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辨证治疗慢性胃炎浅析
中医辨证、辨病治疗慢性胃炎的体会(1)

中医辨证、辨病治疗慢性胃炎的体会(1)【关键词】慢性胃炎辩证治疗辨病治疗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有统计显示它在一般人群中的出现率约为50%,另外该病具有反复发作的临床特点,因此如何有效地治疗该病和减少该病复发一直是临床医务工作者的一个探索热点。
广东省中医院黄春林教授是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药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他对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经验颇丰,笔者从师三年,获益匪浅。
笔者将所学黄教授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方法运用临床,疗效显著,笔者现将自己对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及体会介绍简单如下:一分型论治慢性胃炎病程缠绵,病情容易反复,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一般根据主要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别将本病归属于祖国医学的“胃脘痛”、“胃痞”、“胃缓”、“噪杂”等范畴[1]。
该病本病病位在胃,发病与肝脾有直接相关。
饮食不节、痰湿内阻、情志失调、脾胃虚寒、脾虚气滞、胃阴不足等是该病临床常见的发病机制;笔者一般将本病分为以下证型进行施治:1.饮食停滞:胃脘胀闷,隐痛,嗳腐,进食加重,大便不畅,苔白腻,脉滑;治法:消食导滞;放药:陈皮10、法夏10、茯苓15、神曲10、山楂15、麦芽15、连翘15、莱菔子10、苏梗10、香附10、甘草5。
2.痰湿内阻:胃脘痞塞,满闷不舒,头目眩晕,恶心欲呕,不思饮食,身重倦怠,苔腻,脉滑;治法:祛湿化痰;方药:苍术10、厚朴10、陈皮10、法夏10、茯苓15、枳壳10、桔梗10、旋覆花10、甘草5。
3.肝胃气滞:胃脘胀痛,连及两胁,嗳气频作,情志不遂加重,苔薄白,脉弦;治法:疏肝行气和胃;方药:柴胡10、枳壳10、香附10、白芍15、青皮10、陈皮10、甘草5、佛手10、木香10、川芎10。
4.肝胃郁热:胃脘灼痛,噪杂泛酸,口干,口苦,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滑;治法:疏肝泄热和胃;方药:陈皮10、青皮10、浙贝母10、丹皮10、白芍15、栀子10、黄连10、吴茱萸5。
5.脾胃虚寒:胃脘隐痛,喜暖喜按,四肢不温,食少便溏,泛吐清水,舌淡,苔白,脉细弱;治法:温运脾阳;方药:黄芪20、桂枝10、白芍20、生姜5、炙甘草5、大枣5枚、饴糖30、良姜5、姜半夏10。
慢性胃炎的中医辩证诊治

慢性胃炎的中医辩证诊治【概述】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其实质是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后,由于部膜特异的再生能力,以致黏膜发生改建,且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
上要症状特征有上腹部疼痛、院腹胀问、饱胀、烧心、恶心、呕吐及食欲不振等。
本病十分常见,占接受胃镜检查病人的80%~90%,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
慢性胃炎属中医的“胃院痛”、“胃痞‘等范畴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病因病理】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胃等脏腑有关。
本病的发生多与饮食不节和情志失调有关。
可因嗜食辛辣。
长期饮酒、饮食生冷,损伤脾胃;或因忧思伤脾、忿怒伤肝,肝胃不和,均可导致本病;若进一步发展,或气郁化火,伤及胃阴,胃失润降;或脾阳虚弱,失于温煦;或病久伤络,血脉瘀滞;均可导致脾胃升降失常。
【诊断要点】1.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症状的轻重与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并非一致。
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部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烧心、恶心、呕吐等。
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
个别病人伴黏膜糜烂者上腹痛较明显,并可有出血。
2.胃镜检查是确诊慢性胃炎的主要方法。
在直视下根据形态可分为三型: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根据部位可分为胃窦炎、胃体胃炎。
3.实验室检查(1)胃酸测定:浅表性胃炎胃酸正常或偏低,萎缩性胃炎则明显降低,甚至缺乏。
(2)血清胃泌素含量测定;胃窦炎含量一般正常,胃体胃炎常升高,尤其恶性贫血者上升更加明显。
(3)幽门螺杆菌检查:阳性者提示有幽门螺杆菌感染。
(4)其他检查:萎缩性胃炎血清中可出现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或胃泌素抗体。
x线钡餐检查对慢性胃炎诊断帮助不大,但有助于鉴别诊断。
【辩证分型】1.湿热互结症状:胃脘疼痛灼热,院腹胀闷,泛恶,干呕,渴不欲饮,口苦口臭,尿黄,肠鸣漉漉,便溏或便秘。
舌质红,边尖深红,苔黄腻,脉滑数。
慢性胃炎中医辩证论治

慢性胃炎中医辩证论治胃炎中医名为胃痞,胃脘痛,反酸,嘈杂。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其发病率居各种胃病之首,主要是胃粘膜上皮遇到各种致病因子,发生慢性持续性炎症性病变。
【病因病机】慢性胃炎的病因较复杂,其病位皆在于胃脘以下,始则与脾胃有关,继而损及肝、肾。
其病机多由脾胃素虚,内外之邪乘而袭之,使脾之清阳不升,胃之浊阴不降所致。
各种致病因素往往互相关系,病机有虚实之分,始之初起以实邪为主,外感六淫,情志郁结,或因食、气、痰、湿、热所致;久病则以虚为主,或虚实相兼,寒热错杂。
1.饮食所伤,由于过饮过饱,恣食生冷,酒食不节,损伤胃阳,影响脾胃的受纳升降,遂致气机紊乱,脾胃不和。
2.情志失和,如多思则气结,暴怒则气上,悲忧则气郁,惊恐则气乱。
气机逆乱,升降不利则见胃脘痞满不舒。
3.痰湿中阻,多因脾胃失健,不能运化水湿,酿生痰浊,壅塞中焦,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为腹痛。
4.脾胃虚弱,平素脾胃不健,或年老体弱、中气久虚,或病中过用寒凉克伐之剂,重耗脾胃之气,或病后胃气未复,皆能导致胃纳呆纯,脾胃失健,胃脘痞满。
5.误治失治,伤寒表邪,误治失治,由表及里,影响脾胃;或五脏疾病,失于调治;或滥服药物,以致脾胃乃伤,升降失司。
西医认为主要是胃粘膜上皮遇到各种致病因子,发生慢性持续性炎症性病变。
慢性胃炎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从急性胃炎演变而来。
2.鼻、口、咽喉部局部病灶的细菌及其毒素吞入胃内,长期对胃的刺激。
3.经常习惯地服用对胃粘膜有刺激性的烈酒,浓茶,咖啡,过烫(冷)等饮食。
4.过度吸烟。
5.长期服用对胃有刺激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等。
6.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十二指肠液包括胆汁经常返流入胃。
7.胃酸缺乏,使细菌易于在胃内繁殖。
8.营养不良,如长期缺乏蛋白质及维生素B族。
9.心力衰竭或门脉高压,使胃长期处于淤血和缺氧状态;10.免疫因素,在某些萎缩性胃炎病例的血清中,可测得壁细胞抗体(PCA)和(或)内因子抗体(IFA)。
慢性胃炎采用中医辨证治疗临床效果探讨

慢性胃炎采用中医辨证治疗临床效果探讨目的:通过实验分组的方式来探讨中医辨证疗法在慢性胃炎治疗中的疗效。
方法:将140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随机的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
实验组采用的是西医治疗同中医辨证治疗相结合的方式,而参照组采用的是单纯的西医治疗方法。
结果:实验表明,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2.9%,而参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7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中医辨证的疗法来治疗慢性胃炎,可以减少治疗时产生的不良反应,确保治疗的安全和可靠,进一步地对治疗效果进行改善,并且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值得在临床中进行进一步的推广。
标签:慢性胃炎中医辨证治疗临床效果所谓的慢性胃炎指的是由各种不同的因素而引起胃黏膜发生炎性病变,慢性胃炎也是内科中十分常见和多发的一种疾病,一旦患者的慢性胃炎复发,就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
因此在慢性胃炎的治疗中,将中医辨证治疗应用到西医治疗之中,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这一年之中我院收治的140例慢性胃炎患者,这些患者都经过了胃镜检查以及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
将这140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两组的患者各有70例。
其中实验组有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37例,年龄在20岁至77岁之间,年龄中位数为48.5岁。
而参照组中男性患者有35例,女性患者有35例,年龄在24岁至75岁之间,年龄中位数为49.5岁。
参照组采用的是传统的西医治疗方式,而实验组采取的是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之上结合中医辨证治疗的方式。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两组患者在性别以及年龄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参照组采用的是传统的西医治疗方式,使用奥美拉唑胶囊以及胃黏膜保护剂,如果出现腹胀现象的患者则需要额外服用潘立酮,一个疗程的治疗周期为四周,在两个疗程的治疗结束之后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
中医对慢性胃炎的分型与辩证施治

中医对慢性胃炎的分型与辩证施治慢性胃炎属中医的“胃脘痛”、“心口痛”、“肝胃气痛”、“嘈杂”等范畴,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医学专著《黄帝内经》,对人体从摄食到食物的消化吸收、转化为人体所需营养和能量的过程已有十分精辟和独到的认识。
《金匮要略》中亦早已提出该病,并对其病机、治疗早有较为充分的论述。
自金、元朝以来更加深化和丰富了胃脘痛的辨证治疗,其中李东垣、张景岳、叶天士、王清任等做了很大贡献,使胃脘痛的诊治达到日趋完善的地步。
尤其是近代中医学家中均试图以分证来提高治疗效果,同时也感到如果能将其统一,则更利于中医对慢性胃炎的研究。
1病因病机1.1 饮食不节《虞博医传》方:“致病之由,多由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拨,复餐寒、凉、生、冷;朝觞暮饮,日积月累,自郁成痰,痰火煎熬,血亦妄行,痰血相杂,妨碍升降,故胃脘疼痛,吞酸嗳气,嘈杂恶心”。
进餐的过饥或过饱、过食辛辣、生冷、油腻等刺激之食物、饮食不按时等,不但影响脾胃的运化吸收,且这些因素的本身亦耗劫人体的津液阴精,损伤脾胃之气。
1.2气候变化“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
指的是受寒邪所袭能促成胃病的发作。
中医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就是“天人合一”,意思就是说人生活在自然界为了顺其自然界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体会做出一系列相应的变化,一旦外界不良因素过于强大,那么就可能出现人体功能随之失调的现象。
中医学把能致病的自然因素归纳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淫,这些因素侵袭人体脾胃后均能产生脾胃运化失调的一系列症状。
临床上可以看到,胃病的发作与感冒、受寒邪侵袭有关。
据有关统计也可发现,胃病的发病率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变化,本病在冬季及秋末寒冷季节呈多发。
1.3情志因素中医认为,“脾主思”、“思则伤脾”。
中医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认识到人的精神状态与消化机能关系甚大。
如果忧思恼怒、久郁不解,则伤及于肝。
一旦肝木之气过于亢奋,那么脾胃之气必将受到严重的影响而发病。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药治疗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属慢性胃炎中的一种。
该病是指胃黏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其发病原因不一,可因嗜酒、喝浓咖啡,或因胆汁反流,或因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引起。
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进食后上腹部不适,隐隐作痛,可伴嗳气,恶心,泛酸,偶有呕吐,一般症状轻微,有的甚至无明显症状,可在胃镜检查时发现。
现代医学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仍然没有特效方法,多为对症治疗。
如保护胃黏膜,减少胃酸分泌,促进胃肠蠕动,抑制幽门螺杆菌感染等。
中医学将其归于胃脘痛、痞症、反胃、呕吐等的范围。
中医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均有论述,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现将近几年中医药对CSG的治疗概况综述如下。
1 辨证分型林良贵[1]分为3型:①肝胃气滞型,胃脘胀痛时作时止,痛无定处,食欲减退,食后腹胀或饱满嗳气、吞酸,舌苔薄白,舌质淡红。
②脾胃虚寒型,胃脘隐痛,痛有定时,绵绵持久,进食痛减,喜暖喜按,体弱神倦,面色少华,舌质淡嫩,脉沉细。
③胃热阴虚型,胃脘饱胀或堵塞感,食欲减退嗳气有声,隐痛无时,心烦易怒,周身乏力,口干口苦,舌质红或少苔或无苔。
钟跃青等[2]分5型:①脾胃虚弱型,主证:胃脘胀闷,隐痛,纳差,喜温喜按,嗳气反酸,疲乏,大便溏烂,舌薄白,脉细弱。
②脾胃湿热型,主证:胃脘痞塞胀满或疼痛,嗳腐吞酸,纳差,口干,口苦,口臭,四肢困倦,舌淡红,苔黄腻,脉弦滑。
③肝胃不和型,主证:胃脘胀痛连胁,生气时加甚,嗳气频繁,心烦易怒,口苦,大便不畅,舌淡红,苔白,脉弦滑。
④胃阴不足型,主证: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口干咽燥,大便结,舌红少苔,脉细。
⑤气滞血瘀型主证:胃痛拒按,痛如针刺,痛处固定,倦怠无力,口淡,舌黯,苔白,脉弦紧。
2 治疗2.1辨证论治陈兴泉[3]将149例患者分为3型:脾胃虚弱型85例,治宜健脾和胃,益气培本(党参、黄芪、白术、薤白、山药各12g,半夏、茯苓、神曲、山楂、陈皮、藿香各12g,砂仁9g,炙甘草6g);肝胃不和型36例,治宜疏肝理气,调和脾胃(柴胡、川芎、川楝子、延胡索、藿香、郁金各10g,枳壳、佛手、薤白各12g,白芍药、麦芽各18g);脾胃湿热型28例,治宜清热除湿,辛开苦降,顺气和中(半夏、黄芩、茯苓各12g,苍术、干姜、藿香、陈皮、郁金各10g,厚朴、茵陈各15g,黄连6g)。
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施护

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施护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病,其病程较长,往往反复发作,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困扰。
中医学认为,慢性胃炎是由于脾胃虚弱,饮食不当,情志不调等因素引起的。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出发,对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施护进行探讨。
一、中医对慢性胃炎的辨证施护中医对待慢性胃炎的治疗注重辨证施护,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辨证论治。
目前常用的辨证施护包括养胃法、补脾法、清热法、解郁法等。
1. 养胃法养胃法主要是通过调理脾胃,增强胃肠道的功能,以促进胃部组织的修复和恢复。
常用的养胃食疗方包括小米粥、山楂粥、薏仁粥等。
此外,饮食要清淡,尽量避免辛辣、油腻食物的摄入,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有助于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
2. 补脾法补脾法主要是通过调理脾胃,增强消化和吸收功能。
脾胃虚弱的患者常表现为食欲不佳、腹胀便溏等症状,此时可使用补益脾胃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补脾药物有党参、黄芪、白术等,可以根据患者不同的虚弱情况进行选用。
3. 清热法清热法主要是通过清除体内的热邪,调理胃肠道的平衡。
热邪是指胃肠道内的炎症反应,常表现为口干口苦、咽喉不适等症状。
此时可以使用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草药进行治疗,如黄连、黄柏等。
4. 解郁法解郁法主要是通过舒缓情绪,减轻精神压力对胃肠道的影响。
慢性胃炎患者往往伴有情绪焦虑、易怒等症状,这些情绪问题会进一步加重胃炎的发作。
因此,通过中药的辅助治疗或心理疏导等方法,帮助患者舒缓情绪,对缓解胃病症状有一定的帮助。
二、中医辨证施护案例分享王某,男,45岁,主诉脘腹胀痛、纳差已有两年。
经过中医辨证论治,诊断为脾胃虚弱型慢性胃炎。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了以下治疗方法:1. 养胃法:建议王某采用温性食物,如小米粥、山楂粥等来养护胃肠道。
避免辛辣、油腻食物的摄入,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有助于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
2. 补脾法:给予王某党参、黄芪、白术等中药进行补益脾胃,增强消化和吸收功能。
慢性胃炎折腾人,中医辩证治疗有方!

慢性胃炎折腾人 ,中医辩证治疗有方 !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加大,不能按时吃饭已经是当代白领的典型情况,加班累了,喝点冷水解渴,饿了就吃点面包充饥,困了喝点咖啡。
这样久而久之,自己的胃就先抗议了。
在当前社会中,几乎每五个人就有一个人是慢性胃炎,慢性胃炎的毛病一不小心就会发作,这样的痛苦给上班族带来了极大的折磨。
慢性胃炎通过西医治疗,不仅无法治愈,反而还会出现反复发作,经常服药要给身体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慢性胃炎的治疗时间较长,久而久之服用西药一定会给肾脏造成损害,所以通过中医疗法对慢性胃炎辨证施治,不仅安全可靠副作用小,有着标本兼顾的特点,治疗效果非常突出。
中医在治疗慢性胃炎时,根据慢性胃炎的基本症状辨证施治,能够让慢性胃炎的症状得到有效缓解。
今天我们就跟着文章了解一下折腾人的慢性胃炎,如何通过中医辨证治疗吧!慢性胃炎的中医认知1.慢性胃炎的症状慢性胃炎是指各种慢性胃黏膜的炎性病变,临床上以慢性胃痛为典型特征,大部分情况下,患者在就餐之后,胃部会出现闷胀不适、食欲减退和恶心呕吐等情况。
这是当前的消化道常见病多发病,在中医中胃炎属于“胃脘痛”和“胃痞”范畴。
慢性胃炎根据其症状分为了浅表性胃炎、充血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肥厚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等诸多种类,其中只有极少数萎缩性胃炎可能会演变为胃癌,所以慢性胃癌患者不要过于担心忧虑,只要出现了胃炎症状后及时进行治疗,就能够减少慢性胃炎给身体带来的损害。
2.慢性胃炎的发病原因中医认为胃溃疡的出现和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以及脾胃虚弱有密切关系。
其中饮食不洁是造成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饮食不节主要是指患者日常在饮食中不注意,中医认为胃作为水谷之海,它的功能就是受纳和腐熟水谷,如果进食过于生冷的食物,就会导致寒滞中焦,如果进食辛辣肥厚刺激的食物,就会导致湿热中阻。
如果吃得过饱或者是空腹时用力过度损伤胃气,就会导致胃腑气机阻滞,引发胃痛。
3.慢性胃炎的病机在了解了慢性胃炎的症状和病因之后,要对慢性胃炎的病机进行了解,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展开辨证治疗。
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及治疗

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及治疗 慢性胃炎属于⼈体消化系统的⼀种疾病,对于这种类型的疾病,很多病⼈都情愿选择中医治疗的⽅法,毕竟中医不像西医的副作⽤那么⼤,⽽且⽐较温和。
以下是⼩编为你整理的中医辨证慢性胃炎且治疗⽅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医辨证慢性胃炎及治疗⽅法 (1)寒痛:胃痛暴作,感寒则剧,得热则缓,畏寒喜热饮,不渴,苔⽩腻,脉紧。
治宜散寒⽌痛。
⽤良附丸、附⼦理中丸,或⽤胃痛定。
(2)胃脘灼痛:泛恶⼝苦,⼝渴饮冷,便秘,苔黄腻,脉数。
治宜清热和中。
⽤⽣姜得⼼⽚,⼝服。
或⽤胃痛⽚(吉林⽅)、胃痛宁。
(3)⽓滞痛:胃脘胀闷,攻撑作痛,痛连两胁,嗳⽓频繁,苔薄腻,脉弦。
治宜疏肝理⽓。
⽤柴胡舒肝丸、和胃平肝丸、舒肝丸,或⽤沉⾹舒郁丸。
(4)⽕郁痛:胃痛⽇久,痛势急迫,有烧灼感,⼝苦⽽⼲,⼼烦易怒,泛酸嘈杂,⾆红苔黄,脉弦数。
治宜疏肝泄热。
⽤丹栀逍遥丸,并配以左⾦丸,或⽤戊已丸、越鞠保和丸。
(5)虚寒痛:胃痛隐隐,空腹为甚,得⾷则缓,喜暖喜按,泛吐清⽔,⾆淡,脉细软。
治宜温脾健胃。
⽤⼩健中合剂、参桂理中丸、益⽓六君丸,或⽤黄芪建中丸。
(6)⾎瘀痛:痛有定处,如针刺⼑割,脘痛彻背,⾆质紫暗有瘀斑,脉细涩。
治宜活⾎化瘀。
⽤元胡⽌痛⽚。
慢性胃炎的特点 共同点: 1、起病缓慢,多有进⾷后上腹部不适或疼痛,往往是⽆规律的阵发性或持续性疼痛。
2、可伴有⾷欲不振或厌⾷、恶⼼、呕吐、腹胀及嗳⽓。
3、可出现消瘦、疲乏⽆⼒、腹泻、⾆炎、指甲脆弱及贫⾎等,多为缺铁性贫⾎。
4、检查时可发现上腹部有轻微压痛,⽪肤粘膜苍⽩,光滑⾆,少苔等。
不同点: 1、浅表性胃炎: ⾷欲减退,饭后上腹部饱胀不适,或有压迫感,嗳⽓后⾃觉舒服,或时有恶⼼、呕吐、反酸或疼痛等。
2、萎缩性胃炎: ⾷欲减退,饭后饱胀,上腹部钝痛,此外尚有消瘦、贫⾎及腹泻等。
3、肥厚性胃炎: 上腹部痛类似溃疡病,亦可因进⾷或服碱性药物⽽疼痛暂时缓解,常有消化不良,有些患者可并发胃出⾎。
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慢性胃炎是胃粘膜上皮遭到各种致病因子的反复侵袭而引起的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由于粘膜的再生改造,最后导致固有的腺体萎缩。
成人发病率一般在90%以上,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中医将此病归属为“胃痛”的范畴。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篇载:“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
”“心痛”是指心腹部疼痛病证之泛称,“当心而痛”实指胃脘痛。
因其痛在胃脘部,以疼痛为主要症状,伴上腹部胀满不适、嗳气吞酸等,于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症有类似之处。
临床上应重视西医检查,结合辨病与辨病,方能法不偏立,而不贻误病情。
1病因病机1.1西医认识1.1.1病因一般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免疫因素为主要因素。
饮酒、饮食不节、精神因素、可致胃粘膜损伤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及胆汁反流等为其诱发因素。
1.1.2病理浅表性胃炎的炎症限于胃小凹和粘膜固有膜的表层,上皮细胞变性,小凹上皮增生及固有的膜细胞浸润,引起粘膜充血、水肿、渗出。
多发于胃窦,有时有少量糜烂及出血。
部分患者在胃窦有较多的糜烂灶,或伴疣壮凸起,称慢性糜烂性或疣状胃炎。
萎缩性胃炎,炎症深入粘膜固有膜,导致固有的腺体萎缩,使粘膜层变薄,粘膜皱襞平坦,甚或消失,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
部分患者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使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入胃,由于该内容物有胆汁的返流,而引起胆汁返流性胃炎。
慢性胃炎多合并胆结石或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1.2中医认识引起胃痛的主要病因有感受寒邪,饮食不节,肝气郁结以及过劳、久病、治疗不当等原因导致脾胃虚弱。
1.2.1寒邪客胃外感寒邪,脘腹受凉,或过食寒凉,寒凉伤中,寒积胃中,因寒性收引,致使气机凝滞不通,胃气不和,收引作痛。
1.2.2饮食伤胃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暴饮暴食,损伤脾胃,致使胃不能腐熟水谷,脾不能转输精微,水谷不化,内生食滞,胃中气机阻滞,胃气失和故疼痛。
1.2.3肝气犯胃若忧思恼怒,情志不遂,肝气横逆犯胃,脾胃纳运失常,气机郁滞而发胃痛。
肝郁日久,可化火生热,邪热犯胃,肝胃郁热,可致胃脘灼热而痛;火热伤阴则胃失濡养而作痛;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滞日久,可深入血分,致血行不畅,血脉凝滞,瘀血内停,胃络受阻,发生胃痛。
浅谈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浅谈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治疗目的:就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治疗进行探讨。
方法:选取2006年1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胃炎患者,全部病例均行病理活检和胃镜检查,采用中医进行治疗,治疗期间应该少吃或者不吃粗糙硬固腌制之物和辛香浓烈过热之品,即便是停药之后也要注意保护胃,避免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结果:100例慢性胃炎患者经过上诉中医治疗之后,显效(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减轻)74例(74%),有效(症状有所减轻)23例(23%),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无改善)3例(3%),总有效率97%。
结论:由于本病为慢性疾病,病程较长,日久必伤及肾。
所以在治疗上重在随证灵活变通,不拘泥某证某方某药。
运用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简便、高效、安全可靠、副作用小,具有标本兼顾的特点,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标签:中医;慢性胃炎;诊治体会慢性胃炎具有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病程较长的特点,在胃病中最为常见,症状不典型,临床表现又颇不规则,在各种胃病中,慢性胃炎的发病率位居首位。
按照中医辨证的方法来看,慢性胃炎属胃脘痛范畴,多由误治失治、痰湿中阻、脾胃虚弱、寒温不适、饮食伤胃、气滞血瘀、情志不畅等原因引起。
由于慢性胃炎形成原因较为复杂,治疗方法较多,同时又由于副反应多、用药价格贵、治疗疗程长等原因而导致治疗出现中断。
1.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06年1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胃炎患者,全部病例均行病理活检和胃镜检查,其中男42例,女58例,平均年龄在45.23岁,年龄范围为22-68岁,37例属于萎缩性,63例属于浅表性,病程11年以上者12例占12%、6-10年者25例占25%、1-5年者57例占57%、1年以内者6例占6%。
1.2 方法基本方药:15克白蒺藜,15克炒(生)白术,6克黄连,6克木香,12克枳实(壳),5克砂仁,30克蒲公英。
加味(1)或有主症表现,恶心呕吐:伏龙肝(如无,可以用新砖代替伏龙肝)、姜竹茹、姜半夏;烧灼感:石斛、北沙参、威灵仙、黄芩;食欲不振:鸡内金、炒山楂、扁豆、焦三仙;反酸:凤凰衣、海螵蛸、瓦楞子;嗳气:白檀香、厚朴、苏梗;疼痛:罂粟壳、青木香、元胡。
慢性胃炎的中医论治

慢性胃炎的中医论治慢性胃炎系胃粘膜的慢性炎性病变,是消化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症状因人而异,且病程易迁延反复,治疗中较为棘手。
近年来,我们根据胃镜检查结果,运用中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一病因病机现代医学一般认为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饮食、环境及自身免疫有关。
幽门功能不全时,含胆汁和胰液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酗酒、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等,均可各自或与HP 协同作用引起或加重胃粘膜慢性炎症。
祖国医学中胃炎属胃脘痛、痞满、吞酸、嘈杂、纳呆等范畴。
认为外邪犯胃或因长期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逸失常和素体虚弱导致肝气郁结、脾失健运、胃脘失和从而引发种种症状。
正所谓“饮食不下,隔塞不通,邪在胃脘”。
(《内经·灵枢·四时气》)“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承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
(《沈氏尊生书·胃痛》)《素问·痹论篇》还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甲木之长缘于胃气上逆,胃气上逆,缘于中气之虚”。
其病在胃,与肝、脾关系极为密切。
早期多由外邪、饮食、情志所伤多属实邪,后期常为脾虚。
实则邪扰胃腑,虚则胃失所养,且虚实可相互转化。
二分型论治寒邪胃容,胃镜示:胃液中量,清亮,粘膜红白相间,可见片状充血、水肿或出血点。
治宜散寒止痛和胃,方选良附丸加味:高良姜,制香附,枳壳、厚朴、半夏、紫苏、神曲、芍药、甘草。
食滞伤胃:胃液量多、混浊或有食物残渣,粘膜红白相间,红为主或可见陈旧性出血点。
治宜消食导滞,理气和胃,方选保和丸加减:陈皮、半夏、连翘、茯苓、沙红、槟榔、莱菔子、山楂、神曲。
脘胀甚加枳实、厚朴,食积脾虚者加白术、白芍、兼苔黄便秘或发热者可加大黄、芒硝下之。
肝气犯胃:胃镜示:胃液量多,色黄或混浊,粘膜红白相间,充血水肿,或见出血点,糜烂。
治宜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芍药、党参、炙甘草、香附、枳壳、广木香、延胡索,嗳气呕恶甚者加姜半夏、苏梗、旋覆花、纳呆加炒白术、神曲、炒麦芽,泛酸嘈杂加乌贼、瓦楞子。
谈谈中医角度对慢性胃炎的辨证治疗和调养

谈谈中医角度对慢性胃炎的辨证治疗和调养慢性胃炎是临床消化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且易于反复发作,其病因病机,主要有(1)、饮食不节或偏好,或过饥过饱,或嗜食肥甘、辛辣煎炸之品、恣意饮酒等,戕伐中州;(2)、或感受外界寒湿热邪或不洁饮食致外邪内侵,损伤脾胃;(3)、或情志失调、忧思郁怒,肝失疏泄,横逆犯胃;(4)、禀赋不足,或大病久病致脾胃虚弱四方面,致使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其病位在胃,但与脾、肝、大肠关系最密切,病机特点早期以实证为主、病久则虚中夹实。
下面谈谈中医角度对慢性胃炎的辨证治疗和调养。
一、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对慢性胃炎的辨证论治,重在辨寒热虚实,实证主要表现为胃痛较剧、拒按,舌苔厚腻,脉弦;虚证多为胃痛隐隐、喜按,舌淡,脉沉细弱;寒症多为胃部冷、凉,得温痛减,舌淡苔白,脉沉弦;热证多为胃部烧灼感、喜冷饮,舌质红苔黄。
治则以理气通降、和胃止痛为主,辅以祛实邪、健脾胃。
并始终要保持大肠腑气的通降,腑气不通,浊气上逆,必致胃失和降。
故大便不通者务必通腑润肠。
(一)实证1、寒邪客胃证:以胃部寒冷凉、不敢吃生冷的食物、得温痛减、舌淡苔白、脉沉弦为辨证要点,治以散寒暖胃、行气止痛,以良附丸为主方加味,可加干姜、木香、乌药,增强暖胃理气止痛。
加减:如感受外寒,加紫苏、藿香;如寒重加吴茱萸;如夹食滞加炒枳壳、鸡内金、炒稻芽。
2、脾胃湿热证:以胃部灼热、烧心,喜冷饮,口干苦、口臭、舌红苔黄腻、脉弦数为辨证要点,治以清化湿热、和中醒脾,以藿朴夏苓汤合平胃散加减(黄芩、炒栀子、藿香、制厚朴、法半夏、茯苓、白蔻仁、炒枳壳、生薏苡仁、苍术、紫苏梗、茵陈蒿)。
加减:胃痛甚者加延胡索、川楝子;大便不畅者加大黄、蒲公英、火麻仁;恶心、呕吐者加竹茹、橘皮、芦根;纳呆者加炒山楂、谷芽、麦芽。
3、饮食伤胃证:以嗳腐吞酸、或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舌苔厚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治以消食导滞、理气和胃,以保和丸加减(山楂、神曲、莱菔子、陈皮、茯苓、枳实、谷芽、麦芽)。
中医辨治慢性浅表性胃炎

中医辨治慢性浅表性胃炎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地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医疗人员表示,经常外出就餐或者过多的食用外卖都会对人们的身体产生相应的影响,诱发相应的疾病发生。
浅表性胃炎属于慢性胃炎的一种,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
此疾病就是由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良的饮食习惯以及生活习惯造成。
此疾病的患病率会随着患者的年龄增长而有所提高,此疾病的主要发病诱因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因幽门螺杆菌感染,而导致患有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患者数量占总患病人数的52.2%左右,因此在临床治疗中主要以缓解和根治幽门螺杆菌为主,清除病因后,此疾病方可治愈。
慢性浅表性胃炎会导致患者出现消化不良、食欲减退、消瘦、乏力等症状,对于患者的生活以及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
一、慢性浅表性胃炎(一)什么慢性浅表性胃炎及其诱因慢性浅表性胃炎在临床中又被称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的一种疾病,其主要是由于胃黏膜在相应的致病因素影响下,导致胃黏膜出现红斑或者出血点的现象,同时可伴有糜烂以及胆汁反流的情况发生。
据临床研究分析,诱发此疾病的主要诱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在临床中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病因,其次就是胃部反流的现象,反流时胆汁等大量的消化液涌入胃中,对于胃黏膜造成相应的损害。
再者不良的饮食习惯以及生活习惯都易导致此疾病的发生。
同时,对于长期需要服用非甾体类药物的人群,药物也会对其胃黏膜造成相应的影响,易患此病。
最后,患者不良的情绪也会诱发此疾病,当人们长期处于焦虑或者抑郁的情绪下,会导致内分泌功能失调,促使胃黏膜供血出现问题,不能及时对胃部起到保护作用,继而诱发疾病的发生。
(二)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方式慢性浅表性胃炎在临床中多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当患者摄入辛辣刺激或者生冷的食物后,疼痛感会有加重的表现。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腹部胀气的现象,多是由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所导致食物在胃中潴留,消化不良而引起的。
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

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
属中医'胃脘痛','胃痞'范畴,本病多因情志不畅,气机郁滞,或因饮食所伤,胃失和降,或脾胃虚弱,纳运失常而发病,或因久病血液运行不畅,络脉不通而发病。
一、一般治疗1、精神心理治疗:帮助患者调整精神情绪,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2、饮食治疗:选择易消化、无刺激的食物,避免吸烟、酗酒、咖啡、浓茶,进食细嚼慢咽。
二、中医辩证治疗(1)肝胃不和: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代表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10g、白芍20g、枳壳10g、川芎6g、香附10g、陈皮10g、佛手10g、苏梗10g、延胡索10g、甘草6g。
中成药:气滞胃痛颗粒,一次6g,一日3次。
(2)脾胃虚弱:温中健脾,益气和胃。
代表方剂:香沙六君子汤和黄芪建中汤加减党参20g、茯苓10g、炒白术10g、陈皮6g、广木香6g、砂仁3g、黄芪20g、桂枝10g、白芍30g、生姜6g、炙甘草10g。
中成药:香砂六君子丸3g,3次/日。
(3)脾胃湿热:清热化湿,和胃醒脾。
代表方剂:黄连温胆汤加减。
黄连6g、黄芩10g、白寇仁6g、蒲公英30g、生苡仁30、法半夏12g、茯苓10g、厚朴12g、、陈皮12g 、枳实10g、竹茹6g、栀子10g、苍术10g、甘草6g。
中成药:摩罗丹 9g 3次/日。
(4)胃阴不足:养阴益胃,和络止痛。
代表方剂:一贯煎和芍药甘草汤加减。
北沙参12g,太子参15g、麦冬15g、生地10g、栀子10g、当归10g、金铃子10g、白芍20g、甘草6g、鸡内金10g 、玉竹15g、蛇舌草15g、半枝莲15g。
中成药:养胃冲剂5克,3次/日(5克/袋) (5)胃络瘀阻: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代表方剂:失笑散和丹参饮加减。
五灵脂10g、檀香10g(后下)、丹参20g、砂仁6g、三七粉5g(冲服)、延胡索12g、蒲黄6g、郁金10g、枳壳10g、炒莪术10g。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辨证治疗体会

胡疏肝散加减 , 药用 : 柴胡 1 、 0g 川芎 6g 香附 1 、 、 Og陈皮 1 、 0g 枳壳 1 、 0g广郁金 1 、 0g焦三仙 各 1 , 0g 痛甚加 川楝子 1 、 0g 元 胡 1 , 0g 胃脘 胀甚 } J 朴 1 , l l 0g 莱菔 子 l ( 下 ) 嗳气甚加 lI Og后 , 半夏 1 , 5 木香 1 ( g 0g后下 ) 。 I .. 肝 胃郁热型 .1 4 2 治则疏 肝理气 , 泄热和 胃。方用小
3 讨 论
柴胡汤合温 胆汤加减 , 药用 : 柴胡 l 黄芩 l 、 Og 、 Og 陈皮 1 清 0 半 夏 1 、 苓 1 、 Og茯 5g 川楝 子 1 、 0g 元胡 l 、 0g 枳实 1 、 0g 竹茹
1 , 0g 全瓜蒌 1 、 三仙各 l , 5g焦 0g泛酸 嘈杂甚 加黄连 6g吴 萸 、
l . O g
及病理检查确诊 为慢性浅表性 胃炎。 分为 2组 , 治疗组 19例 , 1 男3 5例, 8 女 4例; 年龄 1 6岁 ~ 0岁 4 例 ,1 ~ 0岁 4 3 1 3岁 5 7例 , 5 岁 - 8岁 3 例 ; 1 7 1 病程 1 ~ 0年。对 照组 l2例 , 3 年 2 1 男 2例 , 女8例; 0 年龄 1 5岁 ~ 0岁 3 3 8例 ,1 ~ 0岁 4 3岁 5 5例 ,1 5 岁 7岁 2 ; 6 9例 病程 1 ~ 9年 。2 患者性别 、 年 1 组 年龄 、 病程、 病情 基本相 同, 无显著性差异( > . )具有可 比性 。 尸0 5, 0
功 能: 开郁 消食 , 胃。 暖 主治 : 食欲 不振 、 消化不 良、 胃脘冷 痛 、 闷嗳气 、 胀泄 满 腹
泻。
9 月门诊患儿 , 病程 1 d以上 、 2周以 内, 日大 便次数 I3次 , 每 > 粪便形状呈稀便、 水样便 、 黏液便 , 无脓血便 , 或无 发热 , 有 无呕 吐或 呕吐轻 , 无脱水或轻度脱水 , 大便镜检 白细胞无 或 < 0H 1/ P
慢性胃炎的中医药物治疗方法与经验分享评估

慢性胃炎的中医药物治疗方法与经验分享评估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症状表现为上腹痛、恶心、呕吐、胃胀等不适感。
中医药物在治疗慢性胃炎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经验,因此受到许多患者的青睐。
本文评估并分享几种中医药物治疗慢性胃炎的方法和经验。
一、中医药物治疗方法1. 根据综合辨证施治原则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首先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综合辨证施治。
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病程和症状等方面进行辨证施治。
根据中医理论,慢性胃炎主要可分为胃气郁滞型、胃阴虚型、胃痰湿阻型等不同类型,因此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2. 运用中药材进行药物治疗中医治疗慢性胃炎,通常会选择一些经过临床验证的中药材进行药物治疗。
常用的中药材有黄连、半夏、陈皮、白芍等具有清热解毒、理气止痛或健脾消食等功效的草药。
这些中药材可以通过煎煮或制成颗粒、丸剂等剂型进行服用,以达到治疗慢性胃炎的效果。
3. 食疗调理与中药煮汤除了药物治疗,中医药还强调食疗调理。
在治疗慢性胃炎过程中,合理的饮食搭配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认为,患者应注意少吃辛辣、油腻等食物,多吃易消化、温和的食物,如粥、面条、蔬菜等。
同时,中医将一些中药材与食材相结合进行煮汤,如山楂、薏米、白扁豆等,以促进胃部的消化和调理。
二、经验分享1. 注意饮食习惯与规律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与规律。
中医认为,饮食无规律、暴饮暴食等不良习惯会导致胃部的负担加重,进而加重慢性胃炎症状。
因此,建议患者定时定量饮食,避免过度饮食和嗜食刺激性食物。
2. 忌烟酒和调理情绪烟酒对胃部有很大的刺激作用,容易导致胃黏膜损伤,加重慢性胃炎症状。
因此,患者应戒烟酒,保持身心健康。
同时,情绪调理也非常重要,避免长期处于紧张或焦虑状态,这些负面情绪会对胃部产生不良影响。
3.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作息良好的生活习惯与作息不仅对整体健康有益,对慢性胃炎的治疗也非常重要。
患者应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避免胃部受到过度疲劳。
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中医证型及药方1、肝胃不和证(1)主要症候:①胃脘胀痛或痛窜两胁②嗳气频繁③嘈杂泛酸④脉弦。
(2)次要症候:①胃黏膜急性活动性炎症②胆汁反流③舌质淡红,苔薄白。
治则:疏肝理气,和胃解郁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白芍、枳壳、川芎、香附、陈皮、佛手、苏梗、延胡索、甘草)加减:偏寒者加高良姜或乌药;偏热者加川黄连或山栀子;胀甚者加广木香、砂仁;吞酸者加锻乌贼骨、瓦楞子、浙贝母;痛甚者加川楝子。
2、脾胃虚弱(含虚寒)证(1)主要症候:①胃脘隐痛②喜按喜暖③食后脘闷④纳呆少食⑤便溏腹泻⑥四肢乏力⑦舌质淡红,有齿印,苔薄白或白。
(2)次要症候:①胃黏膜可见红斑或粗糙不平②粘液稀薄而多③胃酸偏低④脉沉细。
治则:温中健脾,益气和胃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合黄芪建中汤加减(党参、茯苓、白术、陈皮、广木香、砂仁、黄芪、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加减:腹胀便溏者加炒扁豆、薏苡仁、莲子肉;食后腹胀、嗳气者加香椽、佛手、炒三仙;泛吐清水者加姜半夏、草豆蔻;寒气盛者加良附丸或干姜、肉桂。
3、脾胃湿热证(1)主要症候:①胃脘灼热胀痛②口苦口臭③脘腹痞闷,渴不欲饮④舌质红,边尖深红,苔黄厚或腻。
(2)次要症候:①胃黏膜急性活动性炎症,充血糜烂明显②小便黄③脉滑或濡数。
治则:清热化湿,和中醒脾方药:三仁汤合连朴饮加减(黄连、黄芩、白蔻仁、蒲公英、生薏苡仁、法半夏、茯芩、厚朴、甘草)加减:胃痛甚者加延胡索、川楝子、郁金;大便不爽者加大黄、枳实;恶心、呕吐者加竹茹、生姜、佩兰;纳呆者加鸡内金、谷芽、麦芽。
慢性胃炎的病因较复杂,其病位皆在于胃脘以下,始则与脾胃有关,继而损及肝、肾。
其病机多由脾胃素虚,内外之邪乘而袭之,使脾之清阳不升,胃之浊阴不降所致,故中医对此辨证治疗,以上药方纯属分享借鉴,具体需找专业医师进行诊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组 成 :香 附 、茯 苓 、法半 夏各 1g 2 ,紫苏 、苍 术 、 厚朴 、木 香 、枳壳 各 1g 陈皮 9 ,元 胡 1g 0, g 5 ,甘 草
8 。治愈 6 g 5例 ( 91 ,好 转 2 6. %) 2例 ( 34 ,无 效 2 .%) 7例 ( .%) 75 ,总 有效 率 9 .%。 25 23 脾 胃虚寒 .
临床 患者可 见 胃脘暴 痛且 胀 、痛势 较 急、 胃中似
冰、得温则舒,舌苔薄 自,脉弦紧 。治以温 胃散寒理
气。
周璨 …运 用二 陈汤加 减 治疗 慢性 胃炎 8 7例 , 基本 方 :陈皮 、半夏各 1g 0 ,茯苓 1g 5 ,甘草 6 。辨 证加 g
顾 向东 l运用 良附丸加 味 治疗慢 性 胃炎 6 , 5 】 0例 并 与对 照 组 6 0例进 行 比较 ,对照 组给 予 吗叮啉 1mg 0 ,
胃镜报 告有 出血 点加 大黄 、 白及 。辛开 苦 降,疏肝 和
寒 、因气不顺 者 ,然 因食 、 因寒亦 无不 皆关 于气 ,盖 ’ 食 停则 气滞 ,寒 留则 气凝 。 ”叶天 士 : 肝 为起 病之 源 , “ 胃为传 病之所 ”古代 医家 的论述 显 示慢 性 胃痛 的病 因 : 既有 自然 气候 变化 的影 响 ,也有饮 食 失节 、 志 不遂 、 情 劳倦 所成 。
胃,通 畅气 机 ,每 日 1 ,水 煎 2次 ,治疗 结果 :治 剂 疗4 3例 ,好 转 2 ,无效 2例 ,总有 效 率 9 %。杨 7例 7
迪轶 f 用 自拟 香 苏理 胃汤 治疗慢 性 胃炎 9 ,基本 4 】 4例
2 辨证论治 慢性 胃炎 临床 较 多 ,反 复发 作 ,缠绵 难 愈 ,严 重 影 响身体健 康 ,其 临床辨 证有 虚 有实 ,但 以虚 中挟 实
4 9例 ,无 效 6例 ,总有 效率 9 .%。 50 22肝 胃气 滞 .
1 病因病机 本 病 的记 载 始见 于《 内经 》《 问・ 元 正纪 大论 》 ,素 六
日:“ 郁之 发 , 民病 胃肮 当心 而痛 ” 素 问 ・ 论》 木 ;《 痹 谓 :“ 食 自倍 ,肠 胃乃 伤 ” 调经 论 》日 :“ 饮 ;《 有所 劳 倦 ,形气 衰少 ,谷 气不 盛 ,上焦 不行 ,下 脱 ( )不 焦 通 。胃热 ,或 素有 热 ,虚 热相 搏 ,结郁 于 胃肮 而痛 , 或有 食积痰 饮 ;或气 与食 相郁 不 散 ,停 结 胃 口而痛 ” ;
邹铭 斐
( 山市南海 区人民医院,广东 佛 山,5 83 ) 佛 2 2 1 中图分类号:1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7 .80(0 0 0 090 证型:G I 1 3 5 3 647 6 2 1 )1. 1 . 0 2 D
慢 性 胃炎 ,是指 胃粘膜 遭 到各 种致 病 因子 的反复 侵袭 ,如 胃粘 膜损 伤 因子 ,幽 门螺 旋杆 菌感 染 ,免疫 因素 ,十 二指 肠液 反流 ,胃窦 内容物 潴 留 ,细菌和 病 毒等 , 导致 胃粘 膜 发生 持续 性炎 症 。临床 上病 人 出现 胃脘 疼痛 或胀 闷不 舒 ,嗳气 吞酸 ,或 食后胀 满 ,或 自 觉心 下痞塞 ,如有 物梗 , 心 呕 吐,胃脘部 灼 热疼痛 。 恶 中医 归为 胃脘痛 、吞酸 、痞 满 、嘈杂 、纳呆 等病 范 畴 。 焦 三仙 3 g 0 ;食积 化热 者加 黄连 6 ,莱菔子 1g g 5 ,川 朴 、枳壳 、竹茹 、炒稻 芽各 1g 0 。水 煎服 ,每 日 1 , 剂 每 日 2次 。2 0天 1 程 。结果 :8 中 ,痊 愈 5 例 , 疗 7例 9 占 6 .%;有效 2 77 4例 , 占 2 .%,无 效 4例 占 47 76 .%, 总有 效率 9 .%。牛清 华 【自拟 清 中化湿 汤治慢 性 胃 5 4 2 ] 炎 10例 , 物组 成 :黄连 1g 2 药 0 ,竹茹 1g 0 ,茵陈 1g 5, 半 夏 1g 0 ,陈皮 1g 0 ,枳 实 1g 0 ,厚 朴 lg O ,莪 术 1g 0, 苍 术 1g 0 ,茯 苓 1g 白豆蔻 1g 5, 0 ,吴 茱 萸 3 。结果 : g 10例 患 者经 服药 治疗 2个 疗程 后 ,治愈 6 ,好 转 2 5例
C C 中医临床研 究 2 1 JM 0 0年 V L() NO 1 O. 2 .0
.9 .. 1.
中 医药 辨 证 治 疗 慢 性 胃 炎 浅 析
T e t g ca n cg srt i e e t t n 1 ai R C r i a ti si TCM d f r n i i l h o l z i n 1 r n t C S l e l1 ao O
《 岳全书 ・ 腹痛 》 日:“ 景 心 胃脱痛 证 ,多有 因食 、因
症见 胃脘 胀满 、脘 痛连 胁 、暖气 频频 、得 矢气 则
舒 ,舌苔 薄 白,脉 弦 。治 以舒肝 理气 、和 胃止痛 。
张玉 润等 【应用 传统 名 方连 苏饮加 减 治疗慢 性 胃 3 】 炎7 2例 ,药 物组 成 :紫 苏 、草蔻 、党 参各 1g 5 ,吴萸 6 ,黄连 、半 夏 、川 楝子 、枳 实 、桔梗 、甘草 各 1g g 0, 白芍 3g 0 。加 减 :腹痛 、胁 痛加 元 胡 、郁 金 、姜黄 : 胃酸加 乌贼 骨 、瓦楞 子 ;腹泻 、腹 胀加 木香 、生 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