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作文热点素材:科技精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考作文热点素材:科技精神
1.在和平利用外空领域加强国际合作
2.不为名利遮望眼
3.“智慧码头”的新动能
4.让信息化服务于人(大家手笔)
5.创造更好的数字化生活
6.把科创板建设好发展好
7.以科技素养教育培育科学家精神正逢其时
8.不必把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对立起来
9.知识产权保护,电商发展之基
10.房屋抗震的关键在于遵守建设标准
在和平利用外空领域加强国际合作
余建斌
2019年06月20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国开放空间站使用生动诠释了合作共赢,充分体现了开放包容,并始终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空间站的开放,让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科学家们能够探索更加辽远的星空
驻守在空间站的宇航员用机械臂抓住缓缓接近的货运飞船,使其“停泊”在空间站上,以进行太空居住物资和科学实验材料的补给。

在地球和空间站之间来回穿梭的,既有载人飞船,也有货运飞船,而且不仅来自一个国家。

这样的画面,未来或将在中国空间站经常见到。

近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和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联合宣布,17个国家的9个科学项目成为计划在2022年前后建成的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首批入选项目。

经过层层选拔的首批9个项目,涵盖了空间天文、空间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航天医学、空间物理、应用新技术等前沿科学领域。

这些项目的入选以及后续合作计划的酝酿,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进入新阶段,也呼应着去年“联合国外空会
议50周年”高级别纪念活动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在和平利用外空领域加强国际合作,以实现命运共同体愿景,为全人类谋福利与利益”。

众所周知,空间站的建设难度、风险、投入都非常巨大。

建成后,既是航天员的“太空之家”,也是科学研究的“太空实验室”。

占据着科学的“制高点”,这个一流的太空实验平台,将为科学家们取得世界级的重大突破提供机会。

中国自主建造空间站,宣布并非只为本国使用,而是为全人类所用。

这样的大手笔生动诠释了合作共赢,充分体现了开放包容,并始终致力于可持续发展,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鲜活写照。

联合国官员由衷感叹,认为“中国开放空间站是一个‘伟大范例’”。

“伟大范例”背后,是“全球共享太空”的理念和中国实实在在的行动。

的确,太空属于全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是各国理应秉承的宗旨,但能否进入太空和利用太空还要看能力是否具备。

从火箭、飞船、空间站的研制、发射以及航天员的培养训练,空间站建造体现了一个国家的航天综合实力,这种实力来自几十年如一日的积累和投入。

中国开放空间站使用,将有力促进载人航天国际合作,让更多国家有机会参与载人航天技术研究,跨越技术鸿沟;另一方面,在中国空间站开展的来自全球的科学实验,会进一步促进太空探索和合作,让各国发挥所长,携手做出有益于全人类的丰硕科学成果。

毫无疑问,这才是共享太空的真正意义。

被称为“伟大范例”,还在于它秉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对接着人类探索未知、走向深空的共同梦想。

小到我们每一个人,大到整个地球文明,都有探索星际的好奇与向往。

空间站的开放,让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科学家们能够探索更加辽远的星空。

而这种开放的文明特质,对人类未来探索火星甚至更遥远星球而言,同样不可或缺。

它会像黏合剂一样紧紧将人们凝聚在一起,在共同应对风险挑战中奔向未知的星辰大海。

“来吧,与中国空间站一起飞翔!”想象这样一幅画面:深邃的太空中,蓝色的地球随着时间的流动光影变幻,人类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接续飞出地球,飞向灿烂无比而又寂静无声的宇宙深处。

而中国空间站,将成为其中一个壮丽的节点。

不为名利遮望眼
——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姜赟
2019年06月20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奉献精神,是科学家最可宝贵的品质,是需要大力弘扬的一种科学家精神。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许身国威壮河山”,扎根戈壁大漠默默奉献;黄旭华为研制核潜艇“甘做隐姓埋名人”,30年“水下长征”无怨无悔;黄大年“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用生命开拓中国的地球深部探测事业……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一代一代科学家,为科学事业舍身探索,为国家民族鞠躬尽瘁,为造福人类无私奉献,不仅推动了中国科研事业的长足进步,也在人们心中耸立起矢志奉献的丰碑。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大力弘扬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

这一要求赋予新时代科学家奉献精神以深刻内涵。

面对推动科技跨越发展、勇攀科技高峰的时代重任,广大科技工作者唯有大力弘扬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甘坐“冷板凳”,肯下“数十
年磨一剑”的苦功夫,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才能在科学探究的道路上直达远方。

科学是精益求精的事业,弘扬奉献精神就要潜心研究,静心笃志、心无旁骛。

据统计,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从立项到结题的研究时间平均为11.4年。

从科研规律看,研究成果往往难以一蹴而就,都有一个循序渐进、量变积累的过程。

越是科技创新的要求迫切,越是要下一番沉潜专注功夫。

那种盲目追逐热点、随意变换研究方向的做法,往往挖不到重大科技成果的真金。

“从事基础研究,要瞄准世界一流,敢于在世界舞台上与同行对话;从事应用研究,要突出解决实际问题,力争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如此用心一处,刻苦钻研,方能取得世所惊叹的成果突破。

科学是持之以恒的事业,弘扬奉献精神就要淡泊名利、力戒浮躁,不为虚名所扰,不被功利所惑。

以“科学家亦不能免俗”为借口,把精力放到争待遇、抢帽子上;耐不住清静孤寂,不愿下苦功夫、笨功夫,稍小有成就便浅尝辄止……凡事先计名利而后动,只会在浮躁浮夸中迷失方向,丢失科研初心。

对科学家而言,只有经千难万险而不放弃、长坐“冷板凳”而不盲从、遇各种诱惑而不动摇,才能创造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科学成就。

同时也要看到,大力弘扬科学家的奉献精神,不等于让科学家辛苦又清贫。

我们必须落实好各项改革要求,进一步完善待遇和激励机制,营造尊重科研规律、适合潜心研究的环境氛围,为科技工作者心无旁骛做科研创造有利条件。

“常常是最后一把钥匙打开了门”,钱学森揭示的这一真谛,解释科学路上为何最需要静心笃志。

“请等一等,让我打好这篇论文再走”,身患重病的著名冶金学家叶渚沛用人生最后一篇论文,诠释了何为科学家的一生挚爱……伟大的事业呼唤伟大的精神,千千万万个科技工作者脚踏实地、默默耕耘、同心奋斗,世界科技强国的美好愿景必能早日实现。

“智慧码头”的新动能
周言
2019年06月21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青岛港前湾港区南岸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矗立在碧海蓝天下,数平方公里的钢铁矩阵上,巨型吊车沿着滚轴,往来于集装箱区和岸边,无人运输车踩着拟定好的节拍,精准到厘米停在目标位置。

这是亚洲第一座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一派繁忙景象,却鲜有活动的人影。

码头虽“无人”,但是格外流畅高效。

这得益于技术的不断更迭,让港口码头更具成本优势、效率优势和性能优势。

例如,青岛港研发了机器视觉集卡防吊起系统,只需要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瞬间”就能实现自动识别和处理,抓取集装箱作业实现了“零待时”。

港口变得更“智慧”了,这不仅是竞争优势所在,更是未来的趋势所在。

“智慧码头”的背后是科技创新的赋能。

全球首次研制成功机器人自动拆装集装箱扭锁,全球首次研制成功轨道吊防风“一键锚定”装置,全球首创自动导引车循环充电技术……在建成运营之初,这座港口就攻克了10多项世界性技术难题,一个个技术创新与专利,使一系列技术因素和创新因素互相叠加,犹如港口作业的地基,稳固地支撑着发展的创新大厦。

在技术革新引领之下,港口码头才能有巧劲、会干
活,以2018年12月31日为例,该码头创出了单机平均效率每小时43.23自然箱的最新世界纪录。

新时代新发展,离不开新技术新应用。

对于青岛港而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全面嵌入、深度植入,带来的不只是管理转型与效率提升,更是从“人力”到“全自动”、从传统到现代等生产模式的巨大转变。

正如青岛港管理人员所说,“物流时代,港不是老大,船也不是老大,‘货’是老大。

”让货物借由物流实现自由、经济地流通,需要在构建港口建设的规划设计、实践创新上持续下功夫。

一个港口码头犹如发展的缩影,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积蓄经济发展的新动能,需要在转型升级中发挥好创新这一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作用。

创新驱动,港口码头就会更加顺畅,经济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也会更为给力。

让信息化服务于人(大家手笔)
高新民2019年06月21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上世纪90年代末,一本名为《数字化生存》的书曾经风靡一时,作者在书中对未来的数字化生存方式进行了展望。

如今,许多预言早已变成现实。

20多年来,信息化所发挥的作用远远超出我们曾经的想象,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这说明,信息化已经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我国正式以信息化名义推进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是从1993年开始的,在此之前更多的是讲计算机技术应用或微电子技术应用。

这个起点的标志是1993年12月国务院成立国民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以统筹规划和协调推进全国信息化工作。

当时的国际背景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浪潮开始兴起,而互联网正是推动计算机技术应用转变为信息化的关键因素。

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25年来,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化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娱乐方式、社交方式、工作方式,展现了信息化服务于人的无穷魅力。

今天,人们的衣食住行、工作学习、医疗社保等方面已离不开信息化系统的支撑。

比如,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6.1亿,73.6%的网民进行网络购物,网络购物交易规模及其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重均位居全球首位,而且目前仍处于高速增长阶段。

社交网络大大方便了人们之间的交流:截至2018年底,微信每月活跃用户超过10亿,每天发送信息450亿次,音视频通话达4.1亿次,这需要高水平云计算保障能力才能做到。

信息化对社会就业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尽管信息化给一些传统就业岗位带来巨大冲击,但也创造了更多新的就业岗位,而且让人们的就业方式更加灵活。

政府信息化已由支撑政府内部业务为主转为服务公众为主,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的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和统一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虽然我国信息化发展取得很大成就,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仍然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比如,截至2018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22亿,占全部网民的26.7%,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仅为38.4%,与城镇地区74.6%的互联网普及率相比落后36.2个百分点。

还要看到,我国服务业信息化发展较快,而工业和农业生产型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发展较慢。

服务业信息化发展较快主要得益于消费型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但生产型互联网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需要加大发展力度。

近几年,在物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带动下,生产型互联
网发展开始加速。

当前,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驱动下,信息化正从网络化向智能化方向迈进。

网络化阶段的信息化以连接人为主,以原有业务流程软件化为主。

进入智能化阶段,网络不仅连接人,还可连接物、流程甚至数据本身,可以处理更为丰富的信息、更为多元的数据,为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智能分析提供了可能,能够更好服务于人。

智能化阶段的信息化在连接万物的基础上形成了智能决策和智能控制能力,在技术上可以逐步实现“机器换人”“算法胜人”。

在信息化进入智能化新阶段后,更要深入思考信息化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人。

从技术上看,应该追求机器更智能化、算法更精准化,但在处理机器和人的关系时,仍要坚持以人为核心,智能机器要与人协同,智能算法要与人为善。

信息化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无论信息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都应坚持以人为核心,让信息技术造福全社会,让数字红利惠及每一个人。

这才是科技进步的价值追求和意义所在。

创造更好的数字化生活
邬贺铨
2019年06月21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内容提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巨大改变,这种改变很大程度上是由信息化推动的。

世界因信息化而更加多彩,生活因信息化而更加不同。

信息化不仅改变着人们的衣食住行,还在不断拓展和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需要。

新时代,我们要解决好数字鸿沟问题、信息安全问题、应用成本偏高问题、法律法规不健全问题,创造更好的数字化生活。

互联网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变化。

我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已有25年。

截至2018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9.6%,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

互联网的发展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广阔平台,互联网与这些技术结合,推动信息技术发展进入全新阶段。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都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

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信息化正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形成数字化生活。

信息化正在深刻改变社会生活方式当前,我们正处在信息化大潮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巨大改变,这种改变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信息化推动的。

可以说,世界因信息化而更加多彩,生活因信息化而更加不同。

信息化正在改变人们的衣食住行。

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深刻影响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

在“衣”方面,依靠虚拟现实(VR)技术,人们可以在网上通过3D视觉来挑选服饰,通过机器人模特穿戴来观看效果;增强现实(AR)技术可以让人们通过网络直接体验身穿服装的感受。

此外,无论是定制服装还是定制鞋子,都可以依托数据库和3D模型库来实现,用批量化的方式生产个性化的服装和鞋子,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随着信息技术与生产技术的深度融合,“衣”方面的个性化定制将日益走进大众生活。

在“食”方面,农业信息化可及时检测与发现土壤墒情、肥力以及病虫害,助力农业稳产增产;大数据提供精准市场信息,帮助农民增收;物联网与区块链结合,
可以监控从农田、牧场到餐桌的整个流通过程,让消费者放心消费。

现在,外卖十分流行,手机点餐已成为一些人的一种生活常态。

在餐厅,已经可以实现后厨机器人配菜、前台机器人送餐。

在“住”方面,智能建筑将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综合应用到建筑物的设计、运行、维护和管理中。

IBM公司认为,到2025年全球联网设备将有1/5用在智能建筑中。

智能家居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各类家用电器联网后可增加音控或手机遥控功能,照明和空调可识别环境条件自动启动或关闭,电冰箱可以提醒人们所储存食品的保质期,其他一些家居设备将实现安防、节能、娱乐、养老监护等多种功能。

可以说,信息化发展将使“住有所居”变为“住有优居”。

在“行”方面,智能交通被认为是治理大城市病的重要手段,能有效改善道路通行状况。

比如,根据经验设置的红绿灯转换节奏难以适应路况的动态变化,而利用信息技术将摄像头与红绿灯控制系统连接起来,可以实现红绿灯转换的智能化。

得益于信息技术的支撑,网约车和共享单车不断发展,方便了人们出行。

5G在500公里时速下的通信能力,为未来高铁提速和无人驾驶做好了准备。

信息化正在拓展和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需要。

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人的生理需要之上还有安全的需要、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信息化在深刻改变人们衣食住行的同时,还使人们的其他需要得到延伸和拓展,并且得到更好满足。

比如,安全是当前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包括人身安全、家庭安全、财产安全、健康保障等,信息化可以有效提高社会治理和公共安全水平。

比如,利用遍布道路卡口的传感器和摄像头,可有效检测套牌车、超载车、超速车等,维护交通安全;人脸识别系统能够帮助寻找丢失儿童。

再如,在医疗方面,超级计算机和人工智能可以加速药物研制过程,高清视频和可靠的传输系统可以支撑远程医疗,AR技术可以缩短医生培训时间。

学习、娱乐、运动、旅游等属于人们更高层次的需要,信息化在这些方面也大有用武之地。

比如,语音与文字的互相转换、母语与多种外语的自动翻译已经不是难题,人们可以将讲话实时自动翻译为数十种语言,轻松地与外国朋友交谈。

微信等社交软件使人们的沟通交流更加便捷。

搜索引擎、慕课等为人们了解世界、学习知识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融合能够进一步丰富通信的功能,各种传感器嵌入手机后可以扩展人的感官能力,实现环境感知等功能。

解决好数字化生活面临的问题
信息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巨大而深刻,正在带来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数字化生活。

新时代,我们要进一步解决好发展数字化生活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解决数字鸿沟问题,让越来越多的人享有数字化生活。

数字鸿沟又称为信息鸿沟,是指信息技术领域存在的差距,它既存在于信息技术开发领域,也存在于信息技术应用领域。

当前,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领域在信息化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

虽然我国互联网普及率逐年提高,但不同人群在信息的掌握、拥有和使用能力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城乡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的信息化发展也很不平衡。

贫困人口在信息化方面还面临不少障碍,数字化生活对一些人来说还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不能让互联网的高普及率遮蔽了数字鸿沟,必须进一步推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信息化均衡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享有数字化生活。

解决信息安全问题,提高数字化生活的安全系数。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应用
得当可以造福社会、造福人民,应用不当也会危害社会、危害人民。

当前,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网络安全威胁不断增加,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安全就谈不上让信息化更好造福人民。

信息时代,人们享受着数字化生活带来的诸多便利,但网络黑客、互联网诈骗、侵犯个人隐私等又让很多人“中招”。

可见,信息化应用越深入,就越要重视信息安全问题。

要通过技术、法律等手段解决信息安全问题,让人们更为安全地享有数字化生活。

解决应用成本偏高问题,让老百姓用得起信息服务。

创造更好的数字化生活,需要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降低信息化应用成本,让老百姓用得起信息服务。

为此,近年来我国已推出许多有效举措。

今年,我国进一步推动网络提速降费,中小企业宽带平均资费再降15%,移动网络流量平均资费再降20%以上,针对低收入和老年群体推广“地板价”资费。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新型信息化应用将不断涌现。

要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老百姓都能用得起信息服务。

解决法律法规不健全问题,为数字化生活提供法治保障。

信息化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事关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信息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法律法规保障。

当前,数字化正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深刻改变。

只有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才能更好保障数字化生活健康发展。

比如,今年1月1日起,我国电子商务法正式施行。

电子商务法是调整我国境内通过互联网等信息网络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等经营活动的专门法,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应全面审视、深入分析信息化发展中的法治问题,不断健全与数字化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

(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把科创板建设好发展好
午言2019年06月21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通过科创板架起金融资本与科创要素的桥梁,无疑是最能够体现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对高质量发展支持的途径之一
科创板对我们完善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深化金融改革开放、推动科技创新都具有重大意义就市场各方而言,需要既保持热情,又保持理性冷静,共同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共同遵循资本市场内在规律
近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正式开板。

此后,证监会按法定程序同意首批两家企业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

这些标志性时点的接连出现,表明经历7个多月紧张“施工”后,科创板这一资本市场新生事物已经水到渠成。

这200多天里,有关科创板的一举一动、每一次进展,都备受各方关注。

科创板之所以如此有“明星效应”,很大程度上是缘于它与生俱来的改革“气质”。

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是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主要承担着两项重要使命。

其一,是支持有发展潜力、市场认可度高的科创企业发展壮大。

为什么要让科创板承担这样的使命?从宏观经济背景来看,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的迫切要求,就是加快新旧动能的转换,深化结构调整,增强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增强企业家在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金融业要加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就是要增强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适配性,通过金融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由此再来看科创板,其本质意义就是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科技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