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doc
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一渡赤水摆脱追敌 二渡赤水再占遵义
三渡赤水调敌西进 四渡赤水佯攻贵阳
- 版权所有红军四渡赤 水
四渡赤水的意义是什么?
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巧渡金沙江的意义是什么?
使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
- 版权所有-
强渡大渡河
- 版权所有-
过草地
爬雪山
飞夺泸定桥 强渡大渡河 四渡赤水 1935年1月 遵义会议
突破湘江
巧渡金沙江
强渡乌江
- 版权所有冲破四道 封锁线 1934年10月中央 红军开始长征
1936年10月红军 三大主力会师
1935年10月中央 红军到达陕北
过草地
爬雪山
飞夺泸定桥 强渡大渡河 四渡赤水 1935年1月 遵义会议
吓倒滇军 拖死湘军 脚踏川军 打倒中央军 英雄是红军
大渡河渡河英雄雕像
- 版权所有-
爬 雪 山
- 版权所有-
红军战士翻越雪山
雪
- 版权所有-
山
忠
魂
红军某部翻越雪山时,发现有许多 冻僵战友的遗体被埋在雪里,有一只胳 膊伸出雪堆,拳头紧握。他们掰开一看, 里面是党证和一块银元。党证上写着: “刘志海,中共正式党员,1933年入 党。”
广西 ⑤
红军不怕远征难 (1934、10
根据地 封锁线 湘江
四渡 赤水 过草 地
1936、10)
原因 红军 第五次 反“围剿”失 败 中央革命 突破四道 突破 渡过 经过
飞夺泸定桥 强渡大渡河 四渡赤水 1935年1月 遵义会议
突破湘江
巧渡金沙江
强渡乌江
- 版权所有冲破四道 封锁线 1934年10月中央 红军开始长征
爬雪山
飞夺泸定桥 强渡大渡河 四渡赤水 1935年1月 遵义会议
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练一练
1.遵义会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
A 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
B 政治路线和党的作风
C 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
D 组织问题和思想路线
2.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历史事件(
)
①遵义会议 ②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围剿”
③中央红军被迫开始长征
④红军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
⑤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
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④③⑤
——毛泽东
为什么说长征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四、长征的影响
1.长征的意义
①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 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论和政治,播下了 革命的火种,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 础。
红军长征史上一组令人惊叹的数字
红一方面军翻越山脉18座,跨越大 河48条,历经11省25000里;
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强渡乌江;四渡赤水河;渡 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大雪山;
(4)“三军”指的是哪三军?
红一方面军 红二方面军 红四方面军
50万
4万 3万 3万 7万
10万
毛泽东 避敌主力 诱敌深入 集中优势
周恩来 各个击破 朱德 博古 防御战 李德 阵地战
1.5万 3万多 3万多 3个师
失利
由此可见:战争的胜负,关键不在于力量的对比, 而是取决于正确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
思考:
红军进行长征的原因是什么?最根本的原因是什 么?
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吴起镇
1935年10月
00中5央红军到 达陕北
过草地 爬雪山
1936年10月 红军三大主
红军长征历史事件【十篇】.doc
红军长征历史事件【十篇】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发生过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而翻雪山、过草地,也被认为是长征中最艰辛的经历之一。
虽然已经过去80年,今日的雪山草地上依然流传着红军长征的故事。
下面是***整理的红军长征历史事件,欢迎阅读。
历史事件之一:湘江之战这是红军长征路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
蒋介石凭借湘江天险设下第四道封锁线,总数25个师超过30万人的国民党军队,在桂北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湘江两岸布下绝杀之阵,等待着一个多月中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
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突破湘江界首防线,拉开了湘江血战的序幕。
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5昼夜,终于渡过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然而,掩护主力的红5军团34师、红3军团18团被敌人阻断,官兵大部分阵亡……是役后,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历史事件之二:遵义会议湘江血战后,在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的努力下,中央红军最终放弃了到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的计划,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原黔军师长柏辉章公馆的二层小楼里,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4项决定。
会后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统一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核心地位。
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4年来,首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
历史事件之三:四渡赤水3万∶40万。
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在赤水流域的兵力对比,达到了长征以来之最。
重重困难中,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上演了我军军的精彩一幕:一渡赤水,作势北渡长江却回师黔北;二渡赤水,红军回师向东,利用敌人判断红军将要北渡长江的错觉,5天之内,取桐梓、夺娄山关、重占遵义城;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待蒋介石向川南调集重兵之时,红军已从敌军间隙穿过;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兵锋直指贵阳,趁坐镇贵阳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之际,红军又入云南……在100多天的四渡赤水作战中,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遵义会议: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节点
遵义会议: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节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会议,它在红军长征途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在遵义会议中,毛泽东领导了党中央,制定了新的军事路线和组织原则,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文将围绕遵义会议这一节点,详细介绍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遵义会议的重要性。
一、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红军长征是指从1934年10月开始,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的红军进行的转移行动的过程。
当时,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处于极度困难的境地。
国内外反动势力合谋进攻,人民生活疲惫,政治上呈分化趋势,军事上处于被动状态。
在这令人绝望的局面下,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层作出了一个决策,即将红军远征至革命根据地,使这一根据地不再是局部游击战争的根据地,而成为全国的和全军的根据地。
长征开始时,红军约有8.6万人,由中央与红四方面军合并组成。
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人之一、由毛泽东提拔的朱德协助指挥。
目标是远赴陕西省,组建重慶时期的中共中央革命根据地。
长征总共历时370天,穿越了18个省,行程达2万多千米,中途经历了大小战斗近百次,但仍有2万余人战死,3.3万余人因疾病、失踪、被俘等原因牺牲,仅余万余人走出了长征。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境。
它不仅要面对敌人的围堵和追击,还要应对艰苦的自然环境和严重的疾病。
而且,长征路线的选择和实施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社会、政治、地理等多种因素。
这给红军的士气和组织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同时也对其未来的发展道路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遵义会议的召开在长征过程中,红军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生态和组织建设。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层开始认识到,党内存在着很多严重的问题,如领导不稳定、组织不严密、纪律不规范等。
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党的前途和命运,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在这种背景下,中央常委会决定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会议,以总结红军长征的经验和教训,重整党的组织机构和领导体系,明确党的新的战略和路线,加强党的建设和纪律。
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七律.长征》
歌中讲述的是那一历史事件?
红 军长 征与遵义会 议
红军为什么长征? 遵义会议召开时间、地点、内容和意义分别是
什么?
红军长征的主要路线是什么? 红军长征的意义是什么?
长征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五次反围剿敌我力量对比表
项目 次数
时间 1930.10 1931.4
军队人数对比
长征精神:不畏生死,勇往直前,不畏 艰险,团结互助、先人后已、乐观主义 精神。
小结
为纪念红军长征的胜利我们一起来重走 当年中央红军的长征之路。
四渡赤水河 遵义会议 瑞金 (1935.1转折) (1934.10开始)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跳出敌人 的包围圈) 甘肃吴起镇会师 (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 爬雪山、过草地
1936.10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长征结束
会师楼(甘肃会宁)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博古 在长征胜利后到达陕北时的合 影(1936)
艰苦卓绝的长征,锻炼和考验了中国共
产党和红军的基干,留下了光荣的革命传统。 长征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推动
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选择题
1、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时间是
国民党军队 中央红军 人数比例
领导人
反剿结果
第一次 第二次
10万 20万
4万 3万
约2.5:1 约7:1 毛泽东
周恩来 朱德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1931.7
1933.2 1933.9
30万
30万 50万
3万
7万 8万
约10:1
约4:1 约6 :1 博古 李德
胜利
失败
战争胜败,不在于力量悬殊, 而是取决于正确的军事思想和战术方针。
八上历史:红军长征
遵义会议内容: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党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遵义会议的意义: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 1935年2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忆秦娥· 娄山关(毛泽东)
红军在长征途中进行的最著名战役是四渡赤水战役。1935年1 月下旬至5月上旬,中央红军在毛泽东领导下,以3万多人的弱势 兵力同数十万敌人迂回作战,终于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取得战略 转移的决定性胜利。
红军长征
1.背景:
①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大为震惊。从1930 年开始,国民党调集军队,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了多次 “围剿”,企图消灭红军,但均遭失败。
②1933年10月,蒋介石 调集50万军队,对中 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 五次“围剿”。由于 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 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 推行“左”倾错误主 张,导致红军的第五 次反“围剿”失败。 中央革命根据地形势 危急。
1964年毛泽东题字
遵义会议会场
遵义会议会址
参加遵义会议的主要领导人
毛 泽 东 周恩来 王 稼 祥 朱 德
张 闻 天
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时间: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瑞金(1934.10) →突破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遵义 会议(1935.1)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 经过: 飞夺泸定桥→雪山→草地→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
毛泽东军事上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 央政治局常委。遵义会议后,成立了由毛泽 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 全军的军事行动。
3.意义:
①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 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 ②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 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四讲 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
第四讲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正当红军反“围剿”斗争胜利发展的时候,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开始在各革命根据地推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坚持正确主张的领导人受到排挤和打击。
1933年初,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全面推行“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主张,导致红一方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大规模的战略转移。
中国革命又一次受到严重挫折。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军事领导,开始确立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领导红一方面军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实现同红四方面军的会师,并进行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最后胜利到达陕北。
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红军长征称为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并载入史册。
一、九一八事变后的形势和“左”倾错误的危害长期以来,日本帝国主义一直企图把中国东北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并以此为基地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1931年9月18日,根据不平等条约驻扎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向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进攻。
这一事件史称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大举进攻中国的开始,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九一八事变后,全国许多城市和村镇很快掀起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
在中国东北,从1931年l0月开始,相继兴起为数众多的抗日义勇军。
其中黑龙江省代主席兼军事总指挥马占山统率驻军于当年11月所进行的嫩江桥抗战,是一次有重要影响的较大规模抵抗。
义勇军的斗争,给日军以相当大的打击,从而开始了中国人民武装抵抗日本侵略的艰苦历程。
但是,由于国民党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日军在4个多月的时间里,相继侵占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整个东北地区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1932年1月28日,日军又发动对上海闸北地区的进攻,国民政府第十九路军将士在军长蔡廷锴、总指挥蒋光鼐的指挥下,进行了英勇的淞沪抗战。
长征与遵义会议-遵义
(四)遵义会议的意义及遵义会议精神
意义: 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 救了中国革命。 是党的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 的转折点。 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 熟的标志。
遵义会议精神
实事求是 独立自主
坚定信念
民主团结
三、长征及遵义会议的深刻启示
(一)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从
苦难走向辉煌的内动力
1935年2月5日至9日,中共 中央政治局在扎西境内连续
召开会议,讨论红军战略方
针,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 文件,此次会议是遵义会议 的继续和最后完成。
苟坝会议
1935年3月12日,在遵义县枫香
镇苟坝村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
成立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新三人团,是中央红军长征战 争年代环境下中央最重要的领导 机构,是军中最高统帅。
“未有牺牲多壮志,敢 叫日月换新天”
(二)民主集中制是党的生命力
愿同中国人民 及一切真正为民主而 努力的党派,为真和 平真民主奋斗到底。
——周恩来
(三)优秀的领导集体是党的事业取得
成功的中流砥柱
大志 大真 大爱 大智 大勇
(四)精诚团结、奋力合作的团队是党的事
业走向胜利的坚实基础
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任何强大的
西 翻雪山
大
草地 毛尔盖
飞 夺康 泸 泸定桥 定 安顺场 桥 通过大凉山
四 雪山 渡
江
河
赤 金 水 沙
贵
贵阳
遵义 1935.1.
渡乌江
占遵义
湖 南
突破四道封锁线
江
西 瑞金
江
巧渡金沙江
州 广 西
1934.10.
福 建
(三)长征精神
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坚韧不拔、甘于奉献、众志成城、团结互助
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小组合作探讨: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1、宣告了国民党围追堵截红军的破产,宣传 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主张,并在沿途播 下了革命的种子,鼓舞了广大的革命人民。 2、保留了红军的骨干,锻炼和造就了大批的 人才,集中了各路红军的经验和特长,使 红军成为一支更加坚强的部队。 3、巩固和发展了陕甘革命根据地,使全国革 命的重心移到了靠近抗日前线的西北,为 革命新高潮的掀起、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发 展和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长 征 开 始
湘遵彝陕 江义海北 战会结会 役议盟师
甘 肃 会 师 , 长 征 结 束
19 19 19 19 24 24 26 27 .1 .5 .4. 12
请补充年代尺并简述该事件
4.12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27 27 27 28 28 30 31 33. 34. 34. 35. 35. 35. 36. .8. .9 .10 春 .12 10 10 11 1 5 10 10 1
分析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成为 第一个革命根据地的因素。
①位于湘赣边界,离大城市较远,敌人统治力量薄弱; ②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③附近农产品丰富,便于筹粮筹款; ④大革命时期受革命影响深,群众基础好。
观察地图,结合所学知 识,从地理位置、自然 环境等方面,归纳这些 革命根据地区域分布的 共同特点。
各省交界处(远离城市),
地势险要处;大都建在南方
想一想,中国共产党领 导的革命政权为什么能 够在这些地方存在? 共产党真正代表人民 利益,实行正确政策 (土地革命27—37) 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
三、土地革命
(1)背景: (2)目的: (3)内容: (4)影响:
长征和遵义会议
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1893.2.26—1976.9.9),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1、红军长征的原因(1)根本原因:王明“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战略转移。
(2)客观原因:日本侵华,而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加紧“围剿”红军。
2、长征过程(1)开始长征,初期损失惨重。
1934年10月,临时党中央被迫决定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八万余人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但由于“左”的领导人博古、李德犯了逃跑主义的错误,红军损失惨重。
(2)遵义会议,扭转战局的关键。
召开: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内容:①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遵义会议的意义:①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②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主要表现在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
③这次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的胜利江西瑞金→挺进湘西→冲破四道封锁线→改向贵州→强渡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冲出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夹金山)→过草地→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同在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长征与遵义会议
失败 执行左倾 冒险主义 方针政策 由此可见:战争的胜负,关键不在于力量的对比, 而是取决于正确的战略战术.
2017/9/22 6
二、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及 伟大意义
•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 离江西革命根据地,准备与二、六军团会合,沿途突破敌人四道封 锁线,兵力损失超过一半。12月,黎平会议召开后, • 红军改变会合计划,向贵州腹地进发。1935年1月,红军攻打娄山关, 占领遵义城,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也开 始确立。会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 金山。6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开始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作斗争, 左路军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随后,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继续 北上,攻克天险腊子口,翻越六盘山,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 中央红军长征宣告结束。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 面军在甘肃省会宁地区会师,红军宣布长征胜利结束。
2017/9/22
11
(三)红军长征的伟大意义
2017/9/22
12
1、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 红军长征胜利,粉碎了国民党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 国革命转危为安。使党中央领导中国革命大本营奠基于西 北,巩固和发展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使其成为中国革命 的政治中心,为党和红军的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红军长 征实现了我们党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推动了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的形成,鼓舞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信心和勇气。红 军长征胜利,为中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新 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7/9/22
20
(四)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
2017/9/2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1
yong略改2.5.3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2014新版
西
草地
大
毛尔盖 遵义会议
康
渡 雪山 四 泸定桥
川 1935.1 渡乌江 长
占遵江 义
河
安顺场
彝 族 区
金
沙 江
赤
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遵义 贵
贵阳
州
湖突破四道江封锁线
南
西中央革命根据地
福
瑞金
. 1建934.10央
广西
红军开始 长征
突中破央湘红江军在长征途中最大的败仗是湘江战役。1934年
11月25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下, 同国民党军队在湘江地区浴血奋战,损失巨大,红军从长 征开始时的86000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
影(1936)
会师楼(甘肃会宁)
建立了陕北根据地,延安成为新的革命领导中心
认真阅读地图,数一数,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省份。
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
云南、西康(现在分属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甘肃、陕
西11个省。
从长征路线图中找到瑞金、
遵义、吴起镇和会宁四个地方,
并在图上标示出诗中提到的地
红一方面军:1934年10月10日从 江西中央苏区出发,至1935年10月19 日到达陕北吴起镇同刘志丹领导的陕 北红军会师。历经11省,行程25000里。 是红军长征部队经过省份最多、行程 最远的部队。
会宁会师 1936.10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标志长征结束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博古 在长征胜利后到达陕北时的合
1934.10 瑞金 建1934.10
中央红军
开始长征
1935年1月下旬至5月上旬,中央红军在毛泽东领导下,以3万 多人的弱势兵力同数十万敌人迂回作战,四渡赤水战役打乱了国 史海拾民贝党得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真正跳出了敌人得包围圈。
长征·遵义会议介绍
反剿结果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1930.10 1931.4 1931.7 1933.2
②战争胜败, 不在于力量悬 殊,而是取决 于正确的军事 思想和战略战 术方针。
毛泽东
胜利
第五次
1933.9
50万
8万
约6 :1
王明 博古 李德
失败
历史背景
王明
原名陈绍禹(一说玉) 安徽金寨县(今属六安市) 人 中共前期重要领导人之一
第一,在革命性质上,混淆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线,把反帝反封 建和反资产阶级并列, ; 第二,在革命道路上,继续 ,将准备城市工人罢工和武装 起义作为共产党的主要任务,要求红军采取“积极进攻策略”,配合攻打中心 城市; 第三,在军事路线上,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 的逃跑主义,以及阵地战的OR LOREM
历史背景
遵义会议
会议内容 会议精神
传承精神
历史背景
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 井冈山
①自从中国共产党开始进行武 装斗争后,红军和革命根据
地的发展,使国民党大为震
惊。从1930年开始,国民党
调集军队,对革命根据地发
动了多次“围剿”,企图消 灭红军,但均遭失败。
第四,在组织路线上,推行宗派主义,对党内持不同意见的同志进行“残酷 斗争,无情打击”。
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主要举措:
一、总结第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
1、由博古作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 。 2、周恩来作副报告,主要 。 3、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着重批判了 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博古、李德在军 事指挥上的错误,以及博古在总结报告中为第 五次反“围剿”失败辩护的错误观点。 会后,常委进行分工: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毛泽东、周恩 来负责军事。在行军途中,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 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指挥工作。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2)
意义 长征精神
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 革命精神;
红军从容不迫、无往不胜的 乐观主义精神。
束。……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长征胜利的意义
1.历史意义:
(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 (;2)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 (3)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
2.现实意义:
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长征精神.
长征 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 精神:
红军从容不迫、无往不胜的乐观主义精神。
中国共产党诞生
遵义会议
新中国成立
(1921年)
(1935年)
(1949年)
14年 转 14年
出现了很多错误,如大 革命的失败、第五次反 “围剿”的失败
折 点
由胜利走向胜利, 建立新中国
过草地 爬雪山
吴起镇会师
1936年 10月红 军三大 主力会
师
1935年10月 中央红军到
达陕北
飞夺泸定桥 四渡赤水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原因 “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
剿”的失败
经过
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路线: 转折:遵义会议 结束:吴起镇会师、甘肃会宁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在 甘肃会宁会师
1936年10月
倒下的是一座座丰碑,活着的是一面面 旗帜。人数虽少些,但留下的都是中国革命 的精华。——毛泽东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封的将帅 中,中将以上的共254人,其中有222人参加 过长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摘要:新社会课程标准对社会课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更加强调社会课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性、体验性和探究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只有在日常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人主素养的培养,才能使社会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实践设计意图正文:新的社会课程标准对社会课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更加强调社会课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性、体验性和探究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只有在日常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人主素养的培养,才能使社会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下文是本人在日常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针对初二旧教材“”一节的教学如何体现新教学理念整理出来的一个个案。
一.教材分析:本节讲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的经过和意义,重点分析了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要讲清长征中战斗的激烈,红军生活的艰辛和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的教育。
长征中的战役学生普遍比较熟悉,不用过多讲述,讲清经过的重要线路和地点即可。
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以形象生动的探究性课堂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及南方八省的游击战争。
2.掌握遵义会议的有关知识,深刻领会其伟大的历史意义。
3.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
2.教学难点: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授课过程设计意图老师:同学们,在上课前,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曲《长征》主题曲《十里送红军》,(播放)并请同学们阅读书本p2第一段,思考归纳: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学生:由于王明夺取党中央领导权和“左”倾冒险主义的危害,使第五次反围剿失利,长征开始。
教师: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8万多人从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开始长征。
(多媒体显示)请看一段录像《长征》(播放录像)学生:(观看录像)老师:长征过程中是什么事件在极其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学生:是遵义会议。
老师: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请同学分组讨论后回答。
学生:(讨论并回答)遵义会议纠正了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张闻天负总责,撤消“左”倾路线领导人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遵义会议后,又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的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
因而,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教师:请同学们比较“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
学生:(比较)教师:比较了这两次重要的会议后,我们再看看遵义会议前后红军的军事行为及结果有什么不同?学生:前: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的错误,结果: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后:进行了灵活机动的运动战,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教师:从哪些事实来说明长征取得了胜利?师生:(共同完成) 1935年6月,红一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1935年10月,红一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四次会师 1936年7月,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 1936年10月,红四、红二与红一方面军在会宁会师教师:(幻灯片呈现上述内容)教师:红军长征在克服了重重困难后,终于取得了胜利。
请同学讲讲在长征过程中红军战士的感人事迹。
学生:(讲故事)教师:是呀,“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学学革命老前辈”。
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请同学们结合书本来说一说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学生:红军长征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长征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来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是宣言书”,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是宣传队”,它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论和政策;“长征是播种机”它到处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教师:(多媒体显示上述内容)问:课文中有哪些句子是你不能理解的?学生:为什么说:“长征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教师:(多媒体显示)“我们红军像经过了一场暴风雨的大树一样,虽然失去了一些枝叶,但保存了树身和树根” ——周恩来学生:为什么说“长征是播种机”?教师:(多媒体显示)“万里遍撒革命种,到时定收千斤粮” ——毛泽东教师:红军主力长征后,留下的红军游击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支援了主力红军的战略大转移。
教师:这一节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请同学们归纳。
学生:(归纳)学习了,理解了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和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师:学习了本课书后的内容后,请说说在新的历史时期,长征精神应该是什么?学生:(讨论)不怕困难。
发扬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
将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教师:在今天抗击非典的这场战斗中,我们应该怎么做?教师:(播放歌曲)请同学们再次欣赏歌曲《长征》主题曲《十里送红军》创设情景,设置悬念,以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运用读书指导法,是为遵循发展个性,回归主体的教育理念,以强化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成功。
同时,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使学生对知识的发展过程,做到心中有数,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
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知识,对长征有初步的认识。
播放录像,使课堂生动活泼,引起学生思维共鸣,创设具有探索因素的问题情景,激发和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的智力活动。
通过分组讨论,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读、议、悟,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适应研究性学习的要求,从而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上课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突现,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释放。
通过对比归纳,教师对信息反馈及时鼓励,或纠偏或弥补,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认知得以提高,从而升华教学。
教师运用承上启下的提问,有利于前后知识的衔接,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把难点化整为零,同时有意设置阶梯,迁移知识,层层设问,以问助讲、以问促讲,通过阶梯步步登高,使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突出重点,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难点,充分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完整的知识体系。
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的生活态度,以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分析、演绎等思维能力。
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时间的利用效率,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训难点,拓展思维,开发智力。
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加速学生感知和理解的进程,同时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领域。
培养学生用辨证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和举一反三的思考能力。
用归纳的句子,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师点拨启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参与本框内容的重温和梳理工作。
通过归纳总结,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明确重点及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同时,学生小结是为了更直接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利于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及勇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学习方法及技巧。
立足教材,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引进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是学生立足教才,面向社会实际,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创设情景,促使学生思维活动进一步发展,实现对知识的深化与情感的升华,起到课断思不断,言尽意无穷的作用。
摘要:新社会课程标准对社会课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更加强调社会课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性、体验性和探究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只有在日常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人主素养的培养,才能使社会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实践设计意图正文:新的社会课程标准对社会课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更加强调社会课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性、体验性和探究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只有在日常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人主素养的培养,才能使社会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下文是本人在日常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针对初二旧教材“”一节的教学如何体现新教学理念整理出来的一个个案。
一.教材分析:本节讲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的经过和意义,重点分析了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要讲清长征中战斗的激烈,红军生活的艰辛和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的教育。
长征中的战役学生普遍比较熟悉,不用过多讲述,讲清经过的重要线路和地点即可。
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以形象生动的探究性课堂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及南方八省的游击战争。
2.掌握遵义会议的有关知识,深刻领会其伟大的历史意义。
3.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
2.教学难点: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授课过程设计意图老师:同学们,在上课前,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曲《长征》主题曲《十里送红军》,(播放)并请同学们阅读书本p2第一段,思考归纳: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学生:由于王明夺取党中央领导权和“左”倾冒险主义的危害,使第五次反围剿失利,长征开始。
教师: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8万多人从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开始长征。
(多媒体显示)请看一段录像《长征》(播放录像)学生:(观看录像)老师:长征过程中是什么事件在极其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学生:是遵义会议。
老师: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请同学分组讨论后回答。
学生:(讨论并回答)遵义会议纠正了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张闻天负总责,撤消“左”倾路线领导人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遵义会议后,又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的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
因而,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教师:请同学们比较“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
学生:(比较)教师:比较了这两次重要的会议后,我们再看看遵义会议前后红军的军事行为及结果有什么不同?学生:前: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的错误,结果: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后:进行了灵活机动的运动战,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长征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