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国际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南亚国际关系的调整
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东南亚国家的相继独立使原殖民地宗主国与东南亚殖民地的这一主要矛盾基本解决。东南亚国家以主权国家身份参与国际关系,主要矛盾转化为东南亚国家相互之间及东南亚国家与其他世界主权国家间的关系。
国际关系主体---主权国家的确立,使东南亚也如在世界其他地区一样,使独立国家间有关主权、领土的争执突出,矛盾上升。
中国同东南亚国家的关系
新中国建立时,外交政策采取了“一边倒”,坚决站在苏联一边。具体到东南亚地区,中国对东南亚各国共产党的斗争给予了不同程度的支持和援助,在印度支那直接派出军事人员参与了越南战争。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首先予以承认。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坚持对中国进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中国参加万隆会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打消了一些国家对中国的疑虑和担心,中泰、中菲关系出现了和解和松动。同印尼关系有所改善,1958年,中柬建交。
文革期间,中国的外交工作受到了极“左”思潮的冲击,开始全面提升与东南亚国家共产党的关系。严重损害了中国同泰、马、菲等许多国家的双边关系。
东南亚国际关系的调整与重新组合
独立的东南亚国家都有一个为巩固政权、发展经济并选择发展道路的问题。摆在他们面前可供选择的道路就其大方向来说有两条:一条是成熟的资本主义道路,一条是新兴的社会主义道路。
1954年东南亚条约组织的成立以及冷战的升级,使东南亚地区战略形势进一步明朗化:以泰国、菲律宾、南越、马来西亚、新加坡为一方靠拢西方阵营;以北越为一方加入了社会主义阵营;而印度尼西亚、柬埔寨、缅甸则决意在东西方阵营之间走一条中间道路,奉行和平、中立的外交政策。
法国为什么要干涉印支国家的独立?
美国的东南亚政策:支持法国重返印支——1、战后初期对东南亚去殖民化的态度
2、艾森豪威尔的“多米诺理论”
3、支持法国重返印支
军事同盟和军事援助——1、东南亚条约组织的建立
2、军事及非军事援助
越南战争——越南战争的阶段
美国卷入越战的原因
越战的结束
冷战后,东南亚地区国际政治格局和东南亚国家相关关系的调整及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格局日趋稳定,和平与发展成为地区的主旋律。
2、随着冷战的结束和柬埔寨问题的和平解决,印支半岛的战火基本停息,已不再是世界级的热点地区。从而,原有的东盟与印支3国两个集团的对抗已失去基础,印支3国集团随柬埔寨问题的解决自行瓦解,对抗停止,紧张局势消失。于是,整个东南亚地区出现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场面。
2、地区合作加强,共谋发展
1992年越南、老挝被东盟吸收为观察员国并分别在1995、1997年正式加入东盟。1994年5月东南亚十国的高级官员在马尼拉讨论提出了“东南亚共同体”的设想。目标是建立一个由地位平等的主权国家组成的多元一体化的东南亚共同体。
3、在保持政治合作的同时突出经济和安全合作
在地区政治形势趋于稳定的东南亚,随着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形势的急剧发展,区域经济合作成为优先考虑的问题。东盟与其他东南亚国家积极推动相互间的经济合作,决定成立“东盟自由贸易区”,倡导“东亚经济核心论坛”。
冷战后东南亚区域的内部矛盾也发生了变化,原为两大集团争夺而被掩盖了的矛盾在冷战后突出了起来,如领土纠纷、宗教问题、环境问题、投资与贸易问题、扩充军备问题。这些问题及地区安全环境的变化,使东南亚各国开始重新估价东南亚地区的安全环境。其基本看法是:强调综合安全,认为一国的安全与整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国家建设有密切关系;避免经济危机,政治动乱及环境恶化是保证国家安全的主要因素。其次强调各国应加强安全合作,以促进地区安全,各国不仅应加强国防建设,还应相互合作。对军备和防务进行重新定位,加强军备,增强国防能力,更新武器系统,强调应让自身力量在维护地区安全中,在多元力量平衡中起主要作用。
4、成立“东盟地区论坛”,努力确立东盟在东南亚地区安全中的主导地位
冷战结束,美苏在东南亚军事、政治对峙局面随着越南从柬埔寨撤军、苏联将大部分武装撤出金兰湾、美军相继放弃菲律宾苏比克和克拉克海空军基地而基本消除。前苏联在该地区的影响已降到保持东南亚国家一般外交经济贸易关系,已不再是东南亚国家对外关系中的关键性因素。美国虽然仍承诺对该地区的安全负有“责任”,但也做了战略收缩。在东南亚,特别是东盟感到,失去美国的保护伞之后,东南亚将面临邻近几个大国的“威胁”,迫切需要建立新的安全机制。
从1990年开始,经过4年的酝酿和设计,东盟终于成功地推出了“东盟地区论坛”,致力于建立以东盟为主导的地区安全框架。
冷战结束后, 东南亚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形势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它导致东南亚国家在冷战期间形成的利益格局出现重组。旧的利益格局瓦解了, 一种新的共生利益的格局出现。正是这种政治、经济和安全等方面共生利益, 最终促成了奉行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越南与东盟结合为一个国家集团。具体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利益上相互需要——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亚太地区日益形成美、日、中、俄等大国主导亚太事务的发展趋势。东盟自感实力有限, 难以与大国抗衡, 在未来的亚太格局中将处于不利地位。在这种形势下, 为了改变昔日弱小的受制于人的角色, 东盟认为除了加强内部团结, 增强整体凝聚力之外, 还必须不失时机地扩大东盟组织, 通过将越南等印支国家吸收进来, 进一步增强自己的整体实力, 增加与大国相抗衡的砝码。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掌握地区事务的主导权, 提高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与此同时, 苏联的解体使越南也失去了最后的靠山, 政治上面临的严峻局面和外交上陷入空前危机,使困境之中的越南在权衡利弊后不得不调整对外战略。一方面通过改善与中、美等国的关系, 企图在大国之间搞平衡外交; 另一方面又通过谋求加入东盟,希望借助东盟的群体支撑来增强自身实力, 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摆脱在政治和外交上的不利处境。而这在客观上正好与东盟的扩充战略不谋而合。因此, 政治上的共同利益和相互需要使双方都认识到, 只有互相联合才能增强整体实力, 而双方都将在扩大的地区政治利益中获得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