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阳光下的影子》教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阳光下的影子人教版
2.2阳光下的影子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过程与方法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来源:ZXXK]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二、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日晷的图片或课件分组实验:简易的日影观测仪、指南针三、教学重、难点探究影子的特点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来源:学§科§网]1.知识回顾: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光和影,了解了影子的三个特点,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阳光下的影子又会有怎样的特点呢?首先,我们先一起来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看看同学们都掌握的没有。
(学生举手说,不要齐回答)2.观察阳光下的影子:一天之中,我们的影子会有怎样的变化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PPT出示大树在阳光下影子的变化)(讲解太阳是东升西落的,太阳的方向是东---偏南---西。
)看了刚刚的示意图,那同学们们觉得阳光下的影子变化有怎样的特点?------清晨长,逐渐变短,中午最短,然后逐渐变长,太阳落山时最长;影子方向和太阳方向相反。
3.做一个简易的日影观测仪:同学们刚刚猜测了这么多影子的特点,那想不想自己观察一下呢?在观察之前呢,我们首先要做一个工具,来辅助我们更好的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阳光下的影子》文章教案
《阳光下的影子》文章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学习如何写作具有感染力和表达力的文章,通过以《阳光下的影子》为主题的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文思敏捷性。
教案共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包含理论指导和写作实践的环节。
一、初步接触 (时间:30分钟)目标:引导学生进行主题相关的观察和思考,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步骤:1. 以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或情境开始,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阳光下的影子,以唤起他们的感官和想象力。
3. 提出一些问题,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阳光下影子的感受和体会。
4. 小组或全班讨论,总结归纳学生们观察到的共同特点和感受。
二、深入理解 (时间:40分钟)目标: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阳光下的影子的意义,提升他们的文思敏捷性。
步骤:1. 探讨阳光下的影子的含义和象征意义,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
2. 请学生举例说明不同的场景和情境下影子的变化,思考其中的原因。
3. 引导学生思考关于影子的隐喻和比喻,让他们运用到其他生活场景中。
4. 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见解。
三、写作实践 (时间:60分钟+)目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完成一篇富有感染力的文章,表达自己对阳光下的影子的理解与感受。
步骤:1. 引导学生选择一个具体的场景或情境,以阳光下的影子为主题撰写一篇文章。
2. 提供写作指导,包括如何组织思路、展开论述和运用修辞手法等。
3. 鼓励学生使用形象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使文章更富有表现力。
4. 学生互相交流并进行初步的互评,提供反馈和建议。
5. 学生进行修改和完善,最终完成一篇优秀的文章。
教学评估:教师通过对学生写作过程和成果的观察和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互评,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评估。
评估的方面包括内容的准确性、观点的深度和论证的逻辑性,以及语言表达的流畅性、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名人名言、优秀的文章和诗歌等来进一步拓展对阳光下的影子主题的理解和思考。
小学科学3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3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学设计)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学设计)引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物体的影子。
不同的物体在阳光下投射出的影子也会有所不同。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理解光线传播和物体产生影子的原理,并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加深对此的理解。
本教学设计适用于小学科学第32课《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线的传播和物体产生影子的原理。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学习光线传播和物体产生影子的特点。
3.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二、教学准备:1. PPT课件,包括相关图片和实验设计。
2. 阳光明处的室外活动场地。
3. 物体(例如球、书本、水杯等)。
4. 实验所需的投影屏(黑布或纸板)。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和观察光线和阴影的日常经验。
例如:在阳光下物体投影的形状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一个物体的影子有时会变大、变小或者消失?2. 理论学习(15分钟):利用PPT课件向学生介绍光线传播和物体产生影子的原理。
解释光线是如何从光源传播到物体上的,以及物体遮挡光线时产生的影子的原理。
通过图示和图像,帮助学生理解光线传播的直线性以及物体形状对影子形状和大小的影响。
3. 实验设计(10分钟):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物体和一个投影屏(黑布或纸板)。
引导学生思考并设计实验,以探索不同物体在阳光下产生的影子的变化。
鼓励学生讨论和预测结果,并解释他们的观点。
4. 实验和观察(15分钟):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实施,让他们观察不同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变化。
鼓励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观察和讨论不同形状的物体产生的影子形状、大小和位置的变化。
5. 实验分析和讨论(1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实验结果,帮助他们通过分析数据和观察结果来总结光线传播和物体产生影子的规律。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促进他们的思考和讨论。
6. 拓展应用(10分钟):引导学生将实验结果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小学科学《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案范文
小学科学《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案范文学校科学《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优秀教案范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耀下,物体的影子改变有肯定的规律。
2.了解日晷是古代测量时间的仪器。
3.知道太阳的位置改变会引起物体影子的改变。
科学探究目标1.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控制作简易日晷的方法。
2.尝试小组合作,制定简约的观测记录计划。
3.结合观测记录纸,实事求是地分析一天之中影子的改变状况。
科学立场目标1.情愿参加小组活动,主动承受小组任务,学会与他人合作。
2.在试验观测中感受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立场。
3.对科学观测活动保持较高的爱好,积极投入到长时间的观测记录中。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体会古时候人们利用生活中的现象和大自然的规律,设计计量时间的仪器,从而方便生活的过程。
2.关注自然规律对技术进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耀下,物体的影子改变有肯定的规律。
难点:进行长时间规范地观测记录,研讨分析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改变的规律及与太阳位置改变的关系。
【教学预备】老师:多媒体PPT、同学材料一组。
小组:一块A3大小的纸板、一张A3大小的观测记录纸〔见附件1〕、两个票夹、一根4厘米长的短杆、指南针、记号笔、直尺、小组争论记录单〔见附件2〕、手电筒、日晷套装〔工具箱〕等。
【课前预备】在第1课下课前布置任务,要求同学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一块A3大小的纸板、一张A3大小的观测记录纸、两个票夹、一根4厘米长的短杆、指南针、记号笔、直尺,依据老师下发的微课视频-"阳光下物体影子的观测记录方法〔见附件〕"〔可以通过"之江汇APP"课前导学或者班级群等平台发送视频〕,以4人小组为单位提前记录一天中物体的影子,要求一天中至少记录5次,其中上午、下午各2次,中午1次,记录过程中如有困难可以实时请教老师,下节科学课带来。
建议老师在下课时间对同学的记录状况进行关注和指导,实时订正记录中存在的问题。
阳光下的影子.doc教案
阳光下的影子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过程与方法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简易的日影观测仪(筷子、橡皮泥、白色卡纸)、指南针、记录表、秒表三、教学重、难点探究影子的特点四、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探究了影子和光源之间的关系,明白了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会随着光源的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今天我们要来探究太阳这个大光源会让物体的影子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板书课题)。
今天的阳光特别的明媚,同学们都能很清楚地看见自己的影子,我们来玩个游戏好不好?二、体验:师:讲解游戏方法和规则生:做踩影子的游戏(两人一组)教师巡视安全三、|推测:师:刚才我发现同学们在玩游戏的时候,为了避免让对方踩着自己的影子,都在努力地活动着自己的身体,这是为什么呢?谁来告诉老师?生:因为身体在动,影子就会跟着动。
师:说的太好了,这个游戏通过活动身体,在短时间里就让我们的影子有了变化,有谁观察过一天当中人的身体在阳光下的影子会发生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谁来说说?生:影子的方向、长短都会发生改变。
师:除了人的身体,你还观察过阳光下的什么物体?生:大树,楼房。
四年级《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
四年级《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四年级《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和影子的变化方向变化和长短变化。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做说明影子变化的实验。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现象是有一定条件的。
二、教学准备1.分组实验材料:手电、跳棋棋子、白纸。
2.演示实验材料:投影仪、铅笔盒。
三、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通过有趣的手影游戏引起兴趣,创设问题的情境。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1.打开投影仪的开关,使光投在屏幕上。
(也可以利用照在墙上的太阳光。
)2.教师演示:表演一种手影。
3.谈话:这个影子像什么?谁还会表演手影,请到前面来表演。
4.学生表演手影。
5.谈话:关于影子,你有什么问题?6.讲述: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关于影子的秘密。
(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影子产生的条件(1)谈话:你认为影子是怎么产生的?(2)讲述:为了弄清为什么会有影子,我们来做个实验。
(3)演示实验:此实验方法渗透了对比实验的方法在其他条件相同下,进行单因素比较。
①开灯(投影仪),灯光中没有挡光的物体。
问学生:有影子吗?为什么?②举一物体(例如水碗或瓶子),关灯。
问学生:有影子吗?为什么?③开灯,在灯光中举一个水碗。
问学生:有影子吗?(4)讨论:根据以上实验结果,你认为怎样才有影子?(5)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实验和讨论,我们知道:只有在有光、有挡光的物体时才有影子,这是产生影子的二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此外,还要有屏幕、墙这样的东西,使影子能投在上面,否则也看不到影子。
2.指导学生认识影子方向的变化(1)谈话:同一个物体的影子都一样吗?影子会发生什么变化?。
《阳光下的影子》 教学设计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影子形成的原理,知道光源、物体和影子之间的关系。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物体在阳光下影子的变化,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其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践操作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好奇心。
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交流与分享,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影子形成的条件和原理,以及影子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理解光源位置和角度对影子大小、形状和方向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手电筒、小木块、白色卡纸、量角器、直尺等。
2、多媒体课件:包含有关影子的图片、视频和动画。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影子图片或播放一段关于影子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吗?(二)讲授新课1、影子的形成结合图片和简单的示意图,讲解影子形成的原理。
当光线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上时,物体挡住了光线,在物体的后面就会形成影子。
强调:光源、物体和形成影子的平面是影子形成的三个必要条件。
2、影子的特点(1)让学生观察自己在阳光下的影子,描述影子的形状、大小和方向。
(2)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影子的特点,如影子与物体的形状相似,但大小和方向可能不同。
3、影子的变化(1)提出问题:影子的大小、形状和方向会发生变化吗?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变化?(2)进行实验:将小木块放在白色卡纸上,用手电筒从不同的位置和角度照射,观察并记录影子的变化。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光源位置和角度的变化会导致影子的大小、形状和方向发生改变。
(三)巩固练习1、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些与影子相关的练习题,如判断影子的形成条件、画出指定物体在不同光源下的影子等。
《阳光下的影子》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人教版2001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分析《阳光下的影子》是一本广受欢迎的英语教材,被广泛应用于中学生的英语进修中。
本教材主要以故事情节为主线,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进修英语,激发学生进修英语的兴趣和动力。
底下将对《阳光下的影子》这本教材进行详细分析。
起首,教材的内容设计非常切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的平时生活为背景,通过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展示英语的应用途景。
这样的设计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增加进修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例如,在第一单元中,教材通过一个关于学生在学校参与运动会的故事展示了如何用英语扣问时间和表达时间。
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进修英语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英语的实用性,更容易掌握知识点。
其次,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在故事情节中,教材设置了大量的对话和交流环节,引导学生通过模仿、表演等方式来练习英语口语。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自大心,更好地应对各种平时交流场景。
同时,教材还设置了大量的练习题目,帮助学生稳固所学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此外,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在每个单元的结尾,教材都设置了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故事、理解故事内容,然后进行写作练习,稳固所学知识。
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总的来说,《阳光下的影子》这本教材在内容设计上非常切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进修英语,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和动力。
同时,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英语水平。
置信在这样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挑战的进修环境中,学生一定能够快乐地进修英语,取得更好的进修成绩。
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小说《阳光下的影子》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产生共鸣,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
小学科学22《阳光下的影子》(教案)
小学科学22《阳光下的影子》(教案)阳光下的影子教案引言:《阳光下的影子》是小学科学第22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课是为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设计的一节科学课。
这节课将着重介绍阳光照射到物体上所形成的影子现象,并帮助学生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原理。
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操作,引导学生发现影子的特征,并培养他们分析、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理解阳光照射到物体上会形成影子的基本原理;2. 能够观察并描述影子的基本特征,如形状、颜色、大小等;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师:PPT课件、实验器材准备、活动设计;2. 学生:图纸、铅笔、实验记录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阳光下的影子》,引发学生对影子的好奇心;- 提问:大家有没有见过或观察过影子?它是怎么产生的呢?2. 知识讲解(10分钟):- 利用PPT展示光的传播和反射原理,简单介绍光的基本知识,如光的传播速度、直线传播等;- 解释阳光照射到物体上所形成的影子是光的阻隔所致;-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只有在有光的地方才会有影子?3. 实验探究(30分钟):- 分组设计实验,每组3-4名学生进行合作;- 实验1:利用手、书、树叶等不同物体,观察它们在阳光下的影子特征,并记录下来;- 实验2:将不同物体的影子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形状、颜色和大小是否相同;- 实验3:移动光源,观察影子的变化;-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4. 归纳总结(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实验结果,对影子的特征进行总结;- 学生描述影子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引导学生互相观察和思考;- 学生参与互动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5. 拓展应用(10分钟):- 要求学生在家继续观察和记录影子的特征,并制作一个小手册或海报;-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物体或地点,记录下影子的变化以及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案导论《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小学生自然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可以轻松接触到各种现代科技产品,但是对于自然界中的一些基本现象,比如光的传播和物体的投影等,却知之甚少。
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让学生对光照与物体产生影子的原理有更深入的理解,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的传播规律,认识光照与物体产生影子的关系;(2)能观察、描述和分析不同物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影子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光照与物体影子的形成原理;(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其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2)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提出问题和质疑。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光照与物体影子的关系,影子的形成原理,不同物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影子形状和特点。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光传播的规律,如何观察和分析物体的影子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准备一把手电筒、各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如球、立方体、圆柱体等),白底纸板、测尺、铅笔等。
2. 实验环境:保证实验室光线较暗,使得光照效果更加明显。
3. 教学多媒体:准备PPT或幻灯片,辅助讲解光照与物体影子的形成原理和规律。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问答或观察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太阳光照到物体会发生什么?物体的影子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一些物体的影子会是黑色的?2. 实验探究(1)实验一:使用手电筒照射不同形状的物体,观察物体在白底纸板上形成的影子。
让学生描述各种不同形状物体的影子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影子的形状和大小与物体的形状、光线的方向和距离有关。
(2)实验二:移动手电筒,改变光线的位置和方向,观察物体的影子随光线变化的形态,让学生思考光照条件对影子的形成有什么影响。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教案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教案《阳光下的影子》教学教案《阳光下的影子》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过程与方法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二、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日晷的图片或分组实验:简易的日影观测仪、指南针三、教学重、难点探究影子的特点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1、复习引入1)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3)看书上第26页,根据我们上节课的研究,推测一下大树的影子在一天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说说理由。
2、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2)学生认真阅读科学书上的说明,明白观察的目的和观察记录的方法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但每个人都要记录小组的观测结果3、整理我们的记录1)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2)教师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纵轴表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3)每个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柱状图4)分析柱状图: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我们还有什么发现?5)关于祖国西部地区,影子最短时不是12时的说明4、日影观测仪1)古人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六、作业设计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七、板书设计2.2阳光下的影子铅笔影子的变化观察时间太阳位置和方向影长影子变化柱状图:。
《阳光下的影子》 教学设计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影子形成的原理,认识到光的直线传播是影子产生的关键因素。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描述影子的长度、方向和形状随光源位置和物体形状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问题,提高科学探究的思维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尊重客观事实的精神。
体会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科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影子形成的原理,影子长度、方向和形状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理解光的直线传播与影子形成的关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影子现象。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手电筒、小木块、白色卡纸、量尺、记录表格等。
2、多媒体课件:包含相关图片、视频和动画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 分钟)1、展示一些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影子是怎么形成的?2、提问学生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影子现象,如早晚影子的长短变化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20 分钟)1、影子形成的原理(1)结合图片和动画,讲解光的直线传播特性。
(2)通过演示实验,用手电筒照射小木块,在白色卡纸上形成影子,让学生直观感受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时被物体阻挡,在物体后面形成了无光的区域。
2、影子的特点(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将小木块放在白色卡纸上,用手电筒从不同方向照射,观察影子的方向变化。
(2)改变手电筒与小木块的距离,观察影子长度的变化,记录实验结果。
(3)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物体形状对影子形状的影响。
(三)课堂练习(10 分钟)1、给出一些关于影子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2、如:一个人站在路灯下,他的影子长度会怎样变化?(四)课堂小结(5 分钟)1、与学生一起回顾影子形成的原理、影子的特点以及实验探究的过程。
人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4.2《阳光下的影子》说课稿
人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4.2《阳光下的影子》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阳光下的影子》这一课是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太阳光与影子之间的关系。
教材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既包含了理论知识的讲解,又注重实践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现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但他们在科学探究方面还缺乏系统的训练,对于科学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太阳光与影子之间的关系,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分析现象。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太阳光与影子之间的关系,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分析现象。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并用科学语言进行表达。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环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生活中的影子现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太阳光与影子之间的关系。
2.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太阳光与影子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3.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讨论太阳光与影子之间的关系。
4.总结:教师引导学生用科学语言总结太阳光与影子之间的关系,并进行讲解。
5.拓展:让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影子现象,如何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阳光下的影子太阳光照射物体→ 产生影子物体遮挡阳光→ 产生影子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
人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4.2《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4.2《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阳光下的影子》这一节内容位于人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影子的产生和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从而理解影子的成因和变化规律。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自己简单的理解和解释。
但是,对于影子的产生和变化规律,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逐步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影子的成因和变化规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影子的产生和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影子产生的原因2.影子的大小和方向变化规律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影子的产生和变化,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观察和思考,从而逐步深入理解影子的成因和变化规律。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透明塑料尺、阳光、白纸、彩笔2.教学课件:教材中的图片和问题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见到的影子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教材中的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影子产生的原因和变化规律。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影子的产生和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总结影子的产生和变化规律。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影子现象。
《阳光下的影子》课文教案
《阳光下的影子》课文教案标题:《阳光下的影子》课文教案正文:一、教学背景与目标《阳光下的影子》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通过描写主人公在阳光下欢快的游戏时,发现了自己的影子,亲手创造了一份属于自己的乐趣。
该课文旨在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观察与体验能力,激发他们在平凡中发现快乐的能力。
本教案的教学目标是:1. 了解《阳光下的影子》的作者和背景;2.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主人公的情感变化;3. 学会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和技巧;4. 培养学生对阳光和自然的观察和探索能力;5. 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与流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观察阳光并谈论自己对阳光的感受,激发他们对自然的好奇心。
2. 课文阅读与理解(20分钟)通过朗读课文和讲解生词,帮助学生理解并感受主人公游戏时的快乐心情。
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和分享自己的理解。
3. 分组合作(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合作完成以下任务:a. 小组内互相讨论并总结出课文中主人公的情感变化;b. 列举课文中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和技巧;c. 小组内分工合作,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创作一段描写自然景物的文字。
4. 展示与分享(10分钟)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展示他们的合作成果,并向全班分享他们的创作和心得。
5. 深化思考(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并进行讨论:a. 为什么主人公在游戏中感到快乐?b. 你在阳光下也能发现快乐吗?你是如何做到的?c. 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然环境?6. 拓展延伸(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自己在阳光下发现快乐的方法和经验。
鼓励学生通过插画、图片等形式进行展示,并鼓励积极发言。
三、课后练习与反思1.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回家后,写一篇感受阳光带来快乐的短文,并画出自己喜欢的阳光场景。
2. 反思与总结(10分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参考资料教师使用的课文:《阳光下的影子》教师备课参考资料: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词语解释等辅助材料通过以上教学流程,学生将得以全面理解《阳光下的影子》这篇课文中的情感转变和自然景物描写的技巧。
小学科学第16课阳光下的影子(教案)
小学科学第16课阳光下的影子(教案)教案:小学科学第16课——阳光下的影子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光源和物体对产生影子的影响;理解光源、物体和观察点的位置变化对影子的产生和变化的影响;掌握影子的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热爱,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理解光源、物体和观察点的位置变化对影子产生和变化的影响。
2. 难点:引导学生用科学语言描述和解释影子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光源、物体、白纸、铅笔、直尺、科学实验报告表。
2. 影子实验环境:光线较暗的教室或室外场地。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用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图片向学生介绍课题“阳光下的影子”。
2. 提问:你们有没有发现,在阳光下,你们走路时会有影子呢?你们有没有想过是什么造成了影子呢?3. 引导学生思考,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
步骤二:实验探究(30分钟)1. 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份实验器材,如光源、物体、白纸、铅笔、直尺等。
2. 实验一:固定光源不动,将不同物体放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物体的影子。
a. 学生根据给定的物体和光源,选择不同的位置进行实验。
b. 每组记录实验结果,画出实验图。
c. 学生观察和比较物体的位置变化对影子的产生和形状的影响。
3. 实验二:固定物体不动,移动光源和观察点的位置,观察物体的影子。
a. 学生分别改变光源和观察点的位置,观察物体的影子变化。
b. 记录实验结果,画出实验图。
c. 学生观察和比较光源和观察点的位置变化对影子的产生和形状的影响。
步骤三:理论总结(20分钟)1. 让学生围绕实验结果,提出自己的总结和发现。
2. 引导学生用科学语言描述影子。
3. 引导学生理解光源、物体和观察点的位置变化对影子产生和变化的影响。
步骤四:拓展延伸(15分钟)1.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思考在不同光源下,不同物体的影子形状会有什么不同。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案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在探讨影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时,提出了很多有趣的想法。这说明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这让我感到很欣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提出创新性观点。
2.教学难点
-太阳高度角与影子长度的关系:如何让学生理解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会导致影子长度的变化,并掌握具体的变化规律。
-影子方向的判断:如何引导学生根据光源位置判断影子方向,以及物体位置对影子方向的影响。
-实践活动的操作:在手影游戏中,如何指导学生准确把握影子与物体之间的关系,发挥创意。
针对以上难点,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帮助学生突破: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影子形成原理和影子长度、方向与太阳高度角的关系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影子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影子长度和方向随太阳高度角变化的基本原理。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阳光下物体的影子》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物体在阳光下产生的影子?”(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影子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影子形成的基本概念。影子是光遇到不透明物体时,在物体背后形成的暗区。它是光直线传播的结果,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会持续观察影子长度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测量记录、采集数据、作出简单的图解。
2、分析和理解太阳与物体、物体与影子的关系,认识到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变化的。
3、知道太阳光沿直线传播,物体挡住了阳光就会形成影子。
二、教学重点:能较准确地测量、记录数据、通过观察和数据分析发现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随太阳位子的改变而改变的规律,得出太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三、教学难点:理解太阳与物体、物体与影子的关系(寻找规律)。
四、教学准备:竿子、支架、粉笔、卷尺、记录单、直尺、方格图、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
提出问题,确定要研究的问题——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2、探究活动:阳光下影子的观察(采集信息)①、出示竿子,讨论如何来观察、测量阳光下竿子的影子。
②、课件出示测量方法。
使学生初步懂得测量和记录的方法。
【小组分工合作,比一比哪个组测量得既快又准确】③、到室外观察、测量,采集数据。
第一次测量:各小小组将测量的结果填在记录单上。
并且把你们小小组测得的数据马上报告给的组长,由组长作好统计。
记录表一:(实验小组组长用表)3、对Array于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初步发现规律。
我们把表中的数据用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分析同一时间,不同的物体影子的特点。
(老师示范画方格图。
)①、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图。
把竿子的顶点和影子的末端用直线连接起来,再在小组里观察、比较图形,发现了什么?第二次测量影子的长度采集数据,作好记录。
(放在学生研讨中)10分钟后第二次测量影子的长度采集数据,作好记录。
②、各组汇报、交流。
同一时间,不同物体的影子是不同的,我们③、小结:【记录表一、二结合起来分析】三幅图形都是三角形,它们的样子相似,大小不同。
(课件演示三个图形重叠)得出:太阳、竿子顶点、影子末端(太阳、物体、影子)在同一条直线上。
第三次测量影子的长度采集数据,作好记录。
(填好后即迅速回到教室)4、运用前面初步发现的规律讨论、分析不同时间,同一物体的影子的特点。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阳光下的影子》【教学目标】1.理解光线的传播和反射原理。
2.掌握形成影子的条件及形态。
3.发现和了解影子的特性和变化。
4.培养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教学资源】1.平滑的墙面或纸板;2.图钉;3.太阳光;4.午后阳光照射的室外场所;5.影子实验器材(如人偶、球和瓶子等);6.影子观察表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15分钟)1.观察和讨论:学生观察教室中的物体影子,引导他们思考和讨论观察到的现象。
2.提问:请学生说出形成影子的条件。
解释正确答案。
二、理论讲解(20分钟)1.PPT讲解:通过幻灯片介绍光线的传播和反射原理,以及形成影子的条件和形态。
2.学生互动:与学生交流,解答他们可能有的问题。
三、实验观察(30分钟)1.实验准备:将平滑的墙面或纸板固定在室内的一些位置上,并选择黑色实验器材(人偶、球、瓶子等)。
2.观察影子:让学生一个个拿起实验器材,放置在阳光照射的地方,观察器材和墙面上的影子。
提问学生,影子的形态和器材的位置是否有关联?3.记录观察结果:学生记录下不同实验器材的影子形态,并绘制在影子观察表格上。
四、小组探究(30分钟)1.分组活动: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验器材。
2.设计实验:每个小组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改变实验器材的位置、角度、形状等因素对影子形态的影响,并记录实验结果。
3.实验分享: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实验设计和观察结果,全班进行讨论。
五、综合讨论(20分钟)1.总结规律:根据实验和观察结果,学生总结形成不同形态影子的条件和规律。
将学生的回答写在黑板上供参考。
2.影子的用途:与学生讨论影子的实际应用(如判断方向、日晷等),并引导他们思考其他可能的用途。
六、实践应用(15分钟)1.自由活动:将学生带至室外场所,利用午后阳光照射的条件,探索影子的变化规律,并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
2.绘画作品:回到教室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阳光下影子的观察和理解,绘制一幅创意画作。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影子的变化:2阳光下影子的变化》教案
《阳光下影子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认识到阳光下影子会随太阳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2.学生能够描述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包括方向和长短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记录,分析阳光下影子的变化规律。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预测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精神,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帮助学生形成科学观察、记录和分析的习惯,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阳光下影子的变化规律。
•观察、记录和分析影子变化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学生如何通过观察和记录来准确描述阳光下影子的变化规律。
四、教学资源•室外阳光充足的场地。
•测量工具(如尺子、卷尺)。
•记录工具(如纸、笔)。
•指南针(可选,用于确定太阳方向)。
五、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六、教学过程1.教学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前一天学习的光与影的知识,提问:“你们知道阳光下影子会如何变化吗?”•引出本课主题: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2.新课学习•(1)观察准备•将学生带到室外阳光充足的场地,并分组。
•分发测量工具和记录工具,并解释使用方法。
•(2)观察记录•让学生选择一个固定物体(如树、旗杆等),作为观察对象。
•每组学生分别在不同时间(如上午、中午、下午)观察并记录阳光下影子的方向和长度。
•指导学生使用指南针确定太阳的方向,并记录。
•(3)分析讨论•让学生根据观察记录,分析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
•引导学生讨论影子变化与太阳位置变化的关系。
•(4)总结归纳•教师总结学生的观察和分析结果,强调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
•帮助学生理解影子变化与光源位置变化之间的关系。
3.整理与布置作业•回顾本课学习的知识点,强调观察、记录和分析的重要性。
•布置作业:让学生在家中继续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并记录。
鼓励学生在不同时间和地点进行观察,以更全面地了解影子变化的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阳光下的影子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过程与方法
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
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
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日晷的图片或课件
分组实验:简易的日影观测仪、指南针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1.知识回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光和影,了解了影子的三个特点,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阳光下的影子又会有怎样的特点呢?首先,我们先一起来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看看同学们都掌握的没有。
(学生举手说,不要齐回答)
2.观察阳光下的影子:
一天之中,我们的影子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PPT出示大树在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讲解太阳是东升西落的,太阳的方向是东---偏南---西。
)
看了刚刚的示意图,那同学们们觉得阳光下的影子变化有怎样的特点?
------清晨长,逐渐变短,中午最短,然后逐渐变长,太阳落山时最长;影子方向和太阳方向相反。
3.做一个简易的日影观测仪:
同学们刚刚猜测了这么多影子的特点,那想不想自己观察一下呢?
在观察之前呢,我们首先要做一个工具,来辅助我们更好的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是什么呢?-----简易的日影观测仪。
制作步骤:a.准备一块平滑的木板
b.在木板上黏上一张和木板同样大小的白纸
c.用橡皮泥把铅笔或小木棍垂直固定在木板上
制作好日影观测之后我们是不是就要进行观察了啊?那到底怎样观察呢?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或者说你准备采用怎样的方法来观察?
(在学生回答完之后,PPT出示方法和记录表,必要的话,可以每个学生发一张)
4.反馈总结:
同学们都会去观察过了吗?你的观察结果是怎样的?
那你们能根据你们的观察结果,影子长短的变化来制作一个柱状图吗?
(讲明制图要求,横轴、纵轴表示的数据)
(出示自己观察之后制作的柱状图)老师会去也仔细观察了太阳下影子的变化,来看看我的数据。
从我的数据中你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啊?
所以你们觉得一天中,阳关下的物体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影子最长?什么时候影子最短?
-------影子长短变化:清晨长,逐渐变短,中午最短,然后变长,到太阳偏西快落山时最长。
太阳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影子总是和太阳方向相反。
太阳:东—偏南—西
影子:西—偏北—东
知道了阳光下影子的变化特点,那你们能说说这个发现有什么用处吗?
其实啊,人们在很早的时候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了。
(PPT出示日晷的图片)这个就是古时候人们又来计算一天中的时间的,因为古时候是不是还没有我们现在的手表啊、手机这一类的东西。
那你们谁能来说说看,这个日晷中的原理吗?
我们之前做的实验是不同h时间测量同同一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
那如果我想在同一时间测量不同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你们觉得这个影子又有什么特点?
------形状不同,方向相同
5.小结:
现在,同学们坐端正,老师来问问你们,通过我们自己动手实验观察记录,还有本节课的学习,你的小脑袋里多了哪些新的知识啊?
很好,同学们都学到了很多,这样,我们这节课的目的就达到了····
最后我们再来做点小练习。
1、一天当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不会发生变化。
()
2、物体的影子总在阳光背光的一面。
()
3、影子越短,表示太阳的位置越高。
()
4、早晨太阳在东方升起,物体的影子就在东方。
()
5、同一时间,阳光下不同物体的影子方向相同。
()
6、古代人们用日晷来计时,其原理是()。
A、物体的影子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B、物体的影子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7、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最短。
A、早晨
B、正午
C、傍晚
8、地球上的光主要来自于()。
A、太阳
B、电灯
C、火把
9、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是()。
A、长——短
B、短——长
C、长——短——长
10、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方向是()。
A、西—南—东
B、西—北—东
C、东—北—西
11、测得1米高竿子的影长0.5米,同时测得一棵树影长是8米,则树高是()。
A、4米
B、16米
C、无法计算
12、测得1米高竿子的影长0.5米,测得一棵树影长是8米,则树高是()。
A、4米
B、16米
C、无法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