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依法治国基本原理
政治依法治国知识点
政治依法治国知识点依法治国是政治的重要知识点内容,学生们要好好学习。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政治依法治国的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政治知识点:依法治国1、依法治国(1)含义: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
(2)意义:①依法治国是党和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②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③依法治国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
④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3)核心和主体、依据:①核心是依宪治国。
宪法是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②主体是人民。
③依据是宪法和法律。
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有法可依是(指立法)依法治国的前提。
(2)有法必依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依法办事。
这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
(3)执法必严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办事,严肃执法、严格执法,坚决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这是依法治国的关键。
(4)违法必究要求对一切违法行为都必须追究法律责任,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这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保证。
3、依法行政的重要性:(1)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2)政府能否自觉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办事,直接影响到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权威;(3)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能否顺利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能否实现。
4、我国在实施依法治国中存在的问题(1)法制不健全;(2)行政执法效力有待提高;(3)司法公正有待提高;(4)公民的法律意识有待增强。
5、如何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1)国家:①要坚持依法行政,这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政府必须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办事。
政府只有依法行政,才能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②要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③实施依法治国,要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发挥群众监督作用;(2)公民:①要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自觉地遵守和维护法律。
《经济法》第一章法律基本原理知识点提要
《经济法》第一章法律基本原理知识点提要考情分析本章是培养学习法律意识、兴趣的一章,对理解、学好法律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重点掌握“法律关系主体”、“法律事实”和“法律渊源”内容,考试重点突出,分值较少,题型主要是客观题,预计考试分值在3分左右。
2019年教材新增“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内容。
【提示】1.我国现行宪法为1982年宪法。
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获得了宪法确认。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第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第四,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第五,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专题概要专题一法律基本概念专题二法律关系专题一法律基本概念知识点概要知识点法的特征1.法是由一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4.法是调整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5.法是确定社会关系参加者的权利和义务的规范。
【关键词】法的概念:国家意志性→制定或认可→强制力→权利义务→行为规范。
【考题·多选题】(2018年)下列关于法的规范属性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法是社会规范B.法是技术规范C.法是行为规范D.法是道德规范『正确答案』AC『答案解析』本题考核法的特征。
法是调整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法是确定社会关系参加者的权利和义务的规范。
知识点法律体系1.根据法律规范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的不同,划分为若干法律部门,并由这些法律门类及其所包含的不同法律规范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2.具体七个基本法律部门:宪法及宪法相关法、刑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社会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部门。
【例题·单选题】以下选项中,()属于我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法律部门。
A.行政法B.行政法规C.仲裁法D.民事诉讼法『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本题考核法律体系。
根据法律规范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可分为若干法律门类,称为法律部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与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与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其独特的理论价值和世界观体系,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全面依法治国得以更加深入、系统地实践,并成为中国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通过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的,人们的意识和观念都来自于物质基础。
这个原理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强调了法律建设必须以社会经济基础为依托。
2.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法律是阶级斗争背景下的产物和工具。
在全面依法治国中,法律必须反映社会的阶级性和阶级斗争的客观规律。
3. 生产关系与所有制: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有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这种冲突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过程。
全面依法治国要求法律保护和调整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生产关系和所有制,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客观性,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和反映。
全面依法治国要求法律制度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时代需求的变化。
二、马克思主义与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论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全面依法治国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马克思主义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理论基础。
1. 强调人民立法:马克思主义将人民群众视为历史的创造者,认为人民是真正的立法者。
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论基础要求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立法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法律更好地反映人民对正义和公平的追求。
2. 法律是阶级斗争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认为法律是在阶级斗争和社会利益冲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充分认识法律制度中的阶级性和权力运行中的利益冲突,有效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3. 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法律在阶级斗争背景下调整社会矛盾,推动社会进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依法治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依法治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论。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基石,旨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本文将从基本原理、实施路径和现实意义三个方面来探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作用。
一、基本原理1. 马克思主义法治观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法治观认为,法律是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
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将国家与法律紧密结合,通过制定和执行法律来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2. 马克思主义法治观的理论内涵马克思主义法治观的理论内涵包括法律的阶级性、法律与政治经济学的关系、法律的发展趋势等。
这些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方向。
二、实施路径1. 加强党的领导,保证全面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党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摆在重要位置,加强党对法治工作的统一领导,确保法治事业与党和国家事业相一致。
2. 建立健全法治体系,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
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治观念,形成依法行政、依法执政、依法治理的良好局面。
三、现实意义1.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法治保障了人民的权益,稳定了社会秩序,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实现了社会公平正义,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2. 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依法治国有助于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通过法治来规范政府权力行使,加强社会管理,提高行政效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强调了党的领导、建立法治体系、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路径。
理论法知识点详细版
理论法学知识点总结(详细版)第一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基本原理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和总目标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四)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五)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第二章、法治工作的基本格局一、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立法)(一)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二)完善立法体制(三)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四)加强重点领域立法二、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执法)(一)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二)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三)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四)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五)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六)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三、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司法)(一)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二)优化司法职权配置(三)推进严格司法(四)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五)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六)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一)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二)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三)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四)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第三章法治工作的重要保障一、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一)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二)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三)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二、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一)坚持依法执政(二)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三)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四)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五)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六)依法保障“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七)加强涉外法律工作第二编:法理学第一章、法的本体(静态分析)专题一、法的定义一、法的概念的争议(一)法实证主义者:法与道德不存在概念上的必然联系1、分析主义法学:以权威性制定为首要定义要素。
2、法社会学和法现实主义:以社会实效为首要定义要素。
2024年国家年司法考试大纲:法治理论
2024年国家司法考试大纲:法治理论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基本原理考试内容:第一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依法治国,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平安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第二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和总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第三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第二章法治工作的基本格局考试内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形成完备的法律标准体系的意义和基本要求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立法体制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第二节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建设法治政府的意义和基本要求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坚持严格标准公正文明执法强化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第三节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公正司法的意义和基本要求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进严格司法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第四节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全民守法的意义和基本要求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推进多层次领域依法治理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第三章法治工作的重要保障考试内容:第一节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的基本要求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第二节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的意义和基本要求坚持依法执政的意义和基本要求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意义和基本要求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参考文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假设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XX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理论法主观题资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基本原理1.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2.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和总目标3.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4.新时代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主要任务二、法治工作的基本格局1.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2.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3.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4.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三、法治工作的重要保障1.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2.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基本原理一、1.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全面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在“四个全面”中,全面依法治国具有基础性、保障性作用,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提供长期稳定的法治保障。
一、2.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1)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2)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总目标的重要意义:(1)指明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有利于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认识和行动。
(2)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抓手。
这个总抓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一、2.(1).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体目标(十个坚持)①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要继续完善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把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坚持立法先行,完善社会规范体系,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基本遵循。
2024年【统编版】全面依法治国经典课件1
2024年【统编版】全面依法治国经典课件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统编版《全面依法治国》教材,主要涉及第三章“法治国家的基本原理”第一节“法治与全面依法治国”。
教学内容详细阐述了法治的概念、全面依法治国的内涵与意义,以及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刻理解法治的基本原理,认识到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法治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提高法治素养,使其成为遵法守法的公民。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法治与全面依法治国的内涵、意义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果,引发学生对全面依法治国的关注。
2.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法治的基本原理、全面依法治国的内涵与意义,以及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3. 例题讲解(15分钟)结合教材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法治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具有实践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讨论(10分钟)组织学生就全面依法治国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进行讨论,分享观点。
六、板书设计1. 法治国家的基本原理法治的概念全面依法治国的内涵与意义2.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法治与全面依法治国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请举例说明全面依法治国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法治:是一种国家治理方式,主张国家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法律为准绳,实现国家治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全面依法治国:是在法治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依法治国在国家治理中的全面性、主导性和权威性。
相互关系:法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全面依法治国是法治的深化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实践创新的重要成果,是根据中国国情、时代特征和发展需求,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形成的。
本文将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基本原理、实践路径以及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基本原理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民为中心,以依法治国为核心,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保证。
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1. 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在法治国家建设中,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权益,促进人民全面发展,以人民的利益和幸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 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核心内容。
依法治国既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也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自由的重要手段。
依法治国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正司法,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3.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形成和实践都要依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必须牢固确立党的领导地位,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实践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长期实践不断探索和形成的。
在中国的实践中,法治道路的探索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阶段。
1. 建设法治国家的初步实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以法治国家建设为目标,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逐渐推出一系列有益于社会进步和人民福祉的法律制度和政策,积极推动法治建设。
中国党和政府不断加强自身规范,提高执政水平和效能,为法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 探索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围绕中心任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通过修订和制定一系列重大法律,逐渐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依法治国的原理(一)
依法治国的原理(一)依法治国引言•法治是国家和社会的基本准则,是指国家依据宪法、法律统治、行使权力。
•依法治国是指国家、政府和公民以法律为依据,通过合法的程序和手段来管理国家、治理社会、保障公民权益。
为什么需要依法治国?1.维护社会秩序与公平正义–依法治国能够确保法律的公正公平,保障社会中各阶层的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法律制度的存在能使社会成员在行为中有所顾忌,减少对他人权益的侵犯,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利益。
2.促进国家的持续发展–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能够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制度环境。
–在法治保障下,各方面的社会力量都能合法合规地进行各种活动,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和进步。
3.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依法治国使全体公民都能享有平等的法律保护,有机会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法律规定了个人和集体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保障公民参与国家管理和决策的权益。
实施依法治国的原则与途径•立法–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法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适应性。
–法律的制定应当尊重公民的权益,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确保法律的公正与公平。
•执行–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执法,确保法律的执行与效力。
–执法过程中要公正、透明,不偏袒任何一方,保障公民的权益。
•司法–提高司法公正和司法效率,确保法律适用的平等性和普遍性。
–司法机关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对违法行为进行公正的审判,维护法律的权威。
•从严治党–党要带头依法治国,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推动整个社会的法治进程。
–领导干部要带头尊法守法、廉洁用权,做到以身作则。
结论•依法治国是现代社会管理的基本原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保障公民权利至关重要。
•实施依法治国要立足于法治建设,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管理、决策、执法等活动,巩固法治的基础,提高法治的水平。
法治建设的困境与应对之策困境1.法律知识普及不足–有些公民对法律法规了解不深,容易忽视自己的权益和义务,难以自觉地遵守法律。
依法治国的原理
依法治国的原理依法治国引言依法治国是指国家依法管理国家事务、调整社会关系、保护公民权利的一种治理方式和治理理念。
依法治国的实施,旨在建立一个公正、合法、有效的法治社会,保障各方利益,维护社会稳定。
依法治国的原则依法治国包含以下几个原则:1.法治原则:依法治国的核心是法治,法律是约束国家和公民行为的准则,所有行为都应该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
2.平等原则:依法治国要求人人平等,在法律面前人人都应受到平等对待,无论其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或政治背景如何。
3.公正原则:依法治国的目标是公正,法律的制定和执行要保证公正,没有特权和偏袒。
4.人权保护原则: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保护人权,法律应该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依法治国的意义依法治国的实施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以下重要意义:•维护社会稳定:法律的实施能够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减少犯罪行为,增强社会稳定。
•保护公民权利:法律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确保公民享有合法的权益。
•确保公平正义:法律和公正的司法体系能够确保各方在争议中得到公平对待,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推动经济发展:法治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法律的明确和稳定性有助于吸引投资和促进创新。
依法治国的实践依法治国的实践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包括政府、全体公民以及司法机构等:1.政府的责任:政府是依法治国的主要责任方,应该依法制定和实施政策,创造法治环境,在行政行为中尊重和保护公民权利。
2.公民意识的培养:全体公民应该加强法律教育,提升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增强法治观念。
3.健全的司法体系:健全的司法体系是依法治国的保障,包括独立的司法机构、公正的法官和有效的法律执行等。
结论依法治国是一种现代化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和发展方向。
只有依法治国,才能实现社会的公正、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该共同努力,推动依法治国的实践,建设一个更加法治、公正和有活力的社会。
依法治国的挑战依法治国在实践中面临一些挑战,包括:1.法律法规不完善:一些领域的法律法规可能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求,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以适应新情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构成。
全面依法治国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要求全面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
一、坚持法治思维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治是国家管理社会的基本方式,是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全面依法治国要求我们始终坚持法治思维,即坚持以法治国、以法治理、以法治权,坚决维护宪法法律的权威,健全法治决策、法治执行、法治监督机制,保证法律的公平、公正、公开执行,确保国家治理的规范性和稳定性。
二、建立健全法治体系全面依法治国要求我们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即遵循中国国情和实际,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构建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法律体系、法治体系和法律实施体系。
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始终保持党的正确方向,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推动法治体系的协同配合、相互制约,实现权力制约、权利保障、责任追究、法治监督的有效运行。
三、加强法治教育全面依法治国要求我们加强法治教育,即普及法制知识,提高全民法治素养。
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治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法治公民和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手段。
我们要加强青少年的法治教育,注重法治理念的灌输和法制观念的树立,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法治观念和法律能力,增强全体人民的法治信仰。
四、构建良好的法治环境全面依法治国要求我们构建良好的法治环境,即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积极营造敬法守法、依法办事的社会氛围。
我们要推动建设法治政府,加强政府职能转变,规范行政权力行使,推行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增强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法治信任。
同时,要加强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司法公正性和效率,确保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
2019年强化讲义-第02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基本原理(2)-白斌
错误!文档中没有指定样式的文字。
第三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新时代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主要任务
1.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具体任务,即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2024年《全面依法治国》统编版1课件
2024年《全面依法治国》统编版1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全面依法治国》统编版教材第二章“法治国家的基本原理”,内容包括:法治的含义、法治国家的特征、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法治的含义,认识到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
2. 让学生掌握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3. 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提高其法治素养,使其成为遵法、守法的公民。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教学重点:法治的含义、法治国家的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1)讲解法治的含义,让学生认识到法治是一种国家治理方式,强调法律的权威和约束力。
(2)分析法治国家的特征,使学生了解法治国家的优势和特点。
3. 全面依法治国讲解:(1)阐述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让学生明确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任务。
(2)讲解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引导学生遵循法治原则,维护法治秩序。
(3)介绍全面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让学生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4.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设置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提高法治素养。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题目,讲解解题思路,巩固所学知识。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法治的含义2. 法治国家的特征3.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4.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5. 全面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法治的含义及其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2)分析法治国家的特征,举例说明。
(3)阐述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2. 答案:(1)法治的含义:法治是一种国家治理方式,强调法律的权威和约束力,以法律为基础,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秩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全面依法治国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全面依法治国观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旨在解决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
全面依法治国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理论层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全面依法治国观。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体系的核心观点,包括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
这些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指导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根本理论依据。
全面依法治国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国家治理应依法进行。
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剖析和对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准确把握得出的结论。
全面依法治国观强调国家的权力行使应受法律制约,任何人都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
二、全面依法治国观的理论基础全面依法治国观的理论基础可以归结为马克思主义的两个重要原则,即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具有客观规律性的,这种规律性可以通过科学的分析和研究揭示出来。
只有依靠科学的方法论,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全面依法治国观强调依法管理社会,正是基于这一原则。
阶级斗争理论指出,社会是由各种矛盾和冲突构成的。
政治权力的存在和运行必然伴随着社会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全面依法治国观强调依法治理国家,可以减少权力运行中的腐败和滥用,使社会更加公平、公正。
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原则全面依法治国观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原则。
这些原则包括法治第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治和德治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相统一等。
首先,法治第一意味着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
国家一切行为都必须以法律为依据,通过法律的规范和制约来达到治理的目标。
其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原则之一。
在法治国家中,每个公民都应当受到平等和公正的对待,法律对所有人具有普遍适用性。
再次,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的重要原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坚持依法治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坚持依法治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完整的理论体系,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
其中,依法治国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是指在社会管理和国家管理活动中,依照法律规定进行治理和政策制定,以法治为基础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本文将从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两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坚持依法治国的相关问题。
一、理论基础依法治国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法治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法律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进行控制的工具。
依法治国要求统治阶级在法律面前平等,同时要求保护人民群众的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这一理论基础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对于人民民主和法治社会的追求。
二、实践路径从理论到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坚持依法治国经历了多个阶段。
下面分别从中国和国际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1. 中国实践路径中国是一个具有特殊历史背景的国家,其实践路径相对独特。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之初就明确了依法治国的方向,将法治理念融入党的领导和国家治理。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宪法为核心,不断完善法律体系,推动依法治国进程。
同时,中国注重法治教育,提高公民法治意识,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
这一实践路径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国际实践路径在国际范围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坚持依法治国的实践路径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许多国家通过制定宪法和法律体系,推进行政管理、司法审判等方面的依法治国建设。
这一路径在国际关系、贸易、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国际社会对于知识产权保护、人权尊重等问题也更加重视,要求各国通过法治手段解决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和全球治理。
三、总结与展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坚持依法治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是非常重要的。
依法治国有助于建立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塑造和谐的社会关系。
中国的实践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国际实践也证明了依法治国的普适价值。
专题一 2 依法治国
因此:我们要掌握与自身日常生活相关的法律 知识,养成遵守法律、依法积极行使权利和自 觉履行义务的观念和习惯。
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 育 ,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 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邓小平
加 强 法 制 教 育
增 强 法 制 观 念
课堂练习
某小区有些居民晚上经常一起打牌娱乐,影响了一张 姓居民的正常休息并引发争执,居民委员会就此召开 居民会议,通过表决,会议作出了这些居民可以继续 以原方式娱乐的决定。该决定 A错误,因为它没有吸纳张姓居民的意见 B正确,因为它是居民会议民主决策的结果 C错误,因为张姓居民的休息权受法律保护 D正确,因为居民的娱乐要求受法律保护
本框知识结构
内涵
依 法 治 国
基本要求 前提:立法,法律体系
思想基础:依法办事,树立社会主义 的权利义务观
课后作业:
1、依法治国的内涵 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4、法治与法制的关系
法治之路
关注点:
人治与法治的区别 长达数10年的法制、法治之争(水治刀制之争) 《物权法》、《行政法》出台的艰辛与争议点
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第 九 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于2009 年2月28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6月1日起施行。
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决通过了食品安全法。
2008年“9.11”,石家庄三鹿集团发表声明,承认婴幼儿奶粉受到三聚氰胺
污染,全部召回“问题奶粉”。 河北省和石家庄市公安机关紧急行动,刑事拘留三十六人,其中二十七人 被依法逮捕。三鹿集团原董事长总经理田文华被依法刑事拘留。依照《中 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09年1月23日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判决:被 告人张玉军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被告人耿金平犯生产、销售有毒食品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被告单位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犯生产、 销售伪劣产品罪,判处罚金人民币4937.4822万元;被告人田文华犯生产、 销售伪劣产品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人民币 2468.7411万元。 另悉,这批宣判的三鹿系列刑事案件中,生产、销售含有三聚氰胺的 “蛋白粉”的被告人高俊杰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判处死缓,被 告人张彦章、薛建忠以同样罪名被判处无期徒刑。其他15名被告人各获二 年至十五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法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基本原理知识点及真题练习
2018法考刑法思维导图之第八章罪数形态希律法考为大家整理2018年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基本原理知识点,理论精讲系列教材将知识点分章节逐一解析,另附真题练习,检测知识盲点,高效提分.知识点详解第一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原理一、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一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人类的生产力在资本主义社会经历过几何倍数的增长.所以,作为资本主义之后更高级的社会阶段,社会主义应该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文明程度极大提升,必须实现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有效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必须自觉依照法律治理国家和社会,依法治国成为我国的治国方略.它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同时也能保障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目标——社会文明程度的极大提升和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二这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国家治理体系是指党领导人民对国家、社会事务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的制度体系.国家治理能力是指运用国家制度管理国家和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在新的历史时期,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不再运用人治的方式,而是运用法治的方式.无论是国家治国体系,还是国家治国能力,均与法律制度直接相关.也就是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力的集中体现,其核心是以法律为中心的制度建设能力刘少华、刘宏斌、余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政治治理,P17~18..因此,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三三个“事关”:依法治国,事关党执政兴国,人民幸福安康,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安康、党和国家长治久安都必然是空想.正是在总结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党将依法治国内在地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范畴彭道伦、汪永忠、谢小庆主编:新常态下的法治国家建设研究,2016年版第21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人民群众对幸福安康、国家长治久安的期望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四三个“全面”: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即把我国建成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的小康社会.而这一目标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达到.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领域广、范围宽、力度大,各项改革系统性、关联性强,任务十分艰巨.这就要求党善于用法治方式实施和推进国家治理,依靠法治来凝聚改革共识、分担改革风险、推动改革深化、巩固改革成果,保障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同时,法治领域的改革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谭维克主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若干理论问题解读“四个全面”党员干部学习问答,2015年版第94页.五我党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取得历史性成就.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问题,突出反映在立法、执法、法律意识等方面,具体表现为:有的法律法规未能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立法工作中部门化倾向、争权诿责现象较为突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比较严重,执法体制权责脱节、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现象仍然存在,执法司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现象较为突出,群众对执法司法不公和腐败问题反映强烈;部分社会成员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权意识不强,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这些问题,违背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妨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必须下大气力加以解决.第二节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和总目标一、依法治国指导思想我国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二、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2.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3.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4.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5.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6.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三节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为实现这一总目标,必须坚持五项原则: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这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也就是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1.党领导依法治国的一切工作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党以总揽全局的方式协调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各机关工作.2.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通过法治的方式贯彻执行四个善于: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法律,善于使党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机关的领导干部,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使各级领导干部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工作,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扩展和补充1:如1982年宪法实施以来,中共中央先后四次提出的宪法部分内容的修改建议都为全国人大通过并颁行;又如监督法的制定自1986年就开始酝酿,但真正促使监督法的制定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的是中国共产党于1990年3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的制定监督法的立法建议.而且,从那时起到2006年8月监督法颁行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广泛发扬民主,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针对监督法的指导思想、原则、思路和内容提出的立法建议都为立法机关所接受,并指导着监督法的制定工作.扩展和补充2:党提出的立法建议虽为立法机关重视并认真对待,但却不能当然作为或被视为法律议案或法律案进入立法机关的审议程序;且不必然或完全为立法机关所接受或采纳.前者如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中共中央提出的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补充建议一开始是直接向大会主席团提出的,后来意识到这不符合修宪程序,改由大会主席团发动代表联名提出宪法修正案草案的补充修正案;后者如党中央议决完毕的1982年宪法草案修改稿提交到宪法修改委员会后,被后者作了58处修改,并将条文从140条减少到136条;提交到全国人大后,又作了十几处重大修改.由此可见,在我国,党的立法建议要上升为法律必需经受民主和科学的立法过程和程序的考验.参秦前红:中国共产党领导或影响立法的方式和途径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2.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3.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4.必须使人民认识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使法律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运用.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1.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2.必须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加大监督力度,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行为.四、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1.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2.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五、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1.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2.处理好中国传统和国外经验之间的关系.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真题练习1.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的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3-01-01,单A.只需建成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即可实现依法治国B.依法治国仅要求运用法律约束国家机关和官员的权力,而无需约束公民的权利和自由C.依法治国要求在解决社会问题时应将法律作为主要的、排他性的手段D.依法治国就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务、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答案D考点依法治国的基本理论解析A选项错误.仅有法律体系并不能建成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个涉及到立法、法律实施、法律监督等方面的系统工程.因此本选项错误.B选项错误.在我国,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都必须遵守法律,公民的自由和权利也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故B选项错误.C选项错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共同发挥法律和道德等其他社会规范的作用,因此不能把法律作为治理社会的“排他性”手段.C选项错误.D选项是依法治国的基本概念,正确.2.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内容.根据宪法的规定,实施依法治国的要求,下列哪些选项是不正确的2013-01-59,多A.落实宪法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原则B.建立和完善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C.建立以司法独立为基础的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体制D.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在社会政治经济管理中确立“法律中心主义”的观念答案CD考点依法治国解析A项正确.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宪治国,而我国宪法第5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因此,A 项正确,不选.B项正确.国务院新闻办2011年10月27日发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可知,B项正确,不选.C项错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大报告指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推进依法行政.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第十八大报告指出:“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从上述论述看,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体制并不以司法独立为基础.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但是,我国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体制并不以司法独立为基础.故C项错误,应选.D项错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求实现法律手段与其他社会治理手段和方式的有机结合,在社会政治经济管理中全面发挥各种社会规范的调整作用,综合协调地运用多元化的手段和方式来实现对国家的治理和管理,实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与统一.并非要确立西方资本主义法治理论中片面、绝对化的“法律中心主义”.故D项错误,应选.3.某培训机构招聘教师时按星座设定招聘条件,称:“处女座、天蝎座不要,摩羯座、天秤座、双鱼座优先.”据招聘单位解释,因处女座和天蝎座的员工个性强势,容易跳槽,故不愿招聘,并认为按星座招录虽涉嫌就业歧视,但目前法律没有明文禁止.对此,应聘者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劳动监察部门的下列哪一做法符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求2012-01-03,单A.将劳动法“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的规定直接适用于本案,形成判例,弥补法律漏洞B.根据劳动法的平等就业原则,对招聘单位进行法治教育,促使其改变歧视性做法C.应聘者投诉缺乏法律根据,可对其批评教育或不予答复D.通知招聘方和应聘方参加听证,依据国外相关法律规定或案例,对招聘机构的行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答案B考点依法治国基本理论解析A选项不正确.选项中列举了劳动法的相关规定,要求形成判例、弥补法律漏洞.但劳动监察部门接受应聘者投诉作出行政决定形成的不是判例,且劳动法该条已经规定了禁止歧视,不存在弥补法律漏洞的问题.B选项正确.根据劳动法平等就业原则对招聘单位进行法治教育,促使其改变这一歧视做法,该行为就是一种依法行政的行为,合法合理,符合社会主义法治理论.C选项不正确.投诉者依据劳动法的禁止歧视、平等就业原则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这是公民的基本权利,行政部门不应对投诉者批评教育,更不能不予答复,否则就是行政不作为.D选项不正确.虽然我国劳动法就业歧视的规定并未具体到星座,只涉及民族、种族、性别和宗教信仰,但招聘单位的这一做法已经违反了公平就业的原则,劳动监察部门必须依照我国的劳动法规对招聘单位的行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在我国,国外相关规定或案例不具有法律效力,不能作为行政决定的法定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面依法治国基本原理
全面依法治国基本原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基本原则之一,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全面依法治国的核心是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执政、依法裁判,以法治为基础,以法律为准绳,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原理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关系。
全面依法治国既坚持党的领导,又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充分发挥党对国家治理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全面依法治国还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注重法律规范的完善和健全,同时也要注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原理要求各级政府依法行政,做到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执法、依法服务。
政府部门要依法履行职责,推动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管理方式的改革,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能,营造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和法治化的营商环境。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原理要求公正司法,保障人民的司法权益。
司法机关要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同时,要加强对司法工作的监督,建立健全司法责任制,确保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原理要求全社会都要守法。
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推动形成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社会风尚。
要加强法律援助工作,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要加强社会组织管理,推动社会组织依法办事,参与社会治理。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原理要求加强法治建设。
要完善法律体系,推动法律法规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提高法律的适应性、针对性、可操作性。
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
要加强法治监督,推动形成有效的法治监督机制,保障法律的实施和执行。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原理要求加强国际合作。
要积极参与国际法治事务,推动国际法规则的制定和执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和国际秩序。
要加强国际法治交流与合作,推动国际法治理念的交流与碰撞,促进国际间法治观念的融合与共识。
全面依法治国基本原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基本原则,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要求政府依法行政、司法公正,要求全社会守法,要求加强法治建设和国际合作。
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