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社会原因是社会中那些决定

合集下载

犯罪的必然法律及后果(3篇)

犯罪的必然法律及后果(3篇)

第1篇一、引言犯罪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破坏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来打击犯罪。

本文将从犯罪的必然性、法律的规定以及犯罪的后果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二、犯罪的必然性1. 社会原因(1)社会竞争激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增大,导致部分人心理失衡,产生犯罪动机。

(2)社会矛盾激化:社会贫富差距、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社会治安等问题,容易引发犯罪。

(3)社会风气不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盛行,导致部分人道德沦丧,走上犯罪道路。

2. 个体原因(1)道德素质低下:缺乏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导致个体在面临诱惑时容易陷入犯罪。

(2)法制观念淡薄:不了解法律法规,对犯罪行为缺乏警觉性,容易导致犯罪。

(3)心理因素:如冲动、嫉妒、报复等负面情绪,使个体在特定情境下容易犯罪。

三、法律的规定1. 犯罪的定义:犯罪是指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危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的行为。

2. 犯罪的分类:根据犯罪的性质和危害程度,可分为刑事犯罪、行政犯罪和民事犯罪。

3. 犯罪的法律责任:犯罪者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包括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

4. 刑事责任:犯罪者应根据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依法受到相应的刑事处罚,如罚金、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等。

5. 行政责任:犯罪者应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如警告、罚款、拘留等。

6. 民事责任:犯罪者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如赔偿损失、恢复原状等。

四、犯罪的后果1. 对犯罪者的影响:犯罪行为使犯罪者受到法律的制裁,同时也会对他们的家庭、事业、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2. 对社会的影响:犯罪行为破坏了社会秩序,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降低了社会的安全感。

3. 对家庭的影响:犯罪行为使犯罪者的家庭蒙受耻辱,家庭关系紧张,甚至导致家庭破裂。

4. 对国家的影响:犯罪行为削弱了国家的法制建设,影响了国家的形象和稳定。

第6章 犯罪的宏观社会原因

第6章  犯罪的宏观社会原因

第六章社会宏观环境与犯罪※人类所生活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所依赖的自然条件的总和。

社会环境则是人类生存、发展所依赖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根据社会环境的规模,可将其分为宏观社会环境与微观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前者是指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法律、教育、人口、社会变迁等因素。

后者是指个体直接生活于其中的小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区等。

犯罪作为一种社会法律现象,其产生和发展变化与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密切相关。

犯罪率的高低,也是衡量社会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致罪的政治因素在现代国家,政治环境中的消极因素成了滋生犯罪的重要场所和诱发犯罪的重要原因!!!由政治因素所导致的犯罪多是普通刑事犯罪。

(一)政局动荡政局动荡——国家控制力量减弱——犯罪分子肆无忌惮——政变、凶杀、暴力犯罪。

(二)政策失当政策失误——执法粗暴——群体性事件;执法犯法(三)体制弊端1. 权力监督机制弊端——权力失控权力失控——权力成一己之私——滥用权力、贪赃枉法、徇私舞弊、奢侈腐化(1)监督体制漏洞(2)监督机关虚设(3)监督人员素质堪忧(4)舆论监督受到压制2. 官吏任用制度弊端——昏官当权昏官当权——实施犯罪昏官当权——纵容犯罪昏官当权——诱发犯罪(1)任人唯亲民主权力受到限制,易产生对立情绪,走上犯罪道路。

(2)带病提拔(3)官多为患能上不能下——机构臃肿,官多为患——增加纳税人负担,造成办事效率低下能上不能下——待提拔队列越拉越长,可升迁职位越来越少——跑官要官,买官卖官(4)买官成风3. 权商关系机制弊端——官商勾结官商勾结——权钱交易——官员腐败,徇私舞弊(四)官员腐败1.腐败构成犯罪如贪污贿赂、挪用公款、滥用职权等。

※当前腐败犯罪呈现出犯罪率高、范围广、数额大、“前腐后继”等特征。

2.腐败导致犯罪(1)国家职能削弱——社会控制力减弱——助长犯罪发生(2)社会风气败坏——社会心理失衡——滋生违法犯罪(五)官僚主义1. 具体表现(1)不干正事(2)不干实事(3)脱离原则(4)脱离群众2. 官僚主义与犯罪(1)构成渎职犯罪(2)间接导致犯罪犯罪分子利用领导干部在组织、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官僚主义作掩护而作案。

论犯罪的社会原因

论犯罪的社会原因

论犯罪的社会原因作者:程文瑶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18期摘要:犯罪原因又称犯罪根源,是指引起、影响犯罪行为发生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总和。

深刻认识犯罪原因对于科学认识犯罪和有效预防犯罪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

犯罪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后形成的结果,既包括社会因素,又包括个体因素,还包括自然因素。

犯罪的社会原因是社会中那些决定、促使、引起犯罪产生的各种社会因素的总和,是指犯罪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引起犯罪的各种具体社会现象,犯罪的社会原因包括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两个方面。

关键词:犯罪;犯罪原因;社会原因众生各异,人会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实施犯罪,犯罪原因的范围十分广大,社会、个体、自然都占据着重要的比重,其中社会原因对人的影响尤为重要。

社会原因分为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宏观因素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微观因素包括学校、家庭等方面。

对社会原因的分析有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犯罪的发生,降低犯罪发生几率。

一、相关概念阐述1.1犯罪法学理论界以及立法例上关于犯罪的具体概念的定义,共有三种不同的方式,形式概念、实质概念和混合概念。

目前我国立法上采用的是混合概念,这也是理论上的通说观点。

资本主义国家大多采用犯罪的形式概念来定义犯罪,即对犯罪的定义仅仅是根据犯罪行为的具体法律特征,而不考虑法律将此种行为规定为犯罪的具体原因。

社会主义国家前期理论上和立法上大多采用犯罪的实质概念来定义犯罪,即仅从犯罪的实质特征来定义,而不问犯罪的法律特征。

但犯罪的实质概念定义却并不仅仅存在于社会主义国家中,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刑法学者也从这个角度对犯罪下定义。

犯罪的混合概念结合了犯罪的形式概念和混合概念,采两者之长为其所用,既列举了犯罪的形式上的法律特征,也涉及了犯罪的实质特征。

1.2犯罪原因在中国对犯罪学的长期研究过程中,刑法学的学者对犯罪原因这一概念的定义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与解读,众说纷纭。

研究犯罪原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助于认识犯罪,尽管当今中国的刑法学界对于犯罪学的学习正逐步深入,但仍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与考虑问题上的偏颇,深入研究犯罪原因有助于更好地认识犯罪。

犯罪学原因理论

犯罪学原因理论

犯罪学原因理论
犯罪学原因理论是仅了解犯罪的特定原因的科学意义上的研究。

犯罪活动主要是由潜在的原因,例如权力,贫穷和愤怒等,增加了做出不安全选择的可能性本质上形成的。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犯罪学原因理论:
1)社会学原因:社会环境如果是支持犯罪行为的话,那么这种行为非常可能出现。

黑帮,贫穷和无意识可能会导致犯罪行为。

2)悲剧原因:这是指某些个人可能会出现的更倾向于做出危险决定的情绪状态,这些情绪可能是由家庭环境,背景因素或社会环境引起的。

3)心理学原因:有时人们犯罪是因为他们有一些可能无法控制的精神健康问题,例如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或焦虑症。

4)社会心理学原因:犯罪和不正当行为也可能由人们的社会角色,社会行为和分组(例如暴力电影,犯罪团伙,娱乐圈等)所引起。

5)生态模式:这是目前学术界正在研究的一个原因,即社会和环境熔块可以影响人们犯罪的决定或行动。

6)行为学原因:有些人可能因惯性行为而犯罪,他们可能已经受到了重复行为训练,并且反复显示出犯罪行为。

以上只是犯罪学原因理论中的一小部分,这些理论研究正在正规化,优化和转移,从而成为助佣改造受影响者的工具。

通过理解人们如何本能地做出危险决定选择及其影响,研究人员可以开发更精准的犯罪预防和应对方案,以克服特定影响人群的压力并减少犯罪率。

犯罪学过关宝典2

犯罪学过关宝典2

1.犯罪学:犯罪学就是研究犯罪问题的综合性科学,准确地讲,犯罪学是研究犯罪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并据以确立对策防卫社会和改造罪犯的刑事社会科学。

2.犯罪人:犯罪学中的犯罪人,是指实施了犯罪行为,危害了社会,社会应当对其采取矫治措施的人。

3.犯罪社会学理论:犯罪社会学理论是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探讨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与犯罪之间关系的学说,它侧重于以社会因素解释犯罪原因。

4.作为一个系统的犯罪原因:作为一个系统的“犯罪原因”可以定义为:引起犯罪发生和变化的决定因素和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整体。

5.犯罪预防:犯罪预防就是调动社会上的一切积极因素,限制、消除犯罪的原因,控制“犯罪场”,减少或防止犯罪现象的发生。

6.被害人:被害人或刑事被害人,是指其人身和财产权益遭受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人(或法人)。

7.犯罪人类学理论:犯罪人类学理论,是以人类学为基础,从人体特征出发研究犯罪原因的学说。

意大利医生犯罪学家龙勃罗梭是这一理论的创始人,其代表著作是《犯罪人论》。

龙勃罗梭的学生、意大利学者菲利和加洛法罗是其主要支持者。

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天生犯罪人论。

”他认为,犯罪者是人类隔世遗传的产物,是向野蛮人退化的返祖现象。

原始人类和低等动物的残忍本能在他们身上的再现导致其实施犯罪行为。

菲利提出,犯罪是人类学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即三因素犯罪原因论,加洛法罗提出了自然犯罪论。

他把犯罪分为自然犯罪和人定犯罪两种。

8.犯罪预测:犯罪预测,就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一定社会内未来犯罪现象的种类、数量、发展趋势以及特定个体犯罪或再犯罪的可能性等内容所进行的有根据的推测和估计。

9.综合治理社会治安:对社会治安实行综合治理,就是在各级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织机关、工厂、学校、部队、街道、农村等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实行政法机关的专门工作和群众工作相结合,运用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行政的、教育的、文化的、道德的和法律的等各种手段,预防犯罪,打击犯罪,挽救失足者,教育和保护青少年,不断消除产生犯罪的原因和条件,增强防卫,减少犯罪,维护社会治安,保障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我国现阶段的犯罪发生原因及对策【精选资料】

我国现阶段的犯罪发生原因及对策【精选资料】

我国现阶段的犯罪发生原因及对策在任何一个社会,犯罪的发生都是不可避免的,其根源就在于人类社会中始终存在着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的各种社会矛盾。

当各种社会矛盾产生并激化到不可调和的状态时,犯罪的发生就是必然的了。

现代犯罪学研究证明,引起犯罪发生的原因,既不是单一的因素,又不是不分层次的多元性因素的简单集合,而是一个由多种犯罪因素有机组成的原因系统。

犯罪原因系统是指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和变化的各种社会现象的总和,主要有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社会管理、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因素。

1.经济原因在决定犯罪的复杂因素中,经济因素是起决定性作用和占主导地位的因素。

我国现阶段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带来了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由此导致不同的经济成分和不同利益主体在经济利益上存在着冲突和矛盾;其次,分配方式发生的变化,使社会成员的收益差距增大,分配上的差距势必形成新的社会矛盾,特别是分配差距过大和不合理分配的问题,极易造成一部分社会成员的心理不平衡,诱发各种社会问题;再次,所有制和分配方式的重大变化,决定了人们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也必然发生变化,这种广泛、深刻而又剧烈的社会变革对原有的一系列社会准则造成冲击,同时还造成社会个人化的障碍,造成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

2.文化原因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异质文化接触、碰撞就会产生文化冲突。

文化冲突严重阻碍着人的正常社会化过程,会使人的社会化过程出现缺陷,这种缺陷,将导致一些社会成员出现越轨行为,甚至实施犯罪行为。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正在进一步扩大和加深,多元文化思想的涌入与传统民族思想文化的坚持不断发生冲突和撞击,影响和动摇着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发生变化,使人的社会化文化目标,社会化制度,社会化方式等发生缺陷,导致人们的行为发生偏差,即违法和犯罪行为发生。

此外,亚文化和文化垃圾(黄、赌、毒等各种反社会文化元素)是重要的致罪因子。

我国犯罪产生的社会因素及社会对策

我国犯罪产生的社会因素及社会对策

浅析我国犯罪产生的社会因素及社会对策摘要:社会因素是犯罪产生的重要因素。

目前我国社会,犯罪产生的社会因素主要有:不良的经济结构、变迁的文化体系、缺失的家庭及学校教育。

作者认为,现阶段,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的社会政策来预防和控制犯罪,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强法治观念建设并完善教育体制。

关键词:犯罪;社会因素;社会对策自人类社会产生开始,就有了犯罪,犯罪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延续了几千年,人类社会一直在寻求控制和预防犯罪的方法。

古代社会重视犯罪产生的个体因素,犯罪预防以刑法为中心,注重通过刑罚来控制和减少犯罪,但是历史表明,不管多么严酷的刑罚,都不能有效地预防犯罪。

近代以降,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人们开始注意犯罪产生的社会因素,并认识到社会预防对控制犯罪的重要作用,产生了“最好的社会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的论断。

一、犯罪产生的社会因素“犯罪作为一种反社会行为,在本质上是社会各种矛盾激化的综合反映,是社会关系失调、社会结构不平衡的一种具体表现。

”对于一定的社会形态而言,犯罪的产生、发展与变化存在着深刻的社会根源,社会因素与犯罪之间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对犯罪而言,个体的原因,如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只是条件因素,而社会原因则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我国目前处于转型时期,社会各个方面都进行着剧烈的变革,产生了许多有利于犯罪滋生,不利于社会稳定的社会因素。

研究这些因素有利于制定相应的社会对策,预防和控制犯罪的产生。

(一)经济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一切社会现象都可以从与其相适应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找到根据。

首先,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经济结构以及社会的其他方面都面临着剧烈的变革,变革必然会引发一些摩擦和冲突,在国家的调控机制不健全时,一些冲突会以犯罪的形式表现出来。

其次,我国就业形势严峻,大量年轻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处于待业、失业的状态,这部分人群很容易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最后,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相关制度的不完善,我国居民收入严重不均衡,贫富差距逐步拉大,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平,社会矛盾突出,社会分层严重。

犯罪学——答案

犯罪学——答案

犯罪学试题一、简答1.简述犯罪黑数及形成原因犯罪黑数,又称犯罪暗数或刑事隐案,是指虽已发生但由于种种原因未予记载的犯罪数量。

犯罪黑数的主要原因:①立案不实,警方不破不立、隐瞒不立、立而不统、立案不准等。

②受害不报,被害单位、群体和个人,因担心名誉受损、害怕遭到报复、不信任警方等种种原因没有投诉,不愿或不敢报案。

③犯罪知情人因为害怕打击报复,顾及连带责任而持与己无关、消极观望等不作为心态不报案。

④犯罪行为人为逃避刑罚制裁,隐姓埋名,流窜作案,制造现场假象嫁祸于人,以对抗警方打击,抵赖受害人、知情人的检举、控告等。

2.简述促成犯罪发生的主体因素一、心理学因素1、本能因素2、人格因素3、感情因素4、智力因素5、能力因素6、认知发展因素7、社会适应不良因素8、精神疾病二、心理学因素1、年龄因素2、性别因素3、体型因素4、遗传因素5、神经生理学因素6、生物化学因素3.菲利的“犯罪饱和法则”是在正常情况下,犯罪现象的总量以及增减幅度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及自然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的规律。

犯罪统计资料表明,无论是自然犯罪还是法定犯罪,其总量都是继续增长的,但各年度之间有升有降,呈波动式变化,这些变化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会累积成为一系列真正的犯罪浪潮。

4.犯罪预防的基本原则(P344)1、法制原则2、人道主义原则3、调动公众参与原则4、具体化原则5、统筹协调原则6、科学化原则7、动态性原则5.简述犯罪现象的3个层次大陆法系的犯罪构成体系是三阶层递进式。

其由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和有责性组成。

一个行为要构成犯罪,除了行为符合构成要件并属于违法之外,行为人亦必须负有责任。

该理论在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时,首先判断该行为是否符合某罪的构成要件(构成要件该当性就是构成要件符合性)。

如果符合,再判断该行为是否具有违法性。

通常来说,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就是具有违法性的行为。

但有时也有例外,例如正当防卫行为、紧急避险行为就是不具有违法性的行为。

犯罪学名词解释

犯罪学名词解释

犯罪学: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犯罪现象:是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

是一种多变的社会现象。

它是犯罪学的最基本范畴之一。

犯罪动力:即推动犯罪发生的内趋力、外诱力及与它们相对应的内控力和外控力等的差力关系的称谓。

犯罪人:是指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危害程度达到了刑事法律规定的事实标准的一切人。

犯罪被害人:指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

犯罪被害现象:是指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犯罪被害人、被害事件所表现出的与犯罪发生有关的外部形态和联系。

犯罪预测:是指利用预测学的原理和技术,根据历史和现实犯罪的形势及影响因素,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犯罪状况、原因、条件、结构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科学的测定。

犯罪对策:包括打击犯罪、控制犯罪和预防犯罪,是指运用多种手段,消除和减少犯罪原因,有效地防止、遏制、减少犯罪的方针、原则、措施及其体系。

犯罪动力:即推动犯罪发生的内趋力、外诱力及与它们相对应的内控力和外控力等的差力关系的称谓。

犯罪后果:指犯罪行为所引起的客观事物的变化,一般是指其造成的具有危害性的结果。

犯罪动机:是指引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起因,是个人所具有的实施犯罪行为的决意和根据。

犯罪条件:是指有利于犯罪产生和发展的因素,是犯罪的第二位原因,对犯罪的发生不是必然的而是必要的。

犯罪动态:是指犯罪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情况,一般是指犯罪数量、犯罪率、犯罪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犯罪行为:既包括刑法所禁止的行为,也包括其他法律、法规所禁止的违法行为和一切严重不良的行为。

犯罪诱因:是指引发、影响和刺激犯罪人产生犯罪决意的因素,是客观外在的现象。

犯罪原因:是指引起和影响犯罪发生的各种食物或现象。

对其可具体理解为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凡是能够引起和影响犯罪发生的与抑制犯罪产生的各种因素互相作用,前者形成的合力与后者的合力之差的现象和过程。

犯罪的社会原因:是社会中那些决定、促使、引起犯罪产生的社会因素的总和,是指犯罪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引起犯罪的各种具体社会现象。

犯罪行为与社会环境因素

犯罪行为与社会环境因素

犯罪行为与社会环境因素犯罪行为是社会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它对社会秩序和个人安全产生巨大影响。

而在探究犯罪行为背后的原因时,社会环境因素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首先,经济因素是社会环境中对犯罪行为产生影响的一大因素。

经济的落后和贫困是犯罪率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由于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以及缺乏经济机会,一些人可能被推向犯罪的边缘。

而在繁荣的城市中,尽管经济机会较多,但是贫富差距也带来了社会不稳定因素,一些贫困的人可能因为追求物质享受而选择犯罪行为。

因此,经济因素对于犯罪行为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

其次,教育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环境影响犯罪行为的因素。

教育的程度与犯罪行为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通过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人们对于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的认知和遵守程度会相应提高,从而减少可能的犯罪行为。

另外,早期教育对个体的行为养成和道德品质的塑造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培养出有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人群,从而降低犯罪的产生。

第三,家庭背景也是社会环境因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之一。

研究表明,家庭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家庭氛围对后代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家庭的稳定和和谐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而相反,家庭的问题和冲突可能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者学习模仿不良行为。

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通常影响着一个人的道德和行为准则的形成。

此外,社会文化因素也对犯罪行为产生一定影响。

每个社会和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人们的行为也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

例如,在一些尊重法律和道德的社会中,犯罪行为相对较低。

但是,在一些社会文化背景比较复杂的地区,犯罪行为受到不同的行为模式和社会规范的影响,从而对犯罪行为产生一定的暗示。

总结起来,犯罪行为与社会环境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经济、教育、家庭背景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因素都能够对犯罪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了解并重视这些因素,对于预防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论犯罪的人性根源与社会根源

论犯罪的人性根源与社会根源

论犯罪的人性根源与社会根源
犯罪是一种反社会行为,对社会秩序、安全和稳定造成严重威胁。

犯罪的原因很复杂,既有个体的心理、行为和人性因素,也有社会的制度、结构和文化因素。

一方面,犯罪与个体的人性密切相关。

人性的阴暗面可能会导致恶意行为的出现。

比如,人类天生具有攻击性和暴力倾向,如果无法正确控制和表达这些情绪,就容易产生暴
力行为。

此外,一些心理障碍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可能导致人们犯罪。

比如,酗酒、
吸毒等会改变人的行为特点和社会关系,从而刺激他们采取非法行动。

另一方面,犯罪也与社会根源密切相关。

社会的制度、结构和文化环境对人的生存方
式和行为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在权利和机会的分配上存在不平等、贫富差距和阶级矛盾,
会导致一些人因为失去机会而对社会产生敌意和不满。

此外,社会上的教育、家庭和工作
环境也可能影响着人的犯罪倾向。

比如,如果一个人从小受到暴力和负面影响,就更容易
产生暴力倾向。

如果一个人在工作中受到不公正对待,就会产生不安全感和对社会的不信任。

犯罪的个体、社会根源的存在,证明了犯罪难以单纯以个体的行为看待,必须结合社
会根源来分析。

治理犯罪,就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加强对个体的教育和引导,提
高个体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另一方面改善社会制度和文化环境,促进社会公正和民主,减少社会矛盾和不平等。

只有这样才能切实预防和遏制犯罪行为的产生。

犯罪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犯罪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犯罪行为的社会学分析犯罪行为是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一个严重的问题。

犯罪行为不仅会危害到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还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直接损害。

因此,犯罪行为的社会学分析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分析犯罪行为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一、犯罪行为的原因社会学家认为,犯罪行为的出现与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首先,社会结构是犯罪行为发生的直接原因之一。

社会结构指的是社会组织的形式和方式,包括社会制度、社会秩序、社会规范等。

在某些社会结构上,会导致一些人出于利益或者情感需要而选择违法犯罪。

比如在一些社会结构不完善的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并不发达,教育水平较低,缺乏机会平等和法治保障,这就会造成一些人出于贫困、无助、挫折等原因而走上犯罪道路。

其次,社会文化也是犯罪行为的原因之一。

社会文化指的是一种包括思想、信仰、价值观、艺术、语言、习俗等方面的文化体系。

在一些文化背景下,会产生一些持续不断的犯罪行为。

比如,在一些崇尚权力、暴力和财富的文化背景下,犯罪行为往往更加普遍。

还有一种原因是个体因素。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不同的人会受到不同的心理和行为影响。

人们的家庭背景、性格、行为和社会经验等都是影响个体犯罪的因素。

比如一个家庭不和谐、家庭教育不好的孩子很可能会走上犯罪道路。

二、犯罪行为的影响犯罪行为不仅会损害个人利益,更会影响到社会的利益。

比如,犯罪行为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社会风气的恶化,引起人们的恐慌和忧虑。

此外,犯罪还会对受害者造成痛苦和精神伤害,甚至危及受害者的生命安全。

犯罪行为还会影响到国家的公共安全,造成大量的经济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三、应对措施为了防止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社会应该出台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加强社会建设。

通过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普及、文化的推广、公民的法制教育等手段,有效地提高全社会的素质,营造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这样才能够更好的遏制犯罪行为的发生。

另外,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也是防范犯罪的必要流程。

社会学研究罪行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社会学研究罪行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社会学研究罪行的原因和解决方案犯罪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无法避免的问题。

社会学可以从社会的角度研究罪行的原因和解决方案,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犯罪问题。

犯罪的原因主要包括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和个人因素。

社会因素指的是社会环境对犯罪产生的影响,例如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社会压力等因素。

心理因素是指个体内部的问题,比如情感、心理健康等。

个人因素是指个体本身的问题,包括受教育程度、家庭背景、人品等。

这些原因相互影响,导致犯罪的发生。

解决犯罪问题的方案有多种,其中最重要的是预防和惩罚。

预防犯罪主要是从源头防范,包括完善法律法规、提高人类基础素质、降低社会压力等措施。

而对于已经发生的罪行,惩罚是必要的手段。

惩戒措施包括实行严厉的刑罚制度、改善监管制度、提高警察力量和社区治安管理等,全社会一起参与,形成动态联动的防范体系。

从更深层次的角度,解决犯罪问题还需要更深刻的理解和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是指通过不同的手段和途径,使社会各方面资源的利用、配置和协调等达到一种良好的社会秩序状态。

社会治理的目的是建立和维护一个相对公正、协调和稳定的社会环境。

而犯罪的发生,有时也是在社会治理不完善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加强社会治理,也是减少犯罪的一个重要途径。

另外,社会参与也是解决犯罪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案。

当社会对犯罪越来越关注并参与其中时,犯罪的发生率将大大降低。

通过提高公众安全意识、加大媒体宣传力度、鼓励社区参与等方式,引导社会对犯罪问题的认识和了解,形成全社会共治的格局,不仅可以降低犯罪的发生率,还可以加大犯罪的打击力度和惩罚力度。

总之,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和解决。

通过探究犯罪的成因和相关因素、完善法制体系、加强社会治理、提高公众安全意识和参与度等途径,逐步促使全社会筑牢抵御犯罪的厚墙,从而建设一个安全的社会环境。

论犯罪的社会原因

论犯罪的社会原因

论犯罪的社会原因论犯罪的社会原因姓名:2222专业:社会⼯作班级:09级院系:⽂法学院学号:33333论犯罪的社会原因摘要:当代社会,尤其对于我们这个正处在转型期的社会,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犯罪率不断升⾼,有着其深厚的社会背景。

俗话说,“⼈之初性本善”,并⾮那些罪犯⽣下来就会犯罪,他们的⾏为和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纷繁复杂的联系,甚⾄是直接的因果关系。

例如教育、⽂化、经济⽔平等各种因素等有可能诱发犯罪的发⽣。

关键词:犯罪、危害、社会、⽂化、经济、价值观正⽂:犯罪,在刑法学上被严格的定义为“刑法规定应当受到刑罚惩罚的严重危害社会的⾏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惩罚性。

它是⼈类社会发展中的⼀种社会现象,严重危害着⼈⾝安全和财产安全等,严重⼲扰和平稳定和经济发展,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个重⼤的社会问题。

犯罪作为⼀种社会现象,严重地威胁到社会安定和民众安全,影响到政权的有序运⾏和法律确⽴的统治秩序,国家打击犯罪的⽴场是⼀贯的,态度是严厉的。

但是,犯罪作为社会现象,不可能在可预见的未来消失,因为,社会作为⼀个系统同时也为犯罪提供了⽣存⼟壤和发展条件。

⽽这些正是引发犯罪的社会原因,是社会中那些决定、促使、引起犯罪产⽣的社会因素的总和,是指犯罪产⽣的社会根源和引起犯罪的各种具体社会现象。

⾸先,社会犯罪率的⾼低相当程度上受到社会物质⽂明和精神⽂明协调发展⽔平的制约。

在当前社会精神⽂明建设严重滞后于物质⽂明发展⽔平的条件下,对我国物质⽂明的快速发展社会没有提供必要的⽂化和⼼理准备,原有的社会价值观念在经济发展的⼤潮中被冲刷的五颜六⾊。

经济发展取得巨⼤成就的同时,社会没有并驾齐驱地确⽴主流的价值体系,没有建设完善的道德体系和制度规范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的精神⽀持和⽂化⽀撑。

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思想修养、法治意识等存在的多元化和滞后性,⽆法与当前社会物质⽂明协调同步发展,精神⽣活的贫乏不能与当前物质⽂明成果的丰富同步前进,价值观异化、道德沦丧、腐化堕落等造成的犯罪现象就会因时⽽⽣。

犯罪社会原因

犯罪社会原因

犯罪社会原因目录一、概念二、分析一、概念二、分析一、概念犯罪社会原因是社会中那些决定、促使、引起犯罪产生的社会因素的总和,是指犯罪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引起犯罪的各种具体社会现象。

二、分析1、政治体制中的某些弊端,降低了预防犯罪的功能我国政治制度是好的,但在具体操作中还有不完善甚至是缺陷的地方,如干部官僚主义作风,以权代法,以法代政,法制机制不协调等。

这些弊端减低了打击犯罪和预防犯罪的功能,在客观上给各种犯罪留下了可乘之机,为滋生犯罪提供条件。

2、经济方面的某些不良因素,诱发了青少年犯罪一是指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多元化分配方式所产生的不公平现象,引起人们利益关系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又会助长一些人以非法手段猎取财富,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导致违法犯罪。

由于青少年正处于成长发育期,自我控制力差,容易被激发违法犯罪。

二是商品经济中的某些消极因素,诱发一些人的投机心理和冒险心理,为追求个人、集团、单位的非法利益,而不顾人格,不择手段,进而走向犯罪。

三是指在改革中管理上出现了某些漏洞和真空,社会上有些人利用这个机会,投机获取非法所的,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其中有部分就是青少年。

3、社会矛盾激发某些青少年违法犯罪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相矛盾,青少年物质文化需要得不到满足,而采取非法获取的方式,走向违法犯罪;不同社会利益群体间的矛盾,不能及时解决,使矛盾激化、滋生不安定因素,进而激发青少年犯罪;人与人间利益摩擦的冲突不能正确解决,激发了青少年犯罪。

4、不良的文化教育影响,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不良的文化教育影响主要是文化教育的内容,对青少年有严重的腐蚀作用,使其受到损害,进而违法犯罪。

如:文化生活中的封建残余思想,家庭教育的溺爱纵容等,学校忽视理想和品德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歧视学习成绩差的血色怀念感,课余生活单调等。

犯罪学名词解释

犯罪学名词解释

自考犯罪学名词解释1、狭义犯罪学:是指将犯罪现象和犯罪人作为整体进行分析、研究,探求犯罪发生的原因及规律的科学,其核心在于揭示犯罪原因,又称为犯罪原因学。

2、广义犯罪学:是指在研究犯罪现象的基础上,探求犯罪发生的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3、犯罪学: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4、犯罪现象:是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

5、犯罪原因:是指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各种现象。

6、犯罪对策:包括打击犯罪、控制犯罪和预防犯罪,是指运用多种手段,消除和减少犯罪原因,有效地防止、遏制、减少犯罪的方针、原则、措施及其体系。

7、认识犯罪:就是客观分析犯罪行为及犯罪现象的各种表现形式,科学地认识犯罪现象的事实和本质,并演技和发现犯罪现象与相关社会现象,社会问题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性。

8、刑事政策学:是一门以打击和预防犯罪为目的,研究现行的刑罚及有关制度,探讨如何改善和运用刑罚及有关制度的科学。

9、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结构、功能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10、刑事侦查学:是一门研究收集、检索和运用证据揭露、证实犯罪的理论和方法的学科。

11、研究方法:是指基于一定的价值判断和目的追求而采用的发现真实和求证真实的手段和方式。

12、犯罪学的研究方法:是指可用以收集、整理、分析能够反映犯罪现象特点、规律、成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状况与效果的资料和各种方法的总称。

13、方法论:是指指导科学研究的思想体系和研究的哲学基础,其中包括基本的理论假设、原则、研究逻辑和思路等。

14、现场调查法:是贴近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为查明或验证犯罪原因、描述犯罪人的犯罪生涯、分析犯罪文化、提出犯罪预防措施或验证现有措施的效果而采取的研究方法。

15、现场实验法:主要用于推断因果关系,查明某一因素与犯罪发生的关联性或者验证某项预防措施的实际效果。

9 犯罪社会原因

9 犯罪社会原因

二、经济因素与犯罪
(一)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与犯罪

市场经济→劳动力流动→威胁社会治安
——大量的流动中的人口基本上处于 失控状态,很难进行有效的管理;
——其次,大量的人口流动伴随着 巨额的资金流动,因为缺乏有效的 保护而成为犯罪分子侵害的对象;
——再次,大量的流动人口是犯 罪分子犯罪后理想的藏身之处。
三、政治因素与犯罪
(一)政治冲突 (二)政治体制弊端: 1.权力过于集中
2.政治运作过程缺乏透明
3.权力行使缺乏监督
4.控制职务犯罪机制尚待理顺
5.人事制度方面的缺陷
四、教育、家庭因素与犯罪
(一)学校教育因素与犯罪
美国联邦政府对全美学校的一项调 查发现,尽管未成年人只在学校渡过 了他们时间的25%,但这个年龄的未 成年人实施的犯罪中,有40%的抢劫 案、36%的人身攻击案与学校有关。
随着年岁的增长,小宾的花销逐渐增多,上网、 喝酒、蹦迪,样样都需要钱,小宾已不满足于向 父亲伸手要点零花钱。于是,在日益膨胀的物质 欲望中,小宾的胆子也越来越大。 2005 年 11 月 30 日晚,在几个“哥们”的撺掇下,小宾等人来到 银川橡胶厂生活区平房张某家,趁其家中无人时 踹开门锁,将屋内的电视机、电冰箱、DVD、手机 等值钱的物品洗劫一空,变卖后赃款全部挥霍。 在随后的 1年里,小宾多次伙同他人采取踹门翻窗 的手段,在西夏区一带入室盗窃 3 起,作案价值达 2万余元。抢劫诈骗伤害他都干
当下之中国:城镇人口的失业导致的绝 对贫困以及因贫富差距过大而导致的相 对贫困,与犯罪的关系最为密切 。 ——失业对人的行为影响极大,长期持 续失业,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人犯罪; ——贫富差距悬殊超出了人们的心理 承受能力,给人们造成了严重的心理 上的不平衡。

犯罪现象与社会原因分析

犯罪现象与社会原因分析

犯罪现象与社会原因分析近年来,犯罪现象在社会中呈现出日趋严重的态势,给社会安宁和民众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犯罪不仅仅是少数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各种类型的犯罪都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那么,犯罪现象背后的社会原因是什么呢?首先,经济压力是犯罪现象加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社会经济的不稳定性与不公平性导致了大量人民生活质量的下降。

贫困和失业使得一些人无法维持基本生活,并被迫寻求其他非法的途径来获取生计。

贫困和失业不仅导致违法行为的增加,也使得犯罪分子拥有更多机会实施犯罪活动。

经济压力加大了人们的紧张和挫折感,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犯罪活动的影响和诱惑。

其次,社会教育体系的弱化也是犯罪现象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育在塑造一个人的道德观和行为模式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一些社会教育体系在面临财政压力、资源缺乏和师资不足的情况下开始走向质量下降的道路。

这种情况下,一些被忽视的年轻人无法得到正规的教育培养,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这使得他们易受犯罪的引诱和影响,陷入不良环境中,逐渐沦为犯罪的一部分。

另外,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价值观念的扭曲也是犯罪现象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个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逐渐模糊。

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在社会中蔓延,许多人开始仅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而不顾他人和社会利益。

这种价值扭曲使得人们更容易违反法律和道德规范,从而引发各种犯罪行为。

此外,社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也对犯罪现象产生一定影响。

文化的相对性使得不同地区和国家对于犯罪行为的定义和判断标准存在差异。

一些地区或文化传统认为某些行为正常,而在其他地区则可能被视为犯罪。

这种文化差异以及对犯罪行为的容忍度不同,也导致犯罪活动在一些地区或社群中更加猖獗。

综上所述,犯罪现象的加剧是由多种社会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经济压力、社会教育体系的弱化、道德沦丧和价值观念的扭曲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等因素都贡献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犯罪社会原因是社会中那些决定、促使、引起犯罪产生的社会因素的总和,是指犯罪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引起犯罪的各种具体社会现象。

二、分析
1、政治体制中的某些弊端,降低了预防犯罪的功能我国政治制度是好的,但在具体操作中还有不完善甚至是缺陷的地方,如干部官僚主义作风,以权代法,以法代政,法制机制不协调等。

这些弊端减低了打击犯罪和预防犯罪的功能,在客观上给各种犯罪留下了可乘之机,为滋生犯罪提供条件。

2、经济方面的某些不良因素,诱发了青少年犯罪一是指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多元化分配方式所产生的不公平现象,引起人们利益关系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又会助长一些人以非法手段猎取财富,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导致违法犯罪。

由于青少年正处于成长发育期,自我控制力差,容易被激发违法犯罪。

二是商品经济中的某些消极因素,诱发一些人的投机心理和冒险心理,为追求个人、集团、单位的非法利益,而不顾人格,不择手段,进而走向犯罪。

三是指在改革中管理上出现了某些漏洞和真空,社会上有些人利用这个机会,投机获取非法所的,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其中有部分就是青少年。

3、社会矛盾激发某些青少年违法犯罪
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相矛盾,青少年物质文化需要得不到满足,而采取非法获取的方式,走向违法犯罪;不同社会利益群体间的矛盾,不能及时解决,使矛盾激化、滋生不安定因素,进而激发青少年犯罪;人与人间利益摩擦的冲突不能正确解决,激发了青少年犯罪。

4、不良的文化教育影响,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不良的文化教育影响主要是文化教育的内容,对青少年有严重的腐蚀作用,使其受到损害,进而违法犯罪。

如:文化生活中的封建残余思想,家庭教育的溺爱纵容等,学校忽视理想和品德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歧视学习成绩差的血色怀念感,课余生活单调等。

论犯罪预防模式crime prevention
综合运用社会多种力量,采取各种措施,限制、消除产生犯罪的原因、条件,以防止、控制和减少社会犯罪及重新犯罪的举措体系。

犯罪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尤其是现代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犯罪无论在数量上、规模上,还是在犯罪方法、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人类社会构成的威胁越发变得严重。

实践证明,犯罪仅靠打击这一治标措施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人们寄希望于犯罪预防。

犯罪预防的宗旨是努力限制、克服各种犯罪诱因,及时消除各种不安定因素,增加、设置潜在的违法犯罪分子实施犯罪行为的困难条件,对已经发生的犯罪行为依法惩处,以维护社会的安定,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人类的生存,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犯罪预防措施,从不同的角度可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①按对象的不同可划分为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

一般预防,指防止社会成员实施犯罪行为。

其特点是没有特定的具体对象,只是作为社会一般的预防措施来加以应用。

主要内容有:健全各种法律保障体系,开展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改善宏观社会环境和家庭、学校等社会化机构的微观环境,抵制和消除社会上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加强条件性防范措施,减少犯罪的机遇和条件等。

特殊预防为一般预防的对称,指采取特殊预防手段和措施,对犯罪分子依法进行监禁和改造,防止他们重新违法犯罪。

是犯罪预防措施的重要组织部分。

其预防功能在于:一方面教育人民,一方面震慑社会上有犯罪倾向的分子,以达到防止和减少犯罪的目的。

在防止被判刑者重新犯罪方面,特殊预防的作用表现在:通过死刑的适用,从肉体上消灭罪大恶极的罪犯,彻底消除其重新违法犯罪的可能性;通过无期徒刑的适用,将罪犯与社会终身隔离,剥夺其在社会上重新违法犯罪的条件;通过有期徒刑的适用和教育改造,使犯罪人亲身体验到刑罚的痛苦,使犯罪人自觉地消除重新违法犯罪的念头。

②按范围的不同可划分为犯罪的宏观预防和微观预防。

犯罪的宏观预防是犯罪预防的整体性措施,指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相互配合,通力协作,采取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道德的、文化的等各种措施,消除犯罪产生的各种原因和条件,预防犯罪的产生。

宏观预防一般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发展经济,提高国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普及文化科学知识和教育,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普及法律知识,增加国民的法律意识;充分发挥司法机关的职能作用,使其真正成为打击犯罪和预防犯罪的主力军等。

犯罪的微观预防,指设置各种防线,预防和减少社会犯罪和重新犯罪。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动员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到打击犯罪、预防犯罪的斗争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发生;公安机关根据法律所赋予的职权,为减少和预防犯罪而采取的各种专业性的防范措施。

如对特种行业的管理和控制,对流窜犯罪分子的控制和收容审查等;采取各种技术手段加强预防犯罪工作的防范机制等。

技术预防,是指利用光学、声学、化学、电子等先进技术预防犯罪的措施和方法。

随着犯罪的大量增加和不断的智能化,技术预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也在不断提高,并在犯罪预防工作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技术预防主要包括安全系统(如防盗门窗、防盗锁等)、报警系统和监控系统,以及一些特殊的技术预防措施。

如计算机犯罪预防技术等。

另外,犯罪预防措施还可划分为:犯罪前预防、犯罪中预防、犯罪后预防、战略预防、战术预防、长期预防、中近期预防、近期预防、群众预防、专业预防等不下数十种。

各种犯罪预防措施是相互联系、相互配合、互为补充的。

由于任何犯罪预防措施的采取,都是以犯罪现状、犯罪原因和一国一地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的,因此,犯罪现状和犯罪成因研究以及国情研究便构成了犯罪预防的基本外延。

中国犯罪预防基本模式是什么?
犯罪预防模式,是犯罪预防标准化的、制度化的基本实践形式。

从结构上看,它表现为特定的犯罪预防主体、策略和措施的综合配置和具体动作。

每一国家都将依据其特定的犯罪状况、社会经济状况以及文化传统
来采用适当的犯罪预防模式。

中国综合治理的犯罪预防的基本实践模式是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动员和组织全社会的力量,运用政治的、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打防结合,标本兼治,对违法犯罪问题进行综合整治,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犯罪,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稳定。

犯罪预防的综合治理模式,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适应犯罪预防的一般规律和要求。

首先,综合治理模式强调各种手段的综合运用和会社会的统一行动来预防犯罪。

其次,综合治理是一种开放性、全方位的犯罪预防模式,它虽然也注意对具体犯罪人、犯罪行为和微观环境的控制,但更注重对宏观环境的改造和社会自身的完善;再次,综合治理模式的提出和确立,是基于一种明确的社会政治理想和对治理犯罪的乐观主义态度,因而它强调打防结合、标本兼治,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积极的预防犯罪姿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