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视域下《红楼梦》阐释空间的建构

合集下载

《经典教材解读与教学设计:《红楼梦》在中学课堂中的应用》

《经典教材解读与教学设计:《红楼梦》在中学课堂中的应用》

《经典教材解读与教学设计:《红楼梦》在中学课堂中的应用》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红楼梦》在中学课堂中的应用。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红楼梦》以其深刻的情感描写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然而,在中学教育领域,如何将《红楼梦》有效地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引发学生对文学创作和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素养,是一个重要且值得思考的问题。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展开讨论。

首先,在经典教材解读与教学设计部分(第2节),我们将介绍《红楼梦》的背景与作者介绍,深入剖析小说的主要情节以及其中的人物形象,并分享一些教学设计中关于《红楼梦》的经验与策略。

接下来,在第3节中,我们将侧重分析中学生对《红楼梦》接受程度,并探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何融入这部经典作品的方法论和实践案例。

最后,我们将在第4节中总结《红楼梦》对中学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改进建议和展望。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提供一些关于《红楼梦》在课堂中应用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深入了解小说背后的故事和创作意图,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这部文学经典。

同时,我们还将重点探讨如何将《红楼梦》与现代社会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表达观点和批判思维能力。

相信通过充分挖掘《红楼梦》在中学课堂中的潜力,我们能够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并促进其全面发展和成长。

2. 经典教材解读与教学设计:2.1 红楼梦的背景与作者介绍:《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瑰宝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描绘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和贾府封建家族内部的争斗。

曹雪芹以精湛的笔触展现了人物形象的丰满性和复杂性,以及对人性和社会问题深入探讨的卓越才华。

本节将介绍《红楼梦》的背景,并对作者曹雪芹进行简要介绍。

首先,我们将着重探讨清代社会背景对《红楼梦》创作的影响。

在那个时期,社会动荡和政治腐败成为当时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分析 学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分析 学案

高中语文《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分析就中学阶段中国古代小说教学的实际情况而言,受课程体制、教学时间、师生精力等多种因素的限制,短篇小说更适合中学语文的教学需要,而长篇小说只能以短篇小说的形式进入语文教学。

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的区别并不仅仅体现在篇幅上,两类体裁的作品对人物、情节、时空、结构等方面的安排处理乃至创作手法都有明显的不同。

仅就人物形象的塑造而言,限于篇幅,短篇小说只能从特定角度截取其人生的一个片段,突出其某一个方面的特点。

而长篇小说则可以较为完整详细地描写其人生的各个时期、多个方面。

同样,短篇小说只能展现人物性格中的某一个方面,而长篇小说则可以充分展示其性格的各个层面,展现其性格的形成过程,写出人物形象的多元性、丰富性和复杂性。

总的来说,短篇小说中的人物通常是扁平的,而长篇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则多为立体的。

将长篇小说剪裁为短篇小说进入中学语文教学,往好处说,是尝鼎一脔,通过精彩片段的学习领略全书之一斑,但其缺憾也是很明显的,那就是挂一漏万,只能领略作品的部分佳处,把握作品的部分特点。

人们过去经常将以偏概全的方法说成是盲人摸象,但实际上这种裁长篇为短篇的方式正是盲人摸象。

以刘姥姥进大观园为例,这是刘姥姥第二次去贾府,也是《红楼梦》中的重要情节,曹雪芹整整用了三回多的篇幅,在作品中能占到如此多篇幅的故事并不多,只有秦可卿之死、元妃省亲、宝玉挨打和尤二姐、尤三姐之死等。

但教材并没有完整收录这个故事,而是节选了第四十回中的部分内容,即刘姥姥吃饭逗众人发笑的这个片段,连一回的篇幅都不到,就《红楼梦》全书来看,不到作品的八十分之一。

教材所选刘姥姥吃饭的这个片段固然写得非常精彩,但无论如何不能替代对《红楼梦》全书的阅读,即便是其中的核心人物刘姥姥,在这个选段里也只能展示其部分特点,根据这个片段产生的刘姥姥印象,与读过全书之后对刘姥姥的印象会有较大的差别。

毫无疑问,必须将全书有关刘姥姥的描写汇总起来,才能完整、准确理解这个人物形象。

红楼梦 语言建构与运用

红楼梦 语言建构与运用

红楼梦语言建构与运用我觉得《红楼梦》里那语言建构与运用啊,真真是妙极了。

就说那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王熙凤那一番话,“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你瞧,就这么简单一句话,可那神态、那气场就全出来了。

王熙凤长得那叫一个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她这么风风火火地一来,话一出口,那热闹的贾府里好像都更有劲儿了。

再看那贾宝玉初见林黛玉时说的话,“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多简单啊,但这里头的情分、缘分的感觉就出来了。

《红楼梦》里的人物说话啊,那都是跟他们的身份、性格紧紧相连的。

老太太说话那是透着威严又带着慈爱,像什么事儿都在她心里头装着似的。

我有时候就想啊,曹雪芹是咋想出来这么多不一样的话的呢?就拿那些丫鬟婆子来说,她们说话也是各有各的特色。

那小红说话就透着机灵劲儿,她跟贾芸搭话的时候,话里话外都是小心思。

而那些老嬷嬷说话呢,就总是带着老气横秋的劲儿,动不动就拿规矩说事儿。

这《红楼梦》里的语言就像一个大网似的,把这些人物啊、事儿啊都给紧紧地兜在一起了。

我要是能学上一星半点儿,那写东西的时候肯定也能出彩儿不少。

我就琢磨啊,这里头用词儿啊、句子的长短啊、语气词的运用啊,都是学问。

比如说“哟”这个字,在不同的人嘴里说出来,那味道就不一样。

在那些娇俏的小丫鬟嘴里,那就是娇嗔;在那些厉害的管家婆子嘴里,可能就是带着点儿不屑或者警告。

我跟朋友聊天的时候也老说这《红楼梦》的语言。

朋友就说:“你呀,看《红楼梦》都魔怔了,老揪着这语言不放。

”我就回他:“你懂啥,这《红楼梦》的语言就像那大观园里的花草树木,少了哪一样都不行。

”你看那些个诗词歌赋在里头也是穿插得恰到好处,宝黛他们作诗的时候,那才华就从那诗句里往外冒。

这语言啊,把这《红楼梦》的世界撑得满满当当的,让人一进去就出不来喽。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匠心文笔自千秋—《红楼梦》情节线索结构探究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匠心文笔自千秋—《红楼梦》情节线索结构探究

匠心文笔自千秋——《红楼梦》情节线索结构探究【专题解释】《红楼梦》彻底突破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单线结构的方式,这种各类线索齐头并进、互相联结又互相制约的结构,被认为是“小说结构的高级形态”。

其线索纷繁,千头万绪又统摄于两大清晰主线:一是纵向主线,以贾府为中心,叙述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弱的过程;二是横向主线,以宝黛钗爱情悲剧为中心,叙述大观园中人物命运。

在主线之下,又有各自多条线索辅助主线的行进。

其情节安排手法被称为“草蛇灰线,伏行千里”的创作手法。

本专题设置了三个任务,共四个活动来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安排结构的匠心,分别是:从第五回判词和曲词入手,让学生理解本书在开头对家族、任务人物命运的暗示;选取次要人物刘姥姥作为研讨对象,感受其表现贾府兴衰发挥的穿针引线的作用;以时间为顺序,通过对生日宴会的细读,感受繁华兴盛背后的处处危机;通过阅读相关章回,找到情节照应之处,并且写出相应作用。

【学习准备】1.精读前五回,知晓人物关系。

2.查找资料,关注贾府和主要人物的命运发展和结局。

【教学过程】任务一:提纲挈领,总览全局请阅读第五回中出现的图画、判词与曲词,请挑选某一则进行细读,根据例表,制作人物卡片。

点拨:《红楼梦》的前五回为全书总纲,特别是第五回中的判词和曲词,提纲挈领,总览全局,交代了人物和家族的发展和结局。

通过根据判词、曲词制表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所咏人物及对人物命运的暗示,感受曹公的匠心独具。

以下示例可参考:任务二:似断实连,波澜起伏活动一:次要人物穿针引线请阅读第六、三十九、四十、四十一、一一三、一一九回,梳理关于刘姥姥的情节,填写下表:请综合上述情节,思考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对于整本书情节发展的作用。

点拨:刘姥姥是作者精心安排的一个人物,通过她的视角展示了贾府的盛衰历程。

刘姥姥一进贾府,让我们看到了贾府的那种钟鸣鼎食的繁盛;二进贾府,进一步强化了贾府奢靡的生活状态,但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贾府背后得隐藏危机;后两次进贾府时,贾府已是萧条败落、树倒猢狲散之态,与前两次形成了鲜明对比。

叙事学视域下《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

叙事学视域下《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

叙事学视域下《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摘要:《红楼梦》自问世以来,凭借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复杂的情节和深沉的主题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

然而,这部作品的教学和传承始终面临着挑战,特别是在现代数字时代,青少年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发生了很大变化。

叙事学,作为研究叙述的学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分析和解读《红楼梦》中的故事结构和叙事技巧。

通过叙事学的视角,我们可以设计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部文学经典,同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深度阅读能力。

关键词:叙事学;红楼梦;阅读教学1.叙事学与《红楼梦》的关联1.1《红楼梦》的叙事结构分析《红楼梦》在叙事结构上展现了其独特与复杂的风格。

从叙事的时间顺序、故事的层次性、到多线索并进的叙述方法,此书都为叙事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

书中,贾宝玉的成长经历成为主线,但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交织了众多角色的命运与故事,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家族史诗。

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使得情节在时间和空间上交叉展开,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叙事空间,加深了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认识。

1.2叙事技巧在《红楼梦》中的体现《红楼梦》所展现的叙事技巧是极为高超的。

首先,书中频繁使用的“梦境”不仅是叙事的技巧,更是一种象征手法,表达了人物内心的冲突和追求。

另外,书中多次使用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交替的叙述方式,使得读者既可以作为旁观者观察,又能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此外,作者在描写人物时,常常运用细腻的内心描写,使得角色形象鲜活,情感真挚。

例如,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情感纠葛,就是通过细致入微的叙事技巧展现出来,使读者深切体会到其之间的爱恨情仇。

1.3叙事学视角下《红楼梦》的主题和象征从叙事学的角度看,《红楼梦》的主题和象征都与其叙事结构和技巧紧密相关。

例如,书中的“红楼梦”不仅是贾宝玉的梦境,更是对封建社会的隐喻,象征着整个家族和社会的衰亡。

再如,书中的许多人物,如王熙凤、贾母等,他们的命运和性格都是通过叙事技巧巧妙地展现出来的,体现了作者对人性、命运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从建构角度看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独特性——以《红楼梦》教学为例

从建构角度看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独特性——以《红楼梦》教学为例

从建构角度看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独特性——以《红楼梦》教学为例发表时间:2020-12-09T12:38:58.760Z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8月第24期作者:詹耀平[导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首要学习任务群的第一条提出了“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詹耀平福建省福安市高级中学摘要: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首要学习任务群的第一条提出了“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目标中对建构主义理论进行融入,倡导构建学生的完整的知识结构,实现学生的素养提升,全面促进了高中语文阅读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建构主义;整本书阅读;阅读教学;红楼梦引言:新课改与素质教育的双重背景下,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不再是单一的理论知识丰富,而是更加侧重于学生的素养培养。

阅读教学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语言能力与表达能力,是现代化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因此本文在研究过程中立足于整本书阅读与建构主义理论,结合《红楼梦》教材内容,对其教学独特性展开分析。

一、建构主义与整本书阅读教学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能够利用既有知识经验进行拓展,在学习中实现新知识经验的形成。

运用到教学当中则是提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当中,逐渐养成自主学习意识,从而获取更多的知识。

新课程改革标准所倡导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设计当中对建构主义理论加以充分运用,具体表现形式为将整本书作为既有知识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掌握更多的阅读经验和方法;建构主义理论深深的融入在新课程改革标准当中,在教学提示部分也所有显现,倡导学生在学习时间内进行自主阅读,对阅读过程和感悟加以记录在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和经验交流,扭转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被动讲解,更好的展现出学生的个人思维。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则是充当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倡导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知识经验优势,在平等自由的环境下和学生共同交流探究,展现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二、在教师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整本书阅读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将整本书作为阅读经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丰富自身的阅读经验,对阅读材料进行深入探究,以《红楼梦》教学为例,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之前更是要先行阅读积累经验。

初中语文教案:阅读《红楼梦》中的梦幻空间

初中语文教案:阅读《红楼梦》中的梦幻空间

初中语文教案:阅读《红楼梦》中的梦幻空间梦幻空间:探寻《红楼梦》中的世界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作品中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嵌入了大量的梦境描写,这些梦境既是作者曹雪芹对人生苦乐的思考,也是小说情节推进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带领读者一起走入《红楼梦》中那神奇而充满哲理的梦幻空间。

一、浓缩人物形象的意象世界1. 景景文馨宝钗(宝黛两姐妹)- 回忆初次相识与美好时光- 借助「金陵十二钗」揭示人物性格- 典型形象:聪明灵巧与坚强善良2. 架架绮罗凤姐- 内心困扰引发潜意识的呈现- 探讨角色性格复杂多变- 影射周瑜与阿斗的故事,寄托荣辱情怀3. 贾母的洞房花烛夜- 活像一个梦幻仙境- 稀奇古怪的场景和人物- 展现贾母崇高与伟大的品质二、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象征意义1. 金玉良缘如梦似幻- 探索黛玉与宝玉之间复杂纠葛- 揭示封建社会下女性命运困境- 反映封建婚姻制度荒诞无意义2. 春秋彼岸芳菲尽——黛玉爱情故事- 借助《西游记》引出「一夫两妻」话题- 黛玉无法实现个人自由与幸福- 斗转星移中对情爱的追求与放弃3. 宝钗借纨扇写意才智展现- 生动描述宝钗聪明才智,与郎情女愿之间微妙变化 - 在迷离中隐喻着对权力和地位的渴望和追求三、品味文学艺术的重要途径1. 梦境:曹雪芹的自我映射- 小说情节与作者内心世界的紧密关联- 梦幻空间是作者自由创作的温床- 从梦境中窥探出作者看待人生和宿命问题2. 符号与隐喻的艺术表现- 揭示小说深层意义与哲思- 印证了『有人间不能无伊』的理论- 隐喻情感岂能表露言表之外结语:《红楼梦》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难得的珍宝。

里面融入了大量的梦境描写,这些梦境不仅起到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更以其独特而抽象的形式,探讨了人性、命运与社会问题等多个层面。

在阅读《红楼梦》时,我们可以通过深入研究其中所蕴含的寓意和符号,来品味其中隐藏着的哲学思考与文学艺术之美。

《红楼梦》的空间叙事艺术

《红楼梦》的空间叙事艺术

《红楼梦》的空间叙事艺术论《红楼梦》的叙事艺术杜亚男《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是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亦是一部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在《红楼梦》中的事件、环境和人物的描写是叙事文学的典型,文中运用了视角转换的叙事手法,在全知视角和限制性人物视角之间转换,使读者更加直接地了解人物的心灵,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

同时,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叙事模式有其独到之处,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的思维模式在文中皆有运用。

关于《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描写更为典型,关于王熙凤的出场妇孺皆知,传神的肖像描写,细致的服饰描写,以及耐人寻味的语言描写,使读者对王熙凤这一人物印象十分深刻。

此外,《红楼梦》采用整体性的宏观叙事结构,是以大时空总揽小时空的时间框架。

下文将主要针对上文所提到的关于叙事视角的转变及应用、《红楼梦》的叙事模式、人物形象的叙事艺术、由小到大的叙事手法及其空间叙事特点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全知性叙事视角和限制性叙事视角的运用(一)限制性叙事视角还有第六十一回的玫瑰露事件,通过不同人物之口叙述出来。

同时,限制性视角也体现在人物描写中,对于贾宝玉的描写,先是借冷子兴之口对他的出生做介绍,后又通过林黛玉的视角来反映宝玉形象,后来又写香菱、平儿晴雯她们眼中的宝玉。

通过多个人物的不同视角来描绘宝玉的完整形象。

(二)全知性视角在《红楼梦》中,叙述者石头是一个全知视角叙述者。

尤其在人物心理方面,像第二十九回,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心理活动。

当时宝玉心想:“别人不知我的心,还有可恕,难道你就不想我的心里眼里只有你!你不能为我烦恼,反来以这话奚落堵我。

可见我心里一时一刻白有你!你竟心里没我。

”黛玉心里想的是:“你心里自然有我,虽有‘金玉相对’之说,你岂是重这邪说不重我的。

我便时常提这‘金玉’,你只管了然自若无闻的……可知你心里时时有‘金玉’,见我一提,你又怕我多心,故意着急,安心哄我。

”文中有大量篇幅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相互猜疑,相互试探。

《红楼梦》构思框架的阐析

《红楼梦》构思框架的阐析

《红楼梦》构思框架的阐析《红楼梦》,它首先是一部小说。

无论你是点评,还是索隐或考证,你首先得立定小说欣赏的视角,把这部小说的构思框架把握住,你才有机会对这部小说作出正确的解读。

其实质,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提纲挈领。

这就好比你撒网要抓住那条拴网的总绳,你网才撒的开;洗衣服,你要先抓到那衣服的领子,把衣服提起来将它抖通了,然后才好搓洗。

故谓之提纲挈领。

《红楼梦》,是一部很特殊的小说。

它的总领文字,长达五回之多,近五万字。

到第六回,作者才找个头绪,用刘姥姥的故事起端,展开“红楼”故事的叙述。

历来小说,未有此格。

故作者从一开篇,就借石头代己立言,将其体格的“新奇别致”,作了若干陈述。

连古本“脂批”批者也认为,《红楼梦》,“打破历来小说窠臼”。

所以,《红楼梦》这部小说,它首先在体格上就有这点不同,它实际上有两个楔子,一个小楔,一个大楔。

小楔即指第一回从“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起,到“满纸荒唐言”那首绝句止,是为小楔。

而大楔,则指前五回近五万字的总领文字。

但细观之下,我们又会发现,这个大楔,它又并不完全等同于历来小说的楔文。

历来小说的楔文,它只是小说故事的一个引子,或略说故事的缘起,或略说故事的背景。

而《红楼梦》的这个大楔,它通过第五回的“判词”和“红楼曲”,似乎将“红楼”故事的经过,包括结局,都作了相当一部分的暗透。

艺术中的伏笔如此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更离奇的是,作者如此大规模地将伏笔集中一处,竟然丝毫未减读者们的好奇心理和探索热情。

这得益于什么?这恐怕得益于“红楼”八十回后成谜。

因为,我们现在看到的“程高本”“红楼”八十回后文,似乎与作者在“判词”和“红楼曲”中的伏笔设计,不是很吻合。

最突出的,就是香菱和元春的结局。

香菱的结局,从“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两句看,她应该是死在夏金桂之手的(“两地生孤木”:“地”为“土”,两“土”合一“木”,是“桂”字的拆字法),但结果不是,夏金桂倒先死了。

高中语文教案:分析中国古代名著《红楼梦》的结构与主题

高中语文教案:分析中国古代名著《红楼梦》的结构与主题

高中语文教案:分析中国古代名著《红楼梦》的结构与主题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它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恢宏的结构和深刻的主题,深深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深入分析《红楼梦》的结构与主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一、《红楼梦》的结构H1:《红楼梦》的整体结构《红楼梦》共分为120回,分为前80回和后40回两部分。

整体上,它以贾府这个大家族为中心,通过一系列生活琐事、家族纷争等情节,展示了一个由盛转衰、由荣转贱的历史画卷。

H2:前80回的结构在《红楼梦》的前80回中,主要描写了贾府的荣耀时期。

首先是贾府的繁盛景象,随后是贾府的兴衰和家族纷争。

从整体上看,前80回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描写贾府的盛景与繁华,展示了当时的豪门生活和社会风貌。

2.贾府的一系列婚嫁和宴会,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和娱乐文化。

3.贾府的衰败和家族纷争,通过描写角色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展示了封建家族体制的弊端和崩溃。

4.贾府的分家与贾府的消亡,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H2:后40回的结构在《红楼梦》的后40回中,主要描写了贾府的衰败和人物命运的转折。

整体上,后40回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描写贾府的衰败和贾府外的社会变革,通过描写贾府的变故和一些角色的流亡,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激烈动荡。

2.宠爱宝玉的贵妃刘姥姥传入红楼,刘姥姥与黛玉的对话,表达了对物质与精神的思考。

3.黛玉的生病与去世,通过描写黛玉的悲剧命运,展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对感情的剥夺。

4.故事的结局与作者的抒发,展现了贾府的完全消亡和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悲愤。

二、《红楼梦》的主题H1:爱与欲望的主题爱与欲望是《红楼梦》的重要主题之一。

贾府中的人物之间的爱情纠葛,宝黛、宝刀两对情侣的悲剧命运,展现了封建社会中人们在追求爱与欲望之间所遭遇到的困惑和痛苦。

红楼梦的空间艺术

红楼梦的空间艺术

红楼梦的空间艺术小说空间艺术的特点与架构:建筑图景是《红楼梦》空间艺术的基本层次,它是空间叙事中故事发生的地理环境,指贾府四合院和大观园园林空间布局。

曹雪芹勾勒出的建筑图景,建立了整个小说叙事的空间架构,建筑成为小说叙事的空间架构。

第一讲一、林黛玉进贾府的一双眼睛荣国府的建筑分为三路,西边贾母院,中间贾政院,东边贾赦院。

黛玉见过贾母后,从大门出来,经过贾政院才进入贾赦院,然后又折回来进了贾政院。

i黛玉眼里的建筑理念:建筑布局的等级观(黛玉对室内陈设座位有一系列等级反应共时性的空间描绘:通过外戚林黛玉的眼睛描绘出贾府的状貌。

二、贾政巡览大观园的一双眼睛贾政的视角;认识大观园的布局贾政的建筑理念:文人学士的审美观(人与自然高度协调)个游园中的园林时间与园林空间:园林时间的突出特点是运动性和流逝性:园林空间的突出特点是流动性和多变性。

人间世外桃源的隐喻预成叙事的空间结构三、刘姥姥游大观园的一双眼睛刘姥姥游大观园表现园林的活泼生气刘姥姥眼里的建筑理念:人的生命的存在方式四、园林建筑的空间结构三次游览建构了小说叙事的空间坐标系:园林建筑是小说空间叙事最基本的实体空间坐标系建筑对小说叙事结构的改变:园林建筑个在《红楼梦》叙事中改变了时间对结构的唯一的权威的影响,也参与到对结构的建构中。

五、文本与世界;《红楼梦》建筑空间与历史文化空间的关系。

以木建筑为主,以自然生灭为定律的建筑理念第二讲1、以方位符号建庭院建筑的空间布局:如,东西向排列,坐北朝南方位词的能指与所指:表达的空间含义(绝对方位词、相对方位词,进出词语)贾政巡院注意点:主要使用相对方位词和指代词刘姥姥游园注意点:主要使用进出词语2、庭院方位表现的宗法家庭制度尚左尊东表现的饮食秩序二、庭院叙事的园林视点1、庭院建筑平面空间观念的园林视点;园林描写的平面构图,园林玩乐的平面构图,脂砚斋评点的读画眼光:展示读者的阅读空间,读画的体验中国画点叶法:三五聚散法(场景描写的空间造型)文本与读者:脂砚斋评点的启发1、要以空间的眼光去逼视文学描写的空间图像,想象文学描写的空间构图2、调动我们所有的知识结构去欣赏文学,多一门知识,就多一重欣赏的天地。

语文教学视域下红楼梦阐释空间的建构

语文教学视域下红楼梦阐释空间的建构

《教学与管理》2013年5月20日《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史上的巅峰之作,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蕴和永久的艺术魅力,更重要的是,它为后人留下了巨大的阐释空间。

周汝昌先生曾说,红学是“新国学”[1]。

基于《红楼梦》巨大的思想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许多学校都增设了关于《红楼梦》的选修课,诸如《红楼梦》选读、《红楼梦》研究、《红楼梦》名篇赏读、《红楼梦》与中国古代小说等,并将其作为“高中语文系列选修课程”之一。

由于选修课的专业性强,同时课程实施的过程更具灵活性和自主性,所以尽管有关《红楼梦》的选修课程丰富多样,但课程实施的过程、手段、方法却不尽相同。

这里我们不禁要思考,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无论是导读、赏析还是研究,是否存在着课程的核心指要?即课程实施中的立足点、关键点和空间视域。

在此,笔者试提出以下几个教学维度,以就教于方家。

一、课程实施的立足点:深入解读文本什么是文本?一般认为文本是由作者写成,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由于文本在不同视域范围内的阐释空间存在着差异性,因此,文本又有自然文本和教学文本之分。

单就一部文学作品而言,只是自然文本,一旦进入教学视域就变成了教学文本。

“作为自然文本可能仅是供获取信息的文本或作文学研究对象,作为教学文本又因为不同学段的教学目的不同、不同编者对其认识不同,所以编者所呈现出来的解读结果不同;又因为经典文本本身是一个充满空白点和未定性的空框结构,而文本所承担的教学功能以及编者的知识水平、解读角度的不同,所以解读结果也不同。

”[2]因此,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必须首先明确《红楼梦》是作为教学文本出现在教师和学生的视域范围内的,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教师、学生、作者、教学文本、助读文本等多个维度,在多维空间视域下深入解读文本,这是课程实施的根本立足点。

1.“游移视点”:多维度观照文本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作为解读对象的文本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完成的。

焦点阅读视域下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教学设计

焦点阅读视域下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教学设计

焦点阅读视域下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教学设计阅读是从语言文字中提取意义的心理过程,其中最主要的心理因素是思维,培养阅读能力必须以训练思维能力为目标。

阅读的目的主要为娱乐消遣、获取资讯、增进理解力。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的目的在于拓展学生阅读视野,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是为了增进理解力的阅读。

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知、理解和鉴赏语言的〃议读〃思维过程,学生积极独立思考,在与教师的讨论中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

但从整本书阅读范围而言,教师引导的问题就要精简得当、具有思维价值,不能将零散无序的问题抛给学生,而要通过焦点问题的引导,帮助学生阅读过程更有目的性,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发展思维,提升思维品质。

一、焦点阅读及其理论基础焦点阅读是通过系列问题指示学习任务,指引思维方向,引发持续性学习的活动,是一种问题化学习模式。

这一阅读教学理念由倪文锦教授在2018年提出,目的在于改变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数量多、问题不聚焦的“满堂问〃现状。

以往的问题化阅读教学也将重心放在问题设计,但焦点阅读的特征是先确定焦点、再优化设计问题,是基于研究文本思路的前提下着眼于学生的认知特点。

通过问题链的逐步引导,处理好阅读文本难度与学生认知水平之间的差异。

阅读过程是对文本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焦点阅读这一阅读教学理念的提出具有心理学基础:依据莫雷等人的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研究,在有特定阅读任务与要求情况下进行的是焦点阅读,读者会根据相关要求和任务来认知整体语义,促进文章整体和局部关系连接,获取丰富的文章内容。

如果没有焦点,那么学生阅读的层次只停留在基础阅读和检视阅读的浅层面,这种阅读只是漫无目的的识读,扫视的过程中无法调动思维进行分析阅读、走向深层思考。

焦点阅读为学生的阅读学习提供了清晰有序的阅读路径,特别是对于篇幅长、内容多的整本书阅读而言,更需要聚焦阅读文本的主线内容,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得学生围绕具有逻辑的问题链进行思考,能更为主动地建构文本的意义。

教学视域下《红楼梦》的文本解读

教学视域下《红楼梦》的文本解读

教学视域下《红楼梦》的文本解读作者:许韧来源:《北极光》2015年第10期摘要: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红楼梦》中有许多经典片段入选语文教材。

作者的创作只有和读者的接受共同作用才能显现出文学作品的意义。

语文教材中入选的《红楼梦》的经典文本片段作为教学文本出现时,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在教学视域下多维度地对所选文本进行解读,这对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关键词:教学;红楼梦;文本;解读作为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及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历来被认为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就在世界文学中也享有很高的地位。

清代李放的《八旗画录》中记载“光绪初,京朝上大夫尤喜读之(指《红楼梦》),自相矜为红学云。

”红学几乎是与《红楼梦》同步出现的,其研究内容包括曹学、版本学、探佚学和脂学;可以说,目前对《红楼梦》作品、作者的研究及考证已经相当深入了。

《红楼梦》中《宝玉挨打》、《黛玉葬花》、《林黛玉进贾府》、《香菱学诗》等经典片段也经常入选各类语文教材,但如果单从文学作品的角度,也就是自然文本的角度对这些经典文本进行解读,势必会产生“泛读”、“浅读”、“窄读”甚至是“偏读”及“错读”的现象。

其次,文本运用含义丰富的文字符号,将各种审美信息以硬载体的方式进行存储;而作品则是以软载体形式存在,要求读者要自身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作品中蕴含的审美信息则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完成。

最后,文本不依赖于接受主体的审美经验,作为独立于接受主体感知之外的一种永久性的存在,其存在的结构形态也不会因时因事而发生变化;作品作为被审美主体感知、规定和创造的文本是由文本转变而来的。

它受接受主体——读者的思想情感、心理结构左右。

读者可以通过审美体味和感受等方式积极介入,对于文本来说是一种相对的具体存在。

语文教材中的《红楼梦》的经典文本片段作为教学文本出现在教师和学生的视域范围内,在此角度下多维度地对所选文本进行解读对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红楼梦》核心知识的教学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红楼梦》核心知识的教学

任务群内容选择
经典情节解读
选取《红楼梦》中的经典情节,如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林黛玉葬花等,进行深 入解读和分析。
人物形象剖析
对《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进行全面剖析,揭示 其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
主题思想探讨
围绕《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如爱情、家族、社会等,展开深入探讨,引导学生 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
构成要素
学习任务群通常由学习目标、学习内 容、学习方法、学习资源和学习评价 等要素构成。
实施方式
学习任务群可以通过整合教材内容、 设计学习活动、开展项目式学习等方 式进行实施。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价值
文化价值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通过阅读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增 强文化自信。
文学价值
《红楼梦》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 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人生价值
《红楼梦》通过描绘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人生经历,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性,对于引导学 生思考人生价值、培养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02
学习任务群设计
文学与艺术学整合
通过分析《红楼梦》中的诗词、绘画、建筑等艺术元素,引导学生领略中国古典 艺术的魅力。
文学与心理学整合
探讨《红楼梦》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性格特征,与心理学理论相结合,培养学生 的心理分析能力。
拓展延伸活动设计
01 红楼梦主题阅读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红楼梦》主题阅读,引导学生深 入理解小说中的文化内涵。
节、人物形象及主题思想。
专题研讨法
针对《红楼梦》中的重点难 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专题 研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 维和创新能力。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核心知识教学: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为例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核心知识教学: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为例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核心知识教学: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为例【摘要】在语文学习任务群视域下,探索语文学科知识转化为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讨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为例,从系统梳理、过程探究和评价促进三个方面讨论教学实践路径,即厘清课程单元中的核心知识、聚焦语文实践活动、关注学科知识理解的水平进阶。

【关键词】语文学习任务群核心知识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是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1]。

语文学科知识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石。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语文知识教学,不是逐“点”解析,不是简单线性排列和连接,而是与现实生活中的语言运用紧密融合。

如何在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中夯实学科核心知识,促进学生发展语文核心素养?下面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①,讨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从系统梳理而厘清课程单元中的核心知识,到依托情境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再到嵌入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探讨指向素养发展的语文知识教学。

一、系统梳理,厘清课程单元中的核心知识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怎样的知识最有价值、怎样的知识系统呈现最适宜……这些问题一直是学界同人讨论研究的难点。

语文学习任务群“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2],促进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言素养。

在语文学习任务群学习中,重视指向素养发展的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这里的语文知识“不是各个知识点的简单排列和堆积,而是一个有结构的有机整体”[3],是综合运用于语文学习任务完成过程中的结构化知识,它与技能、策略等相互联系而产生意义,是体现语文学习本质的概念、方法、思想等,是形成素养的核心知识。

如“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课程内容,在整体学习方向上,要求重视引导学生建构阅读整本书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涵养思想、提升文化修养等。

高中语文教案:探索红楼梦中的社会结构

高中语文教案:探索红楼梦中的社会结构

高中语文教案:探索红楼梦中的社会结构一、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也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之一。

这部小说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故事情节闻名于世,同时也揭示了明清时期社会结构的独特性。

本文将通过对《红楼梦》中的社会结构进行探索,深入剖析其中的阶层关系、女性地位与珠宝文化等方面。

二、上层士人阶层:贾府与巧妇犹难无米1.贾府家族《红楼梦》中最重要且核心地位的一个家族就是贾府。

他们是晚明时期神州大陆拥有较高地位及财富的豪门望族。

贾府自开创以来便延续至四代,世袭衍生出了诸多分支宗族,并因此囊括了众多下属庶民家族,并以其巨额资产与士农工商hierarchy 权势逐渐扩大。

2.士人阶级在《红楼梦》中,可以看到许多优秀士人角色如贾宝玉、贾敏、林黛玉等,他们是书中凸显出的文化与学问层面的代表。

这些士人才子们不仅地位崇高,还代表了明清时期社会中知识分子群体的核心力量。

他们注重修养和文学作品之创作,也经常以联会座谈的形式展示对当世政治等状况之鞭挞与刺激。

三、中下阶层:商人与庶民之间1. 商人阶级在《红楼梦》的虚构世界里,商人阶级扮演着广泛的角色。

商人在明清时代起到了重要经济助推器的作用。

通过各种商业活动,他们获得了巨额财富,并立足于城市商业网络之中。

贾府本身可以看作是一个成功且复杂组织,在其中除了内部家族衍生出多个分支外,还包括茫茫多数下层及外系上合勾华客户合等社會群體。

2. 庶民阶层除上述士人与商人,庶民阶层在《红楼梦》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庶民们代表了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他们勤劳、朴实,并通过自己的辛勤工作来维持生计。

在贾府周边地区,例如荣府与史、王等姓氏之典型家族或他处,都有往来于贾府内外及其他富户之商战交易或是异姓互娱复杂性。

四、女性地位:丫鬟、婵娟与母系社会1. 丫鬟阶级在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中,丫鬟是一种特殊的职业群体。

她们负责家务劳动、侍候主人和主子的起居事务。

在《红楼梦》中展示出无数个性各异并深入刻画人物形象的丫鬟角色,如黛玉早秋所取得薛家和善字旗下数个仆人之才能均佼佼,以及大观园中积思议而诸般伶俐者。

初中语文教案阅读《红楼梦》中的梦幻空间

初中语文教案阅读《红楼梦》中的梦幻空间

初中语文教案阅读《红楼梦》中的梦幻空间【教学目标】1.了解《红楼梦》中的梦境描写,掌握描写梦境的语言技巧;2.感受梦幻空间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影响;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1.分析《红楼梦》中的梦境描写,理解作者通过梦幻空间来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2.学会运用适当的语言技巧描写梦境。

【教学难点】1.理解梦境中的象征意义,把握梦幻空间对故事发展的影响;2.运用语言技巧创造独特的梦境描写。

【教学准备】《红楼梦》文本、分析描写梦境的相关材料、黑板、书写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曾经做过的有趣梦,谈谈梦境中的一些独特现象和奇异事物。

二、文本解读(10分钟)1.让学生找出《红楼梦》中的梦境描写,读一段梦境描写给全班同学听,并展示相关插图。

2.分析描写梦境的语言技巧,例如意象的运用、描绘细节和色彩的运用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以黛玉梦中的荷叶梦为例,探讨梦幻空间在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刻画中的作用。

2.引导学生思考:黛玉为什么会有这个梦?梦中的荷叶有什么象征意义?黛玉从这个梦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四、创作实践(20分钟)1.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技巧,创作一段独特的梦境描写。

(可以给予一些创作思路和提示)2.学生交换作文,互相阅读和批评,分享各自的创作心得。

五、小结展望(5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到的知识。

2.展望下节课内容,引导学生预习相关材料。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红楼梦》中的梦境描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理解了梦幻空间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影响。

通过创作实践,学生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针对教学反思,教师可以适当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以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红楼梦小说结构分析教案

红楼梦小说结构分析教案

红楼梦小说结构分析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红楼梦》小说的结构特点;2. 掌握《红楼梦》小说的整体框架和各个层次的组成;3. 分析小说结构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影响;4.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结构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红楼梦》小说结构分析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它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独特的叙事手法和精妙的结构而成为经典中的经典。

今天我们将一起来研究《红楼梦》的小说结构。

2. 理解小说结构的重要性通过学习小说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人物关系的发展。

小说结构是故事的骨架,它决定了故事的发展方向和节奏,因此对于分析和理解小说来说,了解小说结构是非常重要的。

3. 分析《红楼梦》小说的整体结构3.1 主线和支线《红楼梦》的主线是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而支线则涉及到贾府的家族变迁、宁府的宫廷政治等多个层次的故事,这些支线在推动主线的同时也丰富了整个故事的内涵。

3.2 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红楼梦》的内容被分为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在结构上表现出了明显的界限。

前八十回主要描写了贾府的繁华盛衰和贾宝玉与黛玉的爱情故事,而后四十回则更多地关注了宁府的政治斗争和宫廷生活,呈现了不同的主题和氛围。

3.3 多重叙事和穿插叙事《红楼梦》采用了多重叙事和穿插叙事的手法,通过不同角度和视角的叙述,展示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人际关系。

这种叙事手法使得小说更加生动有趣,也为读者提供了多样的思考角度。

3.4 众多人物和丰富情节《红楼梦》中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性格特点,这些人物形象相互作用、相互辉映,构成了小说丰富多样的情节。

4. 分析小说结构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影响4.1 主线和支线的相互呼应和渗透主线和支线之间相互渗透,既推动了主线故事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故事的内涵。

例如贾府的变迁对贾宝玉与黛玉之间的感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视域下《红楼梦》阐释空间的建构作者:李大博王晓羽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3年第05期《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史上的巅峰之作,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蕴和永久的艺术魅力,更重要的是,它为后人留下了巨大的阐释空间。

周汝昌先生曾说,红学是“新国学”[1]。

基于《红楼梦》巨大的思想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许多学校都增设了关于《红楼梦》的选修课,诸如《红楼梦》选读、《红楼梦》研究、《红楼梦》名篇赏读、《红楼梦》与中国古代小说等,并将其作为“高中语文系列选修课程”之一。

由于选修课的专业性强,同时课程实施的过程更具灵活性和自主性,所以尽管有关《红楼梦》的选修课程丰富多样,但课程实施的过程、手段、方法却不尽相同。

这里我们不禁要思考,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无论是导读、赏析还是研究,是否存在着课程的核心指要?即课程实施中的立足点、关键点和空间视域。

在此,笔者试提出以下几个教学维度,以就教于方家。

一、课程实施的立足点:深入解读文本什么是文本?一般认为文本是由作者写成,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由于文本在不同视域范围内的阐释空间存在着差异性,因此,文本又有自然文本和教学文本之分。

单就一部文学作品而言,只是自然文本,一旦进入教学视域就变成了教学文本。

“作为自然文本可能仅是供获取信息的文本或作文学研究对象,作为教学文本又因为不同学段的教学目的不同、不同编者对其认识不同,所以编者所呈现出来的解读结果不同;又因为经典文本本身是一个充满空白点和未定性的空框结构,而文本所承担的教学功能以及编者的知识水平、解读角度的不同,所以解读结果也不同。

”[2]因此,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必须首先明确《红楼梦》是作为教学文本出现在教师和学生的视域范围内的,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教师、学生、作者、教学文本、助读文本等多个维度,在多维空间视域下深入解读文本,这是课程实施的根本立足点。

1.“游移视点”:多维度观照文本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作为解读对象的文本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完成的。

在阅读行为发生之前文本本身并不存在独立的意义,而是处于一种潜在的状态中,由诸多的“未定点”和“意义空白”构成,而读者解读的过程要不断对文本中的“未定点”和“意义空白”进行补充,进而使作品的意义由潜在的存在变成一种现实的存在。

那么解读的过程究竟如何展开?接受理论的代表人物伊塞尔从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的关系的角度,提出了“游移视点”的概念。

所谓“游移视点”,就是描述读者如何解读文本、实现文本的一种方式——认为每一个文本中都存在着许多视点,包括“叙述者视点”、“人物视点”、“情节视点”、“读者专设视点”等等,各种视点通过语句得到显示。

在解读过程中,读者不断游移文本里的各种视点,不断在文本中的各视点转换,最后展开各视点的复合,进而把握文本内部结构。

根据接受美学的这种理论方法,解读《红楼梦》过程可以由多层次“视点”来介入文本,而文本的选择与确立并不是单维度推进的,要根据文本内容及时“游移”解读“视点”。

就《红楼梦》整部作品而言,从“叙述者视点”看,文本通过“通灵宝玉”这个“随行记者”为我们展现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以及贾宝玉与黛玉、宝钗、湘云之间的爱情三部曲,这也正是《红楼梦》的“政”与“情”两大线索;从“人物视点”看,整部作品着墨最多的是两大主角——王熙凤和贾宝玉,王熙凤是“家族兴亡”线索的代表,而贾宝玉是爱情线索的代表。

同时又着力展现了大观园中的“女儿世界”,通过众女儿的离散,凸显了作品的悲剧性主题;从“情节视点”看,围绕“家族兴旺”作品主要展现了大房与二房、二房中嫡子派与庶子派之间的矛盾,围绕“爱情悲剧”作品主要展现了宝、黛、钗的爱情“三角”关系。

从“读者专设视点”看,由于《红楼梦》展现的是“家族兴旺”与“爱情悲剧”这两大主题,所以80回后家族的衰亡和众女儿的离散必然成为了读者关注的焦点。

2.伏脉千里:拓展解读空间《红楼梦》所以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现存的《红楼梦》是一个残本,我们无法看到80回以后的部分,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诸多的“意义空白”和巨大的阐释空间。

由于曹雪芹始终遵循“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创作原则,所以读者往往可以根据前80回的蛛丝马迹推测80回之后的情节发展。

教学中,我们可引导学生聚焦“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创作原则,充分结合脂批并通过曹雪芹在文本中经常运用的创作方法,如谐音法、引文法、谶语法和影射法等,巧妙地推测80回之后人物的命运和情节发展。

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阅读空间,使文本得到了立体化的呈现,同时也使学生在阅读中时时拥有未知感和新鲜感,进而增强阅读动力。

我们以第七回为例,这一回有一个重要的情节——周瑞家的送宫花,实际上是通过送宫花对金陵十二钗进行扫描,当周瑞家的给惜春送花的时候,探春开玩笑说:“我这里正和智能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她作姑子去呢。

可巧又送了花儿来。

若剃了头,可把这花儿戴在哪里呢?”这里显然运用的是谶语法,通过这一情节暗示80回之后惜春遁入空门的悲惨结局,这也正与惜春的判词“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寺旁”相对应。

再如,小说在塑造人物时经常采用影射法,晴雯这个人物从某程度上来讲就是黛玉的影子,而我们知道晴雯是因为受人诬陷被逐出大观园并最终抑郁而亡的,所以由此我们可以推测80回后林黛玉也很可能是因为受诬陷抑郁而死的。

可见,“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创作原则为读者提供了巨大的阅读空间,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红楼梦》的这一创作特点,不断引导学生拓展解读空间,深入体会名著的思想内蕴与艺术魅力。

二、课程实施的着眼点:不断拓展研究空间由于本课程是针对《红楼梦》而开设的选修课,所以课程实施的立足点就在于《红楼梦》这一文本。

但是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同时,又不能局限于文本,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找寻与建构文本中新的意义生长点,不断拓展研究空间,在更广阔的空间视域下审视与挖掘文本的深层内蕴。

1.拓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周汝昌先生曾说《红楼梦》是一部“文化小说”,“《红楼梦》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具有极大代表性的伟著,我们应当从‘文化小说’这个角度重新看待它。

”[3]笔者认为,就某种程度而言,《红楼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不仅表现在《红楼梦》对中国传统文化精义的传承与反思,还表现在《红楼梦》对中国传统文化全方位、立体化的展现。

以下我们仅举几例,意在说明《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而为本课程实施的过程提供新的空间与视角。

我们知道儒、道、释三家融合,这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所在。

《红楼梦》一开篇,曹雪芹便传达出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核的反思。

《红楼梦》开卷第一回出现了两个对立的人物——甄士隐和贾雨村,甄士隐是道、释两家的代表,因为他是在一僧一道的度化下而遁入空门的;贾雨村是儒家的代表,因为他的名字来源于《孟子》(《孟子·尽心》:“君子所以教者五,有为时雨化之者。

”),同时他又热衷于功名。

我们看,入世的儒生(贾雨村)是个贪官污吏,而出世的道和释又是“茫茫”、“渺渺”、“空空”,是一种虚幻的存在,现实的世界是如此的混乱,非现实的世界又如梦幻般难以把握。

开卷第一回的这种呈现其实蕴含着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深刻反思:儒、道、释三家融合的文化格局已岌岌可危,中国文化的出路在哪里?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又在哪里?而整部小说似乎都在回答这一问题,并力图重构中国文化的新格局。

我们再从人物和情节设置的角度看一看曹雪芹对中国文化的体悟。

宝钗和黛玉是《红楼梦》中两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宝钗安分随时、宽容大度,是典型的“入世美”,林黛玉是孤高自赏、任性随情,是典型的“出世美”,而第五回警幻仙姑之妹,乳名“兼美”,“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犹如黛玉。

”(《红楼梦》第五回)从宝钗、黛玉再到警幻仙姑之妹,这三个人物便很好地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儒道互补”。

就情节设置而言,小说的21回通过宝玉续《庄子》写了宝玉“悟道”,22回通过听曲文写了宝玉“悟禅”,其实这都是宝玉80回后遁入空门的预兆。

遁入空门暗示着宝玉对现实世界的否认,而据梁归智先生的研究[4],80回后宝玉有从空门中回到了凡尘,这又暗示着宝玉对空灵世界的否认,在“否定之否定”后曹公肯定了“情”的意义与价值。

这些情节的设置,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释三家复杂的关系。

由以上分析可见,《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教学中我们应不断引导学生通过作品中的种种细节体察、感悟中国文化,不断挖掘文本的文化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找寻文本意义新的生长点,开拓《红楼梦》研究的新空间。

2.拓展与现实的联系,构建文本当代价值《红楼梦》作为一部经典巨著,其伟大之处就在于思想的超前性,曹公的某些认识甚至可以穿越时空与当下的某些文化现象产生共鸣,进而获得永恒的价值。

教学中,我们在关注文本深层内蕴的同时,应引导学生充分拓展文本与当代社会的联系,使研究视角摆脱时代语境的束缚,进而构建文本的当代价值,为课程实施的过程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

比如,同性恋,这是时下备受关注的一种文化现象,如何看待这一群体,如何解释这一文化现象,仍然是当下的焦点话题。

《红楼梦》并没有对这一文化现象避而不谈,宝玉、蒋玉菡、柳湘莲、北静王、薛蟠、邢大舅等人,在作品中都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了同性恋的倾向,但曹公却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审视与反思。

曹公将同性恋这种文化现象架构于“意淫”这种新型的价值体系之下,他“以‘意淫’这种文化代码消解了同性之恋的道德负累,在他看来源于心灵的真情可以打破性别的界限,那种“皮肤滥淫”无论对于同性还是异性都是丑陋、肮脏的。

”[5]换言之,在曹雪芹看来,同性恋情的双方只要以“意淫”的姿态相互面对,而并非仅以追求肉欲的满足为终极目的,那么这种恋情是同样值得肯定的。

曹公的这种认识即便从今天来看也是非常前卫的,并且是贴近人性的。

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讨论对同性恋这种文化现象的认识,并让学生思考曹雪芹的这种认识在今天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下,是否能生发出新的意义与价值,这样,文本的价值便在当代社会找到了落脚点,教学的空间与维度也便随之而增大。

三、课程实施的关键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现代意义上的教学并非信息的单向传递过程,而是在相应教学理念的影响下,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主体性建构活动。

因此,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学策略的运用显得极为重要。

对《红楼梦》选修课而言,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开拓阅读空间的重要一环。

1.巧用媒体我们这里所说的媒体包括教学多媒体和网络媒体。

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动态感好、信息量大等独特优势,运用在教学中,能在相当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课堂的容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