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人教版必修2讲义第1单元2故都的秋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写秋蝉----“衰弱”、“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写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这里有境 地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
写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 (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 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姿、 秋色、秋声、秋味和平凡的人。
明确:总领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来得悲凉。”(特点:清、静、悲凉)
2. 根据“清、静、悲凉”的特点,课文逐一描绘了故都的 自然风物。 问:课文是通过哪几种景象的描写来表现 “故都的秋”的这一特点的?
明确:主要是描写了五种景况: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 蝉残鸣、闲话秋雨、佳日秋果。(即:秋院、秋槐、秋蝉、 秋雨、秋果)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 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写作背景: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旧中国,战乱连年,民 生凋敝,连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 谋生,1934年郁达夫经青岛辗转千里,又回到了 故都北平。多年来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及饱受人生 愁苦与哀痛,使得郁达夫对眼前的“故都的秋”感受 很特别。
题解: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 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 确定了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 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 界。
主页
三、教读赏析
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文章 层次、大意,并划 记有关词句。
层次结构
1.讨论: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在作者笔下,“故都 的秋”这个客观现实呈现出什么特点?
2、“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绪的,可为什么作者把

高一新人教版语文必修2课件 第2课 故都的秋

高一新人教版语文必修2课件 第2课 故都的秋

1.了解写作背景;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状物的
基本手法。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以情叙景、以景显情的写作特 色;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3.分析故都的秋的色味,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
感情。
1.读准字音 凋 (diāo)落 . 一椽 (chuá n)破屋 . 混沌 (dù n) . 喇 (lǎ)叭 . 潭柘 (zhè )寺 . 疏 (shū)落 .
咏蝉
骆宾王
西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思侵。 不堪玄鬓③影,来对白头吟④。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释】 ①西陆:秋天。②南冠:囚徒的代称。③ 玄鬓:指寒蝉。④白头吟:曲名。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
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
【简介】 四杰”。
骆宾王(626—684),婺州(今浙江义乌)人。七
国大萧条”的预言,抓好宏观调控。
(2)十足·实足
十足:指十分充足,形容程度。
实足:常指确实足数,形容数量。 例句: ①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 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
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
十足。 ②药品处方管理规定,对于新生儿或者婴儿的处方上, 必须注明实足年龄。
4.走近作者
郁达夫(1896-1945),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郁文,
浙江富阳人。7岁入私塾受启蒙教育。后到嘉兴、杭州等地 中学求学。由于聪颖好学,少时已有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 基础。 1912 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 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也使他忧伤、愤世。他从研究经济 学转而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1921 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 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 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坛。 1922 年毕业于东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反思+说课稿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反思+说课稿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了解现代散文充分体现作者个性的特点。

二、从语言入手,赏析散文融情于景、缘情造景的艺术技巧。

三、认识平常生活平常景物所蕴含的美以及丰富的人文内涵。

【重点难点】品味散文景物的特点,从而深入探究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及审美情趣,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1.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了解作品的行文线索、景物特征,并搜集古代诗文中赏析秋的名篇名段名句,结合课文进行赏析。

2.每位同学就阅读中的疑惑提出1-2个问题。

3.教师将学生的提问分类整理归纳。

4.根据学生的提问设置教学过程,做好ppt课件。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雅士,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

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学生举例。

【课件展示】教师展示有关秋的名句名篇。

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课件展示】本课学习目标。

二、初步感知1.交流初读感受。

从体裁上来说,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你读全文的感受。

找找看,郁达夫的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课件展示】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枣。

2.体会写景抒情散文的辞美、景美、情美。

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

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课件展示】教师展示五个句子。

师生共同品味辞美、景美、情美。

完成练习二:仿写三、细读品味(一)品味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本文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高一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2故都的秋(22张PPT)

高一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2故都的秋(22张PPT)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对故都之 秋的向往、依恋之情。
思考:
接下来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 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的秋景 图,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想象力 分别拟个标题给以介绍,并赏析 五幅秋景图(感觉或色彩)。


清秋
日秋 蝉 落 晨
秋 果
雨 话
残 鸣
蕊 清
静 观


景 图
清晨静观图
天色 清 日光 清 鸽声 静 破屋 悲凉 牵牛花 悲凉 秋草 悲凉
特别的个人气质——抑郁善感。
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 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主观方面,有三个因素: 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 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 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 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 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 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 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一粒沙里见 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 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 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纵观全文,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北国和南 国秋的特点。文章开头为何提到南国之秋?
北国秋——清、静、悲凉 (文眼) 南国秋——慢、润、淡
提南国之秋是为了烘托对比北国秋 的特点,点出北国之秋味的醇厚、浓郁。
再次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眷恋、向往之情。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 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 犬之与骆驼。
• 提问:作者认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 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能否用一个 字概括?而上句中的比喻又是从哪几 个角度入手的呢?
•明确:最大的区别在于:味。
•四个比喻又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 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 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 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 驼”,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味 久;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 鱼、黄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 淡、味短。用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又令 人读后回味悠长,明了于胸。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课件(2)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课件(2) 新人教版必修2
笛声在诗歌中的作用:衬悲情,引乡情
我国古代乡情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鸿雁、明月、笛声、浮云、落日、
黄昏、暮色等
常用的表现手法:借物抒情 寄情于物
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课文写了几个 地方的榕树?
香港住所榕树 眼前 大陆故乡榕树 回忆 大陆故乡榕树 眼前
• 文中共写了故乡的多少棵榕树?哪棵 是详写,哪棵略写?
思考:
当历史的车轮转到了今天,当距离不再成为 障碍,对于在外的游子来说,家乡不再是遥 不可及,乡情,还存在吗?
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仿佛刚刚从一场 梦中醒转,身上还留着榕树叶隙漏下的清凉; 但我确实知道,这一觉已睡过三十年,而人 也已离乡千里万里外了!”
作者为什么30年都不回家乡,而又要苦苦地 思念家乡?他的感情是虚伪的,还是真实的? 现在的乡情还有没有意义?
• 文中提到香港住所的榕树 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周围环 境怎样?
• 在铅灰色的水泥楼之间
• 榕树下有一块小平 地
• 建成了小小儿童世
睹物思故乡(香港榕树)
(景)
故乡的山、水、人
游子忆故乡 村头老榕树
回复思绪 抒发感慨
外在形态
榕树故事
神话Leabharlann (事)祈祷 乘凉童趣
(情)
什么最令你难以 忘怀?是那方鱼 塘、那条小木桥、 那只纸飞机、那 个书包,还 是……
选取一样最能牵 动你情思的东西, 把你的快乐、忧
伤流于笔尖。
S形驼背的

(详)


(略)
请同学样思考下面的问题:
(一)、作者回忆往事旧景,为什 么要围绕榕树这个中心?
答:这是因为故乡的榕树给了作者
太多美好的回忆。
(二)、哪么,这些美好的回忆 都有些什么呢?(要求:每件事用一句话概括)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课件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1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课件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1
人教版 必修二
第一单元
第2课 故都的秋
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对秋天会有不同的感受。既有“轻 寒正是可人天”的惬意、“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昂扬、“长风万 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畅快,也有“悲哉,秋之为气”的萧 瑟、“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哀怨、“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无奈。 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则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与众不同的体会,从 “清”“静”“悲凉”入手,咏赞了故都的秋天。以情驭景、以景 显情的写法是学习本文应掌握的重点。
4.辨用法 (1)自然而然 理所当然 ①中国传统艺术的创新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所谓“花开本无 心,水到渠自成”。 ②“自由退货”在国外被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退换货现象无论 对顾客还是对商家来说都习以为常。 提示两者都有“十分正常”“不足为奇”的意思,但词义的侧重点有 所不同。“自然而然”,不经外力作用而如此。强调的是正常性。“理 所当然”,从道理上说应当这样。多指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按道理上 说的做。
知人论世
《故都的秋》写于1934年。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 因,郁达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并在杭州居住近三年。在 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 “在家吃点精制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 行 动 和 平 时 有 所 移 易 ; 总 之 是 懒 得 动 。 ”( 引 自 郁 达 夫 《 住 所 的 话》)在这二三年间,郁达夫花了很多时间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 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他在游山玩 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 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于同年8月写下了 这篇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结构板书
鉴赏评价
以情驭景 形散神聚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写景名篇,也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文章感 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写景状物细腻深沉,语言清新淡远,蕴含着色彩 感和韵律美,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独特个性和美学价值。在这篇脍炙人口 的文章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以情驭景、形散神聚的写作手法。 作者开篇点题,明确提出自己饱尝到的“故都的秋味”是“清” “静” “ 悲 凉 ”, 于 是 , 从 第 三 段 开 始 , 作 者 集 中 笔 力 , 描 写 了 “ 庭 院 秋 景”“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风沙秋果”这几幅画面, 而这几幅画面,准确地诠释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首先,作者刻 意描绘的五种景物之间没有明显的时空联系,也没有按照什么顺序,小院、 槐树、秋蝉、秋雨和秋果都是零散琐碎的材料,这是第一“散”。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 1-2《故都的秋》 精品教案.pptx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 1-2《故都的秋》 精品教案.pptx
3、从这篇文章结构来看,2和13自然段相呼应,假如1、14自然段也相呼应,那这篇文章的结 构就更加严谨了,试问这两段是否有呼应?
明确:第1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感受和向往,第14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都是抒发情感, “向往”是在去故都之前,“眷恋”是在离开故都之时,其实质是一样的。所以1和14自然段也 构成了呼应。
明确:是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1牵牛花本来是五颜六色的,而作者笔下的牵牛花却只有蓝色和白色。从美术的角度来说,这两 种 颜色属于冷色调,给人一种清、静、悲凉的感觉。
2作者写槐树,不是写它的高大挺拔,而是写秋槐的落蕊。看到这落蕊,怎能不叫人有一种“无 可 奈何花落去”的悲凉呢?
学海无涯
(3)秋雨和春雨、夏雨是不同的:春雨是濛濛的,富有诗情画意;夏雨是粗犷豪放的,还常常 不期而至,给人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而秋雨,总让人感到一种寒意。
6、引导:大家知道,武林高手的最高境界是“剑人合一”,道家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那么散 文家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
明确:自然景观和主观感情相结合,或者就称为“物我合一”。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 情语”,诗文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景”与“人”合为一体,“物”与“我”完美交融。郁达夫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生 就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创造了一种“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板书:景人合一)
4、过渡:故都的秋景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有红叶似火的香山,有游人如织的颐和园,有明澈如镜 的昆明湖等等,作者为什么不选取这些色彩绚烂的景色,而只选取了表现“清、静、悲凉”的景物 来写呢?(联系时代背景及作家的特点,学生讨论、发言 )
明确:(1)作者处在一个黑暗的社会里,思想苦闷,逃避现实,因此,笔下的景物就自然是清、静、 悲凉的了。(2)作者当时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字”,这样看来, 作者选择“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也就不起怪了。(3)郁达夫个性忧郁善感,是个抑郁质的人。

必修二语文人教1.2《故都的秋》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必修二语文人教1.2《故都的秋》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的情景?让 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 秋》。
郁达夫
解题:
“故都”二字表明描 写的地点,作者用“故都” 而不用北平或北京,更带 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 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爱 恋之情。

他活等有哀上所连烂写溺民富日书 寡中苦志痛海安年的作》族民本,

淡体闷不,辗,战年此就屈不留因 、验,得自转居乱龄文能辱强学学

沉如何骋己来无,,他看、的,潮
寂此等”纵到定民可年出歧悲留被

淡青 槐牵碧 绿布 树牛绿 微单 的花的 黄衣 落的天 的的 蕊蓝色 枣闲 朵 子人
好一个灰冷的世界!
声音
三、总括(13-14) 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
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 比爱恋之情。
解读秋景
提问: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怎样的 描画故都的秋景来展现故都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
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所写之景
(3-11自然段)
•描

写 风
①清晨静观 ②秋槐落蕊
• 物 ③秋蝉残声
阅读课文,思考:
揣摩散文的总体结构和作者在散文中体现出 来的基本感情。
思考题:
真正写故都秋的在什么地方?
3到11段
思考题: 1到2段写的是什么?用什么手法?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北国秋和南 国秋的比较。
读12节,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议论: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乐趣的人类对于
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起深沉、幽严厉、萧索 的感触来的。
息衰扫驯 缓列弱帚鸽 慢索的声的 悠落蝉 飞 闲的声 声 的雨 声声 调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优秀课件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优秀课件
分析:秋的全盛时期不在果实成熟红透,却在 将熟未熟的青涩日子。 3、秋果胜景中,为何又出现了北风黄尘?
用北风黄尘反衬秋果奇景,在对故都金秋 的热爱眷恋中还表达出一种悲凉感:因为 红枣之后,风来冬到,好景不长。
(清、静、悲凉)
香山红叶
思考题:
故都的秋景可谓色彩丰富,作者为什么只赞美 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呢?试从主客观原因 加以评析。
落蕊映秋图
第二幅 秋槐落蕊
景:“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
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 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情:给人寂静的感觉
景: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 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情:突出了秋的清,给人清静悠闲的感 觉;“落寞”,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 了 “悲凉”。
【提示】灰沉沉的天空,凉风一起,便下起雨来; 秋雨过后,天气很快晴朗;秋雨过后,温度下降得 快。(秋雨来去匆匆,天气变化很快。)
2、作者借雨后都市闲人的_衣__着__、_活__动__背__景__、 动作、_神__态__、对__话__语__调__ ,来表明作者在谈 到寻常百姓生活时心情非常愉快,也很想像 “都市闲人”那样过着轻松自在的生活。
2.“说到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 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 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蓝色、白色——冷色
孤寂、落寞的情怀
疏疏落落、尖细且长
第一幅 小院秋晨
住 —— 一椽破屋(一座大厦); 泡 —— 一碗浓茶 (一杯香茗); 看——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火红的日出); 听——驯鸽的飞声(喜鹊的叫声);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的日光(一团团耀眼的光芒); 静对——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红朵); 长——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郁郁葱葱的春草) (故都的秋清、静、悲凉)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2课件:第一单元 第2课 故都的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2课件:第一单元 第2课 故都的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的过程中,他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 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34 年 7 月,郁达夫“不远 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 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
散文的分类 1.叙事散文 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事的叙述和描绘较 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 成分,字里行间充满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 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我爱秋天的枫叶。“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秋天里, 与作物的金黄可以媲美的,只有枫叶了!大自然真是一位变幻莫 测的魔术师,她可以将夏天里的绿叶,变成秋天里的枫叶。层林 尽染,漫山遍野的枫叶,是秋天的旗帜,在金风玉露里飘扬着。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伟大的爱国者、革命烈士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 ,中国作家、诗人。原名郁文,浙江富 阳人。 1921 年 6 月,郁达夫和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成立创造社, 编辑《创造季刊》;1926 年 3 月,郁达夫、成仿吾、冯乃起等一些 年轻孤傲的创造社作家发起创刊了自己的刊物《创造》,用以发表 他们自己的文学主张;1928 年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的支持下, 主编《大众文艺》;1930 年 3 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2课
故都的秋
秋 1.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 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 神像秋。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 那临风的飒爽。 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 一份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俗世繁华的孤傲。最动人的是 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晚风带着

2.《故都的秋》课件—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

2.《故都的秋》课件—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

一、齐读第一段,郁达夫笔 下的故都的秋景有什么特点? (用文中原句回答)




悲 凉一
九 三
。四 年 八 月 北 平
二、找出文中最能充分表达作者对 这故都的秋感情的一个词,并说明
是什么样的感情。
• 饱尝。 • 表达作者的爱好、赞美之情。
第2和13段为何要写江南的秋?
• 衬托(对照),通过和江南秋的 对照,衬托出北国秋的浓烈、厚 实、耐人回味。
邢 台 二 中 李 丽 君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 舸争流。 ----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意象选择与“情”和谐 统一的手法,学习本文以情驭景,以 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3、 指点学生掌握散文“形”与“神 ”的关系。
八、其它几幅画面分别是通过哪 些语句体现“清、静、悲凉”的 特点的?自读,找出相关语句。
槐树落蕊而知秋:
声音、气味—静 扫帚的丝纹—清 “ 落蕊” “落寞”—悲凉
(清、静、悲凉)
秋蝉蝉鸣而报秋:
“衰弱” “残声” “啼唱”
清、静、悲凉
秋雨淋人人知秋:
灰沉沉的天底下 息列索列的雨声 一阵冷风 都市闲人着装举止、 表情声调
天净沙 秋思
课 堂
枯藤老树昏鸦
练 小桥流水人家
笔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仿写
─破─屋 驯─鸽─ 浓─茶─
秋槐 蓝朵 落花 ── ── ── 残蝉 凉雨 共话 ── ── ──
故都深处
平常巷陌人家
作业:
• 再读课文,深入体会本文以 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 融,形散神凝的特点。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写作背景
此文写作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 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 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 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客观色彩 主观色彩 故都的秋色 秋中有情的眷恋 个人的心情 情中有秋的落寞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
有关秋天的诗句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有关秋天的诗句 碧云天,黄叶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有关秋天的诗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 王勃《滕王阁序》
有关秋天的诗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作者为什么不写秋槐的高大挺拔,只写 其落蕊?
• 写落蕊,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给人 一种寂静无人,独自徘徊,与自然交融, “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 的寂寞、凄凉感觉,也流露了对故都之秋 眷恋的情怀。
第二幅:落寞秋槐
槐树:秋的点缀 落蕊 (视、听、嗅、触) 极微细、极柔软 (踏花者的无眠、 清闲、心细) 树影下的 扫帚丝纹 细腻、清闲、落寞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 了作家情的眷恋,对 故都秋的向往;而作 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 秋的落寞,而且全文 的基调是忧伤的、悲 凉的,因此可以说是 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 曲悲凉的颂歌。
整体把握:你认为作者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 写故都的秋?各具怎样的特点? 秋光:碧绿的天色,漏下的日光,玉泉的夜 月,钓鱼台的柳影 高远、柔和、清冷 秋声:西山的虫唱,秋蝉的残声 凄凉、哀惋 驯鸽的飞声,潭柘寺钟声 悠远、低沉 秋色: 牵牛花,将熟未熟的枣儿 冷色、青涩 秋味:秋槐落蕊,秋雨 落寞、凄凉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课件PPT精品文档34页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课件PPT精品文档34页
5、秋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 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中,是不合适的。
语言的特色:整散结合,节奏感强。
鉴赏散文的一般方法 (1)诵读,便于深入领悟语言和 情感。 (2)整体把握,理清文脉。 (3)联系背景,便于深入理解。 (4)品味语言。 (5)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
仿照马致远《天净沙 · 秋思》的格式,根据 课文秋景内容写一首《天净沙 ·故都之秋》,抓 住景物的特征。
一片落叶就是一个季节 一点秋意就是一番心境 一番心境就是一篇诗文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人家。 古道西风瘦 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 秋思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故都之秋》
枯草蓝朵残垣 鸽声漏光碧天 破屋枣树鸣蝉 槐蕊翩翩 落寞人在深院
《天净沙·故都之秋》
冷花破院蝉唱 落蕊寂道雨响 闲影深巷枣香 天意渐凉 落寞人数斜阳
谢谢观看
总起 ①对北国之秋的感受 ②对南国之秋的感受
①秋晨院落 ②秋槐落蕊 清
记叙 描写
分写
③秋蝉残声 静 ④秋雨话凉
⑤秋枣奇景 悲凉
议论
秋思
总结 ①对比南国北国之秋 ②热爱痴迷故都之秋
流 露 忧抒 思发 落神 寞往 之眷 感恋
之 情
①秋晨院落 ②秋槐落蕊 ③秋蝉残声
④秋雨话凉 ⑤秋枣奇景
秋 院
秋 槐
第三,“故”字使人联想到故国故土故乡, 暗含着一种深切的眷恋之情。
整体把握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教学课件:第2课 故都的秋 (共30张PPT)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教学课件:第2课 故都的秋 (共30张PPT)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 落蕊...会铺得满地,声音 也没有,气味也没有…细 极柔软的触觉。
3.秋蝉图
秋蝉图:是如何加“浓”秋味?
分析:几声秋虫的哀鸣足以牵动 作者心魂,恰以表明孤独者的冷 落、悲凉。此处以动衬静,令人 顿生“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之感。
“蝉”是寄托多样人生感怀的重要意象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
合作学习
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我 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的秋景图,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想象力分 别给以介绍,并赏析五幅秋景 图(感觉或色彩)。
清晨静观 落蕊轻扫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佳日秋果
秋院图 秋槐图 秋蝉图 秋雨图 秋果图
1.秋晨图
意象:破屋——高天——驯鸽的飞 声—破壁腰中——蓝色或白色的牵 牛花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疏 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秋的凄苦
《故都的秋》
岂有文章传海内;欲将沉醉换悲凉。
——郁达夫自题
解题
都:京城,千年古都,经济文化 政治中心,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 积淀。京,有一种物是人非、沧海桑 田的沉重感。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的结构,把握 作者感情。
2. 品 味 语 言 , 学 习 “ 融 情 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3.学习散文“形”与“神” 的特点。
2.读第1、2自然段,作者分别哪些 字来概括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特 征。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慢、润、淡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 现对故都之秋的依恋之情。
心中有秋,笔下才有秋。
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 么?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文章的“形”是故都的五幅秋色图。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课《故都的秋》课件 (共20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课《故都的秋》课件 (共20张PPT)
1

1、 文章中哪几个词语点明了故都的 秋的特点?
2、围绕着“清、静、悲凉”,作者在 文章绘景上描绘了哪几幅“图画”?
2

富有感情地朗读文章 具体写景的段落,在听与 读的过程中感受故都秋天 的清、静、悲凉。
3

富有感情地朗读文章 具体写景的段落,在听与 读的过程中感受故都秋天 的清、静、悲凉。
——老舍《四世同堂》
14

那种散淡安闲,又是以牺牲生命冲动、 牺牲进取精神、终至于牺牲历史进步为代价 的。在这种文化空气中,“争”非但不明智, 而且不道德。
——赵园《话说北京人》
15

郁达夫个人经历及时代背景
• 终生漂泊不定 • 自幼年受中国古典诗词的 熏陶,且个性忧郁善感;在 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 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 “静止如水”的文学。
4

景为情设 情景交融 走近郁达夫
5

破 院 秋 晨
6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 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 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碧绿 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 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 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 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 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 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 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只有北平,“完全安适”,“让我无所 求也无所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13

旗人的生活好像除了吃汉人所供给的米, 与花汉人供献的银子而外,整天整月的都消 磨在生活艺术中。上至王侯,下至旗兵,他 们都会唱二黄,单弦,大鼓,与时调。他们 会养鱼,养鸟,养狗,种花和斗蟋蟀。他们 之中,甚至也有的写一笔顶好的字,或画点 山水,或作些诗词——至不济还会诌几套相 当幽默的悦耳的鼓儿词。

高中语文2故都的秋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2故都的秋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2)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文人见落花而伤春,看流 水而感时。他需要这样的景物来排遣内心的忧郁烦闷, 把复杂微妙而又难言的情怀寄寓在秀丽的自然景物之中 委婉而又曲折地表达出来。
(3)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 “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本文正是写于此时,所以他 眼中的景无不是内心情感的外化,真是“而今识尽愁滋 味”,不写不休。
3.萧条·萧索 [辨析] “萧条”:①寂寞冷落,毫无生气;②(经济) 衰微,不景气。“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 (1)对于春天的感觉一向寥寥,我更喜欢秋风沁骨的 寒意,冬雨夜敲窗的落寞,感慨于它们的________和寥廓, 似乎拓展了生命的深度,增加了生命的厚度。 (2)在全球经济遭遇寒冬时,不少企业在________中 举步维艰,难以为继,纷纷寻求突破之道。 答案:萧索 萧条
6.在秋季,“枣”的颜色经历着怎样的变化?作者为 什么要描绘它的这种变化?在其描写中透露出怎样的情 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枣子由淡绿到微黄再到红完。作者以枣子颜色 的变化写季节特征。枣子由淡绿到微黄再到红完,正是秋 由始至终,由盛至衰的过程。透露出对清秋胜景的无限留 恋,及无法挽留的无奈之情。
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给他的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 的阴影,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 正因为这样,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 然也就笼罩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文章不写富有“暖色” 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写作者“租人 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 牛花(朝荣)的蓝朵”。但是,“故都的秋”又并没有因为作 者的主观感情而受到扭曲,失去它固有的特征。那牵牛花,

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语文1.2《故都的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语文1.2《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课方案一、教课内容剖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一般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一单元的第2 篇课文。

这个单元学习写景状物的散文,主要目的是引领学生睁开想像的翅膀,领会大自然,感觉作者心灵的搏动,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地。

这篇文章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点的散文,表现了他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全文紧扣“清、静、凄凉”,描述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秋果奇景”这五幅画面,经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景)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满地交融在一同。

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散文,示范作用仍不行忽略,所以,持续重视指导学生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难点放在运用文章“景”和“情”和睦一致的表现手法上,进一步让学生感悟作家对自然、对人生的丰富体验和深刻的思虑。

二、学生学习状况剖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课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要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我的教课对象是民办一般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大多数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大好。

但他们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初中学过朱自清的《春》,刚才又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觉过散文的语言美、境界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为了拓宽学生的视线,开学时,我就要求每位学生一定人手一册课外杂志。

诸如《读者》、《散文》、《青年博览》、《小小说选刊》等等,让它们成为全体学生的共同资源,达到共享。

经过检查,一般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逗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但是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想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

教师要充足指引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盛情境,培育学生拥有安静的、适合采取美的事物的气度。

三、设计思想1、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能力培育为主线。

2、语文课就要有语文味。

教课着重整体感知,要学生能够知人赏文,利用自己一般话过二甲及善于朗诵的优势,创建优异的气氛,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故都的秋本课话题——眷念朗读——课文中的名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从作者想饱尝故都之秋的愿望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对故都深切的眷恋思念之情。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20世纪40年代,钱学森就已经成为力学界、核物理学界的权威和现代航空与火箭技术的权威。

在美国,钱学森可以过上富裕的中产阶级的生活,然而,钱学森却一直眷念着大洋彼岸的祖国。

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兴奋不已,觉得现在正是回到祖国的时候。

美当局知道钱学森要回国的消息后,自然不想放走,因为钱学森知道了太多最新最前沿的技术。

在克服百般阻挠之后,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百废待兴的新中国。

钱学森回国后,一头扎进了军事科学的研究中。

他倾其所学,又紧密关注国外的科学动态,不断推出科研新成果,为祖国的国防事业竭思尽智,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许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的“导弹之父”。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西风白发三千丈,故国青山一万重。

——元好问2.百年为客老,一念爱乡深。

——刘过3.泪眼盼秋水长天远际,归心似落霞孤鹜齐飞。

——郑光祖4.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

——吴承恩5.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柳宗元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嘶.叫(sī) 落蕊.(ruǐ) 驯.鸽(xùn) 潜.意识(qián) 普陀.(tuó)山 陪衬.(chèn) 廿.四桥 (niàn) 平仄.(zè) 混沌..(hùn)(dùn) 椭.圆(tuǒ) 颓废..(tuí)(fèi) 譬.如(pì) 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数⎩⎨⎧细数.着(shǔ)数.目(shù)数.见不鲜(shuò) (2)夹⎩⎨⎧夹.袄(jiá)夹.缝(jiā)夹.肢窝(ɡā) (3)渐⎩⎨⎧渐渐.(jiàn )渐.染(jiān ) (4)间⎩⎨⎧中间.(jiān )离间.(jiàn ) (5)扫⎩⎨⎧扫.地(sǎo )扫.帚(sào ) (6)混⎩⎨⎧混.混沌沌(hùn )混.水摸鱼(hún ) 2.语境辨析法(7)别看他平日里大大落落.(luō)的,但真遇到事一点儿也不落.(luò)后,决不落.(là)在别人后面。

(8)业主们入住4年却办不下房产证,等得好着.(zháo)急,人人都忙着.(zhe)想着.(zhāo)数,可最终也没有什么着.(zhuó)落。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1)⎩⎨⎧潭zhè(柘)寺开tuò(拓)跌dàn ɡ(宕) (2)⎩⎨⎧lǎ(喇)叭sh ù(漱)口咳sou (嗽)(3)⎩⎨⎧diāo (凋)谢ch óu (惆)怅ch óu (稠)密 (4)⎩⎨⎧tí(啼)唱d ì(谛)听花dì(蒂)(5)⎩⎨⎧落mò(寞)冷mò(漠) (6)⎩⎨⎧chuán (椽)子yu àn (掾)吏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1.十足·实足(1)如果说历经7年的《战狼》是吴京对中国军事动作题材的一次尝试,那么《战狼2》则是吴京一次信心________(十足/实足)的拍摄。

(2)这个店已有10年的经营历史了。

店主诚信,商品质优,分量________(十足/实足),童叟无欺,深得顾客的信任。

2.萧索·萧条(1)这位作家所说的遗址,如今只剩下原先城池的一段土质残墙,上面长满了盘根错节的刺槐和杂草,一片_________(萧索/萧条)荒凉。

(2)1929年底,一场规模空前的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随后又迅速席卷全球。

此后,美国陷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大________(萧索/萧条)。

【答案】 1.(1)十足 (2)实足 2.(1)萧索 (2)萧条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请判断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梁启超先生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理由:2.傍晚时分,秋风渐紧,不到一刻钟,秋雨便息列索落....地下起来。

成排的银杏树上的金黄的枯叶,抖抖瑟瑟地飘落到满是泥泞的地面上。

() 理由:【答案】 1.√不能自已:指无法控制自己,使自己激动的情绪不能平静下来。

用词正确。

2.√息列索落:象声词,形容轻微的动作声或风雨声。

用在此处符合语境。

[识作者]爱国赤子——郁达夫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1913年9月随兄赴日本学习。

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

后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

1930年参与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为发起人之一。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底,赴南洋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郁达夫的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主要作品: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中篇小说《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

[探背景]《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于1934年创作的散文。

从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居住近三年。

这段时间里,他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游记散文。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疑问1:解惑:疑问2:解惑:疑问3:解惑:本文通过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对比,突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

①秋蝉残声②秋槐图一、阅读课文第3~5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写对故都的秋的怀念时,重点写了住在最平凡的“皇城人海”中“一椽破屋”中的所见所感,而对于“陶然亭”等名胜只是一笔带过,为什么?【答案】“陶然亭”等名胜固然很美,但是不能体现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也无法传达出作者心中孤寂、落寞的情怀。

2.“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中的“深沉”如何理解?【答案】铺得满地的落蕊,灰土上留下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尽管没有声音,但却引发了作者深藏于内心的忧郁与落寞,如同了解人的心情的知己而给人以响应。

3.选文中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

这些描写的作用是什么?【答案】文中两次写到声音,都是以声写静,借此充分表现出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二、阅读课文最后两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4.文中列举的南国廿四桥、钱塘江、普陀山、荔枝湾的秋景真的不美吗?作者说它们“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用意是什么?【答案】这些南国的秋景并非真的“色彩不浓,回味不永”,以美衬美,更能衬托北国之秋令人神往、眷恋。

5.“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句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各是什么?用这样的比喻有什么好处?【答案】本体是南国之秋,喻体是黄酒、稀饭、鲈鱼、黄犬;本体是北国之秋,喻体是白干、馍馍、大蟹、骆驼。

这两组比喻的喻体用的都是最常见的事物,使人容易联想,从而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6.最后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最后一自然段为全文总结,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

话题: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说法:有人认为是悲秋,也有人认为是颂秋。

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甲:这是作者写的一曲秋的颂歌。

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开头“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还有最后的“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些句子里感受到。

这些句子都直接表达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深向往和眷恋之情。

我的观点:【答案】这是作者写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文章总的感情基调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

虽然文中有些语句直接表达出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深向往和眷恋之情,那他为什么用这么不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还有作者本人特有的忧郁气质有关。

1.写作特色以情驭景,情景交融“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的“驯鸽”、古槐下的“落蕊”、破壁腰中的牵牛花、牵牛花旁的疏落的秋草、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秋蝉的残声、息列索落的秋雨、人声、果树,都是由作者的思想感情“筛选”出来的景物。

这些景物是北平到处可见的景物,它们的“客观色彩”是真实的;但这些真实的景物又正好能反映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认识和感受,也正好能表现作者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和孤寂的冷落之感,因此,这些景物又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

2.写法指导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三注意”以情驭景、情景交融法,一般都是通过传神生动的景物描写来表露出浓厚的感情色彩,景由情牵,融情于景,营造一种情和景高度融合统一的境界,达到“情语景语浑然一体”的高度。

以情驭景、情景交融有两种表现形式:(1)触景生情式,即作者触及客观景物而引起情思,情由景生,有感而发。

(2)融情于景式,也就是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熔铸在作品的景物描写中,使外在景物附着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色彩,达到“移情”的目的,正如王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运用以情驭景、情景交融法作文,要注意三点:(1)要寻找适合抒发感情的某一类景物。

例如,为了抒发欢快之情可以借助于美好的景物,为了抒发悲哀之情可以借助于凄凉的景物。

(2)根据抒发感情的需要,可以先景后情,也可以先情后景。

(3)可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等把感情渗透于字里行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一切景物都含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3.迁移应用请运用“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

要求:(1)通过描写,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如悲伤、喜悦、愤怒、惆怅等;(2)多角度多侧面描写;(3)不少于200字。

【参考例文】昨夜的一场秋雨,打湿了我的眼睛,静静地看人来人往,叶绿叶红,不知疲倦的心,游弋在红枫的森林。

前世为着今生的相逢,不愿过奈何桥,不愿喝孟婆汤,化作一滴清露,挂在枫叶间,浸润着枫叶,陪着它寂寞,陪着它燃烧。

且让那一树一树的火焰化作古筝,让我的三千青丝为琴弦,在这样一个寂静的黎明,为你,柔柔地弹奏一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