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农作物生产技术第三节小麦的前期管理技术
冬小麦秋播及冬前管理关键技术

冬小麦秋播及冬前管理关键技术目录1. 秋播适宜期及播种技术 (2)1.1 适宜播种时机的判断 (3)1.2 冬小麦播种方式及方法 (3)1.3 适宜播种密度及行距 (4)2. 冬前养分管理 (6)2.1 基底施氮技术 (7)2.2 施肥规律及肥量搭配 (8)2.3 有机肥合理配施 (9)2.4 深施磷肥促根壮苗 (10)2.5 利用作物秸秆提高土壤肥力 (11)3. 冬前水分管理 (12)3.1 出苗期保持土壤适湿 (13)3.2 造珠期适度灌溉 (14)3.3 抗旱性措施 (15)4. 冬前病虫害管理 (16)4.1 防治小麦常见病及害蟲 (18)4.2 生物防治技术 (19)4.3 合理化药剂使用 (20)5. 覆盖物管理 (22)5.1 覆盖物类型及使用方法 (23)5.2 覆盖物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24)5.3 覆膜保暖的作用 (25)6. 其他关键技术 (26)6.1 追肥时机与方法 (28)6.2 田间管理规范 (29)6.3 有效防霜降措施 (30)7. 总结与展望 (31)1. 秋播适宜期及播种技术秋播适宜期是指种植冬小麦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通常在晚夏至初秋,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性有所差异。
过早播种会导致出苗率低,甚至顶土困难;而过晚播种则会因温度过低而影响冬前生长或导致春后生长时间不足。
确定适宜的播种期是非常重要的。
品种选择: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冬小麦品种,确保在适宜的时期内成熟。
整地施肥:播种前进行精细整地,确保土壤疏松,有利于种子发芽。
根据土壤肥力和目标产量施以适量的基肥,以满足作物生长所需。
播种深度:播种时土壤温度不应过高,适宜的播种深度通常在35厘米,以确保种子能够在适宜的温度下发芽。
播种量: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和目标产量,确定适宜的播种量,过少易导致缺苗,过多则影响出苗率和后期田间管理。
阳光照射:播种时应选择晴朗天气,避免在雨后立即播种,以防种子在土壤中腐烂或无法正常出苗。
浅析小麦冬前管理技术要点

浅析小麦冬前管理技术要点小麦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冬季是小麦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也是小麦冬前管理的重要时期。
小麦冬前管理技术的落实,直接关系到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质量。
下面就浅析一下小麦冬前管理技术的要点。
一、选择适宜的冬小麦品种冬小麦是晚熟作物,冬季需要足够的耐寒能力。
因此,在选择冬小麦品种时,应该选择适应当地气候、耐寒性强、抗旱性和适应性好的品种。
同时,应该综合考虑品种的生产潜力、抗病性和品质,选择适合当地农业生产需要的品种。
二、加强田间管理1.清除杂草:及时清除田间已经枯萎的庄稼和杂草,防止生根腐烂的残根,减少病害和虫害的发生。
2.整地加深:在冬前小麦下场之前,应该进行彻底的翻耕或整地加深,以便于排除田间病虫害,为春季播种提供优秀的土壤环境。
3.施肥:在冬季特别是入冬前期,是一年中小麦生长所需的主要较少期,应适量施用秋季和冬季化肥,为小麦早春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
4.灌溉:冬季气温低,土壤不易干燥,不需要过分浇灌。
在气温逐渐降低之前,通过浇水提高耕作平均盐分,缓解小麦早期生长的缺水现象。
三、防治病虫害在小麦冬前管理中,还必须重视预防和控制病虫害,减少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病虫害的影响。
因此,必须采取及时的、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如病虫害的症状发现及时处理,确保小麦生长的安全和健康。
四、注意气象情况,科学调控管理在冬季,气候条件是影响小麦冬前管理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必须注意当地的最低气温,及时预防冰冻害,防御病虫气象灾害,哪里的预警措施,科学调度管理。
同时,要通过综合分析地表的植被覆盖情况、土壤墒情、反应温度以及其他气象要素等多个方面的数据,动态监测小麦冬季生长情况。
综上所述,小麦冬前管理技术要点主要包括选择适宜的品种、加强田间管理、防治病虫害和注意气象情况等。
只有科学合理的实施这些措施,才能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确保小麦的丰收。
高教版农作物生产技术第二章第二节小麦的播前准备与播种技术

小麦的播前准备与播 种技术
一、小麦的播前准备
(一)良种选择
选择 高产、优质、抗病的小麦 品种。如豫麦34、豫麦50、豫麦49、郑麦 9023、济南17、高优503等。
(二)播前整地 整地标准: 耕层深厚,土碎地平,松紧适度,上虚下实。 有一些农谚,如:“深耕一寸,顶上一遍 粪”,“耕得深又早庄稼百样好”,“三犁九 耙”,等等,这些农谚说明播前整地要达到: 早、 齐、平、松、碎、净、墒等,要求达到整地标准, 整地质量越高越好。
2、播种方式的确定:目前,小麦播种 方式主要采用条播法,一般单产在 250kg 以下的麦田,行距以16~20cm为宜;单产 250~350 kg的麦田,行距以20~23cm为宜; 单产400kg以上的麦田,行距以23~25cm为 宜。
(三)提高播种质量
主要抓好3个环节: 1、深浅适宜 播种过深,会造成出苗晚,幼苗弱, 分蘖发生晚,根系发育差;播种过浅,种子容易落干,造 成缺苗断垄,或使分蘖和根系发育不良,均不利于全苗、 壮苗和安全越冬。种子播种深度以3~4cm左右为宜。 2、下子均匀 可采用播种机或机播耧进行播种,也 可采用重耧播种的方法。 3、播后镇压 在秋季干旱,墒情较差的情况下,小 麦播后适当镇压,能压碎土块,压实土壤,增加土壤紧实 度,使种子与土壤紧密结合,并连接土壤毛细管,因此, 有提墒和促进种子萌发出苗的效果,有利于小麦苗齐、苗 匀、苗壮。
1.早秋茬地:前茬作物为春玉米、春花生、 春芝麻等田地。播前可进行两次整地,第一次在 前茬收获后,先浇底墒水,再进行深耕;第二次 在播种前浅耕。前深后浅。 2.棉茬地:前茬作物为:棉花 、甘薯等,常 因拔柴较晚而影响小麦的适时播种。生产上为了 早播小麦,常采用提前浇水,拔柴后抓紧时间施 足底肥,整地种麦。浇水时间一般以拔柴前15天 为宜。
《小麦的播前准备与播种技术作业设计方案-农作物生产》

《小麦的播前准备与播种技术》作业设计方案一、课程背景及目标本课程旨在介绍小麦的播前准备和播种技术,帮助学生了解小麦的发展发育过程,掌握小麦的播种技术要点,提高学生对小麦生产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1. 小麦的发展发育过程及生态环境要求2. 小麦的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3. 土壤准备与施肥技术4. 播种时间和方法5. 播种密度和间距控制6. 播后管理措施三、教学方法及手段1. 理论讲授:通过教室讲授,介绍小麦的发展发育规律和播种技术要点。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田间实地考察,了解小麦的发展情况和管理技术。
3. 实验操作:开展小麦播种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掌握播种技术。
四、教学评判及考核1. 教室参与度:参与教室讨论和实验操作,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
2. 实地考察报告:撰写小麦发展情况的实地考察报告,包括发展发育过程和管理技术。
3. 实验报告:撰写小麦播种实验报告,包括播种时间、方法、密度和间距的控制等内容。
五、教学资源及支持1. 教材:提供相关教材和资料,帮助学生系统进修小麦的播种技术。
2. 实验设备:提供播种实验所需的设备和材料,保障实验顺利进行。
3. 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将全程参与教学过程,及时解答学生问题,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操作。
六、教学效果及展望通过本课程的进修,学生将对小麦的发展发育过程和播种技术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对小麦生产的实践能力和管理水平。
希望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中,为小麦生产做出贡献。
以上为《小麦的播前准备与播种技术》作业设计方案,希望能够为学生的进修和实践提供指导和帮助。
感谢您的阅读!。
《小麦的播前准备与播种技术作业设计方案-农作物生产》

《小麦的播前准备与播种技术》作业设计方案### 一、引言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小麦生产中,播前准备和播种技术对于产量和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小麦的播前准备和播种技术,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小麦的发展发育特点和播种要求。
2. 掌握小麦播前准备的基本原则和技术方法。
3. 掌握小麦播种的适期和适量,学会选择合适的播种机具。
4. 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认识和创新能力。
### 三、教学内容1. 小麦发展发育特点及播种要求。
2. 小麦播前准备:土壤处理、田间管理等。
3. 小麦播种技术:播种期选择、播种量确定、播种机具选用等。
4. 小组讨论与实践操作。
###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教室教学,向学生介绍小麦的发展发育特点、播种要求以及播前准备和播种技术。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田间实地考察,了解不同土壤条件下的小麦发展情况,并观察播种技术的实际操作。
3. 小组讨论: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小麦播前准备和播种技术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增进学生间的交流和合作。
4.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包括土壤处理、播种操作等,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资料:提供小麦发展发育特点、播种要求等相关教材资料。
2. 实地考察场地:选择合适的小麦种植基地进行实地考察。
3. 播种机具:准备不同类型的播种机具,供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 六、教学评判1. 平时表现:根据学生在教室上的表现、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等进行评判。
2.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操作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3. 作业与考试:安置相关作业和考试,测试学生对于小麦播前准备和播种技术的掌握水平。
### 七、教学安排1. 第一周:介绍小麦发展发育特点及播种要求。
2. 第二周:讲解小麦播前准备的基本原则和技术方法。
3. 第三周:掌握小麦播种的适期和适量,学会选择合适的播种机具。
小麦种植中前期管理技术探讨

小麦种植中前期管理技术探讨前期管理是小麦种植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整个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和产量的高低。
本文将从选种、育苗、田间管理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选种选种是作物品种改良和选择的基础,也是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前提。
选种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适应性强:品种的地理环境适应性要强,能适应生长环境的不同变化,适应不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
2.抗病虫害:耐病虫害能力强,对小麦所优选的病害有抵抗力,并且能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
3.产量高:要选取产量高、单株粒数和粒重较大的品种。
4.适合区域:要根据当地的产业经济条件和市场需求选取。
二、育苗好的育苗是保证作物生长的基础,小麦育苗也有其特点,育苗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内容:1.选用优质种子:选用优质、无病虫害、无杂质的种子。
保持较高的种子发芽和萌发率,以提高苗期生长速度。
2.苗床管理:小麦育苗在苗床管理方面要注意密集度适宜、透气性好,保持适宜的湿度。
同时要进行遮阳、降温和防风等措施,以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苗床通常要适当施肥,提供适量的养分。
3.良好的生长环境: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对小麦苗期生长影响巨大。
急需注意保持土层湿度,及时为苗期小麦追施营养供应。
三、田间管理小麦田间管理是小麦种植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小麦产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田间管理主要包括地膜覆盖、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和密植等。
1.地膜覆盖:利用黑色地膜覆盖能有效提高地表温度和土温,从而提高小麦出苗率和生长速度。
同时,地膜覆盖也可以增加土壤湿度,减少灼烧、蒸发和风蚀,提高土壤质量。
2.灌溉:提高灌溉效率是小麦田间管理中的重点任务。
要做好灌溉前的耕作和水源的准备,同时,要结合气象信息和土壤水分情况,做到合理的灌溉。
水量过多不仅浪费了水资源,也容易引起花期孕穗期麦面叶片病害,过少则会导致小麦花序畸形、收益严重降低等问题。
3.施肥:针对不同生长阶段小麦根系的生长需求,注重针对性施肥,主要施用氮磷钾肥。
早期应重点施用磷肥或者复合肥,在生长后期逐渐增加氮肥施用,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高教版农作物生产技术第一章第三节 间作与套作

• 甘薯边际效应(边行劣势)可达3行,甘薯种植行数应>6 行,行数越大减产越少。
边际效应 边际优势:间套作中的高杆作物边行通风条 件好、根系吸收范围大、吸收能力强,生长 发育状况及产量优于内行的现象
边际劣势:
间套作中的矮作,边行 生长发育状况及产量劣于 内行的现象
3、套作生产确定行数还应根据作物的主 次关系 –如麦棉套作时 –小麦为主时,小麦应保证基本的种植行数 –棉花为主时,小麦应减少种植行数,根据 棉花要求保证棉花行数。
行数 间套作时,各种农作物的行数用行比来
表示,即各农作物实际行数的比
行数确定:
1、产量要求(保证产量需保证一定行数) 2、边际效应大小(边际效应大,行数少;反之行数多) –高位作物少于边际效应影响行数的两倍
–矮位作物多于边际效应影响行数的两倍
如
小麦/棉花+甘薯条件下
• 小麦的边行优势可达3行,小麦的种植行数应<6行,行数 越多,小麦边行优势的利用效果越差。 • 棉花边际效应(边行优势)可达4行,棉花种植的行数应 <8行,行数越少增产越多。
玉米食用菌模式
• 至宋、元时期的七百年间,间混套作有一定发展,注意到用地养地相 结合,并提高了对套作的好处和合理选配作物组合的认识。
• 至明、清,人口增加较快,人均耕地显著减少,间混套作普及较快。 明代《农政全书》中有了关于大麦、裸麦和棉花套作,麦和蚕豆间作, 以及棉薯间作等记载。清朝《农蚕经》记述了麦与大豆的套作。此外, 明朝还有早稻与晚稻套作,清朝有稻豆套作、粮菜问作、稻与苡薏间作 等有关记载。至建国前,套作已有相当规模的发展,玉米与豆类间作在 全国各地已都有分布。
套种与间作都有作物共生期,所不同处,套种每种 作物的共生期都不超过其全生育期的一半。
第一章 第三节 农作物种植方式(练习——解析版)《农作物生产技术》(高教版第二版)

1.3:农作物种植方式一、单选题1、一年两熟主要分布于≥10℃积温为()的旱作农区。
A、3500~4200 ℃B、3200~4500 ℃C、3500~4500 ℃D、3000~4500 ℃【答案】C2、覆盖地膜可使迟播作物早发增产,早熟()。
A、7~10 dB、7~11 dC、7~8 dD、7~9 d【答案】A3、年降水量大于()的地区,可以实现稻麦两熟。
年降水量小于800 mm 的地区,有灌溉条件时,可以进行稻麦两熟。
种植双季稻或实行三熟制,则要求降水量大于1000mm。
A、600 mB、800 mC、1000 mD、900 m【答案】B4、从降水量看,我国一般年降水量达()的地区,相应的热量可实行一年两熟,但降水不能满足两熟要求,复种时需要进行灌溉A、800 mmB、600 mmC、500 mmD、1000 mm【答案】B5、在热量条件能满足复种的地区能否实行复种,还要看水分条件()。
A、水分条件B、农田灌溉设施C、地上地下水资源D、蒸腾量【答案】A二、判断题1、冬季最低日平均气温-22~-20 ℃是冬小麦种植的北界线;夏天最热月平均温度18 ℃是豆科农作物分布的下限温度。
()【答案】√【解析】冬季最低日平均气温-22~-20 ℃是冬小麦种植的北界线;夏天最热月平均温度18 ℃是豆科农作物分布的下限温度。
2、休闲是指耕地在可种农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
它是一种恢复地力的技术措施,包括全年休闲。
()【答案】×【解析】休闲是指耕地在可种农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
它是一种恢复地力的技术措施,包括全年休闲和季节休闲两种。
3、熟制是我国对耕地利用程度的另一种表示方法,它以年为单位表示收获农作物的季数。
()【答案】√【解析】熟制是我国对耕地利用程度的另一种表示方法,它以年为单位表示收获农作物的季数。
4、复种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的农作物的种植方式。
复种有接茬复种、移栽复种、套作复种和再生复种4种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pt课件
15
4、影响分蘖的因素
温度 最适13~18℃,低于3℃停止,高于18℃ 受到抑制,因此播得过早分蘖数反而减少。
土壤水分 最适70~80%。 养分 分蘖的发育需要大量的可溶性N和磷酸, 因此苗期施N肥,或氮磷配合作种肥,可促进分蘖。 光照 光照充足,光合产物多,蘖大而壮;光 照不足,密度过大,蘖少而弱。 播深 最适3~5厘米,过浅、过深均不利于 分蘖发生。 播期 播种早,冬前有效积温多,主茎多,分 蘖也多;播种晚,有效积温少,主茎叶少,分蘖 也少。 品种 冬性品种分蘖多,春性品种分蘖少。
ppt课件
5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通过休眠完成后熟之 后的种子,在适宜的 水、氧、温之下便可 以发芽生长。
• 当子粒吸水达自身重 量的45~50%时,胚 根鞘首先突破皮层而 萌发——露嘴。接着 胚芽鞘也破皮而出, 一般胚根生长快于胚 芽,当胚根达到种子 长度的一半时称为萌 发,胚芽达到种子的 一半时,称为发芽。
ppt课件
ppt课件
17
ppt课件
18
ppt课件
19
次生根
① 概念:着生在小麦分蘖节上的根,三叶期之后开 始由下而上发生,每节发根数一般为1~3条。次 生根的发生是拌随着分蘖的发生而发生的,有两 个发生时期: 冬前分蘖盛期;返青—拔节。
② 特征分蘖:粗壮、根毛密集、冬前一般不分支, 多生长在20~30厘米耕层内,与地表夹角较小。
ppt课件
16
(三)小麦的根系
1.根系组成
初生根(种子根)
当幼苗第一片绿叶出土后,初生根的数目就不再增 加,初生根一般5~7条,饱满的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可达 7~8条。
特征分布 上下粗细一致,有分枝、扎根集中,倾于垂 直分布,较深(3米以下),分蘖一越冬生长快,拔节后 停止生长。
功能期 出苗—拔节,一直到小麦的生育后期初生根都 起作用,尤其是旱作麦田。
6
子粒萌发后,首先 是胚芽鞘出土,它是一 片不完全叶,见光后即 停止生长(当第一片绿 叶达正常大小时,芽鞘 就皱缩死亡),然后从 胚芽鞘长出第一片绿叶, 当第一片绿叶伸出胚芽 鞘2厘米时,称为出苗。
小麦出苗后至三叶 期时,胚乳营养用尽, 幼苗完全依靠本身的绿 色部分进行光合作用, 制造有机养分供应自身 生长发育需要。三叶期 时幼苗营养的转折期。
ppt课件
7
种子发芽出苗过程
ppt课件
8
2、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
温度 小麦发芽的最低温度为1-2℃ , 最适温度为15-20 ℃ ,最高温度为30-35 ℃ 。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温度高发芽快, 温度低发芽慢。
水分 种子萌发最适宜的土壤水分为田 间持水量的60-70%。
氧气 种子萌发,要求充足的氧气条件。 播种时土壤应疏松,不能过湿,不能下种 太深,3-4cm 为宜。
ppt课件
9
(二)小麦分蘖的发生
小麦的分蘖是小麦生 长的重要特征之一。分蘖 穗是产量重要构成部分, 穗数主要分主茎穗和分蘖 穗。分别占30%和50~80%。 分蘖多是壮苗的标志,健 壮的分蘖有利于麦苗安全 越冬,单株分蘖多的穗粒 数多,千粒重高。
ppt课件
10
1.分蘖发生部位
分蘖发生在分蘖节上。分蘖节是由地下部不 伸长的节、节间和腋芽紧缩在一起组成的一个节 群,是分蘖着生的地方,一般在地下2cm左右。
ppt课件
21
(四)小麦叶的生长
一株小麦一般有12~15片叶,根据着生位置与作用的 不同可分为两类:
1、近根叶组 一般有8~9片叶,密集着生在分蘖节 上,其中冬前近根叶6~7片,出生间隔期5~10天,主要 作用是促进冬前分蘖发根,形成壮苗,为安全越冬与营养 生长奠定基础,越冬后相继死亡。另有2片近根叶,返青 后长出,即冬后春生的2片叶,其光合产物促进返青后分 蘖发根,壮秆大穗,出叶间隔20天左右,拔节后功能衰退, 孕穗期死亡。
ppt课件
3
(一)种子发芽出苗
1、种子发芽出苗过程
小麦种子为颍果、粒形有棱形、卵圆形、圆 筒形、椭圆形等,粒色有红、黄、白、浅黄、金 黄等,生产上常分为红皮和白皮两种,种子大小 一般用千粒重表示30~60g,小麦种子由皮层、胚 (盾片、胚芽、胚根、胚轴)、胚乳组成。
ppt课件
4
胚 种子 胚乳
皮层
1. 发生位置 分蘖是由小麦分蘖节上的腋芽长出的 茎。
2.分蘖的种类 胚芽鞘蘖(只有条件好才发生) 主 茎分蘖。
3.分蘖发生的顺序:在分蘖节上由下而上逐渐伸出。
ppt课件
11
ppt课件
12
2.分蘖发生的时间和规律
一般幼苗长出3片真叶时, 胚芽鞘腋芽长出 胚芽鞘分蘖,播种过深该蘖不易出土。正常分蘖 发生的规律是:当主茎伸出第4叶时,主茎第1叶 的叶腋处长出主茎第1分蘖,当主茎伸出第5叶时, 主茎第2叶长出主茎第2分蘖;当主茎伸出第6叶时, 主茎长出第3分蘖;第1分蘖伸出第4叶时,长出第 1个分蘖的第1分蘖(称二级分蘖),如此类推, 新的叶片不断伸出,新生分蘖不断出现,形成了 出叶与出蘖的同伸关系。
③ 功能期 拔节—成熟,开花前后深可达1米左右, 到开花期停止生长。
ppt课件
20
2、影响根系生长的因素
土壤温度 最适16~20℃,最低2℃,高于 30℃受限。冬前根系生长与温度成正相关。
土壤养分 氮肥与磷肥对促进根系的生长 发育有明显作用。生产上要注意氮、磷配 合。
土壤水分 适宜为70%,适当干旱可促根系下 扎,灌水过勤根系表层分布多,不利下扎。
第三节 小麦的前期管理技术
ppt课件
1
冬小麦田间管理分三个阶段进行,即 前期、中期和后期。
冬小麦前期生长阶段是指从种子萌发 出苗到越冬的各时期,包括出苗期、三叶 期、分蘖期和越冬期4个生育时期。
ppt课件
2
一、前期的生育特点
前期生长阶段的生育特点是长根、 长叶、长分蘖等,生长中心以营养生 长为主。其中,冬前分蘖是决定穗数 的关键。
ppt课件
13
小麦的分蘖
ppt课件
14
3、分蘖消长和成穗规律
(1)分蘖的消长规律:小麦一生的分蘖活动,经历 着增长期、高峰期和消亡期。分蘖增长期包括冬 前、越冬与返青后的一段时间,到起身前达到高 峰,以后开始两极分化,大蘖成穗,小蘖消亡。
(2)成穗规律:主茎和冬前大蘖的成穗率高,冬前 晚蘖及春生晚蘖成穗率低。低位蘖成穗率高,高 位蘖成穗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