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西方国际贸易新理论
合集下载
第四章 西方国际贸易新理论
第三节:需求偏好理论
在下图中,我们假设中国和美国在小麦和大米上 有相同的生产能力(有同一条生产可能性曲线来 表示)。但有不同的需求偏好。
图形说明
小麦
A2
A1
T S R c1 p2
c2
大米
o
第四节:新贸易理论
198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Paul• Krugman在《市场结构与对外 贸易》中提出 在较大的规模经济(即必须达到一定生产规模,才能分摊固定 成本,从而赢利)的存在意味着世界市场只能 支持少数几家公 司赢利的行业里,一个国家可能会因为它的公司能获得先发优 势而在该行业的某些产品的出口中处于主导地位 在某些情况下,各国之所以专门生产和出口某些产品并不是因 为要素禀赋的不同,而是因为在某些行业,世界市场只能支持 数量有限的公司的存在(如商用飞机行业)。在这些行业里, 首先进入市场的公司会建立起一种后来者难以动摇的竞争优势, 即先发优势( First-mover advantages) 先发优势指能最终促使一个公司成为某个行业先行者的经济和 战略优势 运气、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意识对公司获得先发优势起重要作用 为政府干预和战略性贸易政策提供了论据
制成品生命周期理论
弗农等经济学家认为,新产品的创新一般首先发生在美国。 第一阶段,新产品处于创新时期,美国生产全部的新产品, 并向欧洲出口。在这个阶段,新产品的生产技术为美国所 垄断。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新产品的供能能力不断扩大, 新产品的销售市场也从国内扩展到发达的欧洲国家。 第二阶段,新产品开始进入成熟阶段,欧洲开始生产 新产品,美国仍控制新产品市场,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出 口新产品。在这个阶段,新产品生产的技术差距在美国和 欧洲发达国家之间逐步缩短,欧洲不断扩大新产品的自给 能力。美国开始对外直接投资,以增强竞争力,同时向发 展中国家出口新产品。 第三阶段,欧洲替代美国成为新产品的主要出口地。 在这个阶段,欧洲国家开始成为新产品出口国,美国在新 产品生产中的技术优势完全丧失,发展中国家的新产品需 求市场开始为欧洲国家所控制。
第04章国际贸易新理论.ppt - 第四章
部分国家高技术产业R&D经费支出占制造业的比重
技术差距论图解
Q
A国的生产 需 求 滞 后
4
反
T0
T1
滞 后
应
A国的出口 B国的进口
T2
2 1
T3
B国的出口 A国的进口 B国的生产
模 仿 滞 后 后
3
掌 握 滞
Terms
需求滞后: 创新国新产品问世——后 进国没有意识到它是国内产品的替代 品——认识到其价格,有需求. 反应滞后: 创新国生产,出口新产 品——后进国感到其对本国产品的威 胁——决定开始模仿生产该产品. 掌握滞后:后进国开始模仿该产品—— 达到与创新国同一水平而停止进口. 模仿滞后:反应滞后+掌握时滞
内部规模经济
内部规模经济的实现依赖于一个产业或 行业内的厂商自身规模的扩大和产出的 增加. 内部规模经济使得大厂商比小厂商更有 成本优势,随着少数大厂商逐渐垄断了 整个市场,不完全竞争取代完全竞争成 为市场的基本特征.
外部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则指的是单位产品成本取 决于行业规模而非单个厂商的规模. 典型的外部经济行业通常存在很多小企 业,市场结构是完全竞争的.
生命周期理论的图解
领先者(美 国) 净出口 0 t0 净进口 t1 t2 t3 时间 其他工业国(加拿 欠发达国家 大, 日本,欧盟等)
第二阶段:技术 第三阶段:技术 第一阶段:创新 停滞 领先国家出口 扩散 跟随者出口 欠发达国家出口
贸易效应
比较而言,高技术产品的创新国更有利可图, 因为: 引入,成长期相对较长,意味着垄断期和出口 期较长;而成熟期,衰退期短,意味着模仿国 获利的机会就少. 若高技术产品的创新能不断地更新技术,使产 品在进入成熟期后马上退出新产品,开始新一 轮的产品生命周期,则有望持续其垄断地位, 赚取超额利润. 换而言之,高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特点对模仿 国是不利的.
免费】H-O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
三、俄林的相互依存理论
俄林的相互依存理论的实质是一般均衡论,即认为任 何经济现象都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俄林将相互依存 理论运用到了商品价格的决定上,被称作相互依存价格论, 或称一般均衡价格论。 他分别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分析了价格形成机制。 1、需求:决定需求的有两种因素:一是消费者的欲望、要 求和爱好;二是每个人的收入状况,也影响对商品的需求 情况。 2、供给:决定供给的也有两种因素:一是生产要素的禀赋 状况;二是生产的物质条件,比如,生产中是否使用的技 术设备较多而劳动力较少,等等。 俄林认为,由上述四个基本因素所构成的价格机制, 在同一时间内决定着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所有商品和生产要 素的价格。 .
2、两国商品价格比例相同:国际贸易不能发生
当两个国家国内的商品价格比例相同时,国际贸易不会给 双方带来实际利益,因而也不会发生。下面的例子可以证 明这一结论。
表7-2 美英两国商品价格比例相同
美国(美元) 英国(英镑) 小麦 1.00 2.00 纺织品 2.00 4.00 在表7-2中,美国在两种商品中都处于优势,但优势一样 大,“两优无其重”,贸易难以发生。 从表中可见,美国国内小麦和纺织品的价格比例为 1∶2,英国国内小麦和纺织品的价格比例也是1∶2,两 国商品的价格比例完全相同。这就意味着,在美国国内1 单位小麦能交换1/2单位的纺织品,在英国国内也是1单 位小麦交换1/2单位的纺织品。这种相同的交换比例,使 两国都不能在国际贸易中获利。 .
2、否定了李嘉图学说的两国生产函数(投入量与 产出量的比例)不同的假定。
在李嘉图的分析中,生产1吨葡萄酒在英国需要120天 的劳动,在葡萄牙只需要80天的劳动,即生产函数是不同 的。 俄林则是假设两国的生产技术是相同的,投入一定的生 产要素都会带来相等的产出量,即生产函数是相同的。 (指生产1吨葡萄酒在两国需要同样多的劳动,只是由于 劳动价格不同,才使商品的价格不同,从而发生国际贸易)
第四章 新国际贸易理论
(四)企业战略、组织结构、竞争状态 资助或阻碍企业创造和保持竞争力的国内环 境。 强大的本地、本国竞争对手是企业竞争优势 产生并得以长久保持的最有力的刺激。 各种竞争优势能否被恰当匹配在企业中,很 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环境的影响。国家环境 对人才流向、企业战略和企业组织结构的形 成的影响都决定了该行业是否具有竞争能力 。
第五节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一、“钻石”理论 二、“优势产业阶段”理论 三、“产业集聚”理论
一、 “钻石”理论
由哈佛商学院的米歇尔.波特(Michael Porter)提出。主要研究一个国家为什么能 在某一领域取得领先地位。 20世纪70年代,日本赶超美国经济,提高 美国国家竞争力举国关注。1983年里根成 立国家竞争力委员会,波特是其中一员, 负责产业竞争力研究。1991年提交《国家 竞争优势》报告。
第四章 新国际贸易理论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 技术差距论 产品生命周期论 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第一节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一、规模经济的基本原理
二、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一、规模经济的基本原理
(一) 规模经济的含义 所谓规模经济是指生产过程中产出水平的增 长比例要高于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又称规 模收益递增或规模报酬递增。
(二)封闭状态下的均衡
Y
无差异曲线I
PPF曲线 Y1 A
X1
X
(三)基于规模经济基础上的国际贸易
Y
进口
G
出 口
E Y1 A
F
出口
H
进 口
I X1
X
第二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
一、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 二、贸易模式差别分析 三、产业内贸易的衡量
第四章国际贸易新理论.ppt
• 波特认为,一国的创新机制和创新能力决定了该 国的竞争优势。创新机制来源于微观、中观和宏观3 个方面,其中宏观竞争机制又主要取决于4个基本因 素(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和支撑产业状况、企 业的竞争条件)和两个辅助因素(政府、机遇)。
• 在讨论生产要素时,波特专门区分了基本要素( 先天拥有或不需要太大代价便能得到的,如自然资源 )和推进要素(通过长期投资或培育才能够创造出来 的,如人力资源、知识要素)。并进而指出,推进要 素比基本要素更重要,在特定条件下,一国某些基本 要素上的劣势反而能刺激创新。
理论。该理论认为,由于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制成品和生物 一样具有生命周期,先后经历五个不同的阶段,即:①新生 期;②成长期;③成熟期;④销售下降期;⑤让与期。在产 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是不同的。
产品生命周期、竞争优势与贸易流向
生命 周期
新生 期
成长 期
成熟 期
销售 下降期
让与 期
理论内容: 技术差距论认为一国在出口方面 的优势是由技术优势决定的,当 一国创新某种产品成功后,在国 外掌握该项技术之前产生了技术 领先差距,可出口技术领先产品; 当一国创新的技术为外国模仿时, 因技术差距而产生的国际贸易将 逐渐缩小;随着技术差距消失, 贸易持续到技术模仿国能够生产 出满足其对该产品的全部需求为 止;在动态的经济社会,科技发 达的国家是不断会有再创新、再 出口出现的。
一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
佛丹恩 迈凯利
巴拉萨 考基玛
和集团内贸易相关的生产专业化形成于同种贸易类 型之内,交易的产品具有较大的异质性。
高收入国家的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呈明显的相似性, 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相反。
西方国际贸易新理论
西方国际贸易新理论
•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 西方国际贸易政策与实践 • 西方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与挑战 • 西方国际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前沿问题
01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传统贸易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01
认为各国应专注于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通过贸易
交换获得其他产品。
成长。
就业保护
为保护国内就业,政府采取进口限 制措施,以减少失业和缓解社会矛 盾。
战略性贸易政策
政府通过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措施支 持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以提高国 家的国际竞争力。
区域贸易协定
1 2 3
欧洲联盟
欧洲联盟成员国之间通过政治和经济一体化,取 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促进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自 由化。
数字贸易的发展对国际贸易规则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02
数字贸易规则的制定
各国正在积极探讨制定数字贸易规则,以确保数字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
化。这些规则包括数据流动、数据存储、跨境信息传输等方面的规定。
03
数字贸易与知识产权保护
数字贸易的发展也引发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如何在保护知识产权的
同时促进数字贸易的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资源环境压力
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环境基础相对薄弱,过度依赖出口可能导致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
经济波动风险
国际贸易中的汇率波动、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造成影响,增加 经济波动的风险。
发展中国家应对策略
加强自主创新
发展中国家应加强自主创新,提高自身的技术水 平和产品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
贸易成本与效率
全球价值链重塑过程中,贸易成本降低、效率提高,促进了国际贸 易的快速增长和多样化。
•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 西方国际贸易政策与实践 • 西方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与挑战 • 西方国际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前沿问题
01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传统贸易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01
认为各国应专注于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通过贸易
交换获得其他产品。
成长。
就业保护
为保护国内就业,政府采取进口限 制措施,以减少失业和缓解社会矛 盾。
战略性贸易政策
政府通过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措施支 持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以提高国 家的国际竞争力。
区域贸易协定
1 2 3
欧洲联盟
欧洲联盟成员国之间通过政治和经济一体化,取 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促进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自 由化。
数字贸易的发展对国际贸易规则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02
数字贸易规则的制定
各国正在积极探讨制定数字贸易规则,以确保数字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
化。这些规则包括数据流动、数据存储、跨境信息传输等方面的规定。
03
数字贸易与知识产权保护
数字贸易的发展也引发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如何在保护知识产权的
同时促进数字贸易的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资源环境压力
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环境基础相对薄弱,过度依赖出口可能导致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
经济波动风险
国际贸易中的汇率波动、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造成影响,增加 经济波动的风险。
发展中国家应对策略
加强自主创新
发展中国家应加强自主创新,提高自身的技术水 平和产品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
贸易成本与效率
全球价值链重塑过程中,贸易成本降低、效率提高,促进了国际贸 易的快速增长和多样化。
第四章 国际贸易新理论
4、评价 ①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批判, 尤其是其假定更符合实际,扩大了探讨的内容 ②理论从需求角度对国际贸易进行考察 ③提出的规模经济理论是当代经济中重要内容 ④是对比较利益说的补充和发展,但该理论基 本是静态分析
四、用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 四、用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解读宁波外 贸支柱产业— 贸支柱产业—纺织服装业的竞争优势 配套案例: 配套案例: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王宏“日本制造 大举搬家宁波”;陈旭钦“宁波服装业凸现集群 效应”。 该课内容为解读,并提供给学生思考的脉络 导读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一文(包括:公 司如何在国际市场上成功?;国家竞争优势菱形 图;作为一个系统的菱形图;政府的作用;公司 的议程) 用国家竞争优势菱形图(钻石模型)来理解 宁波服装业的竞争优势之所在?
图例:
红线是A国消费曲线; 绿线是A国生产曲线 蓝线是B国消费曲线; 粉红色线是B国生产曲线 A国在T0点生产新产品,T2后出口,T4后出口为零,之后开始进口。 B国在T1`开始进口,T2`开始生产,T3`时达到自给,之后开始低成本出口。
4、国际贸易生命周期理论的动态意义 表现为: ①生产要素的动态变化 在新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制造新产品所投 入的要素比例是变动的。 新产品投放市场阶段:产品属于技术密集型产品 成熟阶段:产品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 标准化阶段:产品和工艺流程已经标准化,劳动 熟练程度不再重要,价格竞争成为是否能占领市 场的关键。 ②贸易国比较利益的动态转移 比较优势将发生国与国之间的转移,因而不存在 一国永远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
(三)规模经济论 认为规模经济是获得产业内贸易利益的来源。 规模经济是指单位成本最低时的产量规模。规 模经济促进了各国产业内部发展专业化生产,使 建立在产业内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产业内贸易得 以迅速发展。 表现为具有相似禀赋的不同国家,其中若有 一国因规模经济而使成本降低,它便会因此产生 新的比较优势,而在贸易中受益。
第四章——新贸易理论
这类商品大多属于产业间贸易的对象。但是由于市场区 位、市场时间的差异等原因,同质产品之间也存在国际贸易。
差别产品又被称为异质产品,指的是那些要素投入具 有相似性,用途也基本相同,存在替代性但是不能完全替 代的产品。
第二十页,共102页。
产品的差异性分为三种:水平差别、技术差别和垂直差别。
水平差别是指商品相同属性的不同组合产生的差 别性,例如烟草、化妆品等,这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大 多与消费者偏好的差异有关;
非工业国(具有丰富的土地和劳动力)之间,即:工业国以制造业产 品交换非工业国的初级产品。
产业内贸易(Intra -industry trade) 是指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在 两国间互相进口与出口。
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产品中使用的生产要素相近或相似;
二是消费具有相互替代性。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产业内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已逐渐成为 影响整个国际贸易发展格局的重要贸易形式。
第十页,共102页。
工业国和发展中国家指标:
❖1970年,工业化国家中行业内贸易所占份额最低的日本
(32.8%),最高的法国(78.1%),平均56.8% ❖1987年,工业化国家中行业内贸易所占份额最低的日 本(28%),最高的法国(83.8%),平均65.3% ❖1970年,发展中国家产业内贸易所占份额最低的泰国 (5.2%),最高的新加坡(44.2%),平均22.3%
新国际贸易理论是在传统贸易理论的基础上产生和发 展的,新贸易理论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它取代了传统的比较 优势贸易理论。
第五页,共102页。
新贸易理论和古典贸易理论的区别:
首先,从解释对象上看,它们分别解释的是不同的贸易 现象,前者主要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而后 者则着重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 新贸易理论认为国家之间的贸易,尤其是相似国家同类 产品的贸易,代表了这些国家根据规模收益递增原理而 发展专业化生产的结果,与国家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关系 不大。在规模经济和收益递增的驱动下,产出规模扩大 带来成本下降。各国通过发展专业化生产和贸易,提高 其收益。
差别产品又被称为异质产品,指的是那些要素投入具 有相似性,用途也基本相同,存在替代性但是不能完全替 代的产品。
第二十页,共102页。
产品的差异性分为三种:水平差别、技术差别和垂直差别。
水平差别是指商品相同属性的不同组合产生的差 别性,例如烟草、化妆品等,这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大 多与消费者偏好的差异有关;
非工业国(具有丰富的土地和劳动力)之间,即:工业国以制造业产 品交换非工业国的初级产品。
产业内贸易(Intra -industry trade) 是指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在 两国间互相进口与出口。
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产品中使用的生产要素相近或相似;
二是消费具有相互替代性。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产业内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已逐渐成为 影响整个国际贸易发展格局的重要贸易形式。
第十页,共102页。
工业国和发展中国家指标:
❖1970年,工业化国家中行业内贸易所占份额最低的日本
(32.8%),最高的法国(78.1%),平均56.8% ❖1987年,工业化国家中行业内贸易所占份额最低的日 本(28%),最高的法国(83.8%),平均65.3% ❖1970年,发展中国家产业内贸易所占份额最低的泰国 (5.2%),最高的新加坡(44.2%),平均22.3%
新国际贸易理论是在传统贸易理论的基础上产生和发 展的,新贸易理论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它取代了传统的比较 优势贸易理论。
第五页,共102页。
新贸易理论和古典贸易理论的区别:
首先,从解释对象上看,它们分别解释的是不同的贸易 现象,前者主要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而后 者则着重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 新贸易理论认为国家之间的贸易,尤其是相似国家同类 产品的贸易,代表了这些国家根据规模收益递增原理而 发展专业化生产的结果,与国家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关系 不大。在规模经济和收益递增的驱动下,产出规模扩大 带来成本下降。各国通过发展专业化生产和贸易,提高 其收益。
第四章 新国际贸易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之父
在国际贸易商品生产中使用的资本既包括物 质资本也包括人力资本。 物质资本指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等有形 资本,它是对生产资料投资的结果。 人力资本指寓于人体中的人的智能,表现为 人的文化水平,生产技巧、熟练程度、管理 才能及健康状况,它是对人力投资的结果, 即政府、企业和个人投资于教育和培训的结 果。 各国人民的天赋是相近的,而人的智能差别 则是后天人力投资的结果。人力资本丰富的 国家,如美国、日本在知识、技术密集型产 品生产和出口上具有比较优势,而人力资本 比较缺乏的发展中国家在知识技术密集型产 品生产上则处于劣势地位。
产量
阶段3 阶段1 阶段2 阶段4 阶段5
出口 消费 生产 出口 生产
模仿国
发明国
消费 进口 t0 t1 t2 t3 t4 t5 时间
要素密集度的变化导致比较优势的变化
产品生产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生产要素的需 求是不同的。即使各国的要素禀赋不变,其生 产和出口该产品的比较优势,也会由于产品生 产要素密集度的变动而转移。
第五章 新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
人力资本说
研究与开发论 信息要素说
人力资本说
“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 物之一,1946-1961任芝加哥 大学经济学系主任;1960年任 美国经济学会会长;1972年荣 获美国经济学会最高荣誉--弗 朗西斯· 沃尔克奖;1979年荣 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西奥多· 舒尔茨 (1902 —1998)
如果把人力资本的投资算作一国的资本 存量,即算作产品生产中的资本投入,那人力 资本密集型产品也就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美国经济学家鲍德温(R.E.Baldwin)和 凯能(P.B.Kennen)运用人力资本理论解释 了里昂惕夫之谜。
在国际贸易商品生产中使用的资本既包括物 质资本也包括人力资本。 物质资本指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等有形 资本,它是对生产资料投资的结果。 人力资本指寓于人体中的人的智能,表现为 人的文化水平,生产技巧、熟练程度、管理 才能及健康状况,它是对人力投资的结果, 即政府、企业和个人投资于教育和培训的结 果。 各国人民的天赋是相近的,而人的智能差别 则是后天人力投资的结果。人力资本丰富的 国家,如美国、日本在知识、技术密集型产 品生产和出口上具有比较优势,而人力资本 比较缺乏的发展中国家在知识技术密集型产 品生产上则处于劣势地位。
产量
阶段3 阶段1 阶段2 阶段4 阶段5
出口 消费 生产 出口 生产
模仿国
发明国
消费 进口 t0 t1 t2 t3 t4 t5 时间
要素密集度的变化导致比较优势的变化
产品生产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生产要素的需 求是不同的。即使各国的要素禀赋不变,其生 产和出口该产品的比较优势,也会由于产品生 产要素密集度的变动而转移。
第五章 新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
人力资本说
研究与开发论 信息要素说
人力资本说
“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 物之一,1946-1961任芝加哥 大学经济学系主任;1960年任 美国经济学会会长;1972年荣 获美国经济学会最高荣誉--弗 朗西斯· 沃尔克奖;1979年荣 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西奥多· 舒尔茨 (1902 —1998)
如果把人力资本的投资算作一国的资本 存量,即算作产品生产中的资本投入,那人力 资本密集型产品也就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美国经济学家鲍德温(R.E.Baldwin)和 凯能(P.B.Kennen)运用人力资本理论解释 了里昂惕夫之谜。
国际贸易新理论的产生与主要内容.pptx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弗农于1966年提出, 该理论分析了产品技术的变化及其对国际贸易 的影响,是解释工业制品贸易流向最有说服力 的理论之一。
一、主要论点
理论认为凡是制成品都有一个生命周期, 在此期间,产品的创新国在开始时出口这种新 产品,但随着产品技术的成熟与标准化,创新 国逐渐丧失优势,最后成为该产品的进口国。
易量大大增加; 产业领先地位在不同国家之间快速转移。 上述现象无法通过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
禀赋理论来解释,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无 法满足新时代的需求,需要进一步发展。
新贸易理论产生
在传统贸易理论上的改变:
– 假设条件 – 分析框架
新贸易理论的主要特点: 贴近现实,强调可操作性;动态分
析,多角度探索;
– 规模效益; – 贸易壁垒; – 后进国收入水平和市场大小
掌握滞后
取决于: 创新国的技术转移意愿; 后进国的国内需求强度; R&D经费; 技术基础; 生产条件
结论
即使在要素禀赋和需求偏好相似的国家 间,技术领先也会形成比较优势,从而 产生国际贸易。
期理论
反应滞后: 创新国生产、出口新产 品——后进国感到其对本国产品的威 胁——决定开始模仿生产该产品。
掌握滞后:后进国开始模仿该产品—— 达到与创新国同一水平而停止进口。
模仿滞后:反应滞后+掌握时滞
反应滞后
若后进国自行生产效益不大,反应时滞 就长,创新国可以长期保持出口优势。 因此,反应时滞取决于:
新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内容
技术差异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的比较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问题 垄断竞争市场与国际贸易问题 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问题
一、主要论点
理论认为凡是制成品都有一个生命周期, 在此期间,产品的创新国在开始时出口这种新 产品,但随着产品技术的成熟与标准化,创新 国逐渐丧失优势,最后成为该产品的进口国。
易量大大增加; 产业领先地位在不同国家之间快速转移。 上述现象无法通过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
禀赋理论来解释,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无 法满足新时代的需求,需要进一步发展。
新贸易理论产生
在传统贸易理论上的改变:
– 假设条件 – 分析框架
新贸易理论的主要特点: 贴近现实,强调可操作性;动态分
析,多角度探索;
– 规模效益; – 贸易壁垒; – 后进国收入水平和市场大小
掌握滞后
取决于: 创新国的技术转移意愿; 后进国的国内需求强度; R&D经费; 技术基础; 生产条件
结论
即使在要素禀赋和需求偏好相似的国家 间,技术领先也会形成比较优势,从而 产生国际贸易。
期理论
反应滞后: 创新国生产、出口新产 品——后进国感到其对本国产品的威 胁——决定开始模仿生产该产品。
掌握滞后:后进国开始模仿该产品—— 达到与创新国同一水平而停止进口。
模仿滞后:反应滞后+掌握时滞
反应滞后
若后进国自行生产效益不大,反应时滞 就长,创新国可以长期保持出口优势。 因此,反应时滞取决于:
新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内容
技术差异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的比较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问题 垄断竞争市场与国际贸易问题 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问题
第4章 国际贸易新理论(修订版)
生命周期理论的图解
领先者(美 国) 其他工业国(加拿 欠发达国家 大,日本,欧盟等)
净出口 0
t0t1 净进口 t2 t3 t4 t5 时间
第一阶段:创新第二阶段:技术 第三阶段:技术 领先国家出口 扩散跟随者出口 停滞欠发达国家 出口
贸易效应
比较而言,高技术产品的创新国更有利可 图,因为: 引入、成长期相对较长,意味着垄断期和出口 期较长;而成熟期、衰退期短,意味着模仿国 获利的机会就少。 若高技术产品的创新能不断地更新技术,使产 品在进入成熟期后马上推出新产品,开始新一 轮的产品生命周期,则有望持续其垄断地位, 赚取超额利润。 换而言之,高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特点对模仿 国是不利的。
模仿时滞:需求时滞+反应时滞+掌握时滞 需求时滞: 创新国新产品问世——后进国 没有意识到它是国内产品的替代品——认 识到其价格,有需求。 反应时滞: 创新国生产、出口新产品—— 后进国感到其对本国产品的威胁——决定 开始模仿生产该产品。 掌握时滞:后进国开始模仿该产品——达 到与创新国同一水平而停止进口。
(一)决定因素 1. 生产要素 波特把生产要素分为基本要素( basic factors)和高等要素(advanced factors) 两类。 基本要素包括自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 非熟练劳动力、债务资本等一国先天拥有 或不需太大代价便能得到的要素; 高等要素包括现代化电信网络、高科技人才、 高精尖技术等需要通过长期投资和后天开 发才能创造出来的要素。 对于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而言,后者更为重 要。
(二)根据美国学者格鲁贝尔和澳大利亚学者劳埃 德(H.G.Grubel and P.J.Leoyd)在其《产业内 贸易——差别产品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度量》专著 中的研究 1、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1)特点 产品可以完全相互替代 生产区位不同 制造时间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迈克尔·波特,出生于1947年,哈佛商学院的大学教 授(大学教授,University Professor,是哈佛大学 的最高荣誉,波特是该校历史上第四位获得此项殊荣 的教授)。迈克尔·波特在世界管理思想界可谓是"活 着的传奇",当今全球第一战略权威,是商业管理界公 认的"竞争战略之父",在2005年世界管理思想家50强 排行榜上,他位居第一。
迈克尔.波特: “ 产业在一国国际竞争力中起着关键作用。如果一
个国家能在那些劳动生产率提高最快、新技术发明发展 最快的产业中领先,国家的整体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 就会高于其他国家。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关键产业,如 果一个国家在某一时期这样的相关产业中占据优势,该 国就会拥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当我们提到某个经济强国的竞争力时,首先想到的 一定是其一个或几个极具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偏好相似(林德理论的应用)
产业内贸易在发达国显然最易发生,发展国与发达国间也 能发生,因为其供求也存在重叠
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
1、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 。
2、需求偏好的相似性和多样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动因。 3、企业内部规模收益的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利益
来源。
产业内贸易与国际贸易基础: 国家优势向产业优势和公司优势
4、导致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原因主要不是规模经济, 而是人力资源禀赋、加工贸易和外商的投资方式使我 国产业内贸易主要表现为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对中国的启示
对外贸易战略的转变(不能仅满足于获取 比较利益。从发挥比较优势到创造产业和 企业的竞争优势)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 成为主导产业)
规模经济(克鲁格曼理论的应用)是导致产业贸易的必 要基础:一方面,规模经济促进了各国在各产业内部发展专业 化生产,使建立在产业内专业化分工基础之上的产业内贸易得 以迅速发展;另一方面,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之间存在着密 切的联系。
需求方面:消费者的偏好具有多样性,各国消费者的需求有一 部分是重叠的
第四章
西方国际贸易新理论
新贸易理论 (Rethinking International Trade)
新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
国际分工由原来的产业间、垂直型分工转化为产业内 、水平型分工;国际贸易也由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 易转化,并且产业内贸易更多是在发达国家间进行的 。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无法接受要素禀赋相同的国家之 间的贸易,需要新的贸易理论解释新的现象。
主要代表:
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uman)、以色列经济学 埃尔赫南·赫尔普曼(Elhanan Helpman)、詹姆斯
·布兰德(James Brander) 、兰卡斯特等
保罗·克鲁格曼小传
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 )于1953年出生在纽约市,1974年 在耶鲁大学获学士学位。他天资聪 颖,年仅24岁于1977年便在著名经 济学家巴格瓦蒂的指导下,获得麻 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现任麻 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教授。1983年 他与麻省理工学院的访问学者赫尔 普曼(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教授) 合著出版了《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 》,该书比较完整的体现了克鲁格 曼的国际贸易新理论,被理论界普 遍认为是产业组织应用于国际贸易 理论的序曲。他是当今最具影响力 的国际经济学家――其因新锐的学 术观点、流畅犀利的散文以及对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准确预言在 学术界与社会建立了不同凡响的影 响力。
出口到工业化国家的比例 0.56 0.81 0.95 0.51 0.75 0.73 0.77 0.70
从工业化国家进口的比例 0.51 0.76 0.82 0.39 0.72 0.69 0.80 0.70
数据来源:根据IMF贸易方向统计季报(2002年3月)计算。
产业内贸易的特点
产品流动的双向性 产业间贸易的对象流动是单向的,一
加权产业内我国仍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但是产业内贸易的份额 在不断上升。
2、我国与发达国家进行的主要还是垂直型产业内贸 易,水平性产业内贸易在总的产业内贸易中只占7-14% 。
3、垂直型的产业内贸易导致出口低质、低附加值商 品,而进口高质、高附加值商品的产业内贸易的产生 。
比较利益论及其缺陷
1、假设条件太苛刻。 2、是静态的分析。 3、比较利益陷阱:是指一国(尤其发展中国家)完
全按照比较利益,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或劳动密 集型产品,则在与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发 达国家的贸易中虽然能获得贸易利益,但将总是 处于不利地位,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转变
产业内贸易的利益: 一是生产效益依托规模优势而
不断提高;
二是消费者可以从产品多样化 或更便宜的价格水平中得到更大的满 足,从而提高社会福利程度。
G- L指 数
中国产业内贸易走势图(格鲁贝 尔-劳埃德指数)
图3-2 我国近年来产业内贸易走势图
1 0.8 0.6 0.4 0.2
0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国出口一种产品,进口另一种产品。产品 内贸易的对象既进口又出口。 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相似性 产业内贸易的产品生产中使用相似的要素 投入
进口产品不是自己不能生产的,也不 全是因为成本和价格上的原因
产业内贸易的原因
供给方面:参与国际贸易的厂商通常不是处于完全竞争的条件 下,而是处在垄断竞争的条件下,因而造成了同类产品的差异 化
§1 新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
指同类的可替代的产品之间的贸易。这种贸易通常 发生在要素禀赋或需求结构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
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是当代国际贸易的主流
表4-1 工业化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占其总贸易的份 额(2000年)
美国 英国 加拿大 日本 德国 意大利 法国 全部工业化国家
迈克尔·波特 (Michael Porter)
迈 克 尔 · 波 特 的 三 部 经 典 著 作 《 竞 争 战 略 》 ( 1980 ) 、 《竞争优势》(1985)、《国家竞争优势》(1990)被称 为竞争三部曲。三部著作分别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 面较为系统的论述了“竞争”(企业竞争、产业竞争、国 家竞争)问题,系统的提出了竞争优势理论。该理论试图 归纳国际贸易新理论中各派提出的观点,被认为是贸易理 论一个重要的综合和发展,它较为全面和综合的阐述了国 际竞争力的主要来源,从而对国际贸易的解释更具统一性 和说服力,并形成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