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西方国际贸易新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利益论及其缺陷
1、假设条件太苛刻。 2、是静态的分析。 3、比较利益陷阱:是指一国(尤其发展中国家)完
全按照比较利益,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或劳动密 集型产品,则在与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发 达国家的贸易中虽然能获得贸易利益,但将总是 处于不利地位,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规模经济(克鲁格曼理论的应用)是导致产业贸易的必 要基础:一方面,规模经济促进了各国在各产业内部发展专业 化生产,使建立在产业内专业化分工基础之上的产业内贸易得 以迅速发展;另一方面,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之间存在着密 切的联系。
需求方面:消费者的偏好具有多样性,各国消费者的需求有一 部分是重叠的
转变
产业内贸易的利益: 一是生产效益依托规模优势而
不断提高;
二是消费者可以从产品多样化 或更便宜的价格水平中得到更大的满 足,从而提高社会福利程度。
G- L指 数
中国产业内贸易走势图(格鲁贝 尔-劳埃德指数)
图3-2 我国近年来产业内贸易走势图
1 0.8 0.6 0.4 0.2
0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1 新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
指同类的可替代的产品之间的贸易。这种贸易通常 发生在要素禀赋或需求结构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
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是当代国际贸易的主流
表4-1 工业化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占其总贸易的份 额(2000年)
美国 英国 加拿大 日本 德国 意大利 法国 全部工业化国家
加权产业内贸易指数
中国产业内贸易现状
1、我国仍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但是产业内贸易的份额 在不断上升。
2、我国与发达国来自百度文库进行的主要还是垂直型产业内贸 易,水平性产业内贸易在总的产业内贸易中只占7-14% 。
3、垂直型的产业内贸易导致出口低质、低附加值商 品,而进口高质、高附加值商品的产业内贸易的产生 。
第四章
西方国际贸易新理论
新贸易理论 (Rethinking International Trade)
新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
国际分工由原来的产业间、垂直型分工转化为产业内 、水平型分工;国际贸易也由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 易转化,并且产业内贸易更多是在发达国家间进行的 。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无法接受要素禀赋相同的国家之 间的贸易,需要新的贸易理论解释新的现象。
主要代表:
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uman)、以色列经济学 埃尔赫南·赫尔普曼(Elhanan Helpman)、詹姆斯
·布兰德(James Brander) 、兰卡斯特等
保罗·克鲁格曼小传
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 )于1953年出生在纽约市,1974年 在耶鲁大学获学士学位。他天资聪 颖,年仅24岁于1977年便在著名经 济学家巴格瓦蒂的指导下,获得麻 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现任麻 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教授。1983年 他与麻省理工学院的访问学者赫尔 普曼(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教授) 合著出版了《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 》,该书比较完整的体现了克鲁格 曼的国际贸易新理论,被理论界普 遍认为是产业组织应用于国际贸易 理论的序曲。他是当今最具影响力 的国际经济学家――其因新锐的学 术观点、流畅犀利的散文以及对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准确预言在 学术界与社会建立了不同凡响的影 响力。
迈克尔·波特,出生于1947年,哈佛商学院的大学教 授(大学教授,University Professor,是哈佛大学 的最高荣誉,波特是该校历史上第四位获得此项殊荣 的教授)。迈克尔·波特在世界管理思想界可谓是"活 着的传奇",当今全球第一战略权威,是商业管理界公 认的"竞争战略之父",在2005年世界管理思想家50强 排行榜上,他位居第一。
迈克尔·波特 (Michael Porter)
迈 克 尔 · 波 特 的 三 部 经 典 著 作 《 竞 争 战 略 》 ( 1980 ) 、 《竞争优势》(1985)、《国家竞争优势》(1990)被称 为竞争三部曲。三部著作分别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 面较为系统的论述了“竞争”(企业竞争、产业竞争、国 家竞争)问题,系统的提出了竞争优势理论。该理论试图 归纳国际贸易新理论中各派提出的观点,被认为是贸易理 论一个重要的综合和发展,它较为全面和综合的阐述了国 际竞争力的主要来源,从而对国际贸易的解释更具统一性 和说服力,并形成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雏形。
国出口一种产品,进口另一种产品。产品 内贸易的对象既进口又出口。 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相似性 产业内贸易的产品生产中使用相似的要素 投入
进口产品不是自己不能生产的,也不 全是因为成本和价格上的原因
产业内贸易的原因
供给方面:参与国际贸易的厂商通常不是处于完全竞争的条件 下,而是处在垄断竞争的条件下,因而造成了同类产品的差异 化
偏好相似(林德理论的应用)
产业内贸易在发达国显然最易发生,发展国与发达国间也 能发生,因为其供求也存在重叠
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
1、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 。
2、需求偏好的相似性和多样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动因。 3、企业内部规模收益的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利益
来源。
产业内贸易与国际贸易基础: 国家优势向产业优势和公司优势
4、导致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原因主要不是规模经济, 而是人力资源禀赋、加工贸易和外商的投资方式使我 国产业内贸易主要表现为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对中国的启示
对外贸易战略的转变(不能仅满足于获取 比较利益。从发挥比较优势到创造产业和 企业的竞争优势)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 成为主导产业)
迈克尔.波特: “ 产业在一国国际竞争力中起着关键作用。如果一
个国家能在那些劳动生产率提高最快、新技术发明发展 最快的产业中领先,国家的整体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 就会高于其他国家。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关键产业,如 果一个国家在某一时期这样的相关产业中占据优势,该 国就会拥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当我们提到某个经济强国的竞争力时,首先想到的 一定是其一个或几个极具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出口到工业化国家的比例 0.56 0.81 0.95 0.51 0.75 0.73 0.77 0.70
从工业化国家进口的比例 0.51 0.76 0.82 0.39 0.72 0.69 0.80 0.70
数据来源:根据IMF贸易方向统计季报(2002年3月)计算。
产业内贸易的特点
产品流动的双向性 产业间贸易的对象流动是单向的,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