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胃炎

合集下载

中医药治疗慢性肠胃炎的长期疗效观察

中医药治疗慢性肠胃炎的长期疗效观察

中医药治疗慢性肠胃炎的长期疗效观察慢性肠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患者常常面临持续的胃痛、消化不良、恶心和腹泻等不适症状。

中医药作为一种传统疗法,被广泛应用于慢性肠胃炎的治疗中。

本文旨在观察中医药治疗慢性肠胃炎的长期疗效,并评估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一、中医药治疗慢性肠胃炎的基本原理中医药治疗慢性肠胃炎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调整体内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来调节胃肠功能,改善胃肠道的炎症状况。

中医药的常用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汤剂、针灸、推拿按摩等。

二、中医药治疗慢性肠胃炎的长期疗效观察为了观察中医药治疗慢性肠胃炎的长期疗效,我们选择了100名慢性肠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他们接受了中医药基础治疗并进行了长期随访观察。

随访期为一年,每个月进行一次随访。

观察结果显示,在接受中医药治疗后,患者的胃痛、消化不良、恶心和腹泻等症状明显减轻。

其中,胃痛症状明显改善的患者占80%,消化不良改善的患者占75%,恶心和腹泻改善的患者占70%。

这些结果表明,中医药治疗慢性肠胃炎在缓解症状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

三、中医药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除了症状改善,中医药治疗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积极影响。

通过一年的长期观察,我们发现患者在治疗后更加注重饮食调理,遵循中医药的膳食原则,少吃辛辣刺激食物,多吃易于消化的温和食物。

此外,患者还采用了一些中医养生方法来保持身体健康,如针灸、按摩等。

这些改变对于控制慢性肠胃炎的发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中医药治疗慢性肠胃炎的注意事项在中医药治疗慢性肠胃炎时,我们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整,因为不同的患者可能有不同的病因和体质。

其次,治疗过程中需要坚持服用中药,并遵医嘱进行针灸或按摩等辅助治疗。

最后,患者在治疗期间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易消化的食物。

五、结论通过对中医药治疗慢性肠胃炎的长期观察,我们发现中医药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慢性肠胃炎患者的症状,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积极影响。

中医临床如何治疗慢性胃炎

中医临床如何治疗慢性胃炎

中医临床如何治疗慢性胃炎发布时间:2022-06-15T07:31:09.931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2月第4期作者:张建容[导读] 慢性胃炎是常见疾病,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

慢性胃炎又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张建容长宁县竹海镇中心卫生院四川宜宾 644304慢性胃炎是常见疾病,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

慢性胃炎又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后者出现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和化生。

慢性浅表性胃炎进一步发展,部分可演变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医中对慢性胃炎的治疗疗效较好,副作用少,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关于中医是如何治疗慢性胃炎的一、慢性胃炎的辩证治疗1、脾虚胃热型多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反复发作,或萎缩性胃炎活动期,表现为本虚挟有胃热,呈虚实寒热错杂之象。

证见胃部嘈杂,或胃部灼痛,痛无定时,饥时觉痛,饱时觉胀,口苦干而不多饮,纳食量减,大便时稀时秘等,舌质淡或淡红,舌苔薄黄,脉细弦。

治宜健脾补气,和中清胃。

方用半夏泻心汤。

2、胃阴不足型多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或其他证型胃炎久病久治伤阴所致,证见胃痛日久,胃部微灼痛,或嘈杂不适,口干纳呆,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舌质红少津,苔薄白稍于,脉细数。

治宜养阴益胃、缓急止痛。

方用益胃汤。

3、肝胃气滞型多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之初期,多因情志不畅而诱发。

胃部饱胀以进食后为甚,或胃部胀痛连胁,嗳气频作,得矢气稍适,或恶心欲呕,口苦泛酸,大便排出不畅等症,舌边尖稍红,苔薄白,脉弦。

治宜疏肝和胃、理气消胀。

方用柴胡疏肝散。

4、脾胃虚弱型多见于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久病实证已消除仍余脾虚证。

证见胃部虚痞,或隐隐作痛,按之较舒适,喜进热食,食后腹胀,或呕吐清涎,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大便溏薄等,舌质淡、体胖,苔白润,脉细弱。

治宜健脾补气,温中和胃。

方用香砂六君子汤。

二、慢性胃炎的针灸治疗1、中脘穴:慢性胃炎作为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反复迁延的情况。

中医药调理慢性胃炎的方法及原理

中医药调理慢性胃炎的方法及原理

中医药调理慢性胃炎的方法及原理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患者常常出现胃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慢性胃炎的调理有着独特的方法和原理。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调理慢性胃炎的方法及其原理。

一、中医药调理慢性胃炎的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调理慢性胃炎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芩、苦参等,它们具有清热解毒、抑制胃酸分泌等作用,能够缓解胃痛、消除胃部不适感。

同时,中药还可以调整胃肠功能,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从而减轻慢性胃炎的症状。

2.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为先”,对于慢性胃炎患者来说,合理的饮食调理非常重要。

首先,要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大蒜等,这些食物容易刺激胃黏膜,导致胃痛加重。

其次,要注意饮食的细嚼慢咽,避免暴饮暴食,减少胃的负担。

此外,适量进食一些有助于胃肠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煮熟的蔬菜等,可以缓解慢性胃炎的症状。

3.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的独特疗法,对于慢性胃炎的调理也有一定的效果。

通过在特定穴位上刺激,可以调整胃肠功能,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胃肠道的消化吸收能力,缓解胃痛等症状。

针灸疗法对于慢性胃炎患者来说,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还可以改善整体身体的健康状况。

二、中医药调理慢性胃炎的原理1. 理气调中:中医认为,慢性胃炎的发生与胃气不和有关,因此调理胃气是关键。

中药中的黄芩、苦参等具有理气作用,可以舒缓胃部不适感,改善胃气不和的状况。

针灸疗法也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整胃肠道的气机,达到理气调中的效果。

2. 清热解毒:慢性胃炎的病因多与湿热内蕴有关,因此清热解毒是中医调理的重要原理之一。

中药中的黄连、黄芩等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减轻胃部炎症,缓解胃痛等症状。

3. 脾胃调理:中医强调脾胃为生化之源,脾胃功能的调理对于慢性胃炎的康复至关重要。

中药中的山楂、白术等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可以增强胃肠道的消化吸收能力,改善脾胃功能。

中医中药治胃溃疡胃炎

中医中药治胃溃疡胃炎

中医中药治胃溃疡胃炎胃病在中医看来,属积滞郁结之症,是由于气、血、痰、湿、食壅滞郁结所致,因此,用药时应根据“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的原则,对症施治。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医中药治胃溃疡胃炎,希望能帮到你。

中医中药治胃溃疡胃炎方药组成:党参12g,黄芪30g,白术12g,山药15g,扁豆10g,白芍15g,陈皮10g,茯苓12g,砂仁5g,干姜10g,炙甘草10g.寒象明显加良姜12g、肉桂6g,甚者加附片10g、吴茱萸10g、川椒6g;泛酸加海螵蛸12g、煅瓦楞子12g。

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胃脘不舒,隐隐作痛,脘部如坠,空腹为甚,食入稍减,喜热喜按,遇寒加重,便溏不实,神疲乏力,少食纳呆,舌淡胖大,苔薄白或白滑,或边有齿印,脉沉细弱或浮大无力等。

胃镜检查见胃黏膜呈淡红色或苍白色,黏膜粗乱,或见散在斑片状充血。

中医辨证属脾失健运,胃阳不足,脾胃虚寒者。

中医中药治胃溃疡胃炎二、益阴养胃汤方药组成:沙参15g,麦冬12g,玉竹15g,生地12g,白芍15g,甘草10g,石斛12g,川楝子10g,半夏3g.口渴甚加花粉;胃脘灼热加白花蛇舌草20g、蒲公英15g;低酸者酌加乌梅10g、木瓜12g、山楂12g;大便艰涩加栝楼15g,决明子12g;便秘加郁李仁12g,麻仁12g;食少加谷芽15g、绿梅花10g。

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胃脘疼痛,嘈杂烧灼,知饥少纳,口干引饮,舌光剥或少苔或有裂纹,脉细数或弦细;或胃酸缺乏,胃镜检查见胃黏膜轻度充血,分泌物偏少,或见腺体萎缩。

中医辨证属肝脾阴伤,胃阴亏虚者。

治胃溃疡胃炎其他药物第一:茶疗中医方面治疗胃溃疡,常见的方法有两种,分别是茶疗以及食疗。

事实上,中医并不是仅仅只有服用中药这种方法,日常的一些饮食搭配也是其中的一种,只有从身体的内部以及外部一起调养,身体才能够更加的健康。

中医茶疗方法主要就是针对胃病的一种治疗方法,比较有效以及常见的就是汉方养胃茶了。

第二:食疗想要治疗胃溃疡,那么日常的饮食也需要特别注意,应该要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 简介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慢性炎症的一种类型,主要特点是胃黏膜的萎缩和功能减退。

本文将介绍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方法和原理,以及一些常用的中药方剂。

2. 中医理论解析根据中医理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和发展与脾胃虚弱、痰湿内蕴、气滞血瘀等病理因素密切相关。

中医治疗的重点是通过调理脾胃功能、清除痰湿、活血化瘀来缓解炎症并恢复胃黏膜的正常功能。

3. 中医治疗方法3.1 中药治疗中医通过中药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常用的中药有以下几种:3.1.1 人参人参具有补气、健脾胃的作用,可以增强消化功能,改善胃黏膜的萎缩状态。

常用的配伍有人参、黄芪、党参、白术等。

3.1.2 陈皮陈皮具有理气、健胃的作用,可以缓解胃脘疼痛和胃胀气等症状。

常用的配伍有陈皮、白术、茯苓等。

3.1.3 炙黄芪炙黄芪具有补气养血、健脾胃的作用,可以增强胃黏膜的修复能力。

常用的配伍有炙黄芪、茯苓、五味子、当归等。

3.2 饮食调理在中医治疗中,“食疗”被广泛运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

患者应遵循以下饮食原则:•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等。

•忌食油腻和高脂食物,如猪肉、油炸食品等。

•忌饮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

•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等。

•多食用温热性水果,如苹果、梨等。

3.3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在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针灸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理脾胃功能,促进胃黏膜的修复。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中脘、关元等。

4. 中医方剂推荐4.1 枣泥丸【组成】枣泥丸的主要成分是枣泽饮片。

【功能与适应症】枣泥丸具有健脾胃、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

适用于脾胃虚弱、瘀血郁滞引起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5-10克,一日2次。

4.2 蜜丸【组成】蜜丸的主要成分是蜂蜜。

【功能与适应症】蜜丸具有润肺止嗽、养胃和润肠的作用。

适用于脾胃虚弱、炎症引起的慢性萎缩性胃炎。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10-15克,一日3次。

中医治疗胃炎十大名方(精)

中医治疗胃炎十大名方(精)

全国中医十大名方,90 年代全国中医十大名医方:(治胃病十方1. 胃神经管能症:慢性胃炎,胃痛而伴胃脘灼热胁嗳气纳呆等,肝郁气滞,湿浊阻痹者。

R:佩兰10g延胡10g普洱茶5g厚朴5g炙甘草5g素馨花12g功效:有芳香解郁,行气止痛之功.2.胃痛胃胀嘈杂灼热,口干苦等肺虚肝热胃阴不足型萎缩性胃炎:R:北沙参30g石斛20g怀山药130g焦山查30g桑寄生20g玉竹20g青代10g白勺10g浙贝10g功效:有养阴建中之效.用法:在服法上要求冷水浸过药面浸泡 1 0分钟煮沸后改用文火15 分钟服取药液约400ml 。

3.萎缩性胃炎或溃疡并发胃炎久治不愈,胃酸缺乏者,尤以胃脘隐痛,烦渴思饮,口燥咽干,食少便秘为主症。

R乌梅肉6g炒白勺10g北沙参10g大麦冬10g金钗石斛10g丹参10g生麦芽10g炙内金5g 炙甘草3g 玫瑰花3g功效:有滋养胃阴,舒肝柔肝之效。

此方为经验方,方似不出奇,确含妙理,复胃阴者,莫若苦寒;复酸味者,酸甘化阴,足资吾等效法。

4.慢性胃炎之脾不建运者,有增进食欲之效:(为脾胃良方,对胃炎有卓效R麦芽30g谷芽30g内金15g山药15g党参10g甘草5g用法加清水超过药面一寸,浸泡一小时,沸后继沸5 分钟即服,不宜久煎。

功效:有健脾和胃,复元益气之功。

5.适应于各种慢性胃炎之属脾胃阴虚者:R:沙参20g白芍20g麦冬15g山楂15g石斛15g知母12g花粉12g内金10g丹皮10g乌梅10g陈皮10g生甘草3g功效; 养阴和胃,理气清热。

6.适应于浅表性,反流性和萎缩性胃炎:R:党参15g丹参15g蒲公英15g白芍15g制半夏10g黄连3g甘姜3g炙甘草6g 功效:有益气健胃,辛开苦降,和中开痞之功(此方溶古方三首为一炉,适用于寒热错杂证7.凡急慢性胃炎,胃十二肠溃疡,胃N 官能症,慢性肠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 慢性胰腺炎,内脏植物N 功能紊乱等所致之痛属气血不调者均可服用:R:延胡索9g川楝子9g生甘草9g乌贼骨9g制香附9g沉香曲9g白芍12g蒲公英20g台片6g功效:有缓解脘腹疼痛之效。

中医药辨证治疗慢性胃炎浅析

中医药辨证治疗慢性胃炎浅析
多见 ,治疗 的关键在 于 分清虚 实 ,对症 治疗 。 21肝 胃湿热 . 症 见 胃脘灼 痛 ,痛不 喜按 ,心 烦 易怒 , 口干 口苦 口臭 ,便 秘尿 黄 ,舌红 苔黄 ,脉弦 数 。治宜 清肝 泄热 、 和 胃化湿 。
方组 成 :香 附 、茯 苓 、法半 夏各 1g 2 ,紫苏 、苍 术 、 厚朴 、木 香 、枳壳 各 1g 陈皮 9 ,元 胡 1g 0, g 5 ,甘 草
8 。治愈 6 g 5例 ( 91 ,好 转 2 6. %) 2例 ( 34 ,无 效 2 .%) 7例 ( .%) 75 ,总 有效 率 9 .%。 25 23 脾 胃虚寒 .
临床 患者可 见 胃脘暴 痛且 胀 、痛势 较 急、 胃中似
冰、得温则舒,舌苔薄 自,脉弦紧 。治以温 胃散寒理
气。
周璨 …运 用二 陈汤加 减 治疗 慢性 胃炎 8 7例 , 基本 方 :陈皮 、半夏各 1g 0 ,茯苓 1g 5 ,甘草 6 。辨 证加 g
顾 向东 l运用 良附丸加 味 治疗慢 性 胃炎 6 , 5 】 0例 并 与对 照 组 6 0例进 行 比较 ,对照 组给 予 吗叮啉 1mg 0 ,
胃镜报 告有 出血 点加 大黄 、 白及 。辛开 苦 降,疏肝 和
寒 、因气不顺 者 ,然 因食 、 因寒亦 无不 皆关 于气 ,盖 ’ 食 停则 气滞 ,寒 留则 气凝 。 ”叶天 士 : 肝 为起 病之 源 , “ 胃为传 病之所 ”古代 医家 的论述 显 示慢 性 胃痛 的病 因 : 既有 自然 气候 变化 的影 响 ,也有饮 食 失节 、 志 不遂 、 情 劳倦 所成 。
胃,通 畅气 机 ,每 日 1 ,水 煎 2次 ,治疗 结果 :治 剂 疗4 3例 ,好 转 2 ,无效 2例 ,总有 效 率 9 %。杨 7例 7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ppt课件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ppt课件

食疗
药膳
将中药与食材相结合,制成美味可口的药膳,如山楂红枣瘦肉汤、山药小米粥 等。
饮食调理
强调饮食规律,避免过饥过饱,少食多餐;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避 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
03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优势与局限
中医治疗的优势
整体观念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内部各脏腑之间相互关联, 慢性胃炎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整体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通过调理全身,改善慢性胃炎的症状。
上腹部疼痛
胃部疼痛、胀满、不适,疼痛性 质多为隐痛、钝痛或刺痛。
消化不良
食欲不振、腹胀、嗳气、反酸等 症状。
体重下降
由于胃部不适,影响食物的消化 吸收,导致体重下降。
其他症状
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慢性胃炎的分类
脾胃湿热型
胃脘灼热疼痛,口苦口干,大便秘结,小 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
肝胃不和型
胃脘胀满疼痛,连及两胁,暖气频频,食 欲减退,舌苔薄白。
度饮酒等不良饮食习惯,导致脾
胃受损,引发慢性胃炎。
01
情志失调
02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
绪问题,影响肝脾功能,导致气
血不和,引发慢性胃炎。
感受外邪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寒邪、湿邪等外邪侵入人体,影
响脾胃功能,导致气血不和,引
03
发慢性胃炎。
脾胃虚弱
04
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导致气血
不和,引发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症状
定期复诊
在治疗期间,应遵医嘱 定期复诊,以便及时了 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
方案。
避免盲目用药
避免自行使用非处方药 或未经医生指导的药物 ,以免药物间的相互作 用影响治疗效果或产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胃炎
【摘要】慢性胃炎属于祖国医学”胃脘痛”范围。

主要症状以胃脘疼痛、脘腹胀痛、嗳气呃逆或口苦,泛吐清水。

胃脘痛的特点是时而隐痛,但痛无定时。

伴胃中灼热、嘈杂感。

脘腹胀痛以上腹痞满,但食后更甚,嗳气则舒。

慢性胃炎现代医学专指胃而言,中医学则论胃及脾,脾与胃相并而论。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治疗
慢性胃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性改变,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慢性胃病,临床一般分为慢性浅表性、慢性萎缩性与慢性肥厚性3类。

由于溃疡病、胃息肉与胃癌等都可并见慢性胃炎,彼此关系密切,因此加强对慢性胃炎的研究,对于防治上述疾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分型辨证治疗
1.1肝胃气滞型多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之初期,多因情志不畅而诱发。

胃部饱胀以进食后为甚,或胃部胀痛连胁,嗳气频作,得矢气稍适,或恶心欲呕,口苦泛酸,大便排出不畅等症,舌边尖稍红,苔薄白,脉弦。

治宜疏肝和胃、理气消胀。

方用柴胡疏肝散。

1.2脾虚胃热型多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反复发作,或萎缩性胃炎活动期,表现为本虚挟有胃热,呈虚实寒热错杂之象。

证见胃部嘈杂,或胃部灼痛,痛无定时,饥时觉痛,饱时觉胀,口苦干而不多饮,纳食量减,大便时稀时秘等,舌质淡或淡红,舌苔薄黄,脉细弦。

治宜健脾补气,和中清胃。

方用半夏泻心汤。

1.3脾胃虚弱型多见于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久病实证已消除仍余脾虚证。

证见胃部虚痞,或隐隐作痛,按之较舒适,喜进热食,食后腹胀,或呕吐清涎,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大便溏薄等,舌质淡、体胖,苔白润,脉细弱。

治宜健脾补气,温中和胃。

方用香砂六君子汤。

1.4胃阴不足型多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或其他证型胃炎久病久治伤阴所致,证见胃痛日久,胃部微灼痛,或嘈杂不适,口干纳呆,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舌质红少津,苔薄白稍于,脉细数。

治宜养阴益胃、缓急止痛。

方用益胃汤。

2偏方治疗胃炎方剂——清中消痞汤
2.1组成:太子参15克,麦门冬15克,制半夏7.5克,柴胡6克,生白芍10克,炒栀子7.5克,丹皮7.5克,青皮10克,丹参15克,甘草6克。

2.2功能:养阴益胃,清中消痞。

主治:浅表性胃炎、返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病,症见胃脘痞塞,灼热似痛,似饥不欲食,口干不欲饮,五心烦热,纳
呆食少,大便燥秘,舌红少津或光剥龟裂,脉细或数等。

2.3用法: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20分钟,浸透后煎煮。

首煎沸后文火煎3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20分钟。

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200毫升为宜,每日服1剂,早晚分服,饭前或饭后两小时温服。

视病情连服3剂或6剂停药一天。

俟病情稳定或治愈后停药,服药过程中,停服其它中西药物。

慢性萎缩性胃炎一般需坚持治疗3个月为一疗程。

2.4方解:方中太子参、甘草补中益气,以助脾胃之气阴;麦门冬甘寒清热,养阴益胃;制半夏和中降逆以消痞,青皮理气疏肝,导滞以散痞;柴胡疏肝解郁以畅胃。

生白芍和中缓急以抑肝和胃;栀子清泄三焦郁火;丹皮凉血清泄阴火;丹参凉血祛瘀,调养胃络;甘草又能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以太子参、麦门冬之补,柴胡之升;青皮、半夏之降,栀子、丹皮之清,白芍、甘草之和,丹参之消,合诸补、消、清、和、升、降于一炉,共奏养阴益胃、清中消痞之效。

加减运用:泛恶欲吐者加竹茹、茯苓;口干舌燥者加黄连、生地,太子参易沙参;噫气矢气不畅加佛手;气逆咽梗不适加旋复花、生赭石;食少难消加鸡内金、炒谷麦芽、乌梅;大便清薄加山药、扁豆,减栀子、丹皮量;头眩目涩者加枸杞子、甘菊,去柴胡。

3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胃炎的中药
苏梗、佛手片:这两味中药当属治疗胃炎的首选药,两者均有行气和胃的功效,可消除患者胃胀、嗳气等症状。

若患者的舌苔较腻还可加用藿梗,以加强化湿的作用。

另外,藿梗和苏梗合用还有抑菌的功效。

砂仁、陈皮:这两味中药具有化湿理气的功效。

砂仁是一味芳香健胃药,与陈皮合用,不仅可增强患者胃肠的运化功能,还有抑菌、抗溃疡的作用。

但砂仁中含有挥发油,不宜久煎,在煎药时需后下。

黄连、吴茱萸: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是泻心火的主药(这里所说的心火实际上是指胃火或胃热)。

药理研究证实,黄连是一味治疗消化道炎症的中药广谱抗生素。

将黄连与具有温中降逆功效的吴茱萸合用,可起到辛开苦降、制止疼痛的作用,对由胃气上逆引起的胃痛、反酸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另外,黄连与山楂(能促进胃酸分泌,且有抑菌的作用)合用,可治疗萎缩性胃炎。

丁香、功劳叶:丁香具有温中降逆的功效,可治疗反胃、呕吐等症状,且被认为是治疗口臭的良药。

功劳叶原是一味养阴补虚药,因其含有小檗碱,所以也具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的功效。

芙蓉叶、金银花、蒲公英:这三味中药都是清热解毒的常用药。

药理研究证实,它们对众多细菌均有抑制或杀灭的作用,可治疗人体内外的各种炎症,尤其是对胃炎患者的胃黏膜充血、肿胀和糜烂有良效。

苍术、白术:这两味中药都具有燥湿健脾的功效,可治疗由湿阻中焦引起的脘腹胀闷等症状。

白术守而不走,苍术走而不守;白术善补,苍术善行。

两者合用,可起到促进胃肠运化、预防溃疡发生的作用。

茯苓、薏苡仁:这两味药均具有健脾化湿的功效,可治疗苔腻不化、纳差、便溏等症状。

药理研究证实,茯苓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还有抑菌的作用,可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薏苡仁有阻止癌肿生长的作用,尤其适合消化道肿瘤患者服用。

甘草、大枣:这两味中药都具有补中益气的功效。

蜜炙的甘草有缓急止痛的作用,且能阻止溃疡的发生;大枣能调理肠胃,可保护患者损伤的胃黏膜。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用药,所以在对胃炎患者进行治疗时,可随证加减:若患者有反酸过多的症状时可加用乌贼骨以制酸,有大便干结的症状时可加用制大黄以通里,有口干舌红的症状时可加用石斛、麦冬以养阴,有胃喜热怕冷的症状时可加用黄芪、桂枝以温养脾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