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曲关系新探_曲调_曲辞_词谱阶段性区分的意义_戴伟华

合集下载

浅析唐宋词与当代流行歌曲的关系

浅析唐宋词与当代流行歌曲的关系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浅析唐宋词与当代流行歌曲的关系赵芊宇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摘 要:不知从何时起,中国风、古风歌曲创作在歌坛上成为一大流行,备受人们喜爱。

唐宋词创制之初即为一种说唱文学样式,其中大部分可视为我国唐宋时期的流行歌曲。

作为不同时期的流行歌曲,二者在很多方面都具有相似性,颇具有承继创新的意味,但因年代久远它们又在语言表达、主题内容等方面有差异。

本文将从唐宋词与当代流行歌曲的继承性、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分析,初步探寻两者的关系,于当代流行音乐的发展之路中提供方向。

关键词:唐宋词;当代流行歌曲;继承性;相似性;差异性作者简介:赵芊宇(1997-),女,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1-056-02唐宋词历经百年传诵仍具现代研究价值和意义,目前乐坛中盛行的中国风、古风歌曲创作在引起听众兴趣的同时,也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

唐宋词与当代流行歌曲的关系研究在过去十年中已有数位学者进行过探讨和剖析,如以流行歌曲为视角从新审视和从新诠释唐宋词,对比唐宋词和当代流行音乐的异同,对后来学者钻研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但在两者关系的研究中,我们不应仅仅只看到唐宋词与当代流行歌曲表面的继承和引用,两者内蕴的不同情感和内涵更值得引起探究。

一、百年沉淀添新曲有些当代流行歌曲是对唐宋词的直接继承和发展,使唐宋词历经数百年重新焕发生机,其继承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整体继承和局部继承。

第一,部分当代的流行歌曲是以唐宋词为歌词并直接添置新的曲调,从而丰富流行歌曲的内容与主题,扩展了流行歌曲的受众面。

当代流行歌曲多用以抒发婉转细腻的情感,这与唐宋词的抒情性具有很大的一致性,促进个人情感的抒发和流露。

与此同时,唐宋词作为一种倚声填词的新歌体,于创制之初就是应和之作,因此为将唐宋词添新曲后直接进行演唱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邓丽君演唱的专辑《淡淡幽情》应该是最负盛名且传唱度最广的作品,该专辑中收录了许多唐宋词名篇,如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知愁滋味)、秦观《桃园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聂胜琼《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配以新曲别具一番风味。

中国当代唐宋诗词为题材的艺术歌曲创作分析

中国当代唐宋诗词为题材的艺术歌曲创作分析

中国当代唐宋诗词为题材的艺术歌曲创作分析摘要:将唐宋诗词作为音乐题材,在我国艺术创作中较为常,通过将唐宋诗词和音乐的结合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音乐风格,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在以唐宋诗词为题材的歌曲创作中,作品既富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也兼具了优美的乐曲旋律,给人以听觉上的完美享受。

本文就当代中国的唐宋诗词为题材的艺术歌曲创作进行了分析,重点对相关作品的词曲结合形态、调性结构等进行分析,进而归纳当代以唐宋诗词为题材的艺术歌曲创作特点。

关键词:唐宋诗词;艺术歌曲;音阶材料;和声形态;调性结构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唐宋诗词为题材的艺术歌曲形式开始成为中国艺术歌曲的独特风景。

相比其他层出不穷的音乐流派,以唐宋诗词为题材的艺术歌曲将中国优秀的诗歌文化和乐曲结合起来,形成了一批好听的音乐歌曲,有的优秀作品更是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并不断被翻唱。

我国的作曲家们也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尝试,在以唐宋诗词为题材的基础上进行着各种创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本文就结合一些以唐宋诗词为题材的创作歌曲进行分析,进一步分析该类题材歌曲创作的形式形态及特点。

一、以唐宋诗词为题材的中国艺术歌曲发展现状在早期使用唐宋诗词为题材进行创作的就有著名的作曲家冼星海先生,他在1936年创作了《别情·采桑子》,在1944年创作了《忆秦娥》等等,在《忆秦娥》中,他在伴奏中融入了长笛和钢琴,让整个作品韵味十足。

还有刘雪庵的《春夜洛城闻笛)、林声翁的《满江红》、应尚能的《渔夫》、马思聪的《残阳》、《静》等等,都是早期的唐宋诗词创作歌曲且具有较高水平。

虽然在文革时期的创作有所减少,但仍然有一些作品现世。

到了八九十年代,一批新时期的作曲家出现了,而以唐宋诗词为题材的歌曲创作也迎来了新的创新和发展。

还有一些各地开展的艺术歌曲创作类的学术活动,也推动了当代以唐宋诗词为题材的中国艺术歌曲创作,如第一届以“中国古诗词”为题的音乐会、首届艺术院校中国艺术歌曲演唱与创作比赛、“中国音乐金钟奖”评选等活动,都为该类题材的艺术歌曲创作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平台,也涌现出了罗忠铭、叶小钢、尚德义、黎英海等优秀的作曲家。

【VIP专享】唐宋词赏析学习心得001词的起源

【VIP专享】唐宋词赏析学习心得001词的起源

槐榆柳学习心得系列之唐宋词赏析编号:001词的起源一、词是“曲子词”的简称我们今天所说的词,是个狭义的概念,实际是指依照一定曲调(词牌)所填之词。

即“因声以度词,……,句度短长之数,声韵平上之差,莫不由之准度。

”“由乐以定词,非选词以配乐。

”所以就本质含义来说,词应该是“曲子词”的简称。

“曲子词”的称谓,最早见于欧阳炯(公元896—971年)941年为《花间集》所作的序言中。

“因集近来诗客曲子词五百首,分为十卷。

以炯粗预知音,辱请命题,仍为叙引。

昔郢人有歌《阳春》者,号为绝唱,乃命之为《花间集》。

”至于其他称谓如“今曲子”、“曲子”、“长短句”、“诗馀”等,不能反映出我们今天所说的词之本质。

需要注意地是先产生了词这种文学形式,后来才出现了符合词的文体特征的称谓“曲子词”。

词本来可以吟唱,曲本来可以弹奏,与我们现在的歌曲类似。

至北宋末期,词、曲各自发展,逐渐分道扬镳。

用于弹奏歌唱的曲谱部分渐渐流失,只剩下句读长短、平仄音韵的词牌格式,大量的词只可吟诵,不能再用于演奏和歌唱。

但“依曲填词”的本质没有发生改变,直到清代甚至今天都是如此。

词的这个本质告诉我们词绝不是“长短不葺之诗”,也绝不是“诗余”。

在宋代,词的创作领域大大拓宽,其创作数量和创作水平也是空前绝后。

唐宋词以其熠熠生辉的高度艺术成就,奠定了词做为独立文学形式的存在地位。

二、词所依之声源于“燕乐杂曲”既然词是依曲谱而填词,所以要探究词的起源,就不得不探究一下曲谱的来龙去脉。

中国古代遗留下的音乐,到南北朝末期已基本上流失殆尽。

这一点不但可以从中国音乐史去考证,也可以通过中国古代诗歌和音乐的密切关系来印证。

比如《诗经》、《楚辞》(部分)、汉魏六朝时期的乐府诗歌,原来都是配乐演唱的。

但在音乐发展变化中,旧的音乐不断消亡转化,新的音乐和新的歌辞不断产生,使得原来与旧音乐配合演唱的诗歌慢慢丢失了演唱功能,歌辞变为了纯粹的文字作品。

《诗经》到汉代就只有少数勉强能唱,汉乐府到了南北朝时,多数都不能演唱了,南北朝至唐代所写的古题乐府诗,都只能诵读,而不再是可以演唱的歌辞。

2021宋大曲与宋词词牌及宋词情调的关系探析范文2

2021宋大曲与宋词词牌及宋词情调的关系探析范文2

2021宋大曲与宋词词牌及宋词情调的关系探析范文 想要了解宋大曲,就需要了解它的来源。

宋大曲是唐宋大曲的一部分。

而唐宋大曲主要是燕乐大曲。

事实上,燕乐大曲和汉代雅乐具有密切的血缘关系。

可以这样说,燕乐大曲就是汉代雅乐在唐代的新发展。

唐代作为雅乐和燕乐的融合时期,在唐宋大曲中,虽然保留着相当一部分雅乐大曲的结构,比如它特有的艳、乱、趋等结构,但燕乐才是真正的主角。

在宋代以后,雅乐大曲在唐宋大曲占有的比例更少,基本上可以进入艺术的“奠”堂,供曲高和寡的观众凭吊缅怀了。

宋代著名学者、思想家朱熹在《朱子语类》中提到欣赏雅乐的观众越来越少,感慨古时候经典如《关雎》、《鹿鸣》也成为流俗之作。

朱熹的感慨有些书生气,大曲没有延续前代雅乐的路线走:一是因为时代变迁,前朝大曲多半散佚;其二,宋代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崛起,并且形成一定实力的文化消费群体。

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市民阶层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越来越强烈。

针对传统大曲,他们没有经济能力,也没有审美能力欣赏。

这也是摘遍形成的重要原因[1]2。

事实上,宋大曲的这种转变,不仅仅是大曲在宋朝的移风易俗,也是大曲重新获得生命力的标志。

摘遍的出现,让宋大曲形成了曲破、慢、令、近、引等表演程序。

而这又影响到宋词的发展,并且给宋词词牌和情调的形成提供了艺术源泉。

一、宋大曲概述 关于宋大曲的具体定义,时至今日,学术界依旧没有统一说法。

在古书典籍中,我们能够找到关于宋大曲的定义。

比如说,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五》如是说:“所谓‘大遍’者,有序、引、歌、翕瓦、嗺、哨、催、撷、衮、行、中腔、踏歌之类,凡数十解,每解有数叠者。

裁截用之,则谓之‘摘遍’,今人大曲,皆是裁用,悉非大遍也。

”南宋词人张炎在《词源》中如是定义:“法曲有散序、歌头,声音近古,大曲有所不及。

”事实上,无论是沈括还是张炎,他们都是从宋大曲的结构上阐释,而且说明了宋大曲采取摘遍的形式演奏。

换而言之,宋大曲跟随时代潮流,从结构上经历繁杂到精简的过程。

带过曲成因新探

带过曲成因新探

带过曲成因新探带过曲一般是由两支或三支(明康海【四块玉过骂玉郎感皇恩采茶歌】为四支连用,但为个例)不同曲调所构成的一种小型组曲,是小令的一种特殊体式。

它与重头小令相较,更强调整一性,首尾一韵到底,文意一脉贯通;但与套数相比,曲牌之间的联系则较为松散,在传世曲选和出土文献中都可看到一首带过曲的两支曲牌拆分开来或只取一半的传播现象。

这种特殊的地位决定了带过曲研究的学术价值。

而目前,带过曲在散曲体式研究中最为薄弱。

本文试图通过新材料的发现,从传播的角度对带过曲成因作出新的解释。

一、带过曲成因诸说辨析关于带过曲的成因,目前学界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1.“临笔续拈”说。

此种观点由任二北先生在《散曲之研究》中提出,认为带过曲初生于曲家写作之中,“即作者填一调毕,意犹未尽,再续拈一他调,而此两调之间,音律又适能衔接也。

倘两调尤嫌不足,则可以三之;但到三调为止,不能再增,再欲有增,则进而改作套曲可也”①。

这一观点影响甚大,为人辗转相引。

如罗锦堂《论带过曲与集曲》②、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及众多辞书都采纳了任说。

2.“摘调”说。

孙玄龄《元散曲的音乐》针对任说提出了许多质疑,认为带过曲是将套数中具有固定衔接关系的曲组摘取出来而成,我们称其为“摘调”说。

汪志勇《元散曲中的带过曲研究》一文对这一观点有进一步的阐发。

[1]赵义山《元散曲概论(修订本)》、李希凡主编《中华艺术通史》(元代卷)等均赞成此说。

3.“套数过渡”说。

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不同意“摘调”说,认为带过曲是“较缠达、缠令更为‘原始’的‘异调衔接’方式在北曲中的遗留”[2](P58)。

带过曲产生在套数成立之前,“从‘一曲带尾’到异曲‘带过’,由异曲带过生发、扩大为缠令、缠达之‘赚’,再进一步完善为北套——这一过程便构成了一部从孕育、发生到形成的完整历史”[2](P61)。

我们将其概括为“套数过渡”说。

“临笔续拈”说虽然曾经为曲学界普遍接受,但漏洞也是很明显的:一是作家创作时往往先有通盘考虑,成竹在胸,才会下笔。

唐宋词曲关系新探_曲调_曲辞_词谱阶段性区分的意义_戴伟华

唐宋词曲关系新探_曲调_曲辞_词谱阶段性区分的意义_戴伟华

文◎戴伟华张之为唐宋词曲关系新探———曲调、曲辞、词谱阶段性区分的意义┃元稹《乐府古题序》:“(操引谣讴歌曲词调)八名皆起于郊祭军宾吉凶苦乐之际,在音声者,因声以度词,审调以节唱,句度短长之数,声韵平上之差,莫不由之准度,而又别在琴瑟者。

……斯皆由乐以选词,非由调以选乐也。

”“(诗行咏吟题怨叹章篇)九名皆属事而作。

虽题号不同而悉谓之为诗,可也。

后之审乐者,往往取其词度为歌曲,盖选词以配乐,而非由乐以定词也。

”①按,“由乐以选词,非由调以选乐”方之于“选词以配乐,而非由乐以定词”,则“由调以选乐”中“调”当为“词”之误写,即“由乐以选词,非由词以选乐”。

元稹所论因文类不同而产生词、乐相配合的不同关系,未必能反映古代有关文类的实际,但对人们研究词与音乐关系有很大启发。

显然,唐代诗与音乐联系的实际,有“由乐以选词,非由词以选乐”和“选词以配乐,而非由乐以定词”两种情况。

(一)由词以选乐。

词在先,而以词配乐。

薛用弱《集异记》卷2:“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

……三诗人共诣旗亭,贳酒小饮。

……俄而一伶拊节而唱,乃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

’寻又一妓讴之曰:‘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

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

’适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

’……须臾,次至双鬟发声,则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之涣即擨歈二子曰:‘田舍奴,我岂妄哉!’因大谐笑。

”②王昌龄等人之诗非为歌而作,但都为歌令所歌。

其词和乐的配合,是歌伶选词配乐的过程。

(二)由乐以定词。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是乐调在先,伶人唱诗人绝句,不会为某一绝句专作一曲调,而是选一曲调以唱其诗。

故讨论词曲关系时,可以将“曲调”看成“词”生产的第一阶段。

曲调可独立于曲辞而存在,当辞与曲相配时也不专为词所用,但可以生成词。

从齐言(多为绝句)可唱入曲看,曲调和曲辞的结合应是相当宽松和自由的,无固定的对应关系。

浅议唐宋音乐文化转型

浅议唐宋音乐文化转型

浅议唐宋音乐文化转型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中国音乐从古典到民间的转型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音乐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与变革,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文化传统。

唐宋时期的音乐文化转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音乐形式多样化。

唐宋时期的音乐形式包括宫廷音乐、寺庙音乐、民间音乐等多种类型。

在宫廷音乐方面,唐代的宫廷音乐以宴会、祭祀等场合为主,曲调优雅舒缓,曲艺形式丰富多样。

宋代的宫廷音乐则更加注重音乐表现的情感,注重音乐的内涵与情绪的表达。

在寺庙音乐方面,唐宋时期的寺庙音乐主要用于佛教仪式和祭祀活动,音乐形式庄严肃穆。

在民间音乐方面,唐宋时期的民间音乐成为人们生活娱乐的一部分,曲调朴实自然,歌词真挚流畅,反映了人民生活的真实感受。

二、音乐表达方式丰富多样。

唐宋时期的音乐表达方式包括器乐、声乐、琴曲、歌曲等多种形式。

在器乐方面,唐宋时期的器乐以“乐府”为代表,乐器种类繁多,演奏技巧高超,音乐风格典雅细腻。

在声乐方面,唐宋时期的声乐主要是诗词的吟唱,艺术家通过歌唱的方式传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

在琴曲方面,唐宋时期的琴曲以古琴为主要乐器,曲调婉转动听,富有古典文化的艺术气息。

在歌曲方面,唐宋时期的歌曲以民间歌谣为主,歌词内容广泛,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三、音乐创作风格独特。

唐宋时期的音乐创作注重音乐的艺术性和表达能力,在表现手法和创作风格上具有独特性。

唐代的音乐创作注重音乐的节奏和韵律,曲调明快舒缓,具有浓郁的节日气氛。

宋代的音乐创作则更加注重音乐的情感表达和内涵表现,曲调婉转柔和,歌词含蓄细腻,给人一种深思熟虑的感觉。

唐宋时期的音乐创作风格独特,不仅受到了时代背景的影响,也展现了艺术家个人的风格和才华。

词学基本常识概说

词学基本常识概说

《浣溪沙》 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 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 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后主李煜多才多艺,诗文俱工, 书画兼擅,词的成就尤高。其词以 南唐灭亡被遣入宋为界分为前后两 期。前期多写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 后期由于经历了从一国之君到阶下 囚的巨大变化,遂于今昔盛衰的对 比、伤春悲秋的吟咏中倾诉了思念 故国、悲悼亡国的深哀巨恸,凄怆 动人。
四、雅乐与宴乐的所属音乐机构 词是伴随者隋唐新兴的宴乐而产生 的音乐文学,大约在出初盛唐时在民 间孕育,中晚唐成型,至宋代大兴。 所谓胡夷里巷之乐。 雅乐由大乐府、太常署掌管,负责 国家的重大的典礼。宴乐由朝廷的教 坊机构管理。崔令钦的《教坊记》是 一个俗乐机构。
第二节 词的体制与音乐的关系
关于令、引、近、慢等音乐学术语
“引”本是古代乐曲的一种名称。 “引亦曲也。”相当于引子,后来各种 乐府歌曲常以引为名。唐宋大曲中有 “引”类,属于大曲的先头部分,就是 在歌前的意思。最短的引词《翠华引》 《拓枝引》(摘自大型舞曲《拓枝》),
二十四字;最长的引词《迷神曲引》,九十 九字。
关于令、引、近、慢等音乐学术语
近,又称为近拍。亦出于大曲,当 列于慢曲之后,令曲之前,是慢曲之 后近于入破的曲调,即接近曲子核心 的乐曲。最短的近词《郭郎儿近拍》 《隔浦莲近拍》,双调,七十三字; 最长的近词《剑器近》,双调,九十 六字。
关于令、引、近、慢等音乐学术语 “慢”是慢曲子的简称,与急曲子相
对而言。调长拍缓是慢曲的特点。慢词
五、以乐律用字,严辨四声
严辨四声,甚至还要分五音,就是喉音、舌 音、齿音、鼻音、唇音,李清照的《声声慢》 十分讲究齿音。齿音有韵头韵腹韵尾,必须 唱得清清楚楚,如李煜词《破阵子令》上片: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 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其中“四十年来家国”之“家”要吐字清晰, 字正腔圆。

唐代曲谱知识点总结

唐代曲谱知识点总结

唐代曲谱知识点总结一、唐代曲谱的形式唐代曲谱是中国古代音乐的书写记录,它主要以简谱形式存在,包括五线谱、六线谱、七线谱等不同形式。

唐代曲谱的内容主要包括歌词和乐谱两部分,其中歌词记载了曲谱的歌词内容,而乐谱则是用音符表示乐曲的旋律。

同时,唐代曲谱在书写形式上也有不同,有竖排书写、横排书写、横竖结合等多种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之处。

二、唐代曲谱的分类根据不同的乐器和音乐风格,唐代曲谱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其中最主要的是歌谱和器乐谱两种类型。

歌谱是以歌词为主要内容,强调歌唱,通常包括男声歌谱、女声歌谱、合唱歌谱等不同形式。

而器乐谱则是以乐器演奏为主,强调乐器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方式,通常包括琴谱、箫谱、笛谱、鼓谱等不同形式。

此外,唐代曲谱还根据音乐的风格和主题可以分为宫廷曲谱、民间曲谱、宗教曲谱等多种类型。

三、唐代曲谱的特点唐代曲谱在内容和形式上均具有独特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内容多样化:唐代曲谱的内容非常丰富多样,不仅包括爱情、离别、怀念、思乡等情感主题,还包括祈福、赞美、祭祀等宗教主题,以及描写自然景色、田园生活等田园主题。

这些丰富的主题内容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多元化和文化的繁荣。

2. 格律工整:唐代曲谱在歌词的写作和乐谱的编排上都注重格律的工整和规范,歌词通常采用五言、七言绝句等定型格式,乐谱也注重旋律的规范和节奏的编排,使音乐表现更加规范和清晰。

3. 易学易唱:唐代曲谱的歌词和乐谱都注重易学易唱的特点,歌词使用常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不难理解和吟唱,乐谱也使用简单明了的音符和节奏,便于演奏和传唱。

四、唐代曲谱的价值唐代曲谱是中国古代音乐的珍贵遗产,它不仅反映了唐代音乐的风貌和特点,还反映了唐代社会、文化和音乐艺术的发展变化。

研究和学习唐代曲谱具有重要的价值:1. 文化遗产:唐代曲谱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当时的音乐艺术形式、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对研究和了解唐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浅谈宋词音乐对曲式手段的运用

浅谈宋词音乐对曲式手段的运用

浅谈宋词音乐对曲式手段的运用宋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平民娱乐形式大发展的历史时期。

曲子就是宋代平民娱乐的形式之一。

它成长发育于唐、五代,成熟繁荣于宋代,并以此为渊源,逐步发展,形成了中国戏曲、曲艺的曲牌体的音乐唱腔体系。

在曲子即宋词词调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当时的乐工、艺伎和精通音律的文人雅士,巧妙地运用曲式手段,有效地丰富发展了词调音乐,将我国古代社会艺术歌曲的创作推向了一个空前繁荣的历史时期。

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手法对于我们今天仍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词调音乐的发展与繁荣,是和中国古代社会由唐末、五代到北宋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密切相关的。

唐末的农民大起义、藩镇割据和五代的将帅跋扈、篡弑频发,基本摧毁了魏晋以来延续上千年的封建士族门阀制度,严重冲击了孔孟之道在精神领域的统治地位,再由于与西夏、辽金鼎峙中在军事上处于下风,这使得北宋社会失去了昂扬宏大的气势;而与其同时,社会相对和平安逸,生产力得到了恢复和提高,商品经济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呈现出一派平民社会琐屑耽乐的景象。

这为人们系心于现实生活,并从现实生活所生发的喜怒哀乐中寻求精神和感情寄托提供了条件。

人们开始在平常的现实生活中,在平凡的人物及其情感世界体验美、发现美、创造美。

这反映在音乐世界,就是由两汉、魏晋发展到隋唐达到顶峰,融歌唱、舞蹈、器乐为一体,规模宏大,以皇家贵族为服务对象的大曲,轰然倒地,迅速退出音乐领域的主导地位,而在市井里巷传唱的单曲小调却快速发展起来,登堂入室,坐上了那个时代音乐创作的第一把交椅,并相辅相成推动了那一时期的音乐文学即宋词达到了与唐诗双峰并峙的辉煌之巅。

词调音乐和宋词的繁荣辉煌,都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那一时期的音乐人,注意运用曲式手段,突出曲式功能来创新创造词牌新调,进行了很多尝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由于宋词词调乐谱的散失,只能根据词牌、词作、相关资料及前人研究的成果试析如下。

《唐宋文学》第八讲新文体的诞生---唐五代词

《唐宋文学》第八讲新文体的诞生---唐五代词

第八讲新文体的诞生:唐五代词一,词的起源1,词与音乐之关系燕乐。

自唐天宝十三载,始诏法曲与胡部合奏,自此乐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

(沈括《梦溪笔谈》卷五)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

(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

(《旧唐书·音乐志》)词者,盖出于唐之诗人,采乐府之音,以制新律,因系其词,故曰“词”。

《传》曰:“意内而言外,谓之词。

”(张惠言《词选》)2,词与其他文体之关系词集名称:诗馀、乐府、曲子、琴趣、琴谱、樵唱、渔唱、瑟谱、村笛、笙谱、新声、清弄、馀音、琴雅、桐谱、绮语、口业、诗剩、自度曲、烟语1),诗馀说:苏轼《祭张子野文》:清诗绝俗,甚典而丽,搜研物情,刮发幽翳。

微词宛转,盖诗之裔。

宋荦《瑶华集序》:“填词之名,肇于唐李供奉《忆秦娥》、《菩萨蛮》二阕,而其实自《雅》、《颂》、《繁》、《遏》、《渠》等篇,已具错综抗坠之法,早为温韦诸君子滥觞已。

”a,和声说沈约《梦溪笔谈》:诗之外又有和声,则所谓曲也。

古乐府皆有声有词,连属书之。

如曰贺贺贺、何何何之类,皆和声也。

今管弦之中缠声,亦其遗法也。

唐人乃以词填入曲中,不复用和声。

支持者:胡震亨《唐音癸签》、况周颐《蕙风词话》b,泛声说《朱子语类·诗文》:古乐府诗只是诗,中间却添了许多泛声,逐一添个实字,遂成长短句,今曲子便是。

c,综合说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浪淘沙》,二十八字绝句耳,李主衍之为五十余字。

《阳关曲》,亦二十八字绝句耳,元人歌之至一百余字。

词转于诗,歌诗有泛声,有衬字,并而填之,则调有长短,字有多少,而成词矣。

故《竹枝》、《柳枝》诸体,无非词,亦无非绝句也。

然作谱者不录此体,则失词源。

选集者尽录此体,又紊词界。

若其人素不知按拍,而我于其诗卷中,强拈此等作,名之曰词,列入词选,不独燕书燕说,顿失作者初心。

而又词又诗,反令二十八字并无一定归宿。

古代诗词与现代音乐的联系

古代诗词与现代音乐的联系

古代诗词与现代音乐的联系诗词与音乐一直以来都被视为艺术的精髓。

无论是古代的诗词还是现代的音乐,在表达情感和传递意义方面,都有着相似的特点和共同的目标。

本文将探讨古代诗词与现代音乐之间的联系,从旋律、情感表达和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旋律的相似性在古代诗词和现代音乐中,旋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古代诗词通过押韵和平仄等技巧来形成独特的韵律感,而现代音乐也借助和弦、节奏和流行曲式等元素来呈现独特的旋律。

无论是古代的《离骚》还是现代的流行歌曲,它们都通过旋律来传递情感和吸引听众。

二、情感表达的共通之处古代诗词和现代音乐都是情感表达的媒介。

无论是古人吟咏诗词还是现代歌手唱响歌曲,他们都通过语言和音乐,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感受。

古代的唐诗宋词常常通过优美的语言和意象来表达爱情、离别、怀旧等情感,而现代音乐也通过歌词和音乐旋律,抒发爱情、友谊、梦想等主题。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诗词和音乐都是情感的载体,将人们的情感内核传递给读者和听众。

三、文化传承的延续古代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记忆。

古代文人墨客们通过创作诗词的方式,抒发对生活、自然和人情的理解和感悟。

而现代音乐也能够承载这样的文化传承功能。

例如,一些现代歌曲融入了古代诗词的元素,使得古典文化能够在现代音乐中得以延续。

通过将古代的诗词与现代音乐相结合,使得古代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

四、情感共鸣的产生古代诗词和现代音乐都有着强烈的情感共鸣力。

无论是古代的《静夜思》还是现代的民谣,它们都能够触动人心,引起读者和听众的共鸣。

古代诗词通过文字的表达和修辞手法,唤起人们对生活的共鸣和思考;而现代音乐也通过旋律和歌词的搭配,打动听众的心灵。

由于情感共鸣的存在,古代诗词和现代音乐都能够深入人心,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结:古代诗词与现代音乐之间存在着深厚的联系。

无论是旋律上的相似性,还是情感表达、文化传承和情感共鸣等方面,古代诗词和现代音乐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浅议唐宋音乐文化转型

浅议唐宋音乐文化转型

浅议唐宋音乐文化转型唐宋时期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是从传统音乐向现代音乐转型的重要过渡阶段。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音乐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

首先,唐宋时期是中国音乐史上一个充满活力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许多优秀的音乐家、作曲家和音乐史学家涌现出来,他们的作品和思想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唐代的大音乐家、作曲家韩愈、刘禹锡等人都以其出众的才华和创新精神为后来的音乐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到了宋代,大音乐家蔡邕更是被音乐人们誉为“音律之师”,他的《平沙落雁·塞上曲》和《高山流水》等作品都为中国音乐带来了新的风貌。

其次,唐宋时期的音乐格调更趋合理化与理性化。

传统的中国音乐倾向于依据“五音”、“六律”等传统道德伦理观来编排曲调和歌词,富有古典意味。

而唐宋时期的音乐家在音乐创作与表演中增加了更多的科技元素,如依据天文历法编排曲调和表演等。

这种理性化的思路和科技元素的加入,使得唐宋时期的音乐显得更加实用、流派多样、变化多样、博大精深,传承至今仍受大众喜爱。

再次,唐宋时期的音乐创新开创了中国音乐的国际地位。

在这个时期,中国音乐不仅向内部的变化,而且向外部的联系和交流拓展。

据史料记载,唐宋时期的经济飞速发展,从而导致了社会的文化和艺术的繁荣。

同时,由于对外交往的开放,唐宋时期的音乐也开始向外界传播,吸引了许多外国音乐家的目光。

在高度重视文化与艺术的唐宋时期,不少中外名音和文化人才往来互访,并开启了一段融合中西文化、它山遥近的音乐史上新篇章。

最后,唐宋时期的音乐为后世带来了广泛的历史价值。

唐宋时期的音乐文化,不仅通过音乐作品表现出了那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和文化风貌,更是反映了中国音乐历史上坚定的创新和发展出路。

如今,唐宋时期的音乐已成为文化遗产,被无数人民群众高度关注和重视。

总之,唐宋时期是中国音乐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型时期。

通过唐宋时期的音乐文化转型,中国音乐创造了许多新的历史价值,除了它的音乐创新和作品,还有其所蕴含的文化与艺术精神等,对于我们今天仍然具有巨大的启示作用。

唐宋时期的词曲艺术与抒情文学

唐宋时期的词曲艺术与抒情文学

唐宋时期的词曲艺术与抒情文学唐朝和宋朝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两个黄金时代,以其文化与艺术的繁荣发展而著称于世。

在这个时期,词曲艺术和抒情文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唐宋时期的词曲艺术与抒情文学的历史背景、特点和代表作品,以此了解唐宋文学的魅力与精华。

历史背景唐宋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两个大时代,前者是618年至907年,后者是960年至1279年。

唐朝时期,中国文化艺术达到了一个辉煌的顶峰,成为世界文化的瑰宝。

唐朝以其开放与进步的特点吸引了大量外来人才,他们带来的文化和艺术理念加速了唐朝文化的繁荣。

唐朝的文学以诗歌为主,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

宋朝时期,随着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中国文化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宋朝时期的文学特别注重文情词意的表现,诗、词、曲、赋互相交织,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学体系。

宋代词曲之风盛行,成为书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唐宋文艺的发展。

特点唐宋时期的词曲艺术和抒情文学具有多种特点。

首先是情感的表达。

唐宋词曲着重于对感情的表达,歌颂美好的感情,表达内心的世界。

其次是艺术的表现。

唐宋词曲尤其注重艺术表现手法,具有高超的艺术价值,其艺术风格和形式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是时代的特点。

唐代以自由奔放的文化风气见长,而宋代则是注重礼仪、重视思想的文化氛围。

唐宋时期的文化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其特殊性,各自有着不同的特色和魅力。

代表作品唐宋词曲有着众多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代表了唐宋词曲的精华和传统。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

这首诗激扬文字,豪放不羁,表达了作者豁达、开朗的个性和追求自由的深切愿望。

该诗被誉为“盛唐诗人大一统”的代表作,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和文学艺术价值。

宋代的词、曲以清新、婉丽、含蓄、深情的风格受到人们的喜爱。

其中,唐传奇《霍小玉》被认为是宋元四大奇书之一,讲述了一个自由率真的女子的传奇故事,具有令人动容的情感和故事性,极具吸引力。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试论宋词词调与曲调的“重合”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试论宋词词调与曲调的“重合”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THE NEW VOICE OF YUE —FU (The Academic Periodical of Sheny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 )[1]:何洁(1976~)女,河南大学欧亚国际学院副教授。

[2]邓文铭笺注《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出版,第549页。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宋词由于其词调与曲调相结合而形成的多重美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艺术史上的瑰宝。

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的词作《如梦令·赠歌者》便记述了其听词乐表演后的感受:“韵胜仙凤缥缈,的皪娇波宜笑。

串玉一声歌,占断多情风调。

清妙、清妙、留住飞云多少。

”那么,词的表演何以“能使声振林木,响遏行云”?”[2]演唱词的佳人娇波鲜艳,串玉般的歌喉竟令人感到“仙风缥缈”!为什么唱词能使欣赏者达到这样如醉如痴的程度?这一系列的追问,使我不由将目光投向“词调”与“曲调”这对难舍难分的“同胞手足”。

由此,本文将从宋词词调与曲调的关系入手,探讨在当下促使二者“重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曲词相依众所周知,宋代是词发展的鼎盛时期。

其间,词调与曲调二为一体,形成了熠熠生辉的词乐文化。

从二者的关系来看,表现为词调对曲调的相对服从。

这种相对的服从关系表现在以下方面:1.歌词与曲调在情调原则上应一致。

2.每首歌词的段落原则上同每支曲调的乐段相等。

3.每首歌词的每个段落中的句数大体与每支曲调的相应乐段中的乐句一致。

4.每句歌词的字数一般应与每个乐句的音数对应,即一字一音或数音。

5.歌词中尤为字的发音和声调原则上随曲调音符的音高而变化。

6.歌词的韵位和韵字的续音与曲中的基音位置与音高一般要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宋词的艺术真缔在于其内含的曲词和合的素质。

其中,“曲”凭借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等节奏元素表达作者的内心情[内容提要]词,产生于唐宋时期,是一种与音乐相结合,可以歌唱的新兴抒情诗体。

宋元时期的词调音乐和琴曲

宋元时期的词调音乐和琴曲

欣赏

《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元杂剧
元杂剧又称元曲
体裁
“令”是最简单的形式; “引”、“近”长于小令,而短于慢曲; “慢”曲调较长,富有抒情效果; “犯”则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在词牌曲调中 转调,一种是指把原来分属几个不同曲牌的 乐句联成一个新的曲牌。

婉约派——抒发相思离别之情,风格清丽柔
婉,讲究音律与曲调的配合。 豪放派——开拓了词的表现内容,打破了过 于严格的音律束缚,风格雄健粗犷。
宋元时期的词调音乐和琴曲
社会环境

农商繁荣发达 市民阶层壮大 国际贸易型大都市
音乐文化的转折
1)音乐性质
宫廷——民间 贵族化——平民化 2)音乐形式 钟磬之乐——歌舞大曲——戏曲与说唱— —传奇和民歌 也正是由于戏曲艺术的确立与发展,标志 着我国民族传统音乐步入新的阶段。
词调音乐
概念:词调音乐类属于文人音乐,它是“音乐 与文学高度结合的产物”,与中国文人息息 相关,不仅体现出文人的才学,同样也反映 出他们的审美、精神品格等等。 人文音乐: 文人音乐指的是由我国历代有文 化修养的知识阶层创作或参与创作、完善和 传承的传统音乐。它包括琴乐和词调音乐两 个方面。
姜夔
南宋词人兼音乐家姜夔创作词调17首,是目
前仅存的词调音乐。他作有自度曲《扬州慢 》,《杏花天影》等十四首,载于《白石道 人歌曲》,并注有“俗字谱”(古工尺谱),是 宋代词调音乐的珍贵遗产。姜夔的自度曲“ 词乐浑然一体,风格委婉抒情,清新典雅” ;在调式、转调等技巧处理上精致细腻;有 一种独特而又深式。

唐宋词曲研究

唐宋词曲研究

唐宋词曲研究唐宋词曲是中国文化中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顶峰之一。

在唐宋时期,诗词歌赋风靡一时,作品千篇一律,千姿百态,文化内涵丰富多彩。

世人对唐宋词曲的研究,不仅仅止步于欣赏和赏析,更多的是深入探究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学、文化、思想和历史背景。

唐宋词曲研究的重要性在于,从中可以深刻认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和千年沉淀。

第一部分:唐宋词曲的历史背景唐宋词曲,是指唐代中叶至宋代初期(公元8-10世纪至11-12世纪)的词曲。

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学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的文学创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时期,以“诗”为代表的文学成为主流,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到了宋朝时期,以“词”为主的文学逐渐成为主流,词人不仅注重意境、形式,更注重词的音乐性和艺术性。

这个时期的文学广泛地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唐宋时期的文学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被人们广泛传颂和传承。

第二部分:唐宋词曲的文化内涵唐宋词曲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其中既有对美的追求,也包含了道德、哲学、宗教等文化因素。

唐宋词曲中的美学追求最为突出,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审美思想和美学理论,注重的是意境、情感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

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将进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旨在抒发自己豪情壮志,表现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追求人生乐趣和生命意义的精神。

与此同时,唐宋词曲还反映了道德、哲学和宗教等方面的文化影响。

唐朝时期的诗歌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文化氛围,它们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伦理观和宗教观,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作品都充满了哲学和宗教色彩,揭示了人类面对生死、命运等大问题不同的认识和思考方式。

第三部分:唐宋词曲的研究方法唐宋词曲的研究方法多样,从不同的层面对唐宋词曲进行深入剖析可以获得不同的研究成果。

从艺术角度出发,可以对唐宋词曲的艺术形式和音乐性进行研究,分析唐宋词曲的韵律、节奏和音乐特点,解剖词曲歌词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语言和意境的表现等等。

浅议唐宋音乐文化转型

浅议唐宋音乐文化转型

浅议唐宋音乐文化转型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音乐文化转型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音乐迎来了许多重大的变革和发展,不仅在音乐形式、风格上有所转变,而且在音乐理论、乐器制作、曲艺创作等方面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唐宋音乐文化转型的特点与意义。

一、音乐形式与风格的转变在唐宋时期,中国音乐的形式和风格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唐代是中国音乐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流行的音乐形式主要有雅乐和俚乐。

雅乐是针对贵族、士大夫阶层而创作的音乐,曲调优美、舒缓,内容多为抒发情感或颂扬美景,代表作品有《广陵散》、《离骚》等。

俚乐则是针对庶民百姓而创作的音乐,曲调朴实、欢快,内容多为歌颂劳动、生活和乐趣,代表作品有《赏心乐》、《百骑图》等。

这两种不同的音乐形式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阶层的差异和人们的文化追求。

而到了宋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普及,音乐形式和风格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宋代音乐不再局限于雅乐和俚乐,而是在这两种传统音乐形式的基础上,融合了一些外来的音乐元素,形成了更加多样化的音乐类型。

这些新的音乐形式,不仅在内容和曲调上有所创新,而且在演奏方式、配器以及演唱技巧上也有所变化,为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二、音乐理论的变革与创新唐宋时期,中国音乐理论也经历了一些变革与创新。

在唐代,中国音乐理论主要由《乐府诗集》和《乐府杂录》两部著作来阐述。

这些著作对音乐的取材、曲艺的演唱技巧和音乐的审美标准都有详细的论述,为唐代音乐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而到了宋代,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和人们对音乐审美的需求变化,宋代出现了一些新的音乐理论著作,如《乐章要略》、《琴学必备》等。

这些著作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以来的音乐理论研究成果,对音乐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音乐理论体系,为中国古代音乐的研究和传承奠定了基础。

三、乐器制作与演奏技艺的提升在唐宋时期,中国乐器制作与演奏技艺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词与曲的分与合

词与曲的分与合

词与曲的分与合词和曲的区别,在从事辨体的理论家那里,一般没有什么异议。

基本上的看法是,曲中可以出现词语,而词中不应该出现曲语。

不过,理论和实践并不一定总是完全合拍的,二者之间往往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需要进行具体辨析。

本文拟从明清之际词坛与《牡丹亭》的关系稍微涉及一下这个问题。

在展开论述之前,先要对“曲”的概念作一界定。

总的来说,曲可以是非常单纯的内涵,仅指散曲;也可以是比较广泛的内涵,指各种戏曲,在明代尤以传奇为代表。

清人在批评明词时的两段论述差不多涵盖了这个概念: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三云:“盖明词无专门名家,一二才人如杨用修、王元美、汤义仍辈,皆以传奇手为之,宜乎词之不振也。

其患在好尽,而字面往往混入曲子。

”[1]又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卷九云:“明自刘诚意、高季迪数君而后,师传既失,鄙风斯煽,误以编曲为填词。

”[2]下面我们就循着这一思路进行探讨。

一、王士禛的词曲之辨说王士禛是清初文坛的一个影响力极大的人物,在不少方面都具有开创风气的意义。

他在《花草蒙拾》中曾经提出过一个观点,引起后人很大的兴趣。

其文云:“或问诗词、词曲分界,予曰:‘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定非香奁诗。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定非《草堂》词也。

”[3]这一段话,前半部分谈诗词之别,后半部分谈词曲之别[4]。

前半部分不是本文讨论的课题,姑不论;下面仅看其后半部分。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二句出自汤显祖的《牡丹亭》第十出《惊梦》。

杜丽娘来到花园中,看到美丽的景色,想起自己的青春,乃有如下一段《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醿外烟丝醉软。

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

闲凝眄,生生燕语鸣如剪,呖呖莺声溜的圆。

”[5]《皂罗袍》是曲牌名称,显然,王士禛提出这两句,乃是用以指称曲。

唐宋曲子词的音乐学

唐宋曲子词的音乐学

唐宋曲子词的音乐学汇报人:日期:•唐宋曲子词的起源与演变•曲子词的音乐形态•唐宋曲子词的文化内涵•曲子词的传承与保护目•唐宋曲子词的影响与贡献•研究唐宋曲子词的意义与价值录唐宋曲子词的起源与演变01CATALOGUE曲子词最初在唐朝出现,与燕乐、清乐等民间音乐相结合,具有通俗易懂、贴近百姓生活的特点。

曲子词在宋朝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逐渐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风格和韵味的文学形式,与音乐结合更为紧密。

起源宋朝唐朝演变过程曲子词最初是由民间音乐和诗歌相结合而产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出更多的形式和内容。

宋朝曲子词在宋朝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逐渐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风格和韵味的文学形式,与音乐结合更为紧密。

同时,曲子词也受到了文人的喜爱和推崇,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代表作品01《浪淘沙·北戴河》0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03《虞美人·听雨》曲子词的音乐形态02CATALOGUE曲调唐宋曲子词的曲调多由民间音乐演变而来,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

曲调的命名和分类主要依据其旋律、节奏和音阶特征。

唱腔唱腔是演唱曲子词时的腔调,通常由旋律、音色、音量和速度等因素构成。

唐宋曲子词的唱腔具有丰富的变化和独特的韵味,能够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曲调与唱腔唐宋曲子词的演奏乐器主要包括琵琶、筝、笛、拍板等。

这些乐器在当时被广泛使用,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音色。

乐器演奏方式主要包括独奏、合奏和伴奏。

独奏是指一个人演奏一种乐器;合奏则是多人演奏不同乐器;伴奏则是由一种或多种乐器为演唱者提供衬托和节奏。

演奏方式乐器与演奏方式节奏与节拍节奏节奏是音乐中声音的长短和强弱变化组合而成。

唐宋曲子词的节奏具有鲜明的特点,如长短交替、强弱互补等,能够表达出独特的韵律和情感。

节拍节拍是音乐中声音的周期性变化。

唐宋曲子词的节拍通常采用二拍子或三拍子,具有明显的强弱规律和韵律感。

唐宋曲子词的文化内涵03CATALOGUE情感表达曲子词抒发了人们对爱情、友情、离别、思乡等情感的真挚感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戴伟华张之为唐宋词曲关系新探———曲调、曲辞、词谱阶段性区分的意义┃元稹《乐府古题序》:“(操引谣讴歌曲词调)八名皆起于郊祭军宾吉凶苦乐之际,在音声者,因声以度词,审调以节唱,句度短长之数,声韵平上之差,莫不由之准度,而又别在琴瑟者。

……斯皆由乐以选词,非由调以选乐也。

”“(诗行咏吟题怨叹章篇)九名皆属事而作。

虽题号不同而悉谓之为诗,可也。

后之审乐者,往往取其词度为歌曲,盖选词以配乐,而非由乐以定词也。

”①按,“由乐以选词,非由调以选乐”方之于“选词以配乐,而非由乐以定词”,则“由调以选乐”中“调”当为“词”之误写,即“由乐以选词,非由词以选乐”。

元稹所论因文类不同而产生词、乐相配合的不同关系,未必能反映古代有关文类的实际,但对人们研究词与音乐关系有很大启发。

显然,唐代诗与音乐联系的实际,有“由乐以选词,非由词以选乐”和“选词以配乐,而非由乐以定词”两种情况。

(一)由词以选乐。

词在先,而以词配乐。

薛用弱《集异记》卷2:“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

……三诗人共诣旗亭,贳酒小饮。

……俄而一伶拊节而唱,乃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

’寻又一妓讴之曰:‘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

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

’适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

’……须臾,次至双鬟发声,则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之涣即擨歈二子曰:‘田舍奴,我岂妄哉!’因大谐笑。

”②王昌龄等人之诗非为歌而作,但都为歌令所歌。

其词和乐的配合,是歌伶选词配乐的过程。

(二)由乐以定词。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是乐调在先,伶人唱诗人绝句,不会为某一绝句专作一曲调,而是选一曲调以唱其诗。

故讨论词曲关系时,可以将“曲调”看成“词”生产的第一阶段。

曲调可独立于曲辞而存在,当辞与曲相配时也不专为词所用,但可以生成词。

从齐言(多为绝句)可唱入曲看,曲调和曲辞的结合应是相当宽松和自由的,无固定的对应关系。

③因此,乐以定词的过程也是相当宽松和自由的,无固定的对应关系。

曲①《元氏长庆集》(卷23),《四部丛刊》上海涵芬楼景江南图书馆藏明嘉靖本,第1页。

②(唐)薛用弱《集异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1页。

③词与辞,二者概念难以明确分离。

通常,词指脱离音乐而存在的文学样式;辞指与音乐相配的文学样式。

就曲调和曲辞的关系问题,王昆吾先生提出文字辞的格律包括近体诗律和唐五代曲子辞的格律,与音乐皆无必然联系(参见其《唐代酒令艺术》,东方出版中心1995年版,第90页;《唐代诗乐二问》,载《起源与传承———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论集》,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223页)。

调是固定的,曲辞是自由的。

如江苏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依其乐谱,既可唱“寒雨连江夜入吴”,也可唱“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也可唱“汴水流泗水流”。

曲子并不能规定辞的辞式以及平仄和押韵。

在词、曲关系中,“由词以选乐”方式意义并不大,原因在于丰富的曲谱往往去演唱齐整的文字辞。

但这一过程有参考价值,毕竟已在寻找曲调之乐句与配辞之词句彼此谐调的关系,已在注意一首齐言诗(如绝句)的词句韵字安放的位置,已在尝试将诗歌结构、节奏与曲调结构、节奏之间布放的规则。

而“乐以定词”、“依调填词”对解释乐、词相配才具有实际意义。

所谓“依调填词”应有如下方式:(1)有调无辞。

在这一状态下,会导致一“(曲)调”式而多“辞”式。

经过不断调协必然会形成约定俗成的固定格式。

首次依调填词便成了带有指向性和示范性的创造工作。

(2)有调有辞。

“有辞”应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民间曲和辞已经存在;二是有文人和艺人已尝试配辞了。

在这一状态下,会导致一“调”式而趋向一“辞”式。

而多种情况下,与其说文人在依调填辞,还不如说文人在“和辞”,辞和乐是松散的,新和之辞与已有之辞在格式上必须对应。

其必然的结果,是在一种曲调下,有了统一的文字格式,无论词谱出现还是没有出现,指导人们按约定俗成的形式去写作的词式已实际存在,并被应用。

换言之,在词谱正式出现以前,客观的“词谱”已在创作中形成而且在创作中发生作用。

由曲调到曲辞,尚存在辞和乐紧密结合的共生关系,而“词谱”的实际存在,词和乐就可以分离而独立存在。

其后文人中有音乐知识和演唱能力的人,仍然迷恋于词体起源时的乐辞关系,其实已不具有发生学的意义,只是不懈追求艺术精细的显示以及知识运用的满足。

事实上,北宋有音乐才华的词人在写作中不满足于“和辞”(按文字格式完成),尝试直接去“依调填词”,或改造旧有词牌,或自谱曲调着辞,这样就会出现新的“词谱”。

其实验的另一层意义,让人们由此一窥发生期的乐、辞结合的状态,但这一状态真实程度值得怀疑,因为这一过程已经融入了若干年人们探索的经验,多少会带有后人写作经验的想象。

毫无疑问,宋以后人研究的谱、辞相配的方法或规则应是身兼音乐家和文学家二职的文人使乐和辞不断协调以达到理想境界的过程,而不能以之解释“乐—辞”结合的原初状态。

姜白石词谱是词成熟期的产物,所谓成熟有两层意思:其一,词与曲谱的配合实质上已是词依曲谱填写的实践过程;其二,所谓自度曲,辞与曲的配合已经在已有的写作经验以及声、辞配合规则下进行,它只是其他定式的翻版。

一、缪荃孙疑惑之解缪荃孙云:“宋人词集,校订至难,而柳词为最。

如《倾杯乐》八首,‘楼锁轻烟’一首,九十四字,分段;‘离宴殷勤’一首,九十五字,‘木落霜洲’一首,一百四字,均不分段;‘禁漏花深’一首,一百六字,分段;‘冻水消痕’一首,一百七字,分段;‘水乡天气’一首,‘金风淡荡’一首,一百八字,‘皓月初圆’一首,一百十六字,均不分段,或作《古倾杯》,或作《倾杯》。

宜兴万红友云:柳集‘禁漏’一首,属仙吕宫,‘皓月’、‘金风’二首属大石调,‘木落’一首属双调,‘楼锁’、‘冻水’、‘离宴’三首,属林钟商,‘水乡’一首,属黄钟调,或因调异而曲异也。

然,又有同调而长短大殊者,只可阙疑。

”④缪荃孙指出柳词八首的字数和分段情况,实已提出疑问。

而引万树④(清)缪荃孙《柳公乐章校勘记跋》,《艺风堂文续集》,宣统二年刻民国二年印本。

语,以为字数不同可能是调不同而造成的,这只是部分释疑。

但也有同调而长短大不同的情况,如“‘楼锁’、‘冻水’、‘离宴’三首,属林钟商”,“楼锁”九十四字、“冻水”一百七字、“离宴”九十五字等,又如何解释?事实上,乐曲调高的改变,并不影响其基本结构,与配合的曲辞字数也无关联。

一个曲子不同调并不影响与之相配合的歌辞字数的多少,即同一曲子不同调而歌辞字数可以相同,同一调子字数也可以不同。

⑤只能如前所述是按照演唱曲子的状态创作的,即刘禹锡“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之意,这里有一个前提,白居易《忆江南》词在先,而刘禹锡写作在后,故白、刘二人所作词式相同。

如真依照《忆江南》原曲写作,因对《忆江南》曲子的“曲拍”理解不同,依曲填的词的结构、字数等未必相同。

郑文焯批校《乐章集》序云:“耆卿词以属景切情,绸缪宛转,百变不穷,自是北宋倚声家妍手。

其骨气高健,神韵疏宕,实惟清真与之颉颃。

盖自南唐二主及中正后,得词体之正者,独《乐章集》可谓专诣已。

以前此作者所谓长短句,皆属小令,至柳三变,乃演赞而未备,而曲尽其变,非得以工为俳体而少之。

”⑥柳永博学善属文,尤精于音律,其前作词多用小令,而柳永“变旧声为新声”,⑦创作大量慢词,李清照说的“变旧声为新声”,大概是指柳永将原来有的词调加以改造,变成符合自己表达要求的慢词,如将原有的《浪淘沙》改变为歇指调《浪淘沙》,我们熟知的李煜《浪淘沙》54字,柳永则变为《浪淘沙》(歇指调),就有135字。

其实,说增为多少字,也是不确当的,归根到底是音乐调式、声腔的更新。

《乐章集》中91字以上的长调有七十多个。

柳永以慢词创作开创了词史的新时代。

他的词体现了“新声”的特点,在当时引起很大反响,陈师道《后山诗话》云:“柳三变游东都南北二巷,作新乐府,骫骳从俗,天下咏之,遂传禁中,仁宗颇好其词,每对,必使侍妓歌之再三。

”⑧叶梦得《避暑录话》云:“为举子时,多游狭斜,善为歌辞。

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言传之广也。

”⑨所谓“新声”、“新乐府”、“新腔”,显示出柳词与以往词作的新、旧差异,其差异不在于字句,主要在于调式、声腔。

柳永《玉楼春》用大石调,《乐府杂录》载:唐太宗朝,“三百般乐器内挑丝竹为胡部,用宫商角羽并分平上去入四声,其徴音有其声无其调。

”⑩可见原来声和调是分开的,则出现徴音有声无调的现象。

柳永所用大石调,则为“入声商七调”之一。

这是一种理论形态,在实际创作中,并非如此。

因为文字之词和音乐之调本为二途,宋人所谓“依声填词”,是声成谱后,以文字来适应音乐之调。

《词源》云:“词以协音为先,音者何,谱是也。

古人按律制谱,以词定声。

”輥輯訛谱是依律而制成的,即用十二律和五音相配的规则来组合成旋律和调的高低,有节奏呈现乐段、乐章。

乐谱初与文字无关,也无所谓四声或平仄。

词是应歌而作,乐谱并不能严格要求字的平仄和四声搭配,但必须要求句段的长短和字音的缓促去适应音⑤仙吕宫、大石调、双调、林钟商、黄钟调确定的是乐曲的调高。

参见杜亚雄《中国乐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174页;童忠良《中国传统乐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32页;陈应时《中国乐律学探微》,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26页。

⑥孙克强编者《唐宋人词话》,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44页。

⑦《李清照集·词论》,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79页。

⑧《后山居士诗话》,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7页。

⑨《避暑录话》,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9页。

⑩《乐府杂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42页。

輥輯訛《词源》,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55页。

乐的节奏和旋律,前者表现为词的长短句形式,后者表现为词的平仄和四声的运用。

最初用词去配合音乐因理解的不同也会发生差异,这有一个“以词定声”约定俗成的过程,故在已经用文字形式成型的词牌中看不出原初的形态,而在初始阶段这一现象应该存在。

至此,有两点提出来讨论:第一,李清照提出的柳永词协律,在创作形态上只是指柳词仍然是应歌而作的,注意词文和音乐的协调。

第二,李清照提出的词的歌唱和押韵的关系,只是理论形态,而非实际状态。

无论她认为协律的柳永、还是不够协律的欧阳修,其创作的《玉楼春》在押韵上都存在押上声和押入声的现象。

柳永《玉楼春》(五之一,大石调):“昭华夜醮连清曙。

金殿霓旌笼瑞雾。

九枝擎烛灿繁星,百和焚香抽翠缕。

香罗荐地延真驭。

万乘凝旒听秘语。

卜年无用考灵龟,从此乾坤齐历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