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东南亚文化现象比较
东南亚地区的民族文化与民族认同
东南亚地区的民族文化与民族认同东南亚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交融的地区。
在这片土地上,有华裔、马来人、印度人、泰族等多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在多元文化的熏陶下,东南亚的民族认同成为了一种独特的现象。
本文将探讨东南亚地区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认同。
一、华裔文化和民族认同华裔在东南亚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
尤其是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华人已经成为了这些国家中最重要的民族之一。
华裔文化在东南亚地区扎根已久,也形成了独特的特点。
在新加坡,很多年轻人都穿着传统的中式衣服去参加婚礼、节日等宴会。
他们也会弹奏古筝、演奏二胡等传统乐器。
不仅如此,中国传统文化也在东南亚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并且获得了认可和喜爱。
东南亚的华人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珍爱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展现华裔的民族认同。
二、马来文化和民族认同马来人是东南亚地区最主要的民族之一,他们的文化和传统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马来人喜欢穿着传统的马来服装,这种服装像一种独特的标志,彰显着马来人的民族认同。
马来人还有许多传统的舞蹈和音乐,这些传统艺术形式都反映了马来人独特的文化。
马来语是这个地区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它是官方语言之一。
马来人在这里还保留了一些独特的传统习俗,比如向长辈行礼、尊重老年人等等。
这些特点都在传递着马来人深厚的民族认同。
三、印度文化和民族认同印度人在东南亚地区定居已经有了两个世纪,他们对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
印度人的文化有着独一无二的魅力,而且已经融入东南亚的文化中。
印度人在东南亚的阿育吠陀和瑜伽课程非常受欢迎,他们还会传授自己的印度菜谱,这些菜品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被广泛传播。
印度音乐在东南亚也有不小的影响力,像印度歌舞片等多种印度文化形式,已经成为东南亚文化的一部分。
这些都展示了印度人对东南亚文化的认同。
四、泰族文化和民族认同泰族是东南亚地区的重要民族之一,泰国的文化在这个地区有着广泛的传播。
柬埔寨和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有何关联?
柬埔寨和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有何关联?柬埔寨是东南亚地区的一个国家,其地理位置邻近中国原南方的广西、云南等省份,历史上双方之间的交往十分密切。
由于柬埔寨曾经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其文化与中国有所不同。
然而,通过对比和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柬埔寨和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有很多共通之处。
一、佛教文化佛教是柬埔寨的主要信仰之一,而在中国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在唐朝时期,中国传入了佛教,随后佛教文化深入中国社会,成为了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中国在大理、云南等地方仍然有着许多融合了佛教文化的寺庙和塔。
在柬埔寨,一些著名的佛教寺庙,如吴哥窟、金边王宫等,也成为了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
二、古建筑艺术柬埔寨的古建筑艺术以其独特美学风格而闻名,而中国古代建筑同样拥有卓越的艺术价值。
中国古代古建筑以其精湛的工艺和威严的气质在世界上备受瞩目,例如万里长城、故宫等均是经典之作。
而在柬埔寨,吴哥窟的建筑风格和柬埔寨皇宫的设计也反映了柬埔寨古建筑艺术的高超之处。
三、音乐舞蹈艺术柬埔寨的音乐舞蹈艺术极具特色,而且多数与佛教传统文化有关。
这种文化艺术的表现方式体现了柬埔寨传统文化的内涵,非常独特而迷人。
与此同时,中国的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也极具特色,以汉族传统文化为根基,并逐渐融合了其他民族文化,充满了中国文化的神秘和魅力。
四、饮食文化柬埔寨和中国的饮食文化也有着共同点。
柬埔寨菜肴多以天然食材为主,简单而且营养丰富;中国菜系也有着不同的特色,因地制宜而营养丰富。
中餐和柬埔寨菜,无论是烹饪手法还是口味都有相似之处。
同时,中餐也受到了其他民族的影响,例如满族、蒙古族、藏族等。
饮食文化的互相融合,为中柬两国的人民带来了更丰富的味蕾独享。
五、文学艺术中国和柬埔寨的文学艺术也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中国古典文学和柬埔寨传统文学都有着流传千古的古诗词和神话传说。
典故与人物的相似性、情节的相同等方面均表现出二者之间的渊源关系。
同时,中国和柬埔寨的当代文学也有着互相借鉴、学习的良好态势,业已成为人类文化共同体中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
外来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外来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各种外来文化不断涌入中国。
既有西方文化,如音乐、电影、时尚和体育等,也有日韩文化、东南亚文化、非洲文化甚至是南美洲文化等。
这些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是深远而多样的。
一、社会风气的改变外来文化进入中国,给中国带来了颇为巨大的变化。
首先是社会风气的改变。
社会风气是社会生活的表面现象,在一个社会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随着声音、图片、视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各种气味、触感都更多地出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这种情况下,外来文化的影响也变得更加全面和深刻。
以文化言之,人们对反传统或者激进的事物的接受度越来越高。
如音乐、舞蹈、服装、发型等与异性相关的各种文化,都在中国年轻人群中得到了广泛地接受。
同时,独立思考、自我实现等价值理念也开始在中国获得更多的支持。
这些现象都反映着中国社会的转变。
二、精神观念的转变外来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社会结构和风气改变上,而且在精神观念的方面也在逐渐地影响着中国。
比如,西方文化中追求自由、个性、多元等精神价值,这些价值观也逐渐地影响了中国,让中国人在看待自我、世界和生命等方面都产生了变化。
现在很多中国人不再一味地追求物质财富和地位,而更多地考虑到了精神上的追求。
同时,中国人对东方其他国家的文化也开始感兴趣,比如日本漫画、韩国电视剧等,这些文化未所含的价值和思想也逐渐地影响并改变着中国人。
三、文化多元性的出现外来文化的影响,也让中国的文化多元性得以充分地体现。
在过去,中国文化的传承主要以本土文化为主,西方文化只是外来文化。
但是,现在这种现象已经被打破,外来文化在中国的不断发展使得中国的文化多元化开始得到充分地体现。
现在,在音乐、电影、时尚、美食等方面,各种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在中国得到了广泛推广。
比如,从美国到日本、从法国到荷兰、从意大利到中国,所有来自不同地方的音乐、电影、时尚、美食等文化始终不断地推出新的艺术之作,让中国人们得以深入地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在这种互动中建立起来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多。
东南亚国家风俗
亚洲面积广阔,民族也比较复杂,风俗禁忌大多与当地宗教有关。
佛教、回教、印度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对亚洲各国的政治、文化或多或少都有影响。
柬埔寨(柬埔寨外交与国际合作部:.kh/)柬埔寨,旧称高棉,是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的一个国家,首都金边。
该国西部及西北部与泰国接壤,东北部与老挝交界,东部及东南部与越南毗邻,南部则面向暹罗湾。
高棉族是主体民族,占总人口的80%,少数民族有占族、普农族、老族、泰族、斯丁族等。
佛教为国教,95%以上的居民信奉佛教,占族信奉伊斯兰教,少数城市居民信奉天主教。
华人、华侨约60万。
柬埔寨是东南亚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亦为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贫。
柬埔寨是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之一。
2003年9月,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据柬埔寨国家银行统计,2009年柬进口54.5亿美元,出口39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20.5%和20.4%。
全年柬出口成衣22.9亿美元,其他商品13.28亿美元,转口出口2.87亿美元;进口成衣原辅料10.82亿美元,燃油料17.61亿美元,其他食品饮料、化工、医药、化妆品和汽车及建材等23.64亿美元,进口转口2.39亿美元。
实行自由经济政策,所有行业都对外开放,鼓励外商投资。
1994年柬国会通过投资法。
外商投资方式有独资、合资、合作和租赁四种,生产性企业可由外商独资,贸易性企业不允许外商独资。
柬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同投资商建立了定期磋商和对话机制。
2006年,外资总额7.47亿美元,比上年增加28.8%。
投资主要来自中国(含港澳台地区)、马来西亚、韩国、泰国、日本等。
人民生活实行低工资制。
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政府普通公务员、军警平均月工资70-100美元左右,外资工厂工人月工资100-120美元。
物价平稳,市场消费价格指数为121%。
全国共有121家国家医院,521家医疗中心。
农村缺医少药,医疗设施较差。
柬贫困人口占总人口25%。
浅析东南亚排华问题
浅析东南亚排华问题东南亚是中国海外华人聚居最为密集的地区。
千百年来,海外华人凭借自身的努力,不仅在当地扎根发展,也为所在国家的经济繁荣作出巨大贡献。
东南亚华人虽然为当地发展做出了不可抹灭的贡献,但是东南亚排华问题却一直萦绕在他们身边,成为华人在东南亚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威胁。
回想近几十年东南亚排华事件,往往让我们一阵心痛。
1967年缅甸排华大暴动,华人受到前所未有的歧视,所有华校被关闭,华人之间不敢用母语交谈,甚至不敢自认是华人;1969年马来西亚“513暴动”事件,目标明确直指华人,旨在遏止当时华人持续上升的政治势力与社会综合影响;1977年越南排华事件,把大批华侨驱赶出国;1998年印尼“黑色五月暴动”,印尼暴徒强奸了数以千计的华人妇女,并实施了惨绝人寰的华人大屠杀。
除此之外,还有8·23菲律宾劫持香港游客事件、2003年菲律宾反华游行、泰国10·5湄公河惨案等等。
中国海外华人一直在东南亚地区遭受着不公平的待遇,为什么东南亚排华问题会这么严重呢,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政治上,东南亚华人在政治上没有保证。
东南亚海外华人一直注重实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他们的精神所在。
我们常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东南亚华人虽然在所在国家的经济命脉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他们在政治上并没有多大的诉求,很多人不愿意从政,于是便出现了“经济上的强人,政治上的弱者”的怪异现象。
由于海外华人在政治上没有保证,个别偏激的东南亚族群一旦对华人有什么不满情绪,或者有什么社会矛盾产生,就会把情绪发泄在华人身上,或者说华人经常会成为当地各种矛盾的替罪羊;二、经济上,华人在东南亚各自定居的国家里拥有大量财富。
东南亚国家的财富主要集中在华人手中,这不免会让一些人眼红,嫉妒心会慢慢演化为仇富心,再而引发不满。
另外,“爱面子”的华人在东南亚也很讲究排场,这钟炫富行为更引发了一些当地贫穷人民的不满,以致引起大规模的排华现象;三、文化上,东南亚华人不能很好地把中国文化融入当地文化。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差异及对策
Business Collection商务必读 2012年3月223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差异及对策河北北方学院外国语学院 连俊峰 赵素妮摘 要:本文分析了中西方跨文化差异的表现、成因及其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中西方 跨文化差异 谈判对策中图分类号:F74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03(b)-223-02国际商务谈判作为对外交往的一种特殊形式,一定会涉及到不同社会形态、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信仰和不同文化的相互冲突和碰撞,也就是跨文化差异。
因此,要求我们在国际商务谈判准备与组织时,必须首先了解谈判对手以及双方之间的文化联系与差异,做到“知己知彼”,这样谈判时才能在有的放矢地满足对方的前提下,为公司(企业)争取最大限度的利益。
1 中西方的跨文化差异1.1 文化的涵义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指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等。
作为历史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其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并随着社会及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作为意识形态,不同的社会阶层有自己特有的文化。
它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给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以巨大影响和作用,成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作为民族特征,随着一个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它的文化也以民族的形式发展起来,表现为独特的民族语言、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传统及生活方式等,它是区别一个民族的符号和工具。
文化具有社会性、民族性、多元性、区域性等特点。
虽然具有多元性,但从区域范围来讲,在同一区域内,一般只有一种主流文化。
它必须为本区域的政治和经济服务。
正是由于这些特征的存在,使得中西方传统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都显现出自己的特色,形成中西方之间的跨文化差异。
1.2 跨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及产生的原因由于造成世界文化多元性的原因很多,因此不同文化的差异也很多,归纳起来,影响国际商务谈判的跨文化差异及产生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2.1 民族差异全世界有2000多个民族,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心理、语言风俗和生活习惯,在衣食住行、文化生活等各方面有其不同特点。
古代中国与东南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古代中国与东南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独特的文化吸引了无数人的瞩目。
但是,古代中国的文化不是孤立无援的,不断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和融合。
尤其是与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交流,尽管这一领域尚有许多未被深入了解的元素,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历史文献了解到一些事实和文化财富。
本文就从古代中国与东南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入手,探究这一领域的深度和宽度。
一. 古代中国与东南亚的友好往来从历史上看,中国和东南亚的友好往来是长期的历史现象。
据史书记载,商周时期开始,中国就与东南亚地区产生了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在中国汉代时期,东南亚就迎来了与中国加强交流的新时期。
汉武帝时期,中国开始向南海地区派遣使节和人员,开启了中南半岛地区的贸易往来之路。
汉朝首次向南海地区派遣使节是公元前111年,当时马援率领使节团到达今天的越南中部地区,并同当地国王展开了友好交往。
官渡之战后,明朝政府在广东沿海地区设置了军区,开展了海上贸易,同时也将对东南亚地区的控制力逐渐扩大。
此时,东南亚地区逐渐成为中国进行文化交流和向世界传播自身文化的重要节点。
二. 古代东南亚文化的基本特征要论述中国与东南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就必须分析东南亚文化的特点和基本元素。
东南亚地区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地区,并没有像中国这样的统一文化,其中既有印度文化的影响,也有文化带来的渊源。
但是,东南亚地区的文化基本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佛教文化:佛教在古代东南亚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成为一些地区的主要宗教。
2.海上文化:东南亚地区以陆地文化和海上文化两种文化特性并存,海上文化是东南亚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影响深远。
3.宗族文化:东南亚地区普遍具有宗族意识,并为此而建立世系,个人主要依靠家族和宗族关系来生活和自我发展。
在一些地区,宗族文化与佛教文化相互交织,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三. 古代中国与东南亚的文化交流历史上,在古代中国和东南亚的文化交流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形式的文化往来,从文字、建筑、服饰、饮食到宗教、哲学、法律等,都有着交流互动的形式。
中国文化的全球化与多元化
中国文化的全球化与多元化随着国际关系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速,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国家,中国拥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传统,而这种特殊的文化优势也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全球化和多元化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个话题,以期对中国文化与全球化的关系有更深入的认识。
一、中国文化的全球化现状中国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已经拥有了广泛的影响力,正不断地被全球化的浪潮带到全球各个角落。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汉字、武术、茶道、书法等方式了解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全球化现状显而易见。
首先,中国文化的全球化起步早。
早在古代,中国就是东亚文化的中心,深受周边国家的影响。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思想、文化和制度开始向周边国家传播,成为古代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
在汉唐时期,中国的文化和思想影响越来越广泛,先后传到了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和西亚等地区,成为这些地区的重要文化传承和思想源泉。
其次,中国文化的全球化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性。
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与欧美的文化需求有所不同,可以为全世界的人提供新的、有别于西方文化的体验。
因此,中国文化在全球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并且,中国文化中的很多元素都是跨文化相通的,比如“太极拳”、“百家姓”、“青花瓷”等,它们不仅具备了文化特色,同时也具有普及应用的条件。
再次,中国文化的全球化形式比较多样化。
过去,中国文化的传播主要通过官员、商人、僧侣、留学生等各种途径实现。
但是,随着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发展,中国文化的全球化方式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扩展,非常多的中国文化艺术都得以通过网络进行展示和推广,这也让中国的文化得到了更多的人认可和喜欢。
二、中国文化的多元化现象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如同中华文明的五千年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针对中国文化的多元化现象,在文化研究角度看,多元的宗教信仰、多样的文化习俗以及不同的语言文字等缔造了中国多元文化面貌,成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与外来影响
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与外来影响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交流与外来影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与其他国家进行了频繁的文化交流,接收了许多外来文化的影响。
同时,也将自身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以及社会角度探讨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与外来影响。
一、经济方面的文化交流与外来影响明清时期,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经济繁荣为文化交流与外来影响提供了基础。
中国与东南亚、西亚、欧洲等地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往来,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使得中国与外国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
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吸引了大量外国商人和旅行者来到中国。
这些商人和旅行者为中国带来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在经济交流的同时,外国传教士也逐渐介入到中国社会中。
他们带来了新的宗教、科学、艺术等知识,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的绘画、音乐、建筑等艺术形式也逐渐传入中国,为中国的艺术发展带来新的灵感与方向。
二、政治方面的文化交流与外来影响明清时期,中国政权的更迭以及社会变革也给文化交流与外来影响提供了契机。
明朝时期,中国先后发生了朱棣篡位成为明成祖、朱棣迁都至北京建立北京故宫等事件,这些政治事件使得中国的政治中心发生了变化,也影响了文化交流与外来影响的方向。
清朝建立后,中国进一步加强了对外的贸易往来,并通过定期的海禁政策控制对外交流。
清朝政府高度重视对外交往,在政治方面主动吸收了一些外来的制度和理念,例如采纳了西方传教士提出的科学知识和宗教观念等。
同时,中国的政治制度、礼仪制度等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例如,明清时期进行了一系列的修编礼仪制度的工作,将中国传统的礼仪制度与西方礼仪进行了整合和创新。
三、社会方面的文化交流与外来影响明清时期的社会变革也为文化交流与外来影响提供了土壤。
随着经济的繁荣,中国社会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各种流派和思潮开始涌现出来。
东南亚与中国文化交流史
东南亚与中国文化交流史近年来,中东地区的经贸、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与中国相互渗透,但与中国相交易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却是中国周边的东南亚。
在中国周边的地缘优势的带动下,东南亚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在历史长河中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1. 古代往来与文化渗透在古代,东南亚与中国的交往始于海上贸易,中国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就将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起来,尤其是交通方便的南海地区。
在商贸的基础上,东南亚的一些地区也开始接受中国的文化影响。
例如,以越南为例,越南自汉代以来就稀有汉族和侨居越南的中国人,如康居(广西)的峒人、汉人和瓊嶠(海南)的客家人都自越南旅居该国的不同城市。
这些中国人虽不多,但他们的影响却深远,促进了当地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交流。
此外,在唐朝时期,福建地区的海上贸易非常发达,当时福州已成为海上贸易的重要城市之一,并且是“海工”(古代称呼专做海运生意的人)的高度集中地。
这些福州商人常到达南洋(Southeast Asia)的一些国家买卖商品,同时也带去中国传统文化。
他们既是商品的运输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这一时期东南亚地区的许多文化现象和传统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关系。
2. 现代文化交流20世纪初,由于西方列强对东南亚地区的殖民统治,这一地区与中国的联系受到了破坏。
但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东南亚的一些地区开始了独立和发展,并对外开放。
这一时期,中南半岛的缅甸、泰国和越南等国迎来了中国的文化浪潮。
特别是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周边国家发展了与中国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文化,并引进了中国文化的一些经典成果。
在学术、文学以及艺术的交流领域,中国还对东南亚所推崇的非洲黑人文化的认可开放,这是对东南亚文化交流史的一大贡献。
近年来,随着东南亚国家的不断发展、经济和文化领域的皆有不俗的成就,东南亚国家对于对外开放的强烈意愿是增长而不减。
中国政府和民间团体会定期组织文化交流项目,包括母语与文学学术交流、艺术、音乐和电影等领域。
古代东南亚与中国的海上交流与贸易
古代东南亚与中国的海上交流与贸易在古代,东南亚与中国之间有着广泛而频繁的海上交流与贸易。
这种交流与贸易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交流,更是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的交流。
这种交流与贸易促进了东南亚与中国的相互了解与发展,推动了两个地区的繁荣与进步。
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作为重要的贸易路线之一,是中国与东南亚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在东南亚享有很高的声誉,而东南亚出产的象牙、香料、珠宝等商品也在中国市场上受到欢迎。
这种贸易往来不仅丰富了两个地区的物质文化,更加深了双方国家的友谊。
在海上交通方面,古代中国人对于航海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南宋时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和船舵,使得航海变得更加精确和安全。
这些创新帮助中国人在海上航行,也为东南亚与中国之间的海上贸易提供了便利。
除了商贸往来,东南亚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十分频繁。
在汉朝时期,中国的文化对于东南亚地区有着重大的影响。
从语言文字到礼仪文化,中国的文化传入东南亚,融合了东南亚的本土文化。
许多东南亚国家至今仍保留了象形文字和汉字,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这种文化交流架起了东南亚与中国之间的纽带,并形成了东南亚独特的文化现象。
同时,东南亚的自然资源也吸引了中国的关注。
古代中国人对于东南亚的茶叶、草药、珠宝等资源非常感兴趣,并通过贸易与东南亚进行交换。
这种资源交流促进了东南亚地区的经济繁荣,并且为中国的科技和医学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然而,东南亚与中国之间的交流与贸易并非一帆风顺。
在古代,海上贸易面临着海盗和沉船等风险。
双方的商人必须面对未知的水域和不可预测的天气条件,才能完成这种跨越千里的贸易往来。
但是,这种艰难困苦并没有阻碍双方交流的脚步。
中国商人和东南亚商人都深知交流与贸易对双方的重要性,他们以勇往直前的精神克服了各种困难,实现了持久的文化和经济交流。
可以说,古代东南亚与中国的海上交流与贸易对两个地区的繁荣与发展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古代的东南亚文化与交流
古代的东南亚文化与交流东南亚地区是世界上最为活跃的文化交流地区之一。
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中心地带,被各种文化浸染。
东南亚的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其中又以历史上的古代文化与交流最为著名。
古代的东南亚文化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当时东南亚地区主要是以印度教和佛教为主的文化影响。
印度教和佛教是东南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别由印度和斯里兰卡传入东南亚。
这两种文化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影响,成为东南亚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形式之一。
印度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东南亚的文学和艺术方面。
然而,印度教在东南亚的传播并非一蹴而就,中间经历了不少波折。
在公元前100年左右,东南亚地区的诸多城市和国家出现了,这些城市和国家开始与印度建立联系。
通过这种联系,印度文化得以逐渐传入东南亚。
目前,东南亚地区的寺庙、雕塑和瓷器等艺术品都具有鲜明的印度教风格,极具艺术价值。
佛教是东南亚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文化形式之一。
佛教的传入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左右。
这时,佛教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在中国的影响下,又传入到东南亚。
在东南亚,佛教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推广,成为当地人信仰的主要形式之一。
目前,东南亚各国的建筑、雕塑和绘画等艺术品都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非常具有特色。
东南亚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
当时,东南亚地区的城邦和国家开始建立起互相信任和贸易的关系。
这种关系推动了文化和知识的交流,在东南亚地区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例如暹罗、爪哇、越南、柬埔寨等地区的历史遗产,都具有互相联系的特点,反映了各种文化的交汇和融合。
在东南亚文化交流的历史中,中外文化的交流是占据重要地位的。
自古以来,东南亚地区就是世界各国的贸易和文化中心,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通过这里形成了交流。
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交流是一种跨度非常大的现象,因此它的影响也非常广泛。
在历史上,东南亚地区曾经是印度、中国、西方国家、阿拉伯地区等不同文化的交汇地。
这种交汇促进了各种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以及文化形态的更新和创新。
汉朝的文化交流与西域东南亚与中亚的文化交融
汉朝的文化交流与西域东南亚与中亚的文化交融汉朝的文化交流与西域、东南亚与中亚的文化交融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其间发生了许多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事件。
特别是与西域、东南亚和中亚的接触,这些交流不仅丰富了汉朝的文化,也对这些地区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西域的文化交流1.1 丝绸之路的开启西域是汉朝与中亚之间的重要枢纽。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使节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奠定了汉朝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基础。
丝绸、瓷器、铁器等中国的物产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域,同时西域的各种商品也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
1.2 婚姻交流汉代皇室与西域诸国的王公贵族进行了多次婚姻交流,这一交往形式促进了文化的交融。
通过婚姻,许多西域诸国的风俗习惯、服饰、建筑、宗教等进入了中国。
1.3 文化学术交流西域是众多文化学术交流的中心地带。
汉代医学家张仲景曾经收集了许多中亚的医生方剂,丰富了中国的医药学。
佛教传入中国也主要通过西域,其中最有名的是前秦僧人竺法深和曇无讳,他们将佛教理论注入到中国的文化中。
2. 东南亚的文化交流2.1 渔民文化交流汉代时期,中国的渔民开始远洋捕鱼,他们在东南亚沿海地区定居,并与当地居民进行了交流与融合。
这种渔民文化传统促进了汉代与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交流,丰富了汉代文化。
2.2 交通往来东南亚地区的玻璃珠、金银器、贝壳等商品通过南海航运进入中国,促使了汉代与东南亚的文化交融。
同时,中国的丝绸、瓷器、铜器等商品也通过南海航运传入东南亚地区。
2.3 文化信仰的传播佛教的传播也通过东南亚地区实现。
东南亚地区的原佛教信仰接受了从中国传入的佛教理论和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同时也促进了两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3. 中亚的文化交融3.1 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中亚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中亚与汉代的交往始于汉武帝时期。
中亚地区的匈奴部落经常与汉代进行战争和和平交流,这种交往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3.2 艺术与宗教交流帕米尔高原上的精美壁画展示了当时中亚地区的绘画艺术,许多艺术风格和主题都受到中国的影响。
亚洲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亚洲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当我们谈到亚洲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我们可以想象出一个融合的巨大画面,画面上有各种文字、音乐、舞蹈、绘画、戏剧等,每一个元素都代表着自己国家的独特文化,当这些元素相互融合时,便能产生令人惊艳的多元文化。
历史上,亚洲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已经有着千年的历史,在这个进入21世纪的时代,互联网的发展使文化交流更加便利和广泛。
尽管亚洲国家各自保留了自己特有的文化,这并不影响文化交流的发展,反而会随着交流的深入而更加繁荣。
首先让我们先从语言这个方面来谈谈亚洲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亚洲国家拥有着丰富的语言文化,例如中文、日语、韩语、泰语、马来语等等。
这些语言虽然各有特点,但是由于亚洲国家之间的交流,这些国家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彼此的影响。
例如,日本的汉字和汉语有着很大的关系,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常用汉语的一些词汇,而韩国也因为一些历史原因在某些场合也使用汉字。
在泰国,汉语也是被越来越多人所学习,甚至泰国也设有一些汉语专业的学校和机构。
这些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亚洲国家之间的语言和文化交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除了语言,音乐也是亚洲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的一大亮点。
各个国家的民族音乐有着不同的特点,例如中国的京剧,日本的民族音乐,印度的卡车,泰国的泰语音乐等等,这些音乐其实并不是只属于各自国家的。
我们可以发现,在世界各地,一些亚洲国家的音乐因为其独特性和吸引力,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
一些古老的音乐,如中国的晋乐、琉球的民族音乐也开始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而一些年轻人也在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去创作和演绎这些民族音乐,这展现了亚洲国家之间音乐文化交流的活力和未来的光明。
舞蹈也是文化交流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亚洲国家各自有着优美的民族舞蹈,例如中国的花鼓、日本的日舞、印度的卡达克、泰国的芭蕾舞等等。
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舞蹈也受到了相应的传承和发展。
例如,最近越来越多的日本年轻人喜欢中国的古典舞蹈,开始学习中国舞蹈以及舞蹈背后的文化,而中国年轻人也在跳韩国的流行舞蹈。
中国古代的民族和文化交流
中国古代的民族和文化交流中国古代作为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特而多元的国家。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的民族和文化交流。
一、背景介绍中国古代是世界上最早发展的文明之一,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元的民族结构为其民族和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商业和农业的兴盛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丝绸之路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西方互通有无的重要贸易通道,也是重要的民族和文化交流平台。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东欧以及地中海沿岸的国家建立了密切的贸易联系。
这些贸易往来不仅促进了商品和技术的交流,也带来了宗教、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跨民族融合。
三、南方海洋文化与交流中国古代南方是一个重要的海洋交通中心,也是中国古代与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区进行民族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通过南方海洋贸易和渔业活动,中国古代与各国家和地区互通有无,这种交流促进了物质贸易、技术传播和文化互鉴。
四、单于与汉文化的交融中国古代北方与周边蒙古、匈奴等游牧民族之间的交往称为单于贸易,这种交往也导致了汉文化与草原文化的交融。
在这种交流中,汉文化和草原文化相互渗透,产生了新的文化现象和艺术形式。
例如,草原民族的乐器和舞蹈形式在汉文化中得到了融合和发展。
五、佛教传入与文化交流佛教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文化输出之一。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它与中国的儒教、道教等传统文化相互融合,产生了中国独特的佛教文化。
佛教的传入也促进了中国与印度、中亚等地的文化交流和学术交流。
六、宗教与文化交流中国古代是一个宗教多元的国家,佛教、道教、儒教等各种宗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这些宗教的传播带来了各种宗教文化的交融。
例如,佛教与道教相互影响,佛教寺庙中出现了道教的神像和仪式。
七、文化与技术交流中国古代的民族和文化交流不仅体现在艺术、音乐、舞蹈等方面,也表现在技术交流方面。
通过贸易和其他方式,中国古代与周边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农业、手工业、医药等方面的技术交流,这些交流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东南亚佛教和密宗的兴起和传播
东南亚佛教和密宗的兴起和传播佛教是源自印度的一种宗教,自公元前5世纪左右开始传播到中国,在中国又形成了不同的教派,其中有密宗,也就是拉密教派。
密宗是佛教中的一种教派,最早起源于印度,后来随着佛教的传播传到了中国。
在东南亚地区,佛教和密宗的兴起和传播也非常的有意思。
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佛教和密宗最早传入东南亚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左右的印度。
当时,印度的佛教和密宗传统逐渐扩散到缅甸、泰国、柬埔寨等东南亚地区,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和密宗在东南亚的发展逐渐呈现出多样性与差异性的特点。
在东南亚,佛教和密宗教派的兴起与传播与地域、历史文化因素密不可分。
比如,泰国的佛教传统深深地影响着泰国文化、政治和社会制度。
在泰国的饮食文化、宗教节日、建筑风格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佛教元素。
同样,柬埔寨的吴哥窟和缅甸的莫园佛塔也是佛教传统的优秀代表。
佛教和密宗在东南亚的传播和发展还与历史背景密不可分。
在柬埔寨,耐克特窟和巴戎寺(Angkor Wat)的壁画大量地描绘了佛教故事和传统。
这与10世纪前后的柬埔寨王国的繁荣和黄金时代有关。
在这个历史时期,佛教得到了大力支持,柬埔寨的君主们还亲自参与到佛教宣传和弘法的活动中。
在泰国,佛教和密宗的兴起和传播同样与历史时期有关。
在大城时代(公元1238年至1438年)中期,泰国拉玛迪二世在位时期,泰国佛教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拉玛迪二世的统治下,泰国佛教开始逐渐地走向特色化,出现了许多特有的佛教宗教仪式和宛如迷信的东西,比如象神崇拜和注重魔法的现象等。
在缅甸,佛教和密宗早在6至10世纪时期就传入了缅甸地区。
9至13世纪时期,缅甸的佛教文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出现了至今仍然保存完好的丰富佛教文化遗产,如莫园佛塔和曼德勒古城等。
总之,在东南亚地区,佛教和密宗的兴起和传播经历了一个漫长而丰富的历史进程。
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宗教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已经发生了变化和演变,但它们的精神和思想内核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东南亚传统民居与中国南方传统民居
柬埔寨茶胶干栏民居
缅甸勃固滨水浮居
2.
干栏式民居: 这种干栏式建筑受到地形的影响出现了因地制宜的建造形式。例如竹木地居,夯土地居,石坛住 宅。 发展到后来,民族文化宗教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在不同的程度上反映民居形式和特征上 来。在大户人家,石质的柱础开始出现。在建筑材料上,有一开始的茅草树皮竹块向结实的柚木, 房子变得更加结实了。
火塘与睡席
4.
3.方位与朝向: 中国和东南亚在房屋的平面布局上都有着对方位和朝向的要求。但是二者也有不同之处。
北 (玄武—丘陵) 西北 东北 西 (白虎—大道) 西南 南 (朱雀—湖水) 东 (青龙—小溪) 东南
第五部分: 研究总结
东南亚建筑文化在总体特征上应该归属于东方建筑文化系统,但它与该系统中其他几 个地域性建筑文化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同时受到中、印两大古老文明的夹击,而其固有文 化的强大生命力又赋予它明显的个性。 在它的身上,仍残存着一些中国早期建筑影响的痕迹,保存着中国古老的建筑格局或 样式。 在居住建筑方面,中国的影响几乎散布于整个东南亚地区。东南亚建筑文化的特殊性, 对我们研究中国建筑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悬山屋顶
→
防雨要求
→
节省材料
→
防止下垂
→
增设披檐
→
歇山屋顶
硬山顶
悬山顶
三卷殿(勾连搭)
福建晋江大仓蔡宅
2.
东南亚悬山屋顶的五种变化形式
两坡屋面均加接披檐 西双版纳傣族住宅构架分解示意
山面加接披檐
泰国的干栏住宅 对称迭落
两栋并列
苏门答腊民南加堡住宅
两山面加接半圆锥状披檐
泰国清迈民居
尼亚斯岛的椭圆型住宅
东南亚传统民居与中国南方传统民居的对比研究
【doc】地区性·民族性·国际性——评《云南民族文学与东南亚》
地区性·民族性·国际性——评《云南民族文学与东南亚》<民族文学研究)2ooo.2地区性?民族性?国际性评《云南民族文学与东南亚》岑敏傅光宇教授着<云南民族文学与东南亚>一书,旨在从文化交流的角度对云南民族文学与东南亚文学进行比较研究,借此充分揭示云南民族文学的地域特点,民族特性以及在国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云南是我国西南边陲通往国外的大门,居住着26个少数民族,其中的跨境民族有壮,苗,瑶,傣,佤,布朗,独龙,德昂,怒,傈僳,彝,拉祜,哈尼,阿昌,布依,景颇,以及克木人.云南因与东南亚地区山水相连,所居住的华侨,华裔达两千万人以上,仅云南籍的便有近80万人.由于地缘关系所形成的跨境而居的情况十分突出,相互交往,交流文化十分频繁.云南和东南亚还是我国与南亚交通的汇聚地之一.我国与印度文化的交流,东南亚又是必经的通道.所以作者认为,将云南民族文学纳入世界文学发展史的视野,势在必然.但这种交往及文化交流,并不是简单的一方消融另一方,而是在彼此保存独立个性的基础上,吸取精华,既吸收,也付与,是双向甚至多向的交流汇合,为此又形成某些个性.故作者特别提示有几种情况务必不能忽略.即:所谓多向传播,其中除跨境民族的双向交流,还有非跨境民族也参与交流;云南和东南亚既是华夏文化与印度文化的交汇地,华夏文化经此向印度传播,反之亦然;80进而在向内地传播印度文化时,欧洲,中亚的文化亦由此发生了相互交流的关系.这种错综复杂的情况,无不显示了云南与东南亚文化的绚丽多姿.对此,作者作了纵向的梳理和横向的归纳,使读者一目了然.所谓纵向,即两者文化交流的历史,作者大体上勾划出四个阶段.该书将远古及秦汉魏晋南北朝(公元618年以前),作为云南与东南亚文学发生关系的肇始时期.这一期时间的跨度很长,文学上以神话,传说为主,着名的盘瓠神话早在这一阶段已经南传,南传的作品还有九隆神话,安阳王传说以及反映秦汉时期移民交州的传说等等.东南亚向内地传播的,除了印度葫芦生人神话,也有包含东南亚文化因子的某些传说.这一阶段主要表现的是华夏文化圈影响的扩大和辐射,以及东南亚地区与华夏文化存在交流的愿望,并为实现这种愿望而在行动上作了一些试探,如越裳朝周传说及掸国献乐及幻人等.第二阶段为唐宋时期(公元618—1279年),这是内地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同时是云南与东南亚关系发展的时期.印度文化和华夏文化之间也于此一阶段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云南南诏,大理国地方政权出现的同时,又是云南各民族的文化空前发达的时期,已经很有能力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大量吸纳和整合外来书评文化.因此,文化交流愈显频繁.有的有重要影响的作品(如泼水节的传说)和大型文学作品(如《罗摩衍那>,<召树屯>)大概都是此一时期,踏上了云南的境界.第三阶段是元明清时期(1280—1860年).内地的封建社会虽然逐渐走下坡路,但新经济因素的萌芽更增强了华夏文化的力度,无论是渗透或吸收,不但是前一阶段的继续发展,而且,郑和通过南海七次下西洋,给东南亚留下长远而深刻的影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同时传播的结果,使东南亚各地至今仍流传郑和的传说和遗迹.人们把暹罗叫三宝(即三保)港,泰国有三宝公庙多处.在马来西亚,缅甸,文莱,印尼,都有郑和的遗迹和传说.郑和下西洋前后28年,给东南亚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东南亚人民在传说中将三保太监塑造成一位像貌堂堂,极有智慧,造福于人的神化了的男子汉,是不难理解的.第四阶段为近现代.若细分,又可分为两个时期.新中国建立之前,由于中国和东南亚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东西方文化交流也是不平等的,往往是西方文化通过东南亚渗入云南.直至1949年以后,云南和东南亚之间才开始了崭新的交往,并且从自发交流迈上了自觉交流的高度.根据云南和东南亚的民族文化交流的特点,作者将其大体分为四种类型:要素移植,同源异流,多元汇融,共同创造.每种类型,作者力所能及地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在介绍诸家不同观点的同时,明确表达了他自己的研究所得.无论是资料的运用,还是观点的表达,这些章节都是该书主体,也是作者用力最多的笔墨.要素移植的准确含义.,作者未作明确交待,读者只能通过该着列举的系列作品,体会要素大概指作品固有的基本内核,不管它历经多久,流传多远,作品的内容几经变化,但基本内核依然如旧.无论是双向交流还是多向交流,基本内核始终保留并不断流动.如果没有理解错的话,这也许正是作者所说的"要素移植".这方面,作者举例较多.如南诏"盟石"与"试剑石"传说,似乎脱胎自<三国演义>之刘备,孙权试剑石传说,但作者认为它实际最早出现于今越南中部."这一传说是先由越南沿海北上,最先记载在<水经注>上,然后又载入<述异记>乃至<梁书>,<晋书>,<南史>等正史中,唐,宋以来逐渐与北固山,吉水等地旅游景点相联系,罗贯中把它融铸于<三国演义>中,最后方辐射至云南及南北各地."(58页)传说的主人公几经变化,而石为英雄试剑的内核未变,由国外到国内,又由南到北不断地移植传播.再如傣族的阿銮故事,作者认为源于缅甸;西双版纳刀霸供兄弟传说属流传地域跨欧亚大陆的"河海一飘流型"弃子传说,"但其逆水而上的情节则吸收自素汪传说,是吉蔑文化北传所致."(77页)九隆神话因被载入<风俗通义>,<华阳国志>, <后汉书>,<水经注>而见着于后世,本为哀牢人所有.作者认同景振国<老挝地区民族的变迁>一文见解,同意这是昆明人共同的神话,"因哀牢地区南端之鸠僚人带到老挝而演化为九龙神话.成为老龙族的始祖神话了."(81页)颇引人兴味的是缅甸竟然有诸葛亮的传说,而且传播很广.诸葛亮南征并未到达缅甸,但传说在缅甸境内却流传很广,直至现在依然在流行.中缅边境与缅甸境内关于诸葛亮的文物遗迹比比皆是,其影响甚至达到缅南.早期多与七擒七纵孟获有关,中期多宣扬诸葛亮的神异,晚期多颂扬诸葛亮在文化传播和创造上的功绩.形成这种文化事象的原因当然不是单一的.首先在云南少数民族中,如彝,白,景颇,德昂,傣,基诺,佤,俚人,苗族几乎都有诸葛亮的传说.这些传说讲孟获被擒之事,多赞扬诸葛亮的神明,智慧,团结精神等.既然史实并未记载诸葛亮亲自南征到达澜沧江,怒江,保山乃至缅甸,何以会有这样一些传说呢?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值得思考的意见,如明代设缅甸宣慰司以来同内地的8】书评关系加强了,交往自是更密切.再则民族迁徙促成了诸葛亮传说的传播.作者提出三方面的因由:一,西迁缅甸之"靡莫"及孟获族人或其后裔,逐步传往曼德勒一带.二,受到诸葛亮南征影响之氐羌族群居民西迁时,因与百越族群,百濮族群居民交往而传播之.三,跨境民族将传说从云南传至缅境,等等(见117 页).可见,云南少数民族在这一中缅文化交流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源异流指同一作品,因时过境迁所发生的变异.如盘瓠神话传说是很古老的作品,它的源流被近世学者研究了近一个世纪.这一神话又不断有所变异,然其基本内容与犬图腾崇拜相联系,它的始作者应是崇拜犬的民族.此一神话又有卵生的内容,包含东夷文化因子.现在所知,中国境内流传"盘瓠种"神话的有瑶,苗,畲等,黎族亦有近似的神话,但其另有族源.这些复杂关系至今并未得出很明确的结论.越南也有瑶族,系从云南迁去.但越南的盘瓠传说和云南瑶族的盘瓠传说,属同源异流状态,不一定有明确的传承关系.我比较同意作者的模糊态度,盘瓠的源流目前确属于难以定论的问题.我认为,犬,原是西北j犬之图腾,却被苗,瑶,畲以致黎诸族接纳,视为祖先神,内容各自又有不同的变易,这在历史上必定有很深刻的动因,只是现在尚未被完全发掘,故对破译盘瓠神话同古史的关系,尚不甚了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一神话定然辐射着一段远古史影.多元汇融的作品,实际是一种复合型的作品,由于文化交流,融合了两个以上不同地区或两个以上民族的文化因子而形成的.大黑天神神话在大理地区很着名.此神原是古印度民间的地方保护神,随佛教密宗传人云南,具有大神力,传人大理后,成为玉皇大帝的侍者,为抗玉皇之旨意而吞瘟丹,拯救了人类,成为"土主"或"本主",以致因斗蟒而献身.根据白族文化学者研究,"本主"崇拜盛行于白族,是古老而独特的民族宗教信仰,每个村寨都奉有本村的"本主",也有几村合奉82一本主.每一本主有其特定的功能,具体便是保护该村的地域和子民.什么人死后当本主, 一般都由村民定.凡是对群体有贡献,平日有威望者都有可能当"本主".但"本主"并不一定都是人死后的灵魂,也有动物崇拜和灵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都是本主崇拜的重要内容.这实际是一种多神崇拜,属于原始宗教范畴,后又被佛教密宗和中国本土道教渗透,成为一种综合的系列文化现象.加以在民间影响广泛,有些作品的生活气息很浓.大理地区接受了印度的大黑天神神话,加以吸收,改造,丰富,利用,使大黑天神由密宗的护法神而变为有较丰富的内涵,发展为白族的"本主"神话,表现了民间的理想,寄托了平民百姓的深切愿望:牺牲自我,救世爱民.此外,<观音伏罗刹>也属于多元汇融的很典型的作品,在白族家喻户晓.傣族优美的长诗<召树屯>,早在上世纪50年代便享誉艺坛.孔雀公主超群的姿容,通过舞台和银幕,照亮了广大观众的眼睛.但它的始作者并非傣族,尽管傣族诗人赋予它美的思想美的形象美的意境.这一孔雀公主故事的渊源,被学术界多方探讨,意见并未一致.该书大量搜罗了各家之见,作了具体,客观而又扼要的介绍.所提到的资料,有云南境内的,也有不少东南亚的.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它的渊源和传播不是单一的,远源是阿里藏族的<普兰飞天故事>,传人印度经过长期印度化和佛教化."尔后,或由南海道传人东亚译为汉文;或北传西藏译为藏文,并在民间广泛流传,再由喇嘛传到蒙古族中;或由佛教徒北传中亚,经北方'丝绸之路'传人中原;或随南传上座部佛教之传人进东南亚,由清迈<班雅萨>经佛寺传人我国傣族地区并深入民间, 又经历了与本民族文化传统,中原文化因子之选择与汇融过程."(182页)可见它的汇融过程,共包含了藏族,傣族,中国中原,印度,东南亚等文化因子,最后整合为一篇脍炙人口的长诗.该书所说文化交流中的"共同创造",其书评实是交融汇合的另一种形态,只是所参与的地区或民族,其作用难分主次.神话以葫芦生人为典型的例证.这一神话在内地,印度,泰国都流传.闻一多生前便作过专门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在云南各少数民族又发掘了大量有关的新资料,作者共举出117例.凡有葫芦生人神话的大都是跨境民族.葫芦生人神话一般都同洪水神话相粘连,这一神话曾有学者提出最早源于印度,但实际所见,东南亚和中国西南的葫芦生人神话却是这一类作品中内容最丰富,形态最多样的.因此,这便不是简单的引进和接受,被引进者和引进者,同时又都是共同的创造者.泼水节的传说为众所熟知.其实它并不是傣族所专有,阿昌族,德昌族,布朗族以及东南亚的泰国,老挝,柬埔寨,缅甸等国也有这个节日.有关这一节日的传说,仅泰国常见的异文便有好几种;东南亚关于这一节日的传说,同云南境内自有不同.而它的起源,一说古印度,另一说古波斯.而所有各地区各民族的泼水节及其传说,其核心都是水和雨.按宗教原则,水净人罪,泼水引雨,消灾纳福.作者比较倾向于源于古波斯之说,传至印度,有不同的地方化和民族化,自融人华夏文化因子之后,更体现了各地区各民族对泼水节及其传说的独特创造.作者称这是一种"相异互补性质的共同合作与独特创造"(222页).傣族的长篇英雄史诗(_-z-嘎西贺>取材于印度的英雄史诗<罗摩衍那>,这已经是傣族文化研究者的共识.而泰国北部有一部<拉玛坚>与另一部<婆罗门洽克勒>,在故事情节上同印度<罗摩衍那>及傣族<兰嘎西贺>存在有同有异的情况.凡此,作者参考综合各种见解,认为印度之外其它民族同一故事的异文,均是<罗摩衍那>的种种衍异,但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下,又有新的发展和创造,也就是说,已各自形成为另一部新的作品,说这些作品是多民族的共同创造,还是较为确切和妥当的.综观此书,作者治学态度认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有些问题一时难作判断的,没有急于下结论,如"蛋生人"的神话母题,即通常说的卵生神话,它的原生地究竟在哪里?"额头生人"传说始于何处?如何分析认识缅甸的唐僧取经传说?等等.无论始作者还是传播路线,均未能求得可靠的线索.作者立足于文化交流窥文学的交流,有一明确的可贵的认识.他认为,自我封闭的,单一而同质的文化,是缺乏生命力的,难以蓬勃发展.具备改革开放思想的今人,早已深切体会,凡是不善于吸收其它民族优秀文化的民族,最终必然消亡.研究云南民族文学与东南亚的关系,固然能了解民族之间的交往和文化交流,同时也为了强调,交流,合作,创造,此乃人类发展和进步的需要,也是必然的结果.(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责任编辑余志川8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自然影响下说中国与东南亚文化
不可否认,自然是影响一个文明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诚如曾经辉煌的四大文明古国无不依附于大河,多山多岛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古希腊小国寡民的现状并同时成就了其独特的民主政治。
而在中国古,北方广阔草原与它的游牧文化,中国腹地平原与它的农耕文化,南方临海与其渔业文化等无不体现了这一点。
即使不很专业的去研究,也不难发现,东南亚文化很多方面都有这中国的影子。
历史是其一个不可避免的因素,这些都曾是中国的藩属。
但从自然上看也并不难发现其共通性,东南亚与中国一样都是一个具有多样统一性的地域。
大陆与岛屿并存,山地与平原同在的地理特点,同时存有亚热带与热带气候逐渐过渡的自然条件,有频繁的民族迁徙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构成了多样的生活模式及多彩的民族文化。
下面将说明在这共同自然文化下对两者的影响。
首先是语言,东南亚各国的语言有很多借鉴了汉语(特别是方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从语言的分析,可以看出文化的接触和民族间的关系,这恰好像考古家从陶器、装饰品和兵器的分布可以推出结论一样。
东南亚各国在语言上出现的汉语借词现象,不仅真是生动地记录了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文化交流的历史,同时也反映了其人口的一部分重要的构成——中国移民。
其次华人移居东南亚有着悠久的历史。
自古有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期游牧民族阻断了前往西域的陆上通道,对外交往智能依靠海路,从而推动了航海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下南洋。
而近代,清末英法联军的入侵、甲午中日战争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再到辛亥革命之后,军阀混战,形成了几次大的东南亚移民的高潮。
尽管称谓不同,但由于生活方式、民族习俗、生产模式的相同相似使其有着天然的文化同源和民族亲缘关系。
跨境毛南族相互间建立了密切的经济文化关系,具有和睦相处,共生共融的特点。
再者中国与东南亚都同样以农耕文明为主的生活方式,使双方人民勤劳俭朴、重视家庭,这是农业社会长期形成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是约定俗成的价值观。
以如家为核心的东方价值观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东南压地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最后说到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另外一重要的文化想通之处——信仰。
佛教是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在古代,东南亚是中国和印度文化主要的辐射带。
正式在这样的条件下,起到了文化交流的桥梁,沟通了彼此的宗教感情,融合了民族艺术,创造了相似的宗教生活,推动了文化经济的发展与合作。
几近相似的地理环境、历史的相通和民族同源和华人同根,使中国与东南亚有着独有的的文化共性的资源优势。
我想不管是中国还是东南亚,都应该重视这种优势,不仅要注重学术界的交流和合作,更要发挥民间外交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