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必修二虚词归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必修一、二文言虚词“而、乃、何、乎”归纳一、而
“而”在文言文中多做连词,有以下几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

如:侣鱼虾而友麋鹿。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如: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译为“地”“着”或不译。

如:立而饮之。

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成“因此”“因而”。

如: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表示目的关系,可译成“以”“以此”“来”。

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课文归纳训练:
1.夜缒而出()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朝济而夕设版焉()
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5.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
6.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7.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8.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
9.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10.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
11.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1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13.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14.又前而为歌曰()
15.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16.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17.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
18.图穷而匕首见()
19.秦王惊,自引而起()
20.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21.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
22.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23.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24.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25.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26.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27.拔剑切而啖之()
28.劳苦而功高如此()
29.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30.拔剑撞而破之()
31.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32.謇朝谇而夕替()
33.偭规矩而改错()
34.夫孰异道而相安()





40.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41.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42.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4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44.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45.侣鱼虾而友麋鹿()
46.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47.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48.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49.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50.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5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52.有怠而欲出者()
53.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54.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5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56.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57.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58.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59.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60.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二、乃
(一)“乃”最常见的用法是作副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充当状语。

有以下5种情况:
1、表顺承,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于是”“就”等。

如:项王乃夜驰之沛公军。

2、表转折,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如:何乃太区区/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桃花源记》)(注:“何乃”可译为“怎么能”,单独“乃”可译为“竟”)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如: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如: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5、表限制或条件,可译为“才”。

如: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二)第二人称代词,如: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课文归纳训练:
1.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2.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3.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4.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
5.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6.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7.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8.乃为装遣荆轲()
9.乃令秦武阳为副()
10.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
11.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12.而乃以手共搏之()
13.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
14.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15.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16.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17.良乃入,具告沛公()
18.乃令张良留谢()



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23.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三、何
(一)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如: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 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如:大王来何操。

3.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如: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②然则
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如: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如: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
课文归纳训练:
1.夫晋,何厌之有()
2.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3.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4.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5.既已,无可奈何()
6.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7.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
8.不然,籍何以至此()
9.今日之事何如()
10.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11.沛公曰:“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3.大王来何操()










27.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28.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29.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四、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用于疑问句末,要求对方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可译为“吗”“呢”“呀”。

如:将军岂有意乎?
2.表示反问语气,用于疑问句句末,表示反诘语气,不要求对方作出回答,而答案就在其中。

可译为“吗”“么”“呢”。

如: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3.表揣测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吗”。

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呢”“吧”,有时不译。

如: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5.表示停顿的语气,一般不译或译为“啊”。

如: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1、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到”。

如: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⒉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对象,可译为“在”“于”。

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
3、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如:生乎①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②吾?(《师说》)(①在;②比)
4、表示对象,可译为“向”。

如: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

(《孟子•公孙丑上》)
(三)用于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地”或不译。

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课文归纳训练:
1.将军岂有意乎()
2.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3.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4.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5.壮士!能复饮乎()
6.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7.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8.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9.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10.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11.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1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13.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4.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15.而又何羡乎()
1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7.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高一语文必修一、二文言虚词归纳参考答案
一、而
1-5表修饰,表因果,表转折,表转折,表转折;6-10表因果,表因果,表顺承,表递进,表修饰;11-15表因果,表转折,表修饰,表顺承,表顺承;16-20表目的,表并列,表顺承,表修饰,表转折;21-25表因果,表修饰,表目的,表转折,表修饰;26-30表修饰,表顺承,表并列,表转折,表顺承;31-35表顺承,表转折,表顺承,表转折,表并列;36-40表修饰,表转折,表转折,表顺承,表修饰;41-45表修饰,表顺承,表修饰,表转折,表并列;46-50表修饰,表转折,表修饰,表顺承,表因果;51-55表递进,表因果,表顺承,转折/因果,递进;56-60转折,递进/转折,并列/转折,因果,递进。

二、乃
1表顺承,就;2表顺承,于是;3表条件,才;4表顺承,于是;5表顺承,于是;6表顺承,才;7-11表顺承,于是;
12表顺承,就;
13表顺承,于是/就;
14表顺承,于是;
15表判断,是;
16-18表顺承,于是;
19表条件,才;
20表顺承,于是;
21表转折,竟/竟然;
22表顺承,就;
23表判断,是;
三、何
1代词,什么
2代词,怎么办3代词,怎么样4-7代词,怎么办8代词,什么
9代词,怎么样10代词,什么11代词,怎么办12副词,为什么13代词,什么
14代词,什么(花);什么(人
的车)
15副词,如何,怎样
16副词,如何
17副词,怎么
18副词,怎么
19代词,什么
20副词,多么
21代词,什么
22副词,为什么
23副词,为什么
24代词,什么
25副词,如何
26副词,如何
27代词,为什么
28代词,什么
29副词,怎么
四、乎
1疑问语气2-4反问语气5疑问语气6介词,在7感叹语气8表停顿
9形容词词尾
10反问语气
11形容词词尾
12反问语气
13表停顿
14疑问语气
15反问语气
16介词,在
17反问语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