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以来中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
中国 历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动表
18.00%
0.5%
加强流动性
管理、适度调控
货币信贷投放
37
10年12月20日
18.00%
18.50%
0.5%
抑制通胀
38
11年01月20日
18.50%
19.00%
0.5%
抑制通胀
39
11年02月24日
19.00%
19.50%
0.5%
抑制通胀
40
11年03月25日
19.50%
20.00%
-5%
6
99年11月21日
8%
6%
-2%
7
03年09月21日
6%
7%
1%
8
04年04月25日
7%
7.5%
0.5%
9
06年07月05日
7.5%
8%
0.5%
10
06年08月15日
8%
8.5%
0.5%
11
06年11月15日
8.5%
9%
0.5%
12
07年01月15日
9%
9.5%
0.5%
13
07年02月25日
16%
13.5%
1%
0.5%
(工、农、中、
建、交、邮行
等大型存款类
金融机构)
(中小型存款
类金融机构)
31
08年12月22日
16%
14%
15.5%
13.5%
0.5%
0.5%
(工、农、中、 建、交、邮行
等大型存款类
金融机构)
(中小型存款
类金融机构)
32
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用的经济背景和政策效果
央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同 一调整为10%
3 4
87年 88年9月
10% 12%
12% 13%
2% 1%
次数
时间
调整前
调整后
调整幅度
调整背景 东南亚金融 危机爆发, 我国受其影 响出现通货 紧缩现象, 为了增加市 场流动性, 刺激经济
5
98年3月21日
13%
8%
-5%
6 7 8
99年11月21 日
03年9月21日 04年4月25日
调整后 11.5% 12% 12.5%
调整幅度 0.5% 0.5% 0.5%
调整背景
07年6月5 日
07年8月15 日 07年9月25 日 07年10月 25日
19 20
21 22
12.5% 13%
13.5% 14.5%
13% 13.5%
14.5% 15%
0.5% 0.5%
1% 0.5%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与使用, 以及其运用的经济金融背景 与政策效果。
定 义
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被称为 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分为两个 部分,一部分是中央银行要求金融 机构存款的最低限额,称为法定存 款准备金,另一部分超出法定存款 准备金的部分,称为超额存款准备 金
定 义
作 用
1.确保金融机构在遇到大量提取资金时, 能有充足的偿付能力。 当金融机构出现严重流动性问题时,可 以向中央银行申请贷款满足其流动性需求。
作 用
2.影响货币供给量。 商业银行具有信用创造职能,商业银行每吸收一 笔存款都会以货币乘数的倍数产生派生存款,所 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以有效的影响货币供给量。 Rc+1 货币乘数 = Rd+Re+Rc Rd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Re超额存款准备金率 Rc现金在存款中的比率
历年中国人民银行存款贷款利率准备金利率表
0.5%
抑制通胀
42
11年05月18日
20.50%
21.00%
0.5%
抑制通胀
43
11年06月14日
(大型金融机构)21.00%
21.50%
0.5%
抑制通胀
(中小金融机构)17.50%
18%
0.5%
中国人民银行
10.08
12.06
13.50
15.12
15.30
1996.05.01
9.72
10.98
13.14
14.94
15.12
1996.08.23
9.18
10.08
10.98
11.70
12.42
1997.10.23
7.65
8.64
9.36
9.90
10.53
1998.03.25
7.02
7.92
9.00
9.72
1.71
1.89
1.98
2.25
2.52
2.79
2004.10.29
0.72
1.71
2.07
2.25
2.70
3.24
3.60
2006.08.19
0.72
1.80
2.25
2.52
3.06
3.69
4.14
2007.03.18
0.72
1.98
2.43
2.79
3.33
3.96
4.41
2007.05.19
0.72
2.07
3.78
3.69
3.51
3.24
2.16
2001.09.11
我国存款准备金调整历史
一、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一览表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一览表次数时间调整前调整后调整幅度(单位:百分点)44 2012年2月24日(大型金融机构)21.00% 20.50% 0.5(中小金融机构)17.50% 17.00% 0.5 43 2011年12月5日(大型金融机构)21.50% 21.00% 0.5(中小金融机构)18.00% 17.50% 0.5 42 2011年6月20日(大型金融机构)21.00% 21.50% 0.5(中小金融机构)17.50% 18.00% 0.5 41 2011年5月18日(大型金融机构)20.50% 21.00% 0.5(中小金融机构)17.00% 17.50% 0.5 40 2011年4月21日(大型金融机构)20.00% 20.50% 0.5(中小金融机构)16.50% 17.00% 0.5 39 2011年3月25日(大型金融机构)19.50% 20.00% 0.5(中小金融机构)16.00% 16.50% 0.5 38 2011年2月24日(大型金融机构)19.00% 19.50% 0.5(中小金融机构)15.50% 16.00% 0.5 37 2011年1月20日(大型金融机构)18.50% 19.00% 0.5(中小金融机构)15.00% 15.50% 0.5 36 2010年12月20日(大型金融机构)18.00% 18.50% 0.5(中小金融机构)14.50% 15.00% 0.5 35 2010年11月29日(大型金融机构)17.50% 18.00% 0.5(中小金融机构)14.00% 14.50% 0.5 34 2010年11月16日(大型金融机构)17.00% 17.50% 0.5(中小金融机构)13.50% 14.00% 0.5 33 2010年5月10日(大型金融机构)16.50% 17.00% 0.5(中小金融机构)13.50% 不调整- 32 2010年2月25日(大型金融机构)16.00% 16.50% 0.5(中小金融机构)13.50% 不调整- 31 2010年1月18日(大型金融机构)15.50% 16.00% 0.5(中小金融机构)13.50% 不调整-(大型金融机构)16.00% 15.50% -0.5 30 2008年12月25日(中小金融机构)14.00% 13.50% -0.5(大型金融机构)17.00% 16.00% -1 29 2008年12月05日(中小金融机构)16.00% 14.00% -2(大型金融机构)17.50% 17.00% -0.5 28 2008年10月15日(中小金融机构)16.50% 16.00% -0.5(大型金融机构)17.50% 17.50% - 27 2008年09月25日(中小金融机构)17.50% 16.50% -1 26 2008年06月07日16.50% 17.50% 1 25 2008年05月20日16% 16.50% 0.50 24 2008年04月25日15.50% 16% 0.50 23 2008年03月18日15% 15.50% 0.50 22 2008年01月25日14.50% 15% 0.50 21 2007年12月25日13.50% 14.50% 1 20 2007年11月26日13% 13.50% 0.50 19 2007年10月25日12.50% 13% 0.50 18 2007年09月25日12% 12.50% 0.50 17 2007年08月15日11.50% 12% 0.50 16 2007年06月05日11% 11.50% 0.50 15 2007年05月15日10.50% 11% 0.50 14 2007年04月16日10% 10.50% 0.50 13 2007年02月25日9.50% 10% 0.50 12 2007年01月15日9% 9.50% 0.50 11 2006年11月15日8.50% 9% 0.50 10 2006年08月15日8% 8.50% 0.50 9 2006年07月5日7.50% 8% 0.50 8 2004年04月25日7% 7.50% 0.50 7 2003年09月21日6% 7% 1 6 1999年11月21日8% 6% -2 5 1998年03月21日13% 8% -5 4 1988年09月12% 13% 13 1987年10% 12% 22 1985年央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统一调整为10%--1 1984年央行按存款种类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注:财务公司准备金率不与小型金融机构一致,调整后准备金率为12%二、存款准备金调整分析1、1998年,从3月2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对存款准备金制度实行改革,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下调到8%。
存款准备金历年调整情况汇报
存款准备金历年调整情况汇报存款准备金历年调整情况汇报一、概述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央行用来控制金融机构放贷规模的重要工具,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金融机构的流动性。
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直接影响到金融体系的资金供给和货币政策的执行,因此备受市场关注。
本文将对存款准备金历年调整情况进行汇报,并对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进行深入分析。
二、历年调整情况1. 2015年:央行宣布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5年,面对经济增长放缓和通货膨胀持续走低的局面,央行宣布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约6000亿元,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2. 2017年:央行宣布再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2017年,央行再次宣布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次的调整主要是为了缓解中小银行流动性压力,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贷款。
3. 2020年:央行宣布将普惠金融公司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至8%2020年,央行宣布将普惠金融公司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的9%下调至8%,以支持普惠金融公司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三、分析与展望1. 背后原因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往往与宏观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密切相关。
2015年和2017年的调整主要是为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缓解流动性压力;而2020年的调整,则是为了支持普惠金融发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2. 影响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和资金供给,对货币政策的执行和宏观经济的稳定都有重要影响。
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不同,调整对于金融机构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3. 个人观点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是央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通过调整来影响金融机构的放贷规模,对于稳定宏观经济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更加审慎和灵活,兼顾各方利益,以达到更好的调控效果。
总结存款准备金历年调整情况的汇报显示,央行在宏观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需要的情况下,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支持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发展。
这一举措对于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都具有积极意义,但在实际操作中需更加审慎和灵活。
历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状况及政策效应
历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状况及政策效应历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状况及政策效应摘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中国人民银行在面临国内外不同经济形势时,多次以其为重要工具进行宏观经济调整。
本文介绍历史上和现在正在进行的多次有代表性的存款准备金工具运用机器政策效应。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通货膨胀刺激经济一、1984 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国家中央银行职能1984年国家将商业银行的职能剥离出去成立四大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后,中国人民银行成为专职的中央银行。
为让人民银行掌握相当的信贷资金,以行使调整社会信用结构的职能,我国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
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按存款种类核定了工农中3 个国家专业银行的一般存款缴存比例,实行差别准备金率:企业存款为20%,储蓄存款为40%,农村存款为25%。
过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当时专业银行资金严重不足,人民银行不得不通过再贷款(即中央银行对专业银行贷款)形式将资金返还给专业银行。
过高的法定准备金率造成了商业银行流动性不足,资金自求不能平衡的问题。
二、1985年至1997年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胀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985年,为克服存款准备金率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国有商业银行资金自求平衡,中央银行改变了按存款种类核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做法,一律调整为10%。
这是自1984年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以来的第一次调整。
1987 年,为了集中资金支持国家重点产业和项目,中国人民银行将准备金比率上调2 个百分点。
1988 年,由于价格的全面放开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我国出现了改革以来较为严重的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
于是央行又进一步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至13%。
这次调整起到了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
自此以后,考虑到调整准备金的影响较大且剧烈,同时准备金率已经较高,直到1997 年未再作调整。
三、1998年至2003年应对亚洲金融风暴,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确保经济发展,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997年7月东南亚爆发金融风暴,进而演变成为一场席卷全亚洲的金融危机。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效应分析【范本模板】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政策效应分析【摘要】:在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货币供给量。
一方面,准备金政策因能通过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引起货币乘数成倍的缩小或扩大,进而调节货币供应量,以此来达到影响银行的流动性的目的,成为我国央行实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
另一方面,由于央行不得不向市场大量投放基础货币来维持人民币的汇率的稳定,使得外汇占款下降,然而在对冲市场的流动性方面,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政策并没有太大的主动性,存款准备金政策因其法律强制性,在不震动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前提下,就能较大程度上影响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取得更好的政策效应。
所以在我国的货币政策中长期处于主要的地位,存款准备金制度将是我国以前、现在和以后不可缺的货币政策。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率,货币供给量,政策效应1984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存款准备金同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一同成为了央行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中国从2006年下半年就开始频繁调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货币政策工具以达到调节宏观经济的作用,当时针对市场上物价上涨、信贷扩张、流动性过剩等矛盾.2015年共调整了5次存款准备金率,现行的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是16.5%,中小型金融机构是13%。
2016年2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从2016年3月1 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以维持金融体系流动性合理富裕,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为供给侧结构性变革营造合适的货币金融环境。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调整频繁,并且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已经成为常用的对冲工具。
央行降准符合预期,由于外汇占款下降、资本流出需要降准来对冲;另外,从中国经济基本面看,经济还是处于比较弱的状态,要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支持.一、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发展1、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基本内容1.1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涵义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调整的原因分析
法定存款准备金调整的原因分析一、存款准备金率的涵义及发展历史1、存款准备金率的涵义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2、存款准备金的发展历史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1984年建立起来的。
中国人民银行设计该制度的思路是要保证集中控制必要的信贷资金,以便通过再贷款形式控制信用规模及调整信用结构。
存款准备金最早用于保障银行支付,防范流动性风险,后来发展成为货币政策工具。
资本充足要求以及存款保险制度根据金融机构评级收取差别保费的作法,都有约束金融机构信贷过度扩张的作用,促使金融机构本着质量、效益、市场的原则进行经营,有利于形成金融运行和货币政策调控的市场基础。
二、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原因1、我国存款准备金的历次调整从1985年2011年3月,央行根据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进行了38次的调整。
1985年央行把法定存款准备率定为10%,随后的两三年内,由于严重的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央行在两年内两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起到紧缩银根、抑制通胀的作用。
1996年我国经济实现“软着陆”之后,宏观经济形势发生转折性的变化,短缺的经济时代基本结束,需求不足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信贷支持。
经过充分的酝酿和准备,1998年3月,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大幅下调到8%。
1999年,我国内需不足和通货紧缩现象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日趋明显,我国经济的启动此时除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外,还需要相应增加货币供应量予以配合,为此,央行进一步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至6%。
这两次的效果非常明显,到2006年,由于我国信贷规模激增,出现流动性过剩问题,央行采取了连续小幅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办法,至今共上调17次,以控制过剩的流动性。
存款利率调整历史
存款利率调整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存款利率调整历史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接下来,我们将分几点阐述存款利率的调整历史。
一、早期的存款利率调整早期我国的存款利率非常低,实际上,存款利率基本上都没有得到明确的规定。
只有少数的银行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来制定利率,大多数银行为了吸引更多的存款,会主动调整存款利率,但幅度也很小。
二、改革开放初期的存款利率调整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银行业迅速发展。
为了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银行开始更加灵活地调整存款利率。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存款利率也开始出现了跳跃式变化。
1984年,中国银行开始实行存款利率浮动制,而其他的大型银行也相继开始实行浮动利率制。
这一时期,存款利率上调的频率高于下调。
三、21世纪初的存款利率调整21世纪初,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银行业不断创新,存款利率也开始进入了新的阶段。
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和监管政策的影响,存款利率调整的周期逐渐变短,调整幅度也逐步扩大。
2004年,央行下调存款基准利率,引发各银行纷纷响应,降低存款利率。
此时,银行的存款利率降幅主要是围绕央行的调整幅度浮动调整。
四、新时代的存款利率调整进入新时代,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化。
2015年9月,我国正式实施存款保险制度,有力地保障了存款人的合法权益。
而此时,银行业对存款利率的调整也更加注重稳健和安全。
随着市场化利率的推进和金融风险的有效控制,存款利率也更加趋于市场化和透明化。
综上所述,存款利率的调整历史可以说是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紧密相关。
通过不断调整和改进,存款利率也逐步趋于市场化和透明化,以更好地满足存款者的需求和银行的经营需要。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原因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原因一、我国历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情况(一)上调持平阶段(1985年—1998年3月)1984年,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设定的最初目标是为中央银行筹集资金,央行按存款种类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
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使当时银行的资金严重不足,人民银行不得不通过再贷款形式将资金返还给银行。
1985年,为克服存款准备金率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央银行将存款准备金率一律调整为10%。
1987年和1988年是我国进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由于价格的全面开放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过快,使我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
中国人民银行为适当集中资金,支持重点产业和项目的资金需求,同时也为了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两次上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1987年从10%上调为12%,1988年8月出现挤兑抢购风潮,迫使中央银行于1988年9月进一步上调为13%。
之后一直到1998年基本保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稳定。
(二)下调阶段(1998年3月—2003年9月)从1998年开始,我国经济形势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由通货膨胀风险变为通货紧缩风险,国内市场疲软,有效需求不足。
为了刺激经济增长,1998年3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将法定准备金账户和备付金账户合二为一,同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下调到8%。
1999年,我国的GDP增幅滑落到7.1%,经济仍然处在较为低迷的状态,因此央行在11月21日将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8%下调到6%以刺激经济增长。
从1998年到1999年,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由13%下降到6%,下降的幅度很大,之后一直到2003年9月保持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稳定。
(三)平稳上升阶段(2003年9月—2008年9月)2003年,扩张性的政策造成了我国投资过热,宏观经济出现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投放增长过快,物价上涨迅速等不利情况。
如何评价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
如何评价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一、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中央银行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世界上美国最早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初始作用是保证存款的支付和清算,之后才逐渐演变成为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现已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是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二、我国现行的存款准备金制度:1998年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1998年3月21日起,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改革,主要内容有以下七项:(一)将原各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和“备付金存款”两个帐户合并,称为“准备金存款”帐户。
(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下调到8%。
准备金存款帐户超额部分的总量及分布由各金融机构自行确定。
(三)对各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按法人统一考核。
(四)对各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按旬考核。
(五)金融机构按法人统一存入人民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低于上旬末一般存款余额的8%,人民银行对其不足部分按每日万分之六的利率处以罚息。
金融机构分支机构在人民银行准备金存款帐户出现透支,人民银行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六)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利率由缴来一般存款利率7.56%和备付金存款利率7.02%(加权平均7.35%)统一下调到5.22%。
(七)调整金融机构一般存款范围。
将金融机构代理人民银行财政性存款中的机关团体存款、财政预算外存款,划为金融机构的一般存款。
金融机构按规定比例将一般存款的一部分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存入人民银行。
三、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走势图注:1984年,央行按存款种类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
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2篇
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商业银行在存款准备金计划规定的一定期限内,必须依法缴存的存款,它是央行用来调控货币供应量和管理金融市场的重要手段之一。
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于货币市场利率、流动性和经济稳定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国历次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情况。
第一篇:1978年至1996年的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得到了快速的提升。
在这一时期,央行对存款准备金率进行了多次调整。
首先,1979年11月,中国央行第一次明确规定全国银行体系的存款准备金率为8%。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
接着,1984年9月,随着经济改革的推进,央行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将其从以前的8%调整为10%。
这是我国历史上存款准备金率首次上调。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加快,货币供给压力也逐渐增大。
1990年11月,央行再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将其从10%提高到13%。
这一举措的目的是控制通货膨胀,稳定市场。
在此之后的几年里,中国经济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但也面临着通货膨胀的风险。
为了平衡经济增长和价格稳定之间的关系,央行不断调整存款准备金率。
1993年5月,央行进一步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至15%。
1996年1月,中国央行再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将其上调至17%。
这一举措是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维护经济的稳定发展。
这也是此时期央行最后一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
第二篇:1997年至2021年的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自1997年以来,央行对存款准备金率进行了多次调整,主要是为了应对国内经济环境和金融市场的变化。
首先,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央行为了稳定金融市场,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1998年2月,央行将存款准备金率从17%降至14.5%。
然而,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波及和国内金融风险的加剧,央行不得不再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
1998年8月,央行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至15%。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经济逐渐恢复稳定并实现快速增长。
历年存款准备金率变化
中国货币政策这些年(1997-2011)2011年01月14日 14:18:15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应对当时的严峻经济形势,中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1998年-2002年中国面临通缩压力,货币政策趋向是增加货币供应量。
2003年-2007年为控制经济增长过快,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2007年6月1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货币政策开始“稳中适度从紧”。
200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定为“两个防止”: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会议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7月至2008年底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情况,中国人民银行调整金融宏观调控措施,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
2010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0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所谓“积极稳健、审慎灵活”,就是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
2003年开始,中国经济形势再次发生变化,出现了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信贷和投资增长过快、外资流入偏多等问题。
1984-2018年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一览
2008年12月25日
16.00%
15.50%
-0.50%
2008年12月5日
17.00%
16.00%
-1.00%
2008年10月15日
17.50%
17.00%
-0.50%
2008年9月25日
17.50%
17.50%
0.00%
2008年6月25日
16.50%
17.50%
1.00%
2008年5月20日
10.50%
0.50%
2007年2月25日
9.50%
10.00%
0.50%
2007年1月15日
9.00%
9.50%
0.50%
2006年11月15日
8.50%
9%
0.50%
2006年8月15日
8%
8.50%
0.50%
2006年7月5日
7.50%
8%
0.50%
中小金融机构 调整前 14.00% 15.00% 15.50% 16.00% 16.50% 16.00% 16.50% 17.00% 17.50% 18.00% 17.50% 17.00% 16.50% 16.00% 15.50% 15.00% 14.50% 14.00% 13.50% 13.50% 13.50% 13.50% 14.00% 16.00% 16.50% 17.50% 16.50% 16.00% 15.50% 15.00% 14.50% 13.50% 13.00% 12.50% 12.00% 11.50% 11.00% 10.50% 10.00%
10%
84年
央行按存款种类规 定法定存款准备金 率,企业存款20%, 农村存款25%,储蓄
历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动表
次数
时间
调整前
调整后
调整
调整机构与原因
1
84年
?
央行按存款
种类规定法定
存款准备金率:
20%
25%
40%
?
?
2
85年
企业存款20% 农村存款25%
储蓄存款40%
央行将法定
存款准备金率
统一调整为10%
?
?
3
87年
10%
12%
2%
?
4
88年9月
12%
13%
1%
?
5
98年03月21日
15%
%
%
?
24
08年04月25日
%
16%
%
?
25
08年05月20日
16%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26
08年06月15日
%
17%
%
?
27
08年06月25日
17%
%
%
?
28
08年09月25日
%
%
%
%
%
%
1%
2%
-
(限
重灾区地方
法人金融机构)
(工、农、中、
建、交、邮行
暂不调整)
29
08年10月15日
%
17%
%
?
30
08年12月5日
13%
8%
-5%
?
6
99年11月21日
8%
6%
-2%
?
7
03年09月21日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历次宏观调控实践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历次宏观调控实践一、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历次宏观调控实践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一共经历了8次宏观调控实践,其中7次是反通胀的紧缩性调控、1次是反通缩的扩张性调控。
按时间顺序排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时期:时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1978-1981 行政和计划手段对经济进行整顿1985-1986 紧的紧的1989-1990 紧缩紧缩1993-1997 适度从紧适度从紧1998-2003 积极稳健2004-2007 稳健稳健2008 稳健→积极从紧→适度宽松2009—扩张适度宽松1、1979-1981年的宏观调控:刹住“一拥而上”1978 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社会迸发出极大的建设热情,各地出现一拥而上和宏观经济的过热情况,1978年经济增长率高达11.7%,产品供不应求,投资出现过热现象,消费品价格上涨。
当时宏观经济运行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宏观经济运行增速迅猛、投资规模猛增、财政支出加大导致出现较严重财政赤字、盲目扩大进口导致外贸赤字,外汇储备迅速地接近于零。
1979 年、1980 年物价出现了明显上涨,其中1980 年通胀达到6%,这就是第一轮的经济过热。
1979年3月,李先念、陈云就财经工作写信给中共中央,明确提出,现在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情况相当严重,要有两三年的调整时期。
同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用3年时间进行国民经济调整。
4月,召开了专门讨论经济问题的中央工作会议,正式提出用3年时间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实行新八字方针,即“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然而,在1979年、1980年两年中,从中央到地方对调整的认识并不统一,贯彻执行不力,基建总规模并没有降下来,地方和企业财权扩大后盲目上项目,财政大量赤字,货币发行过多。
为此,1980年12月,中共中央再次召开工作会议,决定在经过1979年和1980年两年调整之后,1981年对国民经济进行进一步的大调整。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原因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原因一、我国历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情况(一)上调持平阶段(1985年—1998年3月)1984年,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设定的最初目标是为中央银行筹集资金,央行按存款种类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
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使当时银行的资金严重不足,人民银行不得不通过再贷款形式将资金返还给银行。
1985年,为克服存款准备金率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央银行将存款准备金率一律调整为10%。
1987年和1988年是我国进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由于价格的全面开放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过快,使我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
中国人民银行为适当集中资金,支持重点产业和项目的资金需求,同时也为了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两次上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1987年从10%上调为12%,1988年8月出现挤兑抢购风潮,迫使中央银行于1988年9月进一步上调为13%。
之后一直到1998年基本保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稳定。
(二)下调阶段(1998年3月—2003年9月)从1998年开始,我国经济形势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由通货膨胀风险变为通货紧缩风险,国内市场疲软,有效需求不足。
为了刺激经济增长,1998年3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将法定准备金账户和备付金账户合二为一,同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下调到8%。
1999年,我国的GDP增幅滑落到7.1%,经济仍然处在较为低迷的状态,因此央行在11月21日将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8%下调到6%以刺激经济增长。
从1998年到1999年,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由13%下降到6%,下降的幅度很大,之后一直到2003年9月保持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稳定。
(三)平稳上升阶段(2003年9月—2008年9月)2003年,扩张性的政策造成了我国投资过热,宏观经济出现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投放增长过快,物价上涨迅速等不利情况。
法定准备金率政策频繁调整原因及其效应
并 着重 研究 其对 金融 行业 的影 响。
中图分类号:F276 .2
文 献标 识:A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强制要求商业银行存 款金融机构按照存款的一定比率保留流动性的措施,是传统的 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通过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政策 工具,中央银行可以控制存款金融机构的信用扩张能力,间接控 制社会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国民经济活动。
52
决 策 &信息(下半月刊)
2008 年第 5 期 总第 41 期
C APITAL
2007 年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之“紧”的程度,不仅为我国历史上 仅有,也为世界历史少见。
究竟是什么因素促使货币政策从紧 1 .物 价 上涨 从 来就 构 成 责难 货 币政 策 的最 主 要理 由 。 2.流动性过剩压力困扰着我国经济运行。2007 年 1-9 月 份,GDP 同比增加了 2.3 万多亿元,与同期 M2 新增 4.75 万亿 元相比,相差 2.4 万多亿元。这反映出实质经济领域存在着流 动性过剩。实质经济中流动性富余,必然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扬。 9 月末,我国经济广义货币供应量已达 39.3 万亿元,2.4 万多亿 元过剩量占其 6.2%。GDP、M1、M2 等数字表明经济流动性过 剩存在着从银行部门向资产部门蔓延的趋势,若不采取措施,资 产部门价格会继续上升。 3.经济增长率持续趋热。2007 年前三个季度 GDP 同比增 长 11.5%,创近 10 年来的新高。国家须加大对经济运行降温的 力度。 4.投资增长率持续高涨。2007 年总投资规模达到 138000 亿元,实际增长率为 21.6%,连续多年存在的投资增长明显大幅 高于 GDP 增长的状况。为了防止由投资过热引致的一系列经 济问题发生,应当适当抑制投资增长率继续走高的势头。 5.信贷投放量快速增加。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 2007 年 10 月金融统计数据显示,10 月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 1361 亿元,同比多增 1192 亿元。在提高贷款利率的背景下,新增贷 款量快速增长的势头不减。新增贷款量的快速增加,既与资金 过剩(即流动性过剩)直接相关,也刺激着经济运行和投资的进 一步提高。为了防范这些情形的加重,必须收紧资金供给。 6 .房 地 产价 格 的持 续 上 涨也 构 成货 币 供应 过 多的 原 因 。 7 .股价“泡 沫”股价 的 迅速 上 涨,是 人 们判 断 货币 过 多 的又 一理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摘要】作为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一方面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另一方面通过乘数效应多倍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
近年来我国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政策工具的运用比较频繁。
本文结合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情况,分析了我国历次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中国论文网 /3/view-4375048.htm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率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压力中国人民银行在1984年独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同时,建立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
存款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的需要,而在央行存放的款项。
存款准备金率则是指央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
从理论上来说,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存款准备金率微小的变化将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度变化,能够迅速达到中央银行的既定目标,同时对经济的冲击也比较大。
因此,正确认识我国频繁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历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情况自从我国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近三十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经历了四十五次调整,存款准备金制度经历了从初创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成为了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我国历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上调持平阶段(1985年—1998年3月)1984年,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设定的最初目标是为中央银行筹集资金,央行按存款种类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
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使当时银行的资金严重不足,人民银行不得不通过再贷款形式将资金返还给银行。
1985年,为克服存款准备金率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央银行将存款准备金率一律调整为10%。
1987年和1988年是我国进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由于价格的全面开放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过快,使我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
中国人民银行为适当集中资金,支持重点产业和项目的资金需求,同时也为了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两次上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1987年从10%上调为12%,1988年8月出现挤兑抢购风潮,迫使中央银行于1988年9月进一步上调为13%。
之后一直到1998年基本保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稳定。
(二)下调阶段(1998年3月—2003年9月)从1998年开始,我国经济形势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由通货膨胀风险变为通货紧缩风险,国内市场疲软,有效需求不足。
为了刺激经济增长,1998年3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将法定准备金账户和备付金账户合二为一,同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下调到8%。
1999年,我国的GDP增幅滑落到7.1%,经济仍然处在较为低迷的状态,因此央行在11月21日将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8%下调到6%以刺激经济增长。
从1998年到1999年,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由13%下降到6%,下降的幅度很大,之后一直到2003年9月保持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稳定。
(三)平稳上升阶段(2003年9月—2008年9月)2003年,扩张性的政策造成了我国投资过热,宏观经济出现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投放增长过快,物价上涨迅速等不利情况。
为了防止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从2003年9月2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1个百分点,由6%调高至7%。
2004年第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再次呈现快速增长,部分银行贷款扩张明显。
2004年4月25日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并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
2005年投资增速仍在比较高位运行,我国继续采取适当收紧政策。
2006年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宏观环境总体向好,但面临产能释放过快所导致的供给过剩压力,因此央行3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7.5%调整至9%。
2007年出现了GDP增速与CPI涨幅双双创下近十余年最高记录,经济不平衡凸显。
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过快,双顺差迫使外汇储备不断膨胀,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贷款增加较多,流动性明显过剩,央行在一年中共进行了10次调控,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年初的9%上调到年底的14.5%。
2008年,CPI 指数飞涨,GDP增长速度已达到9.4%,因此在2008年年初到6月25日之间六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了17.5%,创了历史的新高。
调控之频繁、调控力度之大都是罕见的。
(四)小幅回调阶段(2008年9月—2010年1月)2008年9月,为了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向社会注入流动性,增大货币供应量,避免危机进一步影响实体经济,我国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有所回调。
2008年9月25日,央行宣布,除了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暂不下调外,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在原来17.5%的基础上下调1个百分点。
之后,我国央行再次宣布从2008年l0月1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11月26日央行又第三次宣布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即从2008年12月5日起,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下调1个百分点,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下调2个百分点。
随后中国人民银行又决定从2008年12月25日起,下调0.5个百分点。
2009年我国总体宏观经济形势良好,存款准备金率保持稳定。
(五)不断上调阶段(2010年1月—2011年11月)2010年,国内经济形势较金融危机时已有很大的好转,但依旧面临很多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如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房价飞涨等,迫切需要尽早收缩流动性。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0年1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暂不上调。
这是2008年12月25日央行下调准备金率以来首次上调。
2010年2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又一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调整至16.5%。
此后,为了防范通胀,央行连续十一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至此,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近21.5%的历史高位。
(六)小幅下调阶段(2011年12月至今)2011年底开始,由于外汇占款趋减、CPI下行趋势确立、PMI疲软以及工业增加值继续下降,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12月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为近三年以来的首次下调。
下调后,大型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将为21%,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为17.5%。
2012年2月24日和5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又分别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目前,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一直维持在20%,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维持在16.5%。
二、近年来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分析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冻结流动性,减少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控制贷款增速,缓解物价上涨的压力;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则有相反的效果。
根据传统理论,在货币政策工具中,存款准备金率是作用效果最强、影响范围最广、使用频率相对较低的工具种类。
而我国对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繁调整方式已经完全颠覆了传统理论且背离了国际趋势。
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为例,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流动性过剩是提高准备金率的直接原因我国存款准备金率连续上调是与我国所面临的流动性环境密切相关的。
流动性过剩是我国当前经济金融环境的一大特点,近年来由于国际收支严重失衡,中央银行通过外汇占款渠道被动地向银行体系投放了大量基础货币,货币信贷扩张压力较大,这些都是导致流动性过剩的原因。
而导致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外汇储备和信贷规模的快速增长。
1.外汇储备规模快速增长导致货币供应量激增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外汇占款大幅度上升,在现行汇率管理制度下,央行必须无限度地承担外汇资金的回购责任,因此随着外汇储备的增长,外汇占款投放量不断加大并增长迅速,成为造成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没有完全开放资本市场与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下,外汇流入我国的主渠道就是贸易顺差。
此外,在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下,国外资金竞相流入我国,资金流动性进一步增强。
不断增长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造成大量外汇流入过快,金融市场流动性过多。
增加了本外币政策协调的难度,严重影响着国家宏观调控的效果。
2.信贷规模快速增长导致流动性过剩近年来我国新增的贷款增长地非常快,投资需求膨胀,助长了经济的低水平扩张,影响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央行有必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控制银行风险,进而降低金融风险。
信贷高速增长反映出商业银行过度依赖贷款盈利的商业行为,同时也表明企业的贷款需求非常旺盛,但是超量的资金贷放会对经济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如导致楼价持续走高、物价上扬、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等,尤其是导致企业盲目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提高,通货膨胀压力加大,这些都迫使央行连续提高准备金率以控制贷款,减少货币供应量。
(二)固定资产投资过热投资增长过快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普遍性问题。
在投资过快增长的推动下,社会需求快速增长,而社会供给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
二者的相互作用,势必加剧相关行业的产能过剩,增加环境和资源的承载压力。
此外,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增长,有可能出现投资回报递减,即投资的效率下降。
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房地产投资。
近年来,由于政府出台了四万亿投资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鼓励设备投资的增值税转型等多项政策,直接和间接地促进了投资。
但在保增长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部分行业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自主投资增长动力不足等。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企业的投资主要靠银行信贷支持,而投资效率过低就意味着信贷回收的前景堪忧。
如果这些投资不能收回,容易引发金融系统风险。
所以,央行有必要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平抑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势头。
(三)通货膨胀压力过大近年来我国面临流动性过剩问题,信贷规模激增,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这就会导致通货膨胀压力加大。
因此,央行通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信贷发出明确的紧缩信号,来收缩金融体系的流动性。
由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在不提高利率,不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基础上,通过回收基础货币和降低货币乘数,快速有效紧缩市场流动性,降低潜在通胀压力,稳定经济增长。
因此,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成为必然选择。
三、政策建议多次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能会对当前的投资和信贷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不如人们预期的那么明显。
导致我国当前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有很多,鉴于我国目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复杂性以及国内外金融市场形势的整体变化,央行必须灵活运用政策组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