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曲关系新探_曲调_曲辞_词谱阶段性区分的意义_戴伟华

合集下载

浅析唐宋词与当代流行歌曲的关系

浅析唐宋词与当代流行歌曲的关系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浅析唐宋词与当代流行歌曲的关系赵芊宇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摘 要:不知从何时起,中国风、古风歌曲创作在歌坛上成为一大流行,备受人们喜爱。

唐宋词创制之初即为一种说唱文学样式,其中大部分可视为我国唐宋时期的流行歌曲。

作为不同时期的流行歌曲,二者在很多方面都具有相似性,颇具有承继创新的意味,但因年代久远它们又在语言表达、主题内容等方面有差异。

本文将从唐宋词与当代流行歌曲的继承性、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分析,初步探寻两者的关系,于当代流行音乐的发展之路中提供方向。

关键词:唐宋词;当代流行歌曲;继承性;相似性;差异性作者简介:赵芊宇(1997-),女,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1-056-02唐宋词历经百年传诵仍具现代研究价值和意义,目前乐坛中盛行的中国风、古风歌曲创作在引起听众兴趣的同时,也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

唐宋词与当代流行歌曲的关系研究在过去十年中已有数位学者进行过探讨和剖析,如以流行歌曲为视角从新审视和从新诠释唐宋词,对比唐宋词和当代流行音乐的异同,对后来学者钻研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但在两者关系的研究中,我们不应仅仅只看到唐宋词与当代流行歌曲表面的继承和引用,两者内蕴的不同情感和内涵更值得引起探究。

一、百年沉淀添新曲有些当代流行歌曲是对唐宋词的直接继承和发展,使唐宋词历经数百年重新焕发生机,其继承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整体继承和局部继承。

第一,部分当代的流行歌曲是以唐宋词为歌词并直接添置新的曲调,从而丰富流行歌曲的内容与主题,扩展了流行歌曲的受众面。

当代流行歌曲多用以抒发婉转细腻的情感,这与唐宋词的抒情性具有很大的一致性,促进个人情感的抒发和流露。

与此同时,唐宋词作为一种倚声填词的新歌体,于创制之初就是应和之作,因此为将唐宋词添新曲后直接进行演唱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邓丽君演唱的专辑《淡淡幽情》应该是最负盛名且传唱度最广的作品,该专辑中收录了许多唐宋词名篇,如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知愁滋味)、秦观《桃园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聂胜琼《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配以新曲别具一番风味。

中国当代唐宋诗词为题材的艺术歌曲创作分析

中国当代唐宋诗词为题材的艺术歌曲创作分析

中国当代唐宋诗词为题材的艺术歌曲创作分析摘要:将唐宋诗词作为音乐题材,在我国艺术创作中较为常,通过将唐宋诗词和音乐的结合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音乐风格,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在以唐宋诗词为题材的歌曲创作中,作品既富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也兼具了优美的乐曲旋律,给人以听觉上的完美享受。

本文就当代中国的唐宋诗词为题材的艺术歌曲创作进行了分析,重点对相关作品的词曲结合形态、调性结构等进行分析,进而归纳当代以唐宋诗词为题材的艺术歌曲创作特点。

关键词:唐宋诗词;艺术歌曲;音阶材料;和声形态;调性结构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唐宋诗词为题材的艺术歌曲形式开始成为中国艺术歌曲的独特风景。

相比其他层出不穷的音乐流派,以唐宋诗词为题材的艺术歌曲将中国优秀的诗歌文化和乐曲结合起来,形成了一批好听的音乐歌曲,有的优秀作品更是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并不断被翻唱。

我国的作曲家们也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尝试,在以唐宋诗词为题材的基础上进行着各种创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本文就结合一些以唐宋诗词为题材的创作歌曲进行分析,进一步分析该类题材歌曲创作的形式形态及特点。

一、以唐宋诗词为题材的中国艺术歌曲发展现状在早期使用唐宋诗词为题材进行创作的就有著名的作曲家冼星海先生,他在1936年创作了《别情·采桑子》,在1944年创作了《忆秦娥》等等,在《忆秦娥》中,他在伴奏中融入了长笛和钢琴,让整个作品韵味十足。

还有刘雪庵的《春夜洛城闻笛)、林声翁的《满江红》、应尚能的《渔夫》、马思聪的《残阳》、《静》等等,都是早期的唐宋诗词创作歌曲且具有较高水平。

虽然在文革时期的创作有所减少,但仍然有一些作品现世。

到了八九十年代,一批新时期的作曲家出现了,而以唐宋诗词为题材的歌曲创作也迎来了新的创新和发展。

还有一些各地开展的艺术歌曲创作类的学术活动,也推动了当代以唐宋诗词为题材的中国艺术歌曲创作,如第一届以“中国古诗词”为题的音乐会、首届艺术院校中国艺术歌曲演唱与创作比赛、“中国音乐金钟奖”评选等活动,都为该类题材的艺术歌曲创作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平台,也涌现出了罗忠铭、叶小钢、尚德义、黎英海等优秀的作曲家。

【VIP专享】唐宋词赏析学习心得001词的起源

【VIP专享】唐宋词赏析学习心得001词的起源

槐榆柳学习心得系列之唐宋词赏析编号:001词的起源一、词是“曲子词”的简称我们今天所说的词,是个狭义的概念,实际是指依照一定曲调(词牌)所填之词。

即“因声以度词,……,句度短长之数,声韵平上之差,莫不由之准度。

”“由乐以定词,非选词以配乐。

”所以就本质含义来说,词应该是“曲子词”的简称。

“曲子词”的称谓,最早见于欧阳炯(公元896—971年)941年为《花间集》所作的序言中。

“因集近来诗客曲子词五百首,分为十卷。

以炯粗预知音,辱请命题,仍为叙引。

昔郢人有歌《阳春》者,号为绝唱,乃命之为《花间集》。

”至于其他称谓如“今曲子”、“曲子”、“长短句”、“诗馀”等,不能反映出我们今天所说的词之本质。

需要注意地是先产生了词这种文学形式,后来才出现了符合词的文体特征的称谓“曲子词”。

词本来可以吟唱,曲本来可以弹奏,与我们现在的歌曲类似。

至北宋末期,词、曲各自发展,逐渐分道扬镳。

用于弹奏歌唱的曲谱部分渐渐流失,只剩下句读长短、平仄音韵的词牌格式,大量的词只可吟诵,不能再用于演奏和歌唱。

但“依曲填词”的本质没有发生改变,直到清代甚至今天都是如此。

词的这个本质告诉我们词绝不是“长短不葺之诗”,也绝不是“诗余”。

在宋代,词的创作领域大大拓宽,其创作数量和创作水平也是空前绝后。

唐宋词以其熠熠生辉的高度艺术成就,奠定了词做为独立文学形式的存在地位。

二、词所依之声源于“燕乐杂曲”既然词是依曲谱而填词,所以要探究词的起源,就不得不探究一下曲谱的来龙去脉。

中国古代遗留下的音乐,到南北朝末期已基本上流失殆尽。

这一点不但可以从中国音乐史去考证,也可以通过中国古代诗歌和音乐的密切关系来印证。

比如《诗经》、《楚辞》(部分)、汉魏六朝时期的乐府诗歌,原来都是配乐演唱的。

但在音乐发展变化中,旧的音乐不断消亡转化,新的音乐和新的歌辞不断产生,使得原来与旧音乐配合演唱的诗歌慢慢丢失了演唱功能,歌辞变为了纯粹的文字作品。

《诗经》到汉代就只有少数勉强能唱,汉乐府到了南北朝时,多数都不能演唱了,南北朝至唐代所写的古题乐府诗,都只能诵读,而不再是可以演唱的歌辞。

2021宋大曲与宋词词牌及宋词情调的关系探析范文2

2021宋大曲与宋词词牌及宋词情调的关系探析范文2

2021宋大曲与宋词词牌及宋词情调的关系探析范文 想要了解宋大曲,就需要了解它的来源。

宋大曲是唐宋大曲的一部分。

而唐宋大曲主要是燕乐大曲。

事实上,燕乐大曲和汉代雅乐具有密切的血缘关系。

可以这样说,燕乐大曲就是汉代雅乐在唐代的新发展。

唐代作为雅乐和燕乐的融合时期,在唐宋大曲中,虽然保留着相当一部分雅乐大曲的结构,比如它特有的艳、乱、趋等结构,但燕乐才是真正的主角。

在宋代以后,雅乐大曲在唐宋大曲占有的比例更少,基本上可以进入艺术的“奠”堂,供曲高和寡的观众凭吊缅怀了。

宋代著名学者、思想家朱熹在《朱子语类》中提到欣赏雅乐的观众越来越少,感慨古时候经典如《关雎》、《鹿鸣》也成为流俗之作。

朱熹的感慨有些书生气,大曲没有延续前代雅乐的路线走:一是因为时代变迁,前朝大曲多半散佚;其二,宋代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崛起,并且形成一定实力的文化消费群体。

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市民阶层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越来越强烈。

针对传统大曲,他们没有经济能力,也没有审美能力欣赏。

这也是摘遍形成的重要原因[1]2。

事实上,宋大曲的这种转变,不仅仅是大曲在宋朝的移风易俗,也是大曲重新获得生命力的标志。

摘遍的出现,让宋大曲形成了曲破、慢、令、近、引等表演程序。

而这又影响到宋词的发展,并且给宋词词牌和情调的形成提供了艺术源泉。

一、宋大曲概述 关于宋大曲的具体定义,时至今日,学术界依旧没有统一说法。

在古书典籍中,我们能够找到关于宋大曲的定义。

比如说,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五》如是说:“所谓‘大遍’者,有序、引、歌、翕瓦、嗺、哨、催、撷、衮、行、中腔、踏歌之类,凡数十解,每解有数叠者。

裁截用之,则谓之‘摘遍’,今人大曲,皆是裁用,悉非大遍也。

”南宋词人张炎在《词源》中如是定义:“法曲有散序、歌头,声音近古,大曲有所不及。

”事实上,无论是沈括还是张炎,他们都是从宋大曲的结构上阐释,而且说明了宋大曲采取摘遍的形式演奏。

换而言之,宋大曲跟随时代潮流,从结构上经历繁杂到精简的过程。

带过曲成因新探

带过曲成因新探

带过曲成因新探带过曲一般是由两支或三支(明康海【四块玉过骂玉郎感皇恩采茶歌】为四支连用,但为个例)不同曲调所构成的一种小型组曲,是小令的一种特殊体式。

它与重头小令相较,更强调整一性,首尾一韵到底,文意一脉贯通;但与套数相比,曲牌之间的联系则较为松散,在传世曲选和出土文献中都可看到一首带过曲的两支曲牌拆分开来或只取一半的传播现象。

这种特殊的地位决定了带过曲研究的学术价值。

而目前,带过曲在散曲体式研究中最为薄弱。

本文试图通过新材料的发现,从传播的角度对带过曲成因作出新的解释。

一、带过曲成因诸说辨析关于带过曲的成因,目前学界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1.“临笔续拈”说。

此种观点由任二北先生在《散曲之研究》中提出,认为带过曲初生于曲家写作之中,“即作者填一调毕,意犹未尽,再续拈一他调,而此两调之间,音律又适能衔接也。

倘两调尤嫌不足,则可以三之;但到三调为止,不能再增,再欲有增,则进而改作套曲可也”①。

这一观点影响甚大,为人辗转相引。

如罗锦堂《论带过曲与集曲》②、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及众多辞书都采纳了任说。

2.“摘调”说。

孙玄龄《元散曲的音乐》针对任说提出了许多质疑,认为带过曲是将套数中具有固定衔接关系的曲组摘取出来而成,我们称其为“摘调”说。

汪志勇《元散曲中的带过曲研究》一文对这一观点有进一步的阐发。

[1]赵义山《元散曲概论(修订本)》、李希凡主编《中华艺术通史》(元代卷)等均赞成此说。

3.“套数过渡”说。

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不同意“摘调”说,认为带过曲是“较缠达、缠令更为‘原始’的‘异调衔接’方式在北曲中的遗留”[2](P58)。

带过曲产生在套数成立之前,“从‘一曲带尾’到异曲‘带过’,由异曲带过生发、扩大为缠令、缠达之‘赚’,再进一步完善为北套——这一过程便构成了一部从孕育、发生到形成的完整历史”[2](P61)。

我们将其概括为“套数过渡”说。

“临笔续拈”说虽然曾经为曲学界普遍接受,但漏洞也是很明显的:一是作家创作时往往先有通盘考虑,成竹在胸,才会下笔。

唐宋词曲关系新探_曲调_曲辞_词谱阶段性区分的意义_戴伟华

唐宋词曲关系新探_曲调_曲辞_词谱阶段性区分的意义_戴伟华

文◎戴伟华张之为唐宋词曲关系新探———曲调、曲辞、词谱阶段性区分的意义┃元稹《乐府古题序》:“(操引谣讴歌曲词调)八名皆起于郊祭军宾吉凶苦乐之际,在音声者,因声以度词,审调以节唱,句度短长之数,声韵平上之差,莫不由之准度,而又别在琴瑟者。

……斯皆由乐以选词,非由调以选乐也。

”“(诗行咏吟题怨叹章篇)九名皆属事而作。

虽题号不同而悉谓之为诗,可也。

后之审乐者,往往取其词度为歌曲,盖选词以配乐,而非由乐以定词也。

”①按,“由乐以选词,非由调以选乐”方之于“选词以配乐,而非由乐以定词”,则“由调以选乐”中“调”当为“词”之误写,即“由乐以选词,非由词以选乐”。

元稹所论因文类不同而产生词、乐相配合的不同关系,未必能反映古代有关文类的实际,但对人们研究词与音乐关系有很大启发。

显然,唐代诗与音乐联系的实际,有“由乐以选词,非由词以选乐”和“选词以配乐,而非由乐以定词”两种情况。

(一)由词以选乐。

词在先,而以词配乐。

薛用弱《集异记》卷2:“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

……三诗人共诣旗亭,贳酒小饮。

……俄而一伶拊节而唱,乃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

’寻又一妓讴之曰:‘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

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

’适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

’……须臾,次至双鬟发声,则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之涣即擨歈二子曰:‘田舍奴,我岂妄哉!’因大谐笑。

”②王昌龄等人之诗非为歌而作,但都为歌令所歌。

其词和乐的配合,是歌伶选词配乐的过程。

(二)由乐以定词。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是乐调在先,伶人唱诗人绝句,不会为某一绝句专作一曲调,而是选一曲调以唱其诗。

故讨论词曲关系时,可以将“曲调”看成“词”生产的第一阶段。

曲调可独立于曲辞而存在,当辞与曲相配时也不专为词所用,但可以生成词。

从齐言(多为绝句)可唱入曲看,曲调和曲辞的结合应是相当宽松和自由的,无固定的对应关系。

浅议唐宋音乐文化转型

浅议唐宋音乐文化转型

浅议唐宋音乐文化转型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中国音乐从古典到民间的转型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音乐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与变革,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文化传统。

唐宋时期的音乐文化转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音乐形式多样化。

唐宋时期的音乐形式包括宫廷音乐、寺庙音乐、民间音乐等多种类型。

在宫廷音乐方面,唐代的宫廷音乐以宴会、祭祀等场合为主,曲调优雅舒缓,曲艺形式丰富多样。

宋代的宫廷音乐则更加注重音乐表现的情感,注重音乐的内涵与情绪的表达。

在寺庙音乐方面,唐宋时期的寺庙音乐主要用于佛教仪式和祭祀活动,音乐形式庄严肃穆。

在民间音乐方面,唐宋时期的民间音乐成为人们生活娱乐的一部分,曲调朴实自然,歌词真挚流畅,反映了人民生活的真实感受。

二、音乐表达方式丰富多样。

唐宋时期的音乐表达方式包括器乐、声乐、琴曲、歌曲等多种形式。

在器乐方面,唐宋时期的器乐以“乐府”为代表,乐器种类繁多,演奏技巧高超,音乐风格典雅细腻。

在声乐方面,唐宋时期的声乐主要是诗词的吟唱,艺术家通过歌唱的方式传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

在琴曲方面,唐宋时期的琴曲以古琴为主要乐器,曲调婉转动听,富有古典文化的艺术气息。

在歌曲方面,唐宋时期的歌曲以民间歌谣为主,歌词内容广泛,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三、音乐创作风格独特。

唐宋时期的音乐创作注重音乐的艺术性和表达能力,在表现手法和创作风格上具有独特性。

唐代的音乐创作注重音乐的节奏和韵律,曲调明快舒缓,具有浓郁的节日气氛。

宋代的音乐创作则更加注重音乐的情感表达和内涵表现,曲调婉转柔和,歌词含蓄细腻,给人一种深思熟虑的感觉。

唐宋时期的音乐创作风格独特,不仅受到了时代背景的影响,也展现了艺术家个人的风格和才华。

词学基本常识概说

词学基本常识概说

《浣溪沙》 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 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 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后主李煜多才多艺,诗文俱工, 书画兼擅,词的成就尤高。其词以 南唐灭亡被遣入宋为界分为前后两 期。前期多写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 后期由于经历了从一国之君到阶下 囚的巨大变化,遂于今昔盛衰的对 比、伤春悲秋的吟咏中倾诉了思念 故国、悲悼亡国的深哀巨恸,凄怆 动人。
四、雅乐与宴乐的所属音乐机构 词是伴随者隋唐新兴的宴乐而产生 的音乐文学,大约在出初盛唐时在民 间孕育,中晚唐成型,至宋代大兴。 所谓胡夷里巷之乐。 雅乐由大乐府、太常署掌管,负责 国家的重大的典礼。宴乐由朝廷的教 坊机构管理。崔令钦的《教坊记》是 一个俗乐机构。
第二节 词的体制与音乐的关系
关于令、引、近、慢等音乐学术语
“引”本是古代乐曲的一种名称。 “引亦曲也。”相当于引子,后来各种 乐府歌曲常以引为名。唐宋大曲中有 “引”类,属于大曲的先头部分,就是 在歌前的意思。最短的引词《翠华引》 《拓枝引》(摘自大型舞曲《拓枝》),
二十四字;最长的引词《迷神曲引》,九十 九字。
关于令、引、近、慢等音乐学术语
近,又称为近拍。亦出于大曲,当 列于慢曲之后,令曲之前,是慢曲之 后近于入破的曲调,即接近曲子核心 的乐曲。最短的近词《郭郎儿近拍》 《隔浦莲近拍》,双调,七十三字; 最长的近词《剑器近》,双调,九十 六字。
关于令、引、近、慢等音乐学术语 “慢”是慢曲子的简称,与急曲子相
对而言。调长拍缓是慢曲的特点。慢词
五、以乐律用字,严辨四声
严辨四声,甚至还要分五音,就是喉音、舌 音、齿音、鼻音、唇音,李清照的《声声慢》 十分讲究齿音。齿音有韵头韵腹韵尾,必须 唱得清清楚楚,如李煜词《破阵子令》上片: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 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其中“四十年来家国”之“家”要吐字清晰, 字正腔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戴伟华张之为唐宋词曲关系新探———曲调、曲辞、词谱阶段性区分的意义┃元稹《乐府古题序》:“(操引谣讴歌曲词调)八名皆起于郊祭军宾吉凶苦乐之际,在音声者,因声以度词,审调以节唱,句度短长之数,声韵平上之差,莫不由之准度,而又别在琴瑟者。

……斯皆由乐以选词,非由调以选乐也。

”“(诗行咏吟题怨叹章篇)九名皆属事而作。

虽题号不同而悉谓之为诗,可也。

后之审乐者,往往取其词度为歌曲,盖选词以配乐,而非由乐以定词也。

”①按,“由乐以选词,非由调以选乐”方之于“选词以配乐,而非由乐以定词”,则“由调以选乐”中“调”当为“词”之误写,即“由乐以选词,非由词以选乐”。

元稹所论因文类不同而产生词、乐相配合的不同关系,未必能反映古代有关文类的实际,但对人们研究词与音乐关系有很大启发。

显然,唐代诗与音乐联系的实际,有“由乐以选词,非由词以选乐”和“选词以配乐,而非由乐以定词”两种情况。

(一)由词以选乐。

词在先,而以词配乐。

薛用弱《集异记》卷2:“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

……三诗人共诣旗亭,贳酒小饮。

……俄而一伶拊节而唱,乃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

’寻又一妓讴之曰:‘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

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

’适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

’……须臾,次至双鬟发声,则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之涣即擨歈二子曰:‘田舍奴,我岂妄哉!’因大谐笑。

”②王昌龄等人之诗非为歌而作,但都为歌令所歌。

其词和乐的配合,是歌伶选词配乐的过程。

(二)由乐以定词。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是乐调在先,伶人唱诗人绝句,不会为某一绝句专作一曲调,而是选一曲调以唱其诗。

故讨论词曲关系时,可以将“曲调”看成“词”生产的第一阶段。

曲调可独立于曲辞而存在,当辞与曲相配时也不专为词所用,但可以生成词。

从齐言(多为绝句)可唱入曲看,曲调和曲辞的结合应是相当宽松和自由的,无固定的对应关系。

③因此,乐以定词的过程也是相当宽松和自由的,无固定的对应关系。

曲①《元氏长庆集》(卷23),《四部丛刊》上海涵芬楼景江南图书馆藏明嘉靖本,第1页。

②(唐)薛用弱《集异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1页。

③词与辞,二者概念难以明确分离。

通常,词指脱离音乐而存在的文学样式;辞指与音乐相配的文学样式。

就曲调和曲辞的关系问题,王昆吾先生提出文字辞的格律包括近体诗律和唐五代曲子辞的格律,与音乐皆无必然联系(参见其《唐代酒令艺术》,东方出版中心1995年版,第90页;《唐代诗乐二问》,载《起源与传承———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论集》,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223页)。

调是固定的,曲辞是自由的。

如江苏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依其乐谱,既可唱“寒雨连江夜入吴”,也可唱“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也可唱“汴水流泗水流”。

曲子并不能规定辞的辞式以及平仄和押韵。

在词、曲关系中,“由词以选乐”方式意义并不大,原因在于丰富的曲谱往往去演唱齐整的文字辞。

但这一过程有参考价值,毕竟已在寻找曲调之乐句与配辞之词句彼此谐调的关系,已在注意一首齐言诗(如绝句)的词句韵字安放的位置,已在尝试将诗歌结构、节奏与曲调结构、节奏之间布放的规则。

而“乐以定词”、“依调填词”对解释乐、词相配才具有实际意义。

所谓“依调填词”应有如下方式:(1)有调无辞。

在这一状态下,会导致一“(曲)调”式而多“辞”式。

经过不断调协必然会形成约定俗成的固定格式。

首次依调填词便成了带有指向性和示范性的创造工作。

(2)有调有辞。

“有辞”应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民间曲和辞已经存在;二是有文人和艺人已尝试配辞了。

在这一状态下,会导致一“调”式而趋向一“辞”式。

而多种情况下,与其说文人在依调填辞,还不如说文人在“和辞”,辞和乐是松散的,新和之辞与已有之辞在格式上必须对应。

其必然的结果,是在一种曲调下,有了统一的文字格式,无论词谱出现还是没有出现,指导人们按约定俗成的形式去写作的词式已实际存在,并被应用。

换言之,在词谱正式出现以前,客观的“词谱”已在创作中形成而且在创作中发生作用。

由曲调到曲辞,尚存在辞和乐紧密结合的共生关系,而“词谱”的实际存在,词和乐就可以分离而独立存在。

其后文人中有音乐知识和演唱能力的人,仍然迷恋于词体起源时的乐辞关系,其实已不具有发生学的意义,只是不懈追求艺术精细的显示以及知识运用的满足。

事实上,北宋有音乐才华的词人在写作中不满足于“和辞”(按文字格式完成),尝试直接去“依调填词”,或改造旧有词牌,或自谱曲调着辞,这样就会出现新的“词谱”。

其实验的另一层意义,让人们由此一窥发生期的乐、辞结合的状态,但这一状态真实程度值得怀疑,因为这一过程已经融入了若干年人们探索的经验,多少会带有后人写作经验的想象。

毫无疑问,宋以后人研究的谱、辞相配的方法或规则应是身兼音乐家和文学家二职的文人使乐和辞不断协调以达到理想境界的过程,而不能以之解释“乐—辞”结合的原初状态。

姜白石词谱是词成熟期的产物,所谓成熟有两层意思:其一,词与曲谱的配合实质上已是词依曲谱填写的实践过程;其二,所谓自度曲,辞与曲的配合已经在已有的写作经验以及声、辞配合规则下进行,它只是其他定式的翻版。

一、缪荃孙疑惑之解缪荃孙云:“宋人词集,校订至难,而柳词为最。

如《倾杯乐》八首,‘楼锁轻烟’一首,九十四字,分段;‘离宴殷勤’一首,九十五字,‘木落霜洲’一首,一百四字,均不分段;‘禁漏花深’一首,一百六字,分段;‘冻水消痕’一首,一百七字,分段;‘水乡天气’一首,‘金风淡荡’一首,一百八字,‘皓月初圆’一首,一百十六字,均不分段,或作《古倾杯》,或作《倾杯》。

宜兴万红友云:柳集‘禁漏’一首,属仙吕宫,‘皓月’、‘金风’二首属大石调,‘木落’一首属双调,‘楼锁’、‘冻水’、‘离宴’三首,属林钟商,‘水乡’一首,属黄钟调,或因调异而曲异也。

然,又有同调而长短大殊者,只可阙疑。

”④缪荃孙指出柳词八首的字数和分段情况,实已提出疑问。

而引万树④(清)缪荃孙《柳公乐章校勘记跋》,《艺风堂文续集》,宣统二年刻民国二年印本。

语,以为字数不同可能是调不同而造成的,这只是部分释疑。

但也有同调而长短大不同的情况,如“‘楼锁’、‘冻水’、‘离宴’三首,属林钟商”,“楼锁”九十四字、“冻水”一百七字、“离宴”九十五字等,又如何解释?事实上,乐曲调高的改变,并不影响其基本结构,与配合的曲辞字数也无关联。

一个曲子不同调并不影响与之相配合的歌辞字数的多少,即同一曲子不同调而歌辞字数可以相同,同一调子字数也可以不同。

⑤只能如前所述是按照演唱曲子的状态创作的,即刘禹锡“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之意,这里有一个前提,白居易《忆江南》词在先,而刘禹锡写作在后,故白、刘二人所作词式相同。

如真依照《忆江南》原曲写作,因对《忆江南》曲子的“曲拍”理解不同,依曲填的词的结构、字数等未必相同。

郑文焯批校《乐章集》序云:“耆卿词以属景切情,绸缪宛转,百变不穷,自是北宋倚声家妍手。

其骨气高健,神韵疏宕,实惟清真与之颉颃。

盖自南唐二主及中正后,得词体之正者,独《乐章集》可谓专诣已。

以前此作者所谓长短句,皆属小令,至柳三变,乃演赞而未备,而曲尽其变,非得以工为俳体而少之。

”⑥柳永博学善属文,尤精于音律,其前作词多用小令,而柳永“变旧声为新声”,⑦创作大量慢词,李清照说的“变旧声为新声”,大概是指柳永将原来有的词调加以改造,变成符合自己表达要求的慢词,如将原有的《浪淘沙》改变为歇指调《浪淘沙》,我们熟知的李煜《浪淘沙》54字,柳永则变为《浪淘沙》(歇指调),就有135字。

其实,说增为多少字,也是不确当的,归根到底是音乐调式、声腔的更新。

《乐章集》中91字以上的长调有七十多个。

柳永以慢词创作开创了词史的新时代。

他的词体现了“新声”的特点,在当时引起很大反响,陈师道《后山诗话》云:“柳三变游东都南北二巷,作新乐府,骫骳从俗,天下咏之,遂传禁中,仁宗颇好其词,每对,必使侍妓歌之再三。

”⑧叶梦得《避暑录话》云:“为举子时,多游狭斜,善为歌辞。

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言传之广也。

”⑨所谓“新声”、“新乐府”、“新腔”,显示出柳词与以往词作的新、旧差异,其差异不在于字句,主要在于调式、声腔。

柳永《玉楼春》用大石调,《乐府杂录》载:唐太宗朝,“三百般乐器内挑丝竹为胡部,用宫商角羽并分平上去入四声,其徴音有其声无其调。

”⑩可见原来声和调是分开的,则出现徴音有声无调的现象。

柳永所用大石调,则为“入声商七调”之一。

这是一种理论形态,在实际创作中,并非如此。

因为文字之词和音乐之调本为二途,宋人所谓“依声填词”,是声成谱后,以文字来适应音乐之调。

《词源》云:“词以协音为先,音者何,谱是也。

古人按律制谱,以词定声。

”輥輯訛谱是依律而制成的,即用十二律和五音相配的规则来组合成旋律和调的高低,有节奏呈现乐段、乐章。

乐谱初与文字无关,也无所谓四声或平仄。

词是应歌而作,乐谱并不能严格要求字的平仄和四声搭配,但必须要求句段的长短和字音的缓促去适应音⑤仙吕宫、大石调、双调、林钟商、黄钟调确定的是乐曲的调高。

参见杜亚雄《中国乐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174页;童忠良《中国传统乐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32页;陈应时《中国乐律学探微》,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26页。

⑥孙克强编者《唐宋人词话》,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44页。

⑦《李清照集·词论》,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79页。

⑧《后山居士诗话》,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7页。

⑨《避暑录话》,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9页。

⑩《乐府杂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42页。

輥輯訛《词源》,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55页。

乐的节奏和旋律,前者表现为词的长短句形式,后者表现为词的平仄和四声的运用。

最初用词去配合音乐因理解的不同也会发生差异,这有一个“以词定声”约定俗成的过程,故在已经用文字形式成型的词牌中看不出原初的形态,而在初始阶段这一现象应该存在。

至此,有两点提出来讨论:第一,李清照提出的柳永词协律,在创作形态上只是指柳词仍然是应歌而作的,注意词文和音乐的协调。

第二,李清照提出的词的歌唱和押韵的关系,只是理论形态,而非实际状态。

无论她认为协律的柳永、还是不够协律的欧阳修,其创作的《玉楼春》在押韵上都存在押上声和押入声的现象。

柳永《玉楼春》(五之一,大石调):“昭华夜醮连清曙。

金殿霓旌笼瑞雾。

九枝擎烛灿繁星,百和焚香抽翠缕。

香罗荐地延真驭。

万乘凝旒听秘语。

卜年无用考灵龟,从此乾坤齐历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