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看了《明日之学校》这本书之后,了解到了很多新的东西,对教育的实践有了新的思考。
美国的作者约翰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评论家。
不同的国家和社会背景让我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了不同的教育模式。
书的章节分为六大章节。
分别讲述了不同的内容。
第一章教育信条,是作者多年的感悟与总结,他对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学校、教材的定义、方法夫的性质、学校与社会进步这些诸多内容进行了别开生面的讲解和阐述。
例如,之前我认为教育工作只是社会的基础部分,但是作者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
这对我产生了极大的鼓舞,想到自己的教育工作有这么深远的意义。
作者还说教师是真正上帝的代言者,真正天国的引路人。
我觉得为人师表不仅仅是外在的要求,更要求能够深刻的启发思维,认识到职业的尊严。
第二章学校与社会的进步,从中对学校的发展有有了一些解释说明,并将学校与儿童生活关联,影响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我感触最深的是,其中写道,旧的教育模式是消极的对待儿童,机械的使得他们在一起。
其实现在的中学生教育有时候也是这种局面,所以需要我们进行引导,从而才能最好的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在儿童与课程这部分中,笔者着重突出要渗透教育心理学,这样才能将教育实践更好的完成。
教育学中的道德原理也是远没有想象中的简单,其实是真正需要好好反思的地方。
我真的在教学过程中践行运用并坚持了道德原理吗,这是师德的提升,也是自我素质的提升。
教育过程中,还是需要将努力与兴趣结合,将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结合,这样才能更好的寓乐于教。
最后一章的明日之学校,蕴含了很多作者的愿望与目标。
当然,其中很多地方与现实中的教育工作有所出入。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明日之学校》是一本由美国作家安东尼·博伊特所著的科幻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未来教育的故事。
小说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思考引起了人们对未来教育的思考和探讨。
在这本小说中,作者通过对未来学校的设想,展现了对教育的理想化追求和对未来教育的畅想,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现实教育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一个未来的世界,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发达的科技时代。
在这个时代中,教育系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
在这个未来的学校中,学生们不再需要通过课本和老师的灌输来获取知识,而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和人工智能系统来进行学习。
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个性化的学习机器人,它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并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知识的乐趣。
在这个未来的学校里,学生们不再需要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而是可以在虚拟现实空间中自由探索和学习。
他们可以身临其境地参观古代文明的建筑,与历史名人对话,甚至可以亲身体验科学实验。
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了更多的乐趣和成就感。
然而,随着故事的展开,作者也逐渐揭示了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所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在这个未来的学校中,学生们的学习机器人会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设定学习计划,但是这也导致了学生们的知识范围变得越来越狭窄。
他们只会追求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而忽视了其他重要的知识。
另外,学生们在虚拟现实空间中的学习也让他们与现实世界脱节,缺乏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导致了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丧失。
通过对未来学校的设想和展示,作者引发了人们对于教育的思考和反思。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面临着教育的种种问题和挑战。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我们需要更加开放和多样化的教育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但是,我们也不能盲目追求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便利,而忽视了教育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
应用文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精品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明日之学校》是杜威1915年的著作,时至今日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时近百年,杜威这本著作的价值仍未被中国社会真正重视,更不要说发现可行的实践方法。
中国高喊教育改革,高喊减压减负,高喊课程改革,这些已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而实际情况是:中国学生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读书越来越辛苦,辛苦到父母都不舍得的地步。
在现在的中国,还只能看到“明日之学校”的海市蜃楼,不着边际。
杜威在“教育即自然发展”一章中的一个观点,有一语惊醒梦中人的力量。
那就是:把作为一个儿童用得着的东西交给儿童,而不应该只是拿成人所积累的知识即与儿童的生长迫切需要毫不相关的东西强加给儿童。
误用时间比虚掷光阴浪费更大,教育不当的儿童比完全没有受过教育的儿童离美德更远。
前一句说明了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学习时间,后一句在说明误用时间的惨痛损失。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归结到本质,学习是为了生存,达到一个再高些的层次就是为了生活,如此而已。
当中国的孩子是辛苦的。
中国当今的教育真是在不惜一切代价迎合一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
从还是母亲肚里的一滩血团开始,中国的儿童就已经在接受胎教了。
对于胎教我不置可否,听一些古典音乐和胎教故事,这些不会增加大人和肚里的负担,即使无益那也无害。
一旦进入小学,中国的孩子就被宣判了XX年有期徒刑,直到进入大学才获得解脱(大学教育制度把读书人从监牢里解救出来到底是好是坏这里暂且不论)。
在XX年服役过程中,中国孩子被要求强制学习的内容果真有必要学吗?回答这个问题的标准是什么呢?标准即:一个人在努力生存和生活中是否用得到这个东西。
按照这个标准所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
试看中国的奥数事业。
我之所以称其为事业,因为它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变态的系统。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那样把奥数当做一门事业看待。
25年前中国开始正式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竞赛”。
XX年前,中国奥数不断升温,进而演变为疯狂的“全民奥数”。
目前,我国已有100余名少年选手获得国际奥赛金牌。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小说开始于一位名叫曾陆的高中生被一家名为“未来学校”的机构录取的消息。
这所学校完全不同于现实世界中的学校,学生们无需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背诵各种知识,而是将他们的意识上传到虚拟世界中的学校进行学习。
曾陆入学后,发现自己的虚拟形象被叫做“雷里”——一个相貌英俊的年轻男子。
雷里们通过接受导师的指导和进行虚拟世界的各种挑战,来学习和成长。
而在虚拟世界中,学生们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由地学习各种知识。
然而,虽然学生们可以在虚拟世界中获得大量的知识,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仍然存在着不可逾越的差距。
虽然曾陆是一位优秀的学生,但他的虚拟身份雷里并不能改变他在真实世界中的身份。
他来自一个普通家庭,没有背景和财富来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小说通过曾陆和他身边的其他学生们的努力和成长,揭示了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之间的种种差距和不公。
虚拟世界的学校并不能改变社会格局和人们的基本生活条件,只能提供一种更加便捷和丰富的学习环境。
与此同时,小说还通过曾陆与虚拟世界中的一位女孩琳娜之间的感情线索,探讨了人类与科技的关系和人的感情需求。
尽管虚拟世界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可能,但其本质上仍然是一种人工的、虚假的存在。
人们仍然需要真实的情感和与他人互动的机会。
在我看来,《明日之学校》深刻地反映了当今社会的某些问题和趋势。
我们正处于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技术正在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
然而,科技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它只是一种工具,人们仍然需要关注现实世界中的社会关系和不平等,并通过各种努力来改变现状。
这本小说向我展示了一种未来可能的教育模式,虽然虚拟世界上的学校能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创造力的发挥空间,但学生们依然需要在现实世界中得到平等的机会和资源。
教育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能力,这是虚拟世界不能取代的。
在未来的教育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读《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有感
杜威是美国现代很有影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他一辈子中创办过实验学校,也发表过不少讨论教育问题的专著,主要有《我的教育信条》、《学校和社会》、《民主主义与教育》、《明日之学校》、《经验主义与教育》等。
我将结合当今中国教育的现状,来分析一下这篇文章。
“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预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
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识中开始了。
”普通人所理解的教育,无非是学校教育。
实际上,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而人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家庭环境的影响。
所以,家庭教育的成败,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做一个合格的家长,是培养好、教育好孩子的必要前提。
“这个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的。
它们是平列并重的,哪一方面也不能偏废。
”有种说法认为,小孩子就好比一张白纸,而教育就是“园丁”在上面画画。
其实,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儿童并非白纸,他们有自己的天性,尊重其天性,是教育的基本前提。
而中国的学校教育,恰恰是一个破坏儿童天性的过程。
这种教育强调书本死知识的灌输,而非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施以外在压力逼迫孩子学习,而非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的热情,结果,导致孩子普遍厌学,非但没有起到促进孩子成长的效果,反而破坏了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有人说从心理学方面对教育所下的定义是空洞的、形式的----它只给我们以一个发展一切心能的观念,却没有给我们以怎样利用这些心能的观念。
另一方面,又有人坚决认为,教育的社会方面的定义(即把教育理解为与文明相适应)会使得教育成为一个强迫的、外在的过程,结果把个人的自由隶属于一个预定的社会和政治状态之下。
”中国的教育不正是如此吗?教科书里面,充满了各种道德和政治的说教,结果,却培养出一大批缺乏基本道德素质和独立思量能力的人。
那教育究竟是什么呢?记得德国人洪堡的一段话:“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人们适应传统的世界,不是着眼于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而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使他们在目前无法预料的种种未来事态中,自我做出故意义的选择。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_读后感作文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明日之学校》是杜威1915年的著作,时至今日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时近百年,杜威这本著作的价值仍未被中国社会真正重视,更不要说发现可行的实践方法。
中国高喊教育改革,高喊减压减负,高喊课程改革,这些已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而实际情况是:中生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读书越来越辛苦,辛苦到父母都不舍得的地步。
在现在的中国,还只能看到“明日之学校”的海市蜃楼,不着边际。
杜威在“教育即自然发展”一章中的一个观点,有一语惊醒梦中人的力量。
那就是:把作为一个儿童用得着的东西交给儿童,而不应该只是拿成人所积累的知识即与儿童的生长迫切需要毫不相关的东西强加给儿童。
误用时间比虚掷光阴浪费更大,教育不当的儿童比完全没有受过教育的儿童离美德更远。
前一句说明了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学习时间,后一句在说明误用时间的惨痛损失。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归结到本质,学习是为了生存,达到一个再高些的层次就是为了生活,如此而已。
当中国的孩子是辛苦的。
中国当今的教育真是在不惜一切代价迎合一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
从还是母亲肚里的一滩血团开始,中国的儿童就已经在接受胎教了。
对于胎教我不置可否,听一些古典音乐和胎教故事,这些不会增加大人和肚里的负担,即使无益那也无害。
一旦进入小学,中国的孩子就被宣判了XX年有期徒刑,直到进入大学才获得解脱(大学教育制度把读书人从监牢里解救出来到底是好是坏这里暂且不论)。
在XX年服役过程中,中国孩子被要求强制学习的内容果真有必要学吗?回答这个问题的标准是什么呢?标准即:一个人在努力生存和生活中是否用得到这个东西。
按照这个标准所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
试看中国的奥数事业。
我之所以称其为事业,因为它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变态的系统。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那样把奥数当做一门事业看待。
25年前中国开始正式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竞赛”。
XX年前,中国奥数不断升温,进而演变为疯狂的“全民奥数”。
目前,我国已有100余名少年选手获得国际奥赛金牌。
《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读后感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读后感引言概述:《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是一本以教育为主题的书籍,通过对学校与社会关系的深入探讨,展示了未来学校可能面临的挑战和变革。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示和思考。
一、学校与社会的紧密联系1.1 学校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学校和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和认可。
同时,社会的变革也会对学校产生深远影响,推动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1.2 学校的社会责任学校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社会责任的承担者。
学校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1.3 学校与社会的合作机制学校与社会应建立起良好的合作机制,通过校企合作、社会实践等方式,将学生的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二、学校教育的发展趋势2.1 个性化教育的兴起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个性化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趋势。
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和培养方案。
2.2 融合教育的推进融合教育是未来学校教育的重要方向,将特殊教育学生与普通教育学生融合在一起,促进互相尊重和理解,实现教育的公平与包容。
2.3 创新教育的重要性未来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变革和发展。
三、教育模式的变革与创新3.1 教育技术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教育技术的创新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3.2 探索多元评价方式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校应该探索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的培养。
3.3 引入跨学科教学跨学科教学可以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应该鼓励教师跨学科合作,创造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
四、学校教育的社会责任4.1 培养公民意识学校应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让他们了解社会的运行规律和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学校与社会 · 明日之学校》心得
学习《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心得体会读了《明日之学校》这本书,书中的内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令我受益匪浅。
《明日之学校》一书是对课堂工作的一种描述,并从理论方面作些说明。
在本书中深切地体会到作者的哲学的印记,本书所描述的是“今日之学校”,但却称它为“明日之学校”,意味着在杜威看来,它们是代表新学校未来的共同的趋势。
杜威教育理念的众多特点中,我想谈一谈对“学校教育应当充分利用儿童的游戏天性,以游戏活动为中心建构丰富的情境,让学生“从做中学”,从活动中学。
”这一特点的认识和体会。
一、促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思维得到全面的发展。
杜威以游戏为基础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强调以游戏为中心但是又不把游戏活动绝对化,即提倡以游戏作为提高学生兴趣的来源,又提出要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实现从游戏态度向工作态度的转化,从而把避免了把游戏绝对化的倾向而沦为彻底的娱乐消遣。
同时,杜威又提出要避免把游戏工具化,只把游戏当作提升学习兴趣的刺激物。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当今的学生教育以及基础教育阶段仍然有着极为强烈的现实意义,它有助于避免把游戏绝对化与工具化的两种倾向,实现从游戏向教育的有效转化,既保护了学生的游戏天性,又增加了教育的效果和价值。
比如,学生的学习知识时间长了,感到枯燥,没有效率时,让他玩玩游戏可以起到调节作用,并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有些游戏,学生在玩耍的过程中得知:要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立足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如:军队、兵工厂、住房、金矿、资源等等)。
像这样的知识一般在我们的课堂里是学不到的,但通过游戏不仅拓宽了知识,时间长了学生在学习和做事时有自己的一些新看法,不会再机械式的学习了。
二、培养和提高学生学生自我管理意识,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假如学生在玩电脑游戏,那么他必须要遵从开发商游戏的规则,不然他根本就不可能玩这个游戏;又比如几个学生玩跳绳游戏,其中一个同学不遵守这个跳绳的规则和要求,那么为了让这个游戏继续进行,不遵守这个游戏规则的这名学生将会被其他同学认为他的举动是来捣乱的,并把他剔除,不会让他参与他们的跳绳游戏活动。
明日之学校之心得体会
明日之学校之心得体会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明日之学校》之心得体会办公室王晖最近我有幸拜读了约翰·杜威的《明日之学校》,在读书的过程中联想到自己的经历,有一些感想和体会。
首先介绍一下作者约翰·杜威,他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评论家。
他于1899年辞去密歇根大学哲学系主任,到芝加哥大学担任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系主任。
杜威在芝加哥大学待了十年(1894~1904)。
在这个时期里,他从事多方面的学术研究工作,并以专着、论文、讲演、报告和书评的形式,发表了关于哲学、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逻辑、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其中教育着作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一、思想总结所谓明日之学校,即它代表着新学校未来的发展趋势。
杜威肯定了卢梭的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即自然生长。
在学校获得知识的真正目的,当它需要的时候,寻求怎样获得知识,而不是知识本身。
儿童的生活是时刻存在的,而目前的教育无视儿童现在的需要,一切为了老师的方便进行课程安排。
一般学校把儿童束缚在狭小的范围内,不给他们提供生长和发现自己的机会。
他还总结了自然生长的四个要素,论述了自由与个性,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等。
关于教材内容,他说学校的任务就是要获得这些原始的经验,把它们组织成科学,地理,算数等科目。
但是教学方法呢,他强调要实现“做中学”,因为任何书本或地图都不能代替个人的经验。
本书中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发生在学校里的小故事:—个小男孩在一张纸上写了50遍“I have gone”,为的是把正确的形式牢牢记住,可是随后他临走时在这一页的下面留了个便条给教师,开头就是“I have went home”。
儿童看不出在孤立的语法及拼音上的进步对他从事最感兴趣的事会有什么好处。
如果语法及拼音上的进步是学生在工作时附带得到的,那情况就完全两样了。
这时再来告诉他为什么要写作、拼音、标点及分段,为什么要正确使用动词.改进便成了一种经验的自然要求。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明日之学校》是一本富有启发性的教育类图书,作者通过对未来教育的设想和构想,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创新和活力的学校。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籍,更是一本关于未来的书籍,它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考和启发。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对未来学校的设想,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学校。
在这个学校里,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参与者。
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课程,学习的方式也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学校里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老师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更多的是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这种教育方式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更加热爱学习。
另外,书中还提到了未来学校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样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注重实践和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我们的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更加热爱学习。
未来的学校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学校,让学生在这里得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通过这本书,我也对自己的教育理念有了更深的思考。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成长和发展。
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思考,也对未来学校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期待。
希望我们的教育能够不断地进步和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让他们在学校里得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每一次读书都是一场新的旅途,每一次读书都是一场新的收获。
最近拜读了约翰杜威的《明日之学校》,感触颇深。
书中杜威先生以“教育即自然发展”开篇,以对人性的深思入手,将教育这个永恒的话题剖开来看,站在孩子的角度对我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提出了看法;而后他将话题上升到“学校与社会”,在这里他提出“旧式学校必须变革的三件事:第一,教材;第二,教师处理教材的方法;第三,学生掌握教材的方法。
”这是值得我们教育者思考和学习的;最后他以“民主与教育”结尾,他说“声称机会均等为其理想的民主制度需要一种教育,这种教育把学习和社会应用,观念和实践,工作和对于所做工作的意义的认识,从一开始并且始终的结合起来。
”他的话语无形中给我们的事业展开了一张宏伟的蓝图。
纵观全书,每一处都洋溢着思考到极致的哲学火花,让我在感叹高山仰止之余,对他的观点有了自己的理解,那么我就“教育即自然发展”浅谈几点。
一、教育不是教书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提到“我们对于儿童一点也不了解”,我们虽然有过儿童的时代,但那已经是很早的回忆了,我们现在的教育,仍旧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我们就像填鸭者,恨不得让孩子们学会书本上的一切,但是我们忽略了孩子们的本性就是好动的,他们还处于认知这个世界的阶段,他们需要很多时间去使身心得到放松,使视野开阔,这更有利于他们日后的发展,而单纯的书本教育就像枷锁一般禁锢了他们自由的思想。
我们不断的进行创新课堂,但事实上我们的课堂不能仅限在学校,社会是个大世界,他们不能永远的活在学校里。
二、指导自然生长的教学在现阶段,我们的教育方式中很大的一部分是强行注入的,而指导自然生长的教学和强行注入的最大区别就是后者更重视积累许多符号形式的知识,强调了知识的量而不是知识的质,要求的只是表面。
这将导致他们学习的世界只是一张地图,他们会感到被欺骗,从而对学习产生抵触,我们要将它们带入到学习的发现与发展中,毕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明日之学校》读后感《明日之学校》读后感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明日之学校》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暑假里,我认真读了《明日之学校》这本书,书中的内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令我受益匪浅。
《明日之学校》一书不是一本教育学,它只是对课堂工作的一种描述,并从理论方面作些说明。
尽管这样,我在本书中深切地体会到作者的哲学的印记。
因为实际上本书所描述的是“今日之学校”,称它为“明日之学校”,意味着在杜威看来,它们是代表新学校未来的共同的趋势。
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对印第安那葛雷学校的详细记述。
葛雷是新兴的钢铁城市,但葛雷学校不是专门为钢铁公司培养工人,或者满足工业某一类专业训练的要求。
沃特认为,问题不是要传授各个人具体工作需要的知识,而是要保持和激发少年时期的自然兴趣和热情,使每个学生能控制自己的身心,并保证他成功地做一个人和一个公民。
葛雷学校的课程与印第安那一般公立学校所规定的一样,但是它力求把工作和社会的需要密切联系起来。
“从做中学”是葛雷学校的基本要求,“所有儿童应当在适当的条件下忙着工作、学习和游戏”。
在《明日之学校》的最后几章里,杜威对通过工业进行的教育和有关问题作了广泛的论述。
现行教育的许多问题和方法是在过去社会条件下产生的`。
在贵族制和封建制国家里,初等以上教育的课程和方法是为有闲阶级设计的;手工劳动是由奴隶和农奴承担的,对这些人的训练是一种奴隶式的教育。
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关于知识和心智的观念是,身体的运用,尤其是手和感官的运用越少,就意味着这种智力活动的级别越高;真正的知识和思想完全是心的运用,而无需躯体任何部分的运用。
于是,只有极少运用躯体的学科才属于自由的、高贵的学科。
按照这个标准,哲学、神学、数学和逻辑是第一等的学科,其次是文学、语言、文法、修辞,等等。
《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读后感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读后感引言概述:《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它探讨了学校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作用,并提出了对未来学校的展望。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书中的观点和思考。
一、学校作为社会教育的基石1.1 学校培养社会公民意识学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学校应该教育学生尊重他人、关心社会问题,并培养他们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意识。
1.2 学校促进社会平等学校应该致力于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享有平等的学习机会。
通过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关注弱势群体的需求,学校可以促进社会的平等和公正。
1.3 学校培养创新能力未来社会需要创新的人才,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开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和实践活动,学校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校与社会的紧密联系2.1 学校与家庭合作学校与家庭应该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议、家访等方式与家庭保持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情况,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2.2 学校与企业合作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提供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职业规划指导。
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并与企业界建立紧密的联系,为学生的未来就业做好准备。
2.3 学校与社会组织合作学校还可以与社会组织合作,共同开展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
通过参与社会组织的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并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三、未来学校的展望3.1 引入现代技术手段未来学校应该积极引入现代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通过利用现代技术,学校可以创造更多的互动式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3.2 培养综合素质未来学校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明⽇之学校读后感范⽂(精选5篇)明⽇之学校读后感范⽂(精选5篇) 读完⼀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家⼀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写⼀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要怎么写好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读后感呢?以下是⼩编为⼤家收集的明⽇之学校读后感范⽂(精选5 Array 明⽇之学校读后感1 本次读书选取的是赵祥麟翻译版本的《明⽇之学校》,是杜威1915年最后⼀本著作。
以学界对杜威及本书的评价不难预见本次阅读学习将带给我的丰厚教益。
但不可否认,笔者学识尚浅,尤其对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极少,⾃问⽆法在短时间内完全正确地把握、消化本书的精髓理念,即便读过也不敢夸⼝“读透”。
只能说,抱着敬畏与虚⼼,以⼀个初出茅庐的⾝份在先进教育的⼤门外管窥蠡测⼀番,谨慎地加以发散与联想。
不敢有指导别⼈之意,本次读书笔记也未建⽴较好的逻辑架构,琐碎零散之处还请见谅。
借⽤悉尼胡克在导⾔⾥的说法,“这本著作也可叫做《今⽇之学校》,是关于正在实验中的⼀些学校的描述,特别是关于这些学校⽤实例说明的观念以及杜威对于初等、中等教育改⾰的建议。
”它的出发点是描述美国各地受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齐、蒙台梭利和其他教育改⾰家影响的⼀些新型学校,并在这些学校取得的成果之上加上杜威⾃⼰的哲学和⼼理学的分析。
关于本书的⼤体内容和写作动机,约翰杜威的⾃序⾥其实早已经表述得很清楚平实。
“本书不试图发现⼀种完整的教育理论,也不考察任何‘体系’或讨论杰出的教育家的观点。
”“我们试图指出当各学校⽤⾃⼰的⽅法着⼿实践时实际上发⽣了什么。
”“通过显⽰⼀个教师应⽤这些观点时所发⽣的⼀切,我们希望给读者指出⼀些教育改⾰家的已经被⼴泛认识和认可的观点的实际意义。
”在杜威之前,包括卢梭在内的许多⼈提出过各种不同的教育理论。
所谓“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
本书关注的是众多先进教育理论的“实验成果”。
“⼉童期的真正含义就是,它是⽣长和发展的时期。
”在第⼀章“教育即⾃然发展”中,⼀再阐述了⾃然发展的⼉童期的重要性。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王苏红)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开卷有益,近来读完杜威的《明日之学校》这本书,,给人一种希望同时又不着边际之感。
明日,对国人来说,更多只能代表它的本意:未来。
《明日之学校》是杜威1915年的著作,时至今日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时近百年,杜威这本著作的价值仍未被中国社会真正重视,更不要说发现可行的实践方法。
中国高喊教育改革,高喊减压减负,高喊课程改革,这些已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而实际情况是:中国学生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读书越来越辛苦,辛苦到父母都不舍得的地步。
在现在的中国,还只能看到“明日之学校”的海市蜃楼,不着边际。
“什么是教育?”“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应该怎样进行?”这些问题困扰着无数的教育工作者。
作为一名教师,每当在课堂上,看着这些天真可爱的脸庞,我也时常在想到底什么样的教育能更为适合这群孩子的成长,在课堂中我们将秉持怎样的教育理念才能让自己的教学实现最大的价值,让孩子们在课堂中不仅能收获知识,培养能力,更能体会学习的快乐,按照他们自身发展的需要成长起来。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理念体现在他的生活教育观上: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这一点与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还是异曲同工的,围绕着生活教育观,让我深有启发:1、“从做中学”的理念。
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知识。
对于小学低学段的学生而言,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动手能力强,观察敏锐,对外界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并且想象力丰富,他们最热衷的是那些具体可感的东西,所以对于这一群孩子而言,在具体的情境中能更快的接受那些抽象的知识,所以,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游戏的引入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可是,这种游戏学习的方式却需要我们这些老师好好琢磨一番,让孩子们既能在游戏的快乐中学得知识,又能很好地控制课堂的秩序。
2、“教育即生长”的理念。
生长的理念其中包含了对培养学生独立能力的关注。
我想,每位老师都应该将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放在心上,并时时反映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明日之学校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
明日之学校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篇一:明日之学校读后感《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读后感用了很久的时间读完这本书,合上书之后,脑子里除了经常提的几点杜威的思想主张之外,并无其他。
经过国人翻译,晦涩的语言让我似懂非懂,才反思意识到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学术思维能力如此之差。
杜威的《明日之学校》内容丰富,包括了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等等教育中老生常谈的话题。
总的来说,无不体现了他对“儿童”这个群体的尊重和关注,对“儿童活动”的重视。
需要说明的是,他并未忽视对社会的探讨。
对这些话题,杜威深刻而又具体的阐明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很多地方引起了我的共鸣和思考。
杜威说,教育是儿童的生长,是儿童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
结合我的教育成长经历,以我对中国中小学教育过程的了解,我认为我们国家的教育仍然是应试教育,是知识中心的。
我们一遍遍的喊着减负的口号,高高的举着课改的大旗。
可是,学生学业负担越来越重,尤其是中高考时,每天晚上学到11、12点,早上4、5点就起床的学生已经数不胜数;学生身心俱疲,小学生经常会说不想去上学,甚至中学生也会疑惑这么累为了什么。
很多学生没有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兴趣,只是听从家长和老师的安排,按部就班的去上学直到大学。
杜威的思想就像是一股春风,一口清泉,给我们长久固守的思想一种新鲜感。
1919年,杜威来到中国宣传他的教育思想,可是,九十多年过去了,杜威教育思想并没有在我国广泛传播和起到很大的作用。
我们的成就很小,只有小部分人喊着学生全面发展的口号,大部分人仍在继续走自己的老路,努力把人类文化遗产知识传授给学生。
知识教学还是占主导地位。
我不禁反思,原因究竟是什么呢?答案包括美国和我们的国情不同,经济条件基础不同。
可是,正因为教师大堂课讲知识,不是学生熟悉的,容易理解的,造成了学生背过、考完、忘完。
其实,我的教育学习历程,让我觉得我们的教育体制对大部分孩子来说是很累的,生长的很迷茫、也很不快乐。
《明日之学校》读书感悟
(明日之学校)读书心得小说的开头这样写道: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xx,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
无所谓从哪里来,也无所谓到哪里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
那怀了一生的期望的老xx,只为师傅留下的那张在琴里的药方,为了能够看一眼这个明亮的世界,他坚忍地漂泊了一生,虽然中间有过迷茫,琴声烦躁不安,像是年年旷野里的风雨,像是日夜山谷中的溪流,像是奔奔忙忙不知所归的脚步声。
但是,他仍旧坚持着弹断了一千根琴弦,但是,最后,他发觉,这张药方是张白纸的时候,总算懂了什么是命,为什么师傅说“咱们的命就在这琴弦上〞。
老xx的心弦断了,他不想再动弹,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的东西突然消逝干净,就像一根不能拉紧的弦,再难弹出赏心悦目的曲子。
他的心弦断了,身体里的一切都在熄灭。
而小xx,喜爱的姑娘嫁人,爱情的火焰也瞬间熄灭。
他的心里也痛不欲生,为情所伤,问老xx:“干嘛咱们是xx!〞“就因为咱们是xx。
〞师徒的简短话语掺揉了多少心酸与无奈。
对于他们是xx的事实,他们能做的就是接受它。
不能改变,也没法改变,身理上的缺陷为他们带来多少不便,甚至爱情都不能像一般人一样。
其实,人生就是如此。
在人的一生之中,掺揉了许许多多的无奈与痛苦,在人力无法改变的时候,我们如何坚强的走下去呢?人活着,就要有目标,有期望,有信念,有前行的动力。
当全世界都误会你的时候,你仍旧可以一步步的走下去。
不管对这个世界有多失望,你仍旧可以笑着拍拍自己的脸,对自己说声,坚持下去!!!人可以在物质生活上追求不用太刻意,可是,精神世界肯定要丰富多彩,肯定要强大,要有自己的精神支柱。
给自己一个可以一直坚持走下去的理由。
不怕天不怕地不怕死,可是,就怕一个人没有目标,没有追求,没有活下去的动力。
这样的人活着有何意义?必须找到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动力,也就是如何将心弦绷紧,因为只有弹唱出热情、充满活力的心曲,才能使我们即使在无奈与痛苦的时期也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导读:本文明日之学校读后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一)看到《明日之学校》这本书,给人一种希望;看了书之后,又有一种不着边际之感。
《明日之学校》是杜威1915年的著作,时至今日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时近百年,杜威这本著作的价值仍未被中国社会真正重视,更不要说发现可行的实践方法。
中国高喊教育改革,高喊减压减负,高喊课程改革,这些已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而实际情况是:中国学生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读书越来越辛苦,辛苦到父母都不舍得的地步。
在现在的中国,还只能看到“明日之学校”的海市蜃楼,不着边际。
杜威在“教育即自然发展”一章中的一个观点,有一语惊醒梦中人的力量。
那就是:把作为一个儿童用得着的东西交给儿童,而不应该只是拿成人所积累的知识即与儿童的生长迫切需要毫不相关的东西强加给儿童。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归结到本质,学习是为了生存,达到一个再高些的层次就是为了生活,如此而已。
当中国的孩子是辛苦的。
中国当今的教育真是在不惜一切代价迎合一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
从还是母亲肚里的一滩血团开始,中国的儿童就已经在接受胎教了。
对于胎教我不置可否,听一些古典音乐和胎教故事,这些不会增加大人和肚里的负担,即使无益那也无害。
一旦进入小学,中国的孩子就被宣判了12年有期徒刑,直到进入大学才获得解脱。
在12年服役过程中,中国孩子被要求强制学习的内容果真有必要学吗?当今学校教育似乎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每每遇到小升初、中考、高考等影响孩子命运的考试,媒体总是不舍放弃新闻报道的机会。
孩子的家长也竞相参与到孩子的大战中,“家校通”时刻联系着家长和学校。
但是,这些人的关注无法给我们孩子的学习条件带来根本的转变。
当我们的孩子在受教育的漩涡里痛苦挣扎时,这些人只能做到像围观群众般里三层外三层的越积越多,时而发出一两声无奈的心疼的叹息。
中国教育渴望受到更多学者专家、政府机构的关注。
但愿明日之学校早日成为今日之学校。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二)这阵子读了约翰。
杜威的《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
这是一本文集,收录了约翰。
杜威的一系列文章,书中内容理论性很强,读起来有点枯燥,但是静下心来,收获也是有的。
文中有这样一部分内容“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书中这样对兴趣定义:……实际上兴趣只不过是对于可能发生的经验的种种态度;它们不是已经完成了的东西;它们的价值在于它们所提供的那种力量,而不是它们所表现的那种成就。
……任何一种能力,无论是儿童的或成人的,如果在意识上满足于一时的现有的水平,就是放任。
这种能力的真正意义是在于为达到较高级的水平提供一种推动力。
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对于孩子而言,因为处于受教育阶段,所以兴趣的作用是促使孩子去不断学习、提高,所做之事只是作为一种动力,一种为了完成此事而学习的动力,而非事情本身。
想起带着女儿去科技馆玩时的景象,人很多。
但是现状是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而家长和工作人员仅仅是一个旁观者站立旁边确保孩子的安全,没有参与孩子的活动,没有引导孩子去了解他感兴趣的发明的原理和制作过程。
站在那里,看着那种热闹的场面,不禁想,人们的意图是好的,家长的想法也是好的,但是事情做起来却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的。
其实孩子的认识毕竟有限,对于孩子的兴趣所在是需要我们有意识的去引导的。
书中对于兴趣的合理引导作了如下阐述:……预先计划,注意发生的事情,将发生的事与努力达到的事联系起来,都是一切理智的或有目的的活动的组成部分。
教育家的任务就在于看到表现实际兴趣的情况是否能鼓舞活动的这些理智方面的发展,因而促使它逐渐向理论性的兴趣转变。
一个普通的常识是,科学的基本原则是与因果关系结合在一起的。
在这一方面的兴趣从实践开始。
人们视为目标、欲求得到的并为之工作的是某种结果,而注意力是指向产生这个结果的各种条件。
起初,兴趣在于达成支配地位的目的;但随着兴趣与富于思考的努力紧密结合,对目的或结果的兴趣必须转变为对产生结果的方法——原因——的兴趣。
从描述可以得出,如果想让一个有强烈兴趣爱好的孩子健康发展,他的老师、家长必须有意识的引导,让其从对作品痴迷转向对实现作品的内在知识的痴迷,只有这样他才会有所收获,才能一步步地发展他的思维,丰富他的知识,使其逐步适应更高的要求。
但愿每个有爱好的孩子都能得到指点和引导,也更希望我们的科技活动给予孩子们的不是科技成果,而是让孩子从成果中能了解更多,从而自己慢慢地向制作成果的人迈近!明日之学校读后感(三)小说的开头这样写道: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
无所谓从哪里来,也无所谓到哪里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
那怀了一生的期望的老瞎子,只为师傅留下的那张在琴里的药方,为了能够看一眼这个明亮的世界,他坚忍地漂泊了一生,虽然中间有过迷茫,琴声烦躁不安,像是年年旷野里的风雨,像是日夜山谷中的溪流,像是奔奔忙忙不知所归的脚步声。
但是,他仍然坚持着弹断了一千根琴弦,但是,最后,他发现,这张药方是张白纸的时候,终于懂了什么是命,为什么师傅说“咱们的命就在这琴弦上”。
老瞎子的心弦断了,他不想再动弹,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的东西骤然消失干净,就像一根不能拉紧的弦,再难弹出赏心悦目的曲子。
他的心弦断了,身体里的一切都在熄灭。
而小瞎子,心爱的姑娘嫁人,爱情的火焰也瞬间熄灭。
他的心里也痛不欲生,为情所伤,问老瞎子:“干嘛咱们是瞎子!”“就因为咱们是瞎子。
”师徒的简短话语掺揉了多少心酸与无奈。
对于他们是瞎子的事实,他们能做的就是接受它。
不能改变,也没法改变,身理上的缺陷为他们带来多少不便,甚至爱情都不能像普通人一样。
其实,人生就是如此。
在人的一生之中,掺揉了许许多多的无奈与痛苦,在人力无法改变的时候,我们如何坚强的走下去呢?人活着,就要有目标,有希望,有信念,有前行的动力。
当全世界都误会你的时候,你仍然可以一步步的走下去。
不管对这个世界有多失望,你仍然可以笑着拍拍自己的脸,对自己说声,坚持下去!!!人可以在物质生活上追求不用太刻意,可是,精神世界一定要丰富多彩,一定要强大,要有自己的精神支柱。
给自己一个可以一直坚持走下去的理由。
不怕天不怕地不怕死,可是,就怕一个人没有目标,没有追求,没有活下去的动力。
这样的人活着有何意义?必须找到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动力,也就是如何将心弦绷紧,因为只有弹唱出热情、充满活力的心曲,才能使我们即使在无奈与痛苦的时期也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也许有人说,虚设的目的又有什么意义呢?也许我们一辈子也不可能实现,到头来也是一场空,也许只能像老瞎子那样伤心与失望。
是的,当老瞎子发现那治盲药方原来只是一张白纸的时候,把他那五十年来绷得紧紧的心弦一下子震断了。
可是,这就意味着他的这一生就没有意义了吗?不是的,虽然他最终也不能睁开眼看一眼这个彩色的世界,但是他的生命也不是没有意义的。
当他穿梭于大山为村民们说书的时候,不仅“给寂寞的山村带来了欢乐”,同时“这也是老瞎子最知足的一刻,身上的疲劳和心里的孤寂全忘却”。
确实,正是“他的一辈子都被那虚设的目的拉紧,于是生活中叮叮当当才有了生气”。
“重要的是从那绷紧的过程中得到欢乐”。
当我们站在生死边缘的时候,回想这一生,也许你们会认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劳碌一生不知为何。
但是你们能知道你们曾经体会过什么,得到了什么,也许是痛苦,也许是欢乐,是感动,是温暖,能知道你们能为在世的人们留下了什么,也许是你的音容笑貌,也许是你的帮助、撒下的温暖,那就已经足够了。
“弹好了就够了”……其实瞎子的瞎与各人自身的弱点是多么的相似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与无奈,重点在于你是怎么对待它,怎么使你的不幸在心弦奏出的乐曲中淡化。
在瞎子黑暗的世界里充满了未知,但也充满了幻想。
我们刚出生的时候,不也是一无所知的吗?那我们是怎样在我们人生的白纸上描绘出自己的世界的呢?“其实人人都是根据自己的所知猜测着无穷的未知,以自己的感情勾画出世界。
每个人的世界就都不同”。
听过这样一句话,其实人生就是一个圆,从起点出发,最终还是回到原点。
当你一出生,你的圆就开始画了;也许有的人画的圆很大,也许有的人画的圆很小,但这并不是重点,重点是在这个过程中你到底圈住了什么,这也是个人独特的地方。
小说的开头“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小,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
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
”和小说的结尾“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小,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
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前后照应,使小说弥漫着一种宿命的味道,也不禁使人深思:人生也许就是一个圆,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的接受命运的拷问。
穿透力极强,哲理性与思考性也在字里行间中不知不觉地浮现。
人生,真是一幕大戏,曲曲流传,唱的不过是同一曲,同一幕,人生的精彩,人生的奋斗,人生的跌宕起伏,是谁比谁更执着?谁比谁更不开悟?不过是有些人勇于承担,有些人善于逃避。
承担,总有承担的原因,逃避,总有逃避的理由,不管怎样,人总要给自己目标和期待。
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也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