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第十五章 地下水与环境

合集下载

2015届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五章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精讲课件

2015届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五章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精讲课件

A.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
C.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
B.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
D.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
2.改革开放以来,下列粮食主要产区在全国商品粮食生 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是( )
A.太湖平原
C.江汉平原
B.洞庭湖平原
D.成都平原
3.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两省相比,黑
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A.耕地面积广 C.机械化水平高 )
学以致用 (2013· 广东佛山质检)读图,有关图中各地发展特色农业的描 述,错误的是( )
A.A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是水源、光照充足 B.B地区发展绿洲农业,但灌溉不当易产生土壤盐碱化 C.C地区因临近河流,水源丰富,发展河谷农业 D .与 D 地相比, F地农业发展的优势为土壤肥沃,土地资 源丰富 解析:A地为宁夏平原灌溉农业区;C地处于青藏高原,
气 候
热量条件决定了积温和生长期, 从而决定了农作物品种和耕作 南稻北麦,南甘(蔗)北甜(菜); 制度 海南一年三熟,东北一年一熟
降水的多少及分配影响土地利 用状况和生产能力、农业产量 和水利工程投入
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降水少且 变化大,中低产田多,产量不 稳定
地 形
坡度影响土层厚度及水土 平原适合发展种植业,丘 保持状况,从而决定利用 陵适合发展林牧业,山地 类型和耕地面积大小 适合发展林业
人口
技术
生产技术影响产量、品质 和竞争力 农业生产方向的导向,影 响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杂交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高 我国农业税取消和农业 补贴增大提高了农民生 产积极性
政策
市场 信息
供求关系影响农业生产类 型和规模
欧洲奶酪市场大,奶酪 产业规模大
3.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新大普通地质学教案15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

新大普通地质学教案15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

第十五章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湖沼的沉积。

理解湖沼的地质作用。

了解湖沼的概念。

授课内容: 1、湖泊的成因和动力; 2、湖泊的沉积作用;3、沼泽及其生物堆积作用重点、难点: 湖沼沉积课时: 2学时授课方法:以课堂授课为主,结合课堂讨论。

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与国民经济建设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如它们可以遗留给我们石油、煤、盐等矿产资料。

湖泊和沼泽是水圈中比较平静的水体,这与河流和地下水等流动水不同,其地质作用过程中以沉积作用为主。

第一节湖泊的成因和动力湖泊是指陆地上比较宽广的积水洼地,它包括湖盆和湖水两部分。

湖泊遍布世界各地,占陆地面积的1.8%。

它们和大小、形状和深度相差很大,大者如里海,面积达43万km2,小者如长江中下游的一些小湖,面积不到1000m2;湖水深者可达千余米,浅者不足1米。

我国湖泊众多,湖北省中部大小湖泊达1000多个,为世界上著名的湖区之一。

一、湖盆的成因形成湖盆的原因比较多,既可由内因(内动力地质作用)造成,也可由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

1. 构造运动:世界上的大湖泊的湖盆多与构造运动有关。

(1) 区域性地壳下沉造成的湖盆---太湖等。

规模大,湖中岛屿为地壳沉降前的山峰。

(2) 断层作用导致局部地壳陷落---云南滇池。

较深,长条状。

(3) 残存洋盆---里海,大陆碰撞;海退后洼地。

2. 火山活动: (1)火山口---吉林长白山天池。

(2)熔岩堵塞河谷---五大连池(白河堵成头池、二池-------五池) 1719--1721, 271年前康熙年间。

3. 河流裁弯取直形成牛轭湖---长江中下游很多。

4. 冰川刨蚀作用,规模小成线状。

二、湖水状况1.来源: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河流和地下水补给,有时来自冰雪融水和海洋残留水。

受气候、地形等条件影响,如长白山天池,地形高,只能大气降水补给;干旱气候区的湖水主要来源于地下水。

2. 湖水排泄状况:湖水通过流泄、蒸发、渗透方式消耗湖水。

地下水安全管理规定(3篇)

地下水安全管理规定(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保障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预防和控制地下水污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管理及地下水污染防治等活动。

第三条地下水资源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保护优先、合理开发、节约使用、严格保护的原则;(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三)统筹规划、分区管理、分类指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四)公众参与、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的原则。

第四条国家建立健全地下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地下水监测、调查、评价、规划、开发、利用、保护、治理、监督等各项工作。

第五条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管理及地下水污染防治等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第二章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第六条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应当遵循以下要求:(一)全面、客观、准确、及时;(二)符合国家标准和规范;(三)充分考虑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类型、数量、质量、功能、环境等因素。

第七条国家开展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形成全国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

第八条地下水调查与评价单位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按照规定程序进行调查与评价。

第九条地下水调查与评价成果应当向社会公布,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提供依据。

第三章地下水开发利用管理第十条地下水开发利用应当符合国家水资源战略规划,遵循以下要求:(一)符合水资源保护要求;(二)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三)优先利用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四)符合地下水功能区划和地下水水质标准。

第十一条地下水开发利用单位应当依法取得取水许可证,并按照规定程序向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地下水开发利用单位应当采取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第十三条地下水开发利用单位应当加强地下水监测,及时掌握地下水水位、水质等动态变化情况。

第十四条地下水开发利用单位应当定期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

普通地质学 第十五讲 湖泊的地质作用

普通地质学 第十五讲 湖泊的地质作用
受气候影响很大 (1)潮湿气候区的化学沉积
a.湖铁矿即褐铁矿,锰矿、铝土矿 b.生物繁盛地区,湖底形成黄铁矿 c.弱的氧化作用,可形成菱铁矿 d.有较丰富的磷质参与下形成蓝铁矿 e.石灰岩及泥灰岩等
(2)干旱气候区的化学沉积
a.碳酸盐沉积(方解石+白云石:咸湖) → b.硫酸盐沉积(石膏+芒硝:苦湖) → c.氯化物沉积,盐度>25‰, 称盐湖→ d.盐湖干枯,盐层埋藏(盐矿)
3.2.沼泽的形成
沼泽主要由湖泊、 泻湖、局部海岸 淤积而成
3.3.沼泽地质作用
主要是生物沉积作用,形成 泥碳、煤、石油。
2.3.3.湖泊的生物沉积作用
菌藻类遗体→随泥沙沉积于湖底→分解 →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厌氧细 菌作用、分解→脂肪酸、氨基酸、醇→ 相互作用→干洛根→60-120度→石油 →200度→天然气。
硅藻死亡→疏松多孔的硅藻土
3.沼泽及其地质作用
3.1沼泽的概念 沼泽是陆地上潮湿积 水、喜湿性植物大量 生长并有泥碳(peat) 堆积的地方。
1.3湖泊的成因类型
构造湖: 向斜湖 ,断层湖 河成湖 冰川湖 海成湖 溶蚀陷落湖 风蚀湖 堰塞湖 人工湖 冰盖湖
火山口湖
溶蚀湖
2.湖泊的地质作用
以沉积作用为主 2.1湖水运动的特征 2.1.1.机械动力:
湖浪, 湖流,潮汐,浊流 2.1.2.化学动力:对流形成湖底的氧化
淡水湖 含盐量<0. 03‰ 微咸湖 含盐量0.3-1 ‰ 咸水湖 含盐量1-24.7‰ 盐湖 含盐量>24.7‰
1.2.4.湖水的化学成分
主要离子:K,Na, Ca, Mg, Cl 气体:O2及CO2,H2 S及CH4等。 微量元素:Rb, Cs, F, As, B, Th,I, U等。 盐类:碳酸钠,硫酸钠,氯化钠和氯化钾

普通地质学第15章 湖沼及其地质作用

普通地质学第15章 湖沼及其地质作用

②硫酸盐沉积阶段(苦湖、苦盐湖)——湖水有苦味, 以芒硝(Na2SO4·10H2O)、石膏(CaSO4·2H2O)为主。
③氯化物沉积阶段(盐湖)以岩盐NaCl、钾盐KCl为 主。
④硼酸盐沉积阶段(硼砂湖)—以硼砂 矿(Na2B3O7·10H2O)为主。
西北地区是我国 重要的盐矿产区。
(二)潮湿气候区湖泊的化学沉积作用
构造作用形成的湖盆
②火山喷发的熔岩流堵 塞河谷形成的堰塞湖。 如牡丹江上游的镜泊湖, 黑龙江德都的五大连池。
2.火山湖泊 ①火山口洼地积水形成 的湖泊。如长白山天池, 湛江市西郊的湖光湖, 云南腾冲大龙潭湖。
长白山天池
五 大 连 池 三 池
(二)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湖泊
1.河成湖泊——由于河流曲流发育使 河流截弯取直,被遗弃的河道形成牛 轭湖。如湖北监利县尺八口牛轭湖等。 在大江河的中下游因河流改道、洪水 泛滥也会形成一些小湖泊。
①断陷型湖或裂谷型湖多分布在断陷盆地的各个凹陷 内,其构造活动以断陷为主,横剖面呈两侧均陡的地堑型 或一侧陡一侧缓的箕状型
②坳陷型湖泊及其所在的沉积盆地以坳陷式的构造 运动为特点,表现为较均一的整体沉降,湖底的地形较 为简单和平缓,边缘斜坡宽缓,中间无大的凸起分割, 水域统一形成一个大湖泊。沉积中心与沉降中心一致, 接近湖泊中心。
5. 湖水的来源及补给
湖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地面流水和地 下水,其次来自冰雪融水和海水等。不同湖泊 的湖水来源不同,它们主要受气候和位置的影 响。位于地势较高的湖泊,主要靠大气降水补 给;温湿气候区的湖泊,湖水主要来自地面流 水和大气降水;干旱和冷湿气候区的内陆湖泊, 则以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补给为主;而靠海边的 泻湖则以海水补给为主。
2.半咸水湖—含盐量在 0.3—24.7‰。青海湖就是 半咸水湖。 3.淡水湖——含盐量小于 0.3‰。大部分湖泊都是淡 水湖。

水文地质学基础

水文地质学基础

附件2
2012年度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
(本科)
推荐单位长安大学
课程学校长安大学
课程名称水文地质学基础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水利工程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课程负责人马致远
填报日期2012.11.05
陕西省教育厅制二○一二年九月
填写要求
一、以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二、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
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不可作为申
报内容填写。

四、课程团队的每个成员都须在“2.课程团队”表格中
签字。

五、“8.承诺与责任”需要课程负责人本人签字,课程
建设学校盖章。

1.课程负责人情况
2.课程团队
3.课程建设
4.课程内容
8.承诺与责任
9.学校推荐意见
—21 —。

地下水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地下水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地下水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立法目的和依据)为加强地下水管理和保护,促进地下水可持续利用,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勘查、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地下水和防治地下水污染,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表以下的水(含地热水、矿泉水)。

第三条(基本原则)开发利用和管理保护地下水应当统筹规划、保护优先、高效利用、合理储备、防治污染、加强监测、严格管理,实行取用水总量与水位控制制度。

第四条(管理体制)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下水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地下水有关工作。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设立的流域管理机构(以下简称流域管理机构),在所管辖的范围内行使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授予的地下水管理与监督职责。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下水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下水有关工作。

第五条(政府职责)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地下水管理与保护负责,将地下水管理与保护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采取措施严控开采,防治污染,维持地下水合理水位,保护地下水水质。

第六条(开发利用主体责任)开发利用地下水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加强地下水取水工程安全管理,节约保护地下水,防治地下水污染。

因违法开采、开采不当造成地下水损害、污染,或者因地下水取水工程建设、管理、使用不当造成他人生命、财产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七条(公众参与和表彰)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监督、检举损害和污染地下水的行为。

受害者有权要求致害者采取补救措施和赔偿损失。

对损害和污染地下水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

地下水管理条例

地下水管理条例

地下水管理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21.10.21•【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48号•【施行日期】2021.12.01•【效力等级】行政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资源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48号《地下水管理条例》已经2021年9月15日国务院第14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1年12月1日起施行。

总理李克强2021年10月21日地下水管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地下水管理,防治地下水超采和污染,保障地下水质量和可持续利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地下水调查与规划、节约与保护、超采治理、污染防治、监督管理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表以下的水。

第三条地下水管理坚持统筹规划、节水优先、高效利用、系统治理的原则。

第四条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下水统一监督管理工作。

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工作。

国务院自然资源等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地下水调查、监测等相关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地下水管理负责,应当将地下水管理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采取控制开采量、防治污染等措施,维持地下水合理水位,保护地下水水质。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下水统一监督管理工作。

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下水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自然资源等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本行政区域内地下水调查、监测等相关工作。

第六条利用地下水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加强地下水取水工程管理,节约、保护地下水,防止地下水污染。

第七条国务院对省、自治区、直辖市地下水管理和保护情况实行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

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考核评价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

2024科学《地下水》说课稿范文

2024科学《地下水》说课稿范文

2024科学《地下水》说课稿范文今天我将给大家讲解2024科学《地下水》这一内容。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地下水》是2024科学教材的一部分,它是讲解地下水的形成、分布和利用的内容。

地下水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保持地球生态平衡和人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当前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了解地下水的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认识地下水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掌握测量地下水位的方法,能够用实验装置模拟地下水注入和排泄的过程。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学生对地下水资源的珍惜和保护之心。

三、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地下水的形成、分布和利用。

难点是:地下水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及模拟地下水注入和排泄过程。

四、说教法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实验探究法。

通过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通过实验探究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体验地下水的注入和排泄过程。

五、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实验装置、PPT展示和图片资料等多媒体教具,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兴趣。

六、说教学过程:新课标要求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地下水分布图和一段关于地下水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地下水的好奇和兴趣。

2. 前期讨论: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地下水的认识和想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3. 实验探究:通过实验装置,让学生亲自进行地下水注入和排泄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加深对地下水运动过程的理解。

4. 知识梳理:通过PPT和课堂讨论,总结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规律和利用方法,让学生对地下水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5. 拓展应用:设置一道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地下水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西藏自治区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西藏自治区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西藏自治区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发文字号】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令第66号【发布部门】西藏自治区政府【公布日期】2004.11.25【实施日期】2005.01.0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政府规章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令(第66号)《西藏自治区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已经2004年11月15日自治区人民政府第20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5年1月1日起施行。

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二00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西藏自治区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护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保证饮用水水质,保障人体健康,防治饮用水水源污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自治区行政区域内所有集中式供水的城镇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管理(以下简称饮用水水源)。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饮用水水质负责,将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纳入城镇总体规划和水污染防治规划,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保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水质符合规定标准。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所辖行政区域的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各级发展改革委、建设、水利、国土资源、卫生、农牧、林业等有关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做好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

第五条单位和个人有保护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的义务,对污染和破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的行为,可以向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进行检举。

第六条对保护饮用水水源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和水质标准第七条按照不同的取水方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为地表水水源保护区、地下水水源保护区。

地表水水源保护区又分为江河水源保护区和湖泊、水库水源保护区。

根据保护要求,分别划分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

第八条江河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为:(一)一级保护区:从取水点起算,上游1000米至下游100米的水域及其河岸两侧200米以内的陆域;(二)二级保护区:从一级保护区上界起上溯2000米的水域及其河岸两侧200米以内的陆域;(三)准保护区:从二级保护区上界起上溯5000米的水域及其河岸两侧200米以内的陆域。

地下水与环境课程设计

地下水与环境课程设计

地下水与环境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下水的定义、形成与分布,掌握地下水的基本知识。

2. 使学生了解地下水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认识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的重要性。

3. 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地下水资源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提高学生对水资源危机的认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地下水与环境数据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地下水污染防控和水资源合理利用。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报告等形式,提高学生分享和传递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水资源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2.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地下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行动,树立社会责任感。

3.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地下水与环境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了解地下水与环境的关系,为保护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教学内容1. 地下水基本知识:地下水定义、形成与分布规律,地下水流动与更新。

教材章节:第一章 地下水概述2. 地下水与环境的关系:地下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环境变化对地下水的影响。

教材章节:第二章 地下水与环境3. 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地下水污染防控、地下水开采与管理。

教材章节:第三章 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4. 我国地下水资源的现状与问题:地区分布特征、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教材章节:第四章 我国地下水资源的现状与问题5. 实践活动:地下水样品采集、分析与评价;参观地下水监测站。

教材章节:第五章 实践活动教学内容按照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明确,包括地下水基本知识、地下水与环境的关系、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我国地下水资源的现状与问题以及实践活动。

武汉市地下水管理办法

武汉市地下水管理办法

武汉市地下水管理办法武汉市地下水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武汉市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促进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武汉市行政区域内地下水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第三条地下水是指存在地下的水源,包括但不限于地下水藏、井水、地下河流等。

第四条地下水管理的原则是科学、合理、公正、及时,依法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提高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第五条地下水管理的目标是保证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保护地下水环境,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第六条地下水管理应当遵循科学规划、综合管理、分类管理、源头控制、综合治理、动态监测等原则。

第二章地下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第七条地下水资源保护是指采取措施保护地下水的数量、质量、水文地质及生态环境。

第八条地下水资源利用是指按照科学、合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利用地下水资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第九条地下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基本原则是先保护、合理利用。

第十条地下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措施包括建立地下水保护区、加强水源地保护、推广节水技术、加强监测和预警等。

第三章地下水管理机构第十一条设立武汉市地下水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地下水管理政策、规划和组织实施地下水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

第十二条地下水管理委员会设立地下水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组织和执行地下水管理工作。

第十三条地下水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协作配合,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

第四章地下水资源监测和评估第十四条地下水资源监测应当进行水文地质调查、水质监测、水量测定和水环境监测等。

第十五条地下水资源监测结果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开,提供给相关利益相关方。

第十六条地下水资源评估是指对地下水资源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估,为地下水的科学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第五章地下水管理制度和监督第十七条建立健全地下水资源管理制度,包括准入制度、水资源使用制度、排放标准和处罚制度等。

第十八条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的监督,包括日常监督、检查、考核和追责等。

第十五章湖泊和沼泽地质作用

第十五章湖泊和沼泽地质作用

湖滨沼泽
陆地沼泽化
二、沼泽的生物沉积作用
沼泽的地质作用 基本上就是沼泽的生物堆积作用。在沼泽地区生长 的大量喜湿性植物死亡后,其遗体堆积起来。在沼泽的积水和上覆植 物遗体以及泥沙的掩覆下,通过一系列生物和化学作用,形成含碳质 较高的、质地疏松的棕褐或黑色物质,称为泥炭 。伴随有地壳的缓 慢下降,则可形成巨厚的泥炭层 。泥炭层在上覆沉积物压实作用下, 脱水,形成腐植煤,进而形成褐煤、烟煤及无烟煤。 我国主要成时期:石炭纪、二叠纪、侏罗纪、第三纪
第十五章 湖泊和沼泽地质作用

湖泊和沼泽是大陆上相对静止的水体。其地质作 用以沉积作用为主。常形成如铁、锰、铝、煤、 石油和盐类等重要沉积矿产。湖泊和沼泽的沉积 明显地受气候、地形和构造运动等因素的影响。 并且湖泊还是调节河流流量和湖区附近气温的作 用。因此,对湖泊和沼泽地质作用的研究,不仅 对找寻矿产资源和现代湖泊和沼泽的利用具有重 要意义,而且还有助于分析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 古地理、古气候、地壳运动特征提供重要证据。
湖泊的机械沉积作用
湖泊的演化
2. 湖泊的化学沉积作用
湖泊的化学沉积作用受气候控制极为明显,不同气候地区所形成的化学沉 积物差别很大。因而,可利用其化学沉积物的特点,推断湖区当时的古气候条件。 潮湿气候地区的雨量充沛,特别是在气温较高的地方,生物繁茂,化学和生 物风化强烈。入湖河流和地下水带有较多的铁、铝、锰等低价氧化物或胶体溶液, 入湖后,与湖水相混,发生种种物理、化学反应,或在生物作用下,使其沉淀下 来,则可形成铁、铝、锰等矿床。 干旱气候地区的湖水,主要消耗在蒸发上。因此,湖水含盐度不断增高,致 使淡水湖逐渐变成咸水湖,甚至盐湖。在盐湖中,各种盐类按其溶解度大小,依 次沉淀出来(碳酸盐→硫酸盐→氯化物),由于水分不断蒸发,湖水面逐渐下降, 加之沉积物不断淤积使湖底变浅,最后盐湖干涸,直至湖泊最后完全消失。

第十五章 对生活饮用水的卫生监督

第十五章 对生活饮用水的卫生监督

(二)许可资料的审查内容 1、供水单位卫生许可证申请表; 2、饮用水卫生管理规章制度; 3、生产场地布局、工艺流程和卫生防护设施的资料; 4、水源水和出厂水的水质检验报告; 5、供水单位所用的管材、滤材、涂料、净水剂、消毒剂、净化消 毒设备等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的卫生许可资料和卫生安全性 评价资料; 6、供水单位对饮用水水质自检和人员、仪器配备资料; 7、供、管水人员体验和卫生知识培训资料; 8、有新、改、扩建集中式供水项目的还包括水源选择可行性论证 (水源水质评价报告书)、建设项目预防性卫生审查认可书和竣 工验收的卫生安全性评价资料。 二、二次供水单位卫生许可证的发放 二次供水是指用水单位将来自城市集中式供水系统的生活饮用水 经贮存或再处理(如过滤、软化、矿化、消毒等)后,经管道输 送给用户的供水方式。一般情况下,供水范围较大、人数较多或 有高层建筑的企业单位、场所以及社区均配置有二次供水设施。 为了保证二次供水水质的卫生质量,控制饮用水污染事故的发生
《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卫生安全评价规范》 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卫生安全评价规范》 《生活饮用水化学处理卫生安全评价规范》 生活饮用水化学处理卫生安全评价规范》 《生活饮用水水质处理卫生安全与功能评价规范》 生活饮用水水质处理卫生安全与功能评价规范》 《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 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 《生活饮用水消毒剂和消毒设备卫生安全评价规范(试行)》 生活饮用水消毒剂和消毒设备卫生安全评价规范(试行)》 《卫生部健康相关产品审批工作程序》 卫生部健康相关产品审批工作程序》 第二节 生活饮用水卫生许可 一、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许可证的发放 集中式供水是指由水源集中取水,经统一净化处理和消毒后,由 输水管网送到用户的供水方式。《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 输水管网送到用户的供水方式。《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 第七条规定,集中式供水单位必须取得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 生行政部门签发的卫生许可证。 (一)许可证发放条件 1、水源卫生要求 选择水质良好、水量充沛、便于防护的水源, 水源水质符合有关国家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的规定。对饮用水水 源划定生活饮用水水源保证区,设立告示牌,并落实相应的水源 保护工作。

山东省水资源条例

山东省水资源条例

山东省水资源条例山东省水资源条例2017年9月30日山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促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水资源规划、保护、配置、取水管理、节约用水以及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第三条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应当坚持全面规划、节水优先、严格保护、统筹兼顾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河长制,科学确立用水总量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保障资金投入,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河长制,分级分段组织领导本行政区域内江河、湖泊的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财政、环境保护、农业、海洋与渔业、住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质量技术监督、物价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有关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协助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做好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有关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完善投诉举报制度,公布水资源违法行为投诉、举报电话和电子邮箱;接到投诉、举报后,应当及时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反馈投诉、举报人。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基本水情和水资源节约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约、保护水资源意识,开展全民节水行动,推进节水型城市、节水型社会建设。

对在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等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奖励。

第二章水资源规划第八条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应当按照流域、区域统一制定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7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7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7年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17.06.27•【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七十号•【施行日期】2018.01.01•【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污染防治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5月1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根据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决定》第一次修正2008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修订根据2017年6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水污染防治的标准和规划第三章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第四章水污染防治措施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工业水污染防治第三节城镇水污染防治第四节农业和农村水污染防治第五节船舶水污染防治第五章饮用水水源和其他特殊水体保护第六章水污染事故处置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水污染,保护水生态,保障饮用水安全,维护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地表水体以及地下水体的污染防治。

海洋污染防治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第三条水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积极推进生态治理工程建设,预防、控制和减少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水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水环境质量负责,应当及时采取措施防治水污染。

第五条省、市、县、乡建立河长制,分级分段组织领导本行政区域内江河、湖泊的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工作。

水污染防治法2023全文

水污染防治法2023全文

水污染防治法2023全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加强水污染的防治,保护和改善水环境质量,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安全,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土地水域范围内的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活动。

第三条定义本法中,下列术语的含义如下:1.水体: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其他自然水域。

2.污染: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对水质和水环境的有害改变。

3.污染物:指排入水体的固体、液体或气体形式的物质、能量或生物。

4.污染源:指向水体直接或间接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个人或其他组织。

5.水污染防治:指预防和控制水污染、恢复水环境。

第二章污染物排放管理第四条排污许可证制度对于生产、经营活动中可能产生污染物的单位,应当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排污许可证,并按照许可证规定的条件限值进行排放。

第五条污染物在线监测污染源应当配备污染物在线监测设备,并定期上报监测数据。

未经许可证持有人同意,监测数据不得被篡改或删除。

第六条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污染物排放的行业标准,并定期修订。

排放的污染物不得超过相关标准规定的限值。

第七条污染物减排污染源应当使用符合环保标准的装置、工艺和材料,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或避免污染物的产生。

第八条重点污染排放管理对于重点污染源,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特殊管理措施,加强监管和督促其减少污染物排放。

第三章水污染防治措施第九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地区应当建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确保农村生活污水的安全排放。

第十条工业废水治理工业企业应当装设废水处理设施,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进行处理,确保废水符合排放标准。

第十一条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广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等绿色农业模式,减少农业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

第十二条水环境修复对于受污染的水环境,应当采取恢复措施,修复受损的水生物群落和水生态系统。

第十三条水源保护加强水源地保护,划定水源保护区并制定保护计划,保护水质和水环境的安全。

第十五章矿井排水系统

第十五章矿井排水系统

D、DG、DGR型系列水泵主要用中低压锅炉给水或其它中低压给水之用。 1、D型水温不超过80℃;DG型水温不超过110℃;DGR型水温不超过160℃ 2、被抽送液体的PH值为6-8。
D.DG.DGR型系列水泵系单吸多级分段式离心 水泵,供输送清水 及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液体之用。其吸入口,D型泵水平方向; DG.DGR型为垂直向上;其吐出段均为垂直向上。 该系列泵吸入口径为40-200mm,流量为3.75-335m3h,扬程为 75-684m,功率为5.5-440KW,电压:380V、3000V、6000V。
2.D式泵(卧式、单吸、多级分段式水泵) 特点:泵体由进水段、出水段和多个中间段分段组 成。最多为11级,最高扬程为1000米,流量 450m3/h,相当于串联。 适用于:主排水设备的常用水泵。 3.卧式多级螺壳水泵 特点:叶轮对称平衡布置,级间以螺壳形通道串联。 适用于:主排水 4.深井泵: 特点:立式、多级、分段水泵 适用于:凿井、竖井掘进和淹没矿井排水时的移动 排水设备。水位变化一般在10-100米。
四、水仓、水泵房 1.水仓:容纳矿井水的坑道:容纳矿水、沉淀。 含主仓和副仓,两仓容量相同,轮换使用和清 理,要求可容纳8小时正常涌水量(采区水仓容 量要大于等于4小时正常涌水量)。 2.水泵房:主要泵房至少有二个出口,一个出口用 斜巷通到井筒,并应高出泵房底板7m以上;另 一个出口通到井底车场,在此出口通路内,应设 置易于关闭的既能防水又能防火的密闭门。泵房 和水仓的连接,应设置可靠的控制闸门。
5.吊泵 特点:可借助于吊挂装置在井筒内上下移动,并带有吸水软管。 适用于:凿井时的掘进排水。 八、离心式水泵的主要部件 P398
D型离心水泵主要于矿山排水,工厂及城市给水之用。 1、水温不超过80℃。 2、被抽送液体的PH值为6-8。

2024年井下防治水管理规定

2024年井下防治水管理规定

2024年井下防治水管理规定井下防治水管理规定(2024年)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井下防治水工作,保障城市地下管网系统的正常运行,维护城市水资源的安全和稳定供应,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城市地下管网系统的井下防治水管理工作。

第三条井下防治水是指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和工程,防止井下水位过高、地下管道泄漏等问题,确保地下管网系统正常运行和城市地下环境安全。

第四条井下防治水的目标是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保护地下水环境,确保地下管网系统的正常运行,提升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益。

第五条地下管网系统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井下防治水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定期开展井下防治水培训和演练,提高工作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第二章井下防治水工作机制第六条地下管网系统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井下防治水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和协调机制,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各方面的合作。

第七条各地下管网系统管理部门应建立监测系统,定期对井下水位、地下管道压力、泵站运行等进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置。

第八条各地下管网系统管理部门应编制井下防治水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行动方案,并定期组织演练,提高各部门的应急处置能力。

第九条各地下管网系统管理部门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开展井下防治水工作,形成合力,提高工作效能。

第三章井下防治水工程建设第十条管线铺设时,应根据地势、地下水位等因素,合理选择管道材质和设计流量,确保管道的稳定运行。

第十一条在水源地、供水站等重要区域,应设置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水位、水质等,确保供水安全。

第十二条水泵房应建设在水位相对较高的地方,选用防水材料,防止泵房受到水浸。

第十三条建设井下防治水控制设施,如排水沟、调水井等,以保持地下水位稳定。

第十四条加强地下管道巡检和维护,定期检查管道是否有渗漏、破损等问题,并及时进行修复。

第四章井下防治水水资源管理第十五条各地下管网系统管理部门应制定管网水资源管理方案,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保护地下水环境,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五章地下水与环境环境:environment15.1 地下水是活跃的环境因子地下水不仅是宝贵的资源,还是普遍而活跃的环境因子。

地下水的一系列特性:普遍分布于地壳表层,易于流动并发生变化;以含水系统(地下水盆地)为单元赋存的地下水,以特定的水流模式构成时空有序的水流系统;地下水与地表水体、岩土体、土壤以及生物群落之间,通过物质(水分、盐分、有机养分等)循环及能量交换,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构成动态平衡系统。

遵循自然规律,合理调度地下水,可以构建优化的人工一自然复合系统。

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地下水引发地质灾害、形成不良环境与不利的生态条件,导致天然地下水环境问题。

采取合理的地下水调控措施,可以消减地质灾害,改善地质环境,保障生态系统正常运行。

缺乏对地下水功能的全面认识,在局部及短期利益驱动下,人类活动不合理地干扰地下水,会引发各种环境负效应。

15.2 地下水环境效应概述1.地下水的环境功能体现在以下方面①重力驱动的地下水流系统,控制着由补给区至排泄区水分状况有规律的空间分布。

②流动的地下水,从补给区移除各种组分,经由传输,积聚于排泄区,控制地下水组分有规律的空间分布。

③流动的地下水,传输热量,对热量进行空间再分配,控制地下水温度有规律的空间分布。

④地下水向土壤、湿地及地表水体输送水分、盐分、有机养分及热量,支撑生态系统健康运行。

⑤饱水岩土体中,水与岩土体共同构成力学平衡体系,作为中间应力的孔隙水压力改变,有效应力随之改变,导致岩土体变形、位移及破坏;非饱和带岩土,随着含水量变化,力学性质也有所改变。

⑥地下水滑润岩土体的不连续面,降低摩擦阻力,触发岩土体位移。

⑦流动的地下水,带走松散土的细小颗粒及(或)溶解胶结物,破坏土体结构,发生渗透变形。

2.地下水的环境效应大致可区分为几大类:1) 地下水水质危害:包括天然水质有害地下水、地下水污染、海水及咸水入侵淡水含水层。

2) 岩土体变形与位移:包括地面沉降、地裂缝、岩溶塌陷、滑坡、水库诱发地震、潜蚀与管涌、黄土湿陷、黄土喀斯特、膨胀土、冻土融冻变形等。

3) 地下及地面开挖引起的涌水。

4) 岩溶地区的干旱与洪涝。

5) 地下水对土壤的正负效应。

6) 地下水对生态系统的支撑作用。

15.3 地下水水质危害地下水水质危害分为两大类:天然地下水水质危害,以及人为活动导致的地下水水质恶化(包括地下水污染、海水入侵及咸水入侵淡含水层)。

1.天然地下水有害水质与地方病作为饮用水源的地下水,微量元素含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引起地方病(水致地方病)。

水致地方病的分布多具有地带性。

由此可见,气候、地质、地貌因素结合下的特定水文地球化学环境,是影响地下水元素含量异常的原因。

2.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污染(groundwater pollution)的含义迄今尚无共识。

一般认为,人为活动产生的有害组分加入天然地下水,改变其物理、化学及生物性状,导致水质恶化,称为地下水污染。

与地表水相比较,地下水污染具有隐蔽性及持续性,更加难以发觉,治理难度很大并需付出很大代价。

地下水的污染源多种多样,主要有:城镇、厂矿的废渣及废水排放;农田施加农药、化肥施用及污水灌溉等。

地下水污染物质种类繁多:如三氮(NO3-,NO2-,NH4+)、酚类化合物、苯类化合物等;Cr,Hg,Cd,Zn,Pb)等重金属离子;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如二噁英,难以降解、毒性极大;放射性元素;各种传染性病菌等(徐恒力等,2009)。

包气带土壤可以降解及吸附部分污染物;进入饱和带的污染物,随着地下水流运移而扩散(弥散)。

目前,地下水污染的防治有以下几种方法:①立法规定排放标准,从源头杜绝污染;②井孔抽汲已经污染的地下水;③设置嵌入式地下栅格,通过吸附、化学反应、微生物降解等方式,拦截与消减污染物的扩散;④进行地下水防污性(脆弱性、敏感性)评价,合理布局潜在污染源。

评价地下水防污性能采取DRASTIC法,包括下列指标:地下水埋藏深度D、含水层净补给量R、含水层介质A、土壤介质S、地形T、包气带I、水力传导系数C;各个指标根据条件赋予权重,各指标的加权总和得出防污性(脆弱性、敏感性)指数D,根据防污性(脆弱性、敏感性)指数D划分防污性(脆弱性、敏感性)等级。

截止于2005年,我国平原区(面积199.6×104km2)地下水,已有24.95%的面积受不同程度的污染。

195个城市中,97%存在地下水污染,其中40%污染严重(徐恒力等,2009)。

3. 海水及咸水入侵淡含水层滨海地区开采地下水形成降落漏斗后,原本向海排泄的地下水,转而接受海水补给,导致海水入侵淡水含水层。

防治海水入侵淡水含水层的措施有:用成排的注水井形成水丘,或用成排的抽水井形成地下水沟,或修建地下堤坝。

存在地下咸水体时,开采淡水含水层会导致位于其上、其下或周边的咸水入侵淡水含水层。

此类情况下,需要控制地下水开采强度,避免咸水入侵淡水含水层。

15.4 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变形和位移地下水引起岩土体变形与位移的作用机制如下。

1) 孔隙水压力变化。

2) 地下水对岩土体不连续面的滑润。

3) 地下水改变粘性土的强度。

4) 地下水流引起的渗透变形。

地下水引起的岩土体变形、位移与破坏,是上述四类机制单独或联合作用的结果。

这些地下水引起的岩土体变形与位移,都是不可逆转的。

1 地面沉降及地裂缝地面沉降(1and subsidence)有多种成因,开发深层地下水是最普遍而主要的原因。

地面沉降——大规模开采深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位下降,孔隙水压力显著降低,有效应力增大,松散沉积物释水压密,引起地面高程降低,称为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的危害,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滨海地区海潮倒灌及风暴潮加剧;②入海河流泄洪能力降低,洪涝加剧;③工程设施、市政设施及建筑物破坏;④水土环境恶化;⑤沉降损失高程的沿海地带,将因全球变暖,海平面抬升,未来将有更多陆地被海水淹没;⑥已有地面高程资料失效。

开发深层地下水导致的地面沉降基本上是不可恢复的。

唯一的防治途径是,通过有效水资源管理,节约用水,调用区外地表水及开发浅层地下水作为替换水源,减少及停止开采深层水。

地裂缝(ground fissure)出现于松散沉积物表面,具有一定长度及宽度。

隐伏的新构造运动断裂带两侧,差异性构造沉降导致沉积物厚度不等,开采深层地下水后发生差异性地面沉降,是产生地裂缝的主要原因。

地裂缝直接损害各类工程设施、交通设施、建筑物以及城市生命线,危及居民生活及生产。

据统计,截至1998年初,全国地裂缝造成的经济损失为91.3亿元(李瑞敏等,2007)。

2 岩溶塌陷岩溶塌陷(karst collapse)多发生于上覆厚度不大松散沉积物的岩溶发育地区。

岩溶洞穴、上覆沉积物及地下水,构成固体、液体及气体三相力学平衡体系,地下水位变动达到一定幅度,平衡破坏,上覆松散沉积物突然塌落,形成上大下小的圆锥形塌陷坑。

天然岩溶塌陷:长期干旱使地下水位明显下降,或者暴雨使地下水位迅速抬升,均可发生天然的岩溶塌陷。

人为造成的岩溶塌陷:开采地下水、采矿排水、基坑排水等人为活动,降低浅层地下水位,有时还伴以封闭气体负压吸引,触发岩溶塌陷。

3 滑坡滑坡——斜坡上的部分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带)产生剪切破坏,向下整体滑移,称为滑坡(1andslide)。

滑坡形成机理:潜在的滑坡体,与其下伏岩土体之间存在软弱结构面(层理、片理、节理、裂隙、断层面等),结构面以上的岩土体自重Ρ,可分解为垂直潜在滑动面的压力Ν,以及平行于潜在滑动面的切向分力Τ。

Ν与摩擦系数的乘积及潜在滑动面的粘聚力,构成阻滑力;Τ是促滑力。

促滑力大于阻滑力时,岩土体失衡,发生滑坡。

触发滑坡的因素很多,此处仅讨论地下水因素。

暴雨(或连续降雨)以及水库蓄水,分别是天然及人为触发滑坡的主要动因。

此时,地下水位抬升,浸润滑坡体,产生以下主要效应:①水分进入含有粘土物质的结构面,降低其抗剪强度,降低阻滑力;②水分进入非粘土物质结构面,产生滑润作用,降低摩擦系数,增大促滑力;③孔隙水压力增大,作用于潜在滑动面的有效应力降低,阻滑力减少。

上述效应的综合作用,使促滑力大于阻滑力时,岩土体失衡,滑坡发生。

4.水库诱发地震水库诱发地震——某些水库蓄水后地震活动性增强,这一现象称为水库诱发地震。

特点为:频率大,震级小,震源浅,波及范围有限。

危害:大震级水库诱发地震,损害坝体及建筑物,衍生崩塌及滑坡,造成人员伤亡。

经研究得出,蓄水后库水作用于断裂带,空隙水压力增大,有时还伴以断裂带浸水软化,使其抗剪强度降低,断裂锁固能力减弱,原先积累的应变能释放,诱发地震。

基岩中深井注水会诱发地震,也是基于同样机制。

5.潜蚀与管涌潜蚀(underground erosion)——当砂砾层颗粒不均匀,水力梯度大时,地下水流挟带细小颗粒通过粗大颗粒的孔隙移走,称为潜蚀。

管涌——地下水流强烈冲蚀,在土体中形成管道式空洞,向地面不断涌出带砂的水,称为管涌。

天然条件下,岸坡发生潜蚀,可以引发滑坡。

管涌则与修建堤坝有关:人为增大堤坝两侧水头差,使水力梯度显著增大,强烈的地下水流冲蚀土体,形成管道式空洞,威胁堤坝的安全。

15.5 地下及地面开挖引起的涌水开凿矿山巷道、隧道,城市建设地铁、开发地下空间,地表开挖露天矿坑及建筑基坑,都可能导致地下水涌出,并往往伴随岩土体变形及位移。

从水文地质角度,地下水及地面开挖。

是在天然地下水流场中叠加入一个人为势汇,从而改变流场、水动力场及空隙水压力。

地下采矿经常发生矿坑涌水,措施不当,揭露强渗透性含水层(或与地表水体连通)时,将发生灾难性突水。

矿床水文地质工作的发展趋势是:从单纯的勘测,延伸到采矿过程;从单纯排水,到排堵结合;从单纯着眼于采矿,到综合考虑环境影响。

穿越山区的深长公路隧道及水电站引水隧洞,经常存在突水的威胁。

利用综合手段超前探测,施工过程中堵排结合,是防治突水的关键。

城市建设地铁及开挖建筑基坑,都需要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水动力条件及应力变化,从而引发周围不均匀地面沉降;地下空间及基坑流砂,产生地面塌陷;已有建筑物因而开裂、倾倒,乃至坍塌。

15.6 岩溶地区的干旱和洪涝岩溶强烈发育区,降水入渗迅速,地下径流强烈,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山区缺乏地表水,地下水埋深很大,干旱缺水;洼地则因降水通过地下径流迅速汇聚,易于洪涝。

15.7 地下水和土壤地下水向土壤供应水分、盐分、养分及热量,既是成壤作用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是保障土壤生产力的基础条件。

地下水对土壤供应水分、盐分、养分及热量失去平衡,会形成不良土壤。

干旱气候下,地下水位埋藏过深,植物根系无法吸取毛细水带的水分,形成植被稀少的荒漠景观。

干旱半干旱气候下,地下水位过浅,盐分蒸发积累土壤,形成盐碱土,只有少数耐盐植物才能生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