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术甘汤临床体会
冯建春应用苓桂术甘汤的临证经验
![冯建春应用苓桂术甘汤的临证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51a648c128ea81c758f57832.png)
1 6 0 / 9 0 m m Hg 。辨 证 痰 湿 中阻 ,气 阴两 虚 ,治 疗 通 阳泄 浊 ,益 气 且形 体 肥胖 者可从 痰饮 论治 ,采用本 方加 减进 行治 疗 口 】 。 养 阴 ,活 血通 络 ,方选 苓 桂术 甘汤 加 昧 , 茯苓 3 0 g ,炒 自术 1 0 g , 本 案眩 晕 1 月余 , 伴 有 头沉 如裹 、 胸闷、 颜面 浮肿 、 双手肿 胀 、
液 则亦 随气 而 凝 。古 人 云 “ 善 治 痰 者 ,不 治 痰 而 治气 ” 。故 通 阳 血 压 ,肝 血管 瘤 。辨 证 :痰 湿 内停 ,肺 脾气 虚 。 治疗 健 脾 益气 ,
理气 ,使 气 机通 畅 ,津 液周 流是 治疗 痰饮 应 当重 视 的法则 口 】 。 方 中茯苓 、白术通 阳化 气 , 淡 渗 利水 ,桂枝 、甘草 温补 心 阳 , 通 阳降逆 。 枳实 、 火麻 仁 、 柏 子仁 、 厚朴、 制大黄、 芒硝 , 清热 散 结 ,
下 之 证 。吾 师 冯 建 春 老 中 医 结 合 多 年 的临 床 经 验 认 为 ,只 要 抓 柏 6 g ,7 剂 后症 状 减 轻 ,原方 稍 作增 减 ,续 服 3 月 余 巩 固疗效 。
住 中 阳不 运 、湿 浊 凝 聚 、痰 饮 水 气 内 生 之 病 因病 机 ,即 可 异 病 随症 治疗 半年 ,症 状 明显缓 解 。
润 肠通 便 ,三 七 粉 、桃 仁 、红 花 、党参 、麦 冬 、五 味 子 ,益 气 养 柴 胡 1 6 g ,陈皮 1 0 g ,三 七粉 3 g( 冲 ),甜 葶苈 子 1 0 g( 包 ), 阴活 血 ,扶 正祛 邪 。药证 合 拍 ,标本 兼顾 ,胸 痹 得 除。 2 病案 2 李某 ,女 , 4 8岁 ,初 诊 2 0 1 2年 1 2 月 房颤 、 水肿 、 肺脓 肿 , 人 院行 胸 腔抽 液后致 钠 、 钾 、蛋 白失 调 ,经西 医连 续 治疗 ,就 诊 时 高热 、房 颤 、肺 脓肿 等 已好 转 , 但 咳嗽胸 闷等 症状 无 明显缓 解 。刻下 咳 嗽 ,咳 白色黏痰 ,
晓锦源:治病如治国--以苓桂术甘汤为例
![晓锦源:治病如治国--以苓桂术甘汤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8472737d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3e.png)
晓锦源:治病如治国--以苓桂术甘汤为例《伤寒论》(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日本在《汉方の临床》有一篇文章叫《对苓桂术甘汤的研究》很有见解。
文章把人群分为两大类型体质:云雀型和夜枭型。
云雀型体质的人从早到晚精力充沛,不常患病,但是一生病就是大病。
胃肠非常健康,食欲旺盛,有力气,耐力也好;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同失眠无缘,起得早,睡得也好,躺不下的地方都能立刻睡着。
这些人在年轻时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可是到了中年之后就不那么好了。
夜枭型体质的人,同上述云雀型体质的人完全相反,一年到头不断地诉苦,容易疲劳,没有力气,头痛,臂酸,纳呆,口苦,上逆,胃痛,眩晕,手足冰冷。
早上不愿起床,夜间不想睡。
这些申诉在体检时又很难被发现,大多限于自觉症状。
这些人每天早上都赖在被子里不肯爬起来,星期天更是一直睡到中午,属于“朝寐夜游”者,有人称之为“夜游神”。
容易发病,出现症状及诉说烦恼的年龄大体上是20岁,女的在第一胎出生之前,30岁时最懒,过了40岁慢慢就不太埋怨了,60岁一过,反而精力饱满起来,可以活到70~80岁。
夜枭型人申诉的主要症状中有眩晕、心悸、头痛和肩凝,这些是苓桂术甘汤的适应证。
这种体质方证的临床分类和诊治经验,对我们临床有很大的帮助。
用苓桂剂治疗“水气上冲”水气上冲的治疗,当以温阳降冲,化饮利水为法。
选用茯苓、桂枝组成的方剂(简称“苓桂剂”),随证化裁。
下面以苓桂术甘汤为重点,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苓桂剂的证治。
苓桂术甘汤以苓、桂为君,白术、炙甘草为臣。
茯苓在方中的作用有四个方面,即甘淡利水消饮,宁心安神定惊,行治节之会、利肺气以通调水道,健脾助白术以利水湿。
桂枝在方中有三个作用:即通胸阳而消饮,下气降冲,补心阳以制水饮。
若无桂则茯苓不能通心阳而降冲逆,无苓则桂枝不能化饮利水。
因此,苓、桂配伍,相辅相成,实为通阳降冲,化饮利水之主药。
好用的苓桂术甘汤——医案纪实
![好用的苓桂术甘汤——医案纪实](https://img.taocdn.com/s3/m/4ed0f059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7b.png)
好用的苓桂术甘汤——医案纪实1.青年吴某,2014年4月因搬家数日不安顿、慌张劳累,12日持重物后大汗淋漓,下午1时突发心律不齐,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平均约2—3分钟心脏就剧烈地跳上一会儿,以至于头眩、心慌、胸闷,无法继续手头上的工作。
来诊时有恐惧感,右手紧捂胸前。
我抓住其大汗后发病给他开了一剂桂枝甘草汤。
大家也许会疑问:这是心脏病啊!你开这样的药不好吧!其实我们中医人看病针对的是证而不是病,遵循的是见证发药,方证对应。
这个患者的病机符合“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这时你又要问了,这个患者没吃发汗药啊?你呆板啊,吃解表药发出的汗谓之汗,其他原因的出汗就不是汗吗?这个患者干重活后出汗就人为的“解表发汗”啊,符合过汗伤及心阳、心阳虚、心无所主的病机,用桂枝、甘草辛甘化阳,温补心阳即可。
13日复诊,非常有效,但心跳没有完全控制好,我再次审视了他的病情,给他加了两味药白术、茯苓,即桂枝,甘草,白术,茯苓。
一剂中的。
病一下子就全好了。
为什么要加白术、茯苓呢?因为我发现他还有脾虚湿盛的表现,可能这个人平时脾胃功能不是很好,心和脾是母子关系,火生土,在心阳不虚的时候,虽然有脾湿,但是勉强可以维持平衡,彼此相安无事,如今心阳一虚,脾不化湿,水气趁虚而入,水气凌心,犯上作乱,所以治疗的时候一定要兼顾脾湿的问题,一方面补心阳,一方面健脾化湿,双管齐下才可以。
注意了使用苓桂术甘汤不可加减。
患者虽说病愈了,因这次病来的迅疾,又那么重,所以请求我再给他开几付药,巩固治疗,顺便调理一下身体,我心思“阳加阴谓之汗”,患者大汗过多伤了心阳也有可能伤及心阴,所以就用苓桂术甘汤加生脉饮(气阴双补,其中的人参也可以大补元气)谁知服后病情立马反复,去掉生脉饮单服苓桂术甘汤,病情立马又好转。
2.黄老太,病头晕月余,因她这个晕是脑瓜勺那个地方晕,所以前医或按颈椎病治疗,或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治疗或按脑梗塞治疗等都没有效果。
苓桂术甘汤心悸,胸胁支满头晕,短气有微饮,头晕##
![苓桂术甘汤心悸,胸胁支满头晕,短气有微饮,头晕##](https://img.taocdn.com/s3/m/af1cfa3e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87.png)
苓桂术甘汤心悸,胸胁支满头晕,短气有微饮,头晕##苓桂术甘汤源自于《伤寒论》,由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组成。
功能为温阳化气、健脾利水。
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痰饮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笔者在临床上用以治疗多种疾病,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冠心病盛某,男,心忡、气促、胸闷、乏力,劳累或活动后加剧,伴头晕、手足欠温。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数无力。
心电图符合冠心病的诊断。
用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10克,桂枝10克,白术10克,栝蒌10克,煅龙骨、煅牡砺各15克。
服用5剂后,心悸、胸闷等症明显减轻。
服此方加减20余剂,上述症状消失,心电图正常。
(乏力,手足欠温,脉无力,说明阳气虚。
阳虚,不能把水谷化为水谷精气,散布到全身细胞,故乏力。
因为,脾主肌肉,四肢。
手足欠温为阳虚不能温煦。
脉无力,为阳虚不能鼓动血脉。
水湿凌心,心悸。
水湿居于气管,则气促。
水湿停胸,则胸闷。
脉沉表里症,蓄水。
数一般表热,但数而无力可能指阳虚。
也可以这样解释苓桂术甘汤主心脾阳虚,内有停饮)(瓜蒌:清化热痰,利气宽胸止痛。
薤白:行气导滞,通阳散结。
)(脉数,胸闷用栝楼,心悸,头晕用龙骨,牡蛎。
舌淡,苔白:表虚寒湿,脉沉:水蓄,阴经病。
此案说明头晕是由两方面因素引起:1.水气犯头,干阴不足,肝阳上亢。
)冠心病心衰容某,男,胸闷、气促、心悸,夜间阵发性憋气感,不能平卧。
随后出现双下肢水肿,腹胀,尿少,以“冠心病”、“心衰3级”收住院。
舌质淡,舌体胖,苔白,脉沉数无力。
胸部透视:心脏向左下扩大,双肺纹理稍增粗。
心电图提示慢性冠脉供血不足,左房压力过重。
以苓桂术甘汤合真武汤加减:苓皮15克,白术10克,附片10克,泽泻20克,桂枝10克,白芍12克,杏仁10克,炙远志6克。
服5剂后腹部移动性浊音消失。
上方加党参15克,栝蒌10克,服20剂后,自觉症状基本消失,食纳增进,精神转佳而出院。
(远志:1.宁心安神2.祛痰开窍,祛肺窍的痰,治疗咳嗽痰多;祛心窍的痰,治疗痰阻心窍所致的精神错乱,神志恍惚,惊痫)苓桂术甘汤、桂红桃赤汤治心率失常【病例】某女,学生,17岁,安徽明光市人,在肥东就读中专。
苓桂术甘汤,健脾利湿、温阳化饮
![苓桂术甘汤,健脾利湿、温阳化饮](https://img.taocdn.com/s3/m/eef1124a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46.png)
苓桂术甘汤,健脾利湿、温阳化饮苓桂术甘汤,健脾利湿、温阳化饮抱朴言:至美中医、至朴之言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条文中的这个病人是个中阳不足、素有痰饮的病人。
然而医生却误用了吐法或者下法。
更损中阳,条文中脉象为沉紧,说明邪气在里而不在表。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的症状是由于水气凌心所致。
而水气凌心是由于脾阳不能运化水湿所致。
脾处中焦,是交通上下的枢纽。
脾与胃一个升清、一个降浊,如此循环往复才能把受纳的水谷饮食消化、吸收,其中的精微由脾上输心肺;其中的糟粕导而下之。
病人脾阳不足,不能充分运化。
久而形成水饮并留聚于中焦,水饮不能消散,反而上逆心肺。
故而气上冲胸、心下逆满,而且水饮还侵渍经脉,使血气不能通过经脉流行而濡养大脑,又产生了起则头眩的症状。
水气凌心为里证,虽然外有伤寒也应先温散心下的水饮。
冒然发汗,表邪不能祛除,反而更损中阳,从而助长了水气凌心。
所以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
这是水饮凌心的进一步加重。
仲景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茯苓为君药;桂枝为臣药白术为佐药;甘草为使药苓桂术甘汤重用甘淡之茯苓为君渗湿化饮,桂枝为臣,功能温阳化气,白术为佐,功能健脾燥湿。
且苓、术相须,为健脾祛湿的常用组合。
炙甘草既能配合桂枝以辛甘化阳以温散水饮,又能配合白术益气健脾。
四味中药配伍严谨,温阳健脾以助化饮,淡渗利湿以平冲逆。
苓桂术甘汤是治疗中阳不足、痰饮为患的代表方。
但此方为温热剂,对于饮邪已化热,咳痰粘稠者非此方所宜。
/完/。
王明福主任医师苓桂术甘汤治疗呼吸疑难病经验
![王明福主任医师苓桂术甘汤治疗呼吸疑难病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cbbacff390c69ec3d5bb75f8.png)
•3190•光明中医2019年10月第34卷第20期CJGMCM October2019.Vol34.20而胃纳少,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术后初期即贫血,曾输血治疗,亦曾服用中药汤剂调理,病情基本平稳,元气逐渐恢复,但总体仍偏瘦弱。
其带状疱疹出现与其体弱不无关系,即免疫力低下容易诱发带状疱疹。
但根据舌脉辨证,其发病病机却是肝胆湿热,故而运用清肝胆湿热之龙胆泻肝汤。
方中加入全蝎、娱蚣、金银花、连翘、板蓝根之解毒通络止痛之晶,尤以全蝎、娱蚣之效宏,收效甚捷超出预期。
虽然患者体质偏弱,服用该峻猛之剂亦未有严重不适,仅仅出现轻微便淹,因此也验证了张景岳注释《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关于孕妇用药“有故无殒,亦无殒也”时的“有是故而用是药,所谓有病则病受之”⑸这一理论的客观性与可靠性。
4讨论总结以上3例带状疱疹病案,进行对比发现,案例1与案例3均是带状疱疹发病初期即及时就诊,病理阶段基本一致,病机均为肝胆湿热,故而同用龙胆泻肝汤加减,但用药略有不同,即病案1中加入连翘、延胡索等草木类解毒通络止痛药物,其效相对于案例3中加入全蝎、螟蚣之“血肉有情之品”要逊色许多,案例2中,因为第一个7剂汤药中全蝎与娱蚣的药效泯然于众药中,故而未见捷效,而在第2个7剂汤药中,冲服使其药力集中,其峻猛宏效立时应验。
中医在临床辨证的过程中,每一种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正是辨病的基础;同一种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患病个体、不同的内外环境下,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是辨证的依据。
实践表明,在应对某些特殊病种时,单纯依靠辨证论治的方法并不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⑷,二者相互结合可使许多疾病的治疗方案更加全面,进而使疗效更为迅捷。
通过对3例带状疱疹疗效的分析发现,解毒通络止痛法在带状疱疹的治疗中往往占据重要地位,毕竟带状疱疹的症状中疼痛是主要症状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全蝎、娱蚣具有熄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功效,可激发经气,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使药力直达病所,缓解疼痛,再针对病因病机,配合其他行气活血、清热除痰、解毒散结等药物⑺,其“血肉有情之品”的效专力猛当为治疗带状疱疹疼痛的良药,虽然证型不同,解毒通络止痛法在止痛方面堪当此任。
[ZT]苓桂术甘汤的一点临床体会!
![[ZT]苓桂术甘汤的一点临床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ef7d62e6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b0.png)
[ZT]苓桂术甘汤的一点临床体会!苓桂术甘汤的一点临床体会1、病机分析:苓桂术甘汤是苓桂剂。
从方测证,当有①阳虚②水饮。
从条文看,“冒眩”“气上冲胸”知该水饮非蓄水,而是因阳虚不能制水导致的水饮内动证,是水动的特点。
2、桂枝用量:原方桂枝用3两,主治水逆头眩。
临床如用于心阳虚水肿,动而喘息证(西医心功能不全),桂枝用4两。
当然用3两也有取效,用4两是尊古义。
经方中桂枝甘草汤、苓桂枣甘汤、苓桂味甘汤中桂枝用4两,是温心阳。
3、方证舌象:苓桂术甘汤证经典舌象:舌质淡,苔水滑。
但临床所见不限于此,笔者所见有舌红赤者,肺心病心衰病人多见此类舌象。
此时就需抓方证病机了,病人双下肢水肿,水肿不会无缘无故产生,既然水肿产生了,必有阳虚的内在机制。
这就是应用苓桂术甘汤的指征。
笔者从前治疗此种舌象病人用猪苓汤,舌红赤少苔,水肿,考虑阴伤水热互结,亦有效,但对疾病病机认识欠缺。
4、头眩:笔者初接触头眩这类疾病,跟从西医后面学习,多用扩管药物,临床并不都见效。
现在回顾起来,扩管药物对高血压、脑供血不足等血瘀证型头眩效果好,对水逆上冲头眩疗效差,或急性期稍缓解,但反复发作,后用竟而无效。
现在,每遇这类病人,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扩管,而是首先考虑有无水逆上冲。
5、水饮上冲:水饮内动上冲临床不限于“气上冲胸”这样的描述,病人的主诉多种多样。
有诉头眩时颈侧胀痛,有诉头眩每次发作前,感头面肿胀,要炸开一样,颜面潮热者,有诉平日睡眠醒后颜面、手足肿胀,后自行消退者。
临床抓住阳虚水动的病机,不难明了。
6、水蓄与水动:疾病的病势发展虚实进行转化,从单纯阳虚发展为阳虚水动,再到水饮内蓄的邪实证,一虚一实成为疾病的两个不同阶段。
针对阳虚水动,用苓桂术甘汤;针对蓄水水动,用泽泻汤。
非有掣肘一说。
7、振水音:茯苓甘草汤、苓桂术甘汤皆可治胃肠振水音,从方测证,苓桂术甘汤重于茯苓甘草汤证,且伴见头眩。
此外,振水音,也是苓桂术甘汤和半夏泻心汤合方应用的切合点。
国医大师王庆国:运用苓桂术甘汤经验
![国医大师王庆国:运用苓桂术甘汤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a7a341d8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f9.png)
国医大师王庆国:运用苓桂术甘汤经验▲王庆国国医大师(1952-)王庆国,第四届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师从于著名伤寒学家刘渡舟教授,现将王庆国教授运用苓桂术甘汤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仁。
水气上冲虽然与心、脾、肾三脏阳气虚有关,但其中尤其以上焦心阳虚不能降伏下焦阴寒最为紧要。
运用苓桂术甘汤时只要抓住“心脾阳虚,水气上冲”的核心病机,均能取得卓效。
该方还有两个明显的方证特点:一是病变以心脾阳虚为主,治疗以茯苓、桂枝为核心;二是水气为病,涉及范围广,与肺、肝、肾、胃、肠等脏腑也有密切关系。
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杂病论》,是临床常用经典经方,现就该方的主治、方解及临证运用心得等进行解析,并附验案。
方剂解读原文:《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二两,甘草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功效: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主治:痰饮病。
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方解:方中重用茯苓为君,借其甘淡,归脾、膀胱、心、肺诸经,能渗湿健脾、祛痰化饮,使水饮从小便而出。
臣以桂枝,以其辛温,归心、脾、肺、膀胱经,温阳化气,布化津液,并平冲降逆,协君药以加强化饮利水之力;佐以白术,健脾燥湿,助运化以杜绝痰饮生成之源,合桂枝以温运中阳,协茯苓以健脾祛湿。
佐使以炙甘草补脾益气,合桂枝助化阳气,佐茯苓,制其渗利太过而伤津,兼和诸药。
四药合用,共奏健脾利湿、温阳化饮之功,使中阳得健,痰饮得化,津液得布,则痰饮病自愈。
▲茯苓临证心得▕病机分析,精当翔实张仲景用苓桂术甘汤主要治疗两方面病证,一是《伤寒论》的“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二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的“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
苓桂术甘汤,临床疗效惊人
![苓桂术甘汤,临床疗效惊人](https://img.taocdn.com/s3/m/04545551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3b.png)
苓桂术甘汤,临床疗效惊人我们先来看看《伤寒论》原文: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160: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16: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17: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金匮肾气丸亦主之。
苓桂术甘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如果仔细看原文,会发现每条条文的描述症状大多是自下而上递进。
是的,苓桂术甘汤的应用指征之一就是水气上冲。
伤寒论原文已提示,苓桂术甘汤的主治是心下有痰(停)饮,或心下水饮逆而上冲的情况。
从原文得出,其主要适应症依次是:头晕目眩,气上冲,心下逆满,胸胁支满,心下痞硬,短气。
其中由于气上冲导致了:心下逆满,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胸胁支满,目眩,心悸胸闷一系列的症状。
临床上或夹有小便不利,目赤,耳鸣。
特异性指征水象面色虚浮,黧黑(水色)。
眼睑微肿,晨起加重。
鼻头色青。
病重者,在颧、颊、鼻柱围、下额等处,或皮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之黑斑,名为“水斑。
”病案李某,男,32岁,头痛难耐,两目视物时有星花缭乱,面色黧黑,舌质淡嫩,苔水滑,脉沉弦而缓,辩证:面黧黑乃水之色,脉沉弦乃水之脉,苔水滑乃水之舌,系阳虚水泛,浊阴上窜之故,清阳被蒙则目眩,阴阳相争则头痛。
方用:附子12g,生姜12g,桂枝10g,茯苓25g,白术10g,炙甘草6g,白芍10g。
服药六剂,头痛减轻,继服苓桂术甘汤四剂,巩固疗效而病愈,此望斑参症而验一也。
辨证要点头晕起立性头眩,眼有黑花,闭目或伏枕为安,起则为甚,或在耳鸣后,气上冲后出现头眩,感觉天旋地转,甚至坐立不稳,头沉如戴被状。
水气上冲病人自觉有一股气从心下上冲胸咽,凡水气上冲经过的地方,如脐下,心下,胸中,咽喉,头面,清窍,或多或少出现胀满,悸动,憋闷,噎塞,咳喘,眩晕胸满多在夜晚发作或夜间为甚,遇寒加重,多伴有气上顶咽喉,咽喉不利,如物梗阻。
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眩晕的诊治体会
![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眩晕的诊治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ba3759e5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a9.png)
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眩晕的诊治体会【摘要】目的论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眩晕的效果。
方法对2020年1月到2020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58例眩晕患者通过抽签(奇偶数)方法分为观察组(29例)与对照组(29例)。
利用西药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而在西药治疗的时候通过苓桂术甘汤治疗的患者则为观察组,经过不同治疗之后,对所取得的疗效进行统计学比较。
结果经过不同治疗之后,重新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评估,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更高,两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6.55%和75.86%(P<0.05)。
结论通过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眩晕效果良好,值得推荐。
【关键词】苓桂术甘汤;加减;眩晕;诊疗有效率;常规西药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症状,目前对眩晕的发病原因并不明确,但发病后会导致患者出现多种不良的症状和表现。
临床常常通过西药药物控制患者的眩晕症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病情,但对于一些患者而言,临床效果控制并不理想。
最近几年,临床开始应用中医理论治疗眩晕症状,并认为这种方法能够更好的对患者的眩晕加以改善。
中药苓桂术甘汤最早出自《伤寒论》,这种药物可以发挥温阳化饮和健脾利湿的作用,主要将其应用在胸肋支满、心悸目眩的治疗当中。
通过研究发现[1],应用这种药物治疗眩晕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升整体治疗的作用功效。
所以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眩晕的诊疗效果,详情见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文收治的58例眩晕患者均于2020年1月到2020年12月入我院治疗,入院后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通过抽签(奇偶数)方法分为观察组(29例)与对照组(29例)。
观察组:男/女=14/15,年龄为25岁~68岁,平均(43.08±11.28)岁;对照组:男/女=15/14,年龄为23岁~69岁,平均(42.62±12.24)岁。
本文患者的资料均经过伦理验证符合标准,临床资料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标准。
经统计学软件验证一般资料,各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可排除因方法不同以外的其他因素而导致的结果差异。
苓桂术甘汤解读
![苓桂术甘汤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fabac008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52.png)
苓桂术甘汤解读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40克桂枝30克白术20克炙甘草20克这是一天的量,一次煎好后分早中晚三次服下。
这个方子妙就妙在它符合养生的最高境界“一阴一阳谓之道”。
方中的配伍非常精妙,有阴有阳,有升有降,有浮有沉,有补有泄,可谓天衣无缝也。
怎样去除人身体内的湿气?人体的病来源于身体内的湿气一、湿气--万恶之邪现在人,吃肉吃得太多,吃的食物里有污染,运动量少,身体阴盛阳虚,湿邪内郁,所以大便无法正常。
为什么成型的大便很少呢?中医里讲,脾虚则便溏,中国人本应以五谷杂粮为食,现在以肉食为主了,很多人一天不吃肉就觉得很亏,长期这样,伤害的是脾胃,脾是运化水湿的,脾受到伤害,水湿不能完全运化,就在身体内堆积。
所以,大便不成形意味着脾虚,也意味着体内有湿气。
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
湿是最容易渗透的。
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
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这就好比冬天的时候,如果气候干燥,不管怎么冷,人都还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湿气重,人就很难受了。
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难受,就是因为南方湿气比较重,寒湿袭人。
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有热又湿,让人喘不过气来,明显不如烈日当空、气候干燥的时候来得痛快。
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驱风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了。
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是不好处理的健康问题……为什么现代人的病那么复杂,那么难治?因为他们体内有湿,体外的邪气总是和体内的湿气里应外合,纠缠不清!以前仅仅盛行于我国西南的川菜,现在风行全国?就是因为川味是辛辣的,以前只有生活在湿邪比较重的西南一带人需要用它来化解体内的湿气,现在,全国人体内都有湿气了,都需要辛辣来化解,于是大家本能地爱上了川菜。
二、判断湿气的方法有病的人体内,是顽固的湿邪;貌似健康的人体内,也有湿邪埋伏在那里伺机行事。
那么,怎么能判断自己体内是不是有湿呢?1、看大便:什么样的大便才是正常的呢?“金黄色的,圆柱体;香蕉形的,很通畅”。
苓桂术甘汤医案二则
![苓桂术甘汤医案二则](https://img.taocdn.com/s3/m/0fc8983f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5d.png)
苓桂术甘汤医案二则医案一:初诊:病人,女40岁,眩晕、头面双足浮肿。
舌诊:舌淡,白腻苔。
脉诊:沉、紧、细数。
辩证:太阳阳虚夹湿。
方剂:苓桂术甘汤茯苓6g 桂枝9g 白术9g 炙甘草6g效果反馈:不想病人服药后出现眩晕加重伴呕吐,由于病人一直很信任我,一直找我看病。
又予以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9生姜12茯苓9二剂,病人呕吐痊愈,蹲下起立时略有眩晕,但浮肿无效果。
思索了一个月,才想明白其中的奥妙。
苓桂术甘汤君药为茯苓,故茯苓量应为方剂中最大量,桂枝为臣药温散水饮。
当时因脉细,细主阴虚,故将茯苓的量减少,因茯苓量不足,导致饮无去路,故服药后出现眩晕呕吐。
虽然辩证准确,方剂无误,但因用量不当,反而导致病人服药后出现加重的情况。
一月后,我再次给该病人开出了苓桂术甘汤,茯苓12桂枝9白术6炙甘草6。
疗效待反馈。
后电话告知体位性眩晕(蹲位变站立位时出现眩晕)明显好转,浮肿无变化。
嘱其再服二剂后复诊。
三诊:数月后,舌诊:舌淡少苔,舌根薄白腻苔脉诊:沉、迟、紧、数辩证:太阴热证夹湿方剂:桂枝加芍药汤加苓术桂枝9 白芍18 炙甘草6 生姜9 大枣12个茯苓9 白术9 四剂煎服四诊:电话接诊授方。
双脚浮肿大减,出现头晕。
考虑头晕为湿犯太阳,理同初诊,遂告知在原方中,将茯苓加至15g,二剂煎服,二剂后,告知头晕消失,浮肿进一步减轻。
嘱其当面复诊。
五诊:一周后,浮肿有所反复,但肢体沉重感减轻舌诊:舌淡少苔,舌根薄白腻苔脉诊:沉、迟、紧、数辩证:太阴热证夹湿。
此证为病重药轻,如果脉证不变,要大剂多服。
嘱其脉率如不变,无异常感觉,可连服多日后复诊。
方剂:桂枝加芍药汤加苓术(取意:桂枝加芍药汤合苓桂术甘汤)桂枝9 白芍18 炙甘草6 生姜9 大枣12个茯苓12 白术9 四剂煎服六诊:服药期间感冒,服药感冒痊愈,活动汗出,微喘、眩晕、乏力。
舌诊:舌淡少苔,舌根薄白腻苔脉诊:沉、迟、紧、数辩证:太阴热证夹湿。
分析:前方茯苓与白术比例失当,茯苓当是白术量的2倍,茯苓量不足致太阳湿邪去路不畅。
苓桂术甘汤治疗高血压病临床探讨
![苓桂术甘汤治疗高血压病临床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4eeb9f93cc7931b764ce1511.png)
首席医学网2006年02月02日21:29:37 Thursday作者:何飞【关键词】,高血压病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且多发的严重危害中老年健康的疾病之一,其辨病多属中医“眩晕”范畴,辨证属肝肾阴虚、肝阳偏亢者为多,然而临床上脾肾阳虚、水气上逆所致者亦非鲜见,鉴于此,笔者选用温阳化水之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每获良效,现略论如下,以与同道探讨。
1 选方依据(1)苓桂术甘汤出自东汉伟大医学家张仲景之《伤寒论》,论中所述: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为其主要见症,原治伤寒误吐误下,胸虚邪陷,中阳不振,水饮上逆证,其病机关键在于中焦阳虚,脾胃失运,气不化水,聚湿为饮上犯清窍。
(2)此类高血压病患者,临床每见形体偏胖,素多痰湿,抗病力差,易于感冒,稍有饮食不慎即损伤脾胃,聚湿为饮上犯清窍而发为眩晕。
正合苓桂术甘汤之病机。
(3)苓桂术甘汤乃属涤饮与扶阳并施,调卫与和营共治之方,其中茯苓甘淡利水,补脾厚土,养心安神,行肺之治节以发挥消阴利水、养心定悸、补脾以固堤坊而防水上泛之功;桂枝通阳以消阴,下气以降冲,补心阳而制水寒与茯苓配合相得益彰,上补心阳之虚,下而通阳以行津液,渗利水邪而伐阴气;白术补脾协助茯苓以运化水湿;炙甘草助桂枝上扶心阳,中保脾胃之气,以缓水势泛滥,合桂枝并有调和营卫之功,四药配伍精当,用之于脾虚痰湿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恰到好处。
2 典型验案患者,女,65岁,2005年5月10日初诊,自诉头晕2年余,加之起则头眩欲倒半月,发现高血压病2年余,未行正规治疗,血压控制不佳,诊见患者形体偏胖,身着厚衣,诉头晕甚,起立则头眩欲倒,但无恶心、呕吐、耳鸣等症,活动后有心慌,无明显胸闷,怕冷,肢体沉重,行走乏力,查体:血压180/100mmHg,心肺可,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浮肿,舌质淡暗,苔白微腻,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沉细弦。
心电图提示轻度ST段及T波改变,经颅多普勒提示椎-基底动脉血流增快,尿微量白蛋白测定为40.87mg/L,明显升高,入院诊断,中医为眩晕,西医诊断(1)高血压病3级;(2)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心肌缺血,为迅速控制病情,采用中西结合治疗,以圣通平片(硝苯地平缓释片)10mg,2次/d,控制血压,并以复方丹参注射液30ml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滴,日1次,以扩血管改善心脑循环。
苓桂术甘汤剂量变化的临床应用体会
![苓桂术甘汤剂量变化的临床应用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deaf8ab6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38.png)
苓桂术甘汤剂量变化的临床应用体会周睿;杨红霞【摘要】《伤寒杂病论》开创了中医理、法、方、药紧密结合的先河,其立法创方之严谨,临床疗效之卓著,堪称经典。
历代医家均精研其辨证思想与方证精髓,从中汲取了诸多宝贵的临床经验。
然而,时至今日,关于《伤寒杂病论》中药物剂量的临床应用方面仍有较多争议。
古有传药不传火之秘,中医治病在辨证、立法、选方、遣药之外,取效与否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在于药物的剂量是否恰当。
笔者认为,用药以偏纠偏,病轻药宜轻,病重药宜重,兼之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方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现以经方苓桂术甘汤为例,结合笔者临床案例体会,对该方药物剂量与疗效的临床应用关系做一分析研究。
%Shanghan Zabing Lun begins the integration of Principle, method, formula, and Chinese herb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t develops method and constitutes formulais so rigorous, and it’ s clinic curative effect is so distinguished, that it is known as the classic. The late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sters all studied the thoughts of 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essence of formula and syndrome on Shanghan Zabing Lun seriously, then learned many valuable clinic lessons. However, even to this day, it is still disputed that how to convert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dosage of Shanghan Zabing Lun. It is said that the secret of formula is dosage rather than component. In other words, except for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method development, formulation and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compatibility, the clinic curative effect greatly due to whether the dosageis just appropriate. The author thought that the function of formula is tocorrect the body’ s abnormal condition. In the process of treatment, dosage should be according to illness state, season, clime, as well as patients’ body condition.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and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dosage of Linggui Zhugan decoction and its cli nic curative effect via combine with author’ s clinic case.【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6(031)010【总页数】3页(P1464-1465,1466)【关键词】苓桂术甘汤;剂量变化;临床应用;体会【作者】周睿;杨红霞【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山县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武山741300;甘肃省武山县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武山741300【正文语种】中文苓桂术甘汤首见于《伤寒论·太阳病》原文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临床体会
![苓桂术甘汤临床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5b41423f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c7.png)
草5-10g 水煎,温服,每日三次。 【方证】 1.心下动悸、或气上冲胸、或眩晕。 2.腹部柔软而胸胁部胀满、胃内有振水声。 3.小便不利、浮肿倾向。 4.舌体胖大、苔白滑。
【现代应用】
1.以眩晕为主诉的疾病,如耳源性眩晕、高 血压性眩晕、神经衰弱性眩晕、低血压、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3.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 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金匮要略>第十二 篇第十七条)
谢谢!
2.以心悸为主诉的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 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 心律失常、心脏神经官能症、心肌炎等。
3.以胃内有振水声为主诉的疾病,如胃下垂、 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神经性呕吐等。
4.以胸胁部胀满、咳嗽为主诉的疾病, 如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胸膜 炎、心包积液等。
5.眼科疾病,如结膜炎、视神经萎缩、 视网膜病变等也有使用的可能。
多以午后发作明显,疼痛性质表现为胀痛,左手臂及 指头麻木。 既往有“甲减”的病史。 当时诊断为:头痛查因?
-枕神经痛? -颈椎增生? 治疗:针灸治疗5次。
二诊:头痛有所减轻。
在详细的问诊下,患者自诉后背怕冷,左侧 第3-5胸椎旁有2个铜钱大小范围怕冷,症状 已经持续十多年,随跌经治疗而无明显缓解。 现时感颈枕部疼痛,左季肋部胀痛,左手臂 麻木、乏力。
舌淡,苔根黄,口干苦,不欲饮水,舌边有 齿痕,
脉右沉细、左寸关微浮滑,尺脉沉,双关脉 滑。小便黄,大便可。
平素怕进食生冷,胃脘部常感冷痛。
中医诊断:水饮病。 治法:温阳化饮,兼以和解少阳。 方药:
茯苓30 桂枝20 白术20 炙甘草10 葛根30 羌活15 柴胡15 黄芩10 炮姜20 佛手10 柒副,水煎服,日一剂。
十八岁的学医日记:苓桂术甘汤妙效
![十八岁的学医日记:苓桂术甘汤妙效](https://img.taocdn.com/s3/m/64a04b83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32.png)
⼗⼋岁的学医⽇记:苓桂术⽢汤妙效2018.12.13 晴天星期四这两天⼀下完早课,师都不急着看病,⽽是先来⼀拨拍打。
不单是能让我们放松久坐的肌⾁,更是让来诊病的患者见识⼀下我们拍打的魅⼒。
⼀位年轻的⼥⼦,前来找师诊病。
师⼀为其切脉,⾸先便开出了颈三药,随后便问她:“从哪⾥过来?”谁知,师话⾳刚落,这⼥⼦就⽴即回答师:“我头晕,总觉得天旋地转。
”师微微⼀笑,便说:“哦,美尼尔⽒综合症,你这就是颈椎压迫所致。
”难怪,师刚才⼀诊脉便开出颈三药,原来是诊出其颈椎有压迫之象。
⼥⼦连声应到:“是是是,我有颈椎增⽣!”师随后便加⼊茯苓、桂枝、⽩术这三味药。
加之四逆散中的⽢草,这便是苓桂术⽢汤了。
这⾸⽅⼦是⼀⾸⼗分了不起的经⽅。
许多中医⼤家,都对此⽅誉以很⾼的评价。
北京中医药⼤学的伤寒⼤师刘渡⾈⽼师曾这样评价过此⽅:“药仅四味,配伍精当,⼤有千军万马之声势,临床疗效惊⼈!”⽽师在临床上,也常常⽤到此⽅。
对治⼀切⽔湿痰饮蒙蔽⼼胸,此⽅如同拨云见⽇般,能令所有阴霾⾃散。
《⾦匮要略》条⽂⾔:“⼼下有痰饮,胸胁⽀满,⽬眩,苓桂术⽢汤主之。
”⼼为君主之官,在⼈体之中,便相当于太阳。
⽽⽔寒湿⽓太盛,就像是天空之中忽见乌云,将这太阳给蒙蔽了。
就会导致⼼胸痞满,总觉着有股⽓堵在胸中,不吐不快。
若是⽼⼈家,还会有咳嗽、⽓喘等情况。
因为⼼与肺是相互制约的两个脏腑,⽽且离得最近。
若是⼼出了问题,影响最直接的便是肺。
⽽此时,⽔湿寒饮之⽓进⽽上犯原本清轻的头脑,则易导致眩晕。
古⼈有句话,叫“⽆虚不作眩,⽆痰不作眩。
”正因为这痰饮之⽓,堆积在⼼胸中⽇久,才会导致⽓机升降的不通畅,进⽽⼤脑的清阳不升,下焦的浊阴⼜上泛,则导致头晕⽬眩,感觉⼀站起来整个天都在旋转,站都站不稳。
此时,以桂枝,在上出太阳;茯苓,在下通⽔道;⽩术,在中补脾燥湿⽓;⽢草,周⾝运能量。
相当于海陆空三军同时作战,并且还备有相当充⾜的后备粮草。
加之颈三药,早已在前铺好路,挖好战壕,就等着吹响战争的号⾓。
苓桂术甘汤——论气虚湿盛,行则为液津,停则为水气
![苓桂术甘汤——论气虚湿盛,行则为液津,停则为水气](https://img.taocdn.com/s3/m/dce02e0d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a5.png)
苓桂术甘汤——论气虚湿盛,行则为液津,停则为水气18、脑贫血症——朱木通医案患者无寒热,但觉眩晕头重,甚至外界回转,升降感,同时并发恶心呕吐,至于坐位或卧位不敢转换者,依照现代医学诊断之,泰半以上所下的病名都为脑贫血症。
当然脑贫血也有上述之复合症候,但脑贫血是全身贫血的一症候,所以其眩晕并非突然发作者。
而且患者由外观可以望见其贫血外貌,断非一朝一夕即发作此症。
即从治疗而言,也非短时日所能补其严重之贫血也。
我对上述症状--尤其以眩晕为主诉者,大都着眼于水毒,亦即痰饮。
以下二例为最近比较称心之成绩。
李某氏之夫人年四十三岁,平素无著病,唯偶尔感冒即发痰咳,或轻度浮肿,大抵二三剂小青龙汤则霍然。
常时身体颇健。
1962年8月20日中午,突然感觉头重眩晕,于是放下工作就床斜卧,随即外界回转,身体如升降之感,两眼不敢舒放,此时心胸中迫逼,欲吐不能。
遂由李氏急召我往诊。
患者无寒热,亦无特别病象,脉亦正常有力。
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汤。
一剂即能起床工作,二剂痊愈。
三十岁少妇周某某,平素虽非特别强健,但颇少生病。
同年8月10日夕刻,忽感头重头眩,于是就床横卧,继即两眼发花,全身如在空中回旋,其次则呕吐酸水、胸满、口苦。
一夜不敢迁移卧位。
翌日由其家人聘我诊治。
脉紧弦,除上述症状外无他病。
依据“癫眩吐涎沫”之条文投以吴茱萸汤。
一剂呕吐止,眩晕减大半。
再服一剂病大减。
二日后以胸满口苦为目标,转用小柴胡汤一剂,胸胁苦满除。
再转苓桂术甘汤三剂各症俱除。
按:眩晕症以中医言之多属于痰,换以现代术语即为水分代谢失常。
所以运用苓桂术甘汤疗法者最合适。
至于运用苓桂术甘汤必以下述条文为依据:“伤寒若吐若下后,气上冲胸,起即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苓桂术甘汤主之。
”(太阳中篇);“心下有痰饮,胸胁苦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痰饮);“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
肾气丸亦主之。
”《朱木通经方医案》19、水气上冲——周凤梧医案陈某,女,52岁。
苓桂术甘汤临床应用浅识
![苓桂术甘汤临床应用浅识](https://img.taocdn.com/s3/m/fb071a1a844769eae009edee.png)
临床撷萃431苓桂术甘汤临床应用浅识单娇∗赵琰(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摘要苓桂术甘汤是《伤寒论》的名方,用来治疗痰饮内停,笔者通过文献阅读和临床应用认为在临证中凡见到水色,水斑,苔水滑欲滴,舌淡嫩,脉见沉或弦,水气上冲不一定必见,以上症状或单见或并见,只要能辨证为心脾阳虚者,苓桂术甘汤皆可加减用之。
1 苓桂术甘汤的理论渊源1.1 出处《伤寒论》第六十七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阵阵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十六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十七条,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金匮肾气丸亦主之。
1.2 组成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甘草各二两2 苓桂术甘汤方解刘渡舟先生认为,本方中茯苓作用有四:(1)甘淡利水;(2)养心安神;(3)行肺之治节;(4)补脾厚土。
所以茯苓一味有消阴利水,养心定悸,补脾以固堤坝之全权作用,而为本方之主药。
桂枝在本方作用有三:(1)通阳以消阴;(2)下气以降逆;(3)补心阳以制水寒,而与茯苓配合相得益彰,亦为本方之主药。
如果本方有桂枝而无茯苓,则不能渗利水邪以伐阴气;如果只有茯苓而无桂枝,则不能上补心阳之虚,下通阳以行津液。
可见,苓桂两药相须相成,协作有方而缺一不可。
本方中白术补脾协助茯苓以运化水湿;炙甘草则助桂枝上扶心阳,中保脾胃之气,以缓水势泛滥。
3 苓桂术甘汤的临床应用诊断要点刘渡舟先生认为,水为阴邪,上凌于心。
心之华在面,心阳不振,营卫凝涩,则面见黧黑,名曰水色,其甚者,或在额,颊,鼻柱,唇围,下颌等处,皮里肉外,出现黑斑,名曰,水斑;心开窍于舌,心阳不足则舌质必然淡嫩;火冷津凝,火不化津,故舌苔水滑欲滴;水气上冲之证,脉来常见沉弦,或只弦,只沉,其甚者则可见结或沉伏无力。
笔者依照刘老所言要点,不揣浅陋,依葫芦画瓢,在临证中凡见到水色,水斑,苔水滑∗单娇(1985-),女,在读硕士研究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伤寒专业。
苓桂术甘汤可有效治疗痰饮导致的胃病、心悸、眩晕
![苓桂术甘汤可有效治疗痰饮导致的胃病、心悸、眩晕](https://img.taocdn.com/s3/m/4a94920e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93.png)
苓桂术甘汤可有效治疗痰饮导致的胃病、心悸、眩晕苓桂术甘汤。
它是我最常用的方剂了,有千军万马之力。
水气、痰饮是中医认为的一个致病广泛的邪气,因这些邪气具有流动不定的特点,所以能在体内引起许多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消化疾病、呼吸疾病、五官科疾病等,苓桂术甘汤是化水气、痰饮的良方,所以用途非常广泛。
正常的水液在体内运行必须以“气”的形式,也就是液态的水必须转变成气态的“气”才能运行到全身,而要将水变化为气,就需一种动力——火,生理的火就是人的阳气,阳气的温煦、蒸化作用促使水转变成气,这就像一锅凉水变成水蒸气就必须加火一样,这个过程中医称之为“气化”。
如果阳气不足,就会使体内水液不能转换成气,停聚在身体的某一个部位,停聚在松软的皮肤组织下导致水肿,或是停聚在胸、腹腔导致胸水、腹水,也可能停聚在内脏,形成五脏水病。
故水病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阳气或者说“火”的不足,因此在治疗水肿这些疾病时,往往加些温阳的药物,以促使水尽快转为气运转全身。
正如张仲景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伤寒论》治水病可谓层次分明,基本上分为三个层次:化水(饮)、利水、逐水。
当水湿不甚,可采用温阳化气的方法治疗,就是通过用温阳药或芳香药将水湿或水饮蒸化掉,好比太阳一照,则即刻蒸发一样,这叫做化湿法、化饮法,茯苓甘草汤、苓桂甘枣汤基本属于这类方剂。
当水停渐多,比如有一小坑水,只靠温化难以速去、尽去,这时便要燥湿、渗湿,燥湿就是用干燥的药物祛湿。
苓桂术甘汤、理中汤等属于这类方剂。
如果体内水湿较多,用上述方法难以祛除,比如有一大坑水,用土渗的方法就有些费时、费事了,这时最好是疏通排泄,也就是挖沟排水,这就是利水的方法,《伤寒论》里的五苓散、真武汤、猪苓汤属于这类方剂。
但如果水湿太重,甚至泛滥成洪水,或排泄道路堵塞严重,那就要强力疏导泄洪了,十枣汤、大陷胸汤、牡蛎泽泻散属于这类方剂。
苓桂术甘汤,此方是《伤寒论》里的重要方剂,张仲景用它来治疗因脾虚导致的水饮内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脉右沉细、左寸关微浮滑,尺脉沉,双关脉 滑。小便黄,大便可。
❖ 平素怕进食生冷,胃脘部常感冷痛。
❖ 中医诊断:水饮病。 ❖ 治法:温阳化饮,兼以和解少阳。 ❖ 方药:
茯苓30 桂枝20 白术20 炙甘草10 葛根30 羌活15 柴胡15 黄芩10 炮姜20 佛手10 ❖ 柒副,水煎服,日一剂。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 寒如手大”(《金匮要 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 十二》)
❖ 伤寒原文回顾:
❖ 1.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 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 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67)
❖ 2.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 汤主之。(<金匮要略>第十二篇第十六条)
苓桂术甘汤临床体会
❖ 【方药组成】 ❖ 茯苓10-30g 桂枝10-15g 白术10-15g 炙甘
草5-10g 水煎,温服,每日三次。 ❖ 【方证】 ❖ 1.心下动悸、或气上冲胸、或眩晕。 ❖ 2.腹部柔软而胸胁部胀满、胃内有振水声。 ❖ 3.小便不利、浮肿倾向。 ❖ 4.舌体胖大、苔白滑。
❖ 【病因病机】
❖ 3.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 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金匮要略>第十二 篇第为胀痛,左手臂及 指头麻木。 ❖ 既往有“甲减”的病史。 ❖ 当时诊断为:头痛查因?
-枕神经痛? -颈椎增生? ❖ 治疗:针灸治疗5次。
❖ 二诊:头痛有所减轻。
❖ 在详细的问诊下,患者自诉后背怕冷,左侧 第3-5胸椎旁有2个铜钱大小范围怕冷,症状 已经持续十多年,随跌经治疗而无明显缓解。 现时感颈枕部疼痛,左季肋部胀痛,左手臂 麻木、乏力。
❖ 主要是用来治疗水气上冲证的。水气上 冲证,散见于《伤寒论》、《金匮要 略》。
❖ 水气上冲的证机是和心、脾、肾的阳气 虚衰有关,而心阳虚衰,又为发病的关 键。
❖ 病例分享 ❖ 唐某,女性,61岁。初诊日期:2011年10月7日。 ❖ 主诉:头痛不适3天。 ❖ 初诊时见证:头痛,以后枕部、头顶及前额部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