百余人。同盟会会员潘达 微冒死收殓烈士遗骸72具,丛葬于黄花 岗。1918年,爱国人士和海外华侨为了 纪念这次起义的死难烈士,捐资修建了 这座烈士陵园。这座陵园布局庄严雄伟, 既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又具埃及和西 方古典建筑风格。这在中国是罕见的。
“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 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以简洁的文字点明了“为斯 序”的目的:痛逝者,勖国人。 这一“痛”一“勖”,寄情无限, 正是序文的主旨。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孙 文
黄花岗72烈士 黄花岗72烈士
1911年 1911年,孙中山黄兴等同盟 会革命党人决定相机在广州起义。 会革命党人决定相机在广州起义。 起义前夜由于消息泄露, 起义前夜由于消息泄露,广州城内 风声鹤唳,形势十分严峻, 风声鹤唳,形势十分严峻,黄兴临 时决定于4 27日发动起义 日发动起义。 时决定于4月27日发动起义。
诵读全文
艰难险巇 艰难险巇 坚毅不挠 坚毅不挠 踬踣者屡 踬踣者屡 吾党菁华 吾党菁
Xī náo Zhì bó Zh jīng
一抔土 湮没 墓碣 编纂
p óu yān jié jié zuǎn zuǎn
全国久蛰 全国久蛰之人心 zhé zhé 怒涛排壑 怒涛排壑 民国肇 民国肇造
hè zhà zhào
1911年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在满清专 27日下午 日下午5 30分 制统治下的广州, 制统治下的广州,响起了革命军举义的枪 黄兴等一百多个志士, 声,黄兴等一百多个志士,在敌强己弱的 情况下, 情况下,毅然决然地向当时的两广总督衙 门发起进攻,史称广州起义( 门发起进攻,史称广州起义(黄花岗起 义)。
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 余为斯序,既痛逝者, 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以简洁的文字点明了“为斯 以简洁的文字点明了“ 的目的: 序”的目的: 痛逝者,勖国人。 痛逝者,勖国人。 这一“ 这一“痛”一“勖”, 寄情无限,正是序文的主旨。 寄情无限,正是序文的主旨。
以史迁之善传 以史迁之善传游侠 zhuàn zhuà 贼氛方炽 贼氛方炽 杌陧之象 杌陧之象
chì chì Wù niè
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碧血黄花,浩气长存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碧血黄花,浩气长存一·为什么会选择广州起义:1.广州起义之前的多次起义,均以失败告终:广州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发生于公元1911年4月27日。
而实际上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在发动广州起义之前,在全国多地已经发起过多次起义,均以失败告终。
比如1895年10月26日广州起义(流产)、1900年10月8日惠州起义、1907年5月22日钦州起义、1907年6月2日惠州七女湖起义、1907年9月1日钦州起义、1907年12月1日南宁起义、19О8年3月27日云南河口起义、1910年2月12日广州起义。
2.在孙中山的计划中,一直是计划在以广东为核心的两广地区或南方地区,先发动起义。
待在广东起义成功后,再占领两广地区。
待起义军在两广地区站稳脚跟后,再把革命的火焰燃向全国,最终推翻满清王朝。
而在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起义,孙中山的战略目的就是先夺取广州城以后再兵分数路,图谋广东。
孙中山的历次起义几乎都是选择广东,可能是与孙中山是广东人有关,而广州正是当时广东的省城。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墓二·广州起义准备仓促:孙中山带领革命党人,在之前所领导的多次起义之所以都失败了,准备仓促、准备不足是一个重要的失败原因。
在广州起义真正发动前,因为当时的情势的多次变化,广州起义的日期被一再变动;而在发动广州起义之时,原计划的十路并举又被改为了四路突击。
可以说正是广州起义准备仓促、准备不足,而导致了广州起义的匆匆忙忙、计划不严密,埋下了失败的种子,起义计划失败的风险已经非常高了。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墓三·广州起义的失败:1.起义日期的一变再变,本就有了可能起义计划可能被泄露的风险。
广州起义计划的十路并举改为了四路突击,又降低缩小了起义的规模实力。
而且更为糟糕的是,起义之时四路突击最后又变成了实际上只有黄兴所率领的一支队伍在孤军奋战。
2.广州起义发起后,黄兴率领起义孤军,在独自攻打两广总督衙门,然而这时候又犯了分兵的大忌。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作文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作文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悲壮历史,他们是在
广州黄花岗起义中为了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而英勇牺牲的烈士。
他们
的壮烈牺牲激励了无数后人,成为了中国人民抗争民族独立的典范。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故事发生在1841年,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遭受外敌入侵,民不聊生,人民生活在水深
火热之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爱国志士决定奋起抗争,他们在
广州黄花岗举起义旗,向帝国主义者宣战。
然而,他们的力量远远
不及敌人,最终在激烈的战斗中,全部壮烈牺牲。
他们的牺牲虽然
没有改变当时的局势,但他们的精神却激励了后人,成为了中国人
民反抗侵略的楷模。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迹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他们的
爱国精神、牺牲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不断前行。
在新中国成立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迹更是被广为宣传,成为了全国人民学
习的榜样。
在广州,有一座黄花岗烈士陵园,每年都有无数的人前
来祭奠,表达对烈士的崇敬之情。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迹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一种精
神的传承。
他们的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发扬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精神,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我们要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传承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让我们永远铭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让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故事和相关资料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故事和相关资料
好呀,以下是一篇关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故事:
嘿,你知道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儿吗?那可真是一段让人热血沸腾的历史啊!想当年,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一群热血青年为了咱们的国家、为了咱们的未来,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战斗的征程。
就说林觉民吧,他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他深情地爱着自己的妻子,可当国家面临危难的时候,他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然地投身到了革命当中。
他给妻子写下的那封绝笔信,真的让人感动落泪啊!“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听听,这是多么深情又悲壮的话语呀!
他们就像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星星,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他们难道不是最勇敢、最无私的人吗?和他们相比,我们有时候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不觉得羞愧吗?
那一场起义,激烈而残酷。
七十二个烈士啊,他们毫不畏惧敌人的枪炮,勇敢地向前冲。
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为了国家的自由和独立而战!
这就好比是一场艰难的球赛,他们是场上拼命进攻的球员,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
他们的牺牲没有白费,他们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他们,永远要铭记他们的奉献和牺牲!让我们一起向这些伟大的烈士们致敬吧!他们的故事,应该永远流传下去,让每一个人都知道!。
中国历史故事-“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林觉民简介 林觉民怎么死的?
中国历史故事-“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林觉民简介林觉民怎么死的?林觉民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革命烈士,就义前他所留下的《与妻书》字字泣血,情感充沛,读来令人心痛不已又热血澎湃,曾经被选进了教育教材之中。
他幼时起就已经接受革命思想,后来在与革命义士参加广州起义之时被俘,之后从容就义,历史称之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人物档案姓名:林觉民字:意洞号:抖飞、天外生国家:中国民族:汉族所处时代:中国近代出生地:福建闽侯出生时间:公元1887年去世时间:公元1911年毕业院校:全闽大学堂、日本庆应大学重要事件:攻打督署,力尽被俘,英勇就义主要成就:动摇清朝统治代表作品:《禀父书》、《与妻书》林觉民生于公元1887年,与公元1911年4月27日去世,为福建闽侯人。
十四岁的时候,林觉民考入了全闽大学堂,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林觉民开始接受到民主革命思想,推崇平等自由的学说。
十八岁但是会后,回到家乡与陈意映结婚。
二十岁但是会后,自费前往日本留学,后入庆应大学文科就读,攻读哲学,兼习英文、德文。
在日本留学期间,林觉民加入中国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从此开始积极从事革命活动。
1911年,二十四岁的林觉民听到了黄兴、赵声等在香港建立统筹部,筹划广州起义的消息,于是从日本返回中国,决定参加广州起义活动。
林觉民先是在香港落脚,随后马不停蹄的回到福建召集革命志士,共同筹备起义。
其中族亲林尹民、林文,便是在林觉民回到福建之后,与他一同赴香港参加起义的,两人也是后来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1911年,4月24日夜,在发动起义之前,深知自己此次多半难以安然回返的林觉民,写下了感人肺腑,至今令人心酸痛心的绝命书《禀父书》、《与妻书》。
这两封留给父亲和妻子的遗书,被林觉民拜托给朋友,言:“我死,幸为转达。
”在《与妻书》的开头即书:“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表明了“为国牺牲百死而不辞”的悲壮情怀,惜哉!痛哉!1911年4月27日,陈更新等率福建志士进入广州,林觉民随黄兴勇猛地攻入总督衙门,纵火焚烧督署。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历史事件_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历史事件介绍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历史事件_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历史事件介绍维民国元年五月十五日,乃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义一周之辰,文适解职归来,谨为文致祭于诸烈士之灵曰:呜呼!在昔建夷,今天店铺给大家带来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历史事件,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是指1911年4月27日在中国广州起义(即黄花岗起义)中牺牲后葬于广州市东北郊(现广州市越秀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的革命党人。
1911年4月27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在广州举行起义。
起义失败之后,中国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先生冒着生命危险将七十二具烈士遗骸收殓,购买现黄花岗一地安葬。
后来这里便成为了纪念三·二九辛亥革命的黄花岗公园。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历史背景1894年兴中会成立之后,孙中山先生就把武装起义作为改变社会性质的主要手段,策划了广州起义和惠州起义。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以后,孙中山先生连续在广东和西南地区策划了多次武装起义。
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先生和中国同盟会的主要成员在槟榔屿召开会议,认真总结了失败的教训,决定集中力量、认真准备,在广州再次举行起义,夺取广州城以后再兵分二路,把革命的火焰燃向全国,最终推翻满清王朝。
1910年秋,孙中山与中国同盟会的许多重要骨干集议于庇能(今槟榔屿),召开庇能会议,决定在广州发动新的武装起义。
会议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确定以中国同盟会会员为骨干(先锋),广泛发动新军、防管、巡警、会党和民军,并在夺取省城后把革命火焰燃向长江流域和全国。
会后,孙中山到各地募款。
黄兴、赵声负责筹划起义,主持了总机关“统筹部”。
大批革命党人集中于香港。
广州城内建立了约四十个据点。
由于情势的变化,起义日期一再变动。
当黄兴最终决定4月27日发难时,不得不把原计划的十路并举改为四路突击。
但当举义时,实际上只有黄兴率领的一支队伍直扑两广总督衙门,并分兵攻打督练公所等处。
孤军转战,最后不幸失败,喻培伦、方声洞、陈更新、林觉民等约百余人死难。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引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群英勇的革命烈士,他们是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而英勇献身的。
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背景1895年,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作为一个东亚大国,中国却因为内外的各种原因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状态。
这种状况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独立意识,使他们开始思考如何摆脱这一困境。
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起义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国人民终于有了翻身的机会。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正是在这个历史节点上,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新中国的建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迹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是广东黄花岗起义中的烈士群体,他们是为了推翻满清政权、建立中华民国而献出了生命的,他们中既有军人,也有学者,还有普通的百姓。
1. 黄花岗起义及背景黄花岗起义爆发于1911年10月10日,这是当时中国独立运动的伟大标志之一。
起义由广东黄花岗烈士领导,他们在反清起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2. 会议错误之痛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在起义中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失败,主要原因是会议决策不当。
会议错误之痛成为了他们面对残酷现实的教训。
3. 焚书坑儒之后的忏悔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面对长期的内忧外患时,曾经实施过某人的愚昧政策。
但是他们后来深刻反思,并坚决地与此政策划清界限,为中国文化的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意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迹和精神对于鼓舞人民士气,弘扬伟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1. 鼓舞人民士气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勇奋斗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在困难的时候勇往直前,不怕牺牲,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
2.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可贵的精神品质,如忠诚、勇敢、牺牲等等。
五、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永恒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以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品质将永远铭记在中国历史的篇章中。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解说词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解说词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解说词引导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是指1911年4月27日在中国广州起义(即黄花岗起义)中遇害后葬于广州市东北郊(现市区越秀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的革命党人。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解说词,欢迎阅读!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首先回顾一下历史。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他位于先烈东路,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烈士墓地,是广州近代革命策源地的重要见证。
武昌起义之前,孙中山已经领导过八次武装起义,这八次武装起义,都是在广东组织的,而最著名的一次,便是被称为黄花岗的辛亥“三二九”起义。
1910年,由于前几次起义的失败,部分革命者产生的悲观的情绪。
11月孙中山召开了马来亚槟榔屿会议。
会上,大家决定1911年春,再广州集合各省革命之精华,发动大规模起义,先占广州,再由黄兴统率一军进军湖南湖北,由赵声带领令一军出江西功南京,两军会师长江,然后北上直捣北京,****清朝。
起义日期原定是1911年4月13日。
但4月8日发生了革命党人刺杀清广州将军浮琦的事件,******加强了戒备。
令原定的计划书到了影响,最后由黄兴确定在4月27日,即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发动。
由于敌人戒备森严,革命党人联络困难,加以部分枪械未到,使原定的四路进攻计划无法落实,最后只有黄兴统率的一军孤军作战。
3月29日下午5时半,一声螺响,黄兴带领着敢死队130多人,臂缠白布,冲越华路小东营5号总指挥不冲出,直到总督府衙门。
两广总督张鸣歧闻风逃跑,革命党人火烧总督府。
起义军退出衙门时,遇到大批清军伏击,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寡不敌众,绝大多数革命党人壮烈牺牲了。
事后,革命党人的遗体被陈尸再咨议局前的旷地上,惨不忍睹。
同盟会潘达微先生冒着生命危险,收集了死难烈士遗骸七十二具,丛葬于现在的黄花岗,这便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来历。
陵园的正门是开着三个拱门的仿凯旋门的建筑,高13米,宽32.5米。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迹与故事1000字左右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迹与故事1000字左右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廿九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在广州举行武装起义。
起义失败了,同盟会骨干会员牺牲了百余人,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冒死收殓烈士遗骸72具,丛葬于黄花岗。
接下来是本文库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黄花岗72烈士事迹的故事,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写黄花岗72烈士的事迹与故事1去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时,正是夏季一天之中最为心旷神怡的清晨,空气里还含着水汽,时不时地徐来一阵清风。
一下车,抬头便看到一块巨大的牌匾,上面刻有孙文先生手题的“浩气长存”四字,让人不觉肃然起敬。
穿过牌匾,是一条两旁种有柏树的石板路。
走在已被磨得光滑的石板路上,我突然有一种时空错杂的感觉,两边森森翠柏,四周苍天乔木,仿佛幻化成一个个模糊的影像混杂着历史往事的痕迹,在我眼前不断地晃动,我的心不禁有点紧,迈出的步伐变得小心翼翼,我怕我的脚步声惊扰了那些模糊的影像和安睡的亡魂。
在这纷繁的思绪中,我们上了一座桥。
桥的两边都有一个小小的水池,水池上都一个喷泉。
过了桥,远远的看见一个西式建筑,由四根柱子撑起,柱子围成的中心是一块棱柱状的巨石,上面刻有七十二烈士之墓几个遒劲的红色大字,我猜七十二位热血志士便长眠于此。
在它的后面,是一座“山”字形的建筑,在建筑的顶端站着象征自由光明的自由女神像,在车上导游给我们讲过女神手里所拿的物件曾变更过三次,但不管怎么变,自由光明是人们共同的追求。
建筑一共有两层。
下层仅仅有一大两小的门,左右两边有小楼梯上第二层。
第二层从正面看是一个三角形的石墙,它由不同的牌碑组成,牌碑上刻有捐献人的姓名。
第二层的背面和正面一样,但是从那里看下去便能看到一块巨大的碑,距离太远使得碑上的字像是隐形了,还真有点像武则天的无字碑。
走近了才发现,上面密密麻麻全是字。
内容是关于黄花岗起义的经过和埋葬在这里的七十二名烈士的姓名。
石碑经历上百年风雨的洗刷,留下了斑驳的雨痕,有些字字迹已经变浅甚至有些模糊,轻轻抚摸一个个名字,“广东人:徐佩旒,徐礼明,徐日培徐茂燎,徐松根,徐满凌,徐昭良,……福建人:林觉民,林西惠,林尹民,林文,……广西人……四川人……安徽人……”重若千斤,当年那些战士们究竟要抛下多少的亲情,抛下多少大好的青春去完成这一场壮烈的革命呢?冷石无语,石碑上寥寥数语又怎能描绘当年那场惊天动地的起义呢?旁边有个白发老人在喃喃说道,没有他们,哪有广州今天的繁荣。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黄花岗起义距今整整100年,它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规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一次起义,它是武昌起义的前奏曲,对推翻封建的满清王朝、建立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更难能可贵的是铁骨铮铮的起义烈士的牺牲壮举使“草木含悲,风云变色”。
黄花岗萦绕着七十二个不朽的灵魂,留下了七十二个催人奋发的故事。
1894年兴中会成立之后,中山先生就把武装起义作为改变社会性质的主要手段,策划了广州起义和惠州起义。
1905年同盟会成立以后,中山先生连续在广东和西南地区策划了多次武装起义。
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中山先生和同盟会的主要成员在槟榔屿召开会议,认真总结了失败的教训,决定集中力量、认真准备,在广州再次举行起义,夺取广州城以后再兵分二路,把革命的火焰燃向全国,最终推翻满清王朝。
会议决定黄兴、赵声直接领导这次起义。
由于形势发生变化和起义计划屡次改变,起义并未按原定方案实施。
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从小东营五号总指挥部冲出的“选锋”成为孤军,在黄兴的率领下攻入督署,同清军展开激战,给敌人沉重打击,终归因力量悬殊而失败。
他们为了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自由辛福,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壮烈殉难。
他们大义凛然,慷慨陈词,从容就义。
他们之中有满腔热血的留学青年、有愿为革命献出一切的爱国华侨、有多次参加起义的新军军人、还有从事革命宣传工作的记者等,一经同盟会的召集,毅然参加起义,百折不挠,视死如归。
为挽救祖国的危亡和消除民族的灾难,他们愿做无名英雄。
喻培伦自认名为“王光明”,这是四川人比作子虚乌有的代词,程良在敌人面前不回答一个字,因而被传为“哑党人”。
他们把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幸福放置在个人的家庭幸福之上。
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谱写出一曲悲壮的史诗。
回顾这段历史,令人热血沸腾。
我们要学习烈士的志气“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为世界来服务”。
虽然他们长眠黄花岗,他们的革命精神永留史册,永垂不朽。
永远激励着我们去开创未来。
广州的革命烈士人物事迹
广州的革命烈士人物事迹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英勇就义,唤醒民众》
朋友们,今天我想给你们讲讲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儿。
那是在1911年4月27日,在广州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起义。
当时啊,有好多革命志士,他们都怀着满腔热血,想要推翻封建统治。
这些志士里面有黄兴啊,林觉民等等好多英雄。
他们深知清朝政府的腐败,百姓们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就下定决心要搞一场大起义。
可是起义这事儿哪有那么容易啊。
他们面临着重重困难,首先就是武器装备不足。
跟清政府的军队比起来,他们的枪啊、弹药啊少得可怜。
而且,他们的行动还得秘密进行,要是被发现了,那就全完了。
但是这些英雄们可没有被困难吓倒。
就说黄兴吧,他带着敢死队,向着清政府的衙门就冲了过去。
林觉民呢,他知道这次起义凶多吉少,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参加了。
他在参加起义之前,给妻子写了一封绝笔信,那信里充满了对妻子的爱,可他更放不下的是革命事业。
他说自己愿意为了大家的幸福去牺牲小家的幸福。
在起义当天,他们一路奋战。
尽管敌人的火力很猛,他们却毫不退缩。
可毕竟寡不敌众,最后起义失败了。
但这些烈士们的英勇事迹却永远地留在了人们心中。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牺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他们的英勇就义就像一声惊雷,唤醒了更多的民众。
让人们看到了革命的必要性,也激励了更多的人加入到推翻封建统治的革命队伍中来。
他们的牺牲不是没有意义的,他们为后来辛亥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让我们现在能够生活在一个民主自由的时代。
每每想到这些英雄,我心里就充满了敬佩,他们是真正的勇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简介方声洞:(1886-1911),字子明,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
1902年赴日本,入成城学校习陆军,后入千叶医校习医。
1903年参加拒俄义勇队。
1905年加入同盟会,被推为福建分会会长。
1911年4月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在黄兴的率领下,和闽省精英林觉民、林尹民、林文、刘元栋等革命党人猛攻入广东督署,后驰攻督练公所,中途饮弹牺牲。
李炳辉:(?-1911),又名祖奎,别号路得士。
广东肇庆人。
早年至南洋大霹雳埠(在今马来西亚),入教会所设学校学习英文,旋又由该校送麻六甲某校肄业,入耶稣会,分发新加坡英国长老会教堂从事传教。
后加入同盟会,热心宣传革命。
1911年参加黄花岗之役,随黄兴进攻两广督署,至高第街战死。
李文楷:(1887-1911),名芬,广东清远人。
早年随叔父在广州经商。
后家道中落,改操印刷业。
1909年供职于《星洲晨报》。
1910年冬知广州将有大举,乃束装回国。
1911年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时,与清军奋勇巷战,中弹牺牲。
备注:1911年黄兴等人在香港成立了广州起义“统筹部”。
李文楷于3月11日到达广州后,被编入在起义中主攻总督署的第一路,但此后李文楷因得重病被送往香港治疗,由于内奸告密,黄兴不得不临时改变计划,提前在广州发动起义。
当时,李文楷仍在香港。
1922年,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立石记名时,由于起义时的情况无法查清,李文楷被列入其中。
当时,李文楷在报纸上看到此事后,抱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先后给冯玉祥和时任广州国民政府主席的汪精卫写信说明情况,得到回答称七十二烈士已经驰名中外,不便更改。
李文楷在1959年病逝于山西省万荣县,享年78岁。
庞雄:(1891-1911),字苏汉。
广东吴川人。
早年投入新军,隶炮兵,秘密从事革命活动。
1909年冬,与倪映典等策划广州新军起义。
1910年春起义失败,赴香港,又东渡日本,历经南洋各岛,与党人联络声气,准备再举。
1911年初由日本归国,参与筹备广州黄花岗起义,主管往来文件。
4月27日起义发动后,随攻督署,搜两广总督张鸣歧不得,又复冲出,转战达旦,且战且走。
目睹党人死伤过半,誓不独生。
29日被俘,直认革命不讳,遂遇害。
陈更新:(1887-1911) ,字铸三,一字耿星。
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
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入九段体育会学习,后以优等生入都赴试,得协军校,旋即返闽。
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爆发,参加攻打两广督署的战斗,冲散后独盏被俘。
在受审时畅言以杀身破醒同胞迷梦。
赴刑之日,神色自若,仰天大笑,延颈饮刃而死。
杜凤书:(1883-1911),字玉兴,广东南海人,南洋华侨。
1911年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在乱枪中牺牲。
韦统铃:(1877-1911),字香泉,广西平南人。
一目失明,但健目视力异于常人,夜行快捷,人呼独眼龙。
1905年参加同盟会。
1911年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爆发,先随黄兴进攻两广总督署,出署后转战大石街、小石街一带,最后退入小北门高阳里源盛米店,与清军激战一昼夜后牺牲。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侯(今福州市)人。
1902年入福建高等学堂,接触新思潮,并参与领导清末福州地方革命斗争。
1905年与陈意映女士结婚。
1907年自费赴日本留学,次年补官费缺额入读庆应大学,不久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1年春,得黄兴、赵声通知,归国约集福建同志共同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
在留下情真意切的绝笔“与妻书”,前赴广州。
27日起义发动后,随黄兴攻入总督衙门,英勇向前,后受伤力尽被俘。
在提督衙门受审时慷慨宣传革命道理,最后从容就义。
李德山:(1868-1911),原籍广东,1897年迁至广西罗城县。
1898年在罗城龙岸以教拳习武为名组织“三点会”,同游勇头领陆亚发从事反清活动。
1904年参加陆亚发在柳州发动的反清起义。
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并担任联络员。
1909年6月,联络会党、游勇集中柳城太平发动起义,准备进攻柳州,后被清军重兵镇压。
1910年1月,在广州因策动清军反正败露而潜回广西。
1911年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爆发。
李德山率领小分队英勇善战,与黄兴率领的起义勇士一举攻占总督署衙门。
后因清军重兵施援,率分队由总督署衙门冲出,转入高阳里源盛米店,用米包垒掩体,与清军血战一昼夜。
奋勇突围时,重伤被捕,遭清军杀害。
饶国樑:(1888-1911),字作霖,号绍锋,四川大足(现属重庆市大足县)人。
四川陆军速成学校毕业,任新军第六十五标见习官,立志反清革命。
1909年出川东下上海,曾任中国公学舍监。
后抵香港结识黄兴,加入同盟会。
受命返云南策划起义。
1911年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爆发,率“选锋”20余人在莲花塘衔阻击清军巡防营,歼敌颇多。
后因清军大队涌进,退至大北门,误入敌营,负伤被捕。
在法堂上,坚强不屈,正义凛然,怒斥敌人。
索取纸笔书写《绝笔书》,备述革命始末,洋洋千言,宣传主义。
4月30日英勇就义。
饶辅廷:(1881-1911),名可权,字竞夫。
广东梅县人。
1906年入上海中国公学。
1910年毕业归里,充高等小学堂教师。
1911年3月,与妻同赴广州,策划广州黄花岗起义,并被推举管理粮饷。
4月27日起义发动,在攻打督署之际被捕,清吏严刑逼供,他坚不吐实,遂慷慨就义。
林文:(1887-1911),初名时爽,字广尘,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
1905年留学日本,始入成城学校学习军事,继改入日本大学法科。
8月参加同盟会,任福建分会会长,旋参加《民报》的经理工作。
多次参加同盟会所发动与领导的武装起义,往来于南洋和香港之间。
1911年应黄兴与赵声之约,由日本回国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4月23日潜入广州。
27日起义发动后,与黄兴率众自小东营出发,左执号筒,右挟小枪,身怀炸弹,腰佩短剑,直扑督署,炸死守卫数人,放火烧总督衙门。
后退往东辕门,在路上恰逢水师提督李准率领大队亲兵,上前喊话欲招降之,头部中弹牺牲。
林盛初:(?—1911),广西平南人。
1911年4月下旬,与平南县志士共28人分两批随李德山到广州参加起义;4月27日黄花岗之役发动,他们随黄兴攻入两广总督署,搜总督张鸣歧不获,随后转战于大石街、小石街一带,见清军甚众,遂入高阳里源盛米店为垒,相持两日,饥渴交迫,仍殊死作战。
后清兵纵火焚烧米店,因弹尽援绝,林盛初壮烈殉难。
李晚:(1874-1911),一名晚发,字晚君。
广东云浮人。
家贫,早年辍学,从事耕作。
后赴香港,习成衣业。
因交结志士,渐明民族革命之义。
闻南洋多革命机关,遂辍业出洋,至吉隆坡,加入中国青年会。
1899年回云浮,租腰古墟汛地前民房,为党人活动之地,遭清吏缉捕,复出南洋。
1911年初随黄兴至香港,组织机关,谋入广州发动起义。
4月27日,参加黄花岗之役,攻打督署,力战而死。
周华:(?-1911),广东南海人。
幼孤,从其兄周天祥经商龙州,旋入安南(今越南),加入同盟会。
1907年防城起义时,负责军需工作。
后在新加坡参与办《中兴日报》。
“民铎剧社”成立后,积极投身社务,并周游南洋各地,在侨民中宣传革命。
1911年得知孙中山、黄兴等人策动广州起义的消息后,遂与南洋同志先后返抵香港。
4月27日黄花岗起义爆发,参加进攻督署的战斗,在焚攻督署时,力战牺牲。
冯超骧:(1880-1911),初名敬,字雨苍,一作郁庄,汉族,福建侯官(今福州)人(黄花岗纪念碑载为福建南平)。
义和团运动后至南京,入南洋水师学堂,学习海军,因病中辍。
后至长门(今福建连江),入要塞炮术学校。
毕业后至北京,经部试,名列第四,得协军校。
旋回福建,任职闽江口炮台。
1911年春,得悉广州将有大举,乃赴香港,继抵广州。
4月27日黄花岗起义发动后,参加攻打督署,奋勇当先,受伤十余处,于东辕门壮烈牺牲。
秦炳:(1882?-1911)原名昌恩,字燧生,又字炳烈,四川广安人。
1906年春,入四川陆军弁目队,次年初加入同盟会。
为弥补活动经费,秦拿出了薪水,典当了部分家产。
1909年初,秦炳与外籍革命党人熊克武、余英、曾省斋等策划广安起义。
同年夏历五月中旬,又去荣昌与方冲、但懋辛等密谋嘉定(乐山)起义。
事败,秦因清廷查缉甚严,乃去昆明,入新军。
1911年夏历三月,秦由昆明经缅甸、越南、香港,二十五日到达广州,隐蔽于川籍革命党人的掩蔽所—市内莲塘街吴公馆。
三月二十九日下午5时许,起义爆发。
秦与其他川籍革命党人从后门入督署,与警卫清军拚杀。
攻至侧前门,与广东同志数十人会合后,便直奔督练公所。
至莲塘街北口,与清廷水师遭遇,战至深夜,因寡不敌众,队伍被冲散,接着又与巡警队遭遇。
混战中,秦左眼中弹牺牲,时年29岁。
陈与燊:(1888-1911),字癒心,别名汉新。
福建闽县(今闽侯)人。
与林觉民等创设“爱国社”,宣传革命宗旨。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恨清廷柔暗误国,投入报界,掌笔政,因持论不利于清廷被禁。
1908年留学日本,入早稻田大学学习法律,并加入同盟会。
1911年春闻广州将有大举,遂驰抵香港,曾被派赴台湾筹款。
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发动,参加攻打两广督署,力竭被捕。
后临刑不跪,引颈受戮。
李文甫:(1892-1911),字炽,号夷丘,广东东莞兰乡(今属博罗) 人。
1908年春,离家赴港,与胡汉民、冯自由等共同组织同盟会南方支部。
1909年参加孙中山的同盟会,活动于省、港之间,初任《中国日报》协理,后任经理兼主《时事画报》笔政。
1910年2月,从香港回穗,参加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潜回香港。
1911年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发动后,率敢死队跟随黄兴攻打总督衙门,不幸足部中弹,转战至北较场时被俘。
翌日,被押赴刑场,壮烈殉国。
宋玉琳:(1880-1911),一名豫琳,字建侯,安徽怀远人。
曾入安庆新军,充某标秘书。
1908年参加熊成基领导的安庆起义,失败后逃亡。
1910年,为隐蔽身份,谋有所举,考入高等巡警学校。
1911年春率江淮革命志士97人至广州,谋划起义,与饶辅廷负责制办粮饷。
4月27日起义发动后,随黄兴从小东营出发攻打督署,转战华宁里,终因势孤弹尽被捕,慷慨就义。
喻培伦:(1886—1911),字云纪,四川内江人。
1905年留学日本,1908年夏在东京加入同盟会。
为研制炸药潜心钻研,并组织暗杀团,谋刺端方和摄政王载沣,惜均未成功。
1911年4月27日,在黄兴的率领下随林觉民、方声洞等革命党人精英勇猛地攻入广东督署,复再攻督练公所,后因弹尽力竭,被俘后从容就义。
1912年2月被南京临时政府追赠为大将军。
林尹民:(1887-1911),字靖庵,福建闽侯人。
少以孝悌闻,素有大志。
1906年自费东渡日本,入成城学校。
1909年毕业后考入日本第一高等学校医科。
1910年经林文介绍加入同盟会。
1911年4月,见福建党人纷纷赴广东,知有大举,乃与友人携带军械六箱返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