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关系研究
统筹城乡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关系研究
统筹城乡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关系研究作者:石红溶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07期摘要: 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之间是有机的统一体,当前在我国现代化过程中尤其要致力于实现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协调发展。
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尤其要以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农村建设和产业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化;西部地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建设新农村也进行了全面的部署。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衡量和检验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最为重要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工业反哺农业,是我国工业化中期阶段新型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主要内容。
统筹城乡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有机统一的,统筹城乡发展是基本思路,建设社会主义农村是具体措施和必要准备。
城乡统筹的目标是使国家全面现代化,通过城市化、工业化和建设新农村,使城乡逐步一体化。
一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统一性与互补性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并不矛盾,新农村建设可以通过扩大内需、提供稳定社会环境等途径来促进城镇化,而且即使将来实现了城市化,仍然会有非常可观的人口留在农村,有必要为这一部分人提供基础设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可以通过扩大内需等途径来间接促进城市化,又可以直接促进农村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二者具有很强的统一性与互补性。
首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城市化的前提与基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城市化的基础,是激活农村需求的重要手段。
推动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有利于启动农村巨大的潜在需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城市化的关系探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城市化的关系探讨内容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也是我国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城市化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涵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思路的集中体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是实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进一步促进农村城市化的新举措。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生产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生活宽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加强扶贫开发工作。
乡风文明—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
村容整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管理民主—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在全国农村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关系新论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关系新论摘要: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生产方式和文化观念不断提升、农村转变为城镇的过程;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
城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利于城镇化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者应实现良性互动。
关键词: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关系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现代化战略布局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就应当将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使从而促进城乡统筹、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一、“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1.新农村建设可以推动城镇化的进程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要减少农民数量,使富余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让大量农民进入城镇是一种必然。
随着农村的进步,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的富裕农民必然涌向城镇,推动城镇化进程。
2.城镇化有助于实现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城镇化程度越高,城镇的第二、三产业越发达,城镇的功能越键全,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就越强。
而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是发展生产,主要解决农村增效、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问题。
而城镇化必然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业现代化,吸纳和转移更多农村人口,减少农民,富裕农村,实现新农村建设的任务。
因此,加快新农村建设,为城镇化推进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之源,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反过来又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3.我国的国情决定了现代化建设必须走城镇化与新农村道路相结合的道路对我国来说,人口问题始终是我们今后改革和发展不可回避的大问题。
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太大,若2030年我国人口达到峰值16亿人口,按有关学者提出的“合意城镇化率”为65%,则农村人口仍有5.6亿。
按照现在能够利用的资源和生态承载能力,不可能在短期内都转移到城镇就业,还会有几亿人口生活在农村,所以,我们要两条腿走路,一面推进城镇化、工业化,而且要给农民创造更好的进城条件;另一方面,还要加强新农村建设,发展新农业,使农民可以获得不断增长的物质收入和精神文化生活,真正安居乐业。
研究论文: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研究
81001 农村研究论文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研究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不断加大当前国内新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提高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水平,尤其要全面推进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升新型农村文明建设水平,从而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和谐家园。
习总书记做出指示,各地去在新农村建设开展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在信息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规划先行、分类指导,不断完善相关机制,统筹协调的同时还要突出重点,全面改善当前国内农村农民的生产质量和生活水平。
1、问题的提出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始终依托于坚持不懈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并要求紧紧围绕着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全面推进我国新型的农村社区建设。
从实践中来看,当前国内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然而部分环节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
比如,当前国内广大地区的农村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非常的薄弱,尤其是基本的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农村现有的人居环境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当前国内农村生产、生活环节条件和方式的改变,污水横流、垃圾随意倾倒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乡村。
从这一层面来看,城乡面貌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而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宗旨相违背。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农村建设成为工作的重头戏,如何有效缩小城乡之间差距,丰富农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2、问题分析从本质上来讲,农村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后方基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一方面是城市快速发展的劳务输出地,另一方面也是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食品来源地。
以城市食品安全为例,其主要得益于现代农村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在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条件下,才为城市居民的生活提供了粮食、蔬菜安全保证。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极大地得到改善,然生活质量以及生态环境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相脱节,无法保持三者之间的相互统一。
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一、城镇化进程与新农村建设的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日益增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城市人口过密、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新农村建设作为城镇化的补充和延伸,逐渐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在于改变传统农村的落后面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服务,新农村建设可以实现农民的社会福利和生活品质的提升。
三、新农村建设与城市生活的联系新农村建设并不是要将农村完全变为城市,而是将城市的便利和服务带给农村。
新农村建设将提供更好的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使农村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
而城市的技术和经验也可以为农村带来更多发展机会。
四、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力新农村建设可以提升农村地区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通过发展农村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也可以减少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失,稳定农村社会。
五、城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推动城镇化进程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广阔的机会。
随着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村将得到更多的发展资源和政策支持。
城镇化还可以带动农村的产业升级和农村土地资本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动力。
六、新农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对农村经济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也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新农村建设可以推动农村环境的整治,提高农田的质量和生态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
七、新农村建设与乡风文明的提升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改变,更关注农村社会文明的提升。
通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和乡风文明的倡导,可以培养农民的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八、新农村建设与城市间的互动新农村建设也需要与城市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城市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技术、资金和人才支持,同时农村也可以为城市提供农产品和劳动力等资源。
城市与农村互动的良好关系将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动态关系研究
J n,01 a. 0 2
Vo .9 No 1 1 1 .
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动态关系研究 米
胡 沐 倪 合 金 z ,
(. 1 芜湖市委党校 管理学教研 室 , 安徽 芜湖 2 10 ; . 山市委党校 管理学教研室 , 4 0 0 2马鞍 安徽 马鞍山 23 0 4 00)
( 社会科学版 ) Ju a o nu gi l rl nvrt( c l c nee io) or l fA h i r ut a U i sy oi i c dt n n A c u e i s as e i
化 以促进效率与公平为 目标的政府 改革 、 融体制改革并切实推进新 型工业化战略以促进城 市化与新 金
农村建设的互动。 关键 词: 市化 ; 城 新农村建设 ; 动态关系
中图分类号 :30 F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9 2 6 ( 0 0) l 0 0 — 6 10 — 4 3 2 1 0 一 0 8 0
2 a hn Ne c i g& R s a c e t n o n g me t P a t c o l f e e r h S c o Ma a e n ;C C P r S h o ’ n h n Mu ii a o i f y o Ma a s a n cp l mmi e . C te t
摘 要: 于动 态的视 角, 理论 上构建 了城 市化 与新农村建设 两者的 关系模型 , 出当模型的前提和假设 均 基 从 指
成立时 , 运行的结果就是城 乡之间的 良性 互动; 反之且不加修正就会产生抵触 , 扩大城 乡差异。 "前中 3 -
国国情与模型理想化运行的前提 和假 设尚存在 差距, 表现在政府 、 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效率上。建议 强
农村城市化规划与新农村建设
农村城市化规划与新农村建设在农村城市化规划与新农村建设方面,需要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规划和实施,以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农村城市化规划的重要性、规划原则、实施策略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农村城市化规划的重要性农村城市化规划是指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整地整治、村庄升级、城市功能拓展等手段,实现农村向城市转型的过程。
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实现乡村振兴:农村城市化规划有助于推动农村地区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提升农村地区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从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
2. 改善农民生活质量:通过城市化规划,可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服务设施,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3. 促进农村与城市的互动与合作:农村城市化规划有助于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资源要素流动,加强农村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交流与合作。
二、农村城市化规划的原则在进行农村城市化规划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 合理布局:根据农村地区的自然、经济、人口等要素,统筹规划各种用地功能,合理布局城市的分布和发展。
2. 环境保护:在农村城市化规划中,应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 公平公正:在规划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应保障农村居民的权益,确保资源分配的公平公正,避免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不平等现象。
4. 可持续发展:农村城市化规划应注重长远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农村城市化规划的实施策略为了有效推进农村城市化规划和新农村建设,可以采取以下实施策略:1. 建立健全规划体系:制定并完善农村城市化规划法规和政策,建立农村城市化规划的管理体系和评估机制,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2.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农村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与乡村城市化
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与乡村城市化1. 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成为了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然而,在追求城市化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发展乡村,推动乡村城市化的进程。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论述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与乡村城市化的关系。
2. 经济发展乡村城市化是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建设小城镇,可以为乡村提供更多的产业机会,吸引人才和资本的流入,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新农村建设也可以促进农村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3. 城市资源利用城市和乡村之间存在着资源的不均衡分配问题。
乡村城市化可以更好地利用城市的资源,促进城乡资源的平衡开发和利用。
例如,通过建设生态休闲农业基地和乡村旅游景区,向城市居民提供农村的自然环境和乡土文化,同时为农民增加经济收入。
4. 生活质量改善乡村城市化可以改善乡村民众的生活质量。
新农村建设注重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同时,小城镇建设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娱乐、休闲设施,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5. 产业布局调整乡村城市化可以促进产业布局的合理调整。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存在着瓶颈,通过发展非农产业,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此外,乡村城市化还可以推动农产品加工和农村电商的发展,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6. 环境保护乡村城市化可以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
通过乡村城市化,可以引导城市居民向乡村转移,减少城市对环境的压力,同时在乡村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7. 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城市化有利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传统上,城市与乡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和隔阂。
通过乡村城市化,可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和共同发展。
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道路的关系探析
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道路的关系探析作者:岳珍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第03期【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新农村”和“城市化”,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命题,却又总是时时透露出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必要把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放在一起进行分析,找出其中深层次的关系。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城市化道路;农村城市化一、城市化、新农村的涵义关于“城市化”,至今并无一个十分标准统一的概念。
现在普遍的理解有两种:“人口城市化”和“农村城市化”。
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化,一般是指“人口城市化”,即城镇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的过程。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而在我国建设农村的过程中,有学者把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向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转变的过程称为“农村城市化”。
这种“城市化”,则主要是以农村作为载体,通过改造农村社会的一系列硬件、软件环境,缩小农村和城市的差距。
目前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它的内涵大致是: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途径,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作用下,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由此可见,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村物质和精神文明、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最终实现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二、“新农村”和“城市化”:分不开的命题目前在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关系问题上,有一种观点认为,农村落后是因为农业的资金、资源都被城市拿走了,城市利用农村的廉价土地、廉价劳动力发展起来了,而农村却落后了,因此,现在需要放慢甚至停止城市化步伐,全力加快农村发展。
对这一问题,专家们的普遍意见是,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概念并不冲突,相反,两者是相辅相成的[1]。
城镇化发展与农村建设
城镇化发展与农村建设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城镇化对农村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既带来了许多机遇,又带来了一些挑战。
本文将探讨城镇化发展对农村建设的影响,以及如何合理规划农村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一、城镇化发展的机遇1. 就业机会增加:城镇化的进程带来了大量的建设工程,为农民工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农民可以通过迁徙到城镇,获得更高的工资和更好的工作条件,提升生活水平。
2. 经济发展:城镇化促进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紧密联系,有助于农产品的销售和流通。
同时,城镇化也带动了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3. 基础设施改善: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量的资金被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如道路、供水、电力等。
这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提升了农村的整体发展水平。
二、城镇化发展的挑战1. 农村人口流失:城镇化进程中,许多年轻人选择迁徙到城市工作,导致农村的人口减少,农村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2. 资源浪费:有些地方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土地浪费、能源浪费等问题,对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3. 农村空心化:城镇化过程中,一些小型农村被逐渐遗弃,导致农村空心化现象的出现。
三、合理规划农村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1. 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道路、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条件,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2. 鼓励农民就地就业:通过加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农民可以在家门口就业,减少人口流失。
3. 提高农村收入水平:加强对农村非农产业的扶持,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农村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4. 引导城市资源向农村倾斜:通过政策引导,将城市的知识、技术、人才和资本资源引导到农村,促进城乡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农村发展。
5. 加强农村治理能力:提升农村自治组织和农民合作社等组织的管理水平,加强对农村社会建设和治理的支持,推动农村社会发展。
总结起来,城镇化发展与农村建设是紧密联系的,需要合理规划和推进。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城市化发展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城市化发展研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中国农村正面临着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
为了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农村城市化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然而,在实施农村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认真研究农村城市化的发展模式和路径。
本文将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城市化发展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农村城市化的定义与意义农村城市化是指农村地区由传统的农村经济转变为城市经济、农村社会转变为城市社会、农村生活逐渐向城市生活过渡的一种发展方式。
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是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建设,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其次,农村城市化可以促进城乡要素的有序流动,推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提升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能力。
最后,农村城市化有助于加强农村社会文化建设,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品质。
二、农村城市化的发展模式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需要选择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农村城市化发展模式。
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模式可供选择。
1. 传统型农村城市化模式这种模式在一些农村地区仍然存在,主要依托于传统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通过引进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厂,将农村地区转型为农业产业基地,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升。
该模式的优点在于发展成本相对较低,但也容易造成资源过度集中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2. 产业导向型农村城市化模式这种模式侧重于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通过培育农村经济的龙头企业,带动农村地区的发展。
例如,在某些地方选择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农业或生态农业等特色产业,通过打造独特的乡村风景线和品牌产品,吸引外来游客和投资者,从而推动农村地区的城市化发展。
3. 乡村综合发展型农村城市化模式这种模式注重农村的综合发展,将城市化的方式渗透到农村的每个方面,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等。
通过建设现代化的乡村基础设施、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和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使农村地区的发展更加均衡和可持续。
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摘要:城市化,是能够带动农村发展的城市化;新农村建设是在城市化建设的背景下,由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日渐饱和、农民素质极大限制其就业,而采取的一个国家战略。
因此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并不冲突,相反,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当然这两者两者也存在一些相悖的地方,比如两者的载体不同,同时在城镇建设中,也存在城市资源需求增长过快,加剧了农业和农村资源的流失,从而损害新农村的建设,但是科学地把握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两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关键词:城市化;新农村;关系一、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在我国,目前我们说起城市化的时候,通常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也正是基于这种观点,我们通常把农民工进城务工作为一个“人口城市化”的过程来理解。
我们认为,城市化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导致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变化的过程。
其内涵在于,它不仅是简单的城乡人口结构的转化,更重要的是一种产业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结构的转化,是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向现代化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转化。
二、我国进行城市化建设的必要性推进城市化不仅是解决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的途径,也是解决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一系列其他深层次矛盾的重要突破口。
它能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解决人口结构性的矛盾;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可以拓展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大量农民变为城市人口,更多的土地可以恢复自然状态,生态环境从根本上得到保护,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有学者推算转移两亿左右的农民,会使耕地增加大约1800万亩,它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推进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变等。
农村人口数量庞大,人均耕地少,工业发展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现在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依然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之一,有测算显示,目前农村绝对过剩的劳动力仍有至少1.亿。
城市化与建设新农村的关系探究_兼论中国解决农民问题的途径
作者简介:毛新雅(1974年- ),女,安徽舒城人,经济学博士,现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学研究部经济与工商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城市化。
① 因为当过多的农村人口迁往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后,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就是留在农村的人了,此时,建设新农村是内因性根本途径。
② 另一个是在百万及以上城市人口聚集区的人口估计值,陈甬军等(2002)。
《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第6期城市化与建设新农村的关系探究———兼论中国解决农民问题的途径毛新雅(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上海201204)摘 要:“三农”问题,实质是农民收入低、农村生活质量差的问题。
城市化和建设新农村是解决中国农民问题的两条重要途径,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逻辑联系:中国农业人口比重过高,通过迁移城市吸收一部分农村人口是新农村得以建成的前提;建设新农村对农业生产和农村教育的重视和加大投入,是防止农村人口增长过快、盲目涌入城市的重要保障,从而为城市化持续健康推进创造条件。
解决中国农民问题,城市化和建设新农村可以互动并举,相辅相成。
关键词:城市化;新农村;农民问题 “三农”问题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也是突出的难点问题,必须妥善解决。
“三农”问题若没有好的解决思路和途径,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也就不能真正实现。
按照以人为本的观点,中国“三农”问题的关键或核心是解决农民问题,具体的说,是要解决农村人口农业就业比重过高、农民收入过低、农民公共资源享有量过少、城乡收入水平和享用公共资源差距过大等一系列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就解决“三农”问题发布了七个“一号文件”,前五个主要是对农村联产承包土地经营制度和农产品收购制度改革等方面工作的肯定。
时隔8年,针对农民人均纯收入连年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有所拉大的情况,在2004年,出台了有关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的第六个“一号文件”。
但改变农民收入低、农村生活质量差的状况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工作同时推进,所以2005年的第七个“一号文件”则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同年出台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决议又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则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头条。
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关系研究
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关系研究【内容提要】城市的发展影响和带动着周边村镇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新农村建设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农村。
以村庄整治为切入点,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起点,逐步将新农村建设全面推开,是我市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实际要求。
新农村建设对于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城市化小城镇建设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之后,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系统回顾总结了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开始了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市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究竟是什么关系?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城市化还是建设新农村?研究者对这些问题见仁见智,分歧较大。
这些争议关涉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与路径的选择、城市化道路的走向乃至中国现代化战略抉择。
找出分歧的关键所在,对于达成共识,推动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健康开展都是必须和必要的。
一、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的概念(一)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城市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现象,其根本含义是指大量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市或城镇转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
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20世纪70年代末,“城市化”的概念被引入我国。
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数量众多的国家,非农村社区中不仅包括大中小“城市”,还包括“镇”(含建制镇和非建制镇),因此,“城镇化”更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在城市化的政策、战略中也都一直强调发挥小城镇的作用。
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其本质功能是聚集和扩散。
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关系研究
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关系研究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关系研究【内容提要】城市的发展影响和带动着周边村镇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新农村建设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农村。
以村庄整治为切入点,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起点,逐步将新农村建设全面推开,是我市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实际要求。
新农村建设对于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城市化小城镇建设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之后,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系统回顾总结了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开始了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市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究竟是什么关系?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城市化还是建设新农村?研究者对这些问题见仁见智,分歧较大。
这些争议关涉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与路径的选择、城市化道路的走向乃至中国现代化战略抉择。
找出分歧的关键所在,对于达成共识,推动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健康开展都是必须和必要的。
一、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的概念(一)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城市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现象,其根本含义是指大量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市或城镇转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
表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农民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及时尚追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人与城市人的意识、观念的落差逐步缩小。
新农村建设,将新型农民输送到城市和乡镇企业,又影响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促进城市的整体进步。
(三)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相互制约一方面,城镇化进程步伐加快,有利于城市向农村辐射。
另一方面,大量的年青农民涌入城市,他们在外面打工、跑运输、做生意,固定农民实际上变成了业余农民,留下妇女、老人在家里做农田,这部分中老年农民文化水平低、劳动能力弱、自我发展意识差,另一方面形成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难、观念更新难、技术推广难、群众组织难”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旨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民生活水平,而城镇化发展则是指人口向城市集聚、城市规模扩大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以及相互促进的方式。
一、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与目标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旨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推动农民居住条件、教育医疗服务、养老制度等方面的改善。
同时,新农村建设还强调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产业发展、农村环境整治等方面的工作。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通过改善农村面貌和增加内在活力,可以促进农民就业,吸引更多年轻人留在农村,并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新农村建设还能够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水平。
二、城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城镇化发展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集聚过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这对新农村建设带来了许多影响。
首先,城镇化发展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减少了农村人口的压力,缓解了农业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
此外,城镇化发展也为农村人口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部分农民增加收入。
其次,城镇化发展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
随着人口向城市转移,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的需要也在增加,这间接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例如,为了吸引农村人口留在农村,政府会提升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这也符合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最后,城镇化发展为农村带来了更多的市场需求。
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升,农村市场潜力逐渐释放。
农民有更多的消费能力,对农产品的需求增加,这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机遇。
三、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的相互促进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为城镇化提供了稳定的后备人口,同时城镇化发展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遇。
首先,新农村建设为城镇化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资源。
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发展与城市化关系
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发展与城市化关系在新农村建设中,乡村发展与城市化是一个紧密相关的问题。
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实现乡村的繁荣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乡村发展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乡村发展的重要性乡村作为国家的基本农业生产单位,承载着粮食、养殖、渔业等重要的农业功能。
乡村发展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的繁荣,更关系到全国人民的粮食安全和基本生活需求。
此外,乡村发展还能提供就业机会,减轻城市压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二、城市化的背景与原因城市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农民问题、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劳动力流失,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加剧,乡村越来越萧条,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
三、乡村发展与城市化相互促进乡村发展与城市化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乡村发展可以为城市化提供劳动力和食品,城市化则给予乡村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需求。
正确认识和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推动乡村发展和城市化的重要前提。
四、发展农业产业,促进乡村发展农业产业是乡村发展的核心,促进农业发展对于乡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通过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优化农业结构,推行农业生产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五、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乡村基础设施是乡村发展的重要支撑。
政府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村供水、供电、交通等设施的覆盖率,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距。
六、提供乡村就业机会,留住劳力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是促进乡村发展的关键。
应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和技能提升的投入,鼓励农民在乡村发展新兴产业,提供多种形式的就业机会,促使农民留在乡村发展。
七、加强城乡交流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城乡交流与合作是乡村发展与城市化的有效途径。
通过对接城市资源,引领城市资本流向乡村,促进农村农民从传统农业向非农产业转型,实现乡村与城市共同发展。
八、加强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是乡村发展与城市化关系的重要方面。
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进程
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进程一、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农村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
农村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建设,以适应新的时代需求。
二、农村现状与问题当前农村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低等。
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村的发展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成为制约农村与城市化进程相互促进的瓶颈。
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为了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推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它包括了基础设施的改善、产业结构的优化、农民收入的提高等方面的内容。
四、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
农村要发展,首先需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支持,比如交通、通信、供水等方面的设施。
这样才能为农民的生活提供更好的条件,也为农业生产提供更便利的环境。
五、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是新农村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村的需求,需要发展多元化的农业产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这将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六、农村土地利用与保护土地是农村的重要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对于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
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利用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保护好农村的土地资源,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七、农业现代化与农民素质的提升农业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农村要发展,必须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质量。
同时,还要加强农民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民的专业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
八、农民收入增加与社会保障提高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农民的收入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水平和发展动力。
要通过发展农村经济,推动农民收入的增加,并加强社会保障,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九、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要注重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
农村的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应该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农村城镇化的相互关系
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农村城镇化的相互关系第一篇: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农村城镇化的相互关系读书报告——浅析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农村城镇化相互关系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新农村建设虽然切入点是农村, 目的点却是推进城市化进程与社会整体发展。
正确理解二者关系,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市化道路相辅相成, 新农村建设将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社会内涵, 消除城乡二元社会差别, 为新型城市化道路提供必要准备, 并以此成为中国影响世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里程。
一、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概念。
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
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的一项决议,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二、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的关系。
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的关系在农村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农村发展状况,城镇化和农村标准化都可以发挥作用。
正如米尔顿·弗里德曼所说的,“没有最佳规模,只有最佳规模分布”,其实更确切的表述应是特定条件约束下的最佳规模分布。
应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合理发展城镇化和乡村。
既然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并行不悖的,就非常有必要探讨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的关系。
城镇化进程中新农村建设规划研究
城镇化进程中新农村建设规划研究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很长的一段发展时期内,我国工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农业的支持来推动。
而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进步,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与此相反,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缺乏资金支持,导致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严重滞后。
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工业反哺农业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研究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找出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农村建设出现的问题,从而指出如何加强我国新农村建设。
标签:城镇化;新农村;问题分析;建设规划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要议题。
在我国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只有将城镇化建设与我国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解决农村社会发展中的三农问题,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建设共同发展,才能实现我国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双赢。
因此,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目的是为了在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能够以城市为中心,带动农村的快速发展,实现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的统一。
这对于推动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1.城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相互协调的。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国城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关系。
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最初阶段,我国农村地区贡献大量的原始资本,造成了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相对落后。
在我国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通过城市地区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效率,将劳动力从传统工业中解放出来,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保障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例能够平衡,从而有效调整产业结构。
进而推动农村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这样,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既有来自于城镇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拉动力,也有来自于农村的推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关系研究【内容提要】城市的发展影响和带动着周边村镇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新农村建设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农村。
以村庄整治为切入点,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起点,逐步将新农村建设全面推开,是我市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实际要求。
新农村建设对于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城市化小城镇建设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之后,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系统回顾总结了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开始了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市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究竟是什么关系?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城市化还是建设新农村?研究者对这些问题见仁见智,分歧较大。
这些争议关涉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与路径的选择、城市化道路的走向乃至中国现代化战略抉择。
找出分歧的关键所在,对于达成共识,推动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健康开展都是必须和必要的。
一、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的概念(一)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城市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现象,其根本含义是指大量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市或城镇转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
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20世纪70年代末,“城市化”的概念被引入我国。
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数量众多的国家,非农村社区中不仅包括大中小“城市”,还包括“镇”(含建制镇和非建制镇),因此,“城镇化”更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在城市化的政策、战略中也都一直强调发挥小城镇的作用。
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其本质功能是聚集和扩散。
小城镇建设,主要指将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引起小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以实现城镇化的历史过程。
城镇化不仅是城镇人口数量和用地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包含了经济社会的结构、功能的转变。
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城乡文明的相互渗透,是我国小城镇建设发展的目标。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即指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2006年2月,中央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文件强调,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村庄治理要突出乡村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本着节约原则,充分立足现有基础进行房屋和设施改造,防止大拆大建,防止加重农民负担,扎实稳步地推进村庄治理。
二、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的是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把农村与城市、农业和工业、农民和市民作为有机统一的整体来统筹协调,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共同迈向小康目标。
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镇化的互动关系,为新农村建设找准着力点。
(一)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相互关联实践表明,城镇化建设是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农村现代必由之路,与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本质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城镇化大战略的一个重要补充或者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目标趋同。
城镇化最终目标是要促进城乡之间的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同步及经济发展的协调,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融合,以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
建设新农村是改变农村社会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劳动力结构及城乡小城镇发展模式,以实现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
二是利益相关。
城镇化的对象是农民,将城市扩散到农村,满足农村城市生活条件或要素。
从城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随着城镇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化水平会相应得到提高,又带动农村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面的现代化,没有城市的城镇化、工业化向农村的辐射,就不可能有农村的现代化和村镇的田园化。
三是作用互动。
农村最突出的矛盾就是人多地少,解决“三农”问题,从根本上讲确实需要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最直接的效应是比较快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最后实现城镇—乡—村一体化。
相反,农村的发展,农村产业的扩大,农民富裕程度的提高,为城镇化奠定物质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把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镇化对立起来,而是要充分利用城镇化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促进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二)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相互促进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城镇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农村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进步,城市的延伸、城镇化的浪潮又推动了农村全面协调发展,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必然相互发生作用,共同促进。
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促进城乡经济发展。
以县域城镇或有条件的乡镇为基础,形成经济、文化、人口、服务中心,辐射农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吸引农村剩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
同时,新农村建设为推动城镇化提供物质基础,由农村产业化带动工业化,由工业化带动集镇化,从而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二是冲击农村社会结构。
城镇化进程中,一部分农民变成城市人,引起农村经济、社会、人口等结构的变化。
新农村建设,发展新乡镇、新集镇、新村庄,将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农村社会结构的改变。
三是释放剩余资源。
农民为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到城里去,带来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释放。
人力资源的释放,满足了城市对劳动力需求,而城镇化的扩张,也向新农村建设释放资金、技术、人才、信息资源。
四是提升人口素质。
通过劳务输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让农民工进城,接受城市生活洗礼,向农民提供在城市掌握生产、经营、生活、学习技能的机会,促进了农民工素质的提升,新农村建设,着力培育新型农民,又满足城镇化对高素质农民工的需求。
五是思想观念更新。
通过城镇化实践,城市的生活方式使农民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农民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及时尚追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人与城市人的意识、观念的落差逐步缩小。
新农村建设,将新型农民输送到城市和乡镇企业,又影响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促进城市的整体进步。
(三)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相互制约一方面,城镇化进程步伐加快,有利于城市向农村辐射。
另一方面,大量的年青农民涌入城市,他们在外面打工、跑运输、做生意,固定农民实际上变成了业余农民,留下妇女、老人在家里做农田,这部分中老年农民文化水平低、劳动能力弱、自我发展意识差,另一方面形成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难、观念更新难、技术推广难、群众组织难”的问题。
长远来看,这一问题难以根本消除,比如,农民工子女随着农民的认识水平提高,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增大,基本上大都能受到良好教育,一部分还会考上大学,走出社会、走出农村;不能考上大学的,其受教育的程度,远远超过老农民工一代,不会减小外流趋势;已经营在外的农民工,有的一心向往和愿望是跳出农门,有的也想在农村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但他们把房子建好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不会固定在家居住,农村的产业可持续发展仍将受到制约。
而如果城镇化发展滞后,农村大量人口仍留在农村,找不到出路,又会增加新农村建设成本,同时,城镇化的优势不能转化为表农村建设的动力,则会延缓新农村进程。
三、认清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进程的认识误区城镇化进程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决定在农村现代化必须合理、协调推进农村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不能把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对立起来,在新农村建设中减缓城镇化进程,或者以城镇化简单代替新农村建设。
着重应走出以下三个认识误区:(一)“对立论”认识误区有人说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一对矛盾体,农村城镇化,农民在农村的越来越少了,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出现了缺失,新农村建设要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庄、落实新保障、培养新农民、健全新组织,几乎无人来抓、无人来干、无人来享。
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如南雄市珠玑镇上嵩村(省定贫困村),只有3个自然村,133户529人,在家几乎多半为老弱病残、妇女儿童,以致新农村的建设难以启动实施。
但是,从全国来看,不论我们城镇化发展速度有多快,城市提供的就业机会还是很少,社会保障等也难以跟上,大量的农村人口仍然进不了城市,即使我们的城镇化程度达到60%,仍然有五六亿的人口留在农村。
从农村的实际情况看,农民能够在城镇安家,定居下来仍是少数,大多数仍会离土不离乡,有的只是暂时性离开农村,城镇化不能解决农村的长期发展问题,必须通过新农村建设改变农村面貌。
同时,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有头脑、有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人才,城镇化可以把农民变成农民工,把农民工变成“能人”,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不是矛盾体,而是相辅相成的。
(二)“重叠论”认识误区走农村城镇化道路和建设新农村,目的是要全面推进农村的现代化。
有人片面理解,建设新农村内容涵盖了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建设、社会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方方面面。
农村现代化,必然要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民主化,认为新农村的建设与城镇化建设在思路、目标、效果上是“重叠”的,担心新农村建设削弱乡镇集镇的发展,最终可能形成“镇不象镇”、“村不象村”,浪费国家资源,使新农村失去特色。
实际上,城镇化一般来说是指我国的大中小城市和农村新型镇乡的城市化发展方向,建设新农村,建立新型村庄,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补充,两者不能互为替代。
我认为,新农村建设主要是在村这一块探索集镇化建设道路,有利于解决农民既不离土、又不离乡部分农民跟上现代化问题,也是解决镇城化中乡镇难以解决的缺乏产业化支撑、农民进城可能恶化城市环境、增大城市压力等问题。
(三)“回避论”认识误区由于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现代建设中的两大历史性任务,新农村建设更是千头万绪,在基层的一些干部思想中,对城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地位作用认识不足,有的产生了“回避”的念头。
表现在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中,对镇乡规划与新村规划联动考虑不足,对城镇化带给农村的新问题参考不够,就新农村规划新农村,结果新农村建设规划失之可操作性或可持续发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