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笔记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知识要点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知识要点1、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1)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他心理现象产生的基础;(2)感知觉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基本手段。
2、研究婴儿感知觉经验的方法:(选择)视觉偏好法(呈现至少两种刺激,观察婴儿偏好哪一种);习惯化方法(测量婴儿感知觉能力最普遍的方法,反复呈现刺激物,使得婴儿对刺激物越来越熟悉,直到对刺激物不再做出反应。
去习惯化:即婴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化后,随着另一个新刺的出现,反应又会增强,习惯化便立刻消失的现。
);诱发电位法(给婴儿呈现一种刺,激励其看到刺激时脑电波的变化);高振吸吮法(分析婴儿的吸吮动作,研究其对感知环境的反应)。
3、出生后3周,婴儿能将视线集中在物体上;出生2个月的婴儿能够追随水平方向移动的物体;出生3个月的婴儿能追随物体做圆周运动。
4、视敏度是指视觉精确地辨别细微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5、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
颜色视觉与颜色的三个特性有关,即颜色的明度、色调、饱和度。
(选择)6、触觉:是皮肤受到机械刺激时产生的感觉,是皮肤感觉和运动觉的联合。
7、婴儿一出生就表现出明显的味觉偏爱。
8、知觉大小恒常性:是指不管物体离眼睛距离多远,及其在视网膜上成像的大小变化如何,都能够认识到物体的大小尺寸不会变化的能力。
9、从4岁开始,幼儿区别各种色调细微差别的能力才逐渐发展。
5岁儿童不仅注意到色调,而且注意到颜色的明度和饱和度。
10、婴儿的视觉偏好:喜欢轮廓清楚的图形、喜欢有环形和有条形的图形、喜欢同心圆的图形多于非同心圆的图形、喜欢较复杂的图形多于较简单的图形、喜欢人脸多于其他图形、喜欢正常的人脸,不爱看眼鼻嘴位置歪曲的人脸。
11、婴儿的形状知觉发展很快,3岁儿童基本上已能正确地找出相同的几何图形。
3个月的婴儿会区分能抓握的物体和不能握住的过大物体。
幼儿方位知觉发展的顺序是上下、前后、左右,通常3岁儿童仅能辨别上下方位,4岁儿童开始能辨别前后方位,5岁儿童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6岁儿童虽然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4个方位,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辨别仍未达到完善。
《学前心理学》第4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发展
《学前心理学》第4章学前儿童感 觉和知觉发展
◈ 色盲,颜色视觉异常。
✓ 全色盲:对颜色完全不能辨别,只能分辨物体的形状 和明暗。七色世界在其眼中是一片灰暗。
✓ 全色弱:亦称红绿蓝黄色弱,颜色深而鲜明时,对任 何颜色都能全部辨清;若颜色浅而不饱和,则分不清。
觉和知觉发展
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学前心理学》第4章学前儿童感 觉和知觉发展
一、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 儿童最初的感觉与生俱来,健康的新生儿同成人一样 具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
◈ 知觉,在孩子出生后不久,已经在感觉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因此,从新生儿期开始,很少有纯碎的感觉。
《学前心理学》第4章学前儿童感 觉和知觉发展
《学前心理学》第4章学前儿童感 觉和知觉发展
二、婴幼儿听觉的发展
《学前心理学》第4章学前儿童感 觉和知觉发展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学前心理学》第4章学前儿童感 觉和知觉发展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 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 别属性的反映。
◈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 反映。
《学前心理学》第4章学前儿童感 觉和知觉发展
◈ 3岁以后,儿童对物体的知觉,渐渐和有关的概念相 联系。
◈ 与此同时,幼儿的知觉活动已发展到能够进行观察, 即有目的、有意识地去知觉。
《学前心理学》第4章学前儿童感 觉和知觉发展
第三节 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学前心理学》第4章学前儿童感 觉和知觉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
◈ 视觉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 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 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第四章_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 感知觉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感觉、知觉的概念
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
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动 觉和平衡觉
感觉主要与生理作用相联系。当刺激物作用 于感觉器官时,能立即觉察并分辨出刺激物 的个别属性。
一、感觉、知觉的概念
爱听人的声音,最爱母亲的声音;爱 听柔和的声音;爱听高音调的声音。
二、婴幼儿听觉的发展
6个月的婴儿能够敏感地识别母亲的声音; 7个月以后,婴儿听觉的发展主要与语言
的发展相联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在学习语言、接
触音乐环境和接受听觉训练的过程中,婴 幼儿的听觉迅速发展起来。
三、学前儿童听觉的个别差异
4岁以后,幼儿用语言说出图形有大小。
“这个第一大,这个第二大,这个第三大···”
三、学前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
方位知觉:即对方向的定位能力,出生后 已有所表现。
婴儿出生以后,已经能够对来自左边的声 音向左侧看或者转头,对来自右侧的声音 则有向右侧转的表现。
6个月以前的婴儿,在黑暗中能够依靠听觉指 导去抓物体;
对空间和时间的知觉:往往和概念联系起 来
能够知道“上午”“下午”
已经具有了时间概念
与此同时,幼儿的知觉活动已经发展到能 够观察了,也即有目的、有意识地去知觉。
4~5岁以后,能够掌握观察方法了。
以上所讲,都是一些基本的概念及总括性 问题,接下来我们将从视觉、听觉、触摸 觉等方面去讲述儿童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同时也可以从这些内容中看到以上所讲述 的感知发展各阶段的具体表现。
由易到难的顺序为:
圆形-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八角形-五边 形-梯形-菱形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后练习参考答案主题4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主题4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一、简答题
1.简述促进学前儿童观察力发展的措施。
①调动儿童的多种感觉器官;②教会幼儿科学的观察方法;③激发幼儿观察的兴趣;④培养幼儿勤于观察的习惯。
2. 简述学前儿童形状知觉的发展趋势。
幼儿对常见的几何图形的辨别难度有所不同,小班幼儿能正确掌握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中班幼儿能正确掌握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大班幼儿能正确掌握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在教师指导下,幼儿能适当辨认菱形、平行四边形和椭圆形。
3. 学前儿童的观察力有哪些特点?
①观察力的目的性不够明确;②观察缺乏持久性;③观察不够细致;④观察的概括性水平低。
二、材料分析
老师遇到的这个问题是因为对儿童时间知觉的规律缺乏了解。
幼儿的时间知觉则主要是依靠生活中接触到的周围现象的变化。
幼儿初期,已经有一些初步的时间概念,但往往与他们具体的生活活动相联系;幼儿中期,可以正确理解昨天、今天、明天,也会运用早晨、晚上等词,但对于较远的时间,如前天、后天,理解起来仍然困难;幼儿晚期,时间概念进一步发展,开始能辨别大前天、前天、后天、大后天,知道春、夏、秋、冬四季,并能学会看钟表等,但对于更短的或更远的时间观念就很难分清。
幼儿对时间单元的知觉和理解有一个“由中间向两端”、“由近及远”的发展趋势。
由于没有具体的依据,表示时间的词又往往具有相对性,而幼儿的思维能力尚未发展完善,所以幼儿的时间知觉发展水平比较低,但是在教师的帮助教育下,幼儿的时间知觉逐渐得到发展。
尤其是有规律的幼儿园生活能帮助幼儿建立较为准确的时间观念。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
第三节 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评价与培养
一、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 (一)目的性加强 【案例分析】 给幼儿一张图片,上面画着几个孩子在溜冰,冰场上 有一只手套。向幼儿提出任务,要求他们从画面上找 出那个丢了手套的孩子。小班孩子大部分根本不认真 去找。他们观察时,胡乱看一些无关的细节,完全忘 了观察的目的。中、大班幼儿观察的目的性有所提高, 他们能够按照成人规定的观察任务进行观察。不同年 龄段的幼儿体现出哪些观察力方面的差别?
第一节 感知觉概述
四、感知觉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感知觉是认识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 它认识过程的基础 (二)感知觉是婴儿认识世界和自己的基本手段 (三)感知觉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仍占主导地位
守恒实验
相同量筒 相同量的水
询问儿童,水仍然 一样多吗?
变式一
变式二
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 (一)视觉的发展 1、视敏度——俗称视力,是指精确辨别细致物体 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物体的能力。 随着年龄增长,幼儿的视敏度在不断提高。
如何知道儿童的视力情况呢?
3-5岁是治疗弱视的关键期
如 何 预 防 幼 儿 近 视 ?
2、颜色视觉的发展
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别的能力, 又称辨色能力。
(二)观察幼儿的观察力 1.观察时机 (1)以观察活动为主的教学游戏。 (2)科学领域活动中的观察活动。 (3)语言领域活动中的看图讲述活动。 (4)艺术领域教育活动中的美术意愿画活动。 (5)参观、郊游活动。 2.观察形式和记录 (1)在活动中抓住时机,围绕目标进行观察。 (2)做轶事描述。
轶事描述法是观察者对可以表现儿童个性或某方面的发展并 有价值、有意义的行为情景所做的记录。轶事记录不受观察 时间、地点的限制,无需连续跟踪观察,运用起来简单方便 。以下是一位教师记录的实例: 观察对象:岩岩(男)4岁1 1个月 贝贝(男)4岁8个月 观察者:教师 观察时间:11. 18 观察地点:中班活动室 岩岩和贝贝在玩“医院”的角色游戏,贝贝做“病人” ,找岩岩“大夫”来看病。岩岩说:“你的病很重,要打针 才行。”说完,拿起针管就要向贝贝胳膊上扎。贝贝急忙躲 开,并说:“我不打针。\"岩岩说:“怕什么?又不疼,是 假装的。”贝贝还是拒绝:“让我假装大夫,给你打针吧。 ”
学前儿童幼儿发展心理学 第4章 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
二、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 时间知觉的信息,既来自于外部,也来自内部。
21
二、时间知觉
幼儿初期(3岁左右),已经有一些初步的时间概念, 但 是往往与他们的具体的生活活动联系在一起,比如说以作 息制度定位时间。
幼儿中晚期(4、5岁左右),可以理 解昨天、今天、明天,也会运用早晨 、中午和晚上等词语,但前天、后天 就不是很理解。
婴儿出生后,已经能够对来自左边的声音向左侧看或 转头,对来自右边的声音则有向右侧转的表现,孩子 出生后就有听觉定位能力。
10
1. 方位知觉
幼儿初期(3岁左右):能辨别上下 幼儿中期(4岁左右):能辨别前后 幼儿晚期(5岁左右):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
岁以后能以他人为中心辨别左右。
11
1、幼儿园老师帮助幼儿认识方位时,要和实物对应起来 2、幼儿园老师排练体操、舞蹈动作时要做“镜面示范”
28
感觉对比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运用 • 幼儿园教师掌握对比规律对其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以
16
3.大小知觉
大小知觉是头脑对物体的长度、面积、体积在量方
面变化的反映。
它是靠视觉、触摸觉和动觉的协同活动实现的,其
中
起主导作用。
17
3.大小知觉
4~5岁幼儿在判别积木大小 时,要用手去逐块地去摸积 木的边缘,或把积木叠在一 起去比较。
而6~7岁幼儿,由于经验的 作用,已经可以单凭视觉指 出大小相同的积木了。
3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 体属性的反映,其实质是回答作用于感官的事物“ 是什么”的问题的。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之所以要把感知觉分开来,是 为了更加科学地分析说明这两种心理过程, 其 实 , 感知觉往往是同时产生的。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感知觉
精品课件
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相应 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事物的颜色作用于眼睛——视觉 事物的气味作用于鼻子——嗅觉……
精品课件
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相应 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形状、颜色
眼
苹
大小、滋味
舌
果
气味、滋味
鼻
质量、温度
皮肤
人脑对苹果的知觉
精品课件
1、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是指对物体的空间 关系和自己的身体在空间所处 位置的知觉,如对上、下、左、 右、前、后的知觉 。
精品课件
(1)方位知觉的发生:
l出生后就有听觉定位能力 l空间定位主要依靠听觉和视觉 l随着年龄的增长,主要依赖视觉定位
(2)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 l3岁 辨别上下 l4岁 辨别前后 l5岁 开始以自我为中心辨别左右
精品课件
“苹果”知 觉
❖感知觉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
1、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2、在幼儿的认知活动中,感知觉占据重要地
位。3~6岁的幼儿是借助于形状、颜色、 大小、声音等来感知觉认识世界的。 3、幼儿感知觉的发展不仅对整个认知活动有 重要作用,而且对控制自己的行动有一定 的意义。
精品课件
蒙台梭利的感觉教育
精品课件
幼儿对空间的安排是根据画面的需要而不是 依照视觉的真实性。画的人和物在形体上是 分离的,分散的,通常不会有遮挡现象
精品课件
幼儿是在宽和窄的平面上来展现自 己的想法的,至于三度空间幼儿还 没有意识去学习了解的愿望。
精品课件
❖幼儿的空间知觉有明显发展,但不 精确。
❖教师在实践活动中通过绘画、泥工、 拼版以及散步等活动提供认识空间特性 的机会促进幼儿空间知觉的发展。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发展是他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基础。
感觉是我们从外界接收信息的过程,而知觉则是我们对这些信息进行理解和解释的能力。
在学前阶段,这两个方面的发展会逐渐成熟,从而促进他们的认知和语言发展。
首先,学前儿童的感觉发展从出生开始就开始了。
他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感觉器官来接收外界的刺激。
在出生后的几个月,他们的感觉器官会逐渐发展和成熟,从而更加敏感地察觉到周围环境的变化。
例如,他们学会了注视和追踪移动的物体,能够分辨不同的声音和触摸的强度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的感觉发展也进一步提高。
他们开始对复杂的刺激作出反应,并具备差异判断的能力。
例如,他们能够在一堆玩具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特定物品。
此外,他们还能够区分颜色、形状、大小和纹理等特征,并将这些感觉信息与其他认知能力结合起来。
与感觉发展相对应的是学前儿童的知觉发展。
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整合和解释的过程。
通过不同感觉的整合,学前儿童能够从环境中获取更丰富的信息,并对其进行理解。
例如,当他们触摸一个物体时,他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其质地和温度,还能够将其与以前的经验进行比较,从而形成对这个物体的认知。
此外,学前儿童的知觉发展还表现在对空间和时间的理解上。
他们能够感知和理解物体之间的关系,如前后、上下、左右等。
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他们也能够发展出对时间的概念,如日夜的交替、季节的变化等。
总结起来,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发展是他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基础。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感觉器官不断发展和成熟,从而能够更敏感地察觉到周围环境的变化。
通过感觉的整合和解释,他们能够从环境中获取更丰富的信息,并形成对物体、空间和时间等概念的理解。
这些感觉和知觉的发展也为他们的认知和语言发展奠定了基础。
因此,在教育学前儿童时,我们应该重视他们的感觉和知觉发展,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感官刺激和探索环境的机会,以促进他们全面的发展。
《学前心理学》(第四章)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趋势和主要阶段1、感觉: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主要与生理作用有关2、知觉:对作用于感觉器官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3、感知觉是认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4、感知觉是2岁前儿童认知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生最初的两年,即语言出现之前,儿童主要依靠感知认识世界。
第二节学前儿童感觉的发生与发展1、触觉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2岁以前,触觉在认识中占有更主要的地位。
2岁以后,视觉和听觉的作用越来越大。
2、触觉在人际关系特别是依恋关系的形成中,也起着重要作用3、儿童出生就有触觉反应。
4、视触协调主角要表现为眼手探索活动的协调,眼手协调是婴儿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是手的真正探索活动的开始。
5、手眼协调出现的主要标志是手能抓住东西6、视觉是儿童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
新生对亮度的产别很敏感。
出生的第一分钟,就能发现光亮的变化7、视觉集中在2个月才明显出现。
8、胎儿对声音有反应,因此胎儿已经有听觉反应。
第三节学前儿童知觉的发生与发展1、知觉是人脑对事物的整体感知2、知觉的恒常性:观察物体的角度发生了变化,但个体仍然能够按照原来的形状进行知觉。
3、深度知觉是距离知觉的一种。
著名的“视崖”实验,说明婴儿已经具有深度知觉4、学前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1)与年龄呈正相关:年龄越大,精确性越高(2)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呈正相关,生活制度和作息制度在时间知觉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3)儿童对时间单位的理解存在:由中间向两端,由近及远的发展趋势(4)理解时间标尺的能力(计时器)与年龄呈正相关5、生活制度在学前儿童对时间上的定向上起决定作用。
6、观察力的品质:目的性、持续性、概括性、方法的完善第四节感知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运用1、知觉的选择性:我们不能对所有的知觉对象都作出反应。
只有当刺激之间有某种差别时,一部分刺激才能成为我们知觉的对象,另一部分刺激便成为背景。
第四章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
PART 04
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第三节 感知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运用
PART 04
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第三节 感知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运用
• 理解感觉、知觉、观察等概念,了解感知觉的作用和 种类。
3.手的触觉 手的触觉是通过触觉认识外界的主要渠道, 触觉探索主要通过手来进行。 胎儿出生后即有本能性触觉反应,如抓握反 射。手的真正意义上的触觉探索,出现在 4~5个月,是以伸手能够抓住东西为标志 的。手眼协调动作的出现是出生后头半年婴 儿认知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二、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
(一)空间知觉的发展 空间知觉是指对物体方位、形状、距离、大小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三、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和培养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 达尔文在总结自己的成就时曾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 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确的观察的能力上,可能在众人之上。” 观察力就是人在观察过程中表现的稳定的品质和能力。观察力既是构成智力的主要成分之一,也 是智力发展的基础。
儿童在幼儿晚期,在教育影响下,开始有意识地借助于计时工具或其他反映时间流程的媒介认识 时间。研究表明,学前儿童时间知觉表现出以下特点和发展趋势:
时间知觉的精确性与年龄呈正相关
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呈正相关
对时间单元的知觉和理解有一个“由中间向两 端”“由近及远”的发展趋势 理解和利用时间标尺(包括计时工具)的能力与 其年龄呈正相关
(三)触觉的发展 1.儿童触觉的发生 儿童从出生时起就有触觉反应,许多种天生的无条件反射,都有触觉参加,如吮吸反射、防御反 射、抓握反射等,也可以说是触觉的表现。甚至早产儿也能发生巴宾斯基反射。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笔记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第一节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A)09-4 04-4A.感觉和知觉B.感觉和记忆C.知觉和记忆D.记忆和想像名词解释感觉知觉简答题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08-4第二节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学前期儿童的感知觉的发展大致经历了( B )05-7A.2个阶段B.3个阶段C.4个阶段D.5个阶段简述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主要阶段。
02-4(1)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2)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3)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第三节视觉的发展幼儿期对颜色辨别力的发展,主要依靠( C )11-7A.生活经验和成熟B.成熟和教育C.生活经验和教育D.选择和生活经验幼儿期对颜色的辨别往往和掌握颜色( A )结合起来。
04-7A.名称B.明度C.色调D.保和度不仅注意到色调,而且注意到颜色的明度和饱和度,这一般是在儿童( D )12-7岁时岁时岁时岁时名词解释:视觉敏度弱视简答题:1、用简单感测方法来发现儿童的视力缺陷:——P832、影响幼儿视力的因素——P84第五节触觉、痛觉和动觉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C )13-7A.儿童对物体的触觉探索最早是通过手的触觉进行的B.新生儿的痛觉感受性很高C.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要早于方位词的掌握D.婴儿没有距离知觉儿童痛觉发展的规律及帮助幼儿减轻疼痛的方法有哪些09-7答:儿童痛觉发展的规律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表现在痛觉感受性越来越提高。
新生儿的痛觉感受性很低,婴幼儿年龄越大,对痛刺激的感受越敏感。
减轻疼痛的方法有:①改善外部环境。
减少环境中可能引起碰撞并造成伤害的因素,如降低地面的硬度、楼梯和家具尽可能做成圆角等。
②调节情绪。
采用积极暗示和分心等方法减少儿童在碰撞过程中产生的紧张、恐惧、伤心、焦虑、烦躁等情绪,增强儿童对痛的耐受力。
第六节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经典的“视觉悬崖”测验测查的是( D )13-4 11-4 10-7 07-4 06-4 05-7A.时间知觉B.形状知觉C.大小知觉D.距离知觉(深度知觉)幼儿最容易辨别的几何图形是( B )09-4A. 三角形B. 圆形C. 长方形D. 半圆形对于幼儿来说,下列几何图形中,最容易辨别的是( D )08-4A.正方形B.长方形C.三角形D.圆形当某个幼儿能认出窗户、门、床等物体是方型的,球是圆型的……则说明他们已经具有了( A )12-4A. 形状知觉B. 大小知觉C. 方位知觉D. 深度知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09-7A.学前儿童对昨晚和明早的认知水平高于对上午、下午、晚上的认知B.学前儿童对明早的认知水平高于对昨晚的认知水平C.幼儿的时间知觉,主要是依靠生活中接触到的周围现象的变化D.学前儿童对一年四季的认知早于对“周”的时序的认知幼儿认为“早上,是到外面玩的时候”,“上午是上课的时候”,这表明儿童的时间知觉是( B )10-7A.依靠生理上的变化B.依靠生活中接触到的周围现象的变化C.根据日夜和季节变化D.依靠成人教授教师往往对小班幼儿说:“站到靠墙的一边”,而不是说:“站到右边”,是因为( D )11-7A.幼儿的方位知觉发展落后于方位词的理解B.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还未达到“恒常”水平C.幼儿的方位辨别能力比较弱D.幼儿的方位知觉发展早于方位词的掌握幼儿空间方位词发展的顺序是( A ) 11-7A.上下、前后、左右B.前后、上下、左右C.上下、左右、前后D.前后、左右、上下较小婴儿所具有的距离知觉是( A )12-7A.以视觉为主B.以运动觉为主C.以听觉为主D.以经验为主第七节幼儿观察的发展起先儿童观察图画只能认识到个别对象,后来逐渐能观察到图画的整体内容,把握图画的主题,这说明的是儿童观察( D )A.目的性的加强B.方法的形成C.细致性的增加D.概括性的提高简单题:幼儿观察的发展有何特点13-4 07-4 11-4 12-7幼儿观察发展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观察的目的性加强2分(2)观察的持续性延长2分(3)观察的细致性增加2分(4)观察的概括行提高1分(5)观察方法的形成1分试述幼儿观察能力发展的特点。
学前儿童发展评估,讲义 第四章
第四章婴儿认知的发展第一节婴儿感知觉、注意和记忆的发展一、婴儿感觉的发展(一)婴儿视觉的发展1.视觉调节能力的发展研究发现,1个月以后,婴儿能看清距离眼睛20cm的物体;2个月时能根据物体距离远近的不同来调节视力;3个月时,双眼已经能同时盯住处于不同距离的物体;4个月末,眼睛的调节功能基本上接近成人了。
研究表明,婴儿最远的视觉焦距是31cm,刚好是被妈妈抱着的婴儿到妈妈的脸部的距离。
这一焦距能够促进母婴联结。
2.视敏度的发展视敏度是指辨别物体(或物像)细微差别的能力俗称“视力”。
视敏度以物体(物像)与双眼之间的距离为测量变量,即视敏度的指标是表示在一定距离辨别物像最小差别的能力。
新生儿能看见物体,就表明他们有一定的视敏度。
研究发现,成人在2米远能看清的物体新生儿则只能在0.2米远处看清,此时新生儿视敏度为6/60(表示在6 m处只能看到正常视力情况下在60m可以看到的视标)。
3.颜色视觉的发展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别的能力,又称辨色能力。
新生儿是看不见彩色的。
在他们的眼里,世界是黑、白、灰三色的。
在成长的过程中,婴儿慢慢分辨彩色与非彩色。
红颜色特别能够引起婴儿的兴奋。
心研究表明,出生只有2周的新生儿,能够区分红色和灰色。
2个月大的婴儿能够从白色中区分红、橙、绿、蓝,但不能区分黄、绿色。
(二)听觉1.听觉辨别力的发展婴儿对不同频率的声音可以清楚地区分。
1个月时能够区分200赫兹和500赫兹纯音之间的差别;5~8个月时能在1000-3000赫兹范围内觉察出声频的2%的变化(成人为1%);在4000-8000赫兹范围内音高的差别阈限与成人的水平相同。
2.音乐听力的发展研究者发现,1-2个月的婴儿似乎偏好乐音(有规律而且和谐的声音)而不喜欢噪声(杂乱无章的声音);喜欢听人说话的声音,尤其是母亲说话的声音;2个月以上的婴儿似乎更喜欢优美舒缓的音乐而不喜欢强烈紧张的音乐;7~8个月的婴儿乐于合着音乐的节拍而舞动双臂和身躯。
学前心理学 第四章 幼儿的感知觉
第一节 幼儿感知觉概述
2、知觉的种类 根据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性,可以把 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 根据知觉对象不同,可以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物体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社会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关系的知觉和 自我知觉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知觉现象即错觉。 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不正确的知觉。
幼儿思维受感知觉制约第一节幼儿感知觉概述三幼儿感知觉发展的趋势一从无意性向有意性发展外部刺激自主选择二从冲动性向思考性发展图形配对测验三从笼统的未分化的向精细的方向发展四从整体与部分的分离向两者统一的方向发展第二节幼儿感觉的发展在婴儿的认知能力中感知觉是最先发展且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领域在婴儿认知活动中一直占主导地位
第一节 幼儿感知觉概述
二、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 其他心理现象产生的基础。 1、婴儿早期的无条件反射 2、感觉剥夺实验
第一节 幼儿感知觉概述
(二)感知觉是2岁以前儿童认识世界的基本 手段。 在语言、思维出现之前,儿童主要依赖于 感知觉获得各种信息,形成对客观世界的认 识。 (三)感知觉在幼儿(2岁以后)的认识活动 中仍占主导地位。 幼儿思维受感知觉制约
back
新生儿最初的无条件反射
吸吮反射(sucking
reflex) 接触儿童的嘴唇, 就引起吸吮动作。 吸吮反射是最强的 反射之一,当新生 儿开始吸吮时,其 他活动都会被抑制。
抓握反射(grasping
reflex)又叫达尔文 反射 物体接触手掌时 就握住不放,甚至 可以悬挂起来。大 约到第二个月时, 这个反射就消失了。
第二节 幼儿感觉的发展——视觉
3、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指视觉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 色力。 颜色视觉的发展 3个月时已能分辨出彩色和非彩色,并表现出对某 种颜色的偏爱。(颜色偏爱法) 4个月儿童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暖色更能引发 儿童兴奋。
《学前心理学》第4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发展
第五节 学前儿童触觉、动觉和痛觉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触觉的发展
◈ 触觉,是指分布于全身皮肤上的神经细胞接受来自外 界的温度、湿度、疼痛、压力、振动等方面的感觉。 ◈ 触觉不但在学前儿童认识物体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 在儿童人际关系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母乳喂养, 不仅是营养问题,也通过和母亲接触满足情感需要。
二、颜色视觉的发展
◈ 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 力。
明度:颜色的亮度,即深浅、明暗的变化。 色调:能确切表示某种颜色色别的名称。 饱和度:颜色的纯净程度,即颜色中所含有色成分 的比例。
◈ 研究表明:3个月的婴儿已经初步具备辨色力,不但 能够根据名都辨别颜色,而且能够根据色调辨别颜色。
第三节 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
◈ 视觉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 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 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一)视觉敏度发展的年龄特点
◈ 1、出生6个月以内是视觉发展的敏感期,这个时期如 果出现发育异常,会引起视力丧失。 ◈ 2、新生儿最佳视距在20厘米左右(视觉集中)。 ◈ 3、生后4个星期的婴儿,其视力为20/100,即在20英 尺处才能看见正常视力的成人在100英尺处看见的东 西。 ◈ 4、生后8个星期的婴儿,视力已达20/60。 ◈ 5、生后5-6个月,视力可达20/20,即成人的正常视 力。 注:1英尺=30.48cm。
红绿色盲:不能区别红绿色,能区别蓝和黄色。
红绿色弱:颜色深而鲜明时,能区别红绿色;视角小 或颜色不饱和时,不能区分。
第四节 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
听觉是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通过听觉感受音乐,学唱歌曲,得到美育熏陶
4心理学 第四章 感知觉
第四章学前儿童的感知觉一、感知觉概述1、感觉和知觉的概念(1)感觉: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于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联系。
(2)知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应。
他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
他反映刺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3)观察力: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观察力是指人在观察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品质和能力。
2、感知觉的种类(1)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2)知觉:空间知觉【方位知觉,深度(距离)知觉】,物体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时间知觉,观察力。
3、感知觉在心理发展中的意义(1)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他认识过程的基础(2)感知觉是婴儿认识世界和自己的基本手段(3)感知觉在儿童的认识活动中仍占主导地位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一)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视觉、听觉、触觉、痛觉1、视觉的发展(1)视敏度①视力发展的一般情况a.出生1天的新生儿,其视力仅相当于成人的20/150。
b.半岁至1岁期间,儿童的视力已可达到成人的正常水平。
c.对3岁以下的儿童很难用E字表来测查视力,因为儿童的方位知觉,尤其是左右方位的知觉水平不高,常常分不清楚。
d.3岁以上的儿童在测查前要经过训练,让儿童明白测查要求,但仍旧难免有错误。
e.3~6岁儿童的视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②视力发展的特殊情况:远视、近视、弱视。
(2)颜色视觉(辨色力)①儿童出生不久就具备了辨别彩色和非彩色的能力,而且表现出对彩色的“视觉偏好”。
②即使同为彩色,婴儿也能区别它们并表现出对它们的不同“态度”。
(了解儿童颜色识别能力的方法:a.配对法。
b.指认法。
c.命名法。
)2.听觉的发展(1)婴儿的听觉偏爱①1~2个月的婴儿偏爱乐音而不喜欢噪音;喜欢听人说话的声音,尤其是母亲的声音;②2个月以上的婴儿似乎更喜欢优美舒缓的音乐;③7~8个月的儿童已乐于合着音乐的节拍而舞动双臂和身躯;对成人安详、愉快、柔和的语调报以欢愉的表情,而对生硬、呆板、严厉的声音表示烦躁、不安、甚至大哭。
张丽霞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各章笔记
张丽霞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各章笔记第1章绪论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定义: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的科学。
研究对象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1.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脑的机能。
2.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3.学前儿童心理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反映。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①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不均衡②不同方面心里发展的不均衡③不同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4.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征【一】心理发展规律的概念:是指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本质特征。
主要包含以下4个方面:1.研究学前儿童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和发展趋势2.研究学前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3.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4.探讨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二】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或7岁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意义一.研究的意义【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意义【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实践意义1.学前儿童心理学有利于家长更好的养育儿童;2.学前儿童心理学有利于幼教及其有关工作者更好的完成任务;3.学前儿童心理学有利于为幼教学习者和研究者奠定基础。
二.研究的任务1.阐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2.科学地解释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影响因素和机制第三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教育性原则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的基本类型1.纵向研究:在比较长的时期内,对某个或某些儿童的心理发展变化进行长期系统的跟踪研究,以探究其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
2.横断研究:在同一时期内,对不同发展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量比较,以了解儿童的各种心理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
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A)09-4 04-4
A.感觉和知觉B.感觉和记忆
C.知觉和记忆D.记忆和想像
名词解释
感觉知觉
简答题
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08-4
第二节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学前期儿童的感知觉的发展大致经历了( B )05-7
A.2个阶段B.3个阶段C.4个阶段D.5个阶段
简述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主要阶段。
02-4
(1)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2)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3)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第三节视觉的发展
幼儿期对颜色辨别力的发展,主要依靠( C )11-7
A.生活经验和成熟
B.成熟和教育
C.生活经验和教育
D.选择和生活经验
幼儿期对颜色的辨别往往和掌握颜色( A )结合起来。
04-7
A.名称
B.明度
C.色调
D.保和度
不仅注意到色调,而且注意到颜色的明度和饱和度,这一般是在儿童( D )12-7
A.2岁时
B.3岁时
C.4岁时
D.5岁时
名词解释:
视觉敏度弱视
简答题:
1、用简单感测方法来发现儿童的视力缺陷:——P83
2、影响幼儿视力的因素——P84
第五节触觉、痛觉和动觉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C )13-7
A.儿童对物体的触觉探索最早是通过手的触觉进行的
B.新生儿的痛觉感受性很高
C.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要早于方位词的掌握
D.婴儿没有距离知觉
儿童痛觉发展的规律及帮助幼儿减轻疼痛的方法有哪些?09-7
答:儿童痛觉发展的规律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表现在痛觉感受性越来越提高。
新生儿的痛觉感受性很低,婴幼儿年龄越大,对痛刺激的感受越敏感。
减轻疼痛的方法有:
①改善外部环境。
减少环境中可能引起碰撞并造成伤害的因素,如降低地面的硬度、楼梯和家具尽可能做成圆角等。
②调节情绪。
采用积极暗示和分心等方法减少儿童在碰撞过程中产生的紧张、恐惧、伤心、焦虑、烦躁等情绪,增强儿童对痛的耐受力。
第六节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
经典的“视觉悬崖”测验测查的是( D )13-4 11-4 10-7 07-4 06-4 05-7
A.时间知觉B.形状知觉C.大小知觉D.距离知觉(深度知觉)幼儿最容易辨别的几何图形是(B )09-4
A. 三角形
B. 圆形
C. 长方形
D. 半圆形
对于幼儿来说,下列几何图形中,最容易辨别的是( D )08-4
A.正方形B.长方形
C.三角形D.圆形
当某个幼儿能认出窗户、门、床等物体是方型的,球是圆型的……则说明他们已经具有了( A )12-4
A. 形状知觉
B. 大小知觉
C. 方位知觉
D. 深度知觉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09-7
A.学前儿童对昨晚和明早的认知水平高于对上午、下午、晚上的认知
B.学前儿童对明早的认知水平高于对昨晚的认知水平
C.幼儿的时间知觉,主要是依靠生活中接触到的周围现象的变化
D.学前儿童对一年四季的认知早于对“周”的时序的认知
幼儿认为“早上,是到外面玩的时候”,“上午是上课的时候”,这表明儿童的时间知觉是( B )10-7
A.依靠生理上的变化
B.依靠生活中接触到的周围现象的变化
C.根据日夜和季节变化
D.依靠成人教授
教师往往对小班幼儿说:“站到靠墙的一边”,而不是说:“站到右边”,是因为( D )11-7
A.幼儿的方位知觉发展落后于方位词的理解
B.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还未达到“恒常”水平
C.幼儿的方位辨别能力比较弱
D.幼儿的方位知觉发展早于方位词的掌握
幼儿空间方位词发展的顺序是( A ) 11-7
A.上下、前后、左右
B.前后、上下、左右
C.上下、左右、前后
D.前后、左右、上下
较小婴儿所具有的距离知觉是( A )12-7
A.以视觉为主
B.以运动觉为主
C.以听觉为主
D.以经验为主
第七节幼儿观察的发展
起先儿童观察图画只能认识到个别对象,后来逐渐能观察到图画的整体内容,把握图画的主题,这说明的是儿童观察( D )
A.目的性的加强B.方法的形成
C.细致性的增加D.概括性的提高
简单题:
幼儿观察的发展有何特点?13-4 07-4 11-4 12-7
幼儿观察发展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观察的目的性加强2分
(2)观察的持续性延长2分
(3)观察的细致性增加2分
(4)观察的概括行提高1分
(5)观察方法的形成1分
试述幼儿观察能力发展的特点。
P106 05-7
答:幼儿观察发展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①观察的目的性加强。
幼儿观察的目的性从低到高可以分为三级,幼儿初期大多处于低级水平,不能接受任务。
幼儿中期能根据任务有目的地观察,但遇到困难或干扰时不能克服,不能坚持。
6岁的幼儿开始逐渐能根据观察任务,有目的地克服困难和干扰,坚持观察。
②观察的持续性延长。
幼儿初期,观察持续的时间很短,5岁幼儿有所提高,从6岁开始观察持续的时间显著增加。
③观察的细致性增加。
幼儿的观察一般是笼统的,不细致。
经过细致的培养,幼儿观察的细致性能够有所提高。
④观察的概括性提高。
幼儿对图画的观察经历四个阶段,主要处于“个别对象”和“空间联系”阶段。
⑤观察方法的形成。
幼儿的观察,是以依赖于外部动作,向以视觉为主的内心的活动发展。
幼儿的观察是从跳跃式、无序的,逐渐向有顺序性的观察发展。
第八节感知觉规律
人们吃过糖以后再吃桔子,会感到桔子很酸,这种现象属于( B )10-4
A.感觉适应
B.相继对比
C.同时对比
D.感觉相互作用
当人从暗处走到明处,在最初一瞬间,会感到耀眼,什么都看不清,经过几秒钟,才恢复正常。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 A )12-4
A. 明适应
B. 暗适应
C. 同时对比
D. 继时对比
某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时,在白色的背景上贴上大红花,以利于幼儿观察。
这位教师这样做是利用了知觉的( C )
A.刺激物的组合规律
B.对象的活动性规律
C.对象和背景的差别规律
D.刺激物的排列规律13-4
名词解释:
适应:感觉因刺激的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的现象
论述题:
一、举例说明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
P109 07-7
答:人的感知觉发展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如果能在幼儿教学中运用好这些规律,就能提高教学的效果。
①适应现象,即人的感觉会因刺激的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的现象。
比如,人在空气污浊的环境中待久了,会毫无觉察。
这是嗅觉适应。
根据这一现象,幼儿园各班活动室应有通风换气设施和制度,以保证空气清新。
②对比现象,即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比如,人的视觉存在同时对比现象,灰色的图形放在白色背景上显得比较暗一点,而放在黑色背景上显得亮一些。
因此,教师在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时要注意颜色对比,提高幼儿的感受性。
③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规律。
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出来受几种条件的影响。
一是对象与背景的差别,两者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别出来。
比如,为了让幼儿观察红花,教师要以绿树为背景。
教师的板书、挂图等应当突出重点,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二是对象的活动性,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对象。
因此,教师应当尽量多利用活动模型、活动玩具以及幻灯、录象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
三是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
在视觉刺激中,凡是距离上接近或形态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的对象。
因此,教师在绘制挂图时,为了突出需要观察的对象或部位,要注意拉开距离或加上不同颜色。
教师讲课的声调应有抑扬顿挫。
四是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相结合。
词的作用可以使幼儿知觉的效果大大提高。
因此,教师对直观材料的运用,必须与言语讲解正确结合起来。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可应用的感知觉规律及涵义。
P109 06-7
答: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可应用的感知觉规律有:适应现象、对比现象、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①适应现象是指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的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的现象。
②对比现象是指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③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是指感觉器官在同一时间内不能同样清楚地感知所接触的事物,有些刺激物会成为知觉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