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网络社会情绪及其化解疏导的调查分析
中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引导对策研究
中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引导对策研究一、概述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公众表达意见、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
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力日益增强,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作为拥有庞大网民群体的国家,网络舆情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
中国网络舆情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快速化的特点。
网络舆论场日益活跃,各类社交媒体、新闻网站、论坛博客等成为公众发声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网络舆论的议题日益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既有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讨论,也有对个人权益的维护和诉求。
网络舆情的复杂性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难以保证,虚假信息、谣言等在网络空间中泛滥网络舆论的情绪化、极端化倾向明显,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网络舆论的监管难度加大,对政府部门和媒体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强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网络舆情的深入分析,了解公众的需求和关切,制定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发展。
加强网络法治建设,完善网络监管机制,也是保障网络空间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举措。
1. 背景介绍:网络舆情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网络舆情不仅反映了民众对于各类事件、政策、社会现象的观点和态度,更是影响政府决策、社会舆论乃至国家形象的关键因素。
网络舆情的地位和作用尤为突出,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日益显著。
网络舆情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网络舆情是民众意见表达的重要渠道。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平台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使得网络舆情成为反映民意的重要窗口。
网络舆情对政策制定和执行具有重要影响。
政府可以通过分析网络舆情了解民众需求,优化政策制定网络舆情的传播和反馈也能够推动政策的执行和改进。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社会心理学疏导与辅导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社会心理学疏导与辅导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舆情对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因此,社会心理学在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讨论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中社会心理学疏导与辅导的意义和方法。
一、网络舆情的社会心理学疏导网络舆情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既受到个体心理的影响,也受到群体心理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疏导的首要任务是理解和消解网络舆情产生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感。
在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中,社会心理学疏导可以帮助个体和群体更好地应对负面舆情,减少心理负担,从而保护个体和群体的健康。
1.1 个体心理的疏导个体在面对网络舆情时,往往会产生焦虑、压力、恐惧等不良情绪。
社会心理学疏导需要针对这些不良情绪进行干预,帮助个体调整心态,积极应对。
具体措施包括心理辅导、情绪释放、认知重建等。
通过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受影响的个体认识到自身的情绪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
1.2 群体心理的疏导网络舆情往往会引发群体间的冲突和对立,进而导致社会不稳定。
社会心理学疏导需要帮助群体调和矛盾、增进理解和共识。
通过组织讨论会、举办座谈会、设置网络社区等形式,促进受影响群体之间的对话和沟通,化解冲突,重建信任关系,共同参与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过程。
二、网络舆情的社会心理学辅导社会心理学辅导是指在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中,根据不同情况和需求,提供相关的建议、指导、教育和培训,帮助个体和群体更好地面对和管理网络舆情。
2.1 个体的社会心理学辅导个体在面对网络舆情时,需要获得关于舆情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的指导。
社会心理学辅导可以教育个体辨别信息真伪,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降低因虚假信息带来的心理压力。
此外,个体还需要获得保护个人隐私的技巧和方法,以避免自己的个人信息被泄露或滥用。
2.2 群体的社会心理学辅导网络舆情综合治理需要依靠群体的共同努力和协作。
网络时代下的心理压力与释放
网络时代下的心理压力与释放网络时代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心理压力。
本文将从网络时代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压力、心理压力的表现形式以及网络时代下的心理释放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和探讨。
一、网络时代下的心理压力网络时代的快节奏和信息爆炸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社交焦虑:网络让人们的社交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广泛化,但同时也带来了社交焦虑。
人们需要面对大量的社交媒体、网络社区和微信群等,需要时刻保持社交形象和与他人保持联系,这给人们带来了压力。
2. 信息焦虑:网络时代信息爆炸,人们需要对海量的信息进行筛选、获取和消化。
然而,信息太多太杂,人们容易感到焦虑,担心自己错过了重要信息或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
3. 身份焦虑:在网络上,人们大多是以虚拟身份存在,容易出现身份焦虑。
人们需要通过社交媒体来展示自己的生活、工作和成就等,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赏,这给人们带来了心理上的压力。
二、心理压力的表现形式在网络时代,人们面临的心理压力往往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1. 焦躁不安:网络时代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让人们变得越来越焦躁不安,容易感到压力山大,无法放松和专注。
2. 抑郁情绪:网络时代的竞争激烈,人们常常面临工作、学业和生活上的压力,这容易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和加剧。
3. 社交退缩:网络时代的社交方式多样化,但人们却容易退缩于网络世界,不愿与他人面对面的交流,这进一步增加了社交焦虑和孤独感。
三、网络时代下的心理释放面对网络时代带来的心理压力,人们需要积极寻找心理释放的方法,以保持心理健康。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释放方式:1. 运动放松:运动是一种有效缓解压力的方式。
无论是慢跑、瑜伽还是游泳,运动都可以帮助人们释放压力,舒缓紧张的情绪。
2. 艺术创作:艺术创作是一种很好的心理释放方式。
无论是绘画、写作还是音乐,艺术创作可以帮助人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压力,减轻心理负担。
我国现阶段社会情绪状况及其疏导
我国现阶段社会情绪状况及其对策郭子建当前,中国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信息传播方式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随之发生深刻变化,个人和社会的心理、情绪形式更加多样,表达更加剧烈,传递更加迅速,尤其是一些极端负面社会情绪,通过个人或集体非理性行为的发泄,在发达传媒和信息渠道的传导下,社会影响更加广泛,危害更加严重,给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带来了严峻挑战。
因此,针对潜在的或正在生长、传递的负面不良社会情绪,做好疏导、抚慰和消解工作,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在新形势下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提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重要环节。
一、我国现阶段社会情绪状况的基本估价从理论上讲,所谓社会情绪,是指人们对社会生活各种情境的知觉,它对个体或全体产生指导性和动力性的影响,它既是个人情绪社会性的表现,也会通过感染个人和群体进一步影响社会。
社会情绪会通过舆论的形式进行表达,也会通过个人和群体的言行直接反映出来。
积极的社会情绪,可以产生良性的、积极的、向上的正态效应;不良社会情绪,可以公然蔑视和违背社会规范道德,抵制党和国家的法律政策,在矛盾激化的情况下,甚至可能采取敌对行动和反社会的暴力行为,对社会正常秩序和国家稳定造成严重损害。
从现阶段情况来看,我国社会情绪总体呈现出良性为主、消极为次的态势。
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情绪中的非理性因素逐渐减少,理性因素逐渐增多。
当前,社会心态中的不适应感、不公平感、困惑感、矛盾感、浮躁焦虑、急功近利等非理性因素和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有增有减。
然而,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以来,随着国家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对生活困难群体的支持和扶持力度逐步加大,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的逐步扩大,我国社会成员对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心理认同感日益增强,社会心态中非理性因素日益减少,理性因素逐渐增多。
但仍然需要对社会急剧转型中因心理焦虑所导致的各种突发心理失衡事件给予高度重视。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现代社会,网络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大学生。
网络带来了方便和乐趣,但也带来了一些心理问题。
本文将分析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和对策。
1.网络成瘾网络成瘾是指对上网行为产生过度依赖和控制困难的状态。
大学生在网络上花费大量时间,忽视了现实生活的重要事务。
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游戏和社交媒体的诱惑:网络上有各种各样的游戏和社交媒体平台,这些平台设计精巧,吸引大学生花费大量时间。
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大学生常常面临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上网成为他们逃避现实的方式。
忽视身体健康:长时间的上网活动导致大学生缺乏运动和正常的作息时间,进一步影响身体健康。
应对网络成瘾的解决办法包括:意识到问题:大学生需意识到自己是否有上网成瘾的倾向,并寻求帮助。
树立目标和计划:设定自己的学习、工作和娱乐目标,并制定详细的计划,合理安排时间。
寻找替代活动:培养其他的兴趣爱好,参加社交活动,增加与他人的互动。
2.网络暴力和欺凌网络暴力和欺凌是指在网络上对别人进行辱骂、恐吓和威胁等行为。
大学生在网络上频繁遭受这种行为,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引起网络暴力和欺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匿名性:网络上的匿名性使得一些人可以隐匿身份进行攻击行为。
缺乏责任感:一些人在网络上缺乏责任感,言辞激烈或伤人的行为往往不会受到惩罚。
欢迎度:一些不健康的言论和攻击往往受到网络上一些人的追捧和鼓励。
应对网络暴力和欺凌的解决办法包括:提升网络素养:大学生需要学习如何应对网络暴力和欺凌行为,了解如何保护自己。
社区监管:网络平台应该加强对用户行为的监管,建立严格的规范和制度,并对违规行为进行惩罚。
寻求帮助:遇到网络暴力和欺凌,大学生应该及时向学校或相关部门寻求帮助。
3.社交焦虑网络社交使得大学生与外界的交流变得更加容易,但同时也带来了社交焦虑问题。
大学生面对社交媒体上的完美生活和他人的评判,容易感到自己的不足和焦虑。
当前我国社会情绪的现状、成因及疏导对策
当前我国社会情绪的现状、成因及疏导对策【摘要】当前我国社会情绪的现状较为复杂,存在着焦虑、恐慌、愤怒等负面情绪,部分群体情绪波动较大。
社会情绪的成因包括经济发展不均衡、文化冲突、信息过载等多方面原因。
为疏导社会情绪,需要加强公众情绪管理能力,提升情绪调节技能,培养理性思维。
加强社会稳定和和谐建设,重视舆情引导和治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总结现状,展望未来,建议加强舆论引导,推动社会建设和谐发展,在改善社会情绪的同时提高公众的心理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关键词】社会情绪、现状、成因、疏导、对策、公众情绪管理、社会稳定、和谐建设、建议、未来展望、措施。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当下,我国社会情绪波动频繁,不稳定因素也在不断增加,人们的情绪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容易波动。
社会情绪的变化与社会矛盾、政治事件、经济发展等密切相关。
社会情绪的波动不仅会对个人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也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众所周知,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许多人面临着就业压力、生活压力等困扰,精神压力也愈发凸显。
社会信息快速传播,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增强,不利信息的传播也可能加剧社会情绪波动。
社会矛盾的激化、舆论引导的不当、个人情绪管理能力的不足等因素也是导致社会情绪波动的重要原因。
了解当前我国社会情绪的现状、分析其成因,并提出有效的疏导对策,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一背景下,深入探讨社会情绪问题,寻求合理解决办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
1.2 问题提出当前社会情绪的现状令人担忧,许多人感到焦虑、压力巨大,甚至出现抑郁和愤怒等负面情绪。
这些负面情绪不仅影响个人身心健康,也影响社会稳定和和谐。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当前社会情绪普遍不稳定?我们有哪些对策可以疏导和管理这些负面情绪?这些问题亟待深入研究和解决。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揭示社会情绪的现状、成因及疏导对策,为提升公众情绪管理能力,加强社会稳定和和谐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社会网络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
社会网络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交网络逐渐成为人们交流、获取信息、传播思想的重要平台。
然而,社交网络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本文将分析社交网络影响因素,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社交网络对人的心理影响1. 压力增大社交网络上虽然有朋友圈、私信等私密交流工具,但很多人还是更喜欢在公开的场合展示自己,希望得到更多的赞和评论,而这却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当人们因为不断追求赞和评论而失去正常生活和工作时间,或因为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可而产生焦虑和失落情绪时,就说明社交网络给他们带来了过大的压力。
2. 情感变化除了压力增大,社交网络还可能会改变人们的情感状态。
在社交网络上,很多人会将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示出来,让别人看到的很少是真实的自己。
同时,网络世界很容易让人产生不真实感。
在长期的网上交往中,人们可能失去对真实世界的感受和判断力,造成情感失衡。
应对策略:1. 小心使用社交网络不要过于沉迷于社交网络,必要时可以限制时间、方式、频率等。
尤其是一些未成年人,家长应该加强对他们使用社交网络的管理和监控。
2. 减轻压力如果社交网络造成了过大的压力,可以通过缓解方法减轻压力。
比如,通过积极的爱好撕裂这种焦虑,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
3. 珍惜真实情感尽量在社交网络里展示真实的自己或者坚守真正的态度,这样有助于弥补网络世界的不真实感。
同时,在网上交往中要保持一个清醒和现实的认识。
二、社交网络对人群心理健康的影响1. 社交网络成瘾社交网络使用时间往往很长,且很多人无法摆脱对社交网络的过度依赖。
一些人甚至成为社交网络的“奴隶”,无论什么时候都无法断开与社交网络的联系,导致了社交网络成瘾的现象。
2. 社交网络忧郁症社交网络上的谩骂、网络暴力等负面能量,对人群心理健康造成极大的破坏,从而产生负向情感,甚至出现社交网络忧郁症。
应对策略:1. 增强自我控制对于重度用户,可以尝试采用以下方法增强自我控制能力:设置提醒工具,限制使用时长,选择适当的应用等。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心理问题研究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心理问题研究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心理问题研究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便利和机会,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社会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一些隐患,我们需要关注这些问题并寻求解决的方法。
1. 社交焦虑人们在互联网时代容易出现社交焦虑症状。
对于那些想要获得认同感但在现实中感到困难的人来说,社交媒体是一个有用的渠道。
但是,社交媒体也强调外貌与社会地位,在人们的情绪稳定性和自我认同感上产生了不良影响。
此外,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也可能导致社交能力下降。
解决方法:避免沉迷于互联网,尝试去现实中结交新朋友,开展有意义的活动,提高社交技能。
同时,政府与社会应该加强对社交媒体的监管,避免其产生负面影响。
2. 心理健康问题互联网时代给心理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互联网上的许多网站包含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这个问题可能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出现。
此外,由于互联网的发展,许多人过多地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社交媒体上,这也可能导致人们的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解决方法:家长和教育部门需要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限制他们上网时间,建立健康的网上消费习惯。
政府也应该加强对网站和游戏的管理和监管,确保它们不包含不良内容。
3. 信息爆炸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爆炸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人们面对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和思维。
解决方法:人们应该保持理性,学会筛选信息。
政府和媒体也应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4. 网络欺凌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欺凌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尤其是在青少年中,网络欺凌可导致精神上的剧烈伤害和身体上的伤害,可能以及长期的影响。
解决方法:政府必须加强网络安全的监管和控制,同时对举报行为进行加强力度。
学校也应开发课程,教育学生如何与网络欺凌行为进行抵抗。
总结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心理问题愈发复杂,需要多方面的关注。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使整个社会更加稳定和健康。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社会心理学疏导与干预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社会心理学疏导与干预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中不可忽视的议题。
网络舆情的快速传播和广泛影响,对社会稳定和个人心理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了有效应对和治理网络舆情,社会心理学的疏导与干预策略变得至关重要。
一、舆情的社会心理学特点与影响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空间中用户通过传播、评论和互动等行为对公共事件或特定话题进行集体表达的活动。
它既具有爆发性、时效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又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引发公众的共鸣和关注。
网络舆情的传播和讨论形式多样,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更加丰富生动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网络舆情的传播和影响在很大程度上由社会心理因素驱动。
个体在网络舆情中的情绪、态度和行为受到他人的看法和影响,也受到舆情事件本身的性质和表达方式的影响。
人们的情绪易受负面信息刺激和群体态度的煽动,容易出现恐慌、愤怒、焦虑等负面情绪。
而长期暴露在网络舆情的负面情绪中,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二、网络舆情的疏导与干预策略为了促使网络舆情的疏导和干预更加有效,社会心理学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和方法。
1. 提供准确信息在网络舆情中,许多负面情绪和言论都源于信息的不准确和片面。
因此,提供准确的信息和客观分析对于平息网络舆情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部门和网络媒体可以对舆情事件进行深入调查和报道,及时公布真实的情况,以减少不必要的恐慌和焦虑。
2. 引导正面情绪网络舆情常常会引发公众的负面情绪,如愤怒、恐惧等。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积极情绪和心理状态对于个体的健康和社会稳定具有积极影响。
因此,引导公众产生积极情绪,通过正面信息和故事来平衡和抵消网络舆情带来的负面情绪,将有助于改善舆情环境。
3. 培养理性思考理性思考是疏导和干预网络舆情的重要方法。
社会心理学的干预研究发现,通过加强个体的信息获取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提高其对信息的判断力和辨别能力。
因此,重视教育公众理性思考的重要性,培养公众对网络舆情的辨别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减少被误导和煽动的可能性。
网络心理学如何应对网上恐慌情绪
网络心理学如何应对网上恐慌情绪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人们对网络心理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尤其在现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经常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社交、娱乐等,然而,网络上也存在着一些负面的情绪,其中之一便是网上的恐慌情绪。
本文旨在探讨网络心理学如何应对网上恐慌情绪。
一、了解网上恐慌情绪的表现形式网上恐慌情绪是指由于网上信息的过载和传播的快速性导致人们对某些事件或情况产生即时而激烈的恐慌情绪。
这种情绪往往会引发许多身心上的不适,例如焦虑、恐惧、紧张等。
同时,还会引发一些负面行为,如散布谣言、恶意攻击、网络暴力等。
因此,了解网上恐慌情绪的表现形式对于应对具有重要意义。
二、分析网上恐慌情绪的原因网上恐慌情绪的原因有多种多样,其中之一便是信息过载。
在互联网上,各种信息源源不断地涌现,无论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信息都会迅速传播开来。
人们往往难以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会导致恐慌情绪的出现。
此外,互联网上的传言和谣言也是导致网上恐慌情绪的原因之一。
传言和谣言往往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传播力,它们会制造恐慌,使人们产生恐惧和紧张情绪。
三、应对网上恐慌情绪的策略针对网上恐慌情绪,可以采取以下策略进行应对:(一)确保信息的可靠性。
在获取信息时,要尽量选择可信、可靠的来源,提高信息筛选和辨别能力。
可以参考权威的新闻媒体、官方发布的信息等,以确保获取的信息真实可信。
(二)保持冷静客观的心态。
不要轻易相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传言和谣言,要保持冷静、理性的心态对待网络上的各种信息。
如果有疑问或不确定的内容,可以通过多方面的比对和核实来确保准确性。
(三)建立良好的网络素养。
具备良好的网络素养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网上恐慌情绪。
了解网络的规则和特点,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信息,增强信息抵御力和应对能力,避免盲目相信和随意传播信息。
(四)积极参与正能量的互联网活动。
在网络上参与正能量的讨论、分享和互动,可以帮助人们转移注意力,避免过度关注和沉溺于负面信息。
社会情绪的网络扩散及疏导策略
社会情绪的网络扩散及疏导策略【摘要】社会情绪在网络中的扩散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首先探讨了社交媒体对社会情绪的影响,分析了网络情绪的传播机制和负面影响。
随后介绍了疏导社会情绪的策略,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与预防措施的重要性。
结论部分提出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建立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以及共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讨论,希望可以引起更多人对社会情绪问题的关注,促进人们更加理性地应对网络情绪,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社会情绪网络扩散、疏导策略、社交媒体、网络情绪传播、负面影响、心理健康教育、预防措施、网络道德建设、网络文化、和谐社会。
1. 引言1.1 社会情绪的网络扩散及疏导策略在当今社会,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影响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在传播社会情绪方面。
社会情绪的网络扩散现象日益普遍,而如何有效疏导这些情绪成为当前社会管理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网络上的情绪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往往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甚至影响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加强社会情绪的网络疏导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社会情绪网络扩散现象,需要理解网络情绪的传播机制,深入剖析网络情绪的负面影响。
为了有效应对这一挑战,各级管理部门和社会组织需要制定相应的疏导社会情绪的策略,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预防措施的实施,为社会营造和谐稳定的情绪氛围。
本文将通过探讨社交媒体对社会情绪的影响、网络情绪的传播机制、网络情绪的负面影响以及疏导社会情绪的策略和心理健康教育与预防措施的相关内容,旨在探讨如何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建立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共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2. 正文2.1 社交媒体对社会情绪的影响社交媒体在当今社会已成为人们交流、获取信息和表达情绪的重要平台。
社交媒体对社会情绪的影响也日益凸显。
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使得负面情绪在网络上迅速扩散,进而影响到更多的人群。
一条负面情绪的帖子可能会引发一连串的愤怒、焦虑等负面情绪的连锁反应,形成所谓的“网络情绪风暴”。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在当今社会,大学生群体愈发频繁地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而这其中网络环境的影响也愈发凸显。
网络作为信息的快速传播渠道,给大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便利的也对其心理健康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社交网络作为大学生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既可以让人们扩展社交圈子,也容易让人产生攀比心理,进而影响自身的心理健康。
在网络世界中,人们更容易受到他人看法的影响,从而增加焦虑和自卑感。
适度使用社交网络很好,但是过度沉迷于其中往往会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的影响。
网络游戏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网络游戏作为大学生们放松娱乐的重要方式,一旦沉迷其中很容易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
长时间沉浸于虚拟世界会导致大学生缺乏社交能力,产生孤独感和抑郁情绪,严重者还可能导致学业问题。
因此,适度玩游戏是有益的,但过度沉迷会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风险。
网络信息过载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随着网络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大学生们往往会面临信息过载的难题。
在面对海量信息时,他们可能很难筛选真伪信息、忽略不重要信息,进而导致认知疲劳和焦虑情绪。
良好的信息筛选能力对于大学生们在网络海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至关重要。
如何应对网络环境下的心理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大学生可以采取一些积极的应对措施。
适度使用社交网络和网络游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计划;培养良好的信息筛选能力,学会过滤和选择对自己有益的信息;及时寻求心理辅导和咨询,保持与他人沟通并寻求帮助,是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问题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只有通过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培养健康的心态,才能更好地应对网络环境带来的心理挑战,实现个人成长和发展。
浅论当代大学生网络情绪宣泄现状 资料
浅论当代大学生网络情绪宣泄现状随着网络的普及应用,人们的沟通方式逐渐虚拟化。
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掌握更为迅速的大学生人群中,基于网络的信息传递渠道使用更加广泛。
除了利用网络进行正常的信息交流外,大学生也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网络以各种方式宣泄情绪、情感。
但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快捷性等特点,学生在通过网络宣泄情绪的同时也可能出现极端行为、或者侵害他人权利,甚至违法犯罪,近年来许多大学生过激行为事件的出现,如学习压力或失恋导致心理失衡而轻生等问题,都有事前通过网络传递负性情绪信号出现。
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管、引导机制,因为大学生不合理的情绪宣泄而导致的网络舆情事件也层出不穷。
这些现象的出现,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这不仅要求高校管理者熟练掌握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情绪疏导的方法,也需要高校与社会相关部门明确构建安全有效的网络宣泄环境对大学生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从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入手深入分析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情绪宣泄的主要原因,掌握大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情绪宣泄的主要方式与特点,并预计其可能产生的问题。
1 当代大学生通过网络宣泄情绪的主要原因分析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心理大多处于迅速走向成很多大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的关键阶段,学生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情绪困扰、精神压力、甚至心理问题。
当问题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大学生必然以某种形式加以宣泄,而互联网虚拟性、隐蔽性等特点,能使大学生在宣泄情绪时无所顾忌,因而成为当代大学生情绪宣泄的首选。
1.1 因为学习方面的压力宣泄情绪因学习压力而产生负面情绪的大学生,主要集中于刚入学的新生。
从佼佼者的身份的突然变化为普通人的角色,使很多的大学新生产生心理上的落差,如果不能及时转换角色,接受这种改变,大学生就很可能产生负面情绪。
这一类大学生通过网络宣泄负面情绪,主要目的是寻求安慰、帮助或指导,并且绝大多数学生负面情绪能通过互联网平台的有效交流缓解、平复。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社会心理探析及介入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社会心理探析及介入
近年来,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日益严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大学生网络成瘾具有社会心理因素的决定性作用,要探析该现象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一、社交焦虑
社交焦虑是大学生网瘾的重要诱因之一。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学生面对各种人际关系和困难时,无法得到妥善解决,会感到孤独和无助,这时就会通过网络来寻求安慰和支持,从而对网络上的虚拟世界产生依赖感。
二、心理空虚
心理空虚是另一种导致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重要因素。
在大学生人生阶段中,许多人会遇到生活上的挫折感,怀疑自己会是否能够取得好的成绩,自己能否得到父母、老师的肯定等。
而网络世界中的“自我”则可以获得更多人的认同与关注,这种自我感受是现实人际关系无法提供的,因此大学生在这种状态下,会通过网络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三、自我认同
网络空间具有匿名性和开放性,这为大学生提供了表达自我的机会。
有些学生在现实中受到许多限制,可能觉得自己无法自由表达,或是受到他人的评判和限制。
在网络中,学生可以自由且匿名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从而获得更多的自我认同感。
因此,针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问题,应从社会防范、个人意识调整及行为干预等多种方面考虑。
社会应加强网络教育和指导,加
强亲子关系,帮助学生走出网络世界,建立良好的现实社交关系。
在个人方面,学生应自觉限制上网时间,积极参加有益的活动,增强自信心,学会面对和解决问题。
行为干预方面,学校或相关机构可以开设网络戒断课程,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建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行为,防范成瘾。
关于当前网络社会情绪及其化解疏导的调查分析
关于当前网络社会情绪及其化解疏导的调查分析当代中国的社会心态仍处于不断调整、适应、分化的动态过程之中。
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社会的非理性情绪的集散地。
由多种主客观因素引发、集聚、演化并逐渐累积下来的社会情绪,在网上蔓延扩散,而这些,并不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甚至不符合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幸福生活的需要。
目前主要社会情绪积聚在物价上涨过快、收入差距过大、社会不公等方面。
社会情绪蔓延的主体主要集中在农民工群体、失地农民群体、失业职工群体、收入低下阶层群体方面;社会情绪针对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党和政府机关,以及富人、特权阶层方面;从社会情绪宣泄的渠道看,人们越来越多地借助于高科技技术和网络;从社会情绪发展的趋势看,主体群扩大,且越来越趋向于群体性与冲突化。
针对这一现实情况,我们应完善制度生成机制,以科学合理的政策设计和实施调节社会心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赢得民心;构建社会调节网络,并充分重视网媒所具有的引导作用。
标签:网络;社会情绪;化解疏导在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的新形势下,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种利益诉求和不断凸显的社会矛盾,疏导分流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情绪,占领舆论高地,培育人民群众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要任务。
近阶段,我们在综合分析各方面网络舆情信息的基础上,对当前社会尤其是网络上存在的社会情绪、社会状态等方面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
一、多元因素引发多元化的情绪蔓延扩散(一)主要社会情绪积聚1.对物价上涨过快不满。
2011年春节后第一天,媒体就爆出新闻“50个城市主要食品价格多上涨,1月CPI涨幅或超5%”。
在新的一年,许多人带着期待,希望物价能够回落,但现实打破了这一幻想,人们对市场的失望逐渐在转化为对政府调控能力的质疑。
物价水平的不断上涨,在2011年注定将持续成为公众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而广大居民普遍关心的是物价上涨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更担心物价上涨会导致生活水平的大幅度下滑。
热点公共事件中网络社会情绪的演进与疏导研究
2023-10-29contents •引言•热点公共事件网络社会情绪的演进过程•热点公共事件网络社会情绪的疏导策略•实证研究:以XX事件为例•研究结论与展望目录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热点公共事件在网络上的传播越来越迅速,影响力越来越广泛,网络社会情绪的演进与疏导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网络时代,网络社会情绪的演进与疏导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人们对网络信息的辨识能力,还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网络社会情绪的演进与疏导研究可以为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更加准确和及时的信息,帮助他们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
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内容研究热点公共事件中网络社会情绪的演进规律,探讨网络社会情绪的疏导策略。
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数据挖掘等方法,对热点公共事件中网络社会情绪的演进与疏导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创新与贡献创新点本研究首次将网络社会情绪的演进与疏导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内在规律和影响因素,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贡献本研究有助于提高人们对网络信息的辨识能力,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同时为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更加准确和及时的信息,帮助他们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
02热点公共事件网络社会情绪的演进过程网络社会情绪的识别与分类这是人们最基本的情绪表达,也是网络社会中最常见的情绪类型。
喜怒哀乐复杂情绪情绪的识别情绪的分类除了喜怒哀乐,网络社会中还有许多复杂的情绪表达,如焦虑、抑郁、愤怒、恐惧等。
通过文本分析、图像识别等技术,可以识别出网络社会中的各种情绪。
根据情绪的强度、持续时间、影响范围等因素,可以将网络社会情绪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在热点公共事件发生后,网络社会情绪迅速爆发,各种情绪在网络中迅速传播。
爆发期随着事件的进一步发展,网络社会情绪逐渐升温,达到高潮。
高潮期随着事件的解决或平息,网络社会情绪逐渐回落,回归正常水平。
回落期事件结束后,网络社会情绪完全消散,人们开始关注其他热点事件。
“微时代”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微时代”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终端的发展,大学生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网络的频率日益增加,这已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
与此大学生在网络使用过程中会面临一系列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还可能对其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研究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并提出对策,对于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一、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现状1. 睡眠问题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睡眠质量普遍较差。
在网络的诱惑下,他们往往会选择通宵看剧、玩游戏甚至沉迷于社交网络,导致规律性作息被打乱,进而出现睡眠问题。
长期睡眠不足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质量。
2. 沉迷游戏网络游戏是大学生沉迷网络的重要原因之一。
游戏的高度娱乐性和虚拟世界的吸引力使得大学生很容易沉迷而长时间的沉迷游戏不仅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业,还会削弱他们的社交能力和身体素质。
3. 焦虑和抑郁在网络时代,大学生更容易受到各种信息的干扰和影响,长期呆在虚拟空间中也会产生人际交往的焦虑和心理压力,从而诱发焦虑和抑郁情绪。
4. 自我价值观扭曲在网络世界中,大学生可能会因为虚拟的美好世界而产生对现实的不满和自我价值观的扭曲,严重时可能导致自卑感和自尊心受损。
5. 真实与虚拟的冲突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冲突经常会困扰大学生。
他们在网络上虚拟出的自己与现实中的自己常常会产生分裂感,不知道如何合理地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1. 健康的网络使用态度大学生应当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避免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社交网络,同时合理安排网络使用时间,保障自己的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需求。
2. 建立规律作息大学生应当注意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保证每天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规律的作息除了有助于身体的休息和恢复外,还能够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3. 积极的心理调适大学生应当学会积极乐观地面对网络带来的各种挑战和困扰,培养健康的心态和心理调节能力。
同时也要借助家人、朋友以及心理咨询师等资源,及时排解心理压力。
网络焦虑调研报告
网络焦虑调研报告网络焦虑调研报告引言: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网络的普及使用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网络焦虑。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网络焦虑在不同人群中的普遍程度和影响,并提出对策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网络焦虑问题。
一、调查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计发放5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75份。
调查对象涵盖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和不同性别的人群。
二、调查结果1. 网络使用时间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受访者每天使用网络的时间超过4小时,其中有近30%的受访者每天使用网络的时间超过8小时。
2. 网络影响健康近半数受访者认为网络使用会影响身体健康,主要表现为眼睛疲劳、颈椎病、睡眠质量下降等。
此外,近60%的受访者表示长时间使用网络会导致社交能力下降。
3. 社交焦虑近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网络上的社交活动引发了他们的焦虑。
他们担心评论被他人嘲笑、不被他人喜欢、担心错过重要的信息等。
4. 完美主义和攀比心态将近一半的受访者认为网络上的信息和生活模式给他们带来了压力。
他们经常与他人进行比较,产生自卑感和不满足感,努力在网络上展示令人满意的生活。
三、调查结果分析1. 网络使用时间过长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受访者每天使用网络的时间超过4小时,其中有近30%的受访者每天使用网络的时间超过8小时。
长时间的网络使用可能会导致身体健康问题,以及社交能力下降等问题。
2. 完美主义与攀比心态近半数受访者表示网络上的信息和生活模式给他们带来了压力,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与他人进行比较,努力在网络上展示令人满意的生活。
这种完美主义和攀比心态往往会导致自卑感和不满足感的产生。
3. 社交焦虑约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网络上的社交活动引发了焦虑。
社交网络的匿名性和无界限性使得受访者担心自己的评论会被他人嘲笑,也担心自己不被他人喜欢。
四、对策建议1. 控制网络使用时间个体应当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合理安排在线和离线的时间,以避免过度沉迷于网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当前网络社会情绪及其化解疏导的调查分析当代中国的社会心态仍处于不断调整、适应、分化的动态过程之中。
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社会的非理性情绪的集散地。
由多种主客观因素引发、集聚、演化并逐渐累积下来的社会情绪,在网上蔓延扩散,而这些,并不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甚至不符合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幸福生活的需要。
目前主要社会情绪积聚在物价上涨过快、收入差距过大、社会不公等方面。
社会情绪蔓延的主体主要集中在农民工群体、失地农民群体、失业职工群体、收入低下阶层群体方面;社会情绪针对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党和政府机关,以及富人、特权阶层方面;从社会情绪宣泄的渠道看,人们越来越多地借助于高科技技术和网络;从社会情绪发展的趋势看,主体群扩大,且越来越趋向于群体性与冲突化。
针对这一现实情况,我们应完善制度生成机制,以科学合理的政策设计和实施调节社会心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赢得民心;构建社会调节网络,并充分重视网媒所具有的引导作用。
标签:网络;社会情绪;化解疏导在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的新形势下,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种利益诉求和不断凸显的社会矛盾,疏导分流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情绪,占领舆论高地,培育人民群众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要任务。
近阶段,我们在综合分析各方面网络舆情信息的基础上,对当前社会尤其是网络上存在的社会情绪、社会状态等方面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
一、多元因素引发多元化的情绪蔓延扩散(一)主要社会情绪积聚1.对物价上涨过快不满。
2011年春节后第一天,媒体就爆出新闻“50个城市主要食品价格多上涨,1月CPI涨幅或超5%”。
在新的一年,许多人带着期待,希望物价能够回落,但现实打破了这一幻想,人们对市场的失望逐渐在转化为对政府调控能力的质疑。
物价水平的不断上涨,在2011年注定将持续成为公众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而广大居民普遍关心的是物价上涨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更担心物价上涨会导致生活水平的大幅度下滑。
在这些涨价的物品中,人们最关心的是食品、住房等,这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其次是石油、暖气等,这些是消费品。
物价到底上涨到了什么程度?还会继续上涨吗?对居民造成的影响究竟有多大?物价上涨有何利弊?这些问题都让老百姓感觉不安。
2.对收入差距过大不满。
收入分化的现象不仅发生在城市和农村之间,也发生在行业之间。
贫富分化越发明显,各地频发工潮,更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丛亚平和李长久的报告认为,中国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5,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在一篇文章中说,这个数字是0.47。
不管是哪个数字,情况都显示中国的贫富分化已经到了危险的边缘。
3.仇官仇警仇富心理严重。
有媒体分析,中國大陆群众仇官、仇警、仇富心态愈来愈严重,极易引发群体事件。
在互联网上,只要是涉及官、警、富的负面信息,总会非理性地急速扩散,迅猛传播,进而引发更多的负面联想,矛头和诟病对象直接指向党和政府。
不少媒体和相关人士开始关注“仇富仇官”心理,因为这个问题似乎在当下的社会比较严重和突出。
4.对社会不公现象不满。
近来,“富二代”、“官二代”与“贫二代”、“农二代”等热词蹿红网络。
从被指“欺实马”的杭州飙车撞人案,到一些地方公务员招考为干部子弟“量身定做”招录条件等公共事件不断刺激着社会各界的神经,将“官”与“民”、“富”与“穷”、“强”与“弱”的社会断裂与对立展示得淋漓尽致。
在这些事件中,当事人的“身份标签”成了不少民众价值判断的主要依据,事实真相以及对错反而成了次要问题。
这种看似非理性的社会心理背后,其实是民众对于阶层固化与权力世袭的焦虑与愤恨,尤其是对于社会底层人群向上流动日趋困难而特权阶层权力代际传递不断增强不满的情绪宣泄。
5.“读书无用论”蔓延。
201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科院人口和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表示,目前,中国大学毕业生的起薪与农民工工资差距在逐渐缩小,“读书无用论”再起波澜。
读书无用论是一个富有感染力的悲情文本,它每每出现,总会或多或少引发人们的议论与共鸣。
在河南的一些农村,即使非偏远山区,也出现了许多在小学、初中就辍学的孩子。
受经济大潮影响,农民大批外出务工,部分农民认为读不读书都无所谓,上学的目的还是为了赚钱,不如早点外出打工,早点增加收入、养家糊口,甚至早点成家立业。
只要能识票子、能生孩子、能传宗接代就够了。
因此造成部分学生完不成初中学业,过早离开了学校。
(二)社会情绪多元化明显总体来说,我国社会当前正处在快速转型过程中,社会情绪呈现出多元性、复杂性等特点。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社会情绪蔓延的主体主要集中在农民工群体、失地农民群体、失业职工群体、收入低下阶层群体方面。
这些群体由于身份地位、收入等方面都处于下层,从心理上特别容易滋生社会不满情绪。
以大河网大河论坛为例,针对民生、投诉几个版块发帖人的调查显示,他们中农民占33.8%,学生占9.3%,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占28.1%,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仅为2%。
而这类版块中,有相当一部分为投诉腐败、占地等内容的帖子。
必须看到,大河论坛每天的点击量已达50余万次,发帖量已近10万余篇,在全国省级新闻网站中名列前茅,因而这种投诉类帖文占主导的现象,不容忽视。
其次,社会情绪针对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党和政府机关,以及富人、特权阶层方面。
因为受体制性因素影响,我国社会三大部门结构还不完善,政府组织、企业组织、社会组织还不能各司其职、功能互补,政府还在某种程度上集裁判员和运动员、调节者和经营者的角色于一身,承担了过多的责任,因而很容易成为社会情绪宣泄的焦点,使政府的社会公信力受到影响n,。
另外,富人阶层因为与贫穷阶层的差距拉大,社会分化较为严重,成为社会隋绪的次焦点。
再次,从社会情绪宣泄的渠道看,人们越来越多地借助于高科技技术和网络。
现在不少社会情绪往往都通过网络进行宣泄和动员,通过网络进行疏导和联络,通过网络发布各种有利于己而不利于彼的信息,有的还通过虚拟世界同现实的物质世界相对比,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使社会情绪扩大化,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响舆论和群众,影响现实社会。
特别是近年,微博日渐兴起,但针对微博的管理目前还处于真空状态,其管理现状让人忧虑。
最后,从社会情绪发展的趋势看,主体群扩大,且越来越趋向于群体性与冲突化。
受近年“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现象的影响,一些矛盾主体在表达诉求的过程中,往往故意采取扩大情绪、激化矛盾、诉诸冲突的方式,以引起轰动效应求得解决。
种种激化的社会矛盾又互相影响,严重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氛围。
(三)形成原因复杂多变1.利益诉求渠道长期不畅导致社会情绪恶化。
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和任何时代,都会存在民众利益诉求问题。
心理疏导源自利益疏导,有效疏通民意诉求渠道,是安抚、改善、调整社会情绪的必要手段。
当利益疏导的正当渠道被堵塞之后,公众的社会情绪便会发生急剧变化,他们会产生失望、愤怒的感觉,随之,他们就会寻找其他方式表达利益诉求,正常的利益期待就演化成为恶化的社会隋绪。
2,城镇化及大规模人群流动易造成冲突混乱情绪。
社会学研究表明,人的迁徙、迁居会带来价值观念碰撞、文化冲突和生活方式不适等诸多变化。
当迁徙的人群适应了当地的新文化后,眼界会更加开阔。
反之,如若难以接受和融入当地文化,他们便很可能产生强烈的不适感,严重的会导致心理疾患。
在我国,城镇化过程还将持续推进,城乡差异、异乡文化都容易造成人们的心态失衡。
许多网友或者事件参与者,是事件本身的无利益攸关者,但这些从互联网获取信息的网络受众,群体无意识地参与社会事件,并助推了社会事件产生的影响,凸显了众多网络和社会的游民参与对这些事件后果的延展以及对中国当下思想和社会稳定的威胁。
3.国内外文化交锋和新型媒体发展冲击主流价值观。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渗透到我国社会之中,直接冲击我国主流价值观。
目前,以手机、互联网为主的新兴媒体在社会价值观西化过程中推波助澜,对塑造良好社会心态产生消极影响。
二、当前互联网上主流健康思想仍为主导总体来看,与前些年的热衷于“围观”、“拍砖”等情绪化表达不同,随着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的逐渐成熟,以及全社会的积极努力,注重强化对网络舆论的引导,网民意愿的表达也日趋理性,并由单纯关注热点事件本身,逐步发展为“举一反三”、“呼吁建议”等,体现出网络民意的进步,以及当前中央对网络舆论引导把控、分析研判的成熟。
(一)网民日渐趋于理性目前大部分网民能客观公正地分析事件,推动事情良性发展。
网络发展的初期,低龄网民的娱乐性需求较为明显,而随着网民群体年龄结构的“成熟化”趋势的形成,越来越多的网民希望通过互联网关注社会进步、利益诉求,权利意识、公民意识也在随着互联网的进步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以中部地区发展为例,以前湖北、河南等地网民喜欢在荆楚网论坛、大河网论坛互相发帖攻击,甚至经常出现谩骂等情况,但近两年,网民们开始认识到,对骂不能解决问题,发展才是道理,于是这两家论坛上探讨如何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帖子多了,恶意拍砖谩骂的情况几乎消失不见。
(二)自觉抵制网上“三俗”近年,网民的力量正成为反“三俗”的中坚。
许多网民都能从道德上自觉约束自己,从损害中主动规避。
网民对电视节目和影视作品“三俗”现象的意见、呼声,诸如对“电视相亲节目由演员、模特、节目主持人、‘富二代’、‘成功人士’等有特殊身份的人为嘉宾占据荧屏”、“由社会形象不佳或有争议的人物担当主持人”等表达出的反感以及对新版《红楼梦》林黛玉裸死情节的批评等等,都传递着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判断和对公序良俗的呼唤与主流价值观的维护。
(三)利用網络宣传中国互联网的跨地域、超容量、多媒体、交互性特点,使许多网民从最初的小范围联络发展到开始利用网络的这些优势宣传中国的发展成就,宣传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面貌、新变化。
从河南看,近期网上关于中原经济区宣传舆论的主导方向,广大河南网民对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期盼,彰显当前网络舆论中爱国、爱家乡、爱民族声音的强大。
(四)传播互相救助精神在百度搜索“网络救助”,可找到相关网页约214万篇。
网络爱心的传递,如今不再虚拟,已经变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和现实反响。
由网友引导的网络救助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一个新公益时代正在到来。
“‘自杀直播’者被救”、“抢救吞药痴情男”等网络救助案例层出不穷,网络救助正在放大每一颗慈善的心。
三、全媒体融合占领网上舆论制高点当前,网络言论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从源头上卡住负面情绪的传播,解决深层次矛盾带来的不利影响,这是党和政府面临的紧迫任务。
笔者认为,要加强对网络媒体的支持、管理和控制,要在政策和资金两方面倾斜于新闻网站。
网络媒体自身更应该在一些负面事件中保持理性分析和冷静的态度,积极组织策划,联合传统媒体,及时了解事实,迅速公布真相,有力批驳谣言,占领网上舆论制高点,进行有效正确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