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辩证分型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慢性胃炎的辨证分型,医生手把手教你如何选择中成药

慢性胃炎的辨证分型,医生手把手教你如何选择中成药

慢性胃炎的辨证分型,医生手把手教你如何选择中成药慢性胃炎主要是发生在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其发生的机制就是胃黏膜发生不同程度的损害。

慢性胃炎在中医术语胃脘痛的范畴。

那么中医上慢性胃炎都分哪些类型,如何选择药物呢,今天为大家详细分析一下慢性胃炎的辨证论治与中药选择。

一、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慢性胃炎分为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5种证型。

1、肝胃不和证,分为肝胃气滞证与肝胃郁热证,可伴有胃食管反流。

肝胃气滞证表现为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部胀满不适或疼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繁发作。

治疗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为主。

肝胃郁热证表现为胃脘灼痛、两胁胀闷或疼痛,心烦易怒、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

治疗以清肝泻热,和胃止痛为主。

2、脾胃湿热证表现为脘腹痞满或疼痛、身体困重、大便黏滞或溏滞,食少纳呆、口苦、口臭、精神困倦。

治疗以清热化湿,和中醒脾为主。

3、脾胃虚弱证,分为脾胃气虚证与脾胃虚寒症。

脾胃气虚证表现为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加重、疲倦乏力,纳呆、四肢不温、大便溏薄。

治疗以益气健脾,和胃除痞为主。

脾胃虚寒证表现为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精神疲倦、四肢倦怠、腹泻或伴不消化物。

治疗以温中健脾,和胃止痛为主。

4、胃阴不足证表现为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

治疗以养阴健脾,益胃止痛。

5、胃络瘀阻证表现为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胃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

治疗以理气活血,化瘀止痛为主。

上述症候可单独出现,也可混合出现。

二、常用药治疗慢性胃炎的中成药1、气滞胃痛颗粒功效与主治:舒肝理气,和胃止痛。

适用于肝胃不和气滞证。

用于肝郁气滞、胸痞胀满、胃脘疼痛。

2、胃苏颗粒功效与主治:理气消胀,和胃止痛。

适用于肝胃不和气滞证。

用于气滞型胃脘痛,症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得嗳气或矢气则舒,情绪郁怒则加重,胸闷食少,排便不畅及慢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

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胃炎临床经验

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胃炎临床经验

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胃炎临床经验本病应首辨虚实,次辨寒热气血。

本病有邪为实,无邪为虚。

外邪所犯,食滞内停,痰湿巾阻,湿热内蕴,气机失调,皆为有邪属实,脾胃虚弱,或胃阴不足属虚。

本病初起多实,久病多虚,拒按多实,喜按多虚。

喜冷多热,喜温多寒。

肝脾为藏血统血之脏,而胃为多气多血之腑,本病初起,多在气分,迁延日久,则深如血分。

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将慢性胃炎分为以下8种证型,尤以前4种最为常见。

1)脾胃虚弱型:以胃痛隐隐,喜按为主症。

或见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弱。

方以甘草泻心汤治之。

李师临证根据寒热之偏胜,而调整姜、连用量之轻鼋。

待症减后用香砂六君子汤调理。

2)肝气犯胃型:以胃痛胀闷,攻撑连胁为主症。

或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复作。

舌淡,苔薄白,脉沉弦。

方以柴胡疏肝散治之。

临证常加郁金、木香理气解郁,疼痛剧烈,加川楝子、延胡索以理气止痛。

暖气较频,加沉香、旋覆花以顺气降逆。

3)胃阴不足型:以胃痛隐隐,口燥咽千为主症,或见大便秘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方用一贯煎加减治之。

推崇叶桂主张“忌刚用柔”,非常重视保护胃阴,常加香橼、佛手等理气而不伤阴之品。

4)郁热阻胃型:以胃脘灼痛势急,烦怒,口干苦为主症。

或见:泛酸嘈杂,舌红,苔黄,脉弦数。

方用景岳化肝煎合左金丸治之。

李师用左金丸,一般两者等量,热苇则重用黄连,少用吴茱萸,寒重则重用吴茱萸,少用黄连。

5)痰湿中阻型:以痞满不舒,纳呆为主症。

或见泛恶,倦怠乏力,身重嗜卧,舌淡胖,苔白腻,脉滑。

方用乎胃散加减。

临证时偏热加黄芩、黄连以燥湿清热,偏寒加干姜、肉桂以温化寒湿。

6)寒邪客胃型:以胃痛暴作,恶寒喜湿为主症。

或见得热则舒,逢寒增剧,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方以良附丸加减。

临证时寒甚者多取高良姜,少用香附;反之,以气滞为主者,则重用香附,少取高良姜;寒凝气滞等同者,二者各半。

7)饮食伤胃型:以脘胀腹满不食,嗳腐吞酸为主症。

或见吐食,矢气则舒,舌淡,苔厚腻,脉滑。

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主要证素的临床分析

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主要证素的临床分析

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主要证素的临床分析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长期受到各种刺激而引起的反复或持续性炎症。

中医认为,其病因主要是脏腑失调,情志不畅等。

临床上根据患者表现的不同症状,主要可分为气虚、脾胃虚弱、气滞血瘀、湿热积滞、肝胃不和、胃痛等证型。

(一)气虚证型气虚证型的慢性胃炎患者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口干舌燥、乏力倦怠、胸闷气短、腹胀便溏等。

其病机为脾胃气虚,不能正常转运水谷精微,导致胃肠功能失调。

治疗重点是益气健脾,中药方剂首选是四君子汤,以及加减方四神丸、六君子汤等。

同时,患者平时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保证精神愉悦。

脾胃虚弱证型的慢性胃炎患者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腹部隐痛、脘腹胀满、口干无味、神疲乏力等。

其病机为脾胃功能减退,造成消化功能障碍和水湿停留。

治疗重点是健脾养胃,中药方剂首选是保和丸、参附四君子汤等。

同时,患者还需合理饮食,少食生冷和刺激性食物,多食易消化的汤粥,保持心情舒畅。

治疗重点是行气活血,中药方剂首选是芍药甘草汤、血府逐瘀汤等。

同时,患者还需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和不良情绪的干扰。

(四)湿热积滞证型湿热积滞证型的慢性胃炎患者主要表现为脘腹胀满,口臭口渴,恶心呕吐,便溏不畅等。

其病机为湿热内蕴,脾胃失调。

治疗重点是清热解湿,中药方剂首选是四逆散、黄连解毒汤等。

同时,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喝温开水,保持肠道通畅。

(五)肝胃不和证型综上所述,针对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主要证素的临床分析,中医治疗强调针对病因,因人施治,药食同源,综合施治,达到治疗和预防的双重效果。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6月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取西医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采取中医辨证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结果:观察组治愈11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治愈6例,有效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65%,经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胃炎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辨证;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胃黏膜的慢性炎性病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慢性胃炎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1],该病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给人们的正常学习和工作带来很大影响。

西医治疗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但复发率较高,同时根治慢性胃炎较为困难,长期服药增加了副反应。

本研究对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取得了较为理想得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6月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2],明确诊断为慢性胃炎。

排除胃部手术史、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疾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27~67岁,平均年龄为(39.1±2.8)岁,病程1~9年,平均病程为(4.2±1.1)年。

对照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25~69岁,平均年龄为(40.3±2.3)岁,病程1~12年,平均病程为(4.7±1.2)年。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取西医常规药物治疗,给予患者奥美拉唑4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对腹胀严重患者给予口服吗丁啉10mg,每日3次。

中医辨证施治慢性胃炎42例临床分析

中医辨证施治慢性胃炎42例临床分析

中医辨证施治慢性胃炎42例临床分析【关键词】中医辨证施治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部队常见病,尤以青壮年多见,病情迁延反复,对工作和训练有很大的影响。

笔者自1999年9月—2008年9月运用中医辨证施治方法治疗本病4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42例均经纤维胃镜检查确诊,其中男37例,女5例;年龄19~45岁,平均26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7.5年,平均3.5年。

慢性浅表性胃炎31例,胃窦炎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4例,胆汁反流性胃炎1例。

1.2 治疗方法本组病例全部采用中药治疗,按中医辨证分型为肝胃不和型、肝胃郁热型、脾胃湿热型、胃阴不足型、胃络瘀阻型诊治。

服药均每日1剂,日服2次,15天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一般停用其他药物。

1.2.1 肝胃不和型症见胃脘胀痛,两胁憋闷,食后饱胀,情志不畅时加剧,嗳气频作,泛酸嘈杂,舌红苔薄白,脉弦细。

治宜疏肝和胃,降逆散郁。

方用柴胡疏肝散合旋复代赭汤加减。

药用柴胡、香附、枳壳、厚朴、佛手、旋复花、半夏、川芎各10g,代赭石、白芍各20g,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各30g,焦三仙15g,大枣3枚,生姜、炙甘草各6g。

1.2.2 肝胃郁热型症见胃脘烧灼,疼痛不适,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弦或数。

治宜疏肝泄热和胃止痛。

方用化肝煎为主方。

药用丹皮、山栀、青皮、陈皮、浙贝、川楝子、香附、郁金各10g,黄连5g,地丁草、丹参各20g,蒲公英30g。

1.2.3 脾胃湿热型症见胃脘灼痛,烦躁易怒,面赤舌红,口苦而粘,大便不畅,小便色黄,苔黄厚腻,脉弦数有力。

治宜清热燥湿,通腑泻下。

方用泻心汤加味。

药用酒制大黄5g,黄连、黄芩、槟榔、半夏、龙胆草各10g,地丁草、丹参各20g。

1.2.4 脾胃虚寒型症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得食则缓,面色萎黄,乏力倦怠,呕吐清涎,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虚弱或迟缓。

治宜健脾和胃、温中补虚。

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合黄芪建中汤化裁。

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情绪压力的增加,慢性胃炎成为了一种普遍而严重的胃部健康问题。

传统中医学对于慢性胃炎的辨证论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强调了人体内在的平衡与和谐。

中医将慢性胃炎分为气滞型、痰湿型、脾虚型、肝胃不和型等不同辨证类型,并根据个体的体质、症状和病因,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中医在慢性胃炎的辨证论治方面的独特观点和治疗方法。

通过对不同辨证类型的详细解释,我们将探讨中医药如何通过调理气机、清热化痰、健脾补气、平肝和胃等方式来改善患者的症状,达到治疗慢性胃炎的目的。

然而,我们也要意识到,中医治疗需要因人而异,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各异,因此在接受中医治疗前,寻求专业医生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本文,我们希望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关于慢性胃炎中医辨证论治的科普知识,增强大家对中医药的了解,同时也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将中医的智慧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为胃部健康带来更全面的关注与呵护。

1、辨证分型当涉及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分型时,我们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舌像和脉象等信息,将慢性胃炎分为不同的类型,每种类型都对应着特定的中医治疗方案。

以下是常见的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及其特点:1.气滞型:气滞型慢性胃炎是中医辨证论治中的一种类型,其主要特点表现为胃脘胀满、嗳气、恶心和呕吐等症状。

患者常感觉胃部沉闷不适,伴随嗳气现象,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

舌苔呈薄白色,脉象感觉弦紧而滑利。

在中医治疗上,气滞型慢性胃炎的关键在于舒缓气机,以消除胃脘胀满的不适感,缓解嗳气、恶心和呕吐等症状。

2. 痰湿型:痰湿型慢性胃炎是中医辨证论治中的另一种类型,其特点主要表现为胃脘胀满、恶心、嗳气和口黏腻等症状。

患者常感到胃部充盈不适,伴随恶心和嗳气,口中常有一种黏腻感觉。

舌苔常呈厚腻色,脉象感觉滑利。

在中医治疗上,痰湿型慢性胃炎的治疗重点在于清热化痰、健脾消湿,改善口黏腻感,促进消化功能。

慢性胃炎辨证论治

慢性胃炎辨证论治

慢性胃炎辨证论治什么是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特点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

这种炎症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细菌感染、自身免疫反应、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等。

慢性胃炎的症状包括胃痛、胃灼热感、消化不良等。

如果不及时治疗,慢性胃炎可能会导致胃溃疡、胃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中医辨证论治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方法是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等情况,判断病症的发生机理,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慢性胃炎辨证论治方法。

1. 证候辨证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将慢性胃炎分为不同的证候类型。

常见的证候类型包括:•1.1 气滞证候:症状为胃脘胀满、嗳气、恶心、纳呆、大便溏疾等。

舌质淡,苔白腻。

•1.2 阳虚证候:症状为胃痛、神疲乏力、食欲不振、便溏、面色苍白等。

舌质淡红,苔微薄。

•1.3 阴虚证候:症状为胃痛、烦躁不安、口干口渴、大便干燥等。

舌质红绛,苔少。

2. 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的证候类型,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2.1 气滞证候治疗:中药常用方剂有柴胡疏肝散、香附饮等。

针灸治疗可选择足三里、中脘、足太阴脾经穴位。

•2.2 阳虚证候治疗:中药常用方剂有补益气虚、四君子汤等。

针灸治疗可选择脾经穴位如足太阴脾经的中脘、三阴交等。

•2.3 阴虚证候治疗:中药常用方剂有滋阴降火、六味地黄丸等。

针灸治疗可选择肺经、胃经、脾经的穴位如太渊、中脘等。

3. 饮食调养在治疗慢性胃炎的同时,饮食调养也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

具体调养方案包括:•3.1 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油腻的食物,多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

•3.2 忌烟酒:烟酒会刺激胃黏膜,加重患者的症状,因此应戒烟限酒。

•3.3 定时定量: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按时进食,并控制食量,避免暴饮暴食。

•3.4 避免过冷或过热的食物和饮料:这些食物和饮料可能对胃黏膜造成刺激,加重炎症。

4. 生活调理除了饮食调养,患者还需要调整生活习惯,以促进康复。

•4.1 养成良好的休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并避免过度疲劳。

慢性胃炎中医辩证分型治疗的临床分析

慢性胃炎中医辩证分型治疗的临床分析

慢性胃炎中医辩证分型治疗的临床分析目的研究和分析中医辨证分型在治疗慢性胃炎中的实际临床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我诊所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间收治的60例慢性胃炎患者为实际研究对象,在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的前提下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使用常规性的西医治疗办法,观察组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对比和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突出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的临床效果。

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在临床治疗有效率的对比结果可知,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是96.7%和70.0%,充分体现出了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方式在治疗慢性胃炎疾病中的优势,P<0.05。

结论在慢性胃炎的治疗过程中,使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的办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病痛,并且取得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具有较大的实用性。

标签:慢性胃炎;治疗效果;生活质量慢性胃炎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出现黏膜糜烂的情况,因此也经常被称作为非糜烂性的慢性胃炎疾病[1]。

慢性胃炎在临床中不常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并且病情容易出现迁延不愈的情况。

除此之外,一些慢性胃炎的患者在临床上出现消化不良等一系列的症状,其中还涉及到呕吐和上腹无规律性隐痛等。

慢性胃炎不断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如何改善该疾病的治疗效果成为了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2]。

笔者主要分析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的效果,选取60例我诊所收治的相关患者为主要研究的对象,具体表述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诊所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间收治的60例慢性胃炎患者为实际研究对象,在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的前提下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使用常规性的西医治疗办法,观察组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对比和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突出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的临床效果。

对照组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区间为20-50岁,平均年龄是35岁;观察组中男23例、女7例,年龄区间是24-50岁,平均年龄是37岁。

慢性胃炎:中医分型和中医治疗

慢性胃炎:中医分型和中医治疗

慢性胃炎:中医分型和中医治疗一、慢性胃炎的定义慢性胃炎中医病名诊断以症状诊断为主。

以胃痛为主症者,诊为“胃脘痛”;以胃脘部胀满为主症者,诊为“痞满”。

若胃痛或胃脘部胀满症状不明显者,可根据主要症状诊断为“反酸”“嘈杂”等病。

二、临床表现慢性胃炎是胃黏膜的慢性炎性反应,多数慢性胃炎患者可无明显临床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消化不良,如上腹部不适、饱胀、疼痛、食欲不振、嗳气、反酸等,部分还可有健忘、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症状。

消化不良症状的有无及其严重程度与慢性胃炎的组织学所见和内镜分级无明显相关性。

三、中医分型及治疗1、肝胃不和证1.1、肝胃气滞证:主症:①胃脘胀满或胀痛;②胁肋部胀满不适或疼痛。

次症:①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②嗳气频作。

舌脉:①舌淡红,苔薄白;②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

主方: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药物:柴胡、陈皮、枳壳、芍药、香附、川芎、甘草。

加减:胃脘疼痛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嗳气明显者,可加沉香、旋覆花。

1.2、肝胃郁热证:主症:①胃脘灼痛;②两胁胀闷或疼痛。

次症:①心烦易怒;②反酸;③口干;④口苦;⑤大便干燥。

舌脉:①舌质红,苔黄;②脉弦或弦数。

治法:清肝和胃。

主方:化肝煎(《景岳全书》)合左金丸(《丹溪心法》)。

药物:青皮、陈皮、白芍、牡丹皮、栀子、泽泻、浙贝母、黄连、吴茱萸。

加减:反酸明显者可加乌贼骨、瓦楞子;胸闷胁胀者,可加柴胡、郁金。

2、脾胃湿热证主症:①脘腹痞满或疼痛;②身体困重;③大便黏滞或溏滞。

次症:①食少纳呆;②口苦;③口臭;④精神困倦。

舌脉:①舌质红,苔黄腻;②脉滑或数。

治法:清热化湿。

主方: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

药物: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黄连、大枣、甘草。

加减:腹胀者可加厚朴、槟榔;嗳食酸腐者可加莱菔子、神曲、山楂。

3、脾胃虚弱证3.1、脾胃气虚证:主症:①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②餐后加重;③疲倦乏力。

次症:①纳呆;②四肢不温;③大便溏薄。

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慢性胃炎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根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2003年制订的标准,可分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弱(寒)、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血及脾虚气滞6个证型进行中医的辨证论治。

一、中医证型1、肝胃不和证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东院中医科程勇(1)主要症候:①胃脘胀痛或痛窜两胁。

②嗳气频繁。

③嘈杂泛酸。

④脉弦。

(2)次要症候:①胃黏膜急性活动性炎症。

②胆汁反流。

③舌质淡红,苔薄白。

(3)证型确定: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1次,或主证第1项加次证2项。

2、脾胃虚弱(含虚寒)证(1)主要症候:①胃脘隐痛。

②喜按喜暖。

③食后脘闷。

④纳呆少食。

⑤便溏腹泻。

⑥四肢乏力。

⑦舌质淡红,有齿印,苔薄白或白。

(2)次要症候:①胃黏膜可见红斑或粗糙不平。

②粘液稀薄而多。

③胃酸偏低。

④脉沉细。

(3)证型确定:具备主证3项加次证1项,或主证2项加次证2项。

3、脾胃湿热证(1)主要症候:①胃脘灼热胀痛。

②口苦口臭。

③脘腹痞闷,渴不欲饮。

④舌质红,边尖深红,苔黄厚或腻。

(2)次要症候:①胃黏膜急性活动性炎症,充血糜烂明显。

②小便黄。

③脉滑或濡数。

(3)证型确定: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1项。

4、胃阴不足证(l)主要症候:①胃脘灼热疼痛。

②口干舌燥。

③大便干燥。

④舌红少津无苔或剥苔或有裂纹。

(2)次要症候:①胃黏膜呈颗粒状或血管显露。

②胃黏膜干燥,黏液少或胃酸偏低。

③黏膜充血水肿或小糜烂。

④脉细数或弦细。

(3)证型确定: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1项,或主证1项加次证2项。

5、胃络瘀阻证(1)主要症候:①胃脘痛有定处,不喜按或拒按。

②大便潜血阳性或黑便。

③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点。

(2)次要症候:①胃痛日久不愈。

②胃黏膜充血肿胀,伴瘀斑或出血点。

③脉弦涩。

(3)证型确定:具备主证2项,或主证第1项加次证2项。

6、脾虚气滞证(1)主要症候:①胃脘胀满或胀痛,胃有沉重感。

②食欲不振,食后腹胀。

谈谈中医角度对慢性胃炎的辨证治疗和调养

谈谈中医角度对慢性胃炎的辨证治疗和调养

谈谈中医角度对慢性胃炎的辨证治疗和调养慢性胃炎是临床消化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且易于反复发作,其病因病机,主要有(1)、饮食不节或偏好,或过饥过饱,或嗜食肥甘、辛辣煎炸之品、恣意饮酒等,戕伐中州;(2)、或感受外界寒湿热邪或不洁饮食致外邪内侵,损伤脾胃;(3)、或情志失调、忧思郁怒,肝失疏泄,横逆犯胃;(4)、禀赋不足,或大病久病致脾胃虚弱四方面,致使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其病位在胃,但与脾、肝、大肠关系最密切,病机特点早期以实证为主、病久则虚中夹实。

下面谈谈中医角度对慢性胃炎的辨证治疗和调养。

一、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对慢性胃炎的辨证论治,重在辨寒热虚实,实证主要表现为胃痛较剧、拒按,舌苔厚腻,脉弦;虚证多为胃痛隐隐、喜按,舌淡,脉沉细弱;寒症多为胃部冷、凉,得温痛减,舌淡苔白,脉沉弦;热证多为胃部烧灼感、喜冷饮,舌质红苔黄。

治则以理气通降、和胃止痛为主,辅以祛实邪、健脾胃。

并始终要保持大肠腑气的通降,腑气不通,浊气上逆,必致胃失和降。

故大便不通者务必通腑润肠。

(一)实证1、寒邪客胃证:以胃部寒冷凉、不敢吃生冷的食物、得温痛减、舌淡苔白、脉沉弦为辨证要点,治以散寒暖胃、行气止痛,以良附丸为主方加味,可加干姜、木香、乌药,增强暖胃理气止痛。

加减:如感受外寒,加紫苏、藿香;如寒重加吴茱萸;如夹食滞加炒枳壳、鸡内金、炒稻芽。

2、脾胃湿热证:以胃部灼热、烧心,喜冷饮,口干苦、口臭、舌红苔黄腻、脉弦数为辨证要点,治以清化湿热、和中醒脾,以藿朴夏苓汤合平胃散加减(黄芩、炒栀子、藿香、制厚朴、法半夏、茯苓、白蔻仁、炒枳壳、生薏苡仁、苍术、紫苏梗、茵陈蒿)。

加减:胃痛甚者加延胡索、川楝子;大便不畅者加大黄、蒲公英、火麻仁;恶心、呕吐者加竹茹、橘皮、芦根;纳呆者加炒山楂、谷芽、麦芽。

3、饮食伤胃证:以嗳腐吞酸、或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舌苔厚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治以消食导滞、理气和胃,以保和丸加减(山楂、神曲、莱菔子、陈皮、茯苓、枳实、谷芽、麦芽)。

中医辩证分型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中医辩证分型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中医辩证分型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中医辩证分型在慢性胃炎方面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10月来我院进行救治的慢性胃炎患者106例,在患者知情并同意的情况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50人,观察组患者56人。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治疗慢性胃炎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辩证分型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

结果:对照组患者治愈30例,好转例15,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0%;观察组患者治愈44例,好转1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观察组患者的治疗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治疗慢性胃炎的过程中,采用中医辨证分型的治疗方式具有良好的效果,通过健脾、泄热、调气、活血化瘀等,能够减少疾病带给患者的痛苦,具有极强的临床应用价值,是治疗慢性胃炎的首选方式。

标签:中医辩证分型;慢性胃炎;临床应用价值慢性胃炎是胃粘膜炎性病变造成的,在临床中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发病几率在各种胃病中居于首位【1】,主要包括:虚寒型、热炽盛型、气滞型、亏虚型等【2】。

主要是因幽门螺杆菌感染、刺激性食物和药物、口腔慢性感染、生活不规律和环境的变化引起的,临床表现症状为上腹痛、反酸、餐后饱胀等现象,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贫血、呕血、黑便等情况。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10月来我院进行救治的慢性胃炎患者106例,在患者知情并同意的情况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50人,观察组患者56人。

对照组患者男性28人,女性22人,年龄在16~4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7±2.7)岁,病程7个月~2年,平均病程(20.4±0.8)月;观察组患者男性38人,女性18人,年龄在18~5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7±3.5)岁,病程2个月~3年,平均病程(15.7±1.5)月。

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主要证素的临床分析

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主要证素的临床分析

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主要证素的临床分析慢性胃炎是一种容易被忽视的慢性疾病,由于现代人生活节奏快、饮食不规律等原因,慢性胃炎的患病率逐年增加。

中医认为,慢性胃炎是由脾胃功能失调和气血运行失常引起的,根据中医理论,慢性胃炎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型表现。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出发,对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主要证素进行临床分析,以期对慢性胃炎的中医诊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1. 脾胃虚弱证型脾胃虚弱证型是慢性胃炎常见的证型之一。

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等。

脾胃为后天之本,对于五谷杂粮的消化吸收具有重要作用,而脾胃虚弱则导致了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等症状的出现。

2. 气滞血瘀证型气滞血瘀证型是慢性胃炎的另一种常见证型。

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胃脘拘急、舌质紫暗、脉弦紧等。

气滞血瘀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发了胃脘疼痛、拘急等症状。

3. 阴虚火旺证型慢性胃炎还可能表现为阴虚火旺证型,主要表现为口干咽燥、口苦咽干、胁肋疼痛、舌红少津等。

阴虚火旺导致了口干、口苦等症状的出现。

以上就是慢性胃炎的常见中医证型分布,不同的证型表现会有不同的治疗方案。

接下来,我们将从中医的角度对慢性胃炎的主要证素进行临床分析。

二、慢性胃炎的主要证素临床分析1. 脾胃虚弱脾胃虚弱是慢性胃炎的常见证素之一。

中医治疗脾胃虚弱的关键是补益脾胃、健脾和胃。

治疗方案可以选用六君子汤加减、香砂六君子汤等。

平时饮食应以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为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情绪稳定,适当参加体育锻炼。

通过对慢性胃炎的主要证素的临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关键在于调整脾胃功能、疏通气血、滋养阴阳、调节情绪。

在饮食调节方面,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在情绪调节方面,应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在作息规律方面,应保持适当的运动和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原则在于调整脾胃功能、调情气血、调情阴阳、调节情绪,从而达到治愈疾病、健康养生的目的。

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分型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分型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分型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摘要】目的: 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分型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方法: 选择我院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98例慢性胃炎患者,对其采取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方式,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对98例慢性胃炎患者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后,患者症状有了明显改善,其中痊愈患者有率达71.43%,有效患者有23例,有效率达23.47%,无效患者有6例,无效率为6.13%。

结论:对于慢性胃炎患者使用中医辨证分型具有较高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少,标本兼治,减少发病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4-0339-02慢性胃炎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发生在男性患者中,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越高,尤其是对于四十以上的人权更应该注意该病的发生[1,2]。

现以我院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98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在进行治疗,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院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98例慢性胃炎患者。

其中,男60例,女38例。

患者的年龄范围为23-75岁。

平均年龄为(33.6±11.3)岁。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所规定的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

同时98例患者的心、肺、肾等其他功能均正常,不存在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等。

所有患者均为自愿参加本次调查,并且在年龄、临床表现、性别、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别(P>0.05)。

1.2治疗方法对于98例患者根据其症状、脉象以及舌象等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同时在根据不同的患者的临床症状,辅以不同的中药治疗。

主要将患者分为肝胃郁热型、脾胃虚寒型、肝胃气滞型、淤阻胃络型以及胃阴亏虚型5种。

分别对于不同类型的患者加以不用的中药以及剂量,所有中药房用水煎煮后方可服用,每天早晚各服一次,每天服用一剂药物,以15天为一个疗程,连续观察2-3个疗程,同时医师注意患者在治疗期间的饮食、身心健康等,并辅以相应的护理引导,保证临床效果的提高。

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主要证素的临床分析

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主要证素的临床分析

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主要证素的临床分析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中医认为其病因主要与饮食不节、情绪紧张、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

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主要证素的临床分析如下:
一、气滞证型
气滞证型的慢性胃炎患者常伴有胸胁胀闷、嗳气等症状。

舌质偏红,苔薄白,脉弦。

中医认为这种证型主要是由于情绪压抑、饮食不节等原因导致了气机郁滞。

治疗原则:活血化瘀、理气和胃。

常用方剂:舒筋丸、消积丸等。

常用方剂:枳实导滞汤、厚朴生姜汤等。

常用方剂:川芎茛花汤、温中消瘀汤等。

治疗原则:健脾和胃、消食止痛。

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是多种多样的,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气滞、痰湿、瘀血、脾胃虚弱等不同的证型。

针对不同的证型,中医药治疗可采取相应的药膳调理、草药方剂等方法,以达到舒缓病情、恢复脾胃功能的目的。

为了确保疗效,建议患者在用药前最好向专业中医医生咨询,因为每个患者的病情不同,需要个性化的中医治疗方案。

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主要证素的临床分析

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主要证素的临床分析

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主要证素的临床分析慢性胃炎是常见疾病之一,病因复杂,中医认为其病机多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

本文通过对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主要证素的临床分析,探讨慢性胃炎中医诊治的思路和方法。

1. 证型分布1.1 气郁胃痛型气郁胃痛型是慢性胃炎的常见证型,以胃痛为主要症状,伴有烦躁、易怒、口干、口苦等症状,舌苔多为厚腻质,脉多弦细。

常见病因包括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等因素。

治疗应以疏肝理气、舒肝解郁为主,方药可选芍药苷、枳壳、香附等。

1.2 胃热实热型1.3 脾虚湿阻型脾虚湿阻型以胃脘胀满、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伴有乏力、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舌苔厚腻,脉象多弦滑。

常见病因包括饮食不节、长期用药等因素。

治疗应以健脾化湿为主,方药可选四君子汤、温中汤等。

1.4 胃肝阴虚型胃肝阴虚型以上腹痛、胃部不适、口干、咳嗽等症状为主,舌红少苔,脉象多细弱。

常见病因包括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

治疗应以滋阴清热为主,方药可选杞菊地黄汤、六味地黄汤等。

2. 主要证素分析2.1 肝郁2.2 脾胃虚弱脾胃虚弱是慢性胃炎的重要病机之一,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口干口渴、食欲不振、腹泻等。

治疗应以健脾胃、化湿为主,方药可选四君子汤、加味香砂六君子汤等。

胃热实热是慢性胃炎常见的证素之一,主要表现为上腹胀满灼热感、口渴口干、烦躁易怒等。

治疗应以泻火降温为主,方药可选清热解毒汤、凉降汤等。

2.4 阳虚阳虚是慢性胃炎的一种证素,主要表现为运化失常、消化不良、体质虚弱等。

治疗应以益气补阳为主,方药可选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等。

综上所述,慢性胃炎的中医诊治应根据不同的证型和证素,开方选药。

在治疗中应注意饮食调节、情志调节等方面,综合调理,达到医治的效果。

中医辩证分型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分析

中医辩证分型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分析
中医辩证分型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中医辩证分型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例,采取常规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采取中医辩证分型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有效治愈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有效治愈率(63.33%),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慢性胃炎患者,采取中医辩证分型进行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提高患者有效治愈率,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使用。
1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研究60例慢性胃炎患者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36~68岁,平均年龄(42.6±2.1)岁;病程6~14年,平均病程(8.6±0.6)年;所有患者分为5型,脾胃虚寒型12例、胃热炽盛型14例、肝胃气滞型16例、瘀阻胃络型10例、胃阴亏虚型8例。以随机的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症状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进行治疗,主要包括:奥美拉唑、甲硝唑以及广谱抗生素等药物;观察组患者行中医辩证分型治疗,具体治疗措施如下:①脾胃虚寒型。此类型的慢性胃炎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为:喜热、喜按、疲倦乏力、手足冰凉、大便多溏、痰质极淡以及脉沉细弱等。主要的配制药方:香砂理中汤,由木香、党参、干姜、甘草以及砂仁等药材组成;胃寒患者添加丁香、良姜以及桂枝等药材;上述药物添加山药、三七以及苡仁改汤为散,持续服用具有良好的效果;另外配合艾条灸中脘、天极、足三里,1次/d,效果优良。②胃热炽盛型。主要的临床症状包括:心烦、口苦、口臭、口黏、舌质红以及嘈杂吐酸等。药方:左金丸和泻心汤,其中泻心汤主要由青皮、吴茱萸、黄连、大黄以及莱菔子等药物组成。过热患者需添加蒲公英、银花等;压痛明显患者需添加雪胆。③肝胃气滞型。主要临床症状:恶心、泛酸、脉弦、口苦、嗳气频作以及胃脘痞胀等[2]。药方: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味,包括:柴胡、香附、黄连、青皮、蒲公英以及白术等药物;对胃脘胀痛较甚患者,添加炒川楝与荔核;对嗳气频繁患者添加半夏、石菖蒲、旋覆花等药物。④瘀阻胃络型。临床症状:粪便呈黑色、脉涩及舌质紫暗等。主要治疗方法是活血化瘀。药方:失笑散和丹参饮加味,包括:五灵脂、炒蒲英、降香、延胡以及砂仁等;粪便干结患者添加大黄,粪便黑色患者加三七;过热患者加黄连、蒲公英;脸色苍白、头昏目眩患者加五味、大枣、枸杞以及阿胶等。⑤胃阴亏虚型。临床症状:粪便干燥、食少口干、灼热不适、嘈杂似饥以及脉细等。治疗方法为养阴益胃。方药:益胃肠汤,包括:麦冬、生地、玉竹、石斛、花粉。蒲公英以及山楂等药物。疼痛明显患者加甘草、芍药;脘胁胀满患者加莱菔、麦芽;合理饮食,辛辣油腻食物需禁止食用,以清淡富有营养的食物为主。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最新资料推荐------------------------------------------------------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分析1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分析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68 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 34 例,观察组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对照组采用中成药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 94.1%,高于对照组的 76.5%,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口服中成药三九胃泰治疗,每日早晚饭后服用三粒。

连续服用一个月。

观察组采用以下中医辨证治疗方法。

连续服用一个月。

肝胃不和型:证见:胃脘胀痛或痛窜两胁;暖气频作;嘈杂反酸;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1 / 5方剂:陈皮(醋炒)、柴胡各 6 克,川芎、枳壳(麸炒、)芍药各 4.5 克,甘草(炙)1.5 克,香附 4.5 克。

脾胃湿热型:症见:胃脘胀满或胀痛;口苦口干;恶心呕吐;脘腹痞闷,渴不欲饮;舌质红,苔黄腻。

治法:清热化湿,和胃健脾。

方剂:生姜 12 克(切片)、生旱半夏 6 克(捣碎)、陈皮 9 克、竹茹6 克、枳壳 6 克、炙甘草 3 克。

痰湿中阻型:症见:胃脘痞满或隐痛;恶心,呕吐清水或酸2 水;不思饮食,食后胀甚;舌质淡红,苔白腻。

治法:芳香化湿,健脾和胃。

方剂:藿香 6g、川朴 3g、姜半夏 4.5g、赤苓 9g、杏仁 9g、生苡仁 12g、白蔻仁 3g、猪苓 9g、淡香鼓 9g、泽泻 4.5g、通草 3g。

胃络瘀血型:---------------------------------------------------------------最新资料推荐------------------------------------------------------ 症见:胃脘胀满、刺痛;痛处拒按、痛有定处;舌质黯红或有瘀点、瘀斑。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分析目的:在慢性胃炎的临床治疗中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的疗效分析,用以为慢性胃炎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慢性胃炎患者18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对应的在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2.2%(85/90),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76.7%(67/90),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胃炎的临床治疗中采取中医辨证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具有非常显著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标签:中草药;中医辨证;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导致的慢性胃粘膜的炎性病变,也是消化科常见疾病,好发于各种人群,给人们的生活质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

本研究对一段时间内在本院进行治疗的180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探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对此做如下相关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慢性胃炎患者180例,其中男性患者95例,女性患者85例,年龄在21~68岁之间,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痛、饱胀以及进食后更为明显的腹部饱胀,嗳气、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和呕吐等胃肠反应。

其中医辩证分型为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寒型、肝胃气滞型、胃阴不足型以及胃络血瘀型五大类[2],本研究的180例患者的五类分型分别为脾胃湿热型30例、脾胃虚寒型32例、肝胃气滞型45例、胃阴不足型38例以及胃络血瘀型35例。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9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以及其中医分型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本研究内容具有临床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西医治疗,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类药物和胃黏膜保护剂进行口服,对于有腹胀的患者则加用潘立酮,以4周为一个疗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症状的轻重与胃镜所见的病变程度往往不一致,部分病 员毫无症状或只诉有消化不良的表现,其常见的临床表现 有:①上腹痛:是最常见的表现,部位多在上腹,以隐痛、钻 痛、胀痛、刺痛较为多见,上腹部压痛范围较广泛,无节律 性疼痛,无饥饱加重或减轻的特征②腹胀:上腹饱胀或全 腹胀,进食后更明显,伴有嗳气③可有食欲不振、恶心、呕 吐、消化不良、泛酸、舌苔厚腻,大便隐血阳性等症状④慢 性萎缩性胃炎有时以上腹不适,食欲不振、乏力、消瘦、贫 血、腹泻等症状较为突出⑤巨大皱襞型肥厚性胃炎,除上 腹痛等症状外,由于血清蛋白经病变的胃黏膜中丢失,因 此突出表现为低蛋白血症,以及由此引起的水肿。胃腺增 生性肥厚性胃炎由于大量胃酸的分泌,临床症状酷似十二 指肠溃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笔者平时喜用梁成的灭幽丸(党参、白术、川芎、木香、茯 苓、厚朴、郁金、延胡、大黄、三七、丹皮、乌梅、黄连、黄柏、白 芍、丹参),临床进行辨证施治时随症加减,收效尚可.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丁训杰,廖履坦·实用内科学[M]·第11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1 737~1 739· 2 陈怡凯,蓝创新,周芝彬·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 248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 2006, 25(5): 152·
2·5 胃阴亏虚型 脘痛隐作,灼热不适,嘈杂似饥,食少口 干,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治法:养阴益胃。方药: 益胃肠汤(沙参、麦冬、生地、玉竹、石斛、花粉、山楂、蒲公 英),如疼痛明显者加芍药、甘草脘胁胀满者加莱菔、麦 芽、青藤香,同时注意饮食调养,忌食辛辣油腻之品,以清 鲜而富营养为宜.
2·3 肝胃气滞型 胃脘痞胀、疼痛或牵引胁背,嗳气频作、 口苦、恶心、泛酸、苔薄白、脉弦。治法:疏肝泄热,调气和 胃。方药: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味(柴胡、赤芍、川芎、香附、枳壳、吴茱萸、黄连、青皮、白术、蒲公英),胃脘胀痛较 甚者加炒川楝、荔核,嗳气频繁者加降香、石菖蒲、旋覆花、 赭石、半夏。此型如取公孙、内关用“灵龟八法”择扎九针 施术效果良好.
2·2 胃热炽盛型 胃脘急迫或痞满胀痛。嘈杂吐酸,心 烦,口苦或口臭或口黏,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数。治法:清 脾泻热,降逆和胃。方药:左金丸和《金匮》泻心汤(吴茱 萸、黄连、黄芩、大黄、莱菔子、香附、青皮),若热甚者加蒲 公英、蚤休、银花压痛明显者加雪胆,舌苔厚腻者加石菖 蒲。此型多见于现代医学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宜辛开苦 降,寒湿并用,笔者临床喜用左金丸加蒲公英、莱菔子、石 菖蒲、香附、大黄及少量肉桂效果亦佳.
【论文关键词】 慢性胃炎中医辩证分型
慢性胃炎的发病率居消化系统疾病的首位,近年来亦 有上升趋势。中医中药治疗本病具有疗效好、价格廉、不 良反应少、复发率低的特点,适用于广大农村推广运用,现 将个人的诊疗体会介绍如下.
1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慢性胃炎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发炎、病程 长,症状持续或反复发作。由于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一 般要借助胃镜检查,虽从临床表现很难做出肯定性诊断.
2·4 瘀阻胃络型 脘痛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拒按或 大便色黑,舌质紫暗,脉涩。治法:活血化瘀。方药:失笑 散与丹参饮加味[炒蒲英、五灵脂、丹参、檀香(可用降香 代)、砂仁、延胡、地榆],大便干结者加大黄,解黑便不止者 加三七,或云南白药,有热者加蒲公英、炒栀子、黄连,面色 苍白,头昏目眩,舌质淡加当归、阿胶、枸杞、五味、大枣等.
2 中医辩证施治 可根据以上特点,结合胃镜及X线检查再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和思维去对应进行辨证施治。我们根据国家中医 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临床常分 五型论治.
2·1 脾胃虚寒型 脘痛绵绵,胀满不舒、喜热、喜按、泛吐 清水、神倦乏力、手足不温、大便多溏、面色白光白、舌质 淡、苔薄白、脉沉细或弱。治法:健脾湿中。方药:香砂理 中汤(木香、砂仁、党参、白术、干姜、甘草、法夏)或黄芪建 中汤(黄芪、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大枣、饴糖),胃寒甚者 加丁香、吴茱萸、红豆蔻、良姜等,便血者加炒蒲黄、乌贼骨 (亦治反酸)、白芨以上药物如加入山药、茯苓、苡仁、三七 等改汤为散,坚持久服对巩固疗效有良好效果,如能配合 艾条灸中脘、天极、足三里,每日一次,效果更佳.
中医辩证分型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分析
【论文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方法。方法:利用中医辨证论治,对慢性胃炎分型治疗(脾胃虚寒型、 胃热炽盛型、肝胃气滞型、瘀阻胃络型、胃阴亏虚型)的诊治方法。结果:大部分患者病情好转,症状明显减轻.结论:在临床通过健脾和中、清脾泻热、降逆和胃、疏肝泄热、调气和胃、活血化瘀、养阴益胃等治法治疗慢性胃炎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除生活调养外,特别是临床症状消失后如能够运用1个月 以上的健脾药,改汤为散更佳,对巩固疗效,减少复发有着 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病临床表现常是寒热错杂,虚实互 见,故应仔细辨证分析,组方多应攻补兼施,扶正祛邪,急 时治标缓时治本,既要注重“邪去则正安”的指导思想,又 不能忘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宗旨,只要坚持治疗和 巩固,本病是可以治愈的。流行病学调查已确定幽门螺杆 菌(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致病因素近年的动物实验提 示,部分HP菌株可引起慢性胃炎、慢性活动性胃炎、萎缩 性胃炎、肠上皮化生、胃黏膜糜烂,部分菌株的长期感染可 发生胃癌,因此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1]。近年来中医界 对此亦进行了深入研究,初步认为黄连、黄芩、大黄、黄柏、 桂枝、乌梅、蒲公英、高良姜等对Hp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
3 讨论 本病的发生与肝郁气滞,木郁克土有着密切关系,因 此治疗期除注意饮食调理外还应注意心理健康,避免精神 紧张而情绪抑郁,因此治疗时应注重疏肝解郁,调和肝脾, 和胃降逆,如出现频繁嗳气有声无物的表现如单调气效果 亦不佳,此时换缓急解痉方可收效,在临床上笔者喜用钩 藤、白芍、甘草、香附、桃仁、百合、台乌、旋覆花、胆星等多 能收到良好效果[2]。慢性胃炎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中气日衰,脾失健运故经久难愈。甚则由中气虚而发展为中阳不 振的虚寒病情,故温补脾气(阳)应贯穿治疗本病的始终中国论文联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