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专题4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
一积贫积弱的北宋
巩固方案
一级目标
1.“冗官、冗兵、冗费”是造成北宋长期“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之一,这说明
A.兵不在多在勇
B.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C.政治改革要有强大的经济后盾
D.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弊大于利
2.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的根源是
A.辽、西夏经常进攻宋
B.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C.土地兼并严重
D.财政入不敷出
3.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C.准备搜刮老百姓以抗辽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4.北宋中期出现财政危机局面的主要原因是①“冗官”②“冗兵”③“冗费”④减免赋税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5.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背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C.辽和金威胁北宋的统治D.军费、官僚开支浩大
6.北宋建立后,首先集中军权,这主要是着眼于
A.加强军事力量B.抵抗辽的进攻C.保卫皇室需要D.防止军事割据7.“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是
A.加强军事B.丈量土地C.整顿吏治D.奖励垦荒
8.造成“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主要原因是
A.官员数量增加B.北宋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
C.豪强地主大量兼并的结果D.政府赏赐大量田地给朝中大将
9.导致指挥不灵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形成“积弱”局面的原因是
A.实行更戍法B.削弱或剥夺宰相的权力
C.设置转运使D.在州郡长官之下设置通判
10.北宋形成“冗官”局面的原因不包括
A.实行分化事权的办法B.增加科举录取的名额
C.实行“恩荫制”D.发展中小地主的势力
11.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二级目标
12.造成“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这一社会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和发展B.北宋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
C.地主占有土地的手段繁多D.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13.下列关于“澶渊之盟”的分析与认识,正确的有①它是北宋与西夏签订的和议书②它是牺牲人民利益换取和平的产物③是北宋在胜利的情况下签订的和议书④从此,北宋对辽采取被动防御的方针
A.①②B.①③④C.②③D.③④
14.从下表中,得出的信息是
A.北宋时财政入不敷出,导致积贫B.养兵、养官的巨额费用是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
C.“三冗”、“两积”引起社会危机D.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是财政危机的因素之一15.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各级官员的权力②形成庞大的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16.“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仲淹字希文)。

”这首“庆历新政”时流行于首都东京的歌谣反映了
A.范仲淹等人推行的“庆历新政”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发展B.“庆历新政”取得了成功C.“庆历新政”推行期间,京城相当平静D.“庆历新政”得到了所有人的肯定17.结合有关史实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和各自的影响。

二王安石变法
巩固方案
一级目标
1.王安石变法的各项措施中,既限制高利贷盘剥,又增加政府收入的措施是
A.青苗法B.募役法C.方田均税法D.保甲法
2.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是为了
A.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B.打击朝廷的腐败势力
C.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D.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
3.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相同点是
A.都促进社会制度的改变B.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C.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D.都重农抑商、奖励军功
4.王安石变法中,既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又使国家收入增加的措施是
A.青苗法B.农田水利法C.募役法D.市易法
5.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其目的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
A.克服危机,维护统治B.提高北宋军队的战斗力
C.使人民生活富裕D.增加政府收入
6.王安石变法中,意图“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的是
A.青苗法B.农田水利法C.方田均税法D.免役法
7.王安石的强兵之法中,加强对人民群众控制的是
A.保甲法B.保马法C.将兵法D.设军器监
年代岁入(缗)岁出(缗)真宗天禧末年
(1021)
150 850 100 126 775 200
仁宗皇祜元年
(1049)
126 251 964
英宗治平二年(1065)116 138 405 120 343 174
非常费:11 521 278
8.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

”司马光的说法
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9.王安石变法中,对官僚地主利益触动最大的一项措施是
A.青苗法B.募役法C.农田水利法D.方田均税法
10.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将兵法④市易法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11.阅读下列材料
(王)安石曰:“……且国用不足,非当世急务,所以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故也。

”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尔。

”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宋史·司马光传》请回答:王安石与司马光的论战各自阐述了什么观点?为此,王安石采取了什么理财措施?
二级目标
12.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相同之处是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②限制了官僚和地主的利益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③B.②③C.③④D.②③④
13.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A.均输法B.市易法C.方田均税法D.青苗法
14.王安石设想其变法应是在不增加人民负担的前提下,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①政府向农民贷款获得利息②向有特权的官僚地主征收钱财③引种占城稻以增加粮食产量④清查为逃避赋税而隐瞒的土地A.①③B.①②④C.②④D.②③15.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先急”,他“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
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16.王安石变法中“市易法”规定:由政府拨出巨款设“市易务”,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去。

商贩可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或成批赊购货物,半年出息一分。

下列对“市易法”的看法正确的有①这是利用封建权力干预经济②它限制了大商人控制和操纵市场③它能稳定物价和调节市场④政府能增加国库收入
A.①②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7.材料一(熙宁五年三月丙午)宋神宗诏曰:“天下商膺旅物货至京,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折阅(即减价出售)失业。

至于行辅稗贩,亦为取利,致多穷窘。

宜出内藏库钱帛,选官于京师置市易务。


材料二中书奏“……遇有客人物货出卖不行,愿买入者,许至务中投卖,勾行人与客人平其价。

据行人所要物数,先支官钱买之……以抵当物力多少,许令均分赊清,相度立一限或两限,逆纳价钱,若半年纳,即出息一分,一年纳,即出息二分。


材料三(熙宁五年初)魏继忠上言:“宜假钱别置……不至伤商;贵则少损价出之,令不至害民,出入不失其平,因得余息以给公上,则市场不至于腾踊,而开阖敛散之权不移于富民,商旅以通,黎民以遂,国用以足矣。


——以上三则材料均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北宋的什么社会现象?
(2)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北宋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些措施有什么结果?
专题四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

”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史实的是
A.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之关键,注重任人唯贤B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之关键,但变法用人不当C.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之关键,加强保甲制度D.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之关键,变法只重经济2.王安石变法中,为了解决北宋初期以来实行的“更戍法”带来的弊端的措施是
A.保甲法B.保马法C.将兵法D.设军器监
3.王安石变法所触及的主要矛盾是
A.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B.封建国家与大地主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D.官僚地主与中小地主的矛盾
4.下列关于免役法实施后所起到的作用,表述有误的是
A.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富户交的免役钱比以前增加了许多D.贫苦人家的免役钱少,可以轻松支付5.假设你生活在宋神宗熙宁三年,若参加科举考试,怎样才能被录取
A.背诵诗赋词章B.学习“四书五经”C.联系实际,学习经义策论D.依靠“恩荫”6.过度削弱地方权力,往往导致国力的衰微。

与纠正这一弊端有关的改革是
A.商鞅变法B.王莽改制C.王安石变法D.张居正变法
7.司马光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

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

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

”司马光所说的“谗佞”是指
A.政府中的贪官污吏B.拥护王安石变法的人C.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D.变法中得益的农民8.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和整顿太学,使学校成为
A.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的地方B.培养司法和执法人员的地方
C.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D.直接培养当官者的地方
9.下列对王安石变法结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政府财政收入增加B.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
C.变法失败,完全没有扭转积贫积弱的局面D.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导致变法失败
10.王安石变法失败最重要的原因是
A.用人不当B.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C.宋神宗软弱D.农民反对
11.王安石变法的法令被谁当政时废弃
A.寇准B.司马光C.李纲D.宋神宗
12.“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都遭到了下列哪一势力的反对
A.商人B.手工业者C.保守派官僚D.农民
13.为改变“积贫”局面,王安石采取的措施有①青苗法②市易法③保甲法④均输法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14.王安石变法时期,在位的皇帝是
A.宋仁宗B.宋神宗C.宋太祖D.宋钦宗
15.“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同之处有①以整顿吏治为中心②遭到保守派官僚的反对③给北宋统治者带来了转机④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6.据史书记载,王安石变法时,“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的积弱局面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的积贫局面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④使广大人民安居乐业,连年有余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17.下列变法改革中,涉及学校教育、人才选拔方面的是
A.王莽改制B.周世宗改革C.王安石变法D.张居正改革
18.北宋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A.加强军事力量B.解决财政困难C.铲除割据基础D.抑制土地兼并
19.王安石变法与“庆历新政”相比,主要区别在于
A.是否为了维护封建制度B.是否在统治危机的背景下进行
C.是否能从根本上挽救危机D.是否在各方面进行全面改革
20.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措施主要是
A.保甲法B.方田均税法C.农田水利法D.改革科举制度
二、材料解析题(20分)
21.材料一(王安石说)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则青苗之令行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苏辙说)王介甫(安石)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

……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材料三(王安石说):臣以为,苟能摧制兼并、理财,……不患无财。

——邓广铭《王安石》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兼并之家”、“豪民”主要指哪些人?(1分)
(2)综合材料一和三,指出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实质。

(2分)
(3)根据材料二,分析苏辙是站在什么立场上评论王安石变法的?(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王安石与苏辙的对立属于什么矛盾?谈谈你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

22.历代对王安石变法毁誉不一,如宋人邵伯温在《邵氏闻见录》中说:“王荆公(安石)为相,寝食不暇,尽变更祖宗法度,天下纷然。

以致今日之祸(指北宋灭亡和宋廷南迁)!”近人梁启超在《王荆公》中说:王安石变法“取尧舜以来之弊政而一扫之,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也”。

请回答:
(1)宋人邵伯温认为“尽变更祖宗法度”,其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2)宋人邵伯温对王安石的评价正确吗?你怎样看待王安石变法的作用?(4分)
(3)梁启超为什么肯定王安石变法?请你对其观点进行评价?(4分)
三、问答题(20分)
23.南宋朱熹认为,王安石“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

一位史学家评论道:“朱熹的看法有一定依据。

但是,如此曲解变法之目的和否定其作用,那就有失公允了。

”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8分)
24.试从背景、目的和作用三方面比较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扼要说明前者成功、后者被废除的原因。

(12分)
参考答案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11.社会矛盾:
北魏政权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苦不堪言,阶级矛盾尖锐;
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高压政策,致使民族矛盾尖锐;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不安,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

有利条件: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拓跋硅和拓跋焘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族文化,按照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进行统治,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
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
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的教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认识。

17.方法点拨:
正确解读材料,从旧都“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中原“河洛王里”中提取相关信息。

从平城和洛阳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差异着手进行分析。

答案提示:
北魏虽然实现了局部统一,但民族之间存在着严重隔阂,文化冲突剧烈;
平城偏居塞上,民风强悍,崇尚武力,难以文治;洛阳曾是多个汉族王朝建都之地,迁都洛阳就可以在政治上取得正统地位。

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11.洛阳是历代帝王建都立业之所,也是汉文化积淀深厚之地,迁都洛阳首先有利于巩固前期政革的成果,其次有利于进一步推行深层次的改革。

迁都洛阳是整个改革的关键和后期改革的前提。

17.社会经济的变化:
农业: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加,耕作技术提高,畜牧业发达。

手工业活跃:民间和官办手工业发展快,绢布产量增加且工艺精湛,北方青瓷出现。

商业活动活跃: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对外贸易远达西方国家。

影响:
经济的变化推动鲜卑族的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型,增加了国家收入,经济的变化促使孝文帝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与制度,加速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封建统治;
经济的变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成为汉族一部分,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

专题三综合测试
21.(1)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交纳赋税和服徭役。

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

(2分)
(2)不能抑制兼并。

因为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所以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来。

(2分)
(3)均田令使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土地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

(2分)
(4)保证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使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促使北方少数民族逐渐定居农耕;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

(4分)
22.(1)其祖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就姓了拓跋。

而土是黄色的,它是万物之元,所以改姓为元。

(4分)
(2)孝文帝采用门阀制度取得了汉族世家大族的支持,树立了北魏王朝的正统地位;推动了改革的进行,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建立了稳固的地主阶级统治秩序,有力地巩固了政权。

但世家大族掌握大权,也为北魏的分裂埋下了祸根。

(4分)
23.(1)孝文帝推行的均田制,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并且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吸引了更多的流民农耕定居,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增加了封建政权直接控制的编户,保证了统治政权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分)
(2)孝文帝整顿吏治的措施,使北魏的吏治得到改善,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俸禄制的实行,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使农民安心从事生产,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推动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3分)
(3)孝文帝迁都洛阳,推动了洛阳的恢复和发展,且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3分)
(4)孝文帝革除旧俗的措施,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加快了民族融合。

(3分)
24.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尖锐的情况下为发展生产、巩固统治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农业成为经济的主要部分,使以游牧为主的鲜卑族变为农耕者,促进了经济的复苏与繁荣;(2分)
政治上迁都洛阳、实行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这些措施加强了国家管理,巩固了统治,团结了汉族地主,有力地推动了政权的封建化。

(2分)
文化和风俗习惯上全面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移风易俗。

(2分)
这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加强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最终融于汉族之中,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同时,南北之间民族隔阂的逐渐消除、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隋唐时期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4分)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
一积贫积弱的北宋
11.参考“学法激活”部分的第2条作答。

17.(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皇帝直接从控制军权人手,把地方军、政、财权和司法权收归中央。

吸取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

它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国家的统一,但轻视军事、对武将过分防范造成军队战斗力低下。

(2)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中央。

这一方面有利于有效地巩固统一,防止分裂,但另一方面却导致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的弊端,造成了沉重的财政负担。

(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能有效镇压地方割据势力和农民反抗,但边防空虚,导致边患迭起,不时受辽、西夏的侵扰。

二王安石变法
11.王安石主张“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是“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

为此王安石采取的理财措施有: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农田水利法。

④方田均税法。

⑤市易法。

17.(1)北宋中期大商人囤积居奇,操纵市场,哄抬物价以牟取暴利,兼并中小商贩,阻碍商品交换。

(2)设市易务。

一方面子抑物价,另一方面政府收购商贩不能出售的货物,然后商贩从官府赊购货物出售,向政府交纳一定的利息钱。

(3)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人囤积居奇现象,控制了市场物价,有利于商品交换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但是由于保守派的反对,最后这些措施被废除。

专题四综合测试
21.(1)大地主、大官僚。

(1分)
(2)抑制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2分)
(3)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

(2分)
(4)地主阶级内部矛盾。

王安石通过抑制大地主的暂时利益,增加封建政府收入,巩固封建国家政权,既有利于农民利益和发展生产,也有利于封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

(3分)
22.(1)经济:均输法、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

军事:保甲法、将兵法、保马法、军器监等。

教育:改革科举制度和学校制度。

(4分)
(2)不正确。

完全否定了王安石变法的作用。

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对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克服“三冗”和“两积”现象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他的“三不足”变革精神更应值得肯定。

(4分)
(3)主要是为维新变法服务,梁启超充分肯定了王安石变法的正确性,但由于拔得过高,特别是认为将历代所有弊政全部扫除,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4分)
23.王安石变法确实存在用人不当、操之过急而造成的一些弊端问题。

但是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培养和选拔人才。

朱熹把“群奸肆虐”、“流毒四海”归结于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显然有失公允。

变法的作用总的来说是积极的,它使政府财政情况大为改善,积贫积弱危机有所缓和。

(8分)
24.背景:
商鞅变法发生在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的时期。

(2分)
目的:
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的危机。

两者都有富国强兵的目的。

(2分)
作用:
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

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4分)
成功的原因:
①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②所代表的新兴地主阶级在当时具有进步性。

失败的原因:
①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②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

……(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