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身高的变化_北师大版()
5.4身高的变化(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5.4身高的变化(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的重要性,下面是我对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五章第四节《身高的变化》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出自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五章第四节《身高的变化》。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身高的变化,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用函数描述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身高变化的规律,会用函数表示身高与年龄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身高变化的规律,会用函数表示身高与年龄的关系。
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用函数表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尺子、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测量并记录自己和同桌的身高,观察身高是否随年龄变化而变化。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身高与年龄的关系,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这种关系。
3. 讲解示范:讲解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用函数表示。
以身高与年龄的关系为例,展示如何建立函数模型。
4. 练习巩固: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己设计一个类似的函数模型,如体重与年龄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身高与年龄的关系、函数模型、实际应用等。
通过板书,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身高变化的数学表示方法。
七、作业设计1. 请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一个描述身高与年龄关系的函数模型,并画出图像。
答案:假设身高与年龄的关系为线性关系,可以设函数为y=kx+b,其中x表示年龄,y表示身高,k和b为常数。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收集一组年龄和身高的数据,通过回归分析求得k和b的值,进而得到函数模型。
2. 请分析一下体重与年龄的关系,试着用函数模型来描述。
答案:体重与年龄的关系可能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可能与身高、体质等因素有关。
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身高的变化规律。
2.能够用图表表示身高的变化。
3.能够对身高的变化进行简单数据分析。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身高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对身高的变化进行数据分析。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教师通过展示一幅身高的变化图,引入身高的变化。
2. 知识讲解
1.身高的变化规律:孩子的身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但增长的速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2.图表表示身高的变化:可以通过柱状图或曲线图来表示身高的变化,横轴表示年龄,纵轴表示身高。
3.数据分析:通过观察图表,可以了解孩子身高的变化趋势和速度,可以对身高的变化进行简单数据分析。
3. 练习
1.给学生发放身高变化数据表格,让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绘制身高变化的图表。
2.让学生观察图表,回答相关问题,如:孩子的身高在哪个年龄段增长最快?在哪个年龄段增长最慢?等等。
4. 拓展
1.让学生自行收集身高的变化数据,并用图表表示出来,进一步加深对身高变化规律的理解。
2.让学生探索身高与健康、营养等因素的关系,帮助学生了解身高的影响因素。
四、教学评价
1.考试评价:让学生根据给定数据,绘制身高的变化图表,然后回答相关问题。
2.作业评价:让学生自行收集身高的变化数据,并用图表表示出来。
五、教学反思
1.教师应该让学生分析真实的身高数据,这样更加真实和课堂实践。
2.在课堂中,可以使用小组讨论或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更加积极参与。
六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 第5章《身高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设计身高的变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身高变化统计表,会选择统计图直观、有效地描述数据,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读懂统计图表中所蕴含的信息。
2.引导学生经历对身高数据的整理和描述过程,分析两组数据的不同特征,体会分组整理数据的作用,发展学生数据分析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等多种能力,渗透推理的数学思想。
过程与方法:针对“复式统计图的绘制与数据分析”这个具体问题,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体验分析数据、用数据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善于思考、善于观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观察与交流,读懂统计表中的数据,根据表中的信息会选择用哪种统计图表示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而完成统计图的制作。
【教学难点】根据学生制作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数据分析,从不同角度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制统计图——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卡【教学过程】前置作业: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调查并收集连州市男生平均身高和女士平均身高的相关数据和自己一至六年级身高情况进行比较,制成统计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掘生活中的数学,不但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为新课的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题1.多媒体出示学生所熟悉的体检视频。
提问:1.视频中所展现的是什么场景?(学生体检)2.你能说说其中有哪些体检项目吗?3.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身高的变化”。
【设计意图:把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特定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能使学生初步建立“身高变化”的表象,又使新课的导入高效自然。
】二、对比理解,建构概念1.多媒体课件出示一至六年级淘气身高与全市男生平均身高的记录表,让学生说说自己能从中读懂什么信息?大家还想在这节课研究些什么?2.引导学生通过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对比、理解,对比出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五单元第4课时《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五单元第4课时《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身高变化的趋势;•能够采取合适的方式记录身高数据;•能够使用折线图描述身高变化趋势。
2.能力目标:•记录数据的能力;•绘制折线图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身高变化的关注和认识,引导学生了解健康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身高变化趋势;•记录身高数据。
2.教学难点:•用折线图描述身高变化趋势。
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身高,为什么身高变化很重要。
2.观察身高变化趋势(10分钟)教师让学生观察身高变化趋势,帮助学生形成观察意识,引导学生记录以下数据:时间、性别、身高。
3.绘制折线图(15分钟)通过示范,讲解绘制折线图的方法和步骤,帮助学生掌握如何绘制折线图。
4.分组记录数据(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记录4个班同学的身高数据,包括学生的性别、身高和时间,并用折线图展示出来。
5.展示折线图(10分钟)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折线图,师生间进行讨论和比较。
6.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身高变化趋势的规律和记录数据的方法。
四、教学评价1.通过日常观察和课堂回答问题,教师了解学生对身高变化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情况。
2.通过小组展示和讨论,教师了解学生绘图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情况。
3.回顾性评价:在课后给学生发送一个问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在问卷中自我评价和反思。
5.4 身高的变化(教案)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5.4 身高的变化(教案)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计算平均数,并能用平均数来描述数据集中趋势。
2. 学生能够运用统计方法分析数据,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2.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2. 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内容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收集班级同学的身高数据- 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类2. 平均数的概念与计算- 介绍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通过实例演示平均数的计算过程3. 平均数在身高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分析班级同学身高数据的平均数- 讨论平均数在身高数据中的作用和意义4. 身高变化的趋势分析- 探讨影响身高变化的因素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与计算方法2. 平均数在身高数据分析中的应用教学难点1. 平均数的计算过程2. 身高变化趋势的分析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身高数据表格、计算器2.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教学过程1. 导入-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身高变化的问题- 展示班级同学身高数据,引发学生兴趣2.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学生分组,收集本组同学的身高数据- 学生将数据整理到表格中,并进行分类3. 平均数的概念与计算- 介绍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通过实例演示平均数的计算过程4. 平均数在身高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讨论平均数在身高数据中的作用和意义5. 身高变化的趋势分析- 学生分析班级同学身高数据的变化趋势- 探讨影响身高变化的因素6. 总结与反思-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板书设计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2. 平均数的概念与计算3. 平均数在身高数据分析中的应用4. 身高变化的趋势分析作业设计1. 计算给定数据集的平均数2. 分析给定数据集的变化趋势3. 探讨影响数据变化的因素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计算平均数,并能用平均数来描述数据集中趋势。
5.3《身高的情况》(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5.3《身高的情况》(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始终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己任。
今天,我要分享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5.3节《身高的情况》。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依据教材第5章《统计》中的第3节《身高的情况》进行。
我会引导学生复习之前学过的统计知识,如平均数、中位数等。
接着,我会引入身高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身高数据的处理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身高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身高数据的规律,并运用统计知识进行分析。
2. 重点: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统计表格、尺子。
2. 学具:学生身高数据表、统计学具包(包括平均数、中位数等计算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班级学生的身高数据为背景,引导学生发现身高数据的规律。
2. 讲解统计知识:介绍平均数、中位数等统计指标,并解释其在身高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3.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收集和整理身高数据,计算平均数、中位数等指标。
4.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例题,讲解如何运用统计知识解决身高相关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身高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方法,以及平均数、中位数等统计指标的计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身高数据:160cm、165cm、170cm、175cm、180cm、185cm、190cm2. 作业答案:平均数:(160+165+170+175+180+185+190)÷7 = 176.29cm中位数:将身高数据从小到大排序,位于中间的数为175cm。
身高分布情况:大部分学生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个别学生身高较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五单元第4课时《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五单元第4课时《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设计了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五单元第4课时《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五单元的第4课时,即《身高的变化》。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身高变化的原因,学会用数学方法描述和分析身高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身高变化的原因,掌握身高变化的基本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描述和分析身高变化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身高变化规律的发现和运用数学方法进行分析。
2.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身高变化的原因,会用数学方法描述和分析身高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身高统计表、身高变化图。
2. 学具:学生身高统计表、学习手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谈谈自己或身边同学的身高变化情况,引发学生对身高变化的关注。
2. 自主学习:让学生根据教材和学具,分析身高变化的原因。
3. 合作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身高变化规律的发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 例题讲解:通过身高变化图,讲解身高变化的基本规律。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身高统计表,分析并解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身高变化的原因身高变化规律1. 遗传因素 a. 随着年龄增长,身高逐渐增加2. 营养状况 b. 性别差异,男生身高一般高于女生3. 生活习惯 c. 身高变化存在个体差异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自己和身边同学的身高变化情况,用所学知识解释身高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关注身高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身高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作业设计紧密结合课堂内容,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4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4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的第五章第四节内容,主要是探讨身高的变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身高变化的规律,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身高变化的规律;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身高变化的规律;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身高数据表格;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身高的认识,以及身高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身高变化的规律:通过多媒体课件和身高数据表格,引导学生观察身高变化的规律。
3. 例题讲解:出示一些与身高相关的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与身高相关的练习题。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身高变化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身高变化的规律:1.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高逐渐增加;2. 男生和女生的身高变化有所不同;3. 身高的变化受到遗传、营养、运动等因素的影响。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收集自己和家人的身高数据,绘制身高变化图;2. 分析身高变化的原因,并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看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对于身高变化的规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拓展延伸:身高变化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身高的生理机制,以及如何通过科学饮食、运动等方式促进身高的增长。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身高歧视现象,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实践情景引入环节的设计是我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身高的认识,以及身高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4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4 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第五章第四节《身高的变化》。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身高的计量单位及其换算,二是通过统计图来展示身高数据的分布情况。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身高的一般计量单位,了解身高数据的不同统计表现形式,并能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展示身高数据的分布情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身高的一般计量单位,身高数据的统计表现形式。
难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展示身高数据的分布情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身高数据统计图示例。
学具:练习本,铅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在课堂上引入一个实践情景,比如学校体检时测量身高的情况,让学生们回忆起身高的测量方法和计量单位。
2.身高计量单位的学习接着,我会介绍身高的一般计量单位,如米、厘米、英尺等,并通过示例让学生们理解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3.身高数据统计图的学习然后,我会向学生们展示不同类型的身高数据统计图,如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并解释每种统计图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4.随堂练习在这个环节,我会给出一些身高数据,让学生们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展示这些数据的分布情况,并通过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5.例题讲解6.身高数据统计图的制作我会指导学生们自己制作身高数据统计图,可以使用纸和笔来绘制,或者使用计算器等电子设备来制作。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身高的一般计量单位,身高数据的统计表现形式,以及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展示身高数据的分布情况。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请用尺子测量你的身高,并记录下来。
2.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展示你的身高数据。
答案:1.根据个人测量结果填写。
2.根据个人身高数据,可以选择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统计图来展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掌握了身高的一般计量单位,了解了身高数据的统计表现形式,并能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展示身高数据的分布情况。
《身高的变化》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一、教学内容
《身高的变化》教案,选自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第二节。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了解身高的变化规律,掌握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学会使用统计图分析数据,并解决实际问题。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通过小组合作,测量并记录同班同学的身高数据。
2.逻辑推理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通过绘制统计图,进行观察、比较和推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数学应用意识:将所学统计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量和统计数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在实践活动方面,学生对测量和记录身高数据的过程很感兴趣,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测量工具的使用不够熟练。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可以在课前进行一次测量工具的培训,让学生熟悉各种测量工具的使用。
最后,从学生的提问和课堂反馈来看,他们对身高变化规律和统计图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意识到需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我可以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身高变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5.4《身高的变化》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5.4《身高的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5.4《身高的变化》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身高与年龄的关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身高与年龄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对身高与年龄的关系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具体操作和运用数据分析方法解决问题时,还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积极思考,愿意参与探究活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探究身高与年龄的关系,让学生理解身高与年龄之间的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数据,探究身高与年龄之间的关系。
2.难点:让学生运用数据分析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探究身高与年龄的关系。
2.数据分析法:让学生运用数据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统计表、身高年龄数据。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身高年龄数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儿童身高年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身高与年龄之间的关系。
提问:“你们觉得身高与年龄有关系吗?为什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让学生将自己的身高年龄数据写在纸上,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让学生通过数据分析,总结身高与年龄之间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数据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如:“一个班级有30名学生,他们的平均身高是1.4米,请问这个班级中身高最高的学生可能有多少米?”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答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身高的变化”这一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身高的变化”问题的引入和解决方法。
2. 身高变化的数据收集和分析。
3. 身高变化的原因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身高的变化”问题的解决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分析身高变化的原因,理解其对生活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直尺、计算器、数据收集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提问学生关于身高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身高的变化。
2. 数据收集:让学生分组,每组收集一定数量的同学身高数据,并记录在数据收集表上。
3.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对收集到的身高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4. 讨论与分享:每组学生分享自己的数据分析结果,讨论身高变化的原因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5. 总结与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身高的变化”问题的解决方法,归纳身高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身高的变化2. 板书内容:身高变化的原因、身高变化的数据收集和分析、身高变化的影响。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调查并分析自己家庭中成员的身高变化情况。
2. 写一篇关于“身高的变化”的短文,内容包括:身高变化的原因、身高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如何应对身高变化。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如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等。
2. 教师应反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是否积极参与讨论,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
3. 教师应根据课后反思的结果,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4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4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身高的变化是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身高的变化,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来描述和分析身高的变化规律。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的第5.4节“身高的变化”。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身高的变化规律,以及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描述和分析身高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身高的变化规律,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来描述和分析身高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身高的变化规律,以及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描述和分析身高的变化。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主要包括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学具主要包括笔记本、尺子、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实际的情景,让学生思考身高的变化规律。
例如,可以让学生观察班级中学生的身高,看看是否有变化的规律。
2. 讲解:根据学生的观察结果,讲解身高的变化规律。
解释身高的变化是由于遗传、营养、运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 练习: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来描述和分析身高的变化。
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汇报他们的结果。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身高的变化规律和数学的描述方法。
可以用图示和公式来表示身高的变化规律,并用实例来说明数学的描述方法。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用数学的方法描述和分析你身边的某个物体的变化规律,并给出实例。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掌握身高的变化规律,以及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描述和分析身高的变化。
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考虑在下一节课中进行复习和巩固。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研究其他物体的变化规律,例如温度的变化、光强的变化等,并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来描述和分析这些变化。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细节需要重点关注。
对于教学内容的引入部分,我选择了通过实际情景让学生思考身高的变化规律。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数据处理第四课时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数据处理第四课时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中的第五单元,数据处理第四课时,身高的变化。
我们将通过实际的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身高的变化情况,并运用所学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北师大版,这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身高的变化。
我们将学习如何收集身高数据,如何制作条形图来表示身高数据,并通过条形图来分析身高的变化情况。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收集身高数据的方法,能够制作条形图来表示身高数据,并能够通过条形图来分析身高的变化情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这一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们掌握收集身高数据的方法,制作条形图来表示身高数据,并通过条形图来分析身高的变化情况。
难点是让学生们能够理解身高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对于了解身高的变化情况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已经准备好了纸张、铅笔、尺子等学具,以及一些身高数据的真实案例。
五、教学过程我会通过一个实际的情景引入,比如说班级里同学们的身高数据,让学生们了解到身高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的重要性。
然后,我会指导学生们如何收集身高数据,如何制作条形图来表示身高数据,并通过条形图来分析身高的变化情况。
在学生们掌握了这些方法之后,我会给他们一些实际的案例,让他们独立地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我会组织学生们进行交流和分享,让他们互相学习和提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身高的变化1. 收集数据2. 制作条形图3. 分析身高的变化情况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你们收集自己家庭成员的身高数据,并制作条形图来表示身高数据,通过条形图来分析身高的变化情况。
答案:根据你们收集的数据和制作的条形图,你们可以分析出家庭成员的身高变化情况,比如是否有人在增长身高,是否有人在减少身高等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2012)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2012)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身高变化与年龄的关系。
2.能够使用线性函数模型描述身高变化趋势。
3.能够应用图表和数据表分析身高变化与年龄的关系。
教学重点1.身高与年龄的关系。
2.使用线性函数模型描述趋势。
3.图表和数据表分析身高变化与年龄的关系。
教学难点1.学生对线性函数模型的理解能力。
2.学生对图表和数据表分析的能力。
教学方法1.归纳法教学法2.概念图示法3.问题导向法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教学1.介绍人类身高的变化规律,并与年龄的变化相对应。
2.引导学生思考身高变化和年龄的关系。
身高变化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过程。
我们不能在一夜之间变得高大,而是在慢慢的成长过程中,身体会逐渐变高,这其中自然与我们的年龄有着一定的关系。
你们都有没有想过身高和年龄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吧!第二步:概念介绍1.介绍函数的概念,与大家一起复习。
2.引入线性函数,向学生讲解线性函数与身高的变化趋势之间的关系。
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常见的线性函数模型。
首先我们来回顾下什么是函数。
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当输入x的值发生变化时,会对应一个输出y的值,如f(x)=2x-1。
接下来我们引入线性函数,它是一种特殊的函数模型。
我们可以把线性函数理解为一种直线的模型,这条直线的斜率表示的是某个变量的变化率,截距则表示它在某个初始状态下的值。
对于身高的变化模型,我们可以用y=kx+b来表示,其中y表示身高,x表示年龄,k表示身高随年龄变化的速度,b则表示某个初始年龄时的身高值。
例如我们用y=6x+100来表示一个6岁孩子的身高为100cm,10岁时身高增加了每年6cm。
第三步:示例分析1.利用实际数据展示身高变化数据。
2.带领学生分析身高变化与年龄的关系,并使用线性函数模型展示趋势。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李明同学的身高变化数据。
我们按年龄大小将身高按从小到大排列,并记录下身高变化的情况。
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身高的基本概念和单位。
2.掌握把身高转换成数值的方法。
3.理解身高的增加和减少所表示的含义。
4.能够进行身高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准备1.教师:教材、电子课件、教具、白板、笔等。
2.学生:笔、笔记本。
三、教学过程1.引入让学生回忆一下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身高和身高的变化的概念。
2.新课讲授(1)学习身高的基本概念和单位1.教师出示一张人体标准尺,并给出基本标准。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并理解尺上的相关单位(含厘米、分米、米)。
2.教师拿出一名学生的身高,示范并讲解将身高量化为数值的方法,如:一个学生身高是 1 米 50 厘米,应写成 1.5 米。
(2)学习身高的加法和减法运算1.教师通过身高的加法和减法题目,让学生熟悉身高的计算方法。
2.在讲解身高运算的同时,要求同学认真理解题目中的身高变化,并用所学的数值方法计算出结果。
(3)拓展应用1.教师可以通过拓展应用让同学们深入理解身高的变化,比如让同学们根据身高变化制定健康计划等。
2.还可以在生活实际中,比如让同学们通过实际情境的体验掌握身高及其变化的知识。
3.练习与巩固1.下发练习题,要求学生认真理解题目并用所学的方法解答。
2.课堂布置部分作业,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4.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身高有一个更直观、更深刻的了解,知道如何量化身高并进行加法、减法运算。
同时,巩固了前几节课所学的知识,也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以讲解为主,结合一些实际情境帮助同学们理解身高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课堂气氛较为轻松,学生也比较投入,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因为认知能力还不够理解得不够深入,需要接下来继续与他们沟通和训练。
同时,下发的作业也需要更加严格,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五单元 4 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 4 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测量、比较数据的方法,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数学世界的热情。
二、教学内容1. 身高的测量方法。
2. 数据的比较和分析。
3. 身高变化的原因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4. 身高数据的整理和表示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测量、比较数据的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身高变化的原因及其对生活的影响,学会用数学方法分析、整理和表示数据。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卷尺、身高测量仪。
2. 学具:记录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身高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身高的测量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正确测量身高。
3.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身高测量,记录数据,并进行比较分析。
4. 讨论与分享:分组讨论身高变化的原因及其对生活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5. 数据整理与表示:学习用数学方法整理和表示身高数据,如绘制图表、计算平均数等。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六、板书设计1. 身高的变化2. 主体部分:包括测量方法、数据比较与分析、身高变化原因及影响、数据整理与表示等。
3. 配图:身高测量示意图、数据整理图表等。
七、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测量家庭成员的身高,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2. 小组作业:分组调查班级同学的身高,整理数据,绘制图表。
八、课后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符合教学目标。
2.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学生是否掌握了测量、比较数据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
《身高的变化》(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第五单元数据处理·第4课时身高的变化·教案班级:课时:课型:一、学情分析平均数是刻画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学生学习了平均数,会进行计算,但在遇到真正的数据需要分析时,却很少想到用平均数。
学生也认识了复式统计图,经历过收集并整理数据、获取信息的过程,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分析观念,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二、教学目标1.能根据统计表选择统计图来直观、有效地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特征,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学会分析两组数据的不同特征,体会分组整理数据的作用。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根据统计图解决问题并进行合理预测。
【教学难点】分析比较两组数据的区别。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板块【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师:我们以前学习过复式折线统计图,同学们还有印象吗?出示练习:1.观察下面的统计图,你能够获取哪些信息?师:先看看甲、乙两市上半年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生:甲市上半年平均气温先上升然后下降;乙市是先下降然后上升。
师:这两个城市的平均气温在哪个月份相差最大?哪个月份相差最小?生:在3月相差最大,在2月和10月相差最小。
师:你还可以从图中获取哪些信息?学生自由回答。
师: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同学们有留意过自己身高的变化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身高的变化”。
(教师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唤起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有意引导学生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发展数学统计观念。
第二板块【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分组整理数据课件出示一至六年级淘气身高与全市男生平均身高的记录表。
师:观察表中的数据,你认为应该选用哪种统计图表示淘气身高与全市男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
生:要知道变化情况用折线统计图。
师:根据上面的数据,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下图。
学生自行在练习本上画一画,然后与同桌交流。
师:你是怎么画的?学生可能会出现单式和复式两种图,教师应引导学生比较两种图,从而明确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带领学生绘图。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4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 4 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教案:身高的变化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的第5单元的第4课——身高的变化。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身高的变化规律,学会用统计图表示身高变化的数据。
我们将学习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表示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1. 理解身高的变化规律,学会用统计图表示身高变化的数据。
2. 能够分析统计图所传达的信息,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会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表示身高变化的数据。
难点:理解身高变化的规律,能够正确解读统计图所传达的信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统计图模板、身高数据表格。
学具:铅笔、橡皮、尺子、统计图模板、身高数据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请大家站起来,量一下自己的身高,并记录下来。
2. 讲解身高变化的规律:通过数据表格,引导学生发现身高的变化规律,如:随着年龄的增长,身高会逐渐变高。
3. 学习条形统计图:用统计图模板,让学生动手画出自己的身高条形统计图,然后分析统计图所传达的信息。
4. 学习折线统计图:用统计图模板,让学生动手画出自己的身高折线统计图,然后分析统计图所传达的信息。
5. 学习扇形统计图:用统计图模板,让学生动手画出自己的身高扇形统计图,然后分析统计图所传达的信息。
6.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统计图的表示方法。
7.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身高的变化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根据自己的身高数据,画出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
2. 分析统计图所传达的信息,并写一篇关于身高变化的小论文。
答案:1. 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画法。
2. 关于身高变化的小论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们掌握了用统计图表示身高变化的数据的方法,能够分析统计图所传达的信息。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4 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4 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通过收集和整理数据,描述和分析身高的变化。
2.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身高。
3. 学生能够使用图表和图形有效地展示数据,并从中提取信息。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会合作收集数据,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2. 学生通过数据分析,培养观察、比较和推理的能力。
3. 学生通过绘制图表,提高信息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探索数据的热情。
2. 增强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敏感性,认识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3. 培养学生科学严谨、客观公正的态度,学会用数据说话。
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围绕身高的变化这一主题,引导学生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探究身高变化的规律。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数据的收集:指导学生如何收集同班同学身高的数据。
2. 数据的整理:教授学生如何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
3. 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身高数据,寻找身高变化的规律。
4. 平均数的计算:教授学生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身高。
5. 数据的展示:教授学生如何利用图表和图形展示身高数据。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
2. 平均数的计算及应用。
3. 数据的分析和图表的制作。
教学难点1. 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过程中,对身高变化规律的深入理解。
2. 如何利用图表和图形有效地展示数据,使信息一目了然。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统计图表、身高变化相关资料。
2. 学具:计算器、直尺、统计表格、图表绘制工具。
教学过程导入- 通过提问学生关于身高的变化,引发学生对身高变化规律的思考。
- 展示一些有关身高变化的图表,激发学生对数据分析的兴趣。
新课导入- 讲解数据收集的方法和重要性。
- 指导学生如何合作收集同班同学的身高数据。
数据整理- 教授学生如何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身高的变化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教学目标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
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1.结合身高变化的统计表,会选择统计图直观、有效地描述数据。
能读懂统计图表中所蕴含的信息。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2.经历对身高数据的整理和描述过程,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具备了自主学习、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但表达得不够清晰,愿意和同伴合作交流。
初步具备了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认识了复式统计图,会画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经历过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获取信息的过程,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分析观念,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重点难点
重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描述和分析。
难点:根据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和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重温统计活动的初始过程,使知识形成完整的脉络
中国儿童发育行为研究院的工作人员要到大连市做一项有关小学生身高变化的研究,需要大家帮忙,愿意吗?
工作人员需要收集哪些数据呢?
想确定自己六年级的身高在班级里是什么水平,应该和谁比呢?怎样求班级同学身高的平均数?
根据研究的目的,要在一定范围内收集数据。
(板书:收集数据)
收集到的这些数据是杂乱无章的,我们需要整理。
活动2【讲授】自主思考,渗透方法
淘气所在的班级也参与了这项研究。
出示统计表。
在统计表中,你发现了哪些信息?
学会观察,你是怎么观察到的?
(加手势)我们可以横着看到淘气一至六年级的身高是不断增长的,也可以看到全市男生的平均身高也是不断增长的。
我们还可以发现淘气身高与全市男生平均身高的差距。
活动3【活动】思维碰撞,先学后教
除了统计表之外,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清晰直观地把一至六年级淘气与全市男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数据呈现出来呢?
请在方格图上绘制统计图。
绘制完成后小组进行交流,选出本组最能清晰表示出一至六年级淘气与全市男生平均身高变化情况的统计图并说明理由。
下面哪个小组展示本组的统计图?你们为什么选择这幅图展示?数字投影展示。
活动4【活动】小组交流,电子白板夯实重点
画完统计图之后呢?请把你发现的信息写在练习本上。
小组交流整理。
小组汇报。
你是怎么想的?(思考的方法)你是怎么想到的?(思考的角度)
切入点:找关键点,看两点间的距离。
两条线总体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相比有什么优势?
(电子白板)你们太棒了,不但能够看到每个量一至六年级身高的增长情况,还能通过观察关键点、两点间的距离以及折线的位置看出二者的对比,便于我们进行比较。
根据统计,全市九年级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64厘米,请你估计三年后淘气九年级时的身高并说明理由。
根据整理的数据发现信息,分析数据。
(配合板书)这就是统计活动的全过程。
活动5【练习】完整经历全过程
下面请收集自己一到六年级的身高数据,利用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全国男生、女生的平均身高在小组内进行描述分析。
绘图,小组内描述分析,教师参与。
怎样让自己长得更高些?除了坚持锻炼,我们还可以多吃一些有营养的食物。
活动6【作业】总结收获,服务生活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