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论文
文化旅游论文范例精选3篇
文化旅游论文范例精选3篇旅游文化是广泛存在于旅游活动中的,由专业人员挖掘或设计出来,满足旅游者特定需要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产品。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本文是勤劳的编辑给大家收集的文化旅游论文范例精选3篇,欢迎参考阅读。
旅游文化论文篇一不同于其他旅游文化创意产品,T恤穿着功能是首位的,其次是创意图案的载体。
旅游文化产品中,较接地气的也就算文化T恤了。
它老少皆宜,方便携带,实用性强,如果从业者同时注重图案设计和T恤质量开发的产品就一定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产品才会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企业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
二、旅游文化T恤市场的消费者大多是事业有成的有闲阶层,他们大多具有鉴赏力,且消费理性。
从业者如果采取自主设计开发图案,被动让消费者选择为主的营销模式,想以自己的喜好设计出图案引导消费是比较难的,故旅游文化T恤图案设计是文化T恤设计领域较难把握的。
图案开发一定要做好前期的调研工作,笔者曾经尝试过街头调研,将设计好的图形、选择的颜色、T恤的款式和尺码做成问卷,让来西安旅游的外国人进行打分、评价,从而获得较佳的方案,把大多数消费者喜爱的方案作为主推产品来满足市场需求,定不可以闭门造车。
三、好的创意图案,首先应该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和赞赏,应该是畅销产品,有较长时间的生命力。
攀达T恤在1999年设计推广了兵马俑跪立射组合图案,此图案从2000年至今,除2003年非典造成的入境游客急剧下降外,每年都保持在2000件以上的销量。
此图案超过15年的生命力,超乎了预料。
四、从业者在制作工艺上还需要不断改进旅游文化论文篇二(一)旅游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由于落后地区交通不便利,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生态环境中的植被自由生长,加上不受当地人们的破坏式的开发,这就使得当地的环境优化,民族文化保存的十分完好,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灿烂的民族文化,是我国旅游文化资源的富集地。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落后地区有部级重点风景名胜区54处、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12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7个等等。
中国旅游文化论文范文
中国旅游文化论文范文中国旅游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文化不仅在发展脉络上呈现出与传统文化的一致性,而且还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产生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旅游方式和旅游思想。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旅游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国旅游文化论文范文篇1谈中国旅游文化产业的思考随着我国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旅游与文化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本文通过对旅游文化产业的综述研究,分析了我国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现在我国旅游文化产业存在对旅游文化产业开始重视但是实际投入较低,缺乏对旅游文化产业的一种正确的理解和认识,缺乏一个系统化的旅游文化产业相关的法律体系,旅游文化产业的人才稀缺,对旅游文化的保护不足。
可以通过加强政策支持加强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一系列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制度,整合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加加强对旅游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抓住新的《旅游法》实施的机遇,严格法律制度,制度产业政策来更好的发展我国旅游文化产业。
随着我国旅游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也开始越来越受到重视,旅游文化产业必将发展成为旅游产业的核心。
先阶段,我国很多旅游景点还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简单的靠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吸引人,很多游客的旅游也只是简单的观光旅游,随着游客的需求不断提升,这种旅游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要提升旅游产业的层次,必然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文化应该作为旅游的核心来发展,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要提升旅游产业,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是必然之路。
一、当前国内旅游文化产业研究综述从中国知网的统计数据来看,与旅游文化产业相关的学术成果有126,102条结果,可以看到,对于旅游文化产业相关的成果已经非常丰富。
最早开始把旅游与文化结合的研究出现在80年代,如何重意(1984)谈到了人文因素在风景名胜建设中的作用,俞慈韵(1986)分析了旅游文化。
浅析旅游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关系
[摘要]: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旅游文化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最外层是物质文化,中间层次包括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核心层是精神文化。
旅游文化是旅游者旅游的内在动机,是旅游资源的主要内涵,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
旅游文化在旅游经济、旅游管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论文关键词:旅游文化,概念,内容,地位,作用旅游文化不是旅游与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它是指人类通过旅游活动改造自然和环境自身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物质成果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它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为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体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始终作用于旅游活动的整个过程。
旅游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面:最外层是物质文化,包括作为旅游客体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以及附加其上的娱乐设施,为旅游文化主体服务的交通工具、饭店和其它设施及旅游纪念品等,这些都是有形的,有能被人感知和器官感受到的物质形态。
中间层次包括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两个方面,制度文化是旅游主客体所处国家的管理部门或有影响的大旅游商制定的各种法律、规章及职业道德等约束机制;旅游行为文化则指旅游主客体在旅游活动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势行为,如礼俗、礼仪、民俗等,它实际上是旅游或旅游经营者的个体自发性行为,是其内在的价值观念等因素在其行为中的表现。
核心层是精神文化或心态文化,是旅游活动参与者的文化心态及其在观念上的表现,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
物质文化是旅游文化的物化,能够直接为人感知,也因其有形故易于模仿和创造,但要真正具有魅力必须在物质文化背后体现出创造者的一种精神、观念、追求。
精神文化是旅游文化的核心,必须有意识地外化于物态,才能为人所感知,从而使自己观念、追求、情感等能引起他人的共鸣。
因此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互为表里地对立统一于整个旅游活动中,而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则是由物态到心态的中间性的过渡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于旅游文化的论文[旅游文化方面的论文]
旅游文化方面的论文篇1浅谈城市旅游文化发展[摘要]文化是旅游业创建品牌、提高竞争力的“法宝”。
要提高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高度重视旅游文化的建设,深入挖掘旅游文化内涵,营造旅游文化氛围,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旅游文化体系。
创建文化旅游品牌,发展城市旅游文化,是城市发展旅游业、向国际文化旅游城市迈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文化;旅游;城市;品牌一、旅游文化的内涵旅游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揭示了旅游活动的本质是一种文化活动,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经营活动都具有强力的文化性,只有挖掘出文化内涵,它才会具备吸引旅游者的魅力。
任何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产生、发展和完善,都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化发展到相当水平的结果。
随着旅游业在经济领域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它对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和依赖也越来越明显。
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游客需求的多样性,要求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
旅游文化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
它是人类过去和现在创造的与旅游关系密切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文化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全过程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
它的最外层是物质文化,中间层是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核心层是精神文化。
旅游文化是旅游者的主要旅游动机,是旅游资源的主要内涵,是旅游业的顶梁柱。
凡在旅游活动过程中能使旅游者舒适、愉悦、受到教育,能使旅游服务者提高文化素质和技能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都属于旅游文化的范畴。
旅游文化不是抽象的、形而上学的,而是包括旅游者、旅游从业者、旅游资源、旅游生活设施和接待地环境等在内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
一方面,它包括具体的客观内容,如人、财、物等;另一方面,还包括不可见的文化成分,如旅游者如何使用他的财、物,旅游业如何开发资源、增加设备提高质量以满足旅游者的各种心理动机和需求。
二、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文化的本质决定了文化的旅游功能。
2024年文化产业管理期末论文
2024年文化产业管理期末论文摘要:本文旨在探讨 2024 年文化产业管理的现状、挑战与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和实际案例的研究,揭示文化产业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层面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和创新思路。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发展趋势一、引言文化产业作为 21 世纪的朝阳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其在经济增长、就业创造、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文化产业的定义与范畴(一)文化产业的定义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内容为核心,通过创意、生产、传播和消费等环节,实现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产业形态。
(二)文化产业的范畴包括但不限于影视、音乐、出版、动漫、游戏、演艺、艺术设计、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
三、2024 年文化产业的现状(一)数字化转型加速在 2024 年,数字技术已深度融入文化产业的各个环节。
网络视频平台的崛起、在线音乐的普及以及数字出版的发展,使得文化内容的传播和消费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二)跨界融合趋势明显文化产业与科技、金融、旅游等领域的融合不断加深。
例如,“文化+科技”催生了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兴文化业态;“文化+金融”为文化企业的融资提供了更多渠道。
(三)消费市场需求多样化消费者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个性化和多元化。
他们不仅关注产品的质量和内容,还注重消费体验和文化内涵。
四、2024 年文化产业管理面临的挑战(一)知识产权保护难度加大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文化产品的复制和传播变得更加容易,知识产权侵权问题日益严重,给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二)人才短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既懂文化又懂管理、技术和市场的复合型人才。
然而,目前相关人才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三)市场竞争激烈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产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国内外文化企业纷纷争夺市场份额,使得本土文化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旅游文化论文
旅游文化论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的大幅提高,人们在生活工作之余不仅为享受自然山水去旅游,更为体验凝聚古人智慧,包含丰富历史文化的人文内涵去旅游。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旅游文化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旅游文化论文篇一跨文化旅游刍议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的大幅提高,人们在生活工作之余不仅为享受自然山水去旅游,更为体验凝聚古人智慧,包含丰富历史文化的人文内涵去旅游。
在分析研究先辈对文化旅游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文化旅游的发展背景及意义,并能对跨文化旅游开发经营提供一些有益建议。
关键词:文化旅游;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随着生活、交通、高科技等各方面的发展,民间旅游业迅速兴旺起来,旅游文化逐渐成为了一种人类文明标志。
旅游作为一种休闲活动,外在表现为人的空间流动,而其实质却体现着各种文化的交流、碰撞与融合。
一、文化旅游研究综述文化旅游自古有之,古罗马人早就开始了我们现在称之为文化旅游的外出旅行,主要是访问历史遗迹和标志性的文化建筑,参加节事活动等。
孔子周游列国开创了中国文化旅游和政治旅游的先河。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几乎都有自己的旅游思想和旅游主张。
魏晋南北朝时期,“穷诸名山,泛沧海”的人性思潮渐兴。
隋唐是中国旅游发展的鼎盛期,继承、发展和升华了旅游文化。
“贵游戚属及下俪工贾,无不夜游”(《大唐新语》)。
宋元明清时期是我国旅游发展的成熟期,审美能力普遍体高,旅游艺术化思想日臻成熟。
近代中国饱受挫折,旅游在民间较为低迷。
自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旅游重新焕发了生机,正在迎头赶上国际化的步伐。
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旅游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它被看作一个特殊的旅游产品种类,而且旅游者大都是受过良好教育,家境富裕的一小部分人。
直到90年代,人们才对文化旅游的实质加以确认:它是一种特色鲜明的、拥有大众市场的活动(Mckercher & Cros, 2006)。
对于文化旅游的内涵定义,许多学者还没有达成统一的定义。
旅游文化论文论文 1000字以上
旅游文化论文文化,广义上讲,记录人类生存、发展、变化的载体的总合。
它体现在衣食住行这些最普通的生活过程中,也体现在政治,经济等这些很大的社会活动中。
现在有一种流行,什么东西一旦加上“**文化”,就很牛。
狭义上是指称现实可见的表达一定时代特征或价值观念的载体,比如出版物,传统节日,历史典故…那么从这个角度讲,旅游文化应该包括,与旅游相关的出版物,各地举办的旅游促销活动,拍摄的旅游宣传片,旅游引发出来的新行为,比如驴友俱乐部,五一,十一疯狂的旅游透支….一、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至少涉及三大层面的问题:一是民族地区也主要是西部地区,反映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的现状与规律;这些地区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但却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后劲所在,所反映的不仅是东西部旅游发展的关系,先发地区与后发地区的关系,也是一个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问题。
二是民族文化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西部地区是一个主体性的资源,如何开发好这些资源,既有一个如何借鉴东部经验,也有一个怎样结合西部实际的问题,即经验推广与发展创新的问题。
三是旅游产品的结构优化问题。
20世纪90年代初,旅游业界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官方提出了从观光向"观光+度假+专项"的发展思路,学术界有了旅游产品类型划分的一系列观点。
其中,就涉及到了民族文化类的旅游产品,它们到底是单一的、还是复合的,是观光为主、还是参与为主,如何开发利用比较科学,都还缺乏比较充分的总结和概括。
二、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品位评价民族文化要开发出市场前景好、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除了要具备必要的外部开发条件外,其自身还须具备较高的品位或基本的优势。
从国内外民族文化开发成功的实例看,大致应具备以下特点:(一)资源的独特性或代表性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民族文化资源,应具有相对的唯一性和独特性,由这样的资源开发出的旅游产品才会具有市场竞争力,而比它稍逊一筹的同类资源则要相差很多,这是与山水类旅游资源的很大不同,即民族文化资源比较容易产生雷同化问题。
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发展论文
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发展初探【摘要】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是文化产业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共有八种类型。
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存在重复建设严重、产业定位不清、缺乏文化特色、品牌效应未彰显等问题。
加强规划,建立准入退出机制,避免重复建设;有文化特色,形成品牌效应,形成核心竞争力和文化产业链等是未来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发展的出路。
【关键词】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园区;产业链一、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概况1.概念。
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是文化产业园区的一种,是以一定的具有旅游功能的区域为平台和发展空间,聚合了文化会展、文化旅游、艺术品和工艺美术、艺术创意和设计、演艺、动漫、文化娱乐、游戏、网络文化、文化产品数字制作与相关服务等文化产业门类活动的园区。
其中一定的区域可以是旅游景区,也可以是文化街区。
园区内旅游业是基础,在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的基础上,聚合发展其他文化产业形态。
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是文化产业园区最具有活力的组成部分。
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偏重文化旅游产业,以文化旅游为产业发展核心,以旅游景区或者园区为基础。
2.类型。
根据主题和主要依托物,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有八种类型。
古城文化旅游园区型,如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西安曲江文化产业园区等;主题公园型;旅游商品文化基地型,如镇平县石佛寺镇玉文化产业园区、禹州市(神垕)钧瓷文化产业园区;景区文化旅游产业型,如龙门文化旅游园区;历史文化街区型,如开封宋都御街、洛阳老城南大街北大街、西安鼓楼区、南京夫子庙等;区域传统文化园区型,如南阳社旗县赊店商埠文化产业园区;庙会型,如宝丰马街书会、洛阳民俗庙会(隋唐植物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区型,如少林寺禅宗音乐大典、印象刘三姐演出、少林寺武术表演、开封东京梦华等。
3.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加快地区旅游业转型升级。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是旅游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的必然选择。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论文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论文摘要: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同是朝阳产业,同样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潜力。
发展机遇前所未有的明朗,中央的政策前所未有的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让文化来丰富旅游内涵、提高旅游档次,让旅游来促进文化事业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最终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共荣共生、互利双赢。
1 导言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国际上近几年来的新议题。
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既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现实需要,并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2 我市旅游产业与文化融合的资源优势2.1 积淀丰厚的历史文化2011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将山东蓬莱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蓬莱成为烟台市唯一一个、山东省第八个进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行列的城市。
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筑城至今,蓬莱已有2100多年的建城史。
唐神龙三年(707年)至民初(1913年)的1200多年间,蓬莱一直是登州(府)治所所在地,是古代胶东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明清海防遗存廊道的重要节点,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
2.1.1 州府文化。
自唐至清一千多年的时间一直是州府所在地,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登州辖一州九县(宁海州、蓬莱、黄县、福山、栖霞、招远、莱阳、文登、荣成、海阳),达到最大管辖范围。
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州府文化或政治文化。
蓬莱曾建有州(府)署、县署、按察司署、兵巡道署、守备署、备倭都司府等行政和军事署衙。
为了适应对外交流,加强涉外管理建有新罗馆、新罗坊、开元寺等朝鲜、日本涉外街区、建筑群及寺庙,设立过勾当新罗所等涉外管理机构。
2.1.2 港口文化。
蓬莱水城是登州古港的所在地,是“海洋之国”齐国的出海口,是古代胶东半岛重要的海上交通要隘。
汉武帝时期,中国对外关系有了空前发展,尤其以“丝绸之路”为纽带,成为西汉时期对外关系的一大特色。
旅游文化论文2篇
旅游文化论文旅游文化论文第一篇:旅游文化的重要性与影响力引言旅游一直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活动之一,随着现代交通和通讯的发展,旅游业蓬勃发展,成为了国际间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旅游文化作为旅游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增强城市软实力以及促进社会经济进步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旅游文化与旅游业旅游业是现代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产业之一,对于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国家间的交流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而旅游文化作为旅游活动中传承和体现地方文化的载体,延续着各地民族的历史风俗和独特风情,成为了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
旅游文化与城市形象塑造城市形象是一个地区吸引游客和投资者的重要标志,而旅游文化作为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塑造城市独特的文化形象,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者的到来。
通过旅游活动,游客可以感受到城市的历史文化传承、地方特色和创造力,从而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品牌价值。
旅游文化与社会经济进步旅游文化不仅可以为地区带来游客消费,还能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加,从而带动地方经济的进步。
此外,旅游文化还能够推动当地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促进传统手工艺和文化表演等元素的传承和创新,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结论旅游文化作为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之一,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不仅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城市形象塑造和社会经济进步的重要手段。
因此,各地应该充分利用旅游文化资源,加强旅游文化的开发和传承,以提升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促进地方经济的蓬勃发展。
旅游文化论文第二篇:旅游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引言旅游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涉及到地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还需要注重当地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创新。
只有将旅游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旅游更具吸引力、可持续发展。
旅游文化保护旅游文化的保护是指对旅游地区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保护,以保持其独特的历史和自然风貌。
这包括对历史建筑、文化遗址、自然景区等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论文
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研究摘要: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乡村休闲旅游作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在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
伴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在日益增加,乡村休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产业,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和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解读关于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内容.关键词:休闲旅游,农村经济,环境建设一、背景乡村休闲旅游是当今旅游发展方向之一,具有强大的生机和广阔的前景。
(1)先天优势: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地域辽阔,自然景观优美,农业经营类型多样,农业文化丰富,乡村民俗风情浓厚多彩,在我国发展休闲农业具有优越的条件、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2)市场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
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对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
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3)发展前景:我国乡村休闲旅游发展面临难得历史机遇,多年实践的积累为乡村旅游夯实了产业基础。
中国旅游文化论文
中国旅游文化论文引言:旅游是一种包含了观光、休闲、娱乐和文化交流等多重元素的活动。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旅游文化。
本文将探讨中国旅游文化的特点和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一、中国旅游文化的历史沿革二、中国旅游文化的特点1.历史文化的独特性: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包括长城、故宫、兵马俑等世界闻名的历史遗迹。
这些历史文化的独特性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
2.文化多样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如汉族、藏族、维吾尔族等。
这些文化的多样性使得中国旅游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3.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中国拥有悠久的传统文化,如诗词、书画、戏曲等。
这些传统文化是中国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许多外国游客的兴趣。
4.饮食文化的独特性:中国的饮食文化被誉为世界上最美味的饮食之一、四川川菜、广东粤菜、北京烤鸭等美食吸引了许多食客,成为中国旅游的一大亮点。
三、中国旅游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1.经济效益上的影响:旅游业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为国家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旅游文化的吸引力吸引了大量游客,推动了旅游业的繁荣。
2.文化交流上的影响:旅游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交流方式,通过旅游,人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化、传统和习俗。
中国旅游文化为国内外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3.地区发展上的影响:中国各地都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增加提供了巨大机会。
例如,云南的石林、北京的故宫等地成为了当地的旅游热点,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结论:中国旅游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对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论文潍坊市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潍坊市文化旅游产业现状与前景分析聊城大学东昌学院教育系10家政班齐晓林指导老师:郭晓丽内容提要: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产业。
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近年来各地政府越来越重视对本地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文化旅游已经成为一种高层次的旅游,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文化旅游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尤为明显。
下面从潍坊市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发展目标、发展对策来讲述潍坊市的文化旅游产业。
关键词:旅游板块、协调发展、旅游体系、旅游市场、旅游产业区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地处北纬35°41′至37°26′、东经118°10′至102°01′,南依峰峦起伏的泰沂山脉,北濒碧波万顷的渤海莱州湾,东与海港名城青岛、烟台相连,西与石化城东营和齐国故都淄博为邻,与省会济南直线距离为183公里。
潍坊是历史上著名的手工业城市,清乾隆年间便有“南苏州、北潍县”之称,还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风筝、木版年画的产地和染散地。
另外,潍坊的嵌银漆器、仿古铜、核雕、布玩具等传统工艺品也蜚声海内外。
一、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及不足:潍坊市较早地对本地区的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资源进行挖掘和开发,中国的第一个大规模的“民俗旅游线”就诞生于潍坊,第一个“民俗旅游区”也诞生在潍坊。
1979年,安丘石家庄民俗旅游村开始接待外宾,被誉为“中国民俗旅游第一村”,1984年,潍坊举办了第一届国际风筝会,1986年,潍坊市开辟了国内第一条千里民俗旅游线。
近年来,全市共开发和完善旅游景点多处,基本形成了以民俗旅游为主,娱乐旅游和观光旅游、海上旅游协调发展的格局。
主要完善或新建了风筝博物馆、十笏园等景点,建成富华游乐园、金宝乐园等不同档次、不同特色的旅游娱乐设施。
同时,对青州云门山、驼山、仰天山,临朐沂山、老龙湾、石门坊等景点进行了充实和开发。
一批规模大、内容新的景区,如占地3200亩的安丘青云山民俗文化乐园、富华游乐园二期工程、金宝民俗村和植物园等项目正在规划和建设中。
文旅产业现状与趋势论文
文旅产业现状与趋势论文文旅产业现状与趋势引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需求的增加,文旅产业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文旅产业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提供对相关行业的洞察和建议。
第一部分: 文旅产业现状文化旅游,或称为文旅,是指以文化为核心和旅游为载体的产业。
它融合了文化传承、旅游休闲、创意设计、艺术展示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一个多元化且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链。
在全球范围内,文旅产业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
1.1 文旅产业的发展阶段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文旅产业的发展阶段。
根据产业链模型,文旅产业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文化资源的发现与挖掘、文化产品的开发与包装、文化产品的销售与推广、文化旅游的接待与服务、文化旅游的评估与改进。
在第一阶段,文化资源的发现与挖掘是文旅产业的基础。
这包括发现和保护传统文化遗产、挖掘民俗文化、调查研究历史文化等工作。
在第二阶段,文化产品的开发与包装是关键。
这个阶段强调创新和包装,使文化产品具有更高的吸引力和市场价值。
在第三阶段,文化产品的销售与推广是至关重要的。
这需要投资者和企业家将文化产品推向市场,吸引游客和消费者购买和使用。
第四阶段,文化旅游的接待与服务是文旅产业的核心。
这包括覆盖各个环节的接待和服务,包括住宿、餐饮、交通、导游等。
最后,在第五阶段,文化旅游的评估与改进是为了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和质量保证。
1.2 文旅产业的特点文旅产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文旅产业具有高附加值。
文化产品和旅游服务往往具有较高的利润率,这是因为它们与传统经济活动有很大的差异。
第二,文旅产业具有创新性。
文化旅游的核心是创造独特且吸引人的旅游体验,这要求行业从业者不断创新,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
第三,文旅产业具有多元化。
文旅产业融合了多个领域和行业,例如艺术、设计、餐饮、住宿等,这使得它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第四,文旅产业具有非凡的传播能力。
文旅产品和服务本质上是通过人们的感知和体验来传递的,因此它具有很强的传播能力。
地区旅游产业毕业论文大专毕业论文3000字
地区旅游产业毕业论文大专毕业论文3000字一、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文化链接(一)建立文化与旅游的联动机制,促进旅游发展模式中旅游与文化的价值协调与平衡文化与旅游分属两个不同的产业领域,两个产业有各自的运作机制,基于不同的产业发展需求,多数地区两个产业的运作往往是各自为战。
旅游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一定的旅游资源进行相应的运作,文化产业则往往按照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来进行文化的挖掘、创新、传承与推广。
从本质来看,旅游与文化并不是背向发展,旅游与文化之间存在很多交叉点,因此贵州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进行有效的文化链接在客观上具有可行性。
建立旅游与文化的联动机制是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模式文化链接的必要前提。
对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文化衔接而言,联动机构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该地区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价值实现对民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关系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存续,旅游产业与文化的衔接一方面要实现经济价值的转化,另一方面也要兼顾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两个目标的共同实现意味着旅游产业的经济属性和文化在意识领域的精神价值需要寻找到共通点或共容点,两个产业之间需要进行大量的协调和沟通工作,文化与旅游产业之间的联动机构可以协调改善与推进旅游和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因此建立两个产业之间的联动协调机构是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进行文化链接的前提条。
联动机构的建立可以使文化和旅游之间能够达到相互协作、管理、监督和服务的良好合作机制。
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与文化的联动机制规划可从以下三方面来认知:首先,明确两个产业在贵州民族地区发展中的定位与发展目标,以此为基调来对两个产业实施链接,从统筹发展的高度来对两个产业进行布局;其次,寻求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与文化产业目标的契合点,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文化与旅游产业兼容的战略发展目标,以此来统领旅游与文化并进时的各种指导思想和原则;再次,对旅游和文化所代表的主要价值进行合理平衡。
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论文5篇-最新范文
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论文5篇第一篇1引言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接待入境旅游者总数达到167.12万人次,入境创汇10.0295亿美元,国内旅游人数达到7414.88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到1744.97亿元。
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旅游总收入1805.29亿元,占全区GDP的比重首次突破10个百分点,达到10.16%,相当于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7.18%。
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26.08万人,带动间接从业人数达到130.4万人,直接就业人口与间接就业人口的比例达到1∶5,带动效果明显。
一系列的数据表明内蒙古旅游业在拉动区域经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创造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深入分析不难发现,成绩的取得主要依靠的是数量的提升和规模的扩张,以及新的旅游目的地空间的拓展。
当下,资源的开发和目的地的空间拓展已达到或接近上限,随着井喷式扎堆消费时代的结束,旅游消费个性化、体验化和多样化时代的到来,必然会对内蒙古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带来挑战。
而内蒙古独特的草原文化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族符号和标记,对草原文化的创意性开发成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创新源和驱动力,是旅游产业走向新常态的有效路径,也是把内蒙古自治区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基地的必经之路。
2内蒙古旅游产业现状2.1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发展速度较快且发展势头良好,无论是接待人数还是旅游业总收入逐年提高,旅游产业的关联效应开始凸显。
然而,从可得性数据统计,以旅游饭店、旅行社和旅游景区景点为核心代表,通过对产业链上要素所在的企业发展规模和现实情况的分析来看,旅游饭店数量多但档次结构、产品结构不合理,民族特色主题凸显不足,产品形态单一亟需调整,区域分布不平衡;旅行社以中小企业为主,规模小实力弱,创新不足,产品结构单一,服务标准化和服务水平有待于改善;景点景区季节性差异太大,接待设施不完善,文化内涵不足,服务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难以形成品牌。
旅游发展现状分析从哪些方面写论文
旅游发展现状分析从哪些方面写论文旅游业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
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也呈现出了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本文旨在分析旅游发展现状,从多个方面探讨当前旅游业的发展动态和未来趋势。
一、经济发展的推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旅游业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国家创造就业机会,推动旅游地区的经济繁荣。
同时,旅游也为国家带来了外汇收入,增强了国际收支的平衡。
二、文化交流与互动旅游是一种跨国界的活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和特色是旅游的重要资源之一。
旅游业的发展使得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和体验不同文化,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
此外,旅游也为不同民族的人们提供了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融合。
三、生态环境保护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保护也越来越关注。
保护和改善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成为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常常会给旅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压力和负面影响,如景区的过度开发、水资源的浪费、垃圾的产生等。
因此,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成为了旅游业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四、旅游消费升级与个性化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旅游消费不再只是为了满足基本旅游需求,更多人开始注重旅游体验、情感需求和个性化服务。
个性化需求包括个人兴趣爱好的体验、特色民宿、深度旅游等等。
因此,在旅游发展现状分析中,旅游消费升级和个性化需求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五、科技创新与旅游业结合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科技与旅游业的结合成为了促进旅游业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旅游信息更加便捷获取,在线预订和支付系统的建立为旅游产业链提供了便利。
同时,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也为旅游业的运营和管理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论文1RMCP分析模型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可形成具有市场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并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
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消费者知识水平的提升和旅游选择的多样化,旅游产品开发从最初的用于区域旅游开发的RMP模型(R性资源分析、M性市场分析、P性产品分析)[8]发展到现在的MRCP模型(R性资源分析、M性市场分析、C性社区参与分析、P性产品分析)[9],见图1。
由传统的以资源为基础、注重产品与市场的结合转变为旅游产品开发在资源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区居民的参与和受益,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增强产品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旅游产品开发由注重市场到注重参与者的主动性,更加凸显旅游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
无论是对旅游目的地居民还是对旅游者来说,通过互动交流才会使双方获得最好的收益,所以在把握资源和市场条件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积极性,发挥其创造力,才能开发出更适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
但旅游文化休闲产品的开发需要各方面的协调与联动,除了注重社区居民的参与外,还应将政府和企业纳入分析模型中,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扶持、招商引资和企业在开发经营、项目建设、职位培训等方面的作用,全方位转变乡村民的发展意识,提升其从业素质,从而使其明确镇域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提升居民参与的有效性和积极性、主动性(图2)。
2潭柘寺镇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RMCP分析2.1R性分析———资源基础旅游资源是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R性分析就是从旅游资源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出发,分析实行旅游产品开发的必要性。
首先应全面了解目的地的资源分布、数量、开发利用现状和发展潜力,然后结合市场需求条件去创新产品形式,开拓旅游市场。
潭柘寺镇旅游资源分析如下:①资源种类丰富,开发潜力大。
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GB/T18972-2003),对潭柘寺镇的资源种类实行分析(表1)[10]。
由表1可见,潭柘寺镇旅游资源主类有8个、亚类共20个、基本类型36个。
由此得知,本地区景观种类齐全、景观构成丰富多样,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的资源条件良好。
②区位条件优越,资源具有独特性。
潭柘寺镇位于北京市门头沟新城西部生态涵养区,距离市区不到50km,国道108线贯穿整个辖区,潭王路与109国道相连,交通便利,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
镇域内的潭柘寺佛教文化底蕴深厚,素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之说,具有较高的游览价值,加上围绕潭柘寺景区发展而出现的“农家乐”和“民俗游”,使该地的比较优势愈加明显。
③资源组合较好,分布区域相对集中。
在类别构成上(表2),潭柘寺镇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相伴而生,相辅相成。
自然资源种类多,数量丰富;人文旅游资源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尤其是基本类型种类远高于自然资源,数量优势明显,且具备较强的开发价值。
同时,风景资源分布基本上是以潭柘寺镇政府为中心,资源分布区域相对集中,便于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与资源的集约化开发。
2.2M性分析———市场需求旅游产品必须经过市场检验才能获得经济效益,所以产品开发应以市场需求作为基础。
M性分析是从旅游者的角度,旅游产品开发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当前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升,回归自然、体验田园生活的乡村休闲度假方式已成为很多人的选择,主要包括修身养性、回归求知、参与体验等内容。
潭柘寺是潭柘寺镇的主要旅游吸引物,也是镇域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重要客源依托地。
为了了解潭柘寺镇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发体现状,我们对潭柘寺景区及其周边等地游客实行了问卷调研,共发放245问卷,回收问卷235份,回收率为95.9%。
通过问卷分析发现:①潭柘寺景区的游客主要以企事业单位人员为主,占游客总数的67%以上(表3),他们大多来自北京市区及周边城区;其次是学生群体(北京高校众多,学生成为旅游消费的重要人群),这种客源结构有利于景区精准化营销,更好地针对顾客开发专项产品。
②从游客出行的目的看,总响应人数为281人,其中宗教朝拜有104人,响应百分比为37.01%;其次,游览景区景点占有较大比重。
由此可见,当前潭柘寺镇旅游产品种类较少,主要集中在景区观光和宗教朝拜上,缺乏深度参与体验的休闲娱乐项目。
③从总体满意度和忠诚度评价看(表5),游客总体满意度8.19分,满意水准相对较高。
重游可能性和推荐可能性达到8分以上,说明游客在未来再次到潭柘寺镇旅游或将潭柘寺镇推荐给亲朋好友的意愿较强烈。
2.3C性分析———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从业者以社区居民为主,注重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有助于调动居民的积极性,促动资源开发,实现资源和发展成果共享。
C指社区,引入社区分析因素,即旅游产品开发在资源挖掘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重视社区居民参与受益,这有利于发挥居民的主观能动性,且使旅游产品的开发更具活力。
当前,潭柘寺镇居民参与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农家乐。
潭柘寺镇农家乐经营主要集中在平原村,依托靠近潭柘寺景区的地缘优势,在道路两边形成了属于市级民俗接待户的“农家乐”39家,主要提供餐饮,兼有少量住宿。
农家乐经营场所一般以自家宅基地为基础改建而成,经营者同时兼服务者,很少聘用员工;居民对农家乐住宿餐饮产品的开发和市场拓展营销活动的参与性、自主性较高,个别接待户还有自己的宣传网站和口碑效应宣传群体。
通过这种家庭式自主经营的方式,居民主动性高、参与性强,有利于产品创新和品牌营销;但另一方面也存有服务水平低、各自为营、经营混乱、恶性竞争等问题,不利于整体形象的塑造和经营效益的提升。
②民俗村。
潭柘寺镇民俗村经营主要集中在赵家台,依托位于镇域中心的优越地理位置,经过统一规划布局,建成以村为单位的民俗旅游接待区。
赵家台现有民俗户90家,在村委的统一安排下,统一宣传和接待,主要提供住宿餐饮,但居民的自主性较弱,参与性不强。
这种统一经营的方式,一方面有利于降低经营风险,提升接待团队游客的水平,合理调控客源和资金;另一方面,住宿设施的标准化建设不利于主题化开发;餐饮菜品统一推广,不利于创新发展。
③古村落。
潭柘寺镇古村落经营主要集中在阳坡园,凭借优越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社会环境,使用“政府+公司+农户”的方式,以原先古村落为基础,融入现代文化休闲产业发展理念,整村规划开发。
通过政府支持引导、企业投资建设、居民参与服务的经营方式,一方面可促动资源的深度开发、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居民的增收就业;另一方面也存有破坏原有生态资源、减少居民参与经营机会等问题。
社区居民既是文化休闲产业的服务提供者又是发展受益者,注重社区居民参与,实现全员经营、全员参与、全员营销,是潭柘寺镇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不但成为政府的责任和义务,更成为社区居民的意愿和诉求。
当前,潭柘寺社区居民参与仍存有很多限制性因素:政府规划引导不到位,乡村居民发展意识淡薄、素质低,企业相关政策不明确、就业培训不足等。
2.4P性分析———产品开发产品是资源开发的最终表现方式,产品是否适合市场需求是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关键,所以应在资源基础、市场需求、社区参与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建立产品开发的整体思路,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潭柘寺镇现有旅游产品主要有:①景区景点类。
潭柘寺镇主要有潭柘寺、定都峰等设施较为完备、发展较好的旅游景区,以观光游览和宗教朝拜“一日游”为主。
其中,潭柘寺景区每年接待游客量约60万人次,主要为北京及周边地区游客。
还有高桥寺、平原古村南北大庙、八奇洞、潭柘紫石等旅游资源。
②节庆民俗类。
潭柘寺二乔玉兰节已连续举办六届,活动期间有赏花、摄影、祈福、品茶、悟道等一系列活动,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往观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潭柘寺新春敲钟祈福活动,每年大年初一到潭柘寺祈福是北京地区流传已久的传统习俗,大年初一上“头柱香”的人更是络绎不绝。
综上所述,潭柘寺镇现有产品形式单一,主要集中在游览、观光、娱乐上,资源挖掘不深、游客体验不足、停留时间较短,且产业关联带动作用弱、综合效益较差。
一方面,因为潭柘寺镇旅游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引导;另一方面,资源挖掘不深,产品体系不完整,镇域内产品整合不足,这在一定水准上制约了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发展。
3RMCP模型下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对策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需要多样化的特色产品、完善的基础服务设施、精干的人才管理队伍、规范的服务制度和有力的支持政策。
通过对潭柘寺镇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RMCP分析,针对资源、市场、社区参与和产品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3.1深挖特色旅游资源潭柘寺镇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种类丰富且组合性较好,应在完善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相关设施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宗教文化、养生文化、民俗文化、节庆文化、饮食文化等特色资源,增强资源间的融合创新,以品牌为引领,以创新为动力,打造独具文化魅力和生命力的品牌旅游目的地。
此外,潭柘寺景区作为镇域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重要依托,在后续发展中要完善“食、住、行、游、购、娱”旅游配套设施,并举办佛教文化论坛、禅耕文化养生论坛、新年撞钟祈福、民间艺术节、文化旅游节、慈善活动等相关节庆活动,开发佛教文化工艺品、素斋餐饮及融入佛教文化的主题民宿。
通过深入挖掘佛教文化资源,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增强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拓展发展空间,完善产品功能,打造集观光游览、住宿餐饮、商务会展、休闲养生为一体的多元化发展格局,构建完整的文化休闲产品体系,全方位满足游客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
3.2多样化品牌营销市场是实现产品价值的重要途径。
潭柘寺镇应充分利用靠近北京的地理优势对市场实行细分,针对不同消费群开发相对应产品,如设计符合年轻人需求的旅游产品和娱乐项目,增强旅游吸引力,扩大客源市场范围。
品牌是形成顾客忠诚度的重要因素。
潭柘寺镇应在利用自身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塑造特色品牌,形成差异化定位,以扩大知名度,增强景区发展实力。
如潭柘寺景区可突出佛教文特色,打造“千年古刹”的品牌;定都峰可着力打造健康养生、生态步道等特色旅游产品;赵家台、平原村则可重点发展乡村民俗旅游。
营销宣传是扩大目的地知名度的重要途径,除利用电视、广告、杂志、互联网等渠道实行促销外,还应充分考虑到游客朋友之间的口碑宣传。
如构建旅游信息交流网上社区等[11],扩大受众群,提升认知度;促动镇域内景区间的合作发展,实行联合营销,共享品牌形象、销售渠道和旅游市场,实现旅游客源的空间拓展,整合潭柘寺与戒台寺的营销;除深度开发北京旅游市场外,可增大对周边省市的营销推广力度,丰富游客来源,提升经营效益。
3.3提升社区参与度潭柘寺镇应积极响应门头沟区建设生态涵养发展区和首都西部综合服务区的功能定位目标,把握发展契机,充分利用其作为北京42个重点小城镇之一的优势,适时推出税收、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增强软硬环境设施建设,吸引高端资本进入;建立旅游集散中心,完善住宿、餐饮、娱乐、交通等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接待水平和服务水平,推动全镇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实现旅游业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