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慢性胃炎
中医临床如何治疗慢性胃炎

中医临床如何治疗慢性胃炎发布时间:2022-06-15T07:31:09.931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2月第4期作者:张建容[导读] 慢性胃炎是常见疾病,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
慢性胃炎又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张建容长宁县竹海镇中心卫生院四川宜宾 644304慢性胃炎是常见疾病,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
慢性胃炎又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后者出现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和化生。
慢性浅表性胃炎进一步发展,部分可演变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医中对慢性胃炎的治疗疗效较好,副作用少,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关于中医是如何治疗慢性胃炎的一、慢性胃炎的辩证治疗1、脾虚胃热型多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反复发作,或萎缩性胃炎活动期,表现为本虚挟有胃热,呈虚实寒热错杂之象。
证见胃部嘈杂,或胃部灼痛,痛无定时,饥时觉痛,饱时觉胀,口苦干而不多饮,纳食量减,大便时稀时秘等,舌质淡或淡红,舌苔薄黄,脉细弦。
治宜健脾补气,和中清胃。
方用半夏泻心汤。
2、胃阴不足型多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或其他证型胃炎久病久治伤阴所致,证见胃痛日久,胃部微灼痛,或嘈杂不适,口干纳呆,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舌质红少津,苔薄白稍于,脉细数。
治宜养阴益胃、缓急止痛。
方用益胃汤。
3、肝胃气滞型多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之初期,多因情志不畅而诱发。
胃部饱胀以进食后为甚,或胃部胀痛连胁,嗳气频作,得矢气稍适,或恶心欲呕,口苦泛酸,大便排出不畅等症,舌边尖稍红,苔薄白,脉弦。
治宜疏肝和胃、理气消胀。
方用柴胡疏肝散。
4、脾胃虚弱型多见于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久病实证已消除仍余脾虚证。
证见胃部虚痞,或隐隐作痛,按之较舒适,喜进热食,食后腹胀,或呕吐清涎,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大便溏薄等,舌质淡、体胖,苔白润,脉细弱。
治宜健脾补气,温中和胃。
方用香砂六君子汤。
二、慢性胃炎的针灸治疗1、中脘穴:慢性胃炎作为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反复迁延的情况。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引言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胃粘膜慢性炎症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胃黏膜的萎缩和胃腺体的变性。
中医学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由于脾胃虚弱、肝郁气滞、痰湿内阻等多种因素导致的,因此采用中医治疗可以改善病人的症状,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和恢复。
中医治疗方法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方法之一,其具有调理脾胃、清热化湿、平肝理气等作用。
以下是常用的中药治疗方法:1.清热化湿类药物:如黄连、黄柏、苦参等,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痛的作用。
2.健脾化湿类药物:如陈皮、半夏、白术等,可以调理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
3.活血化瘀类药物:如三七、当归、川芎等,可以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和恢复。
4.调理气机类药物:如柴胡、郁金、香附等,可以平肝理气,缓解症状。
中药治疗一般采用中药汤剂,煎煮后口服。
剂量和疗程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调整,一般需要连续服用几周至几个月。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合理的饮食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建议:1.避免食物刺激:忌辛辣、油腻、煎炸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胃黏膜的损伤。
2.少食多餐:每天分成多次进食,减轻胃部负担,促进消化。
3.食物细嚼慢咽:充分嚼碎食物,有助于消化吸收。
4.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预防细菌感染。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在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时也常常使用。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可以调理胃经的气血运行,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和恢复。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足三里、胃、脾等。
治疗时需要选择合适的针刺方法和疗程,一般需要连续进行一段时间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推拿疗法推拿疗法也是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按摩胃腹部和相关穴位,可以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增加胃黏膜的血液循环。
推拿疗法需要由专业的中医推拿师进行操作,疗程一般需要连续进行一段时间。
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个体化治疗:治疗方法和药物的选择应根据个体情况,因此最好前往正规的中医医院就诊,并由资深的中医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中医药调理慢性胃炎的方法及原理

中医药调理慢性胃炎的方法及原理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患者常常出现胃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慢性胃炎的调理有着独特的方法和原理。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调理慢性胃炎的方法及其原理。
一、中医药调理慢性胃炎的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调理慢性胃炎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芩、苦参等,它们具有清热解毒、抑制胃酸分泌等作用,能够缓解胃痛、消除胃部不适感。
同时,中药还可以调整胃肠功能,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从而减轻慢性胃炎的症状。
2.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为先”,对于慢性胃炎患者来说,合理的饮食调理非常重要。
首先,要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大蒜等,这些食物容易刺激胃黏膜,导致胃痛加重。
其次,要注意饮食的细嚼慢咽,避免暴饮暴食,减少胃的负担。
此外,适量进食一些有助于胃肠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煮熟的蔬菜等,可以缓解慢性胃炎的症状。
3.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的独特疗法,对于慢性胃炎的调理也有一定的效果。
通过在特定穴位上刺激,可以调整胃肠功能,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胃肠道的消化吸收能力,缓解胃痛等症状。
针灸疗法对于慢性胃炎患者来说,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还可以改善整体身体的健康状况。
二、中医药调理慢性胃炎的原理1. 理气调中:中医认为,慢性胃炎的发生与胃气不和有关,因此调理胃气是关键。
中药中的黄芩、苦参等具有理气作用,可以舒缓胃部不适感,改善胃气不和的状况。
针灸疗法也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整胃肠道的气机,达到理气调中的效果。
2. 清热解毒:慢性胃炎的病因多与湿热内蕴有关,因此清热解毒是中医调理的重要原理之一。
中药中的黄连、黄芩等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减轻胃部炎症,缓解胃痛等症状。
3. 脾胃调理:中医强调脾胃为生化之源,脾胃功能的调理对于慢性胃炎的康复至关重要。
中药中的山楂、白术等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可以增强胃肠道的消化吸收能力,改善脾胃功能。
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

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近年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饮食结构与生活方式也在逐渐发生改变,一些不良的习惯导致慢性胃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慢性胃炎主要和长期饮食不规律、过度劳累、情绪低落,肝气郁结有关,其属于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非常高。
大部分人在一生当中或多或少会出现胃疼、胃胀等症状,整体而言,慢性胃炎预后良好,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才能够尽快恢复健康,那么中医如何治疗慢性胃炎呢?1.什么是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由多种因素导致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通过胃镜观察,可发现黏膜细胞出现水肿、出血、糜烂等症状。
慢性胃炎属于临床常见消化道疾病,数据显示,在进行胃镜检查的人群当中,大约有80%-90%都可能会被诊断为慢性胃炎,且男性多于女性,随着人们的年龄逐渐增加,患有慢性胃炎的几率也在不断攀升。
1.慢性胃炎的原因有哪些?1.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慢性胃炎的重要原因之一,几乎超过一半的慢性胃炎都是因其导致引起的。
1.不良的饮食习惯如果在日常生活当中,长时间饮用浓茶、咖啡、酒类饮品,或者是经常性进食辛辣的食物,过饱、过饥等不良习惯都可能会导致慢性胃炎。
其次,如果使用药物不当,也可能会引起慢性胃炎。
1.精神方面因素长期从事精神压力过大的职业,其慢性胃炎的发病率远远高于普通人,且更加容易焦虑、紧张不安、暴躁、抑郁,长期下去可能会造成神经功能紊乱,导致引起慢性胃炎出现各种不良症状。
1.气候环境当气候发生变化时,如果人们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季节变化,可能会引起感冒,还可能会导致慢性胃炎,特别是已经患有慢性胃炎的人群而言,在气候季节变化时,一定要多加注意,天气变凉也可能会导致病情复发。
1.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1.药物治疗中医药物治疗主要分为中成药与中药汤药两种。
汤药治疗主要是医生经过辩证论治,在全面了解患者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针对患者的体质状况进行用药,因此,汤药是有针对性的,这样对症下药通常效果良好,能够照顾的更加全面。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 简介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慢性炎症的一种类型,主要特点是胃黏膜的萎缩和功能减退。
本文将介绍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方法和原理,以及一些常用的中药方剂。
2. 中医理论解析根据中医理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和发展与脾胃虚弱、痰湿内蕴、气滞血瘀等病理因素密切相关。
中医治疗的重点是通过调理脾胃功能、清除痰湿、活血化瘀来缓解炎症并恢复胃黏膜的正常功能。
3. 中医治疗方法3.1 中药治疗中医通过中药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常用的中药有以下几种:3.1.1 人参人参具有补气、健脾胃的作用,可以增强消化功能,改善胃黏膜的萎缩状态。
常用的配伍有人参、黄芪、党参、白术等。
3.1.2 陈皮陈皮具有理气、健胃的作用,可以缓解胃脘疼痛和胃胀气等症状。
常用的配伍有陈皮、白术、茯苓等。
3.1.3 炙黄芪炙黄芪具有补气养血、健脾胃的作用,可以增强胃黏膜的修复能力。
常用的配伍有炙黄芪、茯苓、五味子、当归等。
3.2 饮食调理在中医治疗中,“食疗”被广泛运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
患者应遵循以下饮食原则:•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等。
•忌食油腻和高脂食物,如猪肉、油炸食品等。
•忌饮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
•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等。
•多食用温热性水果,如苹果、梨等。
3.3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在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针灸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理脾胃功能,促进胃黏膜的修复。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中脘、关元等。
4. 中医方剂推荐4.1 枣泥丸【组成】枣泥丸的主要成分是枣泽饮片。
【功能与适应症】枣泥丸具有健脾胃、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
适用于脾胃虚弱、瘀血郁滞引起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5-10克,一日2次。
4.2 蜜丸【组成】蜜丸的主要成分是蜂蜜。
【功能与适应症】蜜丸具有润肺止嗽、养胃和润肠的作用。
适用于脾胃虚弱、炎症引起的慢性萎缩性胃炎。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10-15克,一日3次。
中医治疗胃炎十大名方(精)

全国中医十大名方,90 年代全国中医十大名医方:(治胃病十方1. 胃神经管能症:慢性胃炎,胃痛而伴胃脘灼热胁嗳气纳呆等,肝郁气滞,湿浊阻痹者。
R:佩兰10g延胡10g普洱茶5g厚朴5g炙甘草5g素馨花12g功效:有芳香解郁,行气止痛之功.2.胃痛胃胀嘈杂灼热,口干苦等肺虚肝热胃阴不足型萎缩性胃炎:R:北沙参30g石斛20g怀山药130g焦山查30g桑寄生20g玉竹20g青代10g白勺10g浙贝10g功效:有养阴建中之效.用法:在服法上要求冷水浸过药面浸泡 1 0分钟煮沸后改用文火15 分钟服取药液约400ml 。
3.萎缩性胃炎或溃疡并发胃炎久治不愈,胃酸缺乏者,尤以胃脘隐痛,烦渴思饮,口燥咽干,食少便秘为主症。
R乌梅肉6g炒白勺10g北沙参10g大麦冬10g金钗石斛10g丹参10g生麦芽10g炙内金5g 炙甘草3g 玫瑰花3g功效:有滋养胃阴,舒肝柔肝之效。
此方为经验方,方似不出奇,确含妙理,复胃阴者,莫若苦寒;复酸味者,酸甘化阴,足资吾等效法。
4.慢性胃炎之脾不建运者,有增进食欲之效:(为脾胃良方,对胃炎有卓效R麦芽30g谷芽30g内金15g山药15g党参10g甘草5g用法加清水超过药面一寸,浸泡一小时,沸后继沸5 分钟即服,不宜久煎。
功效:有健脾和胃,复元益气之功。
5.适应于各种慢性胃炎之属脾胃阴虚者:R:沙参20g白芍20g麦冬15g山楂15g石斛15g知母12g花粉12g内金10g丹皮10g乌梅10g陈皮10g生甘草3g功效; 养阴和胃,理气清热。
6.适应于浅表性,反流性和萎缩性胃炎:R:党参15g丹参15g蒲公英15g白芍15g制半夏10g黄连3g甘姜3g炙甘草6g 功效:有益气健胃,辛开苦降,和中开痞之功(此方溶古方三首为一炉,适用于寒热错杂证7.凡急慢性胃炎,胃十二肠溃疡,胃N 官能症,慢性肠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 慢性胰腺炎,内脏植物N 功能紊乱等所致之痛属气血不调者均可服用:R:延胡索9g川楝子9g生甘草9g乌贼骨9g制香附9g沉香曲9g白芍12g蒲公英20g台片6g功效:有缓解脘腹疼痛之效。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ppt课件

食疗
药膳
将中药与食材相结合,制成美味可口的药膳,如山楂红枣瘦肉汤、山药小米粥 等。
饮食调理
强调饮食规律,避免过饥过饱,少食多餐;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避 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
03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优势与局限
中医治疗的优势
整体观念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内部各脏腑之间相互关联, 慢性胃炎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整体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通过调理全身,改善慢性胃炎的症状。
上腹部疼痛
胃部疼痛、胀满、不适,疼痛性 质多为隐痛、钝痛或刺痛。
消化不良
食欲不振、腹胀、嗳气、反酸等 症状。
体重下降
由于胃部不适,影响食物的消化 吸收,导致体重下降。
其他症状
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慢性胃炎的分类
脾胃湿热型
胃脘灼热疼痛,口苦口干,大便秘结,小 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
肝胃不和型
胃脘胀满疼痛,连及两胁,暖气频频,食 欲减退,舌苔薄白。
度饮酒等不良饮食习惯,导致脾
胃受损,引发慢性胃炎。
01
情志失调
02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
绪问题,影响肝脾功能,导致气
血不和,引发慢性胃炎。
感受外邪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寒邪、湿邪等外邪侵入人体,影
响脾胃功能,导致气血不和,引
03
发慢性胃炎。
脾胃虚弱
04
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导致气血
不和,引发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症状
定期复诊
在治疗期间,应遵医嘱 定期复诊,以便及时了 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
方案。
避免盲目用药
避免自行使用非处方药 或未经医生指导的药物 ,以免药物间的相互作 用影响治疗效果或产生
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方法与效果

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方法与效果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特点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慢性胃炎属于中焦湿热的范畴。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注重整体调理,综合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疗效显著。
本文将探讨和介绍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方法以及其效果。
一、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主要方法之一。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香砂养胃汤”、“四君子汤”、“白术健脾汤”等。
这些方剂通常由多种中药组成,具有止痛、保护胃黏膜、调和胃气等功效。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舌诊、脉诊等中医辨证施治方法,中医医生会调整剂量和组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2. 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的特色疗法之一,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也有一定的疗效。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关元”、“中脘”等。
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可以调节消化系统功能,改善胃肠蠕动,增强胃肠蠕动,缓解胃痛和消化不良等症状。
3. 推拿按摩疗法:推拿按摩疗法也是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重要手段。
通过按摩腹部、胃部和背部的相关穴位和经络,可以促进气血循环,调节脏腑功能,舒缓炎症反应,缓解疼痛和不适感。
二、中医治疗效果中医治疗慢性胃炎具有较好的效果,其主要表现如下:1. 缓解症状:中药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胃痛、胃灼热、胃胀等症状。
针灸和推拿按摩也可以缓解患者的不适感,促进胃肠道的正常运动,提高消化功能。
2. 改善胃黏膜炎症: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抗炎作用,可以减轻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炎症程度。
同时,针灸和推拿按摩疗法也可以通过改善气血循环,促进组织修复,加速胃黏膜的愈合进程。
3. 调整整体身体状况:中医治疗强调调整整体身体的平衡,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通过调理脾胃功能,增强脾胃吸收能力和消化能力,可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增强体质,减少慢性胃炎反复发作的可能性。
总之,中医治疗慢性胃炎有着较好的效果。
然而,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治疗效果会有所差异。
因此,在接受中医治疗前,一定要找到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医医生,进行全面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胃虚弱证:可见胃脘痞满胀痛,纳差,食后腹胀,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宜选人参健脾丸、香砂养胃丸等。
◆脾胃虚寒证:可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肢冷便溏,舌淡胖或边有齿痕,脉细或迟。
宜选附子理中丸、良附丸、温胃舒冲剂(胶囊、口服液)等。
◆饮食停滞证:可见胃痛,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或吐食、恶食,食后甚,空腹、吐食或矢气后痛减,大便泄泻臭秽或不爽,舌苔厚或黄腻,脉滑或实。
宜选山楂丸、保和丸(口服液)、枳实导滞丸、沉香化滞丸、健胃消食片等。
◆胃阴不足证:可见胃痛隐隐,知饥不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
舌红少苔或光净无苔,脉细数。
宜选胃安胶囊、玉竹冲剂等。
◆肝气犯胃证:可见胸脘胀闷,攻撑作痛,胃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且诸证与情绪因素相关,或有咽部异物感。
舌苔薄白,脉弦。
宜选逍遥丸、舒肝健胃丸、胃苏冲剂、气滞胃痛冲剂(片)、三九胃泰等。
◆肝胃郁热证:可见胃脘灼痛,痛势较急,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苦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宜选丹栀逍遥丸、清胃黄连丸、胃炎康胶囊、加味左金丸等。
◆湿困脾胃证:可见胃脘痞满不舒,食少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头重身困,怠惰嗜卧,多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或弦滑。
宜选香砂平胃颗粒(丸)、藿香正气丸(水、胶囊)、参苓白术散等。
◆湿热互结证:可见胃脘灼热胀痛,痞闷,口苦尿黄,舌红(边尖深红),苔黄厚或腻,脉滑数。
宜选甘露消毒丹、胃痛宁片等。
◆瘀血内阻证:可见胃脘刺痛或割痛,痛处固定而拒按,食后痛甚,或有吐血便黑,舌暗或有瘀斑点,脉涩。
可选金佛止痛丸、沉香舒气丸、元胡止痛片等。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有很好的疗效。
慢性胃炎在中医多属于胃脘痛、胃痞证。
常见7个类型:a.脾胃虚弱型: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饥饱失常,使脾胃受伤而虚弱,表现为胃脘痞满胀痛、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倦怠乏力,治疗以香砂六君子汤健脾和胃;b.脾胃虚寒型:脾虚较重,脾阳不足,或贪食生冷,损伤脾阳,致阴寒内盛,表现为胃脘隐痛、喜得温按、饭后痛减、空腹痛重、四肢清冷,治以黄芪建中丸(汤)温脾暖胃,缓急止痛;c.肝气犯胃型:情志不畅,郁怒伤肝,肝气犯胃,气机阻滞,升降失常,表现为胃胁胀痛、嗳气频繁、嗳气或排气后减轻,或伴有心烦易怒、胸闷善太息、颈部憋闷、咽部有异物感等症状。
治疗以气滞胃痛冲剂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或加用逍遥丸、元胡止痛片;d.肝火犯胃型:肝气郁滞,日久化火,肝火犯胃,致胃中灼痛、口苦、心烦、大便干燥,治以清泻肝胃之火,用左金丸;e.胃阴亏虚型,肝火灼伤胃阴或嗜食辛辣,耗伤胃津,引起胃脘隐痛、知饥不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
治疗以一贯煎合芍药汤滋阴养胃;f.血瘀胃络型:肝郁气滞或脾气虚,日久使血行不畅,瘀停于胃,产生胃脘刺痛或割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舌质暗或有瘀暗斑点。
可用失笑散活血化瘀止痛,配合温养胃气;g.寒热错杂型:既有口苦、口干、口臭、胃中灼热、想饮食冷物、大便干燥等胃热症状,又有胃部怕冷、进食冷饮食或胃部受寒后引起胃部不适、胃痛、胃胀等脾寒的症状。
我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效果很好。
大家都知道中药治疗无毒副作用,中药用于慢性胃炎的治疗,患者反映的效果也不错,以下是本院著名中医给的出的几种慢性胃炎的处方,大家可根据自己的病情酌情使用。
1、云豆500克,红枣250克,红砂糖150克,糖桂花适量。
将云豆以水泡发后,放在锅内加水适量,煮至烂,待冷却后包在洁净的布里揉搓成泥,备用;把红枣以水洗后除核,煮烂,趁热加红砂糖150克,糖桂花适量,拌压成泥冷却后备用;再把云豆泥摊在案板上,用菜刀手抹成等厚的长片,上面再摊拌一层枣泥,纵向卷起,垂直方向切成回形卷块,即可食用。
本方补脾益胃,有助于脾胃虚弱所致的慢性胃炎的治疗。
2、粳米100克,生姜9克。
将粳米用水浸泡后,用麻纸5~6层包好,烧成炭,研成细末;用生姜煎水,冲服粳米炭粉末6~9克,早晚各1次。
服药后1周内以流食为主,忌吃生冷油腻等食物。
本方补中和胃,适用于慢性胃炎。
3、莲子、糯米各50克,红糖1匙。
将莲子开水泡胀,剥皮去心,人锅内加水煮30分钟后加粳米煮沸,慢火炖至米烂莲子酥,早餐服食。
本方温胃祛寒,适用于虚寒所致的慢性胃炎。
[方四]党参10克,白术9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陈皮9克,广木香5克,砂仁4克。
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本方健脾和胃,有助于慢性胃炎的治疗。
4、柴胡10克,香附6克,绿梅花9克,佛手15克,枳壳、陈皮各6克,白芍10克,甘草6克。
水煎服,日1剂,2次服。
本方疏肝和胃,适用于肝胃不和所致的慢性胃炎。
5、沙参10克,麦冬15克,玉竹12克,石斛、百合各10克,山药、扁豆各12克,白芍9克,川楝子12克。
水煎服,日1剂,2次服。
本方益胃养阴,适用于胃阴不足所致的慢性胃炎。
6、陈皮10克,青皮9克,川楝子6克,丹皮9克,栀子6克,黄连5克,蒲公英、白芍各9克,元胡索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本方清胃疏肝,适用于肝胃郁热所致的慢性胃炎。
[方八]丹参10克,赤芍9克,五灵脂6克,生蒲黄9克,檀香、砂仁、香附各6克,川楝子9克。
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本方活血行气,有助于气滞血瘀所致慢性胃炎的治疗。
用于脾胃病的八种中成药祖国医学认为,胃气主降,脾气主升。
胃降浊阴,糟粕得以下行;脾升清阳,精气才能上输。
脾胃脏腑阴阳相合,升降相合,燥湿相济,形成对立统一的整体,才能维持人体饮食的消化吸收功能,保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如果平时饥饱无度,寒温不适,暴饮暴食,饮食不节;或劳逸过度;或精神刺激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于肌体,可使脾胃的受纳、腐熟、运输、运化等各个功能失调,则会出现腹痛、泄泻、胃脘痛、呕吐、痞满和消化不良等脾胃病。
中医临床治疗多选用健脾燥湿、开胃消食、行气解郁、温中散寒、和胃止呕等方药。
以下介绍用于脾胃病的八种中成药。
香砂六君子丸处方由党参、清半夏、陈皮、白术(麸炒)、木香、茯苓、甘草、砂仁共八味药组成。
本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用四君汤健脾祛湿,扶助运化;木香、砂仁、陈皮行气散寒,温中止痛;半夏合陈皮燥湿化痰,降逆除满;甘草补中和胃。
诸药配合,对脾胃气虚,寒湿中阻之脘腹胀满,嘈杂或呕吐,腹痛泄泻,舌苔白腻等症共达助气健胃,止痛化痰的功效。
临床上常用于㈠肠胃虚弱,气阳两虚的胃寒痛:以寒湿中阻为病机,脘腹疼痛,胸隔满闷为主症;㈡用于脾胃虚弱,腹痛肠鸣泄泻(溏泻):以胸闷腹胀为主症,兼见咳嗽多痰的患者。
本品为水丸,口服,1次9克,1日1~2次。
香砂枳术丸处方由枳实(麸炒)、白术(麸炒)、香附(醋制)、神曲(麸炒)、陈皮、山楂、枳壳(麸炒)、砂仁、木香、麦芽(炒)共十味药组成。
本方为《景岳全书》加减方。
方用枳实、白术行气散满,健脾燥湿,使升降有序以和脾胃;木香、砂仁、香附、陈皮理气宽胸消胀满,降逆止呕;神曲、山楂、麦芽消食导滞,增强食欲。
诸药配合消补兼施,寓消于补,补中兼消,以达到健胃消食的目的。
临床上常用于㈠胃脘痛:表现为胸腹胀满,食欲不振,胃气上逆,倒饱嘈杂及呕吐等症;㈡用于脾胃不和泄泻:表现为腹隐痛,胸脘胀满和食物不消等。
本品为水丸,口服,1次9克,1日1次。
越鞠保和丸处方由苍术、栀子(姜制)、川芎、香附(醋制)、广木香、神曲(麸炒)、槟榔共七味药组成。
本方出自《丹溪心法》,以“越鞠丸”加味,为通治六郁之剂。
六郁的成因主要是由于脾胃气机不畅,升降失常,以致湿、食、痰、火、血、气等相因郁滞,故出现胸膈痞满或脘腹满痛,嘈杂吞酸,饮食不化,嗳气呕吐等症。
香附、木香开气郁,利胸膈,除胀满;苍术燥湿郁,健脾胃,化痰饮;川芎调血郁,止胸膈刺痛;栀子解火郁,止呕吐、吞酸嘈杂;神曲消食郁,增强食欲;木香、槟榔行气导滞。
若气机流畅,五郁得解,则痰郁随之而解。
全方共达舒气解郁,开胃消食之效。
临床主要用于㈠六郁郁滞胃实症:表现以脘腹胀满、口臭、嗳腐、大便不爽为主症;㈡用于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的肝郁气滞、肝脾不调和脾虚湿阻类型。
本品为水丸,口服,1次6克,1日1~2次。
调味丹处方由木香、甘草、枳实(麸炒)、香附(醋制)、五灵脂(醋制)、砂仁、槟榔、厚朴(姜制)、豆蔻、丁香、肉桂、高良姜共十二味药组成。
本品为临床经验方。
方用木香、砂仁、枳实、豆蔻、厚朴、香附、槟榔行气健胃消食,使胃气得降,食积得消;高良姜、丁香、肉桂、五灵脂温中散寒,散瘀止痛,故对气滞胃寒兼食积停滞者效果最佳。
临床常用于㈠气滞胃寒痛:症见胸脘胀满,疼痛喜按,连及两胁,嗳气频繁及倒饱嘈杂等;㈡食积停滞:症见厌食纳差,嗳腐吞酸,胸脘不舒,时有恶心呕吐等。
本品为水丸,口服,1次3克,1日2次。
百补增力丸处方由神曲(麸炒)、苍术、党参、陈皮、麦芽(炒)、山楂、白术(麸炒)、苏梗共八味药组成。
本品为临床经验方。
方中党参健脾养胃,补中益气;苍术、白术健脾燥湿,扶助运化;神曲、麦芽、山楂消积导滞,以助消化;陈皮、苏梗行气开胃,以除胀满。
全方共奏益气健脾,宽胸开胃之功。
寓补于消,消而不过,无伤中之弊,为消补兼施之良剂。
临床常用于㈠脾胃虚弱,面色萎黄,胸腹胀满,精神倦怠和四肢无力等;㈡用于身体衰弱,食欲不振,浮肿肢倦;对慢性病患者的恢复期有增加食欲,促进健康的作用。
本品为蜜丸,口服,1次1丸,1日2次。
人参健脾丸处方由神曲(麸炒)、白术(麸炒)、麦芽(炒)、陈皮、枳壳(麸炒)、党参、山楂(炒)、人参共八味药组成。
本品为《济生方》“白术饮”加减。
方用人参、党参补中益气健脾;白术健脾燥湿,扶助运化;陈皮、枳壳行气宽胸,以除胀满;神曲、麦芽、山楂消积导滞,以助消化。
诸药合用有健脾开胃,增强体质的功效。
临床常用于㈠身体衰弱:表现为面色萎黄,肠鸣腹泻,精神倦怠,胸腹胀满及舌苔白腻;㈡用于泄泻:表现为大便溏泻,时溏时泻,饮食不消,肠鸣,纳呆,消瘦等;㈢用于小儿疳积:表现为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精神萎靡,头发枯干等。
本品为蜜丸,口服,1次1丸,1日2次。
附子理中丸处方由附子(制)、甘草、党参、干姜、白术(麸炒)共五味药组成。
本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治疗脾胃虚寒的常用成药。
方用附子辛热,性走不守,回阳,增强血液循环以充四味;干姜温中散寒,恢复脾阳;党参补气健脾,振奋脾胃功能;白术健脾燥湿,以助脾运;甘草调和诸药兼补脾和中。
诸药配合,具有温中助阳,补益脾胃之功。
临床常用于㈠慢性肠炎:症见食欲不振,脘腹疼痛,喜温喜按,不能吃生冷硬物,手足厥冷,属于脾胃阳虚的脉微弱者;㈡用于急性胃肠炎:症见呕吐腹痛,下利清稀,四肢冰冷,舌苔白及脉濡弱者;㈢用于妇女痛经,白带多而清稀,腹部喜温喜按者。
本品为蜜丸,口服,1次1丸,1日2次。
胃肠安丸处方由沉香、木香、枳壳、厚朴、檀香、川芎、巴豆霜、大黄、麝香、朱砂、大枣共十一味药组成。
本品为临床经验方,具有芳香化浊,理气止痛,健胃导滞的功能,用于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肠炎,菌痢,胸腹胀满,腹痛和食积乳积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