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祖宏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经验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祖宏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经验简介
龙祖宏教授是云南省名中医,主任医师,全国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临证 40余年,学识渊博,尤擅长治疗脾胃疾病,笔者有幸随龙教授侍诊,受益匪浅,现将龙教授辨治慢性胃炎的经验简介如下。
1 治病求本,健脾为主
龙教授认为慢性胃炎临床上多表现为“胃脘胀满不适、胃痛、嗳气、恶心呕吐、反酸等症状”,属于中医“胃痞”、“胃痛”、“吞酸”、“呃逆”等范畴。引起慢性胃炎的原因很多,有饮食所伤、七情失和等,但脾胃虚弱是其基本的病机,健脾应贯穿于治疗之始终。因澄源方能清流,诸邪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病理基础则难以为患。脾胃虚弱为本,治疗应以健脾益气为主,临床常选用四君子汤为基础方以健脾益气。龙教授常告诫我们健脾不忘理气,过用甘温补益之品,则易阻碍脾胃气机,令人中满,故临床常在使用健脾药如党参、黄芪、白术等的基础上,酌加砂仁、枳壳、台乌、陈皮等少许理气药,使补而不滞,更快地恢复脾升胃降的功能。久病之人,脾虚失运,稍食即滞。然积滞之象,易被脾虚之候所掩盖,故临床须详审。若伴有食后胃胀加重,食后即泻,纳食不香,舌苔薄白而苔心厚腻者,多为食滞不化,乃虚中夹实,如单用补益之品,往往积滞难以运化,应在补气健脾方剂中加麦芽、谷芽、神曲、鸡内金、山楂等消食化积之品。
2 调理气机,以通为要
《医碥》指出:“脾胃居中,为上下升降之枢纽。脾胃居中焦,脾主升清,将水谷之精微输送四肢百骸以充养,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传化排泄糟粕。脾为阴脏,其用在阳,其气主升,不升则阳无所用;胃为阳腑,其用在阴,其气主降,不降则阴无所用”。脾胃为升降之枢,脾升胃降,全赖气机通畅。龙教授认为,无论何种病因、病理产物,若不阻滞胃部气机,胃脘胀满或胃痛就不会发生。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胃和的关键在于胃气润降。降则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降则传化失司,郁滞为病。通过疏通气机,疏其壅塞,消其郁滞,恢复脾胃正常升降功能为治疗要则。故龙教授常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行气、顺气药,如香橼、佛手、沉香、木香等助胃气顺降。同时常加入桔梗,桔梗能载诸药上浮,又能通天气于地道,使气得升降而益和。并根据病情,适当配合他法,唯通是务。如寒湿困脾则温中化湿;湿热内蕴则清热利湿;饮食停滞则消食导滞,肝气郁结则疏肝解郁,血脉瘀阻则活血化瘀。
3 木疏土运,纳运如常
《素问? 宝命全形论》云:“土得木而达”。肝主疏泄,脾主运化,两者在生理上休戚相关,病理上互为影响。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气的升发调节脾胃的升降,肝疏泄正常,则脾气能升,胃气得降,升降协调,纳运正常。若肝气郁结,不能疏泄脾土,“木不疏土”或脾虚湿滞,肝木之气相乘,“湿壅木郁”则脾气呆滞,运化失健,
胃气壅滞,而生痞满、疼痛等症,因而龙教授在治疗慢性胃炎中重视肝脾之气的升发与条达。临床常配合使用川楝子、佛手、香橼、郁金、香附、柴胡、白芍等疏肝利胆,临床上往往能提高疗效。
4 药性平和,顾护胃气
龙教授在诊治慢性胃炎中处处注意脾胃功能的特点,“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和”,时刻注意顾护胃气,多选用药性平和之品。使用理气药切忌香燥太过而耗伤阴津,损伤脾胃,临床常选用佛手、香橼、玫瑰花、苏梗、枳壳等理气不伤阴之品;养阴时多选用沙参、麦冬、石斛等药,以免助湿碍胃,影响脾运;用清热药时常选用药性平和之蒲公英、竹茹等微甘微寒之品,勿过用苦寒以免败胃;补脾温中切忌温热太过,以免耗伤胃阴,化燥生火。
5 中西结合,提高疗效
众所周知,幽门螺旋杆菌(hp)是引起慢性胃炎的最主要的病因,西医对于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慢性胃炎患者,常使用标准的胃三联和胃四联,而有的患者由于对西医耐药性的产生而导致抗hp治疗的失败,龙教授常在临床辨证基础上配合选用有抗hp作用的中药,如蒲公英、金银花、两面针、凤尾草等而提高抗hp的疗效。而对于反酸明显的患者,西医常使用ppi或h2受体拮抗剂,有的患者由于长期使用此类药物而导致制酸效果不理想,龙教授常在临床辨证基础上配合使用乌贝散(乌贼骨、浙贝母)、左金丸(黄连、吴茱萸)、煅瓦楞子、珍珠母等,常可提高制酸的效果。
6 调养身心,促进康复
龙教授常告诫学生脾胃为后天之本,调养好脾胃对于身体康复的重要性。慢性胃炎的患者生活起居要有节、有度。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另外,慢性胃炎的发生常与情志郁怒失调有关,要善于调节情志、对生活要淡泊名利,心境平和宁静。另外,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合的体育锻炼活动,增强体质。
7 典型病案
赵某,男,50岁。初诊日期:2012 年2月27 日。患者有“慢性浅表性胃炎”病史10余年,每因饮食不慎即出现胃痛,多呈隐痛,时有嗳气及反酸。刻下症见:胃隐痛、时有嗳气及反酸,纳差,便溏,乏力。舌淡嫩、苔白稍腻,脉沉缓。辨证:脾虚夹湿,胃失和降;治法:理气健脾,祛湿和胃;方用四君子汤加味。处方:党参30g,白术15g,茯苓20g,炒枳壳15g,香橼10g,台乌10g,砂仁6g,乌贼骨15g,浙贝母10g,麦芽30g,炒神曲15g,炒薏苡仁15g,甘草6g。每日1 剂,水煎,早晚分服。患者服药3剂后,胃痛止,嗳气消失,反酸减轻,大便软,食纳增加;以上方加减续服7剂,诸症消失。
按语:患者久病致脾胃虚弱,故每因饮食不慎即出现胃痛;病性属虚,故胃痛多呈隐痛;脾虚胃失和降,故时有嗳气及反酸;脾虚失运,湿浊内生,湿浊中阻,故纳呆;湿浊下渗肠道,故便溏;舌淡嫩、苔白稍腻,脉沉缓,也是脾虚夹湿之象。治当理气健脾,祛
湿和胃;方用四君子汤加味。方中党参、白术健脾益气为君;脾虚易气滞,臣以香橼、炒枳壳、台乌疏肝行气止痛;脾虚易生湿,佐以砂仁、炒薏苡仁、茯苓健脾化湿;乌贼骨、浙贝母制酸止痛;脾虚失运,稍食即滞,故加麦芽,炒神曲消食化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则脾胃健运,气滞消、湿浊化、食滞消,胃痛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